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个牙种植体的美学修复(论文文献综述)
彭敏[1](2021)在《载银高透氧化锆种植基台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和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高透氧化锆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生物相容性及良好的半透光性成为前牙美学种植基台的理想材料,但并不具有抗菌能力。在口腔环境中,基台材料表面易受微生物粘附形成生物膜,进而引发感染或种植体周围炎,甚至导致种植失败。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透氧化锆表面进行改性,利用铝硅酸盐多孔结构的承载能力及银纳米粒子的广谱抗菌作用和良好的抗炎能力,构建具有良好抗菌、抗炎和生物相容性的载银高透氧化锆种植基台材料,促进种植体-软组织结合界面生物封闭形成,防止种植体周围细菌感染和炎症发生,提髙种植成功率和延长种植体使用时间。首先在高透氧化锆表面分别构建光滑和多孔载银涂层,比较两种材料的抗菌性能,进一步对抗菌性能较好的载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抗炎能力及机制进行研究,并探讨氧化锆表面改性对其半透性能的影响,为种植美学基台材料选择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研究方法:(1)采用铝硅酸盐真空及非真空烧结的方法,分别在高透氧化锆表面构建光滑和多孔涂层形貌,然后浸渍于不同浓度的硝酸银溶液并二次烧结,将硝酸银溶液中的银离子在铝硅酸盐涂层原位还原。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ED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制备的载银高透氧化锆材料表面涂层的微观形貌特征及结构进行表征分析。(2)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AES)比较光滑和多孔载银高透氧化锆材料表面涂层的银离子释放能力;并通过抑菌圈、平板活菌计数、活/死菌荧光染色及SEM等技术观察不同改性涂层对大肠杆菌(E.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嗜酸乳杆菌(L.acidophilus)的体外抑菌能力。(3)分别将成骨细胞(MC3T3-E1)和牙龈成纤维细胞(HGFs)与载银高透氧化锆材料共培养后,利用CCK-8、细胞粘附、ALP染色、RT-q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改性涂层对细胞增殖、粘附和成骨分化的影响及细胞毒性;并将人单核巨噬细胞(TPH-1)与载银高透氧化锆材料共培养,分别在加入和不加脂多糖(LPS)情况下,用RT-q PCR实验检测各组细胞中炎症因子IL-4、IL-10、TGF-β、IL-1β、IL-6、TNF-αm RNA表达,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TLR4/NF-κB通路关键蛋白表达,以分析改性涂层的抗炎作用及作用机制。(4)以超透和传统氧化锆材料作为对照,对三种氧化锆材料表面制备改性涂层并比较不同氧化锆材料改性前后的半透明度及抗弯强度等性能变化,通过FE-SEM、EDS对三种材料性能差异的原因进行微观结构分析。研究结果:(1)FE-SEM、EDS、XPS结果显示硝酸银溶液的浸渍浓度影响铝硅酸盐辅助沉积银粒子涂层的制备,高浓度硝酸银环境(5 mol/l)相对于低浓度(1mol/l)更利于银纳米粒子的沉积,获得的银纳米颗粒数量更多、尺寸更小,但其分布并不均匀。铝硅酸盐非真空烧结后在高透氧化锆表面能形成开放型微纳米多孔结构,与光滑铝硅酸盐涂层相比,多孔铝硅酸盐涂层获得数目更多、尺寸更小,形状更均匀的纳米银粒子,且能在涂层深部沉积。(2)ICP-AES结果显示光滑载银涂层与多孔载银涂层初期银离子释放均较明显,往后逐渐趋于平缓,且多孔载银涂层释放的银离子浓度高于光滑载银涂层的银离子释放浓度。光滑和多孔载银涂层对E.coli、S.aureus和L.acidophilus均有抗菌效果,且多孔载银涂层抗菌性能更显着。(3)生物相容性实验表明,表面多孔结构的载银高透氧化锆能促进MC3T3-E1细胞增殖、ALP活性提高,并上调成骨分化基因Coll A1、BSP、OC和OPN的表达,也能促进HGFs增殖和粘附,表面载银对涂层的生物相容性无显着影响;载银涂层中的纳米银粒子能够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分别抑制和促进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释放,发挥抗炎作用。(4)三种氧化锆材料改性前后的性能比较显示,经载银涂层改性后三种氧化锆的半透明度和强度不同程度下降,载银高透氧化锆与载银传统氧化锆材料的抗折裂强度与半透明度无差异,能满足临床需要。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铝硅酸盐烧结和硝酸银溶液浸渍法,在高透氧化锆种植基台材料表面成功构建银粒子涂层,发现非真空烧结多孔涂层能够获得数目更多、尺寸更小的纳米银粒子;表面多孔的高透氧化锆载银涂层具有更好的抗菌性能,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利于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界面封闭形成,并能通过调控TLR4/NF-κB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且改性材料半透明度和强度性能良好。提示载银高透氧化锆种植基台材料不仅能够提高种植基台的成功率,也具有良好的美学性能。
邱兆通[2](2021)在《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上部结构不同材料和设计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随着种植修复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新材料、新技术的更新换代,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已成为牙列缺失患者理想的修复方式。早期种植领域重点关注于种植体的存留率,而上部结构相关的工艺并发症往往被忽视了。然而,保持口腔种植修复的长期稳定与上部修复材料密切相关。上部修复材料对修复后的并发症、咀嚼效能、美观、自洁效果及长期留存率等均会产生影响。不断更新换代的上部结构材料难免具有一些困扰广大患者和医生的工艺并发症亟待解决,这将降低患者对种植修复的满意度,且会增加医生的临床工作负担。针对无牙颌固定式种植义齿上部结构出现的并发症,分析和对比不同上部结构的设计及材料选择、制作工艺等问题,寻找一种咀嚼功能高、美观性好、并发症少、长期稳定的修复方式,是当前无牙颌种植修复的热点。目的:对比种植固定修复上部结构三组不同的材料和设计在无牙颌病例中的应用,通过分析其支架断裂率、人工牙崩瓷率、人工牙脱落率、种植体成功率、种植体改良菌斑指数、种植体改良出血指数、患者主观满意度等指标,观察其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因牙周炎、龋病等导致牙列缺失需要做种植义齿修复的病例。