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酷似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的左室壁心肌肿瘤三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淼,司晓凤,刘仁光,江珊[1](2019)在《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识别》文中指出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急症,ST段抬高是急性心肌梗死尽快开通梗塞相关动脉的指征。但ST段抬高不都是急性心肌梗死,本文结合近年文献和相关专家共识学习对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识别做以简述。
刘欢,高敏[2](2019)在《应激性心肌病诊治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应激性心肌病(stress cardiomyopathy,SCM)最早由学者Sato等[1]1991年于日本报道,目前全球均有病例报道。SCM多见于绝经期女性,起病前常遭受严重的精神或躯体应激,其典型症状为胸痛、胸闷气喘、晕厥等,心电图上出现酷似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ST段抬高、T波倒置等,但冠状动脉造影无急性斑块破裂或阻塞性冠状动脉狭窄,行心脏彩超或左心室造影检查时发现其左心室收缩末期形态与日本渔民常用来捕捉章鱼的鱼篓——Takotsubo形状相似,故
潘月,潘登,潘二明,赵森[3](2018)在《陈旧性下后侧壁心肌梗死合并左前分支阻滞的心电向量图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采用立体心电图仪通过Wilson和Frank双导联体系同步采集心电图和心电向量图,及时发现和诊断陈旧性下后侧壁心肌梗死合并左前分支阻滞。方法选择临床诊断明确、有典型陈旧性下后侧壁心肌梗死合并左前分支阻滞特点的心电向量图进行分析。观察心电向量图的改变。结果三例陈旧性下后侧壁心肌梗死合并左前分支阻滞患者的心电向量图特点均符合心电向量图的诊断标准。结论心电向量图对陈旧性下后侧壁心肌梗死合并左前分支阻滞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孔凡峰[4](2018)在《分层应变评价兔急性心肌缺血早期左室收缩功能的改变》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2D-STI)分层应变技术分析兔急性心肌缺血早期左室各节段纵向和周向分层应变,评价急性心肌缺血早期左室整体和局部收缩功能。方法 40只健康大白兔,开胸行冠状动脉左室支结扎术建立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心脏超声诊断仪于术前、术后分别采集左室心尖四腔心、长轴、二腔心三个切面以及左室短轴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水平三切面二维动态图像并储存。应用GE Echo PAC软件脱机分析左室18节段的收缩期纵向、周向心内膜下心肌、中层心肌、心外膜下三层心肌峰值应变及整体应变。结果 成功建立40只兔子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对40只兔进行长轴纵向应变分析;由于短轴图像质量原因,对成功追踪短轴切面的30只兔子进行周向应变分析。①常规参数:兔冠状动脉左室支结扎术前、术后心率(H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室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于术前、术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整体应变:左室三层心肌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周向应变(GCS)及整体跨壁梯度△GLS、△GCS术后值显着低于术前(P<0.001);术前、术后左室GLS、GCS自心内膜下心肌至心外膜下心肌逐层递减(P<0.001),且各层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左室GLS、△GLS由心尖段至基底段依次递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长轴节段应变:左室侧壁、前间隔、前壁心内膜下心肌、中层心肌、心外膜下心肌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的术后值均显着低于术前(P<0.05);中间段及心尖段左室下、后壁心内膜下心肌、中层心肌、心外膜下心肌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的术后值均显着低于术前(P<0.05)。基底段、中间段后间隔及基底段下、后壁三层心肌的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术前、术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值低于术前。④短轴节段应变:中间段左室前壁、侧壁、下壁心内膜下心肌及基底段前间隔、后间隔的心外膜下心肌的周向收缩期峰值应变的术后值均显着低于结扎前(P<0.05)。其余各节段三层心肌周向收缩期峰值应变的术前、术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值较结扎前有所下降。结论 2D-STI分层应变技术通过分析兔急性心肌缺血早期左室各节段的纵向、周向分层应变,能更加精确评价急性心肌缺血早期左室整体和局部收缩功能。
刘茜,郑文武[5](2017)在《应激性心肌病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应激性心肌病又称Tako-Tsubo心肌病或短暂性左室心尖球状扩张,是由刺激(心理或生理)所诱发的,表现为急性可逆性左心室功能不全的一组综合征。其发病由多因素参与,目前尚不明确,可能参与的发病机理有交感儿茶酚胺过负荷介导心肌顿抑、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的痉挛、雌激素减低等。常见于绝经期女性,多表现为应激因素后出现胸痛、呼吸困难、晕厥症状,临床上酷似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表现。经积极治疗,患者大多预后良好。
