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残端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治疗

胃残端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治疗

一、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外科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王益,魏晟宏,叶再生,林振孟,曾奕,陈书,林志涛,陈小玲,陈路川[1](2021)在《残胃癌患者脉管癌栓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残胃癌患者脉管癌栓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3月至2020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包括根治性和姑息性手术)的208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根据肿瘤是否有脉管癌栓,分为脉管癌栓组(118例)及无脉管癌栓组(90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手术及淋巴结清扫情况及生存预后的差异。结果:两组在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组织分型、神经浸润及Borrmann分型的分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神经浸润、脉管癌栓、肿瘤大小、TNM分期、联合脏器切除是影响残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及淋巴结转移数目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术后5年生存率为45.6%,其中脉管癌栓组与无脉管癌栓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28.8%和6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大小≥5 cm、TNMⅡ期和TNMⅢ期的脉管癌栓组和无脉管癌栓组残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20.2%vs. 59.6%、44.1%vs. 82.2%和19.9%vs. 4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管癌栓是判断残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有脉管癌栓的残胃癌术后患者,尤其是肿瘤大小≥5 cm、TNMⅡ期或TNMⅢ期的更需要积极的辅助治疗。

黄文场,苏亦斌,练玉杰,刘江睿,祁金羽[2](2021)在《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残胃癌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14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26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对患者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大小、临床病理分期以及治疗方式等因素进行预后分析。结果行毕Ⅱ式消化道重建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残胃癌, 占69.8%;癌肿好发于吻合口及周围, 占62.3%。126例残胃癌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4%、57.9%、41.2%。根治性手术组97例残胃癌患者术后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6.9%、74.2%、53.6%;姑息性手术组29例残胃癌患者术后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9.0%、3.4%、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肿瘤大小、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是否有远处器官转移、TNM分期、组织学类型、治疗方式及是否化疗均与患者预后有关(均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根治性手术切除和化疗为残胃癌患者预后的保护性因素(P<0.01)。结论残胃癌好发于行毕Ⅱ式消化道重建的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患者, 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治疗其有效方法。

