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开放式语文教学模式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王思维[1](2021)在《项目式学习在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小说阅读教学是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小说阅读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故事情节、剖析人物形象、提高阅读能力的教学活动。然而,当下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呈现出较多问题,如小说学习套路化等。因此,小说应该如何教成为中小学关注的热门问题。本研究立足当下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现状,试图将由国外引入的项目式学习这一新兴的教学模式应用到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实践中去。项目式学习是一种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这与语文教学具有较高的契合度,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相得益彰。目前来看,虽然项目式学习与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融合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尚未有较多的研究成果,但二者的融合应用必是可行之举。本论文历经查阅文献、调查研究、教学实践等过程,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项目式学习的相关理论概述;第二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法,对项目式学习在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及分析。目前,师生双方皆对项目式学习持肯定的态度,但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着对项目式学习认识不彻底、理解不到位等问题。第三部分,探索出项目式学习在小说阅读教学中的操作流程,并开展了小说项目式学习的教学实践,获得较为显着的效果,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意识。第四部分,分析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小说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四大改进策略。一是要树立正确的项目式学习观,二是强化项目式学习的过程管理,三是制定系统有效的评价标准,四是寻求学校、家庭等多方支持。在笔者实践的项目案例中,学生经历了从项目启动、知识与能力建构、探索合作与形成成果、评价总结等完整的学习过程,获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学生普遍对小说学习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也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虽然教学中遇到不少难题,仍存在些许不足,但学生自信的课堂表现、丰硕的项目成果给予笔者莫大的鼓励。本文作为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小说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初探,以期改善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普遍问题,为更有效的推进项目式学习与小说阅读教学的融合提供参考。
刘飞[2](2021)在《“非指示性”教学理念在高中小说教学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说,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拓宽学生的眼界,还有利于学生阅读和作文水平的提升。但是,小说教学应有的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怎样找到一条提高教学效果的道路,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非指示性”教学理念的出现,为小说教学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其从理论到实践,已经形成一个成熟完整并且行之有效的体系。“非指示性”教学理念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活力、真正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小说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把“非指示性”教学理念和高中小说教学结合,并依据具体教学内容,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以期提高小说教学的教学效果,使小说教学能够真正起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全文共由五部分组成,绪论主要阐述研究缘起,并说明了“非指示性”教学理念和高中小说教学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的目的以及意义,最后说明了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章主要阐述“非指示性”教学理念的现状调查并提出相应的原则和策略。第二章从重要性、必要性、应用价值及可行性四个维度对高中小说教学应用“非指示性”教学理念的意义进行了阐述。第三章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对高中小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第四章从教学设想、教学流程、教学反思三方面分别对《老人与海》《林黛玉进贾府》和《边城》进行“非指示性”教学理念应用前后的教学案例对比,将第一章所提出的“非指示性”小说教学策略应用于实践,使理论发挥其价值。本文在对“非指示性”教学理念以及高中小说教学现状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高中“非指示性”小说教学的思路与方法,并设计了具体的教学案例,以期真正提高高中小说教学效果。
曲平[3](2020)在《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学需要创新,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我国对教师创新教学的提倡从20世纪80年代起延续至今,教师教学中依旧存在未有效落实创新教学,创新教学意识淡漠、理念不足,创新素质欠缺等诸多问题,这使得对教师创新教学的持续深入研究尤为必要。且由于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的重要阶段;语文教学又是小学教学基础中的基础,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综合性教学内容与特点,这些也使得我们对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相关研究尤为重要。因此,本研究以创新教学为出发点,探究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政策、文献的梳理与分析,确定采用访谈法、课堂观察以及问卷调查法探究Q市M小学和J市D小学两所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首先,通过教师访谈,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现行的课堂教学方式;他们对创新教学的认知理解,其认为的语文创新教学的应然;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创新实然;影响他们创新教学的因素;他们对未来语文教学中想要做出的创新努力以及对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期望等。其次,通过课堂观察,进一步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创新教学的施行现状,了解他们是否将他们对创新教学的理解真正落实于实际的教学施行中。最后,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一方面,通过教师问卷再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的创新教学动机、创新教学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具体的创新教学行为,以更全面地探析他们进行创新教学的影响因素、创新教学的施行现状以及他们对自身创新教学素质的自我认知。另一方面,通过学生问卷再更客观地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施行现状,了解学生对其语文教师实际课堂创新教学表现的评价。研究结果显示: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有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存在误解与不足;未将他们对创新教学的理解落实于教学实践;缺乏创新教学实效甚至未有教学创新等诸多问题。本研究进行相应的归因分析:一是创新教学环境的缺失,包括国家宏观方面教育教学政策与制度,教学改革与要求等与创新教学相关的具体教学指导;学校方面创新教学氛围的营造、条件的供给等的缺失;二是教师自身创新教学素质的欠缺;三是教学主体——学生,其个体差异、创新学习能动性方面的不足等,影响了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由此,本研究提出针对性的教学优化策略与建议:一是国家宏观教学要求具体明确,给予教师更多的创新教学指导;二是学校完善组织创新联动,营造创新教学的环境氛围条件;三是教师多方面自主提升创新教学专业素质,优化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本研究期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促进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积极探索与重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完善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认知理解,切实优化落实创新教学实践,营造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良好氛围;提升教师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的能力等,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
