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废纸纤维原料的合理分级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春霞[1](2020)在《生活用纸绿色制造及安全性评价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从生活用纸所用纤维原料和辅料、生产工艺与产品主要质量指标的关系出发,借鉴欧盟先进法规对生活用纸生产过程包括从原料、抄造过程控制、终端成品的用途及化学品辅料残留量等全要素进行合规评价。针对原料以次充好、非法添加废纸浆料的问题进行生活用纸纤维原料原生态分析;针对化学助剂有害残留的问题重点监控生活用纸生产过程中化学助剂的迁移路径,如湿强剂的特性及其可迁移性研究;研制新型生物基高效化学品,促进生活用纸化学助剂无害化发展;针对生产用水、白水封闭循环利用污染累积问题监测白水封闭循环系统中累积性过程物质对生活用纸质量的影响。最后对生活用纸绿色制造过程进行工艺绿色指数综合评价。围绕上述问题,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开展研究。1、生活用纸纤维浆料原生状态分析研究进行生活用纸抄造所用原料是否属于原生浆料的鉴定。分析原生浆料生产线及废纸浆料生产线不同工段浆料以及抄造的生活用纸成品,明确原生浆料与废纸浆料的形态特征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废纸浆抄造的卫生原纸的浆料及成品虽经脱墨工艺处理,但依然存在油墨残余脏迹,纤维种类组成复杂,存在染色为黄色的机械浆纤维,及其未分散纤维束。纤维较短细,D65荧光亮度高,有效残余油墨浓度高,帚化率较高。结合回收纤维的典型特征以及因回用加工过程造成的纤维老化特性,选择生活用纸的特征参量进行检测,应用多指标复合分析技术鉴别生活用纸是否掺有回收纤维。选择荧光性物质、D65亮度、D65荧光亮度、残余油墨含量、帚化率以及是否含有黄色机械浆纤维等作为特征参量,对废纸浆纤维的鉴别分析进行系统研究。进行纸巾纸纤维原料产品标签标注鉴别,分析实际使用的产品原料与其标识标注的相符状况,分析产品主要原料标识不一致的情况,有助于解决纸巾纸产品原料标识标注混乱的问题。2、生活用纸典型化学助剂残留及危害控制研究对生活用纸化学助剂残留进行危害分析,重点选取湿强剂为研究对象,建立经皮肤摄入的风险评估模型及风险指数。研究检测生活用纸中PAE湿强剂的有害有机氯代物残留的简便高效方法,使用SPME-GC-MS/MS MRM通过离子对分析测试生活用纸中PAE湿强剂的有害有机氯代物DCP残留量以及高残余风险的DCP的可迁移量。实验结果表明最优检测条件为应用固相微萃取进行平衡吸附,平衡温度45℃、平衡时间30 min,吸附45 min。MRM多反应离子监控模式高级程序测定标准工作溶液和待测生活用纸样品及滤液的响应值,在此条件下获得了分析物较低的检测限(LOD),良好的线性(r2≥0.9901)。生活用纸样品加标回收率是97.11%-108.03%,萃取液加标回收率是102.75%-113.00%;RSD分别为6.1%和5.0%。研究不同孔径修饰的石墨烯膜对去除湿强剂有机氯代物同步浓缩的方法技术,研制新型生物基高效化学品CMX/PAE二元体系,从源头上推进生活用纸化学助剂无害化。研究成功制备了分子量较高的羧甲基半纤维素,明晰了其与PAE湿强剂联用时的效果及机制,有效提高了PAE湿强剂的作用效果。3、生产用水系统研究,对现有生产进行工艺绿色指数评价在生活用纸制造过程中,原料、化学助剂等带来的污染风险,随着白水封闭循环利用,存在污染累积的隐患。通过系统监测分析,有效监控水质状况,科学地指导造纸系统水的回用及白水封闭循环。研究建立白水系统有机氯代物DCP累积变化规律及运算模型,探究风险走势及预警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累积周期的推进,系统状况逐渐变化,PAE中DCP含量随着PAE储存时间的变化含量上升,依据DCP含量随存放时间的变化规律拟合方程进行计算。再考虑系统中的DCP进入白水中的比例,其随白水循环程度变化的规律,不同白水回用次数下DCP的分布规律,其在纸张、白水、周围环境中的含量变化规律。建立多因素多变量白水系统有机氯代物DCP累积运算模型。由全过程包括纤维原料、湿部化学助剂、白水循环系统、风险过程控制加权拟合推导出绿色制造过程工艺绿色指数,为指导实际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蔡慧[2](2020)在《筛分与低浓磨浆优化废旧箱板纸浆性能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废纸浆在造纸用浆中的占比由于森林资源保护和纤维循环回用意识的加强而逐年提高。但因废纸来源不稳、使用和回收次数的增加、储存周期不一等问题,废纸浆纤维长度分布非常不均,目前还缺乏系统对废纸制浆工艺性能的试验研究。因此将废纸制浆生产工艺进行优化,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筛分和磨浆是废旧箱板纸制浆的两个关键工段,而纸浆纤维悬浮液在筛分与磨浆系统内的流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高效处理与浆流速度、压力、浆浓、筛鼓结构、旋翼类型、磨盘特性等有关,掌握它们对筛分和磨浆效率的影响规律是本文研究目标所在。因此,无论是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还是指导实际应用研究层面,进行废纸浆筛分和磨浆机理的研究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纸浆筛分与磨浆的设备与构件、过程控制及机理研究进展的分析,结合当前废纸制浆实际生产线存在的技术问题,阐述了微纤化纤维(MFC,microfibrillated cellulose)的制备方法;其次,研究了筛板形状、孔缝尺寸、体积浆渣率Rv和孔缝速度Vs等变量对美国废旧箱板纸纸浆(AOCC,American old corrugated container pulp)筛分性能的影响;此外,试验对不同磨盘齿形和磨浆强度下的AOCC浆纤维特性、浆料特性、磨浆能耗和成纸性能等方面进行分析;基于MFC的相关研究经验基础上,以AOCC浆为原料,在没有任何化学药品添加和化学预处理的前提下,采用磨浆设备批量制备出不同磨浆能耗下的MFC;最后,对比目前废纸制浆生产实际,将AOCC浆的筛分、长纤维组分低浓磨浆以及添加MFC相结合,以能耗评价模型为基础,研究了添加MFC对成纸性能增强的作用机制,最终提出新的更为优化、更为合理的废纸制浆技术工艺流程设计。研究结果表明:(1)对AOCC纸浆纤维悬浮液,在相同的体积浆渣率Rv和孔缝速度Vs条件下,使用不同型式筛鼓的纤维通过率值不同。当体积浆渣率Rv=0.15、孔缝速度Vs在0.5~1.0 m/s范围内时,采用0.20 mm缝筛、0.15 mm缝筛和0.81 mm孔筛的纤维通过率P分别为0.90、0.60和0.35,即采用0.81 mm孔筛的纤维通过率P要比0.20 mm缝筛和0.15 mm缝筛分别小61.11%和41.67%。表明与0.15 mm和0.20 mm的缝筛筛鼓相比,0.81 mm的孔筛筛鼓更有利于AOCC浆长纤维的分级,其筛分效果较好。(2)AOCC浆纤维通过率P随着孔缝速度Vs、体积浆渣率Rv和等高线高度h的降低而降低;在孔缝速度Vs和体积浆渣率Rv的交互作用下,AOCC浆纤维通过率P主要受到孔缝速度Vs的影响;较低的纤维通过率P(筛分效果更好)可以通过较低的体积浆渣率Rv和孔缝速度Vs组合来实现。(3)AOCC浆筛分后长纤维组分(尾浆)和短纤维组分(良浆)的游离度受孔缝速度Vs的影响更显着。其中短纤维组分的游离度Fa随着孔缝速度Vs和体积浆渣率Rv的增大呈增大趋势,长纤维组分的游离度Fr随着孔缝速度Vs和体积浆渣率Rv的增大呈减小趋势。(4)在一定磨浆能耗范围内,无论是使用2.01 km/rev BEL磨盘还是0.99 km/rev BEL磨盘的AOCC浆低浓磨浆,纤维长度、卷曲指数、扭结指数和游离度都随着磨浆程度(比磨浆能耗SRE)的增加而降低;而细小纤维含量和成纸的抗张强度却与磨浆程度(比磨浆能耗SRE)呈正相关。在相同磨浆能耗(总比磨浆能耗SRE相同)下,与0.99 km/rev BEL磨盘相比,使用2.01 km/rev BEL磨盘磨浆的AOCC浆纤维切断更少、成纸抗张强度更大。当使用2.01 km/rev BEL磨盘低浓盘磨AOCC浆时,纤维长度和成纸抗张强度分别增加了4.08%和4.95%;与0.99 km/rev BEL磨盘相比,抄造相同成纸抗张强度的纸页,采用2.01km/rev BEL磨盘所需的磨浆能耗可节省约20.02%。(5)在低浓磨浆条件下,AOCC浆成纸抗张指数随着总比磨浆能耗的增加而非线性增加,并且抗张指数Tindex与总比磨浆能耗Es间满足Tindex=aEs2+bEs+c函数关系。由于AOCC浆磨浆过程的复杂和多变,实际工业生产过程中,在预测AOCC浆抗张强度方面可直接使用回归方程Tindex=-2.8611?10-4Es2+0.1865Es+40.6662。模型可为废纸制浆相关技术人员调整磨浆参数提供理论参考。(6)在0~150 kWh/t比磨浆能耗范围内,对于未经筛分直接低浓磨浆的AOCC浆,采用先筛分再长纤维组分单独低浓磨浆的成纸抗张强度、环压强度、撕裂强度和耐破强度分别可提高约13.11%、9.63%、18.45%和21.07%。(7)采用粗细磨盘组合对AOCC浆纤维悬浮液进行低浓磨浆处理,可以纯机械地批量制备出MFC。先使用磨齿较粗的2.01 km/rev BEL磨盘使AOCC浆纤维充分疏解和部分细纤维化,然后改用齿形较窄的12.90 km/rev BEL磨盘使单根纤维不断剥离和裂解,形成细小纤丝。(8)将AOCC浆纤维的筛分、低浓磨浆处理以及添加MFC相结合,提出一种更为优化、更为合理的废纸制浆技术工艺流程。在能耗相同的条件下,与未筛分AOCC浆的成纸强度相比,新工艺经过筛分、低浓磨浆并添加MFC-1340混合后的成纸抗张强度可以提高约28%;当抄造抗张指数为50 Nm/g的纸页时,直接低浓磨浆处理AOCC浆需要的总比磨浆能耗为87.71 kWh/t,而采用新制浆工艺达到相同的成纸抗张强度所需要的总比磨浆能耗仅为18.00 kWh/t,可以节省约80%的能耗。本文从理论上和试验验证上,解决了实际废纸制浆生产工艺中的部分技术问题。提出的废纸制浆新工艺能够有效减少资源的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可为废纸制浆造纸的高效节能降耗工艺提供理论依据。是一项完善的、可转化为生产力的新工艺技术,具有确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刘菲菲[3](2020)在《汽爆秸秆溶磷新工艺及其系统集成的研究》文中指出磷是人类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磷素的获取必须经过磷酸盐的溶解。现行磷酸盐的溶解大都通过湿法磷酸工艺,但是湿法磷酸存在高能耗、高污染以及资源浪费等严重问题,开发一种清洁高效的溶磷新工艺迫在眉睫。酸碱再生循环理论是基于磷化工产业湿法磷酸过程提出的,并衍生出“隐性酸”和“隐性碱”的概念,以期将其用于普适的农业及工业生产过程中,最终实现清洁生产与酸碱循环。