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哪些食品有助于防艾滋病(论文文献综述)
曲晓燕[1](2021)在《目的论指导下新型冠状肺炎专题文章的笔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影响。在这一特殊背景下,笔者接到了一个特别的翻译任务。该翻译任务的委托人是来自夏津第一中学的一位教师。为了提高中学生对新型冠状肺炎的认识,拓宽他们的视野,该教师挑选了大量与新冠肺炎相关的英文材料,委托作者将其翻译成相应的中文文本,并将其作为学校学生的阅读材料。根据该客户的要求,本翻译任务的目的是将文本原文内容准确、清晰地传达给读者。因此,笔者从源文本的特点和客户的需求出发,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完成了翻译任务。本篇报告主要从两个方面对该翻译任务进行探讨。就翻译任务本身而言,作者首先介绍了它的背景信息和意义,然后描述了整个翻译过程。其次,就其具体问题而言,笔者介绍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翻译难题。具体来说,笔者将其分为三类:与COVID-19相关的医学术语的翻译、有着复杂语法成分的句子的翻译以及非语言标记的翻译。针对上述困难,本文在目的论的指导下采取了相应的翻译策略。首先,对于与COVID-19相关的医学术语的翻译问题,译者遵循了目的论中的目的性原则,对这些医学术语的翻译进行了分类,其中包含缩略语的翻译和常见单词在某一领域用作专业术语的翻译。其次,对于涉及复杂语法成分的句子的翻译,译者遵循目的论的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主要采用顺序法、逆序法和综合翻译法等三种不同的翻译方法进行句子的翻译。第三,对于非语言标记的翻译,笔者遵循连贯性原则,根据不同的语境,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零翻译或其他翻译策略)来解决非语言标记翻译的难题。通过采取以上所述策略,作者最终地完成了翻译任务。
郭娇敏[2](2021)在《高中生物学渗透生物安全教育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各种传染病接连出现,已经控制的传染病也经常卷土重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技术滥用日益严重,生物武器的研发屡禁不止,这些对维护生物安全提出了新挑战。2020年1月,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人民健康、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巨大的威胁,敲响我国生物安全建设的警钟。在此背景下,生物安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梳理生物安全教育理论体系,通过对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相关生物安全内容的分析,找到生物安全教育的切入点,明确生物安全教育的原则和途径,适时渗透生物安全教育。本文具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文献研究法对生物安全和生物安全教育的内涵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总结。研究发现,生物安全教育可以细分为传染病防控教育、生物武器防范教育、生态资源安全教育、生物技术安全教育以及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五个领域,并且可以从这五个方面渗透生物安全教育。第二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瑞昌市某中学的学生和老师进行调查,了解高中生物安全教育的现状。调查显示,教师普遍缺乏生物安全素养,同时,生物学教学任务繁重,导致学校缺乏生物安全教育;学生对生物安全知识的知晓程度总体较低,缺乏生物安全意识,部分学生的生物安全行为习惯有待养成。第三部分,充分挖掘生物学教材中生物安全教育素材,确立生物安全教育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并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物安全教育。经过一学期的生物安全教育实践发现,学生对待生物安全事件的态度和生物安全行为均有所提升和改善,但在学业成绩和生物安全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没有显着性差异。本研究认为,高中生物学教材中蕴含大量的生物安全教育内容,为高中开展生物安全教育提供了便利。从长远角度来看,生物安全教育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安全素质,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
黄家声[3](2021)在《我国艾滋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标准重构》文中研究表明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用人单位基于艾滋病毒感染者的艾滋病毒感染状态而实施就业歧视(以下简称为“艾滋就业歧视”)的问题日益凸显,不仅严重损害了艾滋病毒感染者的平等就业权,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从我国已审结的艾滋就业歧视诉讼来看,基于案由的差异,艾滋就业歧视案件往往作为劳动争议、侵权纠纷等不同类型的案件进行审理,因而在司法中存在不同的认定标准。现行司法认定标准的模糊和混乱,使得艾滋病毒感染者的平等就业权难以得到切实保障。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预防和纠正就业歧视,创设公平就业环境,由此亟需构建一套体系完整、合乎情理、逻辑自洽的艾滋就业歧视司法认定标准,增强司法对艾滋就业歧视案件的救济功能。本文旨在重构我国艾滋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标准。通过梳理我国艾滋就业歧视诉讼的概况,总结现行司法认定标准的不足之处,并结合域外关于歧视的构成要件及抗辩事由的制度规定和司法实践,评判其在认定艾滋就业歧视、保障艾滋病毒感染者平等就业权方面的利弊。最后,建议我国采取客观与责任并举的两阶层范式来重构司法认定标准。首先,在客观阶层上,法院应结合案件事实,判断用人单位是否对艾滋病毒感染者实施了歧视行为,据此可将歧视的构成要件拆解为三个要件:差别对待、不利后果与因果关系。其次,在责任阶层上,进一步细化以真实职业资格、公共卫生利益为由的抗辩制度,判断用人单位是否构成法律意义上的歧视。