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环境意识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论文文献综述)
李欣倢[1](2021)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生态意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与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导致生态环境不断地恶化,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已是全世界的共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最根本的是唤醒全体公民的生态意识,使人们自发地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加强青少年生态意识教育是提高全民生态意识的有效方式。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意识观念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能让青少年在课堂内外生成生态意识,自然就能更好地培养他们保护生态的意识和行为。本文试从高中学段的历史课堂出发,通过追溯生态意识的理论内涵,来探讨生态意识在高中历史教学渗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结合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生态意识渗透的现状,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原则和策略。高中历史必修阶段的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也蕴含很多生态知识,分析该教材的内容与生态意识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视域下,寻找《中外历史纲要》内容与生态意识的契合点,在此基础上设计高中历史教学与生态意识结合的案例,以求能为中学历史教育的工作者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理论和依据。
李凡[2](2020)在《资源型城市高中地理教学环境教育实施现状及策略 ——以湖南省衡阳市为例》文中认为地理是研究自然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学科,是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载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是推进我国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目前,国内关于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方面,而对具体城市的地理环境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少。资源型城市环境问题较多、环境教育内容较为丰富,具有地理环境教育的优势。因而,对资源型城市高中地理环境教育进行研究有助于丰富地理环境教育理论,宣传本地环境保护,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以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研究法等为指导方法,分析资源型城市高中地理进行环境教育的可行性;基于对衡阳市师生的调查,了解资源型城市学生的环境素养及学校、地理教师进行环境教育的状况,分析资源型城市高中地理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策略。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高中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在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上联系紧密,且资源型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及环境教育教学资源丰富,使得在资源型城市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2)资源型城市高中地理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学校及地理教师对环境教育的落实不足、实施环境教育的方法较为单一、没有充分利用本地的环境教育教学资源;学生的综合环境素养不高、对家乡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认识有待加强。其原因在于学校忙于应对高考而对环境教育重视不够、教师多关注地理知识性教学、学生偏向于学习考试重点知识、家庭和社会对环境教育支持的程度不高。(3)促进资源型城市高中地理环境教育实施的策略涵盖学校、教师、家庭、社会四个层面。学校要提高环境教育意识并创造环境教育的条件;地理教师要重视学科环境教育功能、遵循环境教育原则、选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家庭要支持学校及地理教师的工作、鼓励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社会要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开放相关环境教育场所的参观通道。
吴倩[3](2020)在《初中生物教学课外实践中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过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如今给人类带来了众多的环境问题,我国积极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推进环境保护督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过去一年中,我国着手治理多方面的环境问题,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碧水保卫战,推进净土保卫战等方面做出万分努力。但是,破坏环境的行为却屡见不鲜,人们对保护环境缺乏自觉性、主动性,所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是必要且必须的。在重视教育强国的中国,从进行义务教育开始,就应该牢牢抓紧学生的环境意识教育,使其清楚认识环境的存在,培养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中学学校教育中作为基础性课程的生物学课程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生物科学素养中包涵环境意识。初中学生正处在特殊的学习阶段,学校应当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最终促成学生环境保护行为习惯的养成。本文以所在实习学校初一、初二年级的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了解初中学生的环境意识现状,结合当今环境问题的时事现状分析,整理生物学教材内容作为辅助工具,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方法,对初中学生在生物课外实践中环境意识的培养进行实践研究。首先,确定本次研究的方向,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理清研究的思路。其次,通过文献阅读研究现今对初中生环境教育的研究进展,做好相关概念的界定。接着,选取实习学校初一、初二年级各三个平行班的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现状的问卷调查以及数据分析,初步了解所要进行实践研究的学生的环境观。然后,整理并拓展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每章内容中部分课外实践活动。最后,按照课外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原则,从整理的实践活动中选取三个课外实践活动进行实践研究,收集实践成果,得出研究结论。本文最后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以生物课外实践活动形式进行的教学十分喜爱,环境意识有所提高,学生学到了环境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并且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发展,当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加上教师正确的引导,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形成长久正向的环境意识。
