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即之《谢翰林学士表》(论文文献综述)
任淑莉[1](2019)在《宋元浙江方志文献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宋元方志处于方志发展的成熟和完备阶段,其中浙江地区方志存量大、质量佳,保存了不少语言、历史、自然、社会等各方面研究的珍贵材料。目前学界对宋元浙江方志的研究尚不系统,也不够深入。散佚的宋元方志辑佚成果需做较为完备而全面的补辑,方志中的方言资料是反映当地社会历史文化状况的“活化石”,既是一种宝贵的历史文献,又是非常值得整理的语言文字学文献,至今没有人做过整理和考证。论文基于文献学角度,对我国宋、元两代编纂成书的浙江地方志文献(包括18部现存方志(残志)及161部亡佚方志)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全文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界定了研究范围,阐述了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并对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第二部分根据历代目录,参考相关方志研究成果,考订取舍,整理《宋元浙江方志存佚总目》;考察了宋元浙江方志的分布特点;对宋元浙江方志名称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宋元浙江方志整体特点。第三部分考察了宋元浙江方志在历代史志目录、补史目录、官书目录、私家目录中的分布情况,系统梳理现存主要目录对宋元浙江方志的着录信息,整理《宋元浙江方志目录着录表》;结合宋元以来各类地理志、史注、类书、文集笔记等,对历代目录着录宋元浙江方志存在的方志误录、作者名号、卷帙及同书异名现象进行了考证。第四部分遍检宋元以来各类文献,综合各家所辑,在刘纬毅辑本75种方志基础上,补辑宋元方志46种,整理《宋元浙江方志辑佚稿》;对刘纬毅《宋辽金元方志辑佚》存在的方志误录,佚文误辑、多辑、漏辑等进行了辩证;对补辑佚文中文献记载互异、内容史实有疑的条目进行了考证。第五部分从时代、体类、地域三个方面,对两宋及元代浙江方志编纂总体情况进行了概述;梳理了浙江方志的作者背景,考察了作者籍贯、时任官职、修志职务等,制成《宋元浙江方志作者一览表》;结合编纂方式、编纂目的、编纂条件及出版经费来源,对宋元浙江方志的编纂特点进行了整体研究;从体裁、篇目结构与文字表现形式三个方面,对宋元浙江方志编纂体例进行了考察;以宋元“四明六志”为例,探讨了续修方志体例的继承与发展。第六部分是宋元浙江方志方言资料整理与研究专题。论文以现存18部宋元浙江方志与所辑1543条佚文为文本范围,对宋元浙江方志中334个方言词进行了辑录、考释;结合古今书证,考察方言词的历史源流嬗变,追溯较早源头、文献用例、通行地域等。
段志鹏[2](2019)在《宋代表文研究:以《四六法海》为中心》文中指出表文是古时臣下向君主上书的一种上行文体,本文在《全宋文》等文献的基础上,以明人王志坚编选的《四六法海》为中心,对宋代表文进行探讨研究。本文主要由绪论和四个章节构成。绪论部分主要论述宋代表文与《四六法海》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论文主体分为以下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表文的定义和范围,概述宋前表文的发展与演变。表文萌发于三代,定名于秦汉,成熟于魏晋,至唐宋而新变。本章在对表文的文体属性加以辨析的同时,也对在各历史时期影响表文发展的因素加以论述。第二章,主要是《四六法海》对宋代表文选录的概况与特征。首先以《全宋文》为底本,对宋代所有以“表”为题的文章进行文体辨析,将其分为公牍类表文与非公牍类表文,并且将公牍类表文中的特殊形式列出分析,明确本文研究对象为宋代的公牍类表文。其次,对《四六法海》所收表文进行文体辨析,根据其表文功能进一步细分,论述《四六法海》未收表文的类别与原因。第三章,主要结合《四六法海》所选宋代表文论述两宋表文的发展演变。宋初文坛沿袭五代风尚,注重对仗,语言华美,喜好用典,代表人物有王禹偁、杨亿、刘筠等人。北宋中后期的表文基本代表了宋代表文的艺术特色,自欧阳修倡导复兴古文,始开宋代骈文的散化之风,其后苏轼的表文创作进一步拓宽四六的固有形式,王安石、苏辙、曾巩的表文风格趋于严守法度,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自此之后,宋代表文的创作或宗欧苏,或学荆公,表文的创作出现两种风尚。南宋时期,由于词科设置等因素,表文的体制更加工整,代表人物有汪藻、杨万里、范成大、周必大、陆游、真德秀等人。第四章,总述《四六法海》所选宋代表文的特点与得失。宋代表文在文章体制的规范、语言的洗练、作文的艺术手法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对后世的文章写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四六法海》在对宋代表文的选录上有明显的特点,本文在概述其选文特点的基础上对其选文得失进行总结概述。
