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车坳陷油气成藏期

库车坳陷油气成藏期

一、库车拗陷的油气成藏期(论文文献综述)

刘世豪[1](2020)在《川西地区沙溪庙组气藏成藏综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以传统石油地质学综合研究为基础,以油气分布门限理论为指导,进行川西地区沙溪庙组天然气藏成藏综合评价研究,提高了有利成藏区预测与勘探目标优选工作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应用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剥蚀恢复等技术,根据前人研究结果,结合地震资料、钻井资料、物性资料,通过典型气藏解剖,对川西地区构造及沉积特征、构造演化特征、输导体系特征、气藏成藏模式、成藏控制因素、成藏有利区带及其成藏差异性特征进行研究。根据天然气成藏模式与川西地区沙溪庙组天然气成藏控制因素,建立合理的天然气成藏评价体系,在各区带利用合理的天然气评价标准与对应的控藏功能要素进行成藏综合评价。研究表明,燕山早中幕整体以近SN向挤压为主,发育NE-SW向共轭平移逆断层,由北向南形成EW向构造带;燕山晚幕-喜山期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和侧向挤压,构造带形成,SN向逆冲断层发育,喜山运动川西地区为整体抬升;平落坝、白马庙、观音寺构造的断砂匹配关系与储层连通性较好;沙溪庙组气藏具有两幕油气充注,早期充注油藏遭受过破坏,成藏时间主要集中在燕山运动末期与喜山运动早期,该区沙溪庙组砂层成岩过程中捕获的烃类包裹体代表的应为晚期受构造运动影响,油气调整后再次成藏;川西地区沙溪庙组的成藏过程总体上为“构造控向、断砂控运、储层控藏、演化控调”模式;依据控藏“功能要素”组合“CMFS”以及“CDMS”,可依次在川西南部地区与川西北部地区划分出三个级别的有利勘探区;川西南部地区沙溪庙组天然气藏多受岩性、构造、断裂等因素控制,且构造多为继承性古构造,气藏受调整作用较弱。川西北部地区沙溪庙组天然气藏多受岩性、构造控制,断裂发育较少,故川西地区南部与北部成藏差异性较大。