杨濡源[4](2020)在《小学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研究》文中指出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实行开放式教学。通过改变传统教学中束缚学生思维的因素,激励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语文知识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在开放式阅读教学的课堂上,阅读教学不再是封闭式的阅读指导。课堂上将学生学习的领域拓宽,使书本内外、课堂内外、学科之间有机结合起来,发挥语文学科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其次,开放式阅读教学在教学方式上也发生着变化。从教学目标设定到最后的反思与评价都是开放的,教师也不再是教书匠,而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人。学生从一个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了掌握学习主动权的人,学生主动地将新旧知识进行建构,获取新的知识技能。最后,开放式阅读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培养,鼓励学生的批判质疑精神,对文本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参考书中的分析。在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将得到很大的提升。
张蕾[5](2020)在《质的研究 ——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施现状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交际语境写作范式在国内逐渐受到重视,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曾多次出现相应的写作任务设计。交际语境写作范式注重创设一种具有明确作者、读者、目的与话题的真实或拟真情境,让学生在交际语境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书面表达与交流,更是一种真实写作。基于该写作范式下的教学实施将是我国素质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应然选择。本研究选取质的研究取向,结合江西省J高中,深入探索当前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的实施现状。研究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引言部分。主要论述“质的研究取向下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施现状”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综述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高中交际语境写作理论探析部分。主要介绍高中交际语境写作理论要素与理论基础。第三章,“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施现状”研究设计部分。以质的研究取向与个案研究法为研究依据,选取J高中15位语文教师,围绕“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主题进行半开放型访谈,并运用扎根理论及Nvivo12对访谈转录文本资料进行三级编码及质性分析,整合构建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施的研究框架。第四章,“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施现状”现实样态部分。依据前章研究框架,结合扎根理论三级编码的文本分析方法与原始访谈文本资料对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施现状的意识取向、影响因素、理想愿景展开具体论述,包括“三促进、三培养”的意识取向,“高考、外界、教师”三大机制来源的实施影响因素以及J高中语文教师的切实理想愿景。第五章,“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施现状”结论与启示部分。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总结构建“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施”总体框架,从制约实施的影响因素出发提出如下建议:(1)强化高考写作命题,充分发挥指挥棒的引领作用;(2)回归高考教育本体功能,唤起外界对写作教学的重视;(3)打造终身学习者角色,树立以生为本的职业信念。而后,从历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选取三则写作任务进行交际语境写作教学案例设计探索。借助质的研究取向与扎根理论的文本分析方法,研究以客观的态度尝试探究当前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的真实实施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实施建议与教学案例设计,以期为基础教育写作教学建设提供一定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刘倩[6](2020)在《深度学习视野下高中文言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高中语文教学受应试倾向的影响,往往停留于浅层字词句和文章大意的理解,与真实生活情境脱离,零散问题和封闭答案限制学生思维发展。深度学习的教学理念有助于解决高中语文教学“浅层化”问题,为语文教师提供实施教学策略的新思路,有利于重构语文的学科价值。高中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老大难”问题。因而,文言文理应成为高中语文教学变革探讨的重要领域,借助深度学习理论改善高中文言文教学,从而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这是本研究的目的。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是通过整合促进高中生高阶思维发展的文言作品,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围绕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在高投入、高认知和高参与的言语实践活动中,促使高中生传承民族文化并培育民族精神,带动语言、审美和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理念。探究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涉及到以下三个研究问题,即“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是怎样的”“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是什么”“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如何”。本研究围绕这三个问题,将从高中语文新课标中筛选出的文言文关键能力作为框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的研究手段,分析一般学校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然后选取“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进行个案研究,实验班按照“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教学,对照班按照人教版教材进行传统教学,搜集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测试分数和访谈资料等,采用准实验研究论证其效果。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分别指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四个维度,“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的设计过程展示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设计策略,即“内容进阶-目标聚焦-情境运用-反馈建构”,“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收到良好效果,呈现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教学的实施策略,即“深度阅读-阶梯目标-认知冲突-输出检验”。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理念体现语文课堂变革的本质,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可以解决高中文言文教学浅层化问题。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借助深度学习主题培训,促进语文教师对教育理念的深度理解;加强教研组的文言文深度学习案例开发,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倡导教师实施深度学习教学策略,增进文言文教学实效。
苏笑悦[7](2020)在《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时代的变迁对劳动市场产生冲击、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促使全球中小学教育体系发生深刻变革。世界各国纷纷审视教育培养的目标与方向,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形态与教学实践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的设计也面临了全新的挑战。一方面,经济社会的转型、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人们对于美好教育的追求为中小学教育的变革创造了条件。在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们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探索出一大批教育新成果,这些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新需求。另一方面,传统设计思维与习惯使教学空间的设计创新面临了问题与困境。当下,教育变革的新发展与传统教学空间设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新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的研究具有迫切性。基于上述问题,以教学空间为研究对象,以教育变革为研究视角,聚焦在一线城市。从建筑师参与的角度,采取教育学与建筑学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强调教育因素在教学空间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借鉴国内外设计经验,基于国内既有的教育变革新型成果分析教学需求,并以此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学基础和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随后,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从教学空间框架、教学空间要素2个层面,分别对教学空间集、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以此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与策略体系。使教学空间的研究顺应教育的新变革,有助于对我国整个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系统进行补充与拓展,为新时期应对教育变革对教学空间设计带来的挑战提供思路与指导,探索中国未来中小学校。在内容上包括上、下两篇。上篇:设计理论建构(第一、二、三、四、五章)第一章,对研究的背景、对象、综述、方法、创新点与框架等内容进行总体概括。