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生态环境治理与发展对策

准噶尔盆地生态环境治理与发展对策

一、准噶尔盆地生态环境治理开发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志忠,靳建辉,刘瑞,解锡豪,邹晓君,马运强,谭典佳[1](2022)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风沙地貌研究进展评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国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也是中国境内受西风环流影响最明显的沙漠之一。本文简介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风沙地貌的研究历史,综述区域风况和输沙势特征、主要沙丘类型分布格局、风沙物质来源、沙丘粒度特征、沙漠环境演变和纵向沙垄发育模式以及现代沙丘动态变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郑国东,赵文斌,陈志,胥旺,宋之光,李琦,徐胜,郭正府,马向贤,梁明亮,王云鹏[2](2021)在《中国地质源温室气体释放近十年研究概述》文中认为地质源温室气体是指固体地球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向大气圈释放的温室气体,是固体地球与大气之间物质交换(地气交换)的重要形式,主要包括火山喷发和地热活动、断裂带构造运动、油气渗漏、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煤自燃、碳酸盐岩风化等多种地质作用过程所释放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实际上,地气交换是重要的地质作用,是地球各圈层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基本载体和重要动力学机制。全球气候变化和温室效应是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地质源温室气体的类型与来源、释放机理与过程、释放通量与大气温室效应等的调查和研究已成为当今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之一,对于应对全球变化和温室效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中国科学家积极参与和适时开展地质源温室气体调查研究,对中国大陆部分火山和地热区、地震断裂带、含油气区和泥火山等释放的温室气体进行了初步观测与调查,在地质源温室气体的地球化学组成、释放通量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这些工作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赵权威[3](2021)在《阿克达拉大气本底站反应性气体浓度特征及来源研究》文中认为

尹立河,张俊,王哲,董佳秋,常亮,李春燕,张鹏伟,顾小凡,聂振龙[4](2021)在《西北内陆河流域地下水循环特征与地下水资源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在系统梳理前人调查研究成果基础上,总结了西北内陆河流域主要的含水层特点,对山区、平原区和沙漠区的地下水循环特点进行了分析,着重对平原区地下水水流系统进行了讨论。由于西北内陆河流域地下水与地表水关系密切,形成了具有密切水力联系的含水层-河流系统,不论是上游开发地表水还是地下水,都会引起整个流域内地下水资源的强烈变化。地下水资源评价表明,西北内陆河流域地下水资源量为783亿m3/a,其中平原区的地下水资源量为487亿m3/a,山区与平原区的地下水资源重复量为199亿m3/a,现状开采量为128亿m3/a。地下水开发潜力分析表明,除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南缘等地区外,其他地区的地下水开采潜力有限,应通过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来提高其承载能力。今后应加大(微)咸水资源化、地下水水库的调查研究,加强地下水的生态功能和生态需水量评价,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冯朝红[5](2021)在《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西北地区地域广袤,民族众多,是我国重要的战略高地、资源富地和生态屏障。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西北地区面临着严重的缺水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日益成为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短板”。针对西北地区所面临的严峻水资源压力和生态环境胁迫情势,本文构建了水资源足迹与承载力模型,评价了研究区水资源的供需及其承载力时空分布,从物理流、效用流、贸易流三方面对研究区的作物生产虚拟水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运用生态系统能值理论对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估。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阐明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通过分析研究区2000-2018年的土地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以及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变化,发现西北地区城市建设用地一直处于扩张的趋势,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用地主要来自于草地的转变;植被覆盖度较低,大部分区域植被覆盖度在0.5以下,植被NPP处于0-200gC/m2。2000-2018年期间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区域人口数量增加了1685.94万人,GDP增长了 55651.70亿元,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增加了 4541.50、24073.60和27039.20亿元。因此,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较脆弱,应该将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社会经济统筹考虑。(2)分析了西北地区水资源供需现状,揭示了西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时空变化特征。2018年西北地区水资源总量为1975.50亿m3,供水总量775.74亿m3,用水总量为928.46亿m3,耗水总量为628.22亿m3,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46%。构建了西北地区水资源足迹与承载力模型,2000-2018年期间研究区总用水的水资源足迹增长了2735.55hm2,增长率为21.94%,其中塔里木盆地区和准噶尔盆地区水资源足迹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黄河流域区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半干旱草原区、河西内陆河流域区和柴达木盆地区处于基本平稳状态。同时,塔里木盆地区的水资源足迹强度最高,为1.56,说明其水资源利用效率最低;柴达木盆地区水资源压力指数小于1,说明其水资源供需处于可持续利用状态。(3)揭示了大宗农作物的虚拟水时空格局及其演变规律。通过分析研究区六种主要作物的虚拟水物理流、效用流和贸易流,发现虚拟水物理流呈波动上升趋势(黄河流域区除外),其中塔里木盆地区的年均变化率最大,为4.77%;虚拟水效用流的变化呈波动下降趋势(柴达木盆区除外),其中黄河流域区的年均变化率最大,为5.39%;虚拟水贸易流的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黄河流域区除外),其中塔里木盆地区的年均变化率最大,为5.40%。