马福海[3](2021)在《残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及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全胃切除术被普遍认为是残胃癌的标准手术。然而,在临床实践中,残胃次全切除术也被有选择的应用于良性溃疡远端胃切除术后的残胃癌。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残胃次全切除术治疗良性溃疡远端胃切除术后的残胃癌的可行性和肿瘤学效果。方法:本研究纳入1999年0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因良性溃疡远端胃切除术后残胃癌行根治性切除的患者53例。排除发生在残胃贲门的患者,有21例患者行残胃次全切除术,24例患者行残胃全切术。通过对比两组临床病理信息,术后恢复情况及长期生存情况评价残胃次全切除术治疗残胃癌的可行性和肿瘤学效果。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后住院天数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并发症相似,但残胃次全切除组患者无吻合口漏发生。残胃全切组清扫淋巴结总数明显多于残胃次全切除组(18.5±11.5vs.10.7±9.2;p=0.017),但两组转移淋巴结的数量没有差异(2.9±3.5 vs.1.9±3.6;p=0.329)。残胃次全切除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81.0个月(95%CI,68.906-93.094),残胃全切组中位生存时间45.0个月(95%CI,15.920-74.080个月),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236)。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发现肿瘤部位和组织学类型是独立预后,而手术方式不是影响预后的因素。根据肿瘤部位进一步分层分析发现,肿瘤位于吻合口的患者,残胃次全切除术组和残胃全切术组的总生存无显着性差异,而在肿瘤位于胃体的患者中,残胃全切组总生存明显好于残胃次全切除术组胃体(p=0.046)。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残胃次全切除是治疗发生在吻合口的良性溃疡远端胃切除术后残胃癌的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残胃次全切除术和残胃全切术具有相同的近期疗效和远期预后。背景:尚无研究调查首次胃癌手术与残胃癌发生的时间间隔对残胃癌预后的影响。基于不同时间间隔对残胃癌预后影响的研究或许对残胃复发癌、残胃残留癌以及残胃新发癌等残胃癌的性质的区分有一定帮助。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首次胃癌手术与残胃癌发生的时间间隔对残胃癌预后的影响,以期通过时间间隔区分不同生物特性的残胃癌。方法:本研究纳入1999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因胃癌术后残胃癌再行外科根治手术的患者,总计70个患者入组本研究。通过R语言survcutpoint函数寻找间隔时间的最佳截断值为4年,依据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两组,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长期生存率明确以此最佳截断值作为预后判断因素。结果:间隔时间<4年患者总生存率明显劣于间隔时间≥4年患者(P=0.007),将患者分为两组。两组患者人口学特征、临床病理资料、手术资料均无显着性差异。依据肿瘤部位进行分层,发现当肿瘤位于吻合口和残胃胃体、胃底时,间隔时间≥4年患者组总体生存仍明显优于间隔时间<4年患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当肿瘤位于贲门时,两组生存无明显差异。多因素生存分析发现,间隔时间<4年、肿瘤局部侵犯深度以及肿瘤侵犯脉管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本研究发现胃癌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后的残胃癌,首次手术和残胃癌诊断间隔时间<4年的患者预后明显差于间隔时间≥4年的患者,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两组患者预后不同,可能预示不同的生物学行为,<4年的患者预后更差可能为残胃复发癌或者为残胃残留癌。本研究为残胃复发癌,残胃癌、残胃残留癌的区分提供一定的线索。背景/目的:残胃癌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残胃癌切除率低,预后差,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目前认为十二指肠胃反流是残胃癌发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其发病的具体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十二指肠液中的胰蛋白酶是蛋白酶活化受体-2(PAR2)的特异性激活剂,能够促进炎症反应和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我们前期的研究表明反流明显的Billroth Ⅱ式组残胃癌及其癌旁组织中PAR2阳性率均高于反流较轻的Billroth Ⅰ式组,提示PAR2可能参与残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本研究拟证实PAR2活化是否参与残胃癌的发生,从而阐明残胃癌发生的分子机制,并为残胃癌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使用C57BL/6雄性小鼠进行胃肠吻合,建立小鼠十二指肠胃反流模型,与同期行胃壁切开缝合的假手术组以及空白组进行对比,评价十二指肠胃反流在残胃癌发生过程中起的作用。我们成功建立小鼠十二指肠胃反流模型后,进行致癌剂MNU和PAR2抑制剂GB88的干预,将小鼠分为四组。分别为:MNU+GB88组,MNU+橄榄油对照组,GB88干预组,橄榄油对照组。在一定时间后处死小鼠评价小鼠胃肠吻合口病变情况。我们进一步在细胞水平,利用胃癌细胞系AGS和BGC-823细胞研究PAR2在促进胃癌细胞恶性表型中的功能。结果:小鼠十二指肠胃反流模型在术后4个月于胃肠吻合口处发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而无手术及假手术对照组均未见肿瘤发生。在无致癌剂的背景下,胃肠吻合小鼠术后给予GB88或橄榄油干预14个月,发现橄榄油对照组(8/11只)胃肠吻合口发生癌变小鼠的数量显着多于GB88干预组(2/10只)(p=0.027)。在致癌剂MNU的干预下,胃肠吻合术后给予橄榄油的对照组小鼠术后3月开始发生死亡,而GB88干预组小鼠则未见死亡。术后4月处死小鼠,发现橄榄油对照组可见肿瘤的发生。所有发生的残胃癌PAR2免疫组化染色均为阳性。我们在细胞水平发现,敲降PAR2能明显抑制胃癌细胞系的增殖、克隆形成、干细胞分子的表达和侵袭迁移能力。结论:十二指肠反流液中的胰酶可能激活吻合口胃上皮增生活跃的细胞表面的PAR2,从而促进了胃肠吻合口癌变的发生,PAR2在残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PAR2在胃癌细胞系增殖、干性维持以及侵袭迁移中具有重要作用

