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煤灰负压气力输送-分选一体化工艺

粉煤灰负压气力输送-分选一体化工艺

一、粉煤灰负压气力输送—分选一体化工艺(论文文献综述)

宋博,李伟[1](2021)在《KGX智能选矸机器人及随掘随采随填充工艺》文中研究表明传统的矸石外排导致的环境污染、无效提升成本高,人工选矸开采煤质差等问题日益突显。为减少乃至杜绝井下矸石外排,西安重装所属企业从智能选矸机器人入手,着力解决井下智能机器人研发及井下随掘随采随填充工艺的研究。通过分析主流的充填开采技术及常用的选煤方法,介绍了KGX智能选矸机器人工作原理及技术优势。分析认为,"采-选-充"一体化工艺是以KGX智能选矸系统为核心,充分考虑了采煤、分选和充填协同作用,采取随掘随采随充填方式,可以达到矸石回收以及控制地表稳定,从根本上解决了煤矿开采伴随着矸石等固废排放和采场矿压与地表沉陷控制问题。

杨勇[2](2020)在《燃煤电厂中速磨机内循环负荷的脉动流化床分选特性研究》文中指出煤炭在全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最高,这与我国“多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息息相关。煤炭资源的丰富性、可靠性、价格低廉性及可洁净性,决定了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的格局短时间内不会改变。电力行业煤炭需求增长是我国煤炭消费保持高位的主要原因。由于电厂用煤多为灰分偏高的劣质煤,其矸石含量高、排灰量大、发热量低且可磨性差。煤炭需经多次研磨才能达到合格煤粉的粒度要求,导致磨机内循环负荷的质量要远大于磨煤机出力。循环负荷中富集了大量硬度高、密度大、可磨性差的煤系伴生矿物质,导致磨机设备磨损和能耗增大。同时,这些矿物质也是燃煤电厂产生SO2、NOX、烟尘和重金属等环境污染物的根本来源。若能通过煤炭分选加工的方式脱除循环负荷中不断累积的矿物质组分,就能实现煤炭在研磨过程中及燃烧前脱硫降灰提质,对于降低磨机内循环倍率及磨损、提高磨煤机能效和减少燃煤电厂污染物排放具有积极影响。本论文通过实验室规模的气固流态化分选床,开展了循环负荷的离线式干法流化床分选特性研究。通过实验室自制的磨煤机模拟工业磨机的循环“研磨-分级”作业,完成了循环负荷及合格煤粉在实验室条件下的制备。煤系矿物质如石英、高岭石、伊利石、黄铁矿等多在循环负荷中富集,但矿物质的解离程度高,这为循环负荷在气固流化床中按密度分选创造了有利条件。可选性对比分析表明,循环负荷才是磨煤制粉系统中最佳的分选对象,而且循环负荷的干法分选应以高密度排矸为主。循环负荷在稳定气流流化床中的流化与常规Geldart B类颗粒类似。随着流化气速的增加,流化床流型依次出现固定床、临界流化及鼓泡流化状态。但在脉动气流流化床中,流化流型根据脉动频率的高低可分为低脉动频率(0.5-2.5 Hz)时的间歇性流化、中等脉动频率(3-4.5 Hz)时的类活塞式流化及高频(5-6 Hz)时的类常规流化。循环负荷在稳定气流流化床中分选时,最佳的操作参数组合是流化时间10min、气速5.5 cm/s及初始床高90 mm,此时尾煤灰分从入料的48.11%增加至78.35%,尾煤产率42.86%,对应的灰分离析度和综合效率分别为25.75%和51.69%。相较而言,脉动气流流化床的分选效果要优于稳定气流流化床的分选效果。在同样的分选时间和床高条件下,脉动气流分选的最佳参数组合是气速4.0cm/s和脉动频率6 Hz,对应的尾煤灰分80.43%,尾煤产率44.58%,且灰分离析度和综合效率分别高达28.83%和57.12%。通过简化的颗粒在自由空间的受力分析,认为循环负荷在脉动流化床中分级效果较好的原因可能是颗粒在脉动气流的作用下拥有更大的纵向位移。气固流化床的分选结果说明循环负荷的干法高效分选是可行的。鉴于目前没有实际使用的针对循环负荷分选的磨煤制粉工艺,本文提出了一种将循环负荷引流至磨煤机外并利用脉动流化床分选的新工艺。利用计算颗粒流体动力学CPFD方法,对稳定气流流化床及脉动流化床的微观流态化过程进行模拟仿真。通过优化后的Wen-Yu/Ergun曳力方程,研究了分选流化床中颗粒的分布情况及气固两相流动规律。与稳定气流相比,脉动气流的作用使得气泡的运动模式更加有序,颗粒运动的速度方向极具规律性且基本跟随着脉动气流周期性的垂直上、下运动。对于分选流化床而言,床内混沌程度的降低将使得颗粒的返混效应减弱,继而有利于颗粒的分层及分选。模拟结果也佐证了代表循环负荷的模拟颗粒能够在气固流化床中按密度高效分级。本论文共有图73幅,表格17张,参考文献208篇,附录1份。

