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李科蒙[1](2021)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课程改革注重通过转变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得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掌握有关化学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理论实践能力,而这种创新开始于问题。但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批判性思维不强,主动发现问题的意识不强,不敢提问、不愿意提问、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等问题意识缺失的现象仍然没有大改观。本文基于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工作过程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教学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立足于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凝聚力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情景认知理论,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对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及其培养策略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内容涵盖了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特色方法及思路。第二部分主要对问题、问题意识、化学问题意识进行概念界定,对相关理论基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社会凝聚力理论、情景认知理论进行阐述。第三部分为初中生化学问题意识的现状调查,通过文献法、调查法对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学生批判式思维不强;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意识不强;学生不敢提问、学生不愿意提问、学生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等。并从教师以及学生的角度对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学生方面的因素有: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学生普遍存在从众惰性心理、学生知识基础较薄弱;教师方面的因素主要在于:教师的角色认定有待明确、教师营造的课堂气氛有待改善、教师评价方式不恰当、教师的学习方法指导有待提升。第四部分针对当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依据相关理论基础提出了开发训练学生的批判式思维;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打造学生提问的自由平等的内在心理环境;建立合作与竞争的良性机制;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等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并应用有关策略进行了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邱峰[2](2020)在《高中化学ATDE模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研究》文中提出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是关系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核心指标。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效度也是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命题。2017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学科教育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五个学科素养维度均强调了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就主流教学的客观实际而言,对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关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方式研究已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本文探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ATDE教学模式,通过“问”、“想”、“做”、“评”四个环节适时地分解重新组合、灵活应用,以达到培养和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文中通过梳理高中化学教材,对适合应用ATDE教学模式内容进行了总结,将其分为专题知识教学和实验教学内容两个部分,并从“问”、“想”、“做”、“评”四个维度对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笔者运用ATDE教学模式进行了相关案例研究和教学实践,并对课堂教学实际展开情况进行了观察分析。另外,笔者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了问卷调查,测查学生创造力情感态度、思维流畅性、独特性、独特性方面在教学实践前后的变化情况。通过对教学实践结果的评价分析提出在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针对性优化建议,为进一步完善ATDE教学模式与教师教学实践提供参考。本文将在大学理工类,生物化学实验课堂上较多使用的ATDE教学模式引入高中化学课堂,将高中化学知识与模式有机整合,探讨在高中教学实践的可行性,并进行了相关教学实证研究,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新的模式选择和可行路径,这也是对高中化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丰富和实践探索。
BAATARCHULUUN SOLONGOO(慈棱格)[3](2020)在《蒙古国第十五次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维》文中指出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相继进行课程改革,蒙古国课程改革不能孤立于世界课程改革之外。同样,化学课程也必须进行改革。蒙古国2013年的第十五次课程改革针对中学化学课程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本论文共有四部分,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内容为论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论述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相关研究综述、概念界定、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内容为论文的第三章和第四章。本文第三章主要梳理了蒙古国基础课程改革历史上本文研究蒙古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研究了从第一次课程改革到蒙古国第十五次课程改革。梳理了每一个课程改革的特殊和矛盾为了更好的理解蒙古国基础课程改革的发展,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新的课程改革中的一些要求,新思维、意义和价值。蒙古国第十五次课程改革中新思维的意义和价值。第四章蒙古国的第十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梳理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的。第一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存在主要问题,第二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存在主要问题。第三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评价存在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对蒙古国第十四次蒙古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内容进行梳理包括也四个方面。第一方面第十四次中学化学课程目标存在主要问题课程目标不明确。第二方面第十四次中学化学课程内容改革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内容偏“难”,要求偏“高,第二,蒙古国中小学采用是俄罗斯中小学教材,课程内容不太合适蒙古国教育及学生发展。第三方面第十次中学化学课程实施存在主要问题:一、教学方法单一,第四方面第十四次课程评价存在主要问题是没有提展的评价。第二个方面第十四次中小学化学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内容进行梳理包括也四个方面。第一方面第十四次中学化学课程目标存在主要问题没有将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二方面第十四次中学化学课程内容改革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内容偏“难”,要求偏“高,二是教科书,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之间缺乏协调性。第三方面第十次中学化学课程实施存在主要问题:一、一是教师无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面,二是缺乏多样性的化学课教学方法。第十四次课程评价存在主要问题是化学课程评价体系过随意,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第三部分为论文的第五章和第六章。第五章主要研究了蒙古国第十五次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泰勒课程理论。在此基础上,第六章分析了蒙古国第十五次的课程改革的主要追求,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的研究:在课程目标上(丰富了课程目标内容,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课程内容上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学科结合,在课程实施上适合每一个孩子,运用科学技术,提高课程的连续性,实践和理论教学结合,在课程评价上评价形成,周期评价,详细评价,确保评价结果与奖惩制度相联系。在此基础上,第六章对蒙古国第十五次的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主要追求的在化学课程目标上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应用于实践,在化学课程内容上积极听取学生的教学建议,实现中学化学课本的趣味化全面化,在化学课程实施上加强师生之间的友好关系,增加丰富多样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在化学课程评价上提升对于化学课程评价的重视程度,严格制定化学课程评价体系制度。