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用家电使用年限(论文文献综述)
颜甜[1](2021)在《可持续责任感驱动的家电线上消费体验设计研究 ——以美的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可持续理念的迅猛发展,为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带来了许多改变。与此同时,体验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消费升级使品牌体验成为品牌市场竞争中的关键因素,众多品牌都开始积极谋求体验升级。随着社会公众可持续消费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家电品牌的认同感逐渐超出对产品功能和服务的基本关注,可持续品牌的建设将代表着家电品牌未来发展的潮流。本课题关注家电品牌的线上消费体验设计,并试图为消费者构建由品牌的可持续责任感驱动的线上消费体验。在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语境下,对消费者在家电品牌线上消费体验中的体验触点和体验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并从品牌可持续价值传播的角度,对倡导和鼓励可持续消费的绿色营销互动设计进行思考,寻找出可持续责任感赋能家电线上消费体验创新的合适途径。在本课题的研究中,首先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相关概念进行研究和界定,梳理品牌与线上消费体验的关系,挖掘出可持续设计驱动家电品牌体验升级的重要价值。然后从功能、信息和视觉感知三个层面对知名家电品牌三星和博世的线上商城进行案例分析,总结当前家电品牌线上商城中由可持续责任感驱动的功能与服务体验的设计优势与不足,并探讨和归纳可持续视角下的品牌线上消费体验趋势。在用户调研阶段,采用用户访谈法、深度访谈法、问卷法对用户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收集目标人群在线上消费体验触点中的痛点和需求,并按照用户对可持续消费的认知程度和行为特征,构建了领跑型、潜在行动型和低认知型用户角色模型,针对不同类型用户的可持续消费行为模式挖掘其消费体验需求。最后,根据洞察聚类分析的维度,梳理出指导后续研究工作的设计思路,并对产品和设计进行定义。继而有针对性的从功能信息、交互体验、营销互动三个方面制定设计策略,指导设计方案的输出。在强调可持续属性的功能信息设计方面:提供多样化的信息辅助,帮助用户快速决策;采用渐进式的方式呈现品牌和产品的可持续属性内容;对涉及专业参数的内容进行简明易懂的说明;强化可持续属性信息的视觉感知,凸显其信息特质。在提升可持续消费体验的交互体验设计方面:提供多条通向目标内容的路径;建立清晰的页面信息架构和层级;采取凸显可持续理念特色的交互方式呈现功能和服务信息;采用劝导式设计的形式提升情感化体验。在品牌的营销互动方面:在线上营销物料的设计中表达品牌对环境和社会的态度;从不同阶段的消费需求和奖励机制入手,设计鼓励用户分享的情感化绿色营销互动内容。最后对可持续责任感驱动的美的家电线上零售平台进行创新设计,设计对象主要包括美的PC端网站和移动端APP。通过梳理家电线上零售系统中的相关体验触点,得出可持续责任感驱动家电线上消费体验创新的设计路径,最终完成由可持续责任感驱动的美的PC端网站和移动端APP的界面交互设计。
付聪[2](2021)在《家电业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 ——以MD集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变成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资金短缺是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经常遇到的问题,它会直接影响到供应链整体的运作效率。为了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然而,由于中小企业存在财务不透明、资产担保难以达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要求问题,中小企业获取资金的灵活性受到限制,即便是处于经济强势地位的核心企业能够获得大量贷款,但是,在供应链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中小企业资金短缺也可能发生供应链整体资金流、物流链条的断裂。许多大型家电企业需要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各种各样的材料和构件,在这种情况下,大型家电企业作为核心企业,关注上下游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尤为重要,于是就出现了以大型家电业主导的供应链金融。但是,这种融资申请准入条件比传统的以银行为主导的供应链金融要低很多,加大了供应链内部资金流动性的同时也面临着高风险,因此有必要构建家电业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体系。本文站在核心企业家电业的视角,以家电龙头企业MD集团提供的供应链金融为例,介绍了MD集团作为核心企业的资质、“MD金融”平台的发展历程、动因、主要融资模式,对其面临的风险进行了识别、评价和应对分析。在风险识别方面,识别出MD集团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面临的融资企业风险、供应链风险和市场风险;在风险评价方面,依据上文识别出来的风险,选出8个一级评价指标和21个二级评价指标,以MD集团收购的上市公司“X”公司仓单质押融资为例,分别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指标进行评分,应用模糊综合层次分析法对“X”公司供应链融资的信用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了“X”公司的信用评级。在风险应对方面,以MD集团下游经销商仓单质押融资为例,建立了一个共享利润、风险共但、考虑声誉效应、贴现因子的跨期激励的委托代理模型,通过分析得到:在企业之间建立激励契约,可以提高中小企业的努力水平,声誉效应使得中小企业更加重视长期的合作,进而可以有效的减少融资企业风险和供应链整体风险,通过分析贴现因子得到它对企业一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从政府和企业角度分别给出了市场风险应对措施。
梁连英[3](2020)在《基于眼动追踪的用户体验度量方法研究 ——以微波炉介面优化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社会技术发展迅速,为我国小家电行业从技术到服务体验层面的发展加油助力,尤其在家电产品的隐性服务方面,产品介面体验的质量不断增强。本文研究对象为微波炉,目前微波炉产品类型多样、功能完善、产业链条完备,微波炉行业更需要寻求更优质的产品体验为突破点。在微波炉产品设计过程中,转向以用户的体验服务为核心,操作介面的设计是越来越受到用户的重视,同时也是用户与产品接触不可或缺的媒介。因此为设计产品介面提供一个普适性准则和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产品操作介面体验是可值得探究的课题。本文以用户体验五要素的角度出发,以微波炉介面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用户介面和微波炉产品介面设计的现状进行研究,梳理微波炉产品介面发展阶段,归纳分析操作介面设计演进的特征,以及对新增的产品功能所对应的体验价值进行分析。其次,根据已有用户的电话访谈、电商、卖场销售的用户体验评价,结合前期相关文献对于微波炉介面研究分析,发现微波炉的介面优化需要从信息架构、信息功能分类、体验交互的次数和反馈信息提示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通过眼动追踪技术验证原微波炉介面,进行眼动分析,得出微波炉介面优化的平均首次注视时间、注视点顺序、效率的指标,通过眼动指标分别对介面的信息架构、交互逻辑、信息分类以及介面的视觉表现进行用户评价,结合用户的Likert量表数据和卡片分类的分析内容,修正微波炉用户介面的介面度量方法,进一步验证微波炉介面的信息架构,对比改进后的微波炉介面优化原型,对介面方案设计进行对比分析。本课题研究是以用户体验五要素在微波炉介面优化设计领域的一次探索,为微波炉介面设计提供新的研究方向,以设计学学科的视角运用眼动追踪方法度量微波炉介面,使得产品介面的信息架构更合理,交互逻辑用户认知化,增强介面的视觉表现和反馈方式,从而提高用户介面体验。希望能够补充眼动追踪技术方法下的微波炉介面设计理论体系,得出介面度量的设计方法,为符合用户介面体验的眼动技术度量提供微波炉介面优化设计的实例应用。
