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塞通治疗基底节区中小量脑出血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文维农[1](2020)在《脑出血急性期西医基础治疗配合针刺及口服中成药疗效比较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随着现如今医疗技术的进步,许多疾病的治疗已经有了重大进展,但是目前关于脑出血急性期的治疗仍然进步有限,而脑出血因为其发病急,进展迅速,致残率、致死率都很高,其治疗方案仍需进一步完善,而在其急性期的及时、有效治疗对预后极其重要。脑出血在脑卒中各类类型中发病率为第二。脑出血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脑卒中类型,其三十天内死亡率甚至可高达百分之十三到百分之六十一。即使存活下来的病人也常常带来沉重的社会资源负担,所以在公共卫生医疗领域除了加强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之外,确立正确及有效的治疗流程及方案更是重要。既往对于脑出血的治疗,内外科扮演的角色不一样,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医疗的发展,祖国医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脑出血的治疗中也举足轻重。在内科治疗中促进血肿吸收、减轻相关炎症反应、促进神经功能缺损恢复及防治脑出血进一步加重是该病急性期的治疗重点所在。中国与外国在针对脑出血急性期治疗方面比较有差异的就是中国有中医特色治疗,中医治疗脑出血有着上千年的经验,其中针刺治疗在大量研究中表明对脑出血急性期具有较高安全性、有效性。而随着世界对中医药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我国中药相关提纯及相关制药技术也迅速发展,中成药以其良好的效果、便捷性、易于保存、准确的剂量的优势,在临床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中的治疗起到了重大作用。本研究通过收集脑出血患者的相关信息及治疗方案,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西医基础治疗联合针刺治疗,观察组使用西医基础治疗联合针刺以及口服中成药治疗,分别观察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通过相关统计学分析,以期达到客观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目的,从而为临床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采用中西结合治疗的具体方案,提供一些科学的建议及参考。目的:通过观察脑出血急性期西医基础联合针刺治疗组和西医基础联合针刺以及口服中成药治疗组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以发现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更有效、更妥善的的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案,为临床上治疗脑出血急性期患者提供不一样的甚至更完善的方案。方法:运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通过收集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湖南省脑科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7月期间收治的符合本研究标准的60例脑出血患者病例资料进行临床疗效比较。将接受西医常规治疗联合针刺治疗者纳入对照组、接受西医常规治疗联合针刺以及口服中成药治疗者纳入观察组。收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内血肿量、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的变化,并计算出疗效总有效率,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各项评分变化及疗效。结果:1.治疗前后两组各项评分变化情况: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以及脑血肿量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而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改善比对照组优势明显。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的脑内血肿量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2.临床疗效评价:对照组基本恢复0例,显着进步3例,进步33例,无变化2例,总有效率94%;观察组基本恢复4例,显着进步10例,进步7例,无变化1例,总有效率95%。疗效等级经秩和检验分析后,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良反应:治疗期间,通过观察病例治疗前后患者的肝肾功能、三大常规、电解质、心肌酶谱等指标检测,未见不良反应。结论:西医基础治疗联合针刺治疗组和西医基础治疗联合针刺以及口服中成药组治疗脑出血急性期,都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和减轻脑血肿量,都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观察组在改善NIHSS评分和ADL评分方面比对照组更明显。但对照组与观察组在减轻脑血肿方面比较发现P>0.05,暂不能明确说明联合中成药后能明显减轻脑血肿体积。
李蕊,王昀,赵海滨,张晗,吴羿姗[2](2018)在《中医药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急性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中医药以其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在急性脑出血的治疗中取得了显着疗效。文章总结近5年来中医药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治疗现状,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中成药应用、针灸治疗等4个方面进行综述。脑出血病机本虚标实,急性期多以实证为主,多属瘀血阻滞、痰热腑实、火毒炽盛、肝阳化风、血瘀髓虚等,证型不同,治法亦不同。中药注射液、口服中成药及针灸等的应用,在改善脑循环、促进血肿吸收、保护神经元等方面亦取得较好的疗效。