第四部分为论文第七章。第七章主要分析了蒙古国第十五次中学化学课程改革体现的新思维,主要体现为四方面。第一,课程目标中所提出的新思维—课程目标中所体现出的新思维、一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二是重在创新"的学生能力、三是提高重在生活中"的学生能力第二,课程内容中体现出的新思维一是化学与实际生活联系更紧密。第三,课程实施中体现出的新思维—一是建设分类化的教学思想、二是扩充复合化学教学内容、三是突出教学的主体地位、四是强调教学的主导地位。第四,课程评价中所体现的新思维——基于教学全过程的过程评价和结果反馈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系、基于教学相关者的自我评价和外部反馈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本论文对中学化学课程课程改革的要求来进行研讨,以蒙古国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实情为研究的出发点,主要对中学化学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王伟[4](2020)在《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中化学教师对化学的理解(即学科理解)是课程与教学领域一个业已存在但容易忽视的研究领域,本轮新课程改革将学科理解作为一个核心问题提出,也是因为其是新课程改革亟待研究的一个领域。高中化学教师的学科理解是一个是基础、典型的教师实践活动,它是教师进行深度教学的前提。本研究结合科学教师的学科知识、科学本质研究成果,从梳理化学学科本质出发,充分利用文本分析法、访谈法、调查法、观察法等多种教育研究方法,对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的概念、特点、研究向度等诸多要素进行了理论研究,构建了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5个维度、28个指标的评价标准。并以此为标准,从整体调查、具体内容观察两个层面对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进行评价,剖析两种水平的特点,挖掘水平、特点背后的影响因素,对此提出多维度、全方位的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提升对策。研究认为,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作为基础的、典型的教师实践活动,其评价标准是多维度、多层次的。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整体水平不高、差异较大,其中青年化学教师的学科理解水平尤为薄弱;高中化学教师在对具体知识学科理解及教学的水平也不高、差异也较大,且关系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以制约因素为主,因此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具有复杂性。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问题研究的缘起与意义,对教师学科理解概念进行了辨析、界定,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文献综述,确定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一章论述了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对PCK理论和深度教学理论进行梳理,研究认为教师学科理解与PCK理论有着紧密的关联,教师进行全面、系统地学科理解是其进行深度教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确定了教师学科理解的特点、问题以及研究向度。第二章是建构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评价标准。首先分析科学本质与学科本质的关系,提出学科本质的研究展望,并梳理得出感知、解释、应用、评价四个理解的进程。其次结合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本体论视角,从化学学科发展史中梳理出理解化学学科本质的5个维度,将之作为学科理解的维度,对这些维度的内涵进行了剖析。最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对8位专家进行开放式访谈,确定高中化学学科理解水平评价标准的初步指标,并结合CVI效度检验法,向10位专家进行内容效度咨询,得到5个维度、28个指标的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评价标准。第三章是对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的整体水平及现状进行评价。研究首先设计调查问卷,根据问卷对1 1 89名高中化学教师进行调查,再分析调查得到的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及现状,最后对此提出了宏观层面的提升对策。第四章是以“原电池”为例,制定高中化学教师对具体知识学科理解水平的评价标准。首先,研究对课程标准、高中化学教科书、高考题以及大学教科书中有关“原电池”内容的呈现形式和特点进行分析。其次,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跳出以上几种材料来分析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内容学科理解的生长点,从而确定每个指标“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评价标准。第五章是对以“原电池”为例,对高中化学教师具体知识层面的学科理解及其教学水平进行评价。研究遴选10位高中化学教师进行研究,经过29课时的录像观察、1154多分钟访谈,整理了 31万余字的访谈资料,最终得出10位教师在28个指标上的“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和学科理解教学水平,分析这两个水平的特点以及联系。进一步通过文本分析法得出其两个水平的影响因素及特点,得到一些有益的信息。第六章提出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对策。研究认为需要重新审视教师学科理解与“素养为本”教学的关系,并结合具体案例提出教师“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三重认识境界。研究认为,高中化学教师只有补足自身学科理解认识上的短板,及时更新自身的学科理解认识,才有可能在教学中去实施相关内容,进而真正达成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素养课”教学目的。在此基础上,研究从个人领域、外部领域、实践领域、结果领域四个方面提出整合性的提升对策。在这其中,特别地提出了基于学科理解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基于学科理解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标准。第七章是本次研究的反思与展望,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再次简要介绍了本次研究的结果,提出了研究可能的创新点,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冯华[5](2020)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的理念更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化学作为一门实用学科,教师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根据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和不同教学内容的需要,我结合创新思维能力的相关理论,针对中学生创新能力和特点,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探究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化学教学中学生好奇心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探究能力、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注重传授学习方法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进行了高中化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教学现状调查问卷,从而构建了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究的策略。新课标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教师需要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将课堂的主体交给学生,教师起引导和点拨知识的作用。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打造课堂氛围。将化学知识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呈现,使课堂变得更有活力。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老师更应该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更新教学理念,挖掘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能力,发挥老师教学中的有力作用。使用合理的方式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大胆质疑,让学生学习的主导地位真正得以体现,只有对问题质疑,才能加强学生学习的印象,提高对高中化学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课堂,打造高效的学习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老师将学生反馈的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和整合,创造教学情景,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发言,对学生的积极言论,无论正确与否,都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树立探究知识的信心,建立创新意识的潜力,挖掘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1][3]。本论文的创新点有以下三点:一是研究方法,以往有关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多是结合国外研究成果和个人经验的总结,是从理论到理论的纯理论研究,而我采用的是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研究。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从老师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教材知识结构的变化方面分析,使得对问题的阐述更全面。三是培养化学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我是根据化学创新能力的思维构成要素构建教学策略并加以培养的。不足之处有两点。一是调查问卷的设计是根据化学学科特点编制的,我未能按照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因素的重要性确定其权重。二是本人心理学知识基础薄弱,本论文引用的相关心理学研究成果较少。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我结合近几年教学经验,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探究,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一些常见启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的相关措施,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
