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羟基苯甲酸酯合成研究进展

对羟基苯甲酸酯合成研究进展

一、对羟基苯甲酸酯合成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会娟[1](2021)在《硅胶基质固定相的制备与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硅胶具有机械强度高、化学性质稳定、孔结构和比表面积易控制、表面易改性等优点,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色谱固定相基质。但其表面未参与反应的游离硅羟基产生的次级效应,会导致样品出现峰形拖尾、载样量降低和死吸附等问题。本论文以多孔硅胶为基质,利用极性共聚和点击化学法发展出多种新型色谱固定相。具体如下:在硅胶表面同时键合十八烷基和环氧基团,再用小分子叔胺进行环氧开环,制备得到反相/亲水/阴离子交换混合固定相。该方法旨在解决分离碱性样品时因静电吸附而导致的峰拖尾现象,同时有利于提高固定相在纯水相下的耐水能力。该固定相表现出疏水作用、亲水作用和离子交换的混合保留机理,具有良好的运行稳定性。利用“硫醇-烯”点击化学法制备了一种温敏色谱固定相。它是通过巯基硅胶和N-异丙基丙烯酰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点击”反应得到。在流动相为纯水条件下,以类固醇激素为探针,考察了其保留因子对温度的依赖性和范特霍夫曲线,证明了所得固定相的温敏保留机理。利用该色谱柱在纯水流动相条件下,建立化妆品中对羟基苯甲酸酯防腐剂的测定方法,在3种加标水平下4种防腐剂的加标回收率为95.99%-108.35%,RSD为 0.08%-2.81%(n=3)。以N-异丙基丙烯酰胺和丙烯酸为单体,制备出硅胶基质的温度/pH二元响应聚合物,拓展了温敏材料的应用范围。色谱分析结果显示,该固定相同时存在温度和pH响应机理,实现了类固醇、对羟基苯甲酸酯、有机碱与核苷碱基的分离,为碱性样品的分离提供了新思路。

邱兆旭[2](2021)在《两种典型PPCPs类化合物在水中臭氧化降解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抗炎类药物和防腐剂类化合物是新兴污染物PPCPs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种物质的种类都比较丰富,且有着很广泛的用途,抗炎药物经常用于止痛药、消炎药等重要的门诊药物;防腐剂类化合物包含山梨酸和对羟基苯甲酸酯类等在有机合成、饲料、化工、食品、造纸、印刷、化妆品、胶片以及医药等诸多领域都有着很广泛的用途,因而这两种物质在环境中分布极为广泛。水环境中抗炎类药物和防腐剂类化合物的主要来源是人为排放,两种化合物结构中含有的不饱和键使它们的化学性质十分活泼,能够与水中的O3分子等发生反应,生成一系列臭氧化产物。为了探究抗炎类药物和防腐剂类化合物的在水环境中的反应行为,本文采用量子化学计算的方法对两种典型的抗炎药物(双氯芬酸和酮洛芬)和两种典型的防腐剂类化合物(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和对羟基苯甲酸乙酯)的液相臭氧化反应进行了研究,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其液相臭氧化降解机理和动力学性质,并对降解产物的水生毒性进行了预测和评估。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O3分子引发的双氯芬酸的液相氧化降解机理、动力学及生态毒性研究在 M06-2X/6-311+G(3df,2p)//M06-2X/6-31+G(d,p)水平上研究了双氯芬酸与O3分子的臭氧化降解反应,主要包含了包括13条O3加成的初级反应路径以及中间体与H2O、NO和O3等的后续反应,通过计算吉布斯自由能(反应能)ΔrGaq和吉布斯活化自由能(反应能垒)△Gaq≠,评估了各反应途径的可行性。根据热力学数据,并利用过渡态理论(TST)计算了动力学参数,在298 K和1 atm条件下,O3引发DCF的总反应速率常数为2.57 ×103s-1M-1,并计算了 260~350 K温度下反应速率常数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反应速率常数与温度有较好的相关性。此外,还利用ECOSAR程序评估了 DCF及其降解产物对所选择的鱼类、水蚤和绿藻等三种水生生物所具有的水生毒性,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降解产物的毒性降低或无害,但草醛(P4)和N-(2,6-二氯苯基)-2-氧乙酰胺(P7)对这三种水生生物仍具有一定的危害,应在今后的研究和风险评估中予以重视。2.03分子引发的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和对羟基苯甲酸乙酯的液相氧化降解机理、动力学及生态毒性研究在 M06-2X/6-311+G(3df,2p)//M06-2X/6-31+G(d,p)水平上研究了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和对羟基苯甲酸乙酯与O3分子的臭氧化降解反应,两种物质的降解过程包括12条初始反应路径和含有Criegee自由基的多个后续反应路径。基于热力学数据,并通过运用过渡态理论(TST)利用公式计算法计算了所有初始反应的速率常数,另外在1 atm压力和298 K的温度下,MPB和EPB总的速率常数分别为3.92 M-1s-1和3.94 M-1 s-1,研究结果表明,反应速率常数随着温度的升高和苯环上的烷基链的增长而增大。通过生态毒性评价ECOSAR程序,对对羟基苯甲酸酯及其降解过程中生成的产物的生态毒性进行了评估,大多数降解副产物的毒性大大降低或转化为无毒产物,但是一些副产物仍然是有害的,如草醛(P2)和2,3-二氧丙酸乙酯(P10)等。并且随着苯环上烷基链的增加,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化合物的生态毒性明显增加,烷基链的增加对苯环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3.O3分子引发的酮洛芬的液相氧化降解机理、动力学及生态毒性研究在 M06-2X/6-31 1+G(3df,2p)//M06-2X/6-31+G(d,p)水平上研究了酮洛芬与O3分子的臭氧化降解反应,主要包括了化合物结构中两个苯环上总共12条O3加成的初级反应路径以及中间体与H2O、NO和O3等的后续反应。在温度298 K、压力1 atm下,酮洛芬的反应速率常数为1.99×10-2M-1s-1,速率常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对酮洛芬及其降解产物的水生毒性进行评估时发现酮洛芬本身对三种水生生物无害,但在臭氧化降解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有毒副产物,臭氧化降解产物所具有的毒性应当引起大家的注意。

王丹[3](2021)在《妊娠早期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和丙酯暴露对小鼠子宫内膜蜕膜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羟基苯甲酸酯(Parabens,PBs)是一类能够广泛抑制各种微生物的化学防腐剂,其中最常用的是对羟基苯甲酸甲酯、乙酯(Ethylparaben,EtP)和丙酯(Propylparaben,PrP)。长期以来人们认为PBs是安全的,但近年来研究发现它们具有弱雌激素(Oestrogen,E2)效应。E2对雌性生殖过程至关重要,有研究表明PBs暴露会损害雌鼠生育能力,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子宫内膜蜕膜化是妊娠过程的重要环节,蜕膜化受损会导致流产、不孕等不良妊娠结局。但是,目前关于PBs暴露后对子宫内膜蜕膜化的影响尚不明确。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对羟基苯甲酸甲酯暴露后小鼠子宫内膜蜕膜化受损。本研究旨在探讨孕早期EtP和PrP暴露对小鼠子宫内膜蜕膜化的影响。方法:1.