齐家[3](2016)在《三七制剂治疗急性中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急性脑梗塞与急性脑出血隶属于中医中风范畴。中风作为中国古代“风”“劳”“鼓”“膈”四大顽症之一,以其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和较低的治愈率成为当今世界三大致死疾病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一系列以中药三七为原料的制剂已应用于中风急性期的治疗,对于其疗效的探索也在进行中。[目的]本此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循证医学的研究方式,对目前已上市的三七单体成分制剂治疗中风急性期的有效性及其他相关指标做出客观评价,为此类治疗方法提供更丰富、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本次研究共分为两个部分:1.文献综述:综述总结了三七制剂治疗中风的进展。文章通过分析病因、病机,引用中国古代文献,以及讨论现代实验研究结果的方式就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中风的重要性、三七制剂治疗中风的优势以及从循证医学得到的启示三个方面对三七制剂治疗中风的进展进行综述。2.三七制剂治疗急性中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方法】本研究经York University系统评价中心注册,分别评价了三七制剂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和急性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研究采用计算机与人工结合的检索方式检索了2015年11月26日前国内外主要数据库以及相关文本资料中所有有关三七制剂治疗急性缺血性、出血性中风的文献。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中的相关要求和拟定的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质量评价以及Meta分析,分别汇报结果,最终合并得出结论。[结果]1.三七制剂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共纳入24篇文献,共计3060名研究对象。纳入文献普遍质量偏低。纳入的24项研究中有22项报告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9项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有6、6、2、4项研究对全血比粘度(低切)、全血比粘度(高切)、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含量6项血液流变指标进行了报道,3项研究对治疗前后NIHSS评分做出报道。同时关于生活能力评分、梗死体积、血清炎性因子含量、C反应蛋白含量均仅各有1项研究进行报道(仅作描述性分析)。Meta分析结果表明:应用三七制剂治疗组在上述指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2.三七制剂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共纳入9篇文献,共计725名研究对象。纳入文献质量普遍偏低。其中3项研究报告了临床有效率,5项研究报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7项研究报告脑血肿体积。同时关于周围水肿带体积、血清C3含量、血浆D2聚体含量、血浆C反应蛋白含量、NIHSS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有且仅各有一项研究做出报道(仅作描述性分析)。Meta分析结果表明:应用三七制剂治疗组在上述指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性缺血性中风,三七制剂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以及恢复相关血液流变指标方面表现优异;对于急性出血性中风,分析结果表明三七制剂对促进患者脑血肿吸收、改善神经功能损伤以及缩小周围水肿带方面较单纯西医基础治疗疗效显着。但由于本次研究纳入的文章质量有限,存在偏倚可能,故本次研究并不能对三七制剂治疗急性中风的疗效予以定论,期待将来能够有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来验证此次评价。
马丽虹,李可建[4](2014)在《出血性中风血瘀生风病机假说的循证检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明确活血方药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证据,检验出血性中风血瘀生风病机假说。方法:运用系统评价方法,检索活血方药治疗出血性中风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应用Jadad评分法评价研究质量,应用Meta-分析等方法合并统计相关数据,应用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分别定性、定量检验统计结果的稳定性,获得相对可靠的临床疗效证据。结果:血塞通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路路通注射液、灯盏花注射液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均有效,且其Meta-分析结果稳定。结论:检验出血性中风急性期血瘀生风病机假说的临床疗效证据相对充分,血瘀生风作为中风急性期的基本病机认识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陈峰,胡连根,章小稳[5](2013)在《血塞通治疗早期急性高血压脑出血30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血塞通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住院的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治疗组30例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血塞通。对照组30例则只给予脱水剂、神经营养剂、脑细胞活化剂及对症处理。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影像学改变。结果临床观察显示,治疗组在治疗第28d时血肿大小及神经功能改变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未引起再出血,无明显副作用。结论急性期脑出血病人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血塞通可明显改善病人脑循环、减轻脑水肿、加快血肿吸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临床疗效,未引起再出血,无明显副作用。