张子君[4](2021)在《残胃癌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并探索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了200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70名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处理;利用卡方检验比较了不同原发疾病的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单因素分析法研究了影响残胃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因素,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同时log-rank检验法比较分析生存是否存在差异。将有临床意义的因素纳入到COX多因素分析模型,分析影响残胃癌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根据纳入标准共纳入70例患者,其中男性63例,女性7例,男女比为9:1,男性多于女性;年龄34-89岁,平均年龄(64±11)岁,中位年龄66岁。因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良性疾病行初次手术的有40例,因胃癌等恶性疾病行初次手术的有30例;从首次手术到确诊残胃癌时间间隔,良性病组与恶性病组分别为(30±12)年、(11±6)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2);首次手术采用Billroth I式共27例(良性病组21例,恶性病组6例),Billroth II式36例(良性病组19例,恶性病组17例),食管胃吻合术7例(良性病组0例,恶性病组7例),残胃癌多发生在Billroth II式术后(P=0.001);良性病组肿瘤位于吻合口28例,非吻合口12例,恶性病组肿瘤位于吻合口10例,非吻合口20例,残胃癌好发于吻合口处(P=0.002)。良性病组临床分期Ⅰ-Ⅱ期的6例,Ⅲ-Ⅳ期的34例,恶性病组临床分期Ⅰ-Ⅱ期的11例,Ⅲ-Ⅳ期的19例,残胃癌患者就诊时临床分期普遍较晚(P=0.036)。因良性疾病行首次手术的患者发展到残胃癌的中位时间间隔为30年,恶性疾病组的中位时间间隔为11年,良性疾病发展到残胃癌的时间较恶性疾病长(P=0.000);初次手术采用Billroth I式的患者发展到残胃癌的中位时间间隔为26年,Billroth II式的中位时间间隔为21年,食管胃吻合术中位时间间隔为12年,Billroth I式术后发展至残胃癌时间较长(P=0.041)。影响残胃癌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小于50岁、接受手术治疗、病理类型分化较好、TNM分期较早的患者预后相对好(P<0.05)。原发病良性组中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5个月,接受保守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9个月;原发病恶性组中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9个月,接受保守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2个月(P=0.000)。原发病良性组中病理类型为分化型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5个月,未分化型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9个月;原发病恶性组中病理类型为分化型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9个月,未分化型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6个月(P=0.001)。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分析结果列入COX多因素分析,发现治疗方法(P=0.001,RR=0.379,95%CI:0.208-0.688)、病理分型(P=0.043,RR=0.572,95%CI:0.333-0.981)是影响残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首次手术病因及手术方式,是影响从首次手术到残胃癌确诊平均时间间隔长短的主要因素。2.无论原发疾病良恶性,残胃癌均好发于BillrothⅡ式吻合术后,且好发部位多在吻合口处。3.治疗方法、病理分型是影响残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胡飞[5](2020)在《残胃癌与残胃复发癌临床病理特征比较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和分析残胃癌与残胃复发癌两组患者在接受第二次手术时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术后生存差异。方法搜集自2002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的残胃癌患者及胃癌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复发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定义不同,分为残胃癌组和残胃复发癌组,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在接受第二次手术时的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差异。相关数据运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如服从正态分布,则用?x±s表示,如满足方差齐性,检验方法则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检验方法采用?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Kaplan-Meier法绘制预后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检验方法比较生存有无差异。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93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残胃癌组40例,残胃复发癌组53例。40例残胃癌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3例,男女比例12.3:1.0;53例残胃复发癌患者中,男性44例,女性9例,男女比例4.9:1.0。男性均多于女性。手术年龄上,残胃癌组初次手术平均年龄40岁,残胃复发癌组52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残胃癌组第二次手术平均年龄62岁,残胃复发癌组56岁,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1)。在初次手术消化道重建方式方面,残胃癌组初次手术消化道重建以Billroth-Ⅰ为7例(占17.5%),以Billroth-Ⅱ为31例(占77.5%),胃食管吻合2例(占5.0%);残胃复发癌组初次手术消化道重建以Billroth-Ⅰ为20例(占37.7%),以Billroth-Ⅱ吻合为16例(占30.2%),胃食管吻合16例(占30.2%),Roux-en-Y吻合方式1例(占1.9%)。两组患者在初次手术消化道重建方式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病理组织学方面,残胃癌组第二次手术肿瘤病理组织学类型好于残胃复发癌组[分化良好型:52.5%(21/40)比18.9%(10/53),P=0.001]。残胃癌组及残胃复发癌组患者肿瘤均多发生于吻合口部位,分别占65.0%及73.6%。术后生存方面,残胃癌组第二次手术术后中位生存期为29个月,大于胃癌复发组的1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残胃癌组40例手术患者中,29例(72.5%)行根治性切除术,11例(27.5%)行姑息性手术。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30个月,大于行姑息性手术的16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残胃复发癌组53例手术患者中,40例(75.5%)行根治性切除术,13例(24.5%)行姑息性手术。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1个月,大于行姑息性手术的15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残胃癌易发生于Billroth-Ⅱ术后;2.残胃癌及残胃复发癌肿瘤均好发于吻合口部位;3.残胃癌病理组织学类型及二次手术预后均好于残胃复发癌;4.行手术治疗的残胃癌及残胃复发癌患者,提高根治性切除率有助于提高生存期;5.尽早发现、诊断及治疗有助于改善残胃癌及残胃复发癌患者预后。