第二、三章,通过全球视角,以在教育实践层面对教学空间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为切入点,分别对国外和国内共10个典型国家的(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史、新型成果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构建国内外(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比较研究平台。深化对教育变革和教学空间的发展创新规律性认识,发现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与作用机制。第四章,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根据建筑设计研究的特点对教育学领域的教学方式进行适应性整合与归纳,引入教学行为研究。运用整合理论构建“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将我国教学方式新成果整合到四个象限中,以此为工具分析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总结共性与趋势。第五章,提出以教学需求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从理论基础、设计原则、设计程序与设计内容方面对传统教学空间的研究与设计进行适应性调整,建立主体研究框架。下篇:设计策略研究(第六、七、八章)第六章,从教学空间框架层面,对教学空间集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对传统研究与设计中采取的单一“功能区”概念进行改良,提出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模式、指标区间与组合方式,为多样化的教学需求提供全面的教学空间框架类型。第七、八章,从教学空间要素层面,分别对功能场室和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基于教学需求归纳10条设计原则,对各空间要素的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功能模块设计与功能模块空间整合进行研究,梳理各空间要素的新功能、新定位、新场景与新形态。在功能场室方面,提出功能复合化的“教学中心”概念优化传统研究中的“专用教室”,共构建15大“教学中心”;在共享空间方面,分别对室内开放空间、校园景观与室外运动场地/设施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章的成果——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核心内容,指出研究的不足与后期研究展望。
董康楠[8](2020)在《高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单元整体教学一般指以单元为基本单位,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规划、统筹安排的教学模式,具有系统性、科学性的特点。单元整体教学改善了传统单篇教学存在的碎片化问题,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注重单元学习中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目前广大研究者及教师对于单元整体教学已有一定的研究,一线也涌现出大量实践案例,但就现有的研究来看,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如单元内涵界定不明,单元组元角度狭隘、单元教学形式固化、单元理念陈旧落后等。恰在此时,2017版新课标的颁布以及其中18个学习任务群的面世,赋予了单元整体教学更为丰富深刻的内涵。课标组专家指出,学习任务群就是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单元也是连接任务群和实际课堂的关键路径。但传统的单元整体教学如何优化升级以满足任务群开展的相关要求,这其中却有着巨大的研究空间。因此,新背景下单元整体教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单元整体教学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访谈调查、案例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对单元整体教学进行了学理梳理,探讨新课改背景下单元整体教学的发展趋向,对当下单元整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因分析。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新背景下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策略,并结合了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以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借助单元这个载体落实课标的要求。本论文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论述研究的缘起、目的和意义,对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理清单元整体教学的发展演变线索和实践探索思路,从整体上梳理和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为单元整体教学概述,明确了单元整体教学的含义、特征、实施意义及理论基础,通过与群文阅读教学的比较,凸显单元整体教学这一模式的特点;通过与学习任务群的探讨,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基于上述分析,探讨新背景下单元整体教学的发展趋向,尝试对单元这一定义进行素养化改造。第三部分通过访谈的方式,对单元整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对其原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第四部分为本文的核心部分,从单元目标的确立、单元内容的确定、单元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和单元评价方式的转变四个层面提出了新课改下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策略。第五部分主要是对新背景下单元整体教学的案例进行分析和反思,指出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的要点及注意事项,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完成从任务群到单元整体教学的分解。
陈慧[9](2020)在《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以盐城市建湖县冈东小学为例》文中指出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要逐渐形成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与理念,以适用于大部分学校的教学活动,通过创新教学手段,有效应用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出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并充分展示出自身的个性,使学生通过阅读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能够提升品质,增强自身素养,形成一定的“内涵”。与此同时,通过研究,使教师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知识、性格、特长、兴趣及习惯能力等,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方案,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在学习上的个性化需求,并基于实践去验证自身所具备的核心素养。这也是为他们的后续成长与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使其可以快速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速度,并将自身所学知识内容,更好地发挥出来,从而实现自身追求和人生价值。本文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培育进行简单阐述和介绍,涉及到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新课改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所提出的新要求等内容,从而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一定的依据和现实条件;第二,分析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特点,提出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基础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整体能力培养以及品质提升方面的影响,意在证明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重要作用;第三,整理小学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的基本框架,并对每一个组成部分做出详细的介绍,包括阅读内容、方法、感悟、目标等等;第四,在分析总结前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语文阅读开放式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教育当中,教师不但要使学生对教材当中的知识,进行全面的理解与认知。与此同时,还需要充分地发挥出语文学科在教育方面的功能,使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学习,实现情操的陶冶,在阅读的同时感受语文课文的意境美,加深学生对阅读的深刻体会,促使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闫美娟[10](2020)在《体验式教学在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文中提出小说作为文学作品的重要类型之一,是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的重要部分,它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很高,所以小说阅读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小说教学应该作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师应该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但目前小说教学状况不容乐观,许多教师仍未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言堂”、追求标准答案、教学思维模式固定等现象仍层出不穷。长此以往,学生的个性、独立思考能力以及人文情怀都得不到发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版)》要求在教学中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称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课程标准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文学阅读也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强调自主体验。