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语视觉动词的语义投射及语法化构拟(论文文献综述)
崔权宇[1](2021)在《汉语“听”与俄语“слушать”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
彭可欣[2](2021)在《视觉行为动词“瞧”“瞅”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瞧”、“瞅”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视觉行为动词,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在使用范围、频率及义项上,都有着不同程度上的共性;在教材和辞典中的注释基本类似,部分义项有着“辗转互训”的交叉情况;另外它们在很多情况下可以相互替代,语句意义没有太大差别,故而在日常使用或教学中会出现模糊不清的情况。本文以两者为研究对象,以语料为基础,分别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对两者进行描写、比较,探析它们之间在实际使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联系和区别,以服务于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的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选题意义、相关研究综述及既往研究的着力点与不足、研究方法、语料来源等问题。第二部分是对视觉行为动词这一大类进行界定,其中包括对它的定义及界定的标准,“瞧”字的起源及“瞅”字的起源,“瞧”字起源于三国时期,“瞅”字出现比较晚,一直到元代才出现。第三部分是对“瞧”、“瞅”在句法平面上的异同进行分析,分别从语法特征及句法搭配两个方面来探讨。两者之间有着相同的语法特征及相似的句法分布环境,但是在句法搭配各有倾向。“瞧”后面的宾语情况大部分是指某个场面或境况,视线不是固定在一处的,视线范围广,“瞧”的对象及内容丰富不单一。“瞅”后面所接的宾语大部分是指代某人,视线是固定在一处的,“瞅”和“瞧”的区别在于,发生行为时,主体的专注度不同,“瞅”要比“瞧”的专注程度更高。“瞧”能用于祈使句,单独放句首,而“瞅”不能。第四部分是“瞧”、“瞅”在语义平面的差异。两者在词典中的解释都为“看”,但是结合语料,将两者的义项进行描写和归纳,最后得出“瞧”有5个义项,“瞅”有4个义项。两者在义项上既有着交叉之处,也存在着不同之处。第五部分是“瞧”、“瞅”在语用平面上的异同。本章从地域色彩及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瞧、瞅”表示一般看义时都源于北方方言,带有北方口语色彩,地理轨迹也是大体一致,都是自北向南推移的,再到达中部地区。两者相比较来说,“瞧”在全国的使用地域更广、使用范围更大;所以与“瞧”相比,“瞅”的地域色彩更浓一些,其多用于北部地区。“你瞧”及其变体的语用功能强于“你瞅”及其变体,“你瞅”及其变体语篇连贯性还不成熟且在人际功能方面凸显情感态度这一语用不明显,但是由于东北方言的影响,“你瞅”及其变体有增强语势的作用。第六部分为全文总结。
彭海淳[3](2021)在《隐喻理论视角下英语母语者的汉语视觉动词偏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视觉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视觉动词在人类语言中用频极高,形成了丰富系统的语义演变链条。本文尝试立足于隐喻理论,依托语料库,对汉英视觉动词“看”“见”“look”“see”进行义项分析和对比,探究其语义演变的过程,构建义项分布图;接着检索中介语语料库,考察英语母语者汉语视觉动词偏误语料的分布和类型,并探讨偏误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面向英语母语者的汉语视觉动词教学提出改进建议。本文所使用的中介语语料源于北京语言大学,有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与应用综合平台、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目的语语料来自BBC语料库。英语语料选取自《柯林斯词典》,补充《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相关例句。本文首先结合语料库和词典,对“看”“见”“look”和“see”的语义进行分析和对比,发现汉英视觉动词在大部分语义上存在交叉对应现象,部分语义为个别所有。其次,统计目的语语料库和中介语语料库数据,对比分析汉语母语者和英语母语者,在汉语视觉动词整体使用频率、偏好上的异同。接着,通过中介语语料库分析,展现出学习者汉语视觉动词习得情况,包括各动词义项偏误率,和不同水平学习者使用偏误率。发现,学习者在视觉动词“看”上的偏误集中在“对待”“观察”。“了解,知道”,“主动用视线接触”“认为,考虑”偏误率随后。“见”的偏误在“会见”,“用视线接触”和“主观认识”方面均有涉及。根据偏误分析理论,偏误类型从词义延伸来看,主要有语义理解偏误和语义泛化使用偏误,从范畴异同来看,主要有物理视觉域和抽象认知域内的偏误。偏误原因从本质上说,主要有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结合以上分析,论文最后对视觉动词教学和学习提出了相关建议,教学上,建议有:利用可视化表征手段;结合多元教学理念和认知教学法;重视汉外对比和汉语视觉动词教学顺序。对学生的建议主要是联想性识记、消除汉英视觉动词对等观念,以及加强汉英语言对比意识。
