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争创一流工作业绩 树立一流国税形象(论文文献综述)
李卓雯[1](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劳模精神是我国广大劳动群众、工人阶级高尚品格的彰显,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时代精神的拓展,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劳模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激励着我国一代又一代劳动者坚守信念,踏实肯干,追求梦想,勇攀高峰,无疑是提升国民劳动素养和推动社会进步最具感召力和影响力的精神力量。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迎来了“十四五”的新阶段,圆梦的接力棒已经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手中。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时代重任。因此,加强新时代大学劳模精神培育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在帮助大学生塑造劳动人格,重构劳动认同,提升劳动热情,激发创造潜能等方面能够起到积极作用,助力大学生在新时代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续奋斗。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阐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对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概括了新时代大学生的主要特征和劳模精神的核心内容。第三章为劳模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旨归,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国共产党人的相关论述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相关劳动思想的整理,进一步分析了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的时代价值。第四章为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的现状及成因,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得出近年来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呈积极态势但仍面临困境并从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分析了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困境的成因。第五章提出了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的基本路径。一是营造浓厚劳模文化育人氛围,二是优化劳模精神培育课程体系,三是细化劳模精神培育考评机制,四是强化劳模精神实践教育环节。第六章为结论。
王洋[2](2021)在《新时代中国劳模精神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劳模是我国先进模范人物的杰出代表,广大劳动模范铸就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激励广大劳动群众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磅礴力量。培育新时代中国劳模精神,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凝聚中国力量,进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受复杂社会环境和培育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新时代中国劳模精神培育工作面临着挑战。本文将新时代中国劳模精神培育作为研究目标,为培育和弘扬新时代中国劳模精神提出具体的对策。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从新时代中国劳模精神培育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出发,分析和整理了国内外关于劳模精神现状的研究,陈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二章梳理了劳模精神的由来、劳模精神产生的理论依据,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劳动美德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劳模精神的论述这三方面对劳模精神的理论资源进行了系统论述。进一步分析和概括了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内涵,论述了培育新时代中国劳模精神的意义。第三章探究了新时代中国劳模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新时代中国劳模精神培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培育工作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青年对劳模精神的认同度不高、培育文化氛围不浓厚、培育的针对性有待加强和培育协同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而政府对劳模培育的保障机制不健全、社会、媒体对劳模精神的宣传不到位、学校对劳模精神培育重视不足和家庭教育中劳模精神培育意识不强等因素是新时代中国劳模精神培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第四章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劳模精神培育的路径。首先,政府要建立健全劳模精神培育制度保障;其次,社会要营造崇尚劳模精神的社会环境;再次,学校要强化对劳模精神的培育;最后,家庭方面要注重言传身教、传承优良家风。
陈伶浪[3](2020)在《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劳动模范(简称劳模)是党和政府授予在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取得显着成绩的劳动者的一种崇高荣誉称号。劳模精神是通过劳模行为体现的,并通过劳模表彰得到承认,是劳模在社会实践中所展现的价值观念、道德风范、精神风貌、行为准则等。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央苏区瑞金就涌现了劳模表彰运动的雏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劳模表彰工作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劳模表彰作为发动群众、联系群众、为了群众的制度固定下来。一部我国劳模运动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史、振兴史。一代又一代劳模以平凡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积极倡导下,历经近90年的演化,劳模精神的内涵功能不断丰富完善、示范引领作用越来越凸显,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劳模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始终把其作为影响、带动和鼓舞亿万劳动群众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而不懈努力的风向标和精神动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劳模座谈、考察调研、劳模大会等不同场合多次就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充分发挥劳模作用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对进一步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劳模精神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发扬光大劳模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新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劳模精神无疑是新时代最具感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的精神力量。