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它们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的分子方面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它们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的分子方面

一、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AND THEIR INHIBITORS: MOLECULAR ASPECTS OF THEIR ROLES IN THE TUMOR METASTASIS(论文文献综述)

程国荣[1](2021)在《中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及侵袭转移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肿瘤细胞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和侵袭转移的发生是临床上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针对MDR和侵袭转移机制从中药中寻找高效、低毒的活性成分是目前抗肿瘤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论文从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两方面出发,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PLC-MS)筛选潜在的抗肿瘤活性成分,并基于代谢组学和细胞生物学相结合的研究策略对活性成分的逆转机制及抑制肿瘤侵袭转移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针对糖酵解过程中的关键限速酶-乳酸脱氢酶(LDH)在许多肿瘤细胞中高表达,被认为是浸润性癌重要靶点的特性,以LDH为靶分子,从中药中筛选其抑制剂。同时基于MDCK-MDR1细胞模型,进行P-糖蛋白(P-gp)介导的MDR逆转剂的筛选。1、中药中LDH抑制剂筛选建立固定化LDH方法,从大黄和虎杖中筛选潜在抑制剂。首先,以磁纳米粒子(MNPs)为载体,经氨基化修饰后,将LDH以共价键合的方式固定在MNPs表面,得到固定化LDH。为了获得最大的酶活力,采用单因素与响应面相结合的方法对固定化条件进行了优化,包括pH值、固定化时间和LDH浓度。在pH值为5.85、反应时间为3.14h、LDH浓度为0.37 mg/mL时,固定化LDH酶活性最佳,此时,LDH固定在MNPs上的量约为49μg/mg。随后,以galloflavin(阳性对照)、绿原酸和毛蕊花糖苷(阴性对照)为模型混合物,进行配体垂钓实验,对固定化LDH的特异性和选择性进行验证。最后,将固定化LDH方法与UPLC-MS/MS相结合,从两种富含蒽醌类化合物的天然产物(大黄和虎杖)中筛选潜在LDH抑制剂。从大黄和虎杖提取物中分别筛选并鉴定出9个和6个化合物,其中有3个化合物为二者所共有,这进一步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2、基于MDCK-MDR1细胞的P-gp抑制剂筛选利用P-gp过表达的MDCK-MDR1细胞,通过细胞毒性、罗丹明-123(Rh-123)蓄积与外排、Western blot实验和转运实验,对虎杖和白屈菜两种中药提取物及其主要成分进行P-gp抑制剂筛选研究。通过细胞毒性实验确定各个药物的IC20值,蒽醌类和多酚类化合物选择40、20、10 μM进行后续研究。Rh-123蓄积与外排实验显示虎杖提取物比白屈菜提取物对P-gp的抑制作用更强。对三类单体化合物比较,蒽醌类化合物对P-gp抑制作用最强,尤其是芦荟大黄素和大黄酚,其次是多酚类和3个毒性较大的生物碱。另外,通过不同药物处理时间对Rh-123蓄积的影响可以初步推测除虎杖苷、白藜芦醇三甲醚和白屈菜红碱外,其余化合物既能抑制P-gp的功能,又能抑制P-gp的表达。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除虎杖苷和白屈菜红碱外,其余化合物均能抑制P-gp表达。选择效果最强的蕙醌类化合物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和文献报道较多的白藜芦醇进行转运研究,结果表明芦荟大黄素和白藜芦醇能显着抑制P-gp底物地高辛的外排,而大黄酚没有这种抑制作用。此外,我们还补充了 5个结构相近且毒性较小的生物碱进行研究,发现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定碱、槐果碱、氧化槐果碱对P-gp均有较好抑制作用,有望成为MDR逆转剂。3、芦荟大黄素(AE)逆转MDR机制研究基于乳腺癌MCF-7/ADR细胞耐药模型,研究AE的逆转效果及机制。AE能显着逆转MCF-7/ADR细胞对阿霉素(ADR)的耐药性,其逆转指数为4.86。20μMAE与ADR联用对P-gp的表达没有抑制作用,但能显着促进ADR在耐药细胞中的蓄积。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AE能使ADR更多的进入细胞核中,细胞核是ADR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场所。P-gp对ADR的外排需要ATP水解提供能量,而AE能降低细胞内ATP水平,因而推测AE通过抑制P-gp的外排功能来发挥逆转作用。能量代谢途径的研究结果表明,AE与ADR联用可抑制糖酵解、TCA循环、谷氨酰胺代谢及相关氨基酸合成途径。此外,我们还发现AE不仅可以逆转ADR诱导的耐药,还可以诱导自噬作为防御机制,抑制这一过程可增强AE的逆转活性。此外,AE与ADR联合用药还可以导致MCF-7/ADR细胞G2/M期阻滞并通过DNA损伤、ROS生成、caspase-3激活诱导细胞凋亡。4、芦荟大黄素(AE)和大黄素(EMD)抑制乳腺癌侵袭转移作用机制研究采用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对乳腺癌MCF-7细胞与人脐血静脉内皮细胞HUVEC共培养模型进行了考察,筛选并鉴定出25个生物标志物,涉及谷胱甘肽代谢、甲硫氨酸循环、嘌呤代谢和TCA循环等代谢通路,这些代谢通路均与肿瘤的恶性表型有关。采用共培养模型研究AE和EMD这两个同分异构体对MCF-7细胞侵袭转移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AE可以抑制MCF-7细胞的黏附、侵袭及血管生成,而EMD主要是抑制黏附。通过代谢组学的方法研究AE和EMD抑制MCF-7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机制。AE和EMD组分别筛选出27个和13个生物标志物,涉及多胺代谢、维生素B6代谢、甲硫氨酸循环、TCA循环、谷胱甘肽代谢、嘌呤代谢和天冬氨酸合成等通路。选择这些通路上的典型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发现AE能显着降低这些代谢物的含量且效果明显强于EMD。

邹亮[2](2021)在《基质金属蛋白酶对脑动脉瘤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基质金属蛋白酶在脑动脉瘤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目的:通过人群研究分析MMP-2、MMP-9和TIMP-2在动脉瘤患者血清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并在动物实验中分析MMPs在动脉瘤形成中的意义。方法:1.人群实验:收集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本院动脉瘤患者156例为病例组。同期在医院健康体检中心收集健康体检者120例为对照组。病例组入组后采集静脉血5ml于抗凝管中,1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液。收集对照组每位研究对象初诊或体检时的静脉血5ml于抗凝管中,采用同样的方法,1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液。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患者血清中的MMP-2、MMP-9和TIMP-2表达水平。2.家兔实验:成年新西兰兔32只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分为4组,分别是正常对照组、1周组、2周组和3周组,每组8只。弹性蛋白酶诱导家兔形成颈动脉分叉部动脉瘤。1周组、2周组和3周组分别诱导1周、2周和3周。干预结束后,给予兔全身麻醉,沿颈部切口暴露右侧颈总动脉,用游标卡尺测量颈动脉瘤的大小。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动脉瘤组织中MMP-2、MMP-9和TIMP-2蛋白的表达水平。RT-PCR方法检测动脉瘤组织中MMP-2、MMP-9和TIMP-2 m RNA的表达水平。HE染色做病理切片。3.大鼠实验:SPF级雄性Wistar大鼠30只和TIMP-2缺陷Wistar大鼠10只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30只大鼠随机分成3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强力霉素组,TIMP-2缺陷Wistar大鼠为TIMP-2缺陷组。在模型组、强力霉素组和TIMP-2缺陷组中,肾动脉高压法诱导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行假手术对照。手术后,强力霉素组大鼠皮下注射浓度为25mg/ml的强力霉素0.5ml,每天2次。其余三组注射生理盐水对照,连续干预1周。诱导4周后处死大鼠,取血,开颅取脑,显微镜下仔细观察颅内动脉瘤,并测量其动脉瘤大小。取出动脉瘤组织,HE染色做病理切片。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MMP-2、MMP-9、TIMP-2表达水平。结果:1.人群实验:(1)动脉瘤患者血清MMP-2、MMP-9和TIMP-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动脉瘤患者血清中MMP-2/TIMP-2和MMP-9/TIMP-2比值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2)血清MMP-2蛋白在Hunt-Hess分级Ⅳ-Ⅴ、动脉瘤直径>2.5cm的患者中表达水平显着增加;血清TIMP-2蛋白在Hunt-Hess分级Ⅳ-Ⅴ的患者中表达水平显着增加;MMP-9蛋白水平、MMP-2/TIMP-2和MMP-9/TIMP-2比值在Hunt-Hess分级Ⅳ-Ⅴ、动脉瘤多发、动脉瘤直径1.2-2.5cm和>2.5cm的患者中显着升高。(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水平的MMP-2、MMP-9、MMP-2/TIMP-2和MMP-9/TIMP-2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2.家兔实验:(1)MMP-2、MMP-9和TIMP-2 m RNA在各组动脉瘤组织中相对表达顺序是6周组>3周组>1周组>对照组;MMP-2和MMP-9在对照组、1周组、3周组和6周组的两两比较中均存在显着性差异;TIMP-2在3周组和6周组间无显着差异,其余组别见均存在显着差异。(2)1周组、3周组和6周组的MMP-2、MMP-9、TIMP-2蛋白均显着高于对照组,且在1周组、3周组和6周组中逐渐增加。(3)1周组、3周组和6周组动脉瘤宽度(mm,均值)分别是2.31、4.37和5.46,三组宽度均存在显着性差异;1周组、3周组和6周组动脉瘤高度(mm,均值)分别是3.15、6.08和6.98,三组高度存在显着性差异(F=7.54,P=0.010),但是3周组和6周组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周组、3周组和6周组均有动脉瘤壁弹性纤维断裂,平滑肌细胞数量减少和内皮细胞受损的病理表现,6周组受损最严重。3.大鼠实验:(1)各组大鼠血清的MMP-2、MMP-9、TIMP-2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强力霉素组和TIMP-2缺陷组的MMP-2和MMP-9蛋白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强力霉素组的MMP-2和MMP-9蛋白水平显着低于模型组,TIMP-2缺陷组的MMP-2和MMP-9蛋白水平显着高于模型组。模型组的TIMP-2蛋白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强力霉素组的血清TIMP-2蛋白水平显着低于模型组;TIMP-2缺陷组的血清TIMP-2蛋白水平显着低于其余三组。(2)模型组、强力霉素组和TIMP-2缺陷组的成瘤率分别为90%、60%和100%,强力霉素组的成瘤率显着低于模型组和TIMP-2缺陷组。强力霉素组动脉瘤的宽度和高度显着低于模型组,TIMP-2缺陷组动脉瘤的宽度和高度显着高于模型组。(3)正常对照组动脉内膜、中膜和外膜结构完整,无异常细胞浸润。模型组和强力霉素组内膜变薄,弹性纤维断裂,结构紊乱,但是强力霉素组的动脉内膜较模型组厚。TIMP-2缺陷组内膜结构破坏或消失,结构紊乱,纤维断裂。