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无线电四厂电子仪器介绍

石家庄无线电四厂电子仪器介绍

一、石家庄市无线电四厂电子仪器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穆江龙[1](2020)在《SnX2(X=S,Se)基光阳极的构建及其光电催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21世纪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两大世界性难题日益凸显,全世界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积极探索并开发地球储量丰富、低成本、无毒无污染、绿色环保型的可再生清洁能源是有效解决人类生存环境继续恶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具有长远性和战略性的意义。氢气是一种高能量密度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因便于存储、运输且适用性广等优点而备受关注。光电催化技术被评为是最廉价、高效、便捷、可持续应用的先进型技术手段,通过光阳极和光阴极的氧化/还原反应快速地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以化学键的形式存储,该过程类似于自然界中的光合作用。光电催化过程中,光电极的高效性、稳定性和重复性是当前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半导体光电催化主要涉及光的吸收、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和迁移、表界面氧化/还原反应等过程,故光电极结构需具有宽光谱响应、快速载流子分离和迁移效率及高效表面化学反应等特点。在诸多半导体材料中,IV-VI族化合物SnS2和SnSe2因其独特的层状结构而具有载流子迁移率高、对紫外-可见-近红外光响应性能好及光电催化效率高等特点,在光电催化领域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及应用前景。本论文构建了多种高效结构的SnX2(X=S,Se)基光阳极,通过优化形貌、调控晶面、构建异质结、引入缺陷能级等策略拓展光电极的光谱吸收范围、增强光的捕获能力、加速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和迁移速率、促进电极/电解液界面反应速率,提升光电极的光电催化效率,进而厘清光生载流子的传输机制和光电性能增强机理。探究SnX2(X=S,Se)基光阳极在能源和环境等实际应用中的催化性能,分别将SnS2和SnSe2基光电极应用于光电催化分解水和光电催化降解有机物污染物(MB,Cr(VI)和RhB)等方面。具体的创新性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阳极氧化法和溶剂热法将2D SnS2 NSs和1D TiO2 NTs结合构建了新颖的2D/1D SnS2 NSs/TiO2 NTs光阳极用于光电催化分解水。外加1.23 V(vs.RHE)电压时,溶剂热温度为180 oC制备的2D/1D SnS2 NSs/TiO2 NTs(ST-180)异质结光阳极的光电流密度约为1.05 mA cm-2,是纯TiO2 NTs(0.23 mA cm-2)的4.6倍。ST-180光阳极光电催化分解水产生H2和O2的速率分别为47.2和23.1μmol cm-2 h-1,其相应的法拉第效率分别为80.1%和78.3%。经分析其光电性能增强的主要因素源于:(1)表层“光陷阱”状2D SnS2 NSs减少光在材料表面的反射和增加光的传输路径,实现对光的高效捕获和增强对光的吸收效率;(2)底层“电子传输通道”状1D TiO2 NTs可以有效地实现光生电子定向快速传输,增强电子的迁移效率;(3)2D/1D SnS2 NSs/TiO2 NTs异质结界面的内建电场Eξ则可以促进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效率,协同促进2D/1D SnS2 NSs/TiO2 NTs异质结实现高效光电催化分解水。该工作为新型异质结架构的设计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实验基础。(2)结合溶剂热和原位氧化法创新地构建了强氧化性0D/2D SnO2 NPs/SnS2 NSs阶梯异质结(S-type)用于光电催化分解水。在N2/H2(95:5)气氛中,400 oC退火后2D SnS2NSs(SS-400)的表面和边缘出现适量0D SnO2 NPs,其光电性能和光电催化分解水效率得到显着地提升。外加1.23 V(vs.RHE)电压时,SS-400的稳态光电流密度为0.33 mA cm-2,分别是SS-300(0.17 mA cm-2)和SS-500(0.27 mA cm-2)的1.9和1.2倍。SS-400光阳极光电催化分解水时产生H2和O2的速率分别为5.5和2.7μmol cm-2 h-1,相应的法拉第效率为89.4%和87.7%。综合分析可知催化性能增强因素是0D/2D SnO2 NPs/SnS2NSs异质结以新颖的S型载流子传输机制促进SnO2的CB中还原能力弱的电子和SnS2的VB中氧化能力弱的空穴复合,进而促使SnO2的VB中氧化能力强的空穴和SnS2的CB中还原能力强的电子迅速分离,故SS-400光阳极具有强氧化特性,增强了表界面的化学反应速率。(3)利用Al2O3对可见光高反射率和缺陷能级作用巧妙地增强Al2O3/SnS2复合异质结的光吸收特性和载流子迁移特性。通过研究Al2O3含量对Al2O3/SnS2异质结的光学性能、光电性能及光电催化性能的影响,对其载流子传输机制和性能增强机理进行剖析。经测试,Al2O3质量比为11%-Al2O3/SnS2(AOSS-11)异质结的光电特性和光电催化降解MB性能最佳。在可见光和外加0.49 V(vs.Ag/AgCl)电压时,AOSS-11的光电流密度约37μA cm-2及催化降解率85.9%,分别约为SnS2的1.23和1.18倍。经分析其光电性能增强的主要因素是:(1)Al2O3对可见光具有很高的反射率(~98%),在Al2O3和SnS2配比合适时有利于促进Al2O3/SnS2复合异质结对光的多次反射和吸收,提高光的利用效率;(2)Al2O3的缺陷能级有效捕获光生电子,提高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效率;(3)Al2O3增大了Al2O3/SnS2复合异质结的比表面积,增强界面载流子的迁移效率及反应速率,进而实现高效稳定的光电催化降解MB。(4)基于SnSe2宽光谱响应特性,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高结晶2D SnSe2/FTO光阳极,研究基底FTO与SnCl4·5H2O之间的距离d和载气流速f对2D SnSe2纯度和结晶度、(001)/(101)晶面暴露比的影响,进而探索其光电催化同时降解RhB和Cr(VI)性能。外加1.23 V(vs.RHE)电压时,2D SnSe2/FTO(d=10 cm,f=50 sccm)光阳极光电流密度分别为0.32(全光谱)和0.24(λ≥420 nm)mA cm-2,而且最大偏压-光电转换效率为0.04%,是2D SnSe2/FTO(d=12 cm,f=50 sccm)的2.4倍。经测试揭示2D SnSe2/FTO光阳极光电性能增强主要因素是:(1)2D SnSe2/FTO光阳极的纯度和结晶度;(2)Se2-缺陷使SnSe2的带隙减小,拓宽光谱吸收范围至近红外光波段;(3)SnSe2的价带缺陷有效捕获空穴,增强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4)Se2-缺陷提供更多的反应活性位点,加速表界面化学反应速率;(5)SnSe2合适的(001)/(101)晶面比。该工作为制备高结晶2D SnSe2/FTO光电极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具有一定的科学参考价值。(5)结合TiO2 NTs定向传输特性及Se和SnSe2宽光谱响应特点,创新地构建出宽光谱响应的Se/TiO2、SnSe2/TiO2和Se/SnSe2/TiO2多重异质结,并将其应用于光电催化降解RhB和Cr(VI)混合溶液,探究各结构之间载流子传输机制和光电催化降解机理。通过对光学、光电及催化性能测试,外加1.23 V(vs.RHE)电压时Se/SnSe2/TiO2多重异质结的光电流密度为0.94 mA cm-2,分别是纯TiO2 NTs、Se/TiO2、SnSe2/TiO2异质结的1.7、1.4和1.3倍。Se/SnSe2/TiO2多重异质结光电催化同时降解RhB和Cr(VI)混合溶液的最佳效率分别为95.3%和72.6%。经分析Se/SnSe2/TiO2多重异质结光电催化性能增强的主要因素是:(1)拓宽吸收光谱范围且提升吸收强度,增强光吸收效率;(2)激发更多的光生电子-空穴对且延长载流子寿命;(3)界面内建电场Eξ提升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4)比表面增大且活性位点数目增多,加速界面化学反应速率。

