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推进工程之物理模型试验与数值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金鑫[1](2020)在《大断面矩形顶管下穿京杭大运河土体扰动规律及控制技术》文中研究表明大断面矩形顶管推进工法由于其绿色环保、断面利用率高、浅覆土适应能力强等优点,是下穿城市道路、河流与地铁出入口等浅覆土地下空间掘进的高效绿色非开挖技术。但是浅覆土长距离大断面矩形顶管下穿河流隧道工程存在施工安全和工作面土体扰动控制难题,严重制约了矩形顶管非开挖技术应用于过江过河隧道工程。本文以苏州市浅覆土大断面矩形顶管下穿京杭大运河隧道工程为背景,综合运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大断面矩形顶管施工土体扰动变形特征与影响因素,揭示了大断面矩形顶管施工土体扰动演化规律,提出了大断面矩形顶管下穿京杭大运河土体扰动控制技术与监测方案。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分析了时间效应下矩形顶管顶进作业时土体受扰变形特征,并对管周土体进行力学效应分析和应力分区,结合工程特点与难点,分析了大断面矩形顶管下穿京杭大运河工程土体扰动变形主要影响因素。(2)确定了本工程最佳注浆压力应控制在180kPa,约上覆土重力的1.11.2倍时,注浆控制效果最佳。随注浆压力增大,隧道上部土体下沉和底部土体回弹量呈非线性减小,而管节与两侧土体变形量非线性增大,当th时,地表平均下沉率为0.08mm/kPa,当thkPa hkPa时,平均下沉率为0.02mm/kPa。(3)分析确定了考虑平均摩阻力公式预测的总顶推力大小为Ph kN,需通过中间接力进行顶力补充,并得到了不同顶推力下土层扰动变形规律。考虑平均摩阻力公式预测的总顶推力为Ph kN大于后座反力,需设置中继间;本工程顶推力为1P(P为工作面中心处土体竖向压力)时土层扰动最小,约在轴向2.9D(D为矩形顶管跨度)范围内地表完成大部分竖向变形。不同顶推力地表横向沉降区域基本相同,约tP D。(4)研究了大断面矩形顶管下穿京杭大运河顶进时力学特征,揭示了土体竖向、横向、轴向变形规律,阐明了本文顶推力和注浆压力取值的合理性以及过河段地表沉降控制技术和监测方案提出的必要性。距工作面越近,横向和轴向减小速度越快,影响区域集中在工作面前1.2D范围内的矩形开挖区。开挖后,竖向应力在上覆土中分布规律为“U”型。顶管穿越京杭大运河后地表下沉量较过河前增大70%,整个顶程地表最大下沉约29.51mm,与工作面距离不同时,横向监测面地表竖向变形特征也不同。离工作面越近,隧道两侧土体横向水平变形越大,侧向压缩区呈圆曲面向外扩展,远离工作面的两侧土体向外变形量逐渐减小,离工作面较远处,侧向土体横向位移逐渐向管节靠近。土层轴向变形以机头前方向顶进方向位移量最大,以机管交界处土体背离顶进方向轴向位移最大。(5)研究了Peck和累计概率曲线公式预测的地表竖向变形规律。计算表明:地面沉降横向影响范围为(-30m30m),地表最大下沉量为33mm。地表横向沉降变形趋势呈“U”型。轴向地表沉降规律与数值模拟得出规律基本相同。(6)提出了下穿京杭大运河大断面矩形顶管施工地表变形和浅埋过河土体扰动控制技术和监测方案。该论文有图63幅,表5个,参考文献122篇。
乔青青[2](2020)在《箱涵下穿陇海铁路顶进施工的变形特征与控制措施分析》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公路箱涵下穿既有线铁路这类交叉项目的不断增加,多数会通过对上部既有线进行加固,从而实现下部土体开挖和箱体顶进施工,同时保证既有线的正常运营。但施工中间不可避免会对周围土体构成扰动,导致上部加固结构产生较大变形,对上部线路运营构成安全威胁。目前对于箱涵体下穿既有线的研究中,对轨道和上部加固体系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在箱涵体跨度大且上部覆土较薄的情况下施工顶进时,上下行线列车能否安全驶过施工区值得更进一步研究。为此,本文以陇海铁路下穿公路箱涵体施工为依托,对铁路、箱涵体和上部加固体系的受力变形特征展开全面的分析,同时对相应变形控制措施进行优化研究。