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英语教材建设中的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黎鑫[1](2021)在《隐性课程视角下高中英语教材的性别表征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2019)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教材作为学校师生日常使用的最主要的教学材料,是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依据。教材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体系,并以权威的方式给学生渗透其中承载的知识、文化、观念等,使学生吸收、习得相应的知识技能,形成价值观。教材通过隐性课程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教学效果是潜移默化的,具有感染性、隐蔽性和长效性,所以值得深入研究。教材中的性别表征是性别的表现形式,作为一种隐性课程,是英语教材与改革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目前,国内关于高中英语教材性别表征的研究与国外的相关研究相比,考察维度不够全面,研究工具科学性不够强。本研究从隐性课程视角,通过考察插图和文本中的两性形象出现频数和比例,插图和文本中两性角色刻画以及文本中的性别歧视语言现象探究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2019)的性别表征情况。和许多已有研究中通常使用的手工分析方法不同,本研究使用了语料库和语料库软件Ant Conc来进行频率计数、搭配等。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2019)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相对于前人的研究有所改进,如家庭活动的插图中增加了许多父亲角色,且不再将女性限制于传统的家庭妇女的形象,女性的职业角色不再单一,体育赛事的配图中也不乏女性,文本中的女性在职业、社会、家庭、性格等方方面面的地位有明显的提升,不再特意忽略女性在某些重要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但该套新教材的性别表征方面仍存在不少性别刻板印象以及性别歧视,教材中插图以及文本中的两性形象出现比例失衡,在各个维度中男性出现频数均超过女性,尤其体现在文本中的杰出人物中两性出现频数;插图和文本中的角色刻画中性别刻板印象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女性职场精英人物数量显着少于男性,社会角色中,女性更多为社会中的受助者,男性为施救者,两性的性格特征描绘也凸显女性柔弱形象,而男性为刚毅形象;文本中依然保留不少性别歧视语言,主要体现在男性通称结构、男性优先的成对结构语序、标记性词语以及不对称的两性头衔称谓四方面。本研究从隐性课程理论角度分析插图和文本中的性别歧视以及性别刻板印象存在的潜在影响,从教材出版和审查机构、编写者、师生等几个方面分别提出几点建议,并指出本文的研究不足,希望后续的研究探讨能更深入更全面,以期性别平等观念贯彻教育教学中,继续推进性别表征均衡。
冯俊琪[2](2020)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研究(1978-2020年)》文中提出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走过了40多年的历程。女性数学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随着社会的变化、数学教育理念的变革逐步发展。经过40多年的积累,回望我国女性数学教育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女性接受数学教育是女性学习掌握数学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女性发展智力、提升智力水平的重要工具,女性数学教育的程度标志着现代女性智能化的水平。因此,保障女性受数学教育的权利,不仅关系到女性素质的高低,而是更关系到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的推动。女性数学教育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着区别于数学教育的独特问题、独特视野以及独特社会价值,所以人们应当更加关注与重视。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是数学教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有着区别于数学教育研究的独特问题、独特视野以及独特社会价值,所以人们应当更加关注与重视。目前,我国女性数学教育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位研究女性数学教育的学者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的主要任务包括:1.记录我国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的历程;2.探讨我国女性数学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理念之间的关系;3.对女性数学教育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研究与反思,以期为我国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和繁荣提供成果借鉴和历史思考。基于此,使得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论述。全文主要分为绪论、理论基础、正文和结语四个部分。正文部分包括五章内容:第一章研究了女性数学教育从缺失到确立的历史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即零星的家庭数学教育(封建社会)、女性数学教育的萌芽(1840—1949年)和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1849—1978年)。第二、三、四章分别论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全面恢复时期(1979—1989年)、繁荣发展时期(1990—1999年)、巩固提高时期(2000年—至今)的女性数学教育发展总况。每一章都将从女性教育政策及措施、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女性数学教育的成就以及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四部分展现女性数学教育在每一期的发展历程。第五章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女性数学教育以及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经验、梳理了对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女性数学教育研究的结论,提供了一些对未来女性数学教育发展以及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期为今后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作用,起到自己的绵薄之力。总之,论文结合女性数学教育历史与现状,从数学史和数学教育的角度对女性数学教学和女性数学学习培养过程进行分析,并且分析了在此背景下兴起的女性数学教育研究的情况及问题,为我国数学教育中的性别公平建设,为女性数学教育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有益参考。