刘静[2](2019)在《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前人文社会学科“空间转向”的学术背景影响下,以“空间”作为切入点重新思考历史与文化问题,成为介入许多研究问题的重要逻辑起点与研究策略。中国从1880年外国商人在华设立租界并创办工厂开始,近代工业拉开帷幕,此后历经近百年抗争、奋斗,逐渐改变了传统手工业时期的工业空间格局,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近代工业空间格局,同时也改变着国家以及区域的经济、城市等要素的空间结构。然而近代工业空间的现有研究基础却较为薄弱,传统研究多从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的视角观察,对象多集中在对一些行业及典型区域、案例城市或单体建筑的研究,缺乏涉及多种行业的、全国与区域等宏观尺度的关于近代工业空间的整体性认知,且研究方法多囿于传统文献解读,注重历史描述,缺乏新的可以整合多元数据,进行量化与空间分析,并形成可视化研究成果的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运用。面对既有的研究不足,本文尝试引入空间人文学的视角与方法,针对宏观尺度的中国近代工业空间进行跨学科研究尝试。文中运用空间人文学的视角与方法,结合近代工业史研究中对近代工业空间的理解与表述诉求,融合大数据思维,以及GIS、地理学、城市规划、历史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关注“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以及“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与城市空间变迁”现象,并从这两条线索出发,选取全国至城市尺度的五个典型空间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尝试从多个角度切入,揭示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中的基本空间特征。在空间问题解读的同时也进行研究方法的探索,包括了总系统框架下空间人文学方法体系的运用,以及针对不同章节中所涉及的全国至城市尺度上不同的工业专题数据具体的采集、管理、分析与可视化方法的探索。首先,第一章介绍研究缘起,在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分析既往研究所面临的问题,进而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视角、研究资料以及研究展开的整体性框架。其次,第二章至第六章从“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以及“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与城市空间变迁”两条线索出发,选取五个典型空间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其中,“中国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是在全国尺度上对近代工业的生产活动空间展开讨论,分三个章节进行阐述:第二章选取近代工业史、资料集等文献资料,创建全国尺度近代工业企业点数据集、铁路线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核密度估值、平均中心、方向分布、全局空间自相关及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展现近代完整时段的工业演化历程与整体分布模式,提取主要的工业集聚区,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第三章深入到工业产业特征层面,结合经济地理学的产业结构分析指数,选取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系列工业调查,创建全国尺度的工业产业特征点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等方法,解读抗日战争以前中国工业发展的部门结构构成、生产与销售、工人劳动与收支、工会组织等主要产业特征指标的空间分布状况;第四章结合工业区位理论与时空间行为研究理论,利用奏稿集、近代史资料集、企业史等资料,创建全国尺度近代工业布局历程中不同阶段代表性人物的工业布局行为点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初步展现在西方外来冲击与中国内因共同作用下,近代工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时空特征。“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城市空间变迁”是在全国尺度近代工业生产活动空间分析的基础上,在区域尺度层级上选取两个具有代表性、且资料相对丰富的工业集聚区作为典型案例,对近代工业发展与经济、城市空间变迁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第五章选取传统手工业丰富,近代工业起步较早、较为发达,且工业经济数据相对齐全的鲁中、鲁东工业集聚区进行个案研究,利用地方志、实业志等资料,创建省级尺度的工业行业分布点数据集、商路线数据集与贸易联系线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对比从传统手工业到近代工业发展历程中工业经济空间态势的演化;第六章选取近代工业发展迅速、城市工业空间结构典型,且城市工业资料较为丰富的旧直隶工业集聚区进行个案研究,利用人口史、地名志、工业志、规划志及城市历史地图集等资料,创建省级尺度的城市规模点数据集与市级尺度的工业企业点数据集、工业空间规划面数据集、城市历史地图栅格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叠加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分析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城市空间结构变迁。最后,第七章从“全国尺度上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整体分布模式、近代工业的产业特征、近代工业布局的区位选择与区域尺度层级上近代工业发展同经济、城市空间变迁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所展现出的基本特征”和“引入空间人文学方法,构建中国近代工业数据基础平台,形成近代工业化进程的一个数字空间图史,有效支撑了解释观点的形成,对传统文献研究方法进行了补充”两个方面归纳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指出研究本身的局限性及后续可能的研究方向。

张家浩[3](2018)在《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的建构研究;第二部分是基于该体系以全国、天津市和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为案例对体系三个层级的信息采集、信息管理系统和BIM信息模型的建构、以及对相关的分析应用进行实践性研究。本研究是在我国目前工业遗产研究背景下,所进行的探索性研究,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国家层面的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机构和体系的建立。第一部分,首先,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充分总结国内外前人的相关研究,并对我国工业遗产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基于这些现实问题,提出建立“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的必要性。然后,对该体系进行了建构研究,体系包括“国家层级”、“城市层级”和“遗产本体层级”。现阶段“国家层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统筹全国各部门、机构、地区和学者成果,解读我国工业遗产研究全貌;“城市层级”的目的是为了制定标准化的“普查表”和相应的“普查信息管理系统”,为未来我国工业遗产专项普查做好准备;“遗产本体层级”的目的是为了对工业遗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全面信息采集与管理标准的建立,以及GIS、BIM技术在保护中的应用进行探索。第二部分,首先,依据“国家层级”对全国目前工业遗产的研究成果进行信息采集,收集了我国1537项工业遗产,为我国未来工业遗产普查提供第一手的基础资料;建立“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并对全国工业遗产的行政区、时空、行业、保护、再利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我国工业遗产的整体面貌。然后,基于“城市层级”对天津市域范围工业遗产进行普查,并建立“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基于GIS技术对天津市工业遗产的基本情况、再利用潜力以及工业遗产廊道的规划进行了研究。再后,基于“遗产本体层级”,对北洋水师大沽船坞进行全面的信息采集,建立了“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信息管理系统”,并基于GIS技术对大沽船坞的历史格局演变、价值评估等进行研究,并进行了保护规划的编制。最后,基于“遗产本体层级”,由于遗产领域BIM技术处于起步阶段,且数据处理复杂;因此笔者先对其工作流程进行研究,然后基于BIM技术对轮机车间、甲坞和设备的信息采集与信息模型建构进行案例研究;并基于Revit软件、Revit SDK和C++语言开发了“建筑遗产修缮管理软件”,将其应用于轮机车间修缮设计的残损信息管理中。

贾静[4](2013)在《立足市场,争做行业领跑者——访石家庄数英仪器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邓志成先生》文中认为邓志成,从事电子测量行业15年,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测量与仪器分会委员,河北省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现任石家庄数英仪器有限公司(原石家庄市无线电四厂)董事长兼总经理。石家庄数英仪器有限公司的前身是石家庄市无线电四厂,始建于1966年,是全国电子仪器行业重点骨干企业。近年,该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出了一系列有代表性仪器产品,立足国内市场,不断开拓海外市场,取得了值得瞩目的业绩。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主办的第24届中国国际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展览会上,石家