构建正常孕鼠染毒模型:妊娠小鼠从孕第一天(D1)开始,每天分别采用0、400、800和1600 mg/kg EtP进行灌胃,或者分别采用0、625、1250和2500 mg/kg PrP进行灌胃。孕D5、D7和D8天收集小鼠血清和子宫,进行以下检测:(1)拍照、计数孕鼠着床胚胎数量、称量子宫湿重;(2)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检测小鼠孕D7、D8天子宫内膜蜕膜化标志物同源盒基因A10(Homeobox A10,HOXA10)、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的表达;(3)ELISA检测血清E2和孕激素(Progesterone,P4)水平;(4)Real-time PCR检测孕D5天的容受性标志物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附膜蛋白1(Mucin 1,Muc1)和上皮钙黏附蛋白(Epithelial cadherin,E-cad),以及孕D7天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O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的表达。2.人工诱导蜕膜化模型构建:小鼠从假孕第一天(PD1)开始,每天分别采用0和1600 mg/kg剂量的EtP进行灌胃,或者分别采用0和2500 mg/kg剂量的PrP进行灌胃。假孕PD4天早上,小鼠一侧子宫角注射玉米油以诱导蜕膜化反应,此为刺激侧;另一侧子宫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侧。于假孕PD8天早上取出子宫并进行以下的检测:(1)拍照、称量子宫湿重;(2)H&E染色观察假孕鼠子宫组织形态;(3)Western blot检测刺激侧子宫HOXA10和MMP9的表达;(4)Real-time PCR检测刺激侧子宫蜕膜/滋养层PRL相关蛋白(Decidual/trophoblast PRL-related protein,dtprp)的表达。3.妊娠结局的观察:小鼠从孕D1-D9天,每天采用0和1600 mg/kg EtP进行灌胃,或者采用0和2500 mg/kg PrP进行灌胃。孕D9天之后停止染毒,待孕鼠分娩后,记录新生鼠的体重和数量。结果:1.孕早期EtP暴露对小鼠子宫蜕膜化的影响(1)孕早期EtP暴露后小鼠胚胎着床受损。孕D7天和D8天,对照组所有妊娠小鼠着床胚胎数量均大于7;而1600 mg/kg EtP暴露后,孕D7天约36%的小鼠其着床胚胎数量<7,D8天约33%的小鼠其着床胚胎数量<7。(2)孕早期1600 mg/kg EtP暴露后小鼠孕D5天的子宫重量、着床胚胎数量、以及容受性标志分子Lif、Muc1和E-cad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着差异,子宫容受性无明显损伤。(3)孕早期1600 mg/kg EtP暴露后小鼠孕D7、D8天子宫内膜蜕膜化标志分子Hoxa10、BMP2、MMP9的表达显着减少;小鼠假孕PD8天刺激侧子宫MMP9、dtprp和Hoxa10表达显着下调。(4)孕早期1600 mg/kg EtP暴露后小鼠孕D7天血清E2、P4水平显着升高,子宫ER、PR表达显着降低。(5)孕早期1600 mg/kg EtP暴露后小鼠分娩新生鼠数量明显减少。2.孕早期PrP暴露对小鼠子宫蜕膜化的影响(1)孕早期PrP暴露后小鼠胚胎着床受损。孕D7天和D8天,对照组所有妊娠小鼠着床胚胎数量均大于7;而2500 mg/kg PrP暴露后,孕D7天约36%的小鼠其着床胚胎数量<7,D8天约25%的小鼠其着床胚胎数量<7。(2)孕早期2500 mg/kg PrP暴露后,小鼠孕D5天的子宫重量、着床胚胎数量、以及容受性标志分子Lif、Muc1和E-cad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着改变。(3)孕早期2500 mg/kg PrP暴露后小鼠孕D7、D8天子宫内膜BMP2、MMP9、Hoxa10的表达显着减少;小鼠假孕PD8天刺激侧子宫MMP9、dtprp和Hoxa10表达显着下调。(4)孕早期2500 mg/kg PrP暴露后,小鼠孕D7天血清E2、P4水平升高,子宫内膜ER、PR表达显着降低。(5)孕早期2500 mg/kg PrP暴露后小鼠分娩新生鼠数量明显减少。结论:小鼠孕早期EtP和PrP暴露后,子宫内膜蜕膜化受损,进而阻碍胚胎着床,但其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刘颖,孙永波,张丽英[4](2021)在《对羟基苯甲酸酯类防腐剂应用现状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羟基苯甲酸酯是国际上公认的高效广谱性防腐剂,目前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医药等行业。对羟基苯甲酸酯具有优良的抑菌特性,作为饲料防霉剂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因此,本文就对羟基苯甲酸酯的来源、抑菌机理与效果、在动物体内的吸收与代谢以及目前的应用现状等进行综述,以期为其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与推广提供参考。

牛笑林[5](2020)在《典型防腐剂对羟基苯甲酸酯光解机理及其人体雌激素效应演变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新兴有机污染物(EOCs)的频繁检出,其环境行为与健康危害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对羟基苯甲酸酯(Parabens,简称PBs)是一类重要的EOCs。毒理学研究表明,PBs具有潜在的外源性雌激素活性,可能干扰动物与人体的内分泌系统等产生一系列不良的健康影响。因此,本论文选取对羟基苯甲酸乙酯(Ethyl Paraben,EP)、对羟基苯甲酸丁酯(Butyl Paraben,BP)为研究对象,通过闪光光解实验、高效液相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量子化学计算以及计算毒理学等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手段,系统的研究了这些污染物的光降解机理,重点关注了光降解过程中的雌激素效应演变情况,特别是甄别出导致雌激素效应增加的重要中间降解产物。本论文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内容来开展:首先以EP为短链PBs的模型化合物,研究其在光降解过程中雌激素效应的演变。研究结果表明500μM的EP在90分钟内完全降解,降解速率常数0.067 min-1,但降解过程中雌激素效应出现了先升高后降低的演变趋势,尤其在降解40分钟时达到最高。通过HPLC-TOF-MS对雌激素效应最高时(40分钟)的降解产物进行分离、富集与鉴定分析发现,通常人们认为的OH-加合物(3-OH-EP)并不是雌激素效应增加的真正原因,其雌激素效应EC50值比EP高一个数量级。而产物B(4-羟基间苯二甲酸1-乙酯3-(4-羟基苯基)酯)和产物C(4-羟基-3-[2-(4-羟基-苯氧基羰基)-乙基]-苯甲酸乙酯)两种低聚物可能是造成雌激素效应增加的原因,且前者通过理论计算得到雌激素效应高于母体化合物。进而通过淬灭、激光闪光光解实验表明反应过程中三重激发态是主要的活性物种,并且提出了EP光降解机理。这一研究不仅提供了羟基加合物雌激素活性的新认识,改变了传统观念(即认为羟基加合物的雌激素活性高于原型化合物),同时也为阐明防腐剂EP光降解产物的雌激素效应提供了有力证据。考虑到烷基链长对光降解机理与产物毒性的可能影响,我们进一步探究BP光降解过程以及雌激素效应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00μM的BP 120分钟降解基本完全,降解速率常数0.042 min-1,矿化率为20%。降解过程中生成的主要产物为3,4-二羟基苯甲酸丁酯(3-OH-BP),通过淬灭实验得知三重激发态在降解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并非羟基自由基。其光降解机理主要由三重激发态与O2直接反应形成一种络合中间体(内过氧化物),再进一步裂解导致3-OH-BP的形成。且3-OH-BP的EC50值1.10×10-5 M比BP(1.68×10-6 M)的高一个数量级,表明母体化合物的雌激素效应比羟OH-加合物的雌激素效应高,降解过程中溶液的雌激素效应不断降低。尽管BP降解产物的雌激素效应较母体化合物有所降低,但其雌激素效应仍然比短链的EP及EP的降解产物高。而对较高浓度BP(500μM)的六种降解产物通过理论计算毒理学的方法进行预测,得到四种无雌激素效应的产物以及两种具有雌激素效应的产物。该研究对全面理解该类污染物的环境行为与人体健康危害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

