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7~18岁肥胖儿童BMI、REE与瘦素之间关系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营养与代谢管理分会,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1](2021)在《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十几年来,全球超重/肥胖的患病率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并呈现快速蔓延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不断改变,超重/肥胖人口占比不断增加,并且逐渐向年轻化发展,现阶段超重/肥胖已成为严重影响国人身心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医学营养治疗是肥胖症治疗的基础,
任亚亚[2](2021)在《延安市宝塔区6-15岁儿童皮脂厚度的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了解延安市宝塔区6-15岁儿童皮脂厚度的发育现状,采用皮脂厚度计算体脂率判断超重、肥胖的方法,了解延安市宝塔区儿童超重、肥胖的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研究其生长发育并制定超重、肥胖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2.分析作为肥胖的判断指标,体脂率(Body fat percentage,BFP)与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一致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按照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城乡共抽取柳林小学、北关小学、新区一小、李渠小学、延大附中5所学校的在校生进行体格测量及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采用SPSS.22.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上的显着性意义。结果:1.此次调查共计6687名儿童参与测量,其中男生3541(52.95%)名,女生3146(47.05%)名。2.男、女生腹部皮脂厚度在青春期前总体呈现随年龄变化逐渐上升特点,青春期开始后男生在12岁后趋于平缓,有相对降低趋势,女生则在12岁开始迅速增加,之后缓慢下降。不同年龄段男、女生腹部皮脂厚度的数值结果比较得出,除6、7、8、10、12岁年龄组,其余各年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肱三头肌皮脂厚度在6-15岁男生中基本处于平缓上升水平,女生则在6-10岁与男生基本持平,11-13岁迅速上升,13岁以后出现下降趋势。不同性别间比较,除6、8、12岁年龄组外,其余年龄段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肩胛下皮脂厚度男生在6-10岁处于上升阶段,10-14岁基本保持平稳,14岁后迅速上升,女生则在6-12岁平稳上升,13岁迅速升高,之后逐渐下降。结果比较,9、11、13、14岁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体脂率6-10岁随年龄增长而增加,11岁略有下降,之后迅速上升,至13岁后出现下降趋势,而男生则在10岁出现高峰后呈逐年下降趋势。不同性别间体脂率的变化趋势无交叉现象,且相同年龄段的体脂率女生均高于男生,各年龄段男、女生体脂率间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3.对延安市宝塔区6687名6-15岁不同性别儿童按体脂率的判断标准进行超重、肥胖检出率的比较,结果得出,男生的超重(χ2=21.988,P<0.05)、肥胖(χ2=139.667,P<0.05)检出率明显高于女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各年龄段儿童超重(χ2=8.159,P=0.033)、肥胖(χ2=99.200,P<0.05)检出率进行比较,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对各学校儿童的超重(χ2=99.966,P<0.05)、肥胖(χ2=322.631,P<0.05)检出率进行比较,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4.用Spearman相关系数表示男女生BMI与体脂率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体脂率和BMI相关性较高(男性rs=0.808,P<0.0001;女性rs=0.755,P<0.0001)。5.相关因素分析:儿童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喜欢喝含糖饮料、进食速度、晚上入睡时间、睡觉时打鼾频率、喜欢吃主食情况、家庭年收入、父亲BMI、母亲BMI均为儿童超重、肥胖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儿童每餐进食速度大于20分钟、每餐的主食为面食、父母为主要看护人是儿童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儿童出生体重越重、出生时分娩方式为剖宫产、喜欢喝含糖饮料、睡觉时打鼾的频率越高、父亲BMI≥24、母亲BMI≥24是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结论:1.不同年龄男、女生体脂率及3项皮脂厚度呈现随年龄变化整体上升的特点,13岁以后逐渐下降;各年龄段不同性别间男、女生体脂率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体脂率均表现为女生高于男生。2.延安市宝塔区6-15岁儿童中男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均高于女生;14岁超重检出率最高,13岁肥胖检出率最高。3.体脂率和体质指数对超重、肥胖的判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4.延安市宝塔区6-15岁儿童每餐进食速度大于20分钟、每餐的主食为面食、父母为主要看护人是儿童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儿童高出生体重、剖宫产、喜欢喝含糖饮料、睡觉时打鼾的频率越高、父亲BMI≥24、母亲BMI≥24是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
马淑婧[3](2021)在《儿童期体重状态变化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关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已成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我国6~18岁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在过去的20年间显着上升,超重率由1991年的4.3%上升至2015年的11.7%,肥胖率由2.4%上升至12.7%。据估计,若不采取干预措施,到2030年7岁及以上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将达28.0%,超重肥胖人数将达近5000万。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占我国居民死因构成的首位,给我国居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大量流行病学证据表明,成人的超重肥胖是CVD的重要危险因素。既往有研究显示血管损伤在儿童时期已经存在,多表现为亚临床变化。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thickness,cIMT)一般通过超声成像进行无创测量,是常用的亚临床指标,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敏感临床标志物,与成年期CVD密切相关。虽然成人肥胖与cIMT关系比较明确,但关于儿童肥胖与cIMT关系的研究较少且结果不一致。基于肥胖对CVD的危害性,降低体重是防治成人CVD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有多项研究表明,对于超重肥胖的成人,降低体重可以减少CVD的风险。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儿童期超重肥胖但在成年早期变为体重正常的研究对象,在成年后发生cIMT增厚的风险并未增加。但尚未见有研究报告儿童期体重状态变化与儿童期cIMT关联。研究目的1.分析儿童期超重肥胖与cIMT水平及cIMT增厚的关联。2.分析儿童期体重状态的变化与cIMT水平及cIMT增厚发生的关联。研究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于“桓台儿童心血管健康随访队列(Huantai Childhood Cardiovascular Health Cohort Study,HCCH)”。该研究采用方便整群抽样,选取淄博市桓台县内的一所公立小学,将1~5年级的学生全部纳为研究对象。基线调查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进行,共调查1515名6~11岁儿童。第一次随访于2019年11至12月完成,共调查1243名8~13岁儿童。排除相关变量(性别、年龄、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视屏时间、睡眠时间、体育运动、蔬菜水果摄入)缺失者,基线和随访分别纳入1492和1164名研究对象,用于分析BMI与cIMT水平的关联以及超重肥胖与cIMT增厚的关联。排除失访、基线和随访相关变量缺失及基线cIMT增厚的儿童,共纳入1068名研究对象用于分析儿童期体重状态变化与cIMT水平和cIMT增厚发生的关联。2.研究方法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超声检查。问卷调查包括年龄、性别、体育运动、睡眠时间、蔬菜水果摄入、视屏时间等。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血压等。由专业的超声医生通过飞利浦CX3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cIMT。