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丰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难点及对策

广丰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难点及对策

一、广丰县农机化发展难点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王遂刚[1](2018)在《农业机械推广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浅谈》文中指出近些年以来,机械化正在实现全方位的推进。针对农业领域来讲,农业机械在当前阶段的农业生产中占据了关键性与核心性的位置。推广多样化的新型农机,此项举措在根本上符合了信息化农业的宗旨与目标,因此值得全方位的优化。然而截至目前,与推广新型农机密切相关的各项举措并没有真正实现完善,其中仍体现为多样化的弊病或者缺陷。因此在当前农机推广的全过程中,有关部门还需密切关注其中涉及到的各项难题以及缺陷,遵照因地制宜的根本思路来探求可行的改进对策。

彭昕[2](2013)在《中国农村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困境、问题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社区社会管理是指:各级政府、农村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新型经济组织、民间组织和公民个体,为维护农村社会秩序、社会稳定、社会发展和社会公正,依法采用各种方式对农村社会事务、社会生活和社会组织进行综合性管理的活动。其具有区域性、复杂性、互助性、计划性和动态性等特点。在新形势下创新农村社区社会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是扩大基层民主的有效载体,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需求的重要手段。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管理实践经历了一个由不完善到逐步走向完善的过程。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三种管理模式:单位制、街区制和社区制。科学发展观统筹下的新农村建设,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社区社会管理的发展,丰富了农村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但是,农村社区社会管理创新还面临着诸多困境,诸如农民人均收入仍偏低,农民基本权益保障仍不足,农民精神生活质量并不高,农村发展后劲不足,等等。农村社区社会管理存在着以下不足:管理理念滞后,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方式方法单一。关于如何创新社会管理,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社会管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都作出了重要部署。因此,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针对我国农村社区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农村社区社会管理创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转变农村社区社会管理理念,健全农村社区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农村社区社会管理机制,改进农村社区社会管理方式,完善农村社区社会管理法规。

邢长敏[3](2011)在《基于农户需求的农村信息服务研究 ——以江苏省丰县为例》文中指出本文以传播学理论为指导,围绕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及工作重点,结合丰县信息服务建设情况,对该地区农户的信息需求与获取以及信息服务供给进行深入分析。首先,从农户信息需求出发,对农户信息需求内容、信息需求偏好、信息需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丰县农户信息需求现状及特点;其次,分析丰县农户信息获取途径及媒介选择偏好;再次,从丰县信息服务内容、信息服务途径与信息服务模式等角度对该地区信息服务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丰县信息服务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现代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详细阐述。经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丰县农户信息需求率较高,信息需求内容多以农业生产、生活信息为主;信息需求呈现差异性、实用性、综合性和季节性等特点。2.影响农户信息需求的因素很多,除了农户个体特征之外,地理环境、信息诱导因素、服务的可及性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3.丰县农户信息获取途径主要依靠传统媒体及人际传播。4.丰县信息服务供给途径主要有:中华果都网、《果都金桥》电视节目、果都服务热线“16822168”、农民合作组织、科技下乡活动等,信息服务形式多种多样。5.丰县信息服务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问题,表现在:信息供给不均衡;农村信息化难以真正入户;信息资源投入和利用不足;信息化专业人才匾乏。6.遵循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原则,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信息服务体系模型。

盛国清[4](2011)在《水稻重要苗期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及产量构成性状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不断提高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对于保障我国未来的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双季稻在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选育优良水稻新品种是水稻增产和提高稻作技术进步贡献份额的基础。本研究利用2个单交组合的P1、P2、F1、F2、B1、B2 6个世代群体的数据进行了世代平均值分析,估算了水稻秧苗影响机插质量的4个重要性状各类基因效应的平方和百分率及基因效应值,旨在为选育适应机械化栽插的双季稻优良新品种提供指导。结果表明:各性状的加性效应及显性效应均达到显着以上统计水平。根冠比、糖氮比的加性率和显性率为19.98%-32.28%,上位率为38.79%-56.18%;单位苗高干物重的加性率在2个组合为36.19%-39.47%,但显性率和上位率组合间差异明显;茎基宽的加性率和显性率为38.53%-46.79%,上位率为12.68%-14.68%。基因效应估值的拟合模型及其测验结果进一步验证,根冠比、糖氮比的遗传属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单位苗高干物重的遗传规律受遗传背景影响很大,茎基宽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4个秧苗性状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值都为正值,因而,既可利用这几个秧苗性状的正向杂种优势,又可以选育出秧苗素质性状优良的纯系品种。当然,在杂交育种过程中应注意杂交亲本的选配。本研究利用6个在生产应用广泛、配合力较好的雄性不育系与12个自育恢复系进行较广泛的测交配组,并获得符合统计要求的34个强优势杂交组合,考察了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每穗秕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等性状,综合运用多种统计方法对单株产量与产量构成性状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剖析,试图弄清各个产量构成性状对提高产量的相对重要性,以期为超级稻的高产育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简单相关分析表明,单株产量与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均达到极显着的正相关,与其它性状相关不明显或呈负相关。每穗总粒数与每穗实粒数呈极显着正相关;单株有效穗数与结实率、每穗实粒数与结实率呈显着正相关;每穗秕粒数与结实率呈极显着负相关;每穗秕粒数与千粒重呈显着负相关;其它性状之间的相关性都不显着。(2)偏相关与简单相关分析结果略有差异,千粒重、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两两之间的偏相关都没有达到显着水平,千粒重与单株有效穗数之间的负向偏相关极显着。表明杂交晚稻育种必须协调好穗粒结构关系,才能获得高产。(3)单株产量及产量构成性状的超亲优势大小顺序依次为每穗秕粒数、单株有效穗数、单株产量、千粒重、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并且同一性状在不同组合间超亲优势有较大差异。因此,对高值亲本(父本)穗粒性状的优化,在强优势组合选配中显得尤为重要。(4)建立了单株有效穗(X1)、每穗实粒数(X3)、千粒重(X7)与单株产量(Y)之间最优三元回归方程为:Y=-95.5910+3.8061X1+0.3352X3+1.7950X7,且它的相关系数达极显着统计水平。(5)产量构成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是不均等的,按大小顺序依次为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每穗秕粒数、每穗空粒数。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性状对产量的作用以直接效应为主,每穗秕粒数、每穗空粒数对产量的作用以间接效应为主,都是通过结实率,进而通过每穗实粒数对产量产生影响。

