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语中的机智、风趣与幽默(论文文献综述)
皮珍妮[1](2021)在《陈细怪故事喜剧美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赵冬旭[2](2021)在《中西比较视域下的丁西林剧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丁西林身为物理教授,却凭借独树一帜的话剧作品赢得了知识分子读者/观众的普遍青睐,无疑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一个值得研究的个案。本文以丁西林剧作在英语世界的研究以及中西论者之间的对话为切入点,通过对史料的爬梳、中西文献的对比、文本的细读,重新定位丁西林剧作在中国早期话剧史中的具体坐标,考察中西文化对丁西林创作的影响,探究历史语境下丁西林的创作动机和策略、美学倾向、编剧技法和语言主张。通过对艺术形式的革新,他创作了具有现代特征和丰厚艺术价值的作品,为中国现代戏剧,尤其是早期话剧建立了全新的创作模式(pattern)。论文由六部分构成:绪言部分首先对研究对象丁西林予以简要介绍。在厘清国内外研究现状后,提出本文的核心问题:英语世界高度认可丁西林剧作的原因为何?丁西林剧作的哪些艺术特征具有创新意义,并如何起到了范本的作用?继而陈述本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意义与创新之处。第一章探讨英语世界对丁西林剧作的接受。自20世纪30年代至今,英语世界不断有人在介绍、翻译、研究、甚至搬演他的剧作。无论是专题论文还是戏剧史,大都强调作家通过采用文雅的语言,融合唯美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喜剧形式,使作品拥有了独特而隽永的艺术价值。中外论者对丁西林剧作的评价有别,体现了美学观念和理论体系上的差异,从而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形式与语言也具有足以建构戏剧范式的重要性。第二章探讨丁西林在中西文化双重影响下的美学主张和戏剧策略,以及他在中国早期话剧史上的作用。对比中西戏剧史会发现,中国早期新剧转向以知识精英主导的“爱美剧”,和19世纪欧洲情节剧过渡到现实主义戏剧的历史如出一辙,这其中既有西学东渐的作用,又有戏剧发展、更迭的历史必然性。丁西林及其社团同人都是学贯中西的现代知识分子,作为业余爱好者进入新剧场域。他们再三申明审美愉快与艺术形式的重要性,是为了厘正前期新剧对高台教化的过分强调。因此他们另辟蹊径,提出了以知识分子为潜在观众/读者群的新剧策略,并在此框架下探索新的戏剧主题、形式与舞台实践。第三章探讨丁西林对西方编剧技法和喜剧精神的移植和改造。丁西林在编剧上融合了西方近现代戏剧的技巧和本土化的主题与素材,以吸引知识阶层观众/读者的兴趣。他以戏剧的暗示性和情境为关键突破点,并适当“留白”以调动观众/读者的能动性,从而建立起了一种以形式为重、内容居次的编剧模式。此外,他对乔装扮演技巧的反复运用,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人类的游戏天性和男性的欲望,这为“涕泪交零”的现代戏剧带来了一丝珍贵的愉悦。其喜剧传达出温和而折衷的精神,又和英国风俗喜剧的强烈讽刺精神有着很大不同。第四章探讨丁西林对语言结构和文体风格所做的革新与调和。他始终致力于探索一种整合了文言与白话、中英语法的白话文,它既比纯粹口语更书面文雅,又比传统文言文更加活泼且更加具有日常口语化特征。同时,他用意义丰裕、富于美感的语言构建多重的意义,增添了剧本本身的文学维度,也重现了修辞的价值。因此,其戏剧语言呈现出文学化的、跨文化的、现代性的特征,引领了风靡一时的“西林风”。处女作《一只马蜂》实际上可被视作作家对其白话文试验的一个讽喻,也是其“西林风”戏剧创作的开拓之作。最后,结语部分指出,通过对编剧技法与语言风格的不断钻研和探索,丁西林创作出了具有技巧性、游戏性、杂糅性和现代性的戏剧,为中国现代戏剧,尤其是早期话剧提供了新的创作范本与模式。在以高台教化的戏剧观为主流的时代,丁西林践行了与众不同的美学与戏剧理念,其作品是独立自足、精雕细琢的艺术,而非“主义”和“思想”的附庸。这构成了其剧作的内容狭窄化和受众局限性,但也造就了英语世界对他的高度肯定。如果说还有评论家困扰于如何从丁西林的剧作中发掘出深刻的社会立意,那么,本文希望能够证明它们在艺术形式上的革新,就已经蕴蓄了独特的美学价值,为中国戏剧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郭关琼[3](2021)在《新世纪以来“康巴作家群”小说中的藏地书写研究》文中认为“康巴作家群”是近年来产生较大影响力的一个作家群体,该作家群以书写康巴地域为主要任务,他们的作品表达了康巴藏地的人文精神风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上世纪80年代康巴作家的书写在文坛引起了巨大反响,但作为一个群体自觉性地首次集体亮相却是在2012年。