3.诊断标准超重肥胖采用2018年发布的国家卫生行业标准“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cIMT增厚定义为cIMT≥相应性别、年龄别的第90百分位界值。体重持续正常定义为基线和随访体重均正常,体重减轻定义为基线超重肥胖、随访体重正常,体重增长定义为基线体重正常、随访超重肥胖,持续超重肥胖定义为基线和随访均超重肥胖。4.统计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AS 9.3进行数据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数值变量采用均数±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表示,分类变量采用百分数表示。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neralized estimation equation,GEE)分析基线和随访2个时点的BMI与cIMT水平的关联,以及超重肥胖与cIMT增厚的关联。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分析基线和随访BMI与cIMT水平的关联,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分析基线和随访超重肥胖与cIMT增厚的关联。对于不同体重状态变化分组和不同cIMT组别间的数值变量间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进行分析,分类变量间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分析。调整年龄、性别、视屏时间分类、体育运动分类、蔬菜水果摄入分类、睡眠时间、SBP和DBP,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不同体重状态变化组间的cIMT水平的变化趋势,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体重状态变化与cIMT增厚的关联。研究结果1.超重肥胖与cIMT水平及cIMT增厚的关联分析基线和随访cIMT平均值分别为0.469 mm和0.520 mm。GEE分析结果显示BMI 与 cIMT 成正相关,系数[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 0.007(0.007-0.008)。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显示,调整相关协变量后,基线及随访的总体、男生和女生cIMT与BMI均呈正相关。在基线和随访人群中,总体、男生和女生的cIMT水平在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cIMT水平表现为肥胖组>超重组>正常体重组。GEE分析结果显示,调整相关协变量后,超重及肥胖与cIMT增厚呈正相关,系数(95%CI)分别为 1.263(0.796-1.730)和 2.838(2.467-3.209)。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调整相关协变量后,与体重正常的儿童相比,基线超重和肥胖的儿童发生cIMT增厚的风险增加,比值比(Odds Ratio,OR)值(95%CI)分别为 3.47(1.79-6.75)和 20.31(12.07-34.18)。按照性别进行亚组分析显示,与正常体重的儿童相比,超重肥胖男生和女生发生cIMT增厚的风险均增加。随访期超重肥胖与cIMT增厚的关联与基线期的结果类似。2.体重状态变化与cIMT水平及cIMT增厚的关联分析调整相关协变量后,cIMT水平在体重持续正常组、体重减轻组、体重增长组、和持续超重肥胖组呈增加趋势,分别为0.505 mm、0.519 mm、0.523 mm、0.543 mm,趋势 P<0.001。调整年龄、性别、视屏时间、体育运动、蔬菜水果摄入、睡眠时间、SBP和DBP后,与体重持续正常的儿童相比,体重增长和持续超重肥胖的儿童cIMT增厚的风险增加,OR 值(95%CI)分别为 2.74(1.12-6.69)、8.22(4.96-13.61),但体重减轻组儿童cIMT增厚的风险与体重持续正常的儿童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3,95%CI:0.24-4.55)。研究结论1.超重和肥胖儿童的cIMT水平和cIMT增厚的风险高于正常体重组儿童。2.体重增长组和持续超重肥胖组儿童的cIMT水平和cIMT增厚的风险高于体重持续正常组。但体重减轻组cIMT增厚的风险并未增加。本研究强调儿童期保持健康体重的重要性,从而预防血管结构损害。
胡媚[4](2021)在《超重、肥胖儿童血清25(OH)D水平变化及其与青春期分期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究不同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儿童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水平变化,分析25-(OH)D水平与BMI、青春分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0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616岁确诊为超重儿童83例为超重组、单纯性肥胖儿童78例为肥胖组,健康体检儿童72例为对照组。记录各组基本情况及体格测量指标,根据Tanner分期法确定各组儿童青春分期(ⅠⅤ期);计算体质指数标准差积分(Body mass index-standard deviation score,BMI-SDS)、身高-SDS;拍摄左手腕关节正位片并根据《中国儿童骨龄评分法》评定骨龄(Bone age,BA),计算骨龄年龄差(Bone age difference,BAD)、骨龄指数(Bone age index,BAI);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5-(OH)D、骨性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骨钙素(Osteocalcin,OC)、钙(Serum calcium,Ca)、磷(Serum phosphorus,P)。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超重及肥胖组25-(OH)D水平变化及其与青春分期的相关性,并通过绘制ROC曲线探究血清25-(OH)D水平对超重、肥胖儿童青春期启动的最优截断值。结果:1.超重组25-(OH)D水平为(28.37±5.63)ng/ml,肥胖组25-(OH)D水平为(27.61±7.00)ng/ml,均显着低于对照组(32.78±5.86)ng/ml(t值分别为-4.418,-5.107,P均<0.001);2.超重组、肥胖组TannerⅠ期25-(OH)D水平均显着高于TannerⅡⅤ期(t值分别为5.525,2.316,P均<0.05);3.超重组血清25-(OH)D水平与Tanner分期、PTH呈负相关(r=-0.274,-0.269,P均<0.05)。肥胖组血清25-(OH)D水平与BMI、Tanner分期、BALP、PTH均呈负相关(r=-0.225,-0.292,-0.228,-0.373,P均<0.05);4.超重、肥胖组儿童以TannerⅡⅤ期为进入青春期标准,运用ROC曲线分析儿童进入青春期的血清25-(OH)D水平的最优截断值,结果显示:AUC=0.741,(95%CI=0.650,0.833,P<0.001),血清25-(OH)D最优截断值为31.94 ng/ml(敏感度0.831,特异性0.541)。结论:1.超重、肥胖儿童较正常儿童25-(OH)D水平降低;青春期启动后,25-(OH)D的水平随之降低。2.超重、肥胖儿童血清25-(OH)D水平与青春分期密切相关,血清25-(OH)D水平能否作为判断超重、肥胖儿童青春期启动的指标尚需进一步探讨。对于部分青春期体征不典型的超重、肥胖儿童,血清25-(OH)D水平可作为备选检测指标之一,但临床需综合判断。
杨清梅[5](2021)在《银川市城区12~18岁青少年骨代谢标志物与肥胖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了解银川市城区青少年骨代谢标志物的水平,分析不同肥胖评价指标与骨代谢标志物的关系,研究不同肥胖程度及肥胖类型与骨代谢标志物的关系,为评价青少年骨代谢状况和早期预防和控制青少年不良骨骼发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为现况调查研究设计,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于2017-2019年抽取银川市城区12~18岁青少年1175例纳入本研究,并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采用体格检查收集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腰围(WC)和体脂百分比(FMP),实验室检查测量研究对象血清钙(Ca)、骨钙素(OC)、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水平。结果:1.在总人群中青少年OC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呈波浪式增长趋势(Z=57.747,P<0.001),而CTX水平在14岁之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14岁之后随着年龄得增长而下降(Z=14.780,P<0.05),Ca水平在15岁之前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之后趋于平稳,16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Z=18.373,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生和女生的OC均随年龄增长呈波浪式增长趋势,男生CTX水平在14岁以前随年龄增长迅速升高,14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而女生在12~18岁随年龄增长呈波浪式下降趋势;男生Ca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女生在16岁之前Ca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升高,16岁后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男生血清OC、Ca水平均高于女生(Z分别为-4.701、-2.021,均P<0.05),12~15岁青少年OC低于16~18岁(Z=5.905,P<0.001)。3.