黄嘉[5](2012)在《有机磷敏感材料的制备及气敏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有机磷化合物因其能对生物体内的乙酰胆碱酯酶具有抑制作用,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农业的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以及军事领域的有机磷神经毒气。因此,有机磷化合物的识别与检测技术已成为各国科学研究领域的重点。传感器以其灵敏度高、体积小巧便于携带、能耗低等优点,已成为有机磷化合物实时在线检测仪器的发展趋势。敏感材料作为传感器的核心,直接决定着传感器的敏感性、选择性等一些重要性能。因此,本文在研究国内有机磷敏感材料的基础上,以线性聚合物敏感材料,导电聚合物敏感材料以及小分子有机敏感材料为出发点,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有机磷敏感材料,对材料进行了结构表征,并将敏感材料分别应用于传感器,对其有机磷敏感性能进行了研究。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以苯酚及其衍生物、六氟丙酮以及聚甲基氢硅氧烷为原料,经过克莱森反应、有机硅氢化、芳香烃亲电加成反应,合成了一系列以氟化的苯酚及其衍生物为敏感官能团的线性硅氧烷聚合物,包括含酚硅氧烷聚合物,三氟甲基取代酚硅氧烷聚合物,二(三氟甲基)取代苯酚硅氧烷聚合物,六氟异丙醇取代酚硅氧烷聚合物以及三氟异丙醇取代酚硅氧烷聚合物。分别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并将此类硅氧烷聚合物分别应用于石英晶微天平QCM传感器,对其有机磷敏感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此类线性硅氧烷聚合物,在10ppm50ppm浓度范围内,对有机磷化合物DMMP均具有较高的线性相关性,频率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其中二(三氟甲基)取代苯酚硅氧烷聚合物对有机磷化合物DMMP的灵敏度可达27.01Hz/ppm,检测限为0.11ppm。同时此类线性硅氧烷聚合物对有机磷化合物DMMP均表现出优良的选择性能。2.以噻吩及其衍生物为原料,经过化学氧化聚合物反应,得到了2种以噻吩聚合物为主链材料,以羟基为敏感官能团的导电聚合物材料,3,4-二羟乙基噻吩聚合物和二羟基取代噻吩聚合物。分别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并将此类噻吩类聚合物材料分别应用于QCM传感器,对其有机磷敏感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此类噻吩聚合物在10ppm50ppm浓度范围内,对有机磷化合物DMMP均具有较高的线性相关性,频率响应速度快,但是灵敏度均较低。其中,3,4-二羟乙基噻吩聚合物对有机磷的灵敏度为1.33Hz/ppm,检测限为2.25ppm,而二羟基取代噻吩聚合物的灵敏度为2.73Hz/ppm,检测限为1.09ppm。同时,利用叉指电极对噻吩类聚合物材料进行了电导敏感性测试。此外,以苯胺及其衍生物为原料,利用电化学循环伏安合成法,制得了一类以羟基为敏感官能团的苯胺类聚合物材料,苯胺聚合物,邻氨基苯酚聚合物以及邻氨基苯酚-苯胺共聚合物。对材料进行了循环伏安曲线的电化学表征,并将此类苯胺聚合物材料分别应用于QCM传感器,对其进行了有机磷敏感性能测试与研究。3.以芳香族化合物苯、萘及其衍生物以及六氟丙酮等为原料,经过有机硅氢化、芳香烃亲电加成反应,合成了一类以六氟异丙醇为敏感官能团的小分子有机硅材料,六氟异丙醇取代苯萘硅烷,六氟异丙醇取代四苯基硅烷,六氟异丙醇取代六苯基环三硅氧烷以及六氟异丙醇取代八苯基环四硅氧烷。分别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并将此类小分子有机硅材料分别应用于QCM传感器,对其有机磷敏感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此类小分子有机硅材料在10ppm50ppm浓度范围内,对DMMP均表现出较高的线性相关性,其频率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其中,六氟异丙醇取代八苯基环四硅氧烷对有机磷的灵敏度高达19.68Hz/ppm,检测限为0.15ppm。同时,此类小分子有机硅敏感材料对有机磷化合物DMMP均能表现出较为优良的选择性能。是一类具有较大应用前景的新型有机磷敏感材料。

谭鑫[6](2008)在《基于技术创新的中小企业转型与成长过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到来,大批传统产业的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近几年来,一批中小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成功实现了向现代企业的转型,改造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自身发展的新突破,焕发了新的活力。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并进行相应的理论分析,用于指导其它从事传统产业生产的中小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转变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发展的瓶颈,成为一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本文结合对石家庄无线电四厂的实例调查研究,对此课题进行了实例分析和理论分析。主要内容有:1、界定中小企业的概念,描述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通过技术创新将传统中小企业转型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企业突破发展困境的有效途径。2、界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概念,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传统中小企业进行分析和比较。3、结合企业技术创新理论和实例分析对中小企业转型和成长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描述其转型及成长过程,进行情景模拟,构建出成长情景模式图,并通过成长过程分析找出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关键环节和障碍因素。4、针对以上分析,为中小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成功实现转型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和对策建议。

方宇[7](1992)在《1991年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及行业50家评价(一)》文中研究表明 一、序从“1987年中国100家最大工业企业及九大行业50家评价”到目前“1991年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及行业50家评价”,该项研究已经进行了五年。五年来,我们坚持“科学、客观、公正”的态度,依据国际惯例,同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大型工业企业加以排序。这一实证性研究,充分揭示了在过去40余年我国大型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骨干作用。特别是通过每年对中国工业企业及行业此落彼长的研究,准确地刻划出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产业的分在及其变动趋势,为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有效的咨询。

闫觅[8](2015)在《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对工业遗产保护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的研究多是从工业建筑入手,以保护再利用为切入点,因此对工业遗产的关注点常在于建筑的空间、结构、风格等方面,所建立的工业遗产认定和保护体系也以从工业建筑为基准。但是工业遗产不应该局限于工业建筑,还应包括工艺流程、机器设备、企业文化等相关内容,因此对工业遗产的研究应该纵观整体,只有掌握全面的信息,才能对其准确的定位。天津作为旧直隶地区的工业中心,不仅仅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缩影,更反映了天津和世界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清末的洋务运动至民国时期的“黄金十年”再到日本占领的萧条时期,天津作为早期的开埠城市,俨然成为中外交流的窗口,同样天津地区的工业发展也不是封闭的,它反映当时中外之间的政治、权利、利益错综复杂的关系。资本雄厚,技术先进的外资工厂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华资工业进行资源掠夺和物资倾销,另一方面也促使中国探寻工业发展的途径,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因此选择天津这个叱咤在近代历史舞台上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更有助于全面把握中国近代工业的全貌。本文首先对中国现存的近代工业遗产进行梳理,将中国现存的工业遗产分为七个工业遗产群,选取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作为典型案例分析,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理清工业发展脉络,并提出工业遗产行业的分类标准,对现存遗产从历史、行业、形态和保护级别四个方面的遗产构成分析,并总结出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的特征。工业的发展不仅对地方经济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城市、建筑的发展与演变也有很大的影响。本文构建了遗产群的“群-链-点”的阶梯模式,通过对军工产业链、纺织产业链、化工产业链以及公用设施中的典型案例的历史研究,明确了旧直隶地区的工业从最初引进西方的机器设备与技术,到最后精英阶层终于利用所习得的知识开展技术创新这一发展历程;在工业的建设选址过程中传统与现代之间、中方与西方之间的角力与博弈;工业建筑的形式风格与功能布局从中体西化演变为全盘西化,最后发展到以功能为主的厂区格局,揭示了旧直隶地区在近代化过程中工业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为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的价值评估提供基础。工业遗产群是针对区域遗产保护的一种新型的保护理念,本文根据《下塔吉尔宪章》、《台北亚洲工业遗产宣言》、《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中对工业遗产价值的认定标准,分析了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的价值定位,为天津工业遗产群的保护和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