也就是说,若用人单位客观上实施了歧视行为且无违法阻却事由,其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上述制度相互作用,层层推进,有助于帮助法院认定用人单位是否构成艾滋就业歧视,以实现消除艾滋就业歧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之目的,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薛晓[5](2020)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疾病知识教育的研究》文中指出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接班人、国之栋梁,其身体健康状况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而学生作为青少年主体,健康问题更是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近年健康数据显示,如糖尿病等一些疾病已经出现了年轻化趋势;也有一些传染病在学生中开始泛滥,比如艾滋病,大学生中艾滋病患病率急速攀升,这与学生自身缺乏防范意识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对青少年的疾病防治知识教育要趁早进行,使其能早了解早防范,也能够更大可能的降低患病率。在中学阶段,生物学教学是掌握基础生物学、医学科学等学科的基础,渗透疾病知识教育对卫生和健康、疾病控制、激发医学科学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知网上查找有关在生物学课堂中进行疾病知识教育的文献,发现目前在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疾病知识教育或健康教育的研究并不多,且其中很大部分是从可行性和策略方面进行描述,真正进行实验研究的很少。本文立足于实践研究,依据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笔者以重庆市松树桥中学高二(2)班和高二(5)班为研究对象,研究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疾病知识教育是否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疾病防治的认识,从而愿意改正自身的不健康行为习惯,选择健康生活方式。本次研究以高二(5)班为实验班,在生物学教学中利用合适知识点进行疾病知识渗透教育;以高二(2)班作为对照班,按常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实施。本次研究主要是结合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三的知识,选取与教材知识点相关联的,且社会关注较高的疾病进行疾病知识教育。研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采集数据,分为对疾病知识的了解、对疾病防治的态度以及疾病防治行为三个方面,数据的处理主要采用Excel和SPSS软件。研究结果显示,在对疾病知识的了解上,实验班在前后两次调查中有了显着变化(P(27)0.01);在对疾病防治态度上,实验班学生有着显着的改善(P(27)0.01);同样,在有关疾病防治的行为上,实验班的学生存在显着变化(P(27)0.01);而对照班学生在对疾病知识的了解、对疾病防治的态度和行为上,前后两次调查相比并无显着变化(P(29)0.05)。由此来看,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疾病知识教育对于增加学生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端正学生对疾病防治的态度和行为是有积极效果的,但要从社会层面形成显着影响,则还需要众多一线教师及社会群体的共同努力。
梁淇淋[6](2020)在《诺贝尔奖教学内容对培养高中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高中生物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为宗旨,因此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到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梳理教材中的诺贝尔奖内容基础上,挖掘其契合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典型性与所蕴含的教学价值,提出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以期在教学实践中为教师发展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借鉴。本研究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PBL教学模式、HPS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法,整理了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直接呈现的和隐含的诺贝尔奖内容,分析教材中的诺贝尔奖内容对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概念理解,培养学生生命观念;学习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学习科学探究过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讨论社会性科学议题,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在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提升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开阔教师专业视野、引导教师聚焦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以问卷调查了中学生对诺贝尔奖的关注度以及教师利用教材中诺贝尔奖内容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现状。调查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分析了不同中学的教师以诺贝尔奖内容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现状。应用案例研究法选取教材中诺贝尔奖的三个内容作为案例进行了教学案例设计。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诺贝尔奖内容了解不够,主要渠道是网络、杂志等,缺乏主动学习生物科学前沿知识的意识。