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及琉球弧盆地海底热流测量与热流分布

东海及琉球弧盆地海底热流测量与热流分布

一、东海及琉球沟弧盆系的海底热流测量与热流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祥,曾志刚,王晓媛,陈帅,殷学博,陈祖兴[1](2020)在《冲绳海槽地质构造对热液活动的控制机理》文中研究指明海底热液活动一直是当代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前沿领域之一,了解地质构造对海底热液活动的控制作用对于认识热液系统的形成机理及寻找海底硫化物资源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总结了冲绳海槽中部和南部地形与断裂构造、地壳结构、重磁场、热流及岩浆活动等方面的地质构造特征以及海槽热液区分布和热液产物的基本特征。通过比较冲绳海槽与马努斯海盆、马里亚纳海槽、北斐济海盆、劳海盆等基底和扩张阶段不同的弧后盆地构造特征的差异,归纳了冲绳海槽地质构造的特殊性,包括过渡性地壳性质、低扩张程度、高热流值、巨厚沉积层及双峰式火山作用等。冲绳海槽热液活动受到断裂构造、岩浆活动、扩张速率等构造因素的控制,同时受到基岩类型和沉积物盖层等地质条件的影响。海槽中部和南部平行和垂直盆地走向的两组断裂带为流体循环提供了通道,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则为热液系统提供了充足的热量。此外,海槽内广泛分布的酸性火山岩和较厚的沉积盖层与流体相互作用,使得热液产物富含有机质、二氧化碳以及Ag和Au等金属元素。根据冲绳海槽的扩张速率和地质构造特征,推测冲绳海槽仍具有发现新热液区的潜力,其中部和南部两组断裂交汇的部位、轴部火山、受海脊俯冲影响的区域以及靠近岛弧一侧的新火山带是最有潜力的海底热液活动探索远景区。

宋永东,张建兴,栾振东,阎军[2](2020)在《国产热流探针HFP-6000在琼东南盆地热流原位探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海底热流探测是研究海底构造活动的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方法。为了更好获取研究区热流数据,利用"科学"号考察船对自主研制的Lister型热流探针HFP-6000开展海底热流原位探测试验工作。本次海上试验热流站位布设于琼东南盆地北部陆坡区,水深100-1 300m,试验了5个热流站位,共获得3个站位的有效数据。国产热流探针HFP-6000工作性能稳定,测量数据精度可达0.001℃,满足开展高精度热流大断面调查的要求。该探针较长且重,属于大型科考设备,对科考船后甲板作业条件要求较高。国产热流探针设备的小型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的优化改进将是下一步发展方向。

徐广策[3](2020)在《冲绳海槽重磁场特征及其构造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冲绳海槽是位于东海陆架东缘,由俯冲作用产生的东海陆架边缘的弧后盆地,其构造和重磁场延续了东海“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特征,板块俯冲下不同控制作用的叠加造就了其地壳结构、构造特征、断裂发育、岩浆活动等方面独有的特征,研究其构造特征对弧后盆地演化机制等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以重磁数据为主、其它地质-地球物理数据为辅的数据格局,利用化极、边界识别、约束变密度界面反演、谱相关法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计算等多种手段,对冲绳海槽的重磁场基本特征、断裂和火成岩分布、地壳结构与性质、构造特征和演化过程的空间差异等进行研究和讨论。利用各种边界识别方法结合地震剖面推断一级断裂7条,二级断裂83条,火成岩体47例,在明确冲绳海槽内部构造格架的基础上得出认识:横向断裂走滑方向的改变指示海槽南北段不同的演化历史,纵向断裂和火成岩的分布共同说明海槽南段的裂陷程度要高于北段,或已进入弧后盆地的海底扩张期。利用约束变密度界面反演方法得到冲绳海槽地区莫霍面深度、地壳厚度、拉张因子分布等结果。其中莫霍面在16~26km之间变化,地壳厚度为12~22km,二者均自北向南减小,拉张因子分布在1.4~2.5之间,自北向南增大,表明冲绳海槽经历了强烈的地壳减薄。通过三条典型剖面的联合反演得出:海槽北段中上地壳减薄明显,南段下地壳也出现了明显减薄,证明其裂陷作用强于北段,而沉积地层的分布差异,指示出海槽南北段发生大规模裂陷的时间的不同步。本文利用谱相关法计算得到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分布在9~30km,自北向南减小,岩石圈强度随之逐渐降低。通过将其与构造活动性数据的对比得出:沿海槽自北向南热构造活动逐渐强烈,大地震相对多发,整体构造活动性增强,且冲绳海槽具有深部构造活动南强北弱,浅部构造活动南弱北强的特征。综合以上各结果与认识,本文对冲绳海槽构造特征空间差异进行了归纳,认为海槽南段块体旋转、海槽南段张裂在中新世的停滞、海槽南北段大规模裂陷的不同步是造成演化进程中的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最后建立了简单的地质模型来对这一过程进行展示。

