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瓷砖到顶房间的施工顺序(论文文献综述)
陈玉娟[1](2021)在《基于住宅产业化背景下装配式建筑的室内策略及设计研究 ——以国家电投几内亚铝业开发项目宿舍楼方案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大鹏[2](2021)在《华南地区民用建筑隔墙板施工性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标准化程度、施工效率、劳动强度、文明施工、可装修性等五个方面评价轻质隔墙板的施工性,经过对各项指标进行多因素交叉分析,较全面、系统的评价每一种轻质墙板的施工综合性能,并给出定量化的分析结果。
许砚梅,刘惊涛[3](2020)在《基于GIS的水府庙流域生物安全格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物生态系统的保护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源永续利用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以湖南水府庙流域为例,从生物学角度出发,基于GIS空间分析识别各过程的生态源地、生态廊道以及综合生物安全水平,以此构建流域的生物安全格局,该格局能够有效了解区域生物生态安全状况,发现生态问题,从而为生物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供依据,也为全国水网地区生态规划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黄利华[4](2020)在《佛山品字街历史街区形态特征及成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佛山是一座极具特色空间形态的历史文化名城,它的形态在工商业不断促进下自下而上发展,形成了遵循周边自然山水要素布局的自由式肌理。相比国内大多数由政治或军事推动而自上而下发展,形成轴线规整空间形态的历史文化名城,其形态表现出极为不同的特征和类型。佛山品字街历史街区是承载佛山市镇核心文化和发展动力的街区,历经2000多年的发展,该街区积淀了丰富的形态,是透视佛山历史发展和特色形态的重要窗口。2007年以来,伴随着珠三角地区如火如荼开展的“三旧”改造,该街区形态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面对街区形态保护缺乏关注和理论指引的现实困境,亟需依托完善的理论体系对该街区形态进行研究并引导其未来保护与发展。在如上背景下,本文采用城市形态学康泽恩学派的历史地理分析法,基于理论应用和拓展的目标,对品字街历史街区进行实证研究。本文期待通过对该街区现状形态的研究,探索街区形态特征、特征成因与规律,为街区未来形态发展提出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还可用于佛山乃至国内其他同类城市的历史街区。论文分为四大部分,共八章。第一部分对应第一至二章,是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阐述研究的背景、目的、方法等,梳理前人相关的研究成果并总结可拓展的方向;而后对研究所依托的“历史地理分析法”的核心理论、效用、在中国的应用与拓展进行精炼总结,为下文的研究思路开展奠定基础和方向。第二部分对应第三至四章,是街区的形态表象解读。首先,从城市和街区两个层面阐述街区形态发展的背景与基础,之后运用“历史地理分析法”对街区进行多层级的形态区域划分,最终划分出“传统形态区域”、“建国初期形态区域”、“现代形态区域”3类一级形态区域,往下细分则包含6类二级形态区域、16类三级形态单元和26类四级形态单元。第三部分对应第五至七章,是街区的形态特征归纳和成因解析。承接划定的三大一级形态区域,分三大章节独立展开。各章节内,首先详细研究各形态区域内各形态单元的形态特征,而后对形态单元整体展开特征归纳,最后从形态塑造者影响力及行为结果、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方式、经济体制与土地制度、生活需求与建造技术4方面深入解析形态单元各形态要素特征的成因,如上4方面链接不同城市发展时期呈现不同特点。第四部分对应第八章,是论文的研究结论总结以及对街区未来形态发展的建议。首先,总结出街区的形态特征:形态呈现历时性演进和共时性分布并存、相同功能用地形态呈现出不断循环演进的过程。而后对街区形态特征成因及其发展影响力进行总结归纳,发现:(1)同一影响因子对不同时期的同一形态要素特征影响力度不同,也会因自身在不同时期的差异形成不同的形态特征;(2)在后续发展时期中,前一时期所形成的形态特征会在多种力量影响下产生变化,这些力量的平衡是促进形态特征稳定的基础,但是这些力量的平衡又很容易被强大外力打破。最后,基于如上结论对街区形态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思辨,并结合形态区域划分成果提出街区保护界线的优化建议、以及各形态区域形态发展建议和形态优化更新指引。