薛忠晋,周汉昌,张学俊,高志强,冯巧玲[9](2012)在《一定条件下电压信号与血清蛋白浓度的关系》文中提出背景:蛋白质的定量测定在各个领域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目的:探讨血清蛋白浓度与共振散射光强度的关系。方法:以405nm的激发光波照射在四羧基酞菁锌与血清蛋白混合溶液上,共振散射光在475nm处强度最强,Si-PIN光电探测器把475nm的出射光信号转换成电压信号。结果与结论:实验结果表明,2.0×10-4mol/L四羧基酞菁锌与血清蛋白混合溶液的实验数据在10~50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39,结果满意。

王静[10](2012)在《TiO2纳米管电极光电催化氧化2-硝基酚的研究》文中指出环境污染物2-硝基酚被广泛应用在炸药、杀虫剂、染料、橡胶等工业生产中,由于其苯环结构和硝基的存在而具有很强的毒性和难降解性,对环境造成很大危害。光电催化技术因其较高的降解效率、广阔的前景和环境友好性,在处理有机废水方面备受关注。本文以2-硝基酚为代表物,进行了光电化学处理有机废水方面的基础研究。光电技术的核心问题是电极材料和其制备方法,这是影响电极结构的关键因素,而电极结构又是影响其光电催化性能和稳定性的关键因素。随着光电催化技术的兴起和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新型、清洁、高效的阳极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本文探讨了TiO2纳米管电极的制备方法,并以2-硝基酚为目标污染物,探讨了影响降解的各个因素,得出了最佳的降解条件,评价了电极对有机废水的处理效果。为光电化学技术处理环境污染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本文采用阳极氧化法制备了TiO2纳米管电极,并优化了电极制备条件:电解液配比,氧化电位,氧化时间,温度等。得出制备电极的最佳条件为:溶液为0.15M NH4F+0.5MH3PO4,水:乙二醇的配比为3:7,阳极氧化电位为20V,时间为60min,温度为28℃。热处理是以5℃/min的速率采用程序升温将温度升为500℃,保温3小时,缓慢降至室温,在此条件下制备的TiO2纳米管电极光催化活性最好。分析了TiO2纳米管的生长过程,分为初始氧化膜的形成、多孔氧化膜的形成和多孔氧化膜的稳定生长三个阶段。以0.05mM的2-硝基酚+0.1M的Na2SO4为底液,采用循环伏安法、恒电位计时电流法、交流阻抗法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试所制备电极对2-硝基酚的降解效果。讨论了2-硝基酚初始浓度、Na2SO4浓度、pH、电压、温度和时间对降解效率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2-硝基酚各个浓度下的降解效率0.03mM>0.05mM>0.01mM>0.07mM>0.1mM,电解质Na2SO4各个浓度下的降解效率0.05M>0.15M>0.08M>0.2M>0.1M,各个pH下的降解效率8>10>14>5>1,各个电压下的降解效率1V>0.8V>0.6V>0.4V>0.2V>0V,各个温度下的降解效率28℃>40℃>13℃>50℃。当2-硝基酚浓度为0.03mM,Na2SO4浓度为0.05M,pH为8,电压为0.6V,温度为室温28℃时,90min后降解效率达到100%,显示了TiO2纳米管电极对2-硝基酚良好的光电催化效果。另外,循环伏安法的测试结果还表明,2-硝基酚的降解为不可逆反应。电极的阻抗谱均为一个半圆,表明2-硝基酚的光电催化氧化过程由电荷传质过程控制。最后讨论了2-硝基酚在TiO2纳米管电极上的降解机理。TiO2氧化有机物主要通过产生OH·(自由基)来实现。