张鑫[2](2020)在《泌阳凹陷油气成藏过程及勘探潜力分析》文中认为泌阳凹陷处于河南泌阳县和唐河县之间,面积为1000 km2,作为南襄盆地中一个相对独立的断陷构造单元,属于叠加于东秦岭造山带之上的晚中生代-新生代“后造山期”断陷-拗陷型盆地,可划分为南部陡坡带、中央深凹带及北部斜坡带三个构造单元。论文在充分消化吸收前人对泌阳凹陷古近系构造演化、沉积体系、烃源岩及储层特征和分布以及油气成藏等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岩心观察、稳定碳氧同位素分析、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等研究,厘定了成岩类型及成岩序次或成岩序列,并依据不同岩相及不同产状包裹体荧光颜色和荧光光谱,确定成熟度及生排烃幕次,并初步确定充注幕次;根据盆地埋藏史及热史模拟结果分析,结合油包裹体及其所伴生的同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确定较为准确的油气充注年龄;通过现今地层压力刻画及古流体压力模拟,基本弄清了作为油气运移充注原动力的古今地层压力特点及分布;在不同成藏动力系统油源对比的基础上,根据生排烃过程、古流体压力演化及油气充注过程等特点,深入分析了泌阳凹陷油气动态成藏过程中的源汇耦合关系,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进而探讨了泌阳凹陷的勘探潜力,并对有利的勘探区域进行了预测。通过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认识如下:通过烃源岩和砂岩储层样品透射光、荧光和冷阴极发光分析,并结合茜素红染色片观察、SEM+微区能谱元素分析及稳定O-C同位素组成分析,厘定了泌阳凹陷的成岩过程,认为核桃园组沉积时期为封闭性的咸化湖泊,经历了早成岩、埋藏A、B及C阶段Fe-方解石、方解石胶结、Fe-白云石胶结、石英次生加大边形成,以及长石局部溶蚀和石英颗粒及次生加大边碱性溶蚀等“酸-碱交替”溶蚀过程。在成岩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和显微荧光观察,确定了不同成熟度的四幕生排烃及不同构造单元的“四幕油和一幕天然气”充注,其中第一幕充注低熟油,第二-第四幕充注成熟度相当。根据油包裹体及所伴生的同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并结合盆地模拟的埋藏史及热史结果,厘定了凹陷油气充注年龄,进而结合泌阳凹陷构造演化史,确定凹陷两期油气充注成藏过程,第一期发生于主裂陷期阶段,包括第一幕(36.1~23.5Ma)、第二幕(34.1~21.2Ma)和第三幕(30.9~16.2Ma)成藏,具有多阶连续性充注特点;第二期发生于拗陷期阶段,即第四幕油(7.9~0.2Ma)和一幕天然气成藏(3.0~0.8Ma)。利用钻井实测压力资料和重复地层压力测试等资料,以及二维地震速度谱资料对现今地层压力进行刻画,认为泌阳凹陷大仓房组及核桃园组发育中低超压,并且存在正常地层压力带、超压过渡带及三个超压带复杂的地层压力系统;运用盆地模拟法和古流体包裹体法对古压力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泌阳凹陷大仓房组顶部在距今39.30Ma已经形成两个超压中心,至32.99Ma时期,基本已拓展形成一个超压体系,但下二门地区超压明显较周围强,直至距今10.5Ma,下二门地区较强超压区基本消失,形成单一超压中心。而核三下段古压力在距今39.30Ma前开始聚集,距今32.99Ma开始发育中-低幅异常超压(以压力系数1.2为界),并且形成双超压中心,但下二门地区超强较弱,距今28.94开始两个超压中心向盆地中心扩展,形成一个统一的超压体系,至距今23.03Ma达到超压最大,随后无论发生泄压还是泄压-增压,地层压力始终保持超压直至现今。通过泌阳凹陷油源对比发现,泌阳凹陷深凹区核三段及核二段烃源岩为本区同层位油气提供油源,而南北斜坡核三上段及核二段原油来自深凹区同层位烃源岩,而核三下段原油来自本地同层位烃源岩;泌页1井生排烃过程分析表明,烃源岩在大约37Ma进入生烃门限,所发现的橙黄色荧光的油包裹体就是最好的例证;而在32Ma处进入中成熟阶段,23.03Ma达到生烃高峰,其中所发现两幕中成熟的油包裹体表明排烃过程的存在。从模拟剖面来看,深凹区核二段的下部地层已进入生烃门限,生成低熟油;而深凹区和陡坡区整个核三段进入生烃门限,核三上段处于低-中成熟阶段,核三下段处于中-高成熟阶段;仅在西部和北部表现为低成熟阶段。泌阳凹陷地层超压为油气运移充注连续性成藏持续提供原动力。凹陷所持续存在的地层超压所造成的剩余压力,以及浮力及毛细管力等的复合作用使得生烃深凹区流体势增强,油气能够持续从烃源区的高流体势区向凹陷斜坡区及凹陷低流体势区运移;而构造-沉积古地貌及其所控制的张厂及侯庄三角洲沉积体系砂体及“古城-赵凹”走滑断裂多种优势输导通道,以及砂体-断裂立体高效复合输导体系的存在及展布,保证油气高效输导多幕充注成藏。通过油源对比、烃源岩生排烃过程、运移输导充注过程及圈闭形成等综合分析,发现泌阳凹陷生排烃阶段(39.0~37.0Ma→23.03Ma→0.2Ma)与古流体压力演化过程中超压的形成与演化(39.30 Ma→32.99 Ma→23.03 Ma→0 Ma)较为一致,保证了油气的运移的原动力,并且地层超压及浮力和毛管压力所造成的流体势使得油气从深凹区的高流体势区向南北两侧的低流体势区运移;并且存在张厂及侯庄三角洲砂体及“古城-赵凹”走滑断裂优势输导多通道,以及砂体-断层立体复合输导体系,保证了油气的高效运移输导,并对前期或同期所形成的不同类型圈闭进行充注。由于以上过程的相互耦合,使得泌阳凹陷能够发生多期多幕连续成藏,即第一成藏期第一-第三幕(37.2~16.2Ma)三幕油充注成藏,以及第二成藏期第四幕油及一幕天然气(7.9~0.2Ma)充注成藏。通过动态成藏过程剖析,结合泌阳凹陷油气分布特征及地区性差异分析,探讨了泌阳凹陷勘探潜力,并预测了凹陷的有利油气勘探区域,认为泌阳凹陷深凹区及深层系为大仓房组及核三下段泥页岩油气有利潜力区,以及岩性油气藏及构造岩性油气藏潜力区;而凹陷北部的张厂及侯庄古低槽区域及其周缘地区为深层构造油气藏及构造-岩性油气藏有利潜力区,这些必将成为泌阳凹陷下一步重点勘探新领域区。

时新强[3](2019)在《库车北部构造带迪北气田油气藏解剖》文中认为库车坳陷是塔里木盆地天然气勘探主战场,近年来北部构造带致密砂岩气勘探力度逐步加大,许多学者都对此开展过研究,但是迪北气藏复杂低渗-致密油气成藏期次与成藏过程研究程度较低,油气来源存在较大争议,主控因素认识尚不明确。本文通过研究区内烃源岩和原油样品进行地球化学实验分析,通过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和轻烃参数分析,结合镜下包裹体观测等方法。在动态解剖成藏过程静态分析油气成藏条件的基础上,结合最新勘探成果建立成藏模式,明确迪北气田主控因素,取得以下认识:(1)通过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轻烃参数,明确油气具有的混源特征,结合原油的生标特征厘定了油气主要来源于阳霞组顶部湖相泥岩与下部煤系烃源岩。阳霞组发育两套烃源岩油气地球化学性质不同主要由于沉积环境和母质来源差异较大。(2)通过镜下对包裹体的观测,明确了迪北气藏早期聚油、晚期聚气的成藏特征,通过测定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该地区地层温度埋藏史曲线,明确了油气成藏期,康村期为油藏形成时间,排气高峰出现在库车期。(3)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确定迪北气藏是“先致密后成藏型”的致密深盆气藏,分析了该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在今后勘探过程中应该注意裂缝发育的地区,裂缝以构造裂缝为主未被充填,能提高含气饱和度和天然气充注效率,是迪北致密砂岩气藏勘探的“甜点”。