过巧[3](2020)在《日常教学情境中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及其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由起点公平向过程公平深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承担着促进教育过程公平的重要角色。教师持有的性别观念与教育教学相关联,并通过言语、非言语等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生成就与心理等方面。因此,有必要就日常教学情境中教师性别刻板印象的呈现样态调查并阐述,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思考可行的对策。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研究范式,深入宁波某重点高中进行了为期近两个月的研究,以9名教师为研究对象,运用访谈法、观察法等方法对教师性别刻板印象呈现样态、影响因素及对策进行了研究。研究中共计进行了45节课堂观察和一个多月的教师办公室观察。本研究从教师主体入手,对丰富教学与性别研究,推动教育过程公平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研究发现,尽管教师自持“去性别化”的教育观念或“性别中立”的教育观念,但在深入调查和追踪中发现存在日常教学情境中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其典型呈现样态为:课堂表现上的性别刻板期待与对待:受关注的男生和被忽略的女性;学业成就的性别刻板分析与期待:赋予男生厚望而无形束缚女性;学科的性别刻板印象及导向:男生更擅长与适合学习理科。究其原因,本研究中所调查的日常教学中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至少受四方面影响,社会和文化的建构影响角色形塑和偏见传递;教师的教育教学经历导致社会性别敏感意识不足;教育评价制度导向下忽视对学生经历的性别关怀与引导;而学校教育环境中缺乏性别平等的整体氛围支持对突破日常教学情境中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产生了一定影响。基于以上研究,突破日常教学情境中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需要考虑开展教师社会性别意识教育与培训以提高教师的社会性别敏感意识与分析能力;借助性别分析工具与鼓励开展行动研究,正视并挑战性别刻板印象;关怀学生的经验与体验,并动态灵活分析性别差异;此外,也需要创设性别平等的日常教学环境氛围。
朱小超[4](2020)在《语言教育规划视角下我国初中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科书体现了人类文化知识,反映了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我国英语教科书是外语教育政策和规划落实的载体,对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教科书中的呈现情况,考察教科书编写和语言教育政策和规划的衔接程度。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分别是:(1)我国初中英语教科书呈现了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变迁?(2)影响我国初中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的动因是什么?(3)如何从语言教育规划层面调适初中英语教科书编写,以更合理的方式进行价值的呈现?根据研究问题,釆用内容法、访谈法、文献法和文本分析法进行深入的探究。研究以1949年以来人民教育出版社为主的9套初中英语教科书为样本,对1265篇文章进行内容分析,最后确定其中有694篇文章呈现了不同的价值类目。研究发现了三种变化趋势:第一,出现上升趋势的价值取向,即文化类和智识类价值取向。两者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初中英语教科书中处于较低的比例,改革开放后逐渐提高。第二,保持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即经济类、社会类、道德类。第三,出现下降趋势的价值取向,即政治类价值取向。根据教科书内容分析和访谈等搜集的数据,发现影响教科书价值取向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等显性的外语教育政策,也包括发挥隐形作用的外语教育规划的不同主体。这些主体可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有权力的人,如国家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第二类为有专业知识的人,如语言学家、教师和其他教科书编写者;第三类为利益相关者,包括一线英语教师、学生和家长。从语言规划的视角来进一步分析,外语教育政策和规划主体的价值观受到意识形态因素、身份认同因素、形象因素、不安全因素、工具和融合因素等影响。基于以上发现,本研究构建了初中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的分析模型。通过语言教育规划的视角,本研究从三个方面为初中英语教科书编写提供了建议。首先,加强外语教育政策和规划的价值取向研究,促进外语教育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保持英语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协同发展,发挥英语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和国家文化建设的作用。其次,加强初中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应协调初中英语教科书全球化与本土化价值取向,加强教科书文化内容的教法研究,加强教科书价值的接受机制研究,保持教科书价值体系的更新。此外,应发挥教科书编写人员的能动性。本论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缘起、核心概念、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论文的整体结构等;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回顾了国内外语言教育规划价值取向研究和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总结已有研究的成果和不足;第三章为理论基础,系统阐释了教育价值理论,分析了语言规划理论的价值转向,对语言教育规划理论进行了回顾。另外,结合第二章的文献综述内容,构建了本研究的理论框架;第四章为研究设计,这部分框定研究对象,阐明研究问题,详述研究方法、数据收集与分析的过程;第五章为研究发现,主要剖析了1949年以来我国初中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的变迁以及各个价值类目的流变;第六章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初中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的主要影响因素,一方面是语言教育规划的深层驱动因素对教科书价值内容的影响,包括意识形态、身份认同、不安全感、形象、融合和工具等因素;另一方面是语言教育规划的不同主体对教科书价值内容的影响。第七章基于语言教育规划视角,对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构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第八章回顾了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发现、创新之处、研究局限与展望。
李昕颖[5](2020)在《多元文化视域下美国社会科课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普遍应用加剧了多元文化全球影响力的蔓延和深化,一方面文化创新、文化创造、文化交流的激增使得多元文化日趋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一种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以尊重、理解不同文化为旨归的多元文化思潮蔚然成风。基于此,对于教育领域而言引导学生理性认识多元文化,继而学会如何在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就成为了一种必然要求。美国天然带有多种族和文化多样的属性,是典型的多元文化国家,而在学校教育中社会科的学科性质则决定了其在多元文化与教育的互动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截至目前美国社会科在课程方面围绕多元文化已进行了大量教育探索,相较其他国家、学科而言其多元文化教育实践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和先进性,故以多元文化为抓手透视美国社会科课程不仅可充实该领域现有研究成果,也可为我国同样肩负国民人格培养任务的德育课程更好地应对多元文化带来有益启发。