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纳米功能塑料及其在家电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窦菊萍[1](2017)在《PE、ABS抗菌材料的制备及抑菌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双螺杆挤出机,选用五种纳米型抗菌剂(AEM5700-A、AEM5700-TB、RHA-S、RHA-M 和 RHA-T2)、四种非纳米型(PC520S、PC18S、PC160S和PC100Z)抗菌剂,对PE、ABS进行抗菌改性。采用抑菌环、浸泡等方法和电子万能试验机、冲击试验机、热失重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及扫描电镜等设备,系统研究了材料的抗菌性能、抗菌持久性能、力学性能、稳定性能等,研究结果如下:(1)PE/AEM5700-A、PE/RHA-S共混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均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性,PE/RHA-M共混物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随着抗菌剂添加量的增加,PE/AEM5700-A、PE/RHA-S、PE/RHA-M三种共混物的抑菌环直径变大,说明抗菌效果越好。(2)PE/PC160S、PE/PC100Z共混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较好的抗菌性;随着抗菌剂的加入,材料的拉伸强度下降,冲击强度升高。当抗菌剂的添加量为0.7phr时,抑菌环直径分别为17.2mm、11.1mm。(3)对于ABS/AEM5700-A共混物,随着抗菌剂添加量的增加,材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环直径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当添加量为0.7 phr时,抑菌环直径为23.7 mm,抗菌性能较佳。(4)ABS/RHA-S共混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性。与纯ABS相比,ABS/RHA-S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冲击强度、弯曲强度均升高。(5)PE/AEM5700-A、ABS/AEM5700-A共混物处于离子水中,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溶液中银离子的含量先增加后降低,然后逐渐趋于稳定;对于PE/RHA-S、ABS/RHA-S共混物,溶液中银离子的含量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ABS、PE与AEM5700-A、RHA-S共混物,经过240h的浸泡之后,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一定的抗菌性,表明共混物具有持久抗菌性。
林珊[2](2013)在《载金属多酚抗菌剂的制备及其在纸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为了高值化利用木麻黄废弃物中的活性物质,开发一种环保、廉价、抗菌高效、持久、留着率高及稳定性强的抗菌纸,本研究首先考察了原位固化后的木麻黄树皮对银离子的吸附性能,探究不同吸附条件对吸附量的影响规律,确定吸附的最佳条件。其次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一系列表征手段对载金属多酚抗菌剂进行分析,解析木麻黄单宁合成纳米银的原理及载银多酚抗菌剂对抗菌性能的影响。接着将木麻黄树皮进行氧化改性,通过测定Zeta电位、表征、抑菌圈法等,比较不同金属种类对吸附量、抗菌剂结构、抗菌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佳的氧化剂用量,以及对细菌、霉菌抗菌效果最好的抗菌剂。最后采用浆内添加和表面涂布两种方式将抗菌剂添加到纸张中,比较不同抗菌剂用量对留着率的影响,通过测定抑菌圈直径和抗菌率来评价不同抄纸方式和金属种类对抗菌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的抗菌剂用量和抄纸条件。木麻黄多酚生物质作为无机抗菌剂载体具有重大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意义。
李毕忠,李泽国,崔辉仙,阳文,相增辉,路明洁,彭红芳,苏尚海,卢凯民,张迎增[3](2012)在《抗菌功能复合材料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抗菌制品是一类新型功能产品,杜绝细菌微生物的存留和繁殖,保持清洁卫生状态。抗菌功能复合材料是抗菌制品的原材料,由抗菌剂和普通材料组成的复合材料。抗菌剂可分为有机抗菌剂和无机抗菌剂,供使用不同对象做选择。已开发的抗菌功能复合材料有抗菌塑料、抗菌纤维织物、抗菌陶瓷、抗菌涂料、抗菌不锈钢、抗菌铜等。抗菌功能复合材料已用于制造抗菌家用电器、抗菌卫生洁具、抗菌厨房用品、抗菌建筑材料、抗菌医疗器械、抗菌玩具等。