因此,在高中小说教学中,将体验式教学法运用其中,为打破教学传统,真正将文学变成“人”学。在已有研究中,关于体验式教学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大部分都集中于小学和初中,而且在小说教学中的应用也比较少,所以本文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小说文体特征,对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小说教学中的可行性进行了探究。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后现代课程观及接受美学等理论都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目的,重视学生在作品中的体验,所以笔者将其作为重要的理论基础,来指导教学。调查发现,高中小说教学存在较大的问题,如教师教学热情较低,学生学习兴趣缺乏等,为此,笔者从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出发,围绕体验式教学提出教学策略。教师层面策略:转变教学思维,树立体验教学意识;开发课程资源,创设体验情境;创建开放式课堂教学,激发学生个性阅读;注重学生自我体验,培养小说鉴赏能力等方面实施体验式教学。学生层面策略:深入小说文本,体验小说之美;结合生活经验,优化文本体验;进行文学批评写作,升华阅读体验。将体验式教学应用于小说教学是一个逐步渗透的过程,本研究结合教学实践,论证了体验式教学在高中语文小说教学应用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对激发高中学生的小说阅读兴趣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关于开放式语文教学模式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开放式语文教学模式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项目式学习在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第四节 项目式学习对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意义 |
一、弥补传统小说阅读教学的短板 |
二、推动小说阅读教学的创新发展 |
第五节 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小说阅读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
一、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
二、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 |
三、符合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
四、符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
第一章 项目式学习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一节 项目式学习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发现学习理论 |
三、合作学习理论 |
第二节 项目式学习的内涵 |
一、概念界定 |
二、基本特征 |
第三节 项目式学习的基本要素 |
一、问题 |
二、学生 |
三、教师 |
第四节 项目式学习的操作流程 |
一、准备阶段 |
二、开展阶段 |
三、评价阶段 |
第二章 项目式学习在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分析 |
第一节 调查基本情况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问卷的编制 |
三、调查样本的选取 |
四、调查过程的实施 |
第二节 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
一、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
二、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
三、小结 |
第三节 问题归纳及分析 |
一、对项目式学习期望高、实践少 |
二、对项目式学习理解不彻底 |
三、项目式学习开展效果欠佳 |
第三章 项目式学习在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
第一节 具体操作流程建构 |
一、准备阶段 |
二、开展阶段 |
三、总结阶段 |
第二节 实践案例及分析 |
一、项目简介 |
二、教学过程 |
三、教学成果 |
四、教学成效与反思 |
第四章 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小说阅读教学中应用的不足与改进策略 |
第一节 项目式学习在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应用的不足 |
一、教师对项目式学习的认识不到位 |
二、项目式学习课程耗时较长 |
三、项目式学习中学生不可预期的行为多 |
四、学生合作意识、探究能力不强 |
第二节 项目式学习在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应用中的策略 |
一、树立正确的项目式学习观 |
二、强化项目式学习的过程管理 |
三、制定系统有效的评价标准 |
四、寻求学校、家庭等多方支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项目式学习在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
附录二 项目式学习在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附录三 项目式学习成果作品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非指示性”教学理念在高中小说教学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时代的要求 |
二、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 |
三、不断发展的语文新课改的要求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非指示性”教学理念的概念界定 |
二、高中小说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
三、后现代课程理论 |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高中小说教学应用“非指示性”教学理念的意义 |
第一节 应用的重要性 |
一、“非指示性”教学理念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非指示性”教学理念能够培养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 |
三、“非指示性”教学理念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
第二节 应用的必要性 |
一、适应新课标发展理念的要求 |
二、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师生关系进行重新定位的要求 |
三、适应教师的教育观从知识本位向发展本位进行转型的要求 |
第三节 应用的价值 |
一、有利于小说文本的多样化解读 |
二、有利于突破教师的思维定势 |
三、有利于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提升文本解读能力 |
第二章 “非指示性”教学理念应用于高中小说教学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
第一节 “非指示性”教学理念现状调查 |
第二节 高中小说教学问题分析 |
第三节 高中小说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内容陈旧 |
二、教学效果不理想 |
三、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大 |
第四节 出现问题的原因 |
一、教师教学方面 |
二、学生学习方面 |
第三章 “非指示性”教学理念在高中小说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第一节 应用的可行性 |
一、“非指示性”教学理念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的成熟 |
二、学生对其的接受和适应程度较好 |
三、“非指示性”教学理念适应了小说教学的特点 |
第二节 应用原则 |
一、以“非指示性”教学理念为引导 |
二、以师生平等对话为基础 |
三、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鉴赏能力为目的 |
第三节 应用策略 |
一、进行开放式阅读,丰富教学内容 |
二、进行互动式交流,加强学习效果 |
三、进行多元化解读,激发学习兴趣 |
第四章 “非指示性”教学理念应用前后的教学案例对比 |
第一节 中国古典小说案例对比——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 |
一、教学设想 |
二、教学过程 |
三、教学反思 |
第二节 “非指示性”中国现代小说教学案例对比——以《边城》为例 |
一、教学设想 |
二、教学流程 |
三、教学反思 |
第三节 外国小说案例对比——以《老人与海》为例 |
一、教学设想 |
二、教学流程 |
三、教学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非指示性”教学理念了解及应用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高中小说教学情况调查问卷调查问卷 |
附录三 选文统计 |
致谢 |
(3)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新时代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创新教学的要求 |
2.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要求 |
3.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创新教学的紧迫性 |
4.个人的研究兴趣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趋势 |
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内涵、特点及价值 |
(一)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内涵 |
(二)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特点 |
1.创造性 |
2.研究性 |
3.智慧性 |
4.生成性 |
5.民主性 |
(三)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价值意义 |
二、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的研究分析 |
(一)研究设计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及内容 |
3.研究工具 |
(二)研究实施 |
(三)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1.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分析 |
2.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讨论 |