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历时性的角度出发,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多元文化影响下的美国社会科课程进行系统的历史梳理,在阐述不同时期美国多元文化现状的基础上,揭露受多元文化影响美国社会科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三个维度中呈现出的阶段性实践表现,继而深入分析多元文化对美国社会科课程的影响有何特点,并尝试总结在多元文化这一视域下美国社会科课程所呈现的总体特征,以期为我国德育课程如何更好地回应现阶段多元文化诉求、推进德育课程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具体而言,本文共包含以下内容:第一章,从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视角出发探清何为多元文化,对美国社会科的发展历程及内涵加以考察,从多元文化和美国社会科二者逻辑关系的角度阐明以多元文化为视域透视美国社会科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二、三章,以美国民权运动的兴起为开端,美国社会科协会1991年颁布的《多元文化教育课程指南》为分界点,将半个多世纪以来多元文化下美国社会科课程的发展分为20世纪60至80年代、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两个阶段进行论述,揭示不同阶段美国多元文化的现实境况,基于课程实施这一层面阐明美国社会科课程为应对多元文化采取的相关举措,在此基础上尝试分析不同时期多元文化对美国社会科课程的影响有何特点。第四章,立足于课程的价值立场、实践探索、发展进程三个维度总结概括20世纪60年代至今多元文化影响下美国社会科课程的整体特征,通过借鉴美国社会科课程的经验教训为推进我国德育课程建设提供可行性建议,即:目标层面,注重学生多元文化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内容层面,适当引入争议性话题增进文化深度学习;方式层面,开展以探究为主线的文化敏感性教学。
何茹荻[6](2020)在《小学英语教材中性别再现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印刷技术的进步,教材的组成成分通常不仅只包含语言还有插图、字符、颜色、排版等其它符号。为了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中传递男女平等这一思想,教材的每一个组成部分包括语言、图片、字符等的编写都需更科学规范。而多模态话语分析为全面探究教材中的性别再现提供了新的方法。本研究依据Brugeilles(2009)对教材中语言方面的性别歧视的研究方法和Van Leeuwen(2008)分析人物在视觉媒介上再现的理论,选取2012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PEP小学英语》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语言和插图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以探究此套教材中男女人物的再现有无差异从而推断此套教材中是否存在性别歧视。研究结果表明,在所选教材的语言与插图中,男女人物的再现均不平衡。在语言模态中:首先,“man”和“he”等词汇的泛指用法大量出现且能够反映女性婚姻状况的称呼多次出现;其次,男性的话轮数高出女性约20%;再次,描述男性外貌与性格的形容词多于女性因此男性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此外,男性的职业种类更多,只有男性出现在“司机”和“足球运动员”等职业中,而只有女性充当了“护士”和“保洁员”的角色。最后,男性更常出现在社会关系中而女性更常出现在家庭关系中。在非语言模态中:首先,男性的出现频次高于女性;其次,近焦与中近焦镜头中的男性数量高于女性;再者,男性更常出现在具有更高地位的低视角下而女性更常出现在高视角下,男性更常以身体正面对向读者以增加与读者的联系而女性更多以让读者感觉疏远的身体侧面或背面出现;最后,与读者有目光交流的男性多于女性。可以看出无论是在语言模态还是非语言模态中,男女人物的再现都有较明显的不平衡现象,说明此套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女性的性别歧视。本文既能拓宽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领域,又能促进教材领域研究的发展并且丰富了我国英语教材中性别歧视研究的成果。同时对提高整个社会的性别平等意识,帮助儿童塑造男女平等的观念以及为女性争取正当权益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洪雷明[7](2020)在《高中《彝语文》教材中《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研究 ——以昭觉县民族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玛牧特依”,汉语译为《教育经典》。在彝语里“玛”意为教育、训导、劝说之意,“牧”意为智慧、为人处世、优良之意,“特依”意为书、经,“玛牧特依”就是“教育人们做事做人的经书”。1它是彝族古代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涉及教育学、政治学、哲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民族学、伦理学等诸多学科内容,是一部全面阐释古代彝族阶级关系、社会结构、道德风尚、风俗习惯等内容的不可多得的珍贵古文献。因此,本次研究采取田野调查的方式,重点运用问卷法、访谈法以及观察法等研究方法,以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民族中学高中部为个案,以该校高中《彝语文》教材中《玛牧特依》选编内容(以下简称《玛牧特依》选编内容)为研究重点,重点探讨《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文化保存、选择和创造的教育价值以及对学生“德育”、“智育”和“劳动教育”的教育价值。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的缘由和研究的意义,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和分析,并对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进行阐明。第一章,《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材使用点概述。主要介绍教材的编写地——凉山州彝文教材编译室的历史沿革、人员结构以及教材的编译流程,也介绍了社会上《玛牧特依》的研究机构——凉山州玛牧文化协会的历史沿革与组织构架、会员制与人员管理、推广与宣传等,并重点介绍教材的使用地——昭觉县民族中学的历史沿革、近几年教育情况,《玛牧特依》的教育开展情况,且重点对被调研教师和被调研学生的情况作了详细介绍。第二章,《玛牧特依》选编内容概述及其教育价值分析。主要概述选编内容在教材中的章节分布及主要内容;同时阐述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一方面以教育的文化功能价值理论为基础,分析选编内容在教育的文化保存、文化选择以及文化创造三个方面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以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理论为基础,分析选编内容对学生的“德育”、“智育”以及“劳动教育”的教育价值。第三章,《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成效分析。主要介绍选编内容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包括有助于学生为人处世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有助于学生理想追求的确定和有助于学生生活习惯的改善。同时,从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角度,分析《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对其自身的积极影响。第四章,《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主要介绍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存在的问题,比如,过于注重个体社会化价值,轻视个体个性化;过于注重教育的人文价值,轻视教育的科学价值;过于注重教育的传承价值,轻视教育的创新价值以及“美育”和“体育”教育价值的缺失。同时,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影响《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实现的因素,其中主观原因包括教材和学生两个方面;客观原因包括政府、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四个方面。第五章,提升《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的对策。该部分主要从政府及教育部门、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四个层面展开分析。其中,政府及教育部门主要从增添选编内容,加大研究支持力度,完善辅导用书以及增设彝文课程,拓展玛牧用途等方面提出建议。社会层面主要从加强玛牧的宣传与推广,助力玛牧的传承与创新等方面提出建议。学校层面主要从强化师资建设,协调课时安排,解决奖励不公问题,尝试开发校本课程等方面提出建议。家庭层面主要从努力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开展家庭玛牧教育等方面提出建议。