段婷婷[5](2020)在《郑州市保障性住房精细化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通过调研分析郑州市保障性住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设计的不当之处,提出对郑州市保障性住房进行精细化设计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通过采用精细化设计的原理和住宅精细化设计的的原则与主要方法,展开郑州市保障住房更为细致深入的研究。针对目前郑州市已入住的保障性住房进行了现状和居住实态调研,把调研的数据作为依据,对保障性住房套型精细化设计的原则和策略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对郑州市保障性住房套型和套内空间进行了具体的研究。保障性住房精细化设计的基本原理有:“空间可变性”原理、“空间模糊”原理和“空间适应性”原理,这三方面理念贯穿于保障性住房精细化设计的全过程。本文运用保障性住房精细化设计的理念研究了适用于郑州市保障性住房精细化设计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其基本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人性化原则、经济性原则和可持续性原则。保障性住房的精细化设计的主要方法有:打通“空间回路”、利用“功能叠加”、拓展“模糊边界”,这三种设计方法从住宅空间的套型和套内设计出发,运用在保障性住房设计的全过程之中,对于保障性住房的精细化设计有着十分关键的指导作用。本文还从人体工程学视角出发,运用具有逆向思维的“元素分析法”,对郑州市保障性住房居住空间的精细化设计尺度最低值与参考值作出了讨论。住宅内功能空间尺寸及面积的最低值与参考值,是依据人体尺度对空间做出最低尺寸与较为舒适的空间尺寸,这对于面积较小空间的精细化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使其在面积受限的情况下把空间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即使是室内面积较小,但是最低参考值也能满足居住者的日常使用。同时结合住宅精细化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方法与居住实态调研,对现有保障性住房作出了分析,并对其进行了精细化设计改造。
迪恩·孔茨,姜焕文[6](2020)在《无声的角落》文中指出有的人真正脱离了网络,任何技术都探测不到他们的行踪,然而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游弋于互联网并使用互联网,这样的人可以说就处在"无声的角落"。第一部教我战栗1清凉的黑夜里,简·霍克醒了。有一阵子,她记不起自己睡在哪里。她只记得自己像惯常一样,睡在大号或是特大号双人床上,手枪放在另一只
华一鸣[7](2020)在《SSGF工业化建造体系与装配式建造体系及传统建造体系的对比》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粗放式的建筑生产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时代建筑业质与量的要求,建筑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建造体系)并将其作为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抓手,然而,很多研究表明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仍面临着很多问题,其在质量、进度、成本上的优势不能完全发挥出来。在装配式建筑获得极大的资源倾斜却收效甚微之时,业界在探索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道路上产生了新的重要实践成果—SSGF工业化建造体系。SSGF(Safe、Science、Green、Fine)工业化建造体系是新型建筑工业化背景下企业的实践成果,其核心是附着式爬架、铝合金模板、全现浇混凝土外墙、全穿插施工等新型建造技术和精益化管理理念的集成创新。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调研、专家访谈、理论和实证结合等方法来实现SSGF工业化建造体系与装配式建造体系及传统建造体系的对比分析。首先,基于三种建造体系的技术管理特征分析,结合相关专家访谈及文献调研,本论文从系统的视角构建了综合考虑工程建造过程绩效表现与产出维度绩效表现的综合绩效指标体系。其次,考虑到评价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及模糊不确定性,研究引入gλ模糊测度和Choquet模糊积分的概念并构建了基于改进AHP-Choquet模糊积分的评价模型。最后,通过对三个项目的实证研究,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并分析总结出SSGF工业化建造体系在技术和管理上的先进性和适用性。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为不同建造体系项目绩效对比提供新思路,有助于推动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对建筑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吴琼[8](2020)在《安置性住房PPP项目的交付保障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安置性住房建设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安置保障工程财政支出的73%是采用PPP模式进行投资的,然而,我国实践中安置性住房PPP项目的交付经常出现质量和时间问题,有鉴于此,本研究针对安置性住房PPP项目的交付保障机制进行研究。该问题本质上是PPP项目中政府部门对社会资本的控制,本文将依据杜亚灵等提出的PPP项目中的控制构念及维度划分构建安置性住房PPP项目的保障机制。由于安置性住房PPP项目相关文献研究较少,本文借鉴一般工程项目的交付保障措施,结合行业情况,并依据财金156号文附件中的PPP项目合同指南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1)得出了安置性住房PPP项目交付质量保障措施。通过对专家进行访谈得到安置性住房PPP项目质量交付问题产生的9个原因,据此设计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得到3个主要原因,即:(1)由于安置性住房的特殊性,社会资本盈利空间小,为获取更多利润,偷工减料降低项目成本;(2)政府与社会资本对质量标准不统一;(3)项目施工过程中政府部门对社会资本的监管不到位。