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南省国家疾病监测点人群被动吸烟及劝戒烟情况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旭明[1](2020)在《云南农村三个民族烟草暴露和相关慢性病的流行现状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分析云南省农村三个民族(汉族、纳西族和白族)烟草暴露(包括主动吸烟和被动吸烟)及5种吸烟相关慢性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的流行现状,测算出5种吸烟相关慢性病的疾病负担和慢性病归因于烟草暴露的人群归因危险度,分析烟草暴露及5种吸烟相关慢性病对云南省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人群健康的危害及对家庭和社会经济的影响,提出改善慢性病管理和控制的建议。[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现况调查设计,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云南省三个县7534名35岁及以上的汉族、白族和纳西族村民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收集当地村民的基本人口学信息、家庭经济状况(家庭人口数、家庭年总收入、年总支出、年食品支出等)、主动吸烟(以下简称吸烟)与被动吸烟行为(吸烟者的初次吸烟和规律吸烟年龄、吸烟种类、吸烟方式、吸烟量、尼古丁依赖情况、戒烟意愿、吸烟和被动吸烟场所等)、生活行为方式、5种吸烟相关慢性病的患病情况、家族史、因慢性病支出的医疗费用情况(住院费、门诊费、药费、患者及陪护人因看病发生的交通费、营养费、住宿费、误工费等),并通过体格检查测量每个村民的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和肺功能。采用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作为5种吸烟相关慢性病疾病负担的测量指标;采用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和因病致贫来评价5种吸烟相关慢性病对家庭经济的影响;采用二步模型法测算5种慢性病的直接疾病经济负担,采用人力资本法结合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法测算5种慢性病的间接疾病经济负担,并与归因危险度相结合测算归因于烟草暴露的5种慢性病的社会疾病经济负担。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烟草暴露与5种慢性病的关系以及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和因病致贫的影响因素。[结果]1.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830份,获得有效问卷7534份,问卷有效率96.2%;其中汉族2502人(33.2%),纳西族2531人(33.6%),白族2501人(33.2%)。调查人群总体吸烟率、现在吸烟率、现在吸烟者的尼古丁依赖率、被动吸烟率分别为38.9%、30.4%、37.5%和30.3%;汉族、纳西族和白族的吸烟率分别为37.3%、40.6%和38.7%,其中男性分别为74.8%、78.2%和81.2%,女性分别为1.8%、4.1%和2.8%;现在吸烟率分别为28.5%、32.2%和30.5%,其中男性分别为57.9%、63.2%和65.3%,女性分别为0.8%、2.2%和1.0%;现在吸烟者的尼古丁依赖率分别为35.0%、42.3%和34.8%,其中男性分别为35.1%、42.5%和34.9%,女性分别为30.0%、36.7%和28.6%;被动吸烟率分别为22.5%、38.4%和30.3%,其中男性分别为18.4%、30.1%和25.9%,女性分别为24.2%、41.4%和31.7%;三个民族均是男性的吸烟率和现在吸烟率明显高于女性(经χ2检验,P<0.01),而女性的被动吸烟率高于男性(经χ2检验,P<0.01);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上人群的吸烟率和现在吸烟率高于受教育水平为文盲的人群(经χ2检验,P<0.01);医疗服务可及性差的人群的被动吸烟率高于医疗服务可及性好者(经χ2检验,P<0.05)。三个民族中均以纳西族的吸烟率、现在吸烟率和被动吸烟率最高,汉族的最低(经χ2检验,P<0.05);纳西族现在吸烟者的尼古丁依赖率最高,白族的最低(经χ2检验,P<0.05)。2.调查地区三个民族现在吸烟者的吸烟和被动吸烟行为比较结果显示:纳西族的每天吸烟量(21±13支)和每月吸烟花费(403±439元)最高,汉族的最低(17±11支和293±226元,经秩和检验,P<0.01);初次吸烟年龄以纳西族的最低(19±6岁),汉族的最高(21±5岁,经方差分析,P<0.01);规律吸烟年龄则以纳西族的最低(20±6岁),白族的最高(24±10岁,经方差分析,P<0.01)。三个民族均是以吸过滤嘴香烟为主(>77%),而纳西族女性吸烟斗的比例(28.6%)明显高于汉族和白族(经χ2检验,P<0.01);吸烟原因中均是以烟瘾太大所占比例最高(>50%),戒烟原因中均是以已经生病所占比例最高(>30%);纳西族在公共场所吸烟和从未尝试过戒烟的比例(52.3%和77.7%)最高,汉族的最低(32.6%和68.2%,经χ2检验,P<0.01)。纳西族居民被动吸烟场所为公共场所的比例和对吸烟持不介意态度的比例最高(经χ2检验,P<0.01),而汉族过去一周吸烟者在小孩和孕妇面前吸烟的比例最高(经χ2检验,P<0.05)。3.调查地区三个民族5种吸烟相关慢性病的流行现状比较结果显示:调查人群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的总体患病率分别为41.1%、2.6%、4.1%、14.1%和 1.3%,其中汉族的分别为45.2%、2.5%、4.2%、11.5%和0.8%,纳西族的分别为38.0%、2.9%、1.8%、17.7%和1.7%,白族的分别为40.2%、2.3%、6.2%、13.2%和1.4%;三个民族均是男性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脑卒中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经χ2检验,P<0.01)。汉族的高血压患病率高于纳西族和白族(经χ2检验,P<0.01),白族的脑卒中患病率明显高于汉族和纳西族(经χ2检验,P<0.01),而纳西族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明显高于汉族和白族(经χ2检验,P<0.01),三个民族冠心病患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χ2检验,P<0.01)。4.调查地区三个民族5种吸烟相关慢性病的疾病负担比较结果显示:汉族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的每千人口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值)分别为 1.23、21.65、27.94、54.37和0.95,纳西族的分别为3.34、26.43、29.39、85.93和 1.42,白族的分别为 1.00、19.71、27.79、59.44和1.15,三个民族均是男性冠心病、脑卒中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每千人口DALY值高于女性。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每千人口DALY均是以纳西族最高,白族最低;哮喘的疾病负担则以白族最高,汉族最低。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地区吸烟人群患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的风险分别是非吸烟人群的1.50倍、7.82倍、4.31倍、2.24倍和3.95倍,而被动吸烟人群患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的风险分别是非被动吸烟人群的1.42倍、8.71倍、3.10倍、2.31倍和3.08倍;如果消除吸烟和被动吸烟,将使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的患病率分别下降16.20%、72.61%、56.29%、32.5%、53.44%和 11.29%、70.01%、38.85%、28.4%、38.66%。男性5种吸烟相关慢性病归因于吸烟的患病率明显高于被动吸烟,而女性5种吸烟相关慢性病归因于被动吸烟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吸烟。6.