张明宇[3](2019)在《磷酸铁锂微量水分的干燥设备及工艺》文中研究表明磷酸铁锂是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其不同水分含量与电池循环性能及倍率性能密切相关。当水分含量在400500 ppm(0.04%0.05%,百万分比浓度)之间时循环性能最优,水分含量超过600 ppm时电化学性能衰减严重,因此,磷酸铁锂加工过程中的微量水分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常规工艺中,采用双锥回转真空干燥的方式烘干12小时,可将其水分降至1000 ppm左右,并已达到干燥极限,很难再进一步降低其水分含量。本论文针对磷酸铁锂粉微量水分的干燥需求,首次对超音速气流粉碎干燥新方法及工艺进行研究,并对工艺中气源及气源后处理过程的温控及除湿设备进行匹配选型及优化。最后,结合工业实验运行参数,对气流粉碎设备进行CFD数值模拟,研究粉碎腔内的流场及颗粒加速运动特性,并进一步对气流粉碎过程中的颗粒干燥特性进行了分析。工业实验中,采用LNJST-120HT型闭式氮气保护气流粉碎干燥系统对磷酸铁锂粉进行超细粉碎并同步干燥。结果表明:控制螺杆加料机和分级机转速分别为62和1072r/min,气源压力和温度分别为0.5 MPa和120℃,包装房平均露点温度为-34.5℃时,磷酸铁锂成品水分含量均低于600 ppm,成品粒径d50稳定在11.2μm,d100稳定在6.77.1μm,产量控制在210230 kg/h,各指标均满足磷酸铁锂的生产要求。根据已有的工业实验数据及运行参数,结合CFD数值模拟软件,对超音速气流粉碎腔的流场及颗粒加速运动特性进行研究,进一步分析气流粉碎过程中的干燥优势。模拟结果表明:设计马赫数为1.78的超音速喷嘴,在高进压(0.5 Mpa)、低背压(-2 kpa)的边界条件下,喷嘴射流区会产生激波。其中,最大气流速度可达621 m/s,并且,在喷嘴出口处会形成局部-32 kpa的负压,低压条件有利于水分从颗粒蒸发至气相中。同时,颗粒在加速运动过程中,气、固之间的相对速度呈现脉动下降的趋势,此过程类似于直管脉冲干燥,气固之间始终存在较大速度差,从而强化了传热传质速率。并且,颗粒在粉碎腔内干燥的同时伴随着超细粉碎,粉碎过程中颗粒内部的水分会瞬间暴露在气相主体中转变为表面水,进一步加快了颗粒的干燥过程。