在总人群中,BMI、WC、WHt R、FMP均与Ca呈负相关,BMI、FMP与CTX呈正相关(均P<0.05)。在男生中BMI、WHt R、FMP均与Ca呈负相关,而BMI、WC、WHt R、FMP均与CTX呈正相关(均P<0.05);在女生中,BMI、WC、WHt R与Ca呈负相关关系(均P<0.05)。在12~15岁青少年中BMI、WC、WHt R、FMP均与Ca呈负相关,BMI、FMP与CTX呈正相关(均P<0.05);在16~18岁青少年中,WHt R、FMP与Ca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总人群、男生、不同年龄段中FMP均与OC呈负相关关系(均P<0.05)。4.多重线性回归分析,WC每增加1cm OC增加0.128ng/m L(P<0.05),控制年龄、性别后不存在线性关系;各肥胖评价指标均与CTX不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均P>0.05);Ca水平随着BMI(β=-0.011)、WC(β=-0.005)、WHt R(β=-0.439)、FMP(β=-0.003)的增加而降低,控制年龄和性别后,这种关系依然存在。5.在总人群、男女生中BMI定义的肥胖者的Ca水平均低于超重和正常人群,而CTX水平均高于正常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12~15岁青少年肥胖者CTX水平高于超重和正常人群,Ca水平低于超重和正常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16~18岁肥胖者的OC水平均低于非肥胖者且存在显着性差异(均P<0.05)。WC定义的不同肥胖类型在总人群、男女生和中12~15岁青少年中,腹型肥胖者Ca水平均低于非肥胖人群(均P<0.05),而在16~18岁年龄段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总人群、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中WHt R定义的腹型肥胖者Ca水平均低于非肥胖者(均P<0.05),而在男生和12~15岁青少年中,腹型肥胖者的CTX水平均显着高于非肥胖者(均P<0.05)。在总人群、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青少年中FMP定义的肥胖者的Ca水平均低于非肥胖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肥胖者的OC水平均低于非肥胖者存在于总人群中、男生、16~18岁青少年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以BMI定义的正常体重者作为参照,超重者和肥胖者发生OC高水平的风险分别是正常体重青少年的0.41(95%CI:0.24-0.72)和0.60(0.39-0.92)倍,控制年龄和性别后,发生OC高水平的风险分别是正常体重着的0.37(95%CI:0.21-0.65)和0.51(0.33-0.80)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肥胖者发生CTX高水平的风险是正常体重人群的2.91倍(95%CI=1.94-4.36),控制年龄和性别后,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OR=2.58,95%CI=1.70-3.93);WC定义的腹型肥胖发生CTX高水平的风险是非肥胖者的1.33倍(95%CI=1.01-3.93),未控制年龄和性别时,不存在显着性差异。BMI定义的肥胖者、FMP定义的肥胖、WC及WHt R定义的腹型肥胖发生Ca高水平的风险是非肥胖者的0.21~0.69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7.骨代谢标志物不同水平T1、T2、T3在不同肥胖程度和肥胖类型间的分布存在差异,OC的T1在BMI和FMP定义的肥胖中均占比例最高(43.4%),CTX不同水平在BMI定义的肥胖中变化特点为T1<T2<T3(22.3%<25.0%<52.7%),Ca的不同水平在BMI、FMP定义的肥胖和WC、WHt R定义的腹型肥胖中均表现为T1>T2>T3的分布特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8.以BMI五分位的最低百分位数Q1作为参照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依次控制WC、FMP、WC+FMP发现BMI不同百分位出现≥P75OC的风险在0.14~0.58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MI最高百分位出现≥P75CTX的风险为1.62(95%CI=1.04-2.51),控制WC后发现BMI最高百分位出现≥P75CTX的风险增大(OR=4.36,95%CI=1.90-9.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控制其他变量时,BMI的Q5出现≥P75Ca的可能性是Q1的0.50倍(95%CI=0.30-0.84),依次控制WC、FMP、WC+FMP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BMI、WC、FMP三种指标定义的不同肥胖程度和不同肥胖类型两两联合与骨代谢标志物间存在关系,BMI非超重但WC腹型肥胖的青少年出现≥P75CTX的风险是44%(95%CI=0.24-0.83),BMI非超重但WC腹型肥胖的青少年和BMI超重且WC腹型肥胖者其出现≥P75Ca的风险均<1(OR值分别0.42、0.56),调整年龄和性别后,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MI超重且FMP肥胖者其≥P75CTX的发生风险是BMI非超重且FMP非肥胖的1.53倍(95%CI=1.11-2.10,P<0.05),BMI超重且FMP肥胖者≥P75Ca的发生风险是BMI非超重且FMP非肥胖者的0.61倍(P<0.05),调整年龄和性别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WC腹型肥胖且FMP肥胖者其≥P75Ca的发生风险是47%(95%CI=0.33-0.67),调整年龄和性别后其发生风险是46%(95%CI=0.32-0.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1.银川市青少年OC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呈波浪式增长,且无性别差异,男生CTX水平在14岁以前随年龄增长迅速升高,14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而女生在12~18随年龄增长呈波浪式下降趋势,男生Ca水平在12~18岁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女生在16岁之前Ca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升高,16岁后呈下降趋势。2.男、女生及各年龄段的肥胖评价指标与骨代谢标志物存在相关性:总体上BMI、WC、WHt R、FMP均与Ca呈负相关,BMI、FMP与CTX呈正相关,FMP与OC呈负相关,但也存在性别、年龄段差异;依次控制WC、FMP、WC+FMP的混杂影响,BMI依然与三种骨代谢标志物存在关联。3.骨代谢标志物受到肥胖程度和肥胖类型的影响:肥胖或腹型肥胖者的CTX水平均高于体重正常和非肥胖者,血清OC水平、Ca水平均低于非肥胖者,因此,肥胖青少年的骨转换过程更多的表现为骨吸收,骨形成过程减弱,不利于骨骼的生长发育。4.骨代谢标志物不仅可以评价青少年骨生长发育水平,同时为探索肥胖与骨骼健康的关系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沈丽萍[6](2021)在《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和辅食添加时间与3~5岁儿童体成分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婴幼儿时期是否母乳喂养、不同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从未、<4月龄、4-<6月龄、6-<12月龄、12-<24月龄以及≥24月龄)以及不同辅食添加时间(≤5月龄、6月龄以及≥7月龄)与3-5岁儿童体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为3-5岁健康儿童。研究基于科技部十三五科技基础资源调查项目——“中国0-18岁儿童营养与健康系统调查与应用”数据,选取截至2021年1月同时完成问卷调查、体格和体成分测量的儿童,剔除实际年龄<3岁或>5岁者、非单胎妊娠者、问卷中喂养信息缺失者、体格和体成分信息缺失者。研究对象分布在五个省六个调查县(区),分别为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吉林市永吉县、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以及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本研究通过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号:2019-009)。所有调查对象的监护人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研究采用结构化调查问卷,调查员通过面对面询问3-5岁儿童母亲或其他主要监护人回顾性地收集其在婴幼儿期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时间信息,同时收集儿童及其父母亲的社会人口学信息。经专业培训的测量员采用生物电阻抗仪(InBody770人体体成分分析仪)测量3-5岁儿童的体成分。研究的暴露变量为母乳喂养(是、否)、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从未、<4月龄、4-<6月龄、6-<12月龄、12-<24月龄以及≥24月龄)以及辅食添加时间(≤5月龄、6月龄以及≥7月龄)。主要结局变量是儿童全身(包括瘦体重、瘦体重指数、身体水分含量、骨骼肌含量、骨矿物质含量以及体脂、体脂指数和体脂率)和各节段体成分指标(包括上/下肢、躯干瘦体重和脂肪含量,躯干与四肢脂肪含量比值和内脏脂肪面积)。