李压方[6](2020)在《三种苯甲酸酯类有机物固液相平衡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基本的化工单元操作之一,结晶技术效率高、能耗低,是一种绿色高效的分离提纯手段,固液相平衡是其基础的理论支撑,对于判断结晶过程是否可行、分离终点以及结晶工艺优化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苯甲酸酯类有机物是基础的有机化工原料及中间体,在医药、日化、食品等精细化工领域有广泛的需求,但其相关资料文献报道较少,这极大的限制了生产工艺优化、产品质量提升、能耗物耗降低等方面的工作。本文着力于3,4,5-三甲氧基苯甲酸甲酯、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尼泊金乙酯三种苯甲酸酯类有机物固液相平衡的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有:(1)通过重量分析法测定其在工业常用溶剂中的溶解度数据,发现了溶解与温度、溶剂组成及其他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并讨论了混合溶剂中的共溶效果;(2)利用修正的Van’t Hoff方程获得了相平衡的热力学参数,分析了溶解过程的热力学行为,发现所有的实验体系都是吸热、熵增、非自发的,且分子间力的作用成为影响溶解度的主要因素;(3)采用七种固液相平衡模型对溶解度数据进行分析,获得了相关模型的模型参数,并比较多种模型的拟合效果,发现在不同溶解体系中Apelblat、Van’t Hoff的拟合平均相对偏差ARD总是小于2%,活度系数模型在部分体系中的拟合效果稍差,不过整体上也能令人满意;(4)新定义了两个UNIFAC基团即甲氧基(CH3O-)b和酚羟基(HO-)b,计算了新基团的体积参数r和表面积参数q,并将之应用到UNIFAC模型的计算中,发现该模型对3,4,5-三甲氧基苯甲酸甲酯和尼泊金乙酯的拟合结果非常可靠。本研究获得了三种物质固液相平衡基础数据及相关的热力学参数,补充了数据库,并筛选出合适的热力学模型描述预测溶解过程,减少了大量的实验成本,为其后的理论研究、工业优化提供可靠的支撑。

徐文[7](2020)在《氨基酸及酸性手性药物的分离研究》文中认为手性化合物的分离是研究较为广泛的课题,色谱拆分是一种重要的分离检测手段,准确的定性定量检测往往在实验中受到阻碍,寻求手性化合物的最佳拆分条件显得尤为重要。部分氨基酸和手性药物的拆分对制药和化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合成了R-(3,3’-二苯基-1,1’-二萘基)-20-冠-6,将其涂覆于反相C18硅胶制成固定相。系统地研究了苯甘氨酸、对羟基苯甘氨酸、蛋氨酸的色谱峰分叉现象,实验结果表明:流动相的pH、溶解样品的pH、进样量和不同种类酸是色谱峰分叉的影响因素。(2)合成了直链淀粉三(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将其涂覆于5种不同衍生化的大孔硅胶制成固定相。考察了4种流动相对5种酸性手性化合物的拆分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5种酸性手性化合物在涂渍在反相硅胶的固定相上拆分效果较好,其中扁桃酸、DNB-亮氨酸、酮洛芬在正相流动相下拆分效果较好;布洛芬、氟比洛芬在反相流动相下拆分效果较好。(3)合成了纤维素三(4-甲基苯甲酸酯),将其涂覆于5种不同衍生化的大孔硅胶制成固定相。考察了4种流动相对5种酸性手性化合物的拆分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5种酸性手性化合物在氨基化硅胶下拆分效果较好,其中扁桃酸、DNB-亮氨酸、酮洛芬在正相流动相下拆分效果较好;布洛芬、氟比洛芬在反相流动相下拆分效果较好。

于浡[8](2020)在《哈尔滨大气环境和土壤中对羟基苯甲酸酯的污染特征和健康风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羟基苯甲酸酯(parabens)作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有机物,在环境中的去除和归趋,得到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parabens可能具有内分泌干扰物的特性,可能对人体健康具有影响。文献综述表明,关于室内环境中parabens的污染特征和健康风险,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多,并且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研究进展,为parabens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然而,有关parabens在室外环境中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导致不能对其健康风险进行全面评估。本课题以哈尔滨主城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对室外环境样品(大气、干沉降、湿沉降、土壤)进行采集,对8种主要parabens进行定量检测,基于环境浓度,对parabens的污染特征进行系统研究,最后对其导致的暴露量及健康风险等进行深入探讨,试图阐明parabens类防腐剂在室外环境中的环境归趋和健康风险,为该类物质的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为其他类型EDCs的环境行为的研究提供科学参考。本课题首先优化了干湿沉降采样器的设计,建立了大气和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法和方案,于2019年,共采集了12个湿沉降样品(1个降雪样品和11个降雨样品)、5个干沉降样品、7对大气样品(气态和颗粒态)、48个土壤样品。综合文献和课题组研究基础,本课题对环境样品的预处理方法进行优化:固体样品(土壤和大气颗粒态样品)的预处理方法采用超声萃取法,液体样品(湿沉降)采用固相萃取法,大气气态样品采用索氏提取法。本课题对parabens的检测分析方法进行了优化和验证,采用HPLC-MS/MS对parabens进行定量检测。大气环境中parabens的检测率较高,说明其在室外环境中的污染也非常普遍,研究结果表明:大气样品中parabens总浓度(Σ8Parabens)平均值为706.88 pg/m3,8种目标物的浓度顺序为:Me P>Et P>Pr P>Bz P>iso-Pr P>iso-Bu P>Bu P>Hep P。Parabens在气态中的浓度远远大于其在颗粒态中的浓度,从总体上看,大气样品中,Me P和Et P为主要污染物。干沉降样品中,8种parabens的总浓度(Σ8Parabens)平均值为6.73 ng/m2/d。降雨样品和降雪样品中,8种parabens的总浓度(Σ8Parabens)平均值为分别为55.23和389.70 ng/L,降雪样品中parabens浓度远远高于降雨样品。Σ3Parabens(Me P、Et P、Pr P)的气相和颗粒相干沉降通量平均值分别为1099.78±774.98和142.54±97.99 pg/m2/h,贡献率最高的单体均是Me P。然后对哈尔滨市三环内区域48个网格的土壤样品进行了检测,分析了土壤中parabens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8种parabens的总浓度(Σ8Parabens)平均值为2.879 ng/g,8种目标物的浓度顺序为:Me P>Pr P>iso-Pr P>Et P>Hep P>iso-Bu P>Bu P>Bz P,Me P和Pr P为土壤中的主要污染物。然后对土壤中parabens进行了来源解析:结果表明Me P和Pr P显着正相关性,说明两种parabens来自于相同的污染源;主成分分析获得了3个主因子,解释方差分别为35.45%、15.99%和12.86%。本课题对大气和土壤中parabens的暴露量和健康风险进行了系统研究,分别对人体通过呼吸导致的暴露量和土壤经口的暴露量进行了计算,室外大气和土壤中parabens暴露量的比较发现,对于男性和女性这两类人群,室外大气中parabens的暴露量高于土壤中,高一个数量级,而对于儿童,土壤中parabens的暴露量比室外大气的暴露量高一个数量级;通过对大气和土壤中parabens的暴露量进行加和计算得到的暴露总风险系数平均值在10-9数量级,远远小于1,由此可以看出室外环境中parabens的暴露风险非常小,对人体健康不构成威胁。