马振[4](2020)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 ——以宿州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如今,伴随全球性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的愈发严重,环境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看来,解决环境问题最基础的方式还是环境教育,研究环境教育应采取合适的方法,以便于提高环境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丰富学生的环境知识、提高学生的环境实践能力。地理学科是实施环境教育的主要学科,地理教学是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方式,同时高中阶段还是学生形成生态文明观,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理念的重要阶段。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能够切实保障环境教育的教学质量。但实际上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为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本文结合自己在环境教育上的实践经验,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案例分析、课堂观察等研究方法,以建构主义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安徽省宿州市环境教育现状调查为依据,在总结分析环境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在高中地理实施环境教育的方案,通过教学案例进行展示并提出优化的策略。本论文由六部分构成。第一部分,首先明确了本文开展研究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接着简述了当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介绍了本文在开展研究活动的方案并提出研究的创新点。第二部分,结合实践以阐释概念为主,具体围绕环境的含义、环境教育的含义,并引用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理论作为理论基础。解释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独特优势。为提出实施环境教育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第三部分,将宿州市作为具体调查对象,对于该市开展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的现状展开深入分析,指出问题并分析原因。为提出实施环境教育的方案,提供现实依据。第四部分,提出实施环境教育的方案具体包括:环境教育的目标、环境教育的内容、实施环境教育的原则、培养路径探索、评价体系与修订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五部分,通过案例,展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方案的具体应用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呼应前文中对环境教育目标的理解,提供案例设计思路、案例实施过程和案例分析,并对案例教学的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第六部分,总结论文的研究成果、不足及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总之,本文旨在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讨论和研究环境教育培养方案,落实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为在当前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对如何落实地理学科“立德树人”的任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了参考价值。
陈红伟[5](2020)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海洋意识培养研究》文中认为新时代发展背景下,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是近年来,海洋问题的相继出现,我国的海权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但不是海洋强国,海洋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已确立了“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要建设海洋强国,就必须要发挥海洋文化、海洋意识等软实力的作用,国民海洋意识强弱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海洋实力高低的尺子。高中是基础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生处于特殊的阶段,提升高中生的海洋意识水平是为国家海洋事业培养储备人才,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一步。课堂是高中生主要的学习场所,而中学地理学科肩负着基础教育中培养海洋意识的责任。所以,在高中地理课堂中进行海洋意识教育势在必行。本文共分为六章内容:第一章,绪论,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路线、研究方法和研究重难点。第二章,对本文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国内外的海洋意识教学现状进行文献综述。第三章,阐述海洋意识的内涵,分析不同学科承担的海洋意识维度的差异,依据相关学者对海洋意识的分类,并结合地理学的属性和对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界定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应该培养的海洋意识,具体包括如下维度:海洋环境意识、海洋资源意识、海洋权益意识和海洋科技意识。第四章,阐述了调查问卷制定的依据及调查对象的选择情况,同时,本章重点针对问卷调查的结果,了解当前高中地理教师海洋意识状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不利影响因素:一是必修课程内容中与海洋教育相关内容有限;二是教师对海洋意识维度理解不够透彻;三是海洋教育相关的考核评价较少,有利影响因素:一是海洋争端事件增强海洋领土意识;二是航空母舰的发展增强海洋科技意识。