陈杰[4](2012)在《银系抗菌ABS塑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卫生和自我健康日益重视。与此同时,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各种环境污染问题,伴随着这些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大量的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在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滋生蔓延。当这些有害细菌粘附到日常生活物品的表面上时,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就会迅速繁殖并伴随着人们的接触而蔓延传播,危害人类健康。如何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使日常使用接触的物品,尤其是塑料制品,获得满足使用要求的抗菌性能,成为一项现实而又迫切的课题。本文采用直混法和母粒法两种方便工业化生产的抗菌剂添加方法,将自制的银系无机抗菌剂粉末添加到工程塑料ABS中,用注塑机注塑成型得到抗菌ABS塑料试样。对制备的塑料试样进行一系列性能测试: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不同添加方式下抗菌剂在塑料基体内的分布情况;用贴膜法测试片状试样的抗菌性能;周期性浸泡实验测试抗菌塑料的抗菌组分释放曲线;通过液体环境下抗菌实验,测试制品的抗菌持久性并探究杀菌机理;用拉伸性能测试和硬度性能测试,探究抗菌剂的添加对ABS塑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直混法和母粒法皆可以使抗菌剂在基体内均匀分布;8‰的抗菌剂添加量可以使此种抗菌塑料满足对大肠杆菌(ATCC25922)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的抑制杀灭要求;在55℃去离子水的环境下,抗菌试样经过抗菌剂及银离子先升高、后降低并趋于平稳的缓慢释放过程;浸泡170h后的试片对大肠杆菌仍然具有优异的杀灭效果,抗菌持久性得到验证;大肠杆菌与此抗菌塑料作用后,细菌分裂繁殖受到抑制,细胞壁和细胞膜破裂,光滑杆状菌体变得萎缩干瘪,导致细菌死亡;随着抗菌剂添加量的增加,塑料抗拉强度和塑性降低幅度不大,即8‰的添加量并不影响塑料制品的使用性能,也不改变ABS塑料制品注塑生产工艺。
纳宏波,许绿丝[5](2008)在《纳米抗菌塑料抗菌性能的测定》文中研究说明通过研究添加纳米ZnO和纳米Ag-ZnO复合物的3种抗菌塑料PP、TPE、AS的抗菌性能,分析了纳米抗菌材料的类型、添加量以及塑料基体对抗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纳米材料含量的增加,抗菌性能逐渐增强。在纳米ZnO的添加量为1.5%时,抗菌率均在95%以上;纳米Ag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塑料的抗菌性能。纳米Ag-ZnO的添加量为1.5%时,抗菌率在97%以上。3种塑料相比,PP塑料在添加纳米抗菌材料后抗菌效果最好。
邱凡珠[6](2008)在《含锌、银离子以及稀有金属氧化物的抗菌发泡EVA的研究》文中提出以EVA为基本原料,载锌抗菌粉、载银磷酸锆为抗菌剂,硼酸酯、铝酸酯、硅烷偶联剂为改性剂,通过偶联改性、双辊混炼、模压交联发泡方法,制备抗菌EVA发泡材料。采用红外光谱法、黏度法、吸水性测定法进行评价;用扫描电镜、无转子硫化仪等仪器进行观察分析,同时测试了材料的交联发泡性能、物理力学性能、抗菌性能。研制稀有金属氧化物(CeO2、La2O3、ZrO2)掺杂载银磷酸锆为抗菌剂,制备抗菌EVA发泡材料,探讨CeO2、La2O3、ZrO2掺杂载银磷酸锆对EVA材料交联发泡性能、热分解温度、物理力学性能、抗菌率、耐水持效抗菌率、耐候持效抗菌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三种偶联剂中,硼酸酯对载锌抗菌粉和载银磷酸锆的偶联改性效果最好。添加2%载锌抗菌粉或1%载银磷酸锆的EVA材料,模压发泡过程中扭矩值降低,发泡气体压力增加,泡孔孔径增大,制成的发泡片材具有优良的物理力学性能和抗菌抑菌性能。La2O3、CeO2、ZrO2掺杂复合载银磷酸锆,明显提高抗菌EVA发泡材料的热分解温度和物理力学性能,含2.8%CeO2、La2O3、ZrO2掺杂复合载银磷酸锆的EVA发泡材料,物理力学性能优于普通EVA发泡材料,抗菌性能优于含1%载银磷酸锆的EVA发泡材料和含2%载锌抗菌粉的EVA发泡材料,且耐水持效抗菌性能和耐候持效抗菌性能优良。
邵金璐[7](2006)在《多功能纳米ZnO抗菌复合母料的研制》文中认为使用偶联剂和分散剂对抗菌纳米ZnO进行表面处理,选用丙烯酸酯、苯乙烯等单体对钛酸酯偶联剂改性的抗菌纳米ZnO进行原位聚合制备具有核壳结构的纳米ZnO复合乳液,或以水溶性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为分散剂制备纳米ZnO/苯丙共混复合乳液。采用接触角、活化指数、亲油化度以及红外光谱评价纳米ZnO的表面改性效果,并对复合乳液涂膜性能、涂膜热失重、抑菌性及紫外线屏蔽效应做了系统研究。又制备了改性纳米ZnO/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和纳米ZnO/聚丙烯(PP)复合材料,研究改性纳米ZnO用量对复合材料抑菌性、紫外线老化前后维卡软化温度和力学性能以及纳米ZnO/PP复合材料的低温冲击强度的影响。以上研究表明:当偶联剂用量与纳米ZnO量的比值为1/10时,改性纳米ZnO的活化指数、亲油化度均达最大;当pH值为5~6时,CMC-Na用量为3%时,改性纳米ZnO的分散效果最好;当改性纳米ZnO含量为0.1%~0.4%时,复合乳液具有优良的涂膜性能、抑菌作用和紫外线屏蔽功能。