张静,杜丽娟[8](2019)在《基于CiteSpace的国内语言性别歧视研究的可视化分析》文中认为以CNKI为数据来源,考察了近二十年国内语言性别歧视研究的现状、热点与演变趋势。从涉及语种、出现场域、原因与消除策略、跨学科等四部分分析目前国内语言性别歧视研究的不足,提出反思与展望,以期为学者进行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桂陈懿[9](2019)在《外研社版高中英语教材性别偏见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来源,是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的重要手段。一本设计合理的教材应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能同时传达社会文化、社会价值观和社会道德观等。由此可见教材在学生的社会化和性别意识养成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国内外学者为此展开了大量研究,均得出教科书存在着性别偏见现象的结论。但国内的高中英语教材研究多集中于人教版、北师大版等版本的教材,缺乏对外研社版高中英语教材的研究。所以笔者决定运用文献法、文本分析以及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从内容和语言两个维度对外研社版高中英语教材展开研究。在内容方面,审视了:1.教材插图和文本中是否存在男女出现频数比例失调以及忽视女性的现象。2.在家庭和职业场景中,男女各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他们的行为特征有哪些。在语言方面:1.两性形容词:教材用了哪些形容词来描述两性,有无性别偏见现象。2.两性称谓:当两性同时出现时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有没有用男性代词he及其变体来指称两性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外研社版高中英语教材仍存在性别偏见的现象。1.内容方面的研究:(1)男女出现频数研究:包含插图中男女的出现频数、文本中两性主人公和杰出人物的出现频数。结果发现不管是在插图中、还是在文本中都存在过度呈现男性,缺少女性身影的现象。(2)性别角色研究:包括插图中两性出现的场景、男女所扮演的角色和行为特征、以及文本中男女的职业角色。结果表明教材着重刻画男性在职场中的形象,弱化女性在职场中的形象。男性多从事运动员、演员、商人、警察、科学家等社会地位较高的工作,而女性所从事的行业多属于服务型行业,如护士、售货员等。2.语言方面的研究:包括人物描写课文中,通常用哪些形容词描述两性;以及教材中的人物称谓研究。结果发现当两性同时出现时,教材普遍将男性代词放在成对结构的前面;以及存在用代词he及其变体指称两性的情况。由此可见,外研社版高中英语教材中仍然存在性别偏见问题,不利于学生形成客观公正的性别观。需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教材编写部门和教师、学生们的注意。
郑美良[10](2019)在《台湾原住民族语言教育研究 ——基于政策执行的分析》文中指出我国台湾地区是一个拥有包括原住民族在内的多民族地区,长期以来形成了多元民族文化和语言。但是由于受政治环境、语言政策等的影响,台湾原住民族语言遭遇发展危机,多种原住民族语言濒临消失。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受多元文化思潮和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台湾地区开始调整原住民族语言政策,强调保护和弘扬多元化语言文明。基于这样的背景,本研究尝试通过政策研究,考察和分析台湾地区在保护和恢复原住民族语言上所采取的实践行动及其效果。首先通过政策文本分析,梳理和回顾不同历史时期台湾地区原住民族语言政策的历史脉络,整合和分析原住民族语言政策的基本过程和基本内容。其次,通过田野调查,实地考察三所不同类型学校的族语教育政策执行和效果。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台湾的原住民族群约有55万人,占全台湾总人口数约2%,大多居住在山地地区。原住民学生数已达到136371人,占了全体总学生数的3.05%。虽然自2013年以来原住民学生族语交谈频率略有提升,但频率仍然较低;约半数原住民学生认为使用族语不便于与人沟通且缺乏族语学习兴趣;在族语使用能力方面,学生在听力、口语和歌谣歌颂能力均较弱;中学阶段通过族语认证的原住民学生人数也呈逐年递减态势。第二,为切实保护濒临消失的原住民族语言,台湾地区形成了不同层次、相对完整的政策体系。一是形成了以台湾“教育部”和“原住民族委员会”为主体的政策制定主体,全面规划和制定原住民族语言政策;二是建构了以《原住民族教育法》和《原住民族语言发展法》为标志性文件的语言政策体系,包括相关课程规划、师资培训规划、教材编辑制度、语言认证制度等政策;三是优化了原住民族语言政策的行动路径,更加强调通过学校系统层面推动和深化。第三,台湾各地方、各学校依据政策规划,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执行方案,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课程编排上,台湾在《九年一贯制课程纲要》和《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都规定了一定时数的族语课程;在师资选拔和培育上,建立原住民族语能力认证考试制度,实施族语师资培训规划;在教材编写上,制定族语《九阶教材》等学习材料。此外,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还通过“母语日”、开展族语活动等方式营造语言学习环境,借助族语评价与认证机制诊断和促进学生族语学习,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调整教学方式,采取族语教师协同示范、深入部落体验文化与生活等方式提升教学效果。第四,台湾原住民族语言教育政策的执行在学校行政上面临着资源整合的难题;师资方面存在师资老化、年龄断层的问题;在课程实施上面临教材难以统一的局面;家校社合作难以唤起家长的认同与主动意识,也难以营造良好的社区支持氛围。在后续的政策修正与发展中,还应该在尊重语言存续发展的基本逻辑之上,增强相关主体的能动性和自决性,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注重师资建设。此外,需要着力解决政策执行所需的配套措施,争取社会文化支持,加大相关投入,构建家庭-学校-社区合作的语言教育共同体关系。
二、小学英语教材建设中的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学英语教材建设中的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隐性课程视角下高中英语教材的性别表征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2019)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性别歧视 |
二、性别歧视语言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隐形课程理论 |
二、搭配理论 |
三、标记理论 |
第三节 英语教材分析的研究述评 |
一、英语教材内容的研究 |
二、对英语教材的评估 |
第四节 英语教材中性别表征的研究述评 |
一、两性形象出现频数分析 |
二、性别角色分析 |
三、教材文本中的性别歧视语言分析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问题 |
第三节 研究过程 |
一、理论研究阶段 |
二、数据收集与统计阶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工具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工具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第一节 教材中的两性形象出现频数 |
一、插图中的两性形象出现频数 |
二、文本中的两性形象出现频数 |
第二节 教材中的性别角色 |
一、插图中的性别角色 |
二、文本中的性别角色 |
第三节 教材文本中的性别歧视语言 |
一、通称结构 |