颜嘉琪[4](2020)在《俄汉视觉动词“видеть/见”的语义分析与互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方式之一,也是人类五种感觉中至关重要的一觉。研究表明,人脑中大概有80%的外界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动词作为词汇组成最重要的一部分,在任何语言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各国语言中对视觉行为的表达十分丰富。以俄汉视觉动词“видеть/见”为例,从词汇学、句法学、翻译学三个角度对比分析两个动词的异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从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确定研究对象为俄汉视觉动词“видеть/见”、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课题研究方法、研究的重难点和语料来源等多种角度对论文进行概述;第二章“видеть/见”的词汇语义研究,分别运用义素分析理论、语义场理论对“видеть/见”的义项、义素、语义场进行深入分析和对比研究;第三章“видеть/见”的句法语义研究,依据莫斯科语义学派的配价语法理论对“видеть/见”的语义配价及句法题元进行细致研究和对比分析;第四章“видеть/见”的互译研究,以《猎人笔记》及丰子恺的汉译本为语料,比照Baidu、Goole和Yandex在线翻译结果,进行案例分析,进而归纳“видеть/见”的互译规律。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词汇学、语义学、语法学、对比语言学及翻译学的相关理论,深化并补充具体词汇学、语义学和句法学的研究,直观揭示俄汉常用动词“видеть/见”的词汇语义及句法功能的异同,对于俄汉翻译和语言教学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张榕[5](2019)在《汉英视觉动词对比研究及英语母语者习得“看”的偏误分析》文中认为人类有五种感知类器官,其中视觉感知是最重要的,因为视觉器官是人类感知世界最直接的方式,我们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并认知世界,因此视觉感官动词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看”是汉语中最常见的视觉动词,它的动词义项丰富、句法功能多样,是留学生汉语习得的重点之一。“Look,see,watch”是英语中最常用的三个视觉动词,都能被翻译成“看”,但在具体使用中汉英视觉动词存在较大差异。由于“看”本体知识的复杂性,及“看”与英语视觉动词“look,see,watch”的差异,使“看”成为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习得的一个难点。首先,本文对“看”和“look,see,watch”的动词义项和句法功能展开讨论,以此为基础,从四个方面对“看”的句法功能和汉英对比进行分析。研究显示:汉英视觉动词的差异主要存在于语义上,且汉语“看”句法组合功能丰富多样;而英语“look,see,watch”不能重叠、不能接补语、类似的固定搭配结构也较少。其次,以“看”的本体分析和汉英视觉动词的对比分析研究为准,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使用“看”的偏误语料进行了偏误分类和成因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留学生使用“看”的偏误类型主要有四种:“看”义项的不对称、“看”固定搭配不当、“看”后补语误用、“看”与“看”重叠式混淆。最后,根据第二外语习得中介语建构的认知过程,本文对留学生的偏误成因从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规则泛化、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等方面展开探讨,并对留学生习得汉语视觉动词“看”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张晗[6](2019)在《汉维语视觉动词的隐喻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视觉动词的意义非常丰富,这是因为视觉在人们认识和发现世界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形成如此丰富的语义要归功于隐喻的巨大作用,人们每天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它对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的使用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对汉维语视觉动词“看”和“qarimaq”、“看”和“k?rm?k”、“见”和“k?rm?k”、“盯”和“tikilm?k”、“窥”和“marimaq”的隐喻作了对比分析。