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能离子束处理小麦种子生物学效应初探

超低能离子束处理小麦种子生物学效应初探

一、超低能离子束处理小麦种子生物学效应的初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丰收,王青[1](2020)在《植物辐射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简要回顾植物辐射诱变育种的历史,对近几年辐射诱变育种工作(以国内为主)进行总结,分析并指出育种研究过程主要环节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亟待完善的地方,并对育种工作提出了建议及展望.

樊继伟,郭明明,王康君,孙中伟,张广旭,李强,李筠,章跃树,代丹丹,陈凤[2](2020)在《氮离子束小麦诱变群体氮素利用和籽粒品质的变化》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明氮离子束注入后,小麦诱变群体(M1代群体)氮素利用及产量品质的变化趋势,为小麦优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麦品种连麦7号和烟农19为供试材料,通过注入不同剂量氮离子束(0、2×1016、3×1016、4×1016N+/cm2),分析不同小麦品种诱变群体氮素利用、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加工品质的变化趋势。【结果】连麦7号和烟农19小麦品种进行氮离子束注入后,诱变群体籽粒氮素积累、氮收获指数、氮素利用效率、氮素生产效率、产量、蛋白质含量及加工品质较对照均有所降低,且随注入剂量的增加,诱变群体产量和品质的负效应不断增大。2个小麦品种处理群体的氮素积累和籽粒产量在注入剂量超过2×1016N+/cm2条件下显着下降,蛋白质含量及加工品质在剂量超过3×1016N+/cm2时下降较为显着。同时,在高剂量条件下,连麦7号诱变群体氮素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下降幅度较烟农19诱变群体小,在氮素积累和籽粒品质方面连麦7号诱变群体下降较为显着。【结论】氮离子束注入引起小麦籽粒产量、氮素利用及品质下降,且注入剂量越大,对小麦的损伤越显着;氮离子束诱变群体中,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损伤表现为烟农19大于连麦7号,但氮素积累及加工品质方面连麦7号诱变群体下降较为显着。

王安邦,龚德勇,许奕,李羽佳,王甲水,臧小平,井涛,李敬阳[3](2020)在《物理诱变技术及其在香蕉育种中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我国是世界产蕉大国,香蕉总产量已居世界第2位,香蕉产业已成为我国南亚热带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但目前我国香蕉品种更新缓慢,现有品种的高产性、抗寒性、抗病性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而物理诱变技术在培育改良品种特性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综述了物理诱变技术及其在香蕉育种中的研究进展,包括物理诱变定义、种类及应用等方面,以期对香蕉诱变研究及新品种选育实践提供参考。

郭明明,樊继伟,陈凤,李强,孙中伟,王康君,张广旭,赵雪君,浦汉春,代丹丹[4](2019)在《不同剂量氮离子注入对小麦生长发育及光合特性的影响》文中认为以该地区主栽品种连麦7号和烟农19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不同剂量N+注入对2个小麦品种生长发育及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剂量N+注入,连麦7号和烟农19种子发芽率、苗高、株高、旗叶SPAD值及净光合速率等均呈下降趋势,且生育进程推迟;随着剂量的增加,N+注入对2个小麦品种的生长发育及光合特性的影响不断加大,其中N+注入对连麦7号的抑制作用要小于烟农19。而在灌浆后期,当N+注入剂量达到3×1016N+/cm2时,烟农19旗叶净光合速率显着降低;继续加大剂量到4×1016N+/cm2,连麦7号旗叶净光合速率开始显着下降。连麦7号对N+注入剂量的敏感度要小于烟农19。得出不同剂量N+注入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2个小麦品种的生长发育,进而影响高产的形成,且在品种间存在差异,其中连麦7号对于N+注入剂量的敏感度要小于烟农19。