二、成对结构语序 |
三、标记性词语 |
四、两性头衔称谓 |
第五章 讨论 |
第一节 教材体现的两性形象出现频次 |
一、插图中的两性形象出现频次 |
二、文本中的两性形象出现频数 |
第二节 教材中的性别角色 |
一、插图中的性别角色 |
二、文本中的性别角色 |
第三节 教材文本中的性别歧视语言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研究(1978-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背景 |
2.1 理论基础 |
2.1.1 理论介绍 |
2.1.2 概念界定 |
2.2 研究背景 |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2 研究时期划分 |
第3章 女性数学教育历史回顾 |
3.1 封建社会——零星的家庭教育 |
3.2 1840 -1949 年——女性数学教育的萌芽 |
3.3 1949 -1978 年——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 |
3.3.1 1949 -1956 年的女性数学教育 |
3.3.2 1957 -1978 年女性数学教育 |
3.4 女数学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全面恢复时期(1979—1989 年)的女性数学教育 |
4.1 时期背景 |
4.1.1 女性教育政策及措施 |
4.1.2 数学教育理念 |
4.2 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 |
4.2.1 女性受小学数学教育情况 |
4.2.2 女性受中学数学教育情况 |
4.2.3 存在的问题 |
4.3 女性数学教育成就 |
4.3.1 女数学家 |
4.3.2 女性数学教师 |
4.3.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者 |
4.4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 |
4.4.1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文章统计 |
4.4.2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内容及特点 |
4.4.3 小结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繁荣发展时期(1990—1999 年)的女性数学教育 |
5.1 时期背景 |
5.1.1 女性教育政策与措施 |
5.1.2 数学教育理念 |
5.2 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 |
5.2.1 女性受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情况 |
5.2.2 女性受高中数学教育情况 |
5.2.3 存在的问题 |
5.3 女性数学教育成就 |
5.3.1 女数学家 |
5.3.2 女性数学教师 |
5.3.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者 |
5.4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 |
5.4.1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文章统计 |
5.4.2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内容及特点 |
5.4.3 小结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巩固提高时期(2000 年—至今)的女性数学教育 |
6.1 时期背景 |
6.1.1 女性教育政策与措施 |
6.1.2 数学教育理念 |
6.2 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 |
6.2.1 女性受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情况 |
6.2.2 女性受高中数学教育情况 |
6.2.3 存在的问题 |
6.3 女性数学教育成就 |
6.3.1 女数学家 |
6.3.2 女性数学教师 |
6.3.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者 |
6.4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 |
6.4.1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文章统计 |
6.4.2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内容及特点 |
6.4.3 小结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经验教训与挑战 |
7.2 女性数学教育历史发展 |
7.2.1 发展概况 |
7.2.2 存在问题 |
7.2.3 影响因素 |
7.2.4 相关建议 |
7.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 |
7.3.1 结论 |
7.3.2 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日常教学情境中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1.实现性别平等是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维度 |
2.教师是推动教育性别平等的重要角色 |
3.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对学生产生不当影响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课程与教学中的性别研究 |
2.教科书中的性别刻板印象研究 |
3.教学主体的性别刻板印象研究 |
4.对已有研究的述评与小结 |
(四)概念界定 |
1.性别 |
2.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 |
3.日常教学情境 |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过程 |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
1.研究问题 |
2.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 |
1.参与式观察法 |
2.访谈法 |
3.实物收集法 |
(三)研究对象的确定 |
(四)研究的实施过程 |
1.进入研究现场 |
2.进行观察 |
3.开展访谈工作 |
4.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五)研究信效度和伦理 |
二、日常教学情境中教师性别刻板印象的呈现样态 |
(一)课堂表现上的性别刻板期待与对待:受关注的男生与被忽略的女生 |
1.课堂表现的性别刻板认知 |
2.教学用语中的女性人称省略 |
3.教师话语中传统性别文化传递与再生产 |
4.无意识的教学关注与对待偏好 |
(二)学业成就的性别刻板分析与期待:寄予厚望的男生与无形束缚女生 |
1.“男生要是不懒不会差的” |
2.“女生很认真的,作业免检” |
3.“女生太死板就没有灵气了” |
(三)学科的性别刻板印象及导向:“男生擅长学习理科,女生不行” |
1.“有些女生竟然也选了物化生” |
2.“女孩子学医很累的” |
3.“男生就是理科动物!” |
4.潜意识的学科导向:“可能女生还是去读文科好” |
三、日常教学情境中教师性别刻板印象的原因分析 |
(一)社会文化建构:角色形塑与偏见传递 |
1.传统文化中的偏见传递与再生产 |
2.作为法定文化的教科书中的角色形塑 |
(二)教师的教育教学经历:社会性别敏感意识与能力不足 |
1.教学与学习经历影响:固化性别刻板印象 |
2.性别教育与培训缺失:社会性别敏感意识与分析能力缺失 |
(三)教育评价制度导向:忽视对学生经历的性别关怀与引导 |
1.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方式影响:“考试的时候会看你是男是女?” |
2.以考试为标准的教学内容选择:“女性话题讨论了也没有多大效果” |
(四)学校环境影响:性别平等氛围缺失 |
四、突破日常教学情境中教师性别刻板印象的对策建议 |
(一)开展性别教育与培训,提高教师社会性别敏感意识与能力 |
1.增加社会性别教育内容,培养教师社会性别敏锐 |
2.创新课程学习方式,提高性别自觉与关照日常教学情境并举 |
3.倡导多元学习交流,提升理论与实践素养 |
(二)借助性别分析工具与开展行动研究,正视并挑战性别刻板印象 |
1.借助性别分析工具,复杂性别刻板样态可视化 |
2.鼓励开展行动研究,基于性别维度反思教学 |
3.专家介入与同伴研讨,助力服务于真实教学 |