很多教师忽略教材中的诺贝尔奖内容,认为讲解教材中的诺贝尔奖内容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少部分教师能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到每节课之中,仍有很多教师未从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设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统计分析不同中学教师以诺贝尔奖内容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现状,省级示范与市级示范中学相比在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了解、对教材中诺贝尔奖内容的认知、对教材中的和教材相关诺贝尔奖内容处理方式的四个维度上差异不显着(p>0.05)。与普通中学教师相比,示范学校教师对核心素养和诺贝尔奖内容的了解更加深入,对教材相关的诺贝尔奖内容的教学方法更合适,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针对上述调查结果提出了3种教学策略:对于适合学生探究学习的诺贝尔奖内容主要采取情境创设、问题串、任务驱动教学策略,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目标和诺贝尔奖内容划分教学任务,课堂上以诺贝尔奖内容为基础创设教学情境,以问题串引导学生完成课前预设的教学任务,最终达成本节课教学目标;契合社会性科学议题的诺贝尔奖内容采取引入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策略,课前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小组在课前根据教学任务查阅资料、制作PPT、选出小组代表,在课堂上学生代表讲解,教师适当引导与补充,师生、生生互动交流讨论,最终逐项完成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补充课本知识的诺贝尔奖内容采取引导性自主学习策略,课前教师发放阅读资料,提出学习要求和学习目标,学生根据教师要求自学阅读资料,完成思考题,课堂上学生交流讨论,师生共同总结,教师适时展示练习题,学生巩固练习。最后选择教材中的诺贝尔奖内容根据三种教学策略设计了三个教学案例。
马秋瑾[7](2019)在《昭通市昭阳区“三位一体”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调查报告》文中研究指明云南省昭通市自1997年报告首例HIV感染者,截止2017年6月30日全市累计报告感染者和病人3630人,累计报告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2409人。预防艾滋病,教育是核心。以学校,社区,家庭,为“三位一体”,制定针对这三方面性的健康教育活动,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健康意识,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公共卫生意识,并进一步提高防范艾滋病的意识。笔者,采用调查法,以昭通市昭阳区,公立学校,私立学校,乡镇中学,作为学校代表;市区,乡镇流动人员作为社区代表;以市区小区家庭,乡镇村落零散家庭,为家庭代表。三位一体的多方调查,多名学生,多名教师,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及教育现状。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及对实际情况的思考。后又对比国外经验后提出对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在三位一体上的具体活动方案。从多个方面针对学生进行教育,进一步促进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联系,从而提升昭通市昭阳区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水平。提出相应对策将社区、学校以及家庭的联合教育作用全面发挥出来,使得当代青少年实现健康成长拥有坚实的保障。
张勇安,王磊[8](2019)在《美国里根政府艾滋病政策外交档案选编(上)》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亚当·霍华德(Adam M. Howard)担任总主编,亚历山大·鲍斯特(Alexander O. Poster)任主编,编辑出版了《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81~1988年,第41卷,全球议题Ⅱ》1,该卷包括了美国里根政府时期外交政策中的几个重大议题:艾滋病政策、人权外交、海洋法、非洲饥荒、国际人口政策、捕鲸活动的国际规则和保护臭氧层等七个章节。其中,关于艾滋病的文件着眼于美国政策制定者如何利用外交政策应对可怕的流行病,从移民和签证问题到苏联对艾滋病的虚假宣传。编译的档案既包括美国政府特别是国务院、卫生和公共服务部、白宫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往来通信、会议记录、会议备忘录,以及国务院与驻外使领馆的往来电文。这些档案文献生动而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一个非传统安全议题如何引起包括美国、苏联、海地、扎伊尔等国,以及世界卫生组织、北约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关注,同时也揭示了冷战时期非传统安全议题如何同传统安全问题纠缠一处,彰显了作为全球议题的艾滋病如何从模糊到清晰的复杂认知过程。为了推进相关领域的研究,特别是推进学界对冷战时期全球性问题的关注,兹特节选翻译了美国里根政府艾滋病政策的外交文件,以飨读者。