王刚[6](2019)在《青海地区残胃癌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青海地区首次胃良、恶性疾病行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癌(gastric stump cancer,GSC)发生的时间间隔、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影响因素。以便为残胃癌患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以日本胃癌协会2017年提出的残胃上的癌(Carcinoma in the remnant stomach,CRS)定义为标准,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10月1日就诊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青海省人民医院肿瘤外科的CRS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资料、治疗方式及预后等信息。通过电话或门诊进行随访。应用IBM 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否则采用非参数检验;组间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生存率、绘制生存曲线,以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良性组残胃癌发生的时间间隔为204(108-481)月,恶性组为38(5-204)月,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大多发生于首次手术后60个月后,恶性组大都发生于首次手术后60个月以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残胃癌的发生部位与初次疾病的良恶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残胃癌的肿瘤标志物、病理分化程度与初次疾病的良恶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组残胃癌患者3年总体生存率为25.5%,良性组3年生存率为16.7%,恶性组3年生存率为27.2%,良恶性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地残胃癌患者以初次手术为恶性者多见,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多见。2.发生残胃癌的患者首次手术方式、消化道重建方式与初次疾病的良恶性有关。3.良性组残胃癌发生的时间间隔为204(108-481)月,恶性组为38(5-204)月。4.残胃癌预后较差,3年总体生存率为25.5%,良性组3年生存率为16.7%,恶性组3年生存率为27.2%。

刘惠芳,邓靖宇,梁寒[7](2019)在《105例残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残胃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癌。由于确诊时通常已处于进展期,多数残胃癌患者的预后较差。本文旨在探讨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17年7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105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预后资料。结果:1)初次疾病良性组残胃癌(GSC-B)与初次疾病恶性组残胃癌(GSC-M)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两组患者的发病年龄分别为(63.22±8.95)岁和(58.93±10.06)岁;男女比例分别为17.5:1和2.6:1;初次手术至诊断残胃癌的时间间隔分别为(390.95±95.18)个月和(64.53±73.15)个月;检出淋巴结总数分别为(17.6±12.5)个和(6.2±6.5)个;肿瘤分化良好型与分化不良型比例分别为0.89:1和0.20:1。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残胃癌吻合口组与非吻合口组相比:各临床病理学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远处转移及R0切除术是残胃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多因素生存分析发现,R0切除术是影响残胃癌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GSC-M与GSC-B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有所不同,但预后无显着差异。对于不能进行根治性切除的残胃癌,姑息手术并无生存获益。R0切除术是残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刘宾,王大广,徐越超[8](2018)在《结肠前吻合与结肠后吻合的残胃癌的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探讨残胃癌初次胃肠吻合口与横结肠位置关系对生存率及预后的因素影响,分析2002年1月2012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的47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显示,TNM分期、治疗方式和吻合方式对生存率影响有差异。因此,结肠前胃肠吻合较结肠后出现残胃癌的间隔时间短,结肠后胃肠吻合较结肠前肿瘤多发于吻合口。

李子禹,王胤奎,季加孚[9](2018)在《残胃癌的预后及影响因素》文中提出残胃癌与原发胃癌的预后是否相同,目前存在一定争议。考虑到残胃癌在诱发因素、治疗策略及淋巴结转移特点等方面与原发胃癌存在明显差异,因此,需将其与原发胃癌区别对待。整体而言,原发疾病性质、残胃癌的发生部位、组织学分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以及治疗方式的选择、原发灶切除范围、淋巴结清扫范围等治疗因素影响残胃癌的预后。因目前关于残胃癌的研究样本量均相对有限,未来仍需大样本研究予以进一步验证。