栾晓玉[4](2020)在《基于物质流分析的中国塑料资源代谢研究》文中提出塑料生产和消费的增加,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一方面,塑料是石化产品,其广泛生产和使用增加了石化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塑料在自然环境中难以分解,不仅占用空间资源,而且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以中国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塑料为研究目标,基于物质流分析研究了塑料资源的动态演化,建立了我国废塑料排放清单。同时,采用情景分析模拟未来塑料资源的代谢情况,并预测了未来在三种不同回收情形下废塑料排放清单,探讨资源效率提升和环境绩效改善的技术政策建议,为我国塑料的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提供科学参考。在现状分析环节,建立了中国塑料资源物质流分析模型,核算塑料物质代谢的关键流量和存量,解析其关键节点及驱动力。结果表明,1949—2018年,中国塑料累计消费塑料1797.9Mt,共产生废塑料1168.2Mt,2018年中国塑料的使用存量为446.6Mt。塑料行业发展迅速,塑料资源代谢规模庞大。废塑料中20.0%被回收再利用,15.2%被焚烧,40.3%进入填埋场,24.5%未经处理直接进入环境。废塑料是资源损失的关键节点。优先塑料的材料回收,难以回收的尽可能回收能源,减少废塑料填埋和废弃,促进塑料资源的综合利用。在目前废塑料排放清单方面,进入环境中的宏塑料量为66.0 Mt,微塑料为460.0 kt。海洋中宏塑料种类主要是养殖业和捕鱼业中用到的泡沫装置和渔网,微塑料种类是个人洗护产品中的塑料微珠和洗衣过程中的纤维。海洋中的宏塑料与海上活动产生的废物管理控制不当有关;陆地中的宏塑料主要与塑料垃圾收集处理水平不够有关。海洋中的微塑料主要是塑料产品使用过程中的磨损和风化;而陆地中的微塑料与塑料代谢过程中的排放有关。在情景分析环节,基于存量驱动模型,分析了塑料的需求量,依据不同阶段政府的规划,设置三种不同的回收情形。结果表明,2050年使用存量为1029.1 Mt,仅为2018年的2.3倍,2019—2050年社会经济系统塑料输入量累计为4807.7 Mt,输出量累计为4225.1 Mt。塑料行业发展已经开始保持稳定,塑料资源代谢规模也逐渐被控制。在2050年三种不同废塑料处理处置情景下,废塑料累计回收量分别是2018年的6.0、6.9、7.8倍,累计废弃量分别仅是2018年的1.8、1.6、1.4倍。环境中废塑料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和生态风险需要深入研究。优先废塑料的材料回收,能源回收为辅,减少废塑料填埋,尤其是未经处理直接丢弃入环境,对减少其对环境影响具有深远意义。在未来废塑料排放清单方面,在3种不同情景中,进入环境中的宏塑料量分别为68.0 Mt、50.0 Mt、48.0 Mt,进入环境中的微塑料量分别为544.0 kt、528.0 kt、532.0kt。海洋中宏塑料中占比最大的依旧为PS,海洋中微塑料占比最大的也依旧为PET。随着回收量的增加,环境中宏塑料量和微塑料量均在减少。因此进入环境的废塑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垃圾的管理水平以及处理水平。完善固废处理基础设施,加强相关立法管控,提高垃圾的收集处理水平。
潘登[5](2020)在《我国废旧白色家电回收网络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色家电的出现极大程度上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感受到了科技给生活带来的改变,但由于人们对生活要求的提高和新一轮白色家电换新潮的到来,大量废旧白色家电从消费者手中流向废旧产品市场,但是我国却并没有建立相关的废旧白色家电回收网络体系,这方面的工作一直是由各个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单位自行协调,因为没有专业机构的参与,也无法形成规模效益。粗狂、暴力的回收拆解方式,给自然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污染,同时非专业的回收模式,也使得很多有用的原材料没有得到合理的回收,从而对可再生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为了使我国废旧白色家电的回收能够更加合理高效,本文借鉴国外白色家电行业在构建废旧白色家电回收网络体系方面的先进经验,提出建立政企联合的全国废旧白色家电回收网络体系。首先,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详细分析了过去近20年,我国白色家电企业在废旧白色家电回收领域的探索过程,指出了过去失败的原因和继续沿用过去模式会出现的发展瓶颈,还分析了欧美发达国家在构建废旧白色家电回收网络领域的成功经验,从而提出应该建立政企联合的全国废旧白色家电回收网络体系。其次,为了得到搭建网络体系时所需要的废旧量数据,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和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确定了2006—2018年全国31个省电冰箱、洗衣机和空调的年末社会保有量。通过构建MATLAB环境下的BP神经网络模型并结合市场供给A模型,预测出2019—2029年全国31个省每年的废旧白色家电产生总量。最后,利用前文预测得到的数据,确定了三级回收网络体系的框架和相应的节点数目,并在Excel环境下运用重心法对相应节点进行了多区位选址,确定了回收网络节点的分布情况,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建议。
尉薛菲[6](2020)在《中国生活垃圾分类产业的经济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近二十年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出现了人口数和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的双重增长,导致近年来国内各大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的暴涨,城市垃圾处置产能日益捉襟见肘,且城市内土地资源日益紧张,新建垃圾填埋或焚烧产能存在很强的邻避效应,各大城市陆续出现了垃圾产量增长和产能扩张受限的矛盾,城市生活垃圾处置问题成为城市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另外,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处于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可以预见未来十几年内城市人口数和人均垃圾产能仍会保持稳定的增长,城市垃圾处置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垃圾分类是城市管理者为了解决城市垃圾围城问题而提出的重要解决方案,中国从2000年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制度,但举步维艰,进展缓慢,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近年来随着城市环境和资源压力的持续增大,垃圾分类被中央政府重新提上日程,自上而下加大全国垃圾分类的力度。