方小同[9](2019)在《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社会责任的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过广大教育者的多年努力,《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终于在2017年与大家见面。该课标凝练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社会责任,四者联系紧密,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最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文选取社会责任这一素养的培养作为研究重点,围绕着课标对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的要求,通过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纸笔测验法、观察法等手段,对文章中涉及到的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依据课标内容,明确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的内涵及社会责任素养水平划分。结合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的各项指标,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3本必修模块为例进行内容梳理,建构出高中生物课本中蕴含社会责任教学资源的知识表。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生物学科特点,开展教学实践,探索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有效策略。最后参考课标提出的评价建议,对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效果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研究表明,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借助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情境教学、问题教学、联系实际生活、结合社会热点、组织课外活动等多种教学策略,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关爱生命、爱护环境、健康生活、关注社会热点等生物学科社会责任的达成,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情感加深、落实社会责任的能力与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社会责任素养水平。这为我国核心素养的有效实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其他相关研究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唐丽[10](2019)在《社会工作介入Y小学女童性教育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进步,社会环境对于“性”有了很大的包容度,人们正在逐渐走出谈“性”色变的年代,但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于“性”还是有着特别的敏感性,长期以来对性采取的是回避的态度。儿童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性角色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青春期前期阶段的小学生,是身体发育,情感萌动的时期,也是理想、品格、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刻。做好儿童性教育工作,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青春期的顺利度过。本研究以“2018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工作教育对口扶贫服务示范(云南)”项目为依托,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对Y小学高年级女童开展青春期性教育服务。研究是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方法的指导下,针对Y小学的情况,采用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资料收集方法,对Y小学高年级女童性教育现状和需求进行定量和定性的综合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探索农村女童性教育服务介入的具体实务模式。实务的开展以社会学习理论为指导,运用小组工作对女童开展性教育活动,强调观察和模仿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运用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借助课堂讲授、情景模拟、实物示范、绘本阅读等方式来协助组员完成对性知识的获取、性安全技能的掌握以及性观念、性意识的转变和提升。同时在人本主义价值理念的指导下,相信组员的价值,发挥组员的潜能,通过同伴性教育的形式让组员作为骨干把性教育知识分享给更多的人,扩大服务人群的范围。最后在社会支持理论的指导下,以社会工作者为主导,联合家庭和学校为女童性教育构建外部支持系统。研究发现,小组工作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Y小学高年级女童的性知识和技能,对性教育存有的错误观念有所转变,同时推动了女童的同伴互助教育,增进了家长和老师对女童性教育的支持,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支持环境。
二、哪些食品有助于防艾滋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哪些食品有助于防艾滋病(论文提纲范文)
(1)目的论指导下新型冠状肺炎专题文章的笔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Introduction |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
1.1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
1.2 Content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
1.3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
2.1 Pre-Translation |
2.1.1 Preparation of Background Knowledge on COVID-19 |
2.1.2 Preparation of Translation Tools |
2.1.3 Preparation of Time and the Translator's Mentality |
2.2 In-Translation |
2.2.1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Target Texts |