对上述原因进行一般工程项目质量保障文献分析,并从156号文中摘录相关条款,得到安置性住房PPP项目交付质量保障措施,并将其映射到PPP项目控制的各维度的各方面。(2)得出了安置性住房PPP项目交付时间保障措施。通过对专家进行访谈得到安置性住房PPP项目时间交付问题产生的10个原因,据此设计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得到3个主要原因,即:(1)政府没有对社会资本制定进度计划或制定不合理;(2)政府对社会资本进度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3)由于政府和拆迁安置居民在补偿和安置问题上存在矛盾,居民没有搬迁,社会资本无法进场施工建设。同理,得到安置性住房PPP项目交付时间保障措施,并将其映射到PPP项目控制的各维度的各方面。(3)对交付质量和时间保障措施进行整合,并通过案例进行检验。将前两部分得到的措施整合于PPP项目控制理论体系下,形成安置性住房PPP项目交付保障机制。在此基础上选择W安置性住房PPP项目,通过分析案例中的相关合同条款与实践中的措施,将措施对应到理论得出的措施,分析项目的效果证明措施是有效的。本研究成果能够帮助用于指导实践中安置性住房PPP项目按时保质交付,提高业主满意度和政府的好感度。
何景钦[9](2019)在《铝合金模板施工全过程精细化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也在得到了显着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和建筑物品质的追求也在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国家正大力推行绿色环保建筑、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且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此,在亟需满足社会新需求的大环境下,建筑行业也在不断地寻找新的突破点。如何能提升建筑产品质量,如何加快施工周期,如何有效降低成本,如何提升企业竞争力等是当前建筑行业面临的重大的挑战。为解决以上难题,行业内不断研发出各种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以实现绿色施工。其中近年发展得较快的一种新技术就是铝合金模板,作为一种新型模板技术,已在国内外很多项目中得到应用。但由于铝合金建筑模板在我国推广实施时间短,相关的国家及行业的标准较少;导致人们未能全方位地深入了解铝合金模板的综合价值,对铝合金模板施工过程认识不全面,尤其在施工过程管理中缺少精细化管理标准。为此,本文着重对铝合金模板施工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进行研究,首先对现行常用模板工程的发展进程与趋势进行了阐述,结合国内外铝合金模板的发展现状,通过详细分析和对比现行常用模板及铝合金模板的特征,得出铝合金模板具有材质较轻、施工方便、安拆周期较短、绿色环保等优势;其次通过研究精细化管理的相关理论及实施要点,得出精细化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各项损耗、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质量效果,由此确定了铝合金模板施工全过程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和实施方法;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铝合金模板施工全过程精细化管理体系,包括了安全、质量、工期、成本等方面,依据所提出的精细化管理体系,对铝合金模板施工全过程(设计与深化阶段、生产阶段、施工阶段及评估阶段)的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法及细则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论述;最后结合典型工程案例验证了所提出的铝合金模板施工全过程精细化管理方法及体系,具有提升质量、缩短工期、降低成本、绿色环保的综合价值。
何山[10](2019)在《高步村侗族自建住宅适应性更新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农村传统的生活模式开始向现代模式转变。在这种转变过程中,新建筑材料、结构以及建筑审美文化的冲击,使当代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农村需要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总伴随着传统农村风貌的破坏。在此现状背景下,权衡乡村发展与传统风貌保护二者间的利弊,同时理性的认识和运用自建住宅自发的更新演化规律成为当前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高步村这一案例,对其自建住宅适应性更新机制展开研究,分析梳理村内自建住宅的更新模式和更新手段,从建筑适应性的角度理解这些建造方式产生的背景原因及其带来的社会效应,综合归纳了高步村侗族自建住宅适应性更新机制和导控原则。文章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论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回顾研究内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并以此为根据设定研究方法和制定论文框架;第二章分析了高步村的地理、气候、交通条件,社会组织模式,民族习俗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梳理了影响其更新演化的背景因素,并从民居的平面特点,结构形式,建构过程等方面论述了高步村侗族自建住宅的基本特征;第三章对比梳理了高步村侗族自建住宅平面,立面、空间的类别和更新特点;第四章归纳总结了高步村侗族自建住宅建筑的材料、结构以及构造更新特点;第五章总结了高步村侗族自建住宅适应性更新机制,归纳了部分民居建设的导控原则,同时以案例更新设计为依托,通过建筑设计方案对比,论证高步村侗族自建住宅适应性更新的可行性。最后总结文章行文脉络和研究成果,从自建住宅适应性的角度来看待农村各种自发的更新演化情况,希望为中国的农村发展和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成果。
