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氧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康复效果

高压氧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康复效果

一、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hyperbaric oxygenation on new-born with hypoxic and ischemic encephalopathy(论文文献综述)

曹建玉,朱璐兰,杨许艳,谭玲玲,罗姣,袁凤娇[1](2021)在《高压氧治疗仪联合综合护理在轻中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仪联合综合护理在轻中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医院收治的105例轻中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给予综合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高压氧治疗仪干预,比较两组智力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结果干预前,两组MDI、P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6个月,观察组MDI、PD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仪联合综合护理在轻中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显着,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智力发育及运动发育。

刘金凤,朱明,刘培培[2](2021)在《常压高流量吸氧训练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在儿童高压氧治疗中的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进高压氧舱前给予患儿常压高流量吸氧训练及心理护理干预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儿科康复病房于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并发脑损伤患儿6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常压高流量吸氧训练联合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NBNA评分、DQ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压高流量吸氧训练联合心理护理干预能明显提高高压氧治疗效果,值得在脑损伤康复治疗阶段推广。

吴小玲,黄翠兰,王珍春[3](2021)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应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联合高压氧治疗的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应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联合高压氧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9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8例HIE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予以高压氧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症状改善时间、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清学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意识、肌张力、吸吮能力、原始反射恢复正常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大脑中动脉的Vs、Vd、Vm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IGF-1、GH均高于对照组,sICAM-1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死亡率及随访1年的后遗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联合高压氧治疗HIE可缩短症状恢复时间,改善血流动力学,保护脑组织功能,降低死亡率及后遗症发生率。

曲乐[4](2020)在《针刺本神穴抑制宫内窘迫HIBD大鼠海马炎症反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针刺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以下简称HIBD)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探讨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介导的海马炎症反应和小胶质细胞在HIBD中的作用,评价针刺对HIBD大鼠海马炎症反应和小胶质细胞的影响,初步研究针刺对缺氧缺血损伤后脑组织神经保护作用和改善社交障碍的机制。方法:采用宫内窘迫造模法制作HIBD模型,于离乳后针刺双侧本神穴,每日一次,连续干预14天。本实验主要包括:通过行为学实验如蔗糖偏好率、旷场实验、三箱社交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以评价针刺对HIBD大鼠行为学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β(IL-18)含量,应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大鼠海马组织NLRP3、凋亡相关斑点蛋白(ASC)、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aspase-1)蛋白相对表达量,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小胶质细胞阳性标记物离子钙结合蛋-1(IBA-1)表达,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病理结构变化。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探索陌生鼠时间(%)明显减少(P<0.01),HIBD大鼠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障碍,与模型组大鼠相比,针刺组大鼠探索陌生鼠时间(%)明显增加(P<0.01),与假针刺组相比,针刺组大鼠探索陌生鼠时间(%)显着增多(P<0.001),提示针刺可以改善HIBD大鼠的社交障碍。(2)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IL-1β、IL-18的含量显着增多(P<0.01,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血清IL-1β、IL-18的含量降低(P<0.01,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的NLRP3、ASC、Caspase-1表达升高(P<0.05,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针刺组大鼠海马组织的NLRP3、ASC、Caspase-1表达降低(P<0.01,P<0.01,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CA1、CA3区IBA-1免疫荧光染色积分光密度值升高(P<0.001,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大鼠海马组织CA1、CA3区IBA-1免疫荧光染色积分光密度值降低(P<0.01,P<0.01)。(3)正常组大鼠海马CA1、CA3区脑组织神经元细胞排列整齐、层次清晰,细胞圆润饱满且轮廓清楚;模型组大鼠脑组织神经元受损,表现为神经元细胞排列松散、固化萎缩,胞质与核仁分界模糊,整个细胞着色深染;针刺组大鼠海马CA1、CA3区脑组织神经元细胞结构较模型组有所改善,虽然细胞排列不如正常组整齐致密,但细胞边界较光滑,核仁较清晰,出现细胞固化、萎缩、深染的情况较少。结论:1.本研究发现HIBD大鼠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障碍,针刺可改善HIBD大鼠的社交障碍;2.针刺能够减轻HIBD大鼠脑部海马组织炎症反应,降低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含量以及减少小胶质细胞激活,从而促进缺氧缺血损伤后脑组织神经保护作用。