王书昌[10](2018)在《4311例可切除胃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东院普外科/胃肠外科200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共4311例胃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整理和总结胃癌患者临床特征、病理特征和手术方式等因素对预后的影响;通过对比我院普外科专业化调整前后胃癌手术资料进行疗效分析,研究专业化对胃癌疗效的影响。通过回顾794例早期胃癌病理资料,分析早期胃癌预后相关病理特征、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腹腔镜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比较第7版和第8版AJCC/UICC胃癌TNM系统对判断中国胃癌患者预后的价值,分析新版分期系统的优势与不足。【方法】(1)收集2005年12月至2016年12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东院普外科/胃肠外科进行胃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信息,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随访患者总生存期,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建立预后比例风险模型。(2)统计上述病例中早期胃癌病例,分析早期胃癌预后相关因素、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3)分别采用第7版和第8版AJCC/UICC胃癌分期系统对胃癌患者进行分期,采用线性趋势卡方、似然比卡方、COX模型、AIC和AUC等方法,比较第7版和第8版AJCC/UICC胃癌TNM系统的优劣,进一步对第8版分期系统进行评价。【结果】(1)本组共纳入4311例患者,其中男性2942例(68.2%),女性1369例(31.8%),平均年龄62.15±11.56岁,中位年龄为62岁;根治性手术4073例(94.5%),姑息性手术238例(5.5%);全胃切除患者1358例(31.5%);胃次全切除患者2953例(68.5%);开腹手术3622例(84.0%),腹腔镜手术689例(16.0%);行联合脏器切除患者170例。胃上部癌共794例(18.4%);胃中部癌共993例(23.0%);胃下部癌共2003例(46.5%);全胃癌共470例(10.9%);残胃癌患者51例(1.2%);术后病理肿瘤长径均值为4.9±3.0cm,中位数为4.0cm;分化程度为高分化204例(4.7%);中分化983例(22.8%);低分化3124例(72.5%);Lauren分型肠型2179例(50.5%);弥漫型2132例(49.5%);本组患者中,早期胃癌794例(18.4%);3517例进展期胃癌(81.6%),按照Bormann分型Ⅰ型(隆起型)152例(4.3%),Ⅱ型(溃疡型)495例(14.1%),Ⅲ型(浸润溃疡型)2081例(59.2%),Ⅳ型(弥漫浸润型)789例(22.4%);术后病理的T分期,T1期794例(18.4%);T2期占486例(11.3%);T3期1030例(23.9%);T4a期1701例(39.5%);T4b期300例(7.0%);N分期,N0期1607例(37.3%);N1期641例(14.9%);N2期779例(18.1%);N3a期899例(20.9%);N3b期385例(8.9%);本组病例平均送检淋巴结数为24.7±8.9枚,中位送检数为24枚;其中送检淋巴结≥15枚的3859例(89.5%);送检淋巴结<15枚的452例(10.5%);平均转移淋巴结数为5.1±7.1枚,中位转移淋巴结数为2枚;全组病例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6.2%、64.5%和56.2%;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患者的年龄(P<0.001)、肿瘤部位(P<0.001)、肿瘤大小(P<0.001)、分化程度(P<0.001)、Lauren分型(P<0.001)、Bormann分型(P<0.001)、手术根治性(P<0.001)、T分期(P<0.001)、N分期(P<0.001)、M分期(P<0.001)、受检淋巴结数(P<0.001)、神经侵犯(P<0.001)、脉管侵犯(P<0.001)对胃癌患者总生存期影响有统计学意义;Cox回归提示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Bormann分型、手术根治性、T分期、N分期、M分期、受检淋巴结数、脉管侵犯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专业化后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显着减少,送检淋巴数显着提高,围手术期胃切除相关并发症的较专业化前显着下降;专业化后总生存率显着提高。分析271例Ⅳ期胃癌病理,提示术后是否有肿瘤残留与患者的总生存期具有相关性。(2)794早期胃癌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8.9%、95.4%和92.0%。单因素分析提示患者年龄(P<0.001)、肿瘤部位(P=0.031)、T分期(P<0.001)、N分期(P<0.001)、脉管侵犯(P=0.005)对早期胃癌患者总生存期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年龄、肿瘤部位、T分期、N分期是患者长期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肿瘤大小(P<0.001)、分化程度(P<0.001)、Lauren分型(P<0.001)、T分期(P<0.001)、脉管侵犯(P<0.001)与淋巴结转移相关;肿瘤大小和脉管侵犯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胃癌不同部位的肿瘤可发生不同组别淋巴转移。腔镜手术组手术时间较长(P=0.014),术中出血量较开腹组显着降低(P<0.001),术后住院时间较短(P=0.014);腹腔镜组腹腔内出血、吻合口瘘、胰瘘、肠梗阻、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开腹组,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总生存期无明显差异。(3)两版AJCC/UICC分期系统中,共有940例患(21.8%)者发生分期改变,改变均发生于Ⅲ期。Ⅲ期患者共2041例,根据第7版分期系统,ⅢA期患者514例,ⅢB期患者725例,ⅢC期患者802例,5年生存期分别为:ⅢA期56.3%,ⅢB期34.6%,ⅢC期22.6%。根据第8版分期系统,ⅢA期患者883例,ⅢB期患者757例,ⅢC期患者401例,5年生存期分别为:ⅢA期49.9%,ⅢB期29.3%,ⅢC期17.4%。第8版分期系统似然比卡方为1114.6,线性趋势卡方为981.9,高于第7版分期系统的1078.9和946.7。分别利用第7版和第8版分期系统进行Cox回归分析,AIC值分别为23044.4和23015.7。根据两组分期系统绘制ROC曲线,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1和0.787。【结论】(1)患者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分化程度、Lauren分型、Bormann分型、手术根治性、T分期、N分期、M分期、受检淋巴结数、神经侵犯、脉管侵犯对胃癌患者总生存率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Bormann分型、手术根治性、T分期、N分期、M分期、受检淋巴结数、脉管侵犯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我院胃肠外科专业化改革后胃癌疗效得到提高,体现在围手术期并发症降低、微创手术率提高和总生存率的改善。Ⅳ期胃癌患者术后是否有肿瘤残留对预后具有显着影响。(2)年龄、肿瘤部位、T分期、N分期、脉管侵犯对早期胃癌患者总生存期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年龄、肿瘤部位、T分期、N分期是患者长期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肿瘤大小和脉管侵犯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胃癌不同部位的肿瘤可发生不同组别淋巴转移。腹腔镜手术的近期疗效优于开腹组,长期预后两组无统计学差异。(3)AJCC/UICC第8版分期系统的似然比卡方、线性趋势卡方、AIC及曲线下面积AUC均优于第7版TNM分期,第8版AJCC/UICC胃癌TNM分期对于预测患者预后具有一定优势。