依据术前影像学测量以及口腔专科检查,制定个性化的种植修复方案,术中轴向植入6-7颗Strauman、Ankylos、ICX、Anyone系列种植体,4-6个月后行CAD/CAM切削纯钛支架外粘接单冠、CAD/CAM切削纯钛支架树脂复合固定桥、钴铬铸造支架烤瓷熔附金属冠桥修复体的种植固定义齿修复,永久修复一年后随访了解修复体工艺并发症(支架断裂、人工牙崩瓷、人工牙脱落)发生率、种植体成功率、种植体改良菌斑指数、种植体改良出血指数、患者主观满意度,来评价不同种植修复上部结构材料和设计在无牙颌固定式种植修复中应用效果和局限。其中CAD/CAM切削纯钛支架外粘接单冠修复为A组,CAD/CAM切削纯钛树脂复合固定桥修复为B组,钴铬铸造支架烤瓷熔附金属冠桥为C组。对收集数据运用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中共收集因牙周炎、龋病等导致牙列缺失需要做种植义齿固定修复的病例9例,其中上颌种植体支持式固定修复共6例,下颌种植体支持式固定修复共3例;共植入56枚种植体,修复112个人工牙。永久修复体9副,其中A组3副,植入19枚种植体,修复40个人工牙,均为女性患者,平均年龄(54±2.1)岁;B组3副,植入18枚种植体,修复36个人工牙,均为男性患者,平均年龄(62±1.6)岁;C组3副,植入19枚种植体,修复36个人工牙,均为男性患者,平均年龄(58±2.5)岁。1.在永久修复后12个月内,3组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支架断裂率均为0%。2.在永久修复后12个月内,A组人工牙崩坏率为10%,B组人工牙崩坏率为19.4%,C组人工牙崩坏率为33.3%,2×3卡方检验得出P=0.042,三组间人工牙崩坏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用邦弗伦尼法进行组间比较,得出A组与C组间人工牙崩坏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B组与C组间人工牙崩坏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永久修复后12个月内A组人工牙脱落率为5%,B组人工牙脱落率为8.3%,C组人工牙脱落率为0%,2×3卡方检验得出P=0.32,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永久修复后12个月内,3组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的种植体成功率均为100%。5.在种植修复后12个月内,3组种植体改良菌斑指数均值A组为0.74±0.20;B组为0.94±0.22;C组为0.89±0.22。6.在种植修复后12个月内,3组种植体改良出血指数均值A组为0.53±0.14;B组为0.67±0.17;C组为0.89±0.20。7.在三组患者主观满意度方面,咀嚼满意度:A组>C组>B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美观满意度:A组>B组>C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舒适度满意度:A组>B组>C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AD/CAM切削纯钛支架外粘接单冠修复的人工牙崩瓷发生率、咀嚼功能、美观效果及患者保持口腔卫生清洁效果对比CAD/CAM切削纯钛支架树脂复合固定桥和钴铬铸造支架烤瓷熔附金属冠桥两种修复方式均有一定的优势,临床效果良好,发生崩瓷工艺并发症时,冠可单独替换,临床操作较为简便,是一种有效的、良好的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上部结构设计。但其人工牙脱落率较高,有待进一步评估。
曾文锋[3](2021)在《口腔种植体早期失败率及其风险因素的回顾性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目前牙齿缺失在临床上仍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咀嚼食物功能、美观以及发音功能。活动义齿修复、固定冠桥修复以及种植修复是目前临床缺失牙修复常用的三种方式。种植修复因无须损害邻牙、使用舒适、咀嚼高效率、更好的美学效果等优点逐渐盛行。随着种植体表面处理技术的提高和临床医生经验的累积,种植修复的成功率不断提高,然而由于种植体植入牙槽骨后到形成有效的骨结合需要经过一段足够的时间(常规3-6个月),在这段时间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种植体容易发生早期失败。种植体早期失败是指发生在种植体与牙槽骨结合的过程,修复基台连接前的种植体松动脱落或已有临床指征需要拔除种植体的现象。理想有效的骨结合是种植体成功的前提,早期失败是由于种植体与牙槽骨没有形成足够良好的骨结合,但目前对于种植体和牙槽骨未能形成有效骨结合的原因和机制尚无统一定论,同一种因素在不同研究过程中的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种植体早期失败的出现不仅增加了临床医生的工作难度,更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因此探索种植体早期失败率及其风险因素具有一定的意义。根据国内外关于种植体早期失败研究的现状,本研究结合临床病例收集,回顾性分析口腔种植体早期失败率及其风险因素。研究目的研究种植体早期失败率及其相关的风险因素,提高对种植愈后的预测性,有利于种植手术前的医患沟通,为临床减少种植体早期失败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收集2018年8月至2020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具有5年以上种植经验的副主任医师的种植病例,按照性别、年龄、缺牙原因、上下颌、种植体位置、种植方式、种植体系统、种植体直径、种植体长度、是否术前使用抗生素、是否需要骨增量、骨增量的类型、愈合方式等相关因素进行分组,应用卡方检验进行数据分析,将筛选出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进一步确定口腔种植体早期失败的相关风险因素,两种统计学方法均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18年8月-2020年12月共收集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具有5年以上种植经验的副主任医师的1003名种植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47名,女性患者556名。种植体共计植入1585颗,其中男性植入729颗,女性植入856颗。共计发生种植体早期失败的患者有52名,以患者为个体的早期失败率为5.2%;共计发生早期失败的种植体57颗,以种植体为个体的早期失败率为3.6%。1.早期失败组和成功组在年龄、缺牙原因、种植方式、种植体直径大小、种植体长度、骨劈开术、愈合方式的分布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性别分组,男性患者的种植体早期失败发生率为5.3%,女性患者的种植体早期失败发生率为2.1%,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按照种植体植入位置分组,总体上,上颌种植体早期失败率为4.7%,下颌种植体早期失败率为2.6%,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具体到牙位分区,位于下颌前牙区的种植体早期失败率最高,为7.2%,其次上颌磨牙区种植体早期失败率为6.3%,下颌前磨牙区种植体早期失败率为6.1%,上颌前牙种植体早期失败率为3.6%,上颌前磨牙种植体早期失败率为3.2%,下颌磨牙区种植体早期失败率为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种不同种植系统的早期失败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nkylos系统种植体早期失败种植体数量最多,早期失败发生率也是最高,为6.0%;5.