2.2.2 Adjustment of the Time |
2.2.3 Completion of the First Draft |
2.3 Post-Translation |
2.3.1 Feedback and Modification |
2.3.2 Reflection on Translation |
Chapter Three Source Text Analysis |
3.1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
3.2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Under the Guidance of Skopos Theory |
4.1 Theoretical Guidance |
4.1.1 Skopos Theory |
4.1.2 Three Core Rules of Skopos Theory |
4.1.3 The Applicability of Skopos Theory to the Translation Task |
4.2 Specific Strategies Adopted and Case Analysis |
4.2.1 Strategy for Translating Medical Terms Related to COVID-19 |
4.2.1.1 Strategy for Translating Abbreviations |
4.2.1.2 Strategy for Translating Common Words Used as Technical Terms in a Certain Field |
4.2.2 Strategy for Translating Sentences with Complex Grammatical Elements |
4.2.2.1 Linear Translation |
4.2.2.2 Reverse Translation |
4.2.2.3 Synthetic Translation |
4.2.3 Strategy for Translating Non-Linguistic Marks |
4.2.3.1 Zero Translation |
4.2.3.2 Other Strategies for Translating Non-linguistic Marks |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
Appendix Ⅱ Chinese Version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高中生物学渗透生物安全教育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 生物安全 |
2.1.1 生物安全的概念 |
2.1.2 生物安全的内涵 |
2.2 生物安全教育 |
第3章 渗透生物安全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学生调查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和方法 |
3.1.3 调查内容 |
3.1.4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3.2 教师访谈 |
3.2.1 访谈目的 |
3.2.2 访谈对象和方式 |
3.2.3 访谈过程 |
3.2.4 访谈结果与分析 |
第4章 高中生物中渗透生物安全教育的教学实践 |
4.1 渗透生物安全教育的教材内容梳理 |
4.2 渗透生物安全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
4.2.1 渗透生物安全教育的原则 |
4.2.2 渗透生物安全教育的途径 |
4.3 渗透生物安全教育的教学案例展示 |
4.3.1 教学案例一:《基因工程与应用》 |
4.3.2 教学案例二:《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
4.3.3 教学案例三:《免疫调节》 |
4.4 实践研究结果与分析 |
4.4.1 测验结果与分析 |
4.4.2 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
第5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3)我国艾滋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标准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工作权是艾滋病毒感染者的基本人权 |
(二)歧视认定标准是司法保障艾滋病毒感染者工作权的重要基石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一)案例分析法 |
(二)比较研究法 |
(三)学科交叉分析法 |
第一章 我国艾滋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困境 |
一、艾滋就业歧视诉讼概况 |
二、现行艾滋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标准 |
(一)行政诉讼 |
(二)劳动争议 |
(三)侵权纠纷 |
三、对现行司法认定标准的评析 |
(一)多元案由的竞合与冲突 |
(二)现行标准无法充分认定歧视 |
(三)现行体系难以进一步完善 |
(四)司法认定标准亟待重构 |
第二章 比较法视野下艾滋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标准 |
一、艾滋就业歧视的构成要件 |
(一)艾滋就业歧视的构成要件类型 |
(二)域外关于构成要件的司法实践 |
(三)对我国的启示 |
二、艾滋就业歧视的抗辩事由 |
(一)艾滋就业歧视的抗辩事由类型 |
(二)域外关于抗辩事由的司法实践 |
(三)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三章 我国艾滋就业歧视司法认定标准的重构 |
一、重构艾滋就业歧视的构成要件 |
(一)差别对待 |
(二)不利后果 |
(三)因果关系 |
二、细化艾滋就业歧视的抗辩事由 |
(一)真实职业资格抗辩 |
(二)公共卫生利益抗辩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疾病知识教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健康教育及疾病知识教育 |
2.2 理论基础 |
2.2.1 生活教育理论 |
2.2.2 全面发展教育理论 |
3 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内容 |
3.3 研究方法 |
3.3.1 问卷调查法 |
3.3.2 行动研究法 |
3.3.3 访谈法 |
3.3.4 统计分析法 |
4 教学设计 |
4.1 高中生物教材有关疾病知识渗透点 |
4.2 高中生物学渗透疾病知识教育的教学设计 |
