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延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速度知觉和深度知觉测试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吴泽鑫[1](2021)在《高校篮球运动员投篮准确性与运动感知觉能力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
张世平[2](2021)在《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学生的运动能力将对其一生的体育参与及体质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国家对小学生体质健康也予以高度重视。动作协调能力是综合的神经机能能力,良好的动作协调能力能够对小学生掌握运动技巧、提升运动能力有所帮助,能够促进其身体各项系统的协同配合与发展,进而塑造良好的身体姿态,促进身体的健康发育,为成长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阶段是儿童身体发展、运动能力发展,尤其是动作协调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必须要充分把握动作协调能力发展的关键期,通过探索科学有效的方式发展儿童的动作协调能力。运动视觉训练为提升机体的运动能力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尤其对于视觉发育正处于活跃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更加重要。运动视觉训练在国外的研究和实践中受到高度重视,然而在国内研究较少,尤其是在青少年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中对运动视觉训练缺乏必要的认识和研究实践。本文在小学生群体中运用运动视觉训练开展研究,探讨其对视觉能力发挥的作用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动作协调能力的影响。这一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和实际价值。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测试法等,在相关理论支撑的基础上,对运动视觉训练方法和动作协调能力结构要素及其评价进行分析,筛选出一套适合于小学生的运动视觉训练方法,确立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通过教学实验,运用数理统计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的影响情况,为提升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促进运动能力发展、提升体质健康提供帮助,并为国家完善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运动视觉训练对动作协调能力产生重要影响。通过研究发现,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中的空间定向能力、平衡能力、认知能力产生显着影响,具体表现在:运动视觉训练对水平二小学生的空间定向能力有显着影响,对水平一、水平三小学生的空间定向能力没有显着影响;运动视觉训练对三个水平的平衡能力均有显着影响;运动视觉训练对水平一、水平二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显着影响,对水平三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没有显着影响。同时,研究也发现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的反应能力、本体感知能力和节奏能力的提升没有产生显着影响。动作协调能力随着水平段的升高而增强,运动视觉训练在小学生性别上没有显着性差异。2.系统科学的确立运动视觉训练的方法要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小学生运动视觉训练方法的确立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过程。研究中,运动视觉训练方法的筛选经过了专家访谈、李克特量表筛选而出。在设计教学实验中,运动视觉训练的方法又经过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最终确定的运动视觉训练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被证明是科学有效的。在本研究中,运动视觉训练的内容最终共确定了13种,即静止视力、动态视力、视觉聚焦、视觉追踪、周边视野、融像灵活性、深度感知、视觉化、手(脚)眼协调能力、瞬间视、视觉集中力、对比感度、光感度。同时研究中深入分析每种运动视觉内容的意义和价值,对其训练方法进行分析筛选,最终确定了眼保健操、钟摆读数、双人传球认字、卡片聚焦、远近字母表、找数字、两段式扫视、认数字、举看铅笔、圆珠笔相向、延迟记忆、定位抛接、手脚触点、快读速记、凝视一点集中训练等15种运动视觉训练方法。通过研究证明,这些运动视觉训练方法便于小学生掌握,且易于推广。3.研究中确定的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适用有效,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身体运动能力决定了该群体需要一套简单易行的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去全面掌握与科学分析。研究表明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是一种多要素构成的综合复杂能力,因此其评价指标的确定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既要考虑其综合性,同时还需要考虑年龄,性别,个体差异,专项特征对其的影响。研究中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针对性、可行性等原则的基础上,以动力系统、运动解剖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等作为理论基础指导。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和系统归类,从反映动作协调能力的6个结构要素即反应能力、空间定向能力、本体感知能力、节奏能力、平衡能力与动作认知有关的认知能力出发,通过专家访谈、预实验对指标进行筛选,建立了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进而通过德尔菲法对指标体系进行论证筛选,在专家意见趋于一致的情况下最终确定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为接反弹六角球、十字象限转身跳、跳绳、栏间折返、走平衡木、绳梯识图。经过实践证明这套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是有效的。4.运动视觉训练有助于小学生的视觉能力的改善。研究发现,实验干预后不同水平实验班和对照班小学生的平均视力出现明显差异,多个实验班在经历运动视觉训练后出现平均视力有小幅提高(水平二、水平三),而多个对照班在正常教学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平均视力略有降低。数据结果说明,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视觉能力的发展和保护具有一定作用。
魏梅[3](2021)在《高频模式运动对5-6岁幼儿神经系统工作效率的影响》文中指出【研究目的】人体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完成的,神经系统工作效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认识活动,制约着人体各个器官系统工作表现和工作成果。5-6岁幼儿处于神经系统发育的敏感时期,提升神经系统功能的方式多伴随着学习任务的心理训练或艺术课程的方式进行,以特定的运动模式提升幼儿神经系统工作效率的研究鲜有报道。有科学研究表明体育运动产生的生物电对神经细胞的刺激性越强,机体所动员的神经细胞越多,就越有利于提升神经细胞的灵活性和工作能力[1]。反复强化刺激的运动类型可以对大脑产生持续的刺激可以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释放,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为大脑提供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而提升大脑皮层细胞的分析和综合能力[2]。本次研究就此进行探讨,验证高频模式运动训练是否可以在有效提升幼儿神经系统注意力、记忆力、深度知觉方面的工作效率。本项研究对提升幼儿神经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为日后“运动改造大脑”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实验对象为幼儿园大班学生,通过运动筛选,选取自愿参加实验测试5-6岁儿童90名,被试儿童没有参加过与之相关的运动项目的训练,依据其注意力广度和集中度测试成绩由高到低“S”型分组,实验组为高频运动干预组(高频组)、对照组为蒙特梭利训练组(蒙氏组)、空白组为常规体育课组(常规组),每组30人,进行为期十周的训练。实验指标为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两部分,研究通过10周的运动干预,对比神经系统不同工作状态下的工作效率变化情况,将各项指标运用spss25.0进行配对样本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研究结果】第一部分:运动系统指标一分钟站姿快速击掌与干预前相比,高频组对站姿快速击掌次数提升作用显着(P<0.01,提升17.4%),与常规组相比,实验后高频组的提升作用更高(P<0.01),与蒙氏组相比,高频组提升作用更好(P<0.01)。