术前使用抗生素组种植体早期失败发生率为2.2%,术前不使用抗生素组种植体早期失败发生率为4.2%,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需要进行骨增量组的种植体早期失败发生率大于不需要骨增量组的种植体早期失败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涉及上颌窦的骨增量组种植体早期失败率为13.8%,不涉及上颌窦的骨增量组种植体早期失败率为2.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植骨组种植体早期失败发生率为3.5%,植骨不盖胶原膜组种植体早期失败发生率为6.2%,植骨+盖胶原膜组种植体早期失败发生率为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多个因素(性别、种植位置、种植体系统、术前是否使用抗生素、是否骨增量、是否上颌窦提升、植骨方式)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性别组和种植体植入位置组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男性患者种植体早期失败风险是女性的2.625倍;上颌前牙区种植体早期失败风险是下颌磨牙区的5.352倍;上颌磨牙区种植体早期失败风险是下颌磨牙区的5.077倍;下颌前牙区种植体早期失败风险是下颌磨牙区的7.607倍;下颌前磨区种植体早期失败风险是下颌磨牙区的6.883倍。结论本次回顾性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共1003名,植入种植体1585颗,早期失败57颗,早期失败率为3.6%。种植体早期失败主要原因是种植体与牙槽骨结合不良,经过卡方检验与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本研究中性别(男性)和种植体位置(下颌前牙区、上颌磨牙区、上颌前牙区、下颌前磨牙区)是影响种植体早期失败的风险因素。当以上因素同时存在时,选择种植手术时要更加谨慎小心。
柳清华[4](2021)在《前牙美学区种植修复的病例报告10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牙列缺损是口腔修复中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尤其涉及到前牙美学区域时,不仅要恢复患者牙列的完整性,更为重要的是尽可能满足患者的美学意愿。本文通过收集整理病例,着重研究种植联合骨增量技术用于修复前牙美学区的过程,全面评估种植修复前牙牙列缺损后所实现的美学修复效果,并且可以结合相关文献,总结经验,充分发挥种植及骨增量技术用于前牙美学区的独特优势,从而希望对以后的临床操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取自2017年8月-2021年1月在大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因前牙牙列缺损并要求行种植修复的患者,共10例。术前全面综合评估身体健康状况,常规检测血压、血糖、血常规等各项指标,仔细询问有无不适宜种植的全身系统性疾病,严格把握种植适应症。其次是口腔内部检查,对牙体、牙周、修复空间要有全面评估,由于涉及美学,要格外注意患者笑线位置与牙龈生物类型。同时利用美学风险评估表对患者进行评估,辅助影像学检查,为患者制定周密详尽的术前设计,交代患者治疗计划、方案、风险、费用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制作研究模型、拍摄术前照片留档。择期行种植手术,术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宜的骨增量手术,如引导骨再生,骨劈开,外置法植骨等,然后植入种植体。术后制作临时修复体引导软组织成型,愈合良好后选择合适时机永久修复。术后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并强调口腔卫生宣教。1~12个月进行追踪随访观察,应用粉红色美学分值(Pink Esthetic Score,PES)评估种植修复后软组织美学效果、白色美学分值(White Esthetic Score,WES)评估种植修复后修复体的美学效果,并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评估患者主观满意度,整体综合全面评定临床修复效果以及口腔卫生维护状况。结果:10例病例中,高美学风险病例为4例,中度美学风险病例为5例,低美学风险病例为1例。10例患者永久修复后,进行1~12个月的病例随访,通过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患者主诉,发现软硬组织愈合良好,种植体无脱落,稳定性良好,患者可正常行使功能,并且对唇侧丰满度较为满意。其中6例单颗种植体永久修复后PES平均得分:8.33,WES平均得分:8.16,PIS平均得分:2.67,10例患者VAS评分在85~100内,平均得分为90。10例患者种植体周围牙周状况维护良好,患者对“粉白”美学修复效果较为满意,但其远期成效、长期稳定性仍有待进一步随访评估。结论:本论文病例最终修复后经过1~12个月的随访观察,患者种植体骨结合良好,行使功能正常,舒适感较佳,患者唇侧丰满度恢复理想,能够满足患者在美学方面的要求。在前牙美学区牙列缺损修复方案中,对比常规修复如可摘、固定桥等修复设计,种植修复能够体现出其独特的优势,除了不破坏邻近健康牙体组织,更为明显的是它可以通过种植同期植骨来维持或恢复患者唇侧原有丰满度,避免或减少牙齿缺失后牙槽骨的吸收,在前牙高美学风险区域更具有竞争优势。针对在前牙美学区的种植修复,每一步的临床操作都显得格外重要,当然也需要术者与患者的充分配合,这仍值得我们更深地研究与学习。
宁波[5](2020)在《比较三种冠固位方式用于单颗后牙种植修复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单颗后牙缺失行种植义齿修复的临床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比较螺丝固位、改良粘固固位和传统粘固固位三种不同冠固位方式的临床效果,为种植义齿修复选择合适的冠固位方式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材料与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完成单颗后牙种植修复的病例,根据纳入标准确定研究对象。按照种植冠固位方式的不同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三组,螺丝固位组:技师将全锆冠与特殊设计的Tibase基台粘固成一体冠,临床医生采用螺丝固位方式将一体冠固定在口内种植体上,使用光固化复合树脂封闭螺丝孔;改良粘固组:在全锆冠面设计粘固剂排溢孔,口内完成牙冠的粘固,使用光固化复合树脂封闭排溢孔;对照组:采用传统粘固固位方式,即牙冠的制作及粘固过程均未进行特殊设计。