熊涛[6](2013)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脑基底节区中小量出血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更好的促进脑出血的血肿吸收,减轻血肿周边脑水肿,近年来,笔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基底节区中小量脑出血,收效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观察病例98例,均为襄阳市中医院脑病科20082011发病24小时内收住院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均经头颅CT确诊为基底节区出血,出血量在30ml以下。随
张陇豫[7](2013)在《血塞通注射液干预老年患者脊柱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通过对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骨科老年患者脊柱术后出现并发症的部分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血塞通注射液对老年患者脊柱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初步得出血塞通注射液具有减少老年患者脊柱术后并发症的疗效,从其药理作用、干预因素中阐述其作用机制。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做出临床评价,为以血塞通注射液为代表的活血化瘀类中药在骨科术后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医药治未病思想对临床的指导作用,有效预防老年患者脊柱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收集2010年3月到2012年6月期间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骨科行脊柱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病历,年龄范围在65~75岁,按照纳入标准,将符合条件的病历142例随机分为两组:血塞通组(n=72例)和对照组(n=70例),对照组为术后常规输液治疗,血塞通组是在常规治疗上辅以血塞通注射液静滴(血塞通注射液400mg+5%GS250ml)每日1次,疗程为7~14d。统计两组老年患者脊柱术后出现心律失常、心绞痛的例数、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术后发热情况、血压、脉压及脉压指数等数据,统计分析相关数据后得出结论。结果:1.我院骨科老年患者行脊柱手术后出现的并发症依发生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术后发热、胃肠不良反应、切口愈合不良、心绞痛、心律失常、术后谵妄及静脉血栓等。其中术后发热占57.0%、胃肠不良反应占23.9%,切口愈合不良占21.]%、心绞痛占13.4%、心律失常占7.7%、术后谵妄占4.9%、静脉血栓占2.1%。2.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标准、愈合时间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其中血塞通组中切口Ⅰ/甲愈合64例、 Ⅰ/乙愈合8例;对照组中切口Ⅰ/甲愈合48例、Ⅰ/乙愈合22例,其中血塞通组中切口出现2例脂肪液化、2例缝线反应、4例皮下硬结;对照组中出现5例脂肪液化、6例缝线反应、11例皮下硬结;血塞通组颈椎平均愈合时间为6.67±0.72天、腰椎平均愈合时间为13.93±0.42天;对照组中颈椎平均愈合时间为7.83±0.76天、腰椎平均愈合时间为14.43±0.92天。3.两组患者术后发热例数比较,血塞通组为39例、对照组为42例,经统计学分析,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发热患者术后前三天的体温均值、体温峰值均值及体温波动均值比较, P<0.05,有统计学差异。其中血塞通组术后平均体温为38.23±0.32℃、体温峰值均值为38.41±0.25℃、体温波动均值为1.1±0.31℃;对照组术后平均体温为38.39±0.49℃、体温峰值均值为38.82±0.34℃、体温波动均值为1.5±0.43℃。4.两组术后出现的心血管意外事件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其中血塞通组中,未发生心血管意外63例,发生心血管意外9例,其中心律失常3例,占4.2%,心绞痛6例,占8.3%;对照组中,未发生心血管意外49例,发生心血管意外21例,其中心律失常8例,占11.4%,心绞痛13例,占18.6%。5.两组术后前三天平均血压、脉压及脉压指数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其中血塞通组术后前三天平均收缩压为103.23±11.00mmHg、平均舒张压为71.05±9.72mmHg、平均脉压为27.19±6.69mmHg、平均脉压指数为0.24±0.05;对照组则分别为113.99±16.68mmHg.75.13±12.09mmHg.42.49±16.60mmHg.0.31±0.11mmHg.结论:1.我院骨科老年患者行脊柱手术后出现的并发症依发生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术后发热、胃肠不良反应、切口愈合不良、心绞痛、心律失常、术后谵妄及静脉血栓等。其中术后发热占57.0%、胃肠不良反应占23.9%,切口愈合不良占21.1%、心绞痛占13.4%、心律失常占7.7%、术后谵妄占4.9%、静脉血栓占2.1%。2.血塞通组患者切口愈合标准优于对照组,具体表现在血塞通组较之对照组发生切口愈合不良事件(脂肪液化、缝线反应、皮下硬结)的比例较低;血塞通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得出结论:血塞通注射液有促进老年患者脊柱术后切口愈合的作用,能减少切口愈合不良事件的发生。3.血塞通组术后发热例数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是血塞通组中术后发热患者体温均值、体温峰值均值及体温波动均值较对照组小。得出结论:血塞通注射液虽不能减少术后发热例数,但可以降低术后发热的幅度,从而减少术后发热对机体的损害。4.血塞通组中术后出现心律失常、心绞痛的例数较对照组少。说明血塞通注射液可以减少老年患者脊柱术后心血管意外的发生。5.血塞通组术后前三天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及脉压指数的变化较对照组小,说明血塞通注射液可以降低老年患者脊柱术后血压的波动,使血压更趋于稳定,缩小脉压值,从而减少术后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这也是血塞通注射液能提前干预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的机理之一。
