一、技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赵红丽[1](2021)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技校生学校适应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新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的技工教育同时肩负着国家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和民族地区技能扶贫的要务。少数民族地区技校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进入学校将面临着种种不适,个体必须与外界环境重新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语言行为、思想观念、人际交往等,否则会出现严重的适应障碍。本研究旨在探索解决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技校生的学校适应问题,有助于推进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高学生的学校适应性,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的方式,运用《技校生学校适应问卷》对贵州省七所技工院校1522名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共1494份。采用半开放式访谈,对40名在校学生进行访谈。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技校生的学校适应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改善少数民族地区技校生学校适应性的建议。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技校生的学校适应水平总体较差。在职业适应、情绪适应、师生关系亲密性、学习适应维度得分最低。在学校适应差异性调查中,性别、民族、年级、生源地、家庭结构、家庭交流用语、家庭氛围、家庭经济状况八个方面存在显着差异,而在独生子女方面不存在显着差异。从访谈调查结果来看,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技校生存在学习兴趣不高、情绪调节能力差、职业定位不准、师生互动不足等适应问题。学习兴趣不高表现为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强,喜欢随大流,缺少归属感;情绪调节能力差表现为缺乏调适方法和调适技巧;职业定位不准表现为盲目选专业,职业理想不明确;师生互动不足表现为与教师关系疏远,学生回避教师。究其原因是教育生态环境的改变和同一性与角色混乱。基于结果分析,从个人、学校、教师、家庭、社会五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少数民族地区技校生学校适应性的相关建议:学生要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合理调节情绪,激发学习兴趣;学校要传承红色基因,构建多元文化,构建长效适应教育,开展心理辅导,优化校园环境;教师要走近学生,关爱弱势群体,营造特色班级氛围;家庭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社会提供多面支持,形成教育合力。
陈小凤[2](2020)在《基于SWOT-AHP分析法的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系统的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而当前国内外学者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研究多数基于传统的研究手段,有很多局限性,研究主体单一,从系统的角度去研究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改革研究比较少。所以,本文利用系统工程相关理论、以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为根据,分析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系统中存在的复杂性问题。随着电子商务行业快速发展,人才缺口大,传统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电商发展的更新速度,技工院校电子商务所教授的电商技能与企业实践和需求严重脱节,是目前电子商务人才状况的主要特征。因此,进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本文采用文献检索、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广州市属技工院校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分析表明,当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系统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单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薄弱、校企合作效果不佳等问题。本研究工作从系统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出发,分析了它们的复杂性、协同机制、系统内涵发展路径选择,构建了由学校、学生、政府、企业、行业为主体的系统层级结构模型。同时研究系统的聚集、非线性等一共7个重要特征。用SWOT和AHP分析等方法对系统组成要素、SWOT矩阵、SWOT战略和层次结构模型进行系统分析。构建SWOT矩阵和战略矩阵,通过构建AHP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各层次指标的单排序权重计算和层次总排名权重计算。结果表明,适合当前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总体战略是SO开拓型。从方案层的权重分析中,排名第一的是深化技工院校的内涵发展。这与目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深化技工院校的内涵发展”的指导思想相吻合,反映了本论文的研究是具有实践意义的。构建了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系统管理的三维结构模型,根据相关理论和综合评价结果,提出了人才培养系统改革的优化管理策略。本论文对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改革优化策略,为中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更多的参考。
刘凤文竹[3](2020)在《新世纪初期国企技能传递组织模式变迁研究 ——以K厂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例》文中提出技能及其与组织的关系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话题之一,技能传递自工业革命以来便成为现代工厂发展的重要现象。新中国成立以来,技能传递成为影响中国国企培养技术工人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环节。新世纪初期,面对中国制造业技能型劳动者供需矛盾逐步扩大的现实困境,在总结地方性经验的基础上,依托国家人才战略规划与政府制度性力量的推动,我国诸多行业内成立了“技能大师工作室”,并且在国企工厂中尤为典型,它是集传艺带徒、技能攻关等功能于一体的平台性组织,其出现不仅意味着企业的组织形态发生了重要变化,同时也对工人技能形成与传递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拟运用社会学研究的质性方法,通过对C市某高铁制造企业K厂若干“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田野调查,从工业社会学的研究视角,重点关注技能大师工作室生成及有效运转所依托的社会性,循着“环境—组织—关系”的研究框架,努力从总体上和多角度地对这一独具特色的组织形态展开研究,并对技能短缺背景下中国国企组织内部形态变迁及其对技能形成与传递的影响作出一个基本的理论提炼与概括。首先,本文从宏观视角对技能大师工作室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及企业环境展开研究。技能大师工作室是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到新阶段的情况下,面对技能型劳动者供需矛盾逐步扩大的现实困境,依托于一定地方性组织经验,由政府主导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此外,大师工作室的有效运行离不开企业为其提供的制度环境作为支撑。