魏强[4](2019)在《库车坳陷深层致密砂岩气成藏特征及成藏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库车坳陷深层致密砂岩气勘探中的成藏地球化学问题,在样品采集基础上,采用烃源岩岩石学、烃源岩热解及热模拟等分析技术,研究了库车坳陷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倾气性能。基于组分及碳同位素特征的分析,深化了深层致密砂岩气的成因和来源研究。通过储层物性及成岩演化序列的分析,定量揭示了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孔隙演化过程。基于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及颗粒荧光定量分析,系统阐述了深层致密砂岩储层油气充注时间。依据储层致密化与天然气充注先后顺序并结合典型气藏解剖,对深层致密砂岩气藏类型进行划分,明确了不同类型气藏成藏主控因素,揭示了不同类型气藏成藏模式。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库车坳陷发育侏罗—三叠系烃源岩,在拜城和阳霞凹陷中心厚度超过400m,生气强度超过70×108m3/km2。两套烃源岩在拜城凹陷中心成熟度超过3%,显示出较高的成熟度。烃源岩中干酪根主要为Ⅲ型,具有明显的倾气性能。烃源岩热模拟实验显示,2℃/h升温速率温度增加至550~600℃时,侏罗系煤系烃源岩甲烷产率超过158mL/g·TOC,湖相烃源岩最大为84mL/g·TOC。总体来看,烃源岩供气条件较为优越,为深层致密砂岩气成藏提供充注的气源。(2)库车坳陷深层致密砂岩气组分以甲烷为主,为82.11%~98.50%;重烃气(C2+)含量主要介于0%~8.9%,干湿气并存。δ13C1为-36.9‰~-27.6‰,δ13C2为-27.6‰~-16.3‰,δ13C3为-25.87‰~-15.7‰。烷烃气碳同位素偏重,主要呈正碳同位素序列,存在部分倒转。深层致密砂岩气成熟度为0.66%~3.03%,较大数值差异暗示其来源于不同成熟度的烃源岩。综合分析认为,库车坳陷深层致密砂岩气属于成熟、高-过成熟的煤成气,主要来自于侏罗系煤系烃源岩,次为三叠系烃源岩。(3)库车坳陷深层主要含气层段为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系,多为低孔低渗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主频分布介于2%~8%和0.01~0.1× 10-3μm2,低于同地区浅层孔隙度和渗透率。深部储层经历了同生—表生和早成岩阶段,正处于中成岩阶段早期。依据成岩演化序列和孔隙演化模型,认为侏罗系和白垩系储层致密化时间较早,约发生在康村组沉积中晚期。而古近系储层致密化较晚,约发生在库车组沉积晚期。压实作用对于储层致密化的贡献最大并贯穿着致密化过程的始终。(4)库车坳陷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发育盐水包裹体、液态烃包裹体和气态烃包裹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范围较宽介于81.5~176.4℃,盐度为1.39%~26.3%。颗粒荧光定量分析表明,深部储层中早期原油在后期气侵作用下遭到破坏甚至消失。在储层流体历史特征分析基础上,认为库车坳陷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存在两期油气充注,原油充注主要发生在吉迪克组沉积晚期至康村组沉积早中期,天然气充注主要发生在库车组沉积期。(5)库车坳陷深层致密砂岩气藏具有两种类型。先致密后成藏型气藏天然气充注时储层已致密,毛细管力和气体膨胀力为运移动力,分布在沉积盆地边缘或深凹及背斜带上,成藏过程为:储层致密化→烃源岩生、排烃→天然气充注成藏→构造调整。先成藏后致密型气藏天然气充注时储层尚未致密,天然气运移动力为浮力和水动力,分布受等高线控制且具有统一的气水界面。成藏过程为:烃源岩生、排烃→天然气充注成藏→储层致密化→构造调整。(6)先致密后成藏型气藏主控因素为较好的烃源岩条件、大范围展布的“稳定带”、较好的“断盖”组合,成藏模式为“康村组沉积中晚期的原油充注及储层致密化,库车组沉积期气侵并经构造改造后形成的气藏”。先成藏后致密型主控因素为较好的烃源岩条件、有利的储层、较为完整的区域性盖层、具有构造高点及优势运移通道,成藏模式为“康村组沉积中期的原油充注,库车组沉积期成熟天然气充注及其晚期的储层致密化,后经构造改造形成的气藏”。