高鹏[6](2013)在《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研究》文中提出中学教育是小学教育的继续和进入高等院校或转入其它中等学校的预备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基础教育,也是创新教育的基石,中学生创新教育的主要目标应放在“创新精神”的培养上。所谓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自己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和智慧。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题中之义。当前我国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在现有的教育模式下还受到一定制约。其一,升学压力的制约。中学教育包括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两个层次,升学是中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其主要的评价标准仍然是学生的分数。其二,评价机制的制约。评价机制的功能在于鼓励先进、鞭挞落后,而我国现行中学“三好学生”的评选中“学习好”扔摆在首位,而思想品德好、身体好则次之,创新精神并没有纳入评价机制之中。其三,学习环境的制约。学习环境是指支持学习者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主要包括学校学习环境、家庭学习环境和社会学习环境。创新精神的培养必然需要一定的硬件投入,而我国中学生培养缺乏各界“合力”的支持。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自然,培养中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开放型教学模式,实现多元化的评价标准,鼓励中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各界培育创新精神的“合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赵成兰[7](2008)在《传感技术在化学新课程实验探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传感技术是一种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相结合的新型实验手段,具有便捷、直观、实时、定量等特点,近年来被广泛地应用于中学理科实验教学中。课题研究探索如何将其引入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使学生在了解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同时,转变他们的学习方式,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研究在相关的教学理论和传感技术的指导下,结合化学新课程实验改革对探究性实验的重视,将科学探究思想和设计融入传感技术实验,于2006年9月起在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数字化实验室”开设了三个学期的“基于传感技术的中学化学实验探究”的实验选修课程。根据三阶段教学目标的不同,分别设计了指导——探究、合作——探究和自主——探究三种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实验探究教学,以探讨传感技术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实施途径及模式。实践研究证明,应用传感技术开展中学化学实验探究选修课是可行的,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有很大的帮助。
陆真[8](2007)在《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需求,选择了“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作为研究课题,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施模式。理论研究是在教学论视野下对学科教学的特征、教学情境设计和信息技术整合的策略与空间作了分析;提出了在整合中的“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思想和过程;对适合整合的教学模式作了归纳比较。在理论研究和对化学教师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基础上,选取了当前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中有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化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自主——探究型网络课件的制作与应用;互联网化学教学资源查询系统的设计与制作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践研究。1.化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培养。提出了信息素养构成的四个层次要求,设计了信息素养培训方案。在省级中学化学骨干教师培训中进行了理论与技能的分层次训练。反馈表明,了解在职教师实际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进行集中、扎实的训练,给予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支持和指导,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师的化学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2.自主——探究型网络课程的制作和应用。在“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思想指导下,以课堂教学型和学生自主学习型两类网络课程设计为对象,提出了教学设计原则和要求。在“自主——探究”型网络课程设计中,设计了9个网络课件,在中学进行了实践应用和初步评价,得到了实证性结论:(1)“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是一种适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的新型教学结构;(2)“自主——探究”型网络课程的制作和应用促进了教师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的提高;(3)探究性网络课程的学习培养并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3.互联网化学教学资源查询系统的研制。为了利用互联网丰富的化学教学资源,设计了“化学导航”网络化学教学资源查询系统,七个主要模块内容与链接基本满足了实施化学新课程教学活动的需求。“化学导航”具有信息量大、分类科学、教学针对性强、易于传播、双语设计和易于修改的特点,可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教学资源查询系统。论文研究成果为深入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实施途径和方法。
俞琛捷[9](2007)在《论化学史对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作用》文中认为强调科学素质教育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导方向,也是化学教育改革的中心课题。而化学史是一门历史科学,它融合了与化学有关的自然科学以及与人类思想、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文、史、哲的多学科知识,是一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紧密交叉渗透的综合学科,正是这种特性决定了化学史在实行科学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所以,将化学史渗透到化学教学中成为当前化学教学改革的中心议题之一。深入研究这一课题对构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我国化学教育体系,促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对科学素质教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很有限,有待于深入地研究。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拟对化学史在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中的作用进行一定的探讨和研究,以期为提高我国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水平做些工作。本文首先阐述了国内外化学史引入化学教育的研究现状和趋势,指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对提高我国国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性,进而提出,化学史教育业已成为培养大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重要途径。在第一章分析了化学史引入化学教学的客观依据和理论依据;第二章讨论了科学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的涵义;第三章从培养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观和科学品质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化学史的素质教育功能;第四章就如何在大学生中实现化学史的科学教育功能,论化学史对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作用,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和见解。最后指出,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是一个全方位的、长期的、可持续的、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积极配合,需要将科学素质教育与各学科的教育紧密结合,不断完善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实施方案。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应达到什么样的目标,通过化学史引入化学教学能培养哪些科学素质,如何在化学史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科学素质教育,都是本文研究和着力解决的问题。本文是在结合当前化学教育改革的趋势,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完成的。
