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猴头菇主要营养成分的测定与分析

野生猴头菇主要营养成分的测定与分析

一、野生猴头菌主要营养成分测定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黄清铧,王丽宁,张柳莲,王庆福,梁磊,陈俊杰,林驹[1](2021)在《肉桂木栽培6种食用菌氨基酸特性及营养评价》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评价肉桂木栽培食用菌的营养特性,本研究测定了采用肉桂(CinnamomumcassiaPres1)生产中废弃物肉桂木栽培的金顶侧耳(Pleurotus citrinopileatus),秀珍菇(Pleurotus geesteranus),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黑皮鸡枞(Oudemansiella raphanipes),黄伞(Pholiota adiposa)和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的营养成分及氨基酸组成,通过主成分分析、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及聚类分析对其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进行评价与分类。结果表明,6种肉桂栽培食用菌的膳食纤维、多糖和蛋白质含量范围分别为24%~46%、4~15 mg/g和19%~43%。主成分1(PC1)和主成分2(PC2)一共解释了92.46%的差异,苏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共同决定了PC1,赖氨酸决定了PC2。氨基酸评分发现,肉桂木栽培的6种食用菌中,蛋氨酸+半胱氨酸(Met+Cys)含量均过剩,与其他5种食用菌相比,秀珍菇的Met+Cys含量过剩较少,与WHO/FAO模式值相近。聚类分析结果与肉桂木栽培的食用菌的Met+Cys含量有关,黄伞与金顶侧耳距离最近,秀珍菇的Met+Cys含量与其他5种差异较大,聚类距离较远,与WHO/FAO模式值距离较近。综上表明,肉桂木栽培食用菌氨基酸含量丰富,种类比较齐全,是理想的蛋白质来源,但是由于肉桂木栽培食用菌Met+Cys含量偏高,仍需要与其他日常膳食搭配以达到人体氨基酸的平衡供给。

马强,杨焱,张忠,王晨光,吴迪[2](2021)在《猴头菌多糖的研究和开发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是珍贵的食药两用菌,多糖是其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猴头菌多糖在保护胃黏膜、抗肿瘤、降血脂、治疗消化道疾病方面具有明显作用。笔者对影响猴头菌多糖产生的关键因素,猴头菌多糖的结构特征、构效关系、药理作用及产品开发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展望,旨在为猴头菌多糖的深度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杨扬[3](2021)在《猴头菌多糖的结构分析及其改善肠道菌群和免疫调节活性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蘑菇因其高营养价值,常被用作营养补充剂或膳食纤维添加到保健食品中。研究表明蘑菇能够促进免疫活性物质的增多,提高机体免疫力。在蘑菇的几种组成成分中,多糖被认为是对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系统调节最有效的一个成分。蘑菇多糖是一类具有多种物理化学性质的大分子,这些特性的变化被认为是刺激免疫系统的决定因素。猴头菌作为一种既可食用又可药用的真菌,具有健脾养胃、安神养神、抗癌之功效。在过去的十年中,人们已经证明了猴头菌多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肿瘤、抗氧化、抗高脂血症、抗高血糖、抗疲劳、抗衰老、免疫调节、治疗胃溃疡、护肝、神经保护和神经再生等。本文从猴头菌子实体中分离提取出猴头菌多糖,探究猴头菌多糖在胃、肠消化过程中结构变化和代谢产物的产生。并进一步对猴头菌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相对均一的猴头菌多糖组分,对各组分进行结构分析,免疫调节活性及其信号通路的探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猴头菌多糖对不同年龄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探究猴头菌多糖通过影响肠道菌群来发挥免疫调节的活性。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探究猴头菌多糖的益生活性。以猴头菌子实体为原料,采用热水浸提法提取出猴头菌粗多糖。在体外建立的胃、肠消化液模型中,对猴头菌多糖进行消化。在不同消化时间(0、0.5、1、2、4、6h)下,猴头菌多糖的分子量从1.68×106 Da和2.32×104 Da下降到529.3±7.2 Da,还原糖含量从0.610±0.007mg/mL增加到22.698±0.752 mg/mL,并伴随着游离单糖甘露糖和半乳糖的释放。分别对比消化前后猴头菌多糖对6种常见益生菌(鼠李糖乳杆菌IMC501、植物乳杆菌BG112、嗜酸乳杆菌LA3、副干酪乳杆菌ET-22、双歧杆菌BLC1、嗜热链球菌ST064)的益生作用,结果表明,经消化后的猴头菌多糖更显着性地促进益生菌的生长和产酸,特别是对植物乳杆菌BG112。其中经胃液消化2 h和肠液消化4 h的猴头菌多糖对植物乳杆菌BG112的促进增殖作用最强。并且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多种短链脂肪酸(乙酸、异戊酸和丁酸)和乳酸。(2)猴头菌多糖的分离纯化和结构解析。通过热水浸提法得到的猴头菌粗多糖的提取率为2.735%,多糖中总碳水化合物含量为53.36%,其中还原糖占4.43%,糖醛酸含量为32.56%。通过DEAE-纤维素52阴离子交换柱和Sephadex G-100凝胶柱对猴头菌粗多糖进行分离纯化,获得5个猴头菌多糖纯化组分,即HEP-1、HEP-2、HEP-3、HEP-4和HEP-5,其中HEP-1为中性多糖,HEP-2、HEP-3、HEP-4和HEP-5为酸性多糖。猴头菌多糖的单糖组成包括岩藻糖、半乳糖、葡萄糖,摩尔比为0.331:2.884:1。经液相色谱仪的测定得出HEP-1、HEP-2、HEP-3、HEP-4和HEP-5的分子量分别为2.12×106、9.27×105 Da、1.10×105 Da、1.99×104 Da和1.09×104 Da。经红外光谱分析可知,猴头菌多糖含有官能团O-H、C-H、C=O、-CH2、S=O、C-O-H或C-O-C。经甲基化分析和核磁共振分析得出,HEP-1、HEP-2和HEP-3均以(1→6)-α-D连接的半乳糖为主链,以(1→3)-β-D的葡萄糖重复单位为侧链。HEP-4是以(1→3)-β-D连接的葡萄糖为主链,HEP-5是以(1→4)-α连接的葡萄糖为主链,且均以(1→6)-α-D的葡萄糖为侧链。(3)猴头菌多糖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和免疫调节活性的研究。分别用高和低两个不同的剂量的猴头菌多糖连续灌胃成年小鼠和中老年小鼠28天,通过16S 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小鼠粪便中微生物群结构组成变化,并通过Tax4fun的方法对微生物组数据进行功能预测。另外,还研究了猴头菌多糖通过肠道菌群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应用分别从小肠、结肠、盲肠和粪便中分离出的菌液,在体外发酵猴头菌多糖,分析对比在不同发酵时间下得到猴头菌多糖发酵液对巨噬细胞产生NO和吞噬活性的影响。并在体外小肠吸收模型中测定四种细胞因子(IL-6、IL-10、TNF-α和INF-γ)的产生情况,以及在三个信号通路(NF-кB、MAPK和PI3K/Akt信号通路)上相关免疫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猴头菌多糖能增强成年和中老年小鼠肠道菌群的物种丰富度和微生物多样性。在门、科和属水平上改变成年和中老年小鼠肠道中微生物群的相对丰度,改善肠道菌群微生物组成和结构。另外,经结肠和粪便发酵的猴头菌多糖,能显着性促进巨噬细胞RAW264.7的NO产生和吞噬活性,并且通过刺激NF-кB、MAPK和PI3K/Akt信号通路来促进细胞因子IL-6、IL-10、TNF-α和INF-γ的分泌,发挥其免疫调节作用。(4)猴头菌多糖组分的免疫调节活性研究。猴头菌多糖组分HEP-1、HEP-2、HEP-3、HEP-4和HEP-5在25-800μg/mL浓度范围内均对巨噬细胞不具有毒性。通过比较5个猴头菌多糖组分对巨噬细胞NO的产生和吞噬活性的影响,筛选出组分HEP-1表现最优。在体外建立的小肠吸收模型中,HEP-1能在200μg/mL浓度下,显着性地促进RAW264.7细胞产生细胞因子IL-6、IL-10、IFN-γ和TNF-α。通过Western Blotting方法测得,HEP-1使得NF-кB p65在巨噬细胞中发生核转位,IкB-α发生降解,同时MAPK通路中p38、JNK和ERK以及PI3K/Akt通路中Akt的磷酸化反应加强。通过蛋白抑制剂对NF-кB、JNK和ERK通路进行阻断后,巨噬细胞NO和TNF-α的产生显着减少,但在HEP-1的作用下,抑制剂造成的IкB-α、NF-кB p65和Akt免疫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得到了缓解。综上表明NF-кB、MAPK和PI3K/Akt信号通路均参与了猴头菌多糖发挥免疫调节的过程。