刘金水,许怀智,蒋一鸣,王军,何新建[4](2020)在《东海盆地中、新生代盆架结构与构造演化》文中认为基于地貌、钻井、岩石测年和地震等资料,分析盆地地层分布、盆架结构、构造单元划分和裂陷迁移规律,结果表明东海盆地由台北坳陷、舟山隆起、浙东坳陷、钓鱼岛隆褶带和冲绳坳陷构成,是以新生代沉积为主、中生代沉积为辅的大型中、新生代叠合含油气盆地;古元古代变质岩系构成了盆地的基底。该盆地不仅是印度-太平洋前后相继的动力体系作用下形成的西太平洋沟-弧-盆构造体系域一部分,而且也是古亚洲洋动力体系作用下形成的古亚洲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洋动力体系作用下形成的特提斯洋构造域一部分,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经历了构造体制转换,盆地格局发生重大变革,早白垩世以前主要受古亚洲-特提斯洋构造体制影响的强烈挤压造山和地壳增厚作用演变为早白垩世以来主要受太平洋构造体制控制的陆缘伸展裂陷和岩石圈减薄作用,经历侏罗纪古亚洲-特提斯构造体制大陆边缘拗陷和白垩纪以来太平洋构造体制弧后裂陷两大演化阶段。白垩纪以来太平洋构造体制的弧后裂陷演化阶段可细分为早白垩世至始新世裂陷期、渐新世至晚中新世拗陷期和中新世末至全新世裂陷期。

蒋德鑫,姜鹍鹏,张贺,姜正龙[5](2020)在《西北太平洋边缘海热流特征研究》文中提出西北太平洋各边缘海及其相应俯冲系统受深部构造活动等地质条件的控制,热流变化较大。在收集整理该区域最新的热流数据基础上,重点探讨西北太平洋俯冲带热结构相关理论、边缘海大洋岩石圈热演化理论模型和局部高异常热流的影响因素,总结了西北太平洋边缘海热流所反映的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在西北太平洋"沟-弧-海"体系中,从"沟"到"弧"再到"边缘海",热流密度呈"低-高-较高"的变化趋势,弧后地区整体表现为"均一高热"特征;千岛海沟、日本海沟和琉球海沟热流密度值在30.0 mW/m2左右,而对应的岛弧值为其2~3倍。弧后热流大小受到汇聚型俯冲带热结构的影响,俯冲带脱水作用导致的弧后上地幔黏度变化,地震速度降低,岩石圈弹性厚度减薄,引起小尺度地幔对流,形成弧后"均一高热"的热状态。热流的时空分布与岩石圈年龄也有关,随着岩石圈年龄增大,地表热流密度值会随之降低,热流密度值大小和离散性与其形成时间大致呈负相关。鄂霍次克海形成时代(30~65Ma)较早,其热流密度值(86.8 mW/m2)和离散性(标准差3.727)相对较低;冲绳海槽目前还处于扩张阶段,其热流密度值(139.0 mW/m2)和离散性(标准差7.001)较高。浅层的地下水循环、断裂活动,深层的地幔部分熔融岩浆活动、弧后小尺度地幔对流、俯冲带拐角流等对局部异常热流起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作用。

张超[6](2018)在《中国东部海域磁异常及居里面特征》文中提出中国东部近海位于西太平洋岛弧西侧,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华北、扬子及华南等块体的拼合过程,期间不同块体边缘形成了造山带与各类断裂带。东部近海中、新生代活动剧烈,尤其是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造成了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块体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各种地质体,又往往和岩浆活动联系在一起。而磁异常数据对于研究岩浆岩分布,揭示地壳中磁性体特征、与岩浆活动相关的断裂效果显着。对磁异常数据的处理和解释,能为研究深部基底构造和断裂,揭示俯冲带、造山带的的分布提供有用的信息。本文以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东部海域地磁编图项目”为依托,搜集了实测的海洋磁异常、重力、热流、地震、其他物性资料等数据,对磁异常数据进行了化极、向上延拓、小波多尺度分解、磁源重力异常、欧拉反褶积、居里面反演等计算。应用东部海域化极磁异常二阶小波逼近结果,采用功率谱法反演居里面,绘制了居里面深度图。结果表明东部海域居里面起伏变化较大,深度在16.8-36.6km之间变化,很好地反映了岩石圈中的消磁界面的起伏状态。居里面坳陷主要分布于在稳定地块,深度在26km以上,热流值大小大体与全球平均热流一致,如苏北—南黄海盆地、东海陆架盆地。居里面坳陷主要与稳定的构造背景、正常的地壳厚度或者相对较弱的中、新生代构造活动有关。居里面隆起主要分布在活动的块体边缘或者中、新生代造山系,如渤海盆地、苏鲁造山带及冲绳海槽区域。南黄海的两条重磁震联合反演剖面结果表明中部隆起区域的东部磁性层厚度较大,并且伴随有磁性较强的侵入体。推测该大块状磁异常是磁性基底的隆起和岩浆岩的侵入共同反映。