孟飞[9](2020)在《对羟基苯甲酸异丁酯对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类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满足不同生产生活需求,越来越多化学品被合成并运用到各个领域。然而,这些化学品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给人类以及动物健康带来了风险。对羟基苯甲酸异丁酯(Isobutylparaben,IBP)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化学品,由于价格低廉且具有很好的抗菌能力,被广泛应用于护理产品、医药、饲料、造纸、印刷等领域。近年来的研究表明,IBP是一种具有雌激素活性的内分泌干扰物,会对生物体的生殖健康构成潜在威胁。然而,雌性动物卵母细胞是否也会受这种化合物的影响以及会产生何种影响还未见报道。本课题利用猪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的体外成熟培养体系,研究了不同浓度IBP(0 mmol/L、0.1 mmol/L、0.2 mmol/L、0.3 mmol/L、0.4 mmol/L、0.6 mmol/L)对猪卵母细胞成熟的急性毒性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其可能的影响机制,包括卵丘扩展、细胞骨架分布、氧化应激、早期细胞凋亡和组蛋白甲基化修饰。研究结果如下:(1).IBP抑制猪卵母细胞卵丘扩展和第一极体排放:在猪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体外成熟培养的过程中,添加不同浓度的IBP,经过44h成熟培养发现,随着IBP浓度的升高,猪卵母细胞第一极体排放(PBE)比率呈现线性下降趋势(r=0.8410)。虽然0.1 mmol/L的IBP对猪卵母细胞第一极体排放比率没有显着影响(P>0.05)。但是0.2 mmol/L的IBP却可以显着抑制卵母细胞的第一极体排放(P<0.05),0.4 mmol/L的IBP对卵丘细胞扩展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上述结果说明,IBP可以通过抑制卵丘细胞扩展和第一极体排放影响猪卵母细胞成熟。0.4 mmol/L IBP既可以抑制卵丘细胞拓展又允许排放少量的第一极体,有利于开展相关机制的探究,因此后续试验选择此浓度探究对猪卵母细胞成熟的潜在影响。(2).IBP可破坏猪卵母细胞骨架:猪卵母细胞与0.4 mmol/L IBP共培养27h,利用免疫荧光染色α-tubulin微管蛋白以检测纺锤体的组装情况。结果显示,对照组猪卵母细胞大部分呈现正常的双极纺锤体形态。而处理组猪卵母细胞纺锤体出现单极和多极化形态,纺锤体异常比率显着增加(P<0.05)。此外,对微丝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发现,对照组猪卵母细胞的微丝主要集中在皮质区,呈圆环状。而处理组猪卵母细胞的微丝在皮质区域荧光信号显着减弱(P<0.05),主要分布在细胞质。说明IBP破坏了纺锤体正常组装和微丝在皮质区域的分布,影响了猪卵母细胞的细胞骨架。(3).IBP可以引起卵母细胞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猪卵母细胞与0.4 mmol/L IBP共培养27h,利用活性氧检测试剂盒DCHF-DA检测猪卵母细胞活性氧水平。结果显示,对照组猪卵母细胞大部分无绿色荧光(绿色荧光强弱体现活性氧水平高低),而处理组大部分猪卵母细胞出现了强烈的绿色荧光,经过荧光信号检测扫描发现荧光强度显着增强(P<0.05),说明IBP可以引发猪卵母细胞氧化应激。利用Annexin V-FITC凋亡检剂盒检测猪卵母细胞早期凋亡情况发现,对照组猪卵母细胞极少出现早期凋亡的绿色荧光,而处理组中一部分猪卵母细胞皮质外围出现了早期凋亡绿色荧光。经过统计分析发现早期凋亡比率出现了显着升高(P<0.05),说明IBP可以诱导猪卵母细胞早期凋亡,影响猪卵母细胞的存活。(4).IBP处理可改变猪卵母细胞表观遗传学修饰:猪卵母细胞与0.4 mmol/L IBP共培养27h,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猪卵母细胞中组蛋白H3K9me3和H3K27me3的荧光强度,结果发现对照组大部分猪卵母细胞H3K9me3和H3K27me3显示出微弱的红色荧光,而处理组大部分猪卵母细胞H3K9me3、H3K27me3的红色荧光显着增强。经过荧光信号检测扫描发现,处理组相比于对照组荧光信号平均水平显着增加(P<0.05)。这一结果提示,IBP可改变猪卵母细胞表观遗传学修饰。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0.1 mmol/L IBP不会对猪卵母细胞卵丘扩展和第一极体排放产生明显影响,0.2 mmol/LIBP可显着抑制猪卵母细胞第一极体排放,0.4mmol/L的IBP可抑制卵丘颗粒细胞扩展,同时0.4 mmol/L IBP通过破坏卵母细胞纺锤体组装,扰乱微丝在皮质区域的分布,诱导氧化应激和凋亡以及改变表观遗传学修饰的方式来影响猪卵母细胞的成熟过程。

陈婷[10](2020)在《造纸废液中半纤维素的改性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生物质精炼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植物纤维原料和造纸废料的综合利用和开发,不仅可以替代逐渐减少的化石基材料,而且可以改善传统利用方式的低效率、高污染的缺点。本文以造纸工业中最受瞩目的APMP(Alkaline Peroxide Mechanical Pulping)制浆废液为原料,进行半纤维素的分离提纯,并根据其结构特点进行改性,使其得到二次利用的同时还能够提高造纸企业的效益,符合现代生态工业的绿色发展理念。本文首先以造纸废液中提取的半纤维素为原料,在温度为75℃下,NaOH/ClCH2COOH的摩尔比为1:2,反应2h,最终合成取代度(DS)为1.47的羧甲基半纤维素(CMHC)。并采用FT-IR、1H-NMR和2DHSQC技术对HC和羧甲基半纤维素进行表征,最终确定羧甲基基团的反应位点是木糖单元的C-2和C-3位置上的羟基。同时,采用凝胶色谱(GPC)和热失重测定仪(TGA)对羧甲基半纤维素进行分子量和热稳定性表征,最终得出改性后的产物其分子量和热稳定性都有所增加。羧甲基半纤维素上存在未被取代的活性羟基,可以与酸发生酯化反应。本文以上述羧甲基半纤维素(DS=1.47)为原料,和对羟基苯甲酸在均相体系中,通过酯化反应生成对羟基苯甲酸羧甲基半纤维素酯(P-CMHC)。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酯化反应的工艺,获得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79.08℃,反应时间4.98 h,对羟基苯甲酸的用量(mol/mol)为2.14,在此条件下,酯化反应取代度为0.232。对HC、CMHC和P-CMHC进行生物活性研究,最终结果表明,HC改性后的CMHC和P-CMHC都具有很强的自由基清除率,高达100%,即强抗氧化性;同时,CMHC和P-CMHC的吸湿、保湿性都比HC高,具有较强的亲水性和锁水性;抗菌性方面,CMHC和P-CMHC都对枯草芽孢杆菌和沙门氏杆菌有明显的抑菌性,且P-CMHC更强;采用MTT法测定细胞毒性,并根据细胞毒性分级关系,CMHC和P-CMHC的细胞相对增殖率均大于100%,属于0级,无细胞毒性。最后以APMP制浆废液中提取的半纤维素为原料,采用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通过自由基聚合接枝共聚反应将单体丙烯酸(AA)和丙烯酰胺(AM)接枝到半纤维素的分子链上进行交联改性制备半纤维素基水凝胶。经实验测定,水凝胶对温度/pH具有敏感性,并进行敏感性机理分析。此外,本研究对水凝胶的保水性能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制备的水凝胶具有非常好的保水性,在pH=6(水)时的保水率为79.46%(144 h),这些性能表明该半纤维素基水凝胶材料未来可以应用于工农业领域或者生物医药领域。