回顾所有患者的病史资料,分析比较三种不同冠固位方式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同时进行临床随访复查,以及影像学检查。记录各组种植义齿临床效果的评价指标,包括种植体存留率(SR)、改良菌斑指数(mPLI)、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SBI)、探诊深度(PD)、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MBL)及机械并发症。使用SPSS23.0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有162个病例符合本项研究的纳入标准,其中有8例患者失访,病人随访率为95.06%。因此,参与并完成本研究的患者共154例,其中螺丝固位组50例,改良粘固组48例,对照组56例。三组病例的随访时间、年龄、性别、牙位、骨质类型、种植体直径、种植体长度等一般临床资料分别进行组间比较,P值均大于0.05,表明三组间均衡,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在随访期间,154枚种植体稳定,均符合种植体存留标准,三组种植义齿的种植体存留率均为100%。对照组的mPLI、mSBI及PD均高于螺丝固位组和改良粘固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丝固位组与改良粘固组的mPLI、mSBI及P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种植义齿修复后的MB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粘固组中2例(4.17%)出现排溢孔封闭材料脱落,再次用光固化复合树脂封闭,并调抛光,未再出现脱落。螺丝固位组和对照组的病例均未出现种植体折断、修复基台松动或折断、中央螺丝松动或折断、全锆冠崩瓷或脱落等机械并发症。结论:在本研究观察期内,三种不同冠固位方式在种植体存留率、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及机械并发症方面无显着差异;但在维护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方面,螺丝固位或改良粘固固位相比传统粘固固位方式更具优势,在严格控制适应证的前提下,可获得良好临床效果。
卢修远[6](2020)在《个性化牙种植体基台的设计参数分析与试验研究》文中提出口腔种植技术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多数缺牙患者的选择。基台是连接牙种植体和修复体的重要部件,个性化牙种植体基台根据缺牙患者的口腔生理状况进行专门设计和制作,能够最大程度兼顾功能需求和美学需求而受到多数病患的青睐。个性化基台设计参数决定了种植体系统在口腔活动过程中的应力及其疲劳寿命。而目前该领域的研究深度有限、系统性也尚不完善。本文运用仿真分析和试验研究结合的方法,重点研究了个性化基台的设计参数对种植体应力分布及疲劳寿命的影响,确定了个性化牙种植体基台的加工工艺,进行了体外疲劳试验研究,为个性化种植体以及个性化牙种植体基台的设计、制造提供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了分段式多孔种植体。以成品基台为基础,归纳个性化基台设计方法。通过Solidworks二次开发设计个性化基台的参数化程序设计;(2)为了分析基台的设计参数对种植体应力分布的影响,将ANGELS种植系统进行了逆向设计,将成品基台有限元仿真结果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个性化基台的设计参数对种植体应力分布的影响,并结合斯皮尔曼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对各个设计参数的影响力进行量化,明确对种植体应力分布影响最大的个性化基台的参数组合。(3)探索个性化基台的制造工艺,制造最差个性化基台并检验。通过结合SLM技术和车铣复合加工技术制造了分段式多孔种植体,并对其生物学进行评价。(4)对最差成品基台和最差个性化基台进行寿命仿真分析及静态破坏和动态疲劳试验。通过有限元仿真获得不同外载荷作用下的种植体的应力,通过试验获得相应载荷下的寿命。并对试验进行对比和评价。
李风帆[7](2020)在《上中切牙种植体平台与同名牙位置关系对修复美学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上中切牙骨水平种植体平台与同名牙位置关系对修复美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间就诊于内蒙古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口腔科,因前牙外伤、牙体疾病、牙周疾病等原因造成的上中切牙缺失需要进行OSSTEM系统延期种植修复的患者。患者按照修复后6个月PES评分分为三组:第一组为PES≥12分修复美学效果佳,此组为42位患者;第二组为12>PES≥8分修复美学效果可接受,此组为18位患者;第三组为PES<8分修复美学效果欠佳,此组为0位患者。并测量统计计算60位患者的缺牙间隙、同名牙宽度、种植体半径、缺牙间隙减同名牙宽度差值、种植体与同名牙间隙、水平偏离、上中切牙种植体平台的中点到同名牙中线的水平距离、上中切牙种植体平台的中点到同名牙切端平面的垂直距离、所成三角形斜边距离以及三角形的面积和Tanα值(垂直距离除以水平距离)。观察测量种植后即刻和修复后6个月的边缘骨吸收,修复后即刻和修复后6个月的种植体周围探诊深度、改良龈沟出血指数和患者满意度调查来评估上中切牙种植体平台与同名牙位置关系对修复美学的影响。由于第三组纳入患者为0位,所以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直接测量数据统计结果:缺牙间隙无显着性差异(P=0.387);同名牙宽度有显着性差异(P=0.012);上中切牙种植体平台的中点到同名牙宽度中线的水平距离有显着性差异(P=0.032);到切端平面的垂直距离有显着性差异(P=0.014)。2.两组通过计算得出统计结果:缺牙间隙与同名牙宽度的和除以2无显着性差异(P=0.068);缺牙间隙减同名牙宽度的差无显着性差异(P=0.166);水平偏离无显着性差异(P=0.319);种植体与同名牙间隙无显着性差异(P=0.225);三角形斜边距离无显着性差异(P=0.082);三角形的面积无显着性差异(P=0.425);Tanα值有显着性差异(P<0.001)。3.两组边缘性骨吸收(MBL)统计结果:近中边缘性骨吸收(MBL)无显着性差异(P=0.133);远中边缘性骨吸收(MBL)无显着性差异(P=0.476)。4.两组软组织统计结果:种植体周围探诊深度(PD)修复后即刻有显着性差异(P=0.002);种植体周围探诊深度(PD)修复后6个月有显着性差异(P=0.004);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 BI)修复后即刻有显着性差异(P=0.001);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 BI)修复后6个月后有显着性差异(P=0.044)。5.患者满意度调查统计结果:修复后即刻患者对软组织色泽的满意度无显着性差异(P=0.291);咀嚼功能无显着性差异(P=0.191);附着高度无显着性差异(P=0.074);整体美观有显着性差异(P=0.001)。修复后6个月患者对软组织色泽的满意度有显着性差异(P=0.011);咀嚼功能无显着性差异;附着高度无显着性差异(P=0.134);整体美观有显着性差异(P=0.040)。结论:1.近远中方向上,中切牙的宽度可影响同名牙种植美学效果;近远中距离可影响种植美学效果。建议通过修复方式调整同名牙大小,正畸调整间隙影响水平距离后,再做种植修复。2.垂直方向上,垂直距离影响种植深度从而影响美学效果,建议测量后再决定种植深度,设计前牙种植时通过拔牙位点保存术保留牙槽骨高度或种植时需去骨或植骨。3.Tanα值影响前牙种植美学效果显着,建议治疗前种植设计,协调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比例即Tanα值在1.400±0.208范围内修复后美学效果更为理想。
