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大学哲学教育的改革

网络时代大学哲学教育的改革

一、网络时代大学哲学教育的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杨大兴[1](2021)在《哲学思维对高职生的育人价值》文中研究表明高等职业教育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巨大贡献。针对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工作侧重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而忽视了高等教育的哲学素质文化。该领域的专业思想和政策不断完善自己的系统管理,提高自己的管理技能,以现代教育理念推动现代教育体系的建设。教育现代化是我们党根据新时代的历史定位,以新的理念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方案。它旨在更好地满足党、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使学校在资源配置、能源配置、管理效率等方面更具适应性。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将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产生重大影响,促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在理念、手段、机制和绩效等方面发生深刻变化。

袁姗姗[2](2021)在《“互联网+”经济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多元思考探析》文中研究说明在新时代的互联网经济背景不断发展契机之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工作在不断探索和尝试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信息化作为媒介和载体在高校思政教育行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于高校而言,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积极为高校思政教育赋能。1"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自2017年起,国家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思政课程也成了高校培养人才不可或缺的课程内容。积极做好教育管理及改革,

文力[3](2021)在《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幼儿园组织文化建设研究 ——以成都市A幼儿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徐丽玢[4](2021)在《高校通识课程混合式教学质量保障研究 ——基于S大学的个案考察》文中认为

左静琦[5](2021)在《后真相时代高校德育方法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后真相现象与互联网时代相聚合,以竞争性真相混淆视听,弱化真相,误导公众,导致社会群体的情绪性表达突出与道德失范行为多发,后真相时代悄然而至。高校是青年步入社会的缓冲场所,其开放性、包容性与社会性的固有特性,使其不可避免受到后真相时代的影响。高校德育作为青年大学生系统接受道德教育,内化社会价值观念,培养个人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在孕育良好社会风气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后真相时代到来之际,高校德育如何调整自身以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并促进德育实效性的达成是值得关注的课题。本研究将问题落实到高校德育方法层面上,采用文献法和多视角分析法,在把握后真相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关照新时代高校德育环境的变化,剖析我国传统高校德育方法的不足,为高校德育方法的转变提出建议。具体来看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把握后真相时代的到来。本研究认为后真相现象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以竞争性真相的恶意利用为主要方式,造就了真相悬置、共识弱化、理性式微的社会状况,以情感影响大于事实为主要表征的不道德行为。其本质是后共识、不信任、弱客观。第二,关照后真相时代高校德育环境的变化。后真相时代高校德育主要面临以效率为本质追求的技术环境变化、以不信任为主要表现的伦理环境变化和以弱秩序为问题导向的社会环境变化。大学生个体在后真相时代有着突出的自我表达需求和高度的政治参与热情。社会发展在后真相时代对公民道德意识培养和社会治理水平提升有较高要求。第三,回顾与审视传统高校德育方法的状况。从梳理不同历史时期下我国高校德育方法的具体内容、特点及不足,深入把握我国高校德育方法的整体状况。本研究认为我国高校德育方法的优势与不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在道德认知方面,知识传授充分,内化效果不足;在道德情感方面,正向熏陶为主,真实体验不足;在道德意志方面,外部约束有余,自我强化不足;在道德实践方面,形式丰富多元,实效性不足。第四,尝试为促进我国高校德育方法转变提供建议。主要从构建我国高校德育方法的基本体系、完善配套内容、增强时代适恰性三个方面着手。

