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辛硫磷浴螨病羊的试验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王家培[1](2021)在《小香羊三种蠕虫流行病学调查及中药苦楝对其防治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香羊为贵州地方特色山羊品种,由于肉嫩味香而鲜,深受消费者青睐,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雷山县冬暖夏凉,雨量充沛,有利于寄生虫生长,这些寄生虫严重影响小香羊产业发展。大量用伊(阿)维菌素、吡喹酮、阿苯达唑等防治羊寄生虫病,容易引起药物残留,造成食品安全隐患。因此,寻找对羊无毒无害无残留,还能有效防治寄生虫病的中草药代替抗生素药物,成为现今养羊产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开展雷山县三种蠕虫流行病学调查,苦楝皮煎液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和中华万年青化学成分检测,小香羊苦楝中毒和解毒试验,苦楝皮煎液治疗小香羊三种蠕虫病和影响小香羊繁殖性能试验,得到以下试验结果。1.雷山县小香羊三种蠕虫流行病学调查。用肉眼观察法、粪便检查法和酶联免疫分析法,对雷山县小香羊三种蠕虫流行病学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小香羊养殖场(户)均检出三种蠕虫,其中绦虫、肺丝虫、肝片吸虫的感染率分别45.11%、31.47%、27.27%;小香羊三种蠕虫在规模场的混合感染率为25.42%,在散养场混合感染率为57.14%,两者差异极显着;绦虫在全年的感染率均差异不显着(绦虫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感染率分别为50%、39.29%、39.47%、55.17%),肺丝虫和肝片吸虫在夏季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其它三个季节(肺丝虫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感染率分别为33.82%、42.86%、17.11%、31.03%;肝片吸虫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感染率分别为25%、42.86%、9.21%、31.03%);三种蠕虫在不同海拔和不同营养条件的感染率均差异不显着;母羊和羔羊比较,绦虫感染率差异不显着(母羊和羔羊绦虫感染率为25%和17.78%),肺丝虫和肝片吸虫感染率均差异显着(母羊和羔羊的肺丝虫和肝片吸虫的感染率分别为25%、16.67%、6.67%和0)。这些结果表明,雷山县小香羊羔羊阶段绦虫、肺丝虫和肝片吸虫感染率极低,但在半岁以上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且不受季节、区域、海拔、养殖规模和饲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2.苦楝皮煎液物理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试验和中华万年青化学成分检测。用草药“三步骤煎制方法”煎制得苦楝皮煎液(500mg生药/m L)分装于试管中贮存,并于第1d、第90d、第180d进行药液颜色观察、PH值测定和苦楝素含量测定;用水煮法制得400mg生药/m L的中华万年青煎液,测定其部分化学成分。结果发现,经煎熬后,苦楝皮制剂呈黄色、p H值为5.0,苦楝素含量为5.35mg/m L,密封储存6个月后,苦楝皮煎液的颜色没有改变,药液的PH值和药液中苦楝素含量均没有改变,表明苦楝皮煎液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性状很稳定;中华万年青的强心作用化学成分占比较重。3.苦楝皮煎液对小香羊的安全性评价及中华万年青缓解苦楝体内毒性。分别以灌服法和注射法对30—40kg小香羊给以不同剂量的苦楝皮煎液(500mg生药/m L),对中毒羊灌服中华万年青煎液(400mg生药/m L)进行解救;选择性行为表现强烈的成年公羊,产羔2胎的双羔母羊,连续2d给服苦楝皮煎液共60m L拌料饲喂。结果显示:(1)灌服法给药平均中毒剂量为580m L,注射法给药平均中毒剂量为120m L。小香羊中毒卧地时,灌服中华万年青煎液解救,剂量达100m L时多数中毒羊得到恢复。小香羊苦楝中毒后,GPT、GGT、BUN、TBIL、ALP均升高,TP、ALP、CRE、IP、TCHO、GLU、GLOB、Ca均下降。解毒后这些生化指标均在恢复,到第10d时,基本恢复正常;(2)公羊的性行为表现没有变化,精子密度和精子活率降低明显,精子畸形率增加明显,经过30d后,公羊的精子密度和精子活率、精子畸形率基本恢复完全;(3)母羊当次发情期的排卵明显受到影响,交配后未能成功受孕,但是不影响下次发情周期时间、排卵效果、受孕效果和产羔性别比率。总之,苦楝皮煎液有毒,不同给药法中毒剂量不同,苦楝中毒能引起小香羊血液生化指标发生变化,中华万年青是小香羊苦楝中毒的有效解毒剂,解毒后小香羊的生化指标恢复正常。苦楝皮煎液对公羊的精子密度、精子活率、精子畸形率和母羊的发情、排卵、受孕、产羔都有影响,但是当苦楝成分完全排出羊体后,这些繁殖性能都能得到恢复。4.苦楝皮煎液治疗小香羊三种蠕虫病效果。对羊的绦虫病、肺丝虫病、肝片吸虫病用不同剂量苦楝皮煎液(500mg生药/m L)分别以口服法和注射法进行治疗试验。结果发现:羊三种蠕虫病治疗试验,治疗剂量为40m L和50m L时,注射法比口服法治疗效果好,治疗剂量为60m L时,两种治疗法效果相当。结果表明,苦楝皮是治疗小香羊三种蠕虫的良药。综上所述,半岁以上的小香羊绦虫、肺丝虫和肝片吸虫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且不受季节、区域、海拔、养殖规模和饲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苦楝皮煎液灌服法和注射法给药,小香羊中毒剂量不同,两种给药法都能引起小香羊血液生化指标发生相似改变;苦楝皮煎液对公母羊的繁性能都有影响,但药物代谢排出后均能恢复正常;用含苦楝素5.35mg/m L的苦楝皮煎液治疗小香羊三种蠕虫病,剂量为60m L时,口服法和注射法对小香羊三种蠕虫病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中华万年青的强心作用化合物含量较高,是小香羊苦楝中毒的良好解救药物。