二、对羟基苯甲酸酯合成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羟基苯甲酸酯合成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硅胶基质固定相的制备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色谱固定相的基质
        1.2.1 无机基质
        1.2.2 有机高分子基质
    1.3 单一模式色谱概述
        1.3.1 反相色谱
        1.3.2 温度响应色谱
        1.3.3 亲水色谱
        1.3.4 离子色谱
        1.3.5 其它模式色谱
    1.4 混合模式色谱概述
        1.4.1 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分类
        1.4.2 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的制备方法
    1.5 碱性化合物的分离分析
        1.5.1 碱性化合物分离难点
        1.5.2 碱性化合物拖尾的原因
        1.5.3 拖尾的解决方法
    1.6 选题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2章 反相/亲水/阴离子交换混合固定相的制备与评价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主要仪器与试剂
        2.2.2 固定相的制备
        2.2.3 色谱柱的装填
        2.2.4 固定相的结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结构表征
        2.3.2 色谱分析应用
        2.3.3 色谱保留机理考察
        2.3.4 药物分析应用
        2.3.5 去湿现象考察
        2.3.6 重现性与稳定性考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温度响应型色谱固定相的制备与评价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主要仪器与试剂
        3.2.2 固定相的制备
        3.2.3 色谱柱的装填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结构表征
        3.3.2 色谱机理考察
        3.3.3 色谱分析应用
        3.3.4 重现性与稳定性考察
        3.3.5 化妆品中对羟基苯甲酸酯类防腐剂的检测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温度/pH双响应型色谱固定相的制备与评价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主要仪器与试剂
        4.2.2 固定相的制备
        4.2.3 色谱柱的装填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结构表征
        4.3.2 温度/pH响应机理考察
        4.3.3 色谱分析应用
        4.3.4 重现性考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缩写词

(2)两种典型PPCPs类化合物在水中臭氧化降解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抗炎药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来源及危害
    1.2 防腐剂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来源及危害
    1.3 抗炎药和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化合物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
    1.4 量子化学计算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1.5 基本理论与计算方法
        1.5.1 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1.5.2 RRKM理论(Rice-Ramsperger-Kassel-Marcus)理论
        1.5.3 定量构效关系(Quantitative 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 QSAR)
    1.6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双氯芬酸在水溶液中臭氧化降解
    2.1 引言
    2.2 计算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臭氧引发DCF的初级反应
        2.3.2 臭氧加合物的后续反应
        2.3.3 动力学计算相关计算
        2.3.4 生态毒性预测与评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和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在水溶液中臭氧化降解
    3.1 引言
    3.2 计算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O_3引发MPB和EPB的初级反应
        3.3.2 动力学计算
        3.3.3 初级O_3加合物的后续反应
        3.3.4 生态毒性评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O_3引发的酮洛芬的液相氧化降解机理、动力学及生态毒性研究
    4.1 引言
    4.2 计算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臭氧引发的KET的初级反应
        4.3.2 动力学计算
        4.3.3 初级O_3加合物的后续反应
        4.3.4 生态毒性评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创新与展望
    5.1 总结
    5.2 创新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妊娠早期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和丙酯暴露对小鼠子宫内膜蜕膜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对羟基苯甲酸酯类生殖遗传毒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4)对羟基苯甲酸酯类防腐剂应用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对羟基苯甲酸酯来源及其特性
