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口蘑促进苦莴苣和莴苣生长的试验研究

蒙古口蘑促进苦莴苣和莴苣生长的试验研究

一、蒙古口蘑(Tricholoma mongolicum)促进苦菜、生菜生长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孟建宇,才航,刘佳杰[1](2014)在《蒙古口蘑菌丝体最适生长条件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蒙古口蘑菌丝体不同条件的培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蒙古口蘑菌丝体在室温暗光培养,pH6.0~7.0时生长最好,最适pH值为pH6.0。

李明双[2](2013)在《羊草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内生真菌(endophytic fungi)是其整个生活周期或生活周期的某个阶段生存在植物体内,且未引起植物明显病症的一类真菌。内生真菌随之植物的进化而进化,在进化过程中促进宿主的生长、增强宿主对外界变化的适应性。蒙古白丽蘑(Leucocalocybe mongolicum)在草原上形成以大多数羊草为建群种的蘑菇圈,这是口蘑与羊草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了解蒙古白丽蘑—羊草—内生真菌关系,本文研究了蒙古白丽蘑共生植物羊草(Leymus chinensis)的内生真菌多样性。从2011年和2012年7月到9月中旬对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羊草进行采集,主要从羊草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不同器官和圈位中分布和不同时期的动态变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羊草内生真菌物种多样性:2012年共分离得到822个菌落,经形态学和ITS鉴定为17个属,分别为镰孢菌属(Fusarium)、链格孢属(Alternaria)、黑葱花霉属(Periconia)、平脐蠕孢属(Bipolaris)、弯孢属(Curvularia)、突脐蠕孢属(Exserohilum)、木霉属(Trichoderma)、轮枝霉属(Verticillium)、青霉属(Penicillium)、附球霉属(Epicoccum)、核腔菌属(Pyrenophora)、毛壳菌属(Chaetomium)、茎点霉属(Phoma)、微结节霉属(Microdochium)、犁头霉属(Absidia)、暗色座腔孢属(Phaeocytostroma)、黑盘孢属(Melanconium)。优势菌属为镰孢菌属(25.18%)和链格孢属(23.25%)。不同器官中内生真菌的分布:叶中分离出8个属、茎14个属、根13个属;侵染率:根(37.89%)>叶(12.68%)>茎(12.23%);内生真菌菌落丰富度(多样性指数H):根(2.7149)>茎(2.0504)>(1.7149);叶、茎和根中优势菌分别为链格孢属、镰孢菌属和茎点霉属、镰孢菌属。不同蘑菇圈位上羊草内生真菌的分布:蘑菇圈上和圈外内生真菌为别分离出17个和12个属,圈上特有属为轮枝霉属、毛壳菌属、黑盘孢属、附球霉属、犁头霉属。不同时期不同圈位羊草不同器官中内生真菌的分布规律:圈上内生真菌侵染率随着时期的变化为叶和茎中内生真菌为先下降后上升、根为先上升后下降;圈外变化为先上升后下降。内生真菌的抑菌活性筛选:挑选出21个菌株进行抑菌实验,具有抑菌性的有12株,其中抑菌性较强的为:链格孢属。研究发现圈上羊草内生真菌无论在多样性丰富度上还是侵染率上均高于圈外,说明蒙古白丽蘑的生长影响着羊草内生真菌的分布和侵染。

任启伟[3](2011)在《蒙古口蘑液体发酵及菌丝体多糖提取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蒙古口蘑,属真菌门、担子菌纲、伞菌目、口蘑科、口蘑属,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具有很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由于蒙古口蘑人工栽培难度较大,长期以来的驯化栽培都未能获得实质性的突破,目前野生蒙古口蘑的滋生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蒙古口蘑资源锐减。通过液态发酵法,不仅可以获得大量的菌丝体和胞内及胞外多糖等活性物质,还可以使这一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本文以蒙古口蘑KM-1菌株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不同营养因子对KM-1菌株液态发酵产多糖量的影响,优化出该菌株的最适发酵培养基。结果表明蒙古口蘑KM-1菌株能够较好的利用大多数碳源和有机氮源,确定液态发酵最优培养基为酵母膏2%、葡萄糖3%、KH2P040.3%.MgS040.3%.在此培养基条件下进行液体发酵培养,胞内多糖和胞外多糖的含量分别为1.067g/L、0.985g/L。2.在最优发酵培养基的基础上,利用单因素实验,从发酵起始pH、温度、接种量、转速等因素中筛选出对胞内和胞外多糖产量起主要影响的因素进行正交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是pH6.5、温度25℃、接种量12%、转速180r/min,此时摇瓶培养的胞外多糖和胞内多糖分别为1.187g/L、1.073g/L3.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菌丝体多糖提取工艺。结果表明,蒙古口蘑菌丝体多糖的热水浸提工艺中3个关键因素即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料液比与多糖得率之间的关系接近于二次多项式模型:Y=-58.69+1.27X1+4.75X2+0.42X3-3.00E-003X1X2+1.00E-003X1X3+3.00E-003 X2X3-7.58E-003X12-1.05X22-8.07E-003X32,模型的预测值和实验的真实值之间的相关性为59.1%,获得最大多糖得率的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58.83℃、提取时间2.1h8、料液比:113.78留mL、醇沉时乙醇用量为提取液体积的3倍,在此条件下,蒙古口蘑菌丝体多糖热水浸提法的多糖得率7.23%。