本文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通过对箱涵体顶进过程中轨道沉降的实测结果与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发现轨道沉降的实测结果与模拟结果最大偏差不超过10%,呈现的规律基本吻合,表明本文的数值模拟结果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准确性。(2)基于对箱涵顶进施工过程的有限元模拟,研究了既有线无列车荷载、上行线通车、下行线通车、双线通车四种工况下轨道、箱涵体和上部加固体系随顶进施工过程中的受力变形特征。各工况下结构变形特征规律相似,其中轨道沉降均呈现“U”形特征;箱体底板两侧与边墙相接处以受压为主,箱体顶板以受拉为主;上部加固体系竖向位移在中轴线处最大。对比四种通车情况,双线通车下各结构变形最为严重,其中轨道最大沉降值为7.50mm,研究结论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3)通过对不同列车时速与不同顶进步长的组合情况进行模拟,对比分析了双线通车下箱体顶进过程中上部加固体系和既有轨道的沉降变形特点。在相同步长下,上部既有线列车运行时速每增加15km/h,轨面最大沉降平均增大8.36%;在相同车速下,顶进步长每增加0.5m,轨面最大沉降平均增大14.25%。结论表明开挖步长相比上部列车运行时速对既有线轨道和上部加固体系的影响更大。(4)通过对不同顶进步长和不同车速下轨道预警值和报警值出现范围的综合分析,将箱涵下穿陇海铁路顶进施工的控制措施选取等级分为建议选取、慎重考虑选取、不建议选取三个等级。在本工程中顶进步长最大不应超过1m,同时最大列车时速应限制在45km/h以内。
赵崇[3](2018)在《顶管工程地表与开挖面变形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顶管施工技术因其非开挖、安全性高等优点,在城市输排水管道等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中受到青睐。然而在施工中,过程控制不当以及地质条件影响引起的变形问题,如地表沉降和隆起,开挖面失稳,不仅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还会影响顶管的顺利进行,施工过程中对地表和开挖面变形的合理控制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结合郑州市某顶管实际工程,考虑管节顶进的渐进过程和侧向摩擦作用,开展了以下内容的研究:(1)从理论上讨论了顶管过程中因土体应力释放所引起的地表和开挖面变形,考虑注浆作用、摩擦作用、支护作用等产生的附加应力影响将周围土体进行分区,分析了开挖区土体在直接作用影响下的变形趋势以及扰动区土体在间接作用下的性态变化,得出了二者对地表及开挖面变形的不同影响;(2)基于数值模拟方法,从应力释放的角度对顶管过程土体开挖的实质进行研究,得出了随分析步迭代土体变形及力学变化与应力释放率的关系;考虑管节与土体间的摩擦作用力,实现了位移控制法模拟管节顶进的过程,研究了不同工况下的地表变形规律;通过控制开挖边界节点应力,研究了不同注浆压力作用对地表变形的影响;(3)通过幅值曲线控制开挖面支护压力大小变化,研究了支护压力变化过程中开挖面的变形过程,揭示了开挖面失稳过程中所引起的地表附加位移变化规律;分析了不同埋深、不同内摩擦角、不同粘聚力对开挖面破坏形式及地表附加变形的影响,得出了覆土深度与土体参数对开挖面稳定性产生的不同影响;(4)结合郑州市某顶管实际工程,在项目区地表不同位置布置相应监测点,通过对地表变形监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数值模拟方法在地表变形规律分析中的合理性。
陈力[4](2016)在《框架桥下穿铁路路基沉降控制标准与桥式盾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道路不断建设,难免会有新建线路框架桥顶进下穿既有线工程。施工时必须严格控制既有线的沉降量,保证上部线路行车安全,特别是下穿既有铁路。近年来,因框架桥顶进下穿既有线工程造成路基隆起、坍塌等问题越来越多。因此,在大断面框架桥顶进施工中如何保持开挖面的稳定性,控制既有线路基沉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采用数值模拟和力学分析等手段,提出了框架桥下穿既有铁路工程中路基沉降控制标准方法,还研究了桥式盾构核心土自平衡理论,并基于该理论提出盾构设计方法。