梁俊青[5](2017)在《60Coγ辐照﹑12C6+离子束辐照和氮离子注入对小麦苗期生物学效应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本实验室选育的郑大1203和郑大1326两个小麦品系为材料,分别利用60Coγ辐照﹑12C6+离子束辐照和氮离子注入三种物理诱变方式进行辐照处理,通过观察对照材料(未经辐照处理的小麦种子)和不同剂量辐照后的小麦种子的发芽率和幼苗生长情况,测定叶片中生理生化指标和保护酶活性,研究不同物理诱变方式对小麦材料的诱变效应,比较三种辐照方式对小麦种子的影响的异同,为小麦诱变育种提供可参考的辐照剂量。结果发现:1.不同剂量的60Coγ辐射对小麦种子的发芽率的影响主要为低剂量(50 Gy和100Gy)辐射后的种子的发芽率与对照种子(0 Gy)的发芽率无明显差异,但是,当辐照剂量超过100 Gy时,经60Coγ辐照后的种子的发芽率明显低于对照,而且辐照剂量超过一定值对幼苗的苗高和根长伸长都有明显的抑制。与对照相比,60Coγ辐照后两种小麦材料幼苗体内丙二醛含量显着增加,说明辐射对小麦幼苗细胞质膜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并且产生了一定的活性氧和自由基。同时,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显着上升,POD、SOD、CAT酶活性随着60Coγ辐照的增加先增强后降低,但都显着高于对照。2.不同剂量12C6+离子束辐照小麦种子后,在30 Gy和50 Gy这两个剂量点,两种小麦材料种子的发芽率略高于对照,当辐照剂量从80Gy增加到100Gy,12C6+离子束辐照剂量越大,种子的发芽率越低,且明显低于对照。同时,12C6+离子束对幼苗的生长有明显的影响,12C6+辐射明显抑制了郑大1203幼苗的苗高和根长的生长,而材料郑大1326幼苗的苗高随12C6+离子辐照剂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经12C6+离子束辐照处理的小麦幼苗叶片中产生了大量MDA,同时,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大大增加,明显高于对照,保护酶活性随着12C6+离子辐照的增加先增强后降低。3.不同剂量的氮离子注入小麦种子后,与对照相比,氮离子注入后的两种小麦材料的发芽率均明显降低,而且在注入剂量为4×1015 N+/cm2时,发芽率最低,氮离子注入对小麦幼苗的生长表现为1×1015N+/cm2和2×1015N+/cm2这两个剂量点注入刺激小麦幼苗高度和根长的生长,但是超过这个剂量值,当注入剂量为4×1015 N+/cm2时,则抑制其苗高和根长的伸长。随着氮离子注入剂量的增加,小麦幼苗体内的MDA含量随之上升,幼苗体内的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明显增加,并且在注入剂量2×1015N+/cm2时达到最高值,保护酶活性随着氮离子注入剂量的增大先增强后降低。4.通过比较60Coγ﹑12C6+离子束和氮离子对小麦发芽以及苗期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探寻三种物理辐照方式诱变小麦材料合适的辐照剂量范围分别是:60Coγ辐照小麦材料的剂量范围为0100Gy;12C6+离子束辐照小麦材料的剂量范围为050 Gy;氮离子注入小麦材料的剂量为1×1015 N+/cm2和2×1015 N+/cm2。

李南南[6](2015)在《离子注入对玉米种质诱变效应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离子注入诱变育种在农作物育种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研究利用离子注入诱变技术,在改良玉米作物种质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在解决了玉米育种产业中的育种周期长、种质资源狭窄等问题上做出了尝试。研究工作主要分为:1.采用了郑州大学离子束生物工程省重点实验室的离子注入机和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的HI-13串列加速器对同19个玉米种质进行注入处理;2.通过田间种植,观察和记录其表观性状的变化,并利用生物统计学方法对注入后自交系的农艺性状进行分析;3.利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研究了离子注入后玉米分子水平上的诱变效应。通过上述的实验研究,得到了如下的结论:1、离子注入后的玉米自交系经选择有益变异性状的材料,在M3代中表现比较稳定,同穗种子之间变异性状一致,并能够在M4代稳定下来。2、从M1代开始,离子注入玉米自交系的各种表观性状都有发生变化,主要记录和研究了辐射对发芽率、株高穗位、生育期、叶片形状和面积、抗性、穗部性状和遗传特性的效应,收集了大量有参考意义的第一手实验数据。3、低剂量多次注入实验的自交系种子表现出比单次注入的自交系种子有益变异多,这说明二次及以上离子注入可以在小剂量下达到单次注入大剂量的理想效果,建议以后可以继续尝试二次或者多次注入实验。应用研究:得到了新玉米自交系71份,并组配出“福生”系列玉米新品种,其中“福生14-8”参加了河北省2014年度夏播玉米联合测定试验。