一分钟原地快速双脚交替与干预前相比,高频组对原地双脚交替次数的提升作用显着(P<0.05,提升9.5%),提升幅度要优于蒙氏组(5%)和常规组(7.8%)。25米快速跑与干预前相比,高频组对25米快速跑的速度提升作用显着(P<0.01,提升5.6%),与常规组相比,实验后高频组的提升作用更高(P<0.05),与蒙氏组相比,高频组提升作用更好(P<0.05)。快捡小豆与干预前相比,高频组对快捡小豆数量提升作用显着(P<0.01,提升52%),与常规组相比,实验后高频组的提升作用更高(P<0.01)。第二部分:神经系统指标注意力集中度EP710测试仪与干预前相比,高频组对注意力集中度仪器在靶时间的提升作用显着(P<0.01,提升31.4%),与常规组相比,实验后高频组的提升作用更高(P<0.01),与蒙氏组相比,高频组提升作用更好(P<0.05)。数字划消实验与干预前相比,高频组对数字划消成绩的提升作用显着(P<0.01,提升8.7%),与常规组相比,实验后高频组的提升作用更高(P<0.01),与蒙氏组相比,高频组提升作用更好(P<0.05)。注意力广度EP719测试仪与干预前相比,高频组对注意力广度仪器测试结果的提升作用显着(P<0.01,提升42.7%),与常规组相比,实验后高频组的提升作用更高(P<0.01),与蒙氏组相比,高频组提升作用更好(P<0.05)。舒尔特方格测验与干预前相比,高频组对舒尔特方格测试结果的提升作用显着(P<0.01,提升24.5%),与常规组相比,实验后高频组的提升作用更高(P<0.01),与蒙氏组相比,高频组提升作用更好(P<0.05)。深度知觉EP503A测试仪与干预前相比,高频组对深度知觉测试结果的提升作用显着(P<0.05,提升46.3%),与常规组相比,实验后高频组的提升作用更高(P<0.05)。麦卡锡记忆量表与干预前相比,高频组对记忆力测试结果的提升作用显着(P<0.01,提升17.8%),与常规组相比,实验后高频组的提升作用更高(P<0.05)。【研究结论】1.通过10周的运动干预,对运动系统指标进行分析得出,高频组可以显着性提升幼儿的上、下肢快速运动能力,短跑速度和精细动作能力,与蒙氏组和常规组相比,高频组对上、下肢快速运动能力和短跑速度的提升效果更好。2.通过对高频组实验指标进行组内对比发现,高频组不仅能提升运动系统指标还能对神经系统指标产生积极影响。根据对神经系统各项测试指标的测试结果进行横向比较得出,实验后高频组与蒙氏组和常规组相比,可以更有效提升幼儿神经系统的工作效率,主要体现在可以更大程度促进神经系统注意力、记忆力和深度知觉的发展。
高飞[4](2020)在《视觉观察能力训练对毽球运动员基本技术能力影响的研究 ——以晋中学院毽球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毽球运动是一项竞技性非常强又及具观赏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在比赛过程中,两队之间队员隔网竞赛,从比赛开始的那一刻双方运动员就不停的使用各种技战术来攻击对手,争取比赛的主动权,从而取得比赛的胜利。当代毽球运动比赛的激烈程度更是与日俱增,比赛过程也是千变万化,这就要求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在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运动智能等方面具备全面的能力。尤其是运动智能及作为运动智能重要组成部分的视觉观察能力更是毽球比赛过程中运用基本技术和各种复杂战术的基础,只有在精准判断好场上的各种情况后才能准确的做出各种移动、跳跃以及接发球的动作。培养和提高毽球运动员的视觉观察能力是教练员和科研人员的重要工作之一。若加强毽球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中视觉观察能力系统化和科学化的训练,将会有利于毽球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技战术的发挥。但是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大多数科研人员及教练员却把重心放在了体能、技战术的研究上,仅有少数的运动项目上涉及了视觉观察能力的研究,且研究的深度都不够深入,毽球运动中关于视觉观察能力的研究更是几乎没有。因此本文认为,在毽球运动员日常训练中加入科学系统化的视觉观察能力训练将极大的提高和发挥毽球运动员在比赛中运用技术的能力。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以晋中学院毽球队大二32名队员为调查和实验对象,对经过12周不同训练干预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利用视野计、注意分配仪、深度知觉仪进行测试,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后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测试晋中学院毽球队运动员的视野范围指标发现:实验后实验组较对照组的视野范围指标有了明显的提高,存在显着性差异。(2)通过测试晋中学院毽球队运动员的深度知觉能力指标发现:实验后实验组较对照组的深度知觉能力指标有了明显的提高,存在显着性差异。(3)通过测试晋中学院毽球队运动员注意的转移和分配能力指标发现:实验后实验组较对照组注意的转移和分配能力指标有了明显的提高,存在显着性差异。(4)通过测试晋中学院毽球队运动员的技术指标发现:通过12周的训练,较实验前来说实验组在30米直线颠球、高位正脚背发球、脚外侧起球技术、外摆倒勾攻球、触起球复合技术、拦起球复合技术运用的成功率均有大幅度的提高,存在显着性差异。对照组运动员毽球基本技术指标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提高的幅度却不太明显,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且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后毽球基本技术运用的成功次数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实验组毽球基本技术使用的成功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根据本文研究结论,提出下列几条建议:(1)毽球运动员训练中,基本技术训练固然重要,但是作为毽球基本技术基础的视野范围一定不能忽视,建议能够在运动员身心生长发育的黄金期对其进行专业的视野范围训练。(2)深度知觉能力是运动员在感知外界物体与自己空间位置关系时所需的一种能力,对毽球运动员至关重要,建议运动员加强对深度知觉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注重深度知觉能力的训练。(3)注意的转移和分配能力是运动员在比赛中同时观察对手和队友位置时所需的一种能力,对毽球运动员至关重要,建议毽球队在训练过程中增加注意的转移和分配能力训练的比重,提高运动员注意的转移和分配能力。(4)在进行视觉观察能力的训练时尽可能的明确训练形式,最好不要只停留在口头提示,练习形式要多元化,重复训练法和竞争性设计可以调动训练热情,有效地促进训练效果。(5)将毽球运动员每日视觉观察能力指标的训练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整理成数据形式,在每个训练周期结束之时结合训练目标进行评价与反馈,以便下阶段能够制定出更加合理的视觉观察能力训练方案。
李志成[5](2020)在《青少年运动感知觉变化规律及其与体质健康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研究背景:体质健康一直是全人类永恒追求的主题,而运动感知觉的发展变化规律则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机体的运动能力,两者都是在多方面影响下所表现出的综合水平,皆为当今社会研究的热点问题。将其结合讨论,其一可以了解青少年运动感知觉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其二对两者的关系进一步表明,进而对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优化体育教学和训练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且有助于为青少年运动选材提供更多依据。2、研究目的:(1)青少年体质健康程度与运动感知觉水平的相关关系;(2)青少年阶段运动感知觉水平的整体发展变化趋势及其敏感期;(3)性别差异对不同体质健康程度下青少年运动感知觉水平的影响。3、研究方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心理实验测量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对体质健康视域下青少年运动感知觉发展变化规律进行研究。4、研究结果:(1)不同阶段青少年运动感知觉水平发展不均衡,存在不止一个“敏感期”;(2)运动感知觉水平与体质健康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不同阶段相关程度不同;(3)不同性别青少年运动感知觉水平的变化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5、研究结论:(1)青少年整体运动感知觉水平的发展变化呈现“三段式”的特点。其中一至二年级为缓慢上升期,二年级至初一年级为快速提高期,初一年级开始至高三年级为平稳发展期。存在两个敏感期,分别为9~10岁和12~13岁。(2)体质健康与运动感知觉之间存在非常显着的正向相关关系,且六年级之前非常明显,初中开始,影响逐渐减小。(3)青少年运动感知觉水平的性别差异表现为女生整体水平高于男生,但小学阶段表现不明显,初中开始,性别差异带来的影响逐渐显着,且存在随年级而增大的趋势。此外,体质健康对男、女生运动感知觉水平的影响不明显。