梁悦[2](2020)在《丁香提取物微乳对兔螨病的临床治疗试验》文中研究指明动物螨病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该病主要影响动物生产性能和畜产品质量,增加饲养和治疗成本,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甚至会危害人类健康。前期研究表明,丁香提取物微乳对皮肤、眼结膜无刺激、符合经皮肤给药制剂要求,该制剂对离体兔痒螨具有显着杀螨活性。本研究依据兽药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进行了丁香提取物微乳治疗兔痒螨病的实验性临床试验和扩大性临床试验,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丁香提取物微乳治疗兔痒螨病的实验性临床试验: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自然感染痒螨病兔50只,随机均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丁香提取物微乳高、中、低剂量组(涂擦给药,每天分别4次、2次、1次,连用3 d),伊维菌素药物对照组和疾病对照组,另选10只健康兔作为健康对照组。试验第4天时进行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第7、14天时对治疗效果评价,结束时对试验兔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丁香提取物微乳不同剂量治疗后,病兔耳部症状明显改善,痂皮脱落,螨虫数量明显减少,耳部皮肤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真皮层炎性细胞浸润病变明显减轻。高、中剂量组感染程度及评分、虫体减少率,与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极显着(P<0.01),高、中剂量组效果相当(P>0.05),且治疗有效率和虫体转阴率100%。不同剂量组WBC、Lym、Gra、RBC、HGB等血液学指标,与药物对照组和疾病对照组比较,不同剂量组的ALT、AST、TP、ALB、CK、CRE等血液生化指标,与疾病对照组比较,ALT、TP、CK、BUN、CRE等,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差异不显着(P>0.05),ALB极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高剂量组AST极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BUN变化无规律。不同剂量组解剖未见明显异常变化,心、肝、脾、肺、肾、胃、肠等脏器系数与疾病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不同剂量组的心脏系数、高剂量组的胃系数极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高剂量组组织观察未见明显异常。说明丁香提取物微乳对兔痒螨病具有显着治疗效果,且使用安全,临床推荐用法用量为:涂擦给药,每天2次,连用3 d。2.丁香提取物微乳治疗兔痒螨病的扩大性临床试验:自然感染痒螨病兔6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30只,分别为丁香提取物微乳治疗组(涂擦给药,每天2次,连用3 d)和伊维菌素药物对照组。结果表明,丁香提取物微乳治疗后第14天时,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症状评分从3.27±0.77降至0.51±0.71,有效率100%,虫体转阴率93.3%,治疗效果与伊维菌素溶液相当(P>0.05),且未见明显异常表现。说明按临床推荐用法用量,丁香提取物微乳对兔痒螨病治疗效果确切,且使用安全。
仇亚伟[3](2018)在《地昔尼尔乳剂在绵羊体内的药动学和残留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首次建立了绵羊血浆中地昔尼尔的HPLC检测方法和组织中地昔尼尔的UPLC-MS/MS检测方法,并借此研究地昔尼尔乳剂在绵羊体内药动学规律及其与国外参比制剂Clik(?)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同时通过对地昔尼尔乳剂在绵羊体内的残留研究,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为估算地昔尼尔乳剂在绵羊体内的休药期提供参考。1绵羊血浆中地昔尼尔含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建立一种测定绵羊血浆中地昔尼尔含量的HPLC法。采用X Bridge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和水,梯度条件洗脱,紫外检测波长为267nm,进样量为20 μL,流速为1.0 mL·min-1,柱温为30℃。结果显示:地昔尼尔在20~10 000 n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定量限(LOQ)为20 ng.mL-1,检测限(LOD)为 6 ng.mL-1。地昔尼尔以定量限、低、中、高(20、100、1 000、10 000 ng·mL-1)4个浓度添加水平的回收率均大于80%,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5%。该方法专属性强、重复性好、灵敏度高,适用于地昔尼尔乳剂在绵羊体内的药动学研究。2地昔尼尔乳剂在绵羊体内的药动学研究本试验比较了健康绵羊经皮肤浇泼地昔尼尔乳剂和进口地昔尼尔乳剂(Clik(?))后的药动学特征及生物利用度。选用12头健康绵羊随机分为地昔尼尔乳剂组和Clik(?)组,公母各半,并以35 mg.kg-1的剂量于背正中线浇泼给药,在不同时间点内于颈静脉处采血,分离血浆,采用HPLC法测定地昔尼尔的血药浓度。结果显示:地昔尼尔乳剂组药动学参数:消除半衰期(T1/2λz)、达峰时间(Tmax)、达峰浓度(Cmax)、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 25.35±7.50 h、46.00±4.90 h、473.73±102.53 ng.mL-1、20856.38±4 178.93 ng.mL-1.h;Clik(?)组药动学参数:T1/2λz、Tmax、Cmax、AUC0→t 分别为33.91±10.54h、44.00±6.20h、469.08±126.34 ng.mL-1、23 475.42±6 845.78 ng.mL-1·h。地昔尼尔乳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88.84%。3绵羊组织中地昔尼尔残留检测方法的建立本试验建立了一种检测绵羊组织中地昔尼尔及其代谢产物2,4,6-三氨基-5-氰基嘧啶质量浓度的UPLC-MS/MS法。