第五章,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培养高中学生海洋意识的策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是海洋意识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策略;二是海洋意识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组织策略;三是教师海洋素质的提高策略;四是学生海洋意识评价策略。第六章,结语,总结论文的成果与不足,并作出展望。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来获得理论依据和数据依据,以高中一线地理教师为调查对象进行研究和分析。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丰富海洋意识的内涵;为其他学科教学培养海洋意识提供一定参考,为改善海洋意识教学现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孙俊[6](2019)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环境意识的培养研究》文中提出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开发、改造和利用越来越大,由于人类一味地索取,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不断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逐步被提到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的日程上来。保护环境,教育为先,这是正确处理环境与教育关系的准则。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就要唤起人们的环境意识。基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历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等多方面因素的考量,笔者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培养是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鉴于此,笔者在搜集整理前人研究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展开相关研究和调查,发现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中环境意识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除绪论和结束语外,本研究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概念界定。主要介绍了环境、环境意识的定义,并将环境意识与环保意识进行区分。第二部分为初中历史教学中环境意识培养的意义。主要从历史学科自身、学生综合素养发展、我国环境教育事业发展三方面展开论述。第三部分为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与环境意识培养相关的内容资源。从政治军事类、经济生活类、思想科技文化类等不同角度对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关环境意识培养的内容进行梳理和分类,以表格形式进行呈现,便于浏览。第四部分为初中历史教学中环境意识培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笔者所在实习学校的初中部为例,调查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中环境意识的培养现状,通过问卷和访谈分析,发现初中历史教学中环境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第五部分为初中历史教学中环境意识培养应注意的原则。主要包括科学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地域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批判性原则等五大原则,并结合一定案例进行说明。第六部分为初中历史教学中环境意识培养的策略。主要从教师与教材、课上与课下、考评与监督等几个角度进行阐述。历史学科涉及内容广泛,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与环境意识培养相关的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环境意识的培养,不仅是对历史学科教育作用的极大发挥,也有利于推进我国环境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当然,环境意识的培养并不能一蹴而就,为了培养我国民众的环境意识,仍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付杨[7](2019)在《佳木斯市高中地理环境素养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我国对全民环境素养的重视程度正不断地提高。青少年是未来世界的主人,肩负着人类延续与发展的重要使命。高中阶段学生的思想行为更接近成人,是学习环境知识与技能、形成环境责任担当意识的关键时期,因此,在高中阶段开展学生环境素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选取佳木斯地区七所高中对学生环境素养现状、地理学科教学中环境素养教育实施情况开展了调查与研究。通过调查了解到当前高中生的环境素养状况仍不理想,主要存在环境知识掌握不全面、知行矛盾突出、缺乏综合实践机会以及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本文依据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学等环境教育学理论,以及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提出了高中地理环境素养教育的对策。高中地理环境素养教育应从常规的课堂教学以及环境综合实践活动两方面共同着手。在教师提升层面,将自身学习与专业培训相结合提高教师环境素养教育的能力。在地理课堂教学方面,教师应注重地理知识与环境知识的渗透与整合,结合高中学校实际并根据知识内容开展案例探究与深度学习。由于当前综合实践活动教育教学比较薄弱,因此要加强教师环境素养的综合实践教学能力并建立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环境素养评价框架。
付慧萍[8](2019)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意识的研究》文中认为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问题,受到全球人民的关注,但从目前来看,环境仍在持续恶化,顽固的环境问题难以解决,新型的环境问题又不断出现,环境修复与保护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从长远来看,环境教育是实现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在环境持续恶化的背景下,以环境教育为目的,通过文献分析法、调查法、案例法,对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意识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设计了教学案例和实践活动并完成了实际教学。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环境教育的发展、现状等进行了综述。并结合初中生物教学的特点,通过对初中生物教材的分析挖掘,总结出了可以进行环境教育的素材,举例说明如何使用这些素材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以实现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通过访谈法对乌市32中35名教师环境保护意识及环境教育执行力度进行了解,运用问卷调查法对乌市32中七年级三个班117人进行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行为变化的测定。