二、石家庄市无线电四厂电子仪器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家庄市无线电四厂电子仪器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SnX2(X=S,Se)基光阳极的构建及其光电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半导体光电催化概述
        1.2.1 光电催化基本原理
        1.2.2 光电极材料的基本要求
        1.2.3 光电催化反应过程的影响因素
        1.2.4 光电催化反应过程的主要性能评价参数
        1.2.5 光电催化技术的应用
    1.3 半导体光电极催化效率的增强途径
        1.3.1 形貌及晶面调控
        1.3.2 引入缺陷能级
        1.3.3 异质结体系构建
    1.4 半导体光电催化材料的研究
        1.4.1 光电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
        1.4.2 二硫化锡(SnS_2)光电催化材料介绍及研究进展
        1.4.3 二硒化锡(SnSe_2)光电催化材料介绍及研究进展
    1.5 论文的选题思路、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选题思路
        1.5.2 主要内容
        1.5.3 创新点
    1.6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新颖2D/1D SnS_2 NSs/TiO_2 NTs光阳极增强光捕获和载流子分离效率实现高效光电催化分解水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阳极氧化法制备1D TiO_2 NTs光阳极
        2.2.3 溶剂热法制备2D/1D SnS_2 NSs/TiO_2 NTs光阳极
        2.2.4 光阳极材料特性表征
        2.2.5 光阳极光电性能测试
        2.2.6 光电催化分解水测试
    2.3 结果及讨论
        2.3.1 2D/1D SnS_2 NSs/TiO_2 NTs的形貌、结构及组分表征
        2.3.2 2D/1D SnS_2 NSs/TiO_2 NTs的光吸收特性表征
        2.3.3 光阳极的载流子复合及分离特性研究
        2.3.4 光阳极的光电转换效率及分解水性能测试
        2.3.5 Type-Ⅱ型载流子传输机制及光电催化理论和实验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构建具有强氧化性的阶梯型0D/2D SnO_2 NPs/SnS_2 NSs光阳极及光电催化分解水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溶剂热法制备2D SnS_2 NSs光阳极
        3.2.3 原位氧化法制备0D/2D SnO_2 NPs/SnS_2 NSs光阳极
        3.2.4 0D/2D SnO_2 NPs/SnS_2 NSs光阳极材料表征
        3.2.5 0D/2D SnO_2 NPs/SnS_2 NSs光阳极光电性能测试
        3.2.6 光阳极光电催化分解水性能测试
    3.3 结果及讨论
        3.3.1 光阳极的结构和形貌表征
        3.3.2 光阳极的组分及化学价态表征
        3.3.3 原位氧化机理分析
        3.3.4 光阳极的光学吸收特性表征
        3.3.5 光阳极的荧光及光电性能测试
        3.3.6 SS-400光阳极光电催化分解水
        3.3.7 阶梯型载流子传输机制及光电催化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Al_2O_3 缺陷能级增强Al_2O_3/SnS_2 复合光阳极载流子分离效率及光电催化降解MB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2 光电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光阳极的制备
        4.2.3 催化材料表征
        4.2.4 SnS_2和Al_2O_3/SnS_2 复合光阳极的光电性能测试
        4.2.5 光电催化降解MB评估实验及循环实验
        4.2.6 反应活性物种诱捕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催化材料结构及组份表征
        4.3.2 催化材料形貌特性表征
        4.3.3 催化材料元素组成及化学价态表征
        4.3.4 催化材料光学吸收特性表征
        4.3.5 SnS_2和Al_2O_3/SnS_2 复合光阳极的光电流及阻抗(EIS)测试
        4.3.6 SnS_2和Al_2O_3/SnS_2 复合光阳极光电催化降解MB实验
        4.3.7 活性物种确定及Al_2O_3/SnS_2 光阳极载流子传输和降解机制分析
    4.4 本章小结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高结晶2D SnSe_2/FTO光阳极的制备及光电催化同时降解RhB和 Cr(Ⅵ)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2.2 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高结晶2D SnSe_2/FTO光阳极
        5.2.3 2D SnSe_2/FTO光阳极材料表征
        5.2.4 2D SnSe_2/FTO光阳极光电性能测试
        5.2.5 光电催化同时降解RhB和 Cr(Ⅵ)性能测试
    5.3 结果及讨论
        5.3.1 不同条件下2D SnSe_2/FTO光阳极的结构、组分及形貌表征
        5.3.2 不同条件下2D SnSe_2/FTO光阳极的光学吸收特性表征
        5.3.3 荧光特性及光电性能测试
        5.3.4 光电催化同时降解RhB和 Cr(Ⅵ)混合溶液
        5.3.5 载流子传输机制及光电催化降解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5.5 参考文献
第六章 Se/SnSe_2/TiO_2 多重异质结的构建及光电催化同时降解RhB和 Cr(Ⅵ)对比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6.2.2 改进阳极氧化法制备TiO_2纳米管阵列
        6.2.3 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Se/SnSe_2/TiO_2 多重异质结
        6.2.4 多重异质结光阳极材料表征
        6.2.5 多重异质结光阳极光电性能测试
        6.2.6 光电催化同时降解RhB和 Cr(Ⅵ)性能测试
    6.3 结果及讨论
        6.3.1 多重异质结的结构、形貌及组分表征
        6.3.2 多重异质结的光学吸收特性表征
        6.3.3 多重异质结的荧光及光电性能测试
        6.3.4 光电催化同时降解RhB和 Cr(Ⅵ)混合溶液
        6.3.5 载流子传输机制及光电催化性能增强机理分析
    6.4 本章小结
    6.5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2)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综述
        1.2.1 中国近代工业史的研究进展
        1.2.2 空间人文学的研究进展
        1.2.3 近代工业空间常规路径下的研究不足以及空间人文学视角与方法的引入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界定
    1.5 研究视角与方法解析
        1.5.1 空间人文学的定义
        1.5.2 空间人文学的空间研究范式
    1.6 论文的内容与框架
    1.7 研究资料与方法
        1.7.1 研究资料与数据
        1.7.2 研究方法
    1.8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1840-1949年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与整体分布模式
    2.1 .研究时段的选取
    2.2 研究理论、数据与方法
        2.2.1 地理学第一定律
        2.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3 分析方法
    2.3 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与整体分布模式
        2.3.1 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分期
        2.3.2 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变历程
        2.3.3 中国近代工业的整体地理分布特征与模式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国近代工业产业特征的空间分布——对产品生产、销售、工人劳动、工会等要素的分析
    3.1 研究时段的选取
    3.2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处理
    3.3 1930年代中国工业产业特征的空间分布
        3.3.1 工业部门结构分析
        3.3.2 工业产品生产与销售概况
        3.3.3 工人劳动与收支概况
        3.3.4 工会组织概况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近代工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时空分析——通过典型人物对近代国家工业布局演变的考察
    4.1 研究理论
        4.1.1 工业区位理论
        4.1.2 时空间行为研究
    4.2 中国近代工业布局的主要历程与区位决策群体
    4.3 区位决策代表性人物的选取与工业布局行为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4.3.1 代表性人物的选取
        4.3.2 工业布局行为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4.4 近代工业布局不同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
        4.4.1 政府为投资主体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李鸿章为例
        4.4.2 民间资本开始介入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张謇为例
        4.4.3 民间资本成为近代工业化重要力量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荣氏兄弟为例
    4.5 小结
第五章 近代工业转型与区域工业经济空间重构——鲁中、鲁东工业集聚区个案研究
    5.1 研究区域与研究时段的选取
        5.1.1 研究区域
        5.1.2 研究时段的选取
    5.2 山东工业经济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5.3 从传统手工业到近代工业山东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5.3.1 清时期山东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5.3.2 民国时期山东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5.4 小结
第六章 近代工业发展与区域城市空间结构变迁——旧直隶工业集聚区个案研究
    6.1 研究区域
    6.2 近代工业发展与旧直隶城市群体空间结构变迁
        6.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6.2.2 清时期直隶城市群的空间格局
        6.2.3 民国时期直隶城市群的空间格局
        6.2.4 近代工业对直隶城市群体空间格局的影响
    6.3 近代工业发展与城市外部、内部空间结构变迁——天津个案研究
        6.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6.3.2 天津近代各时期的工业发展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6.3.3 天津近代工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拓展
        6.3.4 天津近代城市规划中的工业空间及其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国近代工业数据基础平台构建的技术方案
    一、建设目的与意义
    二、参考的标准规范
    三、技术架构
    四、建设方案
        (一)中国近代工业历史地理数据库建设
        (二)中国近代工业信息管理系统开发
附录B 本文研究成果运用于中国近代工业遗产历史价值分析的初步尝试
    一、全国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工业遗产历史价值的初步分析
    二、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的进一步解读
        (一)山东近代工业化进程中各时期留存的工业遗产
        (二)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时间分布分析
        (三)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行业分布与产业链关系分析
        (四)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空间格局分析
        (五)小结
附录C 中国近代重要工业厂、矿名录整理表
附录D 1930年代中国工业产业特征数据
    D-1省级一级工业行业职工人数整理表
    D-2市县级一级行业厂数、资本总数、工人人数、产品总值整理表
    D-3主要城市工会数量及会员人数整理表
附录E 山东省工业贸易联系数据
    E-1方志中出现的部分工业贸易联系数据整理
    E-2《中国实业志·山东省》中出现的主要工业贸易联系数据整理
附录F 天津近代重要工业企业名录整理表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发表的论文
    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3)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国工业遗产的整体情况仍未可知
        1.1.2 城市化高速发展与工业遗产保护的矛盾
        1.1.3 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研究的缺失
    1.2 研究对象
        1.2.1 中国工业遗产
        1.2.2 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
    1.3 国内外既往研究综述
        1.3.1 国外综述
        1.3.2 国内综述
        1.3.3 既往研究的经验与问题
    1.4 研究问题及解决途径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1.7 研究创新及未尽事宜
        1.7.1 研究创新之处
        1.7.2 研究未尽事宜
第二章 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
    2.1 体系结构总述
        2.1.1 体系建立依据
        2.1.2 体系的总体结构
        2.1.3 体系应用技术介绍
        2.1.4 对我国未来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工作实施的讨论
    2.2 国家层级标准研究
        2.2.1 信息采集标准
        2.2.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2.3 城市层级标准研究
        2.3.1 信息采集标准
        2.3.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2.4 遗产本体层级标准研究
        2.4.1 信息采集标准
        2.4.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2.4.3 信息模型标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家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全国工业遗产为例
    3.1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的实施
        3.1.1 信息采集标准
        3.1.2 信息采集的实施及成果
    3.2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3.2.1 全国工业遗产GIS数据库建构
        3.2.2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3.3 基于GIS的我国工业遗产现状分析研究
        3.3.1 全国工业遗产总体情况分析研究
        3.3.2 我国行政区层面的工业遗产分布研究
        3.3.3 基于我国工业发展史的时空分布研究
        3.3.4 基于行业类型的空间分布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为例
    4.1 天津市工业遗产普查的实施
    4.2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4.2.1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GIS数据库建构
        4.2.2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文件数据库建构
        4.2.3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建构
    4.3 基于GIS的天津工业遗产分析及廊道规划研究
        4.3.1 天津工业遗产总体分析研究
        4.3.2 天津工业遗产廊道规划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遗产本体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为例
    5.1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信息采集的实施
        5.1.1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简介
        5.1.2 信息采集的实施
    5.2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产本体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5.2.1 GIS数据库框架建构
        5.2.2 文件数据库的建构
        5.2.3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产本体信息管理系统的建构
    5.3 GIS在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保护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5.3.1 基于时态GIS的大沽船坞历史沿革探究
        5.3.2 基于GIS技术的价值评估研究
        5.3.3 GIS技术指导下的保护规划编制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遗产本体层级BIM信息模型建构及应用研究--轮机车间、甲坞及设备为例
    6.1 工业遗产领域BIM技术工作流程研究
    6.2 轮机车间、甲坞及设备的信息采集与处理
    6.3 BIM信息模型建构研究
        6.3.1 轮机车间BIM信息模型的建构研究
        6.3.2 甲坞BIM信息模型的建构研究
        6.3.3 BIM在工业设备遗产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6.4 建筑遗产修缮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6.4.1 Revit自带功能在工业遗产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与弊端
        6.4.2 建筑遗产修缮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
        6.4.3 轮机车间残损信息管理研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未来展望
    7.1 本研究内容总结
    7.2 本研究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参考文献
本人学术成果
鸣谢
附录A 中国工业遗产名录(笔者编制,截至2018年6月1 日)
附录B 国内外工业(文化)遗产普查表汇编
    附录B-1《世界遗产名录》遗产申报材料
    附录B-2 英国IRIS调查表
    附录B-3 美国HABS调查表
    附录B-4 美国HAER调查表
    附录B-5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
    附录B-6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登记表
    附录B-7 北京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8 上海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9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10 济南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11 南京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C 中国工业遗产普查表(笔者编制)
    附录C-1《中国工业遗产普查表(2018 年试行版)》
    附录C-2 普查表填写规范
        (1)封面
        (2)基本信息
        (3)生产工业流程
        (4)重要建构筑物遗产
        (5)重要设备遗产
        (6)测绘图
        (7)照片
        (8)参考文献和其他信息
    附录C-3 中国工业遗产编号索引
    附录C-4 《中国工业遗产行业名称及代码表(2018 版)》
附录D 工业遗产本体层级信息采集表(笔者编制)
    附录D-1 《工业遗产历史环境调查表》
    附录D-2 《工业建构筑物残损信息调查表》
    附录D-3 《工业遗产设备信息调查表》
    附录D-4 《三维激光扫描站位记录表》
    附录D-5 《工业遗产本体层级文献资料登记表》
    附录D-6 《生产工艺流程登记表》
附录E 工业遗产相关行业类型列表翻译及整理
    附录E-1 英国IRIS工业遗产普查表附录I工业行业类型
    附录E-2 1936 年中华民国《实业部月刊》工业分类[105]
    附录E-3 1982 年版《中国统计年鉴》中工业分类
    附录E-4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3-1984》
附录F 各层级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框架标准(笔者编制)
    附录F-1 国家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附录F-2 城市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附录F-3 遗产本体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附录F-4 遗产本体层级文件数据库框架
附录G 工业遗产BIM信息模型标准化族库(笔者编制)
附录H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保护规划成果展示(笔者参与)
附录J 轮机车间主要残存信息汇总(笔者编制)