谢元华,韩进,张志军,徐成海[4](2018)在《真空输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六)》文中提出本文综述真空输送技术的原理、特点,真空输送技术与设备的应用现状,分析、探讨真空输送技术将来的发展趋势、前景。希望对真空行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谢元华,韩进,张志军,徐成海[5](2018)在《真空输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二)》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综述真空输送技术的原理、特点,真空输送技术与设备的应用现状,分析、探讨真空输送技术将来的发展趋势、前景。希望对真空行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李大虎[6](2017)在《粉煤变径脉动气流分选过程的分离机制及参数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煤炭工业西进战略的逐步实施,开展针对西部、北部地区煤炭资源储备特点的新型煤炭分选技术势在必行。新疆、内蒙地区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以褐煤、次烟煤等低阶煤为主。现行的湿法选煤方法在分选低阶煤时,面临煤泥水处理困难、产品水分过高等诸多难题,应用受限。论文以-6mm粉煤为研究对象,采用自主研发的变径脉动气流分选方法,综合运用矿物加工学、流体力学、数值分析和数值模拟等理论,对粉煤气流分选进行了系统的实验、过程计算与数值模拟研究,揭示了粉煤变径脉动气流分选过程的强化分离机理、协同优化了分选机的结构与操作参数、阐明了物性对分选特性的影响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五部分:(1)粉煤变径脉动气流分选机脉动流场特性及强化分离机理;(2)粉煤变径脉动气流分选过程中结构参数和操作参数的协同优化;(3)物性差异对粉煤气流分选过程的影响规律;(4)基于气固两相耦合的分选过程数值模拟;(5)粉煤变径脉动气流连续分选试验。主要研究内容和重要结论如下:(1)采用波动理论,建立了线性阻尼条件下脉动气流波动传递方程,研究了脉动气流的波动传递机制:分选机中各处脉动速度由沿流动方向的行波和逆流动方向的行波合成,脉动速度振幅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阻尼系数和变径段速度缩放系数。(2)基于网格模型理论,数值模拟了颗粒在脉动气流场中的阻力特性,建立了脉动气流场颗粒绕流阻力系数经验公式,结果表明:脉动气流场中,阻力系数较恒定流增大;随着脉动流速度振幅的增大,阻力系数近似线性增加;脉动频率对阻力系数影响不大。(3)通过颗粒运动动力学分析,建立了颗粒在脉动气流场中运动的动力学方程,采用提出的脉动气流场颗粒绕流阻力系数经验公式,数值计算了脉动气流对不同密度、粒度颗粒的加速、减速效应,揭示了变径脉动气流分选机强化分离机理:脉动气流的周期性累积振荡作用可强化不同密度颗粒相互分离,借助变径结构的减速作用可进一步提高颗粒按密度分离的趋势。(4)实验研究了气体分布器结构、给料位置、直筒段高度和变径段结构等参数对粉煤气流分选效果的影响:气体分布器排料口直径越大,分选密度越低,排料口面积占分选柱底部横截面积16%时,可能偏差最低;给料位置距底部排料口距离越近,分选密度越低,给料位置在变径段时分选效果优于直筒段;直筒段高度越高,分选密度越高,可能偏差越小,直筒段高度超过0.75m后,分选密度和可能偏差变化不明显;变径段锥比越大,分选密度越小,可能偏差随锥比变化的规律不明显。(5)实验研究了主风量、脉冲风量和脉冲周期等参数对粉煤气流分选效果的影响:随着主风量增大,分选密度和可能偏差均逐渐增大;脉冲风量增大,分选密度和可能偏差略有升高;脉冲周期延长,分选密度略有升高,可能偏差逐渐增大。(6)采用响应曲面方法,研究了主风量、脉冲风量、脉冲周期、锥比对分选密度和可能偏差的影响,建立了分选密度、可能偏差与各因素间的定量关联式,结果表明:主风量对分选密度影响极其显着,脉冲周期和锥比影响显着,脉冲风量影响不显着;主风量、脉冲周期、主风量×锥比、主风量×主风量对可能偏差影响极其显着,脉冲风量影响显着,锥比影响不显着。(7)基于分选密度、可能偏差与各因素间的定量关联式,研究了分选机结构参数与操作参数的协同匹配关系,结果表明:给定分选密度较低时,小锥比结构的分选机,分选精度更高;给定分选密度较高时,大锥比结构的分选机,分选精度更高。(8)实验研究了密度组成、粒度组成对63mm粉煤气流分选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煤样的密度组成对粉煤气流分选效果影响较小、对分级效应影响较大,粒度组成对分选效果影响较大、对分级效应影响较小;粗粒级含量越多、分选密度越低,高密度级含量越多,分级粒度越低;某密度级分配率应等于各粒级相应密度级分配率的加权之和,某粒级分配率应等于各密度级相应粒级分配率的加权之和。(9)综合考察了粉煤变径脉动气流分选过程中分选效果与分级效应的关系:随着主风量的变化,分选密度、分级粒度均与主风量呈正相关性;分选可能偏差与主风量呈正相关性,分级可能偏差与主风量呈负相关性。(10)采用DDPM与DEM模型相耦合的方法,考虑固相体积分数与颗粒间碰撞作用,数值模拟了粉煤变径脉动气流分选过程。DDPM+DEM模型适用于不同处理量和风量条件下的分选过程模拟,DPM模型仅适用于低处理量条件下的分选过程模拟。(11)DDPM+DEM模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加入颗粒前,分选机内压降值随脉动气流作周期性变化,此时的压降主要为沿程压力损失;加入颗粒后,流场均匀性降低,压降值急剧增加,且分选机处理量越高,压降增加越明显,此时的压降主要为离散相颗粒加入导致风阻增大而造成的压力损失。(12)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操作制度对粉煤气流分选效果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分选密度与分选机风量和处理量的数学模型。(13)对63mm、31mm和10mm粒级粉煤进行了连续分选实验研究,相同风量条件下,处理量增大,分选密度升高,可能偏差增大;主风量为270 m3/h、处理量为200kg/h时,61mm粉煤气流分选数量效率高达91.02%。