江微[4](2011)在《钉子菇生物学特性与培养基质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钉子菇自然分布于新疆库尔勒州巴音布鲁克草原等地,其菌肉肥厚,质地鲜嫩,口感极佳,为我国珍贵食用、药用真菌,是我国宝贵的食用菌资源。至今,钉子菇驯化栽培未获得实质性突破,加之其生存环境遭受破坏等原因,钉子菇资源逐渐匮乏,面临着生存危机甚至濒临灭绝。本文首先对供试菌株J-4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然后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在此基础上对钉子菇菌种培养基与原种培养基配方进行优化,最后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研究不同原料配比对钉子菇生长的影响,选出适宜的配方,为钉子菇人工驯化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ITS序列分析方法对供试菌株J-4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鉴定结果显示供试菌株J-4与Tricholoma mongolicum的同源性高达99%,同时构建进化树,初步分析供试菌株系统发育关系。2.研究了不同的碳源、氮源、无机盐、维生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钉子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钉子菇能以多种单糖、双糖、多糖等作为碳源,其中以可溶性淀粉为碳源时菌丝生长最好;在供试氮源中,钉子菇对复合氮源、无机氮源、氨基酸均能利用,其中以牛肉膏为最适氮源;硝酸钙及硫酸钾的添加量为0.6 g/L时对钉子菇菌丝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维生素B6的添加量为2 mg/L时对钉子菇菌丝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6-BA及激动素的添加量为20 mg/L时对钉子菇菌丝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3.研究了四种环境因子对钉子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钉子菇菌丝生长适宜的pH为5.7,最适温度为21℃,培养基质最佳含水率为64%,光照强度对菌丝体生长影响不显着。4.通过可溶性淀粉、麦芽糖、牛肉膏和酵母膏对钉子菇菌丝生长的影响,建立数学模型,定量描述各因素对其菌丝生长量的影响,选出适宜钉子菇菌种生长的配方。结果表明:(1)向培养基中添加四种物质都可显着提高菌丝生长速率,其中可溶性淀粉的效果最为显着。(2)通过四元二次回归正交设计方法建立了钉子菇菌丝生长量的数学模型,获得了菌种培养基的最佳配方,即可溶性淀粉为18 g/L,麦芽糖为8.55 g/L,牛肉膏为1.00 g/L,酵母膏为0.60 g/L。5.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研究在草炭中添加不同比率的麸皮和菌糠对钉子菇菌丝生长的影响,选出适宜钉子菇菌丝生长的培养料配方。结果表明:(1)当草炭为一定量时,随着麸皮的增加,钉子菇菌丝生长速率不断加快,说明麸皮对钉子菇菌丝生长有重要影响;通过添加杏鲍菇菌糠,在一定范围内能促进菌丝生长。(2)通过比率混料及二元二次回归正交设计法建立了钉子菇菌丝生长速率的数学模型,获得了钉子菇菌丝生长的最佳配方,即麸皮为11%,菌糠为14%,草炭为75%。

马荣山,方蕊[5](2011)在《草原白蘑菌种分离及菌丝体生长因子的筛选》文中认为草原白蘑是我国珍稀食用菌资源,由于草场退化及人为过度采集,产量不断下降。为了保护草原白蘑且对其进行更好的开发利用,对其生长因子进行单因子研究。结果表明:选取菌褶处的组织进行分离菌丝体,萌发率为38%。草原白蘑的菌丝体生长的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酵母膏;当碳氮比为20:1~30:1时,菌丝生长较快。最适合菌丝体生长的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6.5~7.0。VB1浓度为10mg.L-1时能促进菌丝体的生长。