全身瘦体重含量、瘦体重指数、身体水分含量、骨骼肌含量、骨矿物质含量、体脂率、肢体和躯干瘦体重近似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mean±SD)描述其集中分布趋势及离散程度,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全身体脂含量、体脂指数、肢体和躯干脂肪含量、躯干脂肪与四肢脂肪比值(Trunk to extremities fat mass ratio,BFMt/e)以及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VFA)等非正态分布数据,用中位数(上四分位数,下四分位数),即M(P25,P75)描述,两组间上肢、躯干脂肪含量以及BFMt/e差异比较用Wilcoxon秩和检验,多组间比较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其余指标经对数转换后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按照年龄分层,正态分布或对数转换后正态的数据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计算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的均值、均差及95%CI,躯干与四肢脂肪含量比值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计算OR值及95%CI。多因素回归模型校正儿童性别、出生体重、调查点、年龄别身高 Z 评分(Height-for-age z-score,HAZ)/年龄别体重 Z 评分(Weight-for-age z-score,WAZ)、夜间睡眠时间、中高等强度身体活动时间、饮食行为得分、平衡膳食指数得分、父母亲BMI和文化程度,用于分析是否母乳喂养、不同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和不同辅食添加时间与3-5岁儿童全身和各节段体成分的关系。结果:研究最终共纳入2008名研究对象,3岁、4岁和5岁儿童分别为642人、700人和666人。其中,男童1008人,占50.20%;女童1000人,占49.80%。按照地区划分,城市 1102 人(54.88%),农村 906 人(45.12%);北方 1106 人(55.08%),南方902人(44.92%)。研究对象的母乳喂养率为89.19%,其中,6月龄前断乳者占26.26%,6-<12月龄断乳者占28.38%,12-<24月龄断乳者占41.43%,有3.94%的儿童母乳喂养持续至24月龄及以上。≤5月龄、6月龄和≥7月龄添加辅食的儿童分别占比38.45%、38.72%和22.83%。儿童平均身高为107.08±7.43 cm,BMI为15.36(14.56,16.30)kg/m2。儿童年龄别体重(WAZ)为0.22±1.05,年龄别身高(HAZ)为0.20±0.98,身高别体重Z评分(WHZ)为0.10 ± 1.00,年龄别BMI Z评分(BAZ)为0.13±1.10,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10%,消瘦率为1.69%,低体重率为0.85%,超重/肥胖率为9.61%。1.母乳喂养与3-5岁儿童瘦体重指标的关系对于3岁组儿童,校正儿童性别、出生体重、调查点、HAZ(瘦体重指数不校正HAZ)、夜间睡眠时间、中高等程度身体活动时间、饮食行为得分、平衡膳食指数得分以及父母亲BMI和文化程度后,母乳喂养组儿童全身瘦体重含量(12.84 kg vs 12.52 kg,F=5.91,P=0.015)、身体水分含量(9.53 kg vs 9.27 kg,F=6.51,P=0.011)、骨骼肌含量(5.64 kg vs 5.44 kg,F=6.20,P=0.013)以及躯干瘦体重含量(5.39 kg vs 5.19 kg,F=4.61,P=0.032)均高于非母乳喂养组,两喂养组儿童全身的瘦体重指数、骨矿物质含量以及上、下肢瘦体重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4岁组儿童,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母乳喂养组儿童全身瘦体重含量(14.31kg vs 14.64kg,F=3.92,P=0.048)、骨骼肌含量(6.47 kg vs 6.68 kg,F=4.17,P=0.042)以及下肢瘦体重含量(1.65 kg vs 1.73 kg,F=4.68,P=0.031)均低于非母乳喂养组;两组儿童全身的瘦体重指数、身体水分含量、骨矿物质含量,上肢和躯干瘦体重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于5岁组儿童,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母乳喂养组与非母乳喂养组儿童全身和各节段瘦体重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与3-5岁儿童瘦体重指标的关系对于3岁组和4岁组儿童,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不同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组的儿童全身和各节段瘦体重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于5岁组儿童,不同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组的儿童全身瘦体重含量(F=4.09,P=0.001)、身体水分含量(F=3.74,P=0.003)和骨骼肌含量(F=4.07,P=0.001),上肢(F=2.34,P=0.041)、下肢(F=3.71,P=0.003)和躯干瘦体重(F=3.61,P=0.003)差异总体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不同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组与参照组(从未母乳喂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组的儿童全身瘦体重指数和骨矿物质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辅食添加时间与3-5岁儿童瘦体重指标关系对于3岁组儿童,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不同辅食添加时间组(≤5月龄、6月龄和≥7月龄)儿童全身瘦体重含量(12.89 kg vs 12.66 kg vs 12.94 kg,F=4.42,P=0.013)、身体水分含量(9.56 kg vs 9.39 kg vs 9.59 kg,F=3.93,P=0.020)和骨骼肌含量(5.67 kg vs 5.53 kg vs 5.69 kg,F=3.80,P=0.0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6月龄添加辅食的儿童瘦体重(均差(95%CI):-0.23(-0.45,-0.02))和身体水分含量(均差(95%CI):-0.16(-0.33,-0.002))均低于≤5月龄添加辅食的儿童。不同辅食添加时间组儿童全身瘦体重指数、骨矿物质含量,以及上、下肢和躯干瘦体重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于4岁组儿童,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不同辅食添加时间组的儿童全身和各节段瘦体重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于5岁组儿童,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从全身体成分来说,不同辅食添加时间组(≤5月龄、6月龄和≥7月龄)儿童瘦体重含量(16.27 kg vs 16.23 kg vs 16.66 kg,F=5.40,P=0.005)、身体水分含量(11.95 kg vs 11.93 kg vs 12.27 kg,F=5.68,P=0.004)和骨骼肌含量(7.57 kg vs 7.56 kg vs 7.83 kg,F=5.47,P=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7月龄添加辅食的儿童瘦体重(均差(95%CI):0.39(0.08,0.70))、身体水分含量(均差(95%CI):0.32(0.08,0.56))和骨骼肌含量(均差(95%CI):0.26(0.06,0.46))均高于≤ 5月龄添加辅食的儿童,不同辅食添加时间组儿童的瘦体重指数和骨矿物质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各节段体成分来说,不同辅食添加时间(≤5月龄、6月龄和≥7月龄)组的儿童下肢(1.79 kg vs 1.81 kg vs 1.90 kg,F=5.51,P=0.004)和躯干瘦体重(6.49 kg vs 6.51 kg vs 6.75 kg,F=4.41,P=0.013)随辅食添加时间的延迟而增加,其中,≥7月龄添加辅食的儿童下肢(均差(95%CI):0.06(0.03,0.18))和躯干瘦体重(均差(95%CI):0.26(0.05,0.47))高于≤5月龄添加辅食的儿童;不同辅食添加时间组的儿童上肢瘦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校正可能的混杂因素后,母乳喂养组与非母乳喂养组、不同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组和不同辅食添加时间组的3-5岁儿童全身和各节段体脂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调查儿童婴幼儿时期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时间可能与其3-5岁时部分瘦体重指标相关,但与其体脂、体脂率、体脂分布等指标可能无关联。2.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婴幼儿时期母乳喂养与其部分瘦体重指标之间关系可能存在差异。3岁时母乳喂养组儿童的瘦体重、身体水分含量和骨骼肌含量均高于非母乳喂养组,4岁时母乳喂养组儿童的瘦体重和骨骼肌含量均低于非母乳喂养组,5岁时母乳喂养与非母乳喂养组儿童的各瘦体重指标均无差异。3.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婴幼儿时期辅食添加时间与其部分瘦体重指标之间关系可能不一致。≤5月龄添加辅食组儿童3岁时的瘦体重、身体水分含量和骨骼肌含量大于6月龄添加辅食的儿童,婴幼儿期辅食添加时间与儿童4岁时的瘦体重无关联,≤5月龄添加辅食组儿童5岁时的瘦体重、身体水分含量和骨骼肌含量小于≥7月龄添加辅食的儿童。