玉米秸秆蒸汽爆破后,能够产生小分子有机酸并暴露出很多的酸性基团,因此汽爆玉米秸秆是一种典型的“隐性酸”。如果能利用汽爆玉米秸秆对磷矿粉进行溶解,将对磷素的提取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首先利用汽爆玉米秸秆溶解磷矿粉,探索了磷矿粉的溶解新工艺,并制备了秸秆腐植酸肥料,其次探究了固态发酵巨大芽孢杆菌溶解磷矿粉的新工艺,并对比分析了固态发酵与液态发酵的溶磷效果,然后将酸碱再生循环理论用于造纸碱回收,将磷酸用于木质素的提取,上清液苛化得到可以循环利用的氢氧化钠溶液。最后基于两个关键技术对生物质炼制进行了系统集成,并对其中的能量与物质流进行分析,规划了产品集成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玉米秸秆经蒸汽爆破后,半纤维素降解,木质素软化,细胞壁表面破裂暴露出大量活性基团,其中羟基、羧基等活性基团在高压反应釜中表现出有机酸的性质,对磷矿粉有一定的溶解效果;加入氯化钙和硫酸钙等无机盐可以加速汽爆秸秆的降解,从而增强对磷矿粉的溶解作用。研究发现,加入20%的氯化钙对溶磷效果最好,加入硫酸氢钠在180℃下反应5h时,溶磷率最大。溶磷后的秸秆形成腐植酸用于小麦盆栽实验,结果发现施加0.2%的腐植酸液小麦的株高、根长、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和相对电导率达到最大值。(2)利用汽爆秸秆作为固态发酵的培养基培养巨大芽孢杆菌,结果发现,固态发酵第8天时,基质中有机酸含量达到最大值,其最大的溶磷率可达0.1%,是液态发酵溶磷率的5倍。对发酵后磷矿粉的表观形貌和微观尺寸表征后发现,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磷矿粉表面出现了凹凸不平的溶解孔洞,且磷矿粉颗粒粒径由375.43 μm逐渐减小到49.73 μm,说明固态发酵巨大芽孢杆菌很好地溶解了磷矿粉。(3)酸碱再生循环的理念用于造纸碱回收工艺,木质素的提取率可达90%,生成的循环碱液中氢氧化钠浓度可达10 g/L,补加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重新用于循环蒸煮,分析了碱液循环次数对生物质组分拆分的影响,发现在五次循环中,纤维的卡伯值几乎不变,但是纤维素的得率急剧下降。(4)基于酸碱再生循环的生物质炼制系统集成中,所选的最佳技术路线节省了约42%的能耗,新的碱回收工艺节省了 60%的能耗,通过物质流分析发现,可节省80%的用水量,同时形成了以造纸、木质素碳纳米管、木质素复合膜、低聚木糖和腐植酸五种产品体系,极大地提高了玉米秸秆的经济利用价值。研究结果表明,汽爆秸秆溶解磷矿粉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这种新型清洁溶磷工艺,虽然其溶磷率有限,但是溶磷后的秸秆形成了腐植酸,可以作为土壤肥料施用。固态发酵很好地发挥了节水节能的优势,利用磷酸酸化工艺不仅可以高效回收木质素,还节约了处理污水的能耗,形成了蒸煮碱液的循环。对生物质炼制过程进行系统集成,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为磷化工清洁生产和农业废弃物的利用都提供了新思路。
王金然[4](2020)在《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提升混合办公废纸纤维回用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制浆造纸工业原材料的短缺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废纸纤维的回收利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提高废纸纤维的高效循环利用率对解决造纸工业面临的原料短缺、能源紧张、污染严重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但废纸纤维在回用过程中存在润胀能力下降,成纸强度降低和滤水性能不佳等缺点,无法满足高品质产品的要求,严重制约了其使用范围。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提高废纸纤维回用的技术。生物酶技术作为一项前沿技术在制浆造纸行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生物酶中的纤维素酶更是备受青睐。利用纤维素酶改性废纸纤维可以提高废纸浆的滤水性能、漂白性能及改善废纸的脱墨效果,从而提升废纸纤维的循环利用。本论文以办公废纸为主要原材料,利用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对废纸浆料进行预处理,以达到提升废纸纤维回用性能的目的。首先,从纤维素酶用量、天冬氨酸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研究了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处理对办公废纸纤维物理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处理办公废纸可以明显提高其成纸强度性能,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后的酶处理工艺条件为:纤维素酶用量14.74 U/g、天冬氨酸用量2.19%、反应温度49.0°C、反应时间55.96 min。在最优处理条件下,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改性办公废纸与未进行酶处理的对照样相比抗张指数提高了16.05%,耐破指数提高了14.39%,办公废纸纤维保水值提高了36%,羧基含量提高了32.84%。红外光谱对酶促体系下办公废纸浆的研究发现,改性后纤维结晶度指数比对照样下降37.58%。其次,针对混合办公废纸在回用过程中存在的难脱墨问题,研究了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对混合办公废纸脱墨效果的影响。从纤维素酶用量、天冬氨酸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浆浓等方面优化了酶促体系脱墨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纤维素酶用量为15 U/g、天冬氨酸用量2%、反应温度50°C、反应时间60 min、浆浓8%的条件下,混合办公废纸脱墨效果最好。在最优脱墨条件下,与未经酶脱墨的混合办公废纸浆相比白度提高了2.2%,有效残余油墨浓度降低了14.02%,即脱墨效率达到14.02%。纤维素酶/天冬氨酸处理后纸浆表面O/C含量比对照样提升36.19%。然后,为阐明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协同改性漆酶(C/A-ML)提升办公废纸回用性能的作用机制,分别用纤维质量分析仪(FQA)、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对纤维形态参数、氢键模式、纤维结晶度及纤维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与未经处理的办公废纸浆相比,酶体系处理后可明显降低纸浆有效残余油墨浓度,纤维长度和卷曲指数略微下降;FTIR结果表明,与办公废纸原浆相比,经纤维素酶、改性漆酶和C/A-ML处理后,分子间氢键O-(6)H…O-(3’)分别增加了14.65%、13.37%和19.8%;XRD分析表明,酶体系处理可以降低纤维结晶度,抑制纤维性能衰变;经过酶体系处理后的SEM显微照片显示,纤维表面变得粗糙,纤维间结合紧密且出现更多细小纤维。最后,探讨了天冬氨酸、谷氨酸、组氨酸和甘氨酸不同介体协同纤维素酶处理对改善办公废纸回用性能的影响。在确保纤维素酶用量15 U/g、反应温度50°C、反应时间60 min、浆浓8%和p H值为7一定的条件下,改变氨基酸的加入量从而分析不同介体协同纤维素酶处理对改善办公废纸物理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天冬氨酸、谷氨酸、组氨酸和甘氨酸最优用量分别为2%、3%、3%和2%。通过对比纤维素酶/介体体系处理办公废纸与未经处理办公废纸力学性能,发现纤维素酶协同不同介体处理办公废纸浆均可改善办公废纸的回用性能。
高琦[5](2020)在《新型生物质填料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零售业、包装业以及快递业的迅猛发展,市场对纸和纸板的需求量急剧增加。随着新增产能的不断投放,造纸工业带来纤维的短缺问题引发广泛关注。因此,如何在废纸回用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造纸填料,减少纤维使用率,成为造纸行业关注并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采用一种新型生物质填料——锯末,作为造纸工业的新型填料。锯末,是指在进行木材加工时因为切割而从树木上散落下来的树木本身的沫状木屑。其拥有来源广泛,价格便宜,环境友好的优点,且属于可再生资源。本文首先对锯末进行分级筛分处理,通过考察得率以及加填后纸页的物理性能,综合选择出最佳的适宜级分范围,并确定研究对象;并通过一系列正交实验,探究出锯末的最佳应用工艺条件;随后对锯末进行改性,提高其在纸页中的留着率,并对其进行表征;最后探究了锯末留着率的变化情况以及在纸和纸板中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如下:经筛分,得到+35-60 目、+60-80 目、+80-100 目、+100-120 目、+120-150 目以及+150-200目等六种不同级分的生物质填料。通过成本对比以及对加填后纸张的性能和筛分得率进行分析比较,选取+35-60目级分的生物质填料为研究对象。生物质填料的最佳应用工艺条件为:打浆度30°SR(选用废旧瓦楞纸浆),加填量为10%(对绝干浆)为佳。为达到最佳增干强效果,选用阳离子淀粉且使用量为2%(对绝干浆)。在中碱性环境下,生物质填料的加填效果更佳。本文采用捏合机将生物质填料与阳离子淀粉混合后在高固含量下进行半干捏合法改性。改性后,生物质填料的平均粒径从561μm降低到352 μm;生物质填料悬浮液的Zeta电位从-12.6 mV降低到-10.0 mV。生物质填料的白度在改性前后分别为34.35%、32.43%,变化不大。经SEM扫描电镜观察后能观察到阳离子淀粉包覆在生物质填料表面,与纤维形成紧密结合。通过测定废水悬浮物以及纸页平均定量的变化,对改性前后生物质填料留着率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改性后生物质填料较改性前留着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加填+35-60目级分生物质填料时,在加填量为30%时,测定白水中未改性生物质填料悬浮物含量为1539mg/L,改性后生物质填料悬浮物含量为1220mg/L,改性后悬浮物含量降低了 20.73%;且同样条件下使用改性锯末加填后,成纸平均定量要提高1.50g/m2,较加填未改性锯末提高了 2.62%。