渠志臻[6](2010)在《蒙古口蘑菌丝体营养生理特性及培养条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蒙古口蘑为我国着名的草原蘑菇圈产生菌,具有很高的食用兼药用价值,但由于掠夺性开发及驯化工艺的滞后,导致这一珍稀物种濒于灭绝。本文利用PCR-ITS指纹技术对试验室保藏的几株疑似蒙古口蘑菌株进行了鉴定。选出一株蒙古口蘑菌株,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响应面曲线法对其液体培养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进而比较液体培养的菌丝体与野生子实体各种成分的差异,以期对这一宝贵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本论文主要试验结果和研究结论如下:1、使用PCR-ITS指纹技术对分离得到的三株疑似菌株进行分子鉴定获得一株准确的蒙古口蘑菌株Tr12。2、对菌株Tr12进行培养基初筛,得到基础培养基为PGA,组分为葡萄糖20g/L、蛋白胨5g/L、K2HPO41g/L、KH2PO4 0.5g/L、MgSO4 0.5g/L。同时确定培养最佳温度25℃,液体培养时间13d,初始pH6.5。3、以PGA为基础培养基,经单因素试验得到影响蒙古口蘑菌丝体生长的营养条件主要有:葡萄糖浓度、碳氮比、CaCl2浓度;培养条件主要有:装液量、接种量、摇床转速。采用响应面法,得到菌株的最佳摇瓶液体培养工艺为:培养基成分:葡萄糖31.84g/L、蛋白胨20.5g/L、CaCl20.39g/L;液体培养参数:接种量14.51%、装液量100ml、摇床转速88rpm。优化后的生物量干重比未优化前提高了19.9%。4、对液体培养过程进行动力学研究,得到其菌丝体生长方程为: y =13/(1+5.312×e-0.97.92x5、利用生化分析法测定子实体和菌丝体(培养条件优化前与培养条件优化后)的营养成分,经对比得到:(1)采用液体摇瓶培养技术生产的蒙古口蘑菌丝体在营养成分上与野生子实体有一定差异,但差异性不大。(2)摇瓶液体培养所用培养基成分及营养含量以及培养条件的改变影响菌丝体的营养成分。(3)经过优化后菌丝体的营养成分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氨基酸总量增加40.7%;粗蛋白增加13%;总糖增加68.12%;粗脂肪增加136.83%;矿质元素总量增加241.94%;维生素总量(VA+VE+VB1+VB2)增加55.64 %。

邢仁昌[7](2009)在《蒙古口蘑菌丝体高密度发酵及其多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蒙古口蘑为享誉全球的着名珍贵食、药用担子菌。由于蒙古口蘑人工栽培难度较大,长期以来其驯化栽培都未能获得实质性突破,加之目前野生口蘑的滋生环境受到破坏,蒙古口蘑资源锐减。从保护开发这一珍稀濒危资源出发,通过液体深层发酵,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蒙古口蘑菌丝体与口蘑多糖,开发利用这一珍贵资源潜力巨大。本论文系统地研究了碳源、氮源、无机盐等营养成分以及种龄、接种量、温度、转速、溶氧、pH、通气量等因素对蒙古口蘑液体深层发酵生物量与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并通过摇瓶发酵进行培养基筛选、发酵罐发酵工艺优化以及蒙古口蘑菌丝体及胞外多糖的提取、纯化和分析,确定了深层发酵、多糖提取和分离的工艺条件,首次利用发酵罐实现了蒙古口蘑菌丝体高密度发酵培养生产菌丝体及口蘑多糖,为下一步工业化大生产提供了可能。本论文主要试验结果和研究结论摘要如下:1、采用RAPD指纹技术原理,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方法对随机引物进行筛选,利用筛选出的有效随机引物对样品DNA进行扩增后,经微流控芯片电泳仪电泳,对获得的图谱利用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聚类结果表明本试验所用三株蒙古口蘑菌株是其子实体分离物的纯培养,并且证明锡林郭勒草原与呼伦贝尔盟草原的蒙古口蘑无地域遗传差异性。2、采用PDA培养基进行平板培养,比较了三株蒙古口蘑菌株的生长情况,并确定其中的一株蒙古口蘑菌株Q97为实验菌株。比较了不同培养温度下菌丝体的生长速度,确定蒙古口蘑菌丝体最佳生长温度为25℃。3、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对蒙古口蘑菌株Q97的适宜C、N源、培养基组成及发酵工艺进行了研究,证明菌株Q97可以较好的利用大多数碳源与有机氮源,得到摇瓶液体发酵最佳培养基组成为:豆饼粉30 g/L,蔗糖50 g/L,K2HPO4 1 g/L,CaCO3 1 g/L,pH自然。4、摇瓶发酵最佳周期为13天,最大生物量达到30 g/L,胞外多糖达到100 mg/L以上,这为工业化高密度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可能性。5、通过5 L发酵罐发酵工艺的优化,确定了发酵罐最佳培养基配方和合适的发酵工艺,缩短了发酵周期,提高了发酵产量。6、利用20 L发酵罐进行了蒙古口蘑菌丝体生长与胞外多糖合成的动力学研究,包括菌体生长、产物形成和底物消耗在内的动力学数学模型,通过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的比较,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均能较好吻合,说明建立的动力学模型能够较好的反映蒙古口蘑在发酵罐发酵的过程。7、确定250 L发酵罐发酵培养基配方为:豆饼粉30 g/L,蔗糖80 g/L,K2HPO4 1 g/L,CaCO3 1 g/L。发酵周期为7-8 d,生物量最大值可以稳定到45 g/L,胞外多糖最大产量可以稳定到300 mg/L。这为工业化高密度规模化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8、对蒙古口蘑发酵液进行了多糖的提取、分离与纯化,获得了较纯的口蘑多糖,并应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HPGPC)测定蒙古口蘑多糖的分子量,示差检测器检测蒙古口蘑多糖洗脱结果共得到5个峰,证明蒙古口蘑多糖至少含有5种多糖组分,其主要组分重均分子量Mw=3919.