结论:MMP-2、MMP-9和TIMP-2在动脉瘤的形成、进展和患者预后方面均具相关第二部分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对MMPs、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因子和Caspase3的影响目的: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对MMP-2、MMP-9、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因子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以探究其治疗效果的机制。方法:1.人群研究:研究对象纳入和手术方式同第一部分,手术后1d、3d、5d和7d取患者静脉血5ml于抗凝管中,1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液。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MMP-2和MMP-9表达水平。2.家兔实验:新西兰兔32只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分为4组,分别是对照组、模型组、血管介入组和开颅夹闭组,每组8只。对模型组、血管介入组和开颅夹闭组诱导模型,诱导方法同第二部分。对血管介入组和开颅夹闭组分别采用血管介入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治疗家兔,手术方式同第一部分,血管介入栓塞术只采用单弹簧圈治疗。术后7天,沿颈部切口给予兔全身麻醉,暴露右侧颈总动脉,取动脉瘤组织或周围动脉血管壁组织,做相应处理检测组织中各指标水平。RT-PCR检测组织中MMP-2、MMP-9、IL-6和TNF-αm RNA相对表达水平。采用羟胺法检测组织中的SOD活力。采用比色法检测组织中总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分光光度法检测组织中Caspase-3活性。结果:1.人群结果:(1)介入组和夹闭组血清中中MMP-2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在手术后逐渐下降。在手术后5天和7天,夹闭组患者血清中MMP-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介入组。在手术后3天、5天和7天,夹闭组患者血清中MMP-9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介入组。(2)手术时间越长,术中出血量越多,手术后患者血清中MMP-2和MMP-9表达水平越高。(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血管介入栓塞术是术后低水平MMP-2和MMP-9的独立影响因素。(4)单纯弹簧圈组、支架辅助组和球囊辅助组的血清MMP-2和MMP-9表示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家兔实验:(1)模型组、介入组和夹闭组的MMP-2和MMP-9 m RNA的相对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介入组和夹闭组显着低于模型组,介入组显着低于夹闭组。(2)模型组、介入组和夹闭组的IL-6和TNF-αm RNA的相对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介入组和模型组显着低于夹闭组,介入组和模型组差异无显着性意义。(3)模型组、介入组和夹闭组的SOD活性显着低于对照组,介入组显着高于夹闭组和模型组,夹闭组和模型组差异无显着性意义。模型组、介入组和夹闭组的i NOS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介入组和夹闭组显着低于模型组,介入组显着低于夹闭组。(4)模型组、介入组和夹闭组的Caspase-3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介入组显着低于夹闭组和模型组,夹闭组和模型组差异无显着性意义。结论:相对于开颅夹闭术,血管介入栓塞术能显着降低患者血清中的MMP-2和MMP-9,降低促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水平和促凋亡因子水平

唐黎[3](2020)在《结直肠癌肝、肺转移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研究与肝素酶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言】结直肠癌及转移性结直肠癌显着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并为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随着肠镜检查的普及,早期诊断发现结肠直肠癌的患者一般具有良好的预后,但仍有约20%的结肠直肠癌患者在首次诊断时就已有肿瘤转移;对于这部分患者,其5年生存率仅有13%。转移发生的部位及转移病灶的数量与患者的生存时间密切相关。结直肠癌转移的主要靶器官是肝脏和肺,晚期患者还将可能出现包括骨转移、脑转移在内的全身多部位转移。但决定结直肠癌转移模式的潜在机制目前仍未被阐明。肝脏血流丰富,门静脉系统是其主要血流来源,临床研究表明,肠道静脉引流进入门静脉系统可能与结直肠癌的肝转移密切相关。肺也是多种不同类型原发肿瘤转移的重要靶器官,部分原因可能是我们的整个心输出量通过肺毛细血管网络循环,有利于肿瘤细胞团块嵌入毛细血管并最终渗出、定植。但肿瘤的转移的模式和靶器官的选择并不能完全用血液或者淋巴的引流来解释。早在19世纪,就有研究者提出肿瘤转移的―种子‖和―土壤‖的假说:将播散的肿瘤细胞比喻为―种子‖,将肿瘤细胞定植的组织和器官比喻为―土壤‖,认为播散的肿瘤细胞(―种子‖),只有遇到适合其生长的组织微环境(―土壤‖)时才会定植。在临床实践中人们发现,消化系统肿瘤更容易发生肝转移和肺转移,葡萄膜黑色素瘤特别倾向于转移到肝脏,肉瘤更倾向于发生肺转移,而前列腺癌更容易发生骨转移,却很少发生肝转移和肺转移。肿瘤细胞在每个步骤均具有的特定的表型特征,原发肿瘤细胞在转移过程中所获得的遗传和表观遗传改变有助于肿瘤细胞和宿主的相互作用。因此研究原发性肿瘤和转移性肿瘤之间的基因表达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有助于解析转移过程中靶器官选择的分子机制,并为预防及改善转移性肿瘤的治疗的提供有益的参考。【研究目的】现今大量的研究多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来解析转移过程中某一基因及其产物在促进或抑制转移过程中的具体变化,少有研究关注转移过程中的这类基因或其产物在整体转录水平的变化。本研究拟在宏观尺度上,采用严谨的生物信息学和统计学方法,对结直肠癌转移样本的高通量基因阵列数据集进行了分析,以识别出与结直肠癌细胞肝转移和肺转移的密切相关的关键基因及关键信号通路,并以此构建能预测结直肠癌肝转移和肺转移的回归模型。【研究方法】本研究中使用三组GEO数据库中的人结直肠癌样本的基因表达芯片数据集和本院的结直肠癌临床样本为研究对象。使用File Zilla软件下载全部入选样本的基因表达芯片的原始数据集。使用R语言和Rstudio为分析和研究平台。使用affy软件包,通过基因芯片原始文件,读取芯片原始文件中的所有样本中的所有已知基因的表达值。使用imput软件包,采用最近邻平均算法补齐缺失值。使用sva软件包,通过经验贝叶斯算法移除三个数据集之间的批次效应。使用主流的基因差异表达软件包limma,计算出各样本分组之间差异表达基因(DEGs)。差异表达基因的选取标准为:Adjusted p value(FDR)<0.01并且|log2(Fold Change)|>1。使用蛋白互作分析平台STRING,绘制出肝转移和肺转移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蛋白或者网络。使用Cytoscape软件进行蛋白质-蛋白质互作网络关系的可视化。使用Cytoscape软件中的Clue Go插件对肝转移和肺转移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生物学过程注释和KEGG通路分析,绘制基因功能网络图。使用最佳子集回归、向后逐步回归进一步筛选肝转移和肺转移差异基因。使用本院的结直肠癌肝转移和肺转移样本的石蜡切片提取总RNA,通过q RT-PCR获取基因的表达值。使用ROC曲线为验证工具,使用临床样本的基因表达数据作为验证数据集,评估自建的回归模型在预测结直肠癌肝转移和肺转移样本的效能。【研究结果】1、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三个GEO数据集(GSE68468,GSE41258和GSE49355)进行分析。共纳入712个样本的基因表达阵列数据,包括392个原发性结直肠癌组织,127个正常结肠组织,113个肝转移组织,26个正常肝组织,40个肺转移组织和14个正常肺组织。通过组与组之间的比较找到:1832个[肝转移组织vs.正常肝脏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1243个[肺转移组织vs.正常肺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1765个[正常肝组织vs.正常结肠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1242个[正常肺组织vs.正常结肠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680个[肝转移组织vs.正常结肠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602个[肺转移组织vs.正常结肠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482个[原发结直肠癌组织vs.正常结肠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2、借助韦恩图工具,最终筛选出104个结直肠癌肝转移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135个结直肠癌肺转移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45个差异表达基因为肝转移和肺转移共有的、59个差异表达基因为结直肠癌肝转移独有、90个差异表达基因为结直肠癌肺转移独有。肝转移与肺转移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谱存在较大差异,说明导致结直肠癌细胞发生肝转移与肺转移的机制可能存在较大差异。3、KEGG通路分析发现:包括矿物质吸收和蛋白质消化吸收在内的2条KEGG通路主要富集于肺转移;脂肪消化吸收、抗坏血酸和醛糖代谢、戊糖和戊糖相互转化等KEGG通路主要在肝转移中富集;IL-17信号通路在肝和肺转移灶中均有富集。4、GO生物学过程分析发现以下功能主要集中在肺转移:c AMP介导信号转导调控、对锌离子的应答、铜离子的解毒作用、细胞对铜离子的应答、细胞锌离子的体内稳态、通过调节螯合钙离子的释放来调节心肌的收缩、正向调节钙离子跨膜转运、钙离子跨膜转运蛋白活性的正向调节。包括内胚层细胞分化、细胞外渗、动脉形态发生、主动脉形态发生、涉及离子跨膜转运活性调节在内的功能在肝转移和肺转移中均有富集。没有任何GO生物学过程仅仅富集于肝转移。5、通过最佳子集回归和逐步向后回归进一步筛选基因,我们最终挑选出一个包含7个基因的基因集,用于构建预测结直肠癌肝转移和肺转移的回归模型。这7个基因是:SPARC、COL1A2、MMP9、COL11A1、CXCL12、COL3A1和THBS2,这个基因集组成的回归模型具有最少的基因数量和最大的adjusted R-squared值(0.63)。6、从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病理科的档案库中筛选出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FFPE)组织形式的48份临床样本。包括通过结肠镜检查或结肠切除术收集的19例原发性结直肠癌,通过部分肝切除术或肝脏活检收集的21例肝转移,通过肺部分切除术或肺活检收集的8例肺转移。再通过q RT-PCR验证基因的表达水平。在肺转移标本中,MMP9,COL11A1,CXCL12和THBS2的m RNA表达明显高于肝转移,COL3A1的m RNA表达显着低于肝转移,SPARC和COL1A2的m RNA表达与肝转移无显着性差异。然后将这7个预测基因的表达值用作验证数据集,用以评估回归模型的性能。7、使用通过临床FFPE样本所获得的基因表达数据作为验证数据集,通过ROC曲线的AUC来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显示7个基因组成的区别结直肠癌肝转移和肺转移的逻辑回归模型的ROC AUC为83.9%,说明我们可以通过7个基因的表达情况有效的预测结直肠癌肝转移和肺转移。进而说明,这7个基因的表达情况参与了调控了结直肠癌细胞远处转移部位的选择。【结论】1、结合所有肝转移和肺转移独有基因和共有基因的通路分析和GO生物过程分析,我们发现:(1)参与金属离子迁移和吸收、调节细胞间基质降解的基因,对肺转移至关重要;(2)参与糖、蛋白、氨基酸、脂质和能量代谢的基因是肝转移形成的关键基因;(3)参与动脉形态发生、通过趋化因子形成肿瘤微环境、内胚层细胞分化的基因在结直肠癌肝转移和肺转移均为关键基因。2、在结肠直肠癌中,通过SPARC、COL1A2、MMP9、COL11A1、CXCL12、COL3A1、THBS2共7个基因的表达值构建的区别结直肠癌肝转移和肺转移的逻辑回归模型能有效的预测结直肠癌肝转移和肺转移。这7个基因的表达情况参与调控了结直肠癌细胞远处转移靶器官的选择。【意义】本研究采用严谨的生物信息学和统计学方法,对结直肠癌转移样本的高通量基因阵列数据集进行了分析,并在临床转移样本中进行验证,在宏观尺度上,识别出7个与结直肠癌肝转移和肺转移的密切相关的关键基因及信号通路,并以此构建能预测结直肠癌肝转移和肺转移的回归模型。