二、瓷砖到顶房间的施工顺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瓷砖到顶房间的施工顺序(论文提纲范文)
(2)华南地区民用建筑隔墙板施工性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2 轻质墙板的施工安装 |
2.1 空心墙板的施工安装 |
2.2 蒸压加气混凝土墙板的施工安装 |
2.3 发泡陶瓷轻质隔墙板的施工安装 |
2.4 轻钢龙骨硅酸钙板的施工安装 |
2.5 聚苯颗粒水泥夹芯复合墙板的施工安装 |
3 施工性指标综合分析 |
3.1 标准化程度 |
3.2 施工效率 |
3.3 劳动强度 |
3.4 文明施工 |
3.5 可装修性 |
4 各类墙板的施工性能指标 |
5 结束语 |
(3)基于GIS的水府庙流域生物安全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研究区概况 |
3 研究方法 |
3.1生物安全格局的构建 |
3.2动物安全格局建立 |
3.3植被安全格局建立 |
3.4生态源地识别与生态廊道的构建 |
3.5生物安全格局建立 |
4 研究结果 |
4.1生物子格局分析 |
4.2 生物安全格局结果 |
5 建议与展望 |
5.1相关建议 |
5.2未来展望 |
(4)佛山品字街历史街区形态特征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概念辨析 |
1.3.2 研究对象 |
1.3.3 时间范围 |
1.3.4 研究内容 |
1.3.5 研究方法 |
1.3.6 研究框架 |
1.4 相关研究综述 |
1.4.1 历史街区形态研究综述 |
1.4.1.1 国外研究 |
1.4.1.2 国内研究 |
1.4.2 品字街历史街区相关研究综述 |
1.4.3 历史保护相关重要文件梳理 |
注释 |
第二章 历史地理分析法的理论核心、效用与拓展 |
2.1 理论发展与核心框架 |
2.1.1 方法的提出与发展 |
2.1.2 核心概念与框架 |
2.2 方法运用效用 |
2.3 中国实例应用与理论拓展 |
2.3.1 中国实例应用——方法的适用性证实 |
2.3.2 方法拓展方向——研究路线提升与差异背景下的理论拓展 |
2.4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三章 品字街历史街区形态发展背景 |
3.1 城市发展背景 |
3.1.1 城市行政区划变化 |
3.1.2 城市发展历程 |
3.1.3 城市形态时期划分 |
3.1.4 历史城区发展 |
3.2 街区历史发展 |
3.2.1 1949年以前——门户之地 |
3.2.2 1949至1978年——商娱中心 |
3.2.3 1978年至今——历史旧街区 |
3.3 街区的保护体系 |
3.4 街区的用地权属 |
3.5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四章 品字街历史街区形态单元划分 |
4.1 平面格局类型划分 |
4.1.1 街道系统类型划分 |
4.1.1.1 街道分级与平面形制分类 |
4.1.1.2 街道分级空间特征 |
4.1.1.3 公共开敞空间分布 |
4.1.1.4 街道系统类型划分 |
4.1.2 地块格局类型划分 |
4.1.2.1 地块分类与分布 |
4.1.2.2 地块系列分类及细分 |
4.1.2.3 地块格局层级划分 |
4.1.3 建筑基底平面类型划分 |
4.1.3.1 建筑基底平面分类 |
4.1.3.2 建筑基底平面层级划分 |
4.1.4 平面格局类型及层级划分 |
4.2 建筑肌理类型划分 |
4.2.1 建筑各类特征分类 |
4.2.2 建筑肌理层级划分 |
4.3 土地利用类型划分 |
4.3.1 土地利用分类分布 |
4.3.2 土地利用层级划分 |
4.4 形态单元划分 |
4.4.1 形态区域等级划分 |
4.4.2 形态单元划分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传统形态区域单元特征及成因分析 |
5.1 单元特征分述 |
5.1.1 历史建筑单元 |
5.1.2 传统街屋单元 |
5.1.3 传统民宅单元 |
5.1.4 小型空地与厕所单元 |
5.2 单元特征总述 |
5.2.1 空间分布特征 |
5.2.2 分项要素特性归纳 |
5.3 特征成因 |
5.3.1 形态塑造者影响力及行为结果分析 |
5.3.2 街道特征成因——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方式 |
5.3.3 地块特征成因——经济体制与土地制度 |
5.3.4 建筑特征成因——生活需求与建造技术 |
5.4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六章 建国初期形态区域单元特征及成因分析 |
6.1 单元特征分述 |
6.1.1 早期集合住宅单元 |
6.1.2 晚期集合住宅单元 |
6.1.3 建国初期商业单元 |
6.1.4 独栋私宅单元 |
6.1.5 单位大院单元 |
6.2 单元特征总述 |
6.2.1 空间分布特征 |
6.2.2 分项要素特性归纳 |
6.3 特征成因 |
6.3.1 形态塑造者影响力及行为结果分析 |