邢仁昌,闫伟[8](2009)在《蒙古口蘑高密度发酵及其多糖性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蒙古口蘑菌株Q97在5 L发酵罐发酵工艺的优化,以及250 L发酵罐发酵放大试验,确定发酵罐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为豆饼粉30 g/L,蔗糖80 g/L,K2HPO41 g/L,CaCO31 g/L。接种量5%,发酵周期为6d8d,生物量可以达到45 g/L,胞外多糖可以到300 mg/L。利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HPGPC)对蒙古口蘑水溶性多糖的分子量进行测定,证明蒙古口蘑水溶性多糖至少含有5种多糖组分,其主要组分重均分子量Mw=3919。

邢仁昌,闫伟[9](2009)在《蒙古口蘑液体发酵条件的优化》文中认为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对蒙古口蘑(Tricholoma mongolicum)菌株Q97的发酵培养基组成及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摇瓶发酵最佳培养基组成为豆饼粉30 g/L,蔗糖50 g/L,K2HPO41 g/L,CaCO31 g/L,pH自然,最佳发酵周期为13 d。在上述条件下发酵,最大生物量达到30 g/L,胞外多糖量达到100 mg/L以上。

杨民宝[10](2009)在《锈革孔菌科三种真菌对植物病原菌抑制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锈革孔菌科的3种(Phellinus baumii、Phellinus linteus和Inonorus obliguus)真菌的液体发酵产物——菌丝体和发酵液为研究对象,对其主要组分的抑菌活性进行研究,采用萃取分离技术对活性物质进行了分离纯化,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3种真菌不同发酵时间的产物对7种(CytosPorachrysosperma,Guiqnardia laricina,Bipolaris maydis,Fusarium oxysporum,Helminthosporium carposaprum,Cladosporium fulvum,Magnaporthe grisea)植物病原菌的抑菌作用,结果发现:在相同条件下不同发酵时间的发酵产物对7种植物病原菌均有抑制作用;比较同种供试菌株不同发酵时间产物对病原菌的抑菌活性发现:抑菌活性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而增加,Phellinus baumii、P.linteus在发酵的第20d达到最高,Inonorus obliguus在发酵的第23d达到最高。P.baumii和P.linteus发酵时间为20d的发酵产物对CytosPora chrysosperma的抑制率最高,分别为:56.20%、60.21%,Inonorusobliguus发酵时间为23d的发酵产物对CytosPora chrysosperma,Guiqnardia laricina的抑制率最高,分别为:75.21%、57.41%。2.对3种真菌代谢抑菌活性物质最佳发酵时间的发酵产物进行分离,并对分离物质的抑菌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Phellinus baumii、P.linteus和Inonorus obliguus)的发酵液提取物的抑菌活性明显高于菌丝体提取物,主要的抑菌活性物质存在于发酵液中。经高温高压处理发酵液,抑菌活性和未经处理发酵液的抑菌活性无明显变化,P.baumii、P.linteus和I.obliguus发酵液醇提物的抑菌活性最高。3.设置4个醇沉终浓度:30%、50%、70%、90%对3种真菌发酵液多糖进行分级并测定分级后多糖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醇沉终浓度为50%的P.baumii发酵液多糖、醇沉终浓度为30%的P.linteus发酵液多糖和醇沉终浓度为70%的I.obliguus发酵液多糖为各供试醇沉终浓度中抑菌率最高。4.采用逐级稀释法测定3种真菌发酵液多糖对病原菌生长的最小抑菌浓度,以生物农药儿茶素作为对照。P.baumii发酵上清液醇沉终浓度为50%多糖和P.linteus发酵上清液醇沉终浓度为30%多糖对CytosPora chrysosperma菌丝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85mg/ml、80mg/ml;I.obliguus发酵上清液醇沉终浓度为70%多糖对CytosPorachrysosperrna,Guiqnardia laricina菌丝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65mg/ml、60mg/ml;儿茶素对CytosPora chrysosperma,Guiqnardia laricina菌丝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75mg/ml、55mg/ml。P.baumii、P.linteus和I.obliguus发酵上清液多糖对CytosPorachrysosperma的孢子萌发无明显抑制作用;I.obliguus发酵上清液多糖对Guiqnardialaricina的孢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浓度为55mg/ml时能抑制50%以上的孢子萌发。

