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自贸区模式探索(中)

青岛:自贸区模式探索(中)

一、青岛:自由贸易区模式探索(中)(论文文献综述)

宋秋梨[1](2020)在《论我国自由贸易港航运法律制度的构建》文中提出航运业作为自由贸易港所涵盖市场范围内的一个重要子市场,其法律制度的构建应遵循自由贸易港"先立法,后设港"整体法治建设的步伐。基于我国自由贸易港是自贸试验区的升级版,其航运政策与法规的制定与实施理应在自贸试验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创新与改革,同时应从国际自由贸易港先进立法例中吸收立法模式与具体制度上的经验。自由贸易港航运法治建设需研究其必要性、应遵循的原则、适宜的立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对应重点规制的部分进行制度设计。

张晨瑶[2](2020)在《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要求东北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明确了东北参与“一带一路”的方式和程度即深度融入,提升了新形势下东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中的站位,即建成国家开放合作高地。时隔一年,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时强调,东北地区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提示东北要通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进一步提升开放的水平和层次。从建设开放合作高地到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国家对东北地区在“一带一路”的定位逐步升级,期望逐渐提高。为此,东北地区在融入“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要努力贯彻新理念、注重拓展新领域,实现对外开放的高层次、高质量。丝路深耕,开放升级,“一带一路”倡议给东北地区开放发展提供了新舞台也提出了新要求,东北唯有强化优势、补齐短板,才能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过程中,尽快达到对外开放新前沿的理想境界。关于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主要是侧重于某一产业、某一领域的对接,和相对笼统的整体性研究,缺乏系统而完整、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东北三省一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为切入点,分析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重要依托、拓展平台、推进路径,提炼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时代价值,力求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展开东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区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开发阵容,以此撬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方向的主要驱动力量。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展开论述:第1章,绪论。概述了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目前对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这一课题的研究情况,综述现有研究成果,形成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以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重要论述作为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思想,梳理从国家到东北各地关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政策依据。从历史渊源、文化底色、经济关联、跨境交往四个方面探究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第3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全面分析了东北地区既有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沈阳经济区、哈长城市群的发展情况。评估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因素、提出对策建议,强化其依托作用以更好的承接“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机遇。第4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系统阐释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四个方向上的跨国战略平台,即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北上开发北极航线,东进西拓南下北上构建东北全方位开放大格局。第5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深入论证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的时代契机、基本思路、重要价值、支撑条件、现存问题、实施方案等,以重大工程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第6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塑造包容性全球化发展的中国范例: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吴鑫桐[3](2020)在《浙沪联动共建自贸港的思路与路径研究 ——基于“三大经济平台”建设》文中提出当今,全球经济面临深刻转型、经济发展风险不断增加、多极化趋势也愈加明显。在此背景下,各国积极开展跨区域经济合作,大力探索和制定国际最高标准贸易规则。新兴经济体国际参与度和竞争力的提升也将贸易规则的重要性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通过划定特殊经济功能区建立先进国际贸易规则是各国竞相采取的做法。自贸港是一国贸易开放的高地,也是探索最高标准国际贸易规则的平台载体。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人口等要素红利的逐渐消失促使中国迈入对外贸易的新阶段,发展重点从货物贸易流动转向国际贸易规则协调。因此,中国急需转变传统发展思路,从国际贸易规则入手实现新一轮改革开放,积极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自贸港。现有文献多集中在世界知名自贸港或中国各个自贸区试验区,较少文献涉及自贸试验区的区域联动,且鲜有涉及联动的后续侧重和实施路径。本文在已有文献基础上,以中国自贸港为研究对象,在充分分析浙沪联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辅之以仿真模拟后,重点研究了浙沪联动共建自贸港的基本思路和实施路径。本文发现:浙沪具备共建自贸港的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自贸港建设初期应以“临港新区+大洋山港”的空间模式打造“三大经济平台”,即世界级国际航运中心平台、期现结合国际油品贸易平台、跨区联动数字化信息平台;建设中后期可拓展为“临港新区+大洋山港+衢山港区”空间模式。浙沪应通过:(1)联动发展江海物流体系、科学规划集疏运网络、构建现代航运服务生态等3条路径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平台;(2)打造油品现货聚集地、构建油品期货交易平台等2条路径建设国际油品贸易平台;(3)加快数字化政府转型、加强智慧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信息协调数字环境等3条路径建设数字化信息平台。本文研究有助于深化自贸港发展思路,在理论和实践上具备一定价值。

高新伟[4](2020)在《自由贸易区与城市空间共生发展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呈现新的发展特征。在此背景下,国际自由贸易区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紧跟世界经济潮流,自由贸易区上升为我国国家战略,是提升中国产业链在全球价值链地位和对外开放的新平台。在梳理了自由贸易区相关文献之后,发现目前国内关于自由贸易区研究的关注点主要在体制创新、经济产业发展等领域,对自由贸易区与城市发展关系的研究较少。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归纳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及理论与实证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在梳理国际自由贸易区发展概况和国内自由贸易区空间布局特征基础上,构建自由贸易区与所在城市空间发展关系和共生理论的关联性,然后引入共生理论,以空间关系为切入点,从空间结构、空间形态、功能布局方面研究自由贸易区与所在城市空间发展模式,通过国内外实证案例验证自由贸易区与所在城市的空间发展关系,最后结合共生理论,探讨自由贸易区与所在城市空间共生发展的理论合理性、共生关系在实际发展中的利弊、未来规划中促进二者空间共生发展的要素,为我国自由贸易区与所在城市空间共生发展提供探索性的研究。论文最后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国际自由贸易区主要经历了转口贸易、转口贸易结合对外贸易、出口加工区、园区综合化发展四个发展阶段,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功能逐渐综合化;第二,我国自由贸易区所在城市从东南沿海城市向内陆城市梯度推进,形成由点到线到面的网络式空间布局,涵盖了“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沿线的主要城市,自由贸易区所在城市以都市圈内部中心城市为主,并向外围发展轴带上的城市逐层拓展;第三,自由贸易区或紧邻城市片区,或直接散布于城市中,临近城市交通枢纽,坐落于区域发展的主动脉上,存在“一区一园”和“一区多园”两种空间结构,内部功能构成丰富;第四,自由贸易区与所在城市空间的共生发展存在必要性,但是由于共生单元自身不足和共生环境的不理想会出现阻碍二者共生发展的问题,未来规划中应该综合考虑空间结构、功能布局、交通、自然环境等影响要素,多层面联动,以促进自由贸易区与所在城市空间的共生发展。