丁天强[7](2016)在《水泥负压密相气力输送系统管道压损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气力输送是利用气流在管道内流动来传送物料的一种方法,它具有输送效率高、易实现自动化、有利于环境保护、设备构造简单且维修管理方便等优点,因而在物流、能源、化工、冶金、农业、环保、国防、轻工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港口码头常见的气力式卸船机就是典型的气力输送装备之一。气力输送过程涉及到气固两相流动,物料在管道内的运动情况非常复杂,输送压损受物料种类、气固运动形态、管道布置及形状等众多条件影响。目前,工程应用方面气力输送系统的设计计算大多属于粗放型,这不利于气力输送的节能性和经济性。本文基于负压卸船机系统,针对气力输送管道压损特性,做了如下工作:(1)围绕气力输送和管内两相流动特性研究,介绍了课题背景和气力输送国内外研究现状,并阐述了气力输送的系统结构及分类。(2)归纳整理了有关气力输送管道压损的工程计算方法,同时结合气力输送计算实例,运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对其做出了计算,通过对比文献中实验数据,发现采用力平衡法和附加压损法的计算结果和实验值相对吻合。(3)围绕水泥负压密相气力输送实验系统的搭建,对负压密相气力输送系统的关键设计参数进行了计算,并对管路布置及系统中的相关设备进行了分析和选型。(4)基于FLUENT软件平台,运用欧拉法进行了仿真模拟。在初始参数设置和参考文献一致的条件下,得出了水平管在单相流和两相流时的压损值,结果和参考文献中的压损数据比较接近;同时还探究了镜面反射系数对管道压损的影响,发现在一定范围内当镜面反射系数越大时压损也越大,对比文献实验数据,用插值法得出了相应工况下的最佳镜面系数为0.026。对不同料气比下水平管、竖直管、倾斜管分别进行模拟,将模拟压损和相应的工程计算压损对比,发现水平管道压损和计算值较为接近(误7.6%),而竖直、倾斜管道误差较大;同一管道和工况下料气比越大压损越大,同时还发现在短距离输送时水平管单位长度压损较小,竖直管最大,倾斜管次之,而长距离输送时水平管单位长度压损最大,竖直管的最小。

邱先慧[8](2016)在《浆体膨胀复合材料自助化制备装置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煤矿存有巨量的“三下”(铁路、水体和建筑物下)压煤,据不完全统计,仅生产矿井“三下”压煤就高达数百亿吨,为满足工业对煤炭需求,同时尽量避免开采沉陷,充填采煤应运而生。浆体膨胀复合材料充填采煤法是实现充填采煤的有效方法,与其他充填采煤法相比具有充填浆体含水量高、充填效果好、成本低等优点。充填浆体制备是实现采空区回填的关键技术,其过程主要包括浆体膨胀复合材料混合、浆体制备及浆体输运。本课题以淄博王煤矿业有限公司的浆体膨胀复合材料自助化制备装置为研究对象,针对现有充填浆体制备与输送装备落后、工艺复杂、充填成本较高、材料短缺等阻碍充填采煤技术发展与推广的问题,开发新的充填浆体自助化制备装置,并对浆体制备的工艺流程及粉料混合、卸料特性、离心制浆等关键技术展开深入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开发了适用于高产矿井充填采煤需要的浆体膨胀复合材料自助化制备装置。本课题针对高产矿井的充填采煤需求,对粉料混合、卸料特性、离心制浆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提出了全新的充填浆体制备工艺;开发了制浆与输送一体化的浆体膨胀复合材料自助化制备装置。(2)发明了微细粉料弥漫式混合方法,并完成了混料器的结构设计与优化。通过现场试验与Fluent分析完成了混料器结构设计,根据入料口与出料口面积比、圆柱与圆台高度比等影响混料器混料性能的因素完成了混料器结构优化。(3)发明了浆体膨胀复合材料的涡旋式制浆方法,并完成了离心制浆器的结构设计与优化。通过现场试验与Fluent分析完成了离心制浆器结构设计,根据离心制浆器总高度及圆柱与锥体高度比等影响离心制浆器制浆性能的因素完成了离心制浆器结构优化。(4)完成了卸料特性研究,探索发现了制浆工序的自适应给料规律。储料仓卸料采用的是“负压+重力”吸入法,在给料管径不变的情况下,涡旋负压决定了给料流量。经实验研究与CFD软件数值模拟发现了制浆工序的自适应给料规律。