章润宇[8](2020)在《不同密度颌骨早期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的相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缺牙区牙槽骨的形态及质量是影响种植成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Ⅳ类骨的种植失败率较高。除此之外,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健康也决定了种植手术是否成功。进行性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marginal bone loss,MBL)是导致种植体周围炎等其他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鲜有关于颌骨质量测量不同密度的颌骨类型其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差异的研究。本实验测量缺牙区颌骨密度不同的患者在牙种植术后半年未负载时,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的差异,为临床术前预判术后修复效果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6年8月1日-2018年8月1日期间,于我院口腔医学中心就诊并接受牙种植术的单个后牙缺失患者70例。根据颌骨密度不同,将患者分为Ⅰ类骨组(23例,共24枚种植体),Ⅱ/Ⅲ类骨组(28例,共30枚种植体,)Ⅳ类骨组(23例,共25枚)。测量患者术后当天及术后半年的CBCT影像学资料,对比颌骨密度不同患者种植术后早期骨吸收量的差异。结果1.种植术后半年未负载时,Ⅰ类骨组近中、远中、颊侧、舌侧骨吸收量分别为(0.41±0.23)mm、(0.21±0.26)mm、(0.28±0.26)mm、(0.33±0.22)mm,Ⅱ/Ⅲ类骨组近中、远中、颊侧、舌侧骨吸收量分别为(0.52±0.29)mm、(0.43±0.34)mm、(0.36±0.36)mm、(0.33±0.34)mm,Ⅳ类骨组近中、远中、颊侧、舌侧骨吸收量分别为(0.63±0.31)mm、(0.80±0.40)mm、(0.80±0.44)mm、(0.57±0.23)mm2.种植术后半年未负载时,Ⅰ类骨组近远中、颊舌侧骨吸收均值量分别为(0.31±0.20)mm、(0.30±0.21)mm,Ⅱ/Ⅲ类骨组近远中、颊舌侧骨吸收均值量分别为(0.48±0.27)mm、(0.34±0.31)mm,Ⅳ类骨组近远中、颊舌侧骨吸收量均值分别为(0.71±0.29)mm、(0.68±0.24)mm。3.Ⅰ类骨组MBL为(0.31±0.16)mm,Ⅱ/Ⅲ类骨组MBL为(0.41±0.25)mm,Ⅳ类骨组MBL为(0.68±0.24)mm。结论Ⅳ类骨在种植术后半年未负载时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显着大于Ⅰ类骨及Ⅱ/Ⅲ类骨,因此在临床上应于种植手术前及时分辨缺牙区骨质类型,对密度较低的Ⅳ类骨在种植术中应采取同期骨增量术以降低Ⅳ类骨种植手术失败率。
王泽源[9](2020)在《基于3D打印的新型种植体加工优化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加剧,需要修复口腔牙齿的人群越来越庞大,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更多的牙列缺失患者选择牙种植法修复牙齿。牙种植体修复涉及口腔医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属于多学科交叉的生物医学工程难题。市面上种植体受到传统机加工制造方式的限制,导致其只能满足一种性能要求,不具备良好的综合性能。本文利用选择性激光熔化技术制造复杂结构的特点,结合口腔种植学相关理论,对种植体的创新结构设计、加工优化、性能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基于口腔种植学相关理论,将结构拼接概念引入种植体结构设计中,通过结构拼接实现性能拼接;在保留V型螺纹的基础上,拼接反支撑螺纹和多孔结构,得到一种应力分布更加均匀且稳定性更好的新型结构种植体,进行加工制备。(2)分析反支撑螺纹-多孔式种植体的加工结构特点,针对其加工前期数据处理进行优化,对成型质量进行量化处理,得到总体积误差关于成型方向和分层厚度的优化模型;基于遗传算法单目标优化对新型一段式种植体加工质量模型进行求解。(3)对种植体和头骨进行模拟种植,截取并建立种植后期状态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新型种植体和普通V型种植体的等效应力分布,分别从生物应力相容性和后期稳定性两方面对结果进行分析。(4)模拟种植体与牙槽骨结合,建立结合后的实体模型;将实体模型放入环境模型中,对新型种植体初期稳定性进行实际测量实验;根据14801标准组装疲劳试件,对新型3D打印纯钛种植体模型的疲劳寿命进行力学性能检测。本文采用结构拼接的思想,设计一种新型结构的一段式种植体,通过性能研究实现性能拼接,利用遗传算法对新型种植体成型质量进行单目标优化,得出最优的成型方向与分层厚度,实验结果表明,性能符合国际标准的要求,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李雪松[10](2019)在《先锋钻导航和全程导航在上颌前后牙区种植精确度和安全性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传统的口腔种植手术过程中,为了能够确保种植体植入理想的三维位置,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如:制备种植窝洞时钻针的晃动、手术视野的开阔程度、二维X线片如何了解到三维方向骨质情况、颌骨解剖因素和美学的考量[1、2]。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将种植体植入理想三维位置,如果患者还有骨质条件不足,完成种植将需要非常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因此,在各种条件的限制情况下,很难理想的完成I期种植手术,甚至可能伤及重要解剖结构,而且不利于后期的修复治疗。随着CT影像技术的发展,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技术应用与计算机颌骨三维成像软件相结合,使得牙种植模拟治疗产生了重大突破。与传统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相比,CBCT成本低、辐射剂量小,科员实现颌骨三维成像,可以在术前采集患者的颌骨信息,比如:种植位点的骨量和骨质、种植体与上下颌重要解剖结构的位置关系、种植体与预期修复体的位置关系等,这使得整体手术规划可以在术前就得以完成,随后出现了相关配套的种植手术规划软件,术前可以虚拟植入种植体[3、4]在手术开始之前就能够对种植体的植入直径、位置和倾斜角度进行选择和设计,辅助选择种植体的型号和术后修复体的设计,并由此诞生了种植导板导航技术。