适量添加改性纳米ZnO既可有效提高ABS和PP复合材料的维卡软化温度及各种力学性能,又可赋予复合材料优良的耐老化性能。改性纳米ZnO用量为3%时,ABS复合材料的维卡软化温度达102℃,较纯ABS树脂提高3.2%;紫外线老化前后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较纯ABS树脂分别提高37.4%和44.6%、断裂伸长率提高0.9%和357%、硬度提高44%和29%、缺口冲击强度提高13.8%和44.7%、无缺口冲击强度提高12.4%和44.4%;对大肠杆菌、金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达到92.3%及87.5%。PP复合材料的维卡软化温度达162.2℃,较纯PP树脂提高9%;紫外线老化前后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较纯PP树脂分别提高27.6%和51.7%、断裂伸长率提高43%和204.4%、硬度提高9%和12.7%、缺口冲击强度提高75.9%和213.8%、无缺口冲击强度提高31%和55.4%;低温有无缺口冲击强度分别提高29.1%和11%;对大肠杆菌、金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达到90.8%及88.2%。
陈芳[8](2006)在《抗菌、阻燃抗静电聚丙烯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通用塑料的新功能的要求也日益增加。作为通用塑料聚丙烯材料的功能化已经成为了新的研究方向。本论文研究了抗菌聚丙烯及阻燃抗静电聚丙烯的制备。并自行合成了新型有机锡高分子抗菌剂 我们采用无机银系抗菌剂与聚丙烯制备抗菌母料,抗菌母料再与聚丙烯制备抗菌聚丙烯。研究表明,选用稀土激活无机银系抗菌剂,硅烷和钛酸酯偶联剂复配对其表面处理,制备的抗菌聚丙烯的抗菌率最高,达到95%以上。另外,以马来酰亚胺和三丁基氧化锡为原料,反应产物与苯乙烯共聚合生成有机锡高分子抗菌剂N-TBTM/St,与聚丙烯挤出,注塑。研究发现,N-TBTM/St对聚丙烯的抗菌率要比无机抗菌剂低一些。 本论文选择适当的抗静电剂和阻燃剂,研究了抗静电剂含量与聚丙烯表面电阻率的关系,阻燃剂含量与聚丙烯氧指数及力学性能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十溴联苯醚与Sb2O3复配时具有一定的协同效果,Sb2O3为增效剂,当摩尔比Br:Sb=3:1时,阻燃性能最佳,聚丙烯氧指数为27.8;抗静电剂添加量为2.5%时,表面电阻率为1×1012Ω。 本论文的创新点在于合成了高分子有机锡抗菌剂N-TBTM/St,共聚物的初始分解温度为330℃以上,热稳定性优良。并将其与聚丙烯共混挤出,从而使聚丙烯具有了良好的抗菌性能。
牟涵[9](2003)在《S形转子连续混炼机混炼段流场的有限元分析》文中提出近些年来,橡塑工业正向着大型化、自动化、连续化、集约化生产的方向发展,而且产品的种类层出不穷。为了满足生产的需要,人们希望挤出机具备更高的熔融塑化效率,更优的混合质量、更高的产量及更低的能耗,而传统的双螺杆挤出机很难满足这些要求,必须对其进行改造。非常规螺杆的开发研究成为近年来的热点,其中以德国W.P 公司开发的 RGS、LGS,和美国 Farrel 公司研制的 FAMME、FCM、LCM 等混炼元件最为着名。 双转子连续混炼机--LCM 是一种既能连续工作,又保持了密炼机优越混合特性的新型橡胶塑料混炼机械,该机器具有可控变量多、转速快、适应性好等优异的混炼特性,被广泛的应用在混合造粒的场合。转子是连续混炼机的核心部件,是由几段角度与方向均不相同的螺纹组成,高分子材料在混炼过程中的变形与流动行为十分复杂。 本文利用 ANSYS 软件对其流场进行了模拟分析,并针对不同的操作条件,对其速度场和压力场进行了求解分析。对其速度场的分析可得到结论:转子在转动过程中,在转子的推进面和转子螺棱与机筒间隙处有回流现象发生,随着转动的进行,物料沿轴向来回运动,多次经过高剪切区域,促进物料的分布混合;对其压力场的分析可得到结 I<WP=4>北 京 化 工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论:在高压区,由于转子的推挤、辊压作用,实现了对物料的分布与塑炼;在低压区,由于部分高压区物料通过螺纹顶部与混炼机内壁间的空隙流入到低压区,形成了有利于混合的旋涡紊乱流动;并在不同的操作条件和物料特性下得出其流量和压力分布的变化。利用实验室现有的设备,在不同的配比和工况下,对 PP/ 纳米CaCO3 分散体系的分散效果进行了实验分析,由电镜照片可以看出,当纳米 CaCO3的含量在 10%和 20%时,分布性混合效果较好,粒径的大小在 100nm 以下。
应丽英[10](2003)在《抗菌塑料的开发及评价标准》文中提出简述了国内外抗菌剂的发展应用和抗菌塑料的技术开发进展 ,着重介绍了国内外抗菌材料抗菌性的测试评价方法和相关标准。
二、纳米功能塑料及其在家电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纳米功能塑料及其在家电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PE、ABS抗菌材料的制备及抑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抗菌剂简介 |
1.1.1 抗菌剂的定义及分类 |
1.1.2 抗菌剂的抗菌机理 |
1.2 抗菌材料发展状况 |
1.2.1 国外抗菌材料的发展状况 |
1.2.2 国内抗菌材料的发展状况 |
1.3 抗菌塑料概述 |
1.3.1 抗菌塑料的常用制备方法 |
