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01年年会

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01年年会

一、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召开2001年年会(论文文献综述)

王思源[1](2021)在《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文中提出实践性是地理学科基本属性之一。晚清学校地理课程诞生至今的百年的时间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一直在地理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察、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既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中学地理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是地理教育育人模式和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途径与手段。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作为培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主要途径,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地理实践教学的诸多因素中,教学内容是决定性的因素,不同的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决定了相应的活动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因此,本文通过对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分析,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为地理实践教学提供支撑。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文本凝聚了当时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结晶。课程文本承载着国家意志,体现了科学精神,是课程与教学的物质载体。课程文本可以视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点的文字语言表达,具有纲领性和强制性。尽管实践丰富多彩,但是教育实践被要求必须如此执行,实质精神不能偏离课程文本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对课程文本历史考证,揭示我国中学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进程与特点。本研究从课程计划的角度,把握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变化的整体学科背景;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角度,审视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内容体系的变化过程与趋势;最后从地理教科书的角度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方面的内容特征。以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作为课程文本研究的时间起点,基于课程文本的视角,聚焦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以时间为线索,依据课程文本的历史演化进程,运用内容分析法探寻晚清至今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和规律。在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梳理过程中,找到课程文本及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相关研究提供详实的历史依据,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和课程文本修订提出合理化建议。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缘起、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进行综合阐述,并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和地理课程文本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一、二、三章围绕课程文本的历史变化过程,展现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脉络。将百年中学课程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包含晚清政府、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三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后,以改革开放为分界包含前后两个时期;21世纪之后为新课改时期。从课程计划(课程方案)、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科书三个层次的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和要求进行内容分析。从课程名称、课时与科目、课程类型和课程目标四个方面总结不同时期地理课程设置特点;归纳了不同时期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课程要求;分析了教科书内容体系基本特征及审定出版概况;总结并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及其原因。最后综述了各阶段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主要成就和局限。第四章基于百年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过程的历史经验,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形式、实施途径和意义等角度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做出研究和阐述,以此作为阐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依据。第五章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从地理实践活动的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四个方面,聚焦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对人教版教科书进行了纵向的历史研究,对现行七版初中教科书和四版高中教科书的实践活动内容特征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分析。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找到初中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第六章分析和总结了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设计和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课程设置、课程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课程文本的角度提出了修订建议。最后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转向四个方面提出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建议。

秦克诚[2](2020)在《赵凯华》文中认为赵凯华,物理学家,物理教育家.1950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53年公派赴苏联莫斯科大学攻读研究生,1958年获副博士学位后回国.他长期从事物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曾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教学委员会和名词委员会主任等职,并长期担任《大学物理》杂志主编,积极参与并组织国际和国内物理学术和教学交流活动.所着《电磁学》、《光学》、《定性与半定量物理学》、《新概念物理教程》、《新概念高中物理读本》等多部教材,风行全国,

黄斯婧[3](2020)在《物理学史用于高中物理教学显化德育的实践初探》文中研究表明建设教育强国是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工程。在此背景下,教育工作必须体现国家的意志、国家的价值。素质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主旋律,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要途径,教学和德育是同一过程的两方面,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首先,本文通过对物理学史相关文献的调研得出了物理学史是具有多方面德育功能的结论,并从中选择了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作为本课题指向的德育内容。从高中物理课程性质和内容、中外教材中德育素材的呈现方式以及高考试题中物理学史素材的渗透分析了物理学史在教学中显化德育的重要性。其次,对物理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进行了概念界定,并且分析了目前这三者在物理教学中的研究现状,提出了物理学史用于物理学科德育应当遵循导向性、适切性、实践性和科学性原则。并且,根据2019版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学史进行选择,以表格形式罗列,给出了物理学史对应的教学内容及其来源和指向的德育内容。最后,根据上述四项原则,探讨了利用物理学史进行物理学科德育的实施途径,从引入课堂教学、巩固新知、习题赏析给出了一些案例片段,设计了“认识一名中国籍物理学家”调研活动并对活动过程进行了详细记录,结合指导老师的评价给出了改进建议。