陈容[5](2011)在《区域耕地紫云英用地适宜性与固碳区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壤碳库是陆地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较小幅度的变化就可能影响碳向大气排放,以温室效应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农业土壤碳库是受人为强烈干扰而又可在较短时间尺度上进行调节的碳库,故寻求将能源消耗排放的碳在农业中重新收集与固定已成为国际上共同努力的趋势。紫云英是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冬季常种的绿肥作物,不仅有利于农田有机质的提升,且也有利于农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产品品质的提高,但不同立地条件的紫云英生长状况和产量都有很大差异,而目前我国仍普遍缺乏区域紫云英种植用地适宜性以及区域耕地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化的现势性资料,致使在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计划中推广种植紫云英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本研究以南平市浦城县耕地为研究对象,利用浦城县第二次土壤普查(1983年)和耕地地力调查(2006年)样点数据,借助GIS与数学模型集成技术分别估算并建立1983年和2006年浦城县耕地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储量空间数据库,探讨区域耕地耕层土壤有机碳的时空动态变化,并估算县域耕地土壤固碳潜力,进而开展区域紫云英用地适宜性评价及其固碳区划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1983和2006年浦城县耕地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变化于2.02 kg/m2-5.73 kg/m2和2.50 kg/m2-5.74 kg/m2之间,面积加权平均值分别为4.06±0.54 kg/m2和4.05±0.47 kg/m2。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变异明显。1983年耕地土壤有机碳密度较高的乡镇主要有九牧、南浦、山下、石陂、临江和枫溪,较低的乡镇主要有仙阳和盘亭;2006年有机碳密度较高的乡镇主要有山下、石陂、枫溪、临江,管厝和富岭,较低的乡镇主要有古楼、官路和盘亭。总体来看,全县两期耕地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呈现西南高,北部、西部、南部低的空间变化规律。从不同土壤类型来看,熟化度高的和通气性不良的土壤平均碳密度较高,而熟化度低的和质地偏砂的土壤平均碳密度较低。从不同利用方式来看,菜地和灌溉水田的有机碳密度较高,而旱地、水浇地和望天田的有机碳密度较低。2、1983年和2006年浦城县耕地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1365058.12 t和1360170.73 t。土壤有机碳储量空间变异明显。1983和2006年各乡镇耕地土壤碳储量分别变化于8828.91-170412.77 t和7568.26-169182.29 t之间,两个时期耕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变异趋势基本一致,即耕地土壤有机碳储量最大和最小的乡镇均是石陂镇和河滨街道。有机碳储量最大的土种、土属、亚类和土类分别均为灰泥田、灰泥田、潴育水稻土和水稻土;储量最小的土种、土属、亚类和土类分别均为白底田、红土田、淹育水稻土和潮土。灌溉水田的有机碳储量最大,而水浇地的有机碳储量最小。3、与1983年相比,2006年浦城县耕地耕层土壤有机碳总体呈微弱下降趋势。全县大部分地区耕地土壤有机碳呈减少趋势,其中以河滨街道下降最为显着,降幅达14.18 %,而管厝乡上升最为明显,升幅达11.17 %。23年间全县北部、西北部、西部、西南部及南部的边缘乡镇及中部县城等区域耕层土壤有机碳存在不同程度地损失,而东北部、东南部、东部的边缘乡镇及中北部和中西部等区域有机碳密度则有不同程度地增加。九牧乡损失的有机碳最多,减少了8391.37 t;而仙阳镇是全县最大的碳汇,增加了11332.26 t。从土壤类型来看,水稻土是浦城县最大的碳源,23年间其土壤有机碳损失了4490.49 t,红壤损失了665.28 t,而潮土则增加了268.38 t。从不同利用方式来看,望天田是最大的碳源,23年间其有机碳储量损失了15191.50 t,而灌溉水田是最大的碳汇,增加了9956.44 t。4、低于全县有机碳平均含量,占全县耕地总面积45.25%的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若提高到全县现有平均水平,则浦城县0-20 cm耕地土壤固碳潜力为59725.20±24.15 t,相当于可固定218974.64±88.54 t的大气CO2量;若将全县灌溉水源有保证,生产力较高,占耕地总面积70.89%的耕地有机碳含量提高到丰富水平,则全县0-20 cm耕地固碳潜力为133446.48±40.87 t,相当于能固定489264.08±149.84 t的大气CO2量。其中莲塘镇耕地碳汇作用最显着,达到全县平均水平和丰富水平的固碳潜力分别为9036.53 t和18308.54 t;而耕地碳汇作用最弱的乡镇是枫溪乡,达到全县平均水平和丰富水平的固碳潜力仅分别为125.81 t和674.66 t。5、浦城县适宜种植紫云英的耕地总面积27505.75 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81.82%,主要分布于石陂、富岭、仙阳、莲塘、忠信、永兴、管厝、水北街道和临江等乡镇。其中高度、中度和一般适宜种植紫云英的面积分别为3200.73 hm2、13675.98 hm2和10629.03hm2。全县不适宜种植紫云英的耕地面积6113.66 hm2。适宜种植紫云英的耕地土壤类型主要有灰泥田、灰黄泥田、黄泥田、青格灰泥田、黄格灰泥田、黄底灰泥田、砂格灰泥田、灰砂田和砂砾底灰泥田,其中以潴育型水稻土最为适宜。不适宜种植紫云英的耕地土壤类型主要为深脚烂泥田、青泥田和浅脚烂泥田。6、浦城县紫云英固碳用地区划可分为优先、次优先和一般种植区。优先种植区总面积5028.21 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14.96%,主要分布于莲塘、水北街道、古楼、永兴和忠信等乡镇的河谷平原地区,该区紫云英鲜草总产量可达208272.30 t,紫云英固碳量可达9477.87 t。次优先种植区总面积9931.04 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9.54%,主要分布于莲塘、富岭、忠信、仙阳、石陂、永兴和临江等乡镇的缓坡地梯田,该区紫云英鲜草总产量可达326377.18 t,固碳量可达14852.48 t。一般种植区总面积5096.11 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15.16%,主要分布于仙阳、富岭、九牧、忠信、石陂、莲塘、管厝、永兴、官路和盘亭等乡镇的坡梯田,该区紫云英鲜草总产量可达122407.18 t,固碳量可达5570.40 t。各区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达到全县平均水平(17.39 g/kg)或丰富水平(19.0g/kg)的年限不同,优先、次优先和一般种植区分别为2-3年(2.2年(1.20年)或3-4年(3.05年)、1年(0.31年)或2-3年(2.1