刘富宏[9](2013)在《锅炉炉渣的深加工利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和社会对电厂粉煤灰的综合利用,粉煤灰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然而同样作为燃煤电厂废弃物的炉渣其价值并未得到充分开发。文中提供了一种炉渣深加工开发利用的方法,即将电厂湿排的炉渣进行烘干、磨细,使其粒度达到一定的国家标准,这样可扩大炉渣的使用范围,提高炉渣的综合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炉渣的利用价值。

兰万刚[10](2009)在《基于除尘脱硫一体化工艺的脱硫灰预混增湿特性试验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占污染份额40%的中小型燃煤锅炉的SO2排放控制已成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关键。在具有商业化应用前景的烟气脱硫技术中,半干法工艺由于克服了湿法工艺存在的投资、运行和维护成本高的缺点而成为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热点,并认为发展半干法工艺是解决中小型燃煤锅炉SO2污染的重要技术途径。本文在对半干法工艺的核心技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预混增湿半干法工艺是半干法工艺的发展方向,也是实现低成本一体化技术的关键工艺环节。本文从混合类装置的基本原理出发,建立了基于消化过程、增湿混合过程研究的中试规模试验装置。通过改变负压引风风量、流化风压力以及混合强度,考察了操作参数对中试试验装置增湿混合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负压引风并没有达到预期作用,水分的覆盖范围与扩散过程通过优化喷嘴形式和布置方式得到了改善;流化风压力升高一方面提高了气流的扰动强度有利于混合过程的进行,另一方面流化压力过大对原有的水分扩散形成扰动,造成水分流失,不利于增湿过程的进行;混合强度的提高有利于增湿过程的进行,并且明显改善了增湿的均匀性。本文针对叶片倾角、喷嘴选型及布置和流化风分室供风等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研究表明:采用扇形雾化喷嘴比锥形雾化喷嘴更有利于促进装置的增湿混合均匀性,并且适当的液滴粒径更利于实现混合与增湿过程均匀性;流化风分室供风较好地促进了增湿混合均匀性;叶片倾角的优化研究表明,倾角为45°的圆形叶片,在各种运行参数条件下均表现出良好的增湿均匀性和较高的增湿水利用效率,特别是在压力为0.25MPa,混合强度为80r/min时效果更为显着。

二、粉煤灰负压气力输送—分选一体化工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粉煤灰负压气力输送—分选一体化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KGX智能选矸机器人及随掘随采随填充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开采技术及选煤方法概述
    1.1 充填开采技术
    1.2 选煤方法
2 KGX智能选矸机器人研制
    2.1 KGX智能选矸机器人介绍
    2.2 技术关键
    2.3 优势对比
3 井下填充的几种方法对比
    3.1 综合机械化固体充填
    3.2 膏体充填技术
    3.3 浆体充填技术
4 随掘随采随填充工艺
    4.1 浆体填充的优点
    4.2 技术难点
    4.3 工艺流程研究
    4.4 试验验证
5 结语