垃圾分类是有效解决垃圾围城的手段,大大减少了流向终端处置环节的垃圾产量,减少了垃圾处置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同时通过垃圾资源化利用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是一种环境友好、经济友好和社会友好的手段。本文结合环境经济学、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理论基础对垃圾分类产业进行经济学分析,文章首先对国内外垃圾分类的发展现状、国内垃圾分类的现有模式、垃圾分类的上下游产业链情况进行了全面论述,然后文章使用经济学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将垃圾分类产业的环境负外部性进行货币价值化,创新性地建立了一套垃圾分类产业的经济学分析框架,考虑到上海是国内垃圾分类产业配套最完善的城市,本文选取上海市作为分析对象,将该经济学分析框架用于上海市垃圾分类产业的经济学分析,得到了垃圾分类开展前和开展后上海市垃圾处置各个环节的平均投入成本、正效益产出、环境负效益产出等参数,并分析了垃圾分类对垃圾处置各环节投入产出的影响、对全产业链总投入产出的影响以及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最后,文章对国内外垃圾分类管理体系进行了分析,并对中国垃圾分类政策体系给出了建议。一切的市场活动都出于经济因素的推动,本文通过详细的数据获取和科学的分析计算方法获得了上海垃圾分类产业的相关经济数据,不仅可以给上海市垃圾分类的政策制定和推动方式提供基础数据支撑,还可以给全国其它城市垃圾分类的开展提供借鉴,本文论证的结果不仅证明了垃圾分类在环境效益方面的可行性,同样证明了垃圾分类是具备一定经济效益的,说明了我国全面推行垃圾分类政策具备必要性、可行性以及紧迫性。
张硕[7](2019)在《基于哈佛分析框架下格力电器财务分析》文中指出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格力电器俨然成为家电行业中的龙头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家电竞争市场中继续保持稳定增长,那么站在企业战略的基础上,对格力电器的财务进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格力电器应准确了解家电行业的竞争环境以及企业自身优势、劣势,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企业的财务报表和财务比率数据,从而了解和掌握企业目前的经营成果和财务变动趋势,以便全面审视格力电器与竞争对手之间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及时进行改进与调整。本文首先了解格力电器的经营状况,然后应用哈佛分析框架对格力电器进行财务分析,在战略层面使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家电行业环境,得出行业内竞争者、购买者、替代品对格力电器威胁较小,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产业内现有竞争者对格力电器的威胁较大,使用SWOT分析法了解格力电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发现格力电器的空调产品盈利水平高于同行业内其他企业,但是产品多元化程度、海外市场竞争力都弱于美的集团和青岛海尔。在会计分析方面,对格力电器的关键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进行分析,以保证格力电器财务数据的真实程度以及格力电器经营状况的客观程度,从而提高财务分析结论的可靠性;在财务分析方面,纵向上对格力电器近五年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展开剖析,同时借助比率分析为辅助,具体比较格力电器与竞争对手的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发现格力电器盈利能力良好,但营运能力较差,股利分配政策激进,流动负债水平较高。格力电器可以通过深化产品多元化发展、加快布局海外市场、提升资产营运能力、完善资本结构、选择多样化的股利分配政策等举措,完善自身的不足。希望通过以上研究使家电企业共性问题有所解决,从而推动家电行业良好发展。
计婷婷[8](2019)在《哈佛分析框架下的GLDQ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制造业是实体行业的主流,我国领导人一直十分重视制造业的发展,也充分意识到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体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印发《制造业强国战略纲要文件——中国制造2025》,将中国制造业直接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而家电行业作为制造业的代表行业之一,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状况。财务分析是财务活动的核心要义。财务分析基于企业的基本情况及内部和外部环境。根据企业的财务数据,我们可以评估企业的过去和现在,预测企业的未来。只有准确及时的财务分析才能有助于公司的发展。哈佛分析框架从战略分析入手,进一步分析企业的内外部条件、企业自身的利弊、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合理预测企业的发展方向。本文由五章组成:第一章引言,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第二章,阐述哈佛分析框架的相关理论;第三章,介绍家电行业的现状,分析GLDQ基本概况和财务状况;第四章,对GLDQ进行战略分析、会计分析、财务分析和前景分析;第五章,对上述分析进行概括和总结并从中得到启示。本文将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于哈佛分析框架,以GLDQ为研究对象,运用案例分析方法,结合当前国内经济发展与家电行业的特点和现状,选择2014年至2017年发布的公司外部财务数据,从企业战略、会计信息质量、财务状况、发展前景等不同的层次和方位,对GLDQ公司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对分析的概括和总结,可以为改善和加强家电行业的财务报表分析提供参考。
周佳阅[9](2019)在《基于FCFF模型的H公司企业价值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蓬勃发展,管理者、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越来越关注“价值投资”这一理念,“企业价值最大化”无论在学术界还在实务中都是公认的财务管理目标。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对于竞争日渐激烈的厨卫家电业来说,以供给结构、机制为主导的改革逐渐成为迫切需求。由于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城镇化进程推进、消费者消费理念升级,我国厨卫电器将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市场前景广阔。H公司作为厨卫电器龙头企业之一,如何科学地、准确地评估该公司企业价值,无论是对投资者还是管理者都很有必要。本文按照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思路,概述了企业估值相关理论和方法,并以厨卫家电行业的H公司为对象,将估值建立在对其宏观经营环境、行业状况以及其经营战略和历史绩效的分析上,着眼于未来战略分析为起点,把针对H公司的经营分析、财务分析与预测紧密结合,进而运用改进后的FCFF模型估算出企业内在价值。首先,本文在概述企业价值评估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在应用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针对折现率进行了改进和修正。其次,本文从宏观经营环境、行业状况两方面对H公司进行了外部环境分析,进而分析了其经营战略和历史财务绩效。然后,本文在外部环境分析和公司基本面分析的基础上对H公司进行了前景分析,并分析和预测了企业估值的相关参数,继而利用改进后的FCFF模型测算出企业整体价值。随后,本文对改进后的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并将改进前后模型所评估出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再利用市场法进有效性验证。最后,本文总结了FCFF模型在企业实际应用中得到的启发。通过研究,本文有助于确定H公司的整体企业价值,不仅为投资者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还拓宽了自由现金流折现法的应用领域,为厨卫家电行业上市公司企业价值评估提供借鉴意义。