胡文继[4](2021)在《猴头菌发酵菌丝体纯化多糖的抗阿尔茨海默症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各个国家老龄化加快的不可避免,全球目前几乎每3 s就会新增1名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确诊患者。AD是最主要的痴呆形式之一,会导致记忆力和学习等方面的进行性下降,这对于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将会大大增加。AD的发病机制复杂,且环环相扣,目前围绕AD的治疗策略集中于改善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斑块异常积聚、促进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释放和阻断谷氨酸能神经传递等,但仍存在着药效不稳定、存在毒副作用等诸多问题,且单一靶点的治疗策略似乎无法实现对病程的控制。因此,作用于多靶点、全身性的天然药物作为一种潜在的新型疗法,逐渐成为AD治疗的研究热点。真菌因营养成分丰富,在许多国家被广泛用作日常饮食的一部分。猴头菌作为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除味道鲜美、食之不易发胖外,还能够滋补强身、养胃安神,因此也是一味珍贵的中药。随着健康产业的发展,人们对于名贵真菌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建立系统的猴头菌发酵体系,对于猴头菌及下游产业的长期发展具有很大的助益。多糖是猴头菌的主要活性成分,猴头菌多糖已经被证实具有抗氧化、调节免疫、消除炎症和促进神经发育等活性。尚未有研究在APP/PS1小鼠模型中,对猴头菌多糖的抗AD机制进行探索。因此基于以上理论基础,以猴头菌液体发酵菌丝体多糖作为研究对象,在明确其纯化手段和结构性质的同时,考察其对AD的保护活性,探究分子机制。本课题的完成对于多糖的药效药理研究,和中药的现代化开发,具有提供思路和数据支持的意义。本研究首先结合满意度函数、单因素实验、筛选试验设计和中心复合设计,建立了以高产菌丝体和胞内多糖为指标的液体深层发酵工艺。培养基配方为(单位:g/L):蔗糖30、酵母浸粉19.83、胰蛋白胨5、(NH4)2SO4 5、KH2PO4 4、Mg SO42.58、Zn SO4 0.02、Ca Cl2 0.01和维生素B1 0.03。发酵参数为:发酵温度26℃,转速200 r/min,培养基初始p H 6.5,接种量5%,进行为期6 d的发酵。随后结合多种检测手段,明确了猴头菌发酵菌丝体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总蛋白(48.5%)、甘露醇(8.90 g/kg)、总黄酮(1.04 g/kg)、总三萜(1.13 g/kg)和17种氨基酸的含量。与野生猴头菌相比,猴头菌液体深层发酵菌丝体具有相近的活性成分,这为发酵猴头菌的活性研究探索和机制研究提供了思路。随后,制备了富集多糖的猴头菌水提物(Hercium erinaceus extract,HE),并考察了其神经保护活性。体外研究显示,HE促进PC12细胞的神经元样分化,同时对细胞的增殖无影响。HE通过改善左旋谷氨酸(L-Glutamate,L-Glu)诱导损伤形成的线粒体功能障碍、缓解胞内Ca2+超载同时抑制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积累,提升了细胞活力、产生了抗凋亡的作用。在右旋半乳糖(D-Galactose,D-gal)联合Al Cl3诱导的AD小鼠模型中,HE在显现安全性的基础上,能够改善小鼠的空间记忆、学习能力和耐力,并通过增加ACh和乙酰胆碱转移酶(Choline acetyl transferase,Ch AT)水平发挥抗AD的作用。为了获得具有神经保护活性的纯化多糖,结合L-Glu诱导的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系(HT22)细胞损伤模型,建立了结合神经保护的指标筛选纯化猴头菌多糖的体系,最终获得纯化多糖(PHEB),并对其结构和理化特性进行了分析。PHEB的纯度约为96.9%,在紫外光谱分析中无明显蛋白/核酸成分(260/280 nm处无吸收峰);其分子量为36.1 k Da,是不规则线形的均一多糖。PHEB主要由6种单糖组成,且摩尔比为岩藻糖(Fucose,Fuc)∶Gal∶葡萄糖(Glucose,Glc)∶木糖(Xylose,Xyl)∶甘露糖(Mannose,Man)∶葡萄糖醛酸(Glucuronic Acid,Glc UA)=2.622∶9.372∶66.660∶1.956∶13.514∶4.821。红外光谱分析显示PHEB包含糖类的特征峰,如O-H的伸缩振动、C-H伸缩振动、C-O对称伸缩振动和O-H变角振动等。甲基化分析显示多糖最主要的糖苷键残基为6-Glc(p)和3-Glc(p),说明其主链为葡聚糖。通过核磁共振对所有糖苷键信号进行归属,最终明确了PHEB的主要糖苷键组成。最后,利用APP/PS1小鼠模型,对具有神经保护活性的多糖PHEB的抗AD作用和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PHEB能够改善小鼠在行为学测试中的表现;病理观察显示PHEB改善了AD小鼠脑中的神经元损伤,且对其它脏器无毒副作用;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PHEB减少小鼠海马区的Aβ1-42沉积、tau的过度磷酸化和4-羟基壬烯醛(4-hydroxynonenal,4-HNE)的表达;调节胆碱能因子(ACh、Ch AT和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 E))、氧化应激因子(ROS、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抗氧化酶)和Aβ1-42在海马、下丘脑、垂体和血清中的水平。通过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筛选PHEB抗AD活性可能的靶点和通路,筛选得到52种具有表达显着差异的蛋白。基因数据库提示这些蛋白主要涉及Ca2+平衡、谷氨酸受体表达、突触内膜的形成与神经发育,且存在明确的互作关系。因此本研究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围绕Ca2+平衡对PHEB的分子机制进行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PHEB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2-related factor 2,Nrf2)途径的激活,抑制氧化应激介导的Ca2+超载和Ca2+/钙调蛋白依赖激酶(Calcium/calmodulin kinase,Ca MK)II/IV的磷酸化表达增加,改善神经元细胞内Ca2+平衡,实现改善突触发育和抗AD作用,为改善AD症状、提高认知和记忆的药品及保健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唐岚[5](2021)在《川产猴头菇化学成分的研究》文中指出猴头菇是一种名贵的药食两用大型真菌,含丰富的营养物质,在国内外均有悠久的食用历史,有良好的医疗保健和养生功能。近年研究表明,猴头菇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氨基酸、多糖、甾醇、萜类、酚类、吡喃酮类等,具有抗炎、降血糖、抗衰老、抗肿瘤、保肝护肝、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多种生物活性。由猴头菇制成的食药用品,广受市场欢迎,在食品和医药方面的开发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国内外对猴头菇中的多糖类化合物活性成分展开了大量研究,而对其所含小分子化合物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对猴头菇所含小分子化合物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猴头菇广泛栽培于东亚和欧洲地区,在我国主要产自东北地区,浙江、四川、广西、江西等省区也有生产。本文以采集自四川的猴头菇为研究对象,通过重结晶、正/反相硅胶柱色谱、PTLC、葡聚糖柱色谱等分离方法,对其干燥子实体乙醇浸膏的乙酸乙酯有机相进行了深入探究,分离纯化其中的化学组分,共得到18个化合物,采用NMR(1D和2D NMR)、IR、HR-ESI-MS等波谱手段,结合与标准品比对共TLC检测等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最终确定了其中13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y 1 linoleate(1)、亚油酸乙酯(2)、亚油酸(3)、1,2,3-propanetriyl(9Z,9’Z,9"Z)tris(-9-octadecenoate)(4)、herinece A(5)、herineceD(6)、herineceE(7)、(3β,5α,6β,22E)-ergosta-7,22-diene-3,5,6-triol 3,6-dilinoleate(8)、ergosta-4,6,8(14),22-tetraen-3-one(9)、herinenoneF(10)、麦角甾醇(11)、过氧麦角甾醇(12)、3β,5α,6α,22E-ergosta-7,22-dien-3,5,6-triol-6-oleate(13)。其中化合物8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化合物 1、9、11、12和13为已知的麦角甾醇及其衍生物,化合物2、3、4为长链脂肪酸及其酯,化合物5、6、7和10为猴头菇特有的酚类化合物。化合物1、4、9为首次从猴头菇中分离报道。基于猴头菇的药用价值,本文针对此次分离得到的酚类化合物herinece A(5)、herinece D(6)、herinece E(7)及 herinenone F(10)通过体外抗炎活性评价模型,即LPS刺激RAW264.7巨噬细胞促进TNF-α的分泌,通过测定化合物对TNF-α分泌的影响可用于评估化合物的体外抗炎活性。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评估化合物对TNF-α分泌的抑制效果,并以阿司匹林作为阳性对照,计算分析得到化合物抑制TNF-α释放的IC50。结果表明,化合物herineceA(5)和herinenoneF(10)的抑制IC50分别为78.50 μM和62.46 μM,有一定的抗炎活性,而herineceD(6)、herinece E(7)并无明显的抗炎作用。