本试验条件下,绵羊肌肉、脂肪、肝脏、肾脏组织经过匀浆、提取、净化、浓缩后,0.22 μm滤膜过滤,上样检测。结果显示:各组织中地昔尼尔和2,4,6-三氨基-5-氰基嘧啶的添加浓度在20~1 000 μg·kg-1范围内,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0.99,定量限为20 μg·kg-1,检测限为10 μg·kg-1。将地昔尼尔和2,4,6-三氨基-5-氰基嘧啶以高、中、低、定量限4个浓度水平分别添加到空白肌肉、脂肪、肝脏、肾脏组织中,测得各组织中地昔尼尔和2,4,6-三氨基-5-氰基嘧啶的回收率为70%~110%,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5%。结果表明该方法专属性强、重复性好、灵敏度高,适用于地昔尼尔乳剂在绵羊体内的残留研究。4地昔尼尔乳剂在绵羊体内的残留研究应用UPLC-MS/MS法对绵羊组织中地昔尼尔及其代谢产物2,4,6-三氨基-5-氰基嘧啶的残留消除规律进行研究,确定临床上地昔尼尔乳剂浇泼给药的休药期。以35 mg.kg-1的单剂量于绵羊背正中线皮肤浇泼地昔尼尔乳剂,于给药后的第1(12h)、7、14、21、35 d剖杀,采集给药部位肌肉、非给药部位肌肉、内脏脂肪、皮下脂肪、肝脏、肾脏组织。组织样品经过处理,上样检测。结果显示:给药后的前14 d内,各组织中的地昔尼尔和2,4,6-三氨基-5-氰基嘧啶消除较快;给药后35 d各组织中的地昔尼尔和2,4,6-三氨基-5-氰基嘧啶之和均低于最高残留限量(MRL)。结果表明:以单剂量35 mg.kg-1地昔尼尔乳剂给绵羊局部浇泼使用后,建议休药期为45 d。
张晓龙[4](2018)在《永登县绵羊螨虫染虫率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绵羊螨虫病是由于疥螨或痒螨寄生于绵羊表皮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慢性感染的寄生虫病。该病能够引起各种类型的皮肤炎症,从而引发患畜剧烈的痒觉、脱毛、贫血及消瘦等症状,严重时致患畜死亡。所以绵羊螨虫病严重危害着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本实验采用简易方法(烧碱溶解法)结合体视显微镜确认检测了永登县五个乡镇2015年、2016年规模养殖场和散养户共905只绵羊的皮屑,利用基本统计学方法及多元化逻辑回归分析法对所得到的数据样本从总阳性率、养殖规模、采样季节、性别、年龄、母羊的胎次几个方面进行显着性分析。结果显示:其中有130份显示阳性,总阳性率达14.36%。按采样来源进行统计,发现规模养殖场相对散养户感染率低,分别为7.78%、18.1%,规模化养殖场和散养户螨虫感染比较发现感染呈显着性差异(P<0.05)。按采样季节进行统计分析春、秋、冬三季的感染率相对较高,而夏季只有7.03%,夏季羊螨虫感染率和春秋冬三季羊螨虫感染比较发现感染率呈显着差异(P<0.05)。按照性别进行统计,发现母羊感染率为14.85%,公羊为13.1%,统计分析表明性别因素对绵羊螨虫病感染率不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按不同年龄段(年龄段分组为:小于一岁龄、一岁龄到两岁龄、两岁龄到三岁龄和大于三岁龄)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小于一周龄年龄段的阳性率最高,为20.8%;大于三岁龄段的阳性率也偏高,为14.22%;而一岁龄到两岁龄年龄段和两岁龄到三岁龄年龄段的阳性率较低,分别为8.2%和9.03%,统计分析表明不同年龄段的绵羊感染螨虫的感染率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在不同胎次(0-5胎次)的母羊感染螨虫的阳性率分别为15.92%、9.88%、8.43%、18.72%、15.69%和27.27%,其中胎次大于5的母羊螨虫感染率相对较高,但在统计学上不具有差异显着性(P>0.05)。结论:本实验检成功测到绵羊螨虫,在永登县养羊业存在不同程度绵羊螨虫感染情况,经检测呈阳性的病羊在患病初期无明显症状,当该病严重时呈现明显临床症状一般为瘙脱毛、结痂,甚至病羊机体消瘦、不思饮食,其中规模化养殖场和散养户绵羊螨虫病阳性检出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季节绵阳螨虫感染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不同年龄段的绵羊感染螨虫的情况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
童俊青,黄秀君,杨鹰,杨应东,万洁,文建国,邹宇恒,宋定州[5](2015)在《山羊疥螨病药物治疗试验》文中指出疥螨病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寄生虫病,羊群中发生该病,如不及时采取隔离或治疗措施,往往会在短期内引起大量的感染。为了进一步验证各种市售疥螨病治疗药物的疗效和指导山羊养殖,进行了大量的治疗试验,确定市售的伊维菌素、双甲脒、二嗪农、辛硫磷4种疥螨病治疗药物只要使用方法得当,就可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尚丛珊[6](2013)在《兔痒螨离体培养体系的建立及其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痒螨(Psoroptes cuniculi)属于痒螨科痒螨属,主要寄生于动物皮肤表面,对环境适应能力强,且繁殖快,危害严重。兔痒螨多寄生在兔的外耳道,以吸食兔体血液和组织液来维持自身生长发育。家兔感染螨病后会引起局部炎症并伴有剧烈瘙痒,出现精神沉郁,消瘦,如果发生继发感染则病情加重。但目前关于痒螨的研究多集中于痒螨形态学,流行病学及防治技术等方面,而关于影响兔痒螨生长因素及体外培养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用于研究的痒螨仍需从兔体采集,不仅操作不方便,而且获得的螨虫发育阶段不同,试验重复性差。本试验对兔痒螨离体培养条件和培养基进行筛选,取得了以下结果:(1)兔痒螨离体培养条件的优化:以兔痒螨的存活率和最长存活时间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选兔痒螨离体培养的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对兔痒螨存活率影响的因素依次为温度、相对湿度和pH,最适培养条件为温度18℃,相对湿度95%,培养基pH6~8,在该条件下进行离体培养,兔痒螨在70h时的平均存活率为86.6%,最长存活时间达220h以上。低温和高湿环境有利于兔痒螨的存活,而对酸碱度有一定耐受性。(2)兔痒螨离体培养基的优化:以存活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对兔痒螨离体培养基的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选兔痒螨离体培养的最佳培养基。结果表明,对兔痒螨存活率影响的培养基因素依次为氯化钠、葡萄糖、蛋白胨和牛肉膏的含量,最佳培养基组成为牛肉膏1.50%,蛋白胨1.50%,葡萄糖1.50%,氯化钠0.25%,酵母膏0.50%。在该培养基上兔痒螨93h的平均存活率为89.9%,最长存活时间在240h以上。