伍婷婷[6](2021)在《网络时代道德榜样人物的价值传播研究》文中认为

潘虹[7](2021)在《短视频社交媒介伦理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短视频因其内容极具网感、互动性强,从连接、升级、生态的纬度全面释放了社交能量,在新媒体时代异军突起,迅速成为了斩获受众时间消费的社交媒介。短视频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也存在使受众形成对媒介过分依赖的风险。在利益主义的驱动下,短视频与相关政策、资本运作、公众监督等多方面形成了互动和制约,用户的碎片化的时间被商品化,表演化的情感传递代替了真实关系,在短视频中的社交媒介,越来越偏离社交本身。本文从短视频社交媒介与人的关系入手,通过分析短视频社交媒介独特的特点以及对人的发展将产生的影响,借鉴媒介环境学的思路,韦伯的伦理责任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分析了短视频社交媒介技术与人的关系以及短视频媒介对人的异化、对人类文化的解构、消解。本文最后指出,短视频社交媒介技术带来问题的原因是,技术本身虽然是中立的,但不能单独存在,而是产生于人并应用人,在技术适用的人类环境下,应充分考虑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负责任创新。通过对媒介传播伦理和科学技术伦理分析,揭示出短视频社交媒介技术设计者在其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指出使用主体、平台及政府应担负起责任与义务,维护短视频社交媒介的使用环境,共同构建负责任创新的技术环境。本文为技术哲学研究中的新兴短视频社交媒介领域做出了微小的贡献,对于科学技术伦理的建构及技术的负责任创新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与现实指导意义。

范宁雪[8](2021)在《非操控型学习样态探索 ——基于伊万·伊利奇工具论的分析路径》文中研究表明

宋梦洁[9](2021)在《康德理性主义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主体的人的道德之形成与发展无法脱离理性的规约与牵导。康德以其严谨邃密的理性主义哲学,揭示并阐释了道德的理性基础、理性本质、理性过程与理性指向,从而形成了独具康德特色的理性主义道德观。康德的理性主义道德观蕴含着、流溢着深刻的道德教育价值,并开辟了理性主义道德教育的研究范式,催生了层出不穷的理性主义道德教育谋划。康德的理性范畴是其全部道德哲学的核心,所折射的是道德教育的理性光芒,蕴含着对道德教育应然价值的理性期待。康德的理性主义道德教育思想,不囿于外在理性道德规范的构建,更意在推究自由意志范导下人之理性道德的生成逻辑与发展脉络,并着力思考如何促使作为理性个体的人之善良意志的形成。康德理性主义道德教育思想的这一进路,为当代社会实效不佳的学校道德教育改革提供了深刻而重要的启示。本文旨在辩证剖析康德理性主义道德教育思想及其之于学校德育变革的启示与路径。基于文献法和比较分析法,本文界定了理性与理性主义、理性道德和道德教育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康德理性主义道德哲学的基本内涵,揭示了支撑这一内涵的纯粹性、范导性、普适性、顺应性特征,意在剖析康德理性主义道德哲学的基础上,揭示其理性主义道德教育思想。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以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的内容体系为参照,从其理性存在者、自由意志、定言命令等概念入手进行道德性分析,试图推究并揆度康德理性主义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包括理性主义道德教育目的观、主体观、内容观和方法论。无论世界如何变幻,只要人之理性生活以及道德教育的理性追求不变,康德的理性主义道德教育思想就仍然具有时代价值,这一时代价值表现为:对学校道德价值的重塑;对学校道德教育责任的澄明;对学校道德教育偏误的某些修正。康德的理性主义道德教育思想并非完全与时代发展相契合,其内在限度表现在:过于浓烈的先验理性;理性道德诉求对道德个性价值的遮蔽;与现代道德教育方法相抵牾的道德教育方法以及对道德教育效果的忽视。

王秀芳[10](2021)在《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莫尔、圣西门、傅里叶,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飞跃,但是从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到苏东剧变的发生,也充分表征了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纵观社会主义走过的五百年历程,其中不乏思想家、政治家为此所提出的真知灼见,但是以科学家视角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理论却少之又少。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钱学森创立的,关于中国应该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21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观点和主张。这一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系统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为方法支撑,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促进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协调发展和高效管理为重点所进行的理论探索,是钱学森晚年学术思想的精华。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是一个内容极其广泛的理论学说,本论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指导下,以《钱学森书信》及其补编(15卷)以及《钱学森文集》(6卷)等为主要文本依据,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多种方法,从广泛分散在书信、文集、讲话中提取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观点,在全面展现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真实面貌基础上,对这一理论进行概括总结、演绎分析。钱学森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规划主张始终围绕着三个问题进行:如何实现现代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内部各系统互相服务的问题。世界社会形态和三次社会革命观点,不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学说,深刻揭示了中国与世界发展的不同步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钱学森对于21世纪中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进行了深入探索。四大领域九大建设主张对于新时代五位一体建设、教育发展和国防建设,尤其是对于创建健康中国、绿色中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等有重要启示与借鉴价值。社会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倡导,对于推进信息革命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从任务能力型到系统效能型转变有重要意义。虽然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不是尽善尽美的理论学说,但至少为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方法、一种路径,而且经过实践的检验,其中的诸多理论学说已经得到了认可并被付诸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虽说其中的有些观点、理论尚存在争议,但依然不能掩盖这一思想所散发的光芒。