二、蒙古口蘑(Tricholoma mongolicum)促进苦菜、生菜生长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蒙古口蘑(Tricholoma mongolicum)促进苦菜、生菜生长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蒙古口蘑菌丝体最适生长条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培养基
    1.3 菌丝体的培养
    1.4 p H对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1.5 菌丝生长量和总糖含量的测定
2 结果
    2.1 不同p H对蒙古口蘑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2.2 液体培养前后p H的变化
    2.3 不同培养条件对菌丝体生长量的影响
    2.4 菌丝量与糖的消耗
3 结论

(2)羊草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羊草简介
        1.1.1 发芽率
        1.1.2 光合作用特性
        1.1.3 耐盐碱性
        1.1.4 营养价值
    1.2 内生真菌及其起源
    1.3 羊草内生真菌研究现状
    1.4 内生真菌在羊草中的作用
        1.4.1 耐旱性
        1.4.2 耐盐碱性
        1.4.3 抗虫性
        1.4.4 提高羊草凋落物的降解
    1.5 内生真菌鉴定方法
    1.6 蒙古白丽蘑蘑菇圈简介
    1.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羊草内生真菌的分离与纯化
    2.1 采样地点
    2.2 技术路线
    2.3 实验材料及设备
        2.3.1 实验材料
        2.3.1.1 实验样品
        2.3.1.2 实验药品
        2.3.2 实验设备
    2.4 实验方法
        2.4.1 培养基的制备
        2.4.2 不同器官表面灭菌时间的确定
        2.4.3 实验材料的处理
        2.4.4 内生真菌纯化及留种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三章 羊草内生真菌的鉴定
    3.1 实验材料及设备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形态学鉴定
        3.2.2 ITS鉴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鉴定结果
        3.3.2 ITS结合形态学鉴定结果
        3.3.3 形态学鉴定结果
第四章 羊草内生真菌的分布
    4.1 羊草中内生真菌分布
        4.1.1 不同器官中内生真菌分布
        4.1.2 不同样地内生真菌的分布
        4.1.3 不同时期内生真菌的分布
    4.2 讨论
        4.2.1 不同器官中内生真菌分布情况分析
        4.2.2 不同样地内生真菌分布情况分析
        4.2.3 不同时期内生真菌分布情况分析
第五章 羊草内生真菌提取物的抑菌活性
    5.1 实验材料及设备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菌种活化发酵
        5.2.2 菌丝及发酵液提取
        5.2.3 抑菌实验
    5.3 实验结果
    5.4 讨论
结论
    1 内生真菌分离鉴定
    2 内生真菌区系分布
    3 抑菌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3)蒙古口蘑液体发酵及菌丝体多糖提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蒙古口蘑概述
        1.1.1 蒙古口蘑的营养价值
        1.1.2 蒙古口蘑的药理作用
    1.2 国内外对蒙古口蘑的研究
    1.3 蒙古口蘑的液态发酵研究
    1.4 蒙古口蘑多糖的研究
        1.4.1 蒙古口蘑多糖的提取
        1.4.2 口蘑多糖的分离和纯化
        1.4.3 口蘑多糖的生物学功能
    1.5 本项目研究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蒙古口蘑液态发酵培养基的优化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1.1 菌种
        2.2.1.2 试剂与药品
        2.2.1.3 仪器与设备
        2.2.2 试验方法
        2.2.2.1 技术路线
        2.2.2.2 菌种活化扩大培养方法
        2.2.3 液态发酵培养基优化的设计
        2.2.3.1 氮源的筛选
        2.2.3.2 碳源的筛选
        2.2.3.3 无机盐的选择
        2.2.3.4 正交实验
        2.2.3.5 测定指标及方法
    2.3 结果和分析
        2.3.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测定
        2.3.2 氮源对蒙古口蘑产多糖能力的影响
        2.3.3 碳源对蒙古口蘑产多糖能力的影响
        2.3.4 无机盐对蒙古口蘑产多糖量的影响
        2.3.5 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培养基
    2.4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蒙古口蘑液态发酵工艺的优化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法
        3.2.1 材料
        3.2.1.1 菌种
        3.2.1.2 试剂和药品
        3.2.1.3 仪器与设备
        3.2.2 实验方法
        3.2.3 单因素实验确定发酵工艺参数
        3.2.3.1 发酵液起始pH值的确定
        3.2.3.2 发酵温度的确定
        3.2.3.3 接种量的选择
        3.2.3.4 摇瓶转速的确定
        3.2.4 正交实验优化发酵工艺条件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发酵液初始PH对蒙古口蘑产多糖能力的影响
        3.4.2 发酵温度对蒙古口蘑产多糖能力的影响
        3.4.3 接种量对产多糖能力的影响
        3.4.4 加液量对蒙古口蘑产多糖能力的影响
        3.4.5 转速对蒙古口蘑产多糖能力的影响
        3.4.6 正交实验优化发酵工艺条件