1.3.2 抗菌塑料的应用 |
1.4 PE概述 |
1.4.1 PE结构与性能特点 |
1.4.2 PE的抗菌改性研究 |
1.5 ABS概述 |
1.5.1 ABS结构与性能特点 |
1.5.2 ABS的抗菌改性研究 |
1.6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2.3 试样的制备 |
2.3.1 PE抗菌共混物的制备 |
2.3.2 ABS抗菌共混物的制备 |
2.4 分析测试方法 |
2.4.1 抗菌性能测试 |
2.4.2 力学性能测试 |
2.4.3 热失重性能测试 |
2.4.4 差示量热扫描测试 |
2.4.5 扫描电镜测试 |
第三章 PE抗菌材料的性能研究 |
3.1 纳米抗菌剂对PE材料的改性研究 |
3.1.1 抗菌性能分析 |
3.1.2 力学性能分析 |
3.1.3 热失重性能分析 |
3.1.4 DSC分析 |
3.1.5 分散性能分析 |
3.2 非纳米抗菌剂对PE材料的改性研究 |
3.2.1 抗菌性能分析 |
3.2.2 力学性能分析 |
3.2.3 热失重性能分析 |
3.2.4 DSC分析 |
3.2.5 分散性能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BS抗菌材料的性能研究 |
4.1 纳米抗菌剂对ABS材料的改性研究 |
4.1.1 抗菌性能分析 |
4.1.2 力学性能分析 |
4.1.3 热失重性能分析 |
4.1.4 DSC分析 |
4.1.5 分散性能分析 |
4.2 非纳米抗菌剂对ABS材料的改性研究 |
4.2.1 抗菌性能分析 |
4.2.2 力学性能分析 |
4.2.3 热失重性能分析 |
4.2.4 DSC分析 |
4.2.5 分散性能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E、ABS共混物的抗菌持久性 |
5.1 材料中银离子含量的测定方法 |
5.1.1 选取最佳测试波长 |
5.1.2 银标准曲线的绘制 |
5.2 抗菌共混物的浸泡实验 |
5.2.1 抗菌剂在基体材料内的基本扩散 |
5.2.2 抗菌材料浸泡实验测试过程及方法 |
5.2.3 PE共混物的浸泡实验结果 |
5.2.4 ABS共混物的浸泡实验结果 |
5.3 材料的抗菌持久性能 |
5.3.1 材料浸泡后的抗菌性能测试 |
5.3.2 PE共混物的抗菌持久性 |
5.3.3 ABS共混物的抗菌持久性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2)载金属多酚抗菌剂的制备及其在纸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0.1 无机抗菌剂的抗菌机理 |
0.2 无机抗菌剂国内外研究现状 |
0.3 无机抗菌剂的载体种类 |
0.4 单宁的特性 |
0.5 抗菌性能的评价 |
0.6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0.7 学位论文的立论依据、科学意义、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
第一章 原位固化木麻黄树皮对Ag~+吸附性能的研究 |
1.1 前言 |
1.2 实验部分 |
1.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1.2.2 改性方法 |
1.2.3 吸附实验 |
1.3 结果与讨论 |
1.3.1 影响原位固化的木麻黄树皮对Ag+吸附性能的因素 |
1.3.3 吸附平衡 |
1.3.4 吸附动力学 |
1.4 小结 |
第二章 木麻黄树皮负载纳米银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2.2 木麻黄树皮负载纳米银的制备(ICEB-Ag) |
2.2.3 ICEB-Ag的表征 |
2.2.4 ICEB-Ag的脱附 |
2.2.5 抗菌实验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ICEB-Ag的SEM分析 |
2.3.2 ICEB-Ag的FT-IR分析 |
2.3.3 ICEB-Ag的XPS分析 |
2.3.4 ICEB-Ag的脱附 |
2.3.5 ICEB-Ag的抗菌性能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载银、铜、锌多酚抗菌剂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仪器及原料 |
3.2.2 原位固化木麻黄树皮(ICEB)的改性 |
3.2.3 羧基含量的测定 |
3.2.4 载金属多酚抗菌剂的制备 |
3.2.5 抗菌剂的表征 |
3.2.6 Zeta电位的测定 |
3.2.7 抗菌性能的测定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载金属多酚抗菌剂的SEM分析 |
3.3.2 抗菌剂的FT-IR分析 |
3.3.3 氧化剂用量对羧基含量的影响 |
3.3.4 氧化剂用量对吸附量的影响 |
3.3.5 氧化剂用量对Zeta电位的影响 |
3.3.6 抗菌剂对细菌的抗菌效果 |
3.3.7 抗菌剂对霉菌的抗菌效果 |
3.4 小结 |
第四章 抗菌纸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的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仪器及原料 |
4.2.2 抗菌剂的制备 |
4.2.3 氧化淀粉糊化 |
4.2.4 抗菌纸的抄造 |
4.2.5 抗菌性能的测定 |
4.2.6 抗菌率的测定 |