刘斌[10](2007)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高师学生的问题意识》文中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灵魂。具备问题意识是一个人具有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问题意识的培养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存亡、基础教育改革的成败和学生个体的发展。高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教学在培养高师化学专业学生的问题意识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实现高师化学教育与基础课程改革的衔接,笔者进行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高师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笔者在对相关文献归纳整理的基础上,理论上分析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高师学生问题意识的可行性,并且通过在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2004级化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中开设选修课的形式进行了实践研究。实践研究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二是学生实验课题的自主完成。在化学实验课堂教学阶段,笔者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提问能力、思维能力得到增强;在学生实验课题的自主完成阶段,通过五个环节的实施,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在对实验课题的完成中,让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且积极体验,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实践中得到提升。实践证明,学生对于选取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模式以及实践活动都表示肯定,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培养,这将对他们以后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所以,我们认为,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培养高师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个比较好的途径,同时我们也认为,高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任重道远,需要高师教育作出相应的改革,需要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论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 |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关于学生化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存在诸多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特色方法及思路 |
(一)研究特色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问题 |
(二)问题意识 |
(三)化学问题意识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二)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五)社会凝聚力理论 |
(六)情景认知理论 |
第三章 初中生化学问题意识现状的调查 |
一、调查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初期准备 |
(二)研究工具的设计 |
(三)调查研究的实施 |
二、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一)学生的质疑精神 |
(二)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
(三)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
三、初中生化学问题意识现状 |
(一)学生批判式思维不强 |
(二)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意识不强 |
(三)学生不敢提问 |
(四)学生不愿意提问 |
(五)学生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
四、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学生方面 |
(二)教师方面 |
第四章 初中生化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及应用 |
一、初中生化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
(一)开发训练学生的批判式思维 |
(二)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 |
(三)打造学生提问的自由平等的内在心理环境 |
(四)建立合作与竞争的良性机制 |
(五)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
二、应用问题意识培养策略的教学案例 |
(一)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教学案例 |
(二) 《钢铁的锈蚀及其防护》教学案例 |
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 |
一、结论 |
二、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情况简介 |
(2)高中化学ATDE模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
(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核心目标 |
(三)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向 |
二、研究意义 |
(一)创造性思维完善ATDE教学模式 |
(二)创造性思维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要求 |
(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与理念 |
三、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行动研究法 |
五、研究思路 |
六、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高中化学应用ATDE模式的理论研究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创造性思维 |
(二)化学创造性思维 |
(三)ATDE教学模式 |
二、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人本主义教学观 |
(三)苏格拉底产婆术 |
三、化学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机制研究 |
(一)创造性思维的心理结构及功能 |
(二)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因素 |
四、创造性思维表现的描述性分析 |
(一)创造性情意态度 |
(二)课堂参与度 |
(三)创造性思维表现 |
第三章 ATDE模式的教学内容及模式研究 |
一、适合ATDE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梳理 |
(一)适用ATDE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特征分析 |
(二)适用ATDE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梳理 |
二、ATDE模式的教学原则 |
(一)民主性原则 |
(二)激励性原则 |
(三)多端性原则 |
(四)实用性原则 |
三、ATDE模式的设计方法 |
(一)“问”的维度 |
(二)“想”的维度 |
(三)“做”的维度 |
(四)“评”的维度 |
四、ATDE模式教学案例设计 |
(一)实验教学案例 |
(二)专题内容教学案例 |
第四章 高中生应用ATDE模式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实证研究 |
一、高中生创造性思维水平的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的方法 |
(四)问卷设计 |
(五)调查结果 |
二、课堂教学效果的调查 |
(一)调查方法 |
(二)研究过程及结果分析 |
三、调查结论与分析 |
第五章 ATDE教学模式实施建议 |
一、“问”的实施建议 |
(一)内容匹配度 |
(二)内容层次性 |
(三)表达方式 |
二、“想”的实施建议 |
(一)打破以往的旧模式 |
(二)鼓励学生多思考 |
三、“做”的实施建议 |
(一)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
(二)提高课堂把控力 |
四、“评”的实施建议 |
(一)鼓励表扬为主 |
(二)营造适宜氛围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蒙古国第十五次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帮助蒙古国中学化学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的新思维 |
(二)研究者志趣所在 |
(三)希望国外学者对蒙古国化学课程改革有更多认识 |
二、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四、本研究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访谈法 |
(3)历史法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一)课程 |
(二)化学课程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蒙古国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研究的文献综述 |
(一)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 |
(二)关于自然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 |
二、21世纪以来中国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研究的文献综述 |
(一)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方面的研究 |
(二)关于中学化学课程资源改革方面的研究 |
(三)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 |
(四)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 |
(五)关于中学化学课程内容改革方面的研究 |
(六)关于中学化学课程目标改革方面的研究 |