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度是嵌入于企业既有制度体系之中并与之互补与融合共生的:一方面,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集技能培训、技术攻关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技能提升平台,其嵌入有助于厂内既有劳动力市场功能的发挥,因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基于技能等级分层与提升而进行差异化激励的;另一方面,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一种非行政建制性组织,本身缺乏足够的激励与奖励机制,需要嵌入既有制度并与组织内部分配问题、升迁问题及职业流动等问题关联后才得以发生最大效用,由此内部劳动力市场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技能大师工作室内部缺乏有效劳动激励的局限,激发了工人群体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促进了大师工作室的制度活力与影响力,在适应既有制度的过程中使得双方均得到了整合与升级。其次,在理解技能大师工作室及其作用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追问和回答宏观制度环境对形塑其生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同时还应从微观层面上注意到,技能大师工作室并非是工厂内部传统意义上的工人工作团队,而是一种具有极强整合能力与平台性质的组织,并与厂内既有“车间—工段—班组”的纵向垂直结构发生着复杂的关联。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企工厂普遍实行以“车间—工段—班组”的纵向垂直结构对工人进行组织与管理,同时也成为工人技能培训与形成的基本组织结构,导致技能传递主要是在一定的行政生产单元内进行,技能资源相对单一,传递边界较为封闭。伴随着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立,企业内既有的技能传递的组织模式发生了重要转变,形成了以“班组+工作室”的重层结构模式。这种技能传递的复合组织结构,并不是班组元素与工作室元素的简单相加过程,而是充满了复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大师工作室是将原有一线高技能工人按照技师及以上级别进行筛选与重新组合,其选择范围跨越了班组、工段甚至是车间,打破了既有的纵向垂直范围,有的工作室还吸纳专业技术人员、科研院校等相关主体加入其中,其着眼点在于在不同主体之间建立起密切的生产联结关系,该模式更具多元主体性;第二,从技能传递方式上看,扩展了技能传递的渠道,大师工作室作为一个高水平工人的团体,不仅能够对一线工人进行“拔高式”的培养,并能够以工作室的名义集中工人技能资本承接工厂重要的技能攻关项目、帮助行政部门举办技能大赛,还能通过资源引入的方式突破以往班组培训模式的相对单一性,其中既包括物质资源也包括人力资源;第三,从组织属性上看,该重层模式是将带有行政性质的纵向结构与带有非行政性质的工作室有机结合,使传统的纵向体系逐步转化为纵横联合的、具有交叉性的复杂格局,这种模式对于以往的组织形式的最大突破在于,通过多方资源引入与重组生成了一种具有平台性质与整合能力的组织,同时作为一种“技能共同体”也使得工人的自主性与主体性在技能传递中明显凸显,具有典型示范的意义。最后,作为企业内一种特殊类型的组织,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出现使得劳动者之间、劳动者与管理层之间在既有关系的基础上呈现出了多种新的互动形态,使工厂内原有的技能传递关系更为复杂化,其中师徒制改革下师傅与徒弟之间的互动关系最具代表性。从表面上看,师徒二人的关系似乎是通过技能的“传”与“承”建立起来的,但事实上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局限于这样简单的范畴,而是具有较为复杂的互动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间有建立在利益互酬关系上的“吸引与亲和”;有由于师徒合同短期化带来的“浅关系”;有由于徒弟数量膨胀导致传递关系上的“差序格局”化;也有从工作室工作角度而产生的师徒间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此外,工作室与企业管理层之间双向互惠与博弈并存,而工作室外普通一线生产工人对于工作室的“不参与”与“积极联系”也成为企业内部互动关系的重要方面。上述多面向的关系互动和态度取向构成了工厂内真实的关系形态,不仅使得技能形成与传递被编织在一张复杂的关系网络之中,同时也对企业技能传递关系的治理产生了复杂的影响。笔者认为,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国企内新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态,是受到宏观社会环境、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以及劳动者群体的行为选择等多元因素影响的过程,因此,只有同时将环境、组织与关系纳入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分析框架,才有可能为其提供全面的分析。在这一意义上,本文通过“环境—组织—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试图全面认识以技能大师工作室出现为代表的国企内部组织形态变迁,并在此理解与认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这种组织模式变迁对于技能形成与传递有效性的影响。
车炯[4](2020)在《技师学院路桥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跟踪研究》文中提出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技师学院,是技工院校的最高层次,担负着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随着我国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高技能人才的成长以及职业发展状况,逐渐成为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本研究以Z学院2007届路桥专业毕业生为例,对107位毕业生职业发展现状进行问卷调查,深入学校和企业对毕业生、教师和企业有关人员进行访谈调查。调查涉及毕业生的职业认同感、工作条件、专业对口度、职业能力和素质、职业和社会融入度以及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通过对现状的分析,了解其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困境的主要原因,并从政府、企业、学校层面探究推动技师学院路桥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的策略。本研究认为:第一,技师学院路桥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整体较好,但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创新革新能力亟待改善,工作变换比较频繁和职业发展前景较为一般。第二,技师学院路桥专业毕业生对自身的认知比较清晰,近年来在企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大部分已经成为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但是仍然在社会的价值认同、企业的整体规划、学校的培养路径和个人的长远考虑方面存在困境。第三,通过研究分析,造成技师学院路桥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困境的原因,主要是路桥专业技能人才地位不高,路桥技师成长机制不够完善,人才培养滞后交通业态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动力相对较弱。第四,针对技师学院路桥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的现状和困境,政府要加大技师学院发展的政策调控,加强政策扶持,为他们创设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企业要构建技能人才职业发展体系,树立交通行业工匠人才发展观念,开辟路桥技师双重职业发展通道;技师学院要优化路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课程体系、技师研修、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李泊臻[5](2020)在《工学一体化视野下技工学校语文课程改革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开展第一届全国技工学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不仅针对专业课程教师,还设有公共类课程教师比赛项目。