(4)评估了西北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用能值理论分析了研究区能值投入产出及各分区的区域差异,2000-2018年西北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投资率(EIR)均值为1.1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93),说明其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农业自然资源没有得到高效利用,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净能值产出率(EYR)均值为1.9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6),说明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向外界输出能值,属于资源输出型系统,在现行贸易体系中将处于不利地位;环境负载率(ELR)均值为3.1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0),说明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承受环境压力较大;能值可持续性指数(ESI)均值为0.61,说明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整体属于不可持续的资源消费型系统。(5)预测了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程度。在水资源量指标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可持续发展能值进行评估,对比分析了调水情景与现状情景两种情景下可持续发展能值差异,得到2000-2018年研究区及各分区现状情景的EIR均值(1.11)、ELR均值(3.11)高于调水情景的EIR均值(0.68)、ELR均值(1.28),现状情景的ESI均值(0.61)低于调水情景的ESI均值(1.49),进一步说明西北地区调入水资源量后的生态系统较之原来更有发展潜力。

张欢[6](2021)在《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植物区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准噶尔盆地南部是新疆农业发展和经济建设最发达的区域,该地区各行各业正处在大开发、大发展时期,杂草在本区内不断扩散传播,其复杂性、危害性、威胁性日益增加,入侵范围也不断扩大。本区内许多土着植物随着人类活动区的逐渐扩展“被迫”成为杂草,同时外来杂草不断入侵或归化。这些问题都使得杂草治理工作日益复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新疆幅员辽阔但人口稀少,管控难度相对较大;另一方面是由于对杂草的基础研究较为匮乏,重视不够,防控工作滞后,落实不到位,对外来入侵杂草不敏感。本团队于2018-2020年经系统、全面的野外实地调查,并结合历年标本资料,对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进行研究,理清了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种类与具体地理分布,分析其区系组成与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补充和丰富该地区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研究的新资料,为新疆杂草科学的基础研究提供新内容,为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的识别与防除、植物出入境检验检疫、环境保护与区域生态安全等,提供有益的服务与重要的技术支持。研究结果表明:(1)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16科54属106种。(2)科属组成特点科级:属级水平上,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所占比例最高的为单属科和寡属科,共14科(87.50%)5属(6.30%);大于10属的多种科虽然只有2科(12.50%),但所含属数最多,共29属(53.70%),构成了本结构的主体。种级水平上,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单种科和寡种科有12科,所含种数共36种,占总科数的75%、总种数的33.96%;多种科有3科(18.75%)37种(36.79%),分别是唇形科Labiatae(18)、旋花科Convolvulaceae(11)、茄科Solanaceae(10);大科仅1科,为紫草科Boraginaceae,共31种,占比29.24%。这四科是本区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的优势科。因此多种科在该区科内种级水平占主导地位,植物物种丰富性集中在单种科和寡种科内。属级:大属1属(1.85%)13种(12.26%),优势属为鹤虱属Lappula;多种属2属(3.71%)15种(14.16%);寡种属18属(33.33%)45种(42.45%),所含种数比例最高;单种属33属(61.11%)33种(31.13%)。其中寡种属和单种属包含的杂草种类近总种数的三分之二,因此,属型的统计分析表明该区系属的分化程度高,也可认为该区系属的组成是以单种属为主体,种的组成上则是以小型属所包含的杂草种类作为主体的。(3)生活型:包含4种类型,一或二年生草本为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的主体,有46种(43.41%);多年生草本45种(42.45%);寄生植物有10种(9.43%);半灌木有5种(4.71%)。(4)生态型:包含3种类型,中生杂草为主,有74种(69.81%);湿生杂草24种(22.64%);旱生杂草8种(7.55%)。(5)区系地理成分:较为复杂,共10个分布区类型7变型。除世界分布的8属,北温带分布及变型、旧世界温带分布及变型共26属(占非世界分布的48.15%);地中海西亚、中亚分布及变型及中亚特有分布及变型各含6属(13.04%);泛热带分布所含属数4属(8.70%);中国-日本分布、环加勒比海分布、温带亚洲分布、东亚-北美分布各含1属(2.17%)。该区系温带分布及变型27属(50.00%),所含属数最多,说明本区系温带成分明显,同时与中亚成分联系密切(24.07%);热带、亚热带分布及其变型有一定渗入(11.11%)。(6)根据杂草在本区域内各地区的分布广泛与否将106种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分为常见杂草、少见杂草、偶见杂草,分别有38种(35.85%)、42种(39.62%)、26种(24.53%);根据杂草的来源将杂草分为本土传统杂草、本土被动杂草、外来入侵杂草、外来归化杂草,分别有56种(52.83%)、47种(44.34%)、1种(0.94%)、2种(1.89%)。(7)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并查阅《中国杂草志》[8]中恶性杂草名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有害生物名录》[67],发现本区系内检疫杂草3种(2.83%):南方菟丝子Cuscuta australis、刺萼龙葵Solanum rostratum、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恶性杂草共10种(9.44%):篱打碗花Calystegia sepium、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欧洲菟丝子Cuscuta europaea、南方菟丝子Cuscuta australis、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毛曼陀罗Datura innoxia、波斯婆婆纳Veronica persica、分枝列当Orobanche aegyptiaca、向日葵列当Orobanche cumana;重度有害杂草6种(5.66%):戟叶鹅绒藤Cynanchum sibiricum、羊角子草Cynanchum cathayense、打碗花Calystegia hederacea、单柱菟丝子Cuscuta monogyna、杯花菟丝子Cuscuta cupulata、龙葵Solanum nigrum。中害杂草36种(33.96%);轻害杂草42种(39.62%);无害杂草12种(11.32%)。