戴天放[6](2010)在《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紧紧围绕鄱阳湖流域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互动关系这一核心,主要采用历史研究为主,结合生态学、农学和经济学等跨学科研究的方法,探索农业开发与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互动规律,总结经验教训并借鉴传统生态农业思想、模式和技术,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对策。考诸鄱阳湖流域农业开发和生态环境变迁史,可以发现历史上鄱阳湖流域农业开发经历了一个由开发不足、到开发适度再到开发过度和环境治理的阶段。相应的,其生态环境也经历了一个由封闭到平衡,再到开始失衡、逐步恶化,再到逐步改善的变迁过程。其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在古代突出地表现为由于垦殖过度所致水土流失所带来的频繁的水旱灾害;到现代,除了上述历史时期存在的自然灾害以外,还有受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影响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其农业环境变迁史可以概括为:远古至秦汉时期,是生态环境由荒凉向开化发展的阶段;隋唐五代时期,是生态环境平衡发展阶段;宋元时期,是生态环境开始失衡阶段;明清时期,是生态环境逐渐破坏恶化的阶段;近代以来,生态环境呈现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建国以来生态环境经历了一个恶化——治理——改善的过程。在此,我们可以得出历史的经验教训:农业开发必须适应复杂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只有全面地把握自然生态环境的总体,才能使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充分地持续地发挥作用,经济社会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相反,如果不顾自然生态环境的复杂性,掠夺性开发资源,就必然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处理好农业开发与环境治理之间的关系,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我国传统生态农业中“三才论”、“三宜说”、精耕细作、培肥地力、基塘农业、用养结合等农业思想、模式和技术,值得继承和发扬。自宋至清,鄱阳湖流域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符合生态农业原理的技术和模式。建国以来鄱阳湖流域生态农业发展历程经历了自发型生态农业阶段、资源型生态农业阶段、高产型生态农业阶段、优质型生态农业阶段和持续型生态农业阶段等5个阶段,创造的“猪—沼—果”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我国南方唯一重点推广的生态农业模式,标志着鄱阳湖流域生态农业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鄱阳湖流域现代生态农业的成效是显着的,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发展生态产业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经济基础,建设高效生态农业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产业的优势所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可区划为3个不同的区域;其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可设计为4大类、18小类;其高效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构成包括生态结构合理化技术体系及农业系统功能强化(集约化)技术体系。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离不开建立与健全政府扶持政策与实施体系,此外,还要突出围绕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目标与主要障碍因素,对主要组织与制度(政策)安排进行研究、设计与创新。