郭芸菲[5](2018)在《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盒8段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藏期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下石盒子组盒8段储层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观察、常规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地质冷-热台、激光拉曼探针等实验技术手段,对研究区上古生界盒8段储层岩性、物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然后重点研究了储层中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特征、均一温度、盐度和成分特征,结合研究区上古生界盒8段埋藏-热演化史,综合分析了研究区的成藏期次及成藏时间,并对成岩-成藏耦合关系进行了探讨。通过显微镜观察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特征,将流体包裹体按其宿主矿物的类型及产状分为六种类型。根据宿主矿物的形成序次和流体包裹体特征,可以将流体包裹体的形成划分为三个期次,第一期被捕获的流体包裹体赋存在石英颗粒的微裂隙中,形成于压实作用阶段;第二期被捕获的流体包裹体赋存在切穿石英颗粒的微裂隙、石英颗粒加大边的微裂隙、切穿石英加大边的微裂隙和切穿石英颗粒及其加大边的微裂隙中,形成于石英次生加大的胶结作用阶段;第三期被捕获的流体包裹体赋存于铁方解石胶结物中,形成于铁方解石胶结作用阶段。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结果表明,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主峰分布在110~140℃,其中,第一期被捕获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主峰分布在110~130℃,第二期被捕获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主峰分布在120~140℃,第三期被捕获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主峰分布在140~150℃。流体包裹体的盐度主要分布在0.35~3.87%,流体包裹体的盐度随均一温度升高表现出增大的趋势。推断研究区上古生界盒8段的油气充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流体包裹体成分有H2O、N2、C、H2S、CH4和CO2。根据成分可以分为盐水溶液包裹体、含气态烃盐水包裹体、气态烃包裹体和含C02包裹体。根据气相组分的差异,烃类包裹体分为富CH4、CO2烃类包裹体和富CH4烃类包裹体,富CH4、CO2烃类包裹体常见于第一期被捕获的流体包裹体中,富CH4烃类包裹体常见于第二期和第三期被捕获的流体包裹体中。推断研究区上古生界盒8段的油气经历了从低成熟到高成熟的演化。根据流体包裹体盐度、成分、均一温度特征,结合研究区埋藏-热演化史分析,认为研究区有一期天然气充注,充注时期为185~155Ma,即中侏罗世。通过储层致密化过程研究,认为在储层致密时期在175~155Ma。因此,研究区上古生界盒8段气藏的成藏模式为在185~175Ma时期储层先成藏后致密,175~155Ma时期储层边致密边成藏。

袁静,李欣尧,李际,李春堂,王尉,肖香姣,俞国鼎,吴永平[6](2017)在《库车坳陷迪那2气田古近系砂岩储层孔隙构造-成岩演化》文中指出以岩芯观察和薄片鉴定为基础,辅以扫描电镜、黏土矿物X衍射、流体包裹体、油层物性分析等技术手段,结合区域油气地质研究成果,系统研究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迪那2气田古近系砂岩储层孔隙构造-成岩演化与致密化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砂岩储层经历了同生期碳酸盐、岩盐胶结—早成岩期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低熟烃类充注—中成岩期有机酸溶蚀、液态烃类充注—构造挤压、构造破裂、天然气充注和晚期碳酸盐胶结等构造-成岩序列和两次致密化过程。储层原始孔隙度平均仅为31.7%,沉积作用是其致密的内因;孔隙度演化至现今约5.8%。压实作用造成了20.8%的孔隙度损失,是储层初次致密的决定性因素;胶结作用减孔约6.59%,加剧了储层致密化程度;溶蚀作用和各种成缝作用增孔约4.28%,使初次致密的储层孔隙度最高可达11%以上。从125Ma的康村期储层孔隙度从14.5%减少至8.0%,完成初次致密化过程,且与迪那低幅构造油藏形成大致同步,即"边致密边成藏"。5Ma以来迪那油气藏构造幅度增大,强烈构造挤压减孔2.76%,是储层再次致密的主要因素,该时期侏罗系烃源岩大规模气侵形成现今气藏,亦为"边致密边成藏"。