李净娅[8](2013)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活血化瘀法治疗方案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观察活血化瘀法治疗方案对于急性期出血性中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NIHSS评分、Barthel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血肿吸收及水肿面积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开放对照盲终点评估的临床研究方法,以随机信封的方式在北京市区及郊区的4家二、三级医院内收集发病72小时内的脑出血住院患者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制定的脑出血治疗方案,治疗疗程中不得使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和中成药;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予以醒脑静注射液(发病72小时内--14天应用)、风痰火证型中药颗粒剂(发病72小时内--21天辨证应用)。以改良Rankin量表和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的恢复程度为主要临床疗效评价。同时观察早期血肿面积及水肿吸收情况,发病3个月的存活率和日常生活能力(BI量表),入组当天、7天、14天、21天、发病3个月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基于中风病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评价量表(PRO)评分等。研究结果:总病例数为72例,其中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对照组1例出现严重不良事件,血肿扩大,40天后死亡。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组痊愈率为51.4%、总有效率89.6%,对照组痊愈率为25.0%、总有效率81.6%,显着优于对照组;治疗组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1.20±1.47,对照组为1.91±1.50(P<0.05)。治疗组能有效促进血肿吸收,有减小脑水肿的趋势。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中风病基于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评价量表评分均得到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优于对照组。两组安全性指标及卫生经济学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活血化瘀法治疗方案对出血性中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可提高脑出血治疗有效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发病3个月的病残程度,改善中医证候,有效促进血肿吸收,有利于清除脑水肿的趋势。
朱春然[9](2013)在《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hs-CRP、IL-6变化及醒脑静注射液干预作用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对脑出血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的影响,阐明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出血的可能机理,为脑出血患者提供一种可能有效的脑保护剂。方法:选择发病后24小时内入院的证属风痰火亢的脑出血患者90人。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A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55-77岁,平均年龄63.7士7.3岁。试验组45例(B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54-80岁,平均年龄64.5士8.2岁。正常人群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57-79岁,平均63.8士9.1岁。对照组单纯采用西药常规治疗(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止血、营养神经等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静滴,疗程为两周。在治疗前后,分别检查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进行比较。于治疗前、治疗后的第3、8、14日晨间抽取空腹静脉血,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白介素6(IL-6)。最终数据采用SPSS14.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清hs-CRP、IL-6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组(P<0.01)。2、治疗后,试验组血清hs-CRP、IL-6浓度降至正常,血清hs-CRP、IL-6浓度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脑出血患者血清hs-CRP、IL-6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r=0.47,0.44,P<0.01)。4、试验组的神经功能缺损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结论:1、血清hs-CRP、IL-6水平与脑出血量呈正相关,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的病情轻重及神经功能损伤的严重程度。2、通过临床给药后,患者血清hs-CRP、IL-6浓度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试验组与对照组对比,下降幅度更大。3、醒脑静注射液对脑出血患者有着很好的疗效,对神经修复有明显效果。通过本次研究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后,我们认为醒脑静注射液对血清C反应蛋白可能起到抑制作用,从而降低了对血脑屏障与脑内血管基底膜的损害,使得脑缺血损伤、脑水肿及再灌注伤都得以减轻;同时醒脑静注射液可能有着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抑制IL-6等多种炎症因子,从而降低炎症与免疫反应对细胞的毒性作用,保护神经细胞。可见醒脑静注射液对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可能起到抑制剂的作用。