作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群体性文学现象,他们的创作具有何种特征,他们表达的藏地景观是何种面貌,他们以何种视角进行康巴藏地人民生活的观照,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讨。“康巴作家群”包括意西泽仁、亮炯·朗萨、江洋才让、格绒追美、列美平措、达真、嘎子、尹向东、泽仁达娃等作家在内。本文旨在以格绒追美、达真、嘎子、尹向东、泽仁达娃、阿琼等人在新世纪以来发表的书写康巴藏地的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挖掘他们对书写内容的共同选择、在创作方法中展现出的共同特征、小说语言风格的相通之处和精神审美向度的共同维度,从而呈现出该作家群体的群体特征。同时,因为作家们创作特质上的差异性,文中也对个体作家的创作进行同中有异的具体分析。本论文主要分四章进行“康巴作家群”小说中藏地书写的研究。第一章分析作家群小说中的主要书写内容,他们的小说从康巴的地域特征、历史神话、英雄传奇等众多的题材中挖掘康巴精神风貌,以表达康巴地域特征和人文风情作为共同的书写对象。第二章具体分析“康巴作家群”在书写藏地的过程中运用的写作技巧,探究在作家群中具有群体特征的写作特色,向摄影借鉴、复调叙事、象征与隐喻、从点到面等创作技巧在新世纪以来“康巴作家群”的藏地书写中被普遍运用。第三章分析“康巴作家群”创作中的语言特色,康巴藏地民族风情浓厚,诗意语言与诙谐幽默的语言的运用,使得藏地书写别具特色。第四章探寻在藏地书写的过程中该作家群所共有的美学追求。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多元文化的交汇使得康巴历史文化极具包容性,也使得“康巴作家群”的藏地小说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审美观照。因此,对新世纪以来“康巴作家群”的藏地书写进行研究既有利于观照“康巴作家群”的群体特征,探寻“康巴作家群”创作中的美学追求,又有利于丰富当代藏地文学的研究。
裴红幸[4](2020)在《汉越俚语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俚语(Slang)是指民间非正式、较口语化的词语,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通俗易懂顺口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长期以来,汉、越俚语对比并未得到语言学者的应有关注,关于汉、越俚语研究的书籍、资料目前仍然比较稀缺。正因为如此,本人以“汉、越俚语比较研究”为题开展分析和研究。汉、越俚语的共同点有:首先,从语音来看,汉、越俚语的音节结构有很多相同之处。如汉、越俚语的音节结构都有单音节、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五音节等几种主要形式;其次,从分类来看,汉、越俚语的分类都有音节构成分类和内容分类;最后,在表达方面,越南俚语借鉴了大量汉语因素,融合到自身的文化血脉与基因当中,使之发展出全新的自我特色。汉、越俚语的不同点有:首先,在语法结构方面,汉语俚语里很多不好的事物都可以变成骂人的载体,如:书呆子、垃圾、贼等。但是越南语俚语的结构是“??+X”(东西+X)(其中X指被骂者的缺点);其次,在分类方面,汉、越俚语的分类大致一样,但是小类里面的内容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再次,在构成方面,汉语俚语中的大部分来源于社会方言和社会流行语,而越南语俚语中的大部分来源于原有词语的词义改变;最后,在语义表达方面,汉语俚语的语义表达主要有字义与实义、本义与喻义、并义与偏义的特点,而越南语俚语的语义表达的主要特点是多义性和转义性。汉、越俚语之间之所以有诸多共同点和不同点,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俚语产生于现实的生活,是人类思维的表现。中国和越南山水相连,在历史上有过频繁的人类活动交往和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另一方面,俚语是各自国家的历史性、文化性和民族性的真实反映,有各自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历程,从而产生了各自的特色。论文的目的在于通过汉越俚语的比较研究,一方面为相关学者和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素材、线索和思路,以便揭示中国和越南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习汉语的越南学生进一步了解汉语俚语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排除使用俚语的过程当中所遇到的种种障碍,减少文化冲突,使他们能够增强学习汉语的兴趣,并自如地运用汉语俚语。