在技工学校公共基础课程中践行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成为热议。基于工学结合一体化试点院校的课改成果,本研究意在通过笔者亲身实践来研究如何在技工学校语文基础课程教学中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全文利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对“技工学校语文课程改革行动研究”过程探究,对其中策略的转变作分析,总结解决问题的对策。笔者研究共分为三轮,是在“工学结合、学生中心、能力本位”的思想指导下开展的。文章反映了笔者从职业新手到职业成手过程中对技工学校语文课程的认识及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的改革尝试。笔者在行动研究过程中,通过实践发现问题,进行反思,再指导实践,试图寻找技工学校语文课程革新的有效途径,为以后更好地推进教学工作打好基础,为技工学校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借鉴,为技工学校语文课程改革增加助力。全文包括六部分:绪论主要内容为行动研究的背景目的及研究意义,介绍本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理论依据。第一章为国内外综述。第二章主要介绍笔者进行研究时的基本流程,以及进行行动研究之前做的学情、教学现状分析,研究设计等内容。第三章主要介绍了三轮行动研究的具体内容和研究成果。第四章主要写了行动研究对笔者的教学成长的促进作用。结语笔者提出研究展望,为行动研究和工学结合一体化模式的落实等问题提出建议。
林旭[6](2020)在《行动导向教学法理性逻辑在中职《商务礼仪》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要求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中,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我国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其一直追求的目标和使命。《商务礼仪》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针对当前商务礼仪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在创新改革中不断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而行动导向教学法则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性。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围绕某一职业的“完整行动过程”和学生职业成长规律来设计、开展和评价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以此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学生独立制定、实施和评估计划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构建属于自身的知识体系并发展综合职业能力。本文首先对研究背景、意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研究内容与创新点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然后,对行动导向教学法、商务礼仪和教学设计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建构主义理论、行动——经验学习理论和社会化理论等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接着,本文在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与总结的基础上,提炼出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性逻辑,由联系、探究、实践、反馈四个部分构成。其次,笔者借助教育实习机会,对中等职业学校《商务礼仪》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课程的部分老师、学生发放问卷并进行访谈,深入课堂观察教学行为,取得了丰富的一手资料,明晰了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商务礼仪》课程的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笔者创造性的将行动导向教学法理性逻辑具体应用到了中等职业学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中。分别从课前准备:建立联系,激发动机;课堂实施:创设情境,辅助实践;课后反馈:注重发展,四级评价三个层面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最后,笔者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指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并且对今后的深入研究提出思考和展望。
王雪[7](2020)在《技工院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研究》文中指出技工教育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补充,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社会各行各业输出德技兼备的一线技术人才。技校辅导员是技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日常事务管理者,一方面是技校生管理工作的“辅”助者,另一方面是技校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故他们的职业素养水平与技校生的发展息息相关。通过加强技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对技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的研究,可以有效推进技工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本研究以马克思人的本质和全面发展理论、社会支持理论、人力资源管理为理论基础,通过相关文献分析,并结合辅导员岗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情况,提出了技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的内涵,将技校辅导员的职业素养分为了政治素养、职业道德素养、专业知识素养、职业能力素养和身心素养五个方面,并确立了政治素养的核心地位,构建了技校辅导员的职业素养标准体系。为了解技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现状,本研究在第二部分通过问卷对技校辅导员的人员结构、队伍建设、学生评价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及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技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尚不完善,人员稳定性差,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低,辅导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根本不能满足技工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工作需要。第三部分结合调查结果和文献研究,探究技校辅导员在职业素养的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如职业素养的培养缺乏制度保障、社会重视度不高、职业认同感不高以及专业化、职业化不够等。分析其原因,可以深入了解技校辅导员的工作困境,才能实现建立一支高水平技校辅导员队伍的目标。第四部分从辅导员自身能力提升、学校与主管部门协同、整合育人资源等角度出发,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科学型的路径,以期长期有效地提高技校辅导员职业素养。技工院校辅导员队伍是技工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中极为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现阶段他们的职业素养水平与高校辅导员的差距很大,队伍建设存在很多困境,相关理论和课题研究也不足,尚未能完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但他们也正在处于茁壮成长的阶段,有不少潜力仍待挖掘。只有通过不断提升技校辅导员的职业素养,让他们成长为一支政治强、立场坚、人格正、有担当、肯付出、能力过硬的队伍,才能为技校生在学校踏进社会的这条道路上保驾护航,将他们培养成为一批能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技能型人才。