王卫[3](2018)在《陈着年谱》文中研究指明本谱搜集了宋末元初遗民文人、理学家陈着的生平事迹、交游情况、学术渊源等相关史料,并加以考辨:基本理清了陈着的生平行迹,对一些史传有误或历来论述不清的问题作出了解释和补正;对谱主生平交游情况作了钩稽考证,在此基础上将与谱主有关的师友等人的情况加以明确;对谱主的部分诗文作品加以考证系年;对未定论问题进行了标注存疑。在以上考证研究的基础上,力图进一步展示谱主生活的时代历史背景。本年谱的编撰注重对相关资料的搜集罗列,以“知人论世”为目的,以期能对陈着先生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起到基础性的资料作用,且整理陈着这一儒者的年谱不仅有利於全面了解其不仕新朝、隐逸山林的崇高人格之形成,也可以掌握其文学创作与仕宦经历、时代变迁等之间的关系,同时对研究宋末元初易代之际社会状况及文人活动情况等有所裨益。
张明[4](2017)在《元代馆阁文人群体与书法复古思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元代馆阁文人群体是指供职于翰林国史院、集贤院、秘书监、国子监以及奎章阁、宣文阁等文化机构中的文人群体。在少数民族统治的特殊政治环境下,元代馆阁机构中聚集了一大批各民族文人菁英,他们凭借超凡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逐渐发展成为元代文化艺术的主导者,是元代书法复古思潮的的主要发起者和推动者,更是元代书法发展的主力军。本文以元代馆阁文人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各个时期馆阁文人群体在元代书法复古思潮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揭示出元代书法发展的真实面貌。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对于元代以前的馆阁文人群体在书法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追本溯源,指出历代馆阁文人均以其特殊的身份地位和卓越的书法成就,代表着官方的书法审美倾向,也引领着书法时代风尚,在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章分析了元代馆阁机构的设置、职能以及馆阁文人群体的构成。元代馆阁文人群体是多民族、多文化形态的混融,不仅在缓和民族矛盾、调和社会关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成为各族文人的精神领袖,是元代文化艺术发展的主导力量和风向标。第三章通过考察元初北方馆阁文人群体的书法艺术成就和书学思想,认为元初北方馆阁文人群体的书法创作及理念已经具有明确的“复古”倾向,与江南文人不谋而合,为元代中后期书法全面“复古”奠定了基础。第四章以考察元代馆阁文人群体政治地位的确立以及南北文人融合进程为基础,分析元代书法复古思潮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与差异,梳理出书法复古思潮从兴起到延续的发展脉络,进而对各个时期馆阁文人群体的书法复古思想与实践进行了深入探讨。元代书法复古思潮之所以能够从元初一直沿续到元末,九十余年来书法风尚基本保持不变,馆阁文人这一特殊群体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五章是针对元代书法复古思潮所产生的影响和后果进行的反思,包括颜真卿书法在元代书法复古思潮中的作用、书法尚“熟”现象探析以及赵孟頫书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等。第六章专门探讨了元代馆阁文人群体的书法鉴藏活动,以王恽、袁桷、柯九思等人为例考察元代馆阁文人的书法鉴藏成就,并分析其在书法复古思潮中的价值和作用。
李海洁[5](2016)在《北宋“四六”艺术的传承与创变》文中提出北宋骈偶应用之文的创作名家辈出,成就斐然,不仅彰显着赵宋士子博赡从容的艺术修养和人格魅力,更关系到宋初文章复兴以及对两宋文学发展史程的判断和书写。然而,自宋元以来,由于受到道学家重散轻骈的理念制约,文学研究者却未能给予"四六"创作足够的重视,不但其藻丽典雅、属对精工、音韵谐畅的艺术特点备受贬抑,代表作家的地位和成就也未能得到梳理总结。本文力图摆脱文学史家以"古文运动"为参照的传统研究模式,重新梳理晚唐五代至北宋时期"四六"艺术传承演变的历史进程,还原真相,以成新说。在具体方法上,首先强调通过细读文本,尤其是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作品,充分了解相关作者的艺术特质;进而结合相关史料,深入分析不同作家的人格特点及其在文章创作方面因人而异的审美取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不同"四六"谱派的源流因革,并对历代"四六话"及文学史家的相关成说详加辨析,以期对北宋"四六"传承创变的阶段性特点和整体成就作出较为客观公允的分析和描述。