王念[7](2011)在《仔猪腹泻的流行及诊治》文中研究说明在农村的养猪生产中,仔猪腹泻是临床症状,很多因素都可引发。在养猪生产中,仔猪腹泻发生率很高,尤其是13月龄的仔猪更为常见。断奶后的仔猪腹泻发生率高达30%,死亡率达10%15%。发病后患猪生长速度缓慢,饲料报酬降低,同时由于腹泻,体
徐晓敏,刘晓松,韩敏,赵世华,杨鼎,宋爱军,陈伟[8](2010)在《羊脱毛症的病因及防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羊脱毛症是指由于某种特殊病因,如代谢紊乱和营养缺乏、寄生虫侵害、细菌感染、中毒等,导致羊毛根部萎缩,被毛脱落,或是被毛发育不全的总称,绵羊和山羊均可发生。该病呈地方性流行,发病率可达到50%~60%,死亡率较低,给畜牧业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有关羊脱毛症的报道在北方地区由来已久,至今仍有报道,且主要集中于内蒙古、甘肃、宁夏、辽宁等省(自治区),以内蒙古和甘肃农区及半农半牧区发病居多。为了更好地防治该病,对该病的流行病学和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进行了综述。
陈志蓉[9](2008)在《绵羊痒螨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危害与防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对新疆地区绵羊痒螨病的流行情况及发生危害进行了详细的调查,通过动物感染试验、同步跟踪调查,重点研究了绵羊痒螨的生长发育、繁殖规律、寄生习性等生物学特性,揭示了绵羊痒螨病在新疆特定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季节发生的规律及其危害性,探讨了防制绵羊痒螨病的早期诊断与病程判断方法。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对新疆绵羊痒螨病的流行及发生原因的调查表明:绵羊痒螨病在新疆地区以群发和区域性流行为主。流通羊只管理失范,成为绵羊痒螨病发生的隐患;而同区域内防制措施的不统一,用口服、注射药物替代药浴的做法,以及药浴防制质量不高、监督管理不严等是近年来绵羊痒螨病流行的主要原因。2、绵羊痒螨的季节发生动态与传播方式的研究显示:春、秋季是绵羊痒螨病的高发期,春季绵羊痒螨病的发生(4~5月)时间较短,但随着炎热、干燥的夏季(6~7月)的到来,绵羊痒螨的发育受到抑制,进入潜伏期;该病以秋季的发生(8~12月)持续时间最长,危害最严重,但当严冬来临(1月下旬至2月中旬)绵羊痒螨又进入潜伏期,并仅以成雌螨这一种虫态滞育越冬。研究还表明羊只相互间的直接接触是本病传播的主要途径,由于新疆地区春、秋发病季节早晚温差较大,夜间动物的紧密接触可直接导致本病的迅速蔓延。3、绵羊痒螨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显示:绵羊痒螨历经卵、幼螨、若螨、成螨四个发育阶段。卵的发育经过胚盘期、胚带期、鄂体期、前足期、后足期、末体期和胚熟期七期。适宜的气候条件下,绵羊痒螨一个繁殖周期(从卵到再产卵)约需12d,雌螨每天约产1枚卵。外界温、湿度、光照强度等因素对绵羊痒螨发育和活动行为均有较为明显的影响:绵羊痒螨表现出对环境具有较强的敏感性、适应性和忍耐力;绵羊痒螨还有明显的负趋光性,畏光,怕高热等特点。自然变温与恒温条件下离体绵羊痒螨生存期的观察表明:绵羊痒螨产卵、孵化、静止蜕皮以及各期的发育受温度的影响较大,30℃是绵羊痒螨发育的最适温度,20~26℃发育迟缓呈延长倾向,高于40℃或低于10℃会导致发育受阻、死亡加快。4、对绵羊痒螨寄生侵蚀危害的研究发现:绵羊痒螨的寄生由点状侵蚀逐渐向周围扩散形成多个灶点,随着病情的发展各病灶相接,连成成片的侵蚀区,同时对宿主寄生部位皮组织的损伤程度也随病程的深入而加重。对离体绵羊痒螨重新回归动物体的试验显示:离体绵羊痒螨具有较强的忍饥耐低温能力,只要在外界能存活下来,其重回羊体后可造成同样的侵蚀危害。5、对绵羊痒螨病早期诊断、病程判断与防制研究方面:在临床上可直接通过对寄生部的侵蚀观察,依据病灶的大小、侵蚀程度、痂皮状况、原母灶位置以及灶周围绵羊痒螨的寄生状态而初步判断螨病的感染处于何期。并根据绵羊痒螨怕热、畏光等生物学特性,采取加热法、光照法等方法检出病原予以确诊。这些方法对没有实验室条件的农牧团场或在野外放牧条件下都非常适用,且方法简便可行,较为准确,可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将螨病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付雪红[10](2008)在《绵羊痒螨部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文中提出绵羊痒螨(Psoroptes ovis)是绵羊常见、危害较严重的体外寄生虫病,它主要寄生于绵羊体表被毛稠密、温度较为恒定的部位,患病羊消瘦、皮肤表面结痂、羊毛大片脱落,致使绵羊皮质下降,产毛量减少,给养羊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绵羊痒螨的发病与季节变化息息相关,春秋季节发病较多,对绵羊危害严重,夏季和冬季,绵羊痒螨处于潜伏期,对绵羊的危害暂时被抑制。国内外学者对绵羊痒螨的流行调查和防治都做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对绵羊痒螨的生物学,特别是痒螨越夏规律的研究报道较少。本实验首先从新疆玛纳斯县活畜市场购买了绵羊痒螨患病羊,对羊体上痒螨的形态及发育史进行连续观察,发现绵羊痒螨从卵发育为成虫要经历几个不同的阶段,包括卵、幼螨、若螨、成螨四个发育阶段,整个发育周期约需12d。接着在实验室条件下,设置不同的温湿度和光照条件,观察外界因素对离体痒螨生存活力的影响。痒螨的最适生长发育及繁殖温度在24-28℃范围内,且在同一温度下,相对湿度越高,各虫态痒螨存活时间越长;绵羊痒螨畏光怕高热,光照下迅速向黑暗处爬行,有明显的负趋光性。将痒螨放在水、痂皮屑、羊毛、羊粪、土壤、皮组织等六种外界条件下观察其生存活力,发现痒螨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缺乏营养的条件下仍能存活较长一段时间。