最后,针对实际工程中的路基提出了沉降控制方案,并对桥式盾构设计方案进行了优化。本文做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对框架桥下穿既有线工程中不同埋深、不同横截面长度等多种工况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路基横向沉降槽分布规律,并提出了铁路路基沉降控制标准计算方法。(2)通过对桥式盾构核心土受力分析,建立核心土自平衡理论,研究了桥式盾构设计方法。(3)以丰城市物华路下穿沪昆铁路工程背景,根据以上优化方法对桥式盾构进行优化设计,并通过数值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两种方案对路基沉降的控制效果。(4)简单介绍了该工程路基监测方案,并对路基沉降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桥式盾构法施工所引起的路基沉降规律。
陈志亮[5](2016)在《下穿既有线大断面箱涵顶进施工路基沉降规律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带动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进程,铁路与公路的交叉在所难免且明显增多。箱涵作为解决新建和既有道路相交叉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应用较为普遍。桥式盾构法作为一种较新的箱涵的顶进工法,对其的研究较少,而当前采用桥式盾构法进行箱涵顶进的工程却较多,因此非常需要对其工法施工时路基沉降的规律进行研究。本文依托于丰城市物华路下穿沪昆铁路框架桥工程,针对其桥式盾构施工方法,对顶进施工中的地面沉降进行监测,并研究其发展规律,对未来采用类似施工方法的工程可以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本文通过实测数据分析法与数值模拟法两种研究方法,对依托工程路基沉降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在箱涵顶进过程中,对导致路基沉降机理进行了探讨和研究。讨论了地层损失、孔隙水对路基沉降的影响;2.运用有限元理论对箱涵顶进过程进行研究。介绍有限元基本原理和Midas GTS/NX在箱涵顶进工程中路基沉降模拟中的应用;利用Midas GTS/NX有限元模拟软件建立数值模型,对路基沉降过程进行模拟,并对结果进行分析;3.通过收集本次工程施工现场沉降与水平位移的实测数据,并与有限元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本次工程中施工顶进时引起的沉降规律。通过以上几点分析,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本论文所依托的顶涵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所引起路基沉降的影响范围较大,其影响范围主要在距离箱涵中轴线两侧22.5m以内;2.随着箱涵顶进,越靠近中轴线的区域,沉降和水平方向位移增加的速率越快;3.路基沉降量与箱涵顶进距离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微沉降阶段、沉降剧增阶段、沉降减缓阶段、后期沉降阶段;4.针对路基沉降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并与现场实测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两者情况基本吻合,且均在箱涵中轴线处的路基出现最大沉降,沉降量基本相同。
焦程龙,李永波[6](2016)在《大直径顶管纠偏施工数值模拟》文中研究表明沈阳地区为以砂卵(砾)石土层为主,顶进大直径顶管可借鉴的工程经验不多,本文从顶管工程施工中纠偏施工中可预见的施工问题为出发点,建立沈阳地区实际纠偏施工的数值模型,并提出了由顶管弯矩为评价指标研究顶管纠偏施工安全性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研究顶管纠偏施工的安全性是可行的,并可以为中继间的合理布置提供参考;值得说明的是,沈阳地区顶管纠偏施工中的纠偏压力宜保持在0.40.7MPa。