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外技术的不断更新,在导航程序的简单化趋势下[5-7],静态的种植导板可分为了较为简单的先锋钻导航和相对复杂的全程导航。上颌前牙区缺牙后,骨吸收严重,往往导致骨质骨量的不足,并且前牙区是面部的美学区域,对于植入种植体的三维位置要求很高;上颌后牙区种植时,受限于张口度、骨量、视野和可操作性等,也会降低植入位点的精确度。应用数字化种植导板的引导,上颌前后牙区种植时可以进一步的植入到更准确的位置,但是由于解剖限制、加工时产生的误差等,即使在导航条件下种植体植入时仍然存在种植体根端距离、颈部距离、种植体深度和角度的偏差。先锋钻导航(Pioneer Drilling Guiding,PDG)可以在第一钻预备窝洞后根据颌骨骨质、骨量及邻牙、对合牙的情况微调种植的方向、深度;全程导航(Full navigation guiding,FNG)要求精度更高,术中只能按照术前设计方向植入种植体。两种导航各有优缺点,对于其选择除了患者颌骨情况外,也要考虑到两者精确度的差异。目前,对于数字化种植导板的研究多是关注于术前种植体规划与术后实际种植实际植入位点的精确度分析,关注手术方式和导板支持方式等因素对导板精度的影响,而关于先锋钻导航与全程导航精确度之间的差异却鲜有报道,特别是关于不同的种植位点,使用先锋导航与全程导航精确度之间的差异的研究还处于空白。目的:本研究拟分别在上颌前后牙区比较先锋钻导航技术和全程导航技术用于牙种植的精确度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因素,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分别选取上颌前牙、后牙缺失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先锋钻导航(PDG)组和全程导航(FNG)组,拍摄颌骨CBCT、制作相应的导板,并按其导航模式完成种植体植入手术,术后患者再次拍摄带有种植体的颌骨CBCT;随后测量利用导板实际植入种植体的位置与设计导板时模拟引导植入位置的偏差(颈部和根端部的位置偏差、深度偏差和轴向角度偏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一、两种导航方式在上颌前牙、后牙区均可顺利完成种植体植入,能提高植入的精准度。二、上颌前牙区PDG组和FNG组颈部距离偏差分别为0.96±0.23和1.54±0.46(P<0.05);根端距离偏差分别为0.82±0.27和1.72±0.51(P<0.05);深度偏差分别为0.60±0.21和0.77±0.18(P<0.05);轴向角度偏差分别为1.43±1.04和1.62±0.83(P>0.05)。三、上颌后牙区PDG组和FNG组颈部距离偏差分别为1.32±0.40和0.89±0.23(P<0.05);根端距离偏差分别为1.51±0.42和0.83±0.21(P<0.05);深度偏差分别为0.74±0.16和0.62±0.13(P<0.05);轴向角度偏差分别为1.58±0.97和1.49±1.02(P>0.05)。结论:上颌前牙区使用先锋钻导航比全程导航技术精确度更高,上颌后牙牙区使用全程导航比先锋钻导航技术精确度更高;两种导航技术精确度的差异都表现在颈部位置偏差、根端位置偏差、深度偏差,而轴向角度偏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选择应用哪种导航技术需要根据具体病例牙槽骨的特点、操作空间、术前评估和植入位点的设计等来决定。
二、单个牙种植体的美学修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个牙种植体的美学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1)载银高透氧化锆种植基台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种植修复结构 |
1.2 种植修复评价 |
1.3 氧化锆基台材料简介 |
1.4 氧化锆基台抗菌性研究进展 |
1.5 研究背景与研究内容 |
1.6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第二章 载银高透氧化锆基台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载银高透氧化锆基台材料的体外抗菌性能评价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2.2 实验方法 |
3.2.2.1 银离子释放检测 |
3.2.2.2 菌种的活化和菌悬液制备 |
3.2.2.3 抗菌性能实验 |
3.2.2.4 样品表面荧光染色实验 |
3.2.2.5 扫描电镜观察细菌形态 |
3.2.2.6 统计学方法 |
3.3 结果 |
3.3.1 银释放检测 |
3.3.2 体外抗菌性能评价 |
3.3.2.1 不同样品与细菌共培养的涂板结果 |
3.3.2.2 不同样品与细菌共培养后的平板活菌计数结果 |
3.3.2.3 活/死细菌荧光染色结果 |
3.3.2.4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载银高透氧化锆基台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抗炎性评价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2.2 实验方法 |
4.2.2.1 细胞培养 |
4.2.2.2 细胞增殖实验 |
4.2.2.3 细胞粘附实验 |
4.2.2.4 成骨细胞内ALP活性检测 |
4.2.2.5 成骨细胞中LDH含量检测 |
4.2.2.6 荧光定量RT-q PCR实验 |
4.2.2.7 Western blot实验 |
4.2.2.8 统计学方法 |
4.3 结果 |
4.3.1 生物相容性评价 |
4.3.1.1 材料对成骨细胞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的影响 |
4.3.1.2 材料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 |
4.3.1.3 材料对成骨细胞中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影响 |
4.3.1.4 材料对成骨细胞中成骨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3.1.5 材料对牙龈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
4.3.1.6 材料对牙龈成纤维细胞粘附作用的影响 |
4.3.2 抗炎性评价 |
4.3.2.1 材料对 LPS诱导的单核巨噬细胞炎性因子的影响 |
4.3.2.2 材料对 LPS 诱导的单核巨噬细胞 TLR4/NF-κB 通路的影响 |
4.4 讨论 |
4.4.1 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
4.4.2 材料对巨噬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载银氧化锆基台材料的半透明性能比较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5.2.2 实验方法 |
5.2.2.1 样件制备 |
5.2.2.2 性能测试 |
5.2.2.3 统计学方法 |
5.3 结果 |
5.3.1 性能分析 |
5.3.2 裂纹分析 |