邱军峰[6](2019)在《不同体力活动水平对大学生感知觉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学校教育培养的重要目标。许多研究表明:体力活动与大学生体质健康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体力活动有助于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目前我国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主要从身体的形态、素质、机能三方面进行,主要通过测试大学生身高与体重、心肺功能、力量、柔韧素质来评价身体健康状况。而感知觉能力也是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反映指标,它与人体的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功能密切相关,但是关于大学生体力活动与感知觉能力关系的研究目前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通过探讨大学生体力活动与感知觉各指标之间的关系,揭示体力活动对大学生感知觉能力的影响。通过实验数据客观分析,进一步阐明体力活动对感知觉指标的影响程度。研究的结果可为考核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理论依据与探索一种以感知觉能力作为大学生身心健康达标的评价手段,为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帮助。研究方法:本研究从我校非体育专业大一学生中随机选取80人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女各半。体力活动的测量采用体力活动水平仪(GT3X,美国),佩戴时间为一周,记录测试者不同强度的体力活动时间,并根据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发布的体力活动指南的标准,鉴定大学生体力活动水平的级别。同时测定实验对象的感觉能力,包括反应时、动觉方位、注意力集中、敲击速度;知觉能力,包括学习迁移能力、空间知觉、速度知觉、深度知觉;并对其体力活动时间与感知觉所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1、学生总体力活动时间与反应时测试值呈中度负相关(r=—0.511),即体力活动时间越多的学生,其反应时间越短,反应越快;与速度敲击测试值呈低度正相关(r=0.278),即体力活动时间越多的学生,其敲击次数越多,速度敲击能力越强;与空间知觉测试值呈低度负相关(r=—0.454),即体力活动时间越多的学生,其空间知觉测试的反应时间越短,空间知觉能力越强;与速度知觉测试值呈低度负相关(r=—0.323),即体力活动时间越多的学生,其速度知觉测试的误差值越小,速度知觉能力越强。2、男生体力活动时间与反应时测试值呈低度负相关(r=-0.463),即体力活动时间越多的学生,其反应时间越短,反应越快;与速度敲击测试值呈低度正相关(r=0.428),即体力活动时间越多的学生,其敲击次数越多,速度敲击能力越强;与空间知觉测试值呈低度负相关(r=-0.343),即体力活动时间越多的学生,其空间知觉测试的反应时间越短,空间知觉能力越强;与速度知觉测试值呈低度负相关(r=-0.325),即体力活动时间越多的学生,其速度知觉测试的误差值越小,速度知觉能力越强。3、女生体力活动时间与反应时测试值呈低度负相关(r=-0.447),即体力活动时间越多的学生,其反应时间越短,反应越快;与速度敲击测试值呈低度正相关(r=0.409),即体力活动时间越多的学生,其敲击次数越多,速度敲击能力越强;与空间知觉测试值呈低度负相关(r=-0.386),即体力活动时间越多的学生,其空间知觉测试的反应时间越短,空间知觉能力越强;与速度知觉测试值呈低度负相关(r=-0.372),即体力活动时间越多的学生,其速度知觉测试的误差值越小,速度知觉能力越强。4、男生不同体力活动水平组反应时测试结果中,高水平组反应时测试结果与中、低水平组结果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速度敲击测试结果中,高水平组速度敲击测试结果与低水平组结果间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知觉测试结果中,高、中水平组空间知觉测试结果与低水平组结果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速度知觉测试结果中低体力活动水平组与中、高体力活动水平组间分别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和极显着性差异(P<0.01)。5、女生反应时测试结果中,高体力活动水平组与中、低体力活动水平组反应时之间分别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和极显着性差异(p<0.01)。不同体力活动水平速度敲击组间,高体力活动水平组与中、低体力活动水平组间分别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和极显着性差异(p<0.01),中、低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速度知觉测试结果中,高体力活动水平组与中、低水平组间分别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和极显着性差异(p<0.01),中体力活动水平组速度知觉与低水平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大学生体力活动时间增加的同时,感知觉能力中的反应能力随之增强,速度敲击能力也随着体力活动时间的增加而变强,空间知觉能力、速度知觉能力也随着体力活动时间的增加而变强。2、大学生感知觉能力的测试中,随着体力活动水平的不同,不同组间感知觉能力的差异性增加,整体呈现出高体力活动水平组与低体力活动水平组间存在极显着性差异,高水平组与中水平组、中水平组与低水平组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
吴迪[7](2018)在《提高U10足球运动员有球进攻中视觉观察及决策能力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北京市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地小学男子足球代表队的16名队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共16周的实验。首先对受试者进行专项指标和机理指标的基础测试,之后进行阶段性的训练干预,记录并对比运动员在进行专项的有球进攻训练过程当中,对比前后的数据变化情况,从而发现这些专项的有球进攻训练对于提升青少年视觉观察及决策能力的作用。本文采取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方法进行论证研究。综合而言,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以下几点:(1)不同有球进攻练习方法对提高辨别反应时有显着影响。(2)采用“多方向选择”的运球练习方法对提高U10足球运动员有球进攻中视觉观察及决策能力有显着影响。(3)采用“移动中多点接应”的传接球练习方法对提高U10足球运动员有球进攻中视觉观察及决策能力有显着影响。(4)采用“不同场景下多个小球门和射门前观察守门员位置”的射门练习方法对提高U10足球运动员有球进攻中视觉观察及决策能力有显着影响。(5)采用“在防守压力下多目标选择”的对抗练习方法对提高U10足球运动员有球进攻中视觉观察及决策能力有显着影响。(6)辨别反应时测试结果与障碍运球、运球接力、原地传接球、移动传接球、运球射门、传接球射门、对抗下运球测试结果具有显着相关;辨别反应时测试结果与对抗下传接球、对抗下射门测试结果没有显着相关。通过数据的证实,不同有球进攻练习方法对提高U10足球运动员有球进攻中视觉观察及决策能力有显着影响,为我国儿童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协同发展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为青少年足球训练指导工作的教练员提供可借鉴和可操作性的实践指导依据。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相关学者提供参考,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刘成兵[8](2017)在《少儿足球观察力和判断力的训练对射门前良好习惯培养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足球的世界每天都在进步。在未来,比赛的节奏越来越快。所有球员必须拥有高超的技巧、敏锐的观察力和正确快速的判断力。现代足球的趋势,就是技巧更高、速度更快、判断更迅速更有效和身体更强劲。而足球技术中射门技术是足球运动的核心技术,是取胜的关键。很多球员射门命中率差强人意,很多时候并不是射门技术问题,而是观察力和判断力出现问题,没有抬头观察门前情况、判断不准确和反应时慢等,这些说明球员没有养成射门前良好的习惯,射门前抬头观察,快速判断,迅速完成射门的习惯。提高足球射门命中率,培养射门前良好的习惯,观察力和判断力的训练至关重要。目前关于足球射门观察力和判断力训练方面的理论性研究还很少,特别是具体的实践训练的实验研究很少。观察力和判断力的训练不能只靠说,要以具体的形式渗透到射门训练中;射门前观察力和判断力的提高不能只是想象,必须要有具体的方法进行长期的训练。特别要从少年儿童抓起,从小养成,成为一种习惯。技能训练可以达到自动化程度,同样训练正确快速的观察力、判断力,让其成为一种潜意识的动作,形成一种良好习惯是我们的目的。本文为了做好少儿足球观察力和判断力的训练对射门前良好习惯培养的实验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科研方法。针对少儿足球观察力、判断力训练对射门前良好习惯养成的实验研究这一问题,选取江苏征梦康成体育发展有限公司青少年足球训练营10-12岁少儿,进行为期4个月的观察力、判断力以及反应速度的强化训练。通过对专家、足球教练进行访谈,听取他们对选择的测试指标的观点和建议,选取抬头观察、有效命中、有效相似、有效反应时这四个指标。通过对实验对象测试指标数据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得出以下结论:1、足球射门训练可以提高少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反应力。2、通过射门前观察力和判断力的强化训练,实验组射门前抬头观察次数有着非常显着的提高,能有效培养射门前的良好习惯。3、通过射门前观察力和判断力的强化训练,实验组判断正确次数有着非常显着的提高,能有效培养射门前的良好习惯。4、通过射门前观察力和判断力的训练,实验组有效反应时次数有着非常显着的提高,说明实验组射门前快速抬头观察和迅速正确判断的良好习惯已养成。5、制作的实验器材“可控射门器”对观察力和判断力的训练有着非常显着的效果。