崔叶辰[7](2021)在《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红利”的释放使我国农业在现代化道路上飞速前进,农业经济得到持续高速增长,但期间也带来了“逆生态化”的累积效应,使我国农业发展付出了诸如面源污染、土壤肥力下降、食品安全等巨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也由此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密切关注,连续多年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将农业生态问题放在农业发展的突出地位;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尽快完成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实现乡村振兴。新疆是一个农业大省,但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同时因地处偏僻、远离国家科研创新中心而使其相对缺乏科学的种田技术,农业生产多以产量为导向,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农业生产过程中不能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化肥、地膜、机械等生产要素,引发了较其他区域更为严重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在目前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耦合为主流发展趋势的情况下,提高新疆农业生态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农业生态效率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控制污染物排放,同时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资源,避免过度投入,如何提升生态效率目前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本文基于DEA(数据包络模型),对新疆2012~2018年14个地州市的农业生态效率进行评价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农业生态效率进行进一步分解,以确定农业生态纯技术效率和农业生态规模效应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其次对全要素生产率ML指数分析研判,并根据Zofio分解方法,进一步分解为PEC、SEC、PTC、STC四个指数;第三,对农业生态效率的收敛性进行检验,以确定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最后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基于这些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新疆农业生态效率整体呈现波动中上升的趋势,在样本研究期间内,2013、2014、2015、2018年达到农业生态效率的有效状态;新疆农业生态效率低于农业生产效率,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是非期望产出;农业投入和非期望产出冗余率较高,污染排放比碳排放造成的效率损失更多。(2)在研究期间内,新疆14个地州市的农业生态效率总体处于较低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疆14个地州市达到农业生态效率有效状态的城市逐渐增加;新疆农业生态纯技术效率总体处于中等水平,改善的潜力较大,新疆14个地州市中,排名前7位的城市在研究期间都曾达到过农业生态纯技术效率有效状态;新疆14个地州市的农业生态规模效应处于较高水平,农业生态规模效应有效城市的变动情况与农业生态效率有效城市的情况较为一致。(3)新疆14个地州市农业生态效率损失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为农业生态纯技术效率过低影响农业生态效率水平;第二种为农业生态规模效应过低影响农业生态效率水平;第三种为农业生态纯技术效率和农业生态规模效应交叉影响农业生态效率水平。(4)各地州市的投入指标和非期望产出指标都出现了严重的冗余,南疆各项指标的冗余率普遍高于北疆。(5)新疆14个地州市的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上升状态。PEC、SEC、PTC、STC的进步和退步直接影响着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减,是农业生态效率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6)为了检验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的收敛方式,对其进行收敛性检验,结果显示,存在绝对收敛、条件收敛和俱乐部收敛。(7)从水资源角度和多维视角两个方向进行指标选择,分别研究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作用。利用面板Tobit回归,经过聚类标准误检验,选择随机效应分别对新疆和南疆、北疆的农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不同的影响因素在各个区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丁怡博[8](2021)在《中国北方不同类型植被对干旱的响应及未来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植被是连接水分、大气和土壤的重要纽带,容易受到水分亏缺条件的影响,因此,植被生长是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指标。中国北方主要为干旱和半干旱气候类型,干旱频率较高,干旱程度较大,同时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北方地区未来水分条件随气候变化容易发生较大改变。因此,分析干旱对中国北方植被的影响规律,并基于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准确预测未来植被动态变化特征对了解未来植被的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降水和参考作物蒸散量指标描述气候变化,采用标准化降水量蒸散指数(SPEI)描述气象干旱变化,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描述植被动态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1982-2015年植被动态变化特征;研究了不同季节的植被对气象干旱变化的响应规律以及植被变化与降水和参考作物蒸散量的相关关系;通过历史气象和植被数据资料构建植被预测模型,预测了未来2020-2100年在RCP 4.5和RCP 8.5两种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的植被动态变化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东北地区不同月份的植被覆盖变化较大,夏季植被覆盖度较高,冬季植被覆盖度较低。华北地区不同年份的植被覆盖变化较大;西北地区植被覆盖变化较小。人类活动对植被动态有影响,从1982-2015年中国北方的植被类型转变的面积占总面积3.21%。(2)在生长季,寒温带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混交林区域的植被与气象干旱普遍呈现负相关关系,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区域的植被与气象干旱普遍呈现正相关关系。