4.2.7 留着率的检测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抗菌剂添加量对留着率的影响 |
4.3.2 抗菌纸对细菌的抑菌圈分析 |
4.3.3 抗菌纸对细菌的抗菌率分析 |
4.3.4 抗菌纸对霉菌的抑菌圈分析 |
4.3.5 抗菌纸对霉菌的抗菌率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银系抗菌ABS塑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微生物的危害及常见抑制方法 |
1.1.1 微生物及其危害 |
1.1.2 目前常见的微生物抑制方法 |
1.2 抗菌材料发展概况 |
1.2.1 国外抗菌材料研究发展概要 |
1.2.2 我国抗菌材料研究发展状况 |
1.3 无机抗菌剂 |
1.3.1 抗菌剂的定义及分类 |
1.3.2 无机抗菌剂及其抗菌机理 |
1.3.3 无机抗菌剂的种类 |
1.3.3.1 活性炭载体无机抗菌剂 |
1.3.3.2 多孔硅酸盐载体无机抗菌剂 |
1.3.3.3 不溶性磷酸盐载体无机抗菌剂 |
1.3.3.4 陶瓷载体无机抗菌剂 |
1.3.3.5 玻璃载体无机抗菌剂 |
1.3.3.6 氧化物载体无机抗菌剂 |
1.4 抗菌塑料概述 |
1.4.1 抗菌塑料的制备工艺 |
1.4.1.1 直混法 |
1.4.1.2 母粒法 |
1.4.1.3 表面粘合法 |
1.4.1.4 层压法 |
1.4.1.5 后加工处理法 |
1.4.2 抗菌塑料的应用 |
1.4.2.1 抗菌塑料在家电行业的应用 |
1.4.2.2 抗菌塑料在包装行业的应用 |
1.4.2.3 抗菌塑料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
1.4.2.4 抗菌塑料在其它行业的应用 |
1.5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抗菌 ABS 塑料的制备 |
2.1 ABS 性能概述 |
2.1.1 ABS 塑料一般参数 |
2.1.2 ABS 塑料各种性能介绍 |
2.1.3 ABS 塑料应用范围 |
2.2 实验材料及设备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主要设备 |
2.3 抗菌 ABS 塑料试样制备工艺 |
2.3.1 注塑前期准备 |
2.3.2 注塑制造工艺 |
2.4 抗菌 ABS 塑料组织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BS 塑料抗菌性能测试 |
3.1 试验模型及仪器 |
3.1.1 表面抗菌性能检测模型 |
3.1.2 实验所需材料及设备 |
3.2 抗菌实验 |
3.2.1 培养基制备 |
3.2.2 贴膜法实验 |
3.3 抗菌结果分析 |
3.3.1 大肠杆菌及其危害 |
3.3.2 大肠杆菌的形貌 |
3.3.3 不同抗菌剂添加量下 ABS 塑料抗菌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浸泡法测抗菌持久性及杀菌机理探讨 |
4.1 抗菌 ABS 塑料的浸泡性能 |
4.1.1 抗菌剂在基体塑料内的扩散模型 |
4.1.2 抗菌 ABS 塑料浸泡性能测试方法 |
4.1.3 浸泡实验结果 |
4.2 液体环境下的试片抗菌性能 |
4.2.1 液体环境下抗菌测试 |
4.2.2 液体杀菌测试结果 |
4.2.3 抗菌破坏机理探讨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无机抗菌剂对 ABS 力学性能的影响 |
5.1 抗菌剂对 ABS 成型收缩率的影响 |
5.1.1 成型收缩率及其影响 |
5.1.2 抗菌剂对 ABS 成型收缩率的影响 |
5.2 抗菌剂对 ABS 拉伸性能的影响 |
5.2.1 拉伸实验过程 |
5.2.2 抗拉实验结果分析 |
5.3 抗菌剂对 ABS 硬度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纳米抗菌塑料抗菌性能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实验 |
1.1 主要材料 |
1.2 方法 |
1.3 实验用菌液的菌数 |
2 结果与讨论 |
3 结论 |
(6)含锌、银离子以及稀有金属氧化物的抗菌发泡EVA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1章 绪论 |
1.1 抗菌剂的分类与抗菌机理 |
1.1.1 无机抗菌剂及其抗菌机理 |
1.1.2 有机抗菌剂及其抗菌机理 |
1.1.3 天然抗菌剂及其抗菌机理 |
1.2 无机抗菌粉的表面改性 |
1.2.1 表面改性的目的 |
1.2.2 表面改性剂的选择 |
1.2.3 表面改性的处理工艺 |
1.3 抗菌塑料的制备、评价以及应用 |
1.3.1 塑料用抗菌剂的筛选 |
1.3.2 抗菌塑料的制备方法与工艺 |
1.3.3 抗菌塑料的性能评价方法 |
1.3.4 抗菌塑料的应用 |
1.4 本学位论文的立论依据、科学意义、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
1.4.1 立论依据和科学意义 |
1.4.2 研究思路 |
1.4.3 创新点 |
第2章 含载锌抗菌粉的EVA发泡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原料及仪器设备 |
2.2.2 抗菌EVA发泡片材制备 |
2.2.3 配方组成 |
2.2.4 分析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偶联剂对载锌抗菌粉吸水时间的影响 |