(2)燃煤电厂中速磨机内循环负荷的脉动流化床分选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课题提出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燃煤电厂磨煤制粉系统及循环负荷分选的研究现状
    2.2 流态化干法选煤概述
    2.3 CPFD数值模拟
    2.4 本章小结
3 试验研究系统
    3.1 实验室规模脉动流化床分选系统
    3.2 数据采集装置
    3.3 分析与计算软件
    3.4 本章小结
4 循环负荷及合格煤粉的矿物学特性对比分析
    4.1 引言
    4.2 物料准备及分析方法
    4.3 矿物组成对比分析
    4.4 循环负荷和合格煤粉的可选性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Chapter Summary)
5 循环负荷在气固流化床中流化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床层压降和最小流化气速
    5.3 颗粒及气泡运动特性
    5.4 压力信号频谱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循环负荷在气固流化床中分选特性研究
    6.1 分选效果评价与实验数据的置信度分析
    6.2 稳定流化床分选
    6.3 脉动流化床分选
    6.4 颗粒运动动力学分析
    6.5 循环负荷在线分选工艺探讨
    6.6 本章小结
7 循环负荷在气固流化床中分选过程的数值模拟
    7.1 控制方程和计算模型
    7.2 Wen-Yu/Ergun曳力方程优化
    7.3 颗粒及气泡的运动行为
    7.4 模拟颗粒在气固流化床中的分级效果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8.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Barracuda 中“Raw. particle”后处理程序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磷酸铁锂微量水分的干燥设备及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真空干燥的研究现状
        1.2.2 气流及流化床干燥的研究现状
        1.2.3 组合干燥的研究现状
        1.2.4 超音速粉碎流场特性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气流粉碎干燥制备超细磷酸铁锂粉的工艺
    2.1 磷酸铁锂粉的干燥系统及工艺
        2.1.1 气流粉碎干燥系统
        2.1.2 前端磷酸铁锂原料的输送工艺
        2.1.3 后端磷酸铁锂成品的输送及包装工艺
    2.2 系统设备及选型
        2.2.1 循环氮气的干燥方式及设备
        2.2.2 气流粉碎、分级主机
        2.2.3 除湿包装房
        2.2.4 系统其他设备设计选型
    2.3 本章小结
3 气流粉碎干燥制备超细磷酸铁锂粉的工业实验
    3.1 实验说明
    3.2 实验流程
        3.2.1 前端原料闭式氮气气力输送
        3.2.2 闭式氮气保护气流粉碎干燥系统
        3.2.3 后端成品闭式氮气气力输送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磷酸铁锂原料闭式氮气气力输送水分的变化
        3.3.2 循环氮气主要参数
        3.3.3 成品粒径和水分
        3.3.4 除湿包装房温、湿度变化
        3.3.5 磷酸铁锂成品闭式氮气气力输送水分的变化
        3.3.6 能耗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粉碎腔内部气流数值模拟及颗粒干燥过程分析
    4.1 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及求解步骤
    4.2 粉碎腔流体域建模及网格划分
        4.2.1 物理模型
        4.2.2 网格划分
    4.3 边界条件与算法
    4.4 气固两相流基础理论
        4.4.1 气相基本控制方程
        4.4.2 固相基本控制方程
    4.5 模拟结果与分析
        4.5.1 粉碎腔速度场及颗粒加速特性
        4.5.2 粉碎腔温度场
        4.5.3 粉碎腔压力场
    4.6 超音速气流粉碎过程中颗粒干燥机理分析
        4.6.1 干燥过程基本原理
        4.6.2 超音速气流粉碎过程的干燥优势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真空输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六)(论文提纲范文)