因此,加强对劳模精神的研究,挖掘、阐释这一“精神富矿”的内涵功能、时代价值、弘扬路径等,对于充分焕发亿万职工群众的劳动热情、激发职工群众的创新活力、迸发职工群众的无穷力量,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建功立业、展现风采、再铸辉煌,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正是以劳模精神起源于何时?劳模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有何困境?新时代如何弘扬劳模精神?这4个问题为主线进行探析研究。首先追溯了劳模表彰运动的历史起源,以及劳模精神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所发挥的巨大精神引领作用,并创造性地将我国劳模精神内涵的嬗变历程划分为萌芽期(新中国成立以前)、雏形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成形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完善期(新时代),同时针对每一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劳模精神所展现的特色加以研究。在此基础上,比较详细解读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的深刻含义以及劳模精神所具有的激励教育、示范引领、文化影响等功能作用,而后得出我国劳模精神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从实践层面看得益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主流媒体的大力宣传、人民群众的广泛尊崇、工会组织的积极作为以及劳模群体的自我弘扬;从理论层面看,其根本原因在于有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作为理论基石、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指导思想作为理论基础、习近平关于劳模精神的重要论述作为理论指导。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绘就了新时代的宏伟蓝图,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新时代仍然是一个奋斗的时代,需要有劳模精神的力量、劳模精神的作用、劳模精神的激励,从而进一步激发广大劳动群众以脚踏实地的干劲、勇往直前的闯劲、攻坚克难的钻劲建功新时代。然而,在现实工作中,劳模精神的弘扬也确实遇到了一些困境和问题,本文阐述了社会认识偏差、社会功利化、多元价值观、西方意识形态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分析了由于普通劳动者地位有所弱化、工人阶级归属感有所淡化、劳模管理服务仍存在薄弱环节、劳模精神宣传教育还不够到位等原因所造成的不利影响。面对这些困境和问题,本文阐明了全社会只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坚持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四最”劳动精神,坚持倡导正确的劳动观,就能提高认识、主动作为,自觉弘扬、传承、践行劳模精神,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要创新方式方法、完善制度保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等意见建议。
苗莹[4](2020)在《国家电网XA供电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的经济已转变了发展方式,由高速增长转变到了高质量的发展阶段,处在经济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增长动力转变的攻关期。因此,对能源的需求也更为迫切。国家电网公司以投资建设电网和电力输送为主营业务,作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肩负着重要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近年来,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电网公司需要不断优化发展战略。适应社会大环境发展的转型,积极投入到市场竞争中去。国家电网XA供电公司是国家电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的地市级分公司,作为具有基础性,公益性、服务性特点的电力企业,先后获得国家、陕西省及陕西省电力公司多项荣誉。近年来,由于内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XA供电公司存在售电侧竞争加大、转型发展带来挑战、精细化管理中存在短板、新能源建设面临的挑战等问题,加上电网建设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部分建设环境有待改进、人才储备存在劣势,发展战略实施不明确。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握发展机遇,实现公司高质量发展,需对公司发展战略进行进一步研究。本文以XA供电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运用PEST工具和波特五力模型对公司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未析,运用SWOT工具进行了战略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整体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战略保障措施。发展战略的制定,不仅促进了XA供电公司各项工作积极稳步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还为进一步争创全国 一流供电企业、促进国家电网公司实现“三型两网、世界一流”战略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正源[5](2020)在《习近平关于劳模精神的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关于劳模精神的重要论述着眼于我国当前所面临的诸多国内外问题以及国内各种弱化劳模精神的社会思潮,对我国脱贫攻坚任务的顺利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最终实现以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深入研究习近平关于劳模精神的重要论述有助于抵御西方国家的经济压制、文化入侵,促进国内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有助于全社会重塑尊重劳模、学习劳模的社会风尚。基于此,本文对习近平关于劳模精神的重要论述展开系统研究。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研究法、话语分析法以及理论联系实际法。本文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述评以及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创新点,以及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这三个概念进行厘定,给后续的相关研究打下基础。第二部分是对习近平关于劳模精神的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文化渊源与现实背景进行研究。