曲明清,杨双双,余昌霞,李贺贺,林群英,陈明杰,李传华[6](2020)在《野生与栽培猴头菌营养成分比较及氨基酸评价》文中指出为探讨野生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与通过组织分离获得的栽培猴头菌子实体之间的营养成分差异,对5个野生猴头菌及其栽培子实体的主要营养成分、氨基酸、维生素和矿质元素等进行了比较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野生猴头菌子实体粗多糖和总膳食纤维含量,药用和鲜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高于栽培子实体,而粗脂肪、粗蛋白、灰分和碳水化合物含量,人体必需氨基酸百分比,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以及维生素A、E、B2、B3和总维生素含量则低于栽培子实体;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价表明,野生猴头菌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异亮氨酸,栽培猴头菌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赖氨酸和异亮氨酸。

王雪儒[7](2020)在《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条件优化及其抗氧化成分分析》文中指出猴头菇是传统名贵食药真菌,在我国具有悠久的食用历史,南瓜富含多糖和膳食纤维,两种食物均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降血脂、抗氧化等功效,是理想的保健食品,但猴头菇和南瓜的精深加工产品远不能满足人们对保健食品的需求。本文以猴头菇与南瓜作为主要原料,通过复合配比及最佳发酵条件的优化,酿制具有特殊风味的猴菇南瓜保健酒,并检测发酵过程中多糖、黄酮含量以及抗氧化成分。此外,通过在发酵过程中接种保加利亚乳杆菌与嗜热链球菌,探讨益生菌对发酵过程中多糖含量、黄酮含量、p H、酵母活菌数及抗氧化成分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复合比例、糖度、酵母接种量、发酵时间、p H、发酵温度为实验因素,采用正交分析法,明确猴菇南瓜保健酒的最佳发酵条件条件为猴头菇汁与南瓜汁复合比例为1:3,接种量为1.1%,糖度为28°Bx,p H为5,发酵温度为30℃,发酵时间为6 d,最终酒精含量可达12.6%,且通过电子鼻检测分析可知,发酵前、优化前及优化后三种工艺条件下的样品中氮氧化合物、有机硫化物、甲基类物质的区分都较为明显,而优化前与优化后的猴菇南瓜发酵液虽然发生少量重叠,但也可在气味上明显地区分三种不同工艺条件下的猴菇南瓜发酵液。2.猴菇南瓜保健酒在发酵过程中,p H值在发酵前3天呈现下降趋势,发酵后期基本保持不变;酒精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加,发酵时间为6天时,酒精含量达到最高;黄酮含量持续增加,最后维持在最高水平基本保持不变;多糖含量先增加后减小,最后维持在最低水平基本保持不变;活菌数变化规律符合细菌生长规律,经历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退期等过程。猴菇南瓜酒中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比发酵前提高44.19%,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比发酵前提高17.5%,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比发酵前提高40.05%。3.在发酵过程中接入与酵母菌同等比例的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菌种,发酵液的酸度比对照下降9.88%;但与对照组相比,益生菌对酵母菌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酵母菌的对数生长期延后了1 d;发酵终止时,益生菌发酵液中的多糖含量比对照低52.04%,而黄酮含量则提高了24.13%;与对照相比,发酵液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比发酵前分别提高了17.15%、24.65%和31.25%。对不同自由基的清除效果依次为羟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而且清除率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在猴菇南瓜保健酒生产中,适当加入益生菌有利于提高酒品的抗氧化能力。