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视觉动词在汉维语中是一个高频率使用的动词,并且两种语言视觉动词的隐喻丰富程度有差别。汉语视觉动词“看”有15个隐喻义,“见”有4个隐喻义,“盯”有2个隐喻义,“窥”有1个隐喻义;维吾尔语视觉动词“k?rm?k”有14个隐喻义,“qarimaq”有8个隐喻义,“tikilm?k”有1个隐喻义,“marimaq”有1个隐喻义。其中汉语的“看”和维吾尔语的“k?rm?k”属于两种语言使用频率高的视觉动词。汉维语视觉动词的隐喻主要由视觉域映射到心智域。汉维语视觉动词最多映射到了心智域,这是因为视觉与心智相连,这也体现了人类活动是由初级的身体活动发展到高级的精神活动的,我们是通过自己的身体经验来认识精神世界的。这些视觉动词除了向心智域发生隐喻映射以外,还向其他领域发生了隐喻映射如情感域、社会关系域、其它感知域如听觉域、触觉域等,这使它们的意义更加丰富。隐喻在汉维语视觉动词的表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隐喻的使用在汉维语视觉动词中具有普遍性,使汉维语视觉动词的表达更具准确性,并且汉维语视觉动词映射出的很多隐喻表达在两种语言中都十分相似。总的来说,汉维语视觉动词的隐喻是大同小异,同异共存。
黄娜[7](2019)在《初级阶段留学生视觉行为动词习得偏误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在教学实践中,汉语学习者往往对“看”“看见”“见”“见面”“看望”“望”“参观”“游览”等视觉行为动词的语义分辨不清,经常出现误代、错序等偏误,值得深入研究。本研究通过分析初级《发展汉语》教材中出现的视觉行为动词的分布情况,同时参照《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选取了教材中出现较多的8个视觉行为动词作为研究对象。并从语义、句法、语用三个角度对易混淆的视觉动词进行了辨析,然后以此为依据设定了测试卷,对35名留学生进行了调查,主要以偏误分析理论为基础,并将留学生的习得偏误类型归纳为四类,分别是遗漏、误代、错序、误加。并得出留学生在使用视觉行为动词时产生偏误的原因可能与学生自身方面受到语言水平的限制、学习策略及外部条件的影响有关的结论。在此基础上,结合各视觉行为动词的差别和初级阶段留学生的特点提出了一些教学对策和学习建议,如借助语境、图示辨析语义,从表达方式、语用习惯等方面加强语用教学,使用对比、练习等方法来加强句法教学,以期帮助汉语学习者理解并能恰当使用视觉行为动词,为视觉行为动词的教学提供依据。
文欣洁[8](2018)在《认知视角下汉维视觉动词对比及翻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眼睛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器官,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视觉动词也是语言中最重要的感知动词。本文以汉语和维吾尔语(以下简称维语)中最具代表性的“看”和“???????”、“??????”(本文选择“???????”和“??????”作为互补语义)为研究对象,经过对汉维视觉动词“看”和“???????”、“??????”在常用词典中义项的归纳、分析,我们发现它们对“看”和“??????”、“???????”的释义并不完全相同,这说明我们对“看”的认识并不全面,同时也反映出两个民族对同一语义认知的差异导致了语义的差异。视觉与我们的思维、意识的联系非常密切。汉维视觉动词在隐喻、转喻视角下的语义扩展,极大的丰富了语言使用者的词汇的选择。隐喻和转喻是以人类的认知经验为基础,在面对的是同一个客观世界时,在相同的生理结构的驱动下,人们的体验也是相同或相似的,人类的基本的认知体验是人类所共同具有的,因此在不同的语言中产生很多相同或相近的隐喻、转喻现象反映人类语言存在的认知共性。本文将汉维视觉动词的词典义项与认知隐喻、转喻视角下的语义扩展有效的结合起来,更符合人类认知习惯的认知语义结构,也更加符合语言事实。同时对汉维翻译理论与实践、汉维双语教学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房娜[9](2018)在《从视觉到认知:汉英视觉域词汇语义演变的认知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认知语言学的五大理论假设之一就是具身认知,即人们运用身体五官来体验和认知世界,语言与人的具身体验过程及认知结果密不可分,应当从人的角度解释语言(张辉、孙崇飞,2014)。在人类的五种官能中,视觉感知是最重要的。人类通过视觉来认知世界。视觉是信息获取的最重要的途径。视觉与思维,密不可分。古今中外,都是如此。因此,从视觉到认知的语义演变规律在世界上的语言中普遍存在,是世界语言的共性。以往关于视觉隐喻的研究主要关注这一规律的普遍性。事实上,在共性之下也有差异。比如汉语中,“我理解了”,可以说“我明白了”,“我看清楚了”,不能说“我看见了”。而英语中,I understand(我理解了),可以说“I see”(我看见了),“I am clear”(我清楚),不能说“I am bright”(我明白了)。因此,本文在认知隐喻理论的框架下,同时依托概念化的识解操作来研究视觉词汇的词义演变现象,开展了系统的汉英对比研究。本文着重考察汉英视觉词汇语义演变的差异,并从认知突显和概念化的角度对差异进行了解释。