吴翠苹[4](2015)在《中国物理学会研究(1932-1936)》文中认为中国物理学会是1932年8月于清华大学成立的一个民间科学社团组织。中国物理学会成立后,立足于“谋物理学之进步及其普及”的宗旨,一方面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如举办年会、审查物理学名词、发刊物理学报、研究物理教学、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等活动,促进了我国物理学研究和教学事业发展,在我国物理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另一方面它还参与并促成了国民政府度量衡法改革,使得学术界通用的权度单位中文名称获得合法地位,可与国民政府公布的标准制名称并用通行。在这期间物理学会担当了中国科学界的排头兵,团结中国科学界力量,发起了全国关于度量衡单位的大讨论,对于政界垄断学术界的局面发起挑战,是我国知识转型推动制度转型的典型体现。本文借鉴科技史、教育史、组织史的研究方法,运用科学体制化、知识与制度转型等理论,以中国物理学会为媒介,以1932至1936年为时间界限,从学会的成立、组织机构、学术活动、社会活动四方面进行考察,全面展现抗战前的中国物理学会在社会变迁中的真实面貌与历史作用。并力图以此为个案,刻画专门性科学社团在中国三十年代蓬勃发展的现状,阐释其在中国近代科学体制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以中国物理学会为代表的民间学术团体在近代中国知识与制度转型中不可或缺的历史地位。科学体制化既是一个制度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了解科学的过程;既是科学影响社会的过程,也是社会影响科学的过程。中国科学体制化进程并没随着中央研究院的建立而结束,而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专门性科学社团的蓬勃发展背景之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近代的知识转型与制度转型并非齐头并行,而是渐进渐行、相互推动的发展状态。受传统思想及旧体制的束缚,制度转型往往滞后于知识转型,这就造成广大知识分子与政府部门之间的裂痕,裂痕弥补的结果便是知识转型推动制度转型,而制度转型成功后又进一步推动了知识的转型,二者形成循环往复相互促进的发展态势。

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秘处[5](2013)在《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八届理事会换届报告》文中研究表明2012年12月24日~27日,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12年年会暨第八届理事会换届会议在哈尔滨市隆重召开。专委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第八届理事会理事候选人,各省级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秘书长、物理教研员,各工作委员会成员,会刊会报(含合办)负责人,高师院校及中学物理教师代表共176名教师出

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处[6](2013)在《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八届理事会换届报告》文中研究指明2012年12月24日~27日,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12年年会暨第八届理事会换届会议在哈尔滨市隆重召开.专委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第八届理事会理事候选人,各省级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秘书长、物理教研员,各工作委员会成员,会刊会报(含合办)负责

王柏庐[7](2011)在《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暨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会胜利召开》文中认为为了总结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三十年来的工作,进一步促进物理教育研究持续、健康、稳步地发展,加强全国各地区之间的经验交流,展示在课程改革实践中一线物理教育工作者探索、实践、创新的成果,同时总结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一年来的工作,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举办了"2011年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会"。会议于2011年10月28日-31日在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大学召开。会议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苏州大学承办,由江苏

詹志华[8](2009)在《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科学史学史以科学史学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探寻中国科学史学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规律,揭示它的未来发展方向。其涉及的范围和内容甚广,包括中国科学史学自身的发生、发展的历史,也包括它与其他学科及社会的关系等。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不仅可以促进科学史学科以及与之相关学科的发展,而且可以唤醒人们对科学史学事业的关注、促进科学与人文的沟通和融合,甚至还有利于科学的创新。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即史学性与对应性相统一的原则、连续性与间断性相统一的原则、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的原则、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的原则。在方法上,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既要运用到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分析法和综合法、历史比较法等,还要运用到许多其他的方法,如统计方法、计量方法、移植法、历时分析与移时分析方法,以及具体研究上的分期、分类及其分层研究的方法,等等。中国科学史学,既包括中国大陆地区的科学史学,亦包括中国其他地区的科学史学。论文从史学的角度,对中国大陆地区科学史学的萌芽、开创、初步发展、调整与繁荣以及深入发展等不同的时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论文还从机构、团体、会议、刊物、论着等几个方面对中国大陆科学史学的发展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其中在对会议和论着的梳理,又分为综合史、数学史、物理学史、化学史、天文学史、地理学史、生物学史、医学史、农学史、技术史等方面予以分类研究。在此基础上,论文对中国大陆地区科学史学事业的各个领域存在的发展难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台湾地区的科学史学经历了开创、低谷、转机、兴起与繁荣发展等阶段。论文对这几个阶段台湾地区科学史学发展的状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并对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机构、团体、刊物、论着亦进行较为详细梳理与介绍。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论文详细地论述了中国科学史学史与包括中国科学史、中国史学史在内的历史学科,中国哲学与科学哲学,以及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关系,突出其研究的学术价值。论文还阐述了科学史学与科学创新的关系,主要论述了科学史学与科学发现、科技发明之间的关系,突出了其研究的社会影响。最后,论文把中国科学史学的发展置身于世界背景下,进行重新审视。在对国外科史学发展历程与国外中国科学史学状况进行必要梳理的前提下,探讨它们对中国科学史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并讨论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科学史学的发展问题。