4.2.1 卡片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
4.2.2 问题式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
5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疾病知识教育效果评价 |
5.1 渗透教育前后学生对疾病知识了解情况比较分析 |
5.1.1 实验班与对照班前测结果比较 |
5.1.2 对照班前测与后测结果比较 |
5.1.3 实验班前测与后测结果比较 |
5.1.4 实验班与对照班后测结果比较 |
5.2 渗透疾病知识教育前后学生态度情况比较 |
5.2.1 实验班前测与后测结果比较 |
5.2.2 对照班前测与后测结果比较 |
5.3 渗透疾病知识教育前后学生行为情况比较 |
5.3.1 实验班前测与后测结果比较 |
5.3.2 对照班前测与后测结果比较 |
6 教师和学生对渗透疾病知识教育的态度分析 |
6.1 教师对渗透疾病知识教育的态度 |
6.2 学生对渗透疾病知识教育的态度 |
7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中生对疾病防治认识调查问卷 |
附录B: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疾病知识教育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6)诺贝尔奖教学内容对培养高中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核心素养培养研究现状 |
1.2.2 国外核心素养培养研究现状 |
1.2.3 诺贝尔奖内容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案例研究法 |
1.4.4 数据处理 |
2.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核心素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和诺贝尔奖概念界定 |
2.1.1 核心素养 |
2.1.2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
2.1.3 诺贝尔奖 |
2.2 核心素养教育的理论基础 |
2.2.1 HPS教育理论 |
2.2.2 PBL教学模式 |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 统计学方法 |
3.诺贝尔奖内容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
3.1 诺贝尔奖的内容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 |
3.1.1 在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直接呈现的诺贝尔奖内容 |
3.1.2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隐含的诺贝尔奖内容 |
3.2 教材中的诺贝尔奖内容的教学价值 |
3.2.1 对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 |
3.2.2 教材中的诺贝尔奖内容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的价值 |
4.中学生对诺贝尔奖关注度的问卷调查 |
4.1 调查目的与对象 |
4.2 调查问卷编制及内容 |
4.3 问卷调查实施 |
4.4 中学生对诺贝尔奖关注度的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4.4.1 中学生对诺贝尔奖的关注情况分析 |
4.4.2 中学生对与生物相关的诺贝尔奖关注和了解情况分析 |
4.4.3 中学生对诺贝尔奖的认知情况分析 |
4.5 中学生对诺贝尔奖关注度调查中所反映的问题 |
5.利用教材中诺贝尔奖内容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5.1 利用教材中诺贝尔奖内容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现状问卷调查 |
5.1.1 调查目的 |
5.1.2 调查对象 |
5.1.3 编制调查问卷 |
5.1.4 问卷的调查内容 |
5.1.5 实施问卷调查 |
5.2 利用教材中诺贝尔奖内容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现状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5.2.1 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
5.2.2 教师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了解情况的分析 |
5.2.3 教师对教材中的诺贝尔奖内容认知情况的分析 |
5.2.4 教师对教材中的诺贝尔奖内容处理方式分析 |
5.2.5 教师对教材相关诺贝尔奖内容处理方式分析 |
5.3 不同中学教师以诺贝尔奖内容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现状的统计分析 |
5.3.1 省级示范和市级示范中学教师诺贝尔奖内容教学现状统计分析 |
5.3.2 示范中学和城市普通中学教师诺贝尔奖内容教学现状统计分析 |
5.3.3 示范中学和农村普通中学教师诺贝尔奖内容教学现状统计分析 |
5.4 利用诺贝尔奖内容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现状调查中所凸显的问题 |
6.运用诺贝尔奖内容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
6.1 情境创设、问题串、任务驱动教学策略 |
6.1.1 情境创设、问题串、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制定的依据 |
6.1.2 情境创设、问题串、任务驱动教学策略的教学环节 |
6.2 引入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策略 |
6.2.1 引入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策略制定的依据 |
6.2.2 引入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策略的教学环节 |
6.3 引导性自主学习策略 |
6.3.1 引导性自主学习策略制定的依据 |
6.3.2 引导性自主学习策略的教学环节 |
7.运用诺贝尔奖内容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案例 |