可以证明生物质填料经阳离子淀粉包覆改性后可使留着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将改性生物质填料初步应用于纸张加填。实验结果表明,以抄造定量为60 g/m2的纸页为例(加填量10%):较原纸相比,耐破指数由0.974 kPa·m2/g下降到0.962 kPa·m2/g;抗张指数由18.40N·m/g下降到17.70N·m/g;撕裂指数由7.16 mN·m2/g下降到6.86 mN·m2/g;环压指数由4.381 N·m/g下降到3.200N·m/g;只有纸页挺度的下降幅度较大,由142.5 mN下降到103.75 mN,下降了 27.19%。抄造三层均为60g/m2的三层纸板(各层加填量均为10%),与原纸进行比较,松厚度由1.78 cm3/g提升至2.54cm3/g,提升了 42.70%;而各项物理性能有一定的下降。同时,纸板的Z向结合强度随着加填量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在加填量为20%时由135kPa下降到了 103kPa,下降了 23.7%。且白水循环10次以后成纸质量问题下降较大。与传统的碳酸钙等填料相比,加填生物质填料可降低生产成本,且保护环境。若能在选择合理加填量的同时,并保证纸张质量,造纸工业大规模使用生物质填料指日可待。
王艳青[6](2019)在《废旧瓦楞纸大规模制浆生产工艺与设备改进》文中认为废旧瓦楞纸的价格继续上扬,其质量也在继续恶化,为了解决由于废旧瓦楞纸质量下降而给生产带来的种种问题,人们不断地在生产中加入设备,使得废旧瓦楞纸处理工艺流程日益复杂化,从而使投资、能源、生产成本增加,给废旧瓦楞纸制浆行业带来不少压力。将这一行业的生产工艺进行优化,对生产设备进行升级以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废旧瓦楞纸再利用现状、国内外制浆生产工艺与设备现状的分析,以及当前废旧瓦楞纸制浆处理线存在的问题,设计规划了废旧瓦楞纸大规模生产高得率制浆生产工艺与设备,提出国内废纸及其他制浆线的浆渣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作为原材料的理念,分析研究了瓦楞纸的基本设计参数、废旧瓦楞纸制浆生产线的主要工艺流程、浆水收支平衡、制浆线主要生产圈路及关键的技术,通过最终的生产调试验证了整个废旧瓦楞纸制浆生产线的可行性。以生产高效为目标,提出了在制浆生产线筛选设备底部排重渣的理念,有效的预防了重杂质进入筛选区,实现高效生产的同时阻止了较大颗粒的杂质对筛选设备的伤害,使设备的使用年限增加。针对工艺过程中的碎解圈路,分析研究了浆料在碎解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就废纸浆料在碎解设备内的停留时间是导致碎解效率低的重要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优化废纸碎浆工艺的概念,提高了生产效率。针对现有的废纸制浆生产线提出自己的建议并进行重新规划,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基于瓦楞纸的技术要求,提出纤维分级,对于长纤维的处理研究规划不同的制浆设备配合使用,增加额外的除渣筛选工艺的概念,实现了排渣率的提升和纤维流失率的降低,新规划设计的废旧瓦楞纸制浆生产线的得浆率高达90%。
黄金阳[7](2018)在《废纸絮凝剂制备及其强化混凝沉淀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混凝法是自来水处理中最常用的方法,当前的常规混凝剂存在使用过程易残留、水质适应性较差和天然有机物去除能力弱等缺点,常常导致饮用水卫生安全问题。因此,研发一种制备工艺简单、混凝沉淀效果好和卫生安全性高的新型混凝剂或絮凝剂,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以废纸为原料制备两种废纸絮凝剂(Waste PaperFlocculant,WPF)并应用于对低浊水的处理,探讨其制备方法、使用条件和强化混凝沉淀作用及机理,以实现废纸的“变废为宝”和提供高效安全的净水药剂。首先,对废纸进行物理改性制备出废纸纤维絮凝剂(Waste Paper Fibre Flocculant,WPFF),与硫酸铝(Aluminum Sulfate,AS)联合使用处理低浊水,优化制备工艺和使用条件;并研究其强化混凝沉淀效果和机理,为提升WPFF与AS联合使用对低浊水的综合处理效果奠定基础;而后,又以废纸浆为原料制备废纸浆絮凝剂(Waste Paper Pulp Flocculant,WPPF),研究其分别与聚合氯化铝(Polyaluminium Chloride,PAC)和聚合氯化铝铁(Polymeric Aluminum Ferric Chloride,PAFC)的复配使用性能,以增加WPF的制备原料来源和拓展其使用方法;在明确两种WPF的使用效果基础上,评价其卫生安全性,结合造纸制浆工艺设计其规模化生产路线,并指出WPF的使用效益。研究内容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以废纸为原料物理改性制备WPFF的方法,并与常规混凝剂联合使用处理低浊水,优化制备工艺和混凝条件,提升对低浊水的处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宜采用破碎、筛分、湿式搅拌和制液润胀的改性工艺制取WPFF。该过程中,以废瓦楞纸为原料最为适合,废纸的干式破碎时间宜选择240 s,利用筛分获得的长纤维制备WPFF絮凝性能更佳,而未筛分纤维制备WPFF的性价比更高,湿式搅拌配制浓度为1.00%的纤维悬浮液并润胀,有利于增大废纸纤维的比表面积和提升投加时的分散性能。在与常规混凝剂联合使用时,当原水浊度为15.5 NTU,AS投加量为20mg/L,WPFF的投加量 20 mg/L,静置沉 20 min后出水浊度为2.03 NTU,相比单独使用AS的出水浊度提高51.20%,处理效果优于WPFF与FC或PAC联合使用的情况。同时,WPFF与AS联合使用的最佳混凝操作条件为:WPFF在中速搅拌前投加,搅拌方式为200r/min搅拌1min,100 r/min搅拌5 min,50 r/min搅拌10min,沉淀时间为12 min。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各实验因素对混凝沉淀处理效果影响的主次顺序是:AS投加量>WPFF投加量>快速搅拌速度>WPFF投加时间点,说明混凝剂和絮凝剂对处理效果的影响更加显着。此外,较高的浊度和水温,以及近中性偏酸性的水质条件有利于提高联合使用的处理效果。(2)在分析强化混凝沉淀作用的相关理论基础上,通过实验研究WPFF和AS联合使用处理低浊水过程中的强化混凝沉淀功能,并探究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两者联合使用具有良好的强化混凝沉淀效果,WPFF投加量越大,出水浊度、CODMn、UV254和余铝等指标越低。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纤维的表面微观形态,说明WPFF能够吸附和网捕微小絮体。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絮体发现,WPFF能使生成的絮体更加粗大密实,在混凝沉淀实验中相同沉淀时间时的浊度处理效果显着优于单独使用AS的情况,并使达到沉淀出水浊度要求的所需时间缩短50.00%,且在沉淀初期可获得高达4.77 NTU/min的浊度去除速率。WPFF与AS联合使用的强化混凝沉淀作用机理主要包括:絮体的吸附和网捕作用,WPFF的强化凝聚、吸附、网捕和絮体结构改良作用,Al3+与NOM的络合反应和电中和作用,纤维素与Al3+的取代反应,上述络合反应和取代反应产物之间的聚合反应、以及AS与WPFF的协同增效作用等。此外,浊度去除率对NOM和Al3+的去除效果贡献最大,pH对强化混凝效果的影响较大,当pH为6时能促进络合反应、取代反应和絮体对NOM的吸附作用,从而获得良好的浊度、UV254和余铝去除效果。(3)为拓展WPF的原料来源和使用方法,将废纸浆用于制备WPPF,考察其与无机高分子混凝剂的复配使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以瓦楞纸废纸浆配制成WPPF,并分别与PAC和PAFC复配使用处理低浊水,其处理效果均优于混凝剂单独使用的情况,WPPF与PAC复配的最佳条件为:PAC投加量为10 mg/L,WPPF投加量为20 mg/L,两者在快速搅拌前投加,且中速搅拌速度为100 r/min,该条件下处理浊度为21.8 NTU的原水,处理后出水浊度为2.29 NTU,浊度去除率为89.50%。而WPPF与PAFC复配的最佳条件为:PAFC投加量为10 mg/L,WPPF投加量为20 mg/L,两者在快速搅拌前投加,中速搅拌速度为100 r/min,该条件下处理浊度为21.8NTU的原水,处理后出水浊度为1.53NTU,浊度去除率为92.98%。同时,较高浊度和弱碱性的水质有利于提高复配混凝剂对低浊水的处理效果。(4)为评价WPF的生产应用前景,首先研究了 WPF的使用安全性,基于废纸所含杂质的性质特点,通过论证排除杂质对水质的负面影响,并选择与所含杂质和安全性相关的水质指标,测定WPF使用后的出水水质,结果表明,各项水质指标均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要求,说明使用WPF具有较好的卫生安全性;而后结合造纸制浆生产工艺,对WPF的原料选择和生产过程进行分析,提出了造纸制浆生产线制备WPF的工艺流程,为WPF借助造纸平台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发展路线奠定基础;最后,从环保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方面介绍了生产WPF的诸多有益之处,说明WPF的制备和应用能够变废为宝、节能减排,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杨家万[8](2018)在《纸浆浮选及白水气浮技术改造在废纸制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造纸行业在国民经济和生产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50%以上利用了废纸纤维资源。