鲁敏[8](2018)在《技工学校语文教材中的工匠形象审美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及制造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能工巧匠,因为他们是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者。从工匠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一丝不苟、严谨细致、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这种品质的培育与职业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不仅对专业技能有高标准,而且对个人素养和职业操守也有很高的要求。技工学校(以下简称技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分支,它能更直接地为企业和市场培养技能型人才。所以技校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技能型人才还需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其中审美素养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在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试图利用技校语文教材中的工匠形象进行审美教学,引导学生深刻体悟匠心品质的价值意蕴,以帮助技校学生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促进他们成人成才。本文对技校师生工匠形象认知现状进行了调研;采取定量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对技校语文课文中的工匠形象进行了剖析。本文的创新在于将工匠形象放在当前时代发展的背景下,运用语文教育学和美学、美育学的理论进行审美教学研究,引导学生从语文审美的角度来解读工匠形象,认识社会生活中的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使学生深刻把握匠心品质的精髓,从而真正成长为新时代的中国工匠。本文针对劳动版技工学校语文教材课文中的工匠形象进行审美教学研究,论文主体部分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技校语文教材中的工匠形象审美教学的可行性。结合技校语文教学的要求分析工匠形象审美教学的可行性;运用实践论美学理论揭示工匠形象美的本质,用美育学理论分析审美教学的目的和意义;从技工教育的实际谈工匠形象审美教学的现实意义。第二章针对技校师生工匠形象认知现状的调查研究。为了解技校语文教师及学生工匠形象认知现状,本文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取第一手资料,为全文研究提供依据。第三章技校语文教材中工匠形象美的表现及审美教育价值的研究。以人社部劳动版教材为基础,具体分析语文课文中工匠形象的审美教育因素,探讨工匠形象的审美教育价值。从匠形美、匠技美、匠心美等方面引导学生笃行致远、崇善致美、追求卓越,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他们的人格,树立远大的理想。第四章工匠形象审美教学的策略研究。从课文的解读策略、教学资源的整合策略、教学设计优化策略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尽可能发掘、总结更多语文审美教学的策略和可利用的资源,促进技校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真正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张虹[9](2018)在《技校班主任工作的叙事研究 ——以深圳第二高级技工学校为例》文中提出本文采用了叙事研究的方法。笔者以研究者身份出现,用叙事的方式,以深圳第二高级技工学校为研究主题,从中精选了班主任工作年限、学历、工作经历等不同的10位教师为研究对象,在自然的情境下,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访谈、观察、实物收集等方法,搜集、积累研究素材,与研究对象互动,描述他们的典型性言行,并对“他们的故事”作出解释性理解,最后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进行归纳建构。通过十位班主任工作的事实和细节,深入了解他们在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教育和管理的理念、内容、方式方法、手段和途径,挖掘被研究者的所思所想,探索促进班主任工作的有效途径。以期通过对技工学校的研究,为促进班主任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也希望本文能对我国技工教育做出些许贡献。本研究中,笔者以研究者的角度客观地写班主任工作,只是在思考分析时,把自己的想法写进去。也就是说,笔者在研究班主任工作时,是个“局外人”。本研究以十位教师讲述他们班主任工作的故事为基础展开研究,是研究对象自己的叙事;研究者对“他们的叙事”进行的研究;明线是研究者对“班主任工作的故事”描述,暗线是研究者的反思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论文以叙事的方式撰写。班主任工作不仅仅是对班级的管理,更是对学生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是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要以“道德”的方法进行,重视对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培养。管理是手段,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德育是根本,是灵魂。班主任只有充分发挥班级德育这个阵地的作用,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服务,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李伟[10](2012)在《论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探析》文中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技工学校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是当前技校教育者的工作重点。本文根据技校实际,探讨分析了语文教学中提高技校生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技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技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技校生学校适应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缘由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缘由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
一、研究理论基础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不足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现阶段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技校生学校适应性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工具 |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
四、研究有效性检验 |
第二节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技校生学校适应性调查 |