在调查的5812户家庭中,医保报销前因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导致的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分别为14.93%、28.04%、27.21%、14.45%和24.21%,因病致贫发生率分别为 18.82%、26.98%、24.26%、17.28%和17.89%;医保报销后的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分别为13.42%、24.34%、24.26%、11.73%和 18.95%,因病致贫发生率分别为5.44%、10.05%、11.80%、5.86%和8.42%。汉族因5种慢性病导致的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分别为13.81%、21.67%、32.08%、12.68%和14.29%,纳西族的分别为18.26%、37.5%、22.73%、13.49%和22.50%,白族的分别为 14.10%、22.81%、25.16%、17.63%和32.35%;汉族因5种慢性病导致的因病致贫发生率分别为19.00%、26.67%、33.96%、18.31%和 14.29%,纳西族的分别为27.81%、33.33%、20.45%、18.58%和20.00%,白族的分别为 13.25%、19.30%、18.71%、15.11%和17.65%;其中以汉族脑卒中患者家庭因病致贫的发生率最高(33.96%),哮喘的最低(14.29%);以纳西族冠心病患者家庭因病致贫的发生率最高(33.3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最低(18.58%);以白族冠心病患者家庭因病致贫的发生率最高(19.30%),高血压的最低(13.25%)。三个民族中,纳西族高血压患者家庭的因病致贫发生率高于汉族和白族高血压患者家庭(经χ2检验,P<0.05);汉族脑卒中患者家庭的因病致贫发生率高于纳西族和白族脑卒中患者家庭(经χ2检验,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是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危险因素,而家庭年人均收入高是灾难性卫生支出的保护因素;贫困户、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卒中均为因病致贫的危险因素,而家庭年人均收入高和医疗服务可及性好是因病致贫的保护因素。7.调查人群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的人均疾病经济负担分别为3422.2元、11377.4元、10592.4元、10548.3元、5580.9元,其中人均直接经济负担分别为3295.4元、9902.3元、8688.3元、5672.7元和5499.7元,人均间接经济负担分别为126.8元、1475.1元、1904.1元、4875.6元和81.2元;总的疾病经济负担分别为788.3百万元、49.8百万元、78.6百万元、270.4百万元和24.9百万元。冠心病的人均直接疾病经济负担和人均总疾病经济负担最高,其次是脑卒中,高血压的最低;而人均间接疾病经济负担则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最高,其次为脑卒中,哮喘的最低。其中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的人均直接疾病经济负担中均是以住院费用所占比重最大,而高血压的人均直接疾病经济负担中则是以门诊费用所占比重最大。在5种吸烟相关慢性病中,高血压导致的总社会疾病经济负担最重,其次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的最低。高血压归因于吸烟和被动吸烟的社会疾病经济负担最大,其次为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最低。8.烟草暴露对调查地区社会经济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地区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归因于吸烟的社会经济负担分别为127.7百万元、44.2百万元、87.9百万元、13.3百万元和36.2百万元,归因于被动吸烟的社会经济负担分别为89.0百万元、30.5百万元、76.8百万元、9.6百万元和34.9百万元;其中高血压归因于吸烟和被动吸烟的社会疾病经济负担最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最低;5种慢性病种均是男性归因于吸烟的社会疾病经济负担高于被动吸烟,而女性归因于被动吸烟的社会疾病经济负担高于吸烟。[结论]1.调查地区人群的总体吸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现在吸烟者的尼古丁依赖率也处于较高水平,但戒烟意愿明显低于全国水平。调查人群在吸烟率和被动吸烟率方面存在性别和民族差异性,男性的吸烟率明显高于女性,而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遭受被动吸烟;少数民族的吸烟率和被动吸烟率均高于汉族,其中以纳西族人群的烟草暴露问题尤为严重。2.调查地区不同民族在吸烟习惯、烟具的使用、吸烟行为和吸烟知识、态度方面均存在明显的民族差异性,其中纳西族村民在控烟意识和相关知识方面尤为薄弱,应引起关注和重视。未来控烟政策的制定应考虑不同的风俗习惯等民族异质性,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控烟措施。3.5种吸烟相关慢性病的患病率和疾病负担均存在明显的民族差异。高血压的患病率以汉族最高,且高于全国水平;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每千人口 DALY值均是以纳西族最高,而哮喘的每千人口 DALY值则以白族最高;5种吸烟相关慢性病对少数民族居民健康的危害已不容忽视。4.调查地区5种吸烟相关慢性病的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和因病致贫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全国一般人群的水平,5种吸烟相关慢性病的患者家庭导致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和因病致贫的发生率均较非患病家庭明显增加,给家庭经济带来了沉重的疾病经济负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和因病致贫的发生率,对减轻当地居民的疾病经济负担有积极作用。5.吸烟和被动吸烟使得调查人群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的患病率明显增加,在对居民健康造成危害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医疗资源,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此外,5种慢性病中均是男性归因于吸烟的社会疾病经济负担高于被动吸烟,而女性归因于被动吸烟的社会疾病经济负担高于吸烟。提示加强当地村民关于吸烟和被动吸烟危害的健康教育,有助于降低5种吸烟相关慢性病的发生,同时也可减少因其所产生的社会疾病经济负担。
刘璞瑜,吴红英[2](2018)在《海南省常住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其危险因素调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海南省常住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为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5年9-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琼海市和五指山市抽取1 200名40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取面对面调查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进行体格检查、基础肺功能检查以及支气管舒张试验后肺功能检查。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加权后计算该省患病率,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OPD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调查1 103人,其中COPD患者113例,加权后总患病率为10.4%;琼海市患病率(11.7%)高于五指山市患病率(4.7%),男性患病率(13.1%)高于女性患病率(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0.452,95%CI:0.218~0.934)、高龄(OR=1.124,95%CI:1.094~1.155)、高吸烟指数(OR=1.298,95%CI:1.015~1.661)、儿童期因呼吸疾病住院史(OR=4.033,95%CI:1.695~9.598)、呼吸系统疾病史(OR=2.368,95%CI:1.369~4.094)是COPD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男性、高龄、吸烟、儿童期因呼吸疾病住院和反复呼吸道感染是COPD发病的危险因素,应通过加强健康教育、控烟、体育锻炼和普及肺功能检查等手段预防COPD的发生发展。