    1.1 来源
2 抑菌机理与效果
    2.1 抑菌机理
    2.2 抑菌效果
3 动物体内的吸收与代谢及安全性
    3.1 动物体内的吸收与代谢
    3.2 安全性
4 应用现状与展望
    4.1 应用现状
    4.2 展望

(5)典型防腐剂对羟基苯甲酸酯光解机理及其人体雌激素效应演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对羟基苯甲酸酯的性质与污染现状
        1.2.1 对羟基苯甲酸酯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应用
        1.2.2 对羟基苯甲酸酯的环境污染现状
    1.3 对羟基苯甲酸酯的环境转化研究进展
    1.4 对羟基苯甲酸酯的环境暴露
    1.5 对羟基苯甲酸酯的雌激素效应研究
        1.5.1 毒性研究
        1.5.2 体外雌激素效应研究
        1.5.3 体内雌激素效应研究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光降解机理及其人体雌激素效应的演变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材料与溶液配制
        2.2.2 光降解反应实验及分析方法
        2.2.3 激光闪光光解、淬灭实验和EPR实验
        2.2.4 人体雌激素效应实验
        2.2.5 .量子化学计算与计算毒理学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光降解过程中雌激素效应的演变
        2.3.2 光解过程中主要产物的鉴定
        2.3.3 主要活性物种的研究
        2.3.4 瞬态中间体和光降解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对羟基苯甲酸丁酯的光降解产物以及雌激素效应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材料与溶液配制
        3.2.2 光降解反应实验、淬灭实验、理论计算及人体雌激素效应
        3.2.3 仪器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光降解反应及主要产物的鉴定
        3.3.2 光解过程中主要反应活性物种
        3.3.3 产物3-OH-BP的雌激素效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论文创新点
    4.3 论文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附录

(6)三种苯甲酸酯类有机物固液相平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三种苯甲酸酯类有机物
        1.1.1 3,4,5-三甲氧基苯甲酸甲酯
        1.1.2 对苯二甲酸二甲酯
        1.1.3 尼泊金乙酯
    1.2 固液相平衡数据测定
        1.2.1 静态平衡法
        1.2.2 动态合成法
        1.2.3 热分析法
    1.3 固-液相平衡模型
        1.3.1 活度系数法
        1.3.2 经验模型法
        1.3.3 其他方法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2.2 实验步骤
    2.3 可靠性验证
    2.4 溶质表征
        2.4.1 差式扫描量热法(DSC)
        2.4.2 X射线多晶衍射(XRD)
第三章 溶解度分析
    3.1 3,4,5-三甲氧基苯甲酸甲酯的溶解度
        3.1.1 纯溶剂溶解度
        3.1.2 混合溶剂溶解度
    3.2 对苯二甲酸二甲酯的溶解度
        3.2.1 纯溶剂溶解度
        3.2.2 混合溶剂溶解度
    3.3 尼泊金乙酯的溶解度
        3.3.1 纯溶剂溶解度
        3.3.2 混合溶剂溶解度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溶解热力学分析
    4.1 3,4,5-三甲氧基苯甲酸甲酯的溶解热力学分析
    4.2 对苯二甲酸二甲酯的溶解热力学分析
    4.3 尼泊金乙酯的溶解热力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固液相平衡模型的分析
    5.1 3,4,5-三甲氧基苯甲酸甲酯的模型关联
        5.1.1 纯溶剂模型关联
        5.1.2 混合溶剂模型关联
    5.2 对苯二甲酸二甲酯的模型关联结果
        5.2.1 纯溶剂模型关联
        5.2.2 混合溶剂模型关联
    5.3 尼泊金乙酯的模型关联结果
        5.3.1 纯溶剂模型关联
        5.3.2 混合溶剂模型关联
    5.4 定义UNIFAC基团
        5.4.1 定义新的UNIFAC基团
        5.4.2 新基团应用在3,4,5-三甲氧基苯甲酸甲酯
        5.4.3 新基团应用在尼泊金乙酯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作者及导师介绍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7)氨基酸及酸性手性药物的分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手性
        1.1.1 手性与手性化合物
        1.1.2 手性分离的方法和意义
    1.2 高效液相色谱法
        1.2.1 高效液相色谱仪简介
        1.2.2 高效液相色谱的手性拆分机理
        1.2.3 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
    1.3 手性冠醚
        1.3.1 手性冠醚的概述
        1.3.2 冠醚手性固定相的种类
    1.4 多糖及其衍生物
        1.4.1 多糖及其衍生物的概述
        1.4.2 多糖及其衍生物固定相的种类
    1.5 氨基酸及酸性手性药物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冠醚手性柱对苯甘氨基酸、对羟基苯甘氨酸、蛋氨酸的拆分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2 R-(3,3'-二苯基-1,1'-二萘基)-20-冠-6的合成
        2.2.3 R-(3,3'-二苯基-1,1'-二萘基)-20-冠-6固定相的涂覆及柱填装
    2.3 结果与讨论
        2.3.1 4种手性固定相的表征
        2.3.2 手性柱对氨基酸的拆分结果
        2.3.3 不同样品来源对氨基酸拆分的影响
        2.3.4 不同涂覆量对氨基酸拆分的影响
        2.3.5 不同种类酸溶液溶解氨基酸样品对拆分的影响
        2.3.6 流动相pH和溶解样品pH对氨基酸拆分的影响
        2.3.7 进样量对氨基酸拆分的影响
        2.3.8 温度对氨基酸拆分的影响
        2.3.9 不同流速对氨基酸拆分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直链淀粉三(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手性柱对五种酸性化合物的手性拆分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3.2.2 直链淀粉三(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的合成
        3.2.3 手性固定相基质的制备