(七)关于中学化学课程实验改革方面的研究 |
(八)关于中学化学课程实施改革方面的研究 |
(九)关于中学化学课程评价方面的研究 |
(十)关于中学化学课程趋向改革方面的研究 |
(十一)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教师改革方面的研究 |
第三章 蒙古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 |
蒙古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历程 |
第一阶段(从1921年到1940年) |
第二阶段(从1940年到1957年) |
第三阶段(从1958年到1975年) |
第四阶段(从1975年到1990年) |
第五阶段(从1990年到2003年) |
第六阶段(从2004年到2012年) |
第七阶段(从2013年至今) |
第四章 蒙古国第十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蒙古国第十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蒙古国第十四次基础课程改革中课程目标上的主要问题 |
(1)政治与教育课程改革的关系 |
(2)课程目标包括太多能力,大部学生不能达到 |
(3)没有将“过程与方法”落到实处 |
(二)蒙古国第十四次基础课程改革中课程内容上的主要问题 |
(1)内容偏“难”,要求偏“高”,学生忽视大量的知识 |
(2)关注到了课程结构的形态,具体学科的形式和内容 |
(三)蒙古国基础课程改革实施上存在主要问题 |
(1)教学方法单一 |
(2)基于内容的教学方法 |
(四)蒙古国基础课程改革评价上存在主要问题 |
没有进展的评价 |
二、化学课程改革中存在主要的问题 |
(一)化学课程目标上问题 |
没有将“过程与方法”目标 |
(二)化学课程内容上问题 |
(1)内容偏 “难” ,要求偏 “高” |
(2)教科书,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之间缺乏协调性 |
(三)化学课程实施上问题 |
(1)教师无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 |
(2)缺乏多样性的化学课教学方法 |
(四)化学课程评价上问题 |
化学课程评价体系过随意,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
三、小结 |
第五章 蒙古国第十五次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
一、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
(一)认知领域 |
(二)情感领域 |
(三)动作技能领域 |
二、泰勒的课程理论 |
(一)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 |
(1)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 |
(2)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 |
(3)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 |
(二)如何选择有助于实现这些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 |
(1)“学习经验”一词的含义 |
(三)如何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学习经验 |
(1)“组织”是什么 |
(四)如何评估学习经验的有效性 |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学习模式 |
(2)建构主义教学方法 |
(3)蒙古国基础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内容侧重 |
(二)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
第六章 蒙古国第十五次课程改革的新思维 |
(一)在课程目标上 |
(1)丰富了课程目标内容 |
(2)将“过程与方法”目标 |
(二)在课程内容上 |
(1)学生学习科学探究 |
(2)适合学习者的认知特征 |
(三)在课程实施上 |
(1)增加丰富多样丰富的教学形式 |
(2)学习环境 |
(3)加强师生之间的友好关系 |
(4)运用科学技术 |
(5)提高课程的连续性 |
(四)在课程评价上 |
(1)新核心课程评价的类型和形式 |
(2)拥有科学知识和理解 |
(3)探索现象的必要性,热情和热情 |
第七章 蒙古国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维 |
一、化学课程目标中所体现出的新思维 |
(一)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
(二)重在创新"的学生能力 |
(三)提高重在生活中"的学生能力 |
二、化学课程内容中所体现出的新思维 |
化学与实际生活联系更紧密 |
三、化学课程实施中所体现出的新思维 |
(一)建设分类化的教学思想 |
(二)扩充复合化学教学内容 |
(三)突出教学的主体地位 |
(四)强调教学的主导地位 |
四、化学课程评价中所体现的新思维 |
(一)基于教学全过程的过程评价和结果反馈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系 |
(二)基于教学相关者的自我评价和外部反馈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 |
小结 |
第八章 推进对蒙古国化学课程改革的建议 |
一、提高蒙古国化学教师的工作热情,使更多文化程度高的人愿意做化学教师 |
二、加强蒙古国化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提升蒙古国化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
三、增加蒙古国基础教育中学化学实验器材和设施配备,使学生机会动手进行化学实验 |
四、老师的专业发展 |
五、具备专业的准备和高素质的教师特点 |
(一)公平 |
(二)准备 |
(三)个人接触 |
(四)创造力 |
(五)宽恕的 |
(六)尊重 |
(七)归属感 |
六、为中学生创造更多到化学工厂进行参加的机会,做相关的社会实践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概念界定 |
一、理解 |
二、学科 |
三、学科理解 |
四、学科理解水平 |
五、学科理解水平评价 |
六、相近概念辨析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研究现状框架的确立 |
二、化学等学科的理解研究 |
三、学科本质的理解研究 |
四、课程理解的研究 |
五、化学学科理解及发展演变 |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的内容 |
二、研究的思路 |
二、研究的方法 |
第一章 教师学科理解理论基础与研究向度 |
第一节 PCK理论 |
一、学科知识概念及特点 |
二、学科知识与PCK |
三、学科知识与教师资格认定 |
四、学科知识与教师发展 |
五、学科知识测评研究 |
六、研究启示 |
第二节 深度教学理论 |
一、深度教学的概念 |
二、深度教学的特征 |
三、深度教学的启示 |
第三节 教师学科理解的特点及问题检视 |
一、教师学科理解的特点分析 |
二、教师学科理解的问题检视 |
第四节 教师学科理解的研究向度 |
一、教师学科本质的特征 |
二、教师学科理解的表征 |
三、教师学科理解的评价 |
四、教师学科理解的价值 |
第二章 化学学科理解的内涵及水平标准构建 |
第一节 学科本质理解—化学学科理解的起点 |
一、理解缘起: 科学本质理解的研究困境 |
二、学理分析: 理解研究转向的可行依据 |
三、研究维度: 学科本质理解的研究展望 |
四、结语 |
第二节 化学学科理解水平的标准构建 |
一、从化学史中探寻学科本质的可行性分析 |
二、高中化学学科理解水平标准构建的原则 |
三、高中教师化学学科理解水平的要素内涵 |
四、化学学科理解水平标准的历史探寻与内容呈现 |
五、化学学科理解内容的其它解读 |
第三节 高中化学学科理解水平标准的效度检视 |
一、学科理解水平标准构建的一轮专家咨询过程 |
二、学科理解水平标准构建的二轮专家咨询过程 |
第三章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整体水平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高中教师化学学科理解水平调查方案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调查工具 |
第二节 高中教师化学学科理解水平调查实施与结果分析 |
一、调查的过程分析 |
二、调查的分析过程 |
三、调查的主要结论 |
四、调查的主要启示 |
第四章 高中化学教师具体知识学科理解的水平划分——以“原电池”为例 |
第一节 高中化学具体知识学科理解水平的起点分析—以“原电池”为例 |
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原电池”内容分析 |
二、高中化学教科书中的“原电池”内容分析 |
三、高考试题中的“原电池”内容分析 |
四、大学化学教科书中的“原电池”内容分析 |
五、研究小结 |
第二节 高中化学具体知识学科理解的水平分析——以“原电池”为例 |
一、化学学科价值维度的“原电池”内容分析及水平划分 |
二、化学学科方法维度的“原电池”内容分析与水平划分 |
三、化学知识结构维度的“原电池”内容分析与水平划分 |
四、化学知识获取维度的“原电池”内容分析与水平划分 |
五、化学知识本质维度的“原电池”内容分析与水平划分 |
六、研究小结 |
第五章 高中化学教师具体知识学科理解水平的测查—一以“原电池”为例 |
第一节 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研究总体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设计 |
三、研究过程 |
第二节 基于学科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教学水平分析 |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
二、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教学水平的解读与分析 |
三、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教学表现水平研究的结论 |
第三节 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分析 |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
二、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的分析过程 |
三、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的研究结论 |
第四节 影响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的因素分析 |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
二、影响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的因素解读 |
三、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影响因素分析的结论 |
第六章 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对策 |
第一节 重新审视教师学科理解与素养为本的教学 |
一、教师要重新审视素养为本的化学知识教学 |
二、教师学科理解要关照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 |
三、学科理解须纳入教师成长的专业发展指标 |
第二节 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对策 |
一、个人领域的提升对策 |
二、外部领域的提升对策 |
三、实践领域的提升对策 |