将为进一步解析肿瘤转移靶器官选择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并为结直肠癌转移的精准治疗提供潜在的分子靶点。【前言】幽门螺杆菌感染能诱发胃粘膜内显着的炎症反应,伴有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多核白细胞在内的多种免疫细胞的浸润,但却并不能清除幽门螺杆菌,导致慢性感染和胃粘膜组织持续性损伤。虽然幽门螺杆菌在胃粘膜中的持续定植和慢性感染的机制尚不清楚,但现有研究认为,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中,胃上皮细胞与胃粘膜免疫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关键的促成因素。因此,解析胃粘膜免疫中的关键分子与幽门螺杆菌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将有望为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慢性胃炎的治疗及胃癌的预防提供有益的参考。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HSPGs)不仅是细胞间质中的重要组分,也存在于几乎所有细胞的表面。HSPGs的侧链为各种生物活性分子(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生长因子、酶、蛋白酶抑制剂等)提供了无数的锚定位点。在炎症反应中,肝素酶可以通过释放结合在HSPGs上的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促进固有免疫细胞活化和迁移,进而调控炎症细胞对炎症刺激的应答。现有研究发现,肝素酶在多种炎性疾病中高表达,但在不同的组织和疾病模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肝素酶在急性胰腺炎、急性血管炎、急性肾小球肾炎、过敏性肺炎中发挥促炎作用;而在中枢系统炎症(阿兹海默病)中,高表达的肝素酶却可以抑制巨噬细胞清除β淀粉蛋白,减轻炎症反应。但肝素酶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慢性胃炎中的作用和机制却仍不清楚。【研究目的】1)研究肝素酶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粘膜组织中的表达和来源;2)研究肝素酶对胃炎炎症程度和幽门螺杆菌定植的影响;3)研究肝素酶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中浸润的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方法】1)H.pylori感染慢性胃炎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和健康人的新鲜胃粘膜组织,通过免疫荧光、免疫组化检测肝素在H.pylori慢性感染胃炎中的表达情况。2)从以色列理工大学获取肝素酶敲除(HPA-KO)小鼠。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获取幽门螺杆菌PMSS1菌株。使用H.pylori PMSS1建立小鼠H.pylori感染慢性胃炎模型。3)通过HE染色和银染色鉴定H.pylori在胃粘膜中的定植情况。4)使用免疫荧光检测胃粘膜上皮细胞全细胞角蛋白(Pan-cytokeratin)抗体和肝素酶抗体的表达,检测肝素酶在胃粘膜组织中的细胞来源。5)使用人胃粘膜上皮细胞系,通过q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时间点和不同幽门螺杆菌MOI对胃粘膜上皮细胞细胞肝素酶表达的影响。6)通过HPA-KO小鼠和WT小鼠,检测肝素酶表达情况对胃粘膜炎症程度、免疫细胞浸润、促炎细胞因子的影响。7)使用HPA-KO小鼠、WT小鼠、人的H.pylori慢性感染胃粘膜组织,通过Taqman探针PCR检测肝素酶表达水平对幽门螺杆菌定植的影响以及肝素酶表达水平和H.pylori定植的关系。8)使用q RT-PCR检测常见炎症细胞NK1.1、Gran B(NK细胞)、Langarin(树突状细胞)、F4/80(巨噬细胞)、Ly6g(中性粒细胞)表面标记物在胃粘膜中的表达。初步确定肝素酶的表达水平能影响H.pylori感染胃炎粘膜内巨噬细胞的数量。9)通过流式细胞学,进一步确认了肝素酶缺失可以减少H.pylori感染胃炎胃粘膜组织内的巨噬细胞数量。10)通过q RT-PCR检测不同肝素酶表达水平对巨噬细胞活化标志物i NOS及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不同肝素酶表达水平对巨噬细胞M1极化标志物i NOS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11)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不同肝素酶表达水平下,H.pylori刺激腹腔巨噬细胞将导致哪些信号通路活化。【结果】1)肝素酶在人和小鼠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炎组织中高表达2)人和小鼠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炎组织中,高表达的肝素酶主要来自胃粘膜上皮细胞3)肝素酶加重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炎的炎症程度并促进幽门螺杆菌定植4)肝素酶促进巨噬细胞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组织内的浸润5)肝素酶促进幽门螺杆菌诱导的巨噬细胞极化6)肝素酶通过调控p38 MAPK和NF-κB通路促进幽门螺杆菌诱导的巨噬细胞极化【结论】我们首次报道了幽门螺杆菌可以促进肝素酶在胃炎中高表达,高表达的肝素酶通过调控p38 MAPK和NF-κB通路促进幽门螺杆菌诱导的巨噬细胞M1极化,增加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进而加重胃炎。

张洁[4](2020)在《LncRNA CASC2a通过NF-κB信号通路抑制人结肠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转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过表达lncRNA CASC2a对人结肠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以及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与NF-κB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选取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10月-2019年1月的43例结肠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以及人结肠癌细胞系HT-29、HCT-15、LOVO、COLO 205、SW480和人正常结肠上皮细胞系NCM-460,通过RT-q PCR,检测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以及五种人结肠癌细胞与人正常结肠上皮细胞中lncRNA CASC2a的相对表达量,选取表达量最低的COLO 205、LOVO结肠癌细胞构建lncRNA CASC2a过表达质粒模型,Western blot检测NF-κB信号通路相关抗体蛋白p105/p50、p65,肿瘤血管生成相关抗体蛋白VEGF、MMP-9、MMP-2的表达情况,结合先前实验结果,再增加NF-κB信号通路激动剂丙二醇甲醚醋酸酯(PMA)刺激后检测p105/p50、p65及VEGF、MMP-9、MMP-2的表达并与之前进行比较。CCK-8、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结果Lnc RNA CASC2a在43例结肠癌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量低于其对应的癌旁组织(P<0.01),在人结肠癌细胞HT-29、SW480、HCT-15中的表达量高于人正常结肠上皮细胞NCM-460,而COLO-205、LOVO的表达量却低于NCM-460(P<0.05),其中LOVO的表达量最低。过表达lncRNA CASC2a后,COLO-205、LOVO不同组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减弱,NF-κB信号通路相关抗体蛋白p105/p50,肿瘤血管生成相关抗体蛋白VEGF、MMP-9、MMP-2的表达均受不同程度的抑制;给与NF-κB信号通路激动剂PMA后,对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抑制效果及相关抗体蛋白表达的程度均减少。结论LncRNA CASC2a在结肠癌组织及COLO-205、LOVO结肠癌细胞中呈现低表达。Lnc RNA CASC2a可能通过NF-κB信号通路抑制人结肠癌细胞COLO 205和LOVO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并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相关蛋白VEGF、MMP-9、MMP-2的表达,从而对肿瘤转移产生一定影响。图21幅;表26个;参考文献138篇。

王丹琳[5](2020)在《MMP-19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及与黏附素的相关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1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9,MMP-19)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分析其临床及预后意义,关注其与上皮型钙黏附素(E-cadherin,E-cad)和神经型钙黏附素(N-cadherin,N-cad)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9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胃腺癌并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留取肿瘤组织作为观察组,留取距肿物边缘>5cm的非肿瘤性胃黏膜组织(正常胃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法检测两组中MMP-19、胃腺癌中E-cad、N-cad、原癌基因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中MMP-19蛋白的半定量表达情况。此外,对胃腺癌中HER-2为1+和2+的病例行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进行检测。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MP-19在胃腺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为57.8%,在正常胃黏膜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23.4%,经统计学分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MMP-19在不同浸润深度(P=0.001)、有无癌栓(P=0.004)、淋巴结转移分组(P=0.001)中的表达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而在不同性别、年龄、分化程度、肿瘤最大径、HER-2表达、癌结节分组的表达中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分析显示MMP-19的表达与生存时间有关(P=0.020)。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MMP-19与E-cad具有负相关性(r=-0.59,P=0.021)。MMP-19与N-cad具有正相关性(r=0.62,P=0.01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观察组中MMP-19的半定量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6)。结论1 MMP-19在胃腺癌组织中表达升高,参与肿瘤的形成。2 MMP-19在肿瘤不同浸润深度、有无癌栓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的分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MP-19参与肿瘤的进展。3胃腺癌组织中MMP-19与E-cad呈负相关性,与N-cad呈正相关性,以此调节肿瘤细胞的黏附作用。4检测胃腺癌组织中MMP-19的表达可能对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图17幅;表3个;参108篇。