宋智青[7](2012)在《离子束和高压电场诱变大肠杆菌K12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在国际上,人们对转基因物种的担忧越来越严重,因而传统的物理因子生物效应,特别是诱变育种研究被更多学者重新关注起来。电场,离子束是比较常见的物理诱变因子,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一些诱变机理性的课题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电场对生物体的效应是可遗传的,还是当代效应?或者说电场有没有诱变效应,一直以来科学界都不置可否,未有定论,本文以模式生物大肠杆菌K12为研究对象,首先考察了几种平板电场对野生大肠杆菌K12的诱变率。结果发现高压直流、交流、半波整流平板电场处理大肠杆菌K12,3种电场在低剂量处理时(1.5kV/cm时)都表现为对大肠杆菌K12的刺激效应,随着电场剂量增大,3种电场对大肠杆菌K12逐步变为抑制效应。其中直流平板电场的效应最为明显。交流和半波整流平板电场对大肠杆菌K12诱变率变化不大,均未达到对照组的2倍。直流平板电场在4.5kV/cm时,突变率达到极大值5.8×10-6,是对照组的2.32倍。所以,我们认为,高压直流、交流、半波整流平板电场对大肠杆菌具有一定的诱变效应,但是其诱变效应不明显。随后,我们用场强为1,2,3,4kV/cm的高压芒刺电场处理大肠杆菌10分钟,在场强为1kV/cm时,突变率为31.2×10-6,分别是自发突变(1.2×10-6)和对照(2.5×10-6)的26倍和12倍。此结果表明高压芒刺电场是一种损伤低、突变率高的很好的诱变剂。碱基置换是高压芒刺电场处理组的主要类型突变,30%碱基置换属于G:C→A:T转换,70%为A:T→T:A,G:C→T:A,A:T→C:G,G:C→C:G颠换。与自发突变相比,电场处理组中的碱基置换、碱基插入、碱基缺失的增加很明显。同时在突变热点处5’→TGGC-3’的缺失/增加从82%下降到26%。但此位点的绝对突变率有所增加。高压芒刺电场组还发现了自发突变组中没有发现的A:T→T:A的颠换和280bp的大片段缺失,同时还有G:C→A:T的增加。这表明高压芒刺静电场处理组的突变谱与SOS反应产生的突变谱有明显相似的地方,本文认为高压芒刺静电场对大肠杆菌的诱变效应是由于电场作用引起大肠杆菌SOS反应而导致的;高压芒刺静电场诱发lacI的突变谱中有一个长达280bp的大片段缺失突变,这在以前的研究中是没有报道过的,同时从单碱基插入缺失以及多碱基插入缺失的发生比例也可以看出,细菌基因组进化偏爱于删除。低能离子束生物技术是上世纪80年代我国科学家发现的,具有损伤轻、突变率高、突变谱宽的优点,被用于植物和微生物育种,然而通过这些年的研究,也发现离子束的生物效应在某些物种上在后代遗传中丢失,即遗传不稳定。同时其诱变机制还不太明确。本文用keV氮离子重复注入诱变大肠杆菌K12,发现离子束重复注入可以增加突变菌的遗传稳定性,同时离子束多次重复注入诱变与一次诱变相比产生的突变型可能更为广泛。从中筛选了离子注入多次诱变,基于lacI基因的稳定遗传大肠杆菌K12突变菌S55,运用lllumina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对S55进行测序,得到S55的精细结构图谱,与参考序列进行比对发现共有18个SNP,2个Indel,9个大片段Deletion。18个SNP中11个是A,T,C等三种碱基变成G。碱基颠换占55.6%,碱基转换占44.4%。2个Indel中,+GCCA发生在突变筛选目标基因lacI基因上。4个SNP (3SNPs发生在rlpB基因上,1个发生在ygbN基因上)所在基因与生物膜及输运有关,这些基因的突变可能有助于增强大肠杆菌对离子注入刻蚀损伤的适应能力。S55中,所有的9个结构变异都属于碱基对删除类型,每个删除片段都大于1000bp,并且均包含插入序列。其中6个是属于插入序列插入引起的非功能化的假基因,1个为含插入序列的长度为23252bp的Rac噬菌体区。本实验结果说明,大肠杆菌基因组进化中的deletion bias现象皆与基因组中非功能区的丢失有关。这些插入序列也是基因组中的非稳定因素,离子重复注入引起这些片段的删除有利于大肠杆菌突变菌S55基因组的稳定性。