二、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外科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残胃癌患者脉管癌栓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脉管癌栓与残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3 影响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2.4 影响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2.5 脉管癌栓与残胃癌围手术情况
    2.6 脉管癌栓对残胃癌预后的影响
    2.7 影响残胃癌预后独立因素的生存率对比
3 讨论

(3)残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及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良性溃疡远端胃切除术后残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方式的研究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手术方式
        3. 研究方法
        4. 患者随访
        5. 统计方法
    结果
        1. 患者临床病理特征
        2. 残胃次全切除组和残胃全切除组术中、术后特征的比较
        3. 两组患者生存比较
        4. 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5. 根据不同分期的分层分析
        6. 根据肿瘤部位的分层分析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胃癌根治性远端胃术后残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发生时间间隔对预后影响的研究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患者随访
        4. 统计方法
    结果
        1. 两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比较
        2.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3. 两组患者生存情况比较
        4. 根据肿瘤部位的分层分析
        5. 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蛋白酶活化受体-2 (PAR2)参与残胃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1. 细胞系及培养条件
        2. 实验动物
        3. 动物手术器械及材料
        4. 主要试剂
        5. 主要仪器
        6. siRNA靶序列
        7. 溶液配制
        二、实验方法
        1. 小鼠十二指肠胃反流模型的建立
        2. 小鼠的分组及干预
        3. 细胞实验
        4.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5. H&E染色
        6. 免疫组化
        7. Western Blot实验
        8. RNA提取及qRT-PCR
        9. 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
        1. 小鼠十二指肠胃反流促进了小鼠胃肠吻合口恶性病变的发生
        2. PAR2抑制剂GB88抑制小鼠胃肠吻合口的癌变
        3. PAR2抑制剂GB88降低致癌剂诱导的小鼠胃肠吻合口癌变
        4. PAR2在人残胃癌及肿瘤中的表达
        5. PAR2在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
        6. PAR2的敲降效率验证
        7. PAR2影响胃癌细胞系的增殖和克隆形成
        8. PAR2在胃癌细胞系侵袭迁移中的作用
        9. 敲降PAR2降低了胃癌细胞的干性特征
        10. 数据库分析与PAR2相关的信号通路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十二指肠胃反流与残胃癌
    References
基金资助
已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英文论文
个人简历
致谢