黄晓丹[6](2020)在《TGFβ1诱导肝星状细胞转化为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在肝癌侵袭和转移中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侵袭和转移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肿瘤组织周围的微环境对肿瘤发生侵袭和转移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在肝癌侵袭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肝星状细胞(HSC)是肝脏主要的间质细胞之一,既往研究发现肝星状细胞与肝癌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我们根据相关文献报道及既往实验发现,提出如下假设:TGF-β1诱导肝星状细胞向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转变,进一步促进肝细胞肝癌的侵袭和转移。本研究通过对人肝癌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检测,以及体外肝癌细胞与肝星状细胞共培养的实验模型,验证肝癌微环境中HSC向CAF转化并促进肝癌侵袭和转移的现象,并探讨TGF-β1在其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将为探讨间质细胞在肝癌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提供帮助,为从微环境途径寻找HCC防治新靶点提供思路。方法收集临床肝癌手术患者组织标本及病例随访资料;临床病理学观察肝癌手术标本中肝癌组织与正常组织中HSC与CAF的分布及密度;免疫组化检测TGF-β1、CAF标志分子(α-SMA、FAP)表达水平,分析TGF-β1与HSC、CAF的分布、密度及肝癌侵袭和转移的相关性,验证临床标本中TGF-β1通过诱导HSC向CAF转化促进肝癌侵袭和转移的现象。建立模拟肝癌微环境的体外细胞模型,将不同转移潜能的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HepG2、SMMC-7721,与肝星状细胞HSC共培养,培养基中分别加入TGF-β1或TGF-β1抑制剂,观察TGF-β1作用下HSC细胞形态及细胞骨架超微结构变化;观察不同转移潜能的肝癌细胞迁徙、侵袭能力变化;进一步检测TGF-β1作用下HSC中TGF-β1、CAF相关标志分子(α-SMA、FAP),从正反两方面研究TGF-β1通过诱导HSC向CAF转化促进肝癌侵袭和转移现象并探讨其调控机制。结果TGFβ1、α-SMA、FAP在肝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肝组织;TGFβ1、α-SMA、FAP阳性表达与肝癌发生临床转移相关;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结果显示TGFβ1、α-SMA、FAP阳性表达的肝癌患者的生存期更短。星状细胞与肝癌细胞共培养后,由星形或多边形转变为纺锤形、扁平长梭形,呈现肌成纤维细胞形态特征;星状细胞与肝癌细胞共培养后,星状细胞的α-SMA或FAP的表达显着升高;TGF-β1可以显着促进α-SMA、FAP在基因及蛋白水平的表达,TGF-β1的抑制剂可取消上述促进效应;肝癌细胞与星状细胞共培养后,肝癌细胞的迁徙和侵袭的能力明显升高,TGF-β1可以进一步增加肝癌细胞的迁徙和侵袭能力,TGF-β1的抑制剂可以取消上述效应;与星状细胞共培养后,在肝癌细胞中上皮标志物表达显着降低,间质标志物表达显着升高,调控EMT过程的转录因子Twist的表达显着升高;肿瘤转移相关分子表达显着增高。不同浓度TGF-β1及其抑制剂处理后,TGF-β1可以抑制肝癌细胞中上皮样标志物的表达水平,增加间质样标志物的表达,肿瘤转移相关分子表达也增加,抑制剂可以取消TGF-β1的作用。结论(1)人体肿瘤组织标本实验证实,TGF-β1及CAF标记物α-SMA、FAP在肝癌间质中表达升高,与肝细胞肝癌发生临床转移相关;TGFβ1、α-SMA、FAP阳性表达的肝癌患者的生存期更短。(2)体外细胞实验证实,TGF-β1能够促进肝星状细胞向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转化;从而促进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杨淑贤[7](2019)在《Zeylenone抑制胃癌侵袭、迁移及诱导线粒体凋亡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胃癌因其发病率第四,死亡率第二,而逐渐成为全球性的健康威胁,且以不受控制的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为主要临床特点,再加上确诊时多是在中晚期,因此,大多数胃癌患者是死于转移性癌症,而非原发性癌症。胃癌的临床治疗以细胞毒药物为主(铂类和尿嘧啶类),这就造成了药物单一、毒副作用大、继发耐药、效果不理想的临床现状。而且,针对胃癌转移领域的研究相对滞后,目前尚无特效的抗转移药物。因此,有效药物的发现与开发、更多的新药投入临床使用极为重要且迫在眉睫,寻找一种具有抑制胃癌侵袭、迁移、增殖的新型治疗药物已成为胃癌研究的重点及热点。天然产物及其代谢物因具有结构新颖、活性独特、多个靶点等特点,在抗肿瘤药物研究与开发中具有独特的优势。Zeylenone(Zey)是从山椒子(Uvaria griandiflora)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多氧取代环己烯类化合物。从1997年发现到至今,我们相继从生产工艺(合成/半合成)、药物制剂(纳米缓释制剂)、药效学及分子机制等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发现Zey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开发且极具研究价值的抗肿瘤候选药物,但是Zey对于胃癌的抑制活性及作用机制是一个空白,仍不明确,尤其是Zey对胃癌侵袭及迁移的作用尚未报道和研究。实验目的:针对以上背景,本研究以胃癌为研究对象,探讨Zey是否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并明确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此外,建立体内的胃癌移植瘤模型,揭示Zey的体内抑瘤活性及分子机制,从而为Zey在胃癌治疗方面的开发应用奠定基础。实验方法:首先,通过MTT及平板克隆实验评价Zey对不同人胃癌细胞系的存活率及克隆性增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一方面,通过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初步探索Zey对胃癌细胞的侵袭迁移、运动能力的潜在影响;而后,检测Zey对胃癌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9表达的影响,同时检测上游的AKT及ERK通路相关蛋白,深入明确Zey抑制胃癌细胞侵袭、迁移的主要作用机制。另一方面,从形态学、染色、凋亡率等方面,初步确定Zey降低胃癌细胞存活的生物学效应,深入阐明胃癌细胞的主要死亡方式,并通过线粒体膜电位检测,初步判断可能的信号通路,系统性研究并阐明Zey的潜在抗肿瘤效应的分子机制。此外,通过建立BGC823胃癌裸鼠移植瘤模型,研究Zey的体内抑瘤活性,对其体内药效学进行评价,而后,通过Western Blot法研究Zey对肿瘤组织内AKT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以明确Zey体内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机制。实验结果:1、Zey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及集落形成Zey能够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多种胃癌细胞的增殖及集落形成,而对正常人胃上皮细胞GES-1的抑制作用不明显,说明Zey对胃癌细胞有效且有一定的选择性。2、Zey抑制胃癌细胞侵袭及迁移划痕实验表明,Zey作用24h后,胃癌SGC7901和MGC803细胞的运动迁移能力下降,划痕愈合率显着降低。Transwell实验中,Zey处理组的胃癌细胞穿过人工基底膜的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侵袭率及迁移率显着下降。这些结果共同说明了 Zey显着抑制胃癌细胞侵袭及迁移。3、Zey通过调控MMP的表达及上游的AKT和ERK通路抑制胃癌细胞侵袭、迁移AKT的活化加速肿瘤进程和远端转移,MMPs降解细胞外基质屏障,导致转移加速。Western blot结果显示,Zey显着下调胃癌细胞中MMP2、MMP9的表达,并且显着抑制AKT、ERK的磷酸化,说明Zey抑制侵袭迁移的作用与AKT/MMP2/MMP9 和 ERK 通路相关。4、Zey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细胞形态及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到,Zey组胃癌细胞出现凋亡特征。流式检测凋亡率结果表明,Zey作用胃癌细胞12h后,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细胞凋亡;随着作用时间延长到24h,胃癌细胞的凋亡率逐渐增加。这表明Zey对胃癌细胞有显着的诱导凋亡作用,并且呈现明显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5、Zey通过作用于内源性的线粒体凋亡途径诱导胃癌细胞凋亡Zey通过调控Bcl2家族蛋白(抗凋亡及促凋亡蛋白),使得线粒体膜的通透性增加,线粒体膜电位显着下降,进而激活下游凋亡效应者Caspase-3,启动凋亡的级联反应,最终导致胃癌细胞凋亡。6、Zey抑制胃癌BGC823裸鼠移植瘤的生长Zey高剂量组(30mg/kg)和紫杉醇给药组(15mg/kg)的移植瘤生长速度,均明显慢于对照组,二者抑瘤率分别为51.2%和51.4%,可见Zey对于胃癌体内成瘤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随后,对肿瘤组织中的AKT通路相关蛋白进行表达分析,也证实了前三章的发现:Zey能抑制AKT的活化,抑制MMPs的表达,进而抑制肿瘤体内的生长。结论:Zey在体外选择性抑制多种不同来源的胃癌细胞系的存活,同时抑制胃癌细胞的克隆性增殖;Zey体内也可抑制胃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创新性发现Zey抑制胃癌细胞侵袭及迁移,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分泌,并且从内源性线粒体凋亡及侵袭迁移等方面进行了分子机制研究,发现Zey对胃癌的抑制作用与AKT/MMP2/MMP9、ERK 及 Bcl-2/Bax/Caspase3 通路密切相关。

牛锦云[8](2018)在《高表达SPATA5L1在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及目的:本实验室研究人员前期通过基因芯片筛选和免疫印迹等试验发现,经适量紫杉醇/较低剂量电离辐射作用后,人口腔上皮癌KB细胞内SPATA5L1基因明显表达升高。但关于SPATA5L1基因的相关研究和报道目前十分有限,其在肿瘤细胞内的功能仍没有研究。因此,本课题旨在研究高表达SPATA5L1基因在肿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对肿瘤放射敏感性和移植瘤后期荷瘤鼠存活率的影响,探讨其调控机制,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基因治疗靶点。方法:1.通过质粒转染法和G418筛选,构建稳定高表达SPATA5L1基因的肿瘤细胞组,并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验证。应用CCK-8法检测高表达SPATA5L1基因后,肿瘤细胞增殖能力改变和放射敏感性变化;并用Transwell小室和Matrigel基质胶血管腔样形成实验检测高表达SPATA5L1基因后肿瘤细胞迁移、侵袭和血管腔样结构形成能力的变化。2.建立肿瘤细胞裸鼠体内皮下移植瘤和足垫移植瘤模型,观察、测量和记录移植瘤生长和荷瘤鼠生存情况。利用Micro PET/CT、生物发光成像系统、解剖和病理组织切片等方法,检测高表达SPATA5L1基因后,肿瘤细胞在裸鼠体内的局部移植瘤生长、淋巴与血液转移、荷瘤鼠全身营养状态以及荷瘤鼠的生存率等变化。3.应用GC-MS联用技术检测法和KEGG代谢组学数据库分析,研究高表达mouseSPATA5L1基因后,体外肿瘤细胞代谢变化和体内移植瘤以及荷瘤鼠全身营养变化的代谢组学变化,分析其相关调节通路。结果:1.成功构建了稳定高表达humanSPATA5L1基因的KB细胞株和高表达mouseSPATA5L1基因4T1细胞株,分别命名为pc DNA3.1-humanSPATA5L1-KB细胞和pc DNA3.1-mouseSPATA5L1-4T1细胞。发现高表达SPATA5L1基因的KB细胞和4T1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加快(p<0.05),放射敏感性明显增加(p<0.05),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显着下降(p<0.01),细胞血管腔样结构形成能力明显下降(p<0.01)。2.观察KB细胞组皮下移植瘤荷瘤鼠结果发现:与未转染基因的KB细胞相比较,高表达humanSPATA5L1基因后的KB细胞移植瘤局部生长明显加快,体积明显变大(p<0.01);但未发现肝脏转移灶,肿瘤肝转移明显抑制(p<0.01);荷瘤鼠体重增加明显,全身状态好,未出现恶液质,存活率明显增加(p<0.01)。与上述结果类似,小鼠乳腺癌4T1细胞足垫移植瘤和皮下移植瘤结果提示:高表达mouseSPATA5L1基因后的4T1细胞移植瘤局部生长明显加快,移植瘤体积明显变大(p<0.01);淋巴结转移明显下降(p<0.01),肝转移也明显被抑制(p<0.01);荷瘤鼠体重增加,全身营养好,恶液质被改善,存活率明显增加(p<0.01)。3.GC-MS联用技术检测分析发现,高表达mouseSPATA5L1基因后,4T1细胞和移植瘤内均出现乳酸、丝氨酸和苏氨酸、胆固醇下降(p<0.01),移植瘤内和荷瘤鼠血浆中尿素含量显着降低(p<0.01)。应用Metabolomics Pathway Analysis 3.0和KEGG在线软件分析,发现高表达mouseSPATA5L1能够通过影响氨酰转运RNA(t RNA)生物合成、糖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等途径,改变肿瘤细胞和荷瘤鼠的代谢相关通路,是肿瘤迁移和侵袭能力下降的机制之一。在移植瘤后期,高表达SPATA5L1可能通过改变蛋白质合成障碍和分解增加的异常代谢机制,进而改善荷瘤鼠恶液质。结论:SPATA5L1基因高表达能够在促进肿瘤局部生长的同时,强力抑制肿瘤细胞的局部侵袭、新生血管形成、淋巴和血液转移,并且提高肿瘤放射敏感性,控制和逆转荷瘤鼠恶液质,从而整体提高荷瘤鼠的生存率。其分子机制可能是SPATA5L1蛋白能够逆转肿瘤细胞糖酵解水平,降低细胞内乳酸生成和细胞外局部高浓度堆积,增加蛋白合成并减少蛋白分解等。SPATA5L1可能是肿瘤治疗的新靶点,有望开发新的治疗药物。