二、网络时代大学哲学教育的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时代大学哲学教育的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哲学思维对高职生的育人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高职生对高等职业教育认识现状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高职生育人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高职人才培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培养高职生解决问题能力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提高高职生哲学思维能力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启迪高职生智慧
    (五)强化网络教育能力,从传统课堂教学向多元化教育理念转变。
四、结语

(2)“互联网+”经济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多元思考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1“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机遇分析
        1.1.1构建更高效的教育环境
        1.1.2科学教育部署
    1.2“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挑战分析
2基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
    2.1线上与线下资源分布不均
    2.2高校思政管理机制存在问题
    2.3思政教育改革与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冲突
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改革的路径探析
    3.1强化“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思想
    3.2创新“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
    3.3构建新型的“互联网+”思政教育平台
    3.4“互联网+”思潮下创新思政教育内容
    3.5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模式
4结语

(5)后真相时代高校德育方法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后真相时代的道德教育语境变迁
        1.1.2 传统高校德育方法的不适表现
    1.2 研究综述
        1.2.1 后真相的研究综述
        1.2.2 高校德育方法的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多视角分析法
第二章 后真相时代的来临
    2.1 “后真相”的基本内涵
        2.1.1 后真相现象
        2.1.2 后真相时代
    2.2 后真相的发生
        2.2.1 竞争性真相被恶意利用
        2.2.2 情感鼓动与情绪宣泄
        2.2.3 网络聚合背景下道德挑战
        2.2.4 群体庇护下的个体道德失范
    2.3 后真相的本质
        2.3.1 后共识
        2.3.2 不信任
        2.3.3 弱客观
第三章 后真相时代的高校德育新环境
    3.1 后真相时代造就高校德育新环境
        3.1.1 以效率为本质追求的技术环境
        3.1.2 以不信任为主要表现的伦理环境
        3.1.3 以弱秩序为问题导向的社会环境
    3.2 后真相时代大学生个体新需求
        3.2.1 自我表达需求
        3.2.2 政治参与热情
    3.3 后真相时代社会新要求
        3.3.1 公民意识培养要求
        3.3.2 社会治理要求
第四章 传统高校德育方法的回顾与审视
    4.1 历史发展中的高校德育方法的取舍
        4.1.1 我国古代道德教化方法
        4.1.2 思想政治教育下的德育方法
        4.1.3 知性德育下的德育方法
    4.2 高校德育方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4.2.1 以社会道德规范为取向的高校德育方法
        4.2.2 以大学生自主发展为取向的高校德育方法
        4.2.3 以德育实践为核心的高校德育方法
    4.3 高校德育方法实效性不足
        4.3.1 道德认知:知识传授充分,内化效果不足
        4.3.2 道德情感:正向熏陶为主,真实体验不足
        4.3.3 道德意志:外部约束有余,自我强化不足
        4.3.4 道德行为:形式丰富多元,外化成效不足
第五章 我国高校德育方法的系统完善
    5.1 构建高校德育方法的基本体系
        5.1.1 以课堂教学法内化道德认知
        5.1.2 以文化涵育法陶冶道德情感
        5.1.3 以自我教育法强化道德自律
        5.1.4 以生活指导法外化道德行为
        5.1.5 以制度育德法强化德育效果
    5.2 完善高校德育方法的配套内容
        5.2.1 主体:以全员育人拓展德育主体
        5.2.2 内容:以核心价值观念维护共识
        5.2.3 形式:强化隐性德育课程的作用
        5.2.4 评价:尝试多元主体德育评价方式
    5.3 提升高校德育方法时代适恰性
        5.3.1 深化道德认知,强化理性判断
        5.3.2 建立信任关系,引导情感表达
        5.3.3 丰富德育实践,强化社会公德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短视频社交媒介伦理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研究综述
        1.2.1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1.2.2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短视频社交媒介重要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
    2.1 短视频社交媒介
        2.1.1 短视频社交媒介的概念
        2.1.2 短视频社交媒介的特点
        2.1.3 短视频与其他社交媒介的区别
    2.2 伦理责任
        2.2.1 伦理责任的概念
        2.2.2 伦理责任的特点
        2.2.3 伦理责任与其他责任的区别
    2.3 相关理论概述
        2.3.1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2.3.2 马克思·韦伯的伦理责任理论
        2.3.3 感官偏向论