(4)残胃癌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残胃癌临床病理特点及诊疗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残胃癌与残胃复发癌临床病理特征比较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6)青海地区残胃癌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资料收集
    2.3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间基本资料的比较
        3.1.1 性别
        3.1.2 年龄
        3.1.3 残胃癌患者首次手术方式
        3.1.4 残胃癌首次消化道重建方式
        3.1.5 残胃癌的发生与家族史
        3.1.6 首次术后发生残胃癌间隔时间
    3.2 残胃癌患者临床基本特征
        3.2.1 残胃癌的发生部位
        3.2.2 周围脏器浸润
        3.2.3 合并症
        3.2.4 病理分化程度
        3.2.5 肿瘤标志物
    3.3 生存率分析
        3.3.1 总生存率
        3.3.2 性别与生存率
        3.3.3 良恶性与生存率
        3.3.4 病理分化程度和合并症与生存率
        3.3.5 肿瘤标志物与生存率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105例残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随访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临床病理特征
        2.1.1 GSC-B与GSC-M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比较
        2.1.2 吻合口组与非吻合口组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比较
    2.2 生存分析
3 讨论

(8)结肠前吻合与结肠后吻合的残胃癌的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诊断标准:
        1.2.2 资料收集方法:
        1.2.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病理特征
        2.1.1 性别、年龄及术后间隔时间:
        2.1.2 肿瘤部位:
        2.1.3 淋巴转移:
    2.2 外科治疗
        2.2.1 结肠前吻合与结肠后吻合的手术切除率比较:
        2.2.2 联合脏器切除与非联合脏器切除:
    2.3 预后, 生存率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10)4311例可切除胃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4311例可切除胃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分析研究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早期胃癌病理特征分析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AJCC/UICC第7 版与第8 版胃癌分期系统对判断预后价值的比较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小结
论文英文版
    Introduction
        References
    Part 1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 ANALYSIS OF 4311 RESECTABLE GASTRIC ADENOCARCINOMA
        Introduction
        Objects and methods
        Result
        Discussion
        References
    Part 2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 ANALYSIS OF EARLY GASTRIC CANCER
        Introduction
        Objects and methods
        RESULT
        Discussion
        References
    Part 3 COMPARISON BETWEEN THE 7~(TH) AND 8~(TH) EDITIONS OF AJCC/UICC TNM CLASSIFICATION IN THE PROGNOSIS EVALUATION FOR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Introduction
        Objects and methods
        Results
        Discussion
        References
    Summary
附:博士期间其他工作——胃癌肝转移外科治疗的焦点与争鸣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四、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外科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残胃癌患者脉管癌栓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J]. 王益,魏晟宏,叶再生,林振孟,曾奕,陈书,林志涛,陈小玲,陈路川. 中国肿瘤临床, 2021(24)
  • [2]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J]. 黄文场,苏亦斌,练玉杰,刘江睿,祁金羽.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21(12)
  • [3]残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及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D]. 马福海.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4]残胃癌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分析[D]. 张子君.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5]残胃癌与残胃复发癌临床病理特征比较及预后分析[D]. 胡飞.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6]青海地区残胃癌临床特征分析[D]. 王刚. 青海大学, 2019(04)
  • [7]105例残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分析[J]. 刘惠芳,邓靖宇,梁寒. 中国肿瘤临床, 2019(01)
  • [8]结肠前吻合与结肠后吻合的残胃癌的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J]. 刘宾,王大广,徐越超. 医学与哲学(B), 2018(07)
  • [9]残胃癌的预后及影响因素[J]. 李子禹,王胤奎,季加孚.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8(05)
  • [10]4311例可切除胃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研究[D]. 王书昌.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5)

标签:;  ;  ;  ;  ;  

胃残端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