5.3.3 SEM分析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综述抗种植体周围炎的生物材料和抗生素应用研究 |
6.1 种植体周围疾病 |
6.2 临床和实验室策略 |
6.3 局限和前景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7.1 全文总结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2)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上部结构不同材料和设计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2 材料与设备 |
1.3 治疗过程 |
1.4 疗效评价 |
2 结果 |
2.1 支架断裂率 |
2.2 人工牙崩瓷率 |
2.3 人工牙脱落率 |
2.4 种植体成功率 |
2.5 种植体改良菌斑指数(MODIFIED PLAQUE INDEX,MPLI) |
2.6 种植体改良出血指数(MODIFIED BLEEDING INDEX,MBI) |
2.7 患者主观满意度 |
2.8 病例报告 |
3 讨论 |
3.1 无牙颌上部修复材料的选择 |
3.2 工艺并发症与修复方式的关系 |
3.3 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的咬合因素对工艺并发症的影响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种植修复体良好被动就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口腔种植体早期失败率及其风险因素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影响口腔种植体早期失败的危险因素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前牙美学区种植修复的病例报告10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一、病例资料 |
二、材料与设备 |
三、方法 |
结果 |
病例报告一 |
病例报告二 |
病例报告三 |
病例报告四 |
病例报告五 |
病例报告六 |
病例报告七 |
病例报告八 |
病例报告九 |
病例报告十 |
讨论 |
结论 |
全文总结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综述 骨组织增量技术在前牙美学区种植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比较三种冠固位方式用于单颗后牙种植修复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病例收集与整理 |
1.1 病例收集 |
1.2 病例分组 |
2 材料及设备 |
3 种植外科程序 |
4 种植修复过程 |
5 临床随访 |
5.1 种植体存留率 |
5.2 改良菌斑指数 |
5.3 改良龈沟出血指数 |
5.4 探诊深度 |
5.5 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 |
5.6 机械并发症 |
6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病例情况 |
2 种植体存留分析 |
3 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状况 |
3.1 改良菌斑指数 |
3.2 改良龈沟出血指数 |
3.3 探诊深度 |
4 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情况 |
5 机械并发症情况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病例汇报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个性化牙种植体基台的设计参数分析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种植体系统研究现状 |
1.2.2 基台材料发展现状 |
1.2.3 基台结构研究现状 |
1.2.4 基台CAD/CAM系统 |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2 个性化牙种植体基台参数化设计 |
2.1 个性化牙种植体设计 |
2.1.1 分段式个性化牙种植体设计 |
2.1.2 多孔套环设计 |
2.2 个性化基台设计 |
2.3 参数化设计程序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基台设计参数对种植体系统应力分布影响规律 |
3.1 成品基台组应力分布 |
3.1.1 有限元分析模型及材料 |
3.1.2 有限元分析接触状况及边界条件 |
3.1.3 有限元分析结果 |
3.1.4 双因素方差分析 |
3.2 个性化基台组应力分布 |
3.2.1 试验设计及数据分析方法 |
3.2.2 两类个性化牙种植体基台应力分布研究 |
3.2.3 对比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个性化牙种植体基台制造及验证 |
4.1 制造设备 |
4.2 个性化基台样品制备 |
4.2.1 模型优化 |
4.2.2 机加工工艺确定及检测 |
4.3 分段式多孔种植体加工及生物学验证 |
4.3.1 多孔材料加工工艺研究 |
4.3.2 分段式种植体表面改性 |
4.3.3 细胞毒性试验 |
4.3.4 生物相容性测试 |
4.4 个性化种植体基台连接扭转强度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5 个性化种植体基台系统疲劳试验研究 |
5.1 试验设计 |
5.2 疲劳寿命仿真分析 |
5.2.1 仿真分析条件 |
5.2.2 疲劳仿真分析 |
5.3 体外实验设备及过程 |
5.4 试验结果 |
5.4.1 静态破坏试验研究 |
5.4.2 动态疲劳试验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结论与创新 |
6.2 不足与改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申请的专利 |
C 论文数据集 |
D |
致谢 |
(7)上中切牙种植体平台与同名牙位置关系对修复美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影响前牙区种植美学因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不同密度颌骨早期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设备与软件 |
2.1.1 实验设备 |
2.1.2 实验软件 |
2.2 临床资料采集 |
2.2.1 病例采集 |
2.2.2 纳入标准 |
2.2.3 排除标准 |
2.2.4 影像学资料纳入标准 |
2.2.5 分组标准 |
2.3 实验方法 |
2.3.1 术前拍摄CBCT |
2.3.2 植入种植体 |
2.3.3 术后拍摄CBCT |
2.4 影像学资料测量方法 |
2.4.1 测量位置定点方法 |
2.4.2 MBL吸收量测量方法 |
2.4.3 图像畸变校准方法 |
2.5 统计学方法及软件 |
3 结果 |
3.1 三组间近中吸收、远中吸收、颊侧吸收、舌侧吸收差异 |
3.2 三组间近远中均值、颊舌侧均值的差异 |
3.3 三组间种植体边缘骨吸收均值的差异 |