姜璐[10](2019)在《青藏高原农村家庭能源消费与能源贫困研究 ——以青海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庭能源活动已经逐步成为区域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领域,亦是能源地理和能源转型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目前,家庭部门已成为能源需求和碳排放的主要贡献方,同时,面向家庭尺度的精准能源政策亦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调控工具。既有研究表明,家庭能源消费受收入水平、建筑特性、家庭属性、气候环境以及地方文化等多因素差异,因此迫切需要开展多时空背景下家庭能源消费调查,系统揭示区域家庭用能的基本模式,探究家庭能源消费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发掘家庭节能的潜力与主要障碍,有利于提升关于家庭能源消费情景的高精度阐释,并为走向可持续能源转型决策提供依据。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环境系统脆弱区和典型的文化多样区,因此立足青藏高原开展人地关系分析对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地域意义和科学及实践意义。本研究则以青海省为案例靶区,以家庭能源活动为主要对象,基于实地调研开展其家庭能源消费调查,通过开展农区、牧区、农牧区农户生活能源消费的入户调查,建立区域和家庭尺度的家庭能源消费基础数据库,开展家庭能源消费结构、空间特征、多维效应及优化策略研究,认识青藏高原家庭能源活动和能源贫困情况。本研究系统回顾了家庭能源消费研究的国内外进展,构建了家庭能源消费文献综述分析框架,进而基于Citespace等文献计量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深度总结出国外家庭能源消费研究主题、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等,揭示中外家庭能源消费的行为过程及其驱动力,充分论证了本研究的相关科学问题及创新尝试,为问卷设计、实地调研和后续深度分析提供了基础支撑和指引。在文献综述基础上并结合青海省的环境地理及人文社会特征分析,设计完成了包含调研家庭基本情况、家庭能源消费结构和来源、家庭能源消费用途、能源效用和偏好、政策机制及效应、节能意识与行为调查等六部分86个具体问题的问卷,并对青海省8个市州、22个县区的498户家庭用能信息进行问卷调查;随后从牧区、农区、农牧交错区累计抽取50余个家庭开展实地访问,进而构建了基于青海省的青藏高原地区家庭能源消费活动基础数据库。基于上述数据库并结合统计年鉴及其他学者研究成果,本研究采用Tobit计量模型分析非商品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并通过研究家庭收入与能源消费支出关系,评估能源贫困程度;分区域开展家庭能源消费结构分析,结合青海省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家庭收入分组,开展家庭能源消费用途量化、能源的可得性以及认知分析,系统阐明区域家庭能源消费的时空变化规律;计算家庭能源消费产生的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量,研究家庭能源消费的环境效应和健康效应;应用物质流分析可视化软件,建立典型家庭的能源流模型,准确辨识家庭能源收集-消费-排放过程的关键行为,从时空视角探索家庭能源需求的数量和质量。研究发现:1)家庭收入、人口规模、能源可得性及受教育水平是影响家庭能源消费的重要因素,而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及资源禀赋则决定了家庭能源结构的基本特征,农区、牧区以及农牧交错区家庭能源消费结构存在空间差异,如牧区、农区和农牧交错区家庭用能中非商品能源占比分别为71.6%,49.6%和52.89%;牧区以畜粪(61.25%)为主要家庭能源;农区家庭以柴薪(31.9%)、秸秆(22.3%)为主,而农牧交错区则兼具二者特征,以煤炭(21.97%)、畜粪(21.11%)和薪柴(16.7%)为主;煤炭对非商品能源消费的替代作用显着低于沼气;交通用能已经成为家庭能源消费的主要增长点并呈现进一步增长趋势。2)青海的能源贫困表现为现代能源短缺而非能源可得性,由于现在能源供给不足,仍有超过50%的人口处于能源贫困,为实现家庭向现代能源转型,应提高现代能源在家庭能源消费中的比例,目前以收入贫困人群为主要对象的能源政策需要做出调整。3)相较于低收入家庭,高收入家庭的能源消费种类更丰富,消费体量更多。在牧区,家庭能源消费结构转向多种能源组合,煤炭的消费比重增加,在能源用途上,平均每户家庭比农区和农牧交错区需要消费更多的能源满足取暖(2507 kgce)、炊事(2575 kgce)和交通(581 kgce)的用能需求;在农区,尽管电力是家庭认为最重要的能源,但电力使用在能源消费结构中仅占4%;在农牧交错区,受农业政策和牧业政策的双重影响,家庭能源消费转向以煤炭为主的多种能源组合结构。区域兼具不同文化,环境意识差异导致家庭能源消费存在差别;4)家庭能源消费的环境生态效应具有复合特征。牧区、农区和农牧交错区CO2人均年排放量分别为3857 kg、2977 kg、4119 kg,其次依次是CH4和NO2,牧区的CH4排放最大,增温效应明显。SO2是农牧区家庭能源消费主要产生的污染物,人均年排放量为12.98 kg,TSP是牧区家庭能源消费产生的最主要污染物,人均年排放量为20.12 kg。
二、常用家电使用年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常用家电使用年限(论文提纲范文)
(1)可持续责任感驱动的家电线上消费体验设计研究 ——以美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可持续发展理念驱动国际品牌升级的发展趋势 |
1.1.2 品牌可持续理念是中国家电品牌升级的关键抓手 |
1.1.3 线上体验是重塑可持续家电品牌升级的主要途径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3.1 可持续设计与品牌的相关研究 |
1.3.2 品牌与线上体验设计的相关研究 |
1.3.3 可持续品牌的相关案例及应用 |
1.3.4 归纳总结 |
1.4 研究方法及流程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流程 |
第二章 可持续理念及家电线上消费体验的相关概念及设计现状 |
2.1 可持续理念的发展与品牌应用 |
2.1.1 可持续的概念及发展 |
2.1.2 可持续理念在零售品牌体验中的应用及特性 |
2.1.3 可持续理念在品牌体验升级中的价值 |
2.2 线上消费体验设计的相关概念及现状 |
2.2.1 线上消费体验设计与品牌 |
2.2.2 家电类品牌线上消费体验的内容 |
2.2.3 家电类品牌线上消费体验设计的发展 |
2.3 可持续责任感驱动的家电线上消费体验设计分析 |
2.3.1 分析与比较的维度拟定 |
2.3.2 三星线上消费体验设计分析 |
2.3.3 博世线上消费体验设计分析 |
2.3.4 可持续责任感视角下家电线上消费体验的现状与问题 |
2.3.5 可持续责任感视角下家电线上消费体验的发展趋势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可持续责任感驱动的家电线上消费体验调研分析 |
3.1 用户调研的策划 |
3.1.1 调研目的 |
3.1.2 调研内容 |
3.1.3 调研方法 |
3.2 用户初步访谈 |
3.2.1 用户访谈概述 |