马庆华,边禄森,王兴红,封焕英,范宇光,余海,刘学,张永安[8](2020)在《仿野生栽培的两种猴头菌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文中指出以北京山区林下仿野生栽培的两种猴头菌(猴头菌H. erinaceus,HE5和珊瑚状猴头菌H. coralloides,SH2)子实体为材料,比较其多糖、三萜和矿质元素含量及氨基酸组成等,并采用国际通用标准对其蛋白质营养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两种猴头菌子实体含有较高的多糖和三萜类物质,含量分别为6.29%~7.04%、1.84%~2.61%,并且这两类物质在SH2中的含量显着高于HE5。猴头菌HE5组成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总量与总氨基酸的比值为41.34%,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为70.49%,必需氨基酸指数(essential amino acid index,EAAI)为91.31,表明HE5为良好蛋白源。相比较来说,猴头菌SH2的EAAI为80.28,为可用蛋白源。并且,两种猴头菌均含有丰富的矿质元素,尤其是Zn、Fe和Ca含量较高。综上所述,猴头菌HE5达到理想蛋白源标准,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珊瑚状猴头菌SH2含有较高的多糖和三萜等物质,表现出潜在的药用价值,有待于深入研究其关键成分和作用机理。

赵秀婷[9](2019)在《小刺猴头菌颗粒剂的制备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猴头菌又名猴头菇,猴头菌营养价值很高,药食兼备,具有养肝护胃的功效,对于胃、十二指肠溃疡及慢性浅表性胃炎有治疗效果,猴头菌分为小刺猴头菌、珊瑚状猴头菌、假猴头菌、高山猴头菌几个亚种,其中小刺猴头菌由于其发酵提取物中多糖、蛋白质、氨基酸等物质含量丰富,还有少量的生物碱、甾醇、脂类等成分,不仅可以食用更适合药用,研究发现小刺猴头中的主成分多糖具有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溃疡、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功效,目前已有相关产品上市,以其为原料上市的产品中存在中药颗粒剂普遍存在的溶解性不好、溶解速度慢、辅料中含单糖,糖尿病人不能服用等问题。本研究制备小刺猴头菌无糖型、速溶型颗粒剂并对其进行质量标准和稳定性研究,以改善存在的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小刺猴头菌提取物中多糖含量测定方法学的建立根据2015《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对多糖含量的测定相关要求,本研究选取选取硫酸苯酚法和二硝基水杨酸法对小刺猴头菌提取物中总糖和还原糖进行定量检测,其差值即为小刺猴头菌提取物多糖含量。结果显示小刺猴头菌提取物经硫酸苯酚显色后在490nm处有最大吸收峰,溶液的吸收度与葡糖糖含量在0.02-0.1mg/m L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A=3.9857C+0.0844(R2=0.9977)平均回收率为99.91%,RSD=1.4%,小刺猴头菇提取物中总糖的平均含量为61.07%。二硝基水杨酸法显色后在550nm处有最大吸收峰,溶液的吸收度与葡糖糖含量在0.01-1mg/m L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A=0.9201C+0.0128(R2=0.9991),平均回收率为99.78%,RSD=0.4%,小刺猴头菌提取物中还原糖的平均含量为45.43%,多糖的平均含量高达153.19mg/g。实验结果证明硫酸苯酚法和DNS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稳定性和重现性好,可作为小刺猴头菌提取物中多糖含量测定的方法。2.小刺猴头菌无糖型、速溶型颗粒剂的初步研发由于颗粒剂常用蔗糖进行颗粒剂矫味,糖尿病人不能使用并且有用量大,另外中药提取物颗粒剂由于成分复杂,存在溶解速率不是特别理想等缺点。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章对小刺猴头菇颗粒剂辅料种类及用量进行筛选,首先采用新型矫味剂甜菊素代替蔗糖,选取颗粒剂常用辅料淀粉、可溶性淀粉、糊精、甘露醇、CMC-Na、双歧糖、木糖醇、甜菊素等采用湿法制粒先进行单一辅料筛选,再进行复合辅料筛选。本实验共制出九种单一或复合辅料制出的颗粒,然后通过考察不同辅料对颗粒剂成型性、堆密度、休止角、吸湿性和溶化性的影响,并利用综合评分法筛选出制备颗粒剂的最优辅料及处方组成,最终,得到最佳的处方是小刺猴头菌提取物:甘露醇:甜菊素=1:3.5:0.06时制得的颗粒剂最符合要求。制备的小刺猴头菌颗粒剂加入热水搅拌在2min内能够完全溶解,味道好,糖尿病患者也能使用。3.小刺猴头菌无糖型、速溶型颗粒剂的质量标准研究及稳定性研究本章对制备的小刺猴头菌颗粒剂建立初步的质量标准并且考察其稳定性。经检验,小刺猴头菌颗粒均匀,呈棕褐色,能够在两分钟内快速溶于水,并且无肉眼可见杂质,味微甜。根据2015版《中国药典》相关要求,小刺猴头菌颗粒剂的水分含量、灰分检查、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均符合要求。小刺猴头菌颗粒经过6个月的加速稳定性实验和12个月的长期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小刺猴头菌颗粒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确保了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为小刺猴头菌颗粒进一步生产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杨珊[10](2018)在《猴头菌单核体杂交及原生质体融合品质育种的研究》文中认为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是我国珍贵的食药用兼用真菌,有“山珍猴头,海味燕窝”的美称。猴头菌化学成分非常复杂,有多糖、甾醇类、萜类、脂肪酸、酚类等化合物,猴头菌子实体也具有提高免疫力、抗氧化、抗肿瘤、降血脂、抗衰老等多种功效。随着对猴头菌的深入研究,猴头菌类产品也日益增多,猴头菇市场需求量急剧增大,而优良猴头菌株是获得高品质猴头菇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选育活性代谢物含量高、生物学转化率高的菌株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以生物转化率较高的猴头菌株0605和子实体形态较好的刺长菌株为亲本菌株,制备原生质体单核体,进行单核体杂交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对得到的杂合子和融合子进行鉴定、筛选和栽培,以活性成分、营养成分及外观品质等为主要指标筛选优良猴头菌品种。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猴头菌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的最佳条件:酶系统2.0%溶壁酶+0.5%崩溃酶,酶解温度32℃,酶解时间2.5 h,菌丝体菌龄10 d,恒温摇床转速120 rpm,在此制备条件下,猴头菌原生质体的数量和再生率均较高,分别为13.10×106个/mL、0.83%,可以得到较高质量的猴头菌原生质体。2.本研究通过原生质体单核化获得了猴头菌0605单核体18株、猴头菌刺长单核体12株,并以此材料进行216次杂交,通过镜检两亲本单核体交错生长的菌丝是否有锁状联合得到30株猴头菌杂交菌株。对30株猴头菌杂合菌株和亲本进行生物学特征分析比较得到:杂交菌株ZJ513的菌丝生长速度相对亲本菌株0605提高了45.46%,杂交菌株ZJ917生物量相对亲本菌株0605提高了43.08%。对30株菌株栽培后的农艺性状分析发现:杂交菌株ZJ1210单产最高,相对于亲本菌株刺长提高了7.14%;ZJ105、ZJ909、ZJ1018三株杂交菌株的子实体菇形相对于两亲本较好。3.对30株猴头菌杂交菌株栽培子实体的营养及活性成分分析研究表明,子实体多糖含量最高的是ZJ917,相对亲本0605提高63.70%;子实体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ZJ507,相对亲本0605提高5.7%;ZJ917子实体中麦角甾醇含量最高,相对亲本0605提高了9.0%。呈味物质分析结果表明,ZJ1113子实体鲜味氨基酸含量最高,ZJ1204甜味氨基酸最高,鲜味核苷酸以杂交菌株ZJ908最高;ZJ906的EUC值最高,达Mau分级第三水平。4.对原生质体融合的双亲灭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猴头菌0605采用热灭活,55℃处理120 min,猴头菌刺长采用紫外灭活,距离15 W的紫外灯20 cm垂直照射26 s,致死率均达100%。通过单因素试验对融合条件进行优化得到猴头菌0605和猴头菌刺长的最佳融合条件为:30%的PEG 6000,Ca2+浓度10 mmol/L,融合时间25 min,融合温度32℃,融合pH 9.5,在此条件下融合率最高为2.499×10-5%。5.对融合后挑选出来的67株生长速度较快的再生菌株经SSCP和RAPD分析鉴定筛选得到14株融合菌株,对其生物学性状进行分析发现:融合菌株R51’和R53’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为0.422 cm/d,相对于亲本菌株0605提高了24.48%;R52’生物量最高,达到13.925 g/L,超出了亲本刺长生物量的28.05%;融合菌株R17’的菌丝体多糖含量高于亲本0605,相对于亲本0605提高了7.43%。6.14株猴头菌融合菌株进行了子实体栽培,融合菌株R28子实体单产略高于亲本菌株刺长为146.39g。子实体多糖含量分析结果表明,14株融合子菌株中有2株融合菌株R29和R52’子实体多糖含量高于亲本0605,分别提高了22.27%和22.78%。子实体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显示,14株融合菌株中融合菌株R29的谷氨酸含量、鲜味氨基酸含量、甜味氨基酸含量均最高分别为9.26mg/g、12.09mg/g和5.90mg/g,超出亲本菌株0605子实体5.47%、6.70%和9.46%。