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9](2008)在《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纪要》文中提出 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于2007年11月25日至28日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参加会议的代表有190多人。本次年会的内容是:1.召开第六届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及会刊、会报负责人会议;2.选举第七届理事会并召开第七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3.学术报告;4.观摩广东省中学物理教师课堂教学。会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在开幕式上,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张大昌先生介绍了学会的历史和工作性质;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李文郁副主任介绍了广东的教育和课改情况;珠海市教育局钟以进局长介绍了珠海市的教育发展情况。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郭玉英教授代表第六届理事会对五年来的工作作了全面的总结。

毛林生[10](2005)在《比埃尔巧遇奇女子 玛尼娅发现新元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夫人的手骨玉照,被着名的物理学家彭加勒拿去了.彭加勒早几年已向伦琴借过这张手骨照片,在巴黎科学院作X射线的学术报告.他拿着这张照片对广大听众说道:"这张手骨照片,就是伦琴利用X射线拍摄的.伦琴是看见荧光物在发光,才发现放电管会放出X射线."那么荧光物本身,在阳光的照射下,也能否放出伦琴射线呢?这个课题,有待诸位深入研究!……"

二、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召开2001年年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召开2001年年会(论文提纲范文)

(1)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是实现地理实践活动目标的基本保证
        (二)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与规律的研究薄弱
        (三)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存在问题
    二、研究背景
        (一)时代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倡导地理实践活动
        (二)国际共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修订引发课程改革
        (三)学科要求:课程文本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现状
        (二)课程文本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五、研究思路
        (一)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二)“理论-历史-现实”的三维分析框架
        (三)以课程文本为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载体
        (四)以确定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依据为逻辑线索
    六、研究方法
        (一)多维联动的研究方法原则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初创
    一、20 世纪50 年代前课程文本概况
        (一)学制的变革推动课程文本发展
        (二)课程文本修订的历史沿革
    二、晚清政府时期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
        (一)地理课程设置中朦胧的地理实践活动意识
        (二)官民合作的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理实践活动
        (三)晚清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的反思
    三、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课程文本首次出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一)新学制后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出现在课程文本中
        (二)教科书编写有所突破但仍未见地理实践活动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现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四、民国时期南京政府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基本确立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体系基本形成
        (二)地方志为主的教科书仍缺少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三)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不做具体规定
    五、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从无到有
        (二)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未落实到行动层面
第二章 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
    一、20 世纪50 年代后课程文本概况
        (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课程文本更新
        (二)教学计划和地理教学大纲新变革
    二、改革开放前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课外自然地理内容体系
        (一)借鉴苏联经验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技能技巧的培养
        (二)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的地理教科书有一定实践活动内容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以自然地理为主
    三、改革开放后以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内外结合的内容体系
        (一)地理课程秩序的恢复与现代地理课程体系的确立
        (二)教科书活动栏目注重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
        (三)观察和调查为实践活动主要形式及其实施
    四、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逐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
        (二)不同时期局限性因素的克服促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第三章 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改革
    一、21 世纪以来课程文本修订概况
        (一)重修课程文本是构建中国特色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
        (二)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研制与修订
    二、21 世纪以来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各具特色
        (一)地理课程结构优化满足学生多样发展需求
        (二)各具特色的地理教科书有种类丰富的活动栏目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联系实际反映时代特征
    三、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课程理念的更新和教科书的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教学
        (二)教科书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存在差距
第四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历史经验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一)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认识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特点
        (一)能动性
        (二)实践性
        (三)真实性
        (四)发展性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一般特点
        (二)初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三)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
        (一)地理观察与观测
        (二)地理考察与实习
        (三)地理实验与制作
        (四)地理调查与参观
    五、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一)学科课程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课外活动与研学旅行
    六、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一)体现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二)对学生认识和智力发展的价值