冯莹睿,陈秋芳,秦广雍,押辉远,商淑培,谷令彪,倪奎奎[8](2012)在《低能离子束辐照增强表达的水稻基因半定量分析》文中认为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发现了低能N+离子束辐照处理下多个表达上调的水稻基因,其中有5个参与植物胁迫反应和调控细胞数量的基因:NBS-LRR1、NBS-LRR2、PGPS/D12、Pherophorin-S前体物、天冬氨酸肽链内切酶。为了研究这5个基因在低能N+离子束辐照水稻苗期的表达特征,采用半定量法检测不同剂量辐照下水稻萌发72 h、96 h、120 h时幼苗中这5个基因的表达水平。RT-PCR结果表明,离子束辐照可显着地改变NBS-LRR1、NBS-LRR2、PGPS/D12、Pherophorin-S前体物及天冬氨酸肽链内切酶的转录水平,为研究离子束诱变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目标基因。

安倩[9](2011)在《黄连木辐射诱变的效应分析及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 Bunge),是多年生木本油料植物,种子含油率高,可用于生产生物柴油,是我国极具开发利用前景的生物质能源树种。但黄连木童期长、病虫害严重,通过辐射诱变,希望能选育到早开花、抗虫的优良突变体进而选育优良单株,为生物柴油产业提供原料。此外,黄连木主要通过播种和嫁接繁殖,但出芽率和成活率都不是很高,本研究的另一目的在于通过组织培养技术进行繁殖,保持优良树种的遗传稳定性,探讨进一步提高其繁殖系数的可能性。本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以钴60γ射线辐照、(20)Ne氖离子注入、(14)N氮离子注入黄连木种子,研究其生物学效应,并对得到的突变体进行筛选和鉴定;以茎段、嫩枝段、叶片、种子为外植体,研究了黄连木组织培养中腋芽诱导、生根诱导、愈伤诱导及种子萌发等,建立了茎段诱导的再生体系。结果表明:一、辐射对黄连木的生物学效应研究1、钴60γ射线辐照、(20)Ne氖离子注入、(14)N氮离子注入黄连木,都导致黄连木种子萌发率降低,且与剂量呈负相关。2、钴60γ射线辐照黄连木种子,使其成苗率和苗高降低,与对照差异显着,且与剂量呈负相关。3、γ射线辐照处理的黄连木幼苗与对照相比出现了矮化、株型不对称、叶脉失绿、叶片卷曲等畸形现象。4、钴60γ射线辐照对黄连木是较合适的诱变方法,200Gy是适宜的诱变剂量。二、黄连木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体系的研究1、茎段腋芽诱导的最适培养基:1/2DKW+6-BA2.0mg/L+NAA0.1mg/L +IBA0.1mg/L + PVP1.3g/L +葡萄糖15g/L +琼脂6.5g/L。2、生根诱导的最优培养基:1/2MS+IBA3.0mg/L+NAA0.02mg/L+葡萄糖15g/L+PVP1.3g/L+琼脂6.5g/L。3、叶片诱导愈伤最优培养基:1/2 DKW+2,4-D 0.5 mg/L+ PVP1.3%+葡萄糖1.5%+琼脂0.65%。嫩枝段和茎段诱导愈伤最优培养基相同:1/2WPM+2,4-D 0.5mg/L+ PVP1.3%+葡萄糖1.5%+琼脂0.65%。4、黄连木种子萌发的最适培养基为1/2MS和DKW。考虑到培养基对幼苗根长和苗高的影响,黄连木幼苗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1/2DKW。黄连木种子萌发的最优无机盐和糖类组合为DKW大量减半+DKW微量、铁盐、有机减半+葡萄糖3g。5、在苗期,不同浓度赤霉素对黄连木株高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呈现明显的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趋势。用100mg/LGA3处理的植株株高远高于其他浓度。