尹菊琴[7](2010)在《建设用地增长分析及管理研究 ——以日本为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本作为世界上市场经济发展快速、经济实力最强的亚洲国家,就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而言,它作为一个人多地少的经济发达国家,在其经济成长之路上,积累了丰富管理经验,这些都值得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文章主要采取文献查阅法、比较分析法、图表法、情景规划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各类统计数据,以日本战后1963—2008年建设用地的增长及管理为鉴,揭示了日本建设用地总量、结构、资产价值、利用强度的动态变化,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建设用地增长的驱动因素,得出日本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建设用地增长的规律如下:(1)建设用地总量增长具有长期性和阶段性;(2)建设用地结构优化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3)建设用地规模控制以内涵挖潜为主要手段(4)建设用地规模控制需要政策有效引导。同时以浙江省为例,分析浙江省建设用地增长的现状,与日本进行比较研究,揭示浙江省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浙江省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的优势劣势,判断浙江省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的形势:(1)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形势严峻;(2)建设用地总量宽裕,内涵挖潜潜力庞大;(3)建设用地利用不充分结构不合理;(4)建设用地规模控制与集约利用条件成熟,刻不容缓。基于此,为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的浙江省建设用地管理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坚持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和集约利用的长期性和阶段性;(2)强化土地制度改革,充分挖掘现有建设用地;(3)以经济危机为契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4)把握十二五规划,推进城乡统筹城市化;(5)加强土地信息系统建设和普及,严格执行图数一致;(6)巧用经济手段,引导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和集约利用。

熊茵,张文新[8](2009)在《国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述》文中认为综述了国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研究状况,分析了目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矛盾和核心思路,归纳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使用的主要方法,以期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袁毅[9](2004)在《WTO对我国农业管理体制的影响与改革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系统分析加入WTO对农业管理体制的影响和我国农业管理体制现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农业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趋势、模式和代表国家农业管理体制的特点,并选择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典型案例,采用问卷调查和典型调查方法研究我国农业管理体制的主要障碍,探讨我国农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主要对策与建议。重要结论如下: 1、根据WTO的农业规则对政府管理的刚性约束原则以及WTO对我国政府管理的总体要求与WTO规则对我国政府管理的基本任务的要求分析研究,提出了我国适应WTO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政府必须致力于实行市场化的经济管理方式;政府必须致力于对外经济贸易政策和公共事务的透明;在国家治理方面,政府必须致力于法治化;政府必须致力于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格局。借鉴对国际经验的分析,提出了我国农业管理体制向现代型转变的8个重点: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调整农业保护的政策;树立“大农业”观念;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加强社会化服务:政府观念转变——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完善农业法律法规体系与执法机制;制定和完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决策机制完善——透明化;提高农业行政效率。 2、采用问卷调查法,选择黑龙江、山东、重庆的有关县、乡、村一级干部和群众为代表,从对WTO认识、政府组织结构、管理职能、决策能力与机制、管理机制、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了富有创新性的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基层对WTO的熟悉程度总体停留在了解和熟悉的人在53.5%-67.1%之间。不同区域表现出对WTO的熟悉程度不一致,山东和重庆对WTO非常熟悉的比大庆高出约15%。(2)现有的农业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障碍可归结为八个方面:行政机构组织臃肿、职能不清(选择“职能范围太小、有些事情管不了”的问卷在山东省占48.7%,重庆市占62.6%,大庆市占28.1%);行政干部队伍的能力及素质不适应新的要求,问卷显示县、乡政府农业管理干部素质一般;决策能力欠缺、透明程度不够;信息渠道不够顺畅且区域差异很大;农产品流通机制亟待加强,全国不同区域满意的比例为39.0%-52.6%,不太满意的占34.8%-42.1%:农业社会化服务薄弱,问卷认为技术服务薄弱、发挥不了应有作用(山东占53.9%,重庆占63.0%,大庆占44.9%);农业保护缺乏力度,行政干部认为农业保护机制较好的比例高于群众,说明农业保护未能落到实处;农业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翁荣水[10](2001)在《广丰县农机化发展难点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

二、广丰县农机化发展难点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丰县农机化发展难点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机械推广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浅谈(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推广农业机械的重要价值
2 探析现存问题
    2.1 欠缺必要的重视度
    2.2 区域发展的滞后性
    2.3 缺乏必需的推广深度以及推广速度
3 探求可行的推广对策
    3.1 落实并且推行农机补贴的新政策
    3.2 提升整体性的队伍素养
    3.3 运用信息化的途径与措施
4 结语