李森[5](2019)在《无神经系统症状产前胎心减慢新生儿预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围产期缺氧是新生儿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电子胎心监护(electronic fetal heart rate monitoring,EFR)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的产前胎儿监护技术,能早期、敏感发现可能的胎儿宫内缺氧。由于EFR识别胎儿宫内状况的特异性差,以及缺乏早期评估新生儿脑损伤风险的有效手段,许多新生儿因产前“病理性”胎心率模式(尤其是胎心减慢)转入新生儿科。然而,他们中仅有极少数会发生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绝大多数患儿住院期间没有发现任何异常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脐动脉血血气被认为能反映胎儿宫内情况,提供新生儿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信息。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新生儿脑部疾病最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客观反映临床病情并指导预后。过去国内外研究多集中于病情较重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对有围产期缺氧但无脑病症状新生儿的预后以及脐动脉血血气对这部分“健康”新生儿的预后(尤其是远期神经系统预后)预测价值的研究很少,且结论存在明显分歧。基于此,我们设计了前瞻性队列研究。本研究第一部分探讨出生时脐动脉血血气指标(pH、碱剩余、乳酸)、外周血NSE以及胎龄、体重、产次、产式等因素与短期结局(生后2-8天MRI)的关系;第二部分研究脐动脉血pH、碱剩余、乳酸、外周血NSE等对神经系统远期结局(生后4-6月BayleyⅡ评分)的预测价值;第三部分进一步探讨这部分新生儿MRI表现与远期神经系统预后的关系。第一章 脐动脉血pH、碱剩余、乳酸、外周血NSE对无神经系统症状产前胎心减慢新生儿头颅MRI预测价值研究目的:研究有产前胎心减慢但无脑病症状的足月新生儿生后2-8天头颅MRI表现及其影响因素,以及脐动脉血pH、碱剩余、乳酸、外周血NSE等对头颅MRI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产科出生,因“产前胎心减慢”转入新生儿科,但住院期间无异常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的新生儿,对其进行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胎儿娩出后立即进行脐动脉血血气分析,出生后6-24小时测量外周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出生后2-8天进行头颅MRI检查(T1WI+T2WI+DWI),以MRI结果是否异常作为短期神经系统结局。结果:148例患儿纳入本研究,最终有140人进行了头颅MRI检查,其中125人(89.3%)MRI异常,15人(10.7%)MRI正常。磁共振异常患儿与磁共振正常患儿相比,脐动脉血BE、乳酸、剖宫产率具有显着差异(P<0.05)。MRI异常患儿脐动脉血pH、1min Apgar评分较正常患儿低,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乳酸为磁共振异常的危险因素(OR 1.896,95%CI 1.254~2.867,P=0.002),剖宫产为磁共振异常的保护因素(OR0.113,95%CI 0.024~0.541,P=0.006)。进一步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检测脐动脉血乳酸对头颅MRI异常的诊断价值。曲线下面积为0.781(95%CI 0.638~0.924,P<0.001),根据约登指数最大的原则,确定最佳截点为4.75mmol/L。以乳酸>4.75mmol/L预测MRI异常的敏感性为88.0%,特异性 66.7%,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为 95.5%,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为 40.7%。结论:无脑病症状产前胎心减慢的新生儿生后2-8天头颅MRI多显示不同程度的异常。脐动脉血乳酸对头颅MRI是否异常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第二章 脐动脉血pH、碱剩余、乳酸、外周血NSE对无神经系统症状产前胎心减慢新生儿生后4-6月Bayley评分预测价值研究目的:探讨产前有胎心减慢的无脑病症状新生儿生后4-6月Bayley Ⅱ评分异常情况以及脐动脉血pH、碱剩余、乳酸、外周血NSE等对其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出生,因“产前胎心减慢”入住新生儿科,但住院期间无异常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的新生儿,对其进行前瞻性观察研究及长期随访。出生后立即进行脐动脉血血气分析,生后6-24小时测量外周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出院后长期随访,以生后4-6月Bayley Ⅱ评分是否异常作为患儿远期神经系统结局。结果:共148例患儿纳入本研究,最终共有134名(90.5%)新生儿在出生后4~6月进行了 Bayley Ⅱ评分,其中,116人(86.6%)Bayley Ⅱ评分正常,18人(13.4%)评分异常。BayleyⅡ评分异常患儿与评分正常患儿相比,只有脐动脉血BE具有显着差异(-8.59±3.14vs-6.60±3.00,P=0.010)。多因素分析显示,BE(用负值表示)为Bayley Ⅱ评分异常的保护因素(OR 0.671,95%CI 0.483-0.930,P=0.017),脐动脉血pH、乳酸、NSE、1min Apgar评分、产式等均非BaleyⅡ评分异常的预后因素。进一步作ROC检测BE对4-6月Bayley Ⅱ评分异常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为0.674(95%CI 0.552~0.795,P=0.018),根据约登指数最大的原则,确定最佳截点为-6.05mmol/L。以BE<-6.05mmol/L预测Bayley Ⅱ评分异常的敏感性为88.9%,特异性为44.0%,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为 96.7%,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为 17.3%。结论:无脑病症状产前胎心减慢新生儿4-6月Bayley Ⅱ评分仅10%左右异常,且多为轻度异常。脐动脉血碱剩余可能能反映这部分新生儿的长期神经系统预后。第三章 无神经系统症状产前胎心减慢新生儿头颅MRI表现与长期预后关系的初步探讨目的:初步探讨无神经系统症状产前胎心减慢足月新生儿头颅MRI表现与远期神经系统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出生,因“产前胎心减慢”入住新生儿科,但住院期间无异常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的新生儿,对其进行前瞻性观察研究及长期随访。出生时常规进行脐动脉血血气分析,生后6-24小时测量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生后2-8天进行头颅MRI检查(T1WI+T2WI+DWI),以生后4-6月Bayley Ⅱ评分是否异常作为患儿远期结局。结果:148例患儿被纳入本研究,最终共134人(90.5%)进行了头颅MRI检查及4-6月Bayley Ⅱ评分。116名(86.6%)患儿评分正常,18名(13.4%)患儿评分异常。MRI主要异常表现及结局:1)脑白质肿胀44例(32.8%),其中9例(20.5%)评分异常;2)颅内出血:其中,硬膜下出血64例(47.8%),12例(18.8%)评分异常;蛛网膜下腔出血32例(23.9%),3例(9.4%)评分异常;皮层及皮层下白质出血17例(12.7%),4例(23.5%)评分异常;深部脑白质出血2例(1.5%),评分均正常;小脑出血11例(8.2%),2例(18.2%)评分异常;脑室内出血12例(9.0%),3例(25.0%)评分异常;3)皮层及其下白质T1WI点线状高信号34例(25.4%),7例(20.6%)评分异常;4)深部脑白质(额叶深部、放射冠、脑室旁白质及侧脑室壁)高信号21例(15.7%),其中8例(38.1%)评分异常;5)基底节、丘脑、内囊信号异常15例(11.2%),3例(20.0%)评分异常。组间比较显示,深部脑白质(额叶深部白质、放射冠、脑室旁白质及侧脑室壁)高DWI信号的患儿评分异常率较无深部脑白质信号异常的患儿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有基底节、丘脑或内囊信号异常的患儿与无基底节、丘脑或内囊信号异常的患儿相比,评分异常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皮层及其下白质出血(OR4.560,95%CI 1.108~18.762,P=0.036)、深部白质信号增高(OR 7.316,95%CI 2.263~23.649,P=0.001)为Bayley Ⅱ评分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无脑病症状产前胎心减慢新生儿头颅MRI表现与预后的关系与HIE患儿的不尽相同。MRI上深部脑白质DWI高信号以及皮层及其下白质出血可能和远期神经发育迟缓有关。