贺文同[7](2016)在《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侏罗系油砂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文中指出油砂作为一种非常规油气资源,全世界范围内储量丰富。中国的油砂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对油砂地质研究起步较晚,潜力巨大。2006年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显示基本查清了塔里木盆地地表油砂的出露情况,初步计算全盆地油砂的地质资源量规模为12.36×108t,但整体勘探程度较低,对油砂地质特征及分布规律与成藏等认识不清,本文以盆地中库车拗陷巴什基其克地区油砂为例进行讨论分析,希望对区域乃至整个盆地的油砂勘探开发提供参考。对巴什基其克地区油砂野外地质调查与油砂钻井发现巴什基其克地区油砂资源丰富,油砂层属于中侏罗统克孜勒努尔组(J2kz)地层。可见克孜勒努尔组油砂层三层,累积厚度7m左右,实测剖面可见油砂层共2层,总厚度约7.5m,巴油砂1井钻取的岩心中,共获得高品质油砂岩心9.27m,共三层油砂。通过巴什基其克地区中侏罗克孜勒努尔组的油砂储层岩石进行岩石薄片、粒度分析、铸体薄片、扫面电镜、x衍射分析、孔渗以及含油率测试,得出岩性主要为岩屑砂岩与含砾粗砂岩,中砂岩、粉砂岩及泥岩发育较少。矿物成分中以岩屑为主,成分成熟度低。结合前人资料、野外特征和综合实验分析储层岩石样品体现出沉积相为曲流河相河床亚相。整体上油砂储层岩石孔隙度属于低孔-中孔,渗透率则分布不均匀,油砂储层部分特低渗、低渗、中渗及高渗都有分布,而非储层部分的岩石基本都为低渗。油砂储层的含油率在25.28%之间,平均值3.64%。储层的岩石中原生孔隙与次生孔隙并存,其中原生孔隙又分为原生粒间孔与原生粒内孔,次生孔隙又分为粒间溶蚀孔、粒内溶蚀孔和铸模孔。除此之外铸模孔与裂隙也较为发育。通过图像统计可见在个数上与面积上都是以次生粒间孔为主、平均面孔率为7.73%、配位数平均为1.47、孔隙直径平均为352.32μm、孔喉比平均为7.42、喉道宽度在1.356.76μm之间分布,平均为6.87μm。巴什基其克地区发育的油砂岩石的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压实作用、压溶作用、溶蚀作用及胶结作用。强烈的压实作用是巴什基其克地区克孜勒努尔组储集砂岩孔隙度和渗透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巴什基其克地区重要的破坏性成岩作用之一。巴什基其克地区克孜勒努尔组经历了强烈的破坏性成岩作用,溶蚀作用是研究区形成次生孔隙、发育有效储层的重要成岩作用类型。在库车巴什基其克地区油砂储层岩石中硅质胶结发育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石英次生加大。岩石成岩属于中成岩阶段A期。通过巴什基其克地区发育的油砂油由于降解强烈,族组分中以沥青质为主,饱和烃含量平均在15%左右,细菌对有机质的贡献大于藻类,源岩具有较多陆生的或经微生物改造的有机质特征。油砂提取物中有机质演化阶段处于成熟阶段。广泛分布的克孜勒努尔组与恰克马克组半深湖-深湖亚相暗色泥页岩可能就是重要的烃源岩段。综合区域烃源岩条件、油砂储层条件及构造活动特征分析认为区域动力是该地区油气成藏的必要条件之一,由于陆内俯冲及来自南北两方的区域挤压作用,在库车坳陷形成了许多北倾的逆冲断裂,便形成了良好的油气运移通道,油气沿断裂继续运移,运移到地表或近地表与大气连通,遭受水洗氧化和生物降解等稠化作用形成油砂。

李峰,姜振学,李卓,王喜扞,杜忠明,罗枭,信石印[8](2015)在《库车坳陷迪北地区下侏罗统天然气富集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库车坳陷迪北地区下侏罗统致密砂岩气藏广泛发育,对其富集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激光共聚焦扫描、排替压力测试、包裹体岩相学观察、显微测温等方法,探讨了迪北地区下侏罗统天然气富集机制.研究表明:(1)迪北地区气源条件优越,天然气快速充注;(2)迪北地区裂缝-孔隙型储层广泛发育,储集性能优越;(3)迪北地区上覆多套厚层泥岩和膏泥岩盖层,天然气保存条件好;(4)迪北地区断裂-砂体复合输导体系发育,天然气高效捕获成藏;(5)迪北地区具有"早油晚气"的油气充注特征,天然气在库车期到现今(50Ma)大量充注,储层在前康村期(约8Ma)致密化,即储层致密化时间早于天然气大量充注时间.因此,在构造活动控制下,天然气聚集成藏经历了中新世早中期原油充注、上新世以来致密深盆气藏叠加和西域期以来的致密气藏调整改造再富集3个阶段.对迪北地区天然气富集机制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寻找有利区,指导致密砂岩气勘探.

吴凡,付晓飞,卓勤功,桂丽黎,王媛,芦慧[9](2014)在《基于定量荧光技术的库车拗陷英买7构造带古近系油气成藏过程分析》文中提出利用定量颗粒荧光技术,研究塔里木盆地库车拗陷英买7构造带油气调整特征.英买19古近系储层砂岩样品定量荧光光谱响应及流体包裹体观测、储层沥青镜下分析结果表明:英买19有残余油层存在且古油柱厚度大于现今油层厚度,古油藏发育并发生原油泄漏;英买19现今油水界面在4 706m处;英买7构造带油气藏早期吉迪克期康村期以油充注为主,并形成古油藏,晚期库车期开始以气充注为主,天然气经过阶段性充注、气洗改造原有油气藏,古油水界面多次向下调整,后受构造抬升运动影响,最终形成现今凝析气藏.该研究成果为英买7构造带古近系油气成藏过程研究提供依据.