赖庆晟[5](2016)在《我国从保税区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本质上是一条制度变迁路径。其中主要路径之一是通过从保税区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渐进式制度变迁路径,来服务于国家开放战略的阶段性需求,带动国家持续扩大贸易开放和促进经济转型发展。虽然我国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的成功经验很多,但论文的主要思路是:基于一个背景(中国新一轮扩大对外开放)、一条主线(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一个特殊对象(自由贸易区)、一个目的(以新一轮渐进式扩大开放促进经济转型)来构建整体研究框架,研究我国从保税区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论文在已有的“自由贸易区(FTZ)”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成果基础上,以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城市—区域发展”观点为主要理论依据,综合运用增长极和点轴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等相关理论,探讨我国通过从保税区到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变迁过程,不断增加贸易开放制度供给,培育贸易开放制度增长极,通过点辐射、线辐射到面辐射的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方式,优化区域开放经济的空间布局,为我国深化扩大开放打造“制度试验池”以及提供符合实际情况的渐进式复制推广有效路径。这条路径的历史进程是:①1990年为了配合国家对外招商引资而开始试点推广保税区模式;②2000年为了配合国家扩大出口战略而开始试点推广出口加工区模式;③2003年为了解决出口退税问题的保税物流园区模式以及推动边境地区扩大开放的跨境工业区模式;④2005年促进区港一体化的保税港区模式;⑤2006年整合优化各类自由贸易区功能作用的综合保税区模式;⑥2013年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及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在上海四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开始探索新型自由贸易试验区模式:2013年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2014年底开始扩区、扩容,突破“自由贸易区(FTZ)”的试验界限,把试验区从离岸保税区扩大到在岸试验区,并从上海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大到辐射东部沿海4个自由贸易试验区;2016年8月底,国家宣布,在东、中、西部地区再新设7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以“1+N”的方式逐步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复制推广这是一条典型的通过制度变迁的点辐射、线辐射到面辐射的渐进式扩大开放道路,目的之一是通过从保税区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开展从促进货物贸易开放制度增长极到服务贸易开放制度增长极培育的渐进式制度变迁路径的探索,以带动我国贸易发展模式的转型;目的之二是意图通过点轴渐进式开发路径,接轨TPP等高标准“巨型FTAs”谈判倡导的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以强制性与诱致性相结合的制度变迁方式逐步复制推广到全国各地。论文认为,这种带有新时代特征的变迁方式可有效的引领全国走上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道路,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拓展新空间。论文包括七章。第1章是导论,在对“自由贸易区”相关概念做全面的比较界定以及通过文献综述对本文选题论证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从保税区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这一论文研究主题的意义、框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第2章在对涉及我国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研究的相关经济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概述了论文的主要理论依据:克鲁格曼“国际贸易—城市—区域发展”三位一体的理论模型和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相关观点,为论证我国从保税区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经济理论支撑。第3章在归纳分析全球自由贸易区(FTZ)发展中的不同模式的基础上,探讨全球自由贸易区(FTZ)贸易开放不同路径的选择以及对我国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选择可借鉴的经验。第4章从制度变迁角度论证我国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增加贸易开放制度供给:运用理论和实证分析方法,论证我国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对增加制度供给的促进作用;同时,归纳梳理我国从保税区到综合保税区的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实践,增加不同内涵的贸易开放制度供给内容。第5章主要实证分析以自由贸易区(FTZ)作为贸易开放制度增长极的我国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第6章在总结我国各类自由贸易区(FTZ)的经验与不足的基础上,将点轴渐进式开发理论与克鲁格曼“国际贸易—城市—区域发展”融为一体的国际研究范式相结合,分析“国际贸易—城市(点开放)—区域(面开放)”三位一体模式在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新路径的实践运用:经过点开发、点强化及点扩散模式形成的制度创新实践,在全国不同地方形成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贸易开放制度增长极;并通过接轨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规划,沿重要发展轴线优化布局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自由贸易试验区网络;将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的强制性与诱致性相结合的贸易开放制度创新经验向全国复制推广,实现可复制可推广目标下的更大范围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第7章是全文论证思路的梳理与核心观点的总结。论文的核心观点有:①通过从保税区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能够增加贸易开放制度供给,形成贸易开放制度增长极,进而辐射促进周边区域经济增长。②从保税区到综合保税区的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具有依靠优惠政策驱动的政策性开放特征,并出现政策开放引致性扭曲效应等瓶颈问题。③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新路径,具有依靠制度创新驱动的制度性开放特征,顺应BIT、TPP等高标准“巨型FTAs"谈判倡导的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的新趋势,有助于消除原有自由贸易区(FTZ)的政策引致性扭曲效应等瓶颈问题。④对我国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的新路径探索,建议通过点开发、点强化及点扩散等极点开发实践,并沿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国家开放战略规划发展轴线,将强制性与诱致性相结合的贸易开放制度创新经验内容向全国其它地方复制推广。由此形成的T型网络开发结构,能实现可复制可推广目标下的更大范围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有效促进我国区域经济转型与发展。

刘晖[6](2015)在《青岛保税港区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小规模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建设自由贸易园区作为激发经济活力的重要举措,再次被提到显着的位置,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建设与国际接轨的自由贸易港区成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青岛保税港区作为山东重要的开放平台,具有十分良好的区位、港口优势和产业基础,拥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快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对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探索管理模式创新、转变政府职能具有重大意义,可以为带动更大范围、更广区域的开放开发。本文从青岛保税港区发展实际出发,通过深入的实地调研、定性定量分析和系统分析,应用战略管理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对青岛保税港区的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运用PEST模型、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矩阵)、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矩阵)和SWOT分析对青岛保税港区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找出青岛保税港区所面临的机遇和威胁、优势和劣势,结论是优势大于劣势,机会大于威胁,即采取(SO组合)增长型战略。同时确立了青岛保税港区的发展战略,包括战略目标、功能定位、战略实施和实施保障等。结论指出:在贸易便利化的大背景下,青岛保税港区须抓住国家新一轮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机遇,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内外部资源,加快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青岛乃至山东的对外开放水平。