郭向萌,押辉远[10](2011)在《离子辐射诱变小麦育种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阐述了离子辐射技术在小麦育种方面的应用情况,介绍了离子束诱变小麦育种的原理、方法,离子辐射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离子辐射技术在小麦育种方面取得的成就、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对未来的展望。

二、超低能离子束处理小麦种子生物学效应的初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低能离子束处理小麦种子生物学效应的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植物辐射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辐射诱变育种历史
2 辐射诱变育种现状
    2.1 材料选择
    2.2 辐射源的选择
    2.3 关注问题
        2.3.1 半致死剂量
        2.3.2 机理研究
        2.3.3 形态发育指标
        2.3.4 生理生化指标
    2.4 国外辐射诱变研究的进展
        2.4.1 机理研究
        2.4.2 机理和应用相结合的研究
3 建议及展望
    3.1 完善基础设施和基本策略
    3.2 深入机理研究和综合技术运用
    3.3 人才培养

(2)氮离子束小麦诱变群体氮素利用和籽粒品质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与设计
    1.2 测定项目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氮离子束小麦诱变群体氮素利用的变化
        2.1.1 氮素积累的变化
        2.1.2 氮素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的变化
    2.2 氮离子束小麦诱变群体籽粒品质的变化
        2.2.1 灌浆期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2.2.2 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变化
        2.2.3 籽粒加工品质的变化
3 结论与讨论
    3.1 氮离子束小麦诱变群体的氮素利用情况
    3.2 氮离子束小麦诱变群体籽粒品质的变化

(3)物理诱变技术及其在香蕉育种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物理诱变育种的定义、技术种类和优势
    1.1 物理诱变育种的定义
    1.2 物理诱变育种的技术种类
        1.2.1 离子束诱变育种
        1.2.2 等离子体诱变育种
        1.2.3 中子诱变育种
        1.2.4 激光诱变育种
        1.2.5 复合诱变育种
    1.3 物理诱变育种的优势
2 物理诱变在香蕉育种中的应用
    2.1 γ射线在香蕉育种中的应用
    2.2 空间诱变育种
3 总结与展望