    3.5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茵丝体多糖提取工艺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材料
        4.2.1.1 菌丝体
        4.2.1.2 试剂
        4.2.1.3 仪器与设备
        4.2.2 实验方法
        4.2.2.1 菌丝体多糖提取条件的初步研究
        4.2.2.2 响应去面法设计实验
        4.2.2.3 多让含量的测定
    4.3 结果和分析
        4.3.1 单因素实验初步确定茼丝体多糖提取条件
        4.3.1.1 不同浸提温受对菌丝体多糖得率的影响
        4.3.1.2 不同浸提时间对菌丝体多糖的影响
        4.3.1.3 不同料液比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4.3.1.4 乙醇用量对菌丝体多糖得率的影响
        4.3.2 响应面法优化菌丝体多糖提取工艺
        4.3.2.1 模型的方差分析
        4.3.2.2 响应面分析
    4.4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结果与展望
    5.1 结果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钉子菇生物学特性与培养基质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钉子菇概述
        1.1.1 分类地位
        1.1.2 形态特征
        1.1.3 自然界分布及生态习性
        1.1.4 食用价值
        1.1.5 药用价值与药理学
        1.1.6 促生长效应
        1.1.7 功能性食品开发
    1.2 食用菌菌种的鉴定方法
        1.2.1 传统鉴定方法
        1.2.2 分子学鉴定方法
    1.3 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
        1.3.1 食用菌的形态特征
        1.3.2 食用菌的营养生理
        1.3.3 环境因子对食用菌生长的影响
    1.4 食用菌胞外酶研究现状
        1.4.1 纤维素酶系
        1.4.2 半纤维素酶
        1.4.3 淀粉酶
        1.4.4 果胶酶
        1.4.5 蛋白酶
        1.4.6 木质素酶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钉子菇分子生物学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DNA 测序与BLAST 比对分析
        2.2.2 系统发育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钉子菇营养生理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碳源物质对钉子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3.2.2 不同氮源物质对钉子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3.2.3 含大量矿物质元素的无机盐对钉子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3.2.4 含微量矿物质元素的无机盐对钉子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3.2.5 不同维生素对钉子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3.2.6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钉子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四种环境因子对钉子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温度对钉子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4.2.2 不同的培养基质含水率对钉子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4.2.3 不同pH 值对钉子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4.2.4 不同光照模式对钉子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钉子菇菌种培养基配方优化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分析
        5.2.1 不同处理对钉子菇菌落直径的影响
        5.2.2 单因子效应分析
        5.2.3 交互作用对钉子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5.2.4 钉子菇菌种培养基模型的优化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钉子菇驯化基质配方优化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2 结果分析
        6.2.1 不同处理对钉子菇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
        6.2.2 单因素对钉子菇菌丝生长的效应分析
        6.2.3 模型优化
    6.3 结论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草原白蘑菌种分离及菌丝体生长因子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2方法
        1.2.1草原白蘑菌种分离
        1.2.2草原白蘑生长因子对比试验
2结果与分析
    2.1草原白蘑菌种分离结果
    2.2不同温度对菌种分离的影响
    2.3不同pH值对菌种分离的影响
    2.4不同碳源对草原白蘑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2.5不同氮源对草原白蘑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2.6不同碳氮比对草原白蘑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2.7不同pH值对草原白蘑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2.8不同浓度VB1对草原白蘑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2.9不同温度对草原白蘑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3结论与讨论

