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锰酸钾-去氧肾上腺素化学发光体系的研究

高锰酸钾-去氧肾上腺素化学发光体系的研究

一、高锰酸钾-去氧肾上腺素化学发光体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邱霞琳[1](2013)在《Fe3+-H2O2-钙黄绿素弱化学发光体系在药物分析测定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化学发光分析法具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仪器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分析速度快和容易实现自动化等优点,已广泛应用在食品、医药、生物、农业的分析检测。本论文包括绪论和研究报告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综述,简单阐述了化学发光的历史、基本原理、主要化学发光体系,包括Fenton和类Fenton反应体系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是研究报告,围绕Fe3+-H2O2-钙黄绿素弱化学发光体系的发光条件和反应机理,以及应用于药物测定的方法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建立了Fe3+-H2O2-钙黄绿素化学发光新体系,探索了该化学发光体系的发光机理并用于肌苷的测定。实验发现,在酸性介质中,肌苷溶液对Fe3+-H2O2-钙黄绿素化学发光体系有增敏作用,据此,结合流动注射技术,建立了一种测定肌苷含量的化学发光新方法。在最佳条件下,线性范围为8.0×10-7~2.0×10-5mol·L-1,检出限为2.4×10-7mol·L-1。对浓度为2.0×l0-6mol·L-1的肌苷溶液平行测定11次,标准偏差为2.9%。该方法成功地应用于测定片剂和注射液中肌苷的含量,实验结果与药典方法结果无显着差异。(2)在酸性条件下,硫酸庆大霉素溶液加入Fe3+-H2O2-钙黄绿素化学发光体系后,化学发光强度明显增强。建立了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测定硫酸庆大霉素的方法。相对化学发光强度与硫酸庆大霉素浓度在4.6×10-8~4.6×10-6mol·L-1的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为2.3×10-8mol-L-1。对浓度为3.6×10-7mol·L-1的硫酸庆大霉素溶液进行11次平行测定,其相对标准偏差为1.7%,将该方法用于注射液中硫酸庆大霉素含量的测定,所得结果与紫外分光光度法结果无显着性差异。研究还探索了硫酸庆大霉素对Fe3+-H2O2-钙黄绿素体系的增敏机理。(3)在酸性条件下,利巴韦林对Fe3+-H2O2-钙黄绿素化学发光体系有增敏作用,据此建立了化学发光测定利巴韦林含量的新方法,探讨了化学发光反应的增敏机理。在最佳条件下,方法的线性范围为4.1×10-7~2.0×10-5mol·L-1、检出限为3.1×10-7mol·L-1。对浓度为1.0×10-6mol·L-1的利巴韦林溶液进行11次平行测定,其相对标准偏差为1.4%。此方法用于片剂和注射液中利巴韦林含量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4)在酸性介质中Fe3+-H2O2-钙黄绿素体系能产生弱化学发光,邻菲啰啉可明显增强该化学发光的强度,左旋多巴对这一现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据此,建立了一种化学发光测定左旋多巴含量的新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2.0×10-8~2.0×10-6mol·L-1检出限为1.2×10-gmol·L-1。对浓度为2.0×10-7mol·L-1的左旋多巴溶液进行11次平行测定,其相对标准偏差为1.1%。该方法用于注射液和片剂中左旋多巴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田进军[2](2007)在《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高锰酸钾指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 Flow Injection Chemical Luminenscence Analysis )是结合流动注射自动进样技术和化学发光检测方法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以其灵敏度高、响应时间快、线性范围宽、装置简单和可重复性操作而在分析领域占有一席之位。一方面它具有化学发光分析法(CLA)的高灵敏度、宽线性范围、简单仪器设备等优点;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流动注射分析(FIA)的优点:如样品和试剂混合迅速、消耗量少、设备操作简单、在非平衡状态下也能实现化学分析等。流动注射和化学发光联用在一起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法同时具备了两者的优点,形成优势互补,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分析技术,特别是针对微量、痕量样品的分析。所有这些优点使该分析方法可以广泛地应用到环境样品中无机和有机化合物检测。本文通过对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进行深入研究,利用Luminol-KMnO4化学发光体系,建立了一种化学发光测定地表水和地下水体高锰酸钾指数的新方法。利用KMnO4氧化水体中的还原性物质,过量的KMnO4与Luminol产生化学发光反应,发光信号被光电倍增管检测放大转换为电信号,建立化学发光信号与高锰酸钾指数的线性关系,从而实现对样品高锰酸钾指数的测定。通过对反应体系pH值、浓度和离子干扰等条件进行实验和优化,对地表水CODMn的检出限(S/N=3)达到0.3mg/L,线性范围0.5-200mg/L。在最佳工作条件下,工作曲线的回归方程为Y= -11.893X+ 3009.8,相关系数R为0.9953。测定CODMn为5mg/L标准样品的相对标准偏差为4.3%(n=11)。该方法简单、快速,易于实现在线自动分析。本实验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1)本方法测定高锰酸钾指数与文献报道的Luminol-H2O2-Mn2+体系相比较,无需离子交换柱和H2O2,可以达到直接测定,所需仪器设备更简单、易维护。(2)具有很好的选择性。大部分金属离子对此发光体系不产生大的影响,且可通过EDTA消除掉。(3)有很高的灵敏度,检测限可以达到0.3mg/L,适用于第I-V类地表水水质分析。