2.3.2 偶联剂对载锌抗菌粉/液体石蜡悬浮液黏度的影响 |
2.3.3 载锌抗菌粉在 EVA材料中的分散均匀性分析 |
2.3.4 载锌抗菌粉对 EVA发泡过程扭矩值的影响 |
2.3.5 载锌抗菌粉对 EVA发泡过程气体压力的影响 |
2.3.6 载锌抗菌粉对 EVA发泡材料泡孔的影响 |
2.3.7 载锌抗菌粉对 EVA发泡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2.3.8 载锌抗菌粉对 EVA发泡材料抗菌抑菌性能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含载银磷酸锆的抗菌 EVA发泡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原料及仪器设备 |
3.2.2 配方组成 |
3.2.3 抗菌EVA发泡片材制备 |
3.2.4 分析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改性前后载银磷酸锆的红外光谱分析 |
3.3.2 偶联剂用量对载银磷酸锆吸水时间的影响 |
3.3.3 偶联剂对载银磷酸锆/液体石蜡悬浮液黏度的影响 |
3.3.4 载银磷酸锆在EVA材料中的分散性分析 |
3.3.5 载银磷酸锆对EVA材料交联发泡时间和交联度的影响 |
3.3.6 载银磷酸锆对EVA材料发泡过程气体压力的影响 |
3.3.7 载银磷酸锆对EVA发泡材料泡孔的影响 |
3.3.8 载银磷酸锆对EVA发泡材料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9 载银磷酸锆对EVA发泡材料抗菌率的影响 |
3.3.10 含载银磷酸锆的EVA发泡材料耐水耐侯持效抗菌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稀有金属氧化物掺杂载银磷酸锆及其抗菌EVA发泡材料的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原料及仪器设备 |
4.2.2 抗菌EVA发泡片材制备 |
4.2.3 配方组成 |
4.2.4 分析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稀有金属氧化物掺杂载银磷酸锆对EVA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 |
4.3.2 对 EVA发泡材料抗菌率的影响 |
4.3.3 抗菌EVA发泡材料的耐水持效抗菌性分析 |
4.3.4 抗菌EVA发泡材料的耐候持效抗菌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多功能纳米ZnO抗菌复合母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专利权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纳米复合材料的概述 |
1.1.1 纳米复合材料的定义 |
1.1.2 纳米复合材料特性 |
1.1.3 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
1.1.4 纳米复合涂料 |
1.1.5 抗菌纳米复合材料 |
1.2 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 |
1.3 纳米复合材料结构和功能设计 |
1.4 纳米ZnO特性 |
1.4.1 纳米ZnO的抑菌性 |
1.4.2 纳米ZnO的紫外线屏蔽性 |
1.5 纳米微粒的表面修饰 |
1.5.1 纳米粒子的分散 |
1.5.2 纳米ZnO的表面改性 |
1.6 纳米ZnO复合材料的研究动态及发展现状 |
1.7 纳米ZnO应用领域 |
1.7.1 橡胶工业 |
1.7.2 陶瓷行业 |
1.7.3 涂料 |
1.7.4 日用化工 |
1.7.5 光催化剂 |
1.7.6 隐身技术-雷达波吸收材料 |
1.7.7 导电ZnO材料 |
1.7.8 磁性材料 |
1.8 纳米ZnO应用前景 |
1.9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实验 |
2.1 实验用的主要原料 |
2.2 实验用主要仪器及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纳米ZnO的表面改性 |
2.3.2 分散剂处理纳米ZnO |
2.3.3 乳液合成 |
2.3.4 混合造粒 |
2.3.5 样品制备 |
2.4 性能测试 |
2.4.1 活化指数 |
2.4.2 亲油化度的测定 |
2.4.3 接触角 |
2.4.4 红外光谱 |
2.4.5 涂膜硬度 |
2.4.6 涂膜冲击性 |
2.4.7 涂膜附着力 |
2.4.8 固含量 |
2.4.9 吸水率 |
2.4.10 乳液粒径 |
2.4.11 紫外光谱分析 |
2.4.12 热失重分析(TGA) |
2.4.13 冲击强度 |
2.4.14 拉伸强度 |
2.4.15 球压痕硬度 |
2.4.16 维卡软化点试验 |
2.4.17 紫外线老化 |
2.4.18 熔融温度 |
2.4.19 熔体流动指数 |
2.4.20 平衡扭矩 |
2.4.21 抑菌率测试 |
3 结果与讨论 |
第一部分 改性剂对纳米ZnO分散效果的影响及纳米复合乳液的研制 |
3.1 偶联剂对纳米ZnO的改性及影响因素 |
3.1.1 钛酸酯偶联剂对纳米ZnO改性效果的影响 |
3.1.2 分散剂对纳米ZnO分散效果的影响 |
3.1.3 表面改性对纳米ZnO与水接触角的影响 |
3.2 乳液合成配方及确定 |