本实验通过对自然感染绵羊从春末夏初开始连续定期采集病料,包括病羊、羊圈及生活环境粪样、土样、脱落羊毛等,镜检查找和观察病原,以及用放大镜对羊体上的痒螨进行跟踪观察,研究了绵羊痒螨夏季移行活动规律、具体栖息部位、生存方式等越夏习性。结果显示:绵羊痒螨在5月下旬进入滞育期,寄生数量急剧减少,主要以带卵雌螨和卵的形式越夏,部分雌螨可产卵,主要寄生在颈部、耳廓周围毛密处;病羊患部逐渐长出新毛。到10月中旬,痒螨恢复生长发育能力,又形成痒螨寄生、繁殖的高峰。综上所述,绵羊痒螨的发育周期短、繁殖快,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强,即使在夏季炎热的环境条件下,也能存活下来,对绵羊的危害特别严重。本研究在国内首次对绵羊痒螨的越夏规律进行研究,取得了较满意的试验效果。本研究不仅丰富了绵羊痒螨研究资料的内容,为绵羊痒螨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资料,而且为绵羊痒螨的防治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二、辛硫磷浴螨病羊的试验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辛硫磷浴螨病羊的试验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小香羊三种蠕虫流行病学调查及中药苦楝对其防治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小香羊概述 |
1 小香羊分布特征和饲养方式 |
2 小香羊外形和生理特点及生活习性 |
二、小香羊寄生虫病防控研究进展 |
1 羊寄生虫病的分类 |
1.1 羊的外寄生虫病 |
1.2 羊的内寄生虫病 |
2 羊寄生虫病诊断方法 |
3 小香羊寄生虫流行病学调查 |
4 小香羊寄生虫病防治研究进展 |
三、苦楝树研究进展 |
1 苦楝的药用价值发展要略 |
2 苦楝化学成分 |
3 苦楝功效 |
3.1 杀虫作用 |
3.2 抑菌作用 |
3.3 抗病毒作用 |
3.4 抗生育作用 |
3.5 抗炎和镇痛作用 |
3.6 抗肿瘤作用 |
3.7 抗溃疡和抗腹泻作用 |
3.8 降血压、降血脂和降血糖作用 |
3.9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
3.10 抗血栓形成作用 |
4 苦楝的毒性副作用及解救研究 |
4.1 不良反应 |
4.2 中毒原因 |
4.3 解救方法 |
5 苦楝加工炮制及临床应用 |
5.1 炮制加工 |
5.2 中药制药工艺 |
5.3 苦楝临床应用 |
四 研究中草药防治小香羊寄生虫病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部分 调查研究 雷山县小香羊三种蠕虫流行病学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羊选定 |
1.2 主要试剂及器材 |
1.3 三种蠕虫调查和记录方法 |
1.3.1 待宰羊绦虫、肺丝虫、肝片吸虫的调查和记录方法 |
1.3.2 带羔母羊和羔羊的绦虫、肺丝虫、肝片吸虫的调查和记录方法 |
1.4 三种寄生虫检查及判断依据 |
1.4.1 绦虫 |
1.4.2 肺丝虫 |
1.4.3 羊肝片吸虫 |
1.5 数据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季节小香羊三种蠕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2.1.1 同一季节三种蠕虫的感染率差异分析 |
2.1.2 不同季节同种蠕虫的感染率差异分析 |
2.1.3 全年三种蠕虫的的感染率差异分析 |
2.2 不同养殖场小香羊三种蠕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2.3 不同养殖方式小香羊三种蠕虫混合感染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2.4 不同乡镇小香羊三种蠕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2.4.1 各乡镇内小香羊三种蠕虫感染率差异分析 |
2.4.2 各乡镇间小香羊同种蠕虫感染率差异分析 |
2.5 不同海拔地区小香羊三种蠕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2.5.1 同种蠕虫在海拔1000m以上的不同季度感染率差异分析 |
2.5.2 同种蠕虫在海拔1000m以下的不同季度感染率差异分析 |
2.5.3 在同一季节中同种蠕虫在不同海拔的感染率差异分析 |
2.6 不同营养条件下小香羊三种蠕虫的感染情况分析 |
2.7 不同年龄小香羊三种蠕虫的感染情况分析 |
2.8 带羔母羊和羔羊三种蠕虫调查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试验研究 |
第一章 苦楝皮煎液物理和化学稳定性测定及中华万年青化学成分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苦楝皮和中华万年青的选择 |
1.2 方法 |
1.2.1 苦楝皮药液煎制方法 |
1.2.2 苦楝皮煎液的颜色观察、PH值测定和苦楝素含量测定方法 |
1.2.3 中华万年青化学成分检测方法 |
1.2.4 数据统计及显着性检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苦楝皮煎液的颜色、PH值和苦楝素含量观察和检测结果分析 |
2.2 中华万年青化学成分测定结果分析 |
3 讨论 |
3.1 苦楝皮煎液的颜色、PH值和苦楝素含量观察和检测结果 |
3.2 中华万年青化学成分测定结果 |
4 小结 |
第二章 苦楝皮煎液对小香羊的安全性评价及中华万年青缓解苦楝体内毒性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羊的选择与编号 |
1.1.1 苦楝皮煎液中毒和缓解试验羊的选择 |
1.1.2 苦楝皮煎液影响繁殖性能试验羊的选择 |
1.2 主要器材 |
1.3 药物煎制方法 |
1.3.1 苦楝皮药液 |
1.3.2 中华万年青药液 |
1.4 给药方法 |
1.4.1 中毒和缓解试验的给药方法 |
1.4.2 影响繁殖性能的给药方法 |
1.5 繁殖性能试验羊饲养管理方法 |
1.6 测定方法 |
1.6.1 中毒和缓解试验血样采集及其生化检测方法 |
1.6.2 公羊性行为和繁殖性能试验测定 |
1.6.3 母羊性行为和繁殖性能试验测定 |
1.6.4 公母羊选配方法 |
1.7 数据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灌服和注射苦楝皮煎液致小香羊中毒的用药和用时结果和分析 |
2.2 灌服中华万年青煎液至小香羊恢复正常的用药和用时结果和分析 |