蒋玉利[9](2017)在《羽毛球运动员知觉能力与运动技能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取决于运动员的基本素质、训练水平以及比赛状态的发挥。运动员的基本素质是训练的基础,也是运动选材所关注的问题。科学的运动选材是获得优秀素质的保证,以往的运动选材中,大多是靠教练的经验,缺乏科学的依据。科学的选材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提高成材的效率,节省培训时间,减少投入。运动员的基本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而运动选材指标包括:生理指标和心理指标两个方面。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选材指标的确定都需要确定某项指标与运动成绩或运动技能的制约关系,所以探讨某项生理或心理指标与运动成绩或运动技能的关系就成为运动选材的一项基础性研究。在生理选材方面,争议性不大,而在心理选材方面,有关心理指标的确定还存在许多问题。首先主要是某项具体的心理指标与某项运动技能或运动成绩关系的确定问题,这就是实践上为什么运动心理选材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的一个主要原因。从运动心理学理论学习中我们知道,运动知觉是影响运动技能一个重要因素。以羽毛球为例,它的基本技术包括发球技术、接发球技术和击球技术。从理论上说,发球落点的准确性与空间知觉能力、力量及力量控制、熟练程度等具有重要的关系;接发球技术与速度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反应时、熟练程度等具有重要的关系。然而文献显示有关运动知觉与羽毛球技能关系的研究较少,要确定知觉能力在运动心理选材中的价值尚缺乏客观的证据。因此,本研究想对深度知觉与发球落点准确性、以及深度知觉、速度知觉与接发球技能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以确定他们在羽毛球运动选材中的价值。本研究采用实验仪器测量、场地实验测量、比赛现场记录等方法,对羽毛球运动员深度知觉、速度知觉以及反应时和握力与羽毛球运动员发球与接发球技能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1、羽毛球运动员深度知觉与定点发球落点准确性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是影响发球技能的一个重要因素;2、深度知觉、速度知觉与接发球失误率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说明深度知觉、速度知觉是影响羽毛球接发球技能的重要因素;3、反应时是影响羽毛球运动员接发球失误率的重要影响因素;4、握力是影响羽毛球发球落点准确性的重要影响因素;5、回归分析显示,羽毛球发球落点准确性的影响因素从大到小的次序:深度知觉>握力,而接发球失误率影响因素从大到小的次序:反应时>速度知觉。结论:深度知觉与羽毛球运动员发球技能、深度知觉和速度知觉与羽毛球接发球技能具有重要的关系。
祝捷[10](2016)在《我国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是赛艇运动员在长期的训练与比赛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定的内在机制或加工,是对赛艇运动情境中对动作操作具有重要影响的感知觉线索做出快速、准确判断以及处理的能力。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知觉运动技能对于运动员竞技成绩具有重要影响,并日益重视专项知觉运动技能在运动训练中的作用。当前国内关于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的理论研究尚处探索阶段,有关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的实证研究更鲜有涉及,在我国赛艇训练设施、运动员体能素质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当下,成为制约我国赛艇运动发展的掣肘。因此,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将丰富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理论研究,为赛艇运动员专项心理训练提供可借鉴的重要参考。鉴于此,本研究对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的结构、测评工具、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理论与实证分析。首先,在借鉴信息加工理论和人体动作表现认知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文献和访谈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研究范式,建构了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的概念内涵与结构,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测评问卷。同时,通过对我国十个省市464名赛艇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完成了对我国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特征的实证分析,探索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发展趋势与水平差异原因。最后,基于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视角探讨了目标定向对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的影响机制。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范式,通过深度访谈及编码分析的方法,对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的内涵结构进行了研究,构建了 3个主维度12个子维度的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结构模型。3个主维度分别是自身状态知觉运动技能、艇身状态知觉运动技能和桨状态知觉运动技能。其中自身状态知觉运动技能由自身体能和自身用力状态知觉2个二级维度组成;艇身状态知觉技能由艇平衡、艇音、滑座运动和艇速4个二级维度组成;桨状态知觉运动技能由划桨效果、桨力、桨频和划桨动作知觉运动技能4个二级维度组成。(2)在质性研究基础上结合赛艇专项技术特征研制了《我国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测评》问卷,问卷分为赛艇运动员自身状态知觉运动技能、艇身状态知觉运动技能和桨状态知觉运动技能三个分量表,共计34个条目,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作为后续实证研究的测量工具,适合在赛艇运动队中推广应用。(3)使用自编问卷对我国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的特征进行测量发现:自身体能状态知觉运动技能得分相对最高,而艇音知觉运动技能相对最低。不同运动等级的运动员在三个一级维度上差异较为一致,二级维度方面自身体能、自身用力、艇速状态、桨频状态和划桨动作5个专项知觉运动技能能很好地区分出健将级和一级运动员。训练年限在9年以上的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的一级和二级维度得分均高于5-8年和1-4年的运动员。9年训练期是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训练的关键时间节点。大学及大学以上学历组运动员各维度均分及总体均分高于高中学历组运动员并显着高于初中及以下学历组运动员。(4)目标定向能够正向影响专项知觉运动技能,表明赛艇运动员高任务目标定向取向有利于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的提升。任务目标定向通过运动员投入影响专项知觉运动技能,运动员投入起部分中介作用,通过树立运动员任务目标定向,有助于提高运动员投入水平,进而提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本研究构建的中介效应模型对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的解释力较好,为探索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的形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为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的实践训练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延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速度知觉和深度知觉测试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延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速度知觉和深度知觉测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紧抓身心发展关键期,有效促进身体运动能力 |