中国北方的植被普遍与降水在春季和夏季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在秋季呈现负相关关系。不同季节的植被与参考作物蒸散量均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且春季和夏季的相关程度较大。(3)覆盖程度较高的林地植被对干旱变化呈现负相关,草地和农田植被对干旱变化呈现弱负相关。植被覆盖程度高和植被类型较丰富地区的植被对干旱变化的抵抗能力较强。通过多元回归方程构建的植被动态预测模型可以较为准确的预测植被动态变化,模型评价参数在不同季节的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和标准均方根误差(NRMSE)的均值分别为0.77、0.04和11.05%。(4)在RCP 4.5和8.5情景下,降水量和参考作物蒸散量均增加且RCP 8.5情景增加量大于RCP 4.5情景,在中国北方来普生长季的植被覆盖程度未遍增加,且RCP8.5情境下的植被覆盖增加程度大于RCP 4.5情景。未来春季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植被覆盖将出现降低,而东北和华北平原植被主要以农田植被为主,因此未来春季的水分条件可能影响作物产量。未来寒温带针叶林、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的植被覆盖增加程度较大,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区域的植被覆盖增加程度较小。

王军亮[9](2020)在《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天然草地资源非常丰富,总面积达3.93亿hm2,占国土面积的41.41%,居世界第三位。放牧草地面积为3.31亿hm2,占天然草地资源总量的84.27%,是农田面积的2.2倍,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草地资源类型。天然草地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区,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和高原寒带地区,生态系统脆弱。而深居亚欧大陆腹地的新疆,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植被覆盖率仅为40.4%,其中天然草地面积为5725万hm2,占植被覆盖总面积的85.1%,因而天然草地在维护新疆生态安全中占有主导地位。同时新疆放牧草地4800万hm2,是新疆37个牧业及半牧业县极其重要的物质资源和农牧民增收的主阵地,2019年底存栏食草牲畜4616.9万头(只),出栏4552.3万头(只),新疆的放牧草地是畜牧业持续发展和牧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保障人类生存环境、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和新疆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超载过牧和、人为活动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长期干扰甚至掠夺式利用,导致我国放牧草地退化、沙化,养分固持作用减弱,涵养水源能力丢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服务功能衰退。甚至绝大部分放牧草地被毒害草、劣质植物滋生蔓延,鼠虫病害等生物灾害频发多发,导致放牧草地生产力下降、利用率降低,严重影响草原生产功能。近年来,放牧草地毒害草对牧民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这直接影响国家实施生态保护工程的效果及牧民的脱贫致富。因此,本文运用实地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放牧草地的主要毒害草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危害严重的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五种主要毒害草,用传统的植物化学方法,对其生物碱成分进行提取和分析,对后三种毒害草颗粒化替代山羊日粮中粗饲料,进行瘤胃发酵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试验,目的是为减少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危害、发生,为综合防控和利用进行理论和技术上的技术支撑。1.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及危害调查通过实地调查,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主要分布在伊犁州河谷草原、阿勒泰高山草原、阿克苏荒漠草原、乌鲁木齐市天山北坡草原、博州荒漠草原、巴州塔里木河沿岸荒漠草原、哈密荒漠戈壁草原等70多市县的放牧草地。毒害草种群分布中,主要以醉马芨芨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乌头(Aconitum)、橐吾(ligularia sibirica)、毒芹(Cicuta virosa)、无叶假木贼(Anabasis aphylla)、小花棘豆(Oxytropisglabra)、变异黄芪(Astragalus variabilis)、骆驼蓬(Peganum harmala)和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等9种毒害草为优势种,其危害面积约占毒害草危害总面积的80%以上。从区域分布来看,新疆东部干旱荒漠草原以醉马芨芨草和变异黄芪分布为主;新疆南部塔里木河、和田河和叶尔羌河流域以小花棘豆危害分布最广,昆仑山北坡高山草甸草原以黄花棘豆分布为主,巴音布鲁克高寒草甸草原以马先蒿、唐松草、橐吾分布为主,天山南坡平原冲积带荒漠戈壁以无叶假木贼、苦豆子分布为主;新疆北部伊犁河谷草原和阿勒泰山高山草原以乌头、橐吾分布为主,天山北坡平原冲积带荒漠戈壁以无叶假木贼、苦豆子分布为主。可见,新疆天山东部、南部和北部地理地貌和气候特点的差异性,导致毒害草种群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尤其是毒害草种群在海拔1500-2500m垂直范围内分布广,且危害严重。调查发现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发生面积为682.06万hm2,其中轻度危害469.93万hm2,中度危害126.73万hm2,重度危害89.4万hm2,危害放牧家畜的主要毒害草约有44种。其中,在全疆分布造成危害的毒害草有9种,占毒害草总数的20.5%;北疆有25种;南疆有27种。每年数十万放牧牲畜中毒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56亿元。2.南疆放牧草地五种主要毒害草生物碱成分分析在南疆选择引起放牧家畜中毒的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五种主要毒害草,分离提取生物碱,并经GC-MS和UPLC-MS/MS联用仪检测分析,共鉴定出18种生物碱(GC-MS鉴定出6种,UPLC-MS/MS鉴定出12种)。骆驼蓬主要含鸭嘴花酮碱、骆驼蓬灵、骆驼蓬碱、6-甲基哈马兰、6-甲基哈尔满、哈尔明碱、促黑激素N-氧化物和野百合碱;白喉乌头主要含天芥菜碱和倒千里光裂碱;醉马芨芨草主要含新乌头碱、天芥菜碱和倒千里光裂碱;黄花棘豆检主要含新乌头碱、天芥菜碱、倒千里光裂碱、次乌头碱、毛果天芥菜碱N氧化物、克氏千里光碱;碎米蕨叶马先蒿主要含3-乙基石松胺、槐果碱、去甲基蝙蝠葛啡碱和9-甲氧基玫瑰碱。表明这些毒害草含有多种生物碱,对动物的毒性作用可能是这些生物碱共同作用的结果。3.