此外,本文还涉及"道学之儒"与"文章之士"在文章创作理念上的悬殊差异,以及骈文与"古文"之间的互动交融等更为复杂的问题,相关的讨论,也往往与长辈前贤形成商榷之势。全文共分五章。首章《北宋"四六"之渊源考述》对北宋骈文传承自晚唐五代、尤其是南唐俪文的艺术特点和演进轨迹进行了考察和辨析,旨在明确北宋"四六"艺术的源流正变。次章《北宋文坛初兴于骈体的历史进程》,着重考察宋初骈文兴盛的时代动因,探寻宋初文人以"四六"骈体改造五代以来卑弱文风的价值和意义。第三章《夏竦:北宋"四六"之集大成者》,则以夏竦这个被誉为"集大成"的骈体作家为个案,重点发掘其"四六"创作在政治思潮、文化重建等时代元素作用下体现出来的承前启后的独特风貌与价值。第四章《馆阁文臣群体与北宋"四六"创作的全面繁盛》,集中讨论真、仁时期馆阁文臣的"四六"创作理念与艺术取向,充分肯定其"颂美"情感对"四六"创作的积极影响,并由此窥探到北宋"四六"艺术探索发展的多个层面。第五章《北宋古文家的"四六"创作成就》,专门讨论"古文"名家的"四六"创作;本文认为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人虽不能代表北宋"四六"创作的主要特点与成就,但他们深受"庆历之学"影响,以天下为己任,在"以文体为四六"方面卓有建树,其艺术探索的功绩和影响均值得尊重。
朱艳萍[6](2014)在《民国书法出版物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旨在通过对民国时期书法出版物的形成环境与条件、书法出版物中图书与报刊的出版情况以及书法图书与报刊之间的差异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厘清民国时期书法出版物的时间地点的变更状况、发展改革的脉络、图书与报刊出版的主要代表形式与特征,以及民国书法出版物与民国书法风格的趋向、与民国书法艺术学科的进程、与建国后书法出版物的发展等方面的关联与影响。力图通过探讨清晰地展现民国书法出版物的价值与意义,从出版的维度为民国书法的整体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料与新的研究视域。民国时期,由于政治时局的动荡、书法艺术的觉醒等内外环境,以及印刷技术的引入、出版资源的涌现、商业销售的支持等直接间接条件的影响,迎来了中国历史上书法出版物的第一次“盛世”,在出版内容与形式、印刷质量与数量、编辑体例与排版方式各方面都出现了“前无古人”的新面貌,开启了我国书法出版的现代模式。而这种繁荣的书法出版状况又与民国书法的发展之间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互相依存的关系,书法的发展从内容上充实了书法的出版,从受众方面保障了书法的出版;书法的出版又为书法的发展奠定了普及的基础、提供了传播的渠道,从而形成了民国书法创作研究与书法出版共同发展繁盛的良好景象。而且,民国书法出版物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民国当时,对建国以后的书法出版和研究亦功不可没,为建国后的书法爱好者学习书法和书家创作研究提供可借鉴的出版资源,为书法出版提供了版本与形式的模板,也为建国后对民国书法的研究提供了最为真实详尽的史料依据。
沈滢[7](2013)在《北宋表类公文写作特点研究》文中指出北宋是公文创作极其繁荣的时代,各种理论研究资料亦浩如烟海,但是,一直以来,对于单一类别的公文研究,学术界给予的关注并不是很多。本文以北宋的表类公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全宋文》辑录的北宋作家所作表文进行系统研究,从总体上探讨、分析这一时期的表类公文写作特点,彰显北宋表文在公文研究上的重要性。本文分为三个部分来研究北宋的表类公文。第一部分介绍北宋表类公文统计与分类。通过明确表的概念,探寻表类公文发展源流,对表文进行概括性的介绍。从内容上看,北宋时期的表类公文涉及面比较广,本文主要对“陈谢表”、“庆贺表”、“让表”及北宋时期独有的表类公文“笏记”等四类表文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论述北宋表类公文的“情”与“理”,即分析其所蕴含的情感性与说理性。受北宋党争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士大夫参政意识极强,但却大多仕途坎坷,他们将对国家、百姓、社会的情感通过表文表达出来。北宋表文的说理性特点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宋代理学对北宋表类公文的创作影响至深。北宋表文说理之风具体表现为:以经为文,大量引用儒家经传语句;以史为文,广泛列举并解说史料。第三部分探讨北宋表类公文的文体特点。从其格式特点看,北宋表类公文外在格式相对固定,内在逻辑则非常严谨,正文部分通常由“依据”、“引申”和“归结”三部分构成。从语言特点上看,表现为四六行文,简洁明畅;长句对偶,虚词承转;声律对仗,音韵和谐。