3.3 纳米粒子对乳液及涂膜性能的影响 |
3.3.1 纳米含量及复合工艺对乳液涂膜性能的影响 |
3.3.2 热失重分析 |
3.3.3 紫外测试 |
3.4 抗菌纳米ZnO复合乳液的抑菌性能 |
3.4.1 原位聚合抗菌纳米ZnO复合乳液的抑菌性能 |
3.4.2 抗菌纳米ZnO共混复合乳液抑菌性能 |
3.4.3 抗菌纳米ZnO添加工艺对抗菌纳米ZnO复合乳液抑菌性能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二部分 纳米ZnO对聚丙烯的增韧增强作用研究 |
3.6 纳米粉体表面处理及改性机理 |
3.6.1 纳米粉体表面处理机理 |
3.6.2 偶联剂用量的选择 |
3.7 改性纳米ZnO对PP力学性能的改善 |
3.7.1 改性纳米ZnO用量对PP/纳米ZnO拉伸强度及断裂伸长率的影响 |
3.7.2 改性纳米ZnO用量对PP/纳米ZnO冲击强度的影响 |
3.7.3 改性纳米ZnO用量对PP/纳米ZnO硬度的影响 |
3.7.4 改性纳米ZnO用量对PP/纳米ZnO维卡软化温度的影响 |
3.7.5 纳米ZnO对PP/纳米ZnO耐老化性能的影响 |
3.7.6 改性纳米ZnO用量对PP/纳米ZnO低温冲击强度的影响 |
3.8 PP/纳米ZnO复合材料的加工性能 |
3.9 PP/纳米ZnO复合材料的抑菌性能 |
3.10 小结 |
第三部分 ABS/纳米Zn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1 ABS/纳米ZnO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3.11.1 改性纳米ZnO对ABS/纳米ZnO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3.11.2 改性纳米ZnO用量对ABS/纳米ZnO拉伸强度及断裂伸长率的影响 |
3.11.3 改性纳米ZnO用量对ABS/纳米ZnO冲击强度的影响 |
3.11.4 改性纳米ZnO用量对ABS/纳米ZnO硬度的影响 |
3.11.5 改性纳米ZnO用量对ABS/纳米ZnO维卡软化温度的影响 |
3.11.6 纳米ZnO对ABS/纳米ZnO耐老化性能的影响 |
3.12 ABS/纳米ZnO复合材料的抑菌性能 |
3.13 小结 |
4 结论 |
5 展望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8)抗菌、阻燃抗静电聚丙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抗菌塑料的发展 |
1-2-1 抗菌剂的分类及作用原理 |
1-2-2 国内外抗菌塑料的发展情况 |
1-2-3 抗菌塑料的应用 |
1-2-4 抗菌塑料性能评价方法 |
§1-3 高分子抗菌剂的发展 |
1-3-1 季铵盐类抗菌剂 |
1-3-2 季膦盐类抗菌剂 |
1-3-3 胍盐类抗菌剂 |
1-3-4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类抗菌剂 |
§1-4 阻燃、抗静电聚丙烯的发展 |
1-4-1 聚丙烯的燃烧机理及阻燃剂的分类 |
1-4-2 卤系阻燃聚丙烯 |
1-4-3 膨胀型阻燃剂阻燃聚丙烯 |
1-4-4 无机阻燃剂阻燃聚丙烯 |
1-4-5 磷系阻燃剂阻燃聚丙烯 |
1-4-6 抗静电剂的发展现状 |
§1-5 本学位论文的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抗菌PP和阻燃抗静电PP的制备 |
2-1-1 实验原料 |
2-1-2 主要设备与仪器 |
2-1-3 工艺路线 |
2-1-4 双螺杆及注塑机工艺参数 |
2-1-5 性能测试标准 |
§2-2 有机锡高分子抗菌剂的合成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原理 |
2-2-3 实验过程 |
第三章 有机锡高分子抗菌剂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3-1 N-TBTM,N-TBTM/ST的产率及结构表征 |
3-1-1 N-TBTM,N-TBTM/St的产率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
3-1-2 N-TBTM,N-TBTM/St的红外光谱 |
3-1-3 N-TBTM/St的H-核磁谱 |
3-1-4 N-TBTM/St的动态热失重图 |
§3-2 AETB的产率及结构表征 |
3-2-1 AETB的产率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
3-2-2 AETB的红外谱图 |
§3-3 M-AATBTB的产率及结构表征 |
3-3-1 m-AATBTB的产率与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的关系 |
3-3-2 m-AATBTB的红外谱图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抗菌PP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稀土激活无机抗菌剂制各的抗菌母料对PP性能的影响 |
4-1-1 母料配方设计 |
4-1-2 母料M、N、O对PP抗菌性能的影响 |
4-1-3 母料M、N、O对PP力学性能的影响 |
§4-2 无机复合抗菌剂制备的抗菌母料对PP性能的影响 |
4-2-1 母料P对PP抗凶性能的影响 |
4-2-2 母料P对PP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 高分子抗菌剂N-TBTM/ST对PP性能的影响 |