3.短视频社交媒介带来的积极影响及伦理问题
    3.1 短视频社交媒介带来的积极影响
        3.1.1 丰富受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3.1.2 传播主流价值观
        3.1.3 助力中国文化国际传播
    3.2 短视频社交媒介引发的伦理问题
        3.2.1 造成人的异化与自我迷失
        3.2.2 非理性化的情感宣泄
        3.2.3 不利于青年群体受众成长
        3.2.4 虚假信息泛滥
4.短视频社交媒介产生伦理问题的原因
    4.1 技术设计者缺乏负责任创新意识
    4.2 使用者缺乏道德素养和媒介素养
    4.3 平台与商家片面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4.4 短视频社交媒介内容缺乏引导力
    4.5 技术所带来的消解与解构
    4.6 技术创新中缺乏伦理责任和社会责任担当
5.短视频社交媒介规避伦理问题的对策
    5.1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5.2 增强技术工作者的综合道德修养
    5.3 提高使用者的道德素养和媒介素养
    5.4 加强政府的监管与引导
    5.5 前置技术工作伦理规范
    5.6 构建责任式创新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康德理性主义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1.理性主义道德教育是体现康德“人是目的”理念的教育选择
        2.关于康德之道德教育理性内涵及限度的系统研究尚需加强
        3.康德理性主义道德教育仍然是当代道德教育无法规避的理论范式
    (二)选题意义
        1.探究康德理性主义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
        2.探讨康德理性主义道德教育思想的实践价值
    (三)核心概念界定
        1.理性与理性主义
        2.理性道德
        3.道德教育
    (四)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1)哲学领域对康德理性主义道德教育的相关研究
        (2)教育领域对康德理性主义道德教育的相关研究
        2.国外文献综述
        (1)康德理性主义道德教育的先验合理性批判
        (2)康德理性主义道德教育的实践可行性批判
        (3)康德理性主义道德教育的主体价值性批判
        (4)康德理性主义道德教育的情感依存性批判
    (五)研究重点及创新点
        1.研究重点和难点
        (1)研究重点
        (2)研究难点
        2.研究创新点
    (六)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比较分析法
一、康德理性主义道德哲学的内涵
    (一)康德理性主义的基本内涵
        1.思辨理性:纯粹道德的先验构建
        2.实践理性:理性立法的普遍法则
    (二)康德理性主义道德哲学的基本特征
        1.纯粹性:至善的最终旨归
        2.范导性:普遍的道德法则
        3.普适性:实践的统一建构
        4.顺应性:科学的形而上学
二、康德理性主义道德教育的思想体系
    (一)培育世界公民:康德理性主义道德教育目的观
        1.他律道德与自律道德
        2.合法则性与合道德性
        3.教育至善与完满的善
        4.世界公民与终极目的
    (二)理性存在者:康德理性主义道德教育主体观
        1.何谓“有理性的存在者”
        2.人何以成为理性道德教育的“主体”
    (三)定言命令:康德理性主义道德教育内容观
        1.自由:理性道德的重新定义
        2.自律:理性道德的最高原则
        3.善良意志:理性道德的实然法则
        4.绝对命令:理性道德的定言命令
    (四)道德陶冶:康德理性主义道德教育方法论
        1.道德问答手册:理性主义道德教育的助产士
        2.榜样与训诫:理性主义道德教育的人文关怀
        3.道德情感:理性主义道德教育的伦理关涉
三、康德理性主义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康德理性主义道德教育思想有助于重塑学校道德教育的地位
        1.人是目的:彰显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
        2.自由意志:明确学校道德教育的内涵
        3.实践指向:唤醒学校道德教育的初心
    (二)康德理性主义道德教育思想有益于澄明学校道德教育的职责
        1.善与恶的理性判断
        2.道德性的理性规约
        3.德性与幸福的勾连
    (三)康德理性主义道德教育思想有利于修正学校道德教育的偏误
        1.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的偏误
        2.康德理性主义道德教育思想对学校道德教育偏误的修正
    (四)康德理性主义道德教育有益于提升学校道德教育的质量
        1.出于道德的定言命令为学校道德教育提供理性规则
        2.基于理性的道德教育方法有益于学校德育实践的变革
四、康德理性主义道德教育思想的内在限度
    (一)康德理性主义道德教育思想的先验理性过于浓烈
        1.至善论:空中楼阁的道德悬设
        2.宗教论:上帝即道德的先验倾向
        3.幸福论:经验匮乏的道德应然
    (二)康德理性主义道德教育思想遮蔽了道德个性的价值
        1.绝对命令的隐性矛盾
        2.自律道德的假我之思
        3.圣贤坯墣的理性塑造
    (三)康德理性主义道德教育思想与现代道德教育方法相抵牾
        1.问答手册的时代冲突尤为凸显
        2.榜样与训诫的范式冲突无法克服
        3.道德情感的超理性运用难以实现
    (四)康德理性主义道德教育思想忽视了道德教育的效果
        1.空泛的理性概念难以落地
        2.道德动机与德育效果相分离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意义、不足
第一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一、资本主义的入侵催生了近代国家观念和科技救国思潮的产生
        二、二十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与影响因素
        一、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二、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萌生阶段(1930-1955):在救国思想主导下,初步接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努力掌握专业知识
        二、发展阶段(1956-1981):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系统工程思想逐步成熟