6.3.2 街道特征成因——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方式 |
6.3.3 地块特征成因——经济体制与土地制度 |
6.3.4 建筑特征成因——生活需求与建造技术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现代形态区域单元特征及成因分析 |
7.1 单元特征分述 |
7.1.1 旧改住宅单元 |
7.1.2 开敞空间单元 |
7.1.3 现代商住单元 |
7.1.4 现代设施单元 |
7.1.5 仿古商铺单元 |
7.1.6 现代商务单元 |
7.1.7 大型重建商业单元 |
7.2 单元总体特征 |
7.2.1 空间分布特征 |
7.2.2 分项要素特性归纳 |
7.3 特征成因 |
7.3.1 形态塑造者影响力及行为结果分析 |
7.3.2 街道特征成因——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方式 |
7.3.3 地块特征成因——经济体制与土地制度 |
7.3.4 建筑特征成因——生活需求与建造技术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品字街历史街区形态特征及发展策略 |
8.1 品字街历史街区形态特征 |
8.1.1 历时性演进和共时性分布并存 |
8.1.1.1 与城市发展周期同步的历时类型与特征演进 |
8.1.1.2 与城市发展结构同步的共时类型分布 |
8.1.2 呈现基本功能用地不断的形态演进 |
8.1.2.1 基本功能用地的形态类型演进过程 |
8.1.2.2 同类功能用地的形态演进模型构建 |
8.1.3 各类形态单元特征对比 |
8.1.4 与不同类型历史街区形态特征的差异对比 |
8.2 品字街历史街区形态特征成因及发展影响力 |
8.2.1 形态区域生成时期影响因素及特征关联 |
8.2.2 形态区域生成后特征发展影响力解析 |
8.2.3 小结 |
8.3 品字街历史街区形态可持续发展思辨 |
8.3.1 历史街区形态可持续发展思辨 |
8.3.2 历史街区形态最优发展模式探讨 |
8.3.3 品字街历史街区形态发展模式评述 |
8.3.4 品字街历史街区形态发展阶段及特征 |
8.3.5 品字街历史街区保护界线优化建议 |
8.3.6 小结 |
8.4 品字街历史街区形态发展策略建议 |
8.4.1 传统形态区域 |
8.4.2 建国初期形态区域 |
8.4.3 现代形态区域 |
8.5 本章小结 |
注释 |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国家、广东省、佛山市有关三旧改造(城市更新)政策文件汇总表 |
附录2: 地块实地调查记录表 |
附录3: 街区形态单元信息详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郑州市保障性住房精细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 |
1.1.2 相关政策调控的背景 |
1.1.3 市场需求的背景 |
1.1.4 为什么选择郑州市保障性住房为研究对象 |
1.1.5 郑州市保障性住房的现状与问题 |
1.1.5.1 保障范围有限,政策不完善 |
1.1.5.2 分布空间边缘化 |
1.1.5.3 保障性住房空间设计缺乏灵活性 |
1.1.5.4 引入精细化设计理念的重要性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2.2.1 理论意义 |
1.2.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及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成果的主要贡献及不足之处 |
1.3.3.1 主要贡献述评 |
1.3.3.2 不足之处分析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
1.5 课题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1.1 文献研究法 |
1.5.1.2 实态研究法 |
1.5.1.3 案例研究法 |
1.5.1.4 比较研究法 |
1.5.1.5 跨学科研究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课题的创新点 |
1.6.1 拓展了精细化布局中的“空间回路”手法 |
1.6.2 提出了精细化利用中的“功能叠加”手法 |
1.6.3 挖掘了精细化分割中的“模糊边界”手法 |
1.6.4 开辟了精细化思维中的“元素分析”手法 |
2 保障性住房精细化设计概论 |
2.1 住宅的概念 |
2.2 保障性住房相关概念 |
2.2.1 住房保障制度 |
2.2.2 保障性住房概念 |
2.2.3 保障性住房的特点 |
2.3 精细化设计相关概念 |
2.3.1 精细化设计概念 |
2.3.2 住宅精细化设计 |
2.4 元素分析法 |
2.5 住宅精细化设计的重要意义 |
2.5.1 提高住宅设计的品质 |
2.5.2 有助于住宅产业的发展 |
2.5.3 实现住宅的可持续发展 |
3 保障性住房精细化设计的基本原理与主要方法 |
3.1 保障性住房精细化设计的基本原则 |
3.1.1 整体性原则 |
3.1.2 人性化原则 |
3.1.3 经济性原则 |
3.1.4 可持续性原则 |
3.2 保障性住房精细化设计的基本原理 |
3.2.1 空间可变性原理 |
3.2.2 空间模糊性原理 |
3.2.3 空间适应性原理 |
3.3 保障性住房精细化设计的主要方法 |
3.3.1 打通“空间回路” |
3.3.2 利用“功能叠加” |
3.3.3 拓展“模糊边界” |
3.3.3.1 利用虚体分割空间 |
3.3.3.2 象征性分割空间 |
本章小结 |
4 郑州市保障性住房调研分析与解决方案 |
4.1 郑州市保障性住房实地调研 |
4.1.1 调研一:鑫苑世纪东城小区 |
4.1.1.1 项目分析 |
4.1.1.2 入户调研 |
4.1.2 调研二:西湖春天小区 |