寿克坚,谢其颖[7](2014)在《卵砾石层管推进工程超挖及卡钻对管材与土壤互制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非明挖工法在都市施作时,常因困难地质(如卵砾石层)或障碍物而造成施工困难、工期延误或发生灾损。本文主要针对非明挖施工法里的管推进施工法(Pipe-jacking Method),探讨管推进工法施工时可能遭遇的困难,以及施工困难状况下之管材土体互制行为。探讨的施工困难包括超挖、挤压、卡钻等问题。本研究针对超挖范围、卡钻位置、阻力大小以及推进力施加位置等,以ABAQUS有限元素软件进行三维数值仿真,探讨直线推进施工中的问题。
贾蓬,焦程龙,张雯超[8](2013)在《沈阳地区大直径顶管顶力预估与减阻效果的数值模拟》文中研究指明沈阳地区以砂卵(砾)石土层为主,顶进大直径顶管可借鉴的工程经验不多,因此首先从数值模拟的角度,提出了根据初始顶力预估顶进过程中所需顶力的方法,并与实际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然后对沈阳地区顶管顶进中使用的触变泥浆配合比进行了分析,比较了7种浆体的顶力曲线.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预估顶管顶进过程中的顶力,并为中继间的合理布置提供参考是可行的;在沈阳地区顶管施工中优化的触变泥浆膨润土与水的质量配比为1∶9,并且触变泥浆中的用水量对于减阻效果有明显影响.
李方楠[9](2011)在《复杂地层平行顶管的环境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学位论文针对复杂地层条件下大口径顶管施工时,引起周围地层变形的环境问题,应用现场监测、室内试验、理论分析、有限元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对于顶管施工时引起地层变形的关键施工参数,如减摩泥浆的注入压力、泥水舱压力等对周围地层变形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本研究的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1)总结了含有砂礓土复杂地层中水下浅覆土多线平行大口径顶管施工过程中的地层受力、变形以及顶管中相互作用的规律。通过现场监测数据发现,先后施工顶管的环境影响有差别,且注浆对后续管道施工引起的土体变形影响较大。2)提出了考虑膨润土减摩泥浆注入压力对顶管引起地层变形影响的计算方法。研究顶管沿线注浆对土体变形的影响规律,这些规律可以用半无限空间圆孔扩张理论来模拟分析;拓展了计算土体损失的公式,用于计算三维土体变形;完善了顶管掘进机对附加力的计算方法,计算掘进机对土体的附加应力引起顶进方向上土体变形符合实际。3)应用有限元数值分析的方法反算施工参数与操作控制对周围土体变形、应力变化的影响规律。采用位移贯入动态模拟顶管的施工过程,提出合理模拟土体损失和迎土面压力的方法,通过数值分析模拟现场施工情况,反算平行顶管顶进的力学效应,来确定施工过程中对周围环境影响最小的顶管施工中操作控制的方法与施工参数。
寿克坚,江健铭[10](2010)在《曲线管推进工程推进力之理论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管推进施工中管材会受到各种外力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外力为千斤顶的推进力。推进力需求可由推进遭遇的阻力来估算,而推进阻力的主要来源包括切削面盘阻力及管壁产生的摩擦力。管材可能会因推进力过大而产生破坏,使得推进工作产生困难或中断,所以推进力的控制及推估显得格外重要。曲线管推进的推进力因为机制较复杂,推估不易且理论研究也较少。本研究之目的是运用静力平衡的理论,推导出曲线管推进之推进力公式。本研究除了对推进力理论公式进行相关验证,并将理论计算之推进力与其他经验公式以类似现场案例进行比较分析。依据理论公式与经验公式的差异性,评估合理的理论公式修正因数,并探讨理论公式的适用条件。
二、管推进工程之物理模型试验与数值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管推进工程之物理模型试验与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大断面矩形顶管下穿京杭大运河土体扰动规律及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大断面矩形顶管下穿京杭大运河工程地质条件 |