三、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中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存在问题 |
1.教师对创新教学存在误解 |
2.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不足 |
(二)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与施行存在不一致的问题 |
1.教师对创新教学准备的认知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
2.教师对教学资源创新利用的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
3.教师对教学内容创新设计的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
4.教师对教学方法创新运用的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
5.教师对创新教学评价的认知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
(三)教师对创新教学的施行存在问题 |
1.教师重教轻学,缺乏实质创新 |
2.创新流于形式,缺乏教学实效 |
四、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中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一)创新教学环境的缺失 |
1.国家宏观教学要求的偏失 |
2.学校创新氛围条件的薄弱 |
(二)教师创新教学素养的欠缺 |
1.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落后 |
2.教师自我教学反思的淡漠 |
3.教师创新教学素质的缺乏 |
(三)学生个体能动性的不足 |
1.学生个性差异的束缚 |
2.学生学习能动性的缺位 |
五、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优化策略与建议 |
(一)国家宏观要求具体明确,给予教师创新教学指导 |
1.创新教学内涵的正确清晰定位 |
2.新课改与新教材的切实明晰指引 |
3.教育考试制度的适时有效调整 |
(二)学校完善组织创新联动,营造创新教学氛围条件 |
1.创设良好的创新教学环境 |
2.完善教学资源条件的供给 |
3.改善教师评价与奖励体制 |
4.减轻教与学的双重压力 |
(三)教师自主创新提升,优化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 |
1.增强创新教学意识及理念 |
2.提高教师的创新教学素养 |
3.生成具体的创新教学实践 |
4.强化教师的学生主体意识 |
5.加强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 |
6.形成个性的教学艺术风格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课堂观察记录表 |
附录三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四 教师调查问卷 |
致谢 |
(4)小学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
1.3.1 概念界定 |
1.3.2 文献综述 |
第2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2.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2.1.1 教学目标不明确 |
2.1.2 教学内容枯燥 |
2.1.3 学生兴趣低下 |
2.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存在的原因 |
2.2.1 教学方法陈旧 |
2.2.2 教学模式固化 |
2.2.3 学生缺乏个性化阅读 |
第3章 小学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策略 |
3.1 开放式教学资源 |
3.1.1 开放教材资源 |
3.1.2 开放时空资源 |
3.1.3 开放媒体资源 |
3.2 开放式教学理念 |
3.2.1 开放式教学目标 |
3.2.2 开放式教学方法 |
3.2.3 开放式师生关系 |
3.3 开放式教学评价 |
3.3.1 鼓励答案的多样化 |
3.3.2 善用多元的教学评价 |
3.3.3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 |
第4章 小学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
4.1 案例分析一:《麦哨》 |
4.1.1 教学内容分析 |
4.1.2 教学过程实录 |
4.1.3 教学案例分析 |
4.2 案例分析二:《乡下人家》 |
4.2.1 教学内容分析 |
4.2.2 教学过程实录 |
4.2.3 教学案例分析 |
4.3 案例分析三:《早发白帝城》 |
4.3.1 教学内容分析 |
4.3.2 教学过程实录 |
4.3.3 教学案例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质的研究 ——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施现状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4 研究综述 |
1.5 研究方法 |
2 高中交际语境写作理论探析 |
2.1 高中交际语境写作理论要素 |
2.1.1 作者与作者意识 |
2.1.2 读者与读者意识 |
2.1.3 写作目的与目的意识 |
2.1.4 写作话题与话题意识 |
2.2 高中交际语境写作理论基础 |
2.2.1 功能语言学理论 |
2.2.2 情境认知理论 |
2.2.3 接受美学理论 |
2.2.4 建构主义理论 |
3 “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施现状”研究设计 |
3.1 研究策略 |
3.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3.3 研究过程 |
3.3.1 访谈对象的选取 |
3.3.2 研究资料的收集 |
3.3.3 研究资料的分析 |
3.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3.5 研究伦理 |
3.5.1 自愿原则 |
3.5.2 保密原则 |
3.5.3 公正合理原则 |
4 “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施现状”现实样态 |
4.1 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理论的意识取向 |
4.1.1 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范式三促进 |
4.1.2 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育人三维度 |
4.2 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1 高考层面:根本指挥机制 |
4.2.2 外界层面:外在推力机制 |
4.2.3 教师层面:内驱动力机制 |
4.3 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施的理想愿景 |
5 “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施现状”结论与启示 |
5.1 “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施现状”总体框架 |
5.2 基于研究结果的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施建议 |
5.2.1 强化高考写作命题,充分发挥指挥棒的引领作用 |
5.2.2 回归高考教育本体功能,唤起外界对写作教学的重视 |
5.2.3 打造终身学习者角色,树立以生为本的职业信念 |
5.3 “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案例设计探索 |
5.3.1“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案例设计1 |
5.3.2“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案例设计2 |
5.3.3“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案例设计3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研究邀请同意书 |
附录2 访谈提纲 |
附录3 访谈记录节选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6)深度学习视野下高中文言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现实困境:高中语文教学的浅层化现象 |
(二)学科诉求:语文学科价值的重构 |
(三)理论启示:深度学习研究的兴起 |
二、研究问题 |
(一)问题选择的基本思路 |
(二)研究问题的阐述 |
三、研究的意义 |
(一)实践意义 |
(二)理论意义 |
四、概念界定 |
(一)深度学习 |
(二)教学策略 |
(三)文言文教学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
一、语文学科本质及语文教育的演进 |
(一)语文学科的本质 |
(二)语文教育的演进 |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研究及困境 |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研究 |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
三、教学策略的转变及理论基础 |
(一)教学策略的内涵 |
(二)教学策略的转变 |
(三)教学策略转变的理论基础 |
四、深度学习理论相关研究 |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 |
(二)深度学习的本质及特征 |
(三)深度学习的影响因素 |
(四)深度学习的实践探索 |
五、语文深度学习的研究 |
(一)语文深度学习的内涵及特征 |
(二)语文深度学习的研究 |
(三)语文深度学习教学设计的必要前提 |
(四)语文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 |
六、研究启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
(一)研究思路的阐述 |
(二)论文框架 |
二、质化为主的研究取向 |
三、研究方法的确立 |
(一)问卷调查法 |
(二)访谈法 |
(三)课堂观察法 |
(四)案例分析法 |
(五)准实验研究法 |
四、研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
第四章 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 |
一、问卷及访谈调查的结果分析 |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目标的结果分析 |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结果分析 |
(三)高中文言文教学活动的结果分析 |
(四)高中文言文教学评价的结果分析 |
二、课堂观察结果及分析 |
(一)教师教学课堂观察分析 |
(二)学生学习课堂观察分析 |
三、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教学目标停留在浅层分数目标,忽视语文素养的深层目标 |
(二)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文本范畴,缺乏文言关键能力的总体设计 |
(三)教学活动固化于串讲和分析,难以形成文言整体语感 |
(四)教学评价囿于知识评判,缺乏对学生文言文学习过程的指导 |
第五章 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教学典型案例的设计过程及设计策略提炼 |