李国波[7](2021)在《福建省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及其与环状RNA的关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掌握福建省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病学现状,了解疫情期间学龄前儿童体格发育变化情况,分析福建省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环境影响因素,为制定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探讨特定环状RNA与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关联性,并预测其可能的生物学功能,为儿童肥胖的表观遗传机制研究提供思路。方法1.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福建省八个地市学龄前儿童进行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非疫情时期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现状及分布特点。2.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学龄前儿童生长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疫情期间儿童身高、体重及BMI的变化情况,与非疫情时期儿童的生长情况进行比较。3.以全省流行病学调查中筛查出的超重、肥胖及体重正常的儿童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出生情况、个体行为、家庭情况等相关资料,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环境影响因素。4.结合文献查阅、课题组前期研究及q RT-PCR验证,初步筛选与学龄前儿童肥胖相关的环状RNA(circ RNAs);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检测儿童外周血中目标circ RNAs的表达情况;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探讨circ RNAs与儿童肥胖的关联性;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与circ RNA相结合的mi RNA及其下游靶基因,采用GO和KEGG方法分析其可能的生物学功能。结果1.福建省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为10.2%和6.6%,儿童肥胖检出率高于全国水平;城郊之间超重、肥胖检出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沿海地区高于山区;此外,男童超重、肥胖检出率为11.5%和8.0%,高于女童(10.2%和4.8%);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呈现随年龄增加而增长的趋势,4岁以后男女童肥胖检出率增长迅速。2.疫情期间,4岁组儿童超重检出率为18.6%,高于所调查幼儿园正常时期的超重检出率(12.6%),5岁组超重、肥胖检出率为15.5%和9.9%,高于正常时期(11.4%和6.0%);4岁组和5岁组儿童体重和BMI增长值大于正常时期。3.福建省学龄前儿童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男童、年龄5、6岁、祖辈为主要带养人、父母超重或肥胖、父亲经常陪伴、高出生体重、二胎、早产或过期产、剖宫产、过早和过晚添加辅食、活动不足、屏幕时间过长、食欲旺盛、进食速度过快、常吃洋快餐、常喝含糖饮料、养育人认为肥胖无危害、出生当年所在区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而母亲经常陪伴、母亲是研究生学历、常吃水果是儿童肥胖的保护因素。儿童超重的危险因素包括:男童、年龄5、6岁、祖辈为主要带养人、家庭收入高、父母超重或肥胖、父亲是研究生学历、高出生体重、屏幕时间过长、食欲旺盛、进食速度过快、养育人认为肥胖无危害;母乳喂养、常追逐跑跳是儿童发生超重的保护因素。睡眠不足与活动时间对儿童肥胖存在交互作用;睡眠不足与屏幕时间、食欲对儿童超重、肥胖存在交互作用。4.hsacirc0001946和circ ANKRd36在儿童肥胖组和对照组的外周血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sacirc0046367与hsacirc0000284在两组间的表达具有统计学差异;hsacirc0046367与hsacirc0000284与儿童肥胖存在关联性,OR值及95%CI分别为0.681(0.480~0.967)和1.218(1.041~1.424);hsacirc0046367与hsacirc0000284联合分析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06(95%CI:0.623~0.789);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circ RNAs的生物学功能主要涉及钙离子调节、钙调蛋白结合等,与MAPK信号通路等机制有关。结论1.福建省学龄前儿童肥胖的防控形势严峻;男童及5~6岁儿童的肥胖流行水平较高,需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遏制儿童超重和肥胖率的增长。2.新冠肺炎疫情可能会促进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疫情期间,4岁组和5岁组儿童发生超重和肥胖的风险比正常时期高。3.福建省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儿童肥胖的发生与性别、年龄、主要带养人及带养态度、父母情况、出生情况、生活方式及饮食行为等个体相关因素及地区经济发展有关,尤其要重视男童、年龄为5、6岁、食欲旺盛、二胎的学龄前儿童的肥胖防控。4.调整环境因素后,hsacirc0046367低表达与hsacirc0000284高表达是学龄前儿童肥胖的独立影响因素;circ RNAs可能参与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发生发展过程。
张甜[8](2021)在《矮小症患者血红蛋白、体重指数与生长激素峰值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目前,营养不良在矮小症儿童中较为常见,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本研究旨在探究矮小症儿童与青少年中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水平、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营养相关性指标与生长激素峰值(Growth hormone peak,GH peak)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数据来自山东省生长发育疾病随访研究队列(Growth and Development Diseases in Shandong Province:a cohort follow-up study,GDDSD study,http://www.chictr.org.cn,Chi CTR1900026510)。纳入2013年03月01日至2019年02月28日期间就诊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并诊断为矮小症的729名儿童和青少年,测量患者的人体学参数包括身高、体重、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等;并计算BMI、体重指数标准差积分(Body mass index standard deviation score,BMI SDS);生化指标包括肝肾功能、血脂、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等。所有患者均接受左旋多巴和胰岛素的生长激素激发试验,以测定GH peak水平。将研究人群按照GH peak水平分为两组,组1:GH peak<10 ng/m L;组2:GH peak≥10 ng/m L,比较营养相关性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进一步分别分析Hb、BMI SDS与GH peak的相关性,并根据矮小症的病因,分别在生长激素缺乏症(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GHD)、特发性身材矮小(Idiopathic short stature,ISS)中进行亚组分析。结果:(1)在矮小症患者中,组2中Hb水平显着高于组1,BMI、BMI SDS、血浆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水平显着低于组1(P<0.05);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血浆白蛋白(Albumin,ALB)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2)矮小症患者GH peak与临床指标的单因素分析显示:Hb(β0.06;95%CI 0.02,0.11;P=0.003)与GH peak呈正相关关系;BMI SDS(β-0.92;95%CI-1.27,-0.57;P<0.001)、TC(β-1.36;95%CI-1.98,-0.74;P<0.001)、TG(β-1.59;95%CI-2.78,-0.39;P=0.009)与GH peak呈负相关关系。GH peak与性别、年龄、ALB、HDL-C或LDL-C无显着相关性。(3)平滑曲线拟合显示在矮小症患者中,Hb、BMI SDS与GH peak存在非线性关系。经阈值效应分析发现,当Hb≥120 g/L时,GH peak随Hb升高而升高(β0.07,95%CI 0.01,0.13;P=0.029);进一步亚组分析发现,ISS人群结果与总人群结果大体一致,而GHD人群Hb与GH peak无明显相关性。当BMI SDS≥-0.72时,GH peak随BMI SDS升高而降低(β-1.43,95%CI-1.97,0.89;P<0.001);进一步亚组分析发现,GHD、ISS患者中BMI SDS与GH peak均成非线性关系,与分组前结果大致一致。(4)交互作用检验评估在矮小症患者中BMI和Hb对GH peak的交叉影响,结果未发现BMI和Hb对GH peak的影响存在显着交互作用(P>0.05)。结论:在矮小症的儿童和青少年中,Hb、BMI SDS水平与GH peak呈非线性关系;当Hb水平超过拐点时,GH peak与Hb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当BMI SDS超过拐点时,GH peak与BMI SDS呈负相关关系。在矮小症儿童和青少年的诊疗工作中应当注重监测Hb与BMI等营养相关指标,以更全面的评估患者的生长发育情况。