二、野生猴头菌主要营养成分测定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野生猴头菌主要营养成分测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肉桂木栽培6种食用菌氨基酸特性及营养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肉桂木栽培食用菌
        1.1.2试剂
        1.1.3 仪器与设备
    1.2 方法
        1.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1.2.2 营养成分的测定
        1.2.3 蛋白质氨基酸营养评价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肉桂木栽培食用菌营养成分含量
    2.2 氨基酸含量及组成
    2.3 必需氨基酸主成分分析
    2.4 肉桂木栽培食用菌的蛋白质营养评价
        2.4.1 必需氨基酸组成
        2.4.2 聚类分析
        2.4.3 肉桂木栽培食用菌蛋白质的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
        2.4.4肉桂木栽培食用菌蛋白质的氨基酸比值系数与比值系数分
        2.4.5 肉桂木栽培食用菌蛋白质必需氨基酸指数、生物价和营养指数
3 讨论

(2)猴头菌多糖的研究和开发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猴头菌多糖产生的关键因素
    1.1 菌株对多糖产生的影响
    1.2 培养基质对多糖产生的影响
    1.3 生长阶段对多糖产生的影响
    1.4 生长环境对多糖产生的影响
2 猴头菌多糖的构效关系
3 猴头菌多糖的药理作用
    3.1 治疗胃炎、胃溃疡
    3.2 抗肿瘤
    3.3 降血糖
    3.4 抗衰老
    3.5 治疗神经性疾病
4 猴头菌多糖的开发应用现状
    4.1 药品
        4.1.1 猴头菌片
        4.1.2 猴菇健胃胶囊
        4.1.3 谓葆
    4.2 保健食品
        4.2.1 猴头菇胃肠保健口服液
        4.2.2 猴菇精胶囊
5 问题与展望