7.1 “基因在染色体上”课例设计 |
7.2 “基因工程技术的利与弊”课例设计 |
7.3 “细胞癌变的原因”教学片段设计 |
8.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项目 |
致谢 |
(7)昭通市昭阳区“三位一体”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对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调查 |
1.1 我国目前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现状 |
1.2 国外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现状 |
1.2.1 英国 |
1.2.2 美国 |
1.2.3 国外中学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特点分析总结 |
1.3 云南省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现状 |
1.4 昭通市昭阳区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现状 |
1.4.1 昭通市昭阳区家庭为单位现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 |
1.4.2 昭通市昭阳区教师现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
1.5 总结昭通市昭阳区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与紧迫性 |
第二章 昭通市预防艾滋病的紧要性 |
2.1 昭通市艾滋病的危害及预防 |
2.2 昭通市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
2.3 昭通市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迫在眉睫 |
第三章 昭通市昭阳区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调查 |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1 课题的研究方法 |
3.1.2 研究对象 |
3.2 问卷调查 |
第四章 问卷调查结果 |
4.1 学校调查结果 |
4.1.1 幼儿园调查结果 |
4.1.2 小学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调查结果 |
4.1.3 昭通市昭阳区中学调查结果 |
4.1.4 教师调查问卷的结果 |
4.2 昭通市昭阳区社区村镇现行预防艾滋病健康调查结果 |
4.2.1 城市社区现行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 |
4.2.2 乡镇村落基本概况现行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 |
4.3 家庭教育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调查结果 |
4.4 调查昭通市昭阳区三位一体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调查结果 |
第五章 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的对策建议 |
5.1 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对策 |
5.1.1 幼儿园对策 |
5.1.2 小学对策 |
5.1.3 中学对策 |
5.2 社区村镇对策 |
5.3 家庭教育对策 |
5.4 加强、落实师资队伍建设 |
5.4.1 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 |
5.4.2 大学设立预防艾滋病等健康教育专业 |
第六章 结论与思考 |
6.1 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形式思考 |
6.2 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各相关部门的参与、配合 |
6.3 三位一体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可以有力保障顺利进行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美国里根政府艾滋病政策外交档案选编(上)(论文提纲范文)
1.编辑说明 |
2.国务院致海地大使馆的电报 |
3.国务院致所有驻外使领馆电 |
它的症状是什么呢? |
为什么艾滋病被认为是流行病? |
哪些人容易得艾滋病? |
艾滋病的病因是什么? |
有哪些艾滋病病毒相关理论? |
血友病患者如何患艾滋病? |
肝炎疫苗会传播艾滋病吗? |
献血会有感染艾滋病的危险吗? |
是否对血液进行艾滋病的检查? |
艾滋病如何被治愈? |
艾滋病可以被预防吗? |
美国公共卫生署针对艾滋病正在采取哪些措施? |
艾滋病治疗的未来前景? |
4.驻扎伊尔大使馆致国务院电 |
5.扎伊尔大使馆致国务院电报 |
6.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 (克劳斯) 致驻扎伊尔大使 (康斯特布尔) 信 |
7.国务院致医疗团体电报 |
文件1艾滋病:事实 |
对于外交工作的影响 |
文件2 HTLV III/LAV呈阳性的政策 |
文件3在生命受到威胁条件下需要血液时筛选志愿者紧急献血的建议 |
背景 |
建议 |
8.国务院编写的文件 (2) |
国务院的艾滋病行动计划 |
9.尼加拉瓜大使馆致国务院电报 |
10.乌干达大使馆致国务院电报 |
11.艾滋病工作组会议记录 |
12.艾滋病工作组会议记录 |
13.艾滋病政策起草小组会议记录 |
14.签证、移民问题会议记录 |
15.文件备忘录 |
16.国务院致所有驻外使领馆电报 |
17.代理国务卿 (怀特黑德) 致管理和预算办公室主任 (米勒) 信 |
18.国务院编写的文件 |
报告摘要 |
问题 |
美国的外交政策利益 |
保护美国海外公民 |
预防和缓解政治问题 |
美国援助 |
(9)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社会责任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
2 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核心素养 |
2.1.2 学科核心素养 |
2.1.3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