姜哲秀[9](2021)在《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超重女童糖脂代谢稳态及化痰泻火方干预效应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中枢性性早熟目前西医治疗的一线用药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其可以通过暂时性抑制第二性征发育,减慢骨龄进一步进展来改善患儿终身高;而中医认为性早熟超重女童主要以痰湿壅滞,痰火互结为基本病机,故采用化痰泻火为基本治则,通过对照观察,探讨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超重女童糖脂代谢特点,通过观察其糖脂代谢相关指标及血清瘦素(Leptin)、白介素-6(IL-6)水平,从改善糖脂代谢紊乱及Leptin、IL-6水平的角度探讨化痰泻火方治疗性早熟的作用机制,体现中药治疗性早熟的特色与优势;并进一步探讨肥胖与性早熟的关系。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ICPP超重患儿50例,并将其分为中药治疗组25例与西药治疗组25例,另选取10例单纯超重女童及10例正常体重女童作为对照组。中药组予自拟化痰泻火方进行治疗,西药组予注射用醋酸曲普瑞林或注射用亮丙瑞林进行治疗,连续用药3个月为1个疗程,每疗程结束后复诊一次。观察时间为2个疗程。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分别记录其生长发育及性发育指标,中医症状积分,采血检查糖脂代谢及相关指标及Leptin、IL-6水平,治疗3月复查盆腔B超,治疗6个月复查骨龄。运用SPSS 20.0分析采集数据,比较两组综合治疗结果和各主症、次症治疗疗效,评价化痰泻火方的综合疗效,并进一步探讨肥胖与性早熟的关系。结果:中西药治疗ICPP超重女童疗效比较:化痰泻火方有效率达80%,与西药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主要症状评价:中药组及西药组均可改善ICPP超重女童的乳房发育及阴道分泌物及BMI(P<0.05),在改善阴道分泌物方面,西药组优于中药组(P<0.05)。西药组除改善乳房发育及阴道分泌物外也可改善治疗前后子宫卵巢B超(P<0.01)。次要症状评价:中药组及西药组均可改善患儿五心烦热、盗汗、口中粘腻、嗜食肥甘等症状(P<0.05),在改善五心烦热,嗜食肥甘、口中粘腻、肢体困倦、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这几个方面中药组效果明显优于西药组(P<0.01),中药组和西药组在改善盗汗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糖脂代谢方面:ICPP超重组、单纯超重组、正常体重组三组间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Leptin存在显着差异(P<0.01),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总胆固醇(TC)、IL-6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三组间FPG、LDL、Leptin水平:ICPP超重女童组>单纯超重女童组>正常体重女童组;三组间FINS、HOMA-IR、TG水平:单纯超重女童组>ICPP超重女童组>正常体重女童组;三组间HDL水平:正常体重女童组>ICPP超重女童组>单纯超重女童组。中药组西药组治疗前后糖脂代谢指标变化:中药组LDL、IL-6治疗前与治疗3月及治疗6月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1),FPG治疗前与治疗3月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与治疗6月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其余相关糖脂代谢指标如FPG、FINS、HOMA-IR、TC、TG、HDL及Leptin治疗前与治疗3月及治疗6月后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西药组Leptin、IL-6与LDL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1),FPG、FINS、TC及TG治疗前与治疗6月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西药组其余指标如HOMA-IR、HDL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ICPP超重女童存在糖脂代谢异常,具体表现为胰岛素抵抗及LDL显着升高,其体内Leptin水平明显大于单纯超重组,且单纯超重组体内Leptin水平明显大于正常体重组。提示体重过大是可能导致青春期提前启动或性早熟的危险因素。2.化痰泻火方可以降低ICPP超重女童LDL、IL-6、FPG水平,其抑制患儿第二性征发育,改善其痰火互结的全身综合症状上优势明显;GnRHa也可改善ICPP超重患儿糖脂代谢情况,但无法改善患儿胰岛素抵抗程度。3.ICPP超重组、单纯超重组、正常体重组三组间IL-6水平无显着差异,IL-6水平与HDL水平之间存在相关性。
刘景新[10](2020)在《肥胖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有效测评方法与运动改善健康的量效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明确肥胖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能量消耗特征,并构建肥胖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测评方法,为精准监测肥胖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提供方法学参考;应用建立的身体活动测评方法评估肥胖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阐明运动改善肥胖儿童青少年身体健康的量效关系。研究方法招募160名10~17岁肥胖儿童青少年。采用气体代谢分析仪测试肥胖儿童青少年静息状态和3~7 km/h场地走跑运动的O2量、CO2量;测试同步佩戴ActiGraph GT3X+三轴运动加速度计和Polar心率表采集运动加速度计计数(VM3)和心率等数据。根据静息耗氧量和运动耗氧量计算代谢当量(METs);耗氧量和二氧化碳量计算能量消耗(EE)、身体活动能量消耗(PAEE)。随机森林算法确定影响EE、PAEE和METs的关键特征,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人工神经网络(ANNs)构建EE、PAEE和METs的预测模型,ANNs、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构建身体活动强度诊断模型及适宜切点。均方根误差(RMSE)、Kendall系数及加权Kappa值检验所建方法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采用所建方法评估96名肥胖儿童青少年运动减肥营期间的身体活动,根据身体活动量的四分位数划分不同组(Q1-Q4组),观察不同组的身体成分及心血管代谢风险(CMR)变化;并采用线性回归和Logistics回归探讨身体活动与身体成分及CMR改善的量效关系。研究结果(1)肥胖儿童青少年 1MET 约为 4.35mL/kg/min(男:4.51 mL/kg/min,女:4.19mL/kg/min),随青春发育进程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3 km/h(散步)的METs是 2.82,4 km/h(慢走)的 METs 为 3.31,5 km/h(正常步行)的 METs 为 4.1,6km/h(慢跑)的METs为6.43,7km/h(跑)的METs为7.17。相同项目的EE和PAEE男生高于女生,青春期后和青春期后期显着高于青春期中期。(2)随机森林筛选出HRR(%)、VM3、体重/年龄对EE、PAEE和METs的贡献度最大。分别以“HRR(%)、VM3、体重”,“HRR(%)、体重”,“VM3、体重”为自变量建立EE预测模型,R2依次0.820、0.759、0.706,RMSE依次为1.45、1.77、1.98;建立的 PAEE 预测模型的 R2 依次 0.823、0.767、0.700,RMSE依次为 1.49、1.54、2.04。以“HRR(%)、VM3、年龄”,“HRR(%)、年龄”,“VM3、年龄”为自变量建立METs预测模型,R2依次0.780、0.755、0.608,RMSE 依次为 1.05、1.13、1.47;EE、PAEE、METs 的 ANNs 预测模型的 RMSE依次为 1.34、1.31、0.78。(3)采用ROC曲线确定3 METs和6 METs的单一指标VM3适宜切点为3687(counts/min)和 5247(counts/min),HRR(%)适宜切点为41.66%和 63.05%。以“VM3+HRR(%)+年龄”建立低、中强度的多指标联合诊断模型是:Y=10.666-0.097*HRR(%)-0.001*VM3(counts/min)-0.290*Age,对应的 3 METs 的预测概率值适宜切点是0.315;中、高强度的多指标联合诊断模型是:Y=-1.534+1.274*HRR(%)+6.316*VM3(counts/min)+1.760*Age,对应的 6METs 的预测概率值适宜切点是0.248。VM3、HRR(%)、“VM3+HRR(%)+年龄”和ANNs诊断模型的准确率分别为64.81%、74.69%、79.62%和83.95%,加权Kappa值分别为 0.471、0.626、0.686、0.741。(4)与Q1组相比,Q4组的体重、BMI、身体成分、围度、血压的变化更显着(p<0.05);总METs值、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低强度身体活动均与身体成分的改善存在显着的量效关系(p<0.05),低强度身体活动与心血管代谢风险改善无关显着关系(p>0.05)。以Q1组为参照,Q4组改善CMR-Z评分的OR值为8.33,CMR因素聚集改善的OR为8.25;每增加1METs-h/天,CMR-Z评分改善率增加13%(OR=1.13,p<0.05),CMR因素聚集改善率增加5%(OR=1.05,p<0.05);每增加10 kcal/天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CMR-Z评分改善率增加5%(OR=1.04,p<0.05),CMR 因素聚集改善率增加 5%(OR=1.06,p<0.05)。研究结论(1)肥胖儿童青少年的静息耗氧量高于成年人3.5 mL/kg/min的约定值;对于肥胖儿童青少年3 km/h运动属于低强度身体活动、4~5 km/h运动属于中等强度身体活动,6~7 km/h运动属于高强度身体活动。(2)以体重结合VM3或HRR(%)建立的EE、PAEE线性回归模型及以年龄结合VM3或HRR(%)建立的METs线性回归模型均成立;体重或年龄同时结合VM3、HRR(%)建立的EE、PAEE、METs的模型预测准确性更高,采用ANNs建模能够进一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3)VM3诊断身体活动强度标准是:低强度<3687(counts/min),3687(counts/min)≤中等强度<5247(counts/min),5247(counts/min)≤高强度;HRR(%);HRR(%)诊断身体活动强度标准是:低强度<41.66%,41.66%≤中等强度<63.05%,63.05%≤高强度。低、中强度的多指标联合模型诊断低强度的预测概率标准是>0.315;中、高强度的多指标连联合诊断模型诊断高强度的预测概率标准是≥0.248。多指标联合的诊断价值高于单一指标的诊断价值,ANNs建立的诊断身体活动强度的准确性更高。(4)身体活动量与肥胖儿童青少年健康改善存在量效关系,每增加1METs-h/天的身体活动量,CMR-Z评分和CMR因素聚集改善率的分别增加13%和25%;每增加10 kcal/天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量,CMR-Z评分和CMR因素聚集的改善率均增加5%,低强度身体活动与心血管代谢风险改善无关。