本文的基本假设是,从视觉域到认知域的隐喻投射中,不同的语言对视觉要素的选择、编码和概念化不同,从而导致了语义拓展的差异。过去几十年的隐喻研究主要从涉身体验和概念拓展的方面出发,捕捉人类认知上的共性,为不同层面的语言现象提供理据性的解释,也从语言中获得汇流证据。基于认知隐喻的语义演变研究在关注一致性的同时,对差异性的讨论不够深入。具体来说,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对认知域的刻画过于简单;二是对隐喻映射的分析不够深入。因此,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研究语义演变的思路和操作方法。首先,本研究建立了视觉事件框架,理清了视觉域的基本要素,然后参照王寅的ECM理论,建立了视觉事件认知域,可以解释视觉域内的语义变化,最后在概念隐喻理论的框架下,建立了从视觉到认知的跨域映射,提出了语义拓展的初步研究框架。初步分析框架综合了Sj?str?m(1999)关于瑞典语的研究和Lakoff&Johnson(1999:238)提出的一些基本的视觉隐喻映射。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心理认知域来自原视觉域的词汇。语料分别选自汉语语义分类词典和英语语义分类词典。参照隐喻地图(2015)研究中关于隐喻识别的方法,我们对相关认知范畴下的视觉词汇进行了较为穷尽性地检索。汉语和英语的词典不一定完全对等,但是能够反映出各自语言的一些特点。汉英语言的对比也可以发现人类认知的共性与差异。本研究涉及共时和历时层面的语义演变,特别是汉语视觉词汇的历时演变研究将弥补该方面汉语研究的空白。研究发现,汉英视觉词汇从视觉义到认知义的语义演变都是系统性的。特别是汉语视觉词汇系统性的语义演变,从类型学的角度,对Sweetser(1990)提出的关于印欧语中系统的语义演变进行了补充。对视觉词汇的历时演变的考察发现,历时演变来的汉语词汇主要以“目”、“见”、“日”为部首,英语历时演变来的词汇主要源自基本印欧语词根*spek’-,*weid-,*(s)wer-。英语从视觉义到认知义的历时演变的类型和词语数目更加丰富,更呈现出系统性。对汉语和英语的考察都印证了Sj?str?m(1999)指出的,光是从视觉到认知的语义演变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隐喻转喻机制是从视觉义到认知义的演变机制。隐喻投射是主要的演变机制,先转喻后隐喻或先隐喻后转喻的语义演变都围绕核心的隐喻投射,其中以先转喻后隐喻为主,先隐喻后转喻的情况比较少。相比之下,汉语视觉域内的转喻变化更加丰富。总的来说,汉英视觉词汇语义拓展的总体趋势一致,差异主要体现在与视觉感知方式和方向有关的语义拓展,以及关于“理解”的语义拓展。本文应用突显识解操作中的“侧重/基体”对汉英语中理解义表达上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发现其深层次原因在于英语更加关注视觉行为的结果,而汉语更加关注视觉行为的方式以及光的重要性。英汉对比的差异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和认知不同民族的社会文化之间的异同,促进文化交流。这些差异还可以进一步通过实证研究来论证。最后,本文的研究模式还可以应用于其他词汇的研究(如听觉词汇等)。本研究成果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英汉民族的认知习惯和思维特点,对于丰富语义学理论、对词汇教学、词典编撰、英汉翻译和跨文化交际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孟凡玉[10](2017)在《现代汉语头部动作类基本层次范畴词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们是从最基本、最直接的基本层次范畴开始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基本层次范畴词汇就是用来表达基本层次范畴的词汇。当前国内有关基本层次范畴理论的研究不够充分,现代汉语中对该理论的运用更是有限,因此,用基本层次范畴理论研究现代汉语词汇是一个较新且可行的途径。基于现代汉语头部动作类词汇使用频率高、代表性强的特点,本文选取苏新春《现代汉语分类词典》中614个头部动作类词汇为原始语料,并在此基础上参照《现代汉语分类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倒序现代汉语词典》对语料进行梳理。经过设立提取标准、进行问卷调查验证,共提取出了现代汉语头部动作类基层词20个。在提取出20个基层词之后,本文对这些基层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现代汉语头部动作类基层词以单音节为主,并且这些单音节基层词具备较强的构词能力。在词义方面,20个头部动作类基层词的释义模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对基层词进行隐喻分析时,我们重点分析了基层词的隐喻模式和意象图示。通过对"看"、"听"、"吃"等重要基层词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词义的引申与发展呈现出从最开始表示基本的、具体的生物活动方面向表示抽象的智力、精神活动方面发展的规律,体现了语言的认知共性。现代汉语头部动作类基层词涉及到了五种意象图示:从上到下的隐喻型、从下到上的隐喻型、由外到内的隐喻型、由内到外的隐喻型和特殊隐喻型,通过使用这些意象图示,基层词的应用范围和人们的认知范围都得到了新的拓展。