何春来,孟庆义[6](2016)在《“误诊疾病数据库”单病种误诊文献研究:应激性心肌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应激性心肌病(stress induced cardiomyopathy,SCM)是一种与精神或躯体应激相关的暂时性以左室心尖部室壁运动功能异常为表现的心脏病,因其临床表现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相似,许多临床医师对其缺乏认识,易导致误诊误治。2004—2013年发表在中文医学期刊并经遴选纳入"误诊疾病数据库"的SCM文献共28篇,纳入误诊病例114例,28篇文献均未涉及误诊率。误诊疾病居前3位的是急性心肌梗死、不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在内的其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急性心肌炎。对误诊后果的分析显示,114例误诊后果均为Ⅲ级,即发生误诊误治未造成不良后果。首位误诊原因为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其次为经验不足、缺乏对该病认识以及未选择特异性检查项目。提示临床工作中在对急性胸痛进行鉴别诊断时,应拓展思维,在鉴别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栓塞、急性主动脉夹层破裂及张力性气胸等疾病时,还要考虑到SCM可能;虽然SCM临床预后良好,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预后则不同,故临床接诊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时,在未确诊前应先按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处理和监护,但药物治疗禁用β受体激动剂和儿茶酚胺类正性肌力药物。
侯爱军,朱琳[7](2015)在《心肌梗死的心电图鉴别诊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电图是胸痛患者初期评估、早期危险分层、筛选和指导治疗中最常用、易行的诊断手段。心电图的改变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依据,它在诊断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对心肌梗死的定性、病变部位的判断和病情的评估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利用心电图诊断心肌梗死时,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存在一定的限制。有些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无改变或改变不典型,而有些正常人或某些其他疾病的心电图表现酷似心肌梗死时心电图的变化。因此,在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中,应对心电图进行全面分析。本文对易与心肌梗死心电图相混淆的常见疾病伴随的心电图改变加以简述。
魏亚娟,赵晓兰,刘保民[8](2014)在《儿童心肌梗死及心电图酷似心肌梗死的超声心动图鉴别》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儿童心肌梗死及心电图酷似心肌梗死者的超声心动图特征与病因鉴别。方法回顾性总结8例儿童急性心肌梗死及11例心电图酷似心肌梗死者的病因和超声心动图特征。经冠脉造影、尸检或术后病理证实者共5例。结果(1)儿童急性心肌梗死8例者:川崎病伴冠状动脉瘤5例,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感染性心内膜炎、大动脉炎各1例。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室壁节段性室壁运动障碍、左房左室扩大、左心功能不全及二尖瓣反流。(2)心电图酷似心肌梗死者11例:包括重症病毒性心肌炎4例;缩窄性心包炎、心脏枪击伤各1例;肥厚型心肌病3例;心脏横纹肌瘤2例。结论儿童心肌梗死发病原因显着不同于成人,超声心动图有助于儿童心肌梗死及心电图酷似心肌梗死者病因的鉴别诊断并指导治疗。
王熙[9](2013)在《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分析及超声心动图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从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 VMC)的发生、发展及诊断、治疗过程中系统分析、归纳其临床特征,并探讨超声心动图在VMC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为VMC的早期临床诊断及评估治疗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住院治疗的78例VMC患者的临床资料,以重症VMC为重症组,其余为非重症组;以酷似心肌梗死的VMC为观察组,其余为对照组;根据预后将重症VMC分为死亡组和重症治愈组。进行详细的资料采集,包括发病年龄、男女比例、首诊症状和体征、辅助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和转归。患者入院24小时内完成心电图、X-线胸片、心肌酶谱、肌钙蛋白I(TnI)、血常规、生化全套检查。随访患者心脏症状,完成堪萨斯市心肌病变问卷。总结VMC的临床特征。2.入院24小时内及出院前完成至少两次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进行超声心动图多参数评分(EMPS),将重症VMC的EMPS与其他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对VMC的临床资料行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重症VMC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1.78例VMC平均年龄(35.91±14.21)岁,重症VMC组30例(38.46%),非重症组48例(61.54%)。