李丽清[3](2007)在《化学发光新体系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发现新的化学发光反应,建立新的化学发光分析方法,研究其应用于实际样品分析的可行性,另一方面是将电化学发光检测技术应用于毛细管电泳分析系统,以克服化学发光分析选择性差的不足。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化学发光新体系在抗肿瘤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本论文将流动注射新技术应用于化学发光分析,对影响化学发光强度的诸因素进行了实验和探讨,建立了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羟基喜树碱、丝裂霉素、阿霉素、氟尿嘧啶、6-巯基嘌呤、氨基蝶呤等抗肿瘤药物的化学发光分析新方法,测定以上物质的检出限分别6×10-9g mL-1、6×10-9g mL-1、6×10-8g mL-1、6×10-8g mL-1、6×10-9g mL-1、6×10-9g mL-1,线性范围分别为1.0×10-8~6.0×10-5g mL-1、1.0×10-8-6.0×10-5g mL-1 1.0×10-7~1.0x10-4gmL-1、1.0×10-7~8.0×10-5gmL-1、1.0×10-8~8.0×10-5gmL-1、1.0×10-8~6.0×10-5g mL-1。这些方法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仪器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可靠,为研究药物代谢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手段。并对化学发光反应机理作了初步的探讨。2化学发光新体系在喹诺酮类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种灵敏度高、可靠性好的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检测方法,以满足生物体内或自然环境中低含量的此类物质的分析测定要求。因此本文重点研究了氧氟沙星、洛美沙星、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这4种常用喹诺酮类药物的化学发光分析新方法,其检出限分别为7×10-9g mL-1、3×10-9g mL-1、4×10-8g mL-1、6×10-9g mL-1,线性范围分别为2.0×10-8~6.0×10-6g mL-1、1.0×10-8~6.0×10-5g mL-1、1.0×10-8~1.0×10-5g mL-1、1.0×10-8~6.0×10-5g mL-1、并将这些方法分别应用于药剂和体液中喹诺酮类药物的分析,初步探讨了可能的化学发光机理。3镝离子敏化化学发光新体系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我们在实验中发现,稀土离子Dy3+可以大大提高化学发光强度,据此建立了Dy3+敏化化学发光新体系,探讨了该化学发光体系的发光机理。测定了培氟沙星、依诺沙星、氟罗沙星、吡哌酸和依诺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测定这些药物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0×10-9~8.0×10-6g mL-1、1.0×10-9~1.0×10-5g mL-1、1.0×10-9~6.0×10-5g mL-1、1.0×10-9~8.0×10-6g mL-1、1.0×10-9~8.0×10-6g mL-1、检出限分别为6×10-10g mL-1、3×10-10g mL-3×10-10g mL-1、6×10-10g mL-1、4×10-10g mL-1。这些方法具有灵敏度高、仪器设备操作简单、无需光源、无背景散射等背景干扰的优点,尤其是与流动注射相结合,测定简单快速、重现性好。4毛细管电泳一电化学发光检测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本论文以毛细管电泳为分离手段,以电化学发光为检测手段,建立了CE-ECL同时检测脯氨酸和吡哌酸;利多卡因、脯氨酸和洛美沙星;普鲁卡因、布比卡因、加替沙星、恩诺沙星和培氟沙星的新方法。讨论了联吡啶钌浓度、检测电位、磷酸盐缓冲液浓度和pH值、进样电压和进样时间等实验参数对分离检测的影响。确定了测定的线性范围,并将这些方法成功的应用于实际样品的分析,结果令人满意。