废纸造纸是现代造纸工业发展的重要成果,能有效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降低能耗、减少污染,能产生巨大的环境和经济效益,是维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废纸造纸技术历经数十年发展,工艺技术已十分成熟,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一直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胶粘物问题一直困扰着现代废纸造纸企业;另一方面,随着公众美好生活需要,环保意识日益提高,对所生活和工作的周边环境提出更高要求的诉求,国家环保部门对各行业的清洁生产过程及环保要求也日趋严格,作为我国八大重点行业之一的造纸行业已持续受到国家环保部门的严格管控。随着一些新技术、新理念的不断出现,面对国家环保要求及市场竞争局面,对现代造纸企业来说,结合新技术、新理念、新设备对企业现有生产线存在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工艺优化和技术改造,以解决生产运行问题,实现提高效率、节能降耗等,是十分可行也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废纸中的油墨、胶粘物等杂质对造纸生产及产品质量均产生较大影响,废纸浆中的杂质去除以及废纸制浆白水的清洁利用,对废纸造纸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介绍了废纸造纸生产线实施的技术改造,包括增加浮选设备处理废瓦楞箱板纸(OCC)浆料,主要用于去除OCC浆料中胶粘物;以及增加大型浅层气浮设备处理纸机网下白水,以提高纸机白水清洁度,减少过多杂质在白水回用过程中的循环累积对生产系统的不利影响。通过对技术改造情况进行跟踪,结合实验数据及生产运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客观评价了技术改造实施效果。结果表明,浮选设备对OCC长纤维浆料中胶粘物和灰分去除率分别达到34.49%和37.65%,对短纤维浆料中胶粘物和灰分去除率分别达到47.17%、30.82%,尾段精筛对长、短纤维浮渣中胶粘物去除率分别为77.47%、60.12%,生产涂布纸时断纸时间减少4.12h/月,时间效率由90.49%提高到91.93%,A级品率提高约0.31%,纸面胶粘物平均减少7.71个/m2,胶粘物客户投诉次数减少3.38次/月、投诉金额减少0.52万元/月,创造经济效益约为518.32万元/年,投资回报周期不到三年半,说明增加浮选设备对去除OCC浆料中胶粘物杂质有良好的效果。另外,纸机网下白水经大型浅层气浮处理后对去除纸机白水杂质效果明显,对白水中悬浮固体(SS)去除率达97.9%,化学需氧量(COD)平均降低48.6%,减少过多杂质在白水回用过程中的循环累积,减少回用白水中过多垃圾杂物对浆料清洁度的不利影响,利于白水回用。本次技术改造利于胶粘物等杂质的去除,改造后提高了纸机运行率、改善了成品纸质量,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说明OCC制浆过程采用浮选技术处理OCC浆料,用大型浅层气浮处理网下白水,是提高浆料清洁度、改善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
李晓利[9](2016)在《脱墨二次纤维预处理及酶解过程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造纸产业原料结构和产品的调整,二次纤维的使用比例越来越大,二次纤维成分复杂,在干燥时会发生不可逆角质化,这就需要丢弃一部分的废纸原料。废纸具有来源广、环境友好、成本低的特点。这些原料主要含有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是纤维素乙醇生产的潜在原料。废纸中的木质素及填料对纤维素酶存在一定的无效吸附,影响废纸的酶水解效率。本文通过对二次纤维进行分级处理找到影响酶水解的主要因素,探讨四种不同预处理方法及添加阳离子助剂对二次纤维酶水解效率的影响,并与未处理二次纤维酶水解进行对比研究。主要结论如下:二次纤维经过分级处理,对不同级别的二次纤维进行酶解,其中R80-180(纤维长度介于80目与180目之间的纤维)葡萄糖得率最高(80.33%),其次是R80(纤维长度大于80目纤维)葡萄糖得率(79.72%),R180(纤维长度小于180目纤维)葡萄糖得率最低(55.36%)。R80纸浆中添加1%、5%、10%、15%、20%的R80-180、R180分别进行复配酶解,当R80-180添加量为15%时,葡萄糖得率最高,主要是因为加入R80-180,体系的比表面积增大,纤维素酶与纤维素的接触度提高;添加不同比例的R180葡萄糖得率降低,主要是因为R180中纤维素含量低,且含有大量的杂质,使得纤维素酶产生大量的无效吸附且中毒,使得酶活性降低或丧失。从四种不同级别纸浆的扫描电镜图看出,R80表面光滑,R80-180表面呈绒毛状,拥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很好的与纤维素酶接触,而R180表面拥有一层覆盖物,会提高纤维素酶的无效吸附,从而降低葡萄糖得率。R80添加R180其酶解葡萄糖得率降低,可以推测出R180中含有抑制酶水解的抑制物。经等离子光谱(ICP)检测,二次纤维中含有大量的金属离子,其中对酶水解有抑制作用的包括Fe3、Al3+、Mn2+、Mg2+,因此在酶解时加入EDTA,能有效降低金属离子的影响。二次纤维经过Na2SO3、H2O2、HCl、水预处理后酶解,过氧化氢预处理酶解得率最高(91.67%),其次是亚硫酸钠预处理(87.57%)。对预处理前后的二次纤维进行比表面积及结晶度测定、扫描电镜观察,研究表明,预处理后二次纤维表面分丝帚化,比表面积增加,小孔数目增加,木素含量有所降低,纤维素可及性提高。二次纤维酶水解过程中加入阳离子助剂(Cationic Polyacrylamides简称CPAM,Polyetherimide简称PEI、分散剂)及表面活性剂,结果表明,相同反应条件下,添加分散剂的二次纤维纤维素酶水解效率最高,其次是添加PEI、表面活性剂、CPAM。对添加助剂的二次纤维进行接触角测定,探讨亲水性对酶水解的影响,其中添加分散剂的二次纤维接触角(39.9°)最小,其次是PEI、CPAM,添加助剂的二次纤维接触角均小于原浆(52.2。),这表明添加助剂能够有效提高物料的亲水性,亲水性是影响酶水解的一个重要原因。纤维素酶吸附结果表明,2h前未添加助剂的二次纤维对纤维素酶的吸附量最大,其次为CPAM,PEI,添加分散剂的二次纤维对纤维素酶的吸附量最小。由此可知,提高底物的亲水性可降低对纤维素酶的无效吸附,从而促进纤维素酶水解。
张世杰[10](2015)在《广东省造纸产业节能与低碳发展技术路线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世界经济水平的稳步发展,由能源危机带来的能源问题和由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变得日益突出,节能降耗、碳减排、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深入各行各业、经济生活领域的共识。造纸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长期以来高能耗是制约造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使造纸产业进一步节能降耗,从高碳发展模式转向低碳可持续发展模式,本文通过深入剖析主要制浆造纸过程的能耗情况,分析造纸产业低碳发展的优势,再分析低能耗、低碳排放的可行性。确定在近期、中期和远期存在的技术壁垒要素以及优先要解决的顺序,制定出广东省造纸产业的节能与低碳发展技术路线。通过对这些技术壁垒的突破以满足技术市场的需求,来带动整个造纸产业链的技术升级,从而实现产业目标,提升广东省造纸产业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的程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甚至国际先进水平。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章介绍目前全球造纸产业发展水平、能耗现状及我国造纸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指出造纸产业发展节能与低碳技术是解决造纸产业发展瓶颈问题的有效途径,并分析我国及广东省造纸产业在低碳经济时代所面临的压力,进而在分析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阐述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以及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章提出高能耗是制约造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综述国内外造纸产业的能耗现状与评价体系,结合调研和实例计算深入剖析主要制浆造纸过程的能耗情况。再通过前期文献与调研收资分析,并对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制浆造纸企业等专家学者问卷调查,用德尔菲法统计与分析,利用SWOT分析法与头脑风暴法构建广东省造纸产业的SWOT矩阵表和对造纸产业链各环节的节能降耗重要性进行分级。第三章在造纸产业节能降耗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碳排放概念、碳排放评价方法及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等基本理论,从造纸产业低碳发展的评判原则入手,分析造纸产业低碳发展的优势、造纸企业的碳平衡,探讨造纸产业从较高能耗、高碳排放发展转为较低能耗、低碳排放的可行性。对低碳造纸企业产品的碳排放进行评价与分析,通过林纸一体化碳汇与造纸企业碳中和,得出广东省造纸产业浆纸产品的碳排放水平所处地位,为造纸产业的低碳发展提供指导和依据。第四章根据在市场需求研讨会和产业目标研讨会中确立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的造纸产业的市场需求和产业目标要素,节能减排技术壁垒分析主要是通过对国内外与造纸产业相关的专利进行整理和分类,尤其是对与各个市场需求要素相对应的专利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找出制约造纸产业节能减排发展的技术壁垒。在技术壁垒分析研讨会上,针对市场需求和产业目标以及对国内外专利分析的结果,提出、讨论和确定在近期、中期和远期不同时间节点中存在的技术壁垒要素以及技术壁垒要素的优先排序,并从现存的技术壁垒要素中筛选并讨论确定优先要解决的技术壁垒。通过对这些技术壁垒的突破以满足技术市场的需求,来带动整个造纸产业链的技术升级,从而实现产业目标,提升广东省造纸产业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的程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甚至国际先进水平。第五章基于节能降耗和低碳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借鉴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方法和措施,通过确立广东省造纸产业近期、中期、远期的市场需求和产业目标要素,找出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的技术壁垒及优先解决顺序,从而制定出广东省造纸产业节能与低碳发展技术路线图,以推动广东省造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第六章对全文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并对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二、废纸纤维原料的合理分级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废纸纤维原料的合理分级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生活用纸绿色制造及安全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生活用纸的原料规定 |