毒害草对山羊瘤胃功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含毒害草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其进食量显着高于对照组,但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着;与对照相比,添加毒害草制成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可明显提高山羊瘤胃内的乙酸浓度,同时提高山羊的血红蛋白浓度,试验中各处理间山羊血清中的谷氨酰转移酶、葡萄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均无显着差异;含10%黄花棘豆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其血清中的钾、钠、氯、钙、镁和磷均显着低于其他处理,但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丙氨酸转氨酶活性均显着升高。4.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技术与治理策略按照地貌对新疆天然草地的生态功能进行划分,有针对性地提出毒害草的防控对策。对重要放牧地,优先保证畜产品的生产与供应,采用化学防控、轮牧和区域生物防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毒害草治理,辅之栽培草地建设;涵养水源地采用栽培草地与生物防控配合的方法实施;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沙漠化控制和荒漠化控制功能的生态功能区,对毒害草不进行防控,有条件时要进行科学种植与开发,发挥其生态修复功能;对于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畜产品加工和水文调蓄生态功能的毒害草防控主要采取人工与机械的物理防控方法、农牧结合、牧民定居、工业反哺农业、发展第三产业的方式来进行综合性防控。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治理的策略要充分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价值,针对不同的生态环境采取相应的综合防制和开发利用措施。一是要正确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作用,不能简单采取清除或灭除的方法。二是要严格控制载畜量,防止草地超载过牧。三是要大力建设栽培草地,改良天然草场,实现草畜平衡。四是要科学定位毒害草的利与害,挖掘毒害草的潜在利用价值,提升毒害草资源化利用水平。综上所述,该研究比较系统地调查了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的种类与分布,明确了主要优势毒害草种群的区域分布特点。通过对五种主要毒害草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生物碱成分的提取与分析,初步阐明其所含生物碱成分的种类;研究了毒害草颗粒化替代日粮中粗饲料对山羊瘤胃发酵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表明按照10%的比例添加制成的草颗粒对山羊的毒性作用较低。提出了新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对策,对指导新疆草地毒害草的科学防控和综合利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王学忠[10](2020)在《浅层超稠油挖掘开采设想及配套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针对浅层超稠油及沥青开发难点,从新的角度提出借鉴开采固体矿藏的方法和技术来加以开采。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环烷基稠油是国防军工和重大工程建设战略性原材料。《薄储层超稠油高效开发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而油水过渡带、多轮次蒸汽吞吐后水淹区边际稠油、沥青亟需替代开发技术。在提出挖掘开采设想基础上,研究了挖掘理论技术和规划计划以及小型试验。研究区资源丰富,毗邻煤矿和炼油厂,具备挖油条件。

二、准噶尔盆地生态环境治理开发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准噶尔盆地生态环境治理开发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风沙地貌研究进展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风沙地貌研究简史
2 风力作用与输沙势特征
3 主要沙丘形态特征、分布格局和发育模式
4 沙漠物质来源与沙丘粒度特征
5 区域气候变迁、沙漠演化和沙丘动态变化
6 研究展望

(2)中国地质源温室气体释放近十年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源温室气体
2 气体地球化学基本原理与研究内容
    2.1 气体地球化学及其研究领域
    2.2 化学组成
    2.3 同位素组成
    2.4 源区判识
3 地质源温室气体野外观测与样品采集
    3.1 野外观测与测量方法
        (1)密闭气室法。
        (2)气体化学法。
        (3)水化学法。
        (4)飞行器实地测量法。
        (5)遥感技术。
        (6)通量塔法。
        (7)海洋底水原位探测技术。
    3.2 样品采集和采样工具
    3.3 实验室测试方法
4 中国地质源温室气体调查与研究现状
    4.1 火山-地热区
    4.2 地震断裂带
    4.3 沉积盆地
    4.4 近海海域温室气体释放
    4.5 可燃冰与煤自燃
    4.6 地球深部碳循环与温室气体
    4.7 CO2地质封存与应用
5 亟需解决的相关问题和发展前景
    5.1 加强研究队伍建设
    5.2 优化野外检测与样品采集
    5.3 提升综合科学研究水平
    5.4 加强地质源甲烷调查研究

(4)西北内陆河流域地下水循环特征与地下水资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水文地质条件
    2.1 主要含水层
        2.1.1 山麓相、河-湖相新近系、古近系和白垩系含水岩组
        2.1.2 冲湖积相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含水组
        2.1.3 冲洪积相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含水层
        2.1.4 沙漠相第四系全新统含水层
    2.2 地下水循环
        2.2.1 山区地下水循环
        2.2.2 平原区地下水循环
        2.2.3 沙漠区地下水循环
    2.3 平原区地下水流系统
3 地下水资源评价与潜力分析
    3.1 资源评价
        3.1.1 评价单元划分与评价方法
        3.1.2 评价结果
    3.2 开采潜力分析
4 建议
    4.1 开源与节流并举
        4.1.1 加强南疆地区水资源“开源”技术研究
        4.1.2 加强储水构造及地下水库关键技术研究
    4.2 地下水的生态功能与生态需水量评价
5 结论

(5)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资源承载力
        1.2.2 虚拟水循环研究进展
        1.2.3 可持续发展能值理论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来源
        1.5.3 技术路线
    1.6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7 论文主要创新点
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1 西北地区分区与特征
        2.1.1 西北地区分区划分
        2.1.2 西北地区分区特征
    2.2 西北地区自然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特征
        2.2.3 土壤植被
    2.3 本章小结
3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特征研究
    3.1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时空格局演变