重症组与非重症组比较,年龄、性别、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存在显着性差异。70.51%(55例)患者有明确的病毒感染史,首诊症状以气促、胸闷、胸痛最常见,合并症以急性左心衰竭、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多见。各心肌标志物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升高,重症组AST、 LDH、TnI、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显着高于非重症组。心电图均有异常表现,以ST-T改变最多见,常合并心律失常。酷似心肌梗死的VMC患者CK、 LDH、 TnI、 WBC、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重症治愈组左室收缩功能减退比例明显高于非重症组;治疗后室壁活动、左室收缩功能、瓣膜返流均明显改善。所有患者均予充分卧床休息,吸氧,心电监护,清除氧自由基,改善心肌代谢,抑制心室重构,必要的抗心衰、抗心律失常等对症和支持治疗。78例患者中,72例治愈或好转,6例死亡,2例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重症治愈组堪萨斯市心肌病变问卷平均得分高于非重症组。2.治疗前重症组较非重症组LVDd、 LVEF低,IVS、 LVPW增厚,EMPS值大;治疗后非重症组较重症治愈组LVDd明显扩大。治疗前后比较,重症治愈组LVDs、 IVS、 LVPW、LVEF明显改善,非重症组LVDs、 LVEF明显改善,重症治愈组LVDd、 IVS.LVEF改善程度高于非重症组;两组EMPS值均显着减小。酷似心肌梗死的VMC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前观察组LVPW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LVDd小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观察组LVDs、 LVPW、 LVEF明显改善,对照组LVDs、IVS、 LVEF明显改善。多因素线性回归,显示EMPS与TnI、 hsCRP、年龄正相关,与LVEF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MPS. TnI、心率、收缩压为重症VMC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1. VMC患者多数有病毒感染的前驱症状,常合并急性左心衰竭、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重症VMC的远期预后较好。2.心肌标志物的变化和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可作为VMC早期诊断及重症VMC鉴别的指标。3.酷似心肌梗死的VMC心肌损伤重、炎症反应程度高,动态观察心电图演变十分重要,冠状动脉造影是鉴别诊断的重要措施。4.超声心动图及EMPS对评估VMC病情及治疗效果有重要价值。5. EMPS、TnI.心率、收缩压为重症VMC的独立预测因素。
施翔翔,施陈刚[10](2011)在《心电图ST段抬高发生机制与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常规心电图检查已广泛应用于心内科、急诊科等临床科室,但对心电图中ST段抬高的改变,临床医生往往认识局限,缺乏与临床各种病种的综合分析。因此,就心电图ST段抬高的发生机制与临床意义做一阐述:1ST段抬高的发生机制[1]ST段抬高依病因分为原发性复极异常和继发性复极异
二、酷似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的左室壁心肌肿瘤三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酷似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的左室壁心肌肿瘤三例(论文提纲范文)
(1)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1 急性冠脉综合征与ST段抬高 |
1.1 STEMI早期的STE |
1.2 变异心绞痛的STE |
1.3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早期的STE |
1.4 室壁瘤形成的STE |
2 其它心脏疾病有关STE |
2.1 重症心肌炎 |
2.2 急性心包炎 |
2.3 应激性心肌病 |
2.4 Kounis综合征 |
2.5 肥厚型心肌病 |
2.6 心脏肿瘤 |
2.7 心脏挫伤 |
2.8 电复律 |
3 其它系统情况有关STE |
3.1 急性肺栓塞 |
3.2 主动脉夹层 |
3.3 气胸 |
3.4 食管裂孔疝 |
3.5 急腹症(肠梗阻、急性胰腺炎) |
3.6 颅脑疾病 |
3.7 离子紊乱(高钾、高钙、低钙) |
3.8 Brugada综合征 |
3.9 心室除极异常 |
3.1 0 正常变异 |
3.1 1 描记/分析误判的STE |
4 结语 |
(2)应激性心肌病诊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病学 |
2 诱因 |
3 发病机制 |
3.1 儿茶酚胺的心肌毒性 |
3.2 冠状动脉痉挛 |
3.3 雌激素水平减低 |
3.4 神经系统疾病 |
4 临床表现及分型 |
5 辅助检查 |
5.1 心电图 |
5.2 心肌损伤标志物 |
5.3 超声心动图 |
5.4 冠状动脉造影 |
5.5 心脏磁共振 |
5.6 心肌活检 |
6 诊断 |
7 鉴别诊断 |
7.1 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 |
7.2 病毒性心肌炎 (viral myocarditis, VM) |