刘自晖[5](2020)在《华春莹外交话语的得体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言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进行交流沟通、达情表意的一种交际工具。我们研究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语言与言语,不仅要关注日常生活的言语行为,更要重视政治生活中规范得体的语言现象。外交话语作为政治性话语,随着我国国力增强,国际交流不断增多,政治话语不断得到重视;而外交官代表着国家形象,传递着中国声音,是我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华春莹作为现任外交部发言人中唯一的女性发言人,自2012年11月担任新闻司副司长起,因其端庄沉稳的个人形象和得体大方的语言表达,赢得各界关注。在新闻发布会上,华春莹不卑不亢,十分从容地应对各种提问,这与其得体的语言表达密不可分,这与王希杰先生在谈及得体性原则时提到“语言材料对语言环境的适应程度”的观点相符,说明了得体性在言语交际中的重要性。因而,本文以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的外交发言实录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话语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透过华春莹在新闻发布会中的答记者问探究其言语与副语言的得体之处,力求深入发掘华春莹外交发言的语言材料,深化言语得体性的认识和应用,深刻揭示其中习焉不察的语言规律,愿能总结和传承新时代优秀的外交文化,为丰富语言研究增添一砖一瓦。本文主要有引言、主体、结语三大部分。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缘起与意义,综述了前人关于得体性、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及外交话语等研究成果,具体说明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语料来源等问题。主体部分,本文分为四章,分别从概念的界定、华春莹外交话语中的言语特点、华春莹外交话语中的副语言特点、华春莹外交话语中言语与副语言的共性特征与个性特征等进行论述,进而探究华春莹外交话语的得体性特征。第一章是本文重要概念的界定。主要界定的是得体性、言语的得体性与副语言的得体性等概念。第二章探究的是华春莹外交话语中的言语特点,主要从丰富与简约、直接与委婉两大方面论述华春莹外交话语的得体性。其中,丰富与简约指的是华春莹外交话语中主题的多元与同一、表达的多样与浅易;华春莹外交话语中的直接与委婉,是从直接方式、委婉方式、直接与委婉交汇使用等方面展开说明。第三章探究的是华春莹外交话语中的副语言特点,主要是从语音特点与服饰特点两大角度阐明华春莹外交话语的得体性。语音特点是从语音特质、语音分隔、语音分隔这三个角度进行说明,具体到描写语速、笑声、停顿等。服饰特点是从服装款式与色彩协调、配饰装点与整体协调以及服饰与身份、气质协调这三方面进行说明,具体到描写服饰的色彩、款式与整体搭配等。第四章探究的是华春莹外交话语中言语与副语言的共性特征与个性特征。华春莹外交话语中言语的共性特征是鲜明的立场、严谨的逻辑、精准的语言,个性特征是刚柔并济、善用修辞、风趣幽默;华春莹外交话语中副语言的共性特征是得当的停顿、合乎语境的目光接触与手势语、简洁大方的服装款式与朴素单纯的服饰色彩,个性特征是恰到好处的笑声、亲切活泼的语气词、庄重时尚的服饰等。由华春莹外交话语的得体性研究得出结论,外交话语得体性特征是始终维护国家利益,统一多变,灵活多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语部分,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本文概括华春莹的言语、副语言与当时语境切合,与华春莹本人的社会角色、个人气质贴合,及其穿着服饰之间配合等