二、汉语视觉动词的语义投射及语法化构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语视觉动词的语义投射及语法化构拟(论文提纲范文)
(2)视觉行为动词“瞧”“瞅”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1.选题缘由 |
2.选题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1.相关研究 |
2.既往研究的着力点与不足 |
(三)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 |
1.研究方法 |
2.语料来源 |
二、视觉行为动词界定及字的起源 |
(一)视觉行为动词的界定 |
(二)“瞧”字的起源 |
(三)“瞅”字的起源 |
三、“瞧”、“瞅”在句法平面的比较 |
(一)“瞧”的句法分析 |
1.“瞧”的语法特征 |
2.“瞧”的句法搭配 |
(二)“瞅”的句法分析 |
1. “瞅”的语法特征 |
2. “瞅”的句法搭配 |
(三)“瞧”、“瞅”在句法上的比较 |
1.句法共性 |
2.句法个性 |
(四)本章小结 |
四、“瞧”、“瞅”在语义平面的比较 |
(一)“瞧”的语义分析 |
(二)“瞅”的语义分析 |
(三)“瞧”“瞅”在语义上的比较 |
1.义项的分类情况 |
2.义项分类的交叉之处 |
3.义项分类的不同之处 |
(四)本章小结 |
五、“瞧”、“瞅”在语用平面的比较 |
(一)“瞧”、“瞅”之地域色彩比较 |
1.“瞧”的地域色彩 |
2.“瞅”的地域色彩 |
3. 小结 |
(二)话语标记“你V”及其变体之语用功能比较 |
1.话语标记“你瞧”及其变体之语用功能探讨 |
2.话语标记“你瞅”及其变体之语用功能探讨 |
(三)本章小结 |
六、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隐喻理论视角下英语母语者的汉语视觉动词偏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综述 |
1.2.1 汉英视觉动词相关研究 |
1.2.2 关于汉语与英语视觉动词对比研究 |
1.2.3 汉语视觉动词习得研究 |
1.3 研究对象及意义 |
1.3.1 研究对象及思路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及理论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理论 |
第二章 汉英视觉动词语义分析 |
2.1 “看”语义分析 |
2.2 “见”语义分析 |
2.3 “Look”语义分析 |
2.4 “See”语义分析 |
2.5 汉英语义对比分析 |
第三章 英语母语者习得汉语视觉动词偏误分析 |
3.1 语料来源及检索方法 |
3.2 英语母语者“看”习得情况分析 |
3.3 英语母语者“见”习得情况分析 |
3.4 英语母语者汉语视觉动词偏误类型 |
3.4.1 从“看”、“见”词义延伸来看 |
3.4.1.1 .语义理解偏误 |
3.4.1.2 .语义泛化偏误 |
3.4.2 从汉英视觉动词范畴异同来看 |
3.4.2.1 物理视觉域内的偏误 |
3.4.2.2 .抽象认知域内的偏误 |
3.5 英语母语者汉语视觉动词偏误原因 |
3.5.1 母语负迁移 |
3.5.2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
3.5.3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
第四章 视觉动词的教学对策 |
4.1 对教师的建议 |
4.1.1 借助可视化表征手段 |
4.1.2 结合多元教学理念与认知教学法 |
4.1.3 重视汉外对比,明确汉语特点 |
4.1.4 “看”“见”教学顺序建议 |
4.2 对学生的建议 |
4.2.1 联想性识记 |
4.2.2 消除汉英视觉动词对等观念 |
4.2.3 加强汉英语言对比意识 |
4.3 教案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4)俄汉视觉动词“видеть/见”的语义分析与互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Аннотация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发展趋势 |
1.3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内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课题研究内容 |
1.4 课题的研究方法 |
1.5 课题的研究重点、难点 |
1.5.1 研究重点 |
1.5.2 研究难点 |
1.6 语料来源 |
第2章 “видеть/见”的词汇语义研究 |
2.1 “видеть/见”的义项分析 |
2.1.1 видеть的义项分析 |
2.1.2 “见”的义项分析 |
2.1.3 “видеть/见”的义项对比 |
2.2 “видеть/见”的义素分析 |
2.2.1 видеть的义素分析 |
2.2.2 “见”的义素分析 |
2.2.3 видеть/见的义素对比分析 |
2.3 “видеть/见”的语义场分析 |
2.3.1 видеть的语义场分析 |
2.3.2 “见”的语义场分析 |