7.3 肥厚型心肌病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HCM) |
7.4 扩张型心肌病 (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 |
7.5 嗜铬细胞瘤 (Pheochromocytoma) |
8 治疗 |
9 预后 |
(3)陈旧性下后侧壁心肌梗死合并左前分支阻滞的心电向量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心电向量图诊断标准 |
1.2.1 陈旧性下后侧壁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 |
1.2.2 左前分支阻滞的诊断标准 |
1.2.3 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左前分支阻滞的诊断标准 |
1.3 心电图诊断标准 |
1.3.1 左前分支阻滞的诊断标准 |
1.3.2 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左前分支阻滞的诊断标准 |
2 结果 |
2.1 病例1 |
2.1.1 临床资料 |
2.1.2 心电向量图表现 |
2.1.3 心电图特点 |
2.2 病例2 |
2.2.1 临床资料 |
2.2.2 心电向量图表现 |
2.2.3 心电图特点Ⅰ导联呈Rs型、a VL导联呈 |
2.3 病例3 |
2.3.1 临床资料 |
2.3.2 心电向量图表现 |
2.3.3 心电图特点 |
3 讨论 |
(4)分层应变评价兔急性心肌缺血早期左室收缩功能的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心肌分层应变的临床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微泡造影剂在左心超声显像中的临床应用及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5)应激性心肌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核心机理 |
2 临床特点 |
2.1 心电图表现 |
2.2 心肌损伤标识物 |
2.3 血浆B型利尿钠肽(BNP,包括NT-pro BNP) |
2.4 血浆儿茶酚胺 |
2.5心脏彩超 |
2.6 左心室造影 |
2.7 冠状动脉造影 |
2.8 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 |
2.9 心肌活检 |
3 诊断 |
4 治疗 |
5 预后 |
6 结语 |
(6)“误诊疾病数据库”单病种误诊文献研究:应激性心肌病(论文提纲范文)
1 疾病概述 |
1.1疾病命名 |
1.2发病机制 |
1.3临床表现 |
1.4治疗原则 |
2 诊断标准 |
3 误诊文献研究 |
3.1文献来源及误诊率 |
3.2误诊范围 |
3.3确诊手段 |
3.4误诊后果 |
4 误诊原因分析 |
4.1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 |
4.2缺乏对SCM认识 |
4.3未选择特异性检查项目 |
4.4问诊及体格检查不细致 |
4.5诊断思维方法有误 |
4.6过分依赖或迷信医技检查结果 |
5 防范误诊措施 |
5.1加强SCM知识教育,提高认知能力 |
5.2认真细致询问病史,动态观察病情变化 |
5.3强调早期进行相关医技检查,尤其是心脏超声检查 |
5. 4 未明确诊断前,先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处理 |
(7)心肌梗死的心电图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心脏病变引起的ST-T改变 |
1.1左室肥厚 |
1.2心肌疾病 |
1.3传导紊乱 |
1.4Brugada综合征 |
1.5室壁瘤 |
1.6急性心包炎 |
1.7早复极及早复极综合征 |
2其他系统病变引起的ST-T改变 |
2.1呼吸系统疾病 |
2.2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
3电解质或药物对ST-T波群的影响 |
(9)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分析及超声心动图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致谢 |
四、酷似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的左室壁心肌肿瘤三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识别[J]. 刘淼,司晓凤,刘仁光,江珊.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9(05)
- [2]应激性心肌病诊治的研究进展[J]. 刘欢,高敏. 安徽医学, 2019(01)
- [3]陈旧性下后侧壁心肌梗死合并左前分支阻滞的心电向量图分析[J]. 潘月,潘登,潘二明,赵森.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8(04)
- [4]分层应变评价兔急性心肌缺血早期左室收缩功能的改变[D]. 孔凡峰. 南京医科大学, 2018(01)
- [5]应激性心肌病研究进展[J]. 刘茜,郑文武. 现代临床医学, 2017(02)
- [6]“误诊疾病数据库”单病种误诊文献研究:应激性心肌病[J]. 何春来,孟庆义. 临床误诊误治, 2016(02)
- [7]心肌梗死的心电图鉴别诊断[J]. 侯爱军,朱琳.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5(04)
- [8]儿童心肌梗死及心电图酷似心肌梗死的超声心动图鉴别[J]. 魏亚娟,赵晓兰,刘保民.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4(01)
- [9]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分析及超声心动图的应用研究[D]. 王熙. 苏州大学, 2013(05)
- [10]心电图ST段抬高发生机制与临床意义[J]. 施翔翔,施陈刚.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