侯芳[8](2013)在《张即之书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宋孝宗不但好佛,而且酷爱书法,因此上行下效,自其即位,南宋书法进入了辉煌时期,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书法家,张即之便是这众多书法家中的一位。据《宋史列传第二百四文苑七》“张即之本传”载,他的书法成就辉煌一时,《宋史》称“即之以能书闻天下,金人尤宝其翰墨”。尽管女真族远离南宋,并与南宋政权势不两立,但面对张即之的书法作品,女真族愿以重金求购,体现出他的书法作品在当时是深受世人喜爱的。张即之是南宋后期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在国内有很高的声望,而且还对海外的东瀛书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对于他的生平事略,极少有人进行研究,仅在一些规模较大的书学理论中稍有涉及,也都不够深入。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本人通过史料研读,搜集了一些重要资料,尝试对张即之书法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四个部分对张即之书法进行论述:首先,从张即之的书法美学思想入手,谈及了其书法美学中的新儒学思想和佛学思想以及书法的取法渊源。其次,通过对张即之书法的主要特点、与同时代书家书风的比较分析、书法作品的评析及艺术价值等方面论述了张即之的书法艺术。再次,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阐述了张即之书法对后世的影响。最后,对研究张即之传世作品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其中,张即之的书法艺术一章是本文的重点。作者运用了分析法、图例法、比较法等方法,从多个角度对张即之的书法艺术进行了阐述。
于有东[9](2012)在《张即之和他的行草书》文中指出张即之是南宋后期着名书法家,他在当世和身后之所以享有盛名,主要是因为他在楷书领域的突出成就,尤其是他的中楷书,工整秀劲,功力精深,令人惊叹。长期以来,人们对张即之别具风格的楷书多有褒贬,而对他的行草书则关注极少。事实上,行草书作为人们日常最为常用的字体,张即之也十分擅长,其行草书虽不像他的楷书那样有着突出的自家面貌,但也不失为历代行草书中的佳作。
张秀苹[10](2012)在《宋庠、宋祁赋作探微》文中提出二宋是北宋仁宗一朝于政坛、文学、学术皆颇有建树的大家,二人博学多才,以文学擅名天下,其辞赋创作,博瞻典雅,情韵婉转,颇有特色,在宋代辞赋发展流变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地位。然而比较遗憾的是,学界对二宋似乎总是吝于笔墨,二宋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关注,近年以宋,二宋逐渐走入学者的视野,不断有学术、学位论文以二宋为研究对象,但尚不够系统和全面,加之起步较晚,还亟需不断地深化和拓展。本文选取二宋名重一时的辞赋创作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二宋的辞赋创作作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以期对其辞赋创作展开全面系统的研究论述。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来论述:绪论部分主要是对二宋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对现有的研究论作进行概览,总结了二宋研究的成果和不足,指出本文选题的意义与目标。正文第一部分,主要是研究二宋的家世与生平。第一节主要对二宋的家世、家风展开论述,并主要研究论述了二宋以其政治及文学、学术上的成就对雍丘宋氏一族的影响。第二节和第三节则分别对二宋生平展开论述,对二宋的生平进行了简要梳理以见出二宋各自的风格与性情。第二部分是对宋庠辞赋的研究论述,首先是对宋序的辞赋创作进行了简要梳理,对其部分辞赋作品的创作年限进行了考证研究。其次重点研究探讨了其辞赋创作的思想内容,深入探析了其辞赋所包蕴的情感。第三部分是对宋祁辞赋的研究论述,首先为了研究的方便,将宋祁的辞赋创作品从题材内容上进行了简要的归类,将其辞赋作品简略地归为咏物赋、抒情赋、颂美赋、议政论理赋等并在此基础上简要分析了每类作品的特点。其次则深入探析了宋祁辞赋的情感内涵,对其中所包蕴的种种情思意绪展开了深入地研究探讨,以探析宋祁处身治平之世的种种情态意绪。第四部分主要对二宋的辞赋创作展开对比研究,主要是从写景状物、抒情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对二宋的辞赋作品进行比较论述,以探讨二宋辞赋创作的异同点,见出二宋辞赋创作各自的风格情韵。