习近平关于劳模精神的重要论述在理论逻辑上源于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又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主要领导人劳模精神论述的继承与发展。文化渊源上可以追溯至古代先民在农耕渔猎生活中体现出的优秀劳动品质和伟大的劳动智慧。同时习近平关于劳模精神的重要论述是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时代背景和多个方面对劳模精神进行弱化的社会思潮下提出的。第三部分是对习近平关于劳模精神的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与思想特色进行研究。习近平关于劳模精神的重要论述清晰地阐明了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深刻地揭示了劳模精神的时代价值,系统地论述了劳模精神的贯彻路径,其论述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深邃的理论洞见、深厚的人民情怀、强烈的问题意识。第四部分是对习近平关于劳模精神的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进行研究。其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理论和劳动学说,发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历代主要领导人劳模精神论述。同时也是对弱化劳模精神的多种社会思潮的强有力回应,增强了普通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丰富了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内容,推进习近平扶贫工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顺利完成,促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唐瑶[6](2020)在《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这是党和国家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代背景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科学论断,是对劳模及劳模精神重要性的充分肯定。劳模精神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是劳动模范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劳动实践结晶,是他们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的生动体现。劳模精神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在新时代,“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是劳模精神的科学内涵,它的本质特征是对中华民族劳动美德的继承与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继承与发展;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劳模及劳模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都发挥了巨大作用,我们当前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有利于营造人人崇尚劳动和精益求精的社会风气,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动力源泉,弘扬劳模精神具有刻不容缓的紧迫性。当前,我们在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三点困境:一是劳模精神宣传有待完善;二是劳动教育实践在学校、家庭中缺失;三是劳模管理保障制度机制不够健全。进入新时代,我们面临的是全新的问题,如何将劳模精神与当前的群众生活相融,引领人们不断向上、向前,这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借鉴以往有效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探索出了以下几点出路:一是善用媒体,使弘扬劳模精神常态化;二是深化教育改革,将劳模精神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三是建立和健全劳模管理保障制度机制。
聂晶[7](2020)在《GT昔阳能源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指出从企业的发展来看,企业文化是其发展的根基,好的企业文化能够有效激励员工、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并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企业发展逐渐壮大,煤炭能源企业发展尤其明显。近年来,随着产能过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煤炭能源企业主营业务发展空间受限,面临转型升级,GT昔阳能源有限公司作为一个能源企业,在发展中出现了诸如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目标和使命结合不紧密、管理者与员工沟通较少、公司对企业文化不够重视等问题,其企业文化亟待建设和加强。而诞生于解放初期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时期的大寨精神,以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影响了一代人的精神风貌。在今天,其蕴含的丰富可借鉴的企业文化建设的资源,为煤炭能源企业的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强有力的文化支持。积极地汲取大寨精神的精华,有助于形成具有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本文通过历史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问卷法,以企业文化结构理论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参考,从GT昔阳能源有限公司企业文化与大寨精神相结合建设企业文化研究入手,探索企业的文化建设改进的措施和建议,发挥企业文化建设的强大力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张乐敏[8](2020)在《新时代基层税务机关纳税服务品牌创建研究 ——以泸西县税务局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对纳税服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注入了新动力、带来了新变革,国地税合并是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举措。以国地税合并为标志,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工作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纳税服务理念、供给方式和标准要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地税合并后,泸西县税务局存在机构融合程度不足、纳税服务流程不畅、服务部门职能分散、跨部门协作不充分等突出问题,纳税服务提供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对良好部门形象的树立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新时代背景下,泸西县税务局在适应新时代深刻变化的同时,需要寻求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克服一系列问题和困难,对纳税服务进行深入的变革和创新,不断提升纳税服务的质量、水平和效率,竭力将纳税服务融入新时代。纳税服务品牌创建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是反映税务机关纳税服务、服务内涵、服务机制和整体形象俱佳的综合标志。