4 讨论 |
4.1 影响种植手术成功率的因素 |
4.2 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影响因素 |
4.3 颌骨质量对种植手术的影响 |
4.4 CBCT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 |
4.5 本实验不足之处及展望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种植体成功率及边缘骨吸收量的影响因素 |
1.影响种植成功率的全身因素 |
1.1 吸烟 |
1.2 糖尿病 |
1.3 头颈部放疗史 |
2.影响种植成功率的局部因素 |
2.1 牙周炎 |
2.2 种植体周围炎 |
2.3 外科手术创伤 |
2.4 缺牙区颌骨密度 |
3.引起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因素 |
3.1 种植体的差异 |
3.2 吸烟、牙周炎 |
3.3 糖尿病 |
3.4 种植手术的方式 |
4 总结 |
5 参考文献 |
(9)基于3D打印的新型种植体加工优化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选择性激光熔化技术 |
1.1.2 牙科种植体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选择性激光熔化技术研究现状 |
1.2.2 种植体性能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新型一段式种植体结构设计 |
2.1 种植体结构设计原则 |
2.1.1 骨结合理论 |
2.1.2 牙种植体力学性能 |
2.1.3 骨生理学 |
2.2 新型种植体结构设计 |
2.2.1 螺纹部分结构设计 |
2.2.2 种植体多孔部分结构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反支撑螺纹-多孔一段式种植体加工优化 |
3.1 新型种植体的结构特点及优化参数 |
3.2 前期数据处理优化基本理论 |
3.2.1 种植体模型STL文件导出的影响 |
3.2.2 基于STL文件的种植体模型分层处理的影响 |
3.3 种植体前期数据处理优化 |
3.3.1 成型质量的量化处理 |
3.3.2 成型质量的函数表达 |
3.3.3 基于遗传算法的成型质量的模型求解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种植体力学性能有限元分析 |
4.1 引言 |
4.2 建立种植模型 |
4.2.1 模拟种植 |
4.2.2 截取分析对象 |
4.3 反支撑螺纹-多孔式种植体种植模型参数设置 |
4.4 有限元分析结果 |
4.4.1 普通V型螺纹种植体 |
4.4.2 反支撑螺纹-多孔一段式种植体 |
4.4.3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种植体性能体外模拟实验 |
5.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5.2 反支撑螺纹-多孔式种植体初期稳定性体外模拟测量实验 |
5.2.1 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及其测量方法理论 |
5.2.2 稳定性体外模拟测量 |
5.2.3 实验结果分析 |
5.3 反支撑螺纹-多孔式种植体体外疲劳循环试验 |
5.3.1 种植体的疲劳特性及其试验标准 |
5.3.2 体外疲劳循环试验 |
5.3.3 实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1.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致谢 |
(10)先锋钻导航和全程导航在上颌前后牙区种植精确度和安全性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一、先锋钻导板导航和全程导板导航在上颌中切牙区种植精确度和安全性的对比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纳入标准 |
1.1.3 设备和材料 |
1.2 实验过程 |
1.2.1 研究分组 |
1.2.2 实验步骤 |
1.2.2.1 种植导板的制作流程 |
1.2.2.2 种植外科 |
1.2.3 观察指标及对比方法 |
1.2.4 统计学分析 |
1.3 结果 |
1.3.1 效果观察 |
1.3.2 上颌前牙区种植两种导航精确度比较 |
1.4 讨论 |
1.5 小结 |
二、上颌后牙区种植使用先锋钻导航和全程导航的精确度以及安全性对比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纳入标准 |
2.1.3 设备和材料 |
2.2 实验过程 |
2.2.1 研究分组 |
2.2.2 实验步骤 |
2.2.2.1 种植导板的制作流程 |
2.2.2.2 种植外科过程 |
2.2.3 观察指标及对比方法 |
2.2.4 统计学分析 |
2.3 结果 |
2.3.1 效果观察 |
2.3.2 上颌后牙区两种导航组种植体植入位置精确度比较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数字化牙种植导板的研究进展 |
种植导板的发展 |
数字化导板的分类 |
数字化导板的应用 |
数字化导板的精确性 |
(一)数据采集过程中 |
(二)导板设计、制作过程中 |
(三)导板导航、引导手术的过程中 |
结论与未来发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单个牙种植体的美学修复(论文参考文献)
- [1]载银高透氧化锆种植基台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和机理研究[D]. 彭敏.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上部结构不同材料和设计的临床观察[D]. 邱兆通.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3]口腔种植体早期失败率及其风险因素的回顾性研究[D]. 曾文锋.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4]前牙美学区种植修复的病例报告10例[D]. 柳清华.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5]比较三种冠固位方式用于单颗后牙种植修复的回顾性研究[D]. 宁波. 青岛大学, 2020(01)
- [6]个性化牙种植体基台的设计参数分析与试验研究[D]. 卢修远. 重庆大学, 2020
- [7]上中切牙种植体平台与同名牙位置关系对修复美学的影响[D]. 李风帆.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8]不同密度颌骨早期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的相关研究[D]. 章润宇.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9]基于3D打印的新型种植体加工优化与性能研究[D]. 王泽源.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4)
- [10]先锋钻导航和全程导航在上颌前后牙区种植精确度和安全性对比研究[D]. 李雪松.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