(6)蒙古口蘑菌丝体营养生理特性及培养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蒙古口蘑研究进展
        1.1.1 蒙古口蘑生态学价值
        1.1.2 食用药用价值
        1.1.3 促生长作用
        1.1.4 蒙古口蘑研究现状
    1.2 真菌菌种鉴定方法
    1.3 液体发酵概述
        1.3.1 大型真菌液体发酵概述
        1.3.2 液体摇瓶培养
    1.4 响应面分析方法
    1.5 液体摇瓶培养工艺与菌丝营养成分的关系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主要仪器
        2.1.3 供试培养基
        2.1.4 主要溶液
    2.2 试验方法
        2.2.1 纯培养菌种的鉴定
        2.2.2 蒙古口蘑液体摇瓶培养技术的研究
        2.2.3 蒙古口蘑子实体与菌丝体营养成分的比较研究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纯培养菌丝体菌种鉴定
        3.1.1 菌落特征
        3.1.2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3.1.3 PCR 扩增产物的检测
        3.1.4 测序结果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2 液体摇瓶培养技术的研究
        3.2.1 培养温度对蒙古口蘑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3.2.2 培养时间的初步确定
        3.2.3 不同培养基对蒙古口蘑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
        3.2.4 不同初始 pH 对蒙古口蘑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
        3.2.5 液体培养基组分单因素优化试验
        3.2.6 液体摇瓶培养基的响应面优化
        3.2.7 液体摇瓶培养参数对蒙古口蘑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
        3.2.8 液体摇瓶培养条件的响应面优化
        3.2.9 优化培养基的生长曲线
    3.3 成分比较研究
4 讨论
    4.1 大型真菌纯培养物的鉴定
    4.2 蒙古口蘑液体扩繁条件的优化
    4.3 液体培养菌丝体的营养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 介

(7)蒙古口蘑菌丝体高密度发酵及其多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概述
    1.2 蕈菌的深层液体发酵
    1.3 蕈菌深层发酵的目的与意义
    1.4 多糖研究概述
    1.5 蕈菌多糖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1.6 覃菌多糖的提取与分离
    1.7 膜分离技术
    1.8 蒙古口蘑研究现状
        1.8.1 蘑菇圈
        1.8.2 促生长效应
        1.8.3 药理作用
    1.9 立题的目的与意义
    1.10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应用 RAPD 技术对蒙古口蘑菌株的鉴定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仪器设备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引物筛选
        2.2.2 微流控芯片电泳法 RAPD 扩增结果
        2.2.3 聚类分析
    2.3 小结
3 蒙古口蘑摇瓶发酵工艺的优化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仪器设备
        3.1.3 测定方法
        3.1.4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菌株筛选
        3.2.2 最佳培养温度的选择
        3.2.3 最佳种龄的确定
        3.2.4 摇瓶类型对菌丝体液体发酵的影响
        3.2.5 装液量对菌丝体液体发酵的影响
        3.2.6 接种量对菌丝体液体发酵的影响
        3.2.7 转速对菌丝体液体发酵的影响
        3.2.8 氮源对菌丝体液体发酵的影响
        3.2.9 碳源对菌丝体液体发酵的影响
        3.2.10 初始pH 值对菌丝体液体发酵的影响
        3.2.11 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培养基
        3.2.12 最佳发酵时间的确定
    3.3 小结
4 蒙古口蘑菌丝体高密度发酵工艺与动力学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仪器设备
        4.1.3 测定方法
        4.1.4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种子罐种龄的确定
        4.2.2 5 L 罐发酵条件优化
        4.2.3 20 L 罐发酵及其动力学研究
        4.2.4 发酵罐放大试验
    4.3 小结
5 蒙古口蘑多糖的提取、分离与纯化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仪器设备
        5.1.3 测定方法
        5.1.4 过滤膜的评价方法
        5.1.5 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制备多糖标准曲线
        5.1.6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膜的筛选结果
        5.2.2 蒙古口蘑多糖的物理性状
        5.2.3 蒙古口蘑多糖的分子量
    5.3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6.3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8)蒙古口蘑高密度发酵及其多糖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种
    1.2 培养基
        1.2.1 发酵罐种子培养基
        1.2.2 发酵罐基础培养基
    1.3 分析方法
        1.3.1 生物量 (BIO) 的测定
        1.3.2 胞外多糖 (EPS) 的测定
        1.3.3 发酵液总糖测定方法
        1.3.4 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制备多糖标准曲线
    1.4 实验方法
        1.4.1 发酵罐种子培养
        1.4.2 发酵培养
        1.4.3 蒙古口蘑多糖的提取与分离
        1.4.4 蒙古口蘑多糖的分子量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酵罐种子种龄的确定
    2.2 5L发酵罐发酵条件优化
    2.3 250L 发酵罐扩大试验
    2.4 蒙古口蘑水溶多糖分子量
3 讨论

(9)蒙古口蘑液体发酵条件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种
        1.1.2 培养基
    1.2 方法
        1.2.1 菌种活化
        1.2.2 液体菌种的制备
        1.2.3 摇瓶发酵培养
        1.2.4 最佳三角瓶筛选
        1.2.5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1.2.6 发酵条件的优化
        1.2.7 BIO及EPS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摇瓶类型对菌丝体液体发酵的影响
    2.2 氮源对菌丝体液体发酵的影响
    2.3 碳源对菌丝体液体发酵的影响
    2.4 初始pH值对菌丝体液体发酵的影响
    2.5 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培养基
    2.6 最佳发酵时间的确定
3 结论与讨论