2.3 小香羊中毒前、后和解毒后致恢复正常的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与分析 |
2.4 公羊性行为及精子密(浓)度、精子活率(力)和精子畸形率测定结果与分析 |
2.4.1 性行为表现结果分析 |
2.4.2 精子密(浓)度、精子活率(力)和精子畸形率测定结果与分析 |
2.5 母羊服用苦楝煎液后发情、排卵、受孕和产羔结果与分析 |
2.5.1 发情结果分析 |
2.5.2 排卵检测结果分析 |
2.5.3 受孕结果分析 |
2.5.4 产羔结果分析 |
3 讨论 |
3.1 苦楝煎液皮灌服法和注射法后致小香羊表现中毒反应 |
3.2 灌服中华万年青煎液至小香羊恢复正常的用药效果 |
3.3 解毒前后小香羊血液生化指标变化结果 |
3.4 公羊性行为表现及精子密(浓)度、精子活率(力)和精子畸形率变化的讨论 |
3.5 关于母羊服用苦楝煎液后发情表现、排卵、受孕产羔结果讨论 |
4 小结 |
4.1 苦楝致小香羊中毒及中华万年青缓解 |
4.2 苦楝影响小香羊繁殖性能 |
第三章 苦楝皮煎液治疗小香羊绦虫病、肺丝虫病、肝片吸虫病效果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羊的选择和分组 |
1.2 苦楝皮煎液煎制方法 |
1.3 给药方法 |
1.4 试验羊饲养管理 |
1.5 绦虫、肝片吸虫和肺丝虫的观察和检测方法 |
1.6 数据统计和差异显着性检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治疗试验结果与分析 |
2.1.1 活羊三种蠕虫检测结果分析 |
2.1.2 屠宰羊三种蠕虫检测结果分析 |
3 讨论 |
3.1 关于小香羊蠕虫定性检查(测)方法 |
3.2 关于苦楝皮煎液剂量的选择和给药方法 |
3.3 关于苦楝皮煎液治疗小香羊绦虫病、肝片吸虫病和肺丝虫病效果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全文结论 |
1 结论 |
2 创新性 |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
附录 |
(2)丁香提取物微乳对兔螨病的临床治疗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动物螨病及丁香研究进展 |
1.1 动物螨病 |
1.1.1 病原及流行病学 |
1.1.2 临床症状 |
1.1.3 病理变化 |
1.1.4 诊断 |
1.1.5 治疗 |
1.1.6 预防 |
1.2 丁香的研究进展 |
1.2.1 丁香的化学成分 |
1.2.2 丁香的药理作用 |
1.2.3 制剂及应用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丁香提取物微乳对兔痒螨病的实验性临床试验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1.3 检测指标 |
2.1.4 疗效判定标准 |
2.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 结果 |
2.2.1 丁香提取物微乳对兔痒螨病的治疗效果 |
2.2.2 丁香提取物微乳对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
2.2.3 丁香提取物微乳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2.2.4 丁香提取物微乳对病理组织学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丁香提取物微乳对兔痒螨病的治疗效果 |
2.3.2 丁香提取物微乳对兔痒螨病血液指标的影响 |
2.3.3 丁香提取物微乳对脏腑器官组织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丁香提取物微乳对兔痒螨病扩大临床试验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1.3 检测指标 |
3.1.4 疗效判定标准 |
3.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地昔尼尔乳剂在绵羊体内的药动学和残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放牧动物体外驱虫研究进展 |
1.1 蜱的驱虫防治 |
1.2 螨的驱虫防治 |
1.3 蝇蛆病的防治 |
2 抗动物体外寄生虫药物研究进展 |
2.1 有机磷杀虫剂 |
2.2 有机氯杀虫剂 |
2.3 拟除虫菊酷类杀虫剂 |
2.4 大环内脂类杀虫剂 |
2.5 甲脒类杀虫剂 |
2.6 硝基胍类杀虫剂 |
2.7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 |
2.8 苯吡唑类杀虫剂 |
2.9 昆虫生长调节剂 |
3 地昔尼尔的研究概况 |
3.1 理化性质 |
3.2 作用机理 |
3.3 临床应用 |
3.4 药物代谢动力学 |
3.5 残留研究 |
3.6 毒性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绵羊血浆中地昔尼尔含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物和试剂 |
1.2 仪器设备 |
1.3 标准溶液的制备 |
1.4 液相色谱条件 |
1.5 血浆样品处理 |
1.6 方法学考察 |
1.7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专属性 |
2.2 检测限和定量限 |
2.3 标准曲线 |
2.4 准确度和精密度 |
2.5 稳定性试验 |
3 讨论 |
3.1 紫外检测波长的选择 |
3.2 色谱条件的优化 |
3.3 提取条件的优化 |
3.4 温度考察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地昔尼尔乳剂在绵羊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物和试剂 |
1.2 仪器设备 |
1.3 试验动物 |
1.4 给药和样品采集 |
1.5 血浆样品处理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地昔尼尔在绵羊体内的药时浓度 |
2.2 药动学参数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绵羊组织中地昔尼尔残留检测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品和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样品前处理 |
1.4 液相色谱工作条件 |
1.5 质谱条件 |