梁超[7](2015)在《青岛保税港区转型自由贸易港区国税税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务院于2008年9月7日正式批准青岛前湾保税港区设立,它由青岛保税区、青岛保税物流园区整合青岛前湾港转型升级而来,在全国属首位。青岛作为全国首批成立保税区的城市之一,一直在寻求特殊经济区域的升级转型,期间也进行过多次尝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成立,为青岛保税港区申建自由贸易港区指明了方向。目前,山东省委、省政府已正式向国务院提交了青岛自由贸易港区建设的申请。青岛申建自由贸易港区有其独特的优势。作为山东省的二个中心城市之一,近年来,青岛这座城市本身不断进行产业升级,是全省建设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的二个核心之一。青岛作为全国十三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在空间距离上离韩国、日本较近,是改革开放以来吸引日韩投资的主要城市之一,在中日韩经济圈中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关联紧密。经济的快速发展、政策的不断优化,带动了国税收入持续增长,有力推动了半岛蓝色经济圈建设进程。在经济规模扩张同时,税务部门的税源管理水平与经济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调查和研究税源情况,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已经成为税务部门提高税源管理质量,制定组织收入行为决策的重要参考内容。因此,强化税源分析对于国家制定财政收入计划,调整税收政策,保护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建设和谐社会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青岛保税港区税源状况入手,着重分析保税区国税税源总体状况、企业规模特征和行业特征。其次是分析政策发展方向的对经济和税源的影响,本文引用了效应分析理论,研究了港口吞吐量和GDP的关系以及GDP和税收收入的关系,由此预测GDP和税收收入可能的增长和对经济的影响。最后根据新的财税政策,对转型后的国税税源保障提出建议,同时指出政府、税务部门应积极为税源发展做好引导作用,积极落实相关财税政策,充分发挥政府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赵韬[8](2011)在《经济全球化下保税区的功能转型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提出保税区是我国开放程度较高的海关监管的特殊区域。自1990年6月国务院批准了中国第一个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至今二十年过去了,保税区担当起了中国对外的桥梁与窗口的作用,为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引进了外资和先进的技术,实现了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创造就业机会和加速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调整与升级等目标。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我国的对外发展战略由外向型转为开放型,保税区的发展在新的形势下也发生着较大的变化。全文共有八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为相关研究理论基础;第三章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地区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经验与借鉴;第四和五章在分析我国保税区的发展历程、特点、功能、类型及其对经济拉动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保税区的功能转型思路和发展模式;第六和七章以沈阳保税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沈阳综合保税区的发展背景、机遇、历程,运用区域增长理论和区域优势理论、SWOT进行分析,应用数量经济学模型和弹性系数法对保税区内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未来进行了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沈阳保税区的功能定位及发展模式;第八章为全文总结与展望。本文通过对保税区发展历程和发展规律的研究,借鉴国内外自由贸易区和保税区发展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深入系统地探讨经济全球化下保税区的功能转型、升级路径和发展模式,提出促进保税区功能升级和加快发展的对策措施,这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有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以促进保税区继续发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增长极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对我国保税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升级发展、功能转型的发展模式研究,探索沈阳近海保税物流中心发展成沈阳综合保税区、自由贸易区的战略及模式选择。在区域经济理论和增长极理论基础上,以系统的发展观对保税区在区域经济中的龙头作用加以分析和量化,进行理论方面的创新性探索,为提升我国保税区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增长极作用而服务。

吴海鹏[9](2011)在《天津港保税区转型研究 ——从保税区走向自由贸易区之路》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适应不断加大的对外开放步伐和日益增多的国际间经济贸易交往的形势需要,我国参照国际自由贸易区、自由港等特殊经济区域的成功经验,先后设立了15个保税区。经过二十年的建设发展,保税区在扩大招商引资、促进国际贸易、连接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带动母城乃至周边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然而,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入世后过渡期届满和国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间竞争加剧等外部环境的压力,保税区自身政策优势逐渐弱化,暴露出政策法规不完善、功能定位不清晰等诸多不足,可以说保税区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本文尝试以天津港保税区为对象,研究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保税区向遵循国际通行规则的自由贸易区转型。采用中外对比分析,研究中国保税区与世界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找出异同点,总结了世界自由贸易区成功经验带来的启示。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对天津港保税区转型进行了必要性和可行性(SWOT)分析,得出结论:天津港保税区具备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主客观条件,机遇大于挑战。在实证研究中,本文提出了天津港保税区处在生命周期的成长期,发展路径是组织内部的自我转型发展,转型的目标模式是腹地综合型自由贸易区。运用“增长极”理论,明确天津港保税区转型功能定位是培育发展以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为主、临港加工为辅的综合功能。强调天津港保税区转型发展必须遵循公开透明、自由贸易、贸易便利化等国际贸易通行规则。并运用组织结构理论,提出管理体制应设置成三层级政府主导型。

卓碧蓉[10](2011)在《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转型中管理体制问题研究 ——以外高桥保税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海关特殊监管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依据国际公约有关自由经济区域的规则,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一种尝试和探索。其诞生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各种政治经济形态都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如何在发展过程中克服自身缺陷,尽快与国际原则并轨,是我国各个领域都值得思考的课题。海关特殊监管区是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体制上的突破和创新。在发展初期,主要依靠各项优惠政策来促发展,针对当今政策驱动不断弱化的情况,设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对其进行良好的管理是促使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尽快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重要保障。本文是理论应用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研究,从行政管理的视角,以自由贸易区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为指导,在对国外自由贸易区产生背景、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进行有效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系统地探讨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发展中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探究通过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创新,实现对海关特殊监管区的有效管理。这些问题的揭示对于目前国内其他形式的经济区的发展也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二、青岛:自由贸易区模式探索(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岛:自由贸易区模式探索(中)(论文提纲范文)