        3.1.1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3.1.2 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3.1.3 NDVI变化分析
        3.1.4 NPP变化分析
    3.2 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分异特征
        3.2.1 人口分布特征
        3.2.2 GDP分布特征
        3.2.3 产业结构分布特征
    3.3 本章小结
4 西北地区水资源供需及承载力时空格局评估
    4.1 西北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格局与开发利用分析
        4.1.1 水资源分布格局
        4.1.2 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4.2 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足迹内涵及其模型构建
        4.2.1 水资源承载力与水足迹内涵
        4.2.2 水资源足迹模型介绍
        4.2.3 水资源承载力模型计算
    4.3 西北地区水资源足迹与承载力变化及分布格局
        4.3.1 2000-2018年水资源足迹变化及分布格局
        4.3.2 2000-2018年水资源承载力差异及其演变格局
        4.3.3 2000-2018年水资源赤字(盈余)演变
    4.4 西北地区水资源足迹评价
        4.4.1 水资源足迹强度评价
        4.4.2 水资源压力指数评价
    4.5 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战略对策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大宗农作物的“自然、社会、贸易”虚拟水时空演变分析
    5.1 虚拟水循环过程与计算方法
        5.1.1 西北地区虚拟水循环过程研究
        5.1.2 西北地区虚拟水循环通量计算
    5.2 西北地区大宗农作物生产虚拟水——物理流
        5.2.1 西北地区大宗农产品生产虚拟水计算
        5.2.2 西北地区不同分区大宗农产品生产虚拟水对比分析
    5.3 西北地区大宗农作物单位产量虚拟水——效用流
        5.3.1 西北地区大宗农产品单位产量虚拟水计算
        5.3.2 西北地区不同分区大宗农产品单位产量虚拟水对比分析
    5.4 西北地区大宗农作物虚拟水流动——贸易流
        5.4.1 西北地区不同分区虚拟水流动
        5.4.2 西北地区不同分区虚拟水流动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值评估
    6.1 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值计算
        6.1.1 能值理论
        6.1.2 西北地区能值流计算
        6.1.3 西北地区能值指标评估
    6.2 西北地区不同分区能值区域差异分析
        6.2.1 准格尔盆地区域差异分析
        6.2.2 塔里木盆地区域差异分析
        6.2.3 河西内陆河流域区的区域差异分析
        6.2.4 柴达木盆地区域差异分析
        6.2.5 半干旱草原区的区域差异分析
        6.2.6 黄河流域区的区域差异分析
        6.2.7 西北地区不同分区能值差异对比分析
    6.3 西北地区基于水资源量指标的可持续发展能值评估
        6.3.1 基于水资源量指标的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值指标分析
        6.3.2 基于水资源量的西北地区不同分区可持续发展能值分析
        6.3.3 两种情景下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值对比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植物区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地理概况及简介
    1.2 杂草简介
    1.3 杂草的国内研究现状
    1.4 杂草的新疆研究现状
    1.5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研究现状
第二章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调查研究
    2.1 研究材料及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植物名录
        2.2.2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分种概述
第三章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区系与多样性研究
    3.1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科属组成特点
        3.1.1 科的组成特点
        3.1.2 属的组成特点
    3.2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生活型特点
    3.3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生态型特点
    3.4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区系与地理成分特点
第四章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主要类型与危害评价
    4.1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主要类型
    4.2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危害评价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与讨论
        5.1.1 结论
        5.1.2 讨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常见杂草彩色图集
附录二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主要生境类型图片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7)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农业生态效率的评价方法研究
        1.2.2 农业生态效率的应用研究
        1.2.3 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1.2.4 收敛性分析研究
        1.2.5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目标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与说明
        2.1.1 效率
        2.1.2 生态效率
        2.1.3 农业生态效率
        2.1.4 农业生态化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经济增长理论
        2.2.2 经济收敛理论
        2.2.3 全要素生产率理论
        2.2.4 生态经济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研究的理论框架
    3.1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的内在机理分析
        3.1.1 资源稀缺约束农业生态效率