曹伟[4](2007)在《药物和生物大分子的化学发光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核酸和蛋白质是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对于它们的研究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的重要内容。核酸是生物的基本遗传物质,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生物大分子,与生物的生长,发育以及癌变,突变等异常活动相关。蛋白质则是生物体含量最丰富的大分子物质,也是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核酸和蛋白质的定量测定是生物化学和其它生物学科中经常涉及的分析任务,是临床检验中诊断疾病及检查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也是许多生化药物分离提纯中质量检验及食品检验中常见的分析项目。药物是用来预防、治疗疾病和帮助机体恢复正常机能的物质,药物分析在药物的生产、使用以及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定量测定药物和生物分子的方法很多,化学发光分析法由于具有灵敏、快速、仪器简单、操作方便、易于实现自动化等优点,已在生物、医学、环境、材料等领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本论文以化学发光法为主要研究手段,对核酸、蛋白质和抗生素等的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论文的第一部分综述了化学发光分析的基本原理、常用化学发光体系以及药物、生物分子化学发光分析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共引用文献193篇。在论文的第二部分中,研究了抗生素药物阿莫西林和苯酚的化学发光反应,建立了相应的分析方法并应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在第一节中,研究了高锰酸钾与阿莫西林的化学发光反应,使用甲醛作为增强剂可大大提高化学发光的强度。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建立了阿莫西林浓度与化学发光强度之间的线性方程,方法的检出限为1.5×10-8g/mL,线性范围为2.0×10-8~1.0×10-6g/mL。方法成功地应用于药物和胶囊中阿莫西林的测定,结果满意。在第二节中,研究了高锰酸钾与苯酚的化学发光反应,并探讨了发光增强剂的影响。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建立了苯酚浓度与化学发光强度之间的线性方程,苯酚浓度在5.0×10-9~1.0×10-6g/mL范围内与化学发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达到3×10-9g/mL。本法用于环境样品中微量苯酚的测定,结果与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一致。对相关化学发光反应的机理进行了探讨。本部分的研究成果已发表在Luminescence和Spectrochimica Acta PartA上。在论文的第三部分中,研究了抗生素药物青霉素G钾和氨苄西林的化学发光反应,建立了相应的分析方法并应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在第一节中,研究了高锰酸钾与青霉素G钾水解产物的化学发光反应,使用甲醛作为增强剂可大大提高化学发光的强度。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建立了青霉素G钾浓度与化学发光强度之间的线性方程,方法的检出限为7×10-8g/mL,线性范围为1.0×10-7~10×10-5g/mL。在第二节中,研究了Ce(Ⅳ)-Ru(phen)32+与氨苄西林水解产物的化学发光反应,氨苄西林的降解产物可显着增强Ru(phen)32+-Ce(Ⅳ)体系的化学发光强度。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建立了氨苄西林浓度与化学发光强度之间的线性方程,氨苄西林浓度在2.0×10-7~4.0×10-6g/mL范围内与化学发光强度成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10-8g/mL。对相关化学发光反应的机理进行了探讨。部分研究成果已发表在Luminescence上。在论文的第四部分中,研究了生物大分子蛋白质的化学发光反应,并建立了测定蛋白质的新方法。在第一节中,研究了高锰酸钾与蛋白质的化学发光反应,使用Ru(phen)32+作为增强剂可大大提高化学发光的强度,同时对核酸有较高的允许量,建立了灵敏的选择性测定蛋白质的新方法。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建立了蛋白质浓度与化学发光强度之间的线性方程,对BSA的检出限为2.5×10-7g/mL,线性范围为6.0×10-7~1.0×10-4g/mL。本法用于实际样品中微量蛋白质的测定,并与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对照,结果满意。在第二节中,研究了高锰酸钾与蛋白质的化学发光反应,使用甲醛作为增强剂可大大提高化学发光的强度。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建立了蛋白质浓度与化学发光强度之间的线性方程,BSA的检出限为8.6×10-8g/mL,线性范围为4.0×10-7~1.0×10-4g/mL。本法用于实际样品中微量蛋白质的测定,并与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对照,结果满意。论文的第五部分研究了银纳米粒子对化学发光反应的影响,建立了测定核酸和氨基酸等的新方法。在第一节中,研究了银纳米粒子对Ce(Ⅳ)-Ru(phen)32+化学发光体系的催化作用,试验了银纳米粒子的粒径、用量等对发光强度的影响。在第二节中,研究了银纳米粒子-Ce(Ⅳ)-Ru(phen)32+化学发光体系测定核酸的方法及应用,核酸的存在会增强银纳米粒子-Ce(Ⅳ)-Ru(phen)32+发光体系的发光强度,椐此建立了灵敏的测定核酸的化学发光新方法。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建立了DNA浓度与化学发光强度之间的线性方程,DNA浓度在1.0×10-7~1.0×10-5g/mL范围内与化学发光强度成线性关系。检出限为3×10-9g/mL。在第三节中,研究了银纳米粒子-Ce(Ⅳ)-Ru(phen)32+化学发光体系测定酪氨酸的方法及应用,酪氨酸的存在会使银纳米粒子-Ce(Ⅳ)-Ru(phen)32+发光体系的发光强度降低,椐此建立了灵敏的测定酪氨酸的化学发光新方法.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建立了酪氨酸浓度与化学发光强度之间的线性方程,测定酪氨酸的线性范围为1.0×10-8~1.0×10-6g/mL,检出限达到5×10-9g/mL。在第四节中,研究了银纳米粒子-Ce(Ⅳ)-Ru(phen)32+化学发光体系测定吲哚乙酸的方法及应用,吲哚乙酸的存在会使银纳米粒子-Ce(Ⅳ)-Ru(phen)32+发光体系的发光强度降低,椐此建立了灵敏的测定吲哚乙酸的化学发光新方法。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建立了吲哚乙酸浓度与化学发光强度之间的线性方程,测定吲哚乙酸的线性范围为1.0×10-8~6.0×10-7/mL,检出限为9×10-9g/mL。在第五节中,对相关化学发光反应的机理进行了探讨。本论文的主要特点和创新点:1.研究发现,甲醛对高锰酸钾-阿莫西林、苯酚等的化学发光反应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本身不产生化学发光的抗生素药物(青霉素G钾、氨苄西林),其水解产物在高锰酸钾-甲醛和Ce(Ⅳ)-Ru(phen)32+体系中也产生灵敏的化学发光。椐此建立了上述三种抗生素药物和苯酚新的分析方法。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线性范围宽、灵敏度高等特点。2.研究发现,Ru(phen)32+和甲醛对高锰酸钾-蛋白质的化学发光反应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椐此建立了化学发光法测定蛋白质的新方法。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等特点,而高锰酸钾-Ru(phen)32+化学发光体系能允许核酸存在下选择性测定蛋白质。3.研究发现,银纳米粒子对Ce(Ⅳ)-Ru(phen)32+化学发光反应具有明显的催化作用,并建立了测定核酸、氨基酸和吲哚乙酸新的化学发光法。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线性范围宽、灵敏度高等特点。本研究拓展了纳米技术在化学发光分析中的应用,丰富了化学发光分析技术,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齐昕[5](2007)在《双密达莫和青蒿素的化学发光分析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论文主要由综述和研究报告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化学发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发展概况,并简要综述了近年来化学发光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第二部分介绍了基于化学发光分析开展的一些药物分析研究工作,其主要内容如下:1.将超速分离技术与液滴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相结合,测定了双密达莫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在碱性介质中双密达莫可增敏鲁米诺-铁氰化钾化学发光体系,且化学发光强度与双密达莫浓度在1.0×10-9~1.0×10-7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将双密达莫与牛血清白蛋白以不同比例混合并在37±0.5℃下反应,超速离心后测定游离的双密达莫的浓度,利用Scatchard方程处理数据,得到双密达莫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分别为1.86×105L/mol和6.06。2.青蒿素是具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在碱性介质中,氯化血红素对青蒿素与鲁米诺化学发光反应具有强烈的催化作用。结合液-液萃取技术,建立了测定青蒿素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新方法。通过实验,确定了测定青蒿素的最佳反应条件。青蒿素浓度在1.0×10-6~1.0×10-8mol/L(R=0.9982)范围内与化学发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3σ)为2×10-9mol/L,对2.0×10-7mol/L的青蒿素进行9次平行测量,其相对标准偏差为1.2%。将所建立的方法用于尿样中青蒿素的测定。对青蒿素-鲁米诺-氯化血红素体系的化学发光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3.基于尿酸具有一定选择性地猝灭抗坏血酸-荧光素-表面活性剂-铜离子混合物体系在碱性条件下的化学发光,建立了一种化学发光直接测定人尿液中尿酸含量的方法。尿酸在0~10mg/L的浓度范围内与化学发光信号具有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ΔI=-306.58c+3557.9(n=5,R=0.990)。对1mg/L的尿酸进行11次平行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1.2%。将该方法用于尿液中尿酸含量的实际测定,并与医院的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本方法尿液无需特殊处理直接稀释后测定,操作简便,且具有较好的选择性。4.实验研究了以钛酸丁酯为前驱体,无水乙醇作溶剂,盐酸作为催化剂和稳定剂,采用溶胶-凝胶法,以普通载玻片为基底材料制备纳米二氧化钛透光薄膜,研究了反应物比例、反应温度、镀膜厚度等条件对溶胶-凝胶形成的影响。通过X衍射法对薄膜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薄膜中TiO2主要为锐钛矿晶型。以紫外灯为光源,以亚甲基蓝光催化降解为研究模板,初步考察了所制备的纳米二氧化钛薄膜的光催化活性,为开展光催化发光分析研究进行了前期探索性试验。