李卓玉[9](2012)在《蛋白酶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蛋白酶及其抑制剂是非常重要的信号分子,涉及多个关键的人体生理代谢途径,在体内受到严格的调控.蛋白酶抑制剂活性的紊乱可导致多种疾病,诸如心血管和炎症疾病、癌症和神经系统障碍等.已知蛋白酶在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重塑是癌细胞侵袭转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这个过程需多个蛋白水解酶的表达和激活.蛋白酶抑制剂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由蛋白酶水解引起的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且它的抑制作用具有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可以减缓肿瘤恶性发展的进程.文章对蛋白酶及其抑制剂的靶向治疗药物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杨幸子[10](2010)在《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几种酶类与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关系的研究及诊断模型的建立》文中指出卵巢癌死亡率在妇科肿瘤中居首位。尽管肿瘤减灭术及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在卵巢癌的治疗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因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70%的患者初诊时已为晚期患者。手术及化疗后复发率高、易出现耐药,因而患者的5年生存率长期停留在30%左右。基质酶类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ECM)在肿瘤的侵袭和转移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本课题探讨MMP-9, Hpa, CL与卵巢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转移及其预后价值,构建了三种酶类联合诊断卵巢癌浸润转移诊断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最后,对已发表的基质酶类组织含量表达相关研究内容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用循证医学的观点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分析,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以期更好、更快地解决上述卵巢巢癌酶学诊断中的主要问题。血清MMP-9、Hpa、CL的检测对卵巢癌浸润转移判断的临床价值目的:探讨卵巢肿瘤患者外周血基质酶类的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217例卵巢恶性肿瘤、101例卵巢良性肿瘤及101例正常对照的血清中几种基质酶含量的表达,将结果与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恶性卵巢肿瘤患者血中基质酶含量的表达均显着高于良性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在恶性卵巢肿瘤患者血清中,基质酶类的表达与病理类型无关,与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有关;CL表达与腹腔转移有关,Hpa表达与远处转移有关,MMP-9表达与腹腔转移有关。相关分析显示血清CL与CA125的相关系数为0.051,P=0.434。P>0.05,二者无明显相关性。血清Hpa与CA125的相关系数为0.183,P=0.005。两者呈正相关,即Hpa含量越高患者,CA125含量也越高;血清mmp9与CA125的相关系数为0.131,P=0.044,两者呈正相关,即MMP-9含量越高患者,CA125含量也越高。结论:基质酶类的表达与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并与恶性肿瘤的浸润转移有关。认为几种基质酶类有望在临床上成为判断侵袭、转移的指标之一。血清基质酶类含量联合检测判断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诊断模型的建立及验证目的:构建了三种酶类联合诊断卵巢癌浸润转移诊断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方法:采用SAS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模型建立方法采用logistic回归。以250例血清样本三种酶类含量来建立回归模型,168例血清样本三种酶类含量用于验证所得到模型,并与CA125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最终所建诊断模型为:Logit(P)=14.90-43.24xCL-33.12xhl-43.80xml+71.08x(CLxhl)+55.83x(CLxml)1.模型对于肿瘤性质判断的灵敏度为86.4%,特异度为82.1%,ROC曲线下面积为0.935,P值为0.000,灵敏度及特异度均高于任一种标志物单一检测,故本模型用于判断卵巢恶性肿瘤有显着意义。2.模型对于肿瘤浸润转移判断的灵敏度为70.4%,特异度为63.9%,ROC曲线下面积为0.732, P值为0.000,灵敏度及特异度均高,故本模型用于判断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有显着意义。结论:本研究所建模型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在判断肿瘤性质及进展程度时的灵敏度特异度均较高。本实验尽可能收集多的血清样本,但样本量毕竟有限。如能更加大量增加样本量,对模型进行调试及完善,使其更加接近肿瘤实际演进情况,则以诊断模型协助诊断恶性肿瘤有望成为新的辅助诊断模式。液态芯片检测血清MMP-9、Hpa、CL的临床验证试验目的:探讨液态芯片卵巢肿瘤患者外周血基质酶类的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运用流式荧光法检测了96例卵巢恶性肿瘤、79例卵巢良性肿瘤及55例正常对照的血清中几种基质酶含量的表达,将结果与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恶性卵巢肿瘤患者血中基质酶含量的表达均显着高于良性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在恶性卵巢肿瘤患者血清中,基质酶类的表达与病理类型无关。2.液态芯片法检测基质酶对于判断卵巢肿瘤性质的判断灵敏度分别为:CL84.3%,Hpa 72.3%,MMP-973.5%;特异度分别为:CL76.0%,Hpa 84.0%,MMP-988.0%。3.液态芯片法检测基质酶对于判断卵巢肿瘤转移的判断灵敏度分别为:CL867.9%,Hpa 62.5%,MMP-975.0%;特异度分别为:CL66.7%,Hpa 63.0%,MMP-963.0%。4.液态芯片法检测基质酶含量,判断卵巢恶性肿瘤性质的检验效能总体上优于ELISA法,尤其在判断肿瘤良恶性时的特异度明显高于ELISA法。5.液态芯片法与ELISA法检测卵巢恶性肿瘤转移与否的检验效能相差不多。结论:液态芯片是可同时、快速、准确检测多种肿瘤标志物的综合技术,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有望用于肿瘤标志物检测。基质酶类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表达的Meta分析目的:评价基质酶类在卵巢组织中的含量对肿瘤性质的判断。方法:检索CBMdisc光盘数据库、EMBASE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确定纳入标准,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公开国内外发表的文献16篇。通过各研究间的异质性分析及固定效应、随机效应两种模型的综合分析得出生存结果,统计学方法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软件包RevMan 4.2.10。结果:在MMP-9表达的研究中,纳入的7个研究,OR=11.43,OR95%C1为6.78,19.27,P<0.00001。基质金属蛋白酶在恶性及非恶性卵巢肿瘤组织中含量有统计学差异;研究间无异质性。2.在Hpa表达的研究中,纳入的6个研究,OR=8.62,OR95%CI为4.57,15.28,P<0.00001。乙酰肝素酶在恶性及非恶性卵巢肿瘤组织中含量有统计学差异;研究间无异质性。3.在CL表达的研究中,纳入的3个研究,OR=2.70,OR95%CI为0.26,27.97,P=0.41。组织蛋白酶在恶性及非恶性卵巢肿瘤组织中含量无统计学差异;研究间存在异质性。结论:Meta分析的结果说明恶性组基质蛋白酶及乙酰肝素酶的表达显着高于非恶性组,组织蛋白酶未见差异。由于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均是一些分散的小样本病例,基质酶类在恶性卵巢中的表达作用,尚需要大规模多中心的研究。根据现有研究结果,基质酶类有望成为最新的卵巢肿瘤标志物。

二、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AND THEIR INHIBITORS: MOLECULAR ASPECTS OF THEIR ROLES IN THE TUMOR METASTASI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AND THEIR INHIBITORS: MOLECULAR ASPECTS OF THEIR ROLES IN THE TUMOR METASTASIS(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及侵袭转移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肿瘤多药耐药的产生及分子机制
        1.1.1 药物转运泵的外排
        1.1.2 酶系统的改变
        1.1.3 细胞周期的改变
        1.1.4 膜脂的改变
        1.1.5 细胞凋亡与自噬的改变
    1.2 中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研究
    1.3 肿瘤的侵袭转移
        1.3.1 血管生成对肿瘤转移的作用
        1.3.2 黏附分子在肿瘤转移过程中的作用
        1.3.3 细胞降解机制在肿瘤转移过程中的作用
        1.3.4 肿瘤微环境
    1.4 细胞代谢组学研究
        1.4.1 代谢组学概论
        1.4.2 代谢组学研究流程
        1.4.3 细胞代谢组学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第2章 中药中乳酸脱氢酶抑制剂筛选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样品与试剂
        2.2.2 LDH功能化磁纳米粒子的制备
        2.2.3 表征
        2.2.4 固定化LDH的活性测定及固载量计算
        2.2.5 LDH固定化条件的优化
        2.2.6 固定化LDH配体筛选条件优化
        2.2.7 使用固定化LDH从大黄和虎杖提取物中筛选抑制剂
        2.2.8 UPLC-MS/MS条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固定化LDH的表征
        2.3.2 LDH固定化条件优化结果
        2.3.3 固定化LDH配体筛选条件优化结果
        2.3.4 大黄中LDH抑制剂筛选及鉴定