2.3.3 “видеть/见”的语义场对比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видеть/见”的句法语义研究 |
3.1 “видеть/见”的语义配价分析 |
3.1.1 видеть的语义配价分析 |
3.1.2 “见”的语义配价分析 |
3.1.3 “видеть/见”的语义配价对比分析 |
3.2 “видеть/见”的句法题元分析 |
3.2.1 видеть的句法题元分析 |
3.2.2 “见”的句法题元分析 |
3.2.3 “видеть/见”的句法题元对比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видеть/见”的互译研究 |
4.1 видеть的汉译研究 |
4.1.1 видеть的在线翻译分析 |
4.1.2 видеть的在线翻译规律 |
4.2 “见”的俄译研究 |
4.2.1 “见”的在线翻译分析 |
4.2.2 “见”的在线翻译规律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汉英视觉动词对比研究及英语母语者习得“看”的偏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感官动词句法语义研究 |
1.3.2 汉英视觉动词对比研究 |
1.3.3 对外汉语视觉动词教学研究 |
1.4 研究方法及理论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理论 |
1.5 语料来源 |
第二章 “看”的句法语义分析 |
2.1 “看”的宾语类型考察 |
2.1.1 看1所接宾语类型 |
2.1.2 看2所接宾语类型 |
2.1.3 看3所接宾语类型 |
2.1.4 看4所接宾语类型 |
2.1.5 看5所接宾语类型 |
2.1.6 看6所接宾语类型 |
2.1.7 看7所接宾语类型 |
2.1.8 看8所接宾语类型 |
2.2 “看”的重叠功能 |
2.2.1 “看看”表示时间短、动量小 |
2.2.2 “看看”表示尝试义 |
2.2.3 “看看”表示轻缓、委婉的语气 |
2.3 “看”的固定搭配 |
2.3.1 在X看来 |
2.3.2 从X看来 |
2.3.3 就X看来 |
2.3.4 按/据/以X看来 |
2.4 “看+补语” |
2.4.1 “看+结果补语” |
2.4.2 “看+趋向补语” |
2.4.3 “看+可能补语” |
2.4.4 “看+程度补语” |
2.4.5 “看+时处补语” |
2.4.6 “看+数量补语” |
第三章 “看”与“look,see,watch”对比分析 |
3.1 “Look、see、watch”的句法语义分析 |
3.2 “看”与“look,see,wach”对比分析 |
3.2.1 英汉视觉动词句法及语义对比 |
3.2.2 “看起来”与“look/look like”对比分析 |
3.2.3 “PX看来”和“as far as I see” |
第四章 留学生使用“看”的偏误分析 |
4.1 留学生使用“看”的偏误类型 |
4.1.1 “看”义项中的不对称 |
4.1.2 “看”固定搭配不当 |
4.1.3 “看+补语”结构误用 |
4.1.4 “看”与“看”重叠式混淆 |
4.2 留学生使用“看”偏误成因 |
4.2.1 “看”义项不对称的偏误成因 |
4.2.2 “看”固定搭配偏误成因分析 |
4.2.3 “看+补语”结构偏误成因 |
4.2.4 “看看”偏误成因分析 |
第五章 对留学生习得“看”的教学建议 |
5.1 对教师的建议 |
5.2 对学生的建议 |
5.3 对教材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汉维语视觉动词的隐喻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1.关于隐喻的相关研究 |
2.关于视觉动词的相关研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1.关于隐喻的研究现状 |
2.关于视觉动词的研究 |
3.视觉动词的隐喻问题研究 |
4.不同语言视觉动词的隐喻对比研究 |
5.研究存在的不足 |
二、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对象及语料来源 |
(一)研究对象 |
(二)语料来源 |
四、理论基础 |
隐喻映射理论 |
五、研究前景 |
六、创新之处 |
(一)内容新 |
(二)语料丰富 |
第二章 汉维语视觉动词的隐喻对比分析 |
一、“看”和“qarimaq”的隐喻对比 |
(一)“看”和“qarimaq”的词典释义 |
(二)“看”和“qarimaq”的隐喻义对比分析 |
1.视觉域映射到心智域 |
2.视觉域映射到情感域 |
3.视觉域映射到社会关系域 |
4.视觉域映射到其他感知域 |
(1)视觉域映射到心理感受域 |
(2)视觉域映射到听觉域 |
(3)视觉域映射到触觉域 |
二、“看”和“k?rm?k”的隐喻对比 |
(一)“看”和“k?rm?k”的词典释义 |
(二)“看”和“k?rm?k”的隐喻义对比分析 |
1.视觉域映射到心智域 |
2.视觉域映射到情感域 |
3.视觉域映射到社会关系域 |
4.视觉域映射到其他感知域 |
(1)视觉域映射到心理感觉域 |
(2)视觉域映射到听觉域 |
三、 “见”和“k?rm?k”的隐喻对比 |
(一)“见”和“k?rm?k”的词典释义 |
(二)“见”和“k?rm?k”的隐喻义对比分析 |
1.视觉域映射到心智域 |
2.视觉域映射到社会关系域 |
3.视觉域映射到其他感知域 |
视觉域映射到听觉域 |