钟招亨[6](2007)在《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化学发光分析是根据化学发光反应所产生的光辐射(化学发光)来确定含量的一种痕量分析方法。流动注射与化学发光的联用,使其具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分析速度快、易于实现自动化等优点,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个分析领域。将化学发光用于药物分析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还有重要实用价值。本论文首先介绍了流动注射和化学发光的基本原理,综述了1996年以来,流动注射与化学发光联用技术在药物分析方面的应用。并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1.在硫酸溶液中,高锰酸钾可直接氧化莽草酸,产生强的化学发光,据此发现了莽草酸的化学发光新体系。并结合流动注射技术,首次建立了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莽草酸的方法。在优化条件下,化学发光信号值与莽草酸浓度在2.0×10-6~1.0×10-3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方法检出限为7.2×10-7mol/L,其相对标准偏差为1.4%(1.0×10-4mol/L,n=7)。该化学发光体系简单,稳定性较好,线性范围宽,已应用于八角茴香中莽草酸含量的测定,取得了满意的结果。2.在磷酸条件下,高碘酸钠氧化过氧化氢产生弱发光,青霉胺的加入能大大增强此弱发光,据此,建立了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青霉胺的新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10-6~8.0×10-4mol/L,方法的检出限为5.6×10-7 mol/L,其相对标准偏差为1.9%(8.0×10-5mol/L,n=7)。该法线性范围宽、简便、快速、准确,已应用于青霉胺片中青霉胺含量的测定,结果满意,并探讨了反应机理。3.实验发现,在硫酸介质中,硫酸高铈(IV)氧化芦丁能产生弱发光,而罗丹明6G(Rh6G)能大大增强此弱发光,由此建立了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芦丁的新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10-7~1.0×10-4mol/L,方法的检出限为8.1×10-8mol/L,其相对标准偏差为1.5%(1.0×10-5mol/L,n=7),回收率为99.0%~104.0%。该方法线性范围宽,简便、快速、准确,已成功地应用于芦丁片剂中芦丁含量的测定,取得了满意的结果。4.实验发现,在硫酸条件下硫酸高铈(IV)氧化丹皮酚能产生弱发光,在有机介质中,罗丹明6G(Rh6G)能大大增强此弱发光,据此,建立了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丹皮酚的新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5.0×10-7~1.0×10-4mol/L,方法的检出限为9.7×10-8mol/L,其相对标准偏差为1.8%(1.0×10-5mol/L,n=7)。该法线性范围宽、简便、快速、准确,已成功应用于丹皮酚软膏中丹皮酚含量的测定,结果与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得值一致。

熊阳辉[7](2007)在《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测定化学需氧量和蛋白质》文中认为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是结合流动注射自动进样技术和化学发光的检测方法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一方面它具有化学发光分析法的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仪器设备简单等优点;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流动注射分析(FIA)的如下优点:能使样品和药剂迅速的混合、试样和试剂消耗量少、设备操作简单、通用性强、在非平衡状态下也能实现化学分析等优点。把两者联合在一起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法同时具备两者各自的优点,又能形成优势互补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分析技术,特别是对微量、痕量样品的分析。基于以上优点,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进行深入研究,扩大该方法的应用范围,主要内容如下:(1)重铬酸钾消解废水后其最终还原产物Cr3+,根据碱性条件Cr3+对luminol-H2O2化学发光体系具有增敏作用的原理,提出了化学需氧量(CODcr)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方法。在浓度范围为2.7-600mg/L(COD值超过600mg/L的水样可适当稀释后进行测量)CODcr值与化学发光强度成线性,r=0.9929,检测限为2.7mg/L;浓度为5mg/L的标样,其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0%(n=6)。对22个不同来源的水样进行分析,其结果跟国标分析方法相当。说明本方法的通用性好,准确度高,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分析方法,可以推广到实际应用中。(2)研究发现蛋白质对luminol-K3Fe(CN)6化学发光体系具有增强作用,而且蛋白质浓度在一定的范围内与发光强度具有线性关系。根据这个机理我们建立了蛋白质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方法。实验测得卵清白蛋白(OVA)的线性范围为1.8×10-10-2.2×10-7mol/L,r=0.9964,检出限(S/N=3)为1.8×10-10mol/L;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线性范围为1.5×10-10-3.8×10-7mol/L;相关系数r=0.9988;检出限(S/N=3)为1.5×10-10mol/L。将浓度为7.6×10-8mol/LBSA标准样品重复测定六次,相对标准偏差为0.88%。