2.1 工程概况 |
2.2 水文与地质条件 |
2.3 顶管设计概况 |
2.4 施工重点与难点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大断面矩形顶管施工土体扰动变形特征与影响因素 |
3.1 矩形顶管施工对土体扰动力学效应 |
3.2 矩形顶管施工土体扰动变形特征 |
3.3 矩形顶管施工土体扰动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 |
3.4 本章小结 |
4 大断面矩形顶管施工土体扰动演化规律 |
4.1 大断面矩形顶管施工模拟的模型构建 |
4.2 注浆压力对土体变形影响 |
4.3 不同顶推力对土体变形影响 |
4.4 顶管顶进过程中的力学特征 |
4.5 顶管顶进土体扰动变形规律 |
4.6 本章小结 |
5 大断面矩形顶管施工地表变形预测 |
5.1 经验公式介绍 |
5.2 随机介质理论法 |
5.3 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预测值的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6 大断面矩形顶管施工土体扰动控制技术 |
6.1 大断面矩形顶管下穿京杭大运河土体扰动控制技术 |
6.2 大断面矩形顶管下穿京杭大运河施工监测方案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箱涵下穿陇海铁路顶进施工的变形特征与控制措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箱涵顶进引起的既有线轨道变形 |
1.2.2 箱涵顶进引起的加固体系变形 |
1.2.3 箱涵顶进引起的箱涵结构受力变形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公铁交叉项目施工方法及变形控制指标选取 |
2.1 依托工程概况 |
2.1.1 工程地质条件和地貌条件 |
2.1.2 工程水文地质 |
2.1.3 框构箱涵概况 |
2.2 框构箱涵顶进方法及线路加固措施对比 |
2.2.1 框构箱涵施工工法 |
2.2.2 框构箱涵顶进方法 |
2.2.3 线路加固措施 |
2.3 主要施工步骤 |
2.3.1 前期准备阶段 |
2.3.2 线路加固阶段 |
2.3.3 顶入阶段 |
2.3.4 恢复线路阶段 |
2.4 公铁交叉项目铁路轨道变形控制指标的确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箱涵体下穿既有线轨道现场施工监测与分析 |
3.1 概述 |
3.2 监测目的与意义 |
3.3 监测内容及测点布置 |
3.4 监测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顶进箱体施工结构的受力变形特征分析 |
4.1 箱涵施工模型构建 |
4.1.1 模型建立 |
4.1.2 计算模型的基本假设 |
4.1.3 模型参数选取 |
4.1.4 施工过程模拟及阶段划分 |
4.2 荷载处理 |
4.3 工况确立 |
4.4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4.4.1 上部既有线轨道沉降规律 |
4.4.2 箱涵体受力变形特征 |
4.4.3 纵横梁加固体系的稳定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箱涵下穿既有线施工的变形控制措施优化分析 |
5.1 计算工况 |
5.2 相同列车时速下不同顶进步长下的影响研究 |
5.2.1 对既有线路的沉降影响研究 |
5.2.2 上部加固体系沉降影响研究 |
5.3 相同顶进步长不同列车时速下的影响研究 |
5.3.1 对既有线路的沉降影响研究 |
5.3.2 上部加固体系沉降影响研究 |
5.4 综合分析 |
5.4.1 预警值范围分析 |
5.4.2 报警值范围分析 |
5.4.3 控制措施优化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顶管工程地表与开挖面变形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表变形研究 |
1.2.2 开挖面稳定性研究 |