刘结民[6](2019)在《热敏灸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小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热敏灸大椎穴治疗新生儿小鼠缺氧缺血性脑病(NHIE)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SPF级健康ICR小鼠(重约3~5g)按随机对照原则分成假手术组、缺氧缺血模型组、艾灸治疗组;艾灸治疗组依据小鼠尾温变化再次分为非热敏灸组(尾温未上升)和热敏灸组(尾温升高)。缺氧缺血模型组、艾灸治疗组按照Rice-Vannucci和Levine的方法制备NHIE模型;以生长发育的体重、神经行为学测试(翻正反射、悬崖躲避试验、趋地反射试验、抓力试验)、形态学观察、TTC、TUNEL、caspase-9为检测指标。结果:纳入统计的四组新生小鼠体重统计学上无差异(P>0.05),在术后三天,与缺氧缺血模型组比较,非热敏灸组和热敏灸组的小鼠体重增长较快,统计学上有差异(P<0.05)。与缺氧缺血模型组比较,非热敏灸组和热敏灸组小鼠的翻正反射时间、悬崖躲避试验时间、趋地反射试验时间明显缩短,而抓力试验时间延长,统计学上有差异(P<0.05)。非热敏灸组和热敏灸组梗死面积较缺氧缺血模型组均减少(P<0.05),且热敏灸组梗死面积明显减少(P<0.05)。缺氧缺血模型组小鼠左侧脑组织表面出现大面积苍白、液化现象,且脑组织萎缩,大面积梗死;与缺氧缺血模型组比较,非热敏灸组梗死面积较小,热敏灸组梗死面积最小。缺氧缺血模型组左侧脑组织细胞排列顺序杂乱无章,细胞大量丢失,缝隙变大;与缺氧缺血模型组比较,非热敏灸组仅少量细胞脱落,热敏灸组细胞脱落数量最少。非热敏灸组和热敏灸组表达的TUNEL阳性细胞总数较缺氧缺血模型组减少(P<0.05);热敏灸组较非热敏灸组表达的TUNEL阳性细胞总数减少(P<0.05)。非热敏灸组和热敏灸组表达的caspase-9阳性细胞总数较缺氧缺血模型组减少(P<0.05);热敏灸组较非热敏灸组表达的caspase-9阳性细胞总数减少(P<0.05)。结论:热敏灸大椎穴可以增加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小鼠的体重,提高其运动功能,减少脑梗死面积,抑制细胞脱落,其机理也许与降低脑组织中caspase-9的阳性表达和细胞凋亡的数量有关。