(3)猴头菌多糖的结构分析及其改善肠道菌群和免疫调节活性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表
第1章 绪论
    1.1 猴头菌研究概述
        1.1.1 猴头菌营养成分
        1.1.2 猴头菌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1.2 猴头菌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及结构分析
        1.2.1 猴头菌多糖的提取
        1.2.2 猴头菌多糖的分离纯化
        1.2.3 多糖的结构分析
    1.3 食药真菌多糖与肠道菌群
        1.3.1 肠道菌群
        1.3.2 多糖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1.3.3 肠道菌群对多糖的降解
        1.3.4 多糖在肠道菌群作用下产生短链脂肪酸
        1.3.5 多糖与肠道疾病
    1.4 食药真菌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1.4.1 多糖对免疫器官的作用
        1.4.2 多糖对免疫细胞的作用
        1.4.3 多糖对免疫分子的作用
    1.5 本研究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立题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猴头菌多糖在胃肠消化过程中分子和益生活性的变化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猴头菌多糖的提取
        2.3.2 体外胃消化模型
        2.3.3 体外肠消化模型
        2.3.4 猴头菌多糖的益生活性
        2.3.5 经胃肠消化后猴头菌多糖的益生活性
        2.3.6 不同胃肠消化时间下猴头菌多糖对植物乳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2.3.7 不同胃肠消化时间下猴头菌多糖分子量的测定
        2.3.8 不同胃肠消化时间下猴头菌多糖还原糖的测定
        2.3.9 不同胃肠消化时间下猴头菌多糖释放游离单糖的测定
        2.3.10 猴头菌多糖经胃肠消化后短链脂肪酸的测定
        2.3.11 数据统计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猴头菌多糖的益生活性
        2.4.2 猴头菌多糖经胃肠消化后的益生活性
        2.4.3 不同胃肠消化时间下猴头菌多糖分子量的变化
        2.4.4 不同胃肠消化时间下还原糖的产生情况
        2.4.5 不同胃肠消化时间下游离单糖的释放
        2.4.6 发酵后猴头菌多糖分子量
        2.4.7 发酵后短链脂肪酸的产生情况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猴头菌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猴头菌子实体多糖的提取
        3.3.2 化学组成测定
        3.3.3 DEAE-纤维素52离子交换柱层析
        3.3.4 Sephadex G-100凝胶柱层析
        3.3.5 分子量及均一性测定
        3.3.6 紫外光谱扫描
        3.3.7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3.3.8 单糖组成测定
        3.3.9 甲基化测定
        3.3.10 核磁共振谱测定
        3.3.11 数据统计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化学组成测定
        3.4.2 DEAE-纤维素52离子交换柱层析
        3.4.3 猴头菌多糖Sephadex G-100凝胶柱层析
        3.4.4 分子量及均一性测定
        3.4.5 紫外光谱扫描
        3.4.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3.4.7 单糖组成测定
        3.4.8 甲基化测定
        3.4.9 核磁共振谱测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猴头菌多糖对小鼠肠道菌群和免疫调节活性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猴头菌多糖的提取
        4.3.2 动物实验及分组
        4.3.3 DNA的提取
        4.3.4 PCR扩增、定量鉴定和PCR产物混合纯化
        4.3.5 文库的准备与测序
        4.3.6 生物信息学分析
        4.3.7 猴头菌多糖体外不同肠段发酵
        4.3.8 细胞复苏和传代培养
        4.3.9 细胞增殖活性检测
        4.3.10 一氧化氮的测定
        4.3.11 吞噬活性的测定
        4.3.12 体外小肠吸收模型的建立及细胞因子的检测
        4.3.13 Western blotting分析
        4.3.14 数据统计
    4.4 结果与分析
        4.4.1 猴头菌多糖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4.4.2 菌落测序原始数据统计
        4.4.3 物种多样性相关曲线分析
        4.4.4 小鼠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指数分析
        4.4.5 小鼠肠道菌群的操作分类单元分析
        4.4.6 小鼠肠道菌群的进化树
        4.4.7 肠道菌群的物种丰度聚类热图分析
        4.4.8 肠道菌群的组成分析
        4.4.9 小鼠肠道菌群的β多样性分析
        4.4.10 小鼠肠道菌群的LEfSe分析
        4.4.12 猴头菌多糖对RAW264.7细胞增殖活性、一氧化氮产生和吞噬活性的影响
        4.4.13 猴头菌多糖对RAW264.7细胞免疫因子分泌的影响
        4.4.14 猴头菌多糖在NF-кB、MAPK和PI3K/Akt通路上相关蛋白表达
        4.4.15 NF-κB、MAPK和 PI3K/Akt信号通路在猴头菌多糖发酵上清液激活巨噬细胞中的作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猴头菌多糖组分免疫调节活性及其机制的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细胞复苏和传代培养
        5.3.2 细胞增殖活性检测
        5.3.3 一氧化氮的测定
        5.3.4 吞噬活性的测定
        5.3.5 体外小肠吸收模型的建立
        5.3.6 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细胞因子含量
        5.3.7 Western blotting分析
        5.3.8 数据统计
    5.4 结果与分析
        5.4.1 猴头菌多糖对RAW264.7细胞增殖的影响
        5.4.2 猴头菌多糖对RAW264.7细胞一氧化氮产生的影响
        5.4.3 猴头菌多糖提高RAW264.7细胞的吞噬活性
        5.4.4 HEP-1对体外小肠吸收模型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
        5.4.5 HEP-1对NF-кB、MAPK和PI3K/Akt信号通路相蛋白表达的影响
        5.4.6 蛋白抑制剂作用下RAW264.7细胞NO和TNF-α的产生情况
        5.4.7 蛋白抑制剂作用下NF-кB、MAPK和PI3K/Akt信号通路相蛋白的表达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猴头菌发酵菌丝体纯化多糖的抗阿尔茨海默症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猴头菌概述
        1.1.1 猴头菌研究进展及开发现状
        1.1.2 猴头菌的活性成分研究
    1.2 多糖的研究概述
        1.2.1 多糖的特性及应用
        1.2.2 多糖的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1.3 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概述
        1.3.1 AD研究现状
        1.3.2 AD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进展
        1.3.3 AD当下的治疗策略
    1.4 立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2章 猴头菌液体深层发酵工艺优化及发酵菌丝体活性成分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和材料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菌种
        2.2.3 实验试剂及培养基
    2.3 实验方法
        2.3.1 菌种培养方案
        2.3.2 满意度函数的建立
        2.3.3 猴头菌发酵菌丝体干重及胞内多糖含量测定
        2.3.4 猴头菌发酵培养基优化
        2.3.5 猴头菌发酵条件优化
        2.3.6 猴头菌液体深层发酵工艺产量验证
        2.3.7 猴头菌发酵菌丝体活性成分分析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碳源种类对猴头菌发酵期望值的影响
        2.4.2 氮源对猴头菌发酵的影响
        2.4.3 无机盐种类对猴头菌发酵期望值的影响
        2.4.4 P-B实验结果与分析
        2.4.5 CCD结果与分析
        2.4.6 不同温度对猴头菌发酵期望值的影响
        2.4.7 不同转速对猴头菌发酵期望值的影响
        2.4.8 培养基初始p H对猴头菌发酵期望值的影响
        2.4.9 接种量对猴头菌发酵期望值的影响
        2.4.10 猴头菌液体深层发酵周期确定及生长曲线的绘制
        2.4.11 猴头菌液体深层发酵工艺产量验证结果
        2.4.12 猴头菌发酵菌丝体中活性成分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猴头菌发酵菌丝体水提物抗AD活性初步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和材料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菌种、细胞系和动物
        3.2.3 实验试剂和培养基
        3.2.4 试剂盒
    3.3 实验方法
        3.3.1 HE的制备
        3.3.2 PC12 细胞培养方法
        3.3.3 HE对细胞形态的影响
        3.3.4 MTT法评估细胞活力
        3.3.5 细胞凋亡核变化评估
        3.3.6 MMP评估
        3.3.7 细胞内Ca~(2+)浓度分析
        3.3.8 细胞内ROS水平分析
        3.3.9 Western Blotting分析
        3.3.10 AD小鼠模型建立和药物治疗
        3.3.11 AD小鼠行为学观察
        3.3.12 小鼠解剖和样品收集
        3.3.13 ELISA检测
        3.3.14 统计学分析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HE通过调节β-tubulin III对 PC12 细胞分化的诱导作用
        3.4.2 HE对DPC12 细胞活力的影响
        3.4.3 HE对DPC12 细胞凋亡核变化的影响
        3.4.4 HE对DPC12 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
        3.4.5 HE对 DPC12 细胞中Ca~(2+)超载的改善作用
        3.4.6 HE对 DPC12 细胞ROS积累的改善作用
        3.4.7 HE对AD小鼠体重的影响
        3.4.8 HE对AD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3.4.9 HE对 AD小鼠下丘脑和血清中ACh和 Ch AT浓度的调节作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猴头菌发酵菌丝体胞内多糖的纯化、理化分析和结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和材料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菌种和细胞系
        4.2.3 实验试剂和培养基
    4.3 实验方法
        4.3.1 HT22 细胞的培养
        4.3.2 猴头菌发酵菌丝体活性粗多糖的制备
        4.3.3 活性粗多糖的纯化
        4.3.4 总糖和总蛋白含量测定
        4.3.5 紫外光谱分析
        4.3.6 单糖组成分析
        4.3.7 分子量和均一性分析
        4.3.8 红外光谱分析
        4.3.9 多糖键合结构分析
        4.3.10 多糖核磁解析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猴头菌活性纯化多糖PHEB的制备
        4.4.2 PHEB中总糖和总蛋白含量检测结果
        4.4.3 PHEB紫外光谱分析结果
        4.4.4 PHEB单糖组成分析结果
        4.4.5 PHEB分子量和均一性分析结果
        4.4.6 PHEB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4.4.7 PHEB键合结构分析结果
        4.4.8 PHEB的结构鉴定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猴头菌纯化多糖基于氧化应激介导的Ca~(2+)平衡调节在辅助治疗AD作用中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仪器和材料
        5.2.1 实验仪器
        5.2.2 实验动物
        5.2.3 实验试剂
        5.2.4 试剂盒
        5.2.5 实验抗体
    5.3 实验方法
        5.3.1 APP/PS1 小鼠饲养及分组给药
        5.3.2 小鼠行为学考察
        5.3.3 小鼠解剖和样品收集
        5.3.4 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
        5.3.5 IHC分析
        5.3.6 ELISA检测
        5.3.7 蛋白质组学分析
        5.3.8 Western Blotting分析
        5.3.9 统计学分析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PHEB给药对APP/PS1 小鼠体重的影响
        5.4.2 PHEB对 APP/PS1 小鼠不同器官的病理学的影响
        5.4.3 PHEB对 APP/PS1 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5.4.4 PHEB对 APP/PS1 小鼠胆碱能因子的调节作用
        5.4.5 PHEB对 APP/PS1 小鼠海马和血清中Aβ_(1-42)表达的清除作用
        5.4.6 PHEB对 APP/PS1 小鼠海马中tau的磷酸化表达的调节作用
        5.4.7 PHEB基于Nrf2 途径对APP/PS1 小鼠氧化应激的调节作用
        5.4.8 LFQ蛋白质组学分析
        5.4.9 PHEB基于对Ca~(2+)平衡的调节发挥抗AD作用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实验结论
    6.2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5)川产猴头菇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猴头菇简介
    1.2 猴头菇的生长及发育特征
    1.3 猴头菇的培育
    1.4 猴头菇的化学成分
        1.4.1 多糖
        1.4.2 氨基酸
        1.4.3 酚类化合物
        1.4.4 萜类化合物
        1.4.5 甾醇类化合物
        1.4.6 挥发油成分
        1.4.7 其他化学成分
    1.5 猴头菇的药理作用
        1.5.1 抗溃疡、抗炎症作用
        1.5.2 抗肿瘤、增强免疫力作用
        1.5.3 抗衰老、抗氧化作用
        1.5.4 降血糖作用
        1.5.5 保肝护肝作用
        1.5.6 降血脂降血压作用
        1.5.7 神经保护作用
    1.6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7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猴头菇化学成分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材料和仪器
    2.3 猴头菇化学成分的提取和分离
    2.4 猴头菇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
        2.4.1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4.2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5 猴头菇化学成分的波谱数据
        2.5.1 新化合物的波谱数据
        2.5.2 已知化合物的波谱数据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猴头菇部分化学成分的抗炎活性测定
    3.1 引言
    3.2 材料,仪器、试剂
    3.3 试验方法
        3.3.1 LPS诱导RAW264.7 巨噬细胞释放TNF-α
        3.3.2 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试TNF-α
        3.3.3 试验结果分析
        3.3.4 试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附录 化合物图谱