        三、成熟阶段(1982-1996):在邓小平理论的影响下,开始用社会工程思想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四、完善阶段(1997-2009):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影响下,以“钱学森之问”为标志继续思考国家重点领域的发展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钱学森关于时代发展特征的分析
    第一节 对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一):“科学技术”视角
        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不断发展
        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大科学”发展态势
        三、把握产业革命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第二节 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二):“世界社会形态”视角
        一、世界社会形态是世界历史发展到信息革命时代的阶段性特征
        二、信息化、差异化、资本化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
        三、钱学森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解读
    第三节 对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重大任务的认识
        一、第一次社会革命奠定了当前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思想优势
        二、第二次社会革命亟需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协调发展的问题
        三、主动为第三次社会革命作准备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战略对策
        一、 “时代差”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
        二、科技立国重要性日益凸显
        三、用系统视角分析时代问题
    第五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内容
        一、基本理念与创新主张
        二、方法支撑和具体运用
        三、主要框架及基本内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瞄准新兴产业革命推动国家产业不断升级
        二、加强三大经济学研究助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三、运用系统工程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四、创造性地提出人民体质建设主张
    第二节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一):大力开展“科技经济建设”
        一、科技是21 世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核心
        二、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优势大力推进科技经济建设
        三、建设主动型“宏观控、微观放”的科技经济管理体制
        四、依靠伦理、管理、法理规约科技经济行为
    第三节 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二):重视发展“人民体质建设”
        一、从整体的角度规划人民体质建设
        二、深入研究人体科学
        三、推进医学改革
        四、关心重视老龄人口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钱学森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必要性
        二、钱学森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三、研究社会主义精神财富创造事业的学问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思想建设是“主观表现”
        一、思想指导: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二、 理论研究: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社会科学加行为科学是关键
        三、技术手段:思想政治社会工程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客观表现”
        一、 “中国文化是强大的国力”
        二、传统文化的扬弃主张
        三、建设21 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四、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较早进行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研究
        二、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张
        三、主张建立行政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一):政体建设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看法与主张
        二、行政机构必须因时因事进行调整
        三、建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行政工作体系
        四、总体设计部:现代国家智库建设的雏形
        五、中央科学技术委员会:加强科学技术的综合管理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二):法律建设
        一、法治以实现对社会和国家的最佳治理为目的
        二、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系统工程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系统工程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三):民主制度建设
        一、为完善基本民主制度献计献策
        二、探索落实民主集中制的方法路径
        三、开展人民政协学研究助力协商民主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四):党的建设