一、学校适应性的总体情况 |
二、学校适应的差异性调查 |
第三章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技校生学校适应性调查结果讨论 |
第一节 调查结果讨论 |
一、学校适应总体水平不良的原因分析 |
二、学校适应的差异性调查结果讨论 |
第二节 小结 |
第四章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技校生学校适应性的建议 |
第一节 学生自身方面的建议 |
一、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
二、合理调节情绪,营造健康氛围 |
三、关注专业发展,激发学习兴趣 |
第二节 学校方面的建议 |
一、传承红色基因,树立正确“三观” |
二、构建多元文化,促进各族学生和谐发展 |
三、完善学生档案,构建长效适应教育 |
四、健全心理档案,开展心理辅导 |
五、优化校园环境 |
第三节 教师方面的建议 |
一、走近学生,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
二、关爱弱势群体,助其健康成长 |
三、营造特色班级氛围,增强集体凝聚力 |
第四节 家庭方面的建议 |
一、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
二、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 |
第五节 社会方面的建议 |
一、家校企多方联动,形成教育合力 |
二、政府和社会提供多面支持,提高学生适应水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2)基于SWOT-AHP分析法的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系统的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的相关理论分析 |
2.1.1 技工教育 |
2.1.2 技工院校办学理念 |
2.1.3 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特色 |
2.1.4 教育教学改革 |
2.2 系统学理论概述 |
2.2.1 系统的一般特性分析 |
2.2.2 复杂适应性分析 |
2.2.3 三螺旋理论 |
2.2.4 霍尔三维结构模型 |
2.2.5 SWOT-AHP分析法 |
3 基于SWOT-AHP分析法的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调查 |
3.1 广州市属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调查设计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方法 |
3.2 调查内容及发放情况 |
3.2.1 校企合作企业方面的调查内容及发放情况 |
3.2.2 学生层面的调查内容设计及发放情况 |
3.2.3 教师层面的调查内容设计及发放情况 |
3.3 调查结果分析 |
3.3.1 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缺口大 |
3.3.2 课程设置不合理 |
3.3.3 教学方式单一 |
3.3.4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薄弱 |
3.3.5 校企合作效果不佳 |
3.3.6 实训基地建设落后 |
3.3.7 企业对电商人才培养的改革要求 |
3.3.8 政府政策制度不健全 |
3.3.9 人才培养模式调查 |
3.3.10 对外交流不足 |
4 基于SWOT-AHP分析法的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系统建模分析 |
4.1 广州市属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系统的机制与结构模型 |
4.1.1 外部环境的复杂性 |
4.1.2 外部协同机制 |
4.1.3 内部环境的复杂性 |
4.1.4 内部协同机制 |
4.1.5 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系统的内涵发展路径选择 |
4.1.6 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系统的层级结构模型 |
4.2 构建SWOT矩阵和战略矩阵 |
4.2.1 人才培养的SWOT矩阵分析 |
4.2.2 SWOT的战略分析 |
4.2.3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
4.3 构建判断矩阵并计算权重指标及一致性检验分析 |
4.3.1 构建判断矩阵 |
4.3.2 战略层指标权重及一致性检验分析 |
4.3.3 其它层指标权重及一致性检验分析 |
4.3.4 方案层P的排序分析 |
4.3.5 检验模型 |
5 基于SWOT-AHP分析法的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系统的优化管理策略 |
5.1 广州市属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系统的管理模型 |
5.2 广州市属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系统的优化策略 |
5.2.1 注重系统的整体性,深化技工院校内涵发展 |
5.2.2 注重系统的开放性,加强对外交流,深化校企合作 |
5.2.3 注重系统评估机制的多样性,启动多元协作的实时监控系统 |
5.2.4 加强政府统筹协调性,健全政策制度 |
5.2.5 注重系统的聚集,发挥行业协会的指导与评价 |
6 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系统的改革实践--以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为例 |
6.1 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情况分析 |
6.2 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实践 |
6.2.1 制定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方案) |
6.2.2 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
6.2.3 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改革 |
6.2.4 改变教学模式 |
6.2.5 进行教学实训基地建设 |
6.2.6 教学质量与教学管理制度监控改革 |
6.3 实施效果分析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3)新世纪初期国企技能传递组织模式变迁研究 ——以K厂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缘起 |
1.1.1 高技能工人短缺制约产业升级发展 |
1.1.2 技能供需矛盾背景下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诞生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技能传递”的含义及理论依据 |
1.3.2 “技能大师”的界定 |
1.3.3 “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概念与分类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现实意义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过程介绍 |
1.6 研究框架与篇章结构安排 |
1.6.1 研究框架 |
1.6.2 篇章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评述 |
2.1 从工作室制引发出来的问题 |
2.1.1 工作室制的起源及基本特征研究 |
2.1.2 不同学科对于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研究 |
2.2 工人技能形成问题综述 |
2.2.1 关于技能的差异性理解 |
2.2.2 从劳资斗争探讨技能问题:西方劳动过程理论 |
2.2.3 师徒制研究的三种路径 |
2.2.4 技能形成的国家(地区)体系与国际比较 |
2.3 工厂制度下组织和关系变迁研究综述 |
2.3.1 关于组织模式变迁的总体研究 |
2.3.2 西方工厂制度下的组织研究 |
2.3.3 苏联的工厂组织模式研究 |
2.3.4 中国国企组织模式研究 |
2.4 以往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
2.4.1 学术贡献 |
2.4.2 研究局限 |
第三章 技能大师工作室生成的社会环境及过程 |
3.1 国企技能供需的矛盾与困境 |
3.1.1 技能短缺痼疾之源 |