同时还简要论述了二宋的文学思想,特别是辞赋观,以深入对二宋辞赋创作的研究比较。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则是对二宋的赋作进行编年,以时间为序,对二宋生平进行简要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二宋部分辞赋作品进行编年,但由于种种条件限制,只是对部分辞赋作品进行编年,尚有部分作品的创作年限都有待进一步的考证研究。最后简要总结了二宋辞赋创作所取得的成就,概括了其辞赋创作的风格情韵特别是其所流露出的治平环境中的种种情态意绪,对北宋中期辞赋境界的开拓有着极为重要的贡献,肯定了二宋辞赋创作在北宋中期乃至整个宋代辞赋发展流变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张即之《谢翰林学士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张即之《谢翰林学士表》(论文提纲范文)
(1)宋元浙江方志文献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意义 |
(一)为宋元历史、自然、社会各方面研究提供方志文献依据 |
(二)为宋元语言及方言研究提供新语料 |
(三)为新方志的编纂和中国方志史的编写提供经验和资料 |
三、研究现状 |
(一)宋元浙江方志的整理 |
(二)宋元浙江方志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考证法 |
(二)统计分析法 |
(三)比较法 |
五、研究创新点 |
(一)对宋元浙江方志的系统文献学考察 |
(二)对宋元浙江方志的全面补辑和佚文校勘 |
(三)首次关注宋元方志中的方言材料,拓展学术视野 |
(四)研究成果创新 |
第一章 宋元浙江方志概况 |
第一节 宋元浙江方志数量 |
第二节 宋元浙江方志名称 |
第三节 现存宋元浙江方志提要 |
第四节 宋元浙江方志特点 |
第二章 宋元浙江方志着录研究 |
第一节 宋元浙江方志在历代目录的分布 |
第二节 宋元浙江方志着录考 |
一、方志误录 |
二、作者名号 |
三、方志卷帙 |
四、同书异名 |
第三章 宋元浙江方志辑佚 |
第一节 辑佚原则与方法 |
一、辑佚原则 |
二、辑佚方法 |
第二节 《宋辽金元方志辑佚》辩证 |
第三节 《宋元浙江方志集成》辨误 |
第四节 宋元浙江方志补辑与考证 |
第四章 宋元浙江方志编纂研究 |
第一节 总体概况 |
一、两宋浙江方志编纂概况 |
二、元代浙江方志编纂概况 |
第二节 编纂群体研究 |
一、作者数量与修志模式 |
二、职务分工及特点 |
三、修志群体的身份构成 |
第三节 编纂特点与刊刻 |
一、资料收集与编纂方式 |
二、编纂目的 |
三、编纂条件 |
四、出版经费来源 |
第四节 编纂体例及特点 |
一、宋元浙江方志体例情况 |
二、宋元浙江方志体例特点 |
三、续修方志体例的继承与发展 |
第五章 宋元浙江方志方言资料整理与研究专题 |
第一节 宋元浙江方志方言词的搜集与整理 |
一、方志直接注明引用文献方言材料 |
二、利用判定标记提取方志活方言 |
三、参照前代及同代文献勾稽方言词 |
第二节 宋元浙江方志方言词的考释方法 |
第三节 宋元浙江方志方言词考释 |
一、方志引文献方言词考释 |
二、方志引活方言词考释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宋元浙江方志辑佚稿》 |
凡例 |
方志目录 |
(一)临安府(今浙江杭州) |
(二)嘉兴府(今浙江嘉兴) |
(三)安吉州(今浙江湖州) |
(四)建德府(今浙江建德) |
(五)婺州(今浙江金华) |
(六)绍兴府(今浙江绍兴) |
(七)庆元府(今浙江宁波) |
(八)瑞安府(今浙江温州) |
(九)台州(今浙江临海) |
(十)衢州(今浙江衢州) |
(十一)处州(今浙江丽水) |
附录二 《宋元浙江方志方言词表(参照文献勾稽)》 |
附录三 《宋元浙江方志记音词表》 |
附录四 《宋元浙江方志俗语词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2)宋代表文研究:以《四六法海》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表文的概念与源流 |
1.1 表的概念 |
1.2 宋前表文的发展演变 |
2 《四六法海》所收宋代表文的概况与特征 |
2.1 宋代表文体辨析:以《全宋文》所收表文为参照 |
2.1.1 公牍类表文中的特殊形式 |
2.1.1.1 起居表 |
2.1.1.2 进赋表等各类文体所上表 |
2.1.1.3 僧道所作公牍类表文 |
2.1.2 非公牍类表文 |
2.1.2.1 朱表类表文 |
2.1.2.2 墓表 |
2.1.2.3 默表及其他宗教祭祀类表文 |
2.1.2.4 其它以“表”为题而实非表文者 |
2.2 《四六法海》所收宋代表文的文体辨析与功能分类 |
3 宋代表文的发展演变:以《四六法海》所选表文为中心 |
3.1 体格各异、推陈出新的宋初表文 |
3.1.1 前朝表文余风:西昆体表文 |
3.1.2 宋初大手笔王禹偁 |