(5)有机磷敏感材料的制备及气敏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有机磷化合物
        1.2.1 农用有机磷试剂
        1.2.2 有机磷神经战剂
    1.3 有机磷化合物常用检测技术
        1.3.1 化学比色法
        1.3.2 色谱-质谱法
        1.3.3 离子迁移谱法
        1.3.4 红外光谱法
        1.3.5 火焰光度法
        1.3.6 压电式化学传感器技术
    1.4 有机磷敏感材料的研究概述
        1.4.1 聚合物有机磷敏感材料
        1.4.1.1 线性聚合物敏感材料
        1.4.1.2 超支聚合物敏感材料
        1.4.1.3 笼型聚合物敏感材料
        1.4.2 有机小分子敏感材料
        1.4.3 无机敏感材料
    1.5 论文的选题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化学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与系统实验方法
    2.1 化学传感器
        2.1.1 化学传感器的定义
        2.1.2 化学传感器的分类
    2.2 石英晶体微天平传感器(QCMs)
        2.2.1 压电效应
        2.2.1.1 压电效应的分类
        2.2.1.2 压电材料
        2.2.2 QCM器件的结构
        2.2.3 QCM器件的工作原理
    2.3 声表面波传感器(SAWs)
        2.3.1 SAW器件的结构
        2.3.2 SAW器件的工作原理
    2.4 叉指换能器传感器(IDTs)
    2.5 实验测试系统
        2.5.1 有机磷毒剂模拟剂的选择
        2.5.2 有机磷测试系统
        2.5.2.1 实验测试仪器与试剂
        2.5.2.2 QCM传感器测试系统
        2.5.2.3 叉指换能器型传感器测试系统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机磷敏感材料的分子设计
    3.1 有机磷敏感材料的基本要求
    3.2 聚合物有机磷敏感材料的基本要求
        3.2.1 聚合物敏感材料的基本要求
        3.2.2 聚合物有机磷敏感材料的分子设计
        3.2.2.1 敏感官能团的选择
        3.2.2.2 基底材料的选择
    3.3 有机磷敏感材料的分子设计
        3.3.1 敏感材料的分子设计
        3.3.1.1 线性聚合物敏感材料
        3.3.1.2 导电聚合物敏感材料
        3.3.1.3 有机小分子敏感材料
        3.3.2 合成路线的设计
        3.3.2.1 合成反应机理
        3.3.2.2 合成路线设计
第四章 线性聚合物有机磷敏感材料的制备及其敏感性研究
    4.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1.1 实验试剂
        4.1.1.1 主要试剂及来源
        4.1.1.2 试剂的纯化
        4.1.2 实验仪器与装置
        4.1.2.1 实验仪器
        4.1.2.2 实验装置
    4.2 含酚硅氧烷聚合物的合成
        4.2.1 烯丙基苯醚的合成
        4.2.2 2-烯丙基苯酚的合成
        4.2.3 含苯酚硅氧烷聚合物的合成
    4.3 三氟甲基取代酚硅氧烷聚合物的合成
        4.3.1 三氟甲基取代苯基烯丙基醚的合成
        4.3.2 三氟甲基取代烯丙基苯酚的合成
        4.3.3 三氟甲基取代酚硅氧烷聚合物的合成
    4.4 二(三氟甲基)取代酚硅氧烷聚合物的合成
        4.4.1 二(三氟甲基)取代苯基烯丙基醚的合成
        4.4.2 二(三氟甲基)取代基烯丙基苯酚的合成
        4.4.3 二(三氟甲基)取代酚硅氧烷聚合物的合成
    4.5 六氟异丙醇取代酚硅氧烷聚合物的合成
    4.6 三氟异丙醇取代酚硅氧烷聚合物的合成
    4.7 实验结果与讨论
        4.7.1 聚合物敏感材料的合成工艺研究
        4.7.1.1 含酚硅氧烷聚合物的制备工艺研究
        4.7.1.2 三氟甲基取代酚硅氧烷聚合物的制备工艺研究
        4.7.1.3 二(三氟甲基)取代酚硅氧烷聚合物的制备工艺研究
        4.7.1.4 六氟异丙醇取代酚硅氧烷聚合物的制备工艺研究
        4.7.1.5 三氟异丙醇取代酚硅氧烷聚合物的制备工艺研究
        4.7.2 聚合物敏感材料的结构表征
        4.7.2.1 含酚硅氧烷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4.7.2.2 三氟甲基取代酚硅氧烷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4.7.2.3 二(三氟甲基)取代酚硅氧烷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4.7.2.4 六氟异丙醇取代酚硅氧烷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4.7.2.5 三氟异丙醇取代酚硅氧烷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4.7.3 聚合物敏感材料的有机磷敏感性研究
        4.7.3.1 含酚硅氧烷聚合物的敏感性
        4.7.3.2 三氟甲基取代酚硅氧烷聚合物的敏感性
        4.7.3.3 二(三氟甲基)取代酚硅氧烷聚合物的敏感性
        4.7.3.4 六氟异丙醇取代酚硅氧烷聚合物的敏感性
        4.7.3.5 三氟异丙醇取代酚硅氧烷聚合物的敏感性
        4.7.4 聚合物敏感材料的选择性的研究
        4.7.4.1 含酚硅氧烷聚合物的选择性
        4.7.4.2 三氟甲基取代酚硅氧烷聚合物的选择性
        4.7.4.3 二(三氟甲基)取代酚硅氧烷聚合物的选择性
        4.7.4.4 六氟异丙醇取代酚硅氧烷聚合物的选择性
        4.7.4.5 三氟异丙醇取代酚硅氧烷聚合物的选择性
        4.7.5 聚合物敏感机理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导电聚合物有机磷敏感材料的制备及其敏感性研究
    5.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1.1 实验试剂
        5.1.1.1 主要试剂及来源
        5.1.1.2 试剂的纯化
        5.1.2 实验仪器与装置
        5.1.2.1 实验仪器
        5.1.2.2 实验装置
    5.2 3,4-二(羟乙基)噻吩聚合物的合成
        5.2.1 3,4-二(溴化镁)噻吩的合成
        5.2.2 3,4-二(羟乙基)噻吩的合成
        5.2.3 3,4-二(羟乙基)噻吩聚合物的合成
    5.3 二羟基取代噻吩聚合物的合成
        5.3.1 3,4-乙撑二氧噻吩聚合物的合成
        5.3.2 二羟基取代噻吩聚合物的合成
    5.4 苯胺类聚合物敏感材料的合成
        5.4.1 苯胺聚合物的电化学合成
        5.4.2 邻氨基苯酚聚合物的电化学合成
        5.4.3 邻氨基苯酚-苯胺共聚合物的电化学合成
    5.5 实验结果与讨论
        5.5.1 聚合物敏感材料的合成工艺研究
        5.5.1.1 3,4-二(羟乙基)噻吩聚合物的制备工艺研究
        5.5.1.2 二羟基取代噻吩聚合物的制备工艺研究
        5.5.1.3 苯胺类聚合物敏感材料的电化学合成工艺与表征
        5.5.2 聚合物敏感材料的结构表征
        5.5.2.1 3,4-二羟乙基噻吩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5.5.2.2 二羟基取代噻吩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5.5.3 聚合物敏感材料的有机磷敏感性研究
        5.5.3.1 3,4-二羟乙基噻吩聚合物的敏感性
        5.5.3.2 二羟基取代噻吩聚合物的敏感性
        5.5.3.3 苯胺类聚合物敏感材料的敏感性
        5.5.4 聚合物敏感机理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有机小分子有机磷敏感材料的制备及其敏感性研究
    6.1 实验试剂与仪器
        6.1.1 实验试剂
        6.1.1.1 主要试剂及来源
        6.1.1.2 试剂的纯化
        6.1.2 实验仪器与装置
        6.1.2.1 实验仪器
        6.1.2.2 实验装置
    6.2 六氟异丙醇取代苯萘硅烷的合成
        6.2.1 2-(溴化甲基锌)萘的合成
        6.2.2 二(萘-2-甲基)硅烷的合成
        6.2.3 苯萘取代硅烷的合成
        6.2.4 六氟异丙醇取代苯萘硅烷的合成
    6.3 六氟异丙醇取代四苯基硅烷的合成
    6.4 六氟异丙醇取代六苯基环三硅氧烷的合成
    6.5 六氟异丙醇取代八苯基环四硅氧烷的合成
    6.6 实验结果与讨论
        6.6.1 小分子敏感材料的合成工艺研究
        6.6.1.1 六氟异丙醇取代苯萘硅烷的制备工艺研究
        6.6.1.2 六氟异丙醇取代四苯基硅烷的制备工艺研究
        6.6.1.3 六氟异丙醇取代六苯基环三硅氧烷的制备工艺研究
        6.6.1.4 六氟异丙醇取代八苯基环四硅氧烷的制备工艺研究
        6.6.2 小分子敏感材料的结构表征
        6.6.2.1 六氟异丙醇取代苯萘硅烷的结构表征
        6.6.2.2 六氟异丙醇取代四苯基硅烷的结构表征
        6.6.2.3 六氟异丙醇取代六苯基环三硅氧烷的结构表征
        6.6.2.4 六氟异丙醇取代八苯基环四硅氧烷的结构表征
        6.6.3 小分子敏感材料的有机磷敏感性研究
        6.6.3.1 六氟异丙醇取代苯萘硅烷的敏感性
        6.6.3.2 六氟异丙醇取代四苯基硅烷的敏感性
        6.6.3.3 六氟异丙醇取代六苯基环三硅氧烷的敏感性
        6.6.3.4 六氟异丙醇取代八苯基环四硅氧烷的敏感性
        6.6.4 有机小分子材料敏感机理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1.1 线性聚合物有机磷敏感材料的制备及其敏感性研究
        7.1.2 导电聚合物有机磷敏感材料的制备及其敏感性研究
        7.1.3 小分子有机磷敏感材料的制备及其敏感性研究
    7.2 前景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基于技术创新的中小企业转型与成长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 论文的思路、内容与主要研究框架
        1-3-1 论文的研究框架