1.2 生活用纸的质量标准规定 |
1.3 生活用纸生产主要的化学品及危害 |
1.3.1 化学品的应用 |
1.3.2 湿强剂残留的危害 |
1.3.3 湿强剂残留的检测 |
1.3.4 湿强剂残留的控制方法 |
1.4 生活用纸生产过程白水系统 |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二章 生活用纸纤维浆料原生状态分析研究 |
2.1 实验 |
2.1.1 仪器与试剂 |
2.1.2 实验步骤 |
2.2 结果讨论 |
2.2.1 废纸浆系列 |
2.2.2 原生浆系列 |
2.2.3 混合浆系列 |
2.3 结论分析 |
2.3.1 不同浆料纤维分析结果 |
2.3.2 纤维鉴别特征指标与方法 |
2.3.3 纤维鉴别判定规则 |
2.3.4 纤维标注状况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生活用纸典型化学助剂残留分析及风险评估 |
3.1 实验 |
3.1.1 仪器与试剂 |
3.1.2 色谱条件 |
3.1.3 实验步骤 |
3.1.4 方法确认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生活用纸湿强剂PAE的残留状况分析 |
3.2.2 生活用纸湿强剂PAE的残留风险评价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生活用纸典型化学助剂残留控制及去除途径探索 |
4.1 去除湿强剂氯代有机物同步浓缩的方法研究 |
4.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4.1.2 实验步骤 |
4.1.3 实验结果 |
4.2 开发源于天然绿色产物的新一代生物助剂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方法 |
4.2.3 实验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生活用纸绿色制造良好生产规范GMP合规评价 |
5.1 欧盟法规的概况 |
5.2 欧盟法规的技术内容 |
5.2.1 原材料方面的规定 |
5.2.2 良好生产规范 |
5.2.3 GMP危害清单和建议的预防措施 |
5.2.4 质量要求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生活用纸绿色制造生产白水系统污染累积研究 |
6.1 DCP累积变化规律及运算模型 |
6.2 风险走势及预警趋势分析 |
6.3 风险控制 |
6.3.1 白水封闭循环程度的控制 |
6.3.2 绿色助剂有效净化累积污染物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生活用纸绿色制造过程工艺绿色指数评价分析 |
本章小结 |
结论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筛分与低浓磨浆优化废旧箱板纸浆性能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立题依据 |
1.1.1 废纸制浆在造纸工业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
1.1.2 废旧箱板纸的来源、结构与纤维特性 |
1.1.3 制浆造纸装备概况 |
1.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1.5 本论文的课题来源及研究技术路线 |
1.1.5.1 课题来源 |
1.1.5.2 研究技术路线 |
1.1.6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目标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纸浆纤维悬浮液筛选分级研究现状 |
1.2.1.1 筛选分级设备及构件介绍 |
1.2.1.2 筛选分级过程自动控制 |
1.2.1.3 筛分机理演变 |
1.2.1.4 浆料筛分性能的影响因素 |
1.2.2 纸浆纤维悬浮液磨浆研究现状 |
1.2.2.1 磨浆设备及构件介绍 |
1.2.2.2 磨浆过程自动控制 |
1.2.2.3 磨浆理论研究进展 |
1.2.2.4 影响浆料磨浆质量的因素 |
第二章 AOCC浆筛分性能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仪器、设备和方法 |
2.1.2.1 低浓打浆处理 |
2.1.2.2 AOCC浆筛分试验 |
2.1.2.3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影响AOCC浆筛分效果的参数 |
2.2.1.1 增浓因子T对AOCC浆筛分效果的影响 |
2.2.1.2 体积浆渣率Rv对AOCC浆筛分效果的影响 |
2.2.1.3 孔缝速度Vs对AOCC浆筛分效果的影响 |
2.2.1.4 孔缝大小/等高线高度对AOCC浆筛分效果的影响 |
2.2.2 AOCC浆筛分后游离度的变化 |
2.2.3 筛分过程AOCC浆纤维悬浮液流态分析 |
2.2.3.1 孔缝速度Vs对流场的影响分析 |
2.2.3.2 等高线高度h对流场的影响分析 |
2.2.3.3 体积浆渣率Rv对流场的影响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OCC浆低浓磨浆性能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仪器、设备和方法 |
3.1.2.1 AOCC浆低浓磨浆试验 |
3.1.2.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磨盘齿形对AOCC浆磨浆效果的影响 |
3.2.1.1 磨盘齿形对AOCC浆纤维特性的影响 |
3.2.1.2 磨盘齿形对AOCC浆游离度的影响 |
3.2.1.3 磨盘齿形对成纸抗张强度的影响 |
3.2.2 磨浆强度对AOCC浆磨浆效果的影响 |
3.2.2.1 磨浆强度对AOCC浆纤维特性的影响 |
3.2.2.2 磨浆强度对AOCC浆游离度的影响 |
3.2.2.3 磨浆强度对成纸抗张强度的影响 |
3.2.3 筛分处理对AOCC浆磨浆效果的影响 |
3.2.4 AOCC浆成纸抗张强度的回归分析 |
3.2.4.1 回归分析方法概述 |
3.2.4.2 回归分析结果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AOCC浆微纤化纤维MFC的制备研究 |
4.1 微纤化纤维MFC的研究概况 |
4.1.1 MFC的命名及其物化特性 |
4.1.2 MFC的制备方法 |
4.1.3 MFC的批量制备及能耗 |
4.1.4 MFC在制浆造纸中的应用 |
4.2 微纤化纤维MFC的中试制备 |
4.2.1 试验部分 |
4.2.1.1 试验原料 |
4.2.1.2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和方法 |
4.2.1.3 制备路线 |
4.2.2 MFC性能表征分析结果与讨论 |
4.2.2.1 MFC外观特征 |
4.2.2.2 MFC纤维长度分布 |
4.2.2.3 MFC表面形貌SEM分析 |
4.2.2.4 MFC性能探讨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AOCC浆微纤化改进纸张性能及其作用机制 |
5.1 废纸制浆工艺技术的演变 |
5.1.1 典型废纸制浆生产工艺流程 |
5.1.2 先进废纸制浆生产工艺流程 |
5.2 优化废纸制浆工艺的构想 |
5.3 材料与方法 |
5.3.1 试验材料 |
5.3.2 试验仪器、设备和方法 |
5.3.3 以能耗评价模式添加废纸浆MFC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AOCC浆微纤化对对纤维特性的影响研究 |
5.4.2 AOCC浆微纤化对浆料特性的影响研究 |
5.4.3 AOCC浆微纤化对成纸性能的影响研究 |
5.4.3.1 MFC改进成纸抗张强度性能的研究 |
5.4.3.2 MFC改进成纸环压强度性能的研究 |
5.4.3.3 MFC改进成纸松厚度性能的研究 |
5.4.3.4 MFC改进成纸撕裂强度性能的研究 |
5.4.3.5 MFC改进成纸耐破强度性能的研究 |
5.4.4 添加MFC对成纸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 |
5.4.5 添加废纸浆MFC的作用机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6.2 本文的创新点 |
6.3 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物理量符号、名称及单位表 |
附录 |
附录一 0.99 km/rev BEL磨盘的低浓磨浆试验数据 |
附录二 2.01 km/rev BEL磨盘的低浓磨浆试验数据 |
附录三 不同磨浆强度下的低浓磨浆试验数据 |
(3)汽爆秸秆溶磷新工艺及其系统集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磷化工产业的重要性及发展现状 |
1.1.1 磷素是人类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元素 |
1.1.2 磷矿溶解工艺现状及进展 |
1.1.3 有机酸溶磷新工艺的发展 |
1.2 玉米秸秆资源化利用 |
1.2.1 玉米秸秆用于磷矿的溶解 |