(2)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
    2.1 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论述
        2.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意蕴
        2.1.2 “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
        2.1.3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2.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依据
        2.2.1 国家顶层设计
        2.2.2 地方政策规划
    2.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
        2.3.1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渊源
        2.3.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底色
        2.3.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关联
        2.3.4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跨境交往
第3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
    3.1 辽宁沿海经济带
        3.1.1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概述
        3.1.2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现存问题
        3.1.3 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现存问题的应对措施
    3.2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3.2.1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现状
        3.2.2 当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3.2.3 应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现存问题的对策建议
    3.3 沈阳经济区
        3.3.1 沈阳经济区的基本态势
        3.3.2 当前制约沈阳经济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3.3.3 解决沈阳经济区现存问题的基本路径
    3.4 哈长城市群
        3.4.1 哈长城市群发展情况概述
        3.4.2 当前哈长城市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3.4.3 加快哈长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4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
    4.1 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
        4.1.1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
        4.1.2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制约因素
        4.1.3 推进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4.2 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
        4.2.1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优势条件与发展态势
        4.2.2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主要瓶颈
        4.2.3 优化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路径选择
    4.3 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
        4.3.1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现状
        4.3.2 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4.3.3 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对策建议
    4.4 北上参与北极航线开发
        4.4.1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战略价值
        4.4.2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现实挑战
        4.4.3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基本策略
第5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
    5.1 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推进方略
        5.1.1 大连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优势条件
        5.1.2 建设大连自由贸易港的重要战略价值
        5.1.3 推进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对策建议
    5.2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推进构想
        5.2.1 满洲里对外开放的历史沿革
        5.2.2 满洲里开放发展的现存问题
        5.2.3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的品牌识别与塑造
    5.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
        5.3.1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历史沿革和现实进展
        5.3.2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重要战略价值
        5.3.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可行性分析
        5.3.4 加快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的建议
    5.4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5.4.1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动力解析
        5.4.2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挑战
        5.4.3 推进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基本策略
第6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
    6.1 塑造全球化包容性发展的中国范例
        6.1.1 把握全球化模式深度调整下的历史机遇
        6.1.2 提供东北亚各国共话发展的沟通平台
        6.1.3 促进东北地区跨境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6.2 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
        6.2.1 完善国家区域经济总体布局
        6.2.2 推进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协同发展
        6.2.3 提升东北地区城市群整体实力
    6.3 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6.3.1 形成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新动能
        6.3.2 打通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大通道
        6.3.3 开创东北地区对外贸易新局面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3)浙沪联动共建自贸港的思路与路径研究 ——基于“三大经济平台”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 可能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自贸港发展经验
        2.1.1 国际发展经验