祝兴华[8](2004)在《四价锰的化学发光行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CL)是指通过化学反应而产生的发光现象。根据化学发光反应在某一时刻的发光强度或发光总量来确定反应中相应组分含量的分析方法叫化学发光分析法。化学发光分析法因其灵敏度高、测量装置简单、线性范围宽、分析速度快和容易实现自动化等优点吸引着广大分析工作者的注意,已被成功地应用于生命科学、地质分析、药物分析、临床检验、环境监测等领域。目前化学发光分析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寻找新的化学发光反应体系,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样品中的测定:2.将已有的化学发光反应体系与分离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等联用,以期提高化学发光分析法的选择性。 本论文由综述和研究报告两部分组成。在综述部分,对不同价态锰的化学发光行为进行了综述,着重介绍了它们所涉及化学发光体系的反应机理以及分析应用。在研究报告部分,本文对以可溶性锰(Ⅳ)为氧化剂的化学发光反应体系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发现在甲醛存在时,可溶性锰(Ⅳ)可以氧化许多有机物产生化学发光,对其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同时,优化了反应条件,建立了测定抗坏血酸、磺胺类药物和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化学发光分析法,从而从理论和实践上构建了一个以可溶性锰(Ⅳ)为氧化剂的化学发光分析新体系。 一、可溶性锰(Ⅳ)-甲醛-有机物化学发光反应体系机理的研究 本文对可溶性锰(Ⅳ)-甲醛-有机物化学发光反应的化学发光反应动力学性质和化学发光光谱的研究表明:1.可溶性锰(Ⅳ)-甲醛-有机物反应皆为快速化学发光反应;2.可溶性锰(Ⅳ)-甲醛-有机物化学发光体系的化学发光光谱的最大发射波长出现在640 nm处,这与发光体为单线态氧的二分子复合物的CIO--H2O2-OH-体系的化学发光光谱(λmax=635 nm)相似,因此我们推测可溶性锰(Ⅳ)-甲醛-有机物化学发光体系中的发光体是激发单线态氧分子的二分子复合物。可溶性锰(Ⅳ)-甲醛-有机物化学发光反应的可能发光机理表述如下: Mn(Ⅳ)+HCHO+H++有机物→1O2(1△g)+H2O+其它产物 (1) 二、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抗坏血酸、磺胺类药物和头孢菌素类药物 本文发现,在甲醛存在条件下,抗坏血酸、磺胺类药物(磺胺甲基异恶唑、磺胺嚓睫和磺胺眯)和头抱菌素类药物(头抱曲松钠、头抱哇琳钠、头抱拉定和头抱呱酮钠)均与可溶性锰(IV)反应产生较强的发光信号,据此,对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建立了测定抗坏血酸、磺服类药物和头抱菌素类药物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法。方法测定抗坏血酸、磺胺类药物和头饱菌素类药物的线性范围分别为6.oxlo一8一2.oxlo一,mol/L抗坏血酸、6.oxlo一8一8.oxlo一6gzmL磺胺甲基异嗯哇、一oxlo一7一8.oxlo一69/mL磺胺嚓睫、4.oxlo一8一s.oxlo一79/mL磺胺眯、l.oxlo一‘一2.oxlo一6gzmL头抱曲松钠、8.oxlo一,一6.oxlo一,gzmL头抱哇琳钠、4.0xl0一8一8.0K10一“g/mL头抱拉定和4.0、10一7一2.0xl0一,g/mL头抱呱酮钠。检出限分别为2、10一smol/L抗坏血酸、Zxlo一8 g/mL磺胺甲基异嗯哇、3 K10一89/ mL磺胺嚓睫、2义10一89/mL磺胺眯、Zxlo一”g/mL头抱曲松钠、2x10一79/mL头抱哇琳钠、lxlo一“g/mL头抱拉定和2义10一,g/mL头抱呱酮钠。H次平行测量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3%。 本论文对可溶性锰(IV卜甲醛一有机物化学发光反应体系的机理及其分析应用的研究有助于拓宽化学发光分析的研究领域,为深入地探讨化学发光反应机理提供了可靠的实践依据和有益的思路。

李丽清,秦秉祎,封满良,吕九如[9](2003)在《高锰酸钾-去氧肾上腺素化学发光体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流动注射技术建立了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测定去氧肾上腺素的新方法.在酸性条件下,研究了高锰酸钾-去氧肾上腺素体系的化学发光行为.方法的检出限为6×10-8mol/L,线性范围为2.0×10-7~8.0×10-5g/mL.对去氧肾上腺素进行11次平行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1.6%.对药剂中去氧肾上腺素含量的测定结果满意,与药典标准方法测得值一致.

二、高锰酸钾-去氧肾上腺素化学发光体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锰酸钾-去氧肾上腺素化学发光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Fe3+-H2O2-钙黄绿素弱化学发光体系在药物分析测定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化学发光分析法
        1.1.1 简要发展历程
        1.1.2 化学发光原理
        1.1.3 常见化学发光体系
    1.2 流动注射技术和化学发光分析法联用
    1.3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在药物分析方面的应用
        1.3.1 抗生素的分析
        1.3.2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分析
        1.3.3 循环系统药物的分析
        1.3.4 维生素的分析
    1.4 化学发光机理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增敏法测定肌苷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和讨论
        2.3.1 化学发光动力学曲线
        2.3.2 实验仪器参数的设置
        2.3.3 Fe~(3+)浓度的选择
        2.3.4 H_2O_2浓度的选择
        2.3.5 钙黄绿素浓度的选择
        2.3.6 反应介质及其浓度的影响
        2.3.7 线性范围、检出限及精密度
        2.3.8 干扰实验
        2.3.9 样品分析
    2.4 机理探讨
    2.5 结论
第三章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新方法测定硫酸庆大霉素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和讨论
        3.3.1 化学发光动力学曲线
        3.3.2 实验条件的优化
        3.3.3 Fe~(3+)浓度的选择
        3.3.4 H_2O_2浓度的选择
        3.3.5 钙黄绿素浓度的选择
        3.3.6 反应介质及其浓度的影响
        3.3.7 线性范围、检出限及精密度
        3.3.8 干扰实验
        3.3.9 样品分析
    3.4 机理探讨
    3.5 小结
第四章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增敏法对利巴韦林含量的测定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和讨论
        4.3.1 化学发光动力学曲线
        4.3.2 实验仪器参数的设置
        4.3.3 Fe~(3+)浓度的选择
        4.3.4 H_2O_2浓度的选择
        4.3.5 钙黄绿素浓度的选择
        4.3.6 反应介质及其浓度的影响
        4.3.7 线性范围、检出限及精密度
        4.3.8 干扰实验
        4.3.9 样品分析
    4.4 机理探讨
    4.5 小结
第五章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新方法测定左旋多巴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与试剂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化学发光动力曲线
        5.3.2 实验参数的设置
        5.3.3 H_2O_2浓度的影响
        5.3.4 钙黄绿素浓度的影响
        5.3.5 Fe~(3+)浓度的影响
        5.3.6 邻菲啰啉的影响
        5.3.7 反应介质及其浓度的影响
        5.3.8 工作曲线、精密度、检出限
        5.3.9 干扰实验
        5.3.10 样品分析
    5.4 机理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高锰酸钾指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化学发光基本概念
    1.2 化学发光反应的主要类型
        1.2.1 鲁米诺(Luminol) 类
        1.2.2 过氧草酸酯(Peroxyoxalate)类
        1.2.3 吖啶酯类
        1.2.4 钌(Ⅱ)-联吡啶配合物
    1.3 流动注射进样技术
        1.3.1 流动注射进样技术的设计与装置
        1.3.2 流动注射进样方法的特点
        1.3.3 流动注射方法与其他检测技术的联用
    1.4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法的应用研究
        1.4.1 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
2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用于测定高锰酸钾指数的研究
    2.1 引言
        2.1.1 高锰酸钾指数的应用及测定方法现状
        2.1.2 高锰酸钾指数测定方法的改进
    2.2 实验原理介绍
    2.3 仪器组装与试剂配制
        2.3.1 仪器与试剂
        2.3.2 自制的高锰酸钾指数检测装置示意图
        2.3.3 试剂配制
        2.3.4 实际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2.4 实验部分
        2.4.1 化学发光图谱
        2.4.2 实验条件的选择
        2.4.3 干扰试验
        2.4.4 线性范围、工作曲线与检出限
        2.4.5 标准水样回收率和实际水样检测实验
    2.5 结论
3 全文总结及讨论
    3.1 总结
    3.2 问题与讨论
        3.2.1 离子干扰的影响
        3.2.2 Mn~(2+)影响
        3.2.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论文与专利目录