3.1.2 国企内外部技能形成方式的非均衡性变化 |
3.2 国企技能大师工作室生成的地方探索与国家介入 |
3.2.1 “类工作室制度”的地方性探索 |
3.2.2 国家介入: 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生成及制度性推广 |
3.2.3 国家对技能大师的身份建构 |
3.3 K厂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形成过程 |
3.3.1 早期探索: 工人自发组织“高铁技术沙龙” |
3.3.2 工作室雏形: 企业建立“金蓝领工作室”及“首席操作师工作站” |
3.3.3 国家授牌: 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正式成立 |
第四章 企业环境与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度体系的构建 |
4.1 企业对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制度管理 |
4.1.1 性质定位: 非行政建制性创新团队 |
4.1.2 平台组织: 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功能复合性与生产嵌入性 |
4.1.3 对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柔性激励与弱退出机制 |
4.2 制度关联: 内部劳动力市场与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运行 |
4.2.1 分层与晋升机制: “操作师”与“技能专家”评聘制度 |
4.2.2 激励机制与导师带徒绩效化 |
4.3 关于技能大师工作室有效运行的讨论 |
4.3.1 一种“柔性制度”: 对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度属性的理解 |
4.3.2 与企业技能晋升制度关联: 由“身份性才报酬”到“行为性才报酬” |
4.3.3 企业的技能提供制度: 国企与国家在培训上的同一性 |
第五章 技能大师工作室场域下技能传递的组织形态转换 |
5.1 班组制: 国企技能传递的传统组织形态 |
5.1.1 班组制下技能传递的具体形态 |
5.1.2 班组权力结构、动员能力与技能传递 |
5.2 “班组+工作室”模式: 国企技能传递的“重层结构” |
5.2.1 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多元主体结构 |
5.2.2 作为“平台”的组织: 技能大师工作室对班组模式的突破与创新 |
5.3 对工作室制度下技能传递组织形态转换的讨论 |
5.3.1 “跨界兼职”: 技能大师工作室组织结构的多元性 |
5.3.2 从“班组制”到“班组+工作室”模式转换的影响 |
5.3.3 对工人主体性的发挥与“技能共同体”的营造 |
第六章 技能大师工作室场域下技能传递关系形态的展开 |
6.1 国企内部技能传递的关系变迁 |
6.1.1 国企内部技能传递的传统关系 |
6.1.2 技能大师工作室场域下技能传递关系的变动 |
6.2 技能大师工作室场域下的技能传递关系形态分析 |
6.2.1 师傅与徒弟的关系 |
6.2.2 工作室成员与工作室外普通工人的关系 |
6.2.3 技能大师工作室与企业管理层的关系和互动 |
6.3 国企内部技能传递关系的特征及评价 |
6.3.1 工作室场域下的师徒关系: 从“二元关系”到“发展性网络” |
6.3.2 技能传递的“公”“私”分离 |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
7.1 企业组织形态变动与技能传递模式的变迁 |
7.2 “环境—组织—关系”框架下的技能大师工作室 |
7.3 进一步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K厂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统计名单及情况汇总 |
附录二:访谈者编码 |
附录三:访谈提纲 |
附录四:K厂技能大师工作室导师带徒合同样本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
致谢 |
(4)技师学院路桥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跟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技师学院毕业生 |
1.2.2 职业发展 |
1.2.3 路桥专业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技师学院路桥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现状调查 |
2.1 调查对象 |
2.2 调查方法 |
2.2.1 问卷调查 |
2.2.2 访谈调查 |
2.3 问卷设计 |
2.3.1 问卷设计依据和内容 |
2.3.2 问卷信效度说明 |
2.4 调查样本情况 |
2.4.1 问卷调查样本结构情况 |
2.4.2 访谈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2.5 职业发展现状分析 |
2.5.1 职业认同感较强 |
2.5.2 工作条件基本符合毕业生预期 |
2.5.3 专业对口度匹配良好 |
2.5.4 职业能力和素质总体较好 |
2.5.5 职业和社会融入度较好 |
2.5.6 职业发展前景一般 |
2.6 毕业生职业发展自我评价 |
第三章 技师学院路桥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困境及原因分析 |
3.1 外部困境 |
3.1.1 社会对技师学院价值认同度低 |
3.1.2 交通企业对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缺乏规划 |
3.1.3 技师学院对路桥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单一 |
3.2 内部困境 |
3.2.1 个人对交通行业缺乏全面认识 |
3.2.2 个人对职业发展缺乏长远考虑 |
3.3 原因分析 |
3.3.1 路桥专业技能人才地位不高 |
3.3.2 路桥技师成长机制不够完善 |
3.3.3 人才培养滞后交通业态发展 |
3.3.4 学生个人发展动力相对较弱 |
第四章 推动技师学院路桥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的策略 |
4.1 政府创设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
4.1.1 加大技师学院发展的政策调控 |
4.1.2 加强交通公路行业的政策扶持 |
4.2 企业要构建技能人才职业发展体系 |
4.2.1 树立交通行业工匠人才发展观念 |
4.2.2 明确路桥专业技能人才成长方向 |
4.2.3 开辟路桥技师双重职业发展通道 |
4.2.4 建立路桥专业技能人才培训体系 |
4.3 技师学院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
4.3.1 贴近交通发展,明确培养目标 |
4.3.2 基于工作岗位,优化课程体系 |
4.3.3 面向创新革新,开展技师研修 |
4.3.4 运用信息技术,拓展教学资源 |
4.3.5 围绕职业能力,细化教学评价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技师学院路桥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跟踪研究调研方案 |
附录2 技师学院路桥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3 技师学院路桥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用人单位调研名录 |
附录4 技师学院路桥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访谈提纲 |
附录5 技师学院路桥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问卷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工学一体化视野下技工学校语文课程改革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基本概念的阐释 |
1.3.1 工学结合 |
1.3.2 工学结合课程模式 |
1.3.3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 |
1.3.4 技工学校语文课程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问题 |
1.4.1 选择研究方法 |
1.4.2 确定访谈对象及研究问题 |
1.4.3 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 |
1.5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5.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1.5.2 行动导向教学理念 |