通过案例法,设计案例和实施教学,带领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水平。教师环境保护意识及环境教育执行力度访谈结果显示:教师整体的环境意识需进一步提高,在实际教学中环境教育渗透力度明显不足;通过分析问卷调查前测后测成绩结果显示:通过教学设计和课外实践活动的实施,一方面学生对于环境渗透学科的偏好程度发生了变化,对于生物学科的认可度及价值的理解也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学生的环境意识显着提高(P<0.05),同时,学生的环境保护行为明显增加(P<0.05)。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在生物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行为。通过在初中生物课及课外实践中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可以看出渗透环境教育能够使学生对周围的环境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生物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并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加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基于本次研究,希望为未来的环境保护教育尽一份绵薄之力。
程晓颖[9](2019)在《高中地理教学对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应对策略研究 ——以盘山县高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大气污染问题的困扰下,国务院在2018年提出《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规定了三年内防治大气污染的具体任务和措施,旨在解决我国大气污染问题。但想要守住蓝天则是长久之战,从根本上杜绝雾霾,还需要全体国民提高蓝天保卫意识。所以,加强环境教育对打赢蓝天保卫战至关重要。我国地理教学承担着环境教育的主要任务,因此,本文研究如何发挥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作用以助力蓝天保卫战的胜利。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掌握了环境教育和环境意识的产生和内涵,梳理了国内外环境教育的研究现状。从学科特性、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方法三个方面阐述了地理教学对蓝天保卫战的重要作用。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深入了解目前高中生对蓝天保卫战的认识程度、高中生的环境意识水平以及高中地理教师的环境教育现状,发现高中生对蓝天保卫战的认识水平较低,环境法律法规意识和环境行为水平较低,目前的环境意识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有待完善,并且分析了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针对具体问题,结合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势,提出了课堂情境教学四步法应对蓝天保卫战,以及利用地理野外考察教学模式开展课外活动的策略。
高侨[10](2018)在《乌鲁木齐市高中地理水环境教育实践研究》文中提出近一个世纪以来,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问题对于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水环境问题已然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同时也成为了全球环保界和环境教育界所普遍关心的一个重大现实性论题。大力开展水环境教育成为在根源上解决水环境问题、健全全人类水环境价值理念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地处于西北干旱缺水地区的乌鲁木齐,水资源利用与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提高全市居民的水环境意识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水环境教育的相关内容与高中地理教学有着深厚的关联,因此,高中地理教学肩负了很大的水环境教育责任,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在升学压力等因素阻碍下,水环境教育并不全面,多数学校未能正确开展,水环境教育的目标未能实现,形势紧迫。本文简要阐述了水环境教育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与乌鲁木齐市高中地理水环境教育的现实经验和问题相结合,根据高中地理课程的课堂教学特点,以新疆所采用的高中教材——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里的知识为范式,将案例教学法与水环境教育结合起来,提供水环境教育在乌鲁木齐市地理教学中的教学思路与建设性意见。希望能够增加学生对于乌鲁木齐市周边水环境状况的认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兴趣,从而产生自觉保护家乡水环境的意识,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参与到保护家乡水环境的行动中来。
二、浅谈环境意识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环境意识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论文提纲范文)
(1)核心素养视域下生态意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 |
第一章 生态意识与高中历史教学的关系 |
一、生态意识的理论内涵 |
二、生态意识在高中历史教学渗透的必要性 |
三、生态意识在高中历史教学渗透的可行性 |
第二章 生态意识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策略 |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生态意识教育的现状及分析 |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生态意识教育的原则 |
(一)基于学情原则 |
(二)素养养成原则 |
(三)知情意行原则 |
(四)与时俱进原则 |
三、高中历史教学进行生态意识教育的渗透策略 |
(一)转变教学观念,培育核心素养 |
(二)挖掘教材资源,多学科间联动 |
(三)立足课堂教学,丰富教学方式 |
(四)创建校园文化,完善资源体系 |
第三章 生态意识与高中历史教学的结合例析 |
一、《中外历史纲要》教材中生态意识相关内容及例析 |
(一)《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与生态意识教育的结合点 |
(二)《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与生态意识教育的结合点 |
二、核心素养培育与生态意识渗透的结合例析 |
(一)唯物史观与生态意识结合例析 |
(二)时空观念与生态意识结合例析 |
(三)史料实证与生态意识结合例析 |
(四)历史解释与生态意识结合例析 |
(五)家国情怀与生态意识结合例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资源型城市高中地理教学环境教育实施现状及策略 ——以湖南省衡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新时代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需求 |
1.1.2 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 |