一、尝试和探索:“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第一轮设计 |
(一)第一轮设计的整体方案 |
(二)第一轮设计的反思和总结 |
二、调整和改进:“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第二轮设计 |
(一)第二轮设计的整体方案 |
(二)第二轮设计的反思和总结 |
三、提升和应用:“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第三轮设计 |
(一)第三轮设计的整体方案 |
(二)第三轮重点课时教学设计 |
四、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教学设计策略的提炼 |
(一)内容设置层级点 |
(二)目标挖掘能力点 |
(三)情境统摄探究点 |
(四)评价贯穿表现点 |
第六章 “择生与择死”单元教学效果分析及实施策略提炼 |
一、“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教学效果调查 |
(一)访谈结果分析 |
(二)学生习作改进过程分析 |
二、A班与B班教学效果的对比情况调查 |
(一)测试结果分析 |
(二)访谈结果分析 |
(三)情境性测试结果 |
三、教学效果分析 |
(一)学生探究文本价值,实现文言文内容的深度理解 |
(二)学生具有一定的文言文迁移能力,逐步实现文言文关键能力目标 |
(三)学生在积极言语活动中学习兴趣增加,明确文言文古为今用的价值 |
(四)学生总结创设整体语境的文言文阅读方法,促进学生自我反思 |
四、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实施策略提炼 |
(一)阅读探寻着力点 |
(二)目标针对阶段点 |
(三)对质激发兴趣点 |
(四)输出注重思维点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一)深度学习教学策略可以解决高中文言文教学浅层化问题 |
(二)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策略归纳 |
(三)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实施策略提炼 |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改进建议 |
(一)借助深度学习主题培训,促进语文教师教育理念的深度理解 |
(二)加强教研组文言文深度学习案例开发,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
(三)倡导教师实施深度学习教学策略,增进文言文教学实效 |
三、研究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二)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7)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上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时代变迁引发全球人才培养的新趋势 |
1.1.2 教育变革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新需求 |
1.1.3 教学空间设计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
1.2 研究边界 |
1.2.1 主要学科:教育学与建筑学 |
1.2.2 研究对象:教学空间 |
1.2.3 研究视角:教育变革 |
1.2.4 地域界定:一线城市 |
1.2.5 时间语境:当代 |
1.2.6 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 |
1.2.7 教育类型:公办、普通教育 |
1.3 研究内容 |
1.3.1 影响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要素: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 |
1.3.2 国内外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
1.3.3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与设计策略研究 |
1.4 研究综述 |
1.4.1 教育变革研究综述 |
1.4.2 教学空间研究综述 |
1.4.3 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 |
1.4.4 总体研究评述 |
1.5 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
1.5.1 研究目的:应对教学空间设计新挑战,助力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 |
1.5.2 研究意义:对现状研究和设计的补充与拓展 |
1.5.3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方法 |
1.6.1 跨学科研究 |
1.6.2 比较研究 |
1.6.3 类型学研究 |
1.6.4 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 |
1.6.5 文献研究 |
1.6.6 前沿会议论坛与网络资源利用 |
1.6.7 案例调研、访谈与分析 |
1.7 研究框架 |
1.8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国外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
北美洲 |
2.1 美国 |
2.1.1 美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
2.1.2 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新型成果:磁石学校与特许学校 |
2.1.3 真实教育与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变革 |
2.1.4 开放式与小型教学单元的教学空间 |
欧洲 |
2.2 芬兰 |
2.2.1 芬兰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
2.2.2 适应完整公民发展需求的教育变革 |
2.2.3 整体性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
2.3 英国 |
2.3.1 英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
2.3.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
2.3.3 常规教室与共享功能相结合的教学空间 |
2.4 法国 |
2.4.1 法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
2.4.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
2.4.3 基于传统空间模式改良的教学空间 |
2.5 德国 |
2.5.1 基础知识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
2.5.2 注重共享空间表达的教学空间 |
大洋洲 |
2.6 澳大利亚 |
2.6.1 澳大利亚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
2.6.2 推动个性化教育的教育变革 |
2.6.3 极富开放性的教学空间 |
亚洲 |
2.7 日本 |
2.7.1 日本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
2.7.2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
2.7.3 常规空间与共享空间共融的教学空间 |
2.8 韩国 |
2.8.1 韩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
2.8.2 对传统教育弊端进行改良的教育变革 |
2.8.3 对传统空间模式进行适应性调整的教学空间 |
2.9 新加坡 |
2.9.1 新加坡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
2.9.2 兼顾学术教育与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变革 |
2.9.3 小型教学单元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
2.10 国外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
2.10.1 教育变革的实施途径:教育多样化 |
2.10.2 教学空间的设计基础:教学需求 |
2.10.3 教学空间的设计程序:多方协同 |
2.10.4 教学空间的设计内容:整体设计 |
2.11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
3.1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与探索期(1949年-2010年) |
3.1.1 教育初创期:从旧教育到新教育的过渡(1949年-1966年) |
3.1.2 教育迷茫期:文革影响下的发展停滞(1966年-1978年) |
3.1.3 教育复兴期:教育普及和素质教育探索(1978年-1999年) |
3.1.4 教育转型期:素质教育曲折发展(1999年-2010年) |
3.1.5 历史经验总结:影响教育与教学空间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
3.2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新变革期(2010年-至今) |
3.2.1 教育发展新环境 |
3.2.2 教育政策新导向 |
3.2.3 教育变革新驱动 |
3.3 我国教育变革新型成果 |
3.3.1 基于传统教育进行局部优化 |
3.3.2 对传统教育进行系统性革新 |
3.4 我国教育变革发展趋势 |
3.4.1 课程设置:对学生个性需求的尊重 |
3.4.2 教学方式:教育与真实生活的结合 |
3.4.3 其他类型: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 |
3.5 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典型新型成果调研 |
3.5.1 上海德富路中学 |
3.5.2 深圳荔湾小学 |
3.5.3 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科华学校 |
3.5.4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
3.5.5 深圳红岭实验小学 |
3.5.6 北京中关村三小万柳校区 |
3.5.7 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 |
3.5.8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改造)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研究 |
4.1 教学方式在建筑学领域适应性研究综述 |
4.2 分析工具建构:教学方式整合模型 |
4.2.1 影响因素纳入 |
4.2.2 模型建构借鉴:整合理论 |
4.2.3 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建构与利用 |
4.2.4 完整教学需求集合 |
4.3 教学组织下的教学需求发展研究 |
4.3.1 行政班制教学 |
4.3.2 包班制教学 |
4.3.3 走班制教学 |
4.3.4 混班/混龄制教学 |
4.3.5 研究小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建构 |
5.1 设计创新驱动的丰富 |
5.2 理论基础:教育学与建筑学相关理论 |