        3.1.2 环境污染约束农业生态效率
        3.1.3 经济增长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双重影响
        3.1.4 技术进步推动农业生态效率
    3.2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发展趋势理论分析
    3.3 新疆农业生态与生产效率评价理论分析
    3.4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收敛性的理论分析
    3.5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疆农业-生态发展现状
    4.1 新疆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概况
        4.1.1 新疆社会经济概况
        4.1.2 新疆自然资源禀赋
        4.1.3 新疆生态环境现况
    4.2 新疆农业投入产出概况
        4.2.1 新疆农业投入
        4.2.2 新疆农业产出
    4.3 新疆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与污染概况
        4.3.1 新疆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使用强度
        4.3.2 新疆农业污染排放情况
    4.4 中国及新疆农业生态化发展概况
        4.4.1 农业生态化发展阶段分析
        4.4.2 农业生态化发展的特征与问题
        4.4.3 农业生态化发展的政策变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综合评价
    5.1 研究方法与研究数据
        5.1.1 农业生态效率主要研究方法
        5.1.2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模型选择
        5.1.3 指标数据选择与描述统计
    5.2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测度分析
        5.2.1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测度分析
        5.2.2 新疆农业不同要素投入的损失结构分析
        5.2.3 新疆14 个地州农业生态效率测度及分解
        5.2.4 新疆14 个地州市各项效率波动分析
        5.2.5 新疆14 个地州市农业生态–生产效率对比分析
        5.2.6 新疆14 个地州市农业生态效率损失结构分析
    5.3 新疆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ML指数分析
        5.3.1 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
        5.3.2 新疆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ML指数测度及其分解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6.1 收敛性分析方法
        6.1.1 σ收敛
        6.1.2 绝对β收敛
        6.1.3 条件β收敛
        6.1.4 俱乐部收敛
    6.2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6.2.1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的σ收敛
        6.2.2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的绝对β收敛
        6.2.3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的条件β收敛
        6.2.4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的俱乐部收敛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7.1 研究方法
        7.1.1 面板回归模型—Tobit回归方法
        7.1.2 数据标准化处理
        7.1.3 方差膨胀因子检验
    7.2 影响因素及变量选择
        7.2.1 水资源角度变量选择
        7.2.2 多维视角下变量选择
    7.3 实证结果分析
        7.3.1 水资源角度结果分析
        7.3.2 多维视角下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提升农业生态效率的相关建议
        8.2.1 推广清洁生产,加强控污减排
        8.2.2 提高科技创新,强化技术推广
        8.2.3 科学治水用水,推广节水灌溉
        8.2.4 促进区域协调,加快南疆建设
        8.2.5 提高综合实力,实现全面发展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8)中国北方不同类型植被对干旱的响应及未来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不同干旱类型研究进展
        1.2.2 干旱指数的研究进展
        1.2.3 植被动态指数的研究进展
        1.2.4 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研究
        1.2.5 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研究
    1.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来源
    2.3 研究方法
        2.3.1 Hurst指数分析
        2.3.2 相关和偏相关系数分析
        2.3.3 多元回归预测模型
        2.3.4 气象干旱指数计算方法
        2.3.5 Pettitt突变检验
第三章 植被动态的时空变化特征
    3.1 植被的季节时空分布特点和变化趋势
    3.2 植被年际和年内变化特点
    3.3 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植被动态对气象干旱变化的响应
    4.1 不同季节植被对气象干旱的响应
    4.2 不同季节植被对降水的响应
    4.3 不同季节植被与参考作物蒸散量关系
    4.4 小结
第五章 未来气象变化和植被动态预测
    5.1 未来不同季节的气象时空变化特征
    5.2 植被动态预测模型评价
    5.3 未来不同季节的植被动态预测分析
    5.4 未来植被变化趋势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及生态安全
        1.1 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1 国外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2 我国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3 新疆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2 天然草地畜牧业的生态安全
        1.2.1 国外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发展现状
        1.2.2 我国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发展现状
        1.2.3 新疆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
    第二章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2.1 天然草地资源特征