5真空输送发展前景的探讨

(6)粉煤变径脉动气流分选过程的分离机制及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干法分选技术现状
        1.2.2 气流分选技术研究现状
        1.2.3 变径脉动气流分选技术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气流分选机脉动流场特性及强化分离机理
    2.1 脉动气流平面波动传递机制
        2.1.1 无阻尼脉动气流传播特性
        2.1.2 线性阻尼脉动气流传播特性
    2.2 脉动气流对颗粒运动特性的影响
        2.2.1 脉动气流场中颗粒运动动力学分析
        2.2.2 脉动气流场颗粒绕流阻力特性
    2.3 变径脉动气流分选机强化分离机制
        2.3.1 脉动气流强化分离机制
        2.3.2 基于变径作用的强化分离机制
    2.4 本章小结
3 变径脉动气流分选机结构及操作参数优化研究
    3.1 实验装置及物料性质
        3.1.1 实验装置
        3.1.2 物料性质
    3.2 变径脉动气流分选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
        3.2.1 气体分布器设计及优化
        3.2.2 给料位置设计及优化
        3.2.3 直筒段高度设计及优化
        3.2.4 变径段结构设计及优化
    3.3 变径脉动气流分选机操作参数影响规律研究
        3.3.1 主风量对分选效果影响规律
        3.3.2 脉冲风量对分选效果影响规律
        3.3.3 脉冲周期对分选效果影响规律
    3.4 变径脉动气流分选机结构参数与操作参数协同作用研究
        3.4.1 分选密度多因素影响分析
        3.4.2 可能偏差多因素影响分析
        3.4.3 基于参数寻优方法的结构参数与操作参数协同优化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物性差异的分选特性研究
    4.1 物性对分选过程影响的理论分析
        4.1.1 物性对分选效果的影响
        4.1.2 物性对分选过程中分级效应的影响
    4.2 物性对分选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4.2.1 样品人工制取方法
        4.2.2 密度组成对分选过程的影响规律
        4.2.3 粒度组成对分选过程的影响规律
    4.3 物性对分级效应影响的实验研究
        4.3.1 主风量对分级效应的影响规律
        4.3.2 密度组成对分级效应的影响规律
        4.3.3 粒度组成对分级效应的影响规律
    4.4 分选效果和分级效应综合对比
    4.5 本章小结
5 粉煤变径脉动气流分选过程数值模拟
    5.1 数学模型
        5.1.1 考虑颗粒体积效应的DDPM模型
        5.1.2 考虑颗粒间碰撞作用的DEM模型
        5.1.3 考虑湍流效应的随机轨道模型
    5.2 计算模型离散化
    5.3 数值模拟物性参数及条件
        5.3.1 物性参数
        5.3.2 模拟条件
    5.4 基于数值模拟结果的脉动流场特性及分选效果预测
        5.4.1 脉动流场速度分布特性
        5.4.2 脉动流场压力损失特性
        5.4.3 脉动气流分选效果预测
    5.5 基于数值模拟方法的分选密度数学模型
    5.6 本章小结
6 粉煤变径脉动气流连续分选试验
    6.1 连续分选系统
    6.2 试验原料
    6.3 粉煤气流分选效果
        6.3.1 粉煤 6~3mm粒级气流分选效果
        6.3.2 粉煤 3~1mm粒级气流分选效果
        6.3.3 粉煤 1~0mm粒级气流分选效果
        6.3.4 粉煤 6~0mm粒级总体分选效果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性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水泥负压密相气力输送系统管道压损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内的发展
        1.3.2 国外的发展
    1.4 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气力输送系统
    2.1 气力输送系统的构成
        2.1.1 供料器
        2.1.2 输料管
        2.1.3 除尘器
        2.1.4 卸料器
        2.1.5 闭风器
        2.1.6 气源机
    2.2 气力输送分类
    2.3 气力输送的特点
        2.3.1 气力输送的优点
        2.3.2 气力输送的缺点
        2.3.3 物料在管道内的运动状态
        2.3.4 管内流型的识别
        2.3.5 水平管道内颗粒受力情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气力输送管道压损计算
    3.1 压损计算方法
        3.1.1 压降比法计算压损
        3.1.2 附加压降法
        3.1.3 经验公式法
        3.1.4 力平衡法
        3.1.5 栓塞流压损计算
    3.2 管道压损计算实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泥负压浓相气力输送实验系统的设计
    4.1 气力输送实验系统
    4.2 气力输送系统关键参数的确定
        4.2.1 系统压损计算
        4.2.2 分离除尘器的选取
    4.3 设备选型
        4.3.1 真空泵的选取
        4.3.2 流量控制阀
        4.3.3 压差和压力变送器
        4.3.4 输送管道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管道中气固两相流的数值模拟
    5.1 气固两相流常用模型
        5.1.1 颗粒轨迹模型
        5.1.2 欧拉模型
        5.1.3 基本控制方程
    5.2 水平管道内稀相气固两相流数值模拟
        5.2.1 几何模型的建立
        5.2.2 数值模拟
        5.2.3 压损结果对比
        5.2.4 镜面系数对气固两相流压损的影响
    5.3 水泥在水平管道内的数值模拟
    5.4 水泥在竖直管道内的数值模拟
    5.5 水泥在倾斜管道内的数值模拟
    5.6 本章小结
第6章总结及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8)浆体膨胀复合材料自助化制备装置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的来源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与应用现状
        1.2.2 国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浆体自助化制备装置的主要技术特征
    2.1 产品结构
    2.2 产品技术特征与性能指标
        2.2.1 产品工作过程
        2.2.2 主要技术特征
        2.2.3 主要性能指标
        2.2.4 产品应用领域
    2.3 与国内外产品对比分析
        2.3.1 工艺链对比
        2.3.2 机械系统对比
        2.3.3 主要性能指标对比
        2.3.4 结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粉料混合原理研究与混料器结构优化
    3.1 引言
    3.2 混料原理研究及混料器结构设计
        3.2.1 浆体膨胀复合材料组成
        3.2.2 混料器混料原理
        3.2.3 混料器结构设计
    3.3 基于Fluent的混料器结构优化
        3.3.1 模型选择
        3.3.2 网格划分及初始条件设置
        3.3.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3.4 混料器结构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离心制浆原理研究与离心制浆器结构优化
    4.1 引言
    4.2 制浆原理研究及离心制浆器结构设计
        4.2.1 离心制浆器制浆原理
        4.2.2 离心制浆器结构设计
    4.3 离心制浆器结构优化
        4.3.1 模型选择
        4.3.2 网格划分及初始条件设置
        4.3.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3.4 离心制浆器结构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卸料性能研究及储料仓结构优化
    5.1 储料仓卸料原理研究
        5.1.1 复合粉料的堆积密度研究
        5.1.2 储料仓卸料特性的实验研究
    5.2 制浆工艺流程设计
        5.2.1 制浆与输送工艺流程
        5.2.2 浆体浓度调节及其自适应性
    5.3 关键零部件强度计算
        5.3.1 储料仓有限元分析
        5.3.2 储料仓底座设计与强度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锅炉炉渣的深加工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当前炉渣生产和利用现状
2 炉渣的深加工方案
    2.1 炉渣的烘干
    2.2 炉渣的磨细
3 炉底渣磨细经济效益分析
4 结束语