余昭胜,徐冬英,杨意兰,庞庆泉[10](2011)在《三七总皂苷注射液治疗急性期脑出血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已发表文献系统评价三七总皂苷注射液治疗脑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搜集三七总皂苷治疗脑出血随机和半随机对照实验,筛选合格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有21个研究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治疗对照组比较,病死率[Peto OR0.41,95%CI(0.19,0.90)],总有效率[RR 1.20,95%CI(1.14,1.26)],神经功能缺损评分[WMD-5.30,95%CI(-6.03,-4.58)],脑血肿体积[WMD-6.04,95%CI(-7.82,-4.27)],脑水肿体积[WMD-11.49,95%CI(-14.72,-8.26)],日常生活活动Barthel指数[WMD 11.55,95%CI(8.96,14.13)]均优于常规治疗组。敏感性分析显示Meta-分析结果稳定、可靠。结论三七总皂苷注射液治疗脑出血优于常规治疗,但缺乏远期生存质量的终点指标;不良反应情况报道较少。期待更多的大样本、高质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获得更可靠证据。
二、血塞通治疗基底节区中小量脑出血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塞通治疗基底节区中小量脑出血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脑出血急性期西医基础治疗配合针刺及口服中成药疗效比较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病例选择及课题来源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例数估算 |
1.3 课题来源 |
2.诊断标准(详见附录一)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病例入选标准 |
3.1 病例纳入标准 |
3.2 病例排除标准 |
4.研究方法 |
4.1 临床病例分组 |
4.2 治疗方法 |
4.3 临床资料(基本信息、治疗措施、疗效观察总表:附录二) |
4.3.1 一般资料 |
4.3.2 观察指标 |
4.4 疗效评定标准 |
5.统计学方法 |
6.结果 |
6.1 性别构成比较 |
6.2 年龄构成比较 |
6.3 治疗前NIHSS评分、ADL评分、 血肿体积比较 |
6.4 治疗后NIHSS评分、血肿体积、ADL评分比较(见表4,5,6) |
6.5 治疗后临床总疗效比较 |
6.6 不良事件的记录 |
第二部分 讨论 |
1.理论探讨 |
1.1 中风的病名 |
1.2 中风的病因病机 |
1.3 脑出血的发病机制 |
2.针刺在脑出血中的应用现状 |
3.针刺治疗脑出血的病理生理研究 |
3.1 针刺对脑水肿、脑血肿、血脑屏障的影响 |
3.2 针刺对出现血肿后机体释放物质进行调节 |
3.3 针刺对免疫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
4.针刺联合西医基础治疗脑出血的疗效确切性 |
5.口服中成药在脑出血中的应用现状 |
第三部分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脑出血急性期中西医诊断标准 |
附录二 脑出血急性期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观察表 |
附录三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表 |
附录四 附表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 量表) |
附文献综述 脑出血急性期中西结合治疗进展综述 |
1.脑出血病因及病理过程 |
2.脑出血现代医学治疗 |
2.1 血压控制 |
2.2 颅内高压的处理 |
2.3 止血剂的应用 |
2.4 神经保护剂 |
2.5 亚低温治疗 |
3.中医综合治疗研究 |
3.1 中医脑出血病因病机 |
3.2 中药汤剂治疗 |
3.2.1 活血化瘀 |
3.2.2 通腑化痰 |
3.2.3 清热解毒 |
3.2.4 平肝熄风 |
3.2.5 破血化瘀,填精补髓 |
3.3 中药制剂的临床应用 |
3.3.1 中药注射液 |
3.2.2 口服中成药 |
3.4 针灸疗法 |
4.结语 |
参考文献 |
(2)中医药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现代中医对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研究 |
2 急性脑出血的辨证论治 |
2.1 活血化瘀 |
2.2 通腑化痰 |
2.3 清热解毒 |
2.4 平肝熄风 |
2.5 破血化瘀, 填精补髓 |
3 中药制剂的临床应用 |
3.1 中药注射液 |
3.2 口服中成药 |
4 针灸疗法 |
5 小结 |
(3)三七制剂治疗急性中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三七制剂治疗中风的研究进展 |
1. 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中风的重要性 |
2. 三七制剂治疗中风的优势 |
3. 从循证医学得到的启示 |
4.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系统评价 |
前言 |
三七制剂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 |
1. 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
1.1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
1.2 资料检索 |
1.3 文献选择方法 |
1.4 质量评价 |
1.5 信息提取与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研究对象 |
2.2 干预方法 |
2.3 结局指标 |
2.4 质量评价 |
2.5 结果分析 |
3. 小结 |
3.1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