李峰,姜振学,李卓,肖中尧,袁文芳,曹少芳,杜忠明[10](2014)在《库车坳陷迪北气藏2期油气充注古流体证据》文中认为采用包裹体岩相学观察、显微测温、储层定量颗粒荧光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及油气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从古流体证据的角度对迪北气藏的油气充注历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迪北气藏具有2期油气充注特征:第Ⅰ期主要源自三叠系湖相烃源岩排出的油,对应于镜下发浅黄色荧光的油气包裹体,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其成熟度相对较低,定量颗粒荧光分析表明存在古油藏,也是此期原油充注的证据;第Ⅱ期主要源自侏罗系煤系烃源岩排出的天然气,对应于发蓝白色荧光的油气包裹体,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其成熟度相对较高,且此期高成熟天然气充注使得早期充注的原油遭受气洗脱沥青作用。迪北气藏的2期油气充注使其具有中新世早中期的原油充注、上新世以来的致密深盆气藏叠加、西域期以来的致密气藏调整改造再富集的成藏过程。

二、库车拗陷的油气成藏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库车拗陷的油气成藏期(论文提纲范文)

(1)川西地区沙溪庙组气藏成藏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2 成藏评价研究进展
    1.3 研究方案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构造及沉积特征
    2.2 构造演化特征
    2.3 天然气成因类型
第3章 输导体系特征
    3.1 断裂输导体系特征
    3.2 砂岩输导体系特征
第4章 天然气成藏模式及控制因素
    4.1 流体包裹体特征
    4.2 典型气藏成藏解剖
    4.3 气藏成藏模式
    4.4 成藏控制因素
第5章 有利区带定量评价
    5.1 川西地区有利成藏区带评价
    5.2 有利区带评价方法
    5.3 成藏评价结果及差异性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泌阳凹陷油气成藏过程及勘探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的来源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异常超压研究
        1.2.2 成藏过程分析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及创新点
        1.4.1 完成工作量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泌阳凹陷概况
    2.2 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
        2.2.1 构造特征
        2.2.2 构造演化
    2.3 地层特征及沉积充填演化
        2.3.1 地层特征
        2.3.2 沉积充填演化
    2.4 石油地质特征
        2.4.1 烃源岩
        2.4.2 储集层
        2.4.3 圈闭(油气藏)及油气分布
第三章 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
    3.1 基本原理
    3.2 成岩作用及成岩序次
        3.2.1 成岩作用环境条件
        3.2.2 成岩作用过程
    3.3 烃源岩包裹体分析
    3.4 砂岩储层包裹体分析
        3.4.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3.4.2 单个油包裹体显微荧光光谱分析
        3.4.3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特征
第四章 成藏期次及成藏时期划分
    4.1 单井埋藏史和热史模拟
        4.1.1 模型及参数选择
        4.1.2 埋藏史和热史模拟结果分析
    4.2 油气充注年龄确定
        4.2.1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
        4.2.2 油气充注年龄确定
第五章 油气成藏动力分析
    5.1 现今地层压力刻画
    5.2 古流体压力模拟
        5.2.1 盆地模拟法
        5.2.2 流体包裹体法
第六章 油气成藏过程及成藏模式
    6.1 不同成藏动力系统油源对比
        6.1.1 南部陡坡带油源对比
        6.1.2 中央深凹区油源对比
        6.1.3 北部缓坡带油源对比
        6.1.4 大仓房组油源分析
    6.2 烃源岩生烃过程分析
        6.2.1 埋藏史及热史分析
        6.2.2 有机质成熟及生烃分析
    6.3 古流体压力演化分析
        6.3.1 现今地层压力特征
        6.3.2 古流体压力演化过程
    6.4 油气充注过程分析
        6.4.1 不同构造单元原油特点及输导关系
        6.4.2 油气充注过程
    6.5 源-汇耦合关系
        6.5.1 烃源岩条件
        6.5.2 储层条件
        6.5.3 圈闭条件
        6.5.4 运移输导体系
        6.5.5 充注成藏分析
        6.5.6 成藏要素耦合联动演化
        6.5.7 成藏模式
    6.6 勘探潜力分析
        6.6.1 泌阳凹陷油气分布特点
        6.6.2 有利潜力区分析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库车北部构造带迪北气田油气藏解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油气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1.3.2 油气成藏理论研究现状
        1.3.3 致密砂岩气成藏理论
        1.3.4 北部构造带勘探研究现状
        1.3.5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概况
    2.2 构造演化特征
    2.3 地层沉积特征
第3章 石油地质特征
    3.1 烃源岩特征
    3.2 储层特征
    3.3 储盖组合
第4章 迪北气田烃源岩特征
    4.1 烃源岩空间分布
    4.2 有机质丰度
    4.3 有机质类型
    4.4 有机质成熟度
第5章 迪北气田油气地球化学特征
    5.1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5.1.1 天然气组分特征
        5.1.2 天然气稳定碳同位素
        5.1.3 天然气成熟度
    5.2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5.2.1 原油的物性
        5.2.2 原油族组成及碳同位素特征
        5.2.3 原油生物标志物特征
    5.3 轻烃地球化学特征
        5.3.1 轻烃的分布与组成
        5.3.2 轻烃计算成熟度
第6章 迪北气田油气藏特征及成藏模式
    6.1 迪北气田油气藏特征
    6.2 油气源对比
        6.2.1 气源对比
        6.2.2 油源对比
    6.3 油气成藏期分析
        6.3.1 烃类包裹体特征与成藏期
        6.3.2 包裹体观察与均一化温度
    6.4 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
        6.4.1 成藏模式
        6.4.2 主控因素
第7章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4)库车坳陷深层致密砂岩气成藏特征及成藏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深层致密砂岩气藏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库车坳陷深层致密砂岩气藏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创新点
2 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2 构造特征及演化史
        2.2.1 构造特征
        2.2.2 构造演化史
    2.3 地层划分与沉积特征
    2.4 气藏分布特征
    2.5 生储盖组合特征
    2.6 本章小结
3 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与倾气性分析
    3.1 烃源岩分布
    3.2 烃源岩评价
        3.2.1 有机质丰度和类型
        3.2.2 有机质成熟度
        3.2.3 烃源岩生气强度
    3.3 烃源岩显微组分组成
    3.4 黄金管封闭体系下的烃源岩生气热模拟
    3.5 本章小结
4 深层致密砂岩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4.1 致密砂岩气组分特征
        4.1.1 组分及干燥系数
        4.1.2 组分及干燥系数分布
    4.2 烷烃气组分碳同位素特征
        4.2.1 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4.2.2 碳同位素分布特征
    4.3 致密砂岩气成熟度
    4.4 致密砂岩气成因类型及来源
        4.4.1 烷烃气成因类型
        4.4.2 烷烃气组分碳同位素倒转原因
        4.4.3 致密砂岩气来源
    4.5 本章小结
5 深层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致密化过程
    5.1 深层致密砂岩储层物性特征
        5.1.1 岩石学特征
        5.1.2 孔裂隙类型
        5.1.3 孔渗发育特征
    5.2 成岩作用及成岩演化序列
    5.3 孔隙定量演化模型与方法选取
    5.4 深层致密砂岩储层致密化过程
        5.4.1 侏罗系储层致密化过程
        5.4.2 白垩系储层致密化过程
        5.4.3 古近系储层致密化过程
        5.4.4 成岩作用对致密化的贡献
    5.5 本章小结
6 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古流体特征与油气充注时间
    6.1 包裹体岩石学特征
    6.2 包裹体显微测温
        6.2.1 包裹体均一温度
        6.2.2 包裹体盐度
        6.2.3 含烃包裹体丰度
    6.3 颗粒荧光定量(QGF)与萃取液颗粒荧光定量(QGF-E)分析
        6.3.1 QGF和QGF-E波谱特征
        6.3.2 QGF指数、QGF-E强度与深度关系
        6.3.3 QGF指数与QGF-E强度关系
    6.4 油气充注期次及时间分析
        6.4.1 自生伊利石K-Ar定年
        6.4.2 包裹体盐度与均一温度关系
        6.4.3 油气充注时间综合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典型深层致密砂岩气藏成藏特征解剖及类型划分
    7.1 中部区块气藏成藏特征
        7.1.1 大北1气藏
        7.1.2 克深2气藏
    7.2 东部区块气藏成藏特征
        7.2.1 迪那2气藏
        7.2.2 迪北气藏
    7.3 西部区块气藏成藏特征
    7.4 深层致密砂岩气藏类型划分
    7.5 不同类型气藏成藏机理及成藏特征比较
        7.5.1 不同类型气藏成因机理分析
        7.5.2 不同类型气藏成藏特征比较
    7.6 本章小结
8 深层致密砂岩气藏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8.1 深层致密砂岩气藏成藏因素分析
    8.2 不同类型气藏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8.3 不同类型致密砂岩气藏成藏模式
    8.4 深层致密砂岩气富集规律及勘探方向
    8.5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主要获奖