(4)不同剂量氮离子注入对小麦生长发育及光合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与设计
    1.2 测定项目和方法
    1.3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N+注入剂量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2.1.1 对小麦种子发芽的影响
        2.1.2 对小麦苗期损伤的影响
        2.1.3 对小麦生育进程的影响
        2.1.4 对小麦株高的影响
    2.2 N+注入剂量对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2.2.1 对旗叶叶面积的影响
        2.2.2 对旗叶SPAD值的影响
        2.2.3 对旗叶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5)60Coγ辐照﹑12C6+离子束辐照和氮离子注入对小麦苗期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作物诱变育种概述
    1.2 植物辐射诱变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辐射诱变育种的概念
        1.2.2 植物辐射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
    1.3 离子束生物技术介绍
        1.3.1 离子束的辐照特点
        1.3.2 离子束辐照诱变的生物学效应
        1.3.3 重离子辐照育种的研究进展
    1.4 ~(60)Coγ辐照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60)Coγ辐照对不同小麦材料苗期的生物学效应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60)Coγ辐照
        2.1.3 发芽试验和幼苗形态指标的测定
        2.1.4 抗氧化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2.1.5 丙二醛含量测定
        2.1.6 脯氨酸含量测定
        2.1.7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60)Coγ辐照对小麦发芽率的影响
        2.2.2 ~(60)Coγ辐照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2.2.3 ~(60)Coγ辐照对小麦幼苗体内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2.2.4 ~(60)Coγ辐照对小麦幼苗中脯氨酸积累的影响
        2.2.5 ~(60)Coγ辐照对小麦幼苗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2.2.6 ~(60)Coγ辐照对小麦幼苗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12)C~(6+)辐照对不同小麦品种苗期的生物学效应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重离子辐照
        3.1.3 发芽试验和幼苗形态指标的测定
        3.1.4 抗氧化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3.1.5 丙二醛含量测定
        3.1.6 脯氨酸含量测定
        3.1.7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12)C~(6+)离子束辐照对小麦幼苗发芽率的影响
        3.2.2 ~(12)C~(6+)离子束辐照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3.2.3 ~(12)C~(6+)离子束辐照对小麦幼苗体内MDA含量的影响
        3.2.4 ~(12)C~(6+)离子束辐照对小麦幼苗体内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2.5 ~(12)C~(6+)离子束辐照对小麦幼苗体内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2.6 ~(12)C~(6+)离子束辐照对小麦幼苗体内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氮离子注入辐照对不同小麦品种苗期的生物学效应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氮离子辐照
        4.1.3 发芽试验与幼苗形态指标测定
        4.1.4 抗氧化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4.1.5 丙二醛含量测定
        4.1.6 脯氨酸含量测定
        4.1.7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剂量氮离子注入对小麦幼苗发芽率的影响
        4.2.2 不同剂量氮离子注入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4.2.3 不同剂量氮离子注入对小麦幼苗体内MDA含量的影响
        4.2.4 不同剂量氮离子注入对小麦幼苗体内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4.2.5 不同氮离子束剂量对小麦幼苗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4.2.6 不同氮离子束剂量对小麦幼苗体内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课题的主要结论
    5.2 今后工作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离子注入对玉米种质诱变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离子注入技术