孟林,张训华,温珍河,韩波[7](2017)在《沉积速率与基底蓄水层流体活动对冲绳海槽海底热流值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冲绳海槽海底热流值高且离散性强、热液活动发育,这一地热特征主要表现在海槽南段与中段,其形成与沉积过程和浅层基底水热活动密切相关。首先依据居里点深度资料计算海底热流背景值,并与实测热流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了冲绳海槽的海底热流异常特征。然后选取一条与海槽扩张中心走向一致的模拟剖面,以实测地热资料为约束,利用热模拟的方法,探讨了沉积速率和基底流体活动对海底热流值的影响。最后,探讨了海槽热流特征形成机制。热模拟结果表明,如果南段与中、北段分别在中中新世和晚更新世开始拉张,在冲绳海槽的形成演化过程中,沉积速率可使海槽南段和中段的海底热流值分别降低7%16%和4%12%,沉积速率越大对热流值的影响也越大;在基底流体活动的影响下,海槽热流值表现出极大的离散性,下降流体使得海底热流值进一步降低,上升流体作用则相反,海槽中段的上升流体影响远远超过沉积速率影响,使得局部海底热流值提高到背景值的3倍。在局部上升流体与下降流体运移速率相同的前提下,当沉积速率<25cm/ka、流体运移速率为6066cm/a时最符合海槽南段西部的热异常形成条件;当宫古断裂及海槽中段基底蓄水层内的流体运移速率约为南段流体运移速率的46倍,或者蓄水层之下热流背景值约为南段背景值的23倍时,最符合宫古断裂带附近和海槽中段的热流异常形成条件,这可能预示着在<10km深度处存在岩浆房。

宋永东,马小川,张广旭,刘贤三,栾振东,董冬冬,阎军[8](2016)在《西太平洋雅浦海沟区海底热流原位测量》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西太平洋雅浦海沟区俯冲带及岛弧两侧的海底热流分布情况,2015年1—3月期间的西太平洋海山航次中,"科学"号利用最新一代Lister型热流探针对该区域开展了海底热流原位测量工作。沿着横跨俯冲带的站位测线,本次进行了10个热流站位测量,共获得8个站位的有效数据。测量结果表明,该地区地温梯度的变化范围为0.0110.137Km-1,平均0.089Km-1,热导率的变化范围为0.581.32 Wm-1 K-1,热流值则在14.4118.85mWm-2之间,平均为68.02mWm-2。热流值分布显示,雅浦岛弧附近具有较高的热流值,自雅浦岛弧向两侧热流值逐渐降低,低热流区主要分布在帕里西维拉海盆。由于该地区热流测量数据依然稀缺,深入的讨论有待进一步研究。

余景锋,江为为,郝天珧,胥颐,姜迪迪[9](2016)在《中国东部海区及其邻域岩石层结构与地球动力学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东部海区及其邻域受到来自欧亚、太平洋和菲律宾海板块运动的共同作用,其是认识中国边缘海形成演化的天然实验室.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东部海区及其邻域的地球物理场特征,采用重力反演方法计算了该地区的莫霍面深度,根据地震层析成像的反演结果分析了研究区的地壳和岩石层速度结构,并从地热、断裂带、天然地震分布和应力场特征等方面对该区域的地球动力学特征做了进一步的分析.通过分析、反演计算可以得出:中国东部海区的陆架区的重、磁场特征与中国大陆重、磁场特征分布趋势与走向相同,是大陆地球物理场向海域的延伸.东海陆架盆地区和中国大陆东部的地壳结构和走向趋势相同,是大陆地壳向海域的延伸.东海东部及其边缘海域、海槽为过渡性质地壳,由于地壳性质的转变,说明冲绳海槽应为东海大陆架的自然终结.地震层析成像反演结果为研究岩石层地幔的结构组成以及形成演化的深部动力因素提供了依据,32 km深度处的速度图像基本上反映出莫霍界面正下方的速度分布特征及莫霍面的起伏形态,其与重力反演计算的结果相符合.70km深度上的速度图像反映出东部海区深部结构南北分块的特征,海区表现负速度扰动,推断已部分进入软流圈.110km深度处的速度图像表现为大范围的低速异常,只有扬子块体有正异常显示,进一步验证华南华北块体减薄.中国东部海区及其邻域地球动力学特征主要为:冲绳海槽高热流异常区显着,热流分布明显和沟弧盆体系的构造特征相吻合,呈现NE向条带状分布;断裂体系显示出"东西成带"的待征;冲绳海槽和琉球海沟区域具有地震活动的成带性,地震震中的分布密度远大于远离板块边界的大陆内部;其现代应力场从北到南由NE向逐渐转为NEE至SE向,总体呈向东发散的扇形分布.