        2.1.2 国内发展经验
    2.2 平台经济理论与全球城市
    2.3 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相关研究
        2.3.1 自贸港合作研究
        2.3.2 长三角区域合作研究
    2.4 小结
3 浙沪联动共建自贸港的现实背景
    3.1 浙沪联动共建自贸港的国际背景
        3.1.1 世界经济面临深刻转型
        3.1.2 国际贸易规则成为竞争制高点
        3.1.3 自贸港是先进规则的集中体现
    3.2 浙沪联动共建自贸港的国内背景
        3.2.1 对外贸易面临新挑战
        3.2.2 探索建设自贸港的条件日趋成熟
        3.2.3 浙沪联动探索自贸港建设的优势
    3.3 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机遇与挑战并存
        3.3.1 临港新片区概述
        3.3.2 临港新片区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4 浙沪联动共建自贸港的可行性分析
    4.1 上海自贸试验区产业基础
        4.1.1 国际航运层面
        4.1.2 国际油品贸易层面
        4.1.3 数字化建设层面
    4.2 浙江自贸试验区产业基础
        4.2.1 国际航运层面
        4.2.2 国际油品贸易层面
        4.2.3 数字化建设层面
5 浙沪联动共建自贸港仿真模拟——基于合作博弈模型
    5.1 理论框架
    5.2 模型设定
    5.3 指标与参数选取
    5.4 仿真模拟
6 浙沪联动共建自贸港的基本思路
    6.1 平台经济与浙沪联动
    6.2 浙沪联动的核心定位及总体目标
        6.2.1 世界级国际航运中心平台
        6.2.2 期现结合国际油品贸易平台
        6.2.3 跨区联动数字化信息平台
    6.3 浙沪联动的空间模式选择
        6.3.1 发展初期:临港新片区+大洋山港
        6.3.2 发展中后期:临港新片区+大洋山港+衢山港区
7 浙沪联动共建自贸港的路径选择
    7.1 国际经验借鉴
        7.1.1 新加坡港借鉴
        7.1.2 鹿特丹港借鉴
        7.1.3 纽约-新泽西港借鉴
    7.2 浙沪联动共建自贸港的路径选择
        7.2.1 构建世界级国际航运中心平台
        7.2.2 搭建期现结合国际油品贸易平台
        7.2.3 打造跨区联动数字化信息平台
参考文献

(4)自由贸易区与城市空间共生发展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经济全球化的新动态
        1.1.2 国际自由贸易区的整体特征和发展状态
        1.1.3 我国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背景和发展形式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解析
        1.3.1 自由贸易区(FTA)
        1.3.2 自由贸易园区(FTZ)
        1.3.3 自由贸易港
        1.3.4 自由贸易试验区(PFTZ)
        1.3.5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SCZ)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对象、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2 自由贸易区研究综述与理论引介
    2.1 国内外研究状况
        2.1.1 自由贸易区研究状况
        2.1.2 共生理论研究状况
    2.2 国际自由贸易区发展历程与类型研究
        2.2.1 自由贸易区发展历程
        2.2.2 自由贸易区的类型及特点
    2.3 我国自由贸易区空间布局及特征研究
        2.3.1 自由贸易区整体空间布局特征
        2.3.2 自由贸易区与所在城市空间关系
        2.3.3 自由贸易区空间规模特征
        2.3.4 自由贸易区所在城市的都市圈空间结构
    2.4 理论引介
        2.4.1 自由贸易区与所在城市空间发展-共生的关联建构
        2.4.2 共生理论基本内涵
        2.4.3 共生三要素
3 自由贸易区与所在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3.1 自由贸易区与所在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模式
        3.1.1 空间结构有机生长
        3.1.2 空间结构开放性发展
    3.2 自由贸易区与所在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模式
        3.2.1 空间形态生长与协调
        3.2.2 空间形态与自然环境融合
    3.3 自由贸易区与所在城市功能布局发展模式
        3.3.1 产业功能空间镶嵌式组合布局
        3.3.2 功能空间内活动连续
    3.4 自由贸易区与所在城市空间发展模式总结
        3.4.1 自由贸易区的空间发展
        3.4.2 自由贸易区与所在城市空间界面的变化
        3.4.3 自由贸易区与所在城市空间关系的变化
4 自由贸易区与所在城市空间发展关系实证研究
    4.1 空间并列关系
        4.1.1 爱尔兰香农自由贸易区
        4.1.2 襄阳自由贸易区
    4.2 空间相交关系
        4.2.1 美国49号自由贸易区
        4.2.2 郑州自由贸易区
    4.3 空间包含关系
        4.3.1 上海自由贸易区(第一批)
        4.3.2 深圳前海蛇口自由贸易区
    4.4 自由贸易区与所在城市空间发展关系总结
        4.4.1 交通区位
        4.4.2 空间结构
        4.4.3 空间规模
        4.4.4 功能构成
5 自由贸易区与所在城市空间的共生发展
    5.1 自由贸易区与所在城市空间的“共生”
        5.1.1 共生单元
        5.1.2 共生模式
        5.1.3 共生环境
        5.1.4 共生界面
    5.2 自由贸易区与所在城市空间共生发展理论合理性分析
        5.2.1 共生发展的必要性
        5.2.2 共生发展的条件
        5.2.3 共生关系的变化
    5.3 共生关系在自由贸易区与所在城市空间实际发展中的利弊
        5.3.1 共生发展的优势
        5.3.2 共生发展存在的问题
    5.4 促进自由贸易区与所在城市空间共生发展的影响要素
        5.4.1 空间结构
        5.4.2 功能布局
        5.4.3 交通结构
        5.4.4 自然环境
6 结论
    6.1 结论及创新点
        6.1.1 结论
        6.1.2 创新点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图片目录及来源
附录 B 表格目录及来源
附录 C 我国自由贸易区与所在城市建成区面积统计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我国从保税区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辨析
        1.2.1 自由贸易区(FTZ)
        1.2.2 贸易开放制度增长极
        1.2.3 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
    1.3 文献综述
        1.3.1 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的实践选择:基于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文献观点
        1.3.2 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的产生原因:基于制度变迁的文献观点
        1.3.3 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的促进效应:基于贸易开放制度增长极的文献观点
        1.3.4 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的新探索:基于点轴渐进式开发的文献观点
        1.3.5 对相关研究文献的述评
    1.4 研究内容框架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理论研究与比较分析法
        1.5.2 实证研究与规范分析法
        1.5.3 实地调研与案例分析法
    1.6 本文特色与创新
第2章 相关经济理论
    2.1 增长极与点轴理论
        2.1.1 增长极内涵
        2.1.2 增长极培育理论
        2.1.3 点轴渐进式开发理论
        2.1.4 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2.2 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城市—区域发展”观点
        2.2.1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城市集中
        2.2.2 贸易自由化效应
        2.2.3 国际贸易和产业集聚
        2.2.4 产业结构和城市集中
        2.2.5 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2.3 诺斯等学者的制度变迁理论
        2.3.1 制度与制度变迁
        2.3.2 制度变迁的影响理论
        2.3.3 制度变迁的过程方式理论
        2.3.4 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2.4 自由贸易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2.4.1 关税同盟理论
        2.4.2 大市场理论
        2.4.3 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第3章 全球自由贸易区(FTZ)发展与贸易开放的路径选择
    3.1 自由贸易区兴起背景分析
        3.1.1 国际贸易壁垒的真实存在
        3.1.2 国际贸易壁垒的变化趋势