1.3 技术路线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2 顶管土体开挖影响分析与实质研究 |
2.1 引言 |
2.2 顶管引起土体应力状态变化讨论 |
2.2.1 顶管开挖区直接影响分析 |
2.2.2 顶管扰动区间接影响分析 |
2.3 地表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
2.3.1 摩擦作用影响 |
2.3.2 注浆作用影响 |
2.4 开挖面受力及影响因素分析 |
2.4.1 刀盘影响 |
2.4.2 输送机影响 |
2.5 开挖面破坏形式理论分析 |
2.5.1 开挖面破坏机理 |
2.5.2 支护压力影响 |
2.5.3 极限支护压力的确定 |
2.6 应力释放法原理 |
2.7 生死单元法模拟开挖理论分析 |
2.7.1 有限单元法原理 |
2.7.2 ABAQUS介绍及应用 |
2.7.3 Mohr-Coulomb本构模型 |
2.7.4 开挖过程分析 |
2.7.5 结果分析 |
2.8 本章小结 |
3 顶管施工地表变形数值分析 |
3.1 引言 |
3.2 顶管开挖理论分析 |
3.3 位移控制法模拟管节顶进 |
3.3.1 模型建立 |
3.3.2 基本假定 |
3.3.3 接触分析 |
3.3.4 顶进过程 |
3.4 地表变形规律研究 |
3.4.1 顶进结果位移云图 |
3.4.2 地表横向变形规律 |
3.4.3 地表纵向变形规律 |
3.5 不同工况地表位移影响分析 |
3.5.1 顶进长度影响分析 |
3.5.2 摩阻力影响分析 |
3.5.3 注浆压力影响分析 |
3.6 地表变形控制 |
3.6.1 控制管土摩擦 |
3.6.2 控制注浆压力 |
3.7 本章小结 |
4 顶管开挖面变形数值分析 |
4.1 引言 |
4.2 过程实现与支护压力影响研究 |
4.2.1 Mohr-Coulomb屈服准则 |
4.2.2 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
4.2.3 数值模拟过程 |
4.2.4 开挖面变形规律研究 |
4.3 开挖面稳定因素影响分析 |
4.3.1 管节埋深影响 |
4.3.2 内摩擦角影响 |
4.3.3 粘聚力影响 |
4.4 开挖面变形控制 |
4.5 本章小结 |
5 顶管施工现场监测与结果分析 |
5.1 工程概况 |
5.2 工程地质条件 |
5.3 施工影响及过程分析 |
5.3.1 施工影响分析 |
5.3.2 顶管施工过程分析 |
5.4 施工控制与地表影响监测 |
5.4.1 顶管控制 |
5.4.2 地表沉降控制 |
5.4.3 测点布置方案 |
5.5 监测结果分析 |
5.5.1 顶进过程地表变形结果 |
5.5.2 开挖面支护压力与位移结果 |
5.6 顶管施工中可能产生的灾害分析与预防措施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框架桥下穿铁路路基沉降控制标准与桥式盾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框架桥顶进工法简述 |
1.2.1 便梁架空-框架桥顶进法 |
1.2.2 管棚(管幕)-框架桥顶进法 |
1.2.3 R&C工法 |
1.2.4 桥式盾构法 |
1.2.5 其它工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框架桥顶进技术研究 |
1.3.2 开挖对地层影响研究 |
1.3.3 下穿既有线路基沉降控制标准研究 |
1.3.4 桥式盾构优化研究 |
1.4 研究技术路线及论文完成的研究工作 |
1.4.1 研究技术路线 |
1.4.2 论文完成的研究工作 |
第二章 框架桥下穿铁路路基沉降控制标准研究 |
2.1 隧道下穿既有铁路路基沉降控制标准值 |
2.1.1 隧道下穿既有铁路案例分析 |
2.1.2 隧道下穿既有铁路沉降控制标准值 |
2.2 框架桥下穿既有铁路路基沉降控制标准值 |
2.2.1 框架桥下穿既有线案例分析 |
2.2.2 框架桥顶进施工引起路面横向沉降规律分析 |
2.2.3 框架桥顶进施工引起路基沉降控制标准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核心土自平衡理论的桥式盾构设计研究 |
3.1 核心土应力分布规律 |
3.1.1 核心土受力分析 |
3.1.2 参数选取 |
3.1.3 算例 |