王卫峰,王文文,孙盼盼,周刚[3](2018)在《河南省居民戒烟行为现状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河南省居民的戒烟现状、戒烟意愿及戒烟服务接受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制定控烟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河南省16个监测点共抽取15~69岁城乡常住居民3 768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结果:2015年河南省15~69岁居民吸烟率为31. 77%,现在吸烟率为26. 17%,戒烟率为17. 63%,成功戒烟率为11. 61%,戒烟率及成功戒烟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高而升高(P <0. 05);现在吸烟者中,就诊时医护人员建议戒烟的比例为47. 16%,随着吸烟者年龄的增长,医护人员劝戒烟的比例升高(P <0. 05),就诊时医护人员建议戒烟者,其未来打算戒烟和尝试过戒烟的比例高于就诊时未接受过医护人员建议戒烟者(P <0. 05);现在吸烟者中知晓戒烟电话和戒烟门诊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7. 22%和30. 63%,如果戒烟可能会使用戒烟电话和戒烟门诊者分别占30. 12%和16. 94%。结论:河南省居民吸烟率较高,吸烟者戒烟愿望较强,自觉戒烟行为较多,有一定的成功戒烟率,但戒烟服务明显不足。
梁锐明[4](2017)在《长期暴露于PM2.5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关联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欧美发达国家许多基于大规模人群的队列研究结果均表明长期暴露于细颗粒物(pm2.5)会增加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但是在亚洲国家,特别是长期处于高污染浓度背景下的中国,这方面的研究数量非常有限。本文利用慢病危险因素监测和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网络报告的数据,估计pm2.5长期暴露对我国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影响,并探索我国PM2.5慢性心脑血管效应的人群易感因素。研究对象与方法本研究共61768名40岁以上随访对象的个体特征及慢性病患病情况的基线数据均来源于2010-2011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系统(简称“慢病危险因素监测系统”)。各监测点1990-2013年的PM2.5年均浓度估计值来源于全球疾病负担2013研究。我们利用慢病危险因素监测数据库和全国死因监测数据库匹配为主,主动性随访为辅的方法随访调查对象的死亡结局,随访时间为2011-2015年。主要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长期暴露于PM2.5与心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以及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获得我国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比(HR)及其95%置信区间(95%CI)。结果本研究共随访40岁以上人群共61768人,随访时间为2011-2015年,5年共随访到2801人死亡(男性1411人,女性1390人)。其中1205人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416人因缺血性心脏病死亡,663人因脑血管疾病死亡。2010年,全国161个监测点的PM2.5年均浓度均值为47.29μg/m3,浓度范围为1.71-92.04μg/m3。本文在调整性别、年龄、教育水平、婚姻状况、吸烟状况、饮酒、室内空气污染、BMI分组、高血压患病史等潜在的混杂因素后,未发现PM2.5污染与40岁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死亡之间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HR分别为1.014(95%CI:0.981,1.047)、1.043(95%CI:0.986,1.104)、1.031(95%CI:0.987,1.078)。利用不同时期的污染物浓度算术均值作为居民污染物暴露估计值,或删除不同入选条件的随访对象均未能改变PM2.5心脑血管疾病效应值方向和大小。删除死因监测系统中漏报率为20%以上的监测点后,发现PM2.5会增加40岁以上人群缺血性心脏病的死亡风险。利用分层分析探索PM2.5健康效应的人群易感因素时,我们发现长期暴露于PM2.5会增加40岁以上的过去吸烟者、东部地区居民的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会增加超重或肥胖者、农村居民以及中部地区居民的缺血性心脏病死亡风险。结论利用数据库匹配和现场调查结合的方法随访慢病危险因素监测人群的死亡结局,本文未发现长期暴露PM2.5与40岁以上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以及脑血管疾病死亡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在40岁以上人群中,PM2.5会增加过去吸烟者、东部地区居民的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会增加超重或肥胖者、农村居民以及中部地区居民的缺血性心脏病死亡风险。
石锋,王飞[5](2016)在《我国农村居民被动吸烟率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系统评价我国农村居民被动吸烟情况,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控烟法规和开展有针对性的控烟行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Wanfangdata、VIP、CBM和Pubmed数据库,查找2001年至2015年发表的我国农村居民被动吸烟相关文献,采用CMA V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农村居民被动吸烟率为46.6%(95%CI 40.5%52.8%)。分层分析显示男、女分别为45.7%和47.5%;东部、中西部地区分别为45.7%和51.1%;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和家中分别为22.1%、34.2%和71.3%;性别、研究地区和场所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我国农村居民被动吸烟率较高,女性高于男性,中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家中高于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