1.2.2 玉米秸秆制备腐植酸现状 |
1.2.3 玉米秸秆碱法炼制存在的难题 |
1.3 酸碱再生循环与生物质炼制结合的意义 |
1.3.1 酸碱再生循环的理论基础 |
1.3.2 生物质炼制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2章 汽爆秸秆溶解磷矿粉新工艺的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
2.2.2 蒸汽爆破玉米秸秆 |
2.2.3 汽爆秸秆溶解磷矿粉 |
2.2.4 植物生长实验 |
2.2.5 分析与表征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汽爆秸秆与未汽爆秸秆对磷矿粉的溶解效果研究 |
2.3.2 汽爆秸秆耦合无机盐对磷矿粉的溶解效果研究 |
2.3.3 硫酸氢钠对磷矿的溶解效果研究 |
2.3.4 不同固含量腐植酸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2.3.5 秸秆溶解磷矿粉的机理分析 |
2.3.6 不同体系溶解磷矿粉的结果对比与综合分析 |
2.4 小结 |
第3章 汽爆秸秆固态发酵溶解磷矿粉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
3.2.2 菌种的培养活化 |
3.2.3 培养基的制备 |
3.2.4 菌体生长曲线的测定 |
3.2.5 磷矿粉液体发酵 |
3.2.6 磷矿粉固态发酵 |
3.2.7 分析与表征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巨大芽孢杆菌溶解磷矿粉的研究 |
3.3.2 发酵基质中有机酸的含量分析 |
3.3.3 磷矿粉基质特性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磷酸再生循环在秸秆造纸碱回收中的应用 |
4.1 前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
4.2.2 秸秆皮原料的制备 |
4.2.3 玉米秸秆碱处理 |
4.2.4 木质素的提取 |
4.2.5 循环碱液的制备 |
4.2.6 分析与表征方法 |
4.3 酸碱再生循环过程理论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木质素沉降规律的研究 |
4.4.2 再生循环碱液的浓度变化规律 |
4.4.3 磷酸酸化对碱回收过程COD的影响 |
4.4.4 纤维蒸煮得率及蒸煮效果分析 |
4.4.5 小结 |
第5章 基于酸碱循环理论的生物质炼制过程集成 |
5.1 前言 |
5.2 酸碱循环生物质炼制系统集成过程的研究 |
5.2.1 生物质炼制技术路线集成的构建 |
5.2.2 系统能量及物质流分析 |
5.2.3 多产品集成体系规划 |
5.3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性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论文中部分图表原始数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提升混合办公废纸纤维回用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废纸纤维循环利用的意义 |
1.2 废纸纤维循环利用面临的问题 |
1.2.1 废纸纤维回收现状 |
1.2.2 废纸纤维回用中面临的问题 |
1.3 改善废纸浆性能的方法 |
1.3.1 物理方法 |
1.3.2 化学方法 |
1.3.3 生物方法 |
1.4 纤维素酶在制浆造纸中的应用 |
1.4.1 纤维素酶的组成及分子结构 |
1.4.2 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 |
1.4.3 纤维素酶在造纸中的应用 |
1.5 纤维结构的分析表征技术 |
1.5.1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纤维形貌 |
1.5.2 红外光谱在造纸中的应用 |
1.5.3 X射线衍射分析微晶结构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6.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1.6.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处理提升办公废纸物理性能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原材料与实验仪器 |
2.2.1 实验原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配制测定酶活所需溶液 |
2.3.2 纤维素酶活测定 |
2.3.3 混合办公废纸原料的处理 |
2.3.4 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处理MOW浆 |
2.3.5 抄片及物理性能测定 |
2.3.6 纤维保水值的测定 |
2.3.7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分析 |
2.3.8 羧基含量测定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2.4.2 回归模型分析 |
2.4.3 纤维素酶/天冬氨酸处理工艺条件的探讨 |
2.4.4 与不同处理方式的对比研究 |
2.4.5 纤维保水值的分析 |
2.4.6 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处理对结晶度的影响 |
2.4.7 纸浆改性前后羧基含量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对混合办公废纸脱墨效果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原材料与实验仪器 |
3.2.1 实验原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纤维素酶活测定 |
3.3.2 混合办公废纸原料的处理 |
3.3.3 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脱墨与浮选 |
3.3.4 抄片及性能检测 |
3.3.5 XPS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纤维素酶用量对酶促体系脱墨效果的影响 |
3.4.2 天冬氨酸用量对酶促体系脱墨效果的影响 |
3.4.3 反应温度对酶促体系脱墨效果的影响 |
3.4.4 反应时间对酶促体系脱墨效果的影响 |
3.4.5 纸浆浓度对酶促体系脱墨效果的影响 |
3.4.6 XPS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协同改性漆酶改善MOW回用性能的机理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原材料与实验仪器 |
4.2.1 实验原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纤维素酶活测定 |
4.3.2 改性漆酶溶液配制及活性测定 |
4.3.3 混合办公废纸浆料的处理 |
4.3.4 浆料的酶处理 |
4.3.5 抄片及性能检测 |
4.3.6 纤维质量分析 |
4.3.7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分析 |
4.3.8 X-射线衍射分析 |
4.3.9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测试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不同处理方式对MOW浆脱墨效果的影响 |
4.4.2 纤维质量分析 |
4.4.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4.4.4 X-射线衍射分析 |
4.4.5 纤维表面形貌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介体种类对纤维素酶改善混合办公废纸回用性能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实验原材料与实验仪器 |
5.2.1 实验原材料 |
5.2.2 实验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混合办公废纸原料的处理 |
5.3.2 纤维素酶/介体体系处理MOW浆 |
5.3.3 打浆 |
5.3.4 抄片及性能测定 |
5.3.5 羧基含量测定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不同介体用量对MOW浆抗张强度的影响 |
5.4.2 不同介体用量对MOW浆耐破度的影响 |
5.4.3 不同介体用量对MOW浆撕裂度的影响 |
5.4.4 介体种类对MOW浆羧基含量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 |
1.结论 |
2.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3.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新型生物质填料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造纸发展概述 |
1.2 造纸植物纤维原料 |
1.2.1 植物纤维原料 |
1.2.2 非植物纤维原料 |
1.2.3 我国造纸纤维原料现状 |
1.3 造纸填料 |
1.3.1 碳酸钙 |
1.3.2 高岭土 |
1.3.3 滑石粉 |
1.3.4 二氧化钛 |
1.3.5 其它填料 |
1.4 填料的主要物理化学特性 |
1.4.1 填料的粒径与粒径分布 |
1.4.2 填料的白度 |
1.4.3 填料的折射率 |
1.5 新型生物质填料 |
1.6 填料改性技术 |
1.6.1 表面改性 |
1.6.2 纤维化改性 |
1.6.3 核壳中空改性 |
1.7 造纸助留剂 |
1.7.1 无机助留剂 |
1.7.2 天然有机聚合物助留剂 |
1.7.3 合成有机聚合物助留剂 |
1.7.4 助留剂助留机理 |
1.8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1.8.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1.8.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药品 |