        1-3-2 论文的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转型必要性
    §2-1 中小企业的概念及特征
        2-1-1 中小企业概念的界定
        2-1-2 中小企业的特征
    §2-2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2-2-1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进程
        2-2-2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2-3 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转型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必要性
第三章 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征与比较
    §3-1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概念及特征
        3-1-1 科技型中小企业概念的界定
        3-1-2 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征
    §3-2 科技型中小企业与传统中小企业的比较分析
第四章 中小企业转型及成长过程情景模式
    §4-1 中小企业转型及成长过程情景模式
        4-1-1 新企业形成阶段
        4-1-2 企业主导产品研发阶段
        4-1-3 企业主导产品产业化阶段
        4-1-4 企业蜕变阶段
        4-1-5 基于技术创新的中小企业转型与成长情景模式图
    §4-2 成长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4-2-1 新企业形成阶段影响因素
        4-2-2 企业主导产品研发阶段影响因素
        4-2-3 企业主导产品产业化阶段影响因素
        4-2-4 企业蜕变阶段影响因素
    §4-3 实例分析
        4-3-1 典型企业基本情况
        4-3-2 新企业形成阶段情况
        4-3-3 企业主导产品研发阶段情况
        4-3-4 企业主导产品产业化阶段情况
        4-3-5 案例小结
第五章 对策与建议
    §5-1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升
        5-1-1 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不断提升现有人才技术水平
        5-1-2 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机制
        5-1-3 建设仪器设备公共平台,提升企业技术设备水平
        5-1-4 加强科技信息平台建设,形成资源共享的科技创新网络
    §5-2 企业创新外部支撑系统的建立
        5-2-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优惠政策力度,重在落实
        5-2-2 建立并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5-2-3 建立并完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5-2-4 解放思想,从转变政府职能出发,改善政府管理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
        5-2-5 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推动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亚洲工业遗产亟待保护
        1.1.2 快速城市化催生大量工业遗存
        1.1.3 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存在矛盾
    1.2 研究综述
        1.2.1 工业遗产的相关研究
        1.2.2 旧直隶工业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意义
        1.3.1 近代史的需要
        1.3.2 城市史及建筑史的需要
        1.3.3 工业遗产保护的需要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主要内容
        1.4.3 概念界定
    1.5 研究的方法与结构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结构
    1.6 创新之处与未尽事宜
        1.6.1 创新之处
        1.6.2 未尽事宜
第二章 中国潜在近代工业遗产群
    2.1 近代中国工业发展历程
        2.1.1 萌芽时期——清末洋务运动时期
        2.1.2 兴盛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时期
        2.1.3 衰退时期——工厂内迁时期
    2.2 中国潜在的近代工业遗产群分布
        2.2.1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工业遗产群
        2.2.2 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工业遗产群
        2.2.3 以济南为中心的胶东工业遗产群
        2.2.4 以重庆为中心的川西工业遗产群
        2.2.5 以武汉为中心的鄂湘赣工业遗产群
        2.2.6 以广州为中心的粤闽工业遗产群
    2.3 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
        2.3.1 发展脉络
        2.3.2 调查方法
        2.3.3 构成分析
        2.3.4 特征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器物的引进:军工产业链
    3.1 军火制造——天津机器局
        3.1.1 水运便利促进工业萌芽
        3.1.2 生产设备的引进与输出
        3.1.3 建筑形式与空间布局
    3.2 能源提供——开滦煤矿
        3.2.1 开滦煤矿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2.2 原煤开采技术的发展
    3.3 运输变革——铁路的诞生
        3.3.1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角力
        3.3.2 中国铁路先驱——金达技师
        3.3.3 铁路控制权的争夺
        3.3.4 铁路附属设施
    3.4 建筑材料——启新洋灰公司
        3.4.1 启新公司建造始末
        3.4.2 核心工艺——“二磨一烧”
        3.4.3 绅商集团的代表——周学熙
    3.5 小结
第四章 技术的引进:纺织产业链
    4.1 棉纺准备——棉纺工业
        4.1.1 工艺流程
        4.1.2 案例——恒源纱厂
    4.2 棉纺成品——织布工业
        4.2.1 工艺流程
        4.2.2 案例——天津第三棉纺织厂
    4.3 毛纺准备——毛纺工业
        4.3.1 工艺流程
        4.3.2 案例——东亚毛纺厂
    4.4 毛纺成品——地毯工业
        4.4.1 工艺流程
        4.4.2 案例——仁立毛纺厂
    4.5 锦上添花——印染工业
        4.5.1 工艺流程
        4.5.2 案例——东亚毛纺厂印染部
    4.6 其他纺织工业
    4.7 小结
第五章 技术的创新:化工产业链
    5.1 海盐资源——塘沽盐田
        5.1.1 滩晒技术的应用
        5.1.2 机器设备的分类
    5.2 化工原料——久大精盐
        5.2.1 精盐提纯技术的提高
        5.2.2 精英阶层的崛起
        5.2.3 私人研究团体发轫
    5.3 化工基础——永利碱厂
        5.3.1 历史发展脉络
        5.3.2 厂区空间布局
        5.3.3 制碱技术探索
        5.3.4 工业厂房分类
    5.4 其他化学工业
        5.4.1 制革业
        5.4.2 制皂业
        5.4.3 火柴业
        5.4.4 玻璃业
    5.5 小结
第六章 工业的基础:公用设施
    6.1 水运枢纽的形成
        6.1.1 码头——城市中心南移
        6.1.2 桥梁——海河两岸连结
    6.2 华洋之间的博弈
        6.2.1 天津自来水公司
        6.2.2 济安自来水公司
    6.3 电力设施的引入
        6.3.1 工厂动力提供——发电厂
        6.3.2 公共性的引入——有轨电车
    6.4 金融币制的改革
        6.4.1 新式造币厂诞生
        6.4.2 机器设备与工艺
        6.4.3 造币厂建筑形式
    6.5 小结
第七章 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价值评价与保护方法
    7.1 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价值评价
        7.1.1 历史重要性
        7.1.2 工业设备与技术
        7.1.3 建筑设计与建造技术
        7.1.4 文化与情感认同、精神激励
        7.1.5 推动地方社会发展
        7.1.6 重建、修复及保存状况
        7.1.7 地域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
        7.1.8 其他评价因子
    7.2 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保护方法
        7.2.1 工业遗产群保护方法
        7.2.2 工业遗产产业链保护方法
        7.2.3 工业遗产点保护方法
    7.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天津工业大事记
    附录二 天津显着工业列表
    附录三 直隶工业遗产目录
    附录四 机器局生产技术及产品
    附录五 唐山工厂员工于1909年寄给金达的信
    附录六 天津碱厂的生产工艺
    附录七 天津碱厂保护事记
    附录八 其他工业
    附录九 民族工业中的中国工程师
    附录十 洋务运动时期的外国技师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一定条件下电压信号与血清蛋白浓度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分子结构
    2.2 实验数据处理
3 结论