        1.1.1 离子的基本概念
        1.1.2 离子束的产生
        1.1.3 离子束与生物介质的相互作用
        1.1.4 离子束的能量损失
    1.2 玉米育种
        1.2.1 国内外玉米育种现状
        1.2.2 玉米育种的主要任务
    1.3 离子注入技术在农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1.3.1 在谷物上的应用
        1.3.2 在经济作物上的应用
        1.3.3 在花卉上的应用
        1.3.4 在木本植物上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离子注入玉米的表观性状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辐射实验
    2.3 田间试验
    2.4 生物统计学
        2.4.1 生物统计学的建立
        2.4.2 生物统计与植物育种的关系
        2.4.3 生物统计学方法
        2.4.3.1 数据的整理和分类
        2.4.3.2 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
    2.5 性状统计与分析
        2.5.1 M1代田间性状变异情况
        2.5.1.4 离子注入自交系M1代抗性分析
        2.5.2 离子注入后代田间性状变异情况
    2.6 小结
第三章 离子注入玉米自交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2.1 简单重复序列标记 (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
        3.1.2.2 SDS-PAGE电泳方法
        3.1.3 基因组DNA的提取
        3.1.4 种子蛋白的提取
    3.2 实验结果
        3.2.1 玉米基因组DNA的质量检测
        3.2.2 SDS-PAGE电泳分析种子储藏蛋白的多样性
        3.2.3 SSR分子标记对M4代遗传稳定性的研究
    3.3 分析与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离子注入玉米自交系清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7)离子束和高压电场诱变大肠杆菌K12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电场生物技术
        1.1.1 电场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
        1.1.2 电场生物效应的机制研究
        1.1.3 讨论
    1.2 离子束生物技术
        1.2.1 引言
        1.2.2 离子束与生物体相互作用
        1.2.3 离子束注入植物生物效应
        1.2.4 离子束注入微生物育种
        1.2.5 离子束介导转基因
        1.2.6 离子束生物效应的机理
    1.3 LACl突变筛选体系的原理
        1.3.1 Iac操纵子的组成
        1.3.2 Iac操纵子的调控
        1.3.3 Iacl突变子筛选方法
    1.4 论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电场诱变大肠杆菌K12的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方法
        2.2.1 菌种
        2.2.2 培养基
        2.2.3 样品准备
        2.2.4 样品处理及存活率突变率确定
        2.2.5 突变子的筛选和鉴定
        2.2.6 基因组DNA提取
        2.2.7 PCR扩增突变子Iacl基因及产物回收
        2.2.8 测序、序列比对及结果分析
    2.3 结果
        2.3.1 不同平板电场处理大肠杆菌K12的存活率
        2.3.2 不同平板电场处理大肠杆菌K12的突变率
        2.3.3 高压芒刺电场处理大肠杆菌K12的存活率
        2.3.4 高压芒刺电场处理大肠杆菌K12的突变率
        2.3.5 突变子DNA提取、PCR、胶回收
        2.3.6 测序结果及分析
    2.4 讨论
        2.4.1 高压芒刺电场处理对大肠杆菌突变率的影响
        2.4.2 高压芒刺电场致大肠杆菌突变的可能机理
        2.4.3 小结
第三章 低能离子束重复注入大肠杆菌诱发全基因组突变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方法
        3.2.1 菌种
        3.2.2 培养基
        3.2.3 样品准备及离子注入
        3.2.4 突变菌的重复注入
        3.2.5 诱变n次后的突变子传代稳定性试验
        3.2.6 重复诱变稳定突变菌的确定及其总DNA的提取
        3.2.7 突变子S55全基因组测序
        3.2.8 数据组装分析
        3.2.9 突变子S55中SNP检测方法
        3.2.10 突变子S55中Indel检测方法
        3.2.11 突变子S55中SV检测方法
    3.3 结果
        3.3.1 低能离子注入重复诱变的大肠杆菌K12的规律
        3.3.2 经离子注入重复诱变的稳定突变菌的筛选
        3.3.3 突变子S55总DNA提取纯化
        3.3.4 突变子S55的精细结构图数据组装结果
        3.3.5 突变菌S55中SNP检测
        3.3.6 突变子S55突变菌中Indel检测
        3.3.7 突变子S55突变菌中SV检测
    3.4 讨论
第四章 总结和展望
    4.1 工作总结
    4.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完成的学术论文