2.2 实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生物质填料的水分测定 |
2.3.2 生物质填料白度的测定 |
2.3.3 生物质填料Zeta电位的测定 |
2.3.4 生物质填料红外光谱分析 |
2.3.5 生物质填料显微形态观察 |
2.3.6 白水中悬浮物(SS)的测定 |
2.3.7 扫描电镜观察 |
2.3.8 淀粉的糊化 |
2.3.9 疏解和打浆 |
2.3.10 抄片和纸张性能检测 |
3 结果与讨论 |
3.1 生物质填料的分级处理与选用 |
3.1.1 生物质填料的分级处理 |
3.1.2 生物质填料的形态观察 |
3.1.3 不同级分生物质填料对纸页物理性能的影响 |
3.1.4 生物质填料最适级分的选择 |
3.1.5 小结 |
3.2 生物质填料最佳加填工艺条件探究 |
3.2.1 打浆度对生物质填料加填效果的影响 |
3.2.2 不同增干强剂对生物质填料加填效果的影响 |
3.2.3 干强剂用量对生物质填料加填效果的影响 |
3.2.4 加填量对生物质填料加填效果的影响 |
3.2.5 系统pH值对生物质填料加填效果的影响 |
3.2.6 小结 |
3.3 生物质填料的改性与性质分析 |
3.3.1 生物质填料的改性 |
3.3.2 改性前后生物质填料的白度和粒径 |
3.3.3 改性前后生物质填料Zeta电位分析 |
3.3.4 改性前后生物质填料扫描电镜分析 |
3.3.5 改性前后生物质填料红外光谱分析 |
3.3.6 小结 |
3.4 生物质填料留着率的初步探讨 |
3.4.1 通过白水悬浮物(SS)的变化对留着率的研究 |
3.4.2 通过纸页定量变化对留着率的研究 |
3.4.3 小结 |
3.5 生物质填料在纸页间的分布状态 |
3.5.1 加填前后纸页匀度变化 |
3.5.2 生物质填料在纸页表面的分布 |
3.5.3 生物质填料在纸页截面中的分布 |
3.5.4 小结 |
3.6 改性生物质填料的应用初探 |
3.6.1 不同加填量下添加生物质填料的纸页物理性能变化 |
3.6.2 改性生物质填料在纸板中的加填效果 |
3.6.3 纸板的层合强度 |
3.6.4 白水循环次数对填料加填纸页物理性能的影响 |
3.6.5 小结 |
3.7 生物质填料复配磷石膏晶须的加填应用 |
3.7.1 磷石膏晶须的改性应用 |
3.7.2 生物质填料复配磷石膏晶须最佳干强剂用量的确定 |
3.7.3 生物质填料复配磷石膏晶须最佳pH值的确定 |
3.7.4 生物质填料复配磷石膏晶须最佳打浆度的确定 |
3.7.5 生物质填料复配磷石膏晶须对纸页性能的影响 |
3.7.6 小结 |
3.8 成本核算 |
4 结论 |
4.1 全文总结 |
4.2 论文的创新点 |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论文发表情况 |
8 致谢 |
(6)废旧瓦楞纸大规模制浆生产工艺与设备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瓦楞纸的特征分析 |
1.3 废旧瓦楞纸回收再利用现状及分析 |
1.4 国内外制浆生产工艺与设备现状分析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废旧瓦楞纸制浆线现状分析 |
2.1 制浆生产工艺和设备存在的问题 |
2.2 废旧瓦楞纸制浆主要生产圈路及问题分析 |
2.2.1 废纸的碎解圈路分析 |
2.2.2 废纸的净化圈路分析 |
2.2.3 废纸的浓缩和精浆圈路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废旧瓦楞纸制浆线总体设计 |
3.1 废旧瓦楞纸制浆线工艺与设备规划 |
3.1.1 原材料配比及制浆线设备设计 |
3.1.2 浆水平衡计算 |
3.1.3 主要制浆设备的选型 |
3.2 制浆线碎解圈路的设备及工艺分析 |
3.2.1 D型水力碎浆机结构与工作过程 |
3.2.2 D型水力碎浆机优点分析 |
3.3 制浆线浆料净化圈路的设备与工艺分析 |
3.3.1 除渣器结构及除渣范围分析 |
3.3.2 除渣器的浆料流向 |
3.3.3 除渣器组的工作过程 |
3.3.4 除渣器组的优点分析 |
3.4 制浆线浆料粗/精筛选圈路的设备与工艺分析 |
3.4.1 升流式压力筛的结构分析 |
3.4.2 升流式压力筛的工作过程 |
3.4.3 升流式压力筛的优点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废旧瓦楞纸制浆生产线调试验证 |
4.1 生产线的调试优化分析 |
4.1.1 调试方法及过程 |
4.1.2 系统的产量分析 |
4.1.3 系统纤维流失对比 |
4.1.4 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4.2 调试数据分析研究 |
4.3.1 除渣圈路的数据分析对比 |
4.3.2 筛选圈路的数据分析对比 |
4.3.3 碎浆圈路的数据分析对比 |
4.3.4 浆料质量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废纸絮凝剂制备及其强化混凝沉淀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1章 绪论 |
1.1 混凝剂及其应用 |
1.1.1 混凝的概念 |
1.1.2 混凝剂及其应用 |
1.1.3 混凝剂处理饮用水存在的安全问题 |
1.1.4 新型混凝剂 |
1.2 纤维素及其应用 |
1.2.1 纤维素来源 |
1.2.2 纤维素的性质 |
1.2.3 纤维素改性制备水处理材料 |
1.3 废纸及其资源化利用 |
1.3.1 纸和废纸的特点 |
1.3.2 废纸的回收利用现状 |
1.3.3 废纸的资源化利用新途径 |
1.4 废纸制备絮凝剂处理低浊水的可行性 |
1.5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1章 参考文献 |
第2章 废纸纤维絮凝剂的制备及其对低浊水的处理 |
2.1 实验 |
2.1.1 废纸原料的选择 |
2.1.2 实验水样的选择 |
2.1.3 试剂与仪器 |
2.1.4 WPFF的制备 |
2.1.5 制备工艺条件对WPFF使用性能的影响 |
2.1.6 WPFF的使用条件 |
2.1.7 正交实验 |
2.1.8 WPFF对水质的适应性 |
2.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2.1 制备工艺对WPFF使用性能的影响 |
2.2.2 药剂的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2.2.3 混凝沉淀操作条件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2.2.4 正交实验 |
2.2.5 原水水质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2章 参考文献 |
第3章 WPFF与AS联合使用的强化混凝沉淀作用及机理 |
3.1 强化混凝沉淀 |
3.1.1 强化混凝沉淀的概念 |
3.1.2 强化混凝沉淀的机理 |
3.1.3 强化混凝沉淀的方法 |
3.2 实验 |
3.2.1 实验水样的选择 |
3.2.2 试剂与仪器 |
3.2.3 WPFF强化混凝沉淀作用效果的评价指标 |
3.2.4 实验步骤 |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1 WPFF的强化混凝作用及机理 |
3.3.2 WPFF的强化沉淀作用及机理 |
3.4 WPFF与AS联合使用的强化混凝沉淀作用过程 |
3.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参考文献 |
第4章 废纸浆絮凝剂的复配使用效果 |
4.1 实验 |
4.1.1 WPPF的制备 |
4.1.2 实验水样的选择 |
4.1.3 试剂与仪器 |
4.1.4 实验步骤 |
4.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2.1 PPF/PAC复配混凝剂 |
4.2.2 WPPF/PAFC复配混凝剂 |
4.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参考文献 |
第5章 WPF的生产应用前景分析 |
5.1 WPF的使用安全性 |
5.1.1 废纸的杂质成分和性质 |
5.1.2 WPF使用后的出水水质 |
5.2 WPF的规模化生产 |
5.2.1 WPFF的生产路线 |
5.2.2 WPPF的生产路线 |
5.2.3 WPF的生产线设计 |
5.3 WPF的使用效益分析 |
5.3.1 WPF的使用成本 |
5.3.2 WPF的环保效益 |
5.3.3 WPF的经济效益 |
5.3.4 WPF的社会效益 |
5.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参考文献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8)纸浆浮选及白水气浮技术改造在废纸制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技术改造企业简介 |
1.2.1 技术改造企业地理优势 |
1.2.2 技术改造企业的发展与规模 |
1.2.3 技术改造企业的规划与前景 |
1.3 技术改造背景 |
1.4 国内外技术应用现状 |
1.4.1 浮选技术的应用 |
1.4.2 浅层气浮的应用 |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1.5.1 OCC浆线增加浮选设备技术改造 |
1.5.2 增加大型浅层气浮设备技术改造 |
1.5.3 研究创新点及意义 |
第二章 OCC浆料浮选技术改造 |
2.1 改造前生产线工艺情况 |
2.1.1 制浆生产线工艺情况介绍 |
2.1.1.1 制浆OCC浆线生产工艺情况 |
2.1.1.2 制浆两条脱墨线(DIP线和MOW线)生产工艺概况 |
2.1.2 造纸生产线工艺概况 |
2.2 浮选改造情况 |
2.3 实验与分析 |
2.3.1 实验仪器和方法 |
2.3.1.1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3.1.2 胶粘物含量的测定方法 |
2.3.1.3 灰分含量的测定方法 |
2.3.2 浮选设备对OCC长纤维浆料中胶粘物的去除效果 |
2.3.3 浮选设备对OCC短纤维浆料中胶粘物的去除效果 |
2.3.4 浮选设备对OCC长、短纤维浆料中灰分的去除效果 |
2.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 技术改造效果与分析 |
2.4.1 技术改造对纸机运行效率的影响 |
2.4.2 技术改造对产品质量(A级品率)的影响 |
2.4.3 技术改造对纸面胶粘物的影响 |
2.4.4 技术改造对产品客诉情况的影响 |
2.4.5 技术改造对产品结构优化的影响 |
2.4.6 投资回报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型浅层气浮技术改造 |