3.2 临床作用评价 |
三七制剂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 |
1. 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
1.1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
1.2 资料检索 |
1.3 文献选择方法 |
1.4 质量评价 |
1.5 信息提取与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研究对象 |
2.2 干预方法 |
2.3 结局指标 |
2.4 质量评价 |
2.5 结果分析 |
3. 小结 |
3.1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
3.2 临床作用评价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约克大学评价中心系统评价注册认证回执 |
附录2: 三七制剂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纳入排除表 |
附录3:三七制剂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纳入排除表 |
附录4:信息提取表1 |
附录5:信息提取表2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出血性中风血瘀生风病机假说的循证检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检索 |
1.2选择标准 |
1.3选择方法 |
1.4分组、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 |
1.5统计分析方法 |
1.6效应指标 |
2 结果 |
2.1选择结果 |
2.2纳入研究概述 |
2.3纳入研究质量 |
2.4 统计结果 |
2.4.1总有效率比较的Meta-分析结果 |
2.4.2敏感性分析 |
2.4.3失效安全数 |
3 讨论 |
3.1临床疗效分析 |
3.2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
3.3循证检验出血性中风血瘀生风病机假说 |
(5)血塞通治疗早期急性高血压脑出血30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入组标准 |
1.3 方法 |
1.3.1 治疗方法 |
1.3.2 观察指标 |
1.3.3 疗效判断 |
1.3.4 实验室观察指标 |
1.3.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肿量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疗效比较 |
2.3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6)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脑基底节区中小量出血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治疗方法 |
3 结果 |
3.1 疗效标准 |
3.2 两组疗效比较 |
3.3 两组治疗前后出血量比较 |
3.4 两组治疗后血肿周边水肿比较 |
3.5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
4 讨论 |
(7)血塞通注射液干预老年患者脊柱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老年患者脊柱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
综述二 血塞通注射液临床应用进展概况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 |
1. 研究对象 |
2. 纳入标准 |
3. 剔除标准 |
4. 手术切口愈合情况鉴定标准 |
5. 手术切口愈合时间标准 |
6. 术后心血管事件确立标准 |
7. 术后发热标准 |
研究方法 |
1. 研究因素确定 |
2. 研究因素数据统计方法 |
3. 研究步骤 |
4. 相关问题说明 |
研究结果 |
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2. 既定研究因素统计分析 |
讨论 |
1. 我院老年患者脊柱术后并发症分析 |
2. 中医对老年患者脊柱术后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血塞通注射液干预老年患者脊柱术后并发症的分析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活血化瘀法治疗方案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学对于脑出血的研究进展 |
1.1 古代医家对于急性脑血管病的认识 |
1.2 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特点 |
1.3 出血性中风的证候 |
1.4 出血性中风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2.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研究进展 |
2.1 高血压性脑出血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 |
2.2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内外科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活血化瘀法治疗方案的临床观察 |
前言 |
1. 临床研究对象 |
1.1 疾病诊断标准 |
1.2 证候诊断标准 |
1.3 入组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出及脱落标准 |
1.6 中止试验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评价指标 |
2.5 统计学方案 |
2.6 技术路线 |
3. 一般资料 |
4. 治疗结果 |
4.1 发病3个月后的主要结局指标 |
4.2 入组当天与入组7天血肿体积及水肿面积的分层比较 |
4.3 治疗后Barthel量表评分 |
4.4 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 |
4.5 基于中风病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评价量表(PRO)评分 |
4.6 中医症候比较 |
4.7 住院费用比较 |
4.8 安全性监测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附件一:高血压性脑出血诊断要点 |
附件二:中风病证候量化诊断标准 |