(3)化学发光新体系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化学发光基本原理
    1.3 化学发光新体系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1.3.1 高锰酸钾化学发光体系
        1.3.2 铈(Ⅳ)化学发光体系
        1.3.3 其它无机氧化剂的化学发光体系
    1.4 毛细管电泳法
        1.4.1 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模式
        1.4.2 毛细管电泳检测器
        1.4.3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的应用
    1.5 化学发光最新进展
        1.5.1 化学发光成像技术研究
        1.5.2 分子印迹技术在化学发光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1.5.3 纳米材料在化学发光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1.5.4 后化学发光现象的研究
        1.5.5 与化学发光联用的新技术
    1.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化学发光新体系在抗肿瘤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2.1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羟基喜树碱
        2.1.1 引言
        2.1.2 实验部分
        2.1.3 结果与讨论
    2.2 高锰酸钾-甲醛-丝裂霉素化学发光体系的研究
        2.2.1 引言
        2.2.2 实验部分
        2.2.3 结果与讨论
    2.3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阿霉素
        2.3.1 引言
        2.3.2 实验部分
        2.3.3 结果与讨论
    2.4 高锰酸钾-甲醛-氟尿嘧啶化学发光体系测定氟尿嘧啶
        2.4.1 引言
        2.4.2 实验部分
        2.4.3 结果与讨论
    2.5 高锰酸钾-甲醛-6-巯基嘌呤化学发光体系的研究
        2.5.1 引言
        2.5.2 实验部分
        2.5.3 结果与讨论
    2.6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氨基喋呤
        2.6.1 引言
        2.6.2 实验部分
        2.6.3 结果和讨论
第3章 化学发光新体系在喹诺酮类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3.1 铈(Ⅳ)-连二亚硫酸钠-氧氟沙星化学发光体系的研究
        3.1.1 引言
        3.1.2 实验部分
        3.1.3 结果与讨论
    3.2 铈(Ⅳ)-硫代硫酸钠-洛美沙星化学发光体系的研究
        3.2.1 引言
        3.2.2 实验部分
        3.2.3 结果与讨论
    3.3 高锰酸钾-硫代硫酸钠-环丙沙星化学发光体系的研究
        3.3.1 引言
        3.3.2 实验部分
        3.3.3 结果与讨论
    3.4 铈(Ⅳ)-连二亚硫酸钠-诺氟沙星化学发光体系的研究
        3.4.1 引言
        3.4.2 实验部分
        3.4.3 结果与讨论
第4章 稀土离子敏化化学发光新体系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4.1 镝-高锰酸钾-硫代硫酸钠-培氟沙星化学发光体系的研究
        4.1.1 引言
        4.1.2 实验部分
        4.1.3 结果与讨论
    4.2 镝-铈(Ⅳ)-硫代硫酸钠-依诺沙星化学发光体系的研究
        4.2.1 引言
        4.2.2 实验部分
        4.2.3 结果与讨论
    4.3 镝敏化氟罗沙星的化学发光新体系的研究
        4.3.1 引言
        4.3.2 实验部分
        4.3.3 结果与讨论
    4.4 吡哌酸的镝敏化化学发光新体系的研究
        4.4.1 引言
        4.4.2 实验部分
        4.4.3 结果与讨论
    4.5 镝敏化依诺沙星的化学发光新体系的研究
        4.5.1 引言
        4.5.2 实验部分
        4.5.3 结果与讨论
第5章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5.1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脯氨酸和吡哌酸
        5.1.1 引言
        5.1.2 实验部分
        5.1.3 结果与讨论
    5.2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利多卡因、脯氨酸和洛美沙星
        5.2.1 引言
        5.2.2 实验部分
        5.2.3 结果与讨论
    5.3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法测定麻醉剂和喹诺酮类药物
        5.3.1 引言
        5.3.2 实验部分
        5.3.3 结果与讨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药物和生物大分子的化学发光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化学发光分析的研究进展
        1.引言
        2.化学发光分析的基本原理
        3.常见的化学发光体系
        4.化学发光分析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药物化学发光分析的研究进展
        1.抗生素药物的化学发光分析
        2.其它药物的化学发光分析
    第三节 生物分子化学发光分析的研究进展
    第四节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研究目的和意义
        2.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化学发光法测定阿莫西林和苯酚的研究
    第一节 化学发光法测定阿莫西林的研究
        1.实验部分
        1.1 仪器和试剂
        1.2 实验方法
        2.结果与讨论
        2.1 化学发光动力学曲线
        2.2 反应介质及浓度的选择
        2.3 发光增效剂的选择及甲醛浓度的影响
        2.4 高锰酸钾浓度的影响
        2.5 流速的选择
        2.6 标准曲线、精密度和检出限
        2.7 共存物质的干扰试验
        2.8 样品分析
        3.反应机理探讨
        4.小结
    第二节 化学发光法测定苯酚的研究
        1.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1.3 样品预处理
        2.结果与讨论
        2.1 反应介质及浓度的选择
        2.2 发光增效剂的选择及甲醛浓度的影响
        2.3 KMnO_4浓度的选择
        2.4 流速的选择
        2.5 标准曲线、精密度和检出限
        2.6 干扰实验
        2.7 样品分析
        3.机理探讨
        4.小结
第三章 化学发光法测定青霉素G钾和氨苄西林的研究
    第一节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青霉素G钾的研究
        1.实验部分
        1.1 仪器和试剂
        1.2 实验方法
        2.结果与讨论
        2.1 水解条件的选择
        2.2 反应介质及浓度的选择
        2.3 高锰酸钾浓度的选择
        2.4 甲醛浓度的选择
        2.5 流速的选择
        2.6 工作曲线、精密度和检出限
        2.7 共存物质的干扰试验
        2.8 样品分析
        3.机理探讨
        4.小结
    第二节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氨苄西林的研究
        1.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2.结果与讨论
        2.1 水解条件的选择
        2.2 H_2SO_4浓度的选择
        2.3 Ce(SO_4)_2浓度的选择
        2.4 Ru(phen)_3Br_2浓度的选择
        2.5 流速的选择
        2.6 标准曲线、精密度和检出限
        2.7 共存物质的干扰试验
        2.8 样品分析
        3.机理探讨
        4.小结
第四章 化学发光法测定蛋白质的研究
    第一节 Ru(phen)_3~(2+)-KMnO_4-蛋白质体系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蛋白质的研究
        1.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2.结果与讨论
        2.1 蛋白质对化学发光的影响
        2.2 反应介质及浓度的选择
        2.3 高锰酸钾浓度的影响
        2.4 Ru(phen)_3Br_2浓度的影响
        2.5 流速的选择
        2.6 标准曲线、精密度和检出限
        2.7 共存物质的干扰试验
        2.8 样品分析
        3.小结
    第二节 KMnO_4-甲醛-蛋白质体系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蛋白质的研究
        1.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2.结果与讨论
        2.1 反应介质及浓度的选择
        2.2 高锰酸钾浓度的影响
        2.3 甲醛浓度的影响
        2.4 流速的选择
        2.5 工作曲线、精密度和检出限
        2.6 共存物质的干扰试验
        2.7 样品分析
        3.小结
第五章 纳米粒子催化化学发光法测定生物分子的研究
    第一节 银纳米粒子对Ce(Ⅳ)-Ru(phen)_3~(2+)化学发光反应的影响
        1.实验部分
        1.1 仪器和试剂
        1.2 实验方法
        2.结果与讨论
        2.1 银纳米粒子粒径对化学发光的影响
        2.2 银纳米粒子浓度对化学发光的影响
        3.分析应用研究
    第二节 银纳米粒子催化化学发光法测定核酸的研究
        1.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2.结果与讨论
        2.1 银纳米粒子对化学发光的影响
        2.2 流速的选择
        2.3 硫酸浓度的选择
        2.4 硫酸铈浓度的选择
        2.5 Ru(phen)_3Br_2浓度的选择
        2.6 标准曲线、精密度和检出限
        2.7 共存物质的干扰试验
        2.8 样品分析
    第三节 银纳米粒子催化化学发光法测定酪氨酸的研究
        1.实验部分
        1.1 仪器和试剂
        1.2 实验方法
        2.结果与讨论
        2.1 银纳米粒子对化学发光的影响
        2.2 流速的选择
        2.3 硫酸浓度的选择
        2.4 硫酸铈浓度的选择
        2.5 Ru(phen)_3Br_2浓度的选择
        2.6 标准曲线、精密度和检出限