该论文以“品牌”为切入点,立足公共管理视角,以新公共服务理论为依据,借鉴融合传播学、市场营销品牌创建规律,紧紧围绕“新时代泸西县纳税服务建设”核心,深入分析了新时代背景下基层税务机关纳税服务的新变化、新挑战和新机遇,讨论了泸西县税务局纳税服务品牌创建环境和动力,并借鉴青岛国税、昆山地税以及南京国税等一系列地方税务机关品牌创建的做法,从纳税服务品牌创建框架、流程、步骤、品牌定位等不同角度系统提出纳税服务品牌创建构想,形成了完整的品牌创建支撑体系、视觉识别系统、宣传推广体系以及评估反馈机制等具体建设性方案与建议。力图将“纳税服务品牌”作为有效整合泸西县税务局各类纳税服务的内核,充分发挥品牌效应,不断创新纳税服务内容、完善服务方式,形成合力,建立高效、统一的纳税服务体系,努力塑造纳税人信任依赖的纳税服务品牌,树立良好的税务机关形象。本文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新时代基层税务机关纳税服务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为基层税务机关提供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纳税服务品牌创建的模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邱铁鑫[9](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郭书剑[10](2020)在《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大学人才竞争的主要对象是制度化学术精英,中国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强势群体亦是制度化学术精英。作为政府与大学协作的产物,制度化学术精英因拥有经官方认证的学术权威与学术声誉而受到大学的强烈推崇与热烈追求。大学围绕制度化学术精英而展开的人才竞争直接刺激并引发学术精英的流动。某种意义上,制度化精英主义愈兴盛则大学学术精英竞争愈激烈,而大学学术精英竞争愈激烈则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愈频繁。1999年以来,中国大学学术精英在不同地区、不同省市的不同层次大学间进行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大学学术精英在全国的分布格局随各地、各校人才竞争力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总体上,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散中有聚”“聚中有散”;以跨域流动为主,但同域流动现象亦值得关注;众多普通院校和地方城市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具活力的机制、更富成效的举措在学术精英竞争中“异军突起”,地方政府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成了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新局面。中国地方政府人才竞争的背后是为经济增长而竞争,更是为政治晋升而竞争。为赢得政治锦标赛,地方政府所出台的人才政策对大学学术精英流动具有较强的激发性、引导性与支持性。因地制宜制定人才政策,与时俱进变革人才政策,是地方政府维持人才竞争力、保持人才竞争优势的必要之举。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大学重点建设的逻辑是竞争博弈,而竞争博弈的载体则是学术锦标赛。在市场化大学排名与行政化学科评估的驱动下,中国大学着重以学术管理资本主义的方式吸引海内外学术精英,以不断争取国家的政策关照与政府的重点支持。大学人才竞争所促成的流动,对学术精英学术发展的影响,既有特殊性也存共通性。大部分学术精英流动后的学术生产力、学术影响力和学术竞争力得到提高。这一方面是由于流动对知识生产与创新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则与学术锦标赛密切相关,其不仅驱动大学支持学术精英发展学术,还驱动大学要求学术精英发展学术。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是一个复杂现象。由于学术精英吸收能力的异质性与学术精英竞争优势的可转移性,大学学术精英流动对大学发展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可以明确的是,学术精英流入对大学学科发展的积极影响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学术精英流出对大学学科发展的消极影响也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基于此,学术精英流动不应成为大学间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更不应诱致大学间针锋相对的“人才战争”。在面向世界、追求卓越的发展战略下,需要正确理解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以客观冷静的态度、以历史的、发展的、全球的眼光认识和体察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所具有的阶段性、特殊性和一般性。这对中国大学全面深刻地了解自己,实事求是地制定科学合理的“双一流”建设目标、采取正确有效的学术精英队伍建设策略至关重要。
二、争创一流工作业绩 树立一流国税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争创一流工作业绩 树立一流国税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概述 |
2.1 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的相关概念 |
2.1.1 劳模精神 |
2.1.2 新时代大学生 |
2.1.3 劳模精神培育 |
2.2 新时代劳模精神的核心内涵 |
2.2.1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责任意识 |
2.2.2 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拼搏精神 |
2.2.3 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 |
第3章 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及价值旨归 |
3.1 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 |
3.1.1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相关理论 |
3.1.2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劳模精神的相关论述 |
3.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劳动思想 |
3.2 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的价值旨归 |
3.2.1 劳模精神培育为大学生助力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
3.2.2 劳模精神培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
3.2.3 劳模精神培育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情感认同 |
第4章 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的现状分析 |
4.1 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取得的成绩 |
4.1.1 教育者对劳模精神培育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
4.1.2 劳模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认同度不断增强 |
4.2 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面临的困境 |
4.2.1 部分大学生对劳模精神认知不足 |
4.2.2 部分大学生劳动意识有待强化 |