3.2.2 用户访谈实施流程 |
3.2.3 用户访谈调研过程 |
3.2.4 目标用户初步访谈洞察导出 |
3.3 问卷调研 |
3.3.1 问卷设计和制作 |
3.3.2 问卷调研的实施 |
3.3.3 问卷调研结果与分析 |
3.4 典型用户深度访谈 |
3.4.1 用户深度访谈的设计 |
3.4.2 用户深度访谈的记录 |
3.4.3 用户深度访谈的洞察导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可持续责任感驱动的美的线上消费体验设计策略 |
4.1 洞察导入 |
4.1.1 洞察聚类与归纳 |
4.1.2 设计的初步想法 |
4.1.3 用户角色模型的构建 |
4.2 产品定义概述 |
4.2.1 设计方向确定 |
4.2.2 功能内容导出 |
4.2.3 场景故事构建 |
4.3 可持续责任感驱动的线上消费体验设计策略构建 |
4.3.1 强调产品可持续属性的信息设计策略 |
4.3.2 提升可持续消费体验的交互设计策略 |
4.3.3 贴合可持续价值理念的品牌营销设计策略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可持续责任感驱动的美的线上消费体验设计 |
5.1 可持续责任感驱动的家电线上零售系统概述 |
5.1.1 家电线上零售触点规划 |
5.1.2 家电线上零售系统图 |
5.1.3 家电线上零售服务蓝图 |
5.2 可持续责任感驱动的家电线上零售系统功能层级分析 |
5.2.1 PC端网站和移动端APP的功能关系定位 |
5.2.2 基于用户心智模型的卡片分类 |
5.2.3 功能组和层级定义 |
5.3 可持续责任感驱动的家电线上零售平台信息交互设计 |
5.3.1 产品信息架构设计 |
5.3.2 主要场景页面交互原型设计 |
5.3.3 产品核心流程设计 |
5.4 原型评估与测试 |
5.4.1 测试过程 |
5.4.2 测试结果 |
5.4.3 原型迭代与再测试 |
5.5 可持续责任感驱动的家电线上零售系统的视觉呈现 |
5.5.1 界面视觉风格定位与情感叙事 |
5.5.2 移动端APP主界面视觉设计 |
5.5.3 PC端网页主界面视觉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家电线上消费体验调查问卷 |
附录二:图片与表格来源 |
附录三: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2)家电业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 ——以MD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关于实施供应链金融动因的研究 |
1.2.2 关于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研究 |
1.2.3 关于供应链金融风险识别的研究 |
1.2.4 关于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的研究 |
1.2.5 关于供应链金融风险应对的研究 |
1.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供应链金融概述 |
2.1.1 供应链金融相关概念 |
2.1.2 供应链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 |
2.1.3 供应链金融的意义 |
2.2 核心企业相关概念 |
2.3 风险管理 |
2.3.1 风险管理概述 |
2.3.2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理论 |
2.3.3 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常用方法 |
第三章 MD集团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与风险识别 |
3.1 MD集团基本情况 |
3.2 MD集团实施供应链金融的动因 |
3.3 MD集团供应链金融的提出与运作模式 |
3.3.1 应收账款融资业务运作模式 |
3.3.2 订单质押融资业务运作模式 |
3.3.3 存货质押融资业务运作模式 |
3.4 MD集团供应链金融风险识别 |
3.4.1 融资企业风险 |
3.4.2 供应链风险 |
3.4.3 市场风险 |
第四章 MD集团主导的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模型研究 |
4.1 指标选取原则 |
4.2 MD集团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2.1 非融资时企业风险评估预选指标 |
4.2.2 利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检验 |
4.2.3 企业融资时风险评估指标构建 |
4.3 层次分析法 |
4.4 模糊综合评价法 |
4.5 MD集团供应链金融风险案例分析 |
4.5.1 案例企业背景描述 |
4.5.2 确定各指标权重 |
4.5.3 确定隶属度矩阵 |
4.5.4 供应链金融风险模糊综合评价 |
第五章 MD集团供应链金融风险应对模型研究 |
5.1 理论假设与模型构建 |
5.1.1 未考虑声誉效应的委托代理模型 |
5.1.2 考虑声誉效应的委托代理模型 |
5.2 数值分析与模型对比 |
5.3 政策建议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调查表 |
(3)基于眼动追踪的用户体验度量方法研究 ——以微波炉介面优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概述 |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采取的研究方法及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微波炉介面设计概述 |
2.1.1 用户操作介面的定义 |
2.1.2 用户操作介面的研究进展 |
2.1.3 微波炉的介面发展 |
2.1.4 微波炉产品介面分类及其特征分析 |
2.2 微波炉介面交互评价研究 |
2.2.1 微波炉目标用户信息处理过程分析 |
2.2.2 微波炉用户体验行为研究 |
2.2.3 微波炉用户线下操作体验调查 |
2.3 微波炉介面设计经验与启发 |
第三章 基于用户体验问题评价与微波炉介面优化设计 |
3.1 介面优化设计的目标用户需求及产品功能分类 |
3.1.1 用户需求梳理 |
3.1.2 产品介面基础功能信息分类 |
3.2 建立基于用户体验五要素的微波炉介面用户匹配模型 |
3.2.1 用户模型的比较 |
3.2.2 用户匹配模型方案 |
3.3 微波炉介面图标设计 |
3.3.1 图标优化设计 |
3.3.2 介面信息架构 |
3.4 介面优化设计 |
第四章 基于眼动追踪的微波炉介面度量方法研究 |
4.1 用户体验度量 |
4.1.1 可用性与用户体验 |
4.1.2 用户体验度量的分类 |
4.2 基于眼动追踪的介面度量研究 |
4.2.1 现有介面优化设计的体验度量方式 |
4.2.2 基于眼动追踪的介面体验度量 |
4.3 介面度量选取指标 |
第五章 微波炉介面优化设计眼动追踪实验验证 |
5.1 原产品研究规范概述以及实验测试 |
5.1.1 实验目的 |
5.1.2 实验产品概述 |
5.1.3 实验材料 |
5.1.4 实验的流程与任务 |
5.2 眼动实验的度量测试结果统计及分析 |
5.2.1 眼动数据分析(节选) |
5.2.2 介面度量指标结果 |
5.3 微波炉介面优化设计验证 |
5.3.1 验证目的 |
5.3.2 验证的方法 |
5.3.3 优化介面设计的验证安排和流程 |
5.3.4 微波炉产品介面迭前后的对比分析 |
5.4 介面度量研究在微波炉介面设计中的体现 |
5.5 评价微波炉介面优化设计分析优劣 |
5.6 介面度量研究方法的应用推广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线上、走访调研资料 |
附录2 用户访谈资料 |
附录3 Midea X7-321D实验访谈提纲设计 |
附录4 SUS系统可用性量表 |
附录5 微波炉介面优化设计评价量表 |
(4)基于物质流分析的中国塑料资源代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1949—2018年中国塑料流量与存量分析 |