1.6 标准溶液配制 |
1.7 方法学考察 |
1.8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 |
2.1 专属性 |
2.2 定量限和检测限 |
2.3 基质匹配标准曲线 |
2.4 准确度和精密度 |
2.5 稳定性考察 |
3 讨论 |
3.1 提取和净化条件的选择与优化 |
3.2 流动相的选择与优化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地昔尼尔乳剂在绵羊体内的残留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品和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试验动物 |
1.4 给药和样品采集 |
1.5 样品前处理 |
1.6 液相色谱条件 |
1.7 质谱条件 |
1.8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 |
2.1 绵羊各组织中残留消除试验结果 |
2.2 休药期估算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4)永登县绵羊螨虫染虫率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螨虫概述 |
1.1.1 螨虫及螨虫病 |
1.2 羊螨虫病流行病学 |
1.2.1 流行特点 |
1.2.2 易感动物 |
1.2.3 感染来源 |
1.2.4 感染方式 |
1.2.5 螨虫病诱发因素 |
1.3 羊螨虫病临床症状 |
1.3.1 瘙痒、皮炎 |
1.3.2 结痂、脱毛 |
1.3.3 机体消瘦 |
1.4 羊螨虫病的诊断方法 |
1.5 羊螨虫病的治疗方法 |
1.6 羊螨虫病的预防 |
1.7 羊螨虫病的防控中存在的问题 |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永登县绵羊螨虫染虫率的调查 |
1 检测对象和试验方法 |
1.1 检测对象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3 方法 |
1.3.1 病料采集 |
1.3.2 病原学诊断 |
1.3.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病羊临床症状 |
2.2 病原形态检测 |
2.3 病原感染情况检测 |
2.3.1 规模化养殖场绵羊螨虫检测结果 |
2.3.2 散养户绵羊螨虫检测结果 |
2.3.3 不同季节、性别、年龄、胎次绵羊螨虫检测结果 |
2.4 规模化养殖场和散养户绵羊螨虫感染情况 |
2.5 不同季节绵羊螨虫感染情况 |
2.6 不同性别绵羊螨虫感染情况 |
2.7 不同年龄绵羊螨虫感染情况 |
2.8 不同胎次绵羊螨虫感染情况 |
2.9 绵羊螨虫感染风险的统计学分析 |
3 讨论 |
3.1 永登县绵羊螨虫流行特点 |
3.2 永登县规模化养殖场和散养户绵羊螨虫病阳性率分析 |
3.3 永登县绵羊螨虫感染季节分析 |
3.4 绵羊螨虫病的鉴别诊断 |
3.5 绵羊螨虫病的防治措施 |
第三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导师简介 |
(5)山羊疥螨病药物治疗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药物 |
1.2 试验动物 |
1.3 试验方法 |
1.4 疗效判断 |
1.4.1 治愈: |
1.4.2 好转: |
1.4.3 无效: |
2 结果与分析 |
3 结论 |
(6)兔痒螨离体培养体系的建立及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痒螨的研究进展 |
1.1 痒螨的分类学研究进展 |
1.2 痒螨的形态结构 |
1.3 痒螨的生长发育与生物学特性 |
1.3.1 痒螨的发育周期 |
1.3.2 痒螨的交配与产卵 |
1.3.3 痒螨静止期蜕皮 |
1.3.4 痒螨的生物学特性 |
1.4 外界环境对痒螨生存的影响 |
1.4.1 温度对螨虫的影响 |
1.4.2 湿度对螨虫的影响 |
1.4.3 pH 对螨的生存活力的影响 |
1.5 痒螨的危害 |
1.6 痒螨病的临床症状 |
1.7 兔痒螨病的诊断 |
1.8 螨病的防治 |
1.8.1 免疫防治 |
1.8.2 生物防治 |
1.8.3 药物防治 |
1.9 小结 |
第二章 寄生虫体外培养技术 |
2.1 体外培养的技术 |
2.1.1 体外培养技术的创立与发展 |
2.1.2 我国体外培养技术的发展情况 |
2.2 体外培养技术的应用 |
2.2.1 在病原学方面的应用 |
2.2.2 在致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
2.2.3 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 |
2.2.4 在药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
2.3 体外培养技术的优点 |
2.4 体外培养技术的发展方向 |
2.5 体外培养常用培养基的分类及应用 |
2.5.1 按组成成分不同分类 |
2.5.2 根据物理状态分类 |
2.5.3 根据用途分类 |
2.5.4 其它类型培养基 |
2.6 螨的离体培养 |
2.7 小结 |
试验研究 |
第三章 兔痒螨离体培养条件的优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兔痒螨离体培养基的优化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 |
4.2.1 兔痒螨离体培养单因素试验结果 |
4.2.2 兔痒螨离体培养正交试验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仔猪腹泻的流行及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原因 |
2 流行病学 |
3 临床症状 |
4 剖检变化 |
5 防治措施 |
(8)羊脱毛症的病因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羊脱毛症的流行病学情况 |
2 羊脱毛症的病因 |
2.1 营养代谢病性脱毛症 |
2.1.1 硫及含硫氨基酸缺乏: |
2.1.2 锌缺乏症: |
2.1.3 铜缺乏症: |
2.2 寄生虫病性脱毛症 |
2.2.1 疥螨病: |
2.2.2 痒螨病: |
2.3 传染病 |
2.3.1 皮肤真菌病: |
2.3.2 绵羊痘和山羊痘: |
2.4 其他因素 |
3 羊脱毛症的临床症状 |
3.1 营养代谢病性羊脱毛症的临床症状 |
3.2 寄生虫病性羊脱毛症的临床症状 |
4 羊脱毛症的诊断 |
4.1 营养代谢病性羊脱毛症的诊断 |