4.2.3 部分大学生劳动价值取向偏功利化 |
4.2.4 部分大学生尚未养成良好劳动习惯 |
4.3 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
4.3.1 弘扬劳模精神整体氛围不够浓厚 |
4.3.2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
4.3.3 劳模精神培育评价机制尚未健全 |
4.3.4 劳模精神培育过程实践环节薄弱 |
第5章 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的基本路径 |
5.1 营造浓厚劳模文化育人氛围 |
5.1.1 塑造劳动光荣优良传统家风 |
5.1.2 加强劳模主题校园文化建设 |
5.1.3 积极优化劳模故事宣传策略 |
5.2 优化劳模精神培育课程体系 |
5.2.1 将劳模精神融入思政课堂提升教学系统性 |
5.2.2 将劳模精神融入专业教育提升教学针对性 |
5.2.3 将劳模精神融入实践教育提升教学实效性 |
5.3 细化劳模精神培育考评机制 |
5.3.1 科学建设大学生劳动课程考核体系提高劳动素养 |
5.3.2 将劳模精神纳入教师评价机制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
5.4 强化劳模精神实践教育环节 |
5.4.1 家庭转变教育观念为大学生提供劳动机会 |
5.4.2 高校创新方式方法积极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
5.4.3 社会整合劳模精神教育资源丰富实践载体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2)新时代中国劳模精神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劳模精神的相关论述 |
一、劳模精神概述 |
(一)劳模精神的由来 |
(二)劳模精神的理论依据 |
二、新时代中国劳模精神的内涵 |
(一)爱岗敬业、争创一流 |
(二)艰苦奋斗、勇于创新 |
(三)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
三、培育新时代中国劳模精神的意义 |
(一)营造和引领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 |
(二)彰显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价值 |
(三)增强对人民群众的劳动榜样示范作用 |
(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需要 |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劳模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新时代中国劳模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
(一)青年对劳模精神的认同度不高 |
(二)劳模精神培育文化氛围不浓厚 |
(三)劳模精神培育的针对性有待加强 |
(四)劳模精神培育的协同机制有待完善 |
二、新时代中国劳模精神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政府对劳模培育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
(二)社会、媒体对劳模精神的宣传不到位 |
(三)学校对劳模精神培育重视不足 |
(四)家庭教育中劳模精神培育意识不强 |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劳模精神培育的路径 |
一、政府方面:建立健全劳模精神培育的制度保障 |
(一)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
(二)规范和完善劳动模范的评选及激励机制 |
(三)提升劳动模范的待遇和地位 |
(四)强化主流媒体对劳模精神的舆情引导 |
二、社会方面:营造崇尚劳模精神的社会环境 |
(一)加强工会组织对劳模工作的推动 |
(二)鼓励创作弘扬劳模精神影视文艺作品 |
(三)提升社会媒体对劳模精神的宣传效能 |
(四)完善劳动模范培育的社会治理机制 |
三、学校方面:强化学校对劳模精神的培育 |
(一)发挥思政课在劳模精神培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
(二)把劳动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
(三)推进劳模精神融入校园文化环境 |
(四)开展学习劳模精神实践教育活动 |
四、家庭方面:注重言传身教、传承优秀家风 |
(一)关注家庭教育对培育劳模精神的作用 |
(二)渗透到劳模精神的家风传承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3)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可能创新之处 |
1.6 存在的不足 |
第2章 我国劳模精神内涵的演化过程及经验启示 |
2.1 我国劳模精神内涵的演化过程 |
2.1.1 新中国成立前——劳模精神内涵的萌芽期 |
2.1.2 新中国成立初期——劳模精神内涵的雏形期 |
2.1.3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劳模精神内涵的发展期 |
2.1.4 改革开放新时期——劳模精神内涵的成形期 |
2.1.5 新时代——劳模精神内涵的完善期 |
2.2 劳模精神发展历程的经验启示 |
2.2.1 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
2.2.2 主流媒体的大力宣传 |
2.2.3 人民群众的广泛尊崇 |
2.2.4 工会组织的积极作为 |
2.2.5 劳模群体的自我弘扬 |
第3章 劳模精神的内涵功能及弘扬意义 |
3.1 劳模精神的主要内涵 |
3.1.1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 |
3.1.2 艰苦奋斗、勇于创新 |
3.1.3 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
3.2 劳模精神的功能作用 |
3.2.1 劳模精神的激励教育功能 |
3.2.2 劳模精神的示范引领功能 |
3.2.3 劳模精神的文化影响功能 |
3.3 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的现实意义 |
3.3.1 弘扬劳模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
3.3.2 弘扬劳模精神是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有力保证 |
3.3.3 弘扬劳模精神是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的客观需要 |
第4章 劳模精神的理论诠释 |
4.1 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是劳模精神成因的理论基石 |
4.1.1 劳动创造人和人类社会 |
4.1.2 劳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
4.1.3 劳动创造价值 |
4.1.4 劳动理应得到社会尊重 |
4.2 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指导思想是劳模精神产生的理论支撑 |
4.2.1 工人阶级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强大阶级力量 |
4.2.2 工人阶级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
4.2.3 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最坚实和最可靠的阶级基础 |
4.2.4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 |
4.3 习近平关于劳模精神的重要论述是劳模精神发扬光大的理论指导 |
4.3.1 劳模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
4.3.2 劳模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丰富发展 |
4.3.3 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