        3.2.4 ADMPC固定相的涂覆及装柱
        3.2.5 高效液相色谱的拆分条件与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手性固定相的表征
        3.3.2 CSP-A~CSP-E五种手性固定相对扁桃酸的拆分结果
        3.3.3 CSP-A~CSP-E五种手性固定相对DNB-亮氨酸的拆分结果
        3.3.4 CSP-A~CSP-E五种手性固定相对布洛芬的拆分结果
        3.3.5 CSP-A~CSP-E五种手性固定相对酮洛芬的拆分结果
        3.3.6 CSP-A~CSP-E五种手性固定相对氟比洛芬的拆分结果
        3.3.7 5种酸性手性化合物的最佳拆分条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纤维素三(4-甲基苯甲酸酯)手性柱对五种酸性化合物的手性拆分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4.2.2 纤维素三(4-甲基苯甲酸酯)的合成
        4.2.3 手性固定相基质的制备
        4.2.4 纤维素三(4-甲基苯甲酸酯)固定相的涂覆及装柱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手性固定相的表征
        4.3.2 CSP-A~CSP-E五种手性固定相对扁桃酸的拆分结果
        4.3.3 CSP-A~CSP-E五种手性固定相对DNB-亮氨酸的拆分结果
        4.3.4 CSP-A~CSP-E五种手性固定相对布洛芬的拆分结果
        4.3.5 CSP-A~CSP-E五种手性固定相对酮洛芬的拆分结果
        4.3.6 CSP-A~CSP-E五种手性固定相对氟比洛芬的拆分结果
        4.3.7 5种酸性手性化合物的最佳拆分条件探讨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哈尔滨大气环境和土壤中对羟基苯甲酸酯的污染特征和健康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对羟基苯甲酸酯概述
        1.2.1 物理化学性质
        1.2.2 生产及应用现状
        1.2.3 生理毒性及危害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样品预处理方法的研究现状
        1.3.2 Parabens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1.3.3 环境介质中Parabens的研究现状
        1.3.4 Parabens健康风险的研究现状
        1.3.5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1.1 实验设备与仪器
        2.1.2 材料与试剂
        2.1.3 标准样品
    2.2 环境样品采样方法的建立和样品的采集
        2.2.1 湿沉降样品的采集
        2.2.2 干沉降样品的采集
        2.2.3 大气样品的采集
        2.2.4 土壤样品的采集
    2.3 样品预处理和分析方法的优化
        2.3.1 固体样品预处理方法的优化
        2.3.2 湿沉降样品预处理方法的优化
        2.3.3 大气气态样品预处理方法的优化
        2.3.4 Parabens分析方法的优化
    2.4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2.5 计算方法
        2.5.1 干沉降通量的计算方法
        2.5.2 干沉降通量参数的计算方法
        2.5.3 大气中Parabens的气粒分配的计算方法
        2.5.4 大气中Parabens的人体暴露量的计算方法
        2.5.5 土壤中Parabens的人体暴露量的计算方法
        2.5.6 大气和土壤中Parabens健康风险评价的计算方法
第3章 大气环境中对羟基苯甲酸酯的污染特征
    3.1 引言
    3.2 大气中对羟基苯甲酸酯的污染特征
        3.2.1 大气中对羟基苯甲酸酯的浓度水平
        3.2.2 大气中对羟基苯甲酸酯的组成分析
        3.2.3 大气中对羟基苯甲酸酯的气粒分配规律
    3.3 干沉降中对羟基苯甲酸酯的污染特征
        3.3.1 干沉降中对羟基苯甲酸酯的浓度水平
        3.3.2 干沉降中对羟基苯甲酸酯的组成分析
    3.4 湿沉降中对羟基苯甲酸酯的污染特征
        3.4.1 湿沉降中对羟基苯甲酸酯的浓度水平
        3.4.2 湿沉降中对羟基苯甲酸酯的组成分析
    3.5 干沉降通量的研究
        3.5.1 Parabens的大气气相干沉降通量
        3.5.2 Parabens的大气颗粒相干沉降通量
        3.5.3 大气颗粒相干沉降通量与干沉降的比较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土壤中对羟基苯甲酸酯的污染特征
    4.1 引言
    4.2 土壤中对羟基苯甲酸酯的污染特征
        4.2.1 土壤中对羟基苯甲酸酯的浓度水平
        4.2.2 土壤中对羟基苯甲酸酯的组成分析
        4.2.3 土壤中对羟基苯甲酸酯的空间分布
    4.3 土壤中对羟基苯甲酸酯的来源解析
        4.3.1 土壤中对羟基苯甲酸酯的相关性分析
        4.3.2 土壤中对羟基苯甲酸酯的主成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气和土壤中对羟基苯甲酸酯的健康风险研究
    5.1 引言
    5.2 大气中对羟基苯甲酸酯的健康风险评价
        5.2.1 大气中对羟基苯甲酸酯的呼吸暴露量
        5.2.2 大气中对羟基苯甲酸酯的健康风险
    5.3 土壤中对羟基苯甲酸酯的健康风险评价
        5.3.1 土壤中对羟基苯甲酸酯的经口暴露量
        5.3.2 土壤中对羟基苯甲酸酯的健康风险
    5.4 大气和土壤中对羟基苯甲酸酯暴露量的比较
    5.5 大气和土壤中对羟基苯甲酸酯的总暴露量和健康风险评价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对羟基苯甲酸异丁酯对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Abbreviation)
1.前言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
    1.2 环境中的对羟基苯甲酸酯及其人类接触现状
    1.3 对羟基苯甲酸异丁酯的性质与生物安全性
    1.4 卵丘、细胞骨架、氧化应激和组蛋白修饰对卵母细胞成熟的影响
        1.4.1 卵丘颗粒细胞对卵母细胞成熟的影响
        1.4.2 细胞骨架与卵母细胞成熟
        1.4.3 氧化应激与卵母细胞成熟
        1.4.4 组蛋白修饰与卵母细胞成熟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材料
    2.2 实验试剂与耗材
        2.2.1 主要的实验耗材
        2.2.2 实验试剂和药品
    2.3 实验所需仪器
    2.4 常用试剂配制
    2.5 研究方法
        2.5.1 猪卵母细胞体外培养
        2.5.2 免疫荧光染色
        2.5.3 猪卵母细胞ROS水平检测
        2.5.4 猪卵母细胞早期凋亡(Annexin V-FITC)检测
        2.5.5 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浓度IBP对卵丘细胞扩展和第一极体排放的影响
    3.2 IBP影响猪卵母细胞纺锤体组装和染色体排列
    3.3 IBP引起猪卵母细胞微丝分布异常
    3.4 IBP诱导猪卵母细胞氧化应激