5.2.1 “做中学”理论 |
5.2.2 建构主义理论 |
5.2.3 问题求解理论 |
5.2.4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
5.2.5 学校城市理论 |
5.2.6 空间环境教育理论 |
5.3 设计原则:教育学与建筑学的相辅相成 |
5.3.1 适应当下并面向未来的教学需求 |
5.3.2 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 |
5.4 设计程序:多方协同的良性互动 |
5.4.1 教育机构:空间的需求提出者与评价者 |
5.4.2 设计机构:空间的表达者与中坚力量 |
5.4.3 政府管理机构(或代建机构):空间发展的推动者 |
5.4.4 施工机构:空间建造品质的保障者 |
5.4.5 设备研发与供应机构:空间运营的支持者 |
5.5 设计内容:对传统设计方法与策略的适应性调整 |
5.5.1 空间框架:教学空间集 |
5.5.2 空间要素: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 |
5.6 本章小结 |
下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
第六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设计策略 |
6.1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
6.1.1 教学空间集 |
6.1.2 组成要素 |
6.1.3 教学空间集类型学最新研究综述 |
6.2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建构 |
6.2.1 教学空间集模式大类 |
6.2.2 教学空间集模式子类 |
6.2.3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 |
6.2.4 教学空间集模式实例 |
6.3 教学空间集指标研究 |
6.3.1 相关研究综述与研究样本选取 |
6.3.2 单位教学空间集内的学生人数 |
6.3.3 单位教学空间集的面积指标 |
6.3.4 教学空间集指标优化与建议 |
6.4 教学空间集组合方式 |
6.4.1 串联组合 |
6.4.2 围绕全校共享空间组合 |
6.4.3 空间立体互通组合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功能场室设计策略 |
7.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
7.1.1 教学中心 |
7.1.2 技术路线 |
7.2 设计原则 |
7.2.1 空间形式:多样化与个性化 |
7.2.2 空间功能:功能复合化 |
7.2.3 空间边界:灵活性、透明性与复杂性 |
7.2.4 空间环境:沉浸式教学氛围 |
7.2.5 空间要素:设计要素教材化 |
7.2.6 空间交互:泛在互联的智慧校园 |
7.2.7 空间品质:人文关怀 |
7.2.8 空间余地:留白设计 |
7.3 集体中心(原普通教室) |
7.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
7.3.2 功能复合化的“集体中心” |
7.3.3 功能最简化的精神属性“集体中心” |
7.4 信息共享中心(原图书馆/室) |
7.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书为本 |
7.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自主学习与交互场所 |
7.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独立馆室与开放式阅览区 |
7.5 科研中心(原实验室) |
7.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仪器为本 |
7.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授课与操作并重 |
7.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空间与高新实验设备相结合 |
7.6 人文中心(原史地教室) |
7.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
7.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文化高地 |
7.6.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
7.7 艺术中心(原美术、书法教室) |
7.7.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授课练习 |
7.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素质拓展 |
7.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展示 |
7.8 表演中心(原音乐、舞蹈教室) |
7.8.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
7.8.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表演功能强化 |
7.8.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多样化与专业化 |
7.9 生活技能中心(家政教室,原劳技教室) |
7.9.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模仿操作 |
7.9.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真实技能获取 |
7.9.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9.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
7.10 互联网中心(原计算机教室) |
7.10.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设备为本 |
7.10.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提升信息素养 |
7.10.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互联网共享区与辅助教学资源 |
7.11 创新中心(创客教室、STEM教室等) |
7.11.1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创新与实践 |
7.11.2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11.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
7.12 生活中心(原食堂与学生宿舍) |
7.12.1 食堂:适应学生新的生活习惯与教学行为外延 |
7.12.2 学生宿舍:空间品质打造 |
7.13 运动中心(原风雨操场) |
7.1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经济性为本 |
7.1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化运动 |
7.13.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经济性与多样化兼顾 |
7.14 教师研修中心(原教务办公室) |
7.14.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独立办公场所 |
7.1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适应教师成长 |
7.1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1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办公环境营造与教育属性强化 |
7.15 民主管理中心(原行政办公室) |
7.15.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权威塑造 |
7.1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民主塑造 |
7.1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1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去中心化 |
7.16 社区纽带中心(原校门和围墙) |
7.1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隔离社区 |
7.1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社区纽带 |
7.16.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16.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共享与纽带 |
7.17 卫生中心(原卫生间) |
7.17.1 传统需求与设计:基本生理需求 |
7.1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卫生意识与心理尊重 |
7.1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1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如厕环境与空间趣味性 |
7.18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共享空间设计策略 |
8.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
8.1.1 概念与分类 |
8.1.2 技术路线 |
8.2 设计原则 |
8.2.1 共通性设计原则 |
8.2.2 设计要素游戏化 |
8.2.3 设计要素自然化 |
8.3 室内开放空间 |
8.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辅助课下活动 |
8.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辅助与互补结合 |
8.3.3 “辅助”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舒适性与趣味性 |
8.3.4 “互补”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开放性与灵活性 |
8.3.5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式空间边界 |
8.4 校园景观 |
8.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视觉观赏为本 |
8.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教育属性强化 |
8.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8.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复杂化校园景观设计 |
8.5 室外运动场地/设施 |
8.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性与无趣性 |
8.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性与趣味性 |
8.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游戏化与自然化 |
8.6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主要成果与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高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一章 单元整体教学概述 |