二、7~18岁肥胖儿童BMI、REE与瘦素之间关系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7~18岁肥胖儿童BMI、REE与瘦素之间关系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论文提纲范文)
1 肥胖的流行与危害 |
2 医学减重干预方法 |
2.1 限能量膳食 |
2.2 高蛋白膳食 |
2.3低碳水化合物饮食 |
2.4间歇性能量限制 |
2.5 低血糖指数饮食 |
2.6 多种饮食模式 |
2.6.1 终止高血压饮食 |
2.6.2 地中海饮食 |
2.7 代餐食品减重 |
2.8 生物节律与减重 |
2.9 微量营养素 |
2.1 0 肠道微生态 |
2.11医学营养减重与教育营养教育 |
2.12医学营养减重与行为辅导 |
2.13医学营养减重与药物治疗 |
2.14减重与代谢手术相关的营养问题 |
2.15医学减重后的体重维持 |
2.16精准营养与医学减重 |
2.17运动与医学营养减重 |
2.18心理治疗与医学营养减重 |
2.19医学营养减重与保健成分 |
2.19.1鱼油 |
2.19.2 MCT |
2.19.3左旋肉碱 |
2.19.4 RS |
2.20医学营养减重与饮料 |
2.20.1咖啡与医学营养减重 |
2.20.2甜味剂与医学营养减重 |
3 特殊人群部分 |
3.1 重度肥胖者的医学营养减重 |
3.2 围孕期管理与医学营养减重 |
3.3 儿童和青少年肥胖者与医学营养减重 |
3.4 老年肥胖者与医学营养减重 |
3.5 PCOS与医学营养减重 |
3.6 糖尿病与医学营养减重 |
3.7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与医学营养减重 |
3.8 痛风与医学营养减重 |
(2)延安市宝塔区6-15岁儿童皮脂厚度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3.统计学方法 |
4.技术路线图 |
5.质量控制 |
第二章 结果 |
1.一般资料 |
2.延安市宝塔区6~15岁儿童各项发育指标特点 |
3.延安市宝塔区6-15 岁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的比较 |
4.肥胖评价指标的相关性 |
5.延安市宝塔区6-15 岁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1.延安市宝塔区6-15 岁儿童皮脂厚度发育状况 |
2.延安市宝塔区6-15 岁儿童超重、肥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
3.对儿童预防超重、肥胖的建议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儿童期体重状态变化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说明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特色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超重、肥胖儿童血清25(OH)D水平变化及其与青春期分期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超重、肥胖组 |
2.1.2 对照组 |
2.2 研究方法 |
2.2.1 临床资料的收集 |
2.2.2 体格测量 |
2.2.3 实验室检测方法 |
2.2.4 骨龄拍摄及评判方法 |
2.2.5 诊断标准及相关定义 |
2.3 统计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三组一般特征 |
3.2 三组各项临床指标差异 |
3.3 超重组、肥胖组不同青春期分期之间25-(OH)D水平及状态差异 |
3.4 超重组、肥胖组25-(OH)D水平与各项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5 超重、肥胖组儿童血清25-(OH)D水平与青春期的ROC曲线 |
第4章 讨论 |
4.1 超重、肥胖儿童血清25-(OH)D水平变化 |
4.2 超重、肥胖儿童血清25-(OH)D水平与青春期分期的相关性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不足与展望 |
6.1 不足之处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维生素 D 调节脂肪细胞生物代谢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5)银川市城区12~18岁青少年骨代谢标志物与肥胖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问卷调查 |
1.2.2 体格测量 |
1.2.3 体成分测量 |
1.2.4 实验室检测 |
1.3 诊断标准 |
1.4 质量控制 |
1.4.1 调查人员培训 |
1.4.2 调查问卷质量控制 |
1.4.3 体格检查和体成分测量质量控制 |
1.4.4 实验室质量控制 |
1.4.5 数据录入质量控制 |
1.5 数据统计分析 |
结果 |
2.1 基本信息 |
2.2 银川市城区青少年骨代谢标志物的性别与年龄分布特点 |
2.2.1 青少年骨代谢标志物随年龄变化的特点 |
2.2.2 骨代谢标志物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及性别差异 |
2.3 青少年不同肥胖评价指标与骨代谢标志物的相关性 |
2.3.1 总人群中不同肥胖评价指标与骨代谢标志物的相关性 |
2.3.2 不同年龄段不同肥胖评价指标与骨代谢标志物的相关性及性别差异 |
2.4 不同肥胖评价指标与骨代谢标志物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
2.5 不同肥胖程度和类型间骨代谢标志物的分布 |
2.5.1 BMI定义的不同肥胖程度间骨代谢标志物的比较 |
2.5.2 WC定义的不同肥胖类型间骨代谢标志物的比较 |
2.5.3 WHt R定义的不同肥胖类型间骨代谢标志物的比较 |
2.5.4 FMP定义的不同肥胖类型间骨代谢标志物的比较 |
2.6 青少年不同肥胖程度、肥胖类型与骨代谢标志物的关系 |
2.6.1 不同肥胖程度和不同肥胖类型与OC的 logistic回归分析 |
2.6.2 不同肥胖程度和不同肥胖类型与CTX的 logistic回归分析 |
2.6.3 不同肥胖程度和不同肥胖类型与Ca的 logistic回归分析 |
2.7 青少年骨代谢标志物不同百分位在不同肥胖程度和肥胖类型间的分布 |
2.7.1 OC不同百分位在不同肥胖程度和肥胖类型间的分布 |
2.7.2 CTX不同百分位在不同肥胖程度和肥胖类型间的分布 |
2.7.3 Ca不同百分位在不同肥胖程度和肥胖类型间的分布 |
2.8 BMI不同水平与骨代谢标志物的关系 |
2.8.1 控制变量后BMI五分位与OC的关系 |
2.8.2 控制变量后BMI五分位与CTX的关系 |
2.8.3 控制变量后BMI五分位与Ca的关系 |
2.9 不同肥胖程度与不同肥胖类型两两联合与骨代谢标志物的关系 |
2.9.1 BMI肥胖联合WC腹型肥胖与骨代谢标志物的关系 |
2.9.2 BMI肥胖联合FMP肥胖与骨代谢标志物的关系 |
2.9.3 WC腹型肥胖联合FMP肥胖与骨代谢标志物的关系 |
讨论 |
3.1 青少年骨代谢标志物的性别和年龄变化特点 |
3.2 不同肥胖评价指标与骨代谢标志物的关系 |
3.3 肥胖与骨代谢标志物的关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肥胖与骨骼健康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6)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和辅食添加时间与3~5岁儿童体成分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目的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设计 |
1.1.1 研究设计 |
1.1.2 样本量估算 |
1.1.3 数据来源和抽样方法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调查和测量方法 |
1.4.2 研究变量及相关定义 |
1.4.3 质量控制 |
1.4.4 统计分析方法 |
1.5 数据分析流程图 |
2 结果 |
2.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2.1.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
2.1.2 出生情况 |
2.1.3 生长发育情况 |
2.2 研究对象婴幼儿期的喂养情况 |
2.2.1 婴幼儿期的喂养情况 |
2.2.2 不同特征儿童母乳喂养率的比较 |
2.2.3 不同特征儿童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的比较 |
2.2.4 不同特征儿童辅食添加时间的比较 |
2.3 3-5岁儿童体成分状况 |
2.3.1 儿童全身体成分状况 |
2.3.2 儿童各节段体成分状况 |
2.4 婴幼儿期喂养状况与3-5岁儿童体成分的关系 |
2.4.1 婴幼儿期喂养状况与3-5岁儿童HAZ、WAZ和WHZ/BAZ的关系 |
2.4.2 婴幼儿期喂养状况与3-5岁儿童全身体成分的关系 |
2.4.3 婴幼儿期喂养状况与3-5岁儿童各节段体成分关系 |
3 讨论 |
3.1 母乳喂养与3-5岁儿童体成分的关系 |
3.2 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与3-5岁儿童体成分的关系 |
3.3 辅食添加时间与3-5岁儿童体成分的关系 |