1.1.2 动作协调能力对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1.1.3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运动技能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
1.1.4 对国家政策导向的积极响应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创新点 |
1.5.1 选题的创新 |
1.5.2 研究方法的创新 |
1.5.3 思想观点的创新 |
1.6 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运动视觉及运动视觉训练的概念 |
2.1.2 动作协调能力的概念 |
2.1.3 运动能力的概念 |
2.2.关于运动视觉及训练的研究 |
2.2.1 关于视觉机理机制的研究 |
2.2.2 关于运动视觉起源的研究 |
2.2.3 关于运动视觉的理论研究 |
2.2.4 关于运动视觉和运动项目之间关系的研究 |
2.2.5 关于运动视觉康复的研究 |
2.2.6 关于运动视觉搜索的研究 |
2.2.7 关于运动视觉训练效果评价的研究 |
2.2.8 关于运动视觉训练的原则 |
2.2.9 小结 |
2.3 关于动作协调能力的相关研究 |
2.3.1 关于动作协调能力分类的研究 |
2.3.2 关于动作协调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
2.3.3 关于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的研究 |
2.3.4 小结 |
2.4 关于运动视觉训练与动作协调能力相关性的研究 |
2.5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5.1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
2.5.2 小学生动作技能形成与发展规律 |
2.5.3 运动生理学理论基础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德尔菲法 |
3.2.5 实验法 |
3.2.6 测试法 |
3.2.7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运动视觉训练的方法设计 |
4.1.1 运动视觉内容 |
4.1.2 运动视觉训练方法 |
4.1.3 运动视觉训练方法的确定 |
4.2 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的确定 |
4.2.1 建立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的理论基础 |
4.2.2 基本原则 |
4.2.3 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过程 |
4.3 干预前总体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
4.4 干预前不同水平不同性别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差异分析 |
4.4.1 水平一男生差异分析 |
4.4.2 水平一女生差异分析 |
4.4.3 水平二男生差异分析 |
4.4.4 水平二女生差异分析 |
4.4.5 水平三男生差异分析 |
4.4.6 水平三女生差异分析 |
4.4.7 小结 |
4.5 干预前后不同水平实验班和对照班各项基础指标对比分析 |
4.5.1 干预前后水平一实验班和对照班各项基础指标对比分析 |
4.5.2 干预前后水平二实验班和对照班各项基础指标对比分析 |
4.5.3 干预前后水平三实验班和对照班各项基础指标对比分析 |
4.5.4 小结 |
4.6 干预前不同水平不同性别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发展特点分析 |
4.6.1 反应能力发展特点分析 |
4.6.2 空间定向能力发展特点分析 |
4.6.3 本体感知能力发展特点分析 |
4.6.4 节奏能力发展特点分析 |
4.6.5 平衡能力发展特点分析 |
4.6.6 认知能力发展特点分析 |
4.6.7 小结 |
4.7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反应能力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
4.7.1 干预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接反弹六角球描述性统计分析 |
4.7.2 干预后接反弹六角球方差分析 |
4.7.3 小结 |
4.8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空间定向能力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
4.8.1 干预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十字象限转身跳描述性统计分析 |
4.8.2 干预后十字象限转身跳方差分析 |
4.8.3 小结 |
4.9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本体感知能力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
4.9.1 干预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跳绳描述性统计分析 |
4.9.2 干预后跳绳方差分析 |
4.9.3 小结 |
4.10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节奏能力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
4.10.1 干预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栏间折返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0.2 干预后栏间折返方差分析 |
4.10.3 小结 |
4.11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平衡能力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
4.11.1 干预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走平衡木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1.2 干预后走平衡木方差分析 |
4.11.3 小结 |
4.12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认知能力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
4.12.1 干预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绳梯识图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2.2 干预后绳梯识图方差分析 |
4.12.3 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和价值 |
5.1.2 系统科学的确立运动视觉训练的方法要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
5.1.3 研究中确定的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适用有效,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
5.1.4 运动视觉训练有助于小学生的视觉能力的改善 |
5.2 建议 |
5.2.1 运动视觉训练作为青少年儿童一项重要的基础性训练 |
5.2.2 加强对运动视觉训练的基础研究和实证研究 |
5.2.3 用科学的方法手段进行运动视觉的训练设计 |
5.2.4 加强对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的普适性研究 |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不足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的影响专家访谈提纲 |
附件2 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及视力基本情况的调查 |
附件3 四年级体育课教案 |
附件4 |
附件5 运动视觉训练方法李克特量表 |
附件6 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筛选专家意见调查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证书与荣誉 |
附录 |
(3)高频模式运动对5-6岁幼儿神经系统工作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选题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幼儿神经系统发育特点 |
2.2 高频模式运动的相关研究 |
2.3 运动对神经系统功能影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方法 |
3.1 文献资料法 |
3.2 数理统计法 |
3.3 实验法 |
3.3.1 研究思路 |
3.3.2 实验对象 |
3.3.3 实验分组 |
3.3.4 实验时间、地点 |
3.3.5 实验设计 |
3.3.6 测试指标及使用方法 |
3.3.6.1 神经系统指标 |
3.3.6.2 运动系统指标 |
3.3.7 实验方案 |
4 实验结果 |
4.1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对幼儿运动能力的影响 |
4.1.1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对幼儿站姿快速击掌成绩的影响 |