黄天愚[7](2019)在《槐杞黄颗粒对新生大鼠HIE动物模型的疗效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槐杞黄颗粒(还尔金)是目前广泛用于呼吸、免疫、肾脏等系统的一个中成药制剂。因安全有效而被西医各领域临床医生所接受和欢迎。企业为了拓展市场,瞄准新生儿领域,确立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作为槐杞黄颗粒的治疗对象。为掌握第一手资料,企业委托我科室先从动物实验开始,观察其临床效果及作用机制。因HIE临床上以惊惕、痉挛、抽搐为其主要表现,属于中医的惊风范畴。中医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又言“肾主脑、生髓”。故本病的中医病机多属肝肾阴亏,阻络动风,当以养阴益气活血为该病的治疗大法。笔者以此为立题依据,选用槐杞黄颗粒作为实验试剂,建立实验动物模型,观察该制剂对HIE动物模型的治疗效果,同时初步明确其对于HIE的作用机制与途径,从而证明该制剂治疗HIE的有效性与可行性,为其投入新生儿临床运用提供有力的佐证。研究目的:本研究基于以上研究背景,通过进行有关HIE的中医文献与基础理论研究,结合现代西医学关于HIE的研究成果,并根据此次动物模型实验的数据结果来分析探讨槐杞黄颗粒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作用机制,为临床上运用槐杞黄颗粒治疗HIE提供可靠的理论及实验依据。实验方法:本实验选用Vannucci模型作为HIE动物造模模型,采用槐杞黄颗粒对新生SD大鼠进行灌胃治疗,通过对实验动物进行动物行为学观察以及病理切片的HE染色来评估新生大鼠HIE动物模型的脑缺氧缺血以及脑细胞的凋亡情况,同时通过免疫组化染色SP法、平均光密度测定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来测定Caspase-3、S100B两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1.行为学观察:造模成功后,模型组SD大鼠均出现行为能力改变,主要表现为对侧肢体运动障碍,睁眼困难等改变。而假手术组SD大鼠无上述改变。槐杞黄组SD大鼠早期的行为能力有与模型组相似的改变,后期行为能力改变较前期而言有减轻。2.HE染色观察结果:完成造模后的几个特定时间点,假手术组SD大鼠脑组织细胞形态表现均正常;模型组SD大鼠脑组织细胞出现坏死以及细胞核溶解等情况;槐杞黄组与模型组相比,早期改变与模型组相似,后期脑组织改变优于模型组,与假手术组脑组织相似。3.免疫组化结果:模型组SD大鼠血清中S100B、Caspase-3浓度与假手术组SD大鼠S100B、Caspase-3浓度相比,在2h、1d、3d、7d四个时间点均有升高,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显着(p<0.01),该结果提示:新生儿HIE动物模型造模的制备是成功的;造模后1d、3d、7d三个时间点,槐杞黄组中的S100B、Caspase-3浓度相较模型组而言均有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提示:槐杞黄颗粒具有下调新生儿HIE模型大鼠血清中S100B、Caspase-3浓度的作用。研究结论:1、槐杞黄颗粒可改善HIE模型大鼠的行为能力,并对HIE模型SD大鼠的脑组织结构具有一定修复功能,说明槐杞黄颗粒具有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发展的作用。2、槐杞黄颗粒可以降低新生HIE大鼠模型脑组织中的Caspase-3蛋白酶含量,以减少脑细胞的凋亡,从而达到延缓疾病发展的目的。3、槐杞黄颗粒可以下调新生HIE大鼠模型脑组织中的S100B蛋白表达,表明槐杞黄颗粒可以通过干预S100B的表达以延缓病情的发展。通过上述实验研究表明,槐杞黄颗粒可以修复大脑缺氧缺血所致的脑组织损伤,以及减少脑神经细胞的凋亡,从而发挥抑制HIE病情发展的作用。