岳伟[6](2016)在《中国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明确2014年中国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患病率,总结中国40岁及以上脑卒中人群的人口学特征和高血压、糖尿病、房颤、血脂异常、吸烟、明显超重或肥胖、运动缺乏、脑卒中家族史阳性等8种危险因素的伴随特点。探讨中国40岁及以上人群的脑卒中危险分层和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基本情况、中国40岁及以上人群中主要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检出率。比较2011-2014年中国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患病和脑卒中危险因素检出率的变化趋势。对天津市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患病率和脑卒中人群特点进行分析,并与全国数据进行对比。尽可能明确我国中老年人群的脑卒中患病特点,以及与主要脑卒中危险因素的伴随关系,更多揭示脑卒中流行规律,为脑卒中防控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持。方法:以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公益性专项“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为依托。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抽取了133家市县共计256个城乡社区筛查点,对选定城乡社区40岁及以上区常住居民进行筛查。在整理清洗后,共有726451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样本库进入后续分析研究。采用横断面观察法,对样本库人群的一般资料、人口学信息、既往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获得中国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患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资料,并实现了工程数据的科学化应用。结果:(1)以2014年中国城乡社区整群抽样结果分析,中国40岁及以上人群的脑卒中粗患病率为2.45%,标化患病率为2.11%。男性脑卒中患病率高于女性。(2)中国东北地区人群脑卒中患病率最高,华北其次,华南和西南地区脑卒中患病率最低。总体上中国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患病率呈现“北高南低”的趋势。(3)以六省市资料为代表,2011年到2014年40岁及以上人群的脑卒中患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4)中国40岁及以上人群中脑卒中高危人群占15.32%,中危人群占13.80%。低危人群占70.88%。(5)中国40岁及以上脑卒中人群的主要伴随危险因素中高血压最常见,伴随比例为71.76%;其次血脂异常,伴随比例为52.87%;第三位为明显超重或肥胖(35.37%)和缺乏运动(34.05%)。以下依次为脑卒中家族史(29.69%)、吸烟(26.74%)、糖尿病(21.02%)、房颤(9.99%)。(6)中国40岁及以上人群主要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血脂异常、高血压、明显超重或肥胖、缺乏运动、吸烟、糖尿病、脑卒中家族史、房颤。(7)中国40岁及以上男性人群检出率最高的前三位脑卒中危险因素为吸烟、血脂异常、高血压;女性人群检出率最高是血脂异常、高血压、明显超重或肥胖。中年人群主要是血脂异常、明显超重或肥胖、运动缺乏;老年人群则为高血压、血脂异常、运动缺乏。城市人群主要是血脂异常、高血压、运动缺乏;农村人群则是血脂异常、高血压、明显超重或肥胖。(8)以六省市资料为代表,2011年到2014年40岁及以上人群的高血压、房颤、脑卒中家族史阳性的检出率呈现总体下降趋势,而血脂异常、糖尿病、明显超重或肥胖的检出率呈持续升高趋势,运动缺乏的检出率相对稳定。(9)中国40岁及以上脑卒中家族史阳性人群中脑卒中患病率11.38%,房颤人群脑卒中患病率9.48%,糖尿病人群脑卒中患病率8.06%,高血压人群脑卒中患病率7.99%,运动缺乏人群脑卒中患病率4.52%,明显超重或肥胖人群脑卒中患病率4.26%,血脂异常人群脑卒中患病率4.23%,吸烟人群脑卒中患病率4.11%。(10)2012-2014年天津市40岁及以上常住人群的脑卒中粗患病率为2.86%。2014年度天津市40岁及以上常住人群脑卒中标化患病率为2.65%。(11)天津市40岁及以上脑卒中人群中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明显超重或肥胖、缺乏运动、脑卒中家族史阳性等因素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以吸烟、缺乏运动、明显超重或肥胖更为显着。(12)天津市40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运动缺乏、明显超重或肥胖、脑卒中家族史阳性的检出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血脂异常和房颤的检出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结论:1、中国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患病率处于高水平,且有逐年递增的趋势。2、中国脑卒中呈现年轻化特点,劳动力人口占比较高,可能是我国脑卒中社会负担严重的原因之一。3、脑卒中人群的危险因素高伴随率、一般人群的危险因素高检出率提示中国脑卒中高发的重要原因与从上游危险因素控制不良相关,我国脑卒中防控应注意关口前移。4、中国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和危险因素分布,有明显的地域差别,整体呈现“北高南低”的特点。5、天津市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患病率在全国处于高水平,并逐年增长,天津市脑卒中形式严峻。6、天津市多项脑卒中危险因素在人群检出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脑卒中人群危险伊苏控制不理想,脑卒中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问题较为严重。
丁荣楣,王平,马丽君,田奕[7](2016)在《2001年—2012年我国居民被动吸烟率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系统评价我国居民被动吸烟情况,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控烟法规和开展有针对性的控烟行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data)、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PubMed数据库,查找2001年—2015年发表的我国居民被动吸烟相关文献,采用CMA V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41篇文献,共计被动吸烟居民181 196人,不吸烟居民432 511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居民被动吸烟率为45.1%。分层分析显示,男41.9%、女46.4%;东部、中西部地区分别为44.2%和52.3%;城市、农村分别为42.8%和46.1%;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和家中分别为28.8%、33.2%和71.0%;性别、研究地区、地域、场所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001年—2004年、2005年—2008年和2009年—2012年被动吸烟率分别为53.3%、46.1%和43.4%,居民被动吸烟率有下降趋势。[结论]我国居民被动吸烟率较高但有下降趋势,在性别、研究地区、地域和场所存在差异。
柏红梅,莫少雄[8](2014)在《2013年海南省两市县重点人群吸烟知识、态度和行为监测信息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海南省医生、教师、公务员3类重点人群吸烟和被动吸烟相关知识、态度、行为信息,为制定控烟计划,创建无烟环境提供依据。方法在国家抽中的监测点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海南东部最发达地区三亚市和西部相对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乐东县烟草监测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调查结果显示,乐东县吸烟男性比例为67.95%,高于三亚市的57.89%。监测点公务员的吸烟率最高为50.0%,医生的吸烟率最低为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5,P<0.05);乐东县的公务员吸烟率为32.1%,高于三亚市的17.7%。医生、公务员和教师戒烟人数比例分别为15.4%,4.5%和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11,P<0.05)。三亚市医生戒烟人数比例为23.1%,高于乐东县的7.7%(χ2=7.091,P<0.05)。被调查的医生、教师和公务员吸烟者的烟龄多数在110年之间,分别占56.3%、43.2%和35.9%。而烟龄超过20年的吸烟者中公务员所占的比例最大(33.3%),其次是教师(18.9%),被调查的医生中烟龄均不超过20年。三亚和乐东两个监测点重点人群对吸烟相关疾病肺癌、哮喘、中风、骨质疏松症和婴儿猝死综合征的认知率分别为89.8%和85.9%),69.8%和65.4%),48.5%和42.3%),46.4%和28.2%),36.2%和32.9%)。结论医疗卫生机构创无烟单位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应加大政府机构控烟力度,促进地方控烟立法,对相对欠发达地区加强控烟知识、技能和能力培训,创无烟环境和无烟氛围。