1.1.3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资源型城市高中地理进行环境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
2.1 高中地理与环境教育 |
2.1.1 高中地理教育目标与环境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 |
2.1.2 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与环境教育联系密切 |
2.1.3 高中地理环境教育方式灵活 |
2.2 资源型城市与环境教育 |
2.2.1 资源型城市具有进行环境教育的特殊需求 |
2.2.2 资源型城市具有进行环境教育的优势 |
3 资源型城市高中地理教学环境教育实施的现状——基于衡阳市的调查 |
3.1 现状调查 |
3.1.1 调查设计 |
3.1.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 存在的问题 |
3.2.1 环境教育落实不足 |
3.2.2 环境教育方法单一 |
3.2.3 本地环境教育教学资源未被充分利用 |
3.2.4 学生的综合环境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
3.2.5 学生对家乡的资源与环境问题认识不够 |
3.3 原因分析 |
3.3.1 学校受应试教育影响,不够重视环境教育 |
3.3.2 教师受考试内容限制,注重传授地理知识 |
3.3.3 学生偏向于考试知识,忽略环境知识学习 |
3.3.4 家庭氛围和社会环境,影响地理坏境教育 |
4 促进资源型城市高中地理教学环境教育实施的策略 |
4.1 学校层面 |
4.1.1 提高环境教育意识,创造环境教育条件 |
4.1.2 利用本地资源,开发环境教育校本课程 |
4.2 教师层面 |
4.2.1 更新教育理念,重视学科环境教育功能 |
4.2.2 结合课堂教学,遵循地理环境教育原则 |
4.2.3 挖掘本地资源,适时引入不同教学环节 |
4.2.4 优化教学方法,延伸环境教育教学平台 |
4.3 家庭层面 |
4.3.1 支持学校各类环境教育工作 |
4.3.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
4.4 社会层面 |
4.4.1 增强本地环境保护宣传力度 |
4.4.2 开放环境教育场所参观通道 |
5 结语 |
5.1 结论 |
5.2 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初中生物教学课外实践中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初中生物教学课外实践中培养学生环境意识 |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课外实践活动 |
二、环境 |
三、环境意识 |
第三章 初中学生环境意识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基础情况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时间 |
三、调查对象 |
四、调查内容及过程 |
第二节 调查数据与结果分析 |
一、有效问卷中学生自然情况统计情况 |
二、环境意识调查数据与结果分析 |
调查小结 |
第四章 教材中与环境意识有关的课外实践活动 |
第五章 初中生物课外实践活动教学设计原则 |
一、可接受性原则 |
二、启发性原则 |
三、科学与思想统一原则 |
四、探究性原则 |
五、实践性原则 |
第六章 初中生物教学课外实践中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实践 |
第一节 《“旧叶新生”叶脉书签及拼接画制作》一节教学案例 |
一、教学内容 |
二、教学案例 |
三、活动成果展示 |
四、思考及建议 |
第二节 《探究不同环境问题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一节教学案例 |
一、教学内容 |
二、教学案例 |
三、思考及建议 |
第三节 《调查金龙溪水体环境现状及拟定相关保护计划、制作生态模型》一节教学案例 |
一、教学内容 |
二、教学案例 |
三、实地调查情况 |
四、调查报告及拟定保护金龙溪水体环境的计划方案 |
五、建构拟保护河流的环境模型 |
六、思考及建议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 ——以宿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环境教育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的启示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创新点 |
2 高中地理实施环境教育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环境 |
2.1.2 环境教育 |
2.2 理论基础 |
2.2.1 心理学基础 |
2.2.2 教育学基础 |
2.3 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独特优势 |
3 高中地理环境教育培养现状调查 |
3.1 调查方案 |
3.1.1 调查的内容与目的 |
3.1.2 调查实施 |
3.1.3 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
3.2 调查结果分析 |
3.2.1 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
3.2.3 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
3.3 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
3.3.1 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 |
3.3.2 调查启示 |
4 高中地理教学实施环境教育的方案 |
4.1 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的目标 |
4.1.1 环境意识 |
4.1.2 环境知识 |
4.1.3 环境实践力 |
4.2 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的内容 |
4.3 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的原则 |
4.3.1 地理性原则 |
4.3.2 乡土性原则 |
4.3.3 时效性原则 |
4.3.4 实践性原则 |
4.4 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的培养路径 |
4.4.1 课堂活动 |
4.4.2 课外活动 |
4.4.3 校本课程 |
4.5 评价体系 |
4.6 修订 |
5 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的案例展示和优化策略 |
5.1 案例展示 |
5.1.1 案例设计 |
5.1.2 教学展示 |
5.1.3 案例分析 |
5.2 优化策略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现状调查(学生篇) |
附录二 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现状调查(教师篇) |
致谢 |
(5)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海洋意识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路线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重难点 |
2 核心概念与研究现状 |
2.1 核心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3 逻辑起点:明确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承担的海洋意识教育维度 |
3.1 不同视角下的海洋意识概念分析 |
3.2 不同学科承担的海洋意识教育维度存在差异 |