3.4 创新点和局限性 |
4 结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时间与学龄前儿童体成分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发表文章 |
致谢 |
(7)福建省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及其与环状RNA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单词缩略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福建省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 |
1 前言 |
2 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龄前儿童的生长情况 |
1 前言 |
2 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福建省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
1 前言 |
2 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特定环状RNA与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关联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环状RNA与肥胖的关联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矮小症患者血红蛋白、体重指数与生长激素峰值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营养不足与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成果 |
(9)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超重女童糖脂代谢稳态及化痰泻火方干预效应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性早熟与肥胖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性早熟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1 性早熟的定义和分类 |
1.2 中枢性性早熟的发病因素 |
1.3 性早熟和肥胖的联系 |
1.4 性早熟的西医治疗 |
2. 性早熟与肥胖的中医研究进展 |
2.1 古代对性早熟和肥胖的认识 |
2.2 性早熟和肥胖与肝脾肾之间的关系 |
2.3 从痰、火论治性早熟与肥胖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案 |
2.1 病例选择 |
2.2 测量及观察指标 |
3. 治疗方法 |
4. 疗效评价标准 |
4.1 自拟主症积分标准 |
4.2 自拟次症积分标准 |
4.3 疗效评价 |
5. 统计学处理 |
6. 结果与分析 |
6.1 一般资料描述 |
6.2 ICPP超重女童中药组、西药组治疗结果分析 |
6.3 糖脂代谢指标比较结果 |
6.4 IL-6及Leptin与糖脂代谢及BMI相关性分析 |
6.5 不良反应 |
6.6 总结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性早熟及超重儿童糖脂代谢特点 |
2. GnRHa治疗对糖脂代谢指标影响 |
3. 化痰泻火方方义分析 |
4 研究意义 |
第四部分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二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肥胖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有效测评方法与运动改善健康的量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及整体框架 |
2 文献综述 |
2.1 儿童青少年肥胖的研究现状 |
2.1.1 儿童青少年肥胖的界定 |
2.1.2 儿童青少年肥胖的流行病学 |
2.1.3 儿童青少年肥胖与机体代谢健康的关系 |
2.2 身体活动评估方法及机器学习在身体活动评估中的应用 |
2.2.1 主观测量法 |
2.2.2 客观测量法 |
2.2.3 机器学习算法在身体活动评估中的应用 |
2.3 身体活动与机体代谢健康的关系研究进展 |
2.3.1 身体活动量与机体代谢健康的关系 |
2.3.2 身体活动强度与机体代谢健康的关系 |
2.3.3 身体活动其他要素与机体代谢健康的关系 |
2.4 肥胖儿童青少年运动干预的研究现状 |
2.4.1 持续有氧运动 |
2.4.2 有氧结合抗阻运动 |
2.4.3 高强度间歇训练 |
2.5 总结与展望 |
3 第一部分肥胖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能量消耗特征及其预测模型建立与检验 |
3.1 前言 |
3.2 研究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测试方法 |
3.2.3 研究质量控制 |
3.2.4 统计分析 |
3.3 研究结果 |
3.3.1 受试者基本情况 |
3.3.2 肥胖儿童青少年场地走跑运动能量消耗特征及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3.3.3 肥胖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能量消耗预测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
3.4 讨论 |
3.4.1 肥胖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能量消耗的特殊性 |
3.4.2 肥胖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能量消耗预测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
3.5 小结 |
4 第二部分肥胖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强度最优诊断方法研究 |
4.1 前言 |
4.2 研究方法 |
4.2.1 研究对象 |
4.2.2 测试方法 |
4.2.3 研究质量控制 |
4.2.4 统计分析 |
4.3 研究结果 |
4.3.1 受试者基本情况 |
4.3.2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筛选诊断肥胖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强度指标 |
4.3.3 基于多指标联合构建肥胖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强度诊断模型及其适宜切点 |
4.3.4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算法构建肥胖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强度诊断模型 |
4.3.5 不同身体活动强度诊断方法的检验 |
4.4 讨论 |
4.5 小结 |
5 第三部分身体活动与肥胖儿童青少年身体健康改善的量效关系研究 |
5.1 前言 |
5.2 研究方法 |
5.2.1 研究对象 |
5.2.2 干预方案 |
5.2.3 测试方法 |
5.2.4 研究质量控制 |
5.2.5 数据简化 |
5.2.6 统计分析 |
5.3 研究结果 |
5.3.1 受试者基本情况 |
5.3.2 不同运动剂量组干预前后身体健康效应的变化 |
5.3.3 身体活动与健康效应改善的偏相关分析 |
5.3.4 身体活动与健康效应的量效关系分析 |
5.4 讨论 |
5.4.1 身体活动与身体成分改善的量效关系 |
5.4.2 身体活动与心血管代谢风险改善的量效关系 |
5.5 小结 |
全文总结 |
研究创新点 |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主要学习经历 |
读博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附录 |
四、7~18岁肥胖儿童BMI、REE与瘦素之间关系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J].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营养与代谢管理分会,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11)
- [2]延安市宝塔区6-15岁儿童皮脂厚度的流行病学调查[D]. 任亚亚. 延安大学, 2021(11)
- [3]儿童期体重状态变化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关联研究[D]. 马淑婧. 山东大学, 2021(12)
- [4]超重、肥胖儿童血清25(OH)D水平变化及其与青春期分期的相关性研究[D]. 胡媚. 南昌大学, 2021(01)
- [5]银川市城区12~18岁青少年骨代谢标志物与肥胖的关系[D]. 杨清梅.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6]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和辅食添加时间与3~5岁儿童体成分的关系研究[D]. 沈丽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7]福建省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及其与环状RNA的关联研究[D]. 李国波.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8]矮小症患者血红蛋白、体重指数与生长激素峰值的相关性研究[D]. 张甜. 济宁医学院, 2021(01)
- [9]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超重女童糖脂代谢稳态及化痰泻火方干预效应评价研究[D]. 姜哲秀.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肥胖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有效测评方法与运动改善健康的量效关系研究[D]. 刘景新.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