1.5.3 新学习科学理论 |
1.5.4 跨学科教学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工学结合一体化模式研究 |
2.1.1 国外研究 |
2.1.2 国内研究 |
2.2 技工学校语文课程研究 |
2.2.1 技工学校语文现存问题及策略研究 |
2.2.2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尝试 |
2.2.3 技工学校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3 行动研究流程设计 |
3.1 操作流程建构 |
3.1.1 课前准备 |
3.1.2 创设情境,布置典型任务 |
3.1.3 小组分工,方案设计 |
3.1.4 解决问题,展示交流 |
3.1.5 反思总结,深化认识 |
3.2 研究准备 |
3.2.1 学情分析 |
3.2.2 教学现状分析 |
3.3 研究方案设计 |
4 行动研究实施过程 |
4.1 第一轮行动研究 |
4.1.1 确立问题 |
4.1.2 拟定计划 |
4.1.3 教学实践 |
4.1.4 研究反思 |
4.2 第二轮行动研究 |
4.2.1 修改计划 |
4.2.2 教学实践 |
4.2.3 研究反思 |
4.3 第三轮行动研究 |
4.3.1 修改计划 |
4.3.2 教学实践 |
4.3.3 研究反思 |
5 行动研究影响与不足 |
5.1 行动研究对课堂教学的助益 |
5.1.1 教学目标的变化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
5.1.2 教学方式的变化 |
5.1.3 练习内容与方式的变化 |
5.2 行动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5.2.1 教师有了问题意识 |
5.2.2 教师有了反思意识 |
5.3 行动研究中的问题 |
5.3.1 理论水平有待提高 |
5.3.2 不善于整理归纳 |
5.3.3 缺少团队合作 |
5.3.4 缺少专业理论研究人员指导 |
6 结语 |
6.1 对行动研究的展望 |
6.1.1 培养做课题意识 |
6.1.2 加强研究团队建设 |
6.2 对工学结合一体化模式运用的展望 |
6.2.1 公共基础课教师纳入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 |
6.2.2 一体化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行动导向教学法理性逻辑在中职《商务礼仪》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行动导向教学法 |
2.1.2 商务礼仪 |
2.1.3 教学设计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行动——经验学习理论 |
2.2.3 社会化理论 |
第3章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性逻辑 |
3.1 联系 |
3.1.1 根源性因素:知识价值观认知偏差引发学习怠惰 |
3.1.2 主观性因素:自我效能感低下导致学习怠惰 |
3.1.3 诱发性因素:职业教育吸引力偏低促成学习怠惰 |
3.2 探究 |
3.2.1 行业情况分析 |
3.2.2 工作分析 |
3.2.3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
3.2.4 学习领域课程 |
3.3 实践 |
3.3.1 学生的有效学习 |
3.3.2 教师的有效教学 |
3.4 反馈 |
3.4.1 教学评价的原则与要求 |
3.4.2 重视发展与四级评价 |
第4章 中职《商务礼仪》课程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4.1 调查设计 |
4.1.1 问卷调查设计及信效度分析 |
4.1.2 访谈设计 |
4.2 结果分析 |
4.2.1 基本信息 |
4.2.2 学习动机 |
4.2.3 教学内容 |
4.2.4 教学方式 |
4.2.5 教学效果 |
第5章 中职《商务礼仪》课程的教学再设计 |
5.1 教学再设计总体思路 |
5.2 中职《商务礼仪》课程的具体再设计 |
5.2.1 课前准备 |
5.2.2 课中强化 |
5.2.3 课后升华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7)技工院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五、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理论依据与概念界定 |
第一节 相关基础理论 |
一、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 |
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二节 技校辅导员的基本特征 |
一、技工教育的人才培养特点 |
二、技校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特点 |
三、技校辅导员的职责特点 |
第三节 技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的概念界定 |
一、界定技校辅导员职业素养概念的必要性 |
二、界定技校辅导员职业素养概念的依据 |
三、技校辅导员职业素养概念的内涵 |
第四节 技校辅导员职业素养标准体系的构建 |
一、政治素养标准 |
二、职业道德素养标准 |
三、专业知识素养标准 |
四、职业能力素养标准 |
五、身心素养标准 |
第二章 技工院校辅导员现状调查及分析 |
第一节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
一、调研方案设计 |
二、调查问卷分析 |
第二节 技校辅导员现状分析 |
一、学历水平偏低 |
二、专业知识匮乏 |
三、队伍稳定性差 |
四、工作指导性文件少 |
第三章 技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技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存在的问题 |
一、技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的提升制度不健全 |
二、社会对技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
三、技工院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水平不高 |
四、缺失职业认同感 |
第二节 技校辅导员职业素养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技校教师用人制度的局限性 |
二、缺乏辅导员工作规范和管理机制 |
三、缺乏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理念 |
四、存在“保姆式”工作误区 |
第四章 提升技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的路径 |
第一节 提升技校辅导员履职能力 |
一、明确角色定位 |
二、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理念,增强政治素养 |
三、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
第二节 提升技校辅导员专业化素养 |
一、构建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 |
二、加强专业化导向的系统培训 |
三、搭建多元化的成长发展平台 |
第三节 提升技校辅导员职业化素养 |
一、完善人才选聘制度 |
二、规范培训考评制度 |
三、健全绩效考核制度 |
四、改革人才晋升制度 |
第四节 提升育人资源的整合能力 |
一、合理利用朋辈辅导与互助 |
二、全面发挥辅导员的主导作用 |
三、积极推动“三全育人”常态化 |
四、对接思政课程,统合课程育人 |
五、合理利用社会资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技校辅导员职业素养调查问卷(辅导员版) |
附录2 技校辅导员职业素养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3 技校辅导员访谈提纲 |
后记 |
(8)技工学校语文教材中的工匠形象审美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设想 |
第一章 技校语文教材中的工匠形象审美教学的可行性 |
第一节 工匠形象审美教学的理论依据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工匠形象美的本质 |
三、工匠形象的审美教育目的 |
第二节 工匠形象审美教学体现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 |