3.1.3 不拘一格张乖崖 |
3.1.4 雍容华贵的两制表文 |
3.2 宋代中后期表文的新变 |
3.2.1 确立宋四六表文体式的欧阳修 |
3.2.2 苏轼对于欧阳修表文创作的继承与创变 |
3.2.3 谨守法度的王安石表文 |
3.2.4 仗气使意的苏辙表文 |
3.3 南宋表文的蜕变与工巧 |
3.3.1 南宋表文典范:周必大的表文 |
3.3.2 “别于词科”的陆游表文 |
3.3.3 理学风气的真德秀表文 |
3.4 宋代表文概述 |
4 《四六法海》关于宋代表文的选文特点与得失 |
4.1 《四六法海》关于宋代表文的选文特点 |
4.2 《四六法海》对宋代表文选录的独到之处 |
4.3 《四六法海》对宋代表文选录的不足之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全宋文所收表文作者以及表文篇数及所处卷数统计 |
附录二:以《四六法海》为中心各书所收表文篇数对比 |
附录三:《四六法海》所选宋代表文篇目 |
附录四:《宋文鉴》所选表文篇目 |
附录五:《南北朝文举要》所选表文篇目 |
致谢 |
(3)陈着年谱(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言 |
凡例 |
正谱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元代馆阁文人群体与书法复古思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元代馆阁机构及馆阁文人群体的界定 |
二、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四、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元代以前馆阁文人群体及其在书法发展中的作用 |
第一节 汉代馆阁文人群体书法活动以及书法流派的形成 |
一、兰台、东观文人群体及其书法活动 |
二、鸿都文人群体及其书法活动 |
三、汉代馆阁文人群体书法流派的形成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馆阁文人群体及其书法活动 |
一、秘书监文人群体及其书法活动 |
二、其他馆阁文人群体及其书法 |
第三节 唐宋馆阁文人群体的书法典范作用 |
一、规范与典范——唐代馆阁文人正体书法 |
二、院体——唐宋馆阁文人的“规范化”行书 |
小结 |
第二章 元代馆阁设置、职能以及馆阁文人群体构成 |
第一节 元代馆阁机构设置及其职能 |
一、翰林国史院 |
二、集贤院(国子监) |
三、秘书监 |
四、奎章阁学士院 |
第二节 元代馆阁文人群体构成 |
一、职官构成 |
二、种族构成 |
三、社会网络 |
小结 |
第三章 元初北方馆阁文人群体书法复古先声 |
第一节 元初馆阁文人群体形成过程及其历史背景 |
第二节 元初馆阁文人与理学北传及其对元代书法的影响 |
一、元初馆阁文人与理学北传 |
二、理学北传对元代书法的影响 |
第三节 元初北方馆阁文人群体的书法复古实践 |
一、金元之际书法发展状况 |
二、元初北方馆阁文人群体书法的复古实践 |
第四节 复古思潮的理论先行者:元初馆阁文人书学思想探赜 |
一、郝经:理学思想影响下的“心法论” |
二、王恽:崇尚颜书与复古倾向 |
小结 |
第四章 元代中后期馆阁文人群体与书法复古思潮 |
第一节 帝王优渥与元代馆阁文人地位的确立 |
一、元代帝王的汉文化情结 |
二、元世祖对馆阁文人的礼遇 |
三、元仁宗对馆阁文人的优渥 |
四、元文宗对馆阁文人的宠信 |
第二节 元代中期馆阁文人南北融合与书法复古思潮兴起 |
第三节 从馆阁班首到书坛盟主——赵孟頫的书法复古思想与实践 |
第四节 奎章阁文人群体与书法复古思潮的延续 |
一、奎章阁文人群体对赵孟頫书法的解读与推重 |
二、“诸体兼善”与奎章阁文人群体的书法复古实践 |
小结 |
第五章 元代书法复古思潮相关问题之反思 |
第一节 颜真卿书风在元代书法复古思潮中的地位及影响 |
一、元代以前对颜真卿书法的评价 |
二、颜真卿书风在元代的影响和作用 |
第二节 元代书法尚“熟”现象探究 |
一、元代书法尚“熟”的理论渊源 |
二、元代书家对“熟”的提倡 |
第三节 元代以赵孟頫书法为典范的“伪复古” |
第六章 元代馆阁文人群体书法鉴藏活动中的复古思想及其作用 |
第一节 元代馆阁文人的书法鉴藏成就——以王恽、袁桷、柯九思为例 |
一、王恽 |
二、袁桷 |
三、柯九思 |
四、其他问题 |
第二节 元代馆阁文人书画鉴藏活动的作用与意义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元代馆阁任职人员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5)北宋“四六”艺术的传承与创变(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对象的选择与定位 |
二 研究现状述评与反思 |
三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