邓赣[8](2018)在《针刺对HIBD模型脑组织中Beclin-1、P62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常见的新生儿颅脑性损伤之一,由于围生期窒息、缺氧所引起的脑缺氧缺血性损害。目前对HIB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上尚无完整统一的治疗方案。而中医药在治疗儿童脑病方面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针刺疗法,在治疗HIE后遗症方面,疗效显着。目的:“靳三针头穴”(脑三针、颞三针、智三针)临床治疗儿童脑病包括精神发育迟滞、自闭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等30余年,疗效肯定,而针刺对HIE的机制研究尚未明确,故深入研究针刺治疗HIE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自噬是研究神经系统性疾病的新方向,许多研究提示在机体发生缺氧缺血性损伤亦有线粒体自噬的存在,线粒体自噬作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被发现可以改善HIE脑组织病理变化。前期实验发现,针刺可促进HIBD模型幼鼠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的表达,同时由研究表明,针刺可通过提高BNIP3蛋白水平诱导线粒体自噬的表达。而本实验沿用前期实验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宫内窘迫新生大鼠的模型,提高了新生大鼠的存活率,保证该模型下制备的HIBD大鼠缺氧缺血程度的一致性,研究针刺在加入雷帕霉素、3-MA自噬完全被抑制和过分激活下的作用情况,表明针刺对线粒体自噬的促进作用在针刺修复神经元中的重要程度。方法:通过模拟人类围生期宫内窘迫而延迟剖宫产术的造模方法构建宫内窘迫HIBD大鼠模型。设置模型组,针刺组,激活剂组,抑制剂组,针刺加激活剂组,针刺加抑制剂组,于新生大鼠出生后第14天,开始腹腔注射雷帕霉素、3-MA及针刺干预,针刺组、针刺及激活剂组、针刺加抑制剂组每天针刺干预,模型组、激活剂组、激活剂组针刺组等其他2组干预时进行空抓对照;激活剂组、抑制剂组、针刺加激活剂组及针刺加抑制剂组每天腹腔注射相应的溶液,模型组及针刺组每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干预14天结束后,即是大鼠出生后28天为取材时间点,并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中脑组织形态的改变,Western Blot检测各样本中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P62的含量,并用透射电镜检测观察自噬体的结构。结果:1、HE染色HE染色结果示模型组大鼠全脑细胞组织结构排列稍紊乱,细胞间隙变宽。针刺组:组织细胞排列较紧凑,坏死细胞减少,一些神经元形态接近正常。激活剂组:细胞间隙稍大,神经细胞排列略紊乱,但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抑制剂组:细胞层数减少,神经元核固缩深染,细胞排列分散,大脑全层未见到正常形态的神经元。针刺加激活剂组:组织细胞排列相对紧凑,可见一些结构紊乱的细胞。针刺加抑制剂组:大鼠神经元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排列分散。2、Western Blot检测结果Beclin-1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Beclin-1蛋白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可促进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激活剂组Beclin-1的表达效果无差异。抑制剂组Beclin-1的表达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抑制剂可有效抑制Beclin-1的表达,抑制自噬;与激活剂相比,针刺加激活剂组Beclin-1表达显着升高,说明针刺可显着促进Beclin-1的表达;P62表达的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P62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可促进自噬,而P62是一个自噬负反馈的指标,自噬越高,含量越低;与模型组相比,激活剂组自噬水平上调而使P62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P62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透射电镜观察各组自噬体结果模型组神经元细胞核边缘稍规则,自噬小体偶见;针刺组神经元细胞,核大正圆,可见细胞周围空泡状的自噬溶酶体;激活剂组神经元细胞边缘规则,可见散在自噬体,自噬体数量相较于模型组增加;抑制剂组可见神经元细胞边缘不规则,与周边组织边界不清,几乎没有自噬小体;针刺加激活剂组神经元细胞边缘规则,核大正圆,可见自噬小体;针刺加抑制剂组神经元细胞边缘不规则,未见自噬小体。结论:(1)本课题沿用前期实验钳夹双侧子宫动脉造成宫内窘迫新生大鼠的模型,保证HIBD模型制备的一致性。(2)采用自噬激活剂(雷帕霉素)及抑制剂(3-MA)、靳三针头穴干预HIBD新生大鼠,在自噬过度激活和抑制情况下,针刺干预脑组织中的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P62有不同的表达。(3)从透射电镜观察自噬小体的结果看,针刺可以促进HIBD大鼠脑组织的线粒体自噬小体表达增加。