一、工匠形象的审美突显技校语文的工匠精神教育 |
二、工匠形象的审美促进技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
三、工匠形象的审美增进技校学生理解社会的能力 |
第三节 工匠形象审美教学的现实指导意义 |
一、有利于实现技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
二、为技校学生树立行业模范,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
三、激发技校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
第二章 针对技校师生工匠形象认知现状的调查研究 |
第一节 针对技校教师工匠形象认知现状的访谈分析 |
一、访谈简介 |
二、访谈结果分析与思考 |
第二节 针对技校学生工匠形象认知现状的问卷分析 |
一、调查简介 |
二、调查结果分析与思考 |
第三章 技校语文教材中工匠形象美的表现及审美价值研究 |
第一节 技校语文课文中的工匠形象教学资源分析 |
一、涉及工匠形象的具体选文呈现情况 |
二、技校语文教材涉及工匠形象选文的特点 |
第二节 技校语文课文中工匠形象美的表现 |
一、匠形美——工匠的言行、神态之美 |
二、匠技美——工匠技艺巧夺天工 |
三、匠心美——匠心品质臻于至善 |
第三节 技校语文课文中工匠形象的审美教育价值研究 |
一、笃行致远——以工匠之实践活动,启发技校学生知行合一 |
二、崇善致美——以工匠之优良品质,塑造技校学生完善的人格 |
三、追求卓越——以工匠之高超技艺,唤起技校学生对美的追求 |
第四章 技校语文教材中工匠形象审美教学的策略研究 |
第一节 工匠形象审美教学的课文解读策略 |
一、贴近技校学生实际,创设解读工匠形象的审美情境 |
二、立足文本工匠形象,多元化拓展匠心品质的内涵 |
三、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语文实践解读匠心品质 |
第二节 工匠形象审美教学的资源整合策略 |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语文教学资源 |
二、提升教师审美教学素养,促进教育智慧的全面提升 |
三、借助校企合作平台,整合技校语文教学资源 |
第三节 工匠形象审美教学的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
一、把握技校语文课程目标,制定切实的教学目标 |
二、积极引导技校学生合作探究,打破传统学习方式 |
三、注重情感因素主导作用,以情施教促进审美教学实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技校班主任工作的叙事研究 ——以深圳第二高级技工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一、关于班主任工作理论的研究 |
二、关于技校班主任工作职责的研究 |
三、关于技校班主任工作的研究 |
第四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技工学校概念界定 |
二、班主任概念界定 |
三、班主任工作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叙事研究法 |
(三)访谈研究法 |
(四)归纳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六节 研究对象的确立 |
一、十位班主任简介 |
二、为什么选这十位班主任 |
三、研究结果的呈现 |
第二章 十位班主任故事与思考 |
第一节 教育情怀和教育智慧兼备的班主任:李青林 |
一、案主素描 |
二、班主任工作旅程 |
(一)且学且践行的智慧教育者 |
(二)教育情怀的拥有者 |
三、我的思考与分析:热爱成就班主任工作 |
第二节 直来直去的班主任:李浩 |
一、案主素描 |
二、班主任工作旅程 |
(一)严格管理 |
(二)不能触碰的底线 |
三、我的思考与分析:班主任角色的正确定位 |
第三节 重视学生做人做事能力培养的班主任:余立维 |
一、案主素描 |
二、班主任工作旅程 |
(一)第一个班 |
(二)第二个班 |
(三)第三个班 |
三、我的思考与分析:班主任的工作目的 |
第四节 追求优秀的班主任:王梦琳 |
一、案主素描 |
二、班主任工作旅程 |
(一)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
(二)以德育人理念的践行者 |
三、我的思考与分析:思想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法宝 |
第五节 平易近人的班主任:罗建文 |
一、案主素描 |
二、班主任工作旅程 |
(一)用心 |
(二)亦师亦友 |
(三)及时反思 |
三、我的思考与分析:如何做到宽严相济 |
第六节 勤奋务实的班主任:温丽娜 |
一、案主素描 |
二、班主任工作旅程 |
(一)第一次当班主任 |
(二)第二次当班主任 |
(三)第三次当班主任 |
三、我的思考与分析:班集体对班主任工作的反作用 |
第七节 在反思中调整探索工作的班主任:曾涵秋 |
一、案主素描 |
二、班主任工作旅程 |
(一)校内四年 |
(二)校外一年(学生实习) |
三、我的思考与分析:性格与教师的职业发展 |
第八节 重视班风,以活动促发展的班主任:胡媛媛 |
一、案主素描 |
二、班主任工作旅程 |
(一)巧抓时机 |
(二)重视班干部选举 |
(三)重视习惯的养成 |
(四)以活动促发展 |
三、我的思考与分析:从知识关怀到精神关怀 |
第九节 徘徊在痛苦与快乐之间的班主任:帅艳艳 |
一、案主素描 |
二、班主任工作旅程 |
(一)痛并快乐着 |
(二)德育渗透 |
(三)客观看待学生 |
三、我的思考与分析:班主任工作的职业倦怠 |
第十节 且行且摸索的班主任:张勇 |
一、案主素描 |
二、班主任工作旅程 |
(一)良苦用心 |
(二)班风营造 |
三、我的思考与分析:新班主任的教育理念 |
第三章 十位班主任工作故事的进一步思考 |
第一节 对十位班主任工作故事的概括 |
一、班主任工作中的共性表现 |
二、班主任工作中的个性表现 |
三、教师的内在动机影响班主任工作 |
第二节 对若干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
一、阻碍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因素 |
二、班主任综合素养影响班级的管理 |
三、学校组织文化和管理体制影响班主任的工作和发展 |
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对班主任工作的作用 |
第三节 给班主任和学校的建议 |
一、给班主任的建议 |
(一)给本文中十位班主任的建议 |
(二)给所有班主任的建议 |
二、给学校的建议 |
(一)给学校决策者的建议 |
(二)给相关职能部门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技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技校生学校适应性的研究[D]. 赵红丽.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2]基于SWOT-AHP分析法的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系统的改革研究[D]. 陈小凤.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0(06)
- [3]新世纪初期国企技能传递组织模式变迁研究 ——以K厂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例[D]. 刘凤文竹. 吉林大学, 2020(01)
- [4]技师学院路桥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跟踪研究[D]. 车炯.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5]工学一体化视野下技工学校语文课程改革行动研究[D]. 李泊臻.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6]行动导向教学法理性逻辑在中职《商务礼仪》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 林旭.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8)
- [7]技工院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研究[D]. 王雪.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8]技工学校语文教材中的工匠形象审美教学研究[D]. 鲁敏. 扬州大学, 2018(05)
- [9]技校班主任工作的叙事研究 ——以深圳第二高级技工学校为例[D]. 张虹. 深圳大学, 2018(01)
- [10]论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探析[J]. 李伟. 课外语文(教师适用), 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