殷姿[9](2013)在《某市KTV从业人员吸烟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株洲市KTV从业人员吸烟行为的发生现况,掌握其流行病学特征并分析探讨其现在吸烟的影响因素,为开展KTV从业人员控烟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二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获取调查样本。采用自编调查问卷以无记名方式调查株洲市KTV从业人员吸烟行为的现况和影响因素。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p±1.96Sp对总体吸烟率与被动吸烟率的95%置信区间进行估计;采用χ2检验比较吸烟率和被动吸烟率在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之间的差别(a=0.05);采用方差分析进行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之间烟草相关知识得分比较,LSD-t检验进行多个样本均数间的多重比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KTV从业人员现在吸烟的影响因素(aλ=0.05,α出=0.10)结果:株洲市KTV从业人员吸烟率为34.3%,现在吸烟率为33.2%,常吸烟率为21.8%,重型吸烟率为9.8%,戒烟率为3.3%,戒烟成功率为1.8%,戒烟复吸率为9.4%,被动吸烟率为78.1%。KTV从业人员吸烟率在不同年龄、性别、户口所在地、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结构、是否独生子女、工种、月收入间存在差别,在汉族与少数名族之间无差别;被动吸烟率在不同性别、工种、月收入间存在差别;烟草相关知识得分在不同年龄、户口所在地、文化程度、家庭结构、工种、月收入间存在差别。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同居住者吸烟情况、密切朋友吸烟情况、对吸烟的总体看法、对吸烟消除疲劳的认知、对室内公共场所吸烟者予以罚款处理的态度、是否上过有关吸烟或暴露于二手烟危害知识课程、对本市室内公共场所禁烟规定知晓情况是影响株洲市KTV从业人员现在吸烟的影响因子,其OR值分别为1.467、6.427、1.337、1.479、1.444、1.701、1.556、0.580、0.605。结论:1、株洲市KTV从业人员吸烟率为34.3%,现在吸烟率为33.2%,常吸烟率为21.8%,重型吸烟率为9.8%,戒烟率为3.3%,戒烟成功率为1.8%,戒烟复吸率为9.4%,被动吸烟率为78.1%,除常吸烟率和重型吸烟率外,其他各吸烟行为指标均高于全国普通居民水平。2、株洲市KTV从业人员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之间吸烟率、被动吸烟率、烟草相关知识得分有差别。3、株洲市KTV从业人员现在吸烟的危险因素是:年龄、性别、同居住者吸烟情况、密切朋友吸烟情况、对吸烟的总体看法、对吸烟消除疲劳的认知、对室内公共场所吸烟者予以罚款处理的态度;其保护因素是上过有关吸烟或暴露于二手烟危害知识课程和知道本市有室内公共场所禁烟规定。
吴彩霞[10](2013)在《重庆市黔江区居民超重、肥胖和高血压现况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开展黔江区超重、肥胖和高血压现状及其危险行为现况调查,初步掌握该地区居民超重、肥胖和高血压患病现状及相关危险行为因素,为创建“健康重庆”、确定疾病预防控制优先领域、制定超重、肥胖和高血压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此项工作锻炼技术队伍,提高专业人员的现场工作能力,同时为本地区慢性病数据库的建立探索方法。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黔江区18岁及以上在本地区居住6个月以上的居民600人。按照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项目要求,采用统一的调查表,收集调查人员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和主要行为特征,其中行为特征包括吸烟、饮酒、饮食、运动等因素;以被调查村(居委会)为单位,集中进行医学检查,检测内容包括身高、体重、腰围和血压。所有数据采用中国疾控中心统一编制下发的Epinfo3.5.1数据库进行双录入,经核对比较后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如果不符合卡方检验的条件则采用确切概率法;对超重、肥胖和高血压的影响因素采用向后逐步法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剔除不合格问卷,最后确定有效调查问卷599份。研究发现:(1)调查人群中超重和肥胖者占29.38%,其中超重为24.04%,肥胖为5.34%;男性的超重、肥胖比例高于女性;调查人群中,24.0%的人从未测量过体重;仅有8.7%的人员知道体重指数(BMI);89.1%的调查人员在过去1年内没有采取减轻、保持或增加体重等措施。(2)调查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17.20%,其中男性为17.94%,女性为16.44%;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为44.66%;高血压患者自述采取措施控制血压的占35.92%;正确采取控制措施按照医嘱服药者占26.21%;35岁以上从未测量血压者占27.5%。(3)吸烟率为28.21%,其中男性吸烟率为51.8%,女性吸烟率为4.4%;不同性别吸烟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66.57,P<0.01);吸烟行为与性别、职业、文化水平、婚姻状态有明显关联;重型吸烟者均为男性,重型吸烟率为11.7%;被动吸烟率为42.68%。(4)调查人群饮酒率为21.54%,其中男性饮酒率为37.54%,女性饮酒率为5.37%,不同性别饮酒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91.73,P<0.01);调查人群过量饮酒率为9.8%,其中,危险饮酒率为4.0%,有害饮酒率为5.8%;饮酒者平均每天饮酒量为1.17个标准饮酒单位。(5)调查人群每天食用谷物和蔬菜者所占的比例最高,分别为98.00%和95.16%;其次,分别为畜肉类68.28%、水果31.89%、蛋类14.19%、奶制品8.01%、豆制品5.34%、水产品类1.17%、禽类0.17%;65.1%调查对象知道多吃盐会影响健康;42.7%调查对象知道多吃盐会加重高血压;81.6%调查对象愿意少吃盐;41.6%调查对象正在减少摄盐量。(6)有中、高强度职业性身体活动者的比例为24.87%;有交通性身体活动者占49.25%;有休闲性身体活动者的比例为15.5%。(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职业为干部职员、食用咸菜频率高是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3.121、1.335;与离异或丧偶相比,未婚为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其OR值为0.276。高年龄组、吸烟、食用油炸食品频率高、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3.985、1.742、3.428、2.083,食用蔬菜频率高为高血压的保护因素其OR值为0.706。结论:调查人群超重、肥胖者率低于我国多个省市地区;高血压的患病率处于我国较高水平;人群不健康行为方式普遍存在,其中60岁及以上年龄组更为严重;超重、肥胖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职业为干部职员和食用咸菜频率高;未婚为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是高年龄组、食用油炸食品频率高、超重和肥胖,食用蔬菜频率高为高血压的保护因素。
二、海南省国家疾病监测点人群被动吸烟及劝戒烟情况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南省国家疾病监测点人群被动吸烟及劝戒烟情况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农村三个民族烟草暴露和相关慢性病的流行现状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
1.2 吸烟的国内外流行现状 |