(5)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盒8段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藏期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流体包裹体研究现状
        1.2.2 油气成藏期次研究现状
        1.2.3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成藏期次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3 实际工作量
    1.4 主要成果和认识
第2章 地质概况
    2.1 盆地构造演化史
    2.2 上古生界地层特征
    2.3 研究区储层特征
        2.3.1 储层岩石学特征
        2.3.2 储层物性及孔隙特征
第3章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3.1 流体包裹体与矿物共生组合关系
    3.2 流体包裹体形成期次划分
第4章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
    4.1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方法及意义
    4.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原理
    4.3 研究区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特征
    4.4 研究区流体包裹体盐度特征
    4.5 研究区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与油气充注的关系
第5章 流体包裹体成分研究
    5.1 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技术及意义
    5.2 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分析原理
    5.3 研究区流体包裹体成分特征
    5.4 研究区烃类包裹体成分与油气充注的关系
第6章 成藏期次及成岩-成藏耦合关系研究
    6.1 研究区成藏期次研究
    6.2 成岩-成藏耦合关系探讨
        6.2.1 研究区储层致密化研究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库车坳陷迪那2气田古近系砂岩储层孔隙构造-成岩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和储层基本特征
2 沉积作用对原始孔隙度的影响
3 成岩演化对孔隙演化的影响
    3.1 压实作用
    3.2 胶结作用
        3.2.1 碳酸盐胶结
        3.2.2 硫酸盐胶结
        3.2.3 硅质胶结
        3.2.4 石盐胶结
        3.2.5 黏土矿物胶结
    3.3 溶解 (溶蚀) 作用
    3.4 矿物脱水和转化作用
    3.5 成岩阶段
4 构造作用对储层孔隙度的影响
    4.1 破裂作用增孔
    4.2 构造挤压减孔
5 孔隙度演化史和致密化过程
    5.1 同沉积-同生期 (23Ma以前)
    5.2 浅埋藏时期 (23~12Ma)
    5.3 深埋藏早期 (12~5.3Ma)
    5.4 深埋藏晚期 (5.3Ma—现今)
6 讨论
    6.1 致密化成因
    6.2 致密化过程与烃类充注时序关系
7 结论