第一节 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 |
一、单元整体教学的含义 |
二、单元整体教学的特征 |
三、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意义 |
四、单元整体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二节 单元整体教学与群文阅读教学的关系 |
一、群文阅读教学概述 |
二、单元整体教学和群文阅读教学的联系 |
三、单元整体教学和群文阅读教学的区别 |
第三节 单元整体教学与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关系 |
一、学习任务群概述 |
二、单元整体教学和学习任务群的联系 |
第四节 新课标下单元整体教学的发展趋向 |
一、“小单元”:单元整体教学的传统理解 |
二、“大单元”:单元整体教学的优化升级 |
第二章 单元整体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一节 访谈调查的基本情况 |
一、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访谈内容及设计思路 |
一、访谈内容 |
二、设计思路 |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三节 单元整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
一、单元整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
二、归因分析 |
第三章 新课标下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策略 |
第一节 新课标下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确立 |
一、紧扣单元开放有序的特性 |
二、落实课标素养培育的要求 |
三、体现学生单元主体的地位 |
第二节 新课标下单元整体教学内容的确定 |
一、基于课程方案规划单元周期 |
二、基于任务群确定单元主题 |
三、基于真实情境设计单元活动 |
第三节 新课标下单元整体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
一、以教师引导为主线 |
二、以学生自学为主体 |
第四节 新课标下单元整体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 |
一、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评价 |
二、以发展为取向开展评价 |
第四章 新课标下单元整体教学实践案例及分析 |
第一节 新课标下单元整体教学案例设计思路及分析 |
一、价值目标:指向核心素养 |
二、情境主题:贴近真实生活 |
三、流程设计:整合资源活动 |
四、学习评价:教学评一体化 |
第二节 新课标下单元整体教学案例反思 |
一、把握单元内在的逻辑 |
二、注重单元主题的选取 |
三、强调教师观念的转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以盐城市建湖县冈东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一章 小学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关系 |
第一节 小学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的概念及特点 |
第二节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及培育路径 |
第三节 小学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关系 |
第二章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目标定位 |
第一节 开阔心胸:在开放式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 |
第二节 开放提升:在开放式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
第三节 开明交流:在开放式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
第四节 开放思维:在开放式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智能的全面发展 |
第三章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问题分析 |
第一节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冈东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 |
第二节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冈东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分析 |
第三节 调查结果反思:如何更好地实现“开放式”阅读教学? |
第四章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对策研究 |
第一节 营造开放式阅读教学环境 |
第二节 设计开放式阅读教学内容 |
第三节 培养开放式语文阅读思维 |
第四节 创新开放式阅读教学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体验式教学在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的具体问题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访谈法 |
1.4.4 案例分析法 |
1.5 研究思路 |
2 研究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体验 |
2.1.2 小说 |
2.1.3 体验式教学 |
2.2 国内相关研究 |
2.2.1 关于“高中小说教学”的研究 |
2.2.2 关于“体验式教学在小说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 |
3 高中小说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
3.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3 后现代课程观 |
3.4 接受美学 |
4 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小说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
4.1 体验式教学在小说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
4.2 高中阶段实施体验式教学的优势 |
4.3 国家政策、教材、教学方面的有利条件 |
4.4 体验式教学本身的特殊性 |
5 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小说教学中应用的现状调查 |
5.1 调查研究设计 |
5.1.1 调查目的 |
5.1.2 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
5.1.3 调查工具 |
5.1.4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5.2 调查结果统计 |
5.2.1 学生问卷数据统计 |
5.2.2 教师问卷数据统计 |
5.2.3 教师访谈整理 |
5.3 存在问题分析 |
5.3.1 学生在学习小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5.3.2 教师在小说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5.4 问题原因分析 |
5.4.1 应试教育和升学压力对学生的限制 |
5.4.2 教师的教学方式的不足以及自身素养的欠缺 |
5.4.3 学生自身文学素养较低 |
5.4.4 学校教学组织不合理 |
6 高中小说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
6.1 转变教学思维,树立体验教学意识 |
6.1.1 强化教师体验式教学意识 |
6.1.2 加强教师小说文体意识 |
6.2 开发课程资源,创设体验情境 |
6.2.1 善于利用教材,引导学生体验 |
6.2.2 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学生阅读兴趣 |
6.2.3 指导“翻拍”小说片段,在真实情境中体验 |
6.3 创建开放式课堂教学,激发学生个性阅读 |
6.4 注重学生自我体验,培养小说鉴赏能力 |
6.4.1 培养学生小说感,走进体验之门 |
6.4.2 深入小说文本,体验小说之美 |
6.4.3 结合生活经验,优化学生体验 |
6.4.4 进行文学批评写作训练,升华阅读体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体验式教学下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应用调查问卷 |
附录 B 体验式教学下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应用调查问卷 |
附录 C 访谈提纲 |
附录 D 《最后的常青藤叶》教学案例 |
致谢 |
四、关于开放式语文教学模式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项目式学习在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王思维.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9)
- [2]“非指示性”教学理念在高中小说教学的应用研究[D]. 刘飞. 喀什大学, 2021(07)
- [3]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研究[D]. 曲平.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小学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研究[D]. 杨濡源.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5]质的研究 ——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施现状个案研究[D]. 张蕾.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6]深度学习视野下高中文言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D]. 刘倩.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7]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D]. 苏笑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8]高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D]. 董康楠.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9]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以盐城市建湖县冈东小学为例[D]. 陈慧.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6)
- [10]体验式教学在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D]. 闫美娟.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