        3.1.3 国际贸易壁垒的弊端
    3.2 全球自由贸易区发展中的不同模式及功能
        3.2.1 不同自由贸易区模式及其特征
        3.2.2 不同自由贸易区模式的功能归纳
    3.3 全球自由贸易区贸易开放的路径选择
        3.3.1 自由贸易区贸易开放的优惠政策路径选择
        3.3.2 自由贸易区贸易开放的监管制度路径选择
        3.3.3 自由贸易区贸易开放的管理体制路径选择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产生原因:基于增加制度供给的分析
    4.1 扩大贸易开放增加制度供给的理论依据
        4.1.1 由于扩大贸易开放而引发的制度变迁环境变化
        4.1.2 通过制度学习机制增加制度安排选择集合形成可借鉴“制度试验池”
        4.1.3 制度变迁的空间溢出效应:地理空间研究的新视角
    4.2 扩大贸易开放增加制度供给的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研究
        4.2.1 研究方法及样本数据
        4.2.2 空间计量实证分析
        4.2.3 对空间溢出效应(增加制度供给)的解释
    4.3 我国通过自由贸易区(FTZ)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的路径选择与增加贸易开放制度供给
        4.3.1 保税区:增加支持国家对外招商引资的制度供给
        4.3.2 出口加工区:增加刺激出口的制度供给
        4.3.3 跨境工业区:增加推动边境地区扩大开放的制度供给
        4.3.4 保税物流园区:增加优化保税区出口退税功能缺陷等制度供给
        4.3.5 保税港区:增加促进区港一体化等贸易便利化的制度供给
        4.3.6 综合保税区:增加整合优化各类自由贸易区功能作用的制度供给
        4.3.7 从保税区到综合保税区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的特点:依靠优惠政策驱动的政策性开放路径
        4.3.8 我国自由贸易区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的空间布局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研究:基于贸易开放制度增长极的实证分析
    5.1 我国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关联效应
        5.1.1 我国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的估算方法
        5.1.2 自由贸易区(FTZ)模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关联效应
        5.1.3 出口加工区(EPZ)模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关联效应
        5.1.4 综合保税区(CBZ)模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关联效应
    5.2 我国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对经济增长促进效应的理论分析
        5.2.1 通过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培育贸易开放制度增长极
        5.2.2 发挥贸易开放制度增长极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5.3 我国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对经济增长促进效应的实证检验
        5.3.1 计量模型、变量与数据
        5.3.2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 我国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突破方向
        5.4.1 从保税区到综合保税区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存在的主要问题
        5.4.2 进一步解决的突破方向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与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新路径研究:基于点轴渐进式开发等理论的实际运用
    6.1 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新路径的点轴开发实践
        6.1.1 点开发模式: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
        6.1.2 点强化模式: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基础上内部扩区增加4个片区
        6.1.3 点扩散模式: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基础上外部扩容增加10个自由贸易试验区
    6.2 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新路径的点轴空间布局优化
        6.2.1 点轴空间布局优化前的基础性研究:自由贸易区(FTZ)贸易开放制度辐射能力分析
        6.2.2 轴线开发模式:强调国家开放战略与地方改革使命相结合
        6.2.3 网络开发模式:突出轴线交汇点的重要作用
    6.3 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新路径的点轴复制与推广
        6.3.1 点轴渐进式开发的复制推广机制
        6.3.2 点轴渐进式开发的复制推广路径
        6.3.3 点轴渐进式开发的复制推广内容:强制性与诱致性相结合的制度创新内容
    6.4 点轴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新路径的制度优势、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突破方向
        6.4.1 点轴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新路径的制度优势
        6.4.2 点轴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新路径的主要问题
        6.4.3 点轴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新路径的进一步突破方向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我国自由贸易区(FTZ)名单(截至2016年2月)
    附录2:自由贸易区(FTZ)贸易开放制度辐射模型的推导过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及与本文的关系
后记

(6)青岛保税港区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自由贸易园区的内涵
    2.2 战略管理理论演变
    2.3 研究分析工具
第3章 青岛保税港区发展战略环境分析
    3.1 青岛保税港区发展概况
    3.2 青岛保税港区外部环境分析
        3.2.1 青岛保税港区PEST分析
        3.2.2 青岛保税港区外部环境EFE矩阵综合评价
    3.3 青岛保税港区内部环境分析
        3.3.1 青岛保税港区优势分析
        3.3.2 青岛保税港区劣势分析
        3.3.3 青岛保税港区内部环境IFE矩阵综合评价
    3.4 青岛保税港区SWOT矩阵
第4章 青岛保税港区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
    4.1 青岛保税港区发展战略制定指导思想
    4.2 青岛保税港区发展战略内容
        4.2.1 总体目标
        4.2.2 近期发展目标
        4.2.3 战略选择
        4.2.4 功能定位
    4.3 青岛保税港区发展战略实施
        4.3.1 提升贸易便利化监管服务水平
        4.3.2 加快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升级
        4.3.3 构建区域信息化平台和公开透明的法律体系
        4.3.4 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第5章 青岛保税港区发展战略实施保障
    5.1 人力资源保障措施
    5.2 发展创新保障措施
    5.3 立法及制度建设保障措施
    5.4 园区开发融资保障措施
    5.5 区域文化保障措施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青岛保税港区转型自由贸易港区国税税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与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1 对比分析法
        1.4.2 因素分析法
        1.4.3 数理统计分析法
        1.4.4 相关指标
第2章 税源分析的理论基础
    2.1 自由贸易港区经济效应分析
        2.1.1 静态效应理论
        2.1.2 动态效应理论
    2.2 税源的概念
        2.2.1 税源的概念
        2.2.2 国税税源的概念
    2.3 税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4 税源分析的方法
    2.5 税源分析对区域财源建设的推动作用
        2.5.1 提高税收预测准确度,把握税收收入主动权
        2.5.2 确保税收计划科学、合理、准确
        2.5.3 服务税收征管决策
        2.5.4 推进依法治税进程
        2.5.5 提供产业发展参考依据,促进招商引资
        2.5.6 合理规划财政支出
第3章 青岛保税港区国税当前税源状况分析
    3.1 青岛保税港区发展历程
        3.1.1 特殊经济区域升级转型历程
        3.1.2 税收政策优化历程
        3.1.3 税源发展历程
    3.2 青岛保税港区国税税源状况
        3.2.1 青岛保税港区国税税源总体状况介绍