3.2 核心土临界长度影响因素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成果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
4.1 工程背景 |
4.1.1 工程概况 |
4.1.2 水文地质条件 |
4.1.3 工程特点 |
4.2 路基沉降控制及桥式盾构优化设计 |
4.2.1 路基沉降控制 |
4.2.2 桥式盾构优化设计 |
4.3 数值分析 |
4.3.1 计算模型 |
4.3.2 参数选取 |
4.3.3 工况拟定 |
4.3.4 结果分析 |
4.4 监测方案简介 |
4.3.1 监测点布置 |
4.3.2 监测频率及安全等级 |
4.5 实测数据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下穿既有线大断面箱涵顶进施工路基沉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箱涵顶进工法发展现状 |
1.3 沉降规律研究现状 |
1.3.1 理论计算法: |
1.3.2 地层位移预测的数值模拟 |
1.3.3 随机理论模型预测 |
1.3.4 实测数据分析法 |
1.3.5 地层位移的模拟试验研究 |
1.3.6 研究现状总结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依托工程概况及其施工方案 |
2.1 工程概况 |
2.2 工程水文地质条件 |
2.3 工程特点 |
2.4 工程施工方案概述 |
2.4.1 箱涵预制方案 |
2.4.2 盾构施工方案 |
2.4.3 反拉与减阻方案 |
2.4.4 线路加固挡土梁方案 |
2.4.5 降水工程 |
2.4.6 箱涵顶进方案 |
第三章 路基沉降有限元模拟 |
3.1 引言 |
3.2 有限元基本原理与应用 |
3.2.1 有限元的基本原理 |
3.2.2 有限元计算的一般步骤 |
3.3 有限元法在路基沉降计算中的应用 |
3.4 路基沉降数值模拟分析 |
3.4.1 基于MidasGTS/NX的路基沉降有限元分析 |
3.4.1.1 计算模型 |
3.4.1.2 计算参数 |
3.4.1.3 施工过程的模拟 |
3.4.2 路基沉降分析 |
3.4.3 路基水平方向位移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箱涵顶进工程的现场监测与分析 |
4.1 引言 |
4.2 监测方案 |
4.2.1 现场监测内容 |
4.2.2 监测方案制定依据 |
4.2.3 监测点布设方案与监测方法 |
4.3 监测成果分析 |
4.3.1 随箱涵顶进纵向路基沉降规律分析 |
4.3.3 随箱涵顶进横向路基沉降规律分析 |
4.3.4 路基沉降随时间变化规律分析 |
4.4 监测结果和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 |
4.5 减少地层位移的控制措施 |
4.5.1 控制开挖面的稳定 |
4.5.2 控制注浆 |
4.5.3 控制顶进时的方向及纠偏 |
4.5.4 施工监测和应急措施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大直径顶管纠偏施工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顶管管道纠偏施工的分析 |
2 顶管纠偏施工的数值计算。 |
2.1 数值模型建立 |
2.2 顶管工程纠偏施工的模拟 |
3 纠偏施工稳定性模拟结果的分析 |
3.1 纠偏荷载对管体影响的分析 |
4 结语 |
(8)沈阳地区大直径顶管顶力预估与减阻效果的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 顶推力计算值比较 |
2 顶推力数值模拟预估 |
2.1 计算模型的建立 |
2.2 触变泥浆与顶力的模拟 |
3 触变泥浆减阻效果分析 |
4 结 论 |
(9)复杂地层平行顶管的环境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顶管法发展的历史 |
1.1.2 顶管法施工的特点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经验公式法 |
1.2.2 理论分析法 |
1.2.3 数值模拟法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4 学位论文的构成 |