4.1.2.1 项目分析 |
4.1.2.2 入户调研 |
4.1.3 调研三:康苑居小区 |
4.1.3.1 项目分析 |
4.1.3.2 入户调研 |
4.1.4 调研结果分析 |
4.2 郑州市保障性住房调研问卷分析 |
4.2.1 调查基本状况 |
4.2.1.1 抽样调查 |
4.2.1.2 被调查人群基本情况分析 |
4.2.2 保障性住房居住现状及居住需求 |
4.2.2.1 现居住住房的状况 |
4.2.2.2 保障性住房居住需求 |
4.2.2.3 住宅标准和配套设施调研 |
4.2.2.4 建筑标准与装修调研 |
4.2.2.5 居住空间需求分析 |
4.2.2.6 居民对保障住房的态度与认知 |
4.2.2.7 关于独居老人的调查 |
4.2.3 调研总结 |
4.3 郑州市保障性住房存在的问题 |
4.3.1 设计方面存在问题 |
4.3.1.1 精细化设计程度低 |
4.3.1.2 细部空间设计不合理 |
4.3.1.3 套型面积标准不完善 |
4.3.1.4 相关装修配置、建设标准不健全 |
4.3.1.5 区位选择不合理 |
4.3.2 住宅品质方面存在问题 |
4.3.2.1 保障性居民住房工程建设质量差 |
4.3.2.2 绿色环保可持续技术应用少 |
4.4 郑州市保障性住房设计的解决方案 |
4.4.1 引入精细化设计理念 |
4.4.2 科学规划住区 |
4.4.3 优化选址策略 |
4.4.3.1 混合开发模式 |
4.4.3.2 TOD配建模式 |
4.4.4 区位选择分析 |
本章小结 |
5 郑州市保障性住房精细化设计 |
5.1 保障性住房单元平面类型分析 |
5.1.1 塔式 |
5.1.2 板式 |
5.1.3 板塔结合式 |
5.1.4 单元式 |
5.1.5 廊式 |
5.2 保障性住房套型面积分析 |
5.3 保障性住房的居住空间精细化设计 |
5.3.1 门厅空间 |
5.3.2 起居空间 |
5.3.3 卧室空间 |
5.3.4 餐饮空间 |
5.3.5 厨房空间 |
5.3.6 卫浴空间 |
5.4 保障性住房辅助空间精细化设计 |
5.4.1 阳台空间 |
5.4.2 储藏空间 |
5.4.3 复合空间 |
5.5 保障性住房细部精细化设计 |
5.5.1 飘窗精细化设计 |
5.5.2 门窗精细化设计 |
5.5.3 界面精细化设计 |
5.6 无障碍设计 |
5.6.1 无障碍公共空间设计 |
5.6.2 无障碍户型设计 |
5.6.3 无障碍门厅设计 |
5.6.4 无障碍起居室设计 |
5.6.5 无障碍厨房设计 |
5.6.6 无障碍卫生间设计 |
本章小结 |
6 项目实证:郑州市公租房住区“西湖春天”的设计实践 |
6.1 原空间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
6.1.1 案例现状分析 |
6.1.2 居住现状问题分析 |
6.2 精细化设计的改造方案 |
6.2.1 室内改造精细化设计 |
6.2.1.1 平面布局精细化设计 |
6.2.1.2 顶面精细化设计 |
6.2.1.3 灯光精细化设计 |
6.2.1.4 部分空间立面精细化设计 |
6.2.1.5 空间精细化设计改造效果 |
6.2.2 单位功能空间精细化设计策略 |
6.2.3 空间的灵活性与可变性设计 |
6.2.4 空间储物精细化设计策略 |
6.2.5 室外精细化设计方案 |
6.2.5.1 景观全局精细化设计 |
6.2.5.2 景观平面精细化设计 |
6.2.5.3 广场景观设施改造设计效果 |
6.2.5.4 休闲广场景观设施改造设计 |
6.2.5.5 地面停车规划设计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图片来源 |
表格来源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郑州市保障性住房居住情况调研问卷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无声的角落(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教我战栗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第二部兔子洞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第三部白噪声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第四部无声的角落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第五部控制机制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第六部最后的美好一天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7)SSGF工业化建造体系与装配式建造体系及传统建造体系的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3.1 传统建造体系起源及其局限性 |
1.3.2 装配式建造体系的发展及问题 |
1.3.3 SSGF工业化建造体系的产生及发展 |
1.3.4 文献述评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论文创新点 |
1.4.4 研究技术路线图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传统建造体系 |
2.1.1 概述 |
2.1.2 主要特征 |
2.1.3 施工流程 |
2.2 装配式建造体系 |
2.2.1 概述 |
2.2.2 主要特征 |
2.2.3 施工流程 |
2.3 SSGF工业化建造体系 |
2.3.1 概述 |
2.3.2 主要特征 |
2.3.3 施工流程 |
2.4 三种建造体系对比分析 |
2.4.1 设计过程对比分析 |
2.4.2 施工过程对比分析 |
2.4.3 管理体系对比分析 |