        3.2.2 青岛保税港区国税税源类别特征分析
        3.2.3 青岛保税港区国税税源行业特征分析
        3.2.4 青岛保税港区国税税源企业规模特征分析
    3.3 青岛保税港区国税税源发展存在的困境
        3.3.1 新增税源缺乏,难以实现税收收入大幅度增长
        3.3.2 免抵调库资源紧张的局面依然没有得到改善
        3.3.3 企业外流隐忧尚存,新接管企业基本无税收
第4章 青岛保税港区转型为自由贸易区国税税源变化分析
    4.1 青岛保税港区转型为自由贸易区相关财税政策发展方向
        4.1.1 青岛申办自由贸易区的情况
        4.1.2 青岛保税港区转型自由贸易区相关政策发展方向
        4.1.3 未来国税税源分析对青岛保税港区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
    4.2 转型自由贸易港区税源经济分析
        4.2.1 青岛自由贸易港区成立后的港口吞吐量和GDP规模分析
        4.2.2 成立青岛自由贸易港区后GDP初步推算
        4.2.3 青岛自由贸易港区成立后的税收经济分析
    4.3 转型后国税税源结构变化分析
        4.3.1 转型后税源产业变化分析
        4.3.2 转型后税源行业变化分析
        4.3.3 转型后税源企业规模变化分析
    4.4 转型后国税税源对地方财力贡献分析
第5章 青岛保税港区转型自由贸易区国税税源保障措施
    5.1 利用自贸区区位与政策优势优化税源结构
        5.1.1 突出海洋经济优势
        5.1.2 激活区内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市场
        5.1.3 建立发展综合物流中心
        5.1.4 完善港口产业链,大力发展临港工业
    5.2 利用自由贸易区的功能优势提升税源质量
        5.2.1 通过自贸区发展提升青岛整体经济竞争力和主导力
        5.2.2 利用自贸区区域主导地位吸引大型企业入驻
        5.2.3 利用自贸区区位特点培育特色产业发展
    5.3 加强税源管理和强化队伍建设
        5.3.1 不断加强税源管理
        5.3.2 强化队伍建设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经济全球化下保税区的功能转型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要求我国保税区功能转型
        1.1.2 保税区的发展是中国参与全球化战略的迫切要求
        1.1.3 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深远影响的迫切要求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1 有关自由贸易区发展理论的研究
        1.3.2 自由贸易区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
        1.3.3 关税配额与对外贸易区法律和规定方面的研究
        1.3.4 保税区功能定位问题的研究
        1.3.5 保税区向自由港区转型的研究
        1.3.6 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研究
        1.3.7 简要评论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保税区
        2.1.2 出口加工区
        2.1.3 保税物流中心
        2.1.4 保税物流园区
        2.1.5 保税港区
        2.1.6 综合保税区
        2.1.7 自由贸易区
    2.2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2.2.1 区域经济增长
        2.2.2 增长极理论
    2.3 区域优势理论
        2.3.1 自然资源禀赋优势
        2.3.2 生产要素禀赋优势
        2.3.3 综合优势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发达国家和地区自由贸易区发展及经验借鉴
    3.1 自由贸易区特点、功能与类型
        3.1.1 自由贸易区的特点
        3.1.2 自由贸易区的功能
        3.1.3 自由贸易区的类型
    3.2 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及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
        3.2.1 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状况
        3.2.2 自由贸易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3.2.3 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模式
    3.3 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经验及启示
        3.3.1 美国自由贸易区发展经验对我国保税区转型的启示
        3.3.2 西欧的自由港发展经验对我国保税区转型的启示
        3.3.3 韩国自由区发展经验对我国保税区转型的启示
        3.3.4 我国台湾自由区发展经验对我国保税区转型的启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保税区的发展现状分析
    4.1 我国保税区的发展历程
    4.2 我国保税区发展的特点
    4.3 我国保税区的功能定位
        4.3.1 保税物流
        4.3.2 一般贸易
        4.3.3 出口加工
        4.3.4 展示展览
        4.3.5 国际采购、分拨和配送
        4.3.6 国际中转
        4.3.7 售后服务
        4.3.8 检测维修
        4.3.9 配套业务服务
        4.3.10 科技研发
    4.4 我国保税区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4.4.1 保税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4.4.2 保税区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带动效应
        4.4.3 贸易与物流促进效应
        4.4.4 资本形成效应
        4.4.5 社会效应
    4.5 保税区对区外经济影响的定量估算
    4.6 我国保税区发展中的问题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保税区的功能转型及发展模式
    5.1 我国保税区功能转型的客观趋势
        5.1.1 保税区功能的演化过程
        5.1.2 保税区现有功能
        5.1.3 经济全球化下对保税区功能转型的必然要求
    5.2 我国保税区功能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5.2.1 保税区功能与产业结构类型的关系
        5.2.2 保税功能转型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5.3 我国保税区功能的重新定位
        5.3.1 功能定位原则
        5.3.2 功能重新转型的方向
    5.4 我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后的发展模式
        5.4.1 扩展区内服务业功能
        5.4.2 弱化政府的管理职能
        5.4.3 实施贸易自由化的运营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沈阳综合保税区发展实证分析
    6.1 沈阳综合保税区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6.1.1 沈阳综合保税区发展的背景
        6.1.2 沈阳综合保税区发展的重大意义
    6.2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形成和发展
        6.2.1 沈阳保税物流中心的建设
        6.2.2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形成
        6.2.3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区位分析
        6.2.4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产业特征分析
    6.3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周边经济环境分析
        6.3.1 沈阳近海经济区经济情况分析
        6.3.2 大沈阳经济区情况分析
        6.3.3 辽宁省经济情况分析
    6.4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SWOT分析
        6.4.1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SWOT分析
        6.4.2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竞争状况
    6.5 沈阳综合保税区业务量预测
        6.5.1 沈阳市对外贸易总额预测
        6.5.2 沈阳市出口加工贸易的需求预测
        6.5.3 保税物流需求预测
        6.5.4 沈阳国际性展示展览的需求预测
        6.5.5 综合保税业务需求预测
    6.6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实证分析
        6.6.1 综合保税区的经济增长与产业带动效应分析
        6.6.2 对GDP贡献的实证分析
        6.6.3 对税收贡献的实证分析
        6.6.4 物流业与进出口贸易量关系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模式
    7.1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战略发展目标
    7.2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产业规划及功能确定