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2.1.1 生产量和进出口量 |
2.1.2 塑料产品消费结构 |
2.1.3 塑料产品使用年限 |
2.1.4 废塑料处理处置 |
2.2 塑料关键流量及存量核算 |
2.2.1 塑料生产消费量核算 |
2.2.2 废塑料处理处置量核算 |
2.3 塑料动态流量和存量分析 |
2.3.1 塑料生产量和进出口量 |
2.3.2 塑料产品生产量和进出口量 |
2.3.3 塑料消费量 |
2.3.4 废塑料产生量 |
2.3.5 塑料使用量 |
2.3.6 塑料使用存量 |
2.3.7 废塑料回收量、终端处理量和废弃量 |
2.3.8 累计废塑料回收量、终端处理量和废弃量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2018年废塑料排放清单编制 |
3.1 环境中的宏塑料及微塑料核算 |
3.1.1 进入海洋中的微塑料量 |
3.1.2 留在陆地中的微塑料量 |
3.1.3 进入海洋中的宏塑料量 |
3.1.4 留在陆地中的宏塑料量 |
3.2 环境中的宏塑料及微塑料分析 |
3.2.1 微塑料来源 |
3.2.2 宏塑料来源 |
3.2.3 微塑料种类 |
3.2.4 宏塑料种类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2019—2050年中国塑料流量与存量情景分析 |
4.1 塑料关键流量及存量情景分析 |
4.1.1 塑料使用存量情景分析 |
4.1.2 废塑料处理处置情景 |
4.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4.2.1 人口和GDP预测 |
4.2.2 塑料终端领域产品保有量预测 |
4.2.3 塑料终端领域产品塑料含量预测 |
4.2.4 废塑料处理处置预测 |
4.3 塑料动态流量和存量预测 |
4.3.1 塑料使用存量 |
4.3.2 塑料使用量 |
4.3.3 废塑料产生量 |
4.3.4 塑料消费量 |
4.3.5 废塑料处理处置量 |
4.3.6 累计废塑料处理处置量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2050年中国废塑料排放情景分析 |
5.1 环境中的宏塑料及微塑料情景分析 |
5.1.1 进入海洋中的微塑料量 |
5.1.2 留在陆地中的微塑料量 |
5.1.3 进入海洋中的宏塑料量 |
5.1.4 留在陆地中的宏塑料量 |
5.2 环境中的宏塑料及微塑料预测 |
5.2.1 微塑料来源 |
5.2.2 宏塑料来源 |
5.2.3 微塑料种类 |
5.2.4 宏塑料种类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创新点 |
6.4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我国废旧白色家电回收网络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废旧白色家电回收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2.1 废旧白色家电概念及回收的相关流程 |
2.1.1 废旧白色家电的概念 |
2.1.2 废旧白色家电回收逆向物流的界定 |
2.1.3 废旧白色家电回收逆向物流的处理流程 |
2.2 废旧白色家电回收物流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循环经济的定义 |
2.2.2 生产者延伸责任制 |
2.3 废旧白色家电回收网络相关模型算法的概述 |
2.3.1 BP神经网络法 |
2.3.2 市场供给A模型 |
2.3.3 多区位选址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白色家电行业回收网络体系分析 |
3.1 美的集团回收物流网络体系分析 |
3.1.1 美的集团的概述 |
3.1.2 美的集团废旧白色家电回收的探索 |
3.2 格力集团回收物流网络体系分析 |
3.2.1 格力集团的概述 |
3.2.2 格力集团废旧家电回收的探索 |
3.3 海尔集团回收物流网络体系分析 |
3.3.1 海尔集团对自营废旧家电回收的探索 |
3.3.2 海尔集团对联合回收的探索 |
3.3.3 海尔集团对第三方企业回收的探索 |
3.4 我国废旧白色家电回收网络的发展分析 |
3.4.1 现行回收模式的发展瓶颈 |
3.4.2 建立全国性回收网络体系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废旧白色家电数量的预测 |
4.1 废旧白色家电产生量的预测思路和方法选择 |
4.1.1 废旧白色家电产生量预测的基本思路 |
4.1.2 废旧白色家电产生量的预测方法选择 |
4.2 废旧白色家电产生量预测 |
4.2.1 2006-2018年白色家电产品保有量的统计 |
4.2.2 2019年及以后白色家电产品保有量的预测 |
4.2.3 三类白色家电每年的新增量 |
4.2.4 2019—2029年废旧白色家电的产生量 |
4.3 全国各省废旧白色家电产生量的空间分布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废旧白色家电回收网络体系的构建 |
5.1 基本原则 |
5.2 总体思路 |
5.2.1 基本构成 |
5.2.2 各组成部分的基本功能 |
5.3 空间布局 |
5.3.1 回收中心的数量以及空间布局 |
5.3.2 区域检测中心的数量及空间布局 |
5.4 六大经济区区域检测中心数量和分布的确定 |
5.4.1 西南经济区 |
5.4.2 东北经济区 |
5.4.3 华中经济区 |
5.4.4 华北经济区 |
5.4.5 华南经济区 |
5.4.6 华东经济区 |
5.5 拆解处理中心的确定和区域分布 |
5.6 回收网络的实施建议 |
5.6.1 回收网络体系中参与者责任划分与建议 |
5.6.2 回收网络体系的运营建议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6)中国生活垃圾分类产业的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
二、研究方法、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三、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和理论基础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垃圾分类研究综述 |
二、本论文研究的理论支撑 |
(一)生命周期评价理论 |
(二)环境经济学理论 |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
(四)循环经济理论 |
三、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发展现状及问题 |
一、生活垃圾分类的定义和内容 |
二、我国垃圾处置行业现状 |
(一)固体废弃物的主要类别 |
(二)我国生活垃圾处置的发展历程 |
(三)我国生活垃圾处置行业现状 |
三、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发展情况分析 |
(一)起步阶段(20世纪90年代) |
(二)试点探索阶段(2000-2015年) |
(三)发展阶段(2016年至今) |
四、我国生活垃圾分类运营主要模式及问题 |
(一)单一线下分类模式 |
(二)线上平台回收模式 |
(三)互联网+智能设备/设施组合模式 |
五、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生活垃圾分类产业链分析 |
一、我国生活垃圾分类产业链概况 |
二、我国生活垃圾分类上下游产业链分析 |
(一)垃圾分类设备 |
(二)垃圾运输车辆 |
(三)垃圾分类信息化 |
(四)垃圾分类运营 |
(五)环卫运营(收转运) |
(六)再生资源回收 |
(七)垃圾处置 |
三、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对上下游产业链的影响 |
四、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生活垃圾分类经济学分析方法 |
一、生活垃圾分类经济学分析基本思路 |
二、生活垃圾分类的环境经济学分析方法 |
(一)传统投入产出核算分析方法 |
(二)垃圾分类产业的外部性问题 |