(三)关怀学生经验与体验,动态灵活分析性别差异 |
1.发挥校长权力,树立关怀的育人理念 |
2.教师深化育人观,关怀不同性别学生的学习体验 |
(四)创设性别平等的日常教学环境 |
1.重视性别平等尊重的课堂教学环境营造 |
2.关注教师办公室性别平等的文化氛围建构 |
3.注重校园性别平等的文化环境创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访谈进度表(部分) |
附录3 :课堂实地观察记录表 |
附录4 :办公室实地观察记录单 |
附录5 :采取性别平等原则的教育系统的要求 |
附录6 :师生互动核对清单(CHECKLIST)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语言教育规划视角下我国初中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核心概念 |
1.3.1 语言教育规划 |
1.3.2 教科书 |
1.3.3 价值取向 |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语言教育规划的价值取向研究 |
2.1.1 国外研究 |
2.1.2 国内研究 |
2.2 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 |
2.2.1 作为语言教育规划载体的教科书研究 |
2.2.2 作为课程政策载体的教科书研究 |
2.2.3 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 |
2.2.4 英语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 |
2.3 本研究的概念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教育价值理论 |
3.1.1 教育价值的哲学起源 |
3.1.2 教育价值的分类 |
3.2 语言规划理论 |
3.2.1 语言规划定义的变迁 |
3.2.2 语言规划的主体 |
3.2.3 语言规划的阶段 |
3.3 语言规划的价值取向理论 |
3.3.1 语言规划资源观理论 |
3.3.2 语言规划理论模型 |
3.3.3 语言规划动因理论 |
3.4 语言教育规划理论 |
3.5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对象 |
4.1.1 政策文件 |
4.1.2 教科书 |
4.1.3 教科书编写者 |
4.2 研究问题与方法 |
4.2.1 研究问题 |
4.2.2 研究方法 |
4.3 分析框架 |
4.4 数据搜集 |
4.4.1 政策 |
4.4.2 教科书 |
4.4.3 访谈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的变迁 |
5.1 不同规划时期英语教科书的价值取向 |
5.1.1 1949-1966:价值起伏期 |
5.1.2 1966-1976:“文革”强势政治话语期 |
5.1.3 1977-2000:智识增长期 |
5.1.4 2001-2019:文化转向期 |
5.2 英语教科书的价值取向各类目变迁 |
5.2.1 政治类价值取向 |
5.2.2 经济类价值取向 |
5.2.3 文化类价值取向 |
5.2.4 智识类价值取向 |
5.2.5 社会类价值取向 |
5.2.6 道德类价值取向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影响基础教育初中阶段英语教科书价值的动因考察 |
6.1 影响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的动因 |
6.1.1 意识形态因素 |
6.1.2 身份认同因素 |
6.1.3 不安全因素 |
6.1.4 形象因素 |
6.1.5 融合和工具因素 |
6.2 语言教育规划群体的影响 |
6.2.1 有权力的群体 |
6.2.2 有专业知识的群体 |
6.2.3 利益相关群体 |
6.2.4 教科书编者访谈内容提要 |
6.3 初中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分析模型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对策与建议 |
7.1 加强外语教育政策和规划的价值取向研究 |
7.2 加强初中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
7.3 发挥教科书编写人员能动性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 |
8.1 主要研究发现 |
8.2 研究创新 |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8.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多元文化视域下美国社会科课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多元文化的教育问题亟需关注 |
(二)美国社会科对多元文化的回应具有典型性、先进性 |
(三)基于多元文化的美国社会科课程研究亟待丰富 |
二、研究综述 |
(一)美国社会科课程标准的多元文化取向 |
(二)美国社会科教材对多元文化的处理 |
(三)美国社会科多元文化教学实施 |
(四)已有研究成果的评价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多元文化:透视美国社会科课程的重要视域 |
一、多元文化的基本涵义 |
(一)一种价值取向:多元文化主义 |
(二)一种实践范式:多元文化教育 |
(三)一种现实诉求:多元文化社会 |
二、何谓美国社会科 |
(一)美国社会科的概念界定 |
(二)美国社会科的历史沿革 |
三、借助多元文化探察美国社会科课程的合理性分析 |
(一)基于可行性角度,多元文化与美国社会科具有内在一致性 |
(二)基于必要性角度,多元文化直接作用于美国社会科课程 |
第二章 20 世纪60至80 年代:自下而上的被动调整阶段 |
一、美国多元文化的动荡发展 |
(一)同化主义统治地位式微 |
(二)边缘群体反抗运动兴起 |
(三)多元文化进入学校场域 |
二、美国社会科课程对多元文化的回应 |
(一)课程目标:由隐性渗透转为显性要求 |
(二)课程内容:由单一视角呈现到多元文化嵌入 |
(三)教学方式:由主流文化群体取向演变为多元文化群体取向 |
三、多元文化影响特点 |
(一)影响范围:有限性 |
(二)影响程度:浅层性 |
第三章 20 世纪90 年代至今:自上而下的主动变革阶段 |
一、多元文化的现实图景 |
(一)人口结构深刻调整 |
(二)多元观念的两极化 |
(三)教育的全球化趋向 |
二、美国社会科课程对多元文化的回应 |
(一)课程目标:教育要求的系统化、标准化 |
(二)课程内容:文化信息呈现注重开放性、客观性 |
(三)教学方式:教育实施强调现实性、反思性 |
三、多元文化影响特点 |
(一)影响范围:全面性 |
(二)影响程度:深层次 |
第四章 多元文化影响下美国社会科课程的总体特征与经验借鉴 |
一、美国社会科课程的总体特征:基于多元文化的角度 |
(一)价值立场:强调“多”与“一”的动态平衡 |
(二)实践探索: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 |
(三)发展进程:从正“名”到求“实”的趋向转变 |
二、对我国德育课程建设的几点启示 |
(一)目标上:注重学生多元文化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
(二)内容上:适当引入争议性话题增进文化深度学习 |
(三)方式上:开展以探究为主线的文化敏感性教学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小学英语教材中性别再现的多模态话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1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
1.3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
Chapter2 Literature Review |
2.1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
2.1.1 Key Terms in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
2.1.2 Research on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
2.2 Gender Discrimination |
2.2.1 Definitions of Gender and Gender Discrimination |
2.2.2 Gender Discrimination in Language and Other Modes |
2.3 Previous Studies on Gender Discrimination in Textbooks |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Brugeilles’Study of Gender Representation in Textbooks |