4-3-1 N-TBTM/St对PP抗菌性能的影响 |
4-3-2 N-TBTM/St对PP力学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阻燃抗静电PP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5-1 纯PP的各种实验性能指标 |
§5-2 十溴二苯醚阻燃体系对PP性能的影响 |
5-2-1 十溴二苯醚用量对PP阻燃性能的影响 |
5-2-2 十溴二苯醚用量对PP力学性能的影响 |
§5-3 四溴双酚A阻燃体系对PP性能的影响 |
5-3-1 四溴双酚A用量对PP阻燃性能的影响 |
5-3-2 四溴双酚A用量对PP力学性能的影响 |
§5-4 BR-SB阻燃体系对PP性能的影响 |
5-4-1 Br-Sb阻燃体系对PP阻燃性能的影响 |
5-4-2 Br-Sb阻燃体系对PP力学性能的影响 |
§5-5 抗静电剂对PP性能的影响 |
5-5-1 抗静电剂含量对PP表面电阻率的影响 |
5-5-2 抗静电剂含量对PP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9)S形转子连续混炼机混炼段流场的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混炼设备的发展 |
1.2 LCM |
1.3 纳米材料的发展 |
1.4 数值计算方法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5.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2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及任务 |
第二章 转子元件的几何造型 |
第三章 转子元件流场分析 |
3.1 转子元件流场分析的理论模型 |
3.1.1 物理模型 |
3.1.2 数学模型 |
3.1.3 有限元模型 |
3.2 流场分析及结果 |
3.2.1 模拟计算边界条件 |
3.2.2 结果及讨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LCM 流场分析 |
4.1 数理模型 |
4.1.1 物理模型 |
4.1.2 数学模型 |
4.1.3 有限元模型 |
4.2 流场分析及结果 |
4.2.1 模拟计算边界条件 |
4.2.2 结果及讨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转子的相对位置与混炼参数间的关系 |
5.1 有限元模型 |
5.2 计算条件 |
5.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5.3.1 横向流动速度分布图 |
5.3.2 横向速度与相位角的数据统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混炼实验 |
6.1 实验部分 |
6.1.1 主要原料 |
6.1.2 实验设备 |
6.1.3 填充及共混工艺 |
6.1.4 透射显微镜观察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CaCO3 含量对分散体系拉伸性能的影响 |
6.2.2 通过电子显微镜照片观察分散效果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已发表论文目录 |
(10)抗菌塑料的开发及评价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1 塑料用抗菌剂的发展 |
1.1 无机抗菌剂 |
1.2 纳米技术抗菌剂 |
2 国内外抗菌塑料的技术及应用 |
3 抗菌塑料及其制品的抗菌性标准 |
3.1 贴膜接触抗菌试验法 |
3.2 表面动态测试法 |
3.3 抗真菌 (防霉) 试验方法 |
3.4 其他抗菌评价方法 |
3.5 抗菌长效性评价方法和标准 |
4 结语 |
四、纳米功能塑料及其在家电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PE、ABS抗菌材料的制备及抑菌性能研究[D]. 窦菊萍. 北京化工大学, 2017(05)
- [2]载金属多酚抗菌剂的制备及其在纸上的应用[D]. 林珊. 福建师范大学, 2013(01)
- [3]抗菌功能复合材料及其应用[A]. 李毕忠,李泽国,崔辉仙,阳文,相增辉,路明洁,彭红芳,苏尚海,卢凯民,张迎增. 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1分会场:低成本、高性能复合材料发展论坛论文集, 2012
- [4]银系抗菌ABS塑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陈杰. 合肥工业大学, 2012(03)
- [5]纳米抗菌塑料抗菌性能的测定[J]. 纳宏波,许绿丝. 材料导报, 2008(S2)
- [6]含锌、银离子以及稀有金属氧化物的抗菌发泡EVA的研究[D]. 邱凡珠. 福建师范大学, 2008(02)
- [7]多功能纳米ZnO抗菌复合母料的研制[D]. 邵金璐. 天津科技大学, 2006(02)
- [8]抗菌、阻燃抗静电聚丙烯的应用研究[D]. 陈芳. 河北工业大学, 2006(08)
- [9]S形转子连续混炼机混炼段流场的有限元分析[D]. 牟涵. 北京化工大学, 2003(01)
- [10]抗菌塑料的开发及评价标准[J]. 应丽英.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