4.1.1.1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站姿快速击掌成绩的纵向对比 |
4.1.1.2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对站姿快速击掌成绩的横向对比 |
4.1.2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对原地快速双脚交替成绩的影响 |
4.1.2.1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对原地快速双脚交替成绩的纵向对比 |
4.1.2.2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原地快速双脚交替成绩的横向对比 |
4.1.3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对25米快速跑成绩的影响 |
4.1.3.1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对25米快速跑成绩的纵向对比 |
4.1.3.2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25米快速跑成绩的横向对比 |
4.1.4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对快捡小豆成绩的影响 |
4.1.4.1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快捡小豆成绩的纵向比较 |
4.1.4.2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快捡小豆成绩的横向比较 |
4.2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对幼儿神经系统指标的影响 |
4.2.1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对注意力广度的影响 |
4.2.1.1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注意力广度仪器成绩的纵向比较 |
4.2.1.2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注意力广度仪器成绩的横向对比 |
4.2.1.3 三组不同干预后注意力广度舒尔特方格测试成绩的纵向对比 |
4.2.1.4 三组不同干预后注意力广度舒尔特方格测试成绩横向对比 |
4.2.2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对注意力集中度的影响 |
4.2.2.1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注意力集中度仪器成绩纵向对比 |
4.2.2.2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注意力集中度仪器成绩的横向对比 |
4.2.2.3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注意力集中度数字划消成绩的纵向比较 |
4.2.2.4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注意力集中度数字划消成绩的横向对比 |
4.2.3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对深度知觉的影响 |
4.2.3.1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深度知觉成绩的纵向对比 |
4.2.3.2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深度知觉成绩的横向对比 |
4.2.4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对幼儿记忆力的影响 |
4.2.4.1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记忆力成绩的纵向对比 |
4.2.4.2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记忆力成绩的横向对比 |
5 分析与讨论 |
5.1 高频模式运动对幼儿运动能力的影响 |
5.2 高频模式运动对幼儿神经系统工作效率的影响 |
6 研究结论 |
7 创新点 |
8 展望与建议 |
9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视觉观察能力训练对毽球运动员基本技术能力影响的研究 ——以晋中学院毽球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毽球运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
1.1.2 毽球运动在竞技领域发展平缓 |
1.1.3 视觉观察能力对毽球运动员技战术的发挥至关重要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视觉观察能力的研究 |
2.1.1 关于视觉观察能力概念的界定 |
2.1.2 关于视觉观察能力重要性的研究 |
2.1.3 关于视觉观察能力具体指标的研究 |
2.2 关于毽球基本技术的研究 |
2.2.1 关于毽球基本技术教学及训练方法的研究 |
2.2.2 关于毽球基本技术在比赛中得失分的研究 |
2.3 小结 |
3 研究方法 |
3.1 文献资料法 |
3.2 访谈法 |
3.3 实验法 |
3.3.1 实验目的 |
3.3.2 实验对象的选定 |
3.3.3 主要实验器材 |
3.3.4 实验时间 |
3.3.5 实验地点 |
3.3.6 实验分组 |
3.3.7 实验步骤 |
3.3.8 实验控制 |
3.4 数理统计法 |
3.5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毽球运动员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
4.1.1 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男子毽球运动员视觉观察能力指标统计与分析 |
4.1.2 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女子毽球运动员基本技术指标统计与分析 |
4.2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毽球运动员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4.2.1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毽球运动员视觉观察能力指标的统计与分析 |
4.2.2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毽球运动员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青少年运动感知觉变化规律及其与体质健康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2.1 青少年运动感知觉随年级发展变化的规律 |
1.2.2 体质健康程度与运动感知觉的关系 |
1.2.3 性别对不同体质健康程度下青少年运动感知觉水平的影响 |
1.3 研究意义 |
1.3.1 阐述青少年运动感知觉发展变化的趋势与特点 |
1.3.2 探究体质健康与运动感知觉之间的相互关系 |
1.3.3 进一步优化中小学体育训练与课程设置 |
1.3.4 有助于为青少年运动选材提供科学依据 |
1.4 文献综述 |
1.4.1 相关概念界定 |
1.4.2 有关运动感知觉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3 有关体质健康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5 研究框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心理实验测量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2.3 实验设计 |
2.4 研究假设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青少年运动感知觉发展变化趋势 |
3.1.1 肘关节敏感度测试结果描述性统计 |
3.1.2 运动感知觉水平随年级变化的特点 |
3.1.3 青少年运动感知觉发展过程中的敏感期 |
3.2 青少年体质健康与运动感知觉水平 |
3.2.1 不同体质健康程度青少年运动感知觉发展趋势 |
3.2.2 体测等级与均值误差的相关性分析 |
3.2.3 各组别青少年运动感知觉水平横向对比 |
3.2.4 各组别青少年运动感知觉水平两两对比 |
3.3 不同体质健康程度下男、女生运动感知觉水平 |
3.3.1 男、女生运动感知觉水平整体发展变化趋势 |
3.3.2 运动感知觉水平的性别差异随年级增长的特点 |
3.3.3 不同体质健康程度下男、女生运动感知觉水平的特点 |
4 讨论 |
4.1 基于“敏感期”理论的训练干预策略 |
4.2 运动感知觉与青少年运动选材 |
4.3 不足与展望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7 附录 |
8 致谢 |
(6)不同体力活动水平对大学生感知觉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前言 |
1.1 文献综述 |
1.1.1 体力活动概述 |
1.1.2 体力活动与体质健康 |
1.1.3 体力活动的测量方法 |
1.1.4 体力活动水平的分级标准 |
1.1.5 感知觉的概述 |
1.1.6 感知觉与健康 |
1.2 选题依据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测试仪器 |
2.2.2 体力活动测量 |
2.2.3 感觉测试指标 |
2.2.4 知觉测试指标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体力活动时间与感知觉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