四、 “盯”和“tikilm?k”的隐喻对比 |
(一)“盯”和“tikilm?k”的词典释义 |
(二)“盯”和“tikilm?k”的隐喻义对比分析 |
视觉域映射到心智域 |
五、 “窥”和“marimaq”的隐喻对比 |
(一)“窥”和“marimaq”的词典释义 |
(二)“窥”和“marimaq”的隐喻义对比分析 |
视觉域映射到心智域 |
第三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工具书类 |
二、专着类 |
三、期刊论文类 |
四、硕博论文类 |
附录一:维吾尔文字母与国际音标对照表 |
附录二: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初级阶段留学生视觉行为动词习得偏误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1.视觉行为动词的本体研究 |
2.视觉行为动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1.测试法 |
2.定量与定性分析法 |
3.归纳总结法 |
一、视觉行为动词的界定及相关问题 |
(一)视觉行为动词的界定与特征 |
1.视觉行为动词的界定 |
2.视觉行为动词的特征 |
(二)视觉行为动词的选取 |
(三)视觉行为动词的语义、句法、语用的差异 |
1.语义方面的差异 |
2.语用方面的差异 |
3.句法功能方面的差异 |
二、初级阶段留学生视觉行为动词的调查过程及结果分析 |
(一)初级阶段留学生视觉行为动词的调查过程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调查方法 |
4.调查内容 |
(二)初级阶段留学生视觉行为动词的调查结果 |
三、初级阶段留学生视觉行为动词的偏误类型及原因分析 |
(一)偏误的分类与统计 |
1.遗漏 |
2.误代 |
3.错序 |
4.误加 |
(二)产生偏误的原因 |
1.学生方面 |
2.外部环境因素 |
(三)小结 |
四、初级阶段留学生视觉行为动词的教学对策 |
(一)加强初级阶段留学生视觉行为动词的语义教学 |
1.借助语境教学揭示语义 |
2.利用图示教学法辨析语义 |
(二)重视初级阶段留学生视觉行为动词的语用教学 |
(三)注重初级阶段留学生视觉行为动词的句法教学 |
1.运用对比教学法促进学生的句法学习 |
2.设计多样的练习方式丰富句法教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问卷调查1(适用于初级阶段) |
问卷调查2(适用于中级阶段) |
后记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认知视角下汉维视觉动词对比及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认知动因研究 |
二、与其他视觉动词的对比研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范围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
一、研究方法 |
二、语料来源 |
第一章 汉维语视觉动词的义项分析 |
第一节 汉语中视觉动词“看”的义项 |
第二节 维语中视觉动词“看”的义项 |
小结 |
第二章 隐喻认知视角下汉维视觉动词的语义扩展 |
第一节 隐喻认知观 |
第二节 隐喻认知视角下视觉动词的语义扩展 |
一、视觉域→心智域 |
二、视觉域→其他感知域 |
小结 |
第三章 转喻认知视角下汉维视觉动词的语义扩展 |
第一节 转喻认知观 |
第二节 转喻认知视角下视觉动词的语义扩展 |
一、改变语义成分中的方式、目的 |
二、行为凸显的部分转喻整个行为 |
三、行为方式向行为目的的转移 |
四、与行为相关 |
小结 |
第四章 汉维视觉动词的翻译分析 |
一、“观看”义 |
二、“观察”义 |
三、“认为”义 |
四、“取决于”义 |
五、“探访”义 |
六、“对待”义 |
七、“诊治”义 |
八、“照料”义 |
九、“提示”义 |
十、附加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9)从视觉到认知:汉英视觉域词汇语义演变的认知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0 引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3.1 语料收集和选取 |
1.3.2 基本思路方法 |
1.4 本文的结构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2.0 引论 |
2.1 认知隐喻研究概述 |
2.1.1 隐喻理论发展概述 |
2.1.2 基于体验哲学的概念隐喻研究 |
2.1.3 隐喻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2.2 语义演变研究概述 |
2.2.1 汉语语义演变研究 |
2.2.2 基于认知隐喻的词义演变研究 |
2.3 关于视觉隐喻的研究 |
2.3.1 概念隐喻UNDERSTANDING IS SEEING的普遍性 |
2.3.2 汉语视觉词汇的隐喻研究 |
2.3.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2.4 小结 |
第三章 研究目标与理论框架 |
3.0 引论 |
3.1 研究目标 |
3.2 理论框架 |
3.2.1 视觉事件框架 |
3.2.2 视觉事件域认知模型 |