四、结果领域的提升对策 |
五、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理论研究结论 |
(一)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是基础的、典型的教育实践活动 |
(二)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需要多维、多层的评价标准 |
二、实证研究结论 |
(一)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整体水平的差异较大 |
(二)青年高中化学教师的学科理解水平普遍较弱 |
(三)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的具体水平较为薄弱 |
(四)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受多种因素制约 |
(五) 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具有复杂性 |
第二节 研究反思 |
一、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二、研究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化学教师化学学科理解维度的效度评价量表 |
附录二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评价标准建构表 |
附录三 高中化学教师化学学科理解水平现状的问卷调查 |
附录四 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诊断表 |
附录五 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内容学科理解水平的访谈提纲 |
附录六 高中化学教师具体知识学科理解水平诊断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内容 |
1.2 研究方法 |
1.3 国外创新能力教育研究概况 |
1.4 国内创新能力教育研究概况 |
1.5 研究目标及意义 |
1.6 目前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存在的问题分析 |
1.7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章 化学教学中学生好奇心的培养 |
2.1 原电池原理的探究 |
2.2 雷雨发庄稼的化学现象 |
2.3 课堂中引入化学史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
第3章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探究能力 |
3.1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
3.2 开展化学科技活动,展现学生创新能力 |
3.3 教师需指导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和潜力 |
3.4 学生实验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教学现状调查 |
第4章 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
4.1 转化师生角色,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
4.2 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化学教学,可以使问题形象生动 |
4.3 创造情境,加强情感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
4.4 注重课堂导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
4.5 建立知识结构网络框架,体现微观和宏观思想 |
第5章 注重传授学习方法,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
5.1 研究初、高中化学思维的相互衔接 |
5.2 课堂中引入矛盾教学,让学生在无疑处思考 |
5.3 让学生树立研究化学规律的思维 |
5.4 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问题 |
5.5 教学中引入导学案,让学生提前预知新知识 |
5.6 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全方位思考问题 |
5.7 教学中激励学生,培养创新精神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高中化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
(6)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 |
0.2 研究价值 |
0.2.1 理论意义 |
0.2.2 现实意义 |
0.3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
0.3.1 国外学术成果 |
0.3.2 国内学术成果 |
0.4 研究方法 |
0.4.1 文献研究法 |
0.4.2 理论分析法 |
0.4.3 对比分析法 |
0.4.4 举例论证法 |
第一章 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教育发展现状 |
1.1 创新与创新精神的内涵 |
1.1.1 创新的内涵 |
1.1.2 创新精神的内涵 |
1.2 创新教育的发展轨迹 |
1.3 国内外创新教育的发展现状 |
1.3.1 国内创新教育的发展状况 |
1.3.2 国外创新教育的发展状况 |
第二章 中学生创新精神的理论价值和实践转向 |
2.1 中学生创新精神的理论价值 |
2.1.1 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
2.1.2 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实现人才强国的题中之义 |
2.1.3 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是转变应试教育的现实需要 |
2.1.4 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时代课题 |
2.2 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转向 |
2.2.1 实现中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 |
2.2.2 促使中学生智商和情商的开发 |
2.2.3 激发中学生思维和思辨的能力 |
2.2.4 提高中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
第三章 培养中学生创新精神的路径选择 |
3.1 转变教育方式是培养中学生创新精神的主导性路径 |
3.1.1 转变中学教师的教学方式 |
3.1.2 转变学生家长的教育方式 |
3.1.3 转变单一固化的评价机制 |
3.2 加强实践锻炼是培养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性路径 |
3.2.1 培育中学生的质疑精神 |
3.2.2 培养中学生的实践能力 |
3.2.3 培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
3.3 营造创新氛围是培养中学生创新精神的日常性路径 |
3.3.1 转变传统观念的思维束缚 |
3.3.2 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 |
3.3.3 探索学生成才的发展思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传感技术在化学新课程实验探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传感技术在化学新课程实验探究中应用的研究背景 |
1.1 化学课程改革和学科特征需要 |
1.1.1 科学探究是化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 |
1.1.2 实验手段现代化是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 |
1.1.3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1.2 国内外关于传感技术在中学理科实验探究中应用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1.2.1 国外关于传感技术在中学理科实验探究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关于传感技术在中学理科实验探究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
1.3 传感技术在化学新课程实验探究中应用的目的和内容 |
第二章 传感技术的相关介绍 |
2.1 相关概念介绍 |
2.2 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
2.3 传感技术的特点 |
2.4 基于传感技术的数字化实验系统的组成 |
2.5 基于传感技术的数字化实验系统的功能 |
2.5.1 突破常规实验的时空限制 |
2.5.2 实现实验现象的直观化 |
2.5.3 方便定量实验的实施 |
2.5.4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思维能力 |
第三章 传感技术在化学新课程实验探究中应用的理论基础 |
3.1 建构主义学习和教学理论 |
3.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1.2 建构主义教学理念 |
3.2 多元智力理论 |
3.3 科学探究理论 |
3.3.1 科学探究的涵义 |
3.3.2 科学探究的构成要素 |
3.3.3 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
第四章 传感技术在化学新课程实验探究中应用的实证研究 |
4.1 应用传感技术进行中学化学实验设计 |
4.1.1 应用传感技术进行化学实验设计的原则 |
4.1.1.1 科学性原则 |
4.1.1.2 主体性原则 |
4.1.1.3 开放性原则 |
4.1.1.4 可行性原则 |
4.1.2 应用传感技术进行中学化学实验设计的实验课题来源 |
4.1.2.1 对常规实验的改进 |
4.1.2.2 从自然及生活中产生探究课题 |
4.1.2.3 由文献或其它资料所提供的课题案例中产生探究课题 |
4.1.2.4 由社会热点问题产生探究课题 |
4.1.3 应用传感技术进行中学化学实验探究的实验设计案例 |
4.2 “基于传感技术的中学化学实验探究”选修课的教学设计 |
4.2.1 学生组成与分析 |
4.2.2 教学目标 |
4.2.3 研究方法 |
4.2.4 研究进程及各阶段任务 |
4.2.4.1 教学实践的前期准备 |
4.2.4.2 教学实践阶段 |
4.3 “基于传感技术的中学化学实验探究”选修课的教学实施 |
4.3.1 第一阶段(2006.9-2007.1):指导——探究阶段 |
4.3.1.1 阶段任务 |
4.3.1.2 探究内容 |
4.3.1.3 指导——探究型教学组织形式 |
4.3.1.4 选修课实施情况 |
4.3.1.5 阶段实施总结 |
4.3.1.6 针对出现问题拟采取的改进策略 |
4.3.2 第二阶段(2007.3-2007.6):合作——探究阶段 |
4.3.2.1 阶段任务 |
4.3.2.2 实验探究内容 |
4.3.2.3 合作——探究型教学组织形式 |
4.3.2.4 选修课实施情况 |
4.3.2.5 阶段实施情况总结 |
4.3.2.6 对选修课程的改进策略 |
4.3.3 第三阶段(2007.9-2007.12):自主——探究阶段 |
4.3.3.1 实施构想 |
4.3.3.2 实施准备 |
4.3.3.3 自主——探究型教学组织形式 |
4.3.3.4 实施过程 |
4.3.3.5 阶段实施情况总结 |
4.4 对选修课实施效果进行多元化的评价 |