3.3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承担的海洋意识教育维度分析 |
3.4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承担的海洋意识教育维度 |
4 地理课堂教学视角下海洋意识教学现状分析 |
4.1 调查问卷的设计编制 |
4.2 高中地理教师海洋意识教学现状分析 |
4.3 高中地理教师海洋意识教学现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
5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视角下海洋意识培养策略 |
5.1 海洋意识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策略 |
5.2 海洋意识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策略 |
5.3 教师海洋素质提高策略 |
5.4 学生海洋意识评价策略 |
6 结语 |
6.1 结论 |
6.2 拟创新之处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初中历史教学中环境意识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基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
(二)基于历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
(三)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意义 |
(二)创新之处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四)教材分析法 |
(五)案例分析法 |
第一章 概念界定 |
一、环境 |
二、环境意识 |
三、概念区分 |
第二章 初中历史教学中环境意识培养的意义 |
一、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历史学科的人文功能 |
二、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初中学生的综合素养 |
三、有利于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环境教育事业 |
第三章 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与环境意识培养相关的内容资源 |
一、政治军事类 |
二、经济生活类 |
三、思想科技、文化生活类 |
第四章 初中历史教学中环境意识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问卷、访谈内容概述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
(三)问卷及访谈内容概要 |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环境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
(一)环境意识不足,行动力欠缺 |
(二)教材环境资源丰富,讲授挖掘欠缺 |
(三)意识培养过浅,缺乏实际联系 |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环境意识培养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教师不重视,对教材资源挖掘不足 |
(二)考试比重甚微,评价助推不足 |
(三)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不足,缺乏环境熏陶 |
第五章 初中历史教学中环境意识培养应注意的原则 |
一、科学性原则 |
二、适度性原则 |
三、地域性原则 |
四、实践性原则 |
五、批判性原则 |
第六章 初中历史教学中环境意识培养的策略 |
一、加强教师环境意识,深刻钻研历史教材 |
(一)努力提高自身环境意识 |
(二)合理挖掘历史教材资源 |
二、紧抓历史课堂教学,深化环境意识培养 |
(一)研读课程标准,制定合理目标 |
(二)运用多种方法,积极调动学生 |
(三)结合现实问题,拓宽学生思维 |
三、丰富课下实践,做到学以致用 |
(一)校内实践 |
(二)校外实践 |
四、完善考评制度,营造良好氛围 |
(一)健全历史学习评价标准 |
(二)家、校、社会共同努力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类 |
(二)学位论文类 |
(三)期刊论文类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7)佳木斯市高中地理环境素养教育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二)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四)创新及不足 |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素养教育的理论基础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
(二)环境伦理学 |
(三)建构主义理论 |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素养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
(一)高中阶段是进行环境素养教育的最优时期 |
(二)地理科学与环境科学间的联系 |
(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与环境素养的契合 |
(四)高中地理课程与环境素养教育相关的具体内容 |
三、佳木斯市高中地理环境素养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高中生环境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
(二)高中地理教师开展环境素养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
四、佳木斯市高中地理环境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佳木斯市高中地理环境素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佳木斯市高中地理环境素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五、佳木斯市高中地理环境素养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
(一)提升教师在环境素养教育中的教学能力 |
(二)注重高中地理课程与环境知识的整合与渗透 |
(三)促进高中地理环境素养教育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
(四)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环境素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附录 |
(8)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意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环境教育概况 |
1.2.1 国外环境教育概述 |
1.2.2 国内环境教育概述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3.1 文献法 |
3.2 访谈法 |
3.3 问卷调查法 |
3.4 案例实施法 |
3.5 初中人教版生物教材中渗透环境保护意识的素材分析 |
3.5.1 七年级上册中可渗透环境保护意识的素材分析 |
3.5.2 七年级下册中可渗透环境保护意识的素材分析 |
3.5.3 八年级上册中可渗透环境保护意识的素材分析 |
3.5.4 八年级下册中可渗透环境保护意识的素材分析 |
4 渗透环境保护意识在实际教学中的实施 |
4.1 教学设计的实施 |
4.1.1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
4.1.2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
4.2 课外实践活动的实施 |
4.2.1 学习“零垃圾”的生活方式 |
4.2.2 开设环境保护主题班会 |
4.2.3 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并实施环保活动 |
4.2.4 鼓励学生设计环保公益广告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教学设计分析 |
4.3.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4.3.3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教学反思 |
5.2.1 当前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渗透的矛盾 |
5.2.2 本次教学实践研究存在的不足 |
5.3 建议 |
5.3.1 对教师的建议 |
5.3.2 对学生的建议 |
附录 |
附录1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2 《乌市32中七年级环境保护意识的调查问卷》前测-后测问卷及赋分 |
附录3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
附录4 《垃圾分类小知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高中地理教学对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应对策略研究 ——以盘山县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大气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
2.我国国务院提出蓝天保卫战 |
(二)研究意义 |
1.为学生保卫蓝天意识的培养提供策略参考 |
2.提高高中生环保的参与度和环境意识 |
3.减轻与防治大气污染 |
(三)国内外环境教育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3.从国内外研究中获得的启示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相关概念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1.环境意识 |
2.环境教育 |
3.蓝天保卫战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认知发展理论 |
3.社会心理学理论 |
4.环境伦理理论 |
三、高中地理教学对打赢蓝天保卫战的作用分析 |
(一)地理学科的优势 |
1.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地域性 |
2.地理学的环境教育功能 |
(二)地理教学内容的相关性 |
1.蓝天保卫战中的地理教学内容 |
2.地理教学中的环境保护内容 |
(三)地理教学形式和方法的优势 |
1.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 |
2.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 |
四、关于保卫蓝天和保护环境意识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问卷调查 |
1.调查对象选择 |
2.问卷设计目的 |
3.问卷设计原则 |
4.问卷调查内容 |
5.调查实施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1.对高中生的调查及结果分析 |
2.对地理教师的调查及结果分析 |
(三)问题及原因 |
1.对蓝天保卫战的认识有待深入 |
2.学生的环境意识水平有待提高 |
3.环境意识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有待完善 |
五、高中地理教学对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应对策略 |
(一)课堂情境教学四步法应对蓝天保卫战 |
1.提出依据 |
2.具体内容 |
3.教学案例 |
(二)利用地理野外考察教学模式开展课外活动 |
1.案例一:空气质量观测活动 |
2.案例二:能源不合理利用行为调查活动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结论 |
1.高中地理教学对打赢蓝天保卫战有着重要作用 |
2.高中生对蓝天保卫战的认识程度较浅 |
3.提出了高中地理教学应对蓝天保卫战的策略 |
(二)不足和展望 |
1.不足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高中生蓝天保卫战认识水平及环境意识水平调查问卷 |
附录2:高中地理教师环境教育实施现状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10)乌鲁木齐市高中地理水环境教育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水环境教育相关概念及理论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2 乌鲁木齐高中地理水环境教育现状及问题调查 |
2.1 乌鲁木齐高中地理水环境教学现状 |
2.1.1 课程内容 |
2.1.2 教学方法 |
2.1.3 教学效果 |
2.2 乌鲁木齐高中地理水环境教育问题调查 |
3 乌鲁木齐高中地理水环境教育途径及方法 |
3.1 水环境教育任务、目标、原则 |
3.1.1 水环境教育任务 |
3.1.2 水环境教育目标 |
3.1.3 水环境教育原则 |
3.2 乌鲁木齐水环境教育的途径 |
3.3 乌鲁木齐水环境教育的方法 |
3.3.1 水环境教育课堂教学方法 |
3.3.2 水环境教育课外实践活动 |
4 乌鲁木齐高中地理水环境教育案例设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四、浅谈环境意识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论文参考文献)
- [1]核心素养视域下生态意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研究[D]. 李欣倢.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2]资源型城市高中地理教学环境教育实施现状及策略 ——以湖南省衡阳市为例[D]. 李凡.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初中生物教学课外实践中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实践研究[D]. 吴倩.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0(02)
- [4]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 ——以宿州市为例[D]. 马振. 西南大学, 2020(01)
- [5]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海洋意识培养研究[D]. 陈红伟.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6]初中历史教学中环境意识的培养研究[D]. 孙俊. 山东师范大学, 2019(12)
- [7]佳木斯市高中地理环境素养教育现状调查研究[D]. 付杨. 佳木斯大学, 2019(03)
- [8]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意识的研究[D]. 付慧萍.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9]高中地理教学对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应对策略研究 ——以盘山县高中为例[D]. 程晓颖. 辽宁师范大学, 2019(01)
- [10]乌鲁木齐市高中地理水环境教育实践研究[D]. 高侨. 新疆师范大学,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