3.1.1 总体力活动时间与感知觉测试的相关性分析 |
3.1.2 男生体力活动时间与感知觉测试的相关性分析 |
3.1.3 女生体力活动时间与感知觉测试的相关性分析 |
3.2 大学生不同体力活动水平对感知觉能力的影响 |
3.2.1 体力活动水平分级 |
3.2.2 不同体力活动水平男生感觉指标测试结果 |
3.2.3 不同体力活动水平男生知觉指标测试结果 |
3.2.4 不同体力活动水平女生感觉指标测试结果 |
3.2.5 不同体力活动水平女生知觉指标测试结果 |
4 讨论 |
4.1 体力活动与感知觉能力研究的讨论 |
4.1.1 体力活动与感觉指标测试结果的讨论 |
4.1.2 体力活动时间与知觉指标测试结果的讨论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提高U10足球运动员有球进攻中视觉观察及决策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关于U-10足球运动员的定义 |
2.1.2 关于有球进攻的定义 |
2.1.3 关于视觉观察及决策能力的定义 |
2.2 国内外关于足球运动视觉观察及决策能力的研究 |
2.3 国内外关于运动与儿童发展的研究 |
2.4 小结 |
2.4.1 问题的提出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实验法 |
3.2.5 录像观察法 |
3.2.6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机理指标对比分析 |
4.1.1 视野范围指标分析 |
4.1.2 视觉注意分配指标分析 |
4.2 不同运球练习方法对视觉观察及决策能力的影响 |
4.2.1 障碍运球测试数据对比分析 |
4.2.2 运球接力测试数据对比分析 |
4.3 不同传接球练习方法对视觉观察及决策能力的影响 |
4.3.1 原地传接球测试数据对比分析 |
4.3.2 移动传接球测试数据对比分析 |
4.4 不同射门练习方法对视觉观察及决策能力的影响 |
4.4.1 运球射门测试数据对比分析 |
4.4.2 移动接球射门测试数据对比分析 |
4.5 不同对抗练习方法对视觉观察及决策能力的影响 |
4.5.1 对抗下运球测试数据对比分析 |
4.5.2 对抗下传接球测试数据对比分析 |
4.5.3 对抗下射门测试数据对比分析 |
4.6 机理测试与实践测试相关分析 |
4.6.1 辨别反应时与不同运球测试相关分析 |
4.6.2 辨别反应时与不同传接球测试相关分析 |
4.6.3 辨别反应时与不同射门测试相关分析 |
4.6.4 辨别反应时与不同对抗下测试相关分析 |
4.7 讨论 |
4.7.1 关于实验方法原理的讨论 |
4.7.2 关于专项实验过程控制的讨论 |
4.7.3 关于实验测试结果的讨论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少儿足球观察力和判断力的训练对射门前良好习惯培养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本研究的创新点 |
1.4 文献综述 |
1.4.1 习惯的定义 |
1.4.2 观察力和判断力 |
1.4.3 国外的相关专业文献 |
1.4.4 国内的相关专业文献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实验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测试结果与分析 |
3.2 实验组实验前后测试结果与分析 |
3.2.1 实验组实验前后的抬头观察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
3.2.2 实验组实验前后的有效命中、有效相似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
3.2.3 实验组实验前后的有效反应时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
3.3 对照组实验前后测试结果与分析 |
3.3.1 对照组实验前后的抬头观察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
3.3.2 对照组实验前后的有效命中和有效相似测试结果与分析 |
3.3.3 对照组实验前后的有效反应时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
3.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测试结果与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一:专家访谈提纲和问卷的设计 |
附件二:实验器材的制作“可控射门器” |
附件三:实验的控制与设计 |
附件四:预实验对实验可行性和测试指标的效度检测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羽毛球运动员知觉能力与运动技能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2.1.1 知觉 |
2.1.2 空间知觉 |
2.1.3 运动知觉 |
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1 反应时 |
2.2.2 握力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有关知觉能力与运动技能研究现状 |
2.3.2 国内关于知觉能力与运动技能的研究现状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测量工具 |
3.2.1 深度知觉测试仪 |
3.2.2 速度知觉测试仪 |
3.2.3 反应时测试仪 |
3.2.4 握力测试仪 |
3.3 研究程序 |
3.3.1 被试的选择 |
3.3.2 知觉能力的实验测试 |
3.3.3 羽毛球运动技能的实验测试 |
3.4 统计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羽毛球运动员知觉能力与运动技能的关系 |
4.1.1 羽毛球运动员深度知觉与定点发球落点准确性的关系 |
4.1.2 羽毛球运动员速度知觉与接发球失误率的关系 |
4.1.3 羽毛球运动员速度知觉与运动员在比赛中接发球失误率的关系 |
4.1.4 羽毛球运动员知觉能力与运动员比赛名次的关系 |
4.1.5 羽毛球运动员握力与运动技能的关系 |
4.1.6 羽毛球运动员反应时与运动技能的关系 |
4.2 优秀羽毛球运动员与普通运动员知觉能力比较 |
4.3 羽毛球运动员运动技能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4.3.1 羽毛球运动员定点发球准确性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4.3.2 羽毛球运动员接发球失误率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5 讨论 |
5.1 知觉能力对羽毛球运动员发球技能的影响 |
5.2 知觉能力对羽毛球运动员接发球的影响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7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Ⅰ |
附件Ⅱ |
附件Ⅲ |
(10)我国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赛艇运动的发展与挑战 |
1.2 专项知觉运动技能源起与作用 |
1.3 赛艇的专项特征与知觉技能 |
1.4 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的研究价值与可行性 |
2 文献综述 |
2.1 知觉运动技能相关概念 |
2.1.1 运动技能 |
2.1.2 知觉运动技能 |
2.1.3 专门化知觉 |
2.1.4 专项知觉运动技能与专门化知觉的概念辨析 |
2.2 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的理论基础 |
2.2.1 信息加工理论 |
2.2.2 人体动作表现认知模型 |
2.2.3 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认知加工模型 |
2.3 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的测量方法 |
2.3.1 基于眼动仪器的测量方法 |
2.3.2 基于录像视频的模拟决策测量方法 |
2.3.3 基于自陈问卷的测量方法 |
2.4 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的特征 |
2.4.1 运动员与非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的比较 |
2.4.2 新手运动员与专家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的比较 |
2.4.3 不同项目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的比较 |
2.4.4 单个项目优秀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的特征 |
2.5 专项知觉运动技能形成的影响因素 |
2.5.1 视觉对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的影响 |
2.5.2 预期线索对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的影响 |
2.5.3 注意力对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的影响 |
2.5.4 成就目标定向对知觉运动技能的影响 |
2.6 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的训练方法 |
2.6.1 基于录像视频的信息遮蔽训练方法 |
2.6.2 基于眼动仪的眼动训练方法 |
2.6.3 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的其他训练方法 |