附件三:改良Rankin量表(mRS) |
附件四:Barthel量表 |
附件五: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
附件六:基于中风病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评价量表(Patient Reported Outcome,PRO) |
(9)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hs-CRP、IL-6变化及醒脑静注射液干预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高血压脑出血相关认识 |
1.1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
1.2 中风的病因病机 |
1.3 中医治疗脑出血的研究及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脑出血的研究 |
2.1 西医对脑出血的认识 |
2.2 脑出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2.3 高血压脑出血病理损伤机制的研究 |
2.4 脑出血的现代医学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 |
2.1 诊断标准 |
2.2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
3 治疗方法 |
3.1 对照组(A组) |
3.2 试验组(B组) |
4 观察指标 |
4.1 安全性观察 |
4.2 疗效性观察 |
5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
6 一般资料比较 |
6.1 性别与年龄 |
6.2 既往史和伴发疾病 |
6.4 CT检查结果 |
6.5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
7 结果与分析 |
7.1 A、B、C三组治疗前hs-CRP、IL-6浓度 |
7.2 对照组和治疗组血清IL-6浓度的比较 |
7.3 对照组和治疗组血清hs-CRP浓度的比较 |
7.4 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出血患者治疗前hs-CRP、IL-6浓度 |
7.5 A、B两组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疗效对比 |
7.6 安全指标 |
7.7 不良反应 |
8 结论 |
9 讨论 |
9.1 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与脑出血的关系 |
9.2 血清IL-6浓度与急性脑出血关系 |
9.3 中医对急性脑出血的认识 |
9.4 醒脑静治疗急性期脑出血的探讨 |
9.5 本研究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9.6 本次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三七总皂苷注射液治疗急性期脑出血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 |
1.4 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和提取 |
1.5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研究特征 |
2.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2.3 Meta-分析结果 |
2.3.1 病死率 |
2.3.2 总有效率 |
2.3.3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2.3.4 对脑血肿体积的影响 |
2.3.5 对脑水肿体积的影响 |
2.3.6 对日常活动 (ADL) Barthel指数的影响 |
2.3.7 不良反应事件 |
2.3.8 敏感性分析 |
2.3.9 漏斗图分析 |
3 讨论 |
3.1 疗效分析 |
3.2 对日常生活活动 (ADL) Barthel指数的影响 |
3.3 安全性分析 |
3.4 临床异质性原因分析 |
3.5 局限性 |
四、血塞通治疗基底节区中小量脑出血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脑出血急性期西医基础治疗配合针刺及口服中成药疗效比较回顾性研究[D]. 文维农.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2]中医药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J]. 李蕊,王昀,赵海滨,张晗,吴羿姗.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03)
- [3]三七制剂治疗急性中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D]. 齐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4]出血性中风血瘀生风病机假说的循证检验研究[J]. 马丽虹,李可建.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03)
- [5]血塞通治疗早期急性高血压脑出血30例[J]. 陈峰,胡连根,章小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23)
- [6]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脑基底节区中小量出血的临床观察[J]. 熊涛.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3(05)
- [7]血塞通注射液干预老年患者脊柱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研究[D]. 张陇豫.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8]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活血化瘀法治疗方案的临床观察[D]. 李净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9]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hs-CRP、IL-6变化及醒脑静注射液干预作用的临床研究[D]. 朱春然.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5)
- [10]三七总皂苷注射液治疗急性期脑出血的系统评价[J]. 余昭胜,徐冬英,杨意兰,庞庆泉.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