(2)中国农村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困境、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农村社区社会管理研究
        1.2.2 国内农村社区社会管理研究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农村社区社会管理的理论基础
    2.1 农村社区
    2.2 农村社区社会管理的内涵、特征和原则
        2.2.1 农村社区社会管理的内涵
        2.2.2 农村社区社会管理的特征
        2.2.3 农村社区社会管理的原则
    2.3 创新农村社区社会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3.1 创新农村社区社会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2.3.2 创新农村社区社会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2.4 农村社区社会管理研究的相关理论
        2.4.1 治理理论
        2.4.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4.3 社会资本理论
        2.4.4 新公共服务理论
第3章 中国农村社区社会管理创新面临的困境及问题
    3.1 农村社区社会管理创新面临的困境
        3.1.1 国民收入显着提高,但农民人均收入仍偏低
        3.1.2 基层民主政治健康发展,但农民基本权益保障仍不足
        3.1.3 新农村文化建设全面开展,但农民精神生活质量并不高
        3.1.4 城乡一体化不断推进,但农村发展后劲不足
    3.2 农村社区社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管理理念滞后
        3.2.2 管理体制不完善
        3.2.3 管理机制不健全
        3.2.4 管理方式方法单一
第4章 中国农村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对策
    4.1 转变农村社区社会管理理念
        4.1.1 转变农村社区社会管理理念的重要性分析
        4.1.2 农村社区社会管理理念创新趋势
    4.2 健全农村社区社会管理体制
        4.2.1 加快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
        4.2.2 有效协调好“两委”关系,充分发挥各自功能
        4.2.3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维护群众民主权利
        4.2.4 培育、监管和发展社会组织
        4.2.5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培养农民参与意识
    4.3 创新农村社区社会管理机制
        4.3.1 健全农村社区社会管理利益协调机制
        4.3.2 健全农村社区社会管理绩效评估机制
        4.3.3 健全农村社区社会管理激励机制
        4.3.4 健全农村社区社会管理监督机制
    4.4 改进农村社区社会管理方式
        4.4.1 注重全面性,综合采用多种社会管理方法
        4.4.2 注重现代化,加快农村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
    4.5 完善农村社区社会管理法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3)基于农户需求的农村信息服务研究 ——以江苏省丰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
    2.1 农民与农户
        2.1.1 农民的概念
        2.1.2 农户的概念
    2.2 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内涵
        2.2.1 信息服务
        2.2.2 农村信息服务
        2.2.3 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2.3 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结构
        2.3.1 农村信息服务目标
        2.3.2 农村信息服务主体
        2.3.3 农村信息服务对象
        2.3.4 农村信息服务内容
        2.3.5 农村信息服务渠道
    2.4 小结
第三章 丰县农户信息需求与获取
    3.1 调查样本分析
        3.1.1 样本调查区的选择
        3.1.2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3.2 农户信息需求情况
        3.2.1 农户信息需要内容
        3.2.2 农户信息需求偏好
        3.2.3 农户信息需求影响因素
        3.2.4 农户信息需求特点
    3.3 农户信息获取渠道
        3.3.1 农户信息获取渠道
        3.3.2 农户信息来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丰县信息服务供给分析
    4.1 丰县信息服务供给情况
        4.1.1 中华果都网
        4.1.2 《果都金桥》节目
        4.1.3 果都服务热线“16822168”
        4.1.4 县、镇、村、户四级服务网络体系
    4.2 丰县信息服务途径与模式
        4.2.1 信息服务供给途径
        4.2.2 丰县信息服务组织模式
    4.3 丰县信息服务成功之道
        4.3.1 抓住“头尾”
        4.3.2 整合“四电”
        4.3.3 建立制度
        4.3.4 稳定队伍
    4.4 小结
第五章 以需求为导向的信息服务体系构建
    5.1 丰县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5.1.1 农户的信息认识不足
        5.1.2 网络基础设施薄弱
        5.1.3 农户获取信息的意识不高
        5.1.4 高昂的费用严重制约信息化建设
        5.1.5 农户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差
        5.1.6 提供的信息不适应农户生产经营的需要
        5.1.7 已有信息资源利用不足
        5.1.8 信息服务专业人才缺乏
        5.1.9 信息服务缺乏专职部门
    5.2 提升农村信息服务质量的对策
        5.2.1 建立农户信息需求表达机制
        5.2.2 加大投入,改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5.2.3 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信息化人才
        5.2.4 提高农户信息意识,加强农户信息技术培训
        5.2.5 建立政府、企业及第三部门协同运作的供给机制
        5.2.6 加强管理、统筹规划,整合利用各种涉农资源
        5.2.7 增加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扩大示范效应
    5.3 现代信息服务体系模型构建
        5.3.1 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设计原则
        5.3.2 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渠道建设
        5.3.3 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内容建设
        5.3.4 现代农村信息服务模型的构建
        5.3.5 模型阐释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丰县农户信息需求与获取调查问卷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水稻重要苗期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及产量构成性状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作物杂种优势研究