(10)TiO2纳米管电极光电催化氧化2-硝基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光电化学氧化技术在处理有机废水中的应用
    1.3 电极材料的发展及化学修饰电极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阳极氧化法制备 TiO2纳米管电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iO_2电极光电催化降解 2-硝基酚的循环伏安法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2-硝基酚降解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TiO_2电极光电催化降解 2-硝基酚的交流阻抗法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本文总结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石家庄市无线电四厂电子仪器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SnX2(X=S,Se)基光阳极的构建及其光电催化性能研究[D]. 穆江龙. 西北大学, 2020(01)
  • [2]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D]. 刘静. 天津大学, 2019(06)
  • [3]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D]. 张家浩. 天津大学, 2018(06)
  • [4]立足市场,争做行业领跑者——访石家庄数英仪器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邓志成先生[J]. 贾静.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 2013(09)
  • [5]有机磷敏感材料的制备及气敏特性研究[D]. 黄嘉. 电子科技大学, 2012(12)
  • [6]基于技术创新的中小企业转型与成长过程研究[D]. 谭鑫. 河北工业大学, 2008(08)
  • [7]1991年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及行业50家评价(一)[J]. 方宇. 管理世界, 1992(04)
  • [8]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研究[D]. 闫觅. 天津大学, 2015(08)
  • [9]一定条件下电压信号与血清蛋白浓度的关系[J]. 薛忠晋,周汉昌,张学俊,高志强,冯巧玲.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33)
  • [10]TiO2纳米管电极光电催化氧化2-硝基酚的研究[D]. 王静. 曲阜师范大学, 2012(03)

标签:;  ;  ;  ;  

石家庄无线电四厂电子仪器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