3.1 改造前企业生产线白水系统简介 |
3.1.1 企业OCC浆线水系统 |
3.1.2 造纸网部白水系统 |
3.2 大型浅层气浮技术改造情况 |
3.2.1 大型浅层气浮设备 |
3.2.2 技术改造必要性与可行性 |
3.2.3 技术改造及设备安装情况 |
3.3 技术改造效果与分析 |
3.3.1 白水中SS及COD含量检测仪器和方法 |
3.3.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3.3.1.2 检测方法 |
3.3.2 大型浅层气浮对白水SS的影响 |
3.3.3 大型浅层气浮对白水COD的影响 |
3.3.4 大型浅层气浮的其他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脱墨二次纤维预处理及酶解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环境危机与生物质能 |
1.3. 燃料乙醇的发展 |
1.3.1. 燃料乙醇 |
1.3.2. 国外燃料乙醇的发展 |
1.3.3. 国内燃料乙醇的发展 |
1.3.4. 燃料乙醇的发展前景 |
1.4. 木质纤维原料 |
1.4.1 纤维素 |
1.4.2 半纤维素 |
1.4.3 木质素 |
1.4.4 其他组分 |
1.5 二次纤维 |
1.5.1 国内外废纸应用 |
1.5.2 废纸种类 |
1.5.3 二次纤维成分 |
1.6 木质纤维素预处理技术 |
1.6.1 物理法 |
1.6.2 化学方法 |
1.6.3 物理化学方法 |
1.6.4 生物法 |
1.7 木质纤维的酶解糖化 |
1.7.1 纤维素酶结构 |
1.7.2 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 |
1.7.3 影响纤维素酶的主要原因 |
1.8 造纸助剂的分类及其结构 |
1.8.1 造纸助剂的分类 |
1.8.2 造纸助剂的结构 |
1.8.3 造纸助剂作用机理 |
1.9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1.9.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9.2 研究内容 |
2. 脱墨二次纤维分级处理提高酶水解效率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及试剂 |
2.2.2 二次纤维的分级处理 |
2.2.3 不同级别二次纤维组成 |
2.2.4 二次纤维纤维素酶水解糖化及测定方法 |
2.2.5 不同级别二次纤维的表征与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脱墨二次纤维组分分析 |
2.3.2 二次纤维酶水解 |
2.3.3 X-射线衍射测定结晶度 |
2.3.4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2.3.5 扫描电镜分析 |
2.3.6 比表面积分析 |
2.4 小结 |
3. 添加木聚糖酶及EDTA对纸浆纤维水解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木聚糖酶及EDTA辅助酶解 |
3.2.3 灰分制备方法及金属离子测定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木聚糖酶辅助废纸浆酶解过程 |
3.3.2 灰分中金属含量 |
3.3.3 EDTA辅助废纸浆酶解过程 |
3.3.4 EDTA和木聚糖酶对二次纤维初始反应速率的影响 |
3.4 小结 |
4. 预处理方法对二次纤维酶解糖化的过程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二次纤维预处理方法 |
4.2.3 二次纤维预处理前后组分分析变化 |
4.2.4 纤维素酶解实验 |
4.2.5 二次纤维预处理前后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二次纤维预处理前后组分分析 |
4.3.2 二次纤维预处理前后酶解结果 |
4.3.3 扫描电镜分析 |
4.3.4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4.3.5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4.3.6 比表面积(BET)测定 |
4.4 小结 |
5. 造纸助剂对二次纤维酶水解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仪器 |
5.2.1 材料与方法 |
5.2.2 添加造纸助剂的酶解实验 |
5.2.3 酶解底物性能测定 |
5.3 结果和讨论 |
5.3.1 添加助剂的废纸浆酶解结果 |
5.3.2 助剂对纤维素酶吸附的影响 |
5.3.3 底物湿部化学性能对纤维素酶水解的影响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6.2 对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
6.3 本论文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10)广东省造纸产业节能与低碳发展技术路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1.1.1 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发展概况 |
1.1.2 国外造纸产业节能技术路线图的研究概况 |
1.1.3 造纸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研究进展 |
1.1.4 广东省造纸产业的地位与特色 |
1.2 论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本论文的课题来源及研究技术路线 |
1.3.1 课题来源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4.3 研究目标 |
1.5 论文提纲 |
第二章 广东省造纸产业节能技术路线的研究 |
2.1 国内外造纸产业能耗现状 |
2.1.1 国外造纸产业能耗现状及评价体系 |
2.1.2 国内造纸产业能耗现状 |
2.2 广东省造纸产业能耗调研与实例分析 |
2.2.1 制浆能耗调研实例分析 |
2.2.2 造纸能耗调研实例分析 |
2.2.3 制浆造纸能耗调研实例计算结果分析 |
2.3 广东省造纸产业节能降耗重要性分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东省造纸产业低碳发展碳平衡分析 |
3.1 造纸产业低碳发展的特色分析 |
3.1.1 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 |
3.1.2 低碳经济发展的评判原则与标准 |
3.1.3 造纸产业产品的碳排放强度核算 |
3.1.4 造纸产业低碳发展的特点与优势 |
3.2 低碳造纸企业的碳平衡分析 |
3.2.1 林纸一体化造纸企业的碳平衡分析 |
3.2.2 废纸制浆造纸企业的碳平衡分析 |
3.3 低碳造纸企业产品的碳排放评价与分析 |
3.3.1 低碳造纸企业浆产品的碳排放评价与分析 |
3.3.2 低碳造纸企业纸产品的碳排放评价与分析 |
3.4 林纸一体化碳汇与造纸企业碳中和分析 |
3.4.1 林纸一体化的建设进展 |
3.4.2 林业碳汇模型 |
3.4.3 造纸原料林代表树种的碳汇功能分析 |
3.4.4 广东省造纸企业碳中和分析 |
3.5 广东省造纸产业浆纸产品碳排放分析 |
3.5.1 我国造纸产业浆纸产品碳排放分析 |
3.5.2 广东省造纸产业浆纸产品碳排放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东省造纸产业节能技术壁垒分析 |
4.1 国内外造纸产业相关专利分析 |
4.1.1 国际造纸产业相关专利分析 |
4.1.2 中国造纸产业相关专利分析 |
4.1.3 中国造纸产业节能减排专利技术分析 |
4.2 造纸产业节能减排技术壁垒分析 |
4.3 技术壁垒要素与解决思路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广东省造纸产业节能技术路线图的制定 |
5.1 广东省造纸产业节能技术路线制定 |
5.1.1 造纸产业节能技术路线的范围和边界 |
5.1.2 广东省造纸产业节能技术产业链 |
5.1.3 广东省造纸产业节能技术的市场需求分析 |
5.2 广东省造纸产业节能技术路线量化图 |
5.3 产业目标技术指标量化表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6.1.1 主要结论 |
6.1.2 主要创新点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废纸纤维原料的合理分级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活用纸绿色制造及安全性评价研究[D]. 陈春霞.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2]筛分与低浓磨浆优化废旧箱板纸浆性能及作用机制的研究[D]. 蔡慧.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3]汽爆秸秆溶磷新工艺及其系统集成的研究[D]. 刘菲菲.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0(02)
- [4]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提升混合办公废纸纤维回用性能的研究[D]. 王金然.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新型生物质填料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D]. 高琦.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6]废旧瓦楞纸大规模制浆生产工艺与设备改进[D]. 王艳青. 山东大学, 2019(02)
- [7]废纸絮凝剂制备及其强化混凝沉淀作用的研究[D]. 黄金阳. 厦门大学, 2018(12)
- [8]纸浆浮选及白水气浮技术改造在废纸制浆中的应用[D]. 杨家万. 浙江理工大学, 2018(07)
- [9]脱墨二次纤维预处理及酶解过程研究[D]. 李晓利.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8)
- [10]广东省造纸产业节能与低碳发展技术路线研究[D]. 张世杰.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