四 基本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北宋"四六"之渊源考述 |
第一节 晚唐五代书檄称盛的艺术得失 |
一 强藩割据环境下幕府名士的人生渴求 |
二 "樊南四六"的示范与引领价值 |
三 晚唐五代"四六"骈辞的艺术特点 |
第二节 南唐"四六"艺术的传承与新变 |
一 南唐"四六"繁盛的文化基础和总体成就 |
二 富赡典雅的艺术传承 |
三 融散入骈的时代风采 |
第三节 江南文臣群体的入宋心态及"四六"创作 |
一 南国降臣进退维谷的艰难处境 |
二 以骈俪文章为进身之阶的群体选择 |
三 江南"四六"应时而变的艺术趋向 |
附论 晚唐"四六"和律赋的关联与互动 |
一 兼擅律赋及"四六"的文吏群体 |
二 "四六"创作取法律赋的基本途径 |
三 晚唐"四六"艺术内涵的充实与提升 |
附论 吴淑《事类赋》与宋初骈文的复兴 |
一 "所征既繁,必资笺注"的客观需求 |
二 "事以类义"的基本功用 |
三 赋作示范的价值考察 |
四 双重典范的深远影响 |
第二章 北宋文坛初兴于骈体的历史进程 |
第一节 北宋"四六"渐至繁盛的时代动因 |
一 皇权重建对于颂美俪文的客观需求 |
二 北上历程中南方士人的集体选择 |
三 诗赋取士环境下时代经典的重构与确立 |
第二节 宋初文士开拓创新的探索实践 |
一 "文士"主体意识的缓慢觉醒 |
二 "四六"辞章承继骈俪传统的艺术表现 |
三 古文风格开创宋调先声的崭新尝试 |
第三节 文公"四六"承继创变的艺术成就 |
一 习效"樊南四六"的传承积累 |
二 骈文与诗歌体裁的交流互通 |
三 杨亿骈体改造文风的时代价值 |
第三章 夏竦:北宋"四六"之集大成者 |
第一节 夏竦成长的人格情感与时代内涵 |
一 变革时期文士情怀的传承与积淀 |
二 盛世文臣人格内涵的不断丰富 |
三 "复合型"主体特征的初步显露 |
第二节 夏竦"四六"的独特风格与艺术表征 |
一 "诗赋苗裔之辞"藻丽赡逸 |
二 王言典章之制步武燕许 |
三 书奏议论之属风骨高秀 |
第三节 夏竦"四六"的价值判断及历史影响 |
一 四库馆臣"因人废言"等传统理念的误区 |
二 夏竦"四六"示范价值的基本判断 |
三 "集大成"地位的历史影响 |
附论 夏竦蒙冤的道学环境与史学背景 |
一 石夏构怨之是非始末 |
二 夏英公的德行与才干 |
三 豪杰含冤终不可雪的深层思致 |
第四章 馆阁文臣群体与北宋"四六"创作的全面繁盛 |
第一节 真、仁时期的文学生态及馆阁文士群体的文化特征 |
一 南文北进历史进程的不断深入 |
二 望族心理的逐步成熟与典俪骈辞 |
三 馆阁重臣的盛世情怀与"四六"文章 |
第二节 北宋"四六"全盛时期的艺术成就 |
一 藻丽富赡之辞彰示博雅魅力 |
二 闳衍博大之章尽显盛世气象 |
第三节 多样风格的形成与"盛极而变"的前奏 |
一 晏公首倡:以清丽气象改造浓艳文风 |
二 宋氏兄弟:奇险拗峭之语犹可"自名一家" |
三 潞公、清献:侃侃谠议之论颇见古文气势 |
第五章 北宋古文家的"四六"创作成就 |
第一节 庆历"新义"与古文家的"四六"创作 |
一 儒学"新义"的阐发与骈体创作 |
二 "四六"创作与庆历精神的张扬 |
第二节 古文家"四六"创作的艺术得失 |
一 以经史为"王言"者气象恢弘 |
二 以散句为偶对者别具神采 |
第三节 "以文体为四六"的历史定位与价值判断 |
一 有关古文家"四六"创作评论的偏颇与失误 |
一 "以文体为对属"的文学史意义 |
三 "古文"名家"四六"创作的历史影响 |
四 "四六话"批评体系的辨析与重构 |
主要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6)民国书法出版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Content of the feed |
引言 |
一、绪论 |
1.古代书法出版物的萌芽与发展 |
(1) 古代书法图像出版物的发展 |
(2) 古代书法文字出版物的发展 |
2.民国书法出版物概貌 |
二、民国书法出版的环境与条件 |
1.时代之造就——政治动荡的催化 |
2.艺术之觉醒——书法从“写字”到“艺术”的概念转变 |
3.技术之革新——对西方印刷技术的引进与使用 |
4.成果为基础——古代书法资源的出现与民国书法活动的兴盛 |
(1) 各类古代书法资源的集中出现 |
(2) 书法社团活动频繁带来创作与理论的高产 |
5.商业的兴起——民族资本企业的良好运营 |
三、民国书法图书出版状况 |
1.民国书法图像类书籍 |
(1) 古代书法图像书籍质优量大的出版为民国书法发展提供范本和群众基础 |
(2) 书法墨迹的巨量出版是民国帖学复兴的佐证与保障 |
(3) 民国古代书法墨迹出版的热点与民国书风之关系 |
(4) 关于古代书法图像合集与书法分类意识建立之关系 |
(5) 民国当代书法图像书籍的价值体现 |
2.民国书法文字类书籍 |
(1) 民国书法文字图书的分类 |
(2) 民国书法文字图书出版的热点分析 |
(3) 民国书法理论出版图文并茂的创新 |
(4) 书法文字书籍出版与民国书法之关系 |
四、民国时期书法报刊状况 |
1.关于民国书法报刊的出版时间与地点 |
2.民国书法报刊的分类、出版者、内容与书法艺术、学科化之关系 |