第五章 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方法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基本思路
        (二)基于言语信息符号的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分析框架
        (三)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研究模型
        (四)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的计算方法
        (五)中学地理教科书选择与活动栏目解读
    二、人教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历史研究
        (一)同一年代不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二)不同年代相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三、现行各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比较研究
        (一)七版初中实验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二)四版高中 2019 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四、基于内容特征分析的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一)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第六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与教学建议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欠缺对初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整体规划
        (二)课程要求的学理论证和历史考证不充分
        (三)课程实施的阻力是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不完善
        (四)课程评价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关照较少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的课程文本修订建议
        (一)课程计划联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二)课程标准加强对核心概念变化的说明提供理论支持
        (三)教科书精选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内容实现意义建构
        (四)课程文本发挥育人合力完善地理实践活动评价与考核制度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建议
        (一)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追求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二)以学科大概念为引领结构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
        (三)以真实情境中活动体验与主体性学习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以社会交互性发展为主的过程性学习质量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物理学史用于高中物理教学显化德育的实践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物理学史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2 物理学科德育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实施路径
        1.4.1 研究方法
        1.4.2 实施路径
第2章 物理学史融入教学显化德育的理论探讨
    2.1 物理学史及其教育功能
        2.1.1 物理学史融入教学的重要性
        2.1.2 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
        2.1.3 物理学史融入教学的模式与方法
    2.2 物理学史融入教学显化德育的重要性认识
        2.2.1 高中物理课程性质和内容对德育的要求
        2.2.2 中外物理教材中对德育的重视
        2.2.3 高中物理学习评价与高考试题中对德育的重视
    2.3 高中物理教学中德育内容的几个方面
        2.3.1 物理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2.3.2 物理教学中的诚信教育
        2.3.3 物理教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4 理论基础
        2.4.1 .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
        2.4.2 核心素养下的德育观
第3章 物理学史用于教学显化德育的设计探讨
    3.1 物理教学运用物理学史开展德育的原则探讨
        3.1.1 导向性原则
        3.1.2 适切性原则
        3.1.3 实践性原则
        3.1.4 科学性原则
    3.2 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物理学史显化德育的内容选择
        3.2.1 内容选择的整体思考
        3.2.2 必修一中渗透德育的物理学史内容选择及指向的德育内容
        3.2.3 必修二中渗透德育的物理学史内容选择及指向的德育内容
        3.2.4 必修三中渗透德育的物理学史内容选择及指向的德育内容
        3.2.5 选择性必修一中渗透德育的物理学史内容选择及指向的德育内容
        3.2.6 选择性必修二中渗透德育的物理学史内容选择及指向的德育内容
        3.2.7 选择性必修三中渗透德育的物理学史内容选择及指向的德育内容
    3.3 实施途径的探讨
        3.3.1 以物理学史引入课堂教学显化德育
        3.3.2 以物理学史巩固新知显化德育
        3.3.3 赏析以物理学史为背景的习题
        3.3.4 课外调研活动中利用物理学史显化德育
第4章 物理学史用于教学显化德育的实践初探
    4.1 实践概述
    4.2 物理课堂教学案例设计
    4.3 “认识一名中国籍物理学家”活动
    4.4 物理学史用于物理学科德育的实施建议
第5章 研究结论与进一步思考
    5.1 研究结论
    5.2 对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思考
附录 A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4)中国物理学会研究(1932-193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思考
        (一) 科技社团研究
        (二) 中国物理学会的研究
        (三) 研究视角的多元化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 中国物理学会兴起的背景
    一、物理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
        (一) 明末清初西方科学知识的传入
        (二) 近代物理学知识的系统输入
        (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物理学知识的本土化传播
    二、物理学教育的发展
        (一) 物理学教育体制的建立
        (二) 大学物理教育的蓬勃兴起
    三、物理学研究的发展
        (一) 官方研究机构的创建
        (二) 高校物理研究工作的开展
第二章 中国物理学会的成立与发展
    一、中国物理学会的筹备与成立
        (一) 中国物理学会的筹备
        (二) 中国物理学会的成立
        (三) 中国物理学会初期的发展
    二、中国物理学会的组织机构
        (一) 组织机构变迁
        (二) 会章的完善补充
        (三) 会员分析
第三章 中国物理学会与物理学在中国的体制化
    一、举办年会——学术交流体制化
        (一) 1932年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年会
        (二) 1933年第二届年会
        (三) 1934年第三届年会
        (四) 1935年第四届年会
        (五) 1936年第五届年会
    二、创办《中国物理学报》
        (一) 《中国物理学报》的创刊
        (二) 《中国物理学报》发刊论文
    三、审查物理学名词
        (一) 《物理学名词》审查与增修
        (二) 德法日文物理名词之审查与物理名词定义工作
    四、完善物理教学体制
        (一) 审查物理课程标准
        (二) 编辑大学物理教材,审查中学物理课外读物
        (三) 开展实验教学,探寻新式教学方法
    五、中国物理学会与物理学的社会化
        (一) 参加天文数理讨论会
        (二) 参加日食考察团
        (三) 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第四章 中国物理学会与《度量衡法》的修订
    一、清末民初度量衡改革
        (一) 清末度量衡改革
        (二) 民初度量衡改革
    二、早期学界对度量衡改革的讨论
        (一) 中国科学社之主张
        (二) 1927-1928年权度标准之论战
        (三) 天文数理讨论会对度量衡中文名称的讨论
    三、中国物理学会与度量衡法之改革
        (一) 中国物理学会参与度法修改之经过
        (二) 国内学界与政界对度量衡问题的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6)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八届理事会换届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事会
二、学术委员会
三、各工作委员会