        2.3.5 虎杖中LDH抑制剂筛选及鉴定
    2.4 结论
第3章 基于MDCK-MDR1细胞的P-gp抑制剂筛选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样品与试剂
        3.2.2 细胞培养
        3.2.3 毒性实验
        3.2.4 细胞内Rh-123蓄积实验
        3.2.5 细胞内Rh-123外排实验
        3.2.6 Western Blot实验
        3.2.7 转运实验
        3.2.8 UPLC-MS/MS定量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中药提取物/单体化合物的细胞毒性研究
        3.3.2 中药提取物/单体化合物对Rh-123蓄积的影响
        3.3.3 中药提取物/单体化合物对Rh-123外排的影响
        3.3.4 中药提取物/单体化合物对P-gp表达的影响
        3.3.5 中药提取物/单体化合物的转运研究
    3.4 结论
第4章 芦荟大黄素逆转肿瘤MDR作用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样品与试剂
        4.2.2 细胞培养与毒性实验
        4.2.3 细胞内ADR蓄积实验
        4.2.4 Western Blot实验
        4.2.5 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
        4.2.6 ADR在细胞内的分布
        4.2.7 细胞内ATP含量的测定
        4.2.8 能量代谢相关通路的定量分析
        4.2.9 细胞周期实验
        4.2.10 细胞内ROS水平的测定
        4.2.11 Caspase-3活性测定
        4.2.12 凋亡实验
        4.2.13 定量与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AE逆转乳腺癌多药耐药
        4.3.2 AE抑制P-gp的外排功能
        4.3.3 AE对细胞内ADR分布的影响
        4.3.4 AE降低细胞内ATP含量
        4.3.5 AE对能量相关代谢通路的影响
        4.3.6 AE能诱发MCF-7/ADR细胞自噬
        4.3.7 AE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4.3.8 AE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4.4 结论
第5章 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抑制肿瘤侵袭转移作用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样品与试剂
        5.2.2 细胞培养
        5.2.3 细胞毒性实验
        5.2.4 MCF-7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实验
        5.2.5 MCF-7细胞侵袭转移实验
        5.2.6 MMP-2、MMP-9和VEGF活性测定
        5.2.7 软琼脂克隆实验
        5.2.8 代谢组学细胞样品制备
        5.2.9 UPLC-MS条件
        5.2.10 数据处理和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MCF-7单独培养与共培养方式的比较
        5.3.2 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的细胞毒性
        5.3.3 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降低内皮细胞对MCF-7细胞的黏附
        5.3.4 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抑制MCF-7细胞的侵袭转移
        5.3.5 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对MCF-7细胞代谢的影响
        5.3.6 生物标志物的定量分析
    5.4 结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硕博连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基质金属蛋白酶对脑动脉瘤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脑动脉瘤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对MMPS、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因子和CASPASE3的影响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脑动脉瘤形成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3)结直肠癌肝、肺转移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研究与肝素酶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结直肠癌肝、肺转移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研究
    英文缩略词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筛选结直肠癌肝转移、肺转移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
        2.0 引言
        2.1 实验仪器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结直肠癌肝转移、肺转移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析
        3.0 引言
        3.1 实验仪器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构建用于预测结直肠癌肝转移和肺转移的回归模型
        4.0 引言
        4.1 实验仪器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临床样本验证结直肠癌肝、肺转移的预测模型
        5.0 引言
        5.1 实验仪器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第一部分 总结
第二部分 肝素酶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英文缩略词表
    Abstract
    摘要
    前言
    实验材料
    试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乙酰肝素酶在急、慢性炎症性疾病中的功能和作用模式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LncRNA CASC2a通过NF-κB信号通路抑制人结肠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转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实验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主要材料
        1.1.3 实验室检测方法
        1.1.4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LncRNA CASC2a在人结肠癌组织、癌旁组织中和5 种人结肠癌细胞、人正常结肠上皮细胞NCM-460中的表达
        1.2.2 过表达人结肠癌细胞 COLO-205、LOVO 中的 lncRNA CASC2a 含量
        1.2.3 过表达lncRNA CASC2a后对COLO-205、LOVO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1.2.4 过表达lncRNA CASC2a后对COLO-205、LOVO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1.2.5 过表达lncRNA CASC2a后 COLO-205、LOVO细胞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及肿瘤血管生成相关蛋白表达
        1.2.6 过表达lncRNA CASC2a后给与NF-κB信号通路激动剂PMA(丙二醇甲醚醋酸酯)的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
        1.2.7 过表达lncRNA CASC2a后添加NF-κB信号通路激动剂PMA后COLO-205、LOVO细胞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及肿瘤血管生成相关蛋白表达
    1.3 讨论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LncRNA CASC2a与恶性肿瘤转移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2.1 肿瘤转移机制
        2.1.1 肿瘤转移与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2.1.2 肿瘤血管生成
        2.1.3 细胞外基质降解
        2.1.4 细胞黏附
        2.1.5 肿瘤微环境
    2.2 LncRNA CASC2 的生物学特性
        2.2.1 LncRNA的生物学特性
        2.2.2 LncRNA调控结直肠癌转移的EMT途径
        2.2.3 LncRNA调控结直肠癌转移的血管生成途径
        2.2.4 LncRNA调控结直肠癌转移的侵袭途径
        2.2.5 LncRNA调控结直肠癌转移的Wnt/β-catenin信号途径
        2.2.6 LncRNA调控结直肠癌转移与mi RNA相互作用的途径
        2.2.7 LncRNA CASC2 的生物学特性
        2.2.8 LncRNA CASC2 与其他恶性肿瘤
        2.2.9 LncRNA CASC2 与结直肠癌
    2.3 LncRNA CASC2与NF-κB信号转导通路
        2.3.1 NF-κB信号转导通路介绍
        2.3.2 NF-κB与肿瘤转移
    2.4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5)MMP-19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及与黏附素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资料收集
        1.1.3 实验试剂
        1.1.4 实验仪器
        1.1.5 实验室检测方法
        1.1.6 结果判读方法
        1.1.7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
        1.2.2 胃腺癌和正常胃黏膜中MMP-19阳性率的比较
        1.2.3 胃腺癌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中MMP-19阳性率的比较
        1.2.4 胃腺癌中MMP-19与E-cad、MMP-19与N-cad的相关性
        1.2.5 胃腺癌中MMP-19与生存时间的关系
        1.2.6 WesternBlot检测胃腺癌和正常胃黏膜组织中MMP-19 半定量表达的比较
    1.3 讨论
        1.3.1 MMP-19在胃癌形成中的作用
        1.3.2 MMP-19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中表达的意义
        1.3.3 MMP-19与黏附素的关系和意义
        1.3.4 MMP-19与胃腺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MMP-19在肿瘤的研究进展
    2.1 概述
    2.2 MMP-19的结构
    2.3 MMP-19的功能
        2.3.1 MMP-19与细胞增殖的关系
        2.3.2 MMP-19与细胞黏附的关系
        2.3.3 MMP-19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2.3.4 MMP-19与mi RNA调节通路的关系
        2.3.5 MMP-19与血清相关因子的相关性
    2.4 MMP-19在消化道肿瘤中的研究现状