(10)基于除尘脱硫一体化工艺的脱硫灰预混增湿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燃煤SO_2排放控制方法
    1.3 半干法烟气净化工艺简介
        1.3.1 喷浆半干法工艺
        1.3.2 喷粉增湿半干法工艺
        1.3.3 预混增湿半干法工艺
    1.4 增湿混合设备概述
    1.5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2章 中试试验系统设计
    2.1 试验系统设计
        2.1.1 整体计算思路
        2.1.2 物料处理量的确定
        2.1.3 螺旋输送机设计工作能力的确定
        2.1.4 生石灰料仓设计容积的确定
        2.1.5 干消化装置设计容积的确定
        2.1.6 理论消化水用量的确定
        2.1.7 增湿混合装置设计容积的确定
        2.1.8 增湿混合装置增湿水用量的确定
    2.2 增湿混合装置设计
        2.2.1 粉体混合过程机理
        2.2.2 增湿过程分析
        2.2.3 装置选型
        2.2.4 设计思路
        2.2.5 设计过程
    2.3 消化装置设计
        2.3.1 消化装置工作原理
        2.3.2 装置选型
        2.3.3 设计思路
        2.3.4 设计过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试试验系统调试与标定
    3.1 试验系统介绍
        3.1.1 粉料供给系统
        3.1.2 消化混合与增湿系统
        3.1.3 流化风系统
        3.1.4 压力雾化系统
        3.1.5 负压引风系统
        3.1.6 粉料收集系统
    3.2 气固混合系统调试与标定
        3.2.1 负压引风风量测量
        3.2.2 均布落料器标定
        3.2.3 螺旋输送机标定
    3.3 喷雾增湿系统调试与标定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增湿混合特性试验研究
    4.1 试验及分析方法
        4.1.1 样品提取与分析方法
        4.1.2 样品提取后放置时间间隔的测定
        4.1.3 粉煤灰与样品在空气中开放放置时间的测定
        4.1.4 样品干燥时间和温度的测定
    4.2 操作参数的改变对装置增湿混合特性的影响
        4.2.1 流化风压力变化对湿含量均匀性的影响
        4.2.2 混合强度变化对湿含量均匀性的影响
        4.2.3 负压引风风量变化对湿含量均匀性的影响
    4.3 结构参数的改变对装置增湿混合特性的影响
        4.3.1 流化风压力变化对增湿均匀性的影响
        4.3.2 混合强度变化对增湿均匀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粉煤灰负压气力输送—分选一体化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 [1]KGX智能选矸机器人及随掘随采随填充工艺[J]. 宋博,李伟. 陕西煤炭, 2021(01)
  • [2]燃煤电厂中速磨机内循环负荷的脉动流化床分选特性研究[D]. 杨勇.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3]磷酸铁锂微量水分的干燥设备及工艺[D]. 张明宇. 西南科技大学, 2019(11)
  • [4]真空输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六)[J]. 谢元华,韩进,张志军,徐成海. 真空, 2018(06)
  • [5]真空输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二)[J]. 谢元华,韩进,张志军,徐成海. 真空, 2018(02)
  • [6]粉煤变径脉动气流分选过程的分离机制及参数优化[D]. 李大虎.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7(02)
  • [7]水泥负压密相气力输送系统管道压损特性研究[D]. 丁天强. 浙江工业大学, 2016(06)
  • [8]浆体膨胀复合材料自助化制备装置关键技术研究[D]. 邱先慧. 山东理工大学, 2016(02)
  • [9]锅炉炉渣的深加工利用[J]. 刘富宏. 江苏电机工程, 2013(02)
  • [10]基于除尘脱硫一体化工艺的脱硫灰预混增湿特性试验研究[D]. 兰万刚.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S2)

标签:;  ;  ;  ;  ;  

粉煤灰负压气力输送-分选一体化工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