江秀云[9](2017)在《高压氧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高压氧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06—2016-04诊治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6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抽签分组,对照组(n=31)应用常规综合性治疗,治疗组(n=31)在常规综合性治疗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及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全血黏度、血小板聚集指数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6.8%,高于对照组的64.5%(P<0.01)。治疗组住院时间(14.9±3.6)d,低于对照组的(22.6±4.4)d(P<0.01)。结论高压氧可明显改善新生儿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消除其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疗效肯定,可作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理想治疗手段。

严汀华,张经义,林惠芳[10](2016)在《早期干预管理在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效果》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早期干预管理在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7月-2014年11月确诊的78例患儿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干预组38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儿均行"三项支持,三项对症"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行高压氧治疗,并给予早期干预管理。观察比较两组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NABA评分)情况、临床表现恢复时间、死亡率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干预组患儿肌张力、意识、原始反射的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83,2.292,2.381;P=0.025,0.029,0.028)。治疗后7、30 d时两组患儿NABA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干预组效果更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治疗有效率为92.10%,高于对照组的7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86,P<0.05),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及患儿死亡。结论:早期干预管理在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效果显着,能促进脑发育,提高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预后作用,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二、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hyperbaric oxygenation on new-born with hypoxic and ischemic encephalopathy(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hyperbaric oxygenation on new-born with hypoxic and ischemic encephalopathy(论文提纲范文)

(1)高压氧治疗仪联合综合护理在轻中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MDI比较
    2.2 两组干预前后PDI比较
3 讨论

(2)常压高流量吸氧训练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在儿童高压氧治疗中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试验组
        1.2.3 高压氧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NBNA、DQ评分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SOD、NSE水平比较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应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联合高压氧治疗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基础治疗方案
        1.2.2 对照组
        1.2.3 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症状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比较
    2.5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
3 讨论