    2.5 总结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6)TGFβ1诱导肝星状细胞转化为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在肝癌侵袭和转移中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通过人体肝癌组织标本验证TGF-β1通过诱导HSC向CAF转化 促进肝癌侵袭和转移的现象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材料和方法
    结果
第二部分 通过模拟肝癌微环境的细胞模型,研究 TGF-β1 通过诱导 HSC 向 CAF 转化促进肝癌侵袭和转移现象并探讨其调控机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肝脏肿瘤与肝星状细胞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7)Zeylenone抑制胃癌侵袭、迁移及诱导线粒体凋亡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Zeylenone对人胃癌细胞系的增殖抑制研究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2.1 药物
        2.2 实验细胞
        2.3 主要试剂
        2.4 主要仪器
        2.5 主要溶液配制
    3 实验方法
        3.1 受试化合物的配制
        3.2 细胞培养
        3.3 细胞增殖活性检测
        3.4 克隆形成能力检测
        3.5 统计学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Zey体外抑制不同来源的人胃癌细胞系的增殖
        4.2 Zey对胃正常上皮GES-1细胞株的作用不明显
        4.3 Zey抑制胃癌SGC7901和MGC803细胞的集落形成
    5 讨论
    6 小结
第二章 Zeylenone抑制人胃癌SGC7901、MGC803细胞侵袭、迁移及机制研究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2.1 药物
        2.2 实验细胞
        2.3 主要试剂
        2.4 主要仪器
        2.5 主要溶液配制
    3 实验方法
        3.1 受试化合物Zey的配制
        3.2 细胞培养
        3.3 划痕实验
        3.4 迁移实验
        3.5 侵袭实验
        3.6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的检测
        3.7 AKT及ER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检测
        3.8 数据处理与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Zey抑制人胃癌SGC7901、MGC803细胞的迁移运动
        4.2 Zey抑制人胃癌SGC7901、MGC803细胞的迁移
        4.3 Zey抑制人胃癌SGC7901、MGC803细胞的侵袭
        4.4 Zey抑制人胃癌SGC7901、MGC803细胞表达MMP2、MMP9
        4.5 Zey调控AKT、ER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
    5 讨论
    6 小结
第三章 Zeylenone诱导人胃癌SGC7901、MGC803细胞凋亡及机制研究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2.1 药物
        2.2 实验细胞
        2.3 主要试剂
        2.4 主要仪器
        2.5 主要溶液配制
    3 实验方法
        3.1 受试化合物的配制
        3.2 细胞培养
        3.3 形态学观察及Hoechst33258染色
        3.4 AO/EB双染
        3.5 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凋亡率
        3.6 JC-1检测线粒体膜电位
        3.7 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
        3.8 数据处理与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Zey对人胃癌SGC7901、MGC803细胞形态的影响
        4.2 Zey对人胃癌SGC7901、MGC803细胞状态的影响
        4.3 Zey对人胃癌SGC7901、MGC803细胞核的影响
        4.4 Zey诱导人胃癌SGC7901、MGC803细胞的凋亡
        4.5 Zey降低人胃癌SGC7901、MGC803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
        4.6 Zey对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5 讨论
    6 小结
第四章 Zeylenone对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的体内药效及机制研究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2.1 药物
        2.2 实验细胞
        2.3 伦理声明
        2.4 实验动物
        2.5 主要试剂
        2.6 主要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细胞培养
        3.2 胃癌裸鼠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3.3 实验动物分组、给药
        3.4 移植瘤的观测及肿瘤体积的计算
        3.5 实验终点及标本采集
        3.6 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相关蛋白的表达
    4 实验结果
        4.1 Zey对BGC823裸鼠移植瘤肿瘤体积及体重的影响
        4.2 Zey对BGC823裸鼠移植瘤肿瘤重量的影响
        4.3 Zey对胃癌肿瘤组织中蛋白表达的影响
    5 讨论
    6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胃癌侵袭转移的研究进展
    1 胃癌的流行病学
    2 侵袭转移与MMPs
    3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其抑制剂
        3.1 MMPs的结构
        3.2 MMPS的分类及相应底物
        3.3 MMPs的组织抑制剂(TIMPs)
        3.4 MMPs的调控
    4 MMPs在胃癌中的表达
    5 MMPs参与胃癌生物学特性调控
        5.1 MMPs降解ECM和BM
        5.2 MMPs调节细胞凋亡
        5.3 MMPs调节血管再生
        5.4 MMPs参与侵袭转移瀑布
        5.5 MMPs参与肿瘤免疫应答
    6 MMPs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高表达SPATA5L1在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高表达SPATA5L1对肿瘤细胞增殖 、侵袭迁移及辐射敏感性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1.细胞系、菌株和质粒
        2.主要试剂
        3.主要材料
        4.主要仪器、设备
    二、实验方法
        1.设计、构建并筛选稳定高表达SPATA5L1基因的细胞株
        2.检测SPATA5L1基因对KB细胞和4T1细胞增殖能力和放射敏感性的影响
        3.SPATA5L1对KB细胞和4T1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4.SPATA5L1对KB细胞和4T1细胞血管腔样结构形成能力的影响
    三、结果
        1.构建并筛选稳定高表达SPATA5L1基因的肿瘤细胞株
        2.SPATA5L1能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
        4.SPATA5L1的高表达降低了KB细胞和4T1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5.SPATA5L1降低了KB细胞和4T1细胞血管腔样结构的形成能力
    四、讨论
第二部分 高表达SPATA5L1对裸鼠体内移植瘤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及辐射敏感性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1.细胞系和动物
        2.主要试剂
        3.主要材料
        4.主要仪器、设备
    二、实验方法
        1.人口腔癌KB细胞和pcDNA3.1-humanSPATA5L1-KB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相关研究
        2.小鼠乳腺癌4T1细胞和PCDNA3.1-MOUSESPATA5L1-4T1细胞皮下移植瘤、足垫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三、结果
        1.KB细胞和pcDNA3.1-humanSPATA5L1-KB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建立和研究
        2.小鼠乳腺癌pcDNA3.1-4T1荷瘤鼠和pcDNA3.1-mouseSPATA5L1-4T1细胞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和研究
        3.小鼠乳腺癌4T1细胞、pcDNA3.1-4T1荷瘤鼠和pcDNA3.1-mouseSPATA5L1-4T1细胞荷瘤鼠足垫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研究
    四、讨论
第三部分 高表达mouseSPATA5L1基因对肿瘤发展的代谢特征研究
    一、实验材料
        1.实验细胞和动物组织
        2.主要试剂
        3.主要材料
        4.主要仪器
    二、实验方法
        1.细胞样品的制备方法
        2.动物组织样品的制备方法
        3.血浆样品制备方法
        4.样品的衍生化
        5.测样条件
        6.数据处理
    三、实验结果
        1.GC-MS总离子流图分析
        2.GC-MS方法检测三组4T1细胞内代谢物质的差异
        3.GC-MS方法检测三组4T1细胞移植瘤内代谢物质的差异
        4.GC-MS检测未荷瘤裸鼠和两组4T1细胞荷瘤鼠鼠血浆代谢物质差异性。
        5.差异性代谢物在细胞、足垫移植瘤和荷瘤鼠血浆中的变化趋势分析及生物学意义探讨
        6.差异性代谢物质相关代谢通路分析
    四、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肿瘤生长和侵袭过程中相关调节通路和代谢组学机制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致谢

(9)蛋白酶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靶向抑制剂的研究
2 组织蛋白酶及其抑制剂
3 纤溶酶原系统及其抑制剂
4 结论

(10)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几种酶类与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关系的研究及诊断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主要英文缩写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发生机制及诊断治疗进展(文献综述)
    1.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主要分子机理
        1.1 关于肿瘤转移存在的两种学说
        1.2 基因调控与卵巢恶性肿瘤侵袭转移
        1.2.1 癌基因
        1.2.2 抑癌基因
        1.2.3 肿瘤转移促进基因与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1.3 糖类复合物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
        1.4 凝集素在肿瘤细胞转移中的作用
        1.5 细胞黏附分子及其在肿瘤细胞转移中的作用
    2.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主要生物行为
        2.1 细胞外基质
        2.2 细胞黏附