1.3 吸烟与慢性病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吸烟相关慢性病对家庭和社会经济影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立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6 研究目标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研究方法 |
2.3 现场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
2.4 相关指标的定义和诊断标准 |
2.5 吸烟相关慢性病对家庭经济影响的评价方法 |
2.6 吸烟相关慢性病对社会经济影响的评价方法 |
2.7 烟草暴露对云南省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危害的测算方法 |
2.8 质量控制 |
2.9 统计分析方法 |
2.10 伦理学问题 |
2.11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结果 |
3.1 调查人群的一般情况 |
3.2 调查人群吸烟和被动吸烟的流行现状 |
3.3 调查人群5种吸烟相关慢性病的流行现状分析 |
3.4 调查地区5种吸烟相关慢性病的疾病负担分析 |
3.5 吸烟/被动吸烟与5种慢性病患病的关系研究 |
3.6 调查地区5种吸烟相关慢性病的灾难性卫生支出及因病致贫情况 |
3.7 调查地区5种慢性病患病及吸烟/被动吸烟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情况 |
第四章 讨论 |
4.1 调查人群吸烟及尼古丁依赖的流行现状 |
4.2 云南省农村居民5种吸烟相关慢性病患病的流行现状 |
4.3 调查地区5种吸烟相关慢性病的疾病负担分析 |
4.4 吸烟/被动吸烟与5种慢性病患病的关系研究 |
4.5 五种吸烟相关慢性病患者家庭的灾难性卫生支出和因病致贫现状 |
4.6 调查地区5种慢性病患病及吸烟/被动吸烟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情况 |
第五章 创新及不足之处 |
5.1 创新之处 |
5.2 不足之处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云南省农村多民族居民烟草暴露及吸烟相关慢性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研究 |
1. 吸烟及尼古丁依赖现状 |
1.1 吸烟的流行现状 |
1.1.1 全球吸烟的流行现状 |
1.1.2 国内吸烟的流行现状 |
1.1.2.1 国内农村地区吸烟的流行现状 |
1.1.2.2 国内城市地区吸烟的流行现状 |
1.1.2.3 国内少数民族吸烟的流行现状 |
1.2 尼古丁依赖现状 |
1.2.1 国外尼古丁依赖现状 |
1.2.2 国内尼古丁依赖现状 |
1.3 吸烟和尼古丁依赖的影响因素 |
1.4 吸烟及尼古丁依赖对慢性病的影响 |
1.5 关于吸烟对家庭经济及社会经济影响的研究 |
1.6 控烟策略的研究现状 |
2. 研究意义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海南省常住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其危险因素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抽样方法 |
1.3 调查方法 |
1.4 诊断标准和相关指标定义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COPD患病率情况 |
2.3 COPD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3)河南省居民戒烟行为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1.1 样本量的确定 |
1.1.2 抽样方法 |
1.2 调查方法 |
1.3 指标定义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戒烟现状 |
2.3 戒烟意愿 |
2.4 戒烟服务知晓和使用情况 |
3 讨论 |
(4)长期暴露于PM2.5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PM_(2.5)大气污染的形势 |
1.2 国内外PM_(2.5)大气污染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慢性效应研究现状 |
1.2.1 风险评估模型及暴露估计 |
1.2.2 国外PM_(2.5)慢性效应的研究现状 |
1.2.3 国内PM_(2.5)慢性效应的研究现状 |
1.2.4 PM_(2.5)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生物学依据 |
1.3 我国开展PM_(2.5)慢性健康效应研究的必要性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基线数据收集 |
3.2.1 PM_(2.5)大气污染数据 |
3.2.2 个体特征数据 |
3.2.3 监测点水平的协变量数据 |
3.3 调查对象随访 |
3.3.1 数据库匹配 |
3.3.2 现场调查(主动性随访) |
3.3.3 现场调查数据的使用 |
3.4 结局事件 |
3.5 统计分析方法 |
3.5.1 协变量定义及分类 |
3.5.2 描述性分析 |
3.5.3 大气PM_(2.5)与40岁以上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关系 |
3.5.4 分层分析 |
3.5.5 敏感性分析 |
3.6 技术路线图 |
4 结果 |
4.1 基线特征 |
4.2 PM_(2.5)大气污染水平 |
4.3 随访情况 |
4.3.1 全国161个监测点调查对象的随访结果 |
4.3.2 8个监测点调查对象的随访结果 |
4.4 PM_(2.5)浓度与40岁以上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关联 |
5 讨论 |
5.1 主要研究结果 |
5.1.1 数据库匹配获得死亡结局的准确性 |
5.1.2 随访时间的长短对结果的影响 |
5.1.3 亚洲国家的疾病谱与西方国家不同 |
5.1.4 高污染物浓度下暴露反应关系曲线可能趋于平坦 |
5.1.5 大气污染物浓度与个体实际暴露水平的差异 |
5.1.6 国内外的PM_(2.5)的成分差异 |
5.2 人群易感性因素 |
5.3 调查对象不同入选条件对效应估计值的影响 |
5.4 本研究主要优点 |
5.5 本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
5.5.1 创新性:利用数据匹配方法动态随访死亡结局 |
5.5.2 主要局限性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PM_(2.5)浓度与40岁以上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相关性结果(基于二水平logistic回归) |
附录2 不同分层下PM_(2.5)浓度与40岁以上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相关性结果(基于二水平logistic回归) |
附录3 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 |
附录4 慢病危险因素监测2010监测点名单 |
附录5 慢病危险因素监测2010调查问卷 |
综述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我国农村居民被动吸烟率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
材料与方法 1.1 |
文献采集和检索 1.2 |
资料选择的标准 1.3 |
文献筛选 1.4 |
统计学分析 2 |
结果 2.1 |
文献检索结果 2.2 |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
Meta分析结果 2.4 |
发表偏倚分析 3 |
讨论 |
(6)中国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依据和原则 |
1.2 研究对象 |
1.2.1 对象选择 |
1.2.2 对象分布 |
1.3 筛查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4.1 基本人口学信息 |
1.4.2 病史信息 |
1.4.3 体格检查信息 |
1.4.4 实验室查信息 |
1.4.5 心电图检查信息 |
1.4.6 颈动脉超声检查信息 |
1.5 定义与标准 |
1.6 人群分组 |
1.7 信息采集与数据管理分组 |
1.8 质量控制 |
1.9 统计分析 2. 结果 |
2.1 2014年度筛查人群人口学信息 |
2.1.1 筛查人群性别构成 |