孟祥君,张训华,韩波,尚鲁宁[10](2015)在《冲绳海槽地区地球物理场特征及地壳结构分析》文中认为利用冲绳海槽地区最新的调查资料,系统地总结和分析了冲绳海槽地区地震波场、重力场、磁力场、热流场的特征,通过居里面的反演和莫霍界面的计算,结合编绘的图件对该地区的居里面深度和莫霍面深度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居里面的深度为415km,莫霍面深度在428km之间,综合分析以往OBS的调查结果和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对该地区的深部地壳结构进行了探讨。

二、东海及琉球沟弧盆系的海底热流测量与热流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海及琉球沟弧盆系的海底热流测量与热流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冲绳海槽地质构造对热液活动的控制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冲绳海槽中、南部的地质构造背景
    2.1 地形与断裂构造
    2.2 地壳结构
    2.3 重磁场
    2.4 热流与岩浆活动
3 冲绳海槽热液区分布与热液产物特征
    3.1 热液区的分布特征
    3.2 热液产物特征
4 讨论
    4.1 冲绳海槽地质构造的特殊性
        4.1.1 过渡性地壳
        4.1.2 未成熟的扩张中心
        4.1.3 高热流值
        4.1.4 巨厚沉积层
        4.1.5 双峰式岩浆作用
    4.2 冲绳海槽地质构造对热液活动的控制机理初探
        4.2.1 断裂构造
        4.2.2 岩浆活动
        4.2.3 扩张速率
        4.2.4 基岩类型
        4.2.5 沉积盖层
    4.3 冲绳海槽海底热液探索前景
5 结论

(2)国产热流探针HFP-6000在琼东南盆地热流原位探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内热流测量现状
2 HFP-6000热流探针工作原理
3 海上应用测试
    3.1 采集参数设置
    3.2 探针布放与回收
4 试验数据处理
    4.1 计算方法
    4.2 计算结果
5 结语

(3)冲绳海槽重磁场特征及其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地质调查概况
        1.2.2 国内外科学课题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成果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位置及海底地形
        2.1.2 构造区划概况
        2.1.3 区域构造演化
        2.1.4 地层、岩体物性特征
        2.1.5 火成岩分布
    2.2 区域地球物理概况
        2.2.1 重力场特征
        2.2.2 磁场特征
第三章 重磁处理方法介绍
    3.1 位场分离
    3.2 磁异常化极
        3.2.1 基本原理
        3.2.2 计算过程
    3.3 边界识别
        3.3.1 方法原理
        3.3.2 方法选用安排
    3.4 界面反演
        3.4.1 变密度模型
        3.4.2 已知点约束
        3.4.3 深度加权函数
        3.4.4 实际反演流程
    3.5 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计算
        3.5.1 岩石圈弹性板模型
        3.5.2 相关度计算
        3.5.3 谱相关法计算流程
第四章 研究区重磁数据处理
    4.1 数据来源与分类
        4.1.1 重磁场数据
        4.1.2 沉积层厚度数据
        4.1.3 地震剖面数据
        4.1.4 构造活动性数据
    4.2 磁异常化极
        4.2.1 变倾角化极效果对比试验
        4.2.2 研究区化极结果及分析
    4.3 重磁数据位场分离
        4.3.1 磁力数据位场分离
        4.3.2 重力数据位场分离
    4.4 边界识别
        4.4.1 用于断裂划分的边界识别处理
        4.4.2 用于火成岩圈定的边界识别处理
    4.5 约束变密度莫霍面反演
        4.5.1 界面反演参数的选定和依据
        4.5.2 反演结果的评价及特征
    4.6 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计算
第五章 处理结果分析与综合地质解释
    5.1 断裂、火成岩推断及地质意义
        5.1.1 断裂、火成岩推断
        5.1.2 断裂、火成岩指示的地质意义
    5.2 地壳结构和性质讨论
        5.2.1 地壳厚度及拉张因子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5.2.2 典型剖面联合反演结果
        5.2.3 地壳结构和性质综合讨论
    5.3 岩石圈构造背景与演化
        5.3.1 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的地质意义讨论
        5.3.2 冲绳海槽构造演化特征空间差异的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4)东海盆地中、新生代盆架结构与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盆架结构
3 构造演化
    3.1 侏罗纪古亚洲-特提斯构造体制的大陆边缘拗陷演化阶段
    3.2 白垩纪以来太平洋构造体制的弧后裂陷演化阶段
        3.2.1 早白垩世至始新世裂陷期
        3.2.2 渐新世至晚中新世拗陷期
        3.2.3 中新世末至全新世裂陷期
4 结论