(1) 综合美术类属性的书法报刊 |
(2) 金石书画类书法报刊 |
(3) 纯书法类报刊 |
3.民国书法报刊与书坛之间的关系 |
(1) 报刊与民国书法创作、市场互为依靠的关系 |
(2) 报刊图文并举的新模式与书法理论实践兼顾的学科模式之关系 |
五、民国书法报刊与图书出版的差异 |
1.古典与当下——出版内容的差异 |
2.商业机构与社会团体——出版机构的差异 |
3.经典再现与书坛快照——出版价值的差异 |
4.取法资源与引领导向——对书坛作用的差异 |
六、民国时期书法出版物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延伸效应 |
1.持续的养分作用 |
2.版本的提供作用 |
3.形式的模板作用 |
4.史料的记载作用 |
结论: 民国书法出版物的价值与意义 |
1.创新性 |
2.时效性 |
3.关联性 |
4.规模性 |
5.史料性 |
后记 |
参考文献 |
图书参考目录 |
期刊参考目录 |
图版目录 |
(7)北宋表类公文写作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北宋表类公文的源流与状况 |
第一节 表的概念与源流 |
一、表的概念 |
二、表的源流 |
第二节 北宋现存表类公文统计 |
一、《全宋文》辑录北宋表类公文统计 |
二、表类公文创作丰富原因分析 |
第三节 北宋表类公文的内容分类 |
一、陈谢表 |
二、庆贺表 |
三、让表 |
四、笏记 |
第二章 北宋表类公文的“情”与“理” |
第一节 北宋表类公文的情感性 |
一、北宋表文富含情感性的政治背景 |
二、北宋表文丰富的情感内涵 |
第二节 北宋表类公文的说理性 |
一、北宋表类长于说理的文化背景 |
二、北宋表文说理之风的具体表现 |
第三章 北宋表类公文的文体特点 |
第一节 北宋表类公文的格式与结构特点 |
一、外在格式 |
二、内在结构 |
第二节 北宋表类公文的语言特点 |
一、四六行文,简洁明畅 |
二、长句对偶,虚词承转 |
三、声律对仗,音韵和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张即之书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二) 张即之书法研究概述 |
一、 张即之的书法美学思想 |
(一) 张即之的书法美学思想及渊源 |
1 书法美学中的新儒学思想 |
2 书法美学中的佛学思想 |
(二) 张即之书法取法渊源 |
二、 张即之的书法艺术 |
(一) 张即之书法的特点 |
1 张即之书法的主要特点 |
2 与同时代书家书风的比较分析 |
(二) 张即之重要书法作品评析 |
(三) 张即之书法的艺术价值 |
1 张即之的佛经楷书 |
2 张即之书法的历史地位 |
3 张即之书法作品在当今的市场价值 |
三、 张即之书法对后世的影响 |
(一) 张即之书法对元、明、清书家书风的影响 |
(二) 张即之书法对海外书法的影响 |
四、 研究张即之传世作品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一) 款识有被改动的现象 |
(二) 真迹与仿本 |
(三) 款识中不标注书写时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宋庠、宋祁赋作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二宋家世、生平研究 |
第一节 以二宋而显的雍丘宋氏家族 |
第二节 雍容儒雅之大宋 |
第三节 风流蕴藉之小宋 |
第二章 宋庠辞赋研究 |
第一节 宋庠辞赋创作概况 |
第二节 宋庠辞赋创作内容 |
第三章 宋祁辞赋研究 |
第一节 宋祁赋作的题材内容 |
第二节 宋祁辞赋的情感内涵 |
第四章 二宋辞赋之比较 |
第五章 宋庠赋作编年 |
第六章 宋祁赋作编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张即之《谢翰林学士表》(论文参考文献)
- [1]宋元浙江方志文献学研究[D]. 任淑莉.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2]宋代表文研究:以《四六法海》为中心[D]. 段志鹏. 辽宁大学, 2019(01)
- [3]陈着年谱[D]. 王卫. 西南交通大学, 2018(10)
- [4]元代馆阁文人群体与书法复古思潮研究[D]. 张明. 吉林大学, 2017(03)
- [5]北宋“四六”艺术的传承与创变[D]. 李海洁. 浙江大学, 2016(07)
- [6]民国书法出版物研究[D]. 朱艳萍. 中国美术学院, 2014(05)
- [7]北宋表类公文写作特点研究[D]. 沈滢. 湖南师范大学, 2013(S1)
- [8]张即之书法研究[D]. 侯芳. 渤海大学, 2013(09)
- [9]张即之和他的行草书[J]. 于有东. 名作欣赏, 2012(30)
- [10]宋庠、宋祁赋作探微[D]. 张秀苹. 山东大学,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