(7)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侏罗系油砂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立题依据及意义
    0.2 研究现状
    0.3 存在问题
    0.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第1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区域构造特征
        1.1.1 大地构造位置
        1.1.2 构造演化
    1.2 地层特征
    1.3 石油地质特征
        1.3.1 库车坳陷的圈闭样式
        1.3.2 烃源岩特征
        1.3.3 储盖组合
第2章 油砂的地质特征
    2.1 油砂的露头剖面地质特征
    2.2 油砂的钻井地质特征
        2.2.1 钻遇地层
        2.2.2 油气显示情况
        2.2.3 地层岩性特征、电性特征
第3章 油砂的储层发育特征
    3.1 油砂储层岩石特征
        3.1.1 岩石特征
        3.1.2 沉积环境分析
        3.1.3 沉积相与油气的关系
    3.2 物性特征、储层类型及储集空间
        3.2.1 物性特征与储层类型
        3.2.2 储集空间
    3.3 成岩作用
        3.3.1 压实及压溶作用
        3.3.2 溶蚀作用
        3.3.3 胶结作用
第4章 库车坳陷油砂油地球化学特征
    4.1 族组分组成特征
    4.2 饱和烃特征分析
        4.2.1 生油母质的判定
        4.2.2 油砂油成熟度分析
        4.2.3 生物降解和氧化程度分析
第5章 库车坳陷油砂成藏模式
    5.1 油砂成藏条件
    5.2 油砂的成藏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库车坳陷迪北地区下侏罗统天然气富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2 样品与实验
3 讨论
    3.1 气源条件优越,天然气晚期快速充注
    3.2 裂缝-孔隙型储层广泛发育,储集性能优越
    3.3 上 覆 厚 层 泥 岩 和 膏 泥 岩 盖 层,天 然 气 保 存条件好
    3.4断裂砂体复合输导体系发育 , 天然气高效捕获成藏
    3.5 具有“早油晚气,晚期调整改造再富集”的成藏模式
4 结论

(9)基于定量荧光技术的库车拗陷英买7构造带古近系油气成藏过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石油地质特征
2 样品与实验
3 结果与讨论
    3.1 QGF、QGF-E实验结果
    3.2 古油藏发育
    3.3 油水界面变迁
    3.4 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4 结论

(10)库车坳陷迪北气藏2期油气充注古流体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背景
2 样品与实验
3 结果与讨论
    3.1 定量颗粒荧光分析
    3.2 流体包裹体分析
    3.3 石油红外光谱红外光谱分析
    3.4 2期油气充注历史
        3.4.1 储层油气成熟度
        3.4.2 早期原油遭受晚期气洗作用
        3.4.3 迪北气藏成藏过程
4 结论

四、库车拗陷的油气成藏期(论文参考文献)

  • [1]川西地区沙溪庙组气藏成藏综合评价研究[D]. 刘世豪. 长江大学, 2020(02)
  • [2]泌阳凹陷油气成藏过程及勘探潜力分析[D]. 张鑫.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3]库车北部构造带迪北气田油气藏解剖[D]. 时新强.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4]库车坳陷深层致密砂岩气成藏特征及成藏模式研究[D]. 魏强.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10)
  • [5]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盒8段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藏期次研究[D]. 郭芸菲.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7)
  • [6]库车坳陷迪那2气田古近系砂岩储层孔隙构造-成岩演化[J]. 袁静,李欣尧,李际,李春堂,王尉,肖香姣,俞国鼎,吴永平. 地质学报, 2017(09)
  • [7]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侏罗系油砂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D]. 贺文同. 吉林大学, 2016(09)
  • [8]库车坳陷迪北地区下侏罗统天然气富集机制[J]. 李峰,姜振学,李卓,王喜扞,杜忠明,罗枭,信石印.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5(09)
  • [9]基于定量荧光技术的库车拗陷英买7构造带古近系油气成藏过程分析[J]. 吴凡,付晓飞,卓勤功,桂丽黎,王媛,芦慧.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2014(04)
  • [10]库车坳陷迪北气藏2期油气充注古流体证据[J]. 李峰,姜振学,李卓,肖中尧,袁文芳,曹少芳,杜忠明.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07)

标签:;  ;  ;  

库车坳陷油气成藏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