2.2 课标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的要求 |
2.3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的内涵解读 |
2.3.1 指标一:关注热点,理性看待 |
2.3.2 指标二:开展实践,解决问题 |
2.3.3 指标三:爱护环境,持续发展 |
2.3.4 指标四:珍爱生命,健康生活 |
2.4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表现水平划分 |
2.5 高中生物教学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策略探讨 |
2.5.1 讲授法 |
2.5.2 多媒体教学 |
2.5.3 联系实际生活 |
2.5.4 引入社会热点 |
2.5.5 问题教学法 |
2.5.6 情境创设法 |
2.5.7 开展课外活动 |
2.6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的评价方法 |
3 高中生物学教学与社会责任培养的联系 |
3.1 社会责任的养成与生物学科的关联 |
3.2 指向社会责任的高中生物学教材内容的梳理 |
3.2.1 人教版高中生物模块1《分子与细胞》中社会责任内容的梳理 |
3.2.2 人教版高中生物模块2《遗传与进化》中社会责任内容的梳理 |
3.2.3 人教版高中生物模块3《稳态与环境》中社会责任内容的梳理 |
4 高中生物教学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的实践案例 |
4.1 以培养学生“关注热点,理性看待”的实践案例 |
4.2 以培养学生“开展实践,解决问题”的实践案例 |
4.3 以培养学生“爱护环境,持续发展”的实践案例 |
4.4 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健康生活”的实践案例 |
5 高中生物教学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效果与反馈 |
5.1 研究对象 |
5.2 研究过程 |
5.3 研究结果及分析 |
6 结论与反思 |
6.1 结论 |
6.2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社会工作介入Y小学女童性教育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意义 |
(二)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述评 |
(四)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1. 相关概念界定 |
2. 理论依据 |
(五) 研究方法 |
1. 研究方法 |
2. 资料收集方法 |
一、Y小学高年级女童性教育的现状分析 |
(一) Y小学高年级女童性教育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
(二) Y小学高年级女童性教育现状 |
1. 性生理发育提前 |
2. 性知识缺乏,获取途径错位 |
3. 性观念存在偏差 |
(三) Y小学高年级女童家庭性教育缺失 |
(四) Y小学高年级女童学校性教育重视度薄弱 |
二、社会工作介入Y小学高年级女童性教育的需求评估 |
(一) Y小学高年级女童的需求评估 |
(二) Y小学高年级女童家庭的需求评估 |
(三) Y小学高年级女童学校的需求评估 |
三、社会工作介入Y小学高年级女童性教育的服务过程 |
(一) 小组工作筹备阶段 |
1. 小组成员的招募 |
2. 社会工作服务目标 |
3. 小组活动计划 |
(二) 性教育小组活动过程与实务分析 |
1. 小组初期阶段(第一、二节小组活动) |
2. 小组中期阶段(第三—八节小组活动) |
3. 小组后期阶段(第九节小组活动) |
(三) 性教育小组外部支持系统介入 |
1. 家庭层面的介入 |
2. 学校层面的介入 |
四、社会工作介入效果的评估 |
(一) 过程评估 |
1. 服务对象的评估 |
2. 社会工作者自评 |
3. 协助社工的评估 |
(二) 结果评估 |
1. 组员的评估 |
2. 家长的评估 |
3. 学校的评估 |
五、研究结论与反思建议 |
(一) 研究结论 |
1. 社会工作介入路径的多样性 |
2. 社会工作介入结果的有效性 |
(二) 服务的反思 |
1. 儿童性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定位 |
2. 性教育服务的评估 |
3. 性教育服务方法与理论的运用 |
4. 性教育活动内容的设计 |
(三) 服务的建议 |
1. 儿童性教育脱敏的重要性 |
2. 服务内容的设计需要“从需求出发” |
3. 服务体系建设的整合性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 小组活动计划书 |
附录二: 高年级女童性教育调查问卷 |
附录三: 访谈提纲 |
附录四: 小组前测问卷 |
附录五: 小组后测问卷 |
附录六: 小组活动过程评估问卷 |
附录七: 小组活动记录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哪些食品有助于防艾滋病(论文参考文献)
- [1]目的论指导下新型冠状肺炎专题文章的笔译实践报告[D]. 曲晓燕. 山东大学, 2021(12)
- [2]高中生物学渗透生物安全教育的实践研究[D]. 郭娇敏.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3]我国艾滋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标准重构[D]. 黄家声. 中国政法大学, 2021(09)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疾病知识教育的研究[D]. 薛晓. 重庆师范大学, 2020(05)
- [6]诺贝尔奖教学内容对培养高中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D]. 梁淇淋. 天水师范学院, 2020(12)
- [7]昭通市昭阳区“三位一体”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调查报告[D]. 马秋瑾.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7)
- [8]美国里根政府艾滋病政策外交档案选编(上)[J]. 张勇安,王磊. 医疗社会史研究, 2019(01)
- [9]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社会责任的培养研究[D]. 方小同.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10]社会工作介入Y小学女童性教育的实践研究[D]. 唐丽. 云南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