第5章 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遇到的困境及其原因 |
5.1 弘扬劳模精神的社会认识偏差 |
5.1.1 劳模精神缺乏时代性 |
5.1.2 劳模精神缺乏民本性 |
5.1.3 劳模精神缺乏普遍适用性 |
5.2 影响劳模精神弘扬的主要因素 |
5.2.1 弘扬劳模精神受功利化的负面影响 |
5.2.2 弘扬劳模精神受多元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
5.2.3 弘扬劳模精神受西方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 |
5.3 弘扬劳模精神遇到困境的原因分析 |
5.3.1 普通劳动者的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 |
5.3.2 工人阶级的归属感有所淡化 |
5.3.3 劳模的管理服务还存在薄弱环节 |
5.3.4 劳模精神的宣传教育工作不够到位 |
第6章 新时代大力弘扬劳模精神的对策建议 |
6.1 提高弘扬劳模精神的社会认识 |
6.1.1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
6.1.2 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
6.1.3 坚持弘扬“四最”劳动精神 |
6.2 创新弘扬劳模精神的方式方法 |
6.2.1 注重发挥传统媒体的主渠道作用 |
6.2.2 注重提高新媒体的宣传效能 |
6.2.3 注重加强劳模纪念场所建设 |
6.2.4 注重创作劳模影视作品 |
6.3 完善弘扬劳模精神的制度保障 |
6.3.1 着力加强党对弘扬劳模精神工作的领导 |
6.3.2 着力深化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
6.3.3 着力提高技术工人待遇 |
6.3.4 着力提升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质量 |
6.3.5 着力发挥工会组织作用 |
6.4 营造弘扬劳模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 |
6.4.1 聚焦科学选树劳模 |
6.4.2 聚焦加强劳模培养教育 |
6.4.3 聚焦切实关心爱护劳模 |
6.4.4 聚焦营造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良好环境和条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4)国家电网XA供电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2 理论综述 |
2.1 公司战略管理 |
2.1.1 公司战略作用 |
2.1.2 公司战略划分 |
2.1.3 公司战略管理 |
2.2 PEST分析 |
2.3 波特五力模型 |
2.4 SWOT分析 |
3 XA供电公司战略研究分析 |
3.1 XA供电公司概况分析 |
3.1.1 XA供电公司概况 |
3.1.2 XA供电公司组织架构 |
3.1.3 XA供电公司经营分析 |
3.2 XA供电公司外部环境PEST分析 |
3.2.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3.2.3 社会环境分析 |
3.2.4 技术环境分析 |
3.3 XA供电公司产业环境分析 |
3.3.1 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 |
3.3.2 潜在进入者威胁 |
3.3.3 替代品的威胁 |
3.3.4 客户的议价能力 |
3.3.5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4 XA供电公司SWOT综合评价 |
3.4.1 优势分析 |
3.4.2 劣势分析 |
3.4.3 机遇分析 |
3.4.4 挑战分析 |
3.4.5 SWOT分析评价 |
3.5 现有发展战略分析 |
3.5.1 公司现有发展战略 |
3.5.2 发展战略不足之处 |
4 XA供电公司发展战略实施方案制定 |
4.1 战略制定的依据和思路 |
4.1.1 战略制定的依据 |
4.1.2 战略制定的思路 |
4.2 总体战略制定 |
4.2.1 总体发展战略 |
4.2.2 主要战略目标 |
4.3 发展战略的推进方向 |
4.3.1 电网建设战略 |
4.3.2 市场营销战略 |
4.3.3 人力资源战略 |
4.3.4 科技信息战略 |
4.3.5 安全生产战略 |
4.3.6 企业文化战略 |
4.4 发展战略实施计划 |
4.4.1 战略实施方案 |
4.4.2 战略实施步骤 |
5 XA供电公司发展战略保障措施 |
5.1 组织管理保障 |
5.2 制度建设保障 |
5.3 技术力量保障 |
5.4 人力资源保障 |
5.5 服务品质保障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习近平关于劳模精神的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相关研究的启示 |
1.3 相关概念厘定 |
1.3.1 劳动精神 |
1.3.2 工匠精神 |
1.3.3 劳模精神 |
1.3.4 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之间的关系 |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第2章 习近平关于劳模精神的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文化渊源和现实背景 |
2.1 理论渊源 |
2.1.1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相关理论 |
2.1.2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历届领导人的相关论述 |
2.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渊源 |
2.2.1 古代劳动人民的优秀劳动品质 |
2.2.2 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劳动智慧 |
2.3 现实背景 |
2.3.1 国内外宏观社会局势 |
2.3.2 弱化劳模精神社会思潮传播的微观态势 |
第3章 习近平关于劳模精神的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
3.1 主要内容 |
3.1.1 劳模精神的丰富内涵 |
3.1.2 劳模精神的时代价值 |
3.1.3 劳模精神的贯彻路径 |
3.2 基本特征 |
3.2.1 时代性 |
3.2.2 理论性 |
3.2.3 人民性 |
3.2.4 创新性 |
第4章 习近平关于劳模精神的重要论述的意义 |
4.1 理论意义 |
4.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 |
4.1.2 继承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历届主要领导人劳模精神相关论述 |
4.2 实践意义 |
4.2.1 对不良社会思潮的有力回应 |
4.2.2 提高了新时代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 |
4.2.3 丰富了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内容 |
4.2.4 促进了新时代扶贫工作的顺利完成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6)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意义 |
1.1.1 理论意义 |
1.1.2 实践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4 研究的可行性和创新性 |
1.4.1 研究的可行性 |
1.4.2 研究的创新性 |
第2章 劳模精神的科学内涵与本质特征 |
2.1 劳模精神的科学内涵 |
2.1.1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 |
2.1.2 艰苦奋斗、勇于创新 |
2.1.3 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
2.2 劳模精神的本质特征 |
2.2.1 中华民族劳动美德的继承与发展 |
2.2.2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继承与发展 |
2.2.3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