3.2 Van Leeuwen’s Research of Characters in Visual Media |
Chapter4 Methodology |
4.1 Research Questions |
4.2 Data for Analysis |
4.3 Tool for Analysis |
4.4 Research Procedure |
Chapter5 Results and Discussion |
5.1 Analysis of Females’and Males’Representation in Language |
5.1.1 Words with Gender Identity |
5.1.2 Turns of Females and Males |
5.1.3 Frequencies of Saying Firstness of Females and Males |
5.1.4 Personality and Appearance Attributes of Characters |
5.1.5 Jobs of Characters |
5.1.6 Females and Males in Social and Family Relationship |
5.2 Analysis of Females’and Males’Representation in Illustrations |
5.2.1 Times of Females’and Males’Appearance |
5.2.2 The Social Distance between Characters and Viewers |
5.2.3 The Social Relation between Characters and Viewers |
5.2.4 The Social Interaction between Characters and Viewers |
5.3 Discussion |
Chapter6 Conclusion |
6.1 Major Findings |
6.2 Implications of Study |
6.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 |
References |
Appendix A Textbooks used in this thesis |
Appendix B Introduction of Ant Conc 3.5.8 |
Acknowledgements |
(7)高中《彝语文》教材中《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研究 ——以昭觉县民族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二) 选题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 玛牧特依 |
(二) 一类模式 |
(三) 《彝语文》教材 |
(四) 教育价值 |
(五) 选编 |
三、相关理论 |
(一) 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理论 |
(二) 教育的文化功能理论 |
四、相关研究动态 |
(一) 多学科视角下《玛牧特依》研究 |
(二) 一类模式研究综述 |
(三) 少数民族语文教材编写研究综述 |
(四) 相关研究评述 |
五、研究方法 |
(一) 文献法 |
(二) 访谈法 |
(三) 观察法 |
(四) 问卷法 |
第一章 《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材使用点概述 |
第一节 四川省凉山州彝文教材编译室简介 |
一、历史沿革 |
二、人员结构 |
三、编译流程 |
第二节 四川省凉山州玛牧文化协会简介 |
一、历史沿革与组织架构 |
(一) 历史沿革 |
(二) 组织架构 |
二、会员制与人员管理 |
(一) 会员制 |
(二) 人员管理 |
三、推广与宣传 |
四、未来规划 |
(一) 《玛牧特依》大融合 |
(二) 立足凉山、走向中国、迈向世界 |
第三节 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民族中学简介 |
一、昭觉县民族中学的历史沿革、教育情况及师生情况 |
(一) 历史沿革及教育情况 |
(二) 教师与学生情况 |
二、被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
(一) 被调研教师的基本情况 |
(二) 被调研学生的基本情况 |
三、《玛牧特依》教育开展情况 |
(一) 国旗下《玛牧特依》集体诵读 |
(二) 增添《玛牧特依》校园文化 |
(三) 坚持开展《玛牧特依》课堂教学 |
第二章 《玛牧特依》选编内容概述及其教育价值分析 |
第一节 《玛牧特依》选编内容概述 |
第二节 《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分析 |
一、《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文化价值分析 |
(一) 教育文化保存功能 |
(二) 教育文化选择功能 |
(三) 教育文化创造功能 |
二、《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关于人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分析 |
(一) “德育”的教育价值 |
(二) “智育”的教育价值——“勤学好问” |
(三) “劳动教育”的教育价值——“倡勤劳,忌懒惰” |
第三章 《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成效分析 |
第一节 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
一、有助于学生为人处世能力的发展 |
二、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 |
三、有助于学生理想追求的确定 |
四、有助于学生生活习惯的改善 |
第二节 对《玛牧特依》的积极影响 |
第四章 《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存在的问题 |
一、过于注重个体社会化价值,轻视个体个性化价值 |
二、过于注重教育的人文价值,轻视教育的科学价值 |
三、过于注重教育的传承价值,轻视教育的创新价值 |
四、“美育”和“体育”教育价值的缺少 |
第二节 影响《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实现的因素 |
一、主观原因 |
(一) 教材自身的原因 |
(二) 学生自身的原因 |
二、客观原因 |
(一) 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 |
(二) 社会的推广程度不高 |
(三) 学校的自身存在问题 |
(四) 家庭的帮扶程度不足 |
第五章 提升《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的对策 |
第一节 政府及教育部门层面 |
(一) 增添选编内容,完善选编内容的质量 |
(二) 加大研究支持,解决古彝文的困惑 |
(三) 完善辅导用书,解决师生教与学的困难 |
(四) 增设彝文课程,解决学生彝文基础薄弱的问题 |
(五) 拓展玛牧用途,帮助当地脱贫攻坚 |
第二节 社会层面” |
(一) 整合社会资源,加强玛牧的宣传与推广 |
(二) 增强社会责任,助力玛牧的传承与创新 |
第三节 学校层面 |
(一) 强化师资建设,解决教师缺乏问题 |
(二) 协调课时安排,解决课时不足问题 |
(三) 积极对上沟通,解决奖励不公问题 |
(四) 加强对外合作,尝试开发校本课程 |
第四节 家庭层面 |
(一) 积极参与培训,努力提高自身文化水平 |
(二) 家庭玛牧教育,努力帮扶学校玛牧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中《彝语文》教材中《玛牧特依》选编的具体内容 |
附录二: 调查问卷 |
附录三: 访谈提纲 |
附录四: 部分访谈内容 |
附录五: 部分照片 |
致谢 |
(9)外研社版高中英语教材性别偏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框架 |
2 相关研究 |
2.1 核心概念 |
2.1.1 偏见 |
2.1.2 性别偏见 |
2.2 教材性别偏见问题研究 |
2.2.1 境外有关教材性别偏见问题的研究 |
2.2.2 国内教材性别偏见问题的研究: |
3 理论基础 |
3.1 女性主义与教材 |
3.1.1 女性主义概念 |
3.1.2 女性主义教材观 |
3.2 社会性别分析理论 |
3.2.1 社会性别定义 |
3.2.2 社会性别角色分析框架之摩塞框架 |
4 研究设计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内容 |
4.3.1 两性出现频次 |
4.3.2 性别角色 |
4.3.3 语言方面的性别偏见 |
4.4 研究方法 |
4.5 研究步骤 |
4.5.1 两性出现频数的数据统计 |