(6)野生与栽培猴头菌营养成分比较及氨基酸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栽培培养料
    1.3 主要仪器
    1.4 方法
        1.4.1 营养成分测定
        1.4.2 氨基酸测定及评价
        1.4.3 维生素测定
        1.4.4 矿质元素测定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营养成分组成及其含量
    2.2 氨基酸组成及评价
    2.3 维生素组成及其含量
    2.4 矿质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3 讨论

(7)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条件优化及其抗氧化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猴头菇
        1.1.1 猴头菇概述
        1.1.2 猴头菇营养价值
        1.1.3 猴头菇活性成分及功效
        1.1.4 猴头菇加工研究进展
    1.2 南瓜
        1.2.1 南瓜概述
        1.2.2 南瓜营养成分及功效
        1.2.3 南瓜加工研究进展
    1.3 保健酒
    1.4 电子鼻技术及应用
    1.5 抗氧化
        1.5.1 抗氧化机理
        1.5.2 猴头菇及南瓜相关抗氧化研究进展
    1.6 益生菌的保健功能
    1.7 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猴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条件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试剂及配制
        2.1.2 试验方法
        2.1.2.1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条件流程
        2.1.2.2 前期处理
        2.1.2.3 发酵条件单因素试验
        2.1.2.4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条件优化的正交试验
        2.1.2.5 电子鼻分析
        2.1.2.6 猴菇南瓜保健酒理化和微生物指标测定
        2.1.2.7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液p H的监测
        2.1.2.8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液酵母细胞数的监测
        2.1.2.9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单因素实验
        2.2.1.1 猴头菇汁与南瓜汁比例对猴菇南瓜保健酒的影响
        2.2.1.2 初始糖度对猴菇南瓜保健酒的影响
        2.2.1.3 初始p H对猴菇南瓜保健酒的影响
        2.2.1.4 酵母接种量对猴菇南瓜保健酒的影响
        2.2.1.5 发酵温度对猴菇南瓜保健酒的影响
        2.2.1.6 发酵时间对猴菇南瓜保健酒的影响
        2.2.2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条件优化正交试验
        2.2.3 基于电子鼻的数据分析
        2.2.3.1 主成分分析(PCA)
        2.2.3.2 线性判别分析(LDA)
        2.2.3.2 载荷分析(Loadings)
        2.2.3.3 气味感应强度
        2.2.4 猴菇南瓜保健酒主要指标测定
        2.2.5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过程p H的变化
        2.2.6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过程酵母细胞数的变化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猴菇南瓜保健酒抗氧化成分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试剂及配制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1.3 试验方法
        3.1.3.1 多糖含量的测定
        3.1.3.2 黄酮含量的测定
        3.1.3.3 抗氧化成分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加工处理的猴头菇多糖与黄酮含量
        3.2.2 不同加工处理的猴头菇抗氧化成分
        3.2.3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过程多糖含量的变化
        3.2.4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过程中黄酮含量的变化
        3.2.5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过程中抗氧化成分分析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保健利亚乳杆菌与嗜热链球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抗氧化成分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p H的影响
        4.1.2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酵母细胞数的影响
        4.1.3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多糖的影响
        4.1.4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黄酮的影响
        4.1.5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抗氧化成分的影响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过程中p H的影响
        4.2.2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酵母细胞数的影响
        4.2.3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多糖的影响
        4.2.4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黄酮的影响
        4.2.5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抗氧化性的影响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结论
        5.1.1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条件优化
        5.1.2 猴菇南瓜保健酒多糖、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成分分析
        5.1.3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各理化因素的影响
    5.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仿野生栽培的两种猴头菌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1.3 具体试验方法
        1.3.1 猴头菌中营养成份的测定
        1.3.2 营养价值评价方法
        1.3.3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两种猴头菌多糖和三萜类物质含量
    2.2 两种猴头菌的矿质元素组成
    2.3 两种猴头菌的氨基酸组成
    2.4 两种猴头菌的营养评价
3 结论与讨论