(4)针刺本神穴抑制宫内窘迫HIBD大鼠海马炎症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研究进展
        一、现代医学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认识
        二、中医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认识
        三、“靳三针”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及研究
        四、NLRP3 炎症复合小体及小胶质细胞激活介导的神经炎症反应
        五、研究思路
        六、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HIBD大鼠模型制备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第二节 针刺对HIBD大鼠模型的效应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第三节 针刺抑制HIBD模型大鼠海马炎症反应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第四节 针刺对HIBD模型大鼠脑部病理形态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5)无神经系统症状产前胎心减慢新生儿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脐动脉血pH、碱剩余、乳酸、外周血NSE对无神经系统症状产前胎心减慢新生儿头颅MRI预测价值研究
    1.1 引言
    1.2 资料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3 研究设计和数据采集
        1.2.4 统计分析
    1.3 结果
        1.3.1 一般资料
        1.3.2 MRI结果
        1.3.3 相关因素比较
        1.3.4 不同分娩方式MRI结果比较
        1.3.5 以脐动脉血pH定义的酸中毒的预后价值分析
        1.3.6 多因素分析
        1.3.7 乳酸预测MRI结果的ROC曲线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章 脐动脉血pH、碱剩余、乳酸、外周血NSE对无神经系统症状产前胎心减慢新生儿生后4-6月Bayley评分预测价值研究
    2.1 引言
    2.2 资料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法
        2.2.3 数据采集
        2.2.4 BayleyⅡ评分结果划分标准
        2.2.5 关于Bayley Ⅱ评分的补充
        2.2.6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
        2.3.1 一般资料
        2.3.2 Bayley Ⅱ评分结果
        2.3.3 相关因素比较
        2.3.4 不同分娩方式远期神经系统结局比较
        2.3.5 以脐动脉血pH定义的出生时酸中毒的预后价值分析
        2.3.6 多因素分析
        2.3.7 碱剩余预测Bayley评分异常的ROC曲线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无神经系统症状产前胎心减慢新生儿头颅MRI表现与长期预后关系的初步探讨
    3.1 引言
    3.2 资料和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方法
        3.2.3 数据采集
        3.2.4 Bayley Ⅱ评分结果划分标准
        3.2.5 统计学分析
        3.2.6 相关定义
    3.3 结果
        3.3.1 MRI及Bayley Ⅱ结果
        3.3.2 相关因素比较
        3.3.3 深部脑白质信号异常与Bayley Ⅱ评分的进一步分析
        3.3.4 基底节、丘脑、内囊信号异常与Bayley Ⅱ评分的进一步分析
        3.3.5 多因素分析
    3.4 讨论
    3.5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热敏灸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小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西医对NHIE的研究
    2 中医对NHIE的研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案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尾温的影响
        2.2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体重的影响
        2.3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行为学测试结果的影响
        2.4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脑梗死面积的影响
        2.5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脑组织形态观察
        2.6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脑组织TUNEL阳性细胞数的影响
        2.7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脑组织caspase-9 阳性细胞数的影响
    3 小结
讨论
    1 实验动物的选择
    2 HI模型的选择
        2.1 气管夹闭术
        2.2 延迟剖宫产术
        2.3 动脉结扎法
    3 热敏灸的概述
    4 针灸大椎穴与脑病的探讨
    5 腧穴热敏化的探讨
    6 热敏灸治疗HI模型疗效的探讨
        6.1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生理发育和行为学测试的探讨
        6.2 热敏灸对HI模型的探讨
        6.3 热敏灸对HI模型脑组织形态学的探讨
    7 热敏灸治疗HI模型作用机制的探讨
        7.1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脑组织TUNEL阳性细胞数的探讨
        7.2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脑组织caspase-9阳性细胞数的探讨
结论
    1 文献研究
    2 实验研究
本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创新之处
    不足之处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答辩委员会名单