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 |
5.1 应用传感技术开展中学化学实验探究和开设相应的选修课是可行的 |
5.1.1 应用传感技术开展中学化学实验探究是对常规实验教学的有益补充 |
5.1.2 应用传感技术开展中学化学实验探究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
5.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5.2.1 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开设“基于传感技术的中学化学实验探究”选修课 |
5.2.2 达到了传感实验与常规实验的统筹安排 |
5.2.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效的实验探究 |
5.2.4 学生以实验课题为研究对象进行自主探究 |
5.3 应用传感技术有待深入思考的问题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南京外国语学校选修课实施计划 |
附录2:第一阶段选修课实施情况调查问卷及结果统计 |
附录3:第二阶段选修课实施情况调查问卷及结果统计 |
附录4:实验探究开发案例 |
附录6:学生自主实验设计 |
研究生就读期间个人研究成果 |
致谢 |
(8)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与现状 |
1.1 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历史溯源 |
1.1.1 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 |
1.1.2 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 |
1.1.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 |
1.2 整合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
1.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与目标 |
1.3.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
1.3.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
1.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形式和寓意 |
1.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国际发展与现状综述 |
1.5.1 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和实现 |
1.5.2 英国信息技术和教育应用的发展 |
1.5.3 新西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规划 |
1.6 中国教育信息化和课程整合现状与发展 |
1.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发展—手持技术在实验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 |
1.7.1 手持技术的信息技术特点 |
1.7.2 手持技术的教学应用特点 |
第二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理论 |
2.1 理科教育中的现代教学论思想 |
2.1.1 理科教育的教学论内容知识 |
2.1.2 要加深对学科知识体系自身教学特征的深入理解与体验 |
2.1.3 要重视有效地设计学习情境和学习途径来促进概念的学习与转化 |
2.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与空间 |
2.2.1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策略 |
2.2.2 信息技术进入课堂空间策略 |
2.3 互联网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WebQuest |
2.3.1 WebQuest的含义和教学理念 |
2.3.2 WebQuest的分类 |
2.3.3 WebQuest的课程结构 |
2.3.4 WebQuest的教学设计理念 |
2.3.5 WebQuest的教学特点 |
2.4 ThinkQuest—以教育网站形式体现的网络学习新方式 |
2.4.1 ThinkQuest的起源 |
2.4.2 ThinkQuest的教学特点 |
2.4.3 WebQuest与ThinkQuest的联系 |
2.4.4 WebQuest与ThinkQuest在网络教学中的意义 |
第三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与结构理论 |
3.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 |
3.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结构与基本属性 |
3.3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结构与分析 |
3.3.1 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时的三类教学策略 |
3.3.2 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与过程分析模式 |
3.3.3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结构的特点 |
3.4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结构 |
3.4.1 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指导思想 |
3.4.2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结构的特点 |
3.4.3 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
3.5 “主导—主体””教学设计结构、流程与特点 |
3.5.1 “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
3.5.2 “双主模式”的教学设计步骤和教学流程 |
3.5.3 “主导—主体”教学流程图 |
3.5.4 基于 Web的“主导—主体”网络教学结构 |
第四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
4.1 教学模式的结构和特点 |
4.1.1 教学模式的结构和基本要素 |
4.1.2 教学模式的教学特征 |
4.2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 |
4.2.1 “基于问题学习”的基本过程和程序 |
4.2.2 信息技术与“基于问题学习”整合过程的分析 |
4.3 基于项目的学习 |
4.3.1 “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的结构组成 |
4.3.2 “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的教学步骤分析 |
4.4 网络个性化学习模式 |
4.4.1 个性化学习模式的优势 |
4.4.2 个性化学习环境设计策略 |
4.5 合作学习模式 |
4.5.1 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学特征与优势 |
4.5.2 网络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学设计 |
4.6 探究型学习模式 |
4.6.1 探究型学习模式的特点与优势 |
4.6.2 学习活动步骤 |
4.7 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 |
4.7.1 基于资源的学习的特征和优势 |
4.7.2 基于资源学习模式的过程 |
4.7.3 基于资源的学习效果评价 |
4.8 基于案例的学习模式 |
4.8.1 基于案例学习的过程 |
4.8.2 实施案例学习要注意的问题 |
4.8.3 优秀案例的标准 |
4.9 概念的归纳—获得教学模式(整合中理科教学常用的教学模式) |
4.9.1 “概念的归纳—获得教学模式”的教学步骤 |
4.9.2 “概念的归纳—获得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分析 |
第五章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一 |
5.1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与思考 |
5.1.1 2004年对中学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现状问卷调查 |
5.1.2 骨干教师具备素养和培训需求中对信息技术提出的要求 |
5.1.3 2005年对参加新课程省级培训高中化学骨干教师的调查 |
5.2 化学教师信息素养构成 |
5.3 化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方案的制定 |
5.4 化学教师信息素养与能力培养方案的实施 |
5.5 化学教师信息素养与能力培训结果的调查反馈 |
第六章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二 |
6.1 网络课程的含义和分类 |
6.2 网络课程的教学功能作用 |
6.3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原则和要求 |
6.4 自主——探究型网络学习课程的结构与设计 |
6.4.1 自主—探究型网络课程设计的基本过程 |
6.4.2 自主—探究型网络学习课程的设计理念 |
6.5 自主—探究型网络课程的设计构成 |
6.5.1 教师主导过程的教学设计 |
6.5.2 学生学习探究过程的教学设计 |
6.5.3 自主探究网络课程教学软件的研制 |
6.5.4 模块化的网络课件制作过程 |
6.6 自主—探究型网络课件的制作案例 |
6.6.1 课程教材分析 |
6.6.2 课程教学目标 |
6.6.3 课程教学内容 |
6.6.4 自主—探究型网络课件结构 |
6.6.5 课件模板构建 |
6.7 自主—探究型网络课程的制作和实施 |
6.7.1 自主—探究型网络课程的制作 |
6.7.2 自主—探究型网络课程的实践应用过程 |
6.7.3 实证结果的初步评价与分析 |
第七章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三 |
7.1 互联网上化学教学资源和信息查询系统的需求 |
7.1.1 常用任意资源查询与搜索技术 |
7.1.2 信息资源的搜索策略 |
7.1.3 智能化搜索引擎建立的需求 |
7.2 “化学舵手”网上化学资源查询系统软件的设计、结构与功能特点 |
7.2.1 国内外化学教学资源网站的搜寻与筛选 |
7.2.2 “化学舵手”结构的设计和特点 |
7.2.3 “化学舵手”的技术平台 |
7.2.4 “化学舵手”使用实例分子模型的搜索与下载 |
7.2.5 “化学舵手”的网上化学资源查询系统推广和应用 |
7.3 “化学导航”网络化学教学资源查询系统软件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
7.3.1 “化学导航”系统的设计思路 |
7.3.2 “化学导航”查询系统的结构 |
7.3.3 “化学导航”查询系统的特点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化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应用与整合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培训专题目录 |
附录三 自主—探究型网络课程页面 |
附录四 自主探究型网络课件的设计与实施报告 |
附录五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目录 |