2.4.4 总体对比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过程和产出维度的综合绩效表现指标体系研究 |
3.1 指标选取的原则及方法 |
3.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与思路 |
3.2.1 指标体系总体设计原则 |
3.2.2 指标体系构建维度确定 |
3.2.3 指标体系设计逻辑思路 |
3.3 综合绩效表现指标体系构建 |
3.4 评价指标及其内涵 |
3.4.1 过程维度评价指标 |
3.4.2 产出维度评价指标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改进AHP-Choquet模糊积分的评价模型构建 |
4.1 评价理论基础 |
4.1.1 评价与综合评价 |
4.1.2 综合评价的要素 |
4.1.3 综合评价的方法 |
4.2 Choquet模糊积分评价 |
4.2.1 模糊测度与gλ模糊测度 |
4.2.2 模糊积分与Choquet模糊积分 |
4.2.3 基于gλ模糊测度的Choquet模糊积分评价 |
4.3 基于改进AHP-Choquet模糊积分的评价模型框架 |
4.4 模型构建及实现步骤 |
4.4.1 基于改进AHP的模糊测度的确定 |
4.4.2 基于正三角模糊数的Choquet模糊积分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5 实证研究 |
5.1 项目概况 |
5.2 问卷设计及数据整理 |
5.3 综合评价及结果 |
5.3.1 模糊测度计算 |
5.3.2 评价结果 |
5.3.3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项目P、M、N质量评估数据 |
附录 B 项目P、M、N标准层施工横道图 |
附录 C 项目P、M、N主体建安工程费 |
附录 D SSGF建造体系、装配式建造体系及传统建造体系综合表现指标体系重要性及实施情况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8)安置性住房PPP项目的交付保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安置性住房建设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
1.1.2 安置性住房建设的重要模式之一即PPP |
1.1.3 安置性住房PPP项目的交付经常出现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逻辑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行业分析 |
2.1 文献综述 |
2.1.1 安置性住房的交付文献分析 |
2.1.2 一般工程项目质量保障文献分析 |
2.1.3 一般工程项目工期保障文献分析 |
2.2 行业分析 |
2.3 研究启示 |
第三章 安置性住房PPP项目的交付质量保障机制 |
3.1 交付质量存在问题的关键原因识别 |
3.1.1 研究方法与问卷设计 |
3.1.2 数据统计与研究结果 |
3.2 关键原因具体解决措施的确定 |
3.2.1 基于文献与文件分析的具体解决措施整理 |
3.2.2 质量保证书的设计 |
3.3 交付质量保障措施的整合 |
第四章 安置性住房PPP项目的交付时间保障机制 |
4.1 交付时间存在问题的关键原因识别 |
4.1.1 研究方法与问卷设计 |
4.1.2 数据统计与研究结果 |
4.2 关键原因具体解决措施的确定 |
4.3 交付时间保障措施的整合 |
第五章 交付保障机制的案例检验 |
5.1 交付质量和时间保障措施的整合 |
5.2 案例简介 |
5.3 案例项目采取的交付保障措施分析 |
5.4 案例项目采取保障措施的效果分析 |
第六章 总结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铝合金模板施工全过程精细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铝合金模板体系分析 |
2.1 铝合金模板 |
2.1.1 铝合金模板概念 |
2.1.2 铝合金模板特点 |
2.1.3 铝合金模板优势 |
2.1.4 铝合金模板缺点 |
2.2 现行常用模板体系 |
2.2.1 木模板 |
2.2.2 钢模板 |
2.2.3 塑料模板 |
2.3 铝合金模板和现行常用模板体系对比分析 |
2.3.1 铝合金模板和木模板对比 |
2.3.2 铝合金模板和钢模板对比 |
2.3.3 铝合金模板和塑料模板对比 |
2.4 铝合金模板施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2.4.1 问卷调查 |
2.4.2 原因总结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铝合金模板施工全过程精细化管理体系构建 |
3.1 精细化管理的特点 |
3.1.1 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
3.1.2 精细化管理内容 |
3.2 精细化管理的目标 |
3.3 PDCA精细化管理方法 |
3.4 精细化管理体系构建 |
3.4.1 安全精细化管理 |
3.4.2 质量精细化管理 |
3.4.3 工期精细化管理 |
3.4.4 成本精细化管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铝合金模板施工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实施 |
4.1 设计与深化阶段精细化管理 |
4.1.1 建筑及结构图纸设计精细化管理 |
4.1.2 铝合金模板图纸设计深化精细化管理 |
4.2 铝合金模板生产过程精细化管理 |
4.2.1 生产流程标准化 |
4.2.2 材料要求精细化 |
4.2.3 生产工期精细化 |
4.2.4 生产质量精细化 |
4.3 铝合金模板现场安装施工阶段精细化管理 |