        1.1 杂种优势的概念及其研究进展
        1.2 杂种优势的分子机理
        1.2.1 两个经典假说
        1.2.1.1 显性假说
        1.2.1.2 超显性假说
        1.2.1.3 对显性假说和超显性假说的综合评价
        1.3 亲本遗传差异与杂种优势关系
        1.4 数量性状位点(QTLs)与杂种优势关系
    2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回顾、现状及展望
        2.1 三系杂交水稻研究利用的主要成就
        2.2 两系杂交水稻研究利用的主要成就
        2.3 当前杂交水稻育种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3 水稻机插秧
        3.1 水稻机插秧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1 国内外机插秧发展现状
        3.1.2 机插秧存在的问题
        3.1.2.1 机插秧的农艺技术不配套
        3.1.2.2 缺乏适应机插秧的优良品种
        3.2 发展我国机插秧的应对策略
        3.2.1 积极选育适应机械化栽插要求的优良新品种
        3.2.2 发展机插秧配套栽培技术
    4 强优势杂交水稻的育种策略研究
        4.1 水稻强优势杂交组合利用现状和问题
        4.1.1 亲本遗传基础单一,新选育的组合优势不强
        4.1.2 育种方法和育种技术没有重大突破
        4.2 应对的育种策略
        4.2.1 着重于育种材料的创新创制
        4.2.2 着重于广亲和基因和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深入应用
        4.2.3 着重于理想株型塑造和杂种优势利用的有机结合
        4.2.4 着重于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有效突破
        4.2.5 着重于适应新的耕作栽培方式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水稻秧苗影响机插质量的几个重要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4个重要秧苗性状世代间的遗传差异
        2.2 水稻4个重要秧苗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
        2.2.1 各性状基因效应类型分析
        2.2.2 基因效应估值的拟合模型及其适合性检验
    3 小结
第三章 水稻强优势杂交组合产量构成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杂交稻组合各性状的特征值以及组合间差异
        2.2 相关分析
        2.2.1 供试组合各性状与恢复系相应性状的相关性
        2.2.2 供试组合各性状与其超亲优势的相关性
        2.2.3 供试组合各性状间的简单相关分析
        2.2.4 供试组合各性状间的偏相关分析
        2.3 杂交组合超亲优势分析
        2.3.1 单株有效穗数
        2.3.2 每穗粒数
        2.3.3 结实率
        2.3.4 千粒重
        2.3.5 单株产量
        2.4 回归分析及通径分析
        2.4.1 回归分析
        2.4.2 产量构成性状对单株产量的通径分析
        2.4.3 通径网络图
    3 小结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1 水稻4个重要秧苗性状的基因效应
        1.2 强优势杂交组合的选配
    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区域耕地紫云英用地适宜性与固碳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研究
        2.1.1 国外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研究
        2.1.2 国内土壤有机碳库的研究
    2.2 农田土壤固碳潜力及固碳措施研究
    2.3 农作物用地适宜性评价
    2.4 农作物种植用地区划研究
    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3 研究区概述
    3.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3.2 自然资源概况
        3.2.1 气候条件
        3.2.2 地质地貌
        3.2.3 水文条件
        3.2.4 土壤资源
        3.2.5 耕地资源
    3.3 社会经济概况
        3.3.1 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3.3.2 农业发展现状
4 研究总体思路与技术路线
    4.1 总体思路
    4.2 技术路线
5 研究方法与步骤
    5.1 资料收集与整理
        5.1.1 空间数据
        5.1.2 属性数据
    5.2 区域耕地土壤类型空间与属性数据库建立
    5.3 区域耕地土壤调查样点空间与属性数据库建立
    5.4 区域耕地土壤属性空间插值方法
    5.5 区域耕地土壤容重模型的确定
    5.6 耕地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容重空间和属性数据库建立
    5.7 区域耕地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估算及其空间数据库建立
    5.8 耕地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的时空变化分析
    5.9 耕地土壤固碳潜力估算
    5.10 紫云英用地适宜性评价
        5.10.1 评价底图和评价单元确定
        5.10.2 评价因子体系建立
        5.10.3 适宜性评价因子属性数据标准化
        5.10.4 紫云英用地适宜性评价因子权重确定
        5.10.5 紫云英用地适宜性等级划分
    5.11 紫云英固碳用地区划
        5.11.1 紫云英固碳用地区划原则
        5.11.2 紫云英固碳用地区划因子及其指标体系建立
        5.11.3 紫云英固碳用地区划因子空间属性数据库建立
        5.11.4 紫云英固碳用地区划
        5.11.5 耕地紫云英固碳量估算
    5.12 面积统计汇总
    5.13 图件编制输出
6 结果分析与讨论
    6.1 区域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储量及其时空变化
        6.1.1 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变异特征
        6.1.2 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
        6.1.3 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6.2 区域耕地土壤固碳潜力分析
    6.3 区域紫云英用地适宜性分析
        6.3.1 紫云英适宜用地数量及其分布
        6.3.2 紫云英适宜用地质量及其分布
        6.3.3 不同土壤类型紫云英适宜用地状况分析
    6.4 区域耕地紫云英固碳区划分析
7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1 浦城县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调查样点空间分布图
    2 浦城县2006 年耕地测土配方施肥调查样点空间分布图
    3 浦城县1983 年耕地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异图
    4 浦城县2006 年耕地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异图
    5 浦城县耕地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时空变化图
    6 浦城县耕地紫云英用地适宜性评价成果图
    7 浦城县紫云英固碳用地区划图