(10)锈革孔菌科三种真菌对植物病原菌抑制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高等真菌活性物质的研究概况
        1.1.1 杀虫活性研究
        1.1.2 抑菌活性研究
        1.1.3 杀线虫活性研究
        1.1.4 抗病毒活性研究
        1.1.5 其他活性研究
    1.2 高等真菌液体发酵的研究概况
    1.3 鲍氏层孔菌、裂蹄木层孔菌和桦褐孔菌的研究概况
        1.3.1 鲍氏层孔菌和裂蹄木层孔菌的研究进展
        1.3.2 桦褐孔菌的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三种药用真菌的代谢抑菌物质发酵周期的测定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材料
        2.1.2 供试病原菌
        2.1.3 培养基
        2.1.4 主要仪器
    2.2 研究方法
        2.2.1 菌丝的活化
        2.2.2 菌体的液体发酵培养
        2.2.3 培养不同时间发酵产物的抑菌试验
        2.2.4 测定培养不同时间菌丝体的生物量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鲍氏层孔菌对不同病原菌的抑菌活性比较及最佳发酵周期的测定
        2.3.2 裂蹄木层孔菌对不同病原菌抑菌活性的比较及最佳发酵周期的测定
        2.3.3 桦褐孔菌对不同病原菌抑菌活性的比较及最佳发酵周期的测定
        2.3.4 三种药用真菌不同发酵时间的菌丝体生物量变化
    2.4 本章小结
3 三种药用真菌抑菌活性物质所在组分的研究
    3.1 材料与试剂
        3.1.1 供试病原菌
        3.1.2 主要试剂
    3.2 研究方法
        3.2.1 三种药用真菌的液体发酵
        3.2.2 菌丝体的不同组分的抑菌活性测定
        3.2.3 发酵上清液的抑菌活性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鲍氏层孔菌发酵产物的不同处理对杨树烂皮病抑菌活性的比较
        3.3.2 裂蹄木层孔菌发酵产物的不同处理对杨树烂皮病抑菌活性的比较
        3.3.3 桦褐孔菌发酵产物的不同处理对杨树烂皮病抑菌活性的比较
        3.3.4 桦褐孔菌发酵产物的不同处理对落叶松枯稍病抑菌活性的比较
    3.4 本章小结
4 三种药用真菌主要抑菌活性物质的分析及纯化
    4.1 材料与试剂
        4.1.1 供试病原菌
        4.1.2 主要试剂
    4.2 研究方法
        4.2.1 三种药用真菌最佳发酵周期发酵上清液的制备
        4.2.2 三种药用真菌不同发酵时间的发酵上清液粗多糖含量的变化
        4.2.3 三种药用真菌最佳发酵周期的发酵上清液粗多糖的提取
        4.2.4 三种药用真菌最佳发酵周期的发酵上清液粗多糖的分级纯化
        4.2.5 不同醇沉级别多糖的抑菌活性测定
        4.2.6 抑菌活性所在级别多糖的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三种药用真菌不同发酵时间发酵上清液粗多糖含量的变化
        4.3.2 三种药用真菌发酵上清液分级醇沉多糖的得率
        4.3.3 三种药用真菌发酵上清液不同醇沉级别多糖的蛋白含量
        4.3.4 醇沉分级多糖的抑菌比较
        4.3.5 抑菌活性所在级别多糖的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4.4 本章小结
结论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蒙古口蘑(Tricholoma mongolicum)促进苦菜、生菜生长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蒙古口蘑菌丝体最适生长条件初探[J]. 孟建宇,才航,刘佳杰.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4(16)
  • [2]羊草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D]. 李明双. 吉林农业大学, 2013(S2)
  • [3]蒙古口蘑液体发酵及菌丝体多糖提取的研究[D]. 任启伟. 内蒙古大学, 2011(01)
  • [4]钉子菇生物学特性与培养基质优化研究[D]. 江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5)
  • [5]草原白蘑菌种分离及菌丝体生长因子的筛选[J]. 马荣山,方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1(01)
  • [6]蒙古口蘑菌丝体营养生理特性及培养条件研究[D]. 渠志臻.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11)
  • [7]蒙古口蘑菌丝体高密度发酵及其多糖的研究[D]. 邢仁昌.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11)
  • [8]蒙古口蘑高密度发酵及其多糖性质的研究[J]. 邢仁昌,闫伟.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3)
  • [9]蒙古口蘑液体发酵条件的优化[J]. 邢仁昌,闫伟. 食用菌学报, 2009(03)
  • [10]锈革孔菌科三种真菌对植物病原菌抑制作用的研究[D]. 杨民宝. 东北林业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蒙古口蘑促进苦莴苣和莴苣生长的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