3.2.3 语言演变的隐喻机制 |
3.3 相关术语和概念 |
3.3.1 语义演变 |
3.3.2 语义结构 |
3.4 小结 |
第四章 汉语视觉域词汇的语义演变 |
4.0 引论 |
4.1 历时演变考察 |
4.1.1 语料的选取 |
4.1.2 研究发现 |
4.1.3 语义演变 |
4.1.4 语义拓展 |
4.1.5 小结 |
4.2 共时演变考察 |
4.2.1 语料的选取 |
4.2.2 研究发现 |
4.2.3 语义拓展 |
4.2.4 语义演变路径及机制 |
4.3 小结 |
第五章 英语视觉域词汇的语义演变 |
5.0 引论 |
5.1 历时演变考察 |
5.2 共时演变考察 |
5.2.1 语料的选取 |
5.2.2 研究发现 |
5.2.3 语义拓展 |
5.2.4 语义演变路径及机制 |
5.3 小结 |
第六章 汉英视觉域词汇语义演变的对比 |
6.0 引论 |
6.1 语义演变的对比 |
6.1.1 语义拓展的范畴 |
6.1.2 语义拓展的类型 |
6.1.3 语义演变的机制 |
6.2 语义演变差异的认知解释 |
6.2.1 对视觉事件的识解 |
6.2.2 概念化的程度 |
6.3 从视觉到认知的语义演变的跨语言审视:汉、英、瑞 |
6.3.1 语义拓展的共项与殊项 |
6.3.2 视觉域要素的语义拓展 |
6.3.3 语义演变机制与动因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7.0 引论 |
7.1 研究发现 |
7.2 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
7.2.1 存在的不足 |
7.2.2 未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10)现代汉语头部动作类基本层次范畴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相关动态 |
一、基本层次范畴理论及应用研究 |
二、现代汉语头部动作类词汇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词典调查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描写与解释相结合法 |
四、统计分析法 |
第四节 语料来源 |
第二章 现代汉语头部动作类基本层次范畴词汇的提取 |
第一节 头部动词的界定与分类 |
一、头部动词的界定 |
二、头部动词的分类 |
第二节 现代汉语头部动作类基本层次范畴词汇的提取 |
一、现代汉语头部动作类基本层次范畴词汇的提取标准 |
二、现代汉语头部动作类准基本层次范畴词汇的提取 |
三、现代汉语头部动作类基本层次范畴词验证 |
第三章 现代汉语头部动作类基本层次范畴词汇特点分析 |
第一节 现代汉语头部动作类基层词的语音特点分析 |
第二节 现代汉语头部动作类基层词的词义特点分析 |
一、现代汉语头部动作类基层词词义释义模式 |
二、现代汉语头部动作类基层词释义模式的类型 |
第三节 现代汉语头部动作类基层词构词能力分析 |
第四章 现代汉语头部动作类基本层次范畴词隐喻研究 |
第一节 现代汉语头部动作类基本层次范畴词隐喻分析 |
一、眼部动作基本层次范畴词隐喻分析 |
二、耳部动作基本层次范畴词隐喻分析 |
三、鼻部动作基本层次范畴词隐喻分析 |
四、嘴部动作基本层次范畴词隐喻分析 |
第二节 现代汉语头部动作类基本层次范畴词意象图示分析 |
一、从上到下隐喻型 |
二、从下到上隐喻型 |
三、由外到内隐喻型 |
四、由内到外隐喻型 |
五、特殊隐喻型 |
第三节 小结 |
一、生理特性决定隐喻映射的方向 |
二、由"身"向"心"投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汉语视觉动词的语义投射及语法化构拟(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听”与俄语“слушать”的对比研究[D]. 崔权宇. 延边大学, 2021
- [2]视觉行为动词“瞧”“瞅”的比较研究[D]. 彭可欣.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隐喻理论视角下英语母语者的汉语视觉动词偏误研究[D]. 彭海淳.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4]俄汉视觉动词“видеть/见”的语义分析与互译研究[D]. 颜嘉琪.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2)
- [5]汉英视觉动词对比研究及英语母语者习得“看”的偏误分析[D]. 张榕.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2)
- [6]汉维语视觉动词的隐喻对比研究[D]. 张晗. 西北民族大学, 2019(02)
- [7]初级阶段留学生视觉行为动词习得偏误与对策研究[D]. 黄娜. 渤海大学, 2019(10)
- [8]认知视角下汉维视觉动词对比及翻译研究[D]. 文欣洁. 喀什大学, 2018(01)
- [9]从视觉到认知:汉英视觉域词汇语义演变的认知对比研究[D]. 房娜.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03)
- [10]现代汉语头部动作类基本层次范畴词汇研究[D]. 孟凡玉. 中央民族大学,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