(6)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Contents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学术回顾
    三、研究目标
    四、写作框架
    五、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六、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农业环境与生态农业理论基础
    第一节 流域生态学理论
        一、流域生态学的基础
        二、流域的结构和功能
        三、流域生态系统的特征理论
        四、流域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节 农业环境理论
        一、农业环境的概念和特点
        二、农业环境问题
    第三节 生态农业理论
        一、生态农业的概念与特征
        二、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 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与农业开发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研究区域的界定
        一、若干地理概念的解释
        二、研究区域说明
    第二节 鄱阳湖的形成、演变及其影响
        一、鄱阳湖的形成
        二、鄱阳湖的演变过程
        三、鄱阳湖演变所带来的影响
    第三节 鄱阳湖流域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
        一、鄱阳湖流域的原始农业与生态环境(5万年前~前21世纪)
        二、夏商西周鄱阳湖流域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前21世纪~前771)
        三、春秋战国鄱阳湖流域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前770~前221)
        四、秦汉六朝鄱阳湖流域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前220年~589)
        五、隋唐五代鄱阳湖流域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581~959)
        六、宋元鄱阳湖流域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960~1368)
        七、明及清前期鄱阳湖流域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1380~1840)
        八、近代鄱阳湖流域的农业经济演变与生态环境(1840~1949)
        九、新中国鄱阳湖流域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变动(1949~今)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鄱阳湖流域生态农业发展历史考察
    第一节 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生态农业精华的必要性
        一、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的历史沿袭性特点
        二、农业技术与特定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特点
        三、农业技术具有民族性特点
    第二节 中国传统生态农业精华对鄱阳湖流域生态农业的启示
        一、"三才论"启示必须注重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
        二、"三宜说"启示生态农业模式必须灵活多样
        三、精耕细作传统启示生态农业生产技术应以劳动集约型为主
        四、培肥地力传统启示发展生态农业必须重视土地资源
        五、基塘农业传统启示生态农业必须建立循环生态系统
        六、用养结合思想传统启示保护农业生态资源的重要性
    第三节 鄱阳湖流域生态农业的发展历史
        一、鄱阳湖流域"原始"生态农业模式和技术发展概况
        二、新中国鄱阳湖流域生态农业发展历程
    第四节 鄱阳湖流域现代生态农业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
        二、生态农业科技含量不高
        三、生态农业投资短缺
        四、生态农业建设的配套机制不健全
        五、生态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体系构建
    第一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内涵与发展框架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内涵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框架
    第二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的分区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区划图及各区命名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区划结果分析
    第三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模式设计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模式设计的原则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主要模式设计
    第四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创新
        一、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基本原则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构成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技术开发主要内容
    第五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政府扶持体系与制度创新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政府扶持目标与发展策略选择
        二、建立与健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政府扶持政策与实施体系
        三、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的组织制度创新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一、主要结论
    二、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建设用地增长分析及管理研究 ——以日本为鉴(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重点与难点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LUCC国际大背景
    2.2 建设用地增长研究动态
        2.2.1 国外研究进展
        2.2.1.1 建设用地变化驱动机制的研究
        2.2.1.2 动态模型与预测
        2.2.1.3 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政策研究
        2.2.2 国内研究进展
        2.2.2.1 建设用地增长特征及问题研究
        2.2.2.2 建设用地增长驱动机制研究
        2.2.2.3 模型与预测
        2.2.2.4 建设用地增长控制政策研究
    2.3 日本建设用地增长研究动态
        2.3.1 国外研究进展
        2.3.2 国内研究进展
        2.3.2.1 间接的建设用地增长研究
        2.3.2.2 直接的建设用地增长研究
    2.4 问题与展望
3 建设用地增长一般规律研究
    3.1 建设用地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3.1.1 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3.1.2 产业结构的影响
        3.1.3 城市化水平的影响
        3.1.4 资产价值变化的影响
        3.1.5 人口因素的影响
        3.1.6 政策、科技、社会观念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3.2 建设用地增长的一般规律
    3.3 本章小结
4 日本战后建设用地增长及管理研究
    4.1 数据来源与概念界定
        4.1.1 数据来源
        4.1.2 概念界定和数据说明
    4.2 日本建设用地增长的社会经济背景分析
        4.2.1 日本土地利用概况
        4.2.2 土地产权制度简介
        4.2.3 战后日本社会经济发展历程
    4.3 日本建设用地动态变化
        4.3.1 建设用地总量动态变化
        4.3.1.1 阶段性变化特征
        4.3.1.2 区域结构特征
        4.3.2 建设用地结构动态变化
        4.3.2.1 建设用地总量结构
        4.3.2.2 建设用地内部结构
        4.3.3 建设用地资产价值变化
        4.3.4 建设用地利用强度变化
        4.3.4.1 土地利用综合评价指标分析
        4.3.4.2 建设用地利用强度经济指标分析
        4.3.4.3 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
    4.4 日本建设用地增长驱动机制分析
        4.4.1 可量化因素的定量分析
        4.4.1.1 单因素分析
        4.4.1.2 多因素综合分析
        4.4.2 政策、文化观念等不可量化因素分析
        4.4.2.1 政策
        4.4.2.2 文化观念
    4.5 日本建设用地增长规律总结
    4.6 本章小结
5 建设用地规模控制与集约利用——以日本为鉴、以浙江省为例
    5.1 建设用地规模控制与集约利用的必然性
        5.1.1 浙江省概况
        5.1.2 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和集约利用的必然性
    5.2 建设用地规模控制与集约利用的可行性
    5.3 中国(浙江省)建设用地利用与日本差异比较
    5.4 中国(浙江省)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和集约利用SWOT分析
    5.5 中国(浙江省)建设用地开发潜力情景分析
        5.5.1 前提假设
        5.5.2 情景分析
    5.6 建设用地规模控制与集约利用的政策建议
        5.6.1 浙江省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形势判断
        5.6.2 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和集约利用政策建议
    5.7 本章小结
6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国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理论研究
    1.1 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矛盾和主要任务
    1.2 当前土地利用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2.1 法律支持方面。
        1.2.2 编制过程方面。
        1.2.3 行政保障方面。
        1.2.4 公众参与方面。
    1.3 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思路
        1.3.1 必须用系统的观点看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3.2 用以人为本的思想引导土地利用规划。
        1.3.3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法研究
    2.1 耕地需求预测方法
        2.1.1 趋势预测法。
        2.1.2 线性回归法。
        2.1.3 指数平滑法。
        2.1.4 灰色GM (1, 1) 模型。
        2.1.5 预留法。
        2.1.6 粮食需求法。
    2.2 建设用地需求预测
    2.3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2.3.1 线性规划方法。
        2.3.2 非线性规划方法。
        2.3.3 系统工程 (动力工程学) 规划方法。
        2.3.4 不确定性的规划方法。
        2.3.5 目标规划。
        2.3.6 动态规划。
    2.4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2.4.1 基于评价指标体系的环境影响评价。
        2.4.2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的环境影响评价。
        2.4.3 环境承载力评价法。
        2.4.4 生态足迹法。
        2.4.5 其他。
3 新一轮规划研究的主题
    3.1 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面临的形势
        3.1.1 粮食安全成为首要问题。
        3.1.2 经济快速发展对土地利用规划提出新的要求。
        3.1.3 环境问题日趋凸显。
    3.2 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的主题
        3.2.1 土地的空间布局问题。
        3.2.2 “三规”协调问题。