        7.2.1 沈阳综合保税区产业规划思想
        7.2.2 目标产业的确定
        7.2.3 沈阳综合保税区产业功能布局规划
    7.3 沈阳综合保税区发展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7.3.1 系统动力学概念
        7.3.2 系统动力学的仿真一般步骤
        7.3.3 系统动力学的框架设计
        7.3.4 影响因素选取
        7.3.5 建立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图
    7.4 沈阳综合保税区发展模式
        7.4.1 沈阳综合保税区分阶段发展模式及规划
        7.4.2 沈阳综合保税区运营方式
        7.4.3 沈阳综合保税区监管模式及实施方案
    7.5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发展建议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创新之处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9)天津港保税区转型研究 ——从保税区走向自由贸易区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特点
        一、主要观点
        二、理论分析视角
        三、研究方法
        四、论证结构
第二章 天津保税区转型的背景分析:比较视角下的中国保税区发展现状
    第一节 中国保税区与世界自由贸易区的基本概念分析
        一、保税区
        二、自由贸易区
        三、保税区与自由贸易区概念的比较
    第二节 中国保税区发展概述与困境
        一、保税区的发展
        二、保税区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分析
    第三节 世界主要自由贸易区发展概述
        一、基本情况
        二、主要分类
        三、世界部分典型自由贸易区发展状况
    第四节 中国保税区与外国自由贸易区的比较
        一、中外相似点
        二、中外差异
第三章 天津港保税区发展现状及其转型的SWOT分析
    第一节 天津港保税区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
        二、与国内其他保税区的横向比较
    第二节 天津港保税区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一、转型成自由贸易区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二、转型成自由贸易区是遵循国际规则,融入国际经济的大势所趋
        三、转型成自由贸易区是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要举措
        四、转型成自由贸易区能够提升天津对环渤海经济圈的影响力
    第三节 天津港保税区转型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分析
        二、劣势(Weaknesses)分析
        三、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
        四、威胁(Threats)分析
第四章 天津港保税区转型成自由贸易区的对策分析
    第一节 世界典型自由贸易区成功经验带来的启示
        一、核心是坚持自由贸易宗旨
        二、前提是落实公开透明原则
        三、基础是贯彻贸易便利化原则
        四、保障是发挥区位优势
    第二节 对天津港保税区的启示
        一、天津港保税区发展的路径
        二、天津港保税区转型的目标模式
        三、天津港保税区转型的功能定位
    第三节 天津港保税区转型的具体对策
        一、以落实公开透明原则为前提,尝试建立完备、权威的法律体系
        二、以自由贸易宗旨为核心,发挥特殊区域优势
        三、以贯彻贸易便利化原则为保障,提高海关监管效能
        四、运用组织结构理论,改革自由贸易区管理体制
        五、天津港保税区转型的实施步骤
第五章 结论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转型中管理体制问题研究 ——以外高桥保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的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3.3 创新点及不足
第2章 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发展现状
    2.1 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设立及其特征
        2.1.1 海关特殊监管区相关概念
        2.1.2 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特征
    2.2 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发展历程
    2.3 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新形势下的转型发展
        2.3.1 种类形式日益丰富、功能逐步叠加
        2.3.2 探求功能整合、政策叠加的发展方向
        2.3.3 区港联动到区港合一,实现转型升级
        2.3.4 区域整合发展迅速,消除不良竞争
第3章 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管理体制及存在问题
    3.1 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管理体制现状
        3.1.1 三层级型的层级结构
        3.1.2 海关特殊监管区三种不同层面的管理体制
    3.2 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3.2.1 全国性法律规定的缺失
        3.2.2 多头管理,政策抵触,管理被动
        3.2.3 管理机构权责不清,职能交叉,管理低效
        3.2.4 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严重
        3.2.5 监管机制僵化,区内自由度不足
    3.3 加强海关特殊监管区管理体制创新的必要性
第4章 海关特殊监管区转型发展与管理体制分析--以外高桥保税区为例
    4.1 外高桥保税区及其转型发展
        4.1.1 外高桥保税区概况
        4.1.2 外高桥保税区的转型发展
    4.2 外高桥保税区管理体制分析
        4.2.1 外高桥保税区管理体制历史沿革
        4.2.2 外高桥保税区管理体制机构设置
        4.2.3 外高桥保税区管理体制模式
    4.3 外高桥保税区发展中管理体制建设经验
        4.3.1 保税区法律制度建设迅速
        4.3.2 管理体制实现突破,促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协调发展
        4.3.3 监管方式上的多次创新,通关服务水平得到提高
        4.3.4 逐步完善园区运作机制,积极促进区港一体化实现
第5章 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转型中管理体制创新对策建议
    5.1 国外自由贸易区管理体制建设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5.1.1 国外先进自由贸易区管理体制特征
        5.1.2 国外先进自由贸易区管理体制对我国的启示
    5.2 构建有效海关特殊监管区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
        5.2.1 管理体制选择的总体原则
        5.2.2 管理体制选择的一般原则
    5.3 海关特殊监管区管理体制改进与创新对策建议
        5.3.1 加强海关特殊监管区法制建设,有效保障特殊监管区发展
        5.3.2 明确管理机构职能和权限,实现管理体制模式的转换
        5.3.3 创新监管模式,提高海关监管效率
        5.3.4 构筑完善的社会中介组织体系,加强海关特殊监管区内的公共服务职能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卷内备考表

四、青岛:自由贸易区模式探索(中)(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我国自由贸易港航运法律制度的构建[J]. 宋秋梨. 海大法律评论, 2020(00)
  • [2]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D]. 张晨瑶.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3]浙沪联动共建自贸港的思路与路径研究 ——基于“三大经济平台”建设[D]. 吴鑫桐. 浙江大学, 2020(02)
  • [4]自由贸易区与城市空间共生发展关系研究[D]. 高新伟.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5]我国从保税区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研究[D]. 赖庆晟.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5)
  • [6]青岛保税港区发展战略研究[D]. 刘晖.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04)
  • [7]青岛保税港区转型自由贸易港区国税税源研究[D]. 梁超.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04)
  • [8]经济全球化下保税区的功能转型与发展模式研究[D]. 赵韬. 武汉理工大学, 2011(05)
  • [9]天津港保税区转型研究 ——从保税区走向自由贸易区之路[D]. 吴海鹏. 复旦大学, 2011(04)
  • [10]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转型中管理体制问题研究 ——以外高桥保税区为例[D]. 卓碧蓉. 华东理工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青岛:自贸区模式探索(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