致谢 |
(9)论化学史对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0. 绪论 |
0.1 研究背景 |
0.2 化学史引入化学教学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
0.3 研究目的、意义 |
1. 化学史引入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
1.1 理论依据 |
1.1.1 心理学依据—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
1.1.2 库恩的历史主义科学革命论 |
1.1.3 费耶阿本德的人本主义科学观 |
1.1.4 大学生认知活动的发展特征 |
1.2 化学史的行为学原理 |
1.3 科学教育的目标和作用 |
1.4 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 |
1.5 大学化学教学中引入化学史教学与探究教学的关系 |
2. 科学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 |
2.1 科学素质 |
2.1.1 科学素质及其范畴 |
2.1.2 科学素质及其结构 |
2.2 科学素质教育 |
2.3 新世纪大学生应当具备的科学素质 |
2.3.1 牢固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 |
2.3.2 着重发展科学能力 |
2.3.3 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
2.3.4 培养良好的科学品质 |
3. 化学史的科学素质教育功能 |
3.1 培养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作用 |
3.1.1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
3.1.2 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
3.2 培养科学能力的作用 |
3.2.1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
3.2.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
3.2.3 认识数学在化学中的地位 |
3.2.4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3.2.5 科学思维能力方面的教育 |
3.3 培养科学方法的作用 |
3.3.1 运用化学史进行科学方法和思维训练 |
3.4 培养正确的科学观的作用 |
3.4.1 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教育 |
3.4.2 唯物辩证法教育 |
3.4.3 树立哲学理念 |
3.5 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的作用 |
3.6 人文素质培育功能 |
3.7 美育功能 |
4. 化学史的科学素质教育功能的实现 |
4.1 教师的必备素质 |
4.1.1 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
4.1.2 具备扎实的化学史知识 |
4.1.3 获取现代的科技信息 |
4.2 大学化学教学中引入化学史的方法和途径 |
4.2.1 以史为据,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
4.2.2 以史为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4.2.3 以史为鉴,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精神和方法 |
4.2.4 以史育人,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
4.2.5 结合史料,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
4.2.6 对照史料,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产生过程的重视 |
4.2.7 透析史料,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发展性的认识 |
4.2.8 赏析史料,加深学生对化学美的领略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高师学生的问题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课题提出的背景 |
1.1 时代发展的要求 |
1.2 课程改革的需要 |
1.2.1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了要求 |
1.2.2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问题意识提出了要求 |
1.3 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
1.3.1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认知发展 |
1.3.2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
1.3.3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
1.4 培养高师学生问题意识是高师学生的现状决定的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外对问题意识的研究 |
2.2 国内对问题意识的研究 |
3 与本研究论题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内涵阐释 |
3.1 关于“问题” |
3.1.1 中外学者对问题概念的论述 |
3.1.2 问题的类别 |
3.2 提问能力和提出问题 |
3.3 问题意识 |
3.3.1 我国学者对“问题意识”概念的论述 |
3.3.2 问题意识的特点 |
3.3.3 笔者对问题意识的两点补充认识 |
4 研究的理论依据与可行性分析 |
4.1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
4.1.1 脑科学有关研究成果对本研究的启示 |
4.1.2 建构主义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
4.1.3 主体性教育理论 |
4.1.4 认知失调理论 |
4.2 利用化学实验教学培养高师学生问题意识的可行性分析 |
4.2.1 化学实验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 |
4.2.2 利用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使学生快速进入问题之中 |
4.2.3 化学实验增加了学生问题的来源 |
4.2.4 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对问题作出及时的反应,强化问题意识 |
5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高师学生问题意识的实践 |
5.1 实践研究的对象、时间、地点 |
5.2 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 |
5.3 培养高师学生问题意识的实验教学策略与方法 |
5.3.1 创设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 |
5.3.2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 |
5.3.3 “化学学习日志”在培养高师学生问题意识中的应用 |
5.3.4 在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
5.3.5 在实验室操作过程中培养高师学生的问题意识 |
5.4 “以问题为中心的化学实验设计教学模式”的实践 |
5.4.1 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
5.4.2 ‘以问题为中心的化学实验设计教学模式”简介 |
5.4.3 例析“以问题为中心的化学实验设计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
5.5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高师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点体会 |
5.5.1 注意思维定势对问题意识发展的阻碍 |
5.5.2 教学中要注意对象的特点 |
5.6 实验教学效果的评价 |
5.6.1 对学生问题意识的提高方面 |
5.6.2 对学生将来职业发展的影响 |
6 研究的结果与反思 |
6.1 研究的结果 |
6.1.1 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高师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 |
6.1.2 在培养高师学生问题意识的实验教学中教师扮演重要角色 |
6.2 研究的反思 |
6.2.1 高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任重道远 |
6.2.2 高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其特殊性 |
6.2.3 高师教育改革是培养高师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外部条件 |
6.2.4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
7 参考文献 |
8 附录 |
后记 |
四、论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D]. 李科蒙.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1)
- [2]高中化学ATDE模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研究[D]. 邱峰.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3]蒙古国第十五次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维[D]. BAATARCHULUUN SOLONGOO(慈棱格).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4]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评价研究[D]. 王伟.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5]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究[D]. 冯华. 西南大学, 2020(05)
- [6]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研究[D]. 高鹏. 河南师范大学, 2013(01)
- [7]传感技术在化学新课程实验探究中的应用[D]. 赵成兰. 南京师范大学, 2008(01)
- [8]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研究[D]. 陆真. 南京师范大学, 2007(03)
- [9]论化学史对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作用[D]. 俞琛捷. 南京师范大学, 2007(04)
- [10]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高师学生的问题意识[D]. 刘斌. 南京师范大学,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