2.1.2 筛查人群年龄构成 |
2.1.3 筛查人群城乡构成 |
2.1.4 筛查人群受教育程度 |
2.1.5 筛查人群婚姻状况 |
2.1.6 筛查人群职业构成 |
2.1.7 筛查人群民族分布 |
2.1.8 筛查人群地区分布 |
2.2 筛查人群卒中危险分级 |
2.2.1 不同性别人群卒中危险分级 |
2.2.2 不同年龄人群卒中危险分级 |
2.2.3 城乡人群卒中危险分级 |
2.2.4 不同地区人群卒中危险分级 |
2.3 筛查人群主要卒中危险因素的分布 |
2.3.1 筛查人群主要卒中危险因素分布的性别对比 |
2.3.2 筛查人群主要卒中危险因素分布的年龄对比 |
2.3.3 筛查人群主要卒中危险因素分布的城乡对比 |
2.4 脑卒中高危人群的人口学特征 |
2.4.1 脑卒中高危人群的性别构成 |
2.4.2 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年龄及劳动力人口构成 |
2.4.3 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城乡构成 |
2.4.4 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婚姻构成 |
2.4.5 脑卒中高危人群的职业构成 |
2.4.6 脑卒中高危人群的教育程度构成 |
2.5 脑卒中高危人群的主要危险因素分布 |
2.5.1 脑卒中高危人群的主要危险因素分布的性别对比 |
2.5.2 脑卒中高危人群的主要危险因素分布的年龄对比 |
2.5.3 脑卒中高危人群的主要危险因素分布的城乡对比 |
2.6 中国40岁及以上人群的卒中患病率情况 |
2.6.1 中国40岁及以上人群的卒中患病率 |
2.6.2 中国40岁及以上不同性别人群的卒中患病率 |
2.6.3 中国40岁及以上不同年龄人群的卒中患病率 |
2.6.4 中国40岁及以上城乡人群的卒中患病率 |
2.6.5 中国40岁及以上不同教育程度人群的卒中患病率 |
2.6.6 中国40岁及以上不同婚姻状况人群的卒中患病率 |
2.6.7 中国40岁及以上不同民族人群的卒中患病率 |
2.6.8 中国40岁及以上人群卒中患病率的地区差异 |
2.7 中国40岁及以上卒中人群的人口学特征 |
2.7.1 中国40岁及以上卒中人群的性别构成 |
2.7.2 中国40岁及以上卒中人群的年龄及劳动力人口构成 |
2.7.3 中国40岁及以上卒中人群的城乡构成 |
2.7.4 中国40岁及以上卒中人群的婚姻状况构成 |
2.7.5 中国40岁及以上卒中人群的职业构成 |
2.7.6 中国40岁及以上卒中人群的教育程度构成 |
2.8 中国40岁及以上卒中人群的主要危险因素分布 |
2.8.1 中国40岁及以上卒中人群的主要危险因素分布的性别对比 |
2.8.2 中国40岁及以上卒中人群的主要危险因素分布的年龄对比 |
2.8.3 中国40岁及以上卒中人群的主要危险因素分布的城乡对比 |
2.9 2014年中国40岁及以上筛查人群中高血压检出情况 |
2.9.1 中国40岁及以上不同性别人群的高血压检出率 |
2.9.2 中国40岁及以上不同年龄人群的高血压检出率 |
2.9.3 中国不同地区40岁及以上人群的高血压检出率 |
2.9.4 中国40岁及以上筛查高血压人群的卒中患病率 |
2.10 2014年中国40岁及以上筛查人群中血脂异常检出情况 |
2.10.1 中国40岁及以上不同性别人群的血脂异常检出率 |
2.10.2 中国40岁及以上不同年龄人群的血脂异常检出率 |
2.10.3 中国不同地区40岁及以上人群的血脂异常检出率 |
2.10.4 中国40岁及以上筛查血脂异常人群的卒中患病率 |
2.11 2014年中国40岁及以上筛查人群中糖尿病检出情况 |
2.11.1 中国40岁及以上不同性别人群的糖尿病检出率 |
2.11.2 中国40岁及以上不同年龄人群的糖尿病检出率 |
2.11.3 中国不同地区40岁及以上人群的糖尿病检出率 |
2.11.4 中国40岁及以上筛查糖尿病人群的卒中患病率 |
2.12 2014年中国40岁及以上筛查人群中房颤检出情况 |
2.12.1 中国40岁及以上不同性别人群的房颤检出率 |
2.12.2 中国40岁及以上不同年龄人群的房颤检出率 |
2.12.3 中国不同地区40岁及以上人群的房颤检出率 |
2.12.4 中国40岁及以上筛查房颤人群的卒中患病率 |
2.13 2014年中国40岁及以上筛查人群中吸烟情况 |
2.13.1 中国40岁及以上不同性别人群的吸烟率 |
2.13.2 中国40岁及以上不同年龄人群的吸烟率 |
2.13.3 中国不同地区40岁及以上人群的吸烟率 |
2.13.4 中国40岁及以上筛查吸烟人群的卒中患病率 |
2.14 2014年中国40岁及以上筛查人群中明显超重或肥胖检出情况 |
2.14.1 中国40岁及以上不同性别人群的明显超重或肥胖检出率 |
2.14.2 中国40岁及以上不同年龄人群的明显超重或肥胖检出率 |
2.14.3 中国不同地区40岁及以上人群的明显超重或肥胖检出率 |
2.14.4 中国40岁及以上筛查明显超重或肥胖人群的卒中患病率 |
2.15 2014年中国40岁及以上筛查人群中运动缺乏检出情况 |
2.15.1 中国40岁及以上不同性别人群的运动缺乏检出率 |
2.15.2 中国40岁及以上不同年龄人群的运动缺乏检出率 |
2.15.3 中国不同地区40岁及以上人群的运动缺乏检出率 |
2.15.4 中国40岁及以上筛查运动缺乏人群的卒中患病率 |
2.16 2014年中国40岁及以上筛查人群中脑卒中家族史检出情况 |
2.16.1 中国40岁及以上不同性别人群的脑卒中家族史阳性检出率 |
2.16.2 中国40岁及以上不同年龄人群的脑卒中家族史阳性检出率 |
2.16.3 中国不同地区40岁及以上人群的脑卒中家族史阳性检出率 |
2.16.4 中国40岁及以上筛查脑卒中家族史阳性人群的卒中患病率 |
2.17 中国不同地区40岁及以上人群主要卒中危险因素分布的比较 |
2.18 中国40岁及以上人群主要危险因素暴露人群卒中患病率的比较 |
2.19 2011年-2014年中国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患病率的变化 |
2.19.1 2011年度-2014年度六省市筛查脑卒中人群样本构成 |
2.19.2 2011年-2014年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患病率的变化 |
2.19.3 2011年-2014年40岁及以上不同性别人群的脑卒中患病率变化 |
2.19.4 2011年-2014年40岁及以上不同年龄人群的脑卒中患病率变化 |
2.19.5 2011年-2014年40岁及以上城乡人群的脑卒中患病率变化 |
2.20 2011年-2014年中国脑卒中高危人群检出率变化 |
2.21 2011年-2014年筛查人群主要卒中危险因素检出率变化 |
2.21.1 2011年-2014年筛查人群高血压检出率的变化 |
2.21.2 2011年-2014年筛查人群血脂异常检出率的变化 |
2.21.3 2011年-2014年筛查人群房颤检出率的变化 |
2.21.4 2011年-2014年筛查人群糖尿病检出率的变化 |
2.21.5 2011年-2014年筛查人群运动缺乏检出率的变化 |
2.21.6 2011年-2014年筛查人群吸烟检出率的变化 |
2.21.7 2011年-2014年筛查人群明显超重或肥胖检出率的变化 |
2.21.8 2011年-2014年筛查人群脑卒中家族史阳性检出率的变化 |
2.22 天津市2012年-2014年度筛查人群样本库基本情况 |
2.22.1 天津市2012年-2014年筛查人群的样本分布 |
2.22.2 天津市2012年-2014年筛查人群的年龄构成 |
2.22.3 天津市2012年-2014年筛查人群的性别构成 |
2.22.4 天津市2012年-2014年筛查人群的城乡构成 |
2.23 天津市40岁及以上人群的卒中患病率 |
2.23.1 天津市2012年-2014年40岁及以上人群的卒中患病率 |
2.23.2 天津市2012年-2014年40岁及以上不同性别人群的卒中患病率 |
2.23.3 天津市2012年-2014年40岁及以上城乡人群的卒中患病率 |
2.23.4 天津市40岁及以上人群卒中患病率与全国卒中患病率的比较 |
2.24 天津市筛查40岁及以上卒中人群特征 |
2.24.1 天津市2012年-2014年筛查卒中人群的性别构成特点 |
2.24.2 天津市2013年-2014年筛查卒中人群的年龄分布特点 |
2.24.3 天津市2013年-2014年筛查卒中人群的劳动力构成特点 |
2.24.4 天津市2013年-2014年筛查卒中人群的主要危险因素分布 |
2.24.5 天津市筛查卒中人群主要危险因素与全国卒中人群的比较 |
2.24.6 天津市筛查卒中人群不良生活方式状况 |
2.24.7 天津市筛查卒中人群主要危险因素指标的控制情况 |
2.24.8 天津市筛查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超声筛查结果 |
2.25 天津市40岁及以上人群主要危险因素检出率及与卒中患病关系 |
2.25.1 天津市40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检出率及高血压人群卒中患病率 |
2.25.2 天津市40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检出率及糖尿病人群卒中患病率 |