(9)小刺猴头菌颗粒剂的制备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中药制剂的研究进展
        1.2.1 中药剂型的研究
        1.2.2 中药制剂的研究
        1.2.3 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研究
    1.3 猴头菇的研究进展
        1.3.1 猴头菇的概述
        1.3.2 猴头菇的营养价值
        1.3.3 猴头菇的药理研究
第2章 多糖含量测定方法学的建立
    2.1 引言
    2.2 仪器和试剂
        2.2.1 试剂
        2.2.2 仪器及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溶液的配制
    2.4 方法学考察
        2.4.1 线性关系考察
        2.4.2 精密度试验
        2.4.3 稳定性试验
        2.4.4 重现性实试验
        2.4.5 加样回收试验
        2.4.6 供试品含量测定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2.5.1 线性关系考察
        2.5.2 精密度试验
        2.5.3 稳定性试验
        2.5.4 重现性试验
        2.5.5 加样回收试验
        2.5.6 供试品含量测定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无糖及速溶型小刺猴头菌颗粒剂辅料筛选研究
    3.1 引言
    3.2 仪器与试剂
        3.2.1 主要仪器
        3.2.2 主要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颗粒剂的制备
        3.3.2 单一辅料的筛选
        3.3.3 复合辅料的筛选
    3.4 颗粒剂指标考察
        3.4.1 成型性的测定
        3.4.2 堆密度的测定
        3.4.3 休止角的测定
        3.4.4 吸湿性的测定
        3.4.5 溶化率的测定
        3.4.6 甜味剂用量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1 单一辅料的筛选结果
        3.5.2 复合辅料的筛选结果
        3.5.3 成型性的测定
        3.5.4 堆密度的测定
        3.5.5 休止角的测定
        3.5.6 吸湿性的测定
        3.5.7 溶化率的测定
        3.5.8 综合评分
        3.5.9 甜味剂用量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小刺猴头菌颗粒剂的质量标准及稳定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材料
        4.2.2 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感官指标检查
        4.3.2 理化指标检查
        4.3.3 功效成分含量测定
        4.3.4 微生物限度检查
        4.3.5 稳定性研究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感官指标检查结果
        4.4.2 理化指标检查结果
        4.4.3 功效成分含量测定结果
        4.4.4 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
        4.4.5 稳定性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10)猴头菌单核体杂交及原生质体融合品质育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食用菌育种技术的发展
        1.1.1 人工选育育种
        1.1.2 诱变育种
        1.1.3 杂交育种
        1.1.4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1.1.5 转基因育种
    1.2 猴头菌主要活性物质及药理活性
        1.2.1 多糖
        1.2.2 甾醇类化合物
        1.2.3 其他
    1.3 猴头菌育种研究现状
    1.4 课题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课题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猴头菌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条件优化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菌株
        2.1.2 培养基
        2.1.3 试剂及仪器
        2.1.4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猴头菌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单因素实验
        2.2.2 猴头菌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正交实验
    2.3 小结
第三章 猴头菌单核体杂交育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菌株
        3.1.2 培养基
        3.1.3 试剂及仪器
        3.1.4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猴头菌原生质体单核体挑选
        3.2.2 猴头菌单核体杂交及鉴定
        3.2.3 猴头菌株杂合子SSCP分析
        3.2.4 猴头菌杂交菌株生物学性状分析
        3.2.5 猴头菌杂交菌株农艺性状的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猴头菌杂交菌株子实体品质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菌株
        4.1.2 试剂与仪器
        4.1.3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子实体营养成分及活性物质分析
        4.2.2 有机酸含量的测定
        4.2.3 游离氨基酸、5’-核苷酸分析及等鲜浓度值(EUC)评价
    4.3 小结
第五章 猴头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菌株
        5.1.2 培养基
        5.1.3 试剂及仪器
        5.1.4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原生质体灭活条件优化
        5.2.2 原生质体融合条件优化
        5.2.3 融合子的初筛
        5.2.4 融合子生物学性状的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猴头融合菌株子实体农艺性状及品质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菌株
        6.1.2 试剂与仪器
        6.1.3 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融合菌株子实体农艺性状分析
        6.2.2 融合菌株子实体多糖含量分析
        6.2.3 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分析
    6.3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本文创新点
本文不足与展望
附表
致谢
硕士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四、野生猴头菌主要营养成分测定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肉桂木栽培6种食用菌氨基酸特性及营养评价[J]. 黄清铧,王丽宁,张柳莲,王庆福,梁磊,陈俊杰,林驹. 热带作物学报, 2021
  • [2]猴头菌多糖的研究和开发应用进展[J]. 马强,杨焱,张忠,王晨光,吴迪. 食用菌学报, 2021(06)
  • [3]猴头菌多糖的结构分析及其改善肠道菌群和免疫调节活性的机制研究[D]. 杨扬. 吉林大学, 2021(01)
  • [4]猴头菌发酵菌丝体纯化多糖的抗阿尔茨海默症活性研究[D]. 胡文继. 吉林大学, 2021
  • [5]川产猴头菇化学成分的研究[D]. 唐岚.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6]野生与栽培猴头菌营养成分比较及氨基酸评价[J]. 曲明清,杨双双,余昌霞,李贺贺,林群英,陈明杰,李传华. 食用菌学报, 2020(04)
  • [7]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条件优化及其抗氧化成分分析[D]. 王雪儒. 广西大学, 2020(07)
  • [8]仿野生栽培的两种猴头菌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J]. 马庆华,边禄森,王兴红,封焕英,范宇光,余海,刘学,张永安.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0(06)
  • [9]小刺猴头菌颗粒剂的制备及质量标准研究[D]. 赵秀婷. 吉林大学, 2019(12)
  • [10]猴头菌单核体杂交及原生质体融合品质育种的研究[D]. 杨珊. 上海海洋大学, 2018(05)

标签:;  ;  ;  ;  ;  

野生猴头菇主要营养成分的测定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