        2.7 共存物质的干扰试验
        2.8 样品分析
    第四节 银纳米粒子催化化学发光法测定吲哚乙酸的研究
        1.实验部分
        1.1 仪器和试剂
        1.2 实验方法
        2.结果与讨论
        2.1 银纳米粒子对化学发光的影响
        2.2 硫酸浓度的选择
        2.3 硫酸铈浓度的选择
        2.4 Ru(phen)_3Br_2浓度的选择
        2.5 流速的选择
        2.6 标准曲线、精密度和检出限
        2.7 共存物质的干扰试验
        2.8 样品分析
    第五节 机理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The study on the chemiluminescence method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acromolecule
Unit 1 Flow injection-chemiluminescence determination of Amoxicillin using potassium permanganate and formaldehyde system
Unit 2 Flow injection-chemiluminescence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penicillin G potassium
Unit 3 Flow injection-chemiluminescence determination of Amoxicillin using potassium permanganate and formaldehyde system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双密达莫和青蒿素的化学发光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 引言
    2 化学发光分析概况
    3 药物化学发光分析
        3.1 抗生素类药物的化学发光分析
        3.2 神经系统药物的化学发光分析
        3.3 维生素类药物的化学发光分析
        3.4 循环系统药物的化学发光分析
        3.5 激素类药物的化学发光分析
        3.6 其他药物的化学发光分析
第二章 液滴流动注射分析双密达莫与牛血清白蛋白蛋白结合作用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3 结果与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测定尿液中青蒿素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3 结果与讨论
    4 结论
第四章 化学发光结合流动注射技术测定人尿液中尿酸含量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3 结果与讨论
    4 结论
第五章 纳米二氧化钛薄膜的研究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3 结果与讨论
    4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化学发光分析(CHEMILUMINESCENCE,CL)
        1.1.1 化学发光研究的历史
        1.1.2 化学发光基本原理
        1.1.3 化学发光反应的主要类型
        1.1.4 化学发光分析法的特点
        1.1.5 化学发光分析法的发展趋势
    1.2 流动注射分析(FLOW INJECTION ANALYSIS,FIA)
        1.2.1 FIA技术的创立
        1.2.2 FIA的原理
        1.2.3 FIA的特点
    1.3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法(FI-CL)
        1.3.1 FI-CL分析流路与实验装置
        1.3.2 FI-CL特点
    1.4 FI-CL在药物检测中的应用
        1.4.1 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
        1.4.2 过氧化草酸酯化学发光体系
        1.4.3 光泽精化学发光体系
        1.4.4 高锰酸钾作氧化剂的化学发光休系
        1.4.5 四价铈作氧化剂的化学发光体系
        1.4.6 NaIO4作氧化剂的化学发光体系
        1.4.7 NBS化学发光体系
        1.4.8 铁氰化钾化学发光体系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莽草酸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2.3 样品的预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化学发光动力学曲线
        2.3.2 流路参数的选择
        2.3.3 反应介质的选择及其浓度对化学发光强度的影响
        2.3.4 氧化剂的选择及其浓度对化学发光强度的影响
        2.3.5 增敏剂的选择及其浓度对化学发光强度的影响
        2.3.6 干扰试验
        2.3.7 校准曲线及检出限
        2.3.8 精密度实验
        2.3.9 样品分析及回收率实验
    2.4 反应机理的初探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青霉胺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部分
        3.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3.2.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化学发光动力学曲线
        3.3.2 泵速的影响
        3.3.3 负高压的影响
        3.3.4 采样体积的影响
        3.3.5 反应介质的选择及其对化学发光强度的影响
        3.3.6 过氧化氢对化学发光强度的影响
        3.3.7 高碘酸钠对化学发光强度的影响
        3.3.8 干扰试验
        3.3.9 校准曲线、检出限及精密度实验
        3.3.10 样品分析及回收率实验
    3.4 反应机理的初探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芦丁的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部分
        4.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化学发光动力学曲线
        4.3.2 泵速的影响
        4.3.3 负高压的影响
        4.3.4 采样体积的影响
        4.3.5 反应介质及其浓度的影响
        4.3.6 硫酸高铈的影响
        4.3.7 增敏剂的选择及其浓度的影响
        4.3.8 干扰试验
        4.3.9 校准曲线、检出限与精密度实验
        4.3.10 样品分析及回收率实验
    4.4 反应机理的初探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丹皮酚的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部分
        5.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化学发光动力学曲线
        5.3.2 泵速的影响
        5.3.3 负高压的影响
        5.3.4 采样体积的影响
        5.3.5 反应介质及其浓度的影响
        5.3.6 硫酸高铈的影响
        5.3.7 增敏剂的选择及其浓度的影响
        5.3.8 干扰试验
        5.3.9 校准曲线、检出限与精密度实验
        5.3.10 样品分析及回收率实验
    5.4 反应机理的探讨
    参考文献
结论及展望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测定化学需氧量和蛋白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化学发光分析法
        1.1.1 化学发光分析法基本概念
        1.1.2 比较常见的化学发光反应体系
        1.1.2.1 鲁米诺化学发光反应体系
        1.1.2.2 酸性高锰酸钾化学发光体系
        1.1.2.3 过氧化草酸酯化学发光反应体系
        1.1.2.4 四价铈化学发光体系
    1.2 流动注射进样技术
        1.2.1 流动注射进样技术的原理
        1.2.2 流动注射进样方法的特点
        1.2.3 流动注射进样方法的新趋势
        1.2.4 流动注射方法与其他检测技术的联用
        1.2.4.1 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
        1.2.4.2 流动注射电化学法
        1.2.4.3 流动注射原子光谱
        1.2.4.4 流动注射毛细管电泳
        1.2.4.5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
    1.3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法的应用研究
        1.3.1 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1.3.2 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1.3.3 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1.4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技术研究趋势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
2 微波消解与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检测方法用于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2.2.1 样品预处理
        2.2.2.2 测定步骤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实验条件的选择
        2.3.1.1 KBr 的影响及其最佳浓度的选择
        2.3.1.2 试液/标液 pH 的选择
        2.3.1.3 鲁米诺的浓度
        2.3.1.4 鲁米诺分析液 pH 值的选择
        2.3.1.5 过氧化氢的浓度
        2.3.1.6 过氧化氢 pH 的选择
        2.3.1.7 流速的选择
        2.3.1.8 干扰离子的影响
        2.3.2 线形范围、检测限与精密度
        2.3.3 实际水样的分析
    2.4 展望
3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用于测定蛋白质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实验条件的选择
        3.3.1.1 实验流速的选择
        3.3.1.2 化学发光曲线
        3.3.1.3 鲁米诺浓度的选择
        3.3.1.4 铁氰化钾浓度的选择
        3.3.1.5 试剂 pH 值的选择
        3.3.1.6 试样 pH 值的选择
        3.3.1.7 增敏剂的选择实验
        3.3.1.8 共存物质的影响
        3.3.2 线性范围、检出限与精密度
        3.3.3 实际样品测定
    3.4 结论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论文与专利目录