(8)低能离子束辐照增强表达的水稻基因半定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低能离子束注入
        1.2.3 第一条c DNA链的合成
    1.3 PCR引物设计
    1.4 半定量PCR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不同样本的总RNA检测
    2.2 半定量RT-PCR
3 讨论

(9)黄连木辐射诱变的效应分析及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辐射诱变育种
        1.1.1 辐射诱变育种技术及其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1.2 黄连木及研究概况
        1.2.1 播种育苗
        1.2.2 组织培养
        1.2.3 扦插生根与嫁接
        1.2.4 造林技术
        1.2.5 黄连木的开发利用
第二章 引言
第三章 黄连木辐射的生物学效应
    3.1 供试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钴60γ射线辐照
        3.2.2 20Ne 氖离子注入
        3.2.3 14N 氮离子注入
        3.2.4 黄连木种子萌发
        3.2.5 基因组DNA提取
        3.2.6 RAPD 反应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辐照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3.3.2 辐照生物学效应分析
        3.3.3 黄连木基因组DNA 提取结果
        3.3.4 RAPD 分析结果
    3.4 讨论
        3.4.1 辐射方法与剂量
        3.4.2 钴60γ射线辐照黄连木生物学效应
第四章 黄连木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4.1 实验材料及方法
    4.2 试验设计
        4.2.1 黄连木腋芽诱导最佳培养基的筛选
        4.2.2 黄连木诱导生根培养基的筛选
        4.2.3 黄连木叶片、嫩枝段和茎段诱导愈伤培养基的筛选
        4.2.4 黄连木种子生长最适基本培养基筛选
        4.2.5 培养基中无机盐、糖的种类及含量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2.6 赤霉素对黄连木幼苗生长的影响
    4.3 数据统计及分析工具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基本培养基及植物激素对黄连木腋芽萌发的影响
        4.4.2 基本培养基及植物激素对黄连木生根的影响
        4.4.3 不同激素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4.4 培养基种类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4.5 外植体种类对黄连木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4.6 光照条件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4.7 基本培养基对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
        4.4.8 培养基中无机盐、糖的种类及含量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4.9 赤霉素对黄连木株高的影响
    4.5 讨论
        4.5.1 黄连木种子萌发
        4.5.2 外植体的选择
        4.5.3 丛生芽诱导
        4.5.4 生根后移栽
        4.5.5 愈伤诱导
第五章 结论
    5.1 钴60γ射线辐照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5.2 ~(20)Ne氖离子注入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5.3 ~(14)N氮离子注入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5.4 钴60γ射线辐照生物学效应
    5.5 黄连木DNA 提取
    5.6 RAPD 分析
    5.7 黄连木腋芽诱导最佳培养基
    5.8 黄连木生根诱导培养基
    5.9 黄连木叶片,嫩枝段,茎段诱导愈伤培养基
    5.10 黄连木种子萌发和生长最适基本培养基
    5.11 基本培养基成分,糖的种类及含量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5.12 赤霉素处理对黄连木幼苗生长的影响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图
致谢

(10)离子辐射诱变小麦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离子辐射应用于小麦育种的理论基础
2 离子辐射诱变小麦育种
    2.1 离子辐射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2.1.1 产量增加。
        2.1.2 品质改良。
        2.1.3 抗病性增强。
        2.1.4 矮秆突变。
        2.1.5 分蘖数增加。
        2.1.6 远缘杂交不亲和性克服。
        2.1.7 其他突变。
    2.2 离子辐射诱变小麦育种的方法
        2.2.1 注入离子种类。
        2.2.2 注入离子的能量和剂量。
3 展望

四、超低能离子束处理小麦种子生物学效应的初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植物辐射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J]. 张丰收,王青.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6)
  • [2]氮离子束小麦诱变群体氮素利用和籽粒品质的变化[J]. 樊继伟,郭明明,王康君,孙中伟,张广旭,李强,李筠,章跃树,代丹丹,陈凤. 北方农业学报, 2020(03)
  • [3]物理诱变技术及其在香蕉育种中的研究进展[J]. 王安邦,龚德勇,许奕,李羽佳,王甲水,臧小平,井涛,李敬阳. 激光生物学报, 2020(01)
  • [4]不同剂量氮离子注入对小麦生长发育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 郭明明,樊继伟,陈凤,李强,孙中伟,王康君,张广旭,赵雪君,浦汉春,代丹丹. 北方农业学报, 2019(01)
  • [5]60Coγ辐照﹑12C6+离子束辐照和氮离子注入对小麦苗期生物学效应的研究[D]. 梁俊青. 郑州大学, 2017(02)
  • [6]离子注入对玉米种质诱变效应的研究[D]. 李南南. 河北工业大学, 2015(08)
  • [7]离子束和高压电场诱变大肠杆菌K12的实验研究[D]. 宋智青. 内蒙古大学, 2012(11)
  • [8]低能离子束辐照增强表达的水稻基因半定量分析[J]. 冯莹睿,陈秋芳,秦广雍,押辉远,商淑培,谷令彪,倪奎奎.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2012(01)
  • [9]黄连木辐射诱变的效应分析及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D]. 安倩.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11(12)
  • [10]离子辐射诱变小麦育种研究进展[J]. 郭向萌,押辉远. 安徽农业科学, 2011(11)

标签:;  ;  ;  ;  ;  

超低能离子束处理小麦种子生物学效应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