第2章 平行顶管工程概况与现场监测 |
2.1 引言 |
2.2 工程概况 |
2.2.1 地质条件 |
2.2.2 水文条件 |
2.2.3 工程土质条件 |
2.2.4 顶管施工特点 |
2.3 现场监测方案 |
2.3.1 监测内容 |
2.3.2 测点布置 |
2.3.3 监测频率 |
2.4 现场监测结果 |
2.4.1 地表沉降 |
2.4.2 土体分层沉降 |
2.4.3 土体水平位移 |
2.4.4 土体应力 |
2.5 监测结果分析 |
2.5.1 地表沉降槽分析 |
2.5.2 土体受影响区域分析 |
2.5.3 先后施工顶管的数据对比 |
2.5.4 顶管施工引起土体有效应力变化 |
2.5.5 注浆对土体变形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顶管施工引起土体变形的理论分析 |
3.1 引言 |
3.2 考虑注浆影响的土体变形分析 |
3.2.1 计算模型假定 |
3.2.2 注浆压力引起土体变形的计算公式 |
3.3 顶管施工时附加力引起的土体变形分析 |
3.3.1 魏纲计算公式 |
3.3.2 求解方法及其可靠性 |
3.3.3 对于魏纲计算公式的修正 |
3.4 土体损失引起的土体变形分析 |
3.4.1 土体损失的概念 |
3.4.2 镜像法 |
3.4.3 本文计算公式 |
3.4.4 算例分析 |
3.5 顶管施工引起土体变形的三维计算方法 |
3.5.1 本文计算公式 |
3.5.2 本文公式与其他计算公式对比 |
3.5.3 土体水平位移的计算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平行顶管施工的数值模拟 |
4.1 引言 |
4.2 顶管施工数值模拟的实现 |
4.2.1 土体与顶管的本构关系 |
4.2.2 初始地应力 |
4.2.3 管土界面和顶进过程的模拟 |
4.2.4 土体损失的模拟 |
4.2.5 迎土面压力的模拟 |
4.3 单管施工的数值分析 |
4.3.1 模型建立 |
4.3.2 地应力平衡 |
4.3.3 顶管开挖 |
4.3.4 环境效应分析 |
4.4 平行顶管施工穿越南岸土坝的数值分析 |
4.4.1 模型建立 |
4.4.2 地应力平衡 |
4.4.3 一三号线开挖 |
4.4.4 二四号线开挖 |
4.4.5 环境效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1.1 复杂地层平行顶管施工的工程概况与现场监测 |
5.1.2 顶管施工引起土体变形的理论分析 |
5.1.3 平行顶管的数值模拟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四、管推进工程之物理模型试验与数值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断面矩形顶管下穿京杭大运河土体扰动规律及控制技术[D]. 金鑫.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2]箱涵下穿陇海铁路顶进施工的变形特征与控制措施分析[D]. 乔青青. 长安大学, 2020(06)
- [3]顶管工程地表与开挖面变形控制研究[D]. 赵崇. 郑州大学, 2018(01)
- [4]框架桥下穿铁路路基沉降控制标准与桥式盾构优化研究[D]. 陈力. 华东交通大学, 2016(04)
- [5]下穿既有线大断面箱涵顶进施工路基沉降规律研究[D]. 陈志亮. 华东交通大学, 2016(02)
- [6]大直径顶管纠偏施工数值模拟[J]. 焦程龙,李永波. 低温建筑技术, 2016(06)
- [7]卵砾石层管推进工程超挖及卡钻对管材与土壤互制行为的影响研究[A]. 寿克坚,谢其颖. 第十三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4
- [8]沈阳地区大直径顶管顶力预估与减阻效果的数值模拟[J]. 贾蓬,焦程龙,张雯超.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8)
- [9]复杂地层平行顶管的环境效应研究[D]. 李方楠. 上海交通大学, 2011(07)
- [10]曲线管推进工程推进力之理论分析[J]. 寿克坚,江健铭. 隧道建设, 2010(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