4.2 寄生虫病性羊脱毛症的诊断 |
4.3 传染病性羊脱毛症的诊断 |
5 羊脱毛症的防治 |
5.1 营养代谢病性羊脱毛症的防治 |
5.1.1 土壤施肥: |
5.1.2 皮下或肌肉注射和口服: |
5.1.3 饲料添加: |
5.1.4 自由舔食: |
5.1.5 矿物质缓释丸: |
5.2 寄生虫病性羊脱毛症的防治 |
5.3 传染病性羊脱毛症的防治 |
(9)绵羊痒螨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危害与防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绵羊痒螨病原研究 |
1.1.1 绵羊痒螨的分类及宿主特异性 |
1.1.2 绵羊痒螨的形态特征 |
1.2 绵羊痒螨生活史与生物学特性 |
1.2.1 绵羊痒螨的生活史 |
1.2.2 绵羊痒螨的生物学特性 |
1.3 绵羊痒螨病的危害 |
1.3.1 绵羊痒病的流行病学 |
1.3.2 绵羊痒螨病的临床症状 |
1.3.3 绵羊痒螨病的危害 |
1.4 绵羊痒螨病的免疫学研究 |
1.4.1 抗原 |
1.4.2 免疫应答 |
1.5 绵羊痒螨病的诊断 |
1.5.1 病原学诊断 |
1.5.2 免疫学诊断 |
1.6 绵羊痒螨病的防制 |
1.6.1 化学药物控制 |
1.6.2 生物控制 |
1.6.3 绵羊痒螨病的预防 |
1.7 新疆绵羊痒螨病流行现状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绵羊痒螨病流行调查与季节发生动态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试验材料 |
1.1.2 试验方法 |
1.2 结果与分析 |
1.2.1 绵羊痒螨病流行情况与发生原因 |
1.2.2 绵羊痒螨病的传播途径与方式 |
1.2.3 绵羊痒螨病季节发生动态 |
1.3 讨论与小结 |
试验二 绵羊痒螨生物学特性研究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绵羊痒螨形态发育观察 |
2.2.2 痒螨生活史 |
2.2.3 痒螨各发育生长变化 |
2.2.4 痒螨的交配 |
2.2.5 雌螨的产卵 |
2.2.6 痒螨越冬和滞育 |
2.2.7 温、湿度对痒螨生长发育的影响 |
2.2.8 绵羊痒螨的趋光性 |
2.3 讨论 |
2.3.1 绵羊痒螨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 |
2.3.2 绵羊痒螨发育周期及温度对其发育历期的影响 |
2.3.3 温、湿度对离体绵羊痒螨生长发育的影响 |
2.3.4 外界极端温度对绵羊痒螨耐受能力的影响 |
2.3.5 绵羊痒螨趋光性与温度、光照强度的关系 |
2.3.6 绵羊痒螨季节发生与越冬行为变化 |
试验三 绵羊痒螨寄生侵蚀危害研究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绵羊痒螨季节寄生数量消长规律 |
3.2.2 痒螨侵蚀活动与扩散行为 |
3.2.3 痒螨寄生建灶危害 |
3.2.4 离体痒螨回归动物体试验 |
3.2.5 绵羊痒螨体外培养 |
3.2.6 各虫态痒螨在不同病灶的寄生分布与寄生数量 |
3.2.7 痒螨寄生对皮肤的损伤 |
3.3 讨论 |
试验四 绵羊痒螨病诊断、病程判断与防制研究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 |
4.2.1 绵羊痒螨病早期与简易诊断方法 |
4.2.2 绵羊痒螨病病程判断方法 |
4.2.3 绵羊痒螨病的防制 |
4.3 讨论与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绵羊痒螨部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部分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绵羊痒螨形态学及发育史的观察 |
中文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与分析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实验二 外界因素对离体绵羊痒螨生存活力的影响 |
中文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实验三 绵羊痒螨夏季移行规律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第三章 结论 |
创新点 |
附录 |
致谢 |
项目资助 |
作者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四、辛硫磷浴螨病羊的试验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小香羊三种蠕虫流行病学调查及中药苦楝对其防治机制研究[D]. 王家培.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2]丁香提取物微乳对兔螨病的临床治疗试验[D]. 梁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3]地昔尼尔乳剂在绵羊体内的药动学和残留研究[D]. 仇亚伟.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4]永登县绵羊螨虫染虫率的调查[D]. 张晓龙. 甘肃农业大学, 2018(11)
- [5]山羊疥螨病药物治疗试验[J]. 童俊青,黄秀君,杨鹰,杨应东,万洁,文建国,邹宇恒,宋定州.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5(01)
- [6]兔痒螨离体培养体系的建立及其评价[D]. 尚丛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7]仔猪腹泻的流行及诊治[J]. 王念. 养殖技术顾问, 2011(07)
- [8]羊脱毛症的病因及防治[J]. 徐晓敏,刘晓松,韩敏,赵世华,杨鼎,宋爱军,陈伟.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Z2)
- [9]绵羊痒螨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危害与防制研究[D]. 陈志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2)
- [10]绵羊痒螨部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 付雪红. 石河子大学,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