第3章 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的必要性 |
3.1 青少年的劳动认同存在偏颇 |
3.1.1 青少年缺乏热爱劳动的深厚情怀 |
3.1.2 青少年对劳动光荣的信念不够坚定 |
3.1.3 青少年缺少劳动实干的担当精神 |
3.2 新时代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精神资源 |
3.2.1 新时代践行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
3.2.2 新时代振奋伟大奋斗精神的生动典范 |
3.2.3 新时代激发伟大创造精神的重要资源 |
3.3 实现中国梦有赖全社会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 |
3.3.1 劳模精神是充实和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
3.3.2 劳模精神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生动素材 |
第4章 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的困境与出路 |
4.1 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的困境 |
4.1.1 劳模精神宣传有待完善 |
4.1.2 劳动教育实践在学校、家庭中缺失 |
4.1.3 劳模管理保障制度机制不够健全 |
4.2 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的出路 |
4.2.1 善用媒体,使弘扬劳模精神常态化 |
4.2.2 深化教育改革,将劳模精神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
4.2.3 建立和健全劳模管理保障制度机制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7)GT昔阳能源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企业文化建设理论基础 |
2.1 企业文化 |
2.1.1 企业文化概念、结构、要素和建设模式 |
2.1.2 企业文化主要的作用 |
2.1.3 企业文化建设的经典模式 |
2.1.4 企业文化建设的步骤 |
2.2 大寨精神的概念界定 |
2.2.1 大寨精神的出现背景与其关键内涵 |
2.2.2 大寨精神对转型中的煤炭企业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
第三章 GT昔阳能源有限公司企业文化现状及问题 |
3.1 GT昔阳能源有限公司概况 |
3.1.1 GT昔阳能源有限公司现状 |
3.1.2 GT昔阳能源有限公司企业文化现状 |
3.2 GT昔阳能源有限公司企业文化特点及调查 |
3.2.1 GT昔阳能源有限公司企业文化调查 |
3.2.2 GT昔阳能源有限公司现有企业文化建设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
第四章 GT昔阳能源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 |
4.1 GT昔阳能源有限公司文化建设的动力与阻力 |
4.1.1 企业文化建设的动力 |
4.1.2 企业文化建设的阻力 |
4.2 GT昔阳能源有限公司文化建设内容 |
4.2.1 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与具体工作任务 |
4.2.2 企业文化建设的步骤 |
4.2.3 企业文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8)新时代基层税务机关纳税服务品牌创建研究 ——以泸西县税务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实践 |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实践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四、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一)研究内容 |
(二)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纳税服务品牌创建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第一节 品牌的概念及分类 |
一、品牌的概念 |
二、品牌的分类 |
第二节 机关服务品牌的内涵、特征及构成 |
一、机关服务品牌的内涵 |
二、机关服务品牌的显着特征 |
三、机关服务品牌的构成要素 |
四、机关服务品牌与商业品牌的差异 |
第三节 纳税服务品牌的概念、内容及效应 |
一、纳税服务品牌的概念 |
二、纳税服务品牌创建的核心内容 |
三、纳税服务品牌创建的品牌效应 |
第四节 理论依据 |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
二、税收遵从理论 |
三、政府流程再造 |
四、品牌理论 |
第二章 泸西县税务局纳税服务建设的变化与挑战 |
第一节 新时代背景下的纳税服务建设 |
一、新的历史方位赋予纳税服务新定位 |
二、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推动纳税服务职能转变 |
三、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树立纳税服务新标准 |
四、经济发展特征变化提升纳税服务站位 |
第二节 泸西县税务局纳税服务建设面临的新变化 |
一、纳税服务机构发生重大变革 |
二、纳税服务职能不断拓展 |
三、纳税服务群体实现全覆盖 |
四、纳税服务质量和要求不断提高 |
五、纳税服务技术持续革新 |
第三节 泸西县税务局纳税服务亟待解决的问题 |
一、服务体验不佳损害税务机关形象 |
二、机构深度融合程度不足 |
三、纳税服务流程不够优化 |
四、跨部门协作机制尚未形成 |
五、纳税服务分散缺乏整合凝聚核心 |
六、资源有限不能满足纳税服务高质化需求 |
第四节 泸西县税务局纳税服务建设新机遇 |
一、易消除成见树立新部门形象 |
二、引入先进管理理念阻力较小 |
三、纳税服务优化升级新契机 |
第三章 泸西县税务局纳税服务品牌创建环境及价值分析 |
第一节 泸西县税务局概况 |
第二节 泸西县税务局纳税服务品牌创建可行性分析 |
一、商业品牌理论是否适用于税务机关? |
二、税收具有强制性,为什么还要进行纳税服务品牌创建? |
三、在县级层面推行纳税服务品牌创建是否合适? |
四、进行纳税服务品牌创建是否会造成资源浪费? |
第三节 泸西县税务局纳税服务品牌创建环境分析 |
一、SWOT战略分析法 |
二、泸西县税务局纳税服务品牌创建SWOT分析 |
第四节 泸西县税务局纳税服务品牌创建价值分析 |
一、探索纳税服务提质增效新路径 |
二、以品牌为内核,实现纳税服务资源整合 |
三、形成工作亮点,助力泸西税务重点工作 |
四、以“品牌”为认知评价载体,促进纳税服务有形化 |
五、强化办税体验促进税收遵从 |
六、树立良好的税务部门形象 |
第四章 省外基层税务机关纳税服务品牌创建经验借鉴 |
第一节 青岛国税“税税通”纳税服务品牌创建经验 |
一、“税税通”品牌创建概况 |
二、“税税通”品牌创建主要经验借鉴 |
三、“税税通”纳税服务品牌创建成效 |
第二节 昆山地税“创一行动”纳税服务品牌创建经验 |
一、“创一行动”品牌创建概况 |
二、“创一行动”品牌创建主要经验借鉴 |
三、“创一行动”品牌创建成效 |
第三节 南京国税“征管查”组合服务品牌创建经验 |
一、“征管查”组合品牌创建概况 |
二、“征管查”组合品牌创建主要经验借鉴 |
三、“征管查”组合品牌创建成效 |
第四节 省外经验对泸西县税务局纳税服务品牌创建的启示 |
一、要有“立得住”的坚实基础 |
二、要有“叫得响”的品牌名称 |
三、要有“看得见”的视觉符号 |
四、要有“撑得起”的丰富内涵 |
五、要有“走得远”的创建体系 |
第五章 泸西县税务局纳税服务品牌创建构想 |
第一节 泸西县税务局纳税服务品牌创建基本框架及流程 |
一、纳税服务品牌创建基本框架 |
二、纳税服务品牌创建基本流程 |
第二节 泸西县税务局纳税服务品牌创建目标及步骤 |
一、纳税服务品牌创建目标 |
二、纳税服务品牌创建实施步骤 |
第三节 泸西县税务局纳税服务品牌定位及名称提炼 |
一、纳税服务品牌创建承载的核心价值理念 |
二、泸西县税务局纳税服务品牌定位 |
三、泸西县税务局纳税服务品牌名称提炼 |
第四节 泸西县税务局纳税服务品牌的丰富内涵 |
一、便捷高效的服务流程 |
二、需求导向的服务质量 |
三、贴心热情的服务体验 |
四、独一无二的个性服务 |