(8)四价锰的化学发光行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综述
    一、 高锰酸钾体系
    二、 锰酸钾体系
    三、 锰(Ⅳ)体系
    四、 锰(Ⅲ)体系
    五、 锰(Ⅱ)体系
    六、 小结
第二部分 研究工作
    一、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头孢菌素类药物
    二、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磺胺类药物
    三、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抗坏血酸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做工作及研究成果

(9)高锰酸钾-去氧肾上腺素化学发光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及试剂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流路参数的选择
    2.2 反应条件的选择
        2.2.1 反应介质及其浓度
        2.2.2 高锰酸钾浓度
    2.3 校准曲线、精密度及检出限
    2.4 干扰情况
    2.5 样品分析

四、高锰酸钾-去氧肾上腺素化学发光体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Fe3+-H2O2-钙黄绿素弱化学发光体系在药物分析测定中的应用研究[D]. 邱霞琳. 广西大学, 2013(03)
  • [2]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高锰酸钾指数研究[D]. 田进军.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 [3]化学发光新体系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李丽清. 河北大学, 2007(03)
  • [4]药物和生物大分子的化学发光法研究[D]. 曹伟. 山东大学, 2007(03)
  • [5]双密达莫和青蒿素的化学发光分析研究[D]. 齐昕. 陕西师范大学, 2007(01)
  • [6]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钟招亨. 广西大学, 2007(05)
  • [7]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测定化学需氧量和蛋白质[D]. 熊阳辉.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 [8]四价锰的化学发光行为的研究[D]. 祝兴华. 陕西师范大学, 2004(04)
  • [9]高锰酸钾-去氧肾上腺素化学发光体系的研究[J]. 李丽清,秦秉祎,封满良,吕九如. 泰山学院学报, 2003(06)

标签:;  ;  ;  ;  ;  

高锰酸钾-去氧肾上腺素化学发光体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