(三)基于环境经济学理论的投入产出核算体系 |
三、生活垃圾分类的生命周期评价经济学分析方法 |
(一)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内涵的发展历程 |
(二)生命周期评价的原则和步骤 |
(三)生活垃圾分类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建立 |
四、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生活垃圾分类产业的经济学分析案例研究 |
一、我国主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发展概况及研究目标选取 |
(一)上海市 |
(二)北京市 |
(三)杭州市 |
(四)苏州市 |
(五)南京市 |
(六)研究目标选取 |
二、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产业链的经济学分析 |
(一)生活垃圾人均产生量及组成的确定 |
(二)生活垃圾分类和收集环节的投入产出分析 |
(三)生活垃圾收转运环节的投入产出分析 |
(四)再生资源分拣和资源化利用投入产出分析 |
(五)末端处置环节的投入产出分析 |
三、垃圾分类对上海垃圾处置产业链投入产出的影响分析 |
(一)垃圾分类开展前垃圾处置产业链的投入产出 |
(二)垃圾分类开展后垃圾处置产业链的投入产出 |
(三)垃圾分类对总投入产出的影响分析 |
四、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国外生活垃圾分类发展经验借鉴 |
一、国外生活垃圾分类发展情况分析 |
(一)德国 |
(二)日本 |
(三)美国 |
(四)新加坡 |
(五)瑞典 |
二、国外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体制和政策支持体系 |
(一)德国 |
(二)日本 |
(三)美国 |
(四)新加坡 |
(五)瑞典 |
三、国外生活垃圾分类的经验借鉴 |
(一)因地制宜的确定垃圾分类体系 |
(二)建立垃圾分类产业链市场化机制 |
(三)完善的法律保障 |
四、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我国生活垃圾分类产业政策分析及建议 |
一、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体制和政策支持体系 |
(一)法律法规体系 |
(二)配套政策 |
(三)经济政策 |
二、我国生活垃圾分类产业政策建议 |
(一)完善垃圾分类产业管理体系 |
(二)全面开展生产者付费制度 |
(三)建立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税收优惠制度 |
(四)研究制定鼓励垃圾资源化开发利用的政策 |
三、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一、基本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基于哈佛分析框架下格力电器财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财务分析理论 |
2.1.1 财务分析的基本概念 |
2.1.2 财务分析的方法 |
2.1.3 传统财务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
2.2 哈佛分析框架理论 |
2.2.1 哈佛分析框架的基本概念 |
2.2.2 哈佛分析框架的内容 |
2.2.3 哈佛分析框架的优势 |
第3章 格力电器概述及财务现状 |
3.1 格力电器介绍 |
3.2 格力电器股权结构 |
3.3 格力电器财务现状 |
第4章 哈佛分析框架在格力电器的应用 |
4.1 战略分析 |
4.1.1 家电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4.1.2 格力电器竞争战略分析 |
4.2 会计分析 |
4.2.1 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分析 |
4.2.2 会计项目质量分析 |
4.3 财务分析 |
4.3.1 资产负债表分析 |
4.3.2 利润表分析 |
4.3.3 现金流量表分析 |
4.3.4 财务比率分析 |
4.4 前景分析 |
4.4.1 家电行业前景分析 |
4.4.2 格力电器前景分析 |
第5章 格力电器发展问题及建议 |
5.1 格力电器发展存在的问题 |
5.1.1 战略方面存在的问题 |
5.1.2 会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
5.1.3 财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
5.1.4 前景方面存在的问题 |
5.2 优化格力电器发展的建议 |
5.2.1 战略方面的建议 |
5.2.2 会计方面的建议 |
5.2.3 财务方面的建议 |
5.2.4 前景方面的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8)哈佛分析框架下的GLDQ公司财务报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及结构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结构框架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哈佛分析框架的相关内容 |
2.1 哈佛分析框架的内容 |
2.1.1 战略分析 |
2.1.2 会计分析 |
2.1.3 财务分析 |
2.1.4 前景分析 |
2.2 哈佛分析框架的优点 |
2.2.1 传统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
2.2.2 哈佛分析框架相对于传统财务分析的优势 |
第3章 家电行业及GLDQ公司的基本情况 |
3.1 家电行业现状 |
3.2 GLDQ公司基本概况 |
3.3 GLDQ公司财务状况 |
第4章 哈佛分析框架下的GLDQ公司财务分析 |
4.1 战略分析 |
4.1.1 宏观环境分析 |
4.1.2 中观产业环境分析 |
4.1.3 微观竞争分析 |
4.2 会计分析 |
4.2.1 识别主要的会计政策和项目 |
4.2.2 分析主要的会计政策和项目 |
4.3 财务分析 |
4.3.1 偿债能力分析 |
4.3.2 营运能力分析 |
4.3.3 盈利能力分析 |
4.3.4 成长能力分析 |
4.4 前景分析 |
4.4.1 GLDQ公司的前景预测 |
4.4.2 GLDQ公司的风险预测 |
第5章 结论与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2 启示 |
5.2.1 对GLDQ公司的启示 |
5.2.2 对同行业公司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后记 |
(9)基于FCFF模型的H公司企业价值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企业价值与企业价值评估方法 |
1.2.2 现金流折现模型及应用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逻辑框架 |
1.5 主要贡献和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概述 |
2.1 企业价值评估的界定及核心方法 |
2.1.1 企业价值的内涵 |
2.1.2 企业价值评估的概念 |
2.1.3 企业价值评估的核心方法 |
2.2 企业价值评估基础理论 |
2.2.1 艾尔文·费雪的资本价值理论 |
2.2.2 资本资产定价理论 |
2.2.3 李延喜的动态现金流量理论 |
第三章 自由现金流折现(FCFF)模型及其修正 |
3.1 FCFF模型的概述 |
3.1.1 FCFF模型的原理和类型 |
3.1.2 FCFF模型的构建思路 |
3.1.3 FCFF模型的基本参数 |
3.2 FCFF模型的优势 |
3.2.1 综合性强 |
3.2.2 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 |
3.2.3 反映了企业未来发展变化 |
3.3 FCFF模型的不足及其修正方法 |
3.3.1 FCFF模型的不足 |