    3.5 IBP引起猪卵母细胞早期凋亡
    3.6 IBP改变猪卵母细胞组蛋白H3K9和H3K27 的甲基化水平
4.讨论
全文总结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造纸废液中半纤维素的改性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T
1 前言
    1.1 制浆造纸废水处理概况
        1.1.1 APMP制浆概况
        1.1.2 APMP制浆废液处理及利用现状
    1.2 半纤维素概述
        1.2.1 半纤维素结构
        1.2.2 半纤维素的性质及应用
    1.3 半纤维素的改性
        1.3.1 醚化改性
        1.3.2 酯化改性
        1.3.3 交联改性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2 造纸废液中半纤维素的提取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制浆废液各组分分离及含量测定
        2.3.2 制浆废液的糖组分含量分析
        2.3.3 半纤维素的糖组分含量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制浆废液中的各组分含量分析
        2.4.2 制浆废液中的糖组分含量分析
        2.4.3 半纤维素中糖组分含量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半纤维素的醚化改性——羧甲基半纤维素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羧甲基半纤维素的合成
        3.3.2 羧甲基半纤维素的取代度测定
        3.3.3 红外光谱(FT-IR)测定
        3.3.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3.3.5 核磁共振(NMR)图谱测定
        3.3.6 分子量(GPC)测定
        3.3.7 热失重测定(TGA)
        3.3.8 抗氧化性测定
        3.3.8.1 羟基自由基清除率
        3.3.8.2 DPPH自由基清除率
        3.3.9 吸湿、保湿性测定
        3.3.10 抗菌活性测定
        3.3.11 细胞毒性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羧甲基半纤维素的反应机理探究
        3.4.2 羧甲基半纤维素合成的工艺探究
        3.4.3 羧甲基半纤维素的FT-IR分析
        3.4.4 SEM形貌分析
        3.4.5 ~1H-NMR谱图分析
        3.4.6 2D-HSQC谱图分析
        3.4.7 分子量(GPC)分析
        3.4.8 热稳定性分析
        3.4.9 抗氧化性
        3.4.9.1 羟基自由基清除率
        3.4.9.2 DPPH自由基清除率
        3.4.10 吸湿、保湿性
        3.4.11 抗菌活性
        3.4.12 细胞毒性
    3.5 本章小结
4 半纤维素的酯化——对羟基苯甲酸羧甲基半纤维素酯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对羟基苯甲酸羧甲基半纤维素酯的合成
        4.3.2 对羟基苯甲酸羧甲基半纤维素酯合成的响应曲面设计
        4.3.3 对羟基苯甲酸羧甲基半纤维素酯的取代度测定
        4.3.4 红外光谱(FT-IR)表征
        4.3.5 抗氧化性测定
        4.3.6 吸湿、保湿性测定
        4.3.7 抗菌活性测定
        4.3.8 细胞毒性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对羟基苯甲酸羧甲基半纤维素酯的合成机理
        4.4.2 响应曲面实验结果分析
        4.4.3 红外光谱(FT-IR)分析
        4.4.4 抗氧化性
        4.4.4.1 羟基自由基清除率
        4.4.4.2 DPPH自由基清除率
        4.4.5 吸湿、保湿性
        4.4.6 抗菌活性
        4.4.7 细胞毒性
    4.5 本章小结
5 半纤维素的交联——半纤维素基水凝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试剂
        5.2.3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半纤维素基水凝胶制备
        5.3.2 交联剂(MBA)对水凝胶合成的探究
        5.3.3 红外光谱(FT-IR)表征
        5.3.4 不同pH值和温度下水凝胶的溶胀性能测定
        5.3.5 水凝胶形貌表征
        5.3.6 水凝胶保水性测定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半纤维素基水凝胶的合成机理探究
        5.4.2 交联剂(MBA)对水凝胶溶胀率的影响
        5.4.3 FT-IR分析
        5.4.4 半纤维素基水凝胶的温度敏感性
        5.4.5 半纤维素基水凝胶的pH敏感性
        5.4.6 水凝胶形貌分析
        5.4.7 水凝胶的保水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本论文创新之处
7 参考文献
8 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对羟基苯甲酸酯合成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硅胶基质固定相的制备与评价[D]. 刘会娟.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2]两种典型PPCPs类化合物在水中臭氧化降解机制研究[D]. 邱兆旭. 山东大学, 2021(12)
  • [3]妊娠早期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和丙酯暴露对小鼠子宫内膜蜕膜化的影响[D]. 王丹.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4]对羟基苯甲酸酯类防腐剂应用现状与展望[J]. 刘颖,孙永波,张丽英. 中国饲料, 2021(07)
  • [5]典型防腐剂对羟基苯甲酸酯光解机理及其人体雌激素效应演变的研究[D]. 牛笑林.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6]三种苯甲酸酯类有机物固液相平衡的研究[D]. 李压方.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7]氨基酸及酸性手性药物的分离研究[D]. 徐文.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哈尔滨大气环境和土壤中对羟基苯甲酸酯的污染特征和健康风险研究[D]. 于浡.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9]对羟基苯甲酸异丁酯对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孟飞.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10]造纸废液中半纤维素的改性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陈婷.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对羟基苯甲酸酯合成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