4.3.1 质量精细化管理 |
4.3.2 工期精细化管理 |
4.3.3 铝合金模板在转换层安装精细化管理 |
4.3.4 安全文明精细化管理 |
4.4 铝合金模板施工全过程评估精细化管理 |
4.4.1 设计及深化阶段评估精细化 |
4.4.2 铝合金模板生产及施工阶段评估精细化 |
4.5 案例分析 |
4.5.1 安全管理收益情况 |
4.5.2 质量管理收益情况 |
4.5.3 工期管理收益情况 |
4.5.4 成本管理收益情况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附表 |
(10)高步村侗族自建住宅适应性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湖南省怀化市通道县侗族村落发展概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4 相关研究现状 |
1.4.1 “适应性”概念解读 |
1.4.2 建筑适应性 |
1.4.3 侗族民居研究概况 |
1.5 研究方法 |
1.5.1 社会学与建筑学协同研究法 |
1.5.2 实地调研法 |
1.5.3 数字建模分析 |
1.5.4 归纳和演绎 |
1.6 论文框架 |
第2章 高步村侗族自建住宅适应性更新背景 |
2.1 高步村概况 |
2.1.1 高步村区域位置 |
2.1.2 高步村侗族社会结构模式 |
2.1.3 高步村侗族文化特征 |
2.1.4 高步村内部空间结构 |
2.1.5 调研测绘案例 |
2.2 高步村适应性更新演化背景 |
2.2.1 空间演化 |
2.2.2 交通演化 |
2.2.3 经济结构演化 |
2.2.4 人口结构演化 |
2.2.5 建筑材料变化 |
2.2.6 生活设施变化 |
2.3 民居平面形式划分 |
2.3.1 多跨房 |
2.3.2 单跨房 |
2.3.3 L形 |
2.3.4 典型空间平面 |
2.3.5 平面演化特征 |
2.4 结构形式与构造特点 |
2.4.1 干栏式建筑 |
2.4.2 穿斗式屋架 |
2.5 住宅营建模式 |
2.5.1 “欺美” |
2.5.2 “竖柱” |
2.5.3 “上梁” |
2.5.4 “入宅” |
2.5.5 营建文化小结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步村侗族自建住宅居住空间适应性更新 |
3.1 平面更新 |
3.1.1 堂屋空间 |
3.1.2 火塘空间 |
3.1.3 卧室空间 |
3.1.4 厨房空间 |
3.1.5 卫浴空间 |
3.2 立面更新 |
3.2.1 建筑层高 |
3.2.2 立面装饰 |
3.3 空间更新 |
3.3.1 仓储空间 |
3.3.2 楼梯空间 |
3.3.3 晾晒空间 |
3.3.4 经营空间 |
3.3.5 入户空间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步村侗族自建住宅材料、结构适应性更新 |
4.1 建筑材料,结构更新 |
4.1.1 砖砌体与木结构 |
4.1.2 砖混结构与木结构 |
4.1.3 框架结构与木结构 |
4.2 建筑装饰,构造更新 |
4.2.1 门窗更新 |
4.2.2 木屋架与小青瓦统一 |
4.2.3 屋檐出挑 |
4.2.4 出挑吊柜 |
4.2.5 柱础做法 |
4.2.6 简易烟道 |
4.2.7 PVC有组织排水 |
4.2.8 木屋架局部变更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步村侗族自建住宅适应性更新机制及导控原则 |
5.1 高步村侗族自建住宅适应性更新机制 |
5.1.1 风格演化 |
5.1.2 平面演化 |
5.1.3 材料演化 |
5.1.4 立面演化 |
5.2 高步村侗族自建住宅导控原则 |
5.2.1 自建住宅平面、空间导控原则 |
5.2.2 自建住宅材料、结构导控原则 |
5.2.3 自建住宅装饰、构造导控原则 |
5.3 90-2 号测绘民居更新设计 |
5.3.1 平面,功能更新设计 |
5.3.2 立面,构造更新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目录 |
附录B 高步村侗族自建住宅调研成果汇编 |
致谢 |
四、瓷砖到顶房间的施工顺序(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住宅产业化背景下装配式建筑的室内策略及设计研究 ——以国家电投几内亚铝业开发项目宿舍楼方案为例[D]. 陈玉娟.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2]华南地区民用建筑隔墙板施工性的比较研究[J]. 李大鹏. 广东建材, 2021(01)
- [3]基于GIS的水府庙流域生物安全格局研究[J]. 许砚梅,刘惊涛. 中外建筑, 2020(12)
- [4]佛山品字街历史街区形态特征及成因研究[D]. 黄利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5]郑州市保障性住房精细化设计研究[D]. 段婷婷.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5)
- [6]无声的角落[J]. 迪恩·孔茨,姜焕文. 译林, 2020(03)
- [7]SSGF工业化建造体系与装配式建造体系及传统建造体系的对比[D]. 华一鸣.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8]安置性住房PPP项目的交付保障机制研究[D]. 吴琼.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
- [9]铝合金模板施工全过程精细化管理研究[D]. 何景钦.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10]高步村侗族自建住宅适应性更新研究[D]. 何山. 湖南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