(9)WTO对我国农业管理体制的影响与改革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WTO对农业管理体制影响的宏观原理分析
    第一节 WTO的农业规则对政府管理的刚性约束原则
        一、WTO《农业协议》的基本要求
        二、WTO规范下成员国政府的基本行为准则
    第二节 WTO规则对我国政府管理的总体要求
        一、WTO规则对我国政府管理的基本任务
        二、适应WTO的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第三节 WTO成员国农业管理体制类型与特点
        一、农业行政管理系统的基本内容与类型
        二、美国的农业管理体制与特点分析
        三、日本的农业管理体制与特点分析
        四、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第二章 我国现行农业管理体制的综合分析
    第一节 我国农业管理体制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产业人为分割,机构平行设置,职能重复交叉
        二、管理事无巨细,职能宏观抽象,缺乏具体配套措施
        三、管理以行政手段为主,不善于运用市场机制
        四、过分侧重于管理,服务能力跟不上
        五、中央与地方机构重叠,职能雷同,条块分割
    第二节 加入 WTO后我国农业管理体制的主要障碍分析
        一、政府组织结构障碍
        二、政府管理职能障碍
        三、决策能力障碍
        四、管理体制障碍
        五、人力资源方面的障碍
第三章 典型区域农业管理体制案例分析
    第一节 黑龙江省大庆市农业管理体制现状分析
        一、对WTO的认识
        二、大庆市农业管理机制现状分析
    第二节 山东省农业管理体制现状分析
        一、对 WTO的认识
        二、山东省农业管理机制现状分析
    第三节 重庆市农业管理体制现状分析
        一、对WTO的认识
        二、重庆市农业管理体制现状分析
    第四节 我国区域农业管理体制现状及存在问题对比分析
        一、对WTO的认识
        二、我国不同区域农业管理体制现状对比
第四章 我国农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与模式
    第一节 国际农业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理论与模式
        一、基本理论
        二、改革模式
    第二节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模式选择
        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展
        二、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模式选择
    第三节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思路与途径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思路
        二、提升我国政府行政职能能力
        三、政府职能转变中的农业职能转变
    第四节 我国农业管理体制的体系建设
        一、农业管理机构体系建设
        二、与WTO规则对接的农业法律体系建设
        三、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建设
        四、政务信息体系建设
    第五节 我国农业管理的政策改革途径
        一、宏观调控政策
        二、农业保护政策
        三、农业补贴政策
        四、农产品贸易政策
        五、农业结构调整
        六、农业行业协会政策
第五章 若干典型区域农业改革调查与分析
    一、山东省博兴县
    二、浙江省绍兴县
    三、江西省广丰县
    四、重庆市永川市
    五、甘肃省静宁县
论文重要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广丰县农机化发展难点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机械推广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浅谈[J]. 王遂刚.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8(01)
  • [2]中国农村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困境、问题与对策[D]. 彭昕. 湘潭大学, 2013(03)
  • [3]基于农户需求的农村信息服务研究 ——以江苏省丰县为例[D]. 邢长敏. 徐州师范大学, 2011(07)
  • [4]水稻重要苗期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及产量构成性状的相关性研究[D]. 盛国清. 江西农业大学, 2011(12)
  • [5]区域耕地紫云英用地适宜性与固碳区划研究[D]. 陈容. 福建农林大学, 2011(12)
  • [6]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 戴天放.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8)
  • [7]建设用地增长分析及管理研究 ——以日本为鉴[D]. 尹菊琴. 浙江大学, 2010(08)
  • [8]国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述[J]. 熊茵,张文新. 安徽农业科学, 2009(34)
  • [9]WTO对我国农业管理体制的影响与改革模式研究[D]. 袁毅. 甘肃农业大学, 2004(04)
  • [10]广丰县农机化发展难点与对策[J]. 翁荣水. 南方农机, 2001(06)

标签:;  ;  ;  ;  ;  

广丰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难点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