(7)槐杞黄颗粒对新生大鼠HIE动物模型的疗效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现代临床医学研究
        1.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概述
        1.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致病因素
        1.3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1.4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及分级
        1.5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辅助诊断
        1.6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治疗
    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中医研究
        2.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中医病名及诊断依据
        2.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2.3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中医治疗
第二部分 实验药物的选择依据
    1.槐杞黄颗粒的治法功用符合新生儿的特殊体质
    2.槐杞黄颗粒的治法功用符合新生儿HIE的生理病理及其中医病因病机特点
    3.槐杞黄颗粒的方药分析与相关研究进展
        3.1 槐杞黄颗粒的方解
        3.1.1 槐耳
        3.1.2 枸杞子
        3.1.3 黄精
        3.2 槐杞黄颗粒的现代研究进展
        3.3 总结
第三部分 HIE动物模型的选择
第四部分 动物实验部分
    实验一 、槐杞黄颗粒干预作用的动物行为学和病理学观察
        1.实验动物与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实验小结
    实验二 、观察槐杞黄颗粒对新生儿HIE大鼠模型S100B含量表达的干预作用
        1.S100B对于新生儿HIE的临床价值
        2.样本分组及实验材料
        3.实验方法
        4.实验结果
        5.实验小结
    实验三 、观察槐杞黄颗粒对新生儿HIE大鼠模型Caspase-3 含量的影响
        1.Caspase-3 对于新生儿HIE的临床价值
        2.样本分组及实验材料
        3.实验方法
        4.实验结果
        5.实验小结
结论
    1.文献研究部分
    2.实验研究部分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针刺对HIBD模型脑组织中Beclin-1、P62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的研究
        1.1.1 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的发病因素
        1.1.2 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的发病机制
        1.1.3 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的诊断
        1.1.4 现代医学对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的治疗
    1.2 中医学对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的的研究
        1.2.1 中医学对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1.2.2 中医治疗缺氧缺血脑病的新生儿期后治疗
    1.3 线粒体自噬与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
        1.3.1 自噬(Autophgy)
        1.3.2 线粒体自噬机制
        1.3.3 缺氧缺血脑病与线粒体自噬
        1.3.4 药物干预线粒体对于HIBD新生大鼠Beclin-1,P62表达的影响
    1.4 靳三针与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
        1.4.1 靳三针疗法
        1.4.2 靳三针头部穴组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
        1.4.3 靳三针头穴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影响
第二章 实验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饲养环境
        2.1.3 实验用品
    2.2 实验方法
        2.2.1 配种
        2.2.2 HIBD造模
        2.2.3 实验分组
        2.2.4 干预方法
        2.2.5 实验取材
        2.2.6 相关生物指标检测
        2.2.7 统计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各组大鼠脑组织HE病理检测结果比较
        2.3.2 WesternBlot检测Beclin-1,P62表达的结果
        2.3.3 各组透射电镜观察自噬体的结果
    2.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高压氧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疗效判定标准[5]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
    2.2 2组总有效率比较
3 讨论

(10)早期干预管理在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hyperbaric oxygenation on new-born with hypoxic and ischemic encephalopathy(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压氧治疗仪联合综合护理在轻中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J]. 曹建玉,朱璐兰,杨许艳,谭玲玲,罗姣,袁凤娇. 医疗装备, 2021(17)
  • [2]常压高流量吸氧训练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在儿童高压氧治疗中的效果[J]. 刘金凤,朱明,刘培培. 中外医学研究, 2021(25)
  • [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应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联合高压氧治疗的效果分析[J]. 吴小玲,黄翠兰,王珍春. 中国医学创新, 2021(11)
  • [4]针刺本神穴抑制宫内窘迫HIBD大鼠海马炎症反应研究[D]. 曲乐.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无神经系统症状产前胎心减慢新生儿预后研究[D]. 李森.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7)
  • [6]热敏灸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小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D]. 刘结民.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槐杞黄颗粒对新生大鼠HIE动物模型的疗效与作用机制研究[D]. 黄天愚.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针刺对HIBD模型脑组织中Beclin-1、P62表达的影响[D]. 邓赣.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9]高压氧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江秀云.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11)
  • [10]早期干预管理在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效果[J]. 严汀华,张经义,林惠芳. 中国医学创新, 2016(13)

标签:;  ;  ;  ;  ;  

高压氧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康复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