(5)西北太平洋边缘海热流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热流数据
2 边缘海热流分布特征
    2.1 鄂霍次克海
    2.2 日本海
    2.3 东海
    2.4 南海
    2.5 菲律宾海
3 边缘海热流影响因素探讨
    3.1 边缘海俯冲带热结构
        3.1.1 俯冲带热结构模型
        3.1.2 鄂霍次克海热结构
        3.1.3 日本海热结构
    3.2 洋壳年龄
    3.3 异常热流影响因素
        3.3.1 部分熔融与岩浆作用对热流的影响
        3.3.2 地下水循环对热流的影响
        3.3.3 扩张中心与深大断裂对热流的影响
4 结 论

(6)中国东部海域磁异常及居里面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区划与演化
    2.2 岩石物性特征
3 磁异常特征与数据处理
    3.1 磁异常特征
    3.2 磁异常化极与解析信号
    3.3 磁源重力异常
    3.4 欧拉反褶积
    3.5 小波多尺度分解
    3.6 居里面计算
4 结果分析与讨论
    4.1 居里面与莫霍面对比
    4.2 典型剖面地球物理反演
    4.3 居里面特征及解释
5 结论与认识
    5.1 结论
    5.2 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7)沉积速率与基底蓄水层流体活动对冲绳海槽海底热流值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2 数值模型与计算方法
3 计算结果
    3.1 海底热流背景值(q0)
    3.2 沉积速率对海底热流值的影响
    3.3 SOT西部海底热流异常形成条件
    3.4 宫古断裂带附近及MOT海底热流异常形成条件
4 讨论
5 结论

(8)西太平洋雅浦海沟区海底热流原位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1地质概况与数据采集
2数据处理
    2.1计算方法
    2.2结果分析
3热流值分布特征
4结论

(10)冲绳海槽地区地球物理场特征及地壳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地球物理场特征
    1.1地震波组特征
    1.2重力场特征
    1.3磁力场特征
    1.4热流场特征
2地壳结构特征
3认识与结论

四、东海及琉球沟弧盆系的海底热流测量与热流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 [1]冲绳海槽地质构造对热液活动的控制机理[J]. 张玉祥,曾志刚,王晓媛,陈帅,殷学博,陈祖兴. 地球科学进展, 2020(07)
  • [2]国产热流探针HFP-6000在琼东南盆地热流原位探测中的应用[J]. 宋永东,张建兴,栾振东,阎军. 广西科学, 2020(03)
  • [3]冲绳海槽重磁场特征及其构造意义[D]. 徐广策.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4]东海盆地中、新生代盆架结构与构造演化[J]. 刘金水,许怀智,蒋一鸣,王军,何新建. 地质学报, 2020(03)
  • [5]西北太平洋边缘海热流特征研究[J]. 蒋德鑫,姜鹍鹏,张贺,姜正龙. 现代地质, 2020(01)
  • [6]中国东部海域磁异常及居里面特征[D]. 张超. 山东科技大学, 2018
  • [7]沉积速率与基底蓄水层流体活动对冲绳海槽海底热流值的影响[J]. 孟林,张训华,温珍河,韩波.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7(02)
  • [8]西太平洋雅浦海沟区海底热流原位测量[J]. 宋永东,马小川,张广旭,刘贤三,栾振东,董冬冬,阎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6(04)
  • [9]中国东部海区及其邻域岩石层结构与地球动力学特征研究[A]. 余景锋,江为为,郝天珧,胥颐,姜迪迪.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5年度(第15届)学术论文汇编——油气资源研究室, 2016
  • [10]冲绳海槽地区地球物理场特征及地壳结构分析[J]. 孟祥君,张训华,韩波,尚鲁宁. 海洋地质前沿, 2015(09)

标签:;  ;  ;  

东海及琉球弧盆地海底热流测量与热流分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