五、丰富多样的办税渠道 |
第六章 泸西县税务局纳税服务品牌创建的具体内容 |
第一节 泸西税务局纳税服务品牌创建支撑管理体系 |
一、品牌支撑管理体系的核心 |
二、品牌组织管理体系 |
三、纳税服务质量提升体系 |
四、品牌情感沟通体系 |
第二节 泸西县税务局纳税服务品牌视觉识别系统标准化 |
一、视觉识别系统标准化依据 |
二、基本视觉要素规范 |
三、视觉要素运用规范 |
第三节 泸西县税务局纳税服务品牌宣传推广体系 |
一、纳税服务品牌认知维度 |
二、干部职工品牌认知宣传推广 |
三、纳税人品牌认可宣传推广 |
四、社会公众了解宣传推广 |
第四节 泸西县税务局纳税服务品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一、建立多维度品牌评估机制 |
二、纳税服务品牌评价指标体系 |
三、建立反思反馈共享机制 |
四、建立闭环运作和持续改进机制 |
研究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
3.1 基本概念界定 |
3.1.1 文化 |
3.1.2 铁路文化 |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
3.1.4 文化自信 |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10)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核心概念 |
三、文献述评 |
四、理论基础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生成 |
第一节 制度化精英主义及其内涵 |
一、何谓制度化精英主义 |
二、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文化生态 |
第二节 制度化精英主义的历史溯源 |
一、前制度化精英主义时期 |
二、制度化精英主义的萌发与成长 |
三、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成熟与定型 |
四、制度化精英主义的形变与转型 |
五、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新发展 |
第三节 学术精英制度化与制度化学术精英 |
一、人才计划:制度化学术精英的“温床” |
二、多元互动:制度化学术精英的生成 |
三、被接受的制度化:学术精英与学术共同体 |
第二章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概况与特征 |
第一节 “两院”院士流动概况 |
一、流动规模 |
二、流动方向 |
第二节 “长江”“杰青”流动概况 |
一、流动规模 |
二、流动方向 |
第三节 “四青”人才流动概况 |
一、流动规模 |
二、流动方向 |
第四节 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整体概况与主要特征 |
一、整体概况 |
二、主要特征 |
第三章 政策驱动与学术精英流动 |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人才竞争 |
一、为经济增长而竞争 |
二、创新驱动与经济发展 |
三、政策激励与人才竞争 |
第二节 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要义 |
一、部分省级政府人才政策的要义 |
二、部分非省会中心城市人才政策的要义 |
三、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主要特征与革新空间 |
第三节 人才政策与学术精英流动 |
一、学术精英是人才政策的重要对象 |
二、人才政策势差客观存在 |
三、人才政策效力有弱化风险 |
第四章 锦标赛制与学术精英流动 |
第一节 学术锦标赛与大学排名 |
一、大学为何参与学术锦标赛? |
二、大学如何提升大学排名? |
第二节 大学声誉竞争与学术精英流动 |
一、大学学术精英的市场需求度 |
二、大学竞争学术精英的策略 |
三、大学引才策略对学术精英流动的影响 |
第三节 学术精英竞赛型流动及其效益 |
一、学术精英学术流动的效益 |
二、学术精英行政调动的效益 |
三、竞赛型流动与学术精英发展 |
第五章 学术精英流动与大学发展 |
第一节 学术精英流动对流入大学的影响 |
一、“985”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
二、“211”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
三、普通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
四、小结 |
第二节 学术精英流动对流出大学的影响 |
一、“985”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
二、“211”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
三、普通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
四、小结 |
第三节 学术精英流动与大学发展的理论分析 |
一、学术精英流动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
二、学术精英吸收能力及其异质性 |
三、学术精英竞争性优势的可转移性 |
第六章 关于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反思 |
第一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阶段性 |
一、深化改革促进的高等教育自主化 |
二、快速发展推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一流化 |
三、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阶段性及其形成 |
第二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特殊性 |
一、人才计划支配的学术精英流动 |
二、事业单位制异化的学术精英流动 |
第三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一般性 |
一、世界一流大学运动与中外大学学术精英流动 |
二、加快推进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国际化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发表情况 |
后记 |
四、争创一流工作业绩 树立一流国税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研究[D]. 李卓雯.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2]新时代中国劳模精神培育研究[D]. 王洋.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 [3]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研究[D]. 陈伶浪. 吉林大学, 2020(03)
- [4]国家电网XA供电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苗莹.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5]习近平关于劳模精神的重要论述研究[D]. 王正源.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6]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研究[D]. 唐瑶.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7]GT昔阳能源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 聂晶. 山西大学, 2020(01)
- [8]新时代基层税务机关纳税服务品牌创建研究 ——以泸西县税务局为例[D]. 张乐敏.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9]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10]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D]. 郭书剑.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