(8)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科学史学史及其研究概况 二、中国科学史学史的研究对象 三、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的价值 四、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的方法 五、本文的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大陆地区科学史学史概述 第一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机构和团体选介 第三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会议、刊物选介 第四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论着选介 第五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之展望 第二章
    中国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开创及早期研究 第二节
    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低谷、转机与兴起 第三节
    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建制与繁荣 第三章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相关学科 第一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历史学科 第二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传统哲学 第三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科学哲学 第四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科学社会学 第四章
    科学史学与科学创新 第一节
    科学史学的创新意蕴 第二节
    科学史学与科学发现 第三节
    科学史学与科技发明 第五章
    境外科学史学发展概况 第一节
    国外科学史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境外科学史学的组织与会议 第三节
    国外科学史学的文献与刊物 第六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科学史学 第一节
    境外的中国科学史学 第二节
    国外科学史学之借鉴意义 第三节
    中外科学史学交流之途径 第四节
    "全球化"与中国科学史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召开2001年年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D]. 王思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赵凯华[J]. 秦克诚. 大学物理, 2020(11)
  • [3]物理学史用于高中物理教学显化德育的实践初探[D]. 黄斯婧.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4]中国物理学会研究(1932-1936)[D]. 吴翠苹.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3)
  • [5]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八届理事会换届报告[J]. 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秘处. 物理教学探讨, 2013(03)
  • [6]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八届理事会换届报告[J]. 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处. 物理教师, 2013(02)
  • [7]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暨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会胜利召开[J]. 王柏庐. 物理教学探讨, 2011(11)
  • [8]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D]. 詹志华. 厦门大学, 2009(01)
  • [9]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纪要[J]. 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 中学物理, 2008(02)
  • [10]比埃尔巧遇奇女子 玛尼娅发现新元素[J]. 毛林生. 中学物理, 2005(24)

标签:;  ;  ;  ;  ;  

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01年年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