3.3.2 FCFF模型的折现率修正方法 |
3.4 改进后FCFF模型的实用性及评估思路 |
3.4.1 改进后FCFF模型的实用性 |
3.4.2 改进后FCFF模型的评估思路 |
第四章 H公司基于改进后FCFF模型的企业估值分析 |
4.1 所处的宏观经营环境分析 |
4.2 所处的行业状况分析 |
4.3 H公司基本面分析 |
4.3.1 H公司概况 |
4.3.2 H公司经营战略分析 |
4.3.3 H公司历史绩效分析 |
4.4 预测期H公司自由现金流预测 |
4.4.1 营业收入预测 |
4.4.2 经营营运资本预测 |
4.4.3 净经营性长期资产预测 |
4.4.4 税后净经营利润预测 |
4.4.5 折旧和摊销预测 |
4.4.6 公司自由现金流量的测算 |
4.5 H公司折现率(WACC)的确定 |
4.5.1 资本结构预测 |
4.5.2 债务资本成本的确定 |
4.5.3 权益资本成本的确定 |
4.5.4 动态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确定 |
4.6 H公司企业价值评估计算 |
第五章 结果分析与案例启示 |
5.1 评估结果分析 |
5.1.1 敏感性分析 |
5.1.2 基于传统FCFF模型的H公司价值评估 |
5.1.3 基于市场法的H公司价值评估 |
5.1.4 三次评估结果的比较分析 |
5.2 案例启示 |
5.2.1 明确企业价值的表现形式 |
5.2.2 选择与企业匹配的估值方法 |
5.2.3 估值要考虑行业和企业实际情况 |
5.2.4 FCFF模型折现率的修正 |
5.2.5 引导管理层关注企业价值提升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附录 |
(10)青藏高原农村家庭能源消费与能源贫困研究 ——以青海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应对气候变化与区域环境治理的共同需求 |
1.1.2 可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需求 |
1.1.3 家庭尺度是能源地理研究精细化的必然趋势 |
1.2 研究意义与关键问题 |
1.2.1 研究意义 |
1.2.2 关键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理论方法 |
1.3.1 框架结构 |
1.3.2 理论基础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进展与综述 |
2.1 中国家庭能源研究进展及述评 |
2.1.1 研究主题与热点 |
2.1.2 家庭能源消费特征及其趋势 |
2.1.3 家庭能源消费的环境效应 |
2.1.4 家庭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 |
2.1.5 中国家庭能源转型政策 |
2.2 国际家庭能源消费研究进展与述评 |
2.2.1 家庭能源消费研究热点及其主题 |
2.2.2 发达国家家庭能源消费特征及其趋势 |
2.2.3 家庭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 |
2.2.4 家庭能源消费的环境效应 |
2.3 国内外家庭能源消费研究对比及启示 |
2.3.1 家庭能源消费特征差异 |
2.3.2 家庭能源消费影响因素差异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采集 |
3.1 青藏高原区情概述 |
3.2 研究靶区概况及能源地理特征 |
3.2.1 自然地理特征 |
3.2.2 社会经济特征 |
3.2.3 自然资源概况 |
3.2.4 民族文化特征 |
3.3 数据采集过程及处理 |
3.3.1 数据采集步骤 |
3.3.2 数据标准化及预处理 |
第四章 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贫困评估 |
4.1 家庭能源消费结构及影响因素 |
4.1.1 家庭能源消费结构 |
4.1.2 家庭能源用途及其分布 |
4.1.3 非商品能源需求的影响因素 |
4.2 能源贫困内涵与方法 |
4.2.1 能源贫困内涵 |
4.2.2 能源贫困测量方法 |
4.3 青海省能源贫困测量 |
4.3.1 基于现实情景 |
4.3.2 基于以电取代固体能源的情景 |
4.3.3 能源贫困和收入贫困 |
4.4 小结 |
第五章 家庭能源消费的空间分异特征 |
5.1 牧区家庭能源消费活动特征 |
5.1.1 家庭能源消费结构 |
5.1.2 家庭能源用途量化 |
5.1.3 家庭能源重要性认知分析 |
5.1.4 家庭能源可得性分析 |
5.2 农区家庭能源消费活动特征 |
5.2.1 家庭能源消费结构特征 |
5.2.2 家庭能源用途量化 |
5.2.3 家庭能源重要性认知分析 |
5.2.4 家庭能源可得性分析 |
5.3 农牧交错区家庭能源消费活动特征 |
5.3.1 家庭能源消费结构 |
5.3.2 家庭能源用途量化分析 |
5.3.3 家庭能源重要性认知分析 |
5.3.4 家庭能源可得性分析 |
5.4 家庭用能结构空间比较(交通用能) |
5.4.1 出行交通方式 |
5.4.2 交通用能结构 |
5.4.3 节能政策响应 |
5.5 小结 |
第六章 家庭能源消费环境效应分析 |
6.1 环境效应机理及排放测算 |
6.2 总体分析 |
6.3 空间对比分析 |
6.4 小结 |
第七章 典型家庭能源消费物质流建模 |
7.1 牧区典型家庭能源活动建模分析 |
7.2 农区典型家庭能源活动建模分析 |
7.3 农牧交错区典型家庭能源活动建模分析 |
7.4 小结 |
第八章 家庭能源消费优化策略 |
8.1 加强政策制定,夯实数据统计 |
8.1.1 分区制定政策 |
8.1.2 加强生活能源消费统计工作 |
8.1.3 加强交通部门能源政策制定 |
8.2 优化炉灶设备,改造住宅外墙 |
8.2.1 优化炉灶设备 |
8.2.2 改造住宅外墙 |
8.3 推广清洁能源,缓解能源贫困 |
8.3.1 扩大太阳能应用方式 |
8.3.2 提高沼气利用技术 |
8.3.3 倡导清洁能源消费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1.1 青海家庭能源消费特征及能源贫困评估 |
9.1.2 牧区家庭能源消费结构特征 |
9.1.3 农区家庭能源消费结构特征 |
9.1.4 农牧交错区家庭能源消费结构特征 |
9.1.5 家庭能源消费环境效应空间特征 |
9.1.6 家庭能源消费优化策略 |
9.2 创新点 |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问卷信息 |
附录2 半结构式访谈提纲 |
附录3 调研实图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常用家电使用年限(论文参考文献)
- [1]可持续责任感驱动的家电线上消费体验设计研究 ——以美的为例[D]. 颜甜. 江南大学, 2021(01)
- [2]家电业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 ——以MD集团为例[D]. 付聪.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基于眼动追踪的用户体验度量方法研究 ——以微波炉介面优化为例[D]. 梁连英.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4]基于物质流分析的中国塑料资源代谢研究[D]. 栾晓玉. 山东大学, 2020(10)
- [5]我国废旧白色家电回收网络体系构建研究[D]. 潘登. 燕山大学, 2020(01)
- [6]中国生活垃圾分类产业的经济学分析[D]. 尉薛菲.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7]基于哈佛分析框架下格力电器财务分析[D]. 张硕.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8]哈佛分析框架下的GLDQ公司财务报表分析[D]. 计婷婷. 吉林财经大学, 2019(03)
- [9]基于FCFF模型的H公司企业价值评估研究[D]. 周佳阅.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10]青藏高原农村家庭能源消费与能源贫困研究 ——以青海省为例[D]. 姜璐. 兰州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