2.7 已有研究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
2.7.1 阐释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的概念与属性 |
2.7.2 拓展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的研究内容与范式 |
2.7.3 探索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的形成机制 |
2.7.4 探寻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的培养途径 |
2.8 小结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标 |
3.2 研究内容 |
3.3 研究方法 |
3.3.1 扎根理论分析方法 |
3.3.2 文献资料法 |
3.3.3 访谈法 |
3.3.4 德尔菲法 |
3.3.5 问卷调查法 |
3.3.6 数理统计分析法 |
3.4 研究技术路线 |
4 研究一: 基于扎根理论的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结构研究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2.1 研究对象 |
4.2.2 研究过程 |
4.3 研究结果 |
4.3.1 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的开放式编码 |
4.3.2 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的主轴编码 |
4.3.3 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的选择性编码 |
4.4 分析讨论 |
4.5 研究小结 |
5 研究二: 我国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测评问卷研制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研究方法 |
5.3 研究结果 |
5.3.1 问卷初步编制与修订 |
5.3.2 探索性因素分析 |
5.3.3 验证性因素分析 |
5.4 分析讨论 |
5.4.1 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的概念 |
5.4.2 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的结构 |
5.5 研究小结 |
6 研究三: 我国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的特征研究 |
6.1 问题的提出 |
6.2 研究工具 |
6.3 研究结果 |
6.3.1 我国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技能水平总体特征分析 |
6.3.2 我国赛艇运动员自身状态知觉运动技能的特征分析 |
6.3.3 我国赛艇运动员艇身状态知觉运动技能的特征分析 |
6.3.4 我国赛艇运动员桨状态知觉运动技能的特征分析 |
6.4 分析讨论 |
6.4.1 我国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的总体情况 |
6.4.2 我国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在性别上的差异情况分析 |
6.4.3 我国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在不同学历水平上的差异情况分析 |
6.4.4 我国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在不同训练年限上的差异情况分析 |
6.4.5 我国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在不同运动等级上的差异情况分析 |
6.5 研究小结 |
7 研究四: 赛艇运动员目标定向对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的作用机制研究 |
7.1 问题的提出 |
7.2 研究工具 |
7.3 研究结果 |
7.3.1 各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
7.3.2 研究假设模型检验 |
7.4 分析讨论 |
7.4.1 目标定向对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的直接作用 |
7.4.2 运动员投入在任务目标定向和专项知觉运动技能之间的中介作用 |
7.5 研究小结 |
8 综合讨论 |
8.1 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的概念内涵 |
8.1.1 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的本质内涵及其理论解释 |
8.1.2 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研究范式的合理性 |
8.1.3 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在运动训练中的作用 |
8.2 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的结构分析 |
8.2.1 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结构的特征 |
8.2.2 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与赛艇技术特征的吻合性 |
8.2.3 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结构对运动技能训练的启示 |
8.3 我国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的特征分析 |
8.3.1 我国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的性别特征 |
8.3.2 我国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的学历特征 |
8.3.3 我国赛艇运动员知觉运动技能训练阶段性特征 |
8.4 赛艇运动员目标定向对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的作用机制研究 |
8.4.1 目标定向对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的重要影响 |
8.4.2 训练投入的关键中介作用 |
8.4.3 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训练方法启示 |
8.5 研究创新与主要贡献 |
8.6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 |
9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 赛艇教练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及其影响因素访谈提纲 |
附件2: 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及其影响因素访谈提纲 |
附件3: 赛艇教练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及其影响因素访谈结果摘录 |
附件4: 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及其影响因素访谈结果摘录 |
附件5: 我国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测评问卷 |
附件6: 图索引 |
附件7: 表索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延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速度知觉和深度知觉测试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篮球运动员投篮准确性与运动感知觉能力的相关性研究[D]. 吴泽鑫. 广州体育学院, 2021
- [2]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影响的研究[D]. 张世平.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2)
- [3]高频模式运动对5-6岁幼儿神经系统工作效率的影响[D]. 魏梅.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8)
- [4]视觉观察能力训练对毽球运动员基本技术能力影响的研究 ——以晋中学院毽球队为例[D]. 高飞.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青少年运动感知觉变化规律及其与体质健康关系研究[D]. 李志成. 苏州大学, 2020(03)
- [6]不同体力活动水平对大学生感知觉能力的影响研究[D]. 邱军峰.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7]提高U10足球运动员有球进攻中视觉观察及决策能力的研究[D]. 吴迪. 北京体育大学, 2018(01)
- [8]少儿足球观察力和判断力的训练对射门前良好习惯培养的实验研究[D]. 刘成兵. 苏州大学, 2017(04)
- [9]羽毛球运动员知觉能力与运动技能的关系研究[D]. 蒋玉利. 成都体育学院, 2017(12)
- [10]我国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研究[D]. 祝捷.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