        一、钱学森对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建议和主张
        二、钱学森关于领导科学及领导干部的培养主张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钱学森关于地理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及基本主张
        一、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
        二、地理建设的主要内涵
        三、地理建设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国土工程
        一、把交通建设作为地理建设之本
        二、在“尊重”和“创造”基础上开展水利建设
        三、发展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四、加快现代城市建设
        五、推进重点地区发展
    第三节 地理建设(二):生态环境保护
        一、国家再生资源委员会:规划资源回收利用
        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三、灾害学研究:科学防治自然灾害
        四、城市学研究:山水城市发展主张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钱学森关于教育、科技、外交、国防发展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一、教育是第一位的大事
        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三、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
        四、开展大成智慧教育
    第二节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一、党要不断提升科技领导力
        二、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
        三、面向群众开展科普宣传
    第三节 积极践行和平外交政策
        一、平等是外交的基础
        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三、贯彻世界范围内的群众路线
        四、大力维护国家安全
    第四节 推进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
        一、认真研究21世纪国防建设重点问题
        二、加强战略战术运用确保打赢现代战争
        三、顺应国际军事变革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评价与当代价值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贡献
        一、以系统理论创新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问题
        二、深入阐明了科学技术推动国家进步发展的作用机理
        三、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中的难点和热点献计献策
        四、解读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某些重要论断和观点
        五、提出并尝试破解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发展问题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特点
        一、科学家的理想性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二、技术方法的科学性与具体场景的适用性
        三、学理上的逻辑性与实践中的有限性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评价
        一、性质上:它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阶段性:它是还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三、实践上: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四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教育启示
        一、树立求真求实态度,认真研究国家发展中的各类问题
        二、汲取人物思想智慧,助力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三、注重资源开发利用,挖掘展现先进群体精神风貌
        四、贯彻立德树人方针,实现高等教育道德性与知识性逻辑的统一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强化科学家队伍的国家观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网络时代大学哲学教育的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哲学思维对高职生的育人价值[A]. 杨大兴. 2021课程教学与管理研究学术论坛论文集, 2021
  • [2]“互联网+”经济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多元思考探析[J]. 袁姗姗. 财富时代, 2021(09)
  • [3]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幼儿园组织文化建设研究 ——以成都市A幼儿园为例[D]. 文力. 西南大学, 2021
  • [4]高校通识课程混合式教学质量保障研究 ——基于S大学的个案考察[D]. 徐丽玢. 西南大学, 2021
  • [5]后真相时代高校德育方法变革研究[D]. 左静琦. 山西大学, 2021
  • [6]网络时代道德榜样人物的价值传播研究[D]. 伍婷婷.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7]短视频社交媒介伦理影响及对策研究[D]. 潘虹. 中原工学院, 2021(09)
  • [8]非操控型学习样态探索 ——基于伊万·伊利奇工具论的分析路径[D]. 范宁雪.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9]康德理性主义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 宋梦洁.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10]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D]. 王秀芳. 兰州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网络时代大学哲学教育的改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