        2.3 蛋白酶分泌
        2.3.1 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
        2.3.2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系统
        2.3.3 组织蛋白酶
        2.3.4 乙酰肝素酶
        2.4 细胞运动
    3. 卵巢癌浸润转移的主要步骤
        3.1 肿瘤血管生成
        3.2 肿瘤细胞从原发瘤进入循环系统
        3.3 肿瘤细胞逸出循环系统
        3.4 肿瘤细胞定位生长,转移灶形成
        3.5 转移的休眠
        3.6 肿瘤转移的器官特异性
    4.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主要途径
        4.1 局部蔓延
        4.2 盆腹腔种植
        4.3 淋巴转移
        4.4 血行转移
    5.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临床表现及特点
    6.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诊断
        6.1 影像学诊断
        6.1.1 超声检查在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6.1.2 CT在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6.1.3 MRI在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6.1.4 PET-CT在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6.2 肿瘤标志物检测
        6.3 基因标志物
    7. 卵巢恶性肿瘤的治疗
        7.1 手术治疗
        7.1.1 肿瘤细胞减灭术的范围
        7.1.2 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注意事项
        7.1.3 中间型肿瘤细胞减灭术
        7.1.4 二探术
        7.1.5 大网膜切除在卵巢癌治疗中的价值
        7.1.6 腹后淋巴结清扫术与卵巢癌预后的关系
        7.1.7 阑尾切除在卵巢癌治疗中的价值
        7.1.8 脾切除在卵巢癌治疗评价
        7.1.9 肠道切除在卵巢癌治疗评价
        7.1.10 手术并发症
        7.2 化学治疗
        7.2.1 新辅助化疗
        7.2.2 晚期卵巢癌的术后化疗
        7.2.3 化疗药物、方案及途径
        7.3 介入治疗
        7.4 卵巢恶性肿瘤的生物治疗
        7.5 卵巢恶性肿瘤基因治疗
        7.5.1 自杀基因疗法
        7.5.2 抗肿瘤多重耐药(MDR)基因治疗
        7.5.3 抗肿瘤血管生成基因治疗
        7.6 卵巢恶性肿瘤的免疫治疗
        7.6.1 主动免疫治疗
        7.6.2 被动免疫治疗
    8. 目前有关有关肿瘤基质酶类与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关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本研究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血清MMP-9、Hpa、CL的检测对卵巢癌浸润转移判断的临床价值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血清标本来源
        2.2 主要仪器及器材
        2.3 主要试剂
        2.4 试剂配制
    3. 实验方法与步骤
        3.1 血清收集
        3.2 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上述蛋白酶浓度
        3.2.1 实验原理
        3.2.2 实验步骤
    4. 统计学方法
    5. 结果
        5.1 各类卵巢肿瘤血清酶蛋白浓度的比较
        5.1.1 对照组、良性组与恶性组血清酶蛋白的含量
        5.1.2 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血清CL、Hpa、MMP-9含量与其临床病理的关系
        5.1.3 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血清CL、Hpa、MMP-9含量与其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5.1.3.1 不同病理类型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几种基质酶含量比较
        5.1.3.2 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不同临床分期与组织分化程度几种基质酶含量比较
        5.1.3.3 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淋巴结及大网膜转移情况与几种基质酶含量关系
        5.1.3.4 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盆、腹腔及远处转移情况与几种基质酶含量关系
        5.2 术前血清基质酶类的含量在卵巢恶性肿瘤临床诊断及判断浸润转移的价值分析
        5.2.1 卵巢肿瘤患者血清CA125的含量在临床诊断及判断浸润转移的价值
        5.2.2 卵巢肿瘤患者血清基质酶类含量与CA125含量的临床诊断价值比较
        5.2.3 卵巢肿瘤患者血清基质酶类与CA125对于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临床诊断价值比较
        5.3 卵巢肿瘤患者血清基质酶含量与CA125的关系
    6.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血清基质酶类含量联合检测判断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数学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血清标本来源
        2.2 统计学方法
        2.3 模型建立的原理及方法
        2.3.1 原理
        2.3.2 模型建立方法及步骤
    3. 结果
        3.1 模型建立过程
        3.2 CA125与CL、Hpa和MMP-9判断结果的差异性比较结果
        3.3 建立联合诊断模型
        3.4 血清CL、Hpa和MMP-9含量联合检测模型的数学验证
        3.5 血清CL、Hpa和MMP-9含量联合检测模型的临床应用验证
        3.5.1 模型及非模型术前判断肿瘤性质的ROC曲线比较
        3.5.2 模型及非模型术前判断肿瘤浸润转移的ROC曲线比较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液态芯片检测血清MMP-9、Hpa、CL的临床验证试验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血清标本来源
        2.2 主要仪器及器材
        2.3 主要试剂
        2.4 血清收集
        2.5 芯片制备方法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CL,MMP-9,Hap抗体-微球交联结果
        3.2 液态芯片检测对照组、良性组与恶性组血清酶蛋白的含量
        3.3 液态芯片法检测卵巢肿瘤患者血清基质酶含量判断肿瘤性质的价值
        3.4 液态芯片法检测卵巢肿瘤患者血清基质酶含量判断肿瘤转移的价值
        3.5 液态芯片与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卵巢恶性肿瘤的效能比较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几种基质酶类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表达的Meta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检索)方法
        2.2 资料选择标准
        2.3 资料的收集和方法学质量评估
        2.4 统计方法
    3. Meta分析结果
        3.1 入选研究资料的特征性描述
        3.2 分析结果
        3.2.1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卵巢肿瘤表达的Meta分析
        3.2.2 乙酰肝素酶在卵巢肿瘤表达的Meta分析
        3.2.3 组织蛋白酶在卵巢肿瘤表达的Meta分析
        3.3 偏倚分析
        3.3.1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卵巢肿瘤表达的Funnel plot图
        3.3.2 乙酰肝素酶在卵巢肿瘤表达的Funnel plot图
        3.3.3 组织蛋白酶在卵巢肿瘤表达的Funnel plot图
        3.4 异质性分析及模型的选择
        3.5 敏感性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小结

四、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AND THEIR INHIBITORS: MOLECULAR ASPECTS OF THEIR ROLES IN THE TUMOR METASTASIS(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及侵袭转移作用机制研究[D]. 程国荣.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2]基质金属蛋白酶对脑动脉瘤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研究[D]. 邹亮. 苏州大学, 2021(06)
  • [3]结直肠癌肝、肺转移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研究与肝素酶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唐黎.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
  • [4]LncRNA CASC2a通过NF-κB信号通路抑制人结肠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转移[D]. 张洁.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5]MMP-19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及与黏附素的相关性[D]. 王丹琳.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6]TGFβ1诱导肝星状细胞转化为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在肝癌侵袭和转移中作用研究[D]. 黄晓丹.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6)
  • [7]Zeylenone抑制胃癌侵袭、迁移及诱导线粒体凋亡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 杨淑贤.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8]高表达SPATA5L1在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研究[D]. 牛锦云. 苏州大学, 2018(01)
  • [9]蛋白酶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研究[J]. 李卓玉.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2)
  • [10]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几种酶类与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关系的研究及诊断模型的建立[D]. 杨幸子. 广西医科大学, 2010(08)

标签:;  ;  ;  ;  ;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它们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的分子方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