4.5.2 男女性别角色的数据统计 |
4.5.3 教材语言数据统计 |
4.5.4 分析数据 |
5 研究结果与讨论 |
5.1 两性出现频次 |
5.1.1 教材插图中的男女出现频次 |
5.1.2 教材文本中两性主人公出现频次 |
5.1.3 教材文本中两性杰出人物出现频数 |
5.2 性别角色 |
5.2.1 教材插图中两性的出现场景 |
5.2.2 插图中男女所扮演的角色和行为特征 |
5.2.3 教材插图中的男女最多的10 种行为特征 |
5.2.4 文本中男女的职业角色 |
5.3 教材语言研究数据 |
5.3.1 人物个性特征 |
5.3.2 人的称谓研究 |
6 改善外研版高中英语教材性别偏见问题的思考 |
6.1 改善外研版高中英语教材性别偏见问题的意义 |
6.2 改善外研版高中英语教材性别偏见问题的具体策略 |
6.2.1 教科书的编写和审查 |
6.2.2 重视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性别公平教育 |
6.2.3 培养学生正确的性别观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台湾原住民族语言教育研究 ——基于政策执行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台湾原住民族语言濒临消失 |
二、语言保护政策措施成效低下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多元文化与教育 |
二、台湾原住民族语言教育相关研究 |
三、台湾原住民族语言教育政策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核心概念界定 |
一、研究问题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资料搜集整理与分析 |
四、研究信效度与研究伦理 |
五、研究范围与限制 |
第二章 台湾原住民族及其语言教育 |
第一节 台湾原住民族概述 |
第二节 台湾原住民族学生背景分析 |
一、学生人数构成 |
二、原住民学生就学人数 |
三、各县市原住民学生分布情况 |
四、各级学校原住民学生族籍分布情况 |
第三节 台湾原住民族学生族语使用情形分析 |
一、使用族语状况 |
二、族语能力自评 |
三、参加族语认证情况 |
第三章 台湾原住民族语言教育政策历史演进 |
第一节 “二战”前族语教育政策发展 |
一、“荷西”时期(1624-1662 年) |
二、“明郑”时期(1662-1683 年) |
三、“清领”时期(1683-1895 年) |
四、“日据”时期(1895-1945 年) |
第二节 “二战”后到解严前的族语教育政策 |
一、社会环境变迁推动政策修订 |
二、实施国语政策削弱原住民族语言 |
第三节 解严后到《原住民族教育法》的族语教育政策 |
一、族群意识兴起促使政策转变 |
二、多元文化下的原住民族语言教育 |
第四节 《原住民族教育法》后的族语教育政策发展 |
一、正视本土文化完善政策制定 |
二、振兴原住民族语言教育 |
第四章 台湾当前原住民族语言教育政策分析 |
第一节 台湾原住民族语言教育政策法律基础 |
一、原住民族教育法 |
二、原住民族语言发展法 |
三、对现行原住民族语言保护规范的分析 |
第二节 台湾原住民族教育管理体系 |
一、台湾“教育部” |
二、台湾“原住民族委员会” |
第三节 台湾当前原住民族语言教育政策价值分析 |
一、法源基础 |
二、信念价值 |
三、现有问题分析 |
四、计划目标 |
五、执行策略 |
六、预期效果 |
第四节 台湾原住民族语言教育规划 |
一、台湾原住民族语言课程规划 |
二、台湾原住民族语言师资培育规划 |
三、台湾原住民族语言教材编辑 |
四、台湾原住民族语言认证制度 |
第五章 台湾原住民族语言教育政策实施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台湾国民中小学族语教育基本状况分析 |
一、台湾国民中小学族语师资结构 |
二、台湾国民中小学族语课程编排方式 |
三、台湾国民中小学族语教材使用情况 |
第二节 学校执行族语教育政策行政管理分析 |
一、学校执行相关配套措施 |
二、学校政策执行成效评鉴 |
第三节 学校族语教学分析 |
一、族语教师教学信念引导教学实践 |
二、族语教学策略分析 |
第四节 学校执行族语教育政策的效果检视 |
一、学校行政的困境 |
二、教师面临的困境 |
三、执行族语教育政策的成效与困境分析 |
第六章 台湾原住民族语言教育政策执行的归因分析 |
第一节 社会文化因素分析 |
一、跨族群通婚带来的语言困境 |
二、部落的文化经营的变化 |
第二节 教育政策因素分析 |
一、语言同化政策的影响遗留 |
二、菁英族人族语危机意识淡薄 |
第三节 学校教育因素分析 |
一、学校氛围的营造 |
二、族语师资老化与断层问题 |
三、族语教师信念影响教学实践 |
四、族语认证引导族语教学策略 |
五、教学策略影响教学成效 |
第四节 家庭教育因素分析 |
一、部分家庭对族语教育的重视 |
二、遭受家长漠视的族语教育 |
第七章 台湾原住民族语言传承的文化意蕴 |
第一节 多元文化与教育 |
一、坚持平等尊重的教育理念 |
二、坚持理解共荣的发展路径 |
第二节 语言与语言教育 |
一、多元文化中语言的地位 |
二、语言教育的政策规划 |
三、多元文化中的语言教育 |
第三节 语言教育问题 |
一、语言教育的功利性强 |
二、有语无言的教育生态 |
三、原住民族语言教育的资源匮乏 |
四、原住语言教育的受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
第四节 语言教育政策的修正 |
一、遵循语言存续发展的基本逻辑 |
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
第五节 语言教育政策执行的支持与保障 |
一、培育社会文化 |
二、增加资源投入 |
三、建构社区-家庭-学校的语言共同体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一、族语师资是落实政策的关键主体 |
二、族语教材是实施政策的重要载体 |
三、家庭是实践政策的核心力量 |
四、族语认证分级制度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政策工具 |
五、使用族语的场域与机会是保障政策效果的必要条件 |
第二节 保护和发展原住民族语言的政策建议 |
一、增加成年人学习族语的途径 |
二、提高族人对族语的重视 |
三、创新族群语言文化教育 |
四、保障族语教师职业发展 |
五、优化族语教师团队结构和专业发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九年一贯课程纲要(原住民族语) |
附录二:十二年国教课程纲要原住民族语文 |
附录三:台湾《原住民族教育法》 |
附录四:台湾《原住民族语言发展法》 |
附录五:访谈邀请函 |
附录六:访谈同意书 |
附录七:访谈大纲 |
后记 |
四、小学英语教材建设中的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隐性课程视角下高中英语教材的性别表征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2019)为例[D]. 黎鑫. 闽南师范大学, 2021
- [2]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研究(1978-2020年)[D]. 冯俊琪.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日常教学情境中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及其对策研究[D]. 过巧.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4]语言教育规划视角下我国初中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 朱小超.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7)
- [5]多元文化视域下美国社会科课程研究[D]. 李昕颖. 山东师范大学, 2020(11)
- [6]小学英语教材中性别再现的多模态话语分析[D]. 何茹荻. 长安大学, 2020(06)
- [7]高中《彝语文》教材中《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研究 ——以昭觉县民族中学为例[D]. 洪雷明.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8]基于CiteSpace的国内语言性别歧视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 张静,杜丽娟.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19(04)
- [9]外研社版高中英语教材性别偏见问题研究[D]. 桂陈懿. 重庆师范大学, 2019(08)
- [10]台湾原住民族语言教育研究 ——基于政策执行的分析[D]. 郑美良.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