2.25.3 天津市40岁及以上人群血脂异常检出率及其卒中患病率 |
2.25.4 天津市40岁及以上人群房颤检出率及房颤人群卒中患病率 |
2.25.5 天津市40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率及吸烟人群卒中患病率 |
2.25.6 天津市40岁及以上人群明显超重或肥胖检出率及其卒中患病率 |
2.25.7 天津市40岁及以上人群运动缺乏检出率及其卒中患病率 |
2.25.8 天津市40岁及以上人群卒中家族史阳性检出率及其卒中患病率 |
2.25.9 天津市40岁及以上人群不同卒中危险因素的检出率的比较 |
2.25.10 天津市不同危险因素暴露人群的卒中患病率的比较 |
2.25.11 天津市与全国40岁及以上人群主要卒中危险因素检出率比较 |
2.25.12 天津市与全国不同危险因素暴露人群的卒中患病率的比较 3. 讨论 |
3.1 中国卒中的流行现状 |
3.2 卒中与高血压 |
3.3 卒中与血脂异常 |
3.4 卒中与房颤 |
3.5 卒中与糖尿病 |
3.6 卒中与吸烟 |
3.7 卒中与肥胖 |
3.8 卒中与运动 |
3.9 卒中与家族史 |
3.10 天津市卒中及危险因素流行情况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主观认知功能下降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
(7)2001年—2012年我国居民被动吸烟率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
1.1文献采集和检索 |
1.2 资料选择的标准 |
1.2.1纳入标准 |
1.2.2排除标准 |
1.3文献筛选 |
1.4文献质量评价 |
1.5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
2.1文献检索结果 |
2.2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与质量评价 |
2.3 Meta分析结果 |
2.3.1我国居民被动吸烟率 |
2.3.2不同性别居民被动吸烟率 |
2.3.3不同研究时间段我国居民被动吸烟率 |
2.3.4不同研究地区居民被动吸烟率 |
2.3.5不同地域居民被动吸烟率 |
2.3.6不同场所居民被动吸烟率 |
2.4发表偏倚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3讨论 4 小结 |
(8)2013年海南省两市县重点人群吸烟知识、态度和行为监测信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调查问卷 |
1.2.2 质量控制 |
1.2.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 |
2.1.1 性别 |
2.1.2 年龄 |
2.1.3 教育程度及职称 |
2.2 吸烟行为及态度状况 |
2.2.1 吸烟者吸烟情况 |
2.2.1. 1 两市县三类不同职业人群吸烟率比较 |
2.2.1. 2 不同地区三类不同职业吸烟率比较 |
2.2.1. 3 不同地区相同职业人群吸烟率比较 |
2.2.1. 4 吸烟者的烟龄情况 |
2.2.2 戒烟者戒烟状况 |
2.2.2. 1 重点人群戒烟情况 |
2.2.2. 2 重点人群戒烟人数 |
2.2.2. 3 三类职业两两戒烟人数比较 |
2.2.2. 4 不同地区三类职业戒烟人数比较 |
2.2.2. 5 戒烟者戒烟目的比较 |
2.3 重点人群对吸烟、被动吸烟与相关疾病的知晓率调查情况 |
2.3.1 不同职业人群对吸烟、被动吸烟与中风、骨质疏松、肺癌等相关疾病的关联性认知情况 |
2.3.2 重点人群对不同相关疾病的认知率 |
2.3.3 不同地区 (乐东、三亚两市县总体认知比较) 重点人群对相关疾病的认知率比较 |
3 讨论 |
(9)某市KTV从业人员吸烟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章 前言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现场 |
2.2 研究对象 |
2.2.1 确定样本量 |
2.2.2 抽样方法 |
2.2.3 纳入与剔除标准 |
2.3 研究内容 |
2.3.1 一般情况 |
2.3.2 吸烟行为 |
2.3.3 吸烟相关知识和态度 |
2.3.4 控制吸烟活动知晓情况 |
2.3.5 其他情况 |
2.4 研究方法 |
2.4.1 资料获取方法 |
2.4.2 调查方法 |
2.4.3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方法 |
2.5 质量控制 |
2.5.1 设计阶段 |
2.5.2 实施阶段 |
2.5.3 资料整理分析阶段 |
第三章 结果 |
3.1 社会人口学特征 |
3.2 吸烟行为 |
3.2.1 第一口烟龄 |
3.2.2 主动吸烟 |
3.2.3 主动吸烟相关指标分析 |
3.2.4 被动吸烟 |
3.3 知识和态度 |
3.3.1 烟草相关知识 |
3.3.2 吸烟相关态度 |
3.3.3 最想了解吸烟方面知识 |
3.4 吸烟行为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
3.4.1 个人情况 |
3.4.2 关于吸烟的知识和态度 |
3.4.3 家庭因素 |
3.4.4 同伴吸烟情况 |
3.4.5 工作场所情况 |
3.4.6 控烟活动影响 |
3.5 吸烟行为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吸烟现况 |
4.2 影响因素探析 |
4.2.1 个人情况 |
4.2.2 关于吸烟的知识和态度 |
4.2.3 家庭因素 |
4.2.4 同伴吸烟情况 |
4.2.5 工作场所情况 |
4.2.6 控烟活动影响 |
4.3 对KTV从业人员控烟的建议 |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重庆市黔江区居民超重、肥胖和高血压现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调查对象及确定方法 |
2.2 调查内容与方法 |
2.3 资料整理与数据分析 |
2.4 技术路线 |
2.5 质量控制 |
第三章 结果 |
3.1 被调查人群人口学特征 |
3.2 被调查人群超重、肥胖和高血压现况 |
3.3 被调查人群危险行为因素 |
第四章 讨论 |
4.1 超重、肥胖和血压现状 |
4.2 主要危险行为因素流行状况 |
4.3 超重、肥胖和高血压主要危险行为因素分析 |
全文总结 |
本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四、海南省国家疾病监测点人群被动吸烟及劝戒烟情况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农村三个民族烟草暴露和相关慢性病的流行现状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研究[D]. 王旭明.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2]海南省常住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其危险因素调查分析[J]. 刘璞瑜,吴红英.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8(12)
- [3]河南省居民戒烟行为现状调查[J]. 王卫峰,王文文,孙盼盼,周刚.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06)
- [4]长期暴露于PM2.5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关联研究[D]. 梁锐明.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7(01)
- [5]我国农村居民被动吸烟率的Meta分析[J]. 石锋,王飞.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6(05)
- [6]中国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D]. 岳伟. 天津医科大学, 2016(02)
- [7]2001年—2012年我国居民被动吸烟率的Meta分析[J]. 丁荣楣,王平,马丽君,田奕. 护理研究, 2016(10)
- [8]2013年海南省两市县重点人群吸烟知识、态度和行为监测信息分析[J]. 柏红梅,莫少雄.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4(12)
- [9]某市KTV从业人员吸烟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 殷姿. 湖南师范大学, 2013(S1)
- [10]重庆市黔江区居民超重、肥胖和高血压现况调查[D]. 吴彩霞. 第三军医大学,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