        2.1.1 水分与热量的组合状况决定草地在地表的分布
        2.1.2 草原植物种群与特征
        2.2 草地退化及草地退化程度评价
        2.2.1 天然草地退化
        2.2.2 天然草地退化程度评价
        2.3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及退化类型
        2.3.1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
        2.3.2 我国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及危害
        2.4 天然草地退化成因分析
        2.4.1 自然因素
        2.4.2 人为因素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三章 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调査研究
        3.1 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分布与危害调查
        3.1.1 北疆片区的基本情况
        3.1.2 材料与方法
        3.1.3 调查结果
        3.2 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分布及危害调查
        3.2.1 南疆片区的基本概况
        3.2.2 材料与方法
        3.2.3 调查结果
        3.3 讨论
        3.3.1 北疆片区天然草地毒害草因生态环境差异而分布不同
        3.3.2 放牧牲畜中毒有明显的季节性或区域性
        3.3.3 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危害严重,部分地区仍在持续
        3.3.4 要更加重视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的生态价值
        3.4 小结
    第四章 南疆放牧草地五种主要毒害草生物碱成分分析
        4.1 采样地区基本概况
        4.2 试验材料
        4.2.1 植物来源
        4.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4.3 生物碱提取与鉴定
        4.3.1 生物碱提取
        4.3.2 气质联用和液质联用检测
        4.3.3 生物碱成分鉴定
        4.4 结果
        4.4.1 骆驼蓬生物碱检测结果
        4.4.2 白喉乌头生物碱检测结果
        4.4.3 醉马芨芨草生物碱检测结果
        4.4.4 黄花棘豆生物碱检测结果
        4.4.5 碎米蕨叶马先蒿生物碱检测结果
        4.5 讨论
        4.5.1 植物生物碱与毒性形成的关系
        4.5.2 不同种类植物生物碱对动物毒性的种属差异
        4.5.3 毒害草毒性成分检测技术比较
        4.5.4 毒害草资源化利用前景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3种毒害草对山羊瘤胃功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试验日粮
        5.2.2 试验设计
        5.2.3 测定指标
        5.2.4 数据统计
        5.3 结果
        5.3.1 干物质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变化
        5.3.2 瘤胃内发酵性状的变化
        5.3.3 血液指标的变化
        5.4 讨论
        5.4.1 毒害草经过适当加工可作为饲料来源
        5.4.2 毒害草添加对山羊瘤胃发酵性状的影响
        5.4.2 毒害草添加对山羊血液指标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技术与治理策略
        6.1 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现有虽技术
        6.1.1 人工防控技术
        6.1.2 机械防控技术
        6.1.3 物理防控技术
        6.1.4 化学防控技术
        6.1.5 生物防控技术
        6.2 天然草地毒害草治理策略
        6.2.1 正确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作用
        6.2.2 合理利用天然草地生态功能区
        6.2.3 严格控制载畜量,防止草地超载过牧
        6.2.4 科学定位毒害草利与害,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
        6.2.5 加大科技投入,避免草地恶化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名录
    附录2: 新疆天然草地主要草原类型
    附录3: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种类
    附录4: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地理分布图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浅层超稠油挖掘开采设想及配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技术现状和对策
    1.1 问题的特殊性
    1.2 一些有益的启示
2 设想具体内容
    2.1 方法原理
    2.2 配套技术研究
    2.3 小型试验研究
3 结论

四、准噶尔盆地生态环境治理开发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风沙地貌研究进展评述[J]. 李志忠,靳建辉,刘瑞,解锡豪,邹晓君,马运强,谭典佳. 中国沙漠, 2022(01)
  • [2]中国地质源温室气体释放近十年研究概述[J]. 郑国东,赵文斌,陈志,胥旺,宋之光,李琦,徐胜,郭正府,马向贤,梁明亮,王云鹏.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21
  • [3]阿克达拉大气本底站反应性气体浓度特征及来源研究[D]. 赵权威. 新疆大学, 2021
  • [4]西北内陆河流域地下水循环特征与地下水资源评价[J]. 尹立河,张俊,王哲,董佳秋,常亮,李春燕,张鹏伟,顾小凡,聂振龙. 中国地质, 2021(04)
  • [5]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研究[D]. 冯朝红.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6]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植物区系研究[D]. 张欢. 石河子大学, 2021
  • [7]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研究[D]. 崔叶辰. 石河子大学, 2021(01)
  • [8]中国北方不同类型植被对干旱的响应及未来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研究[D]. 丁怡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9]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D]. 王军亮. 扬州大学, 2020(04)
  • [10]浅层超稠油挖掘开采设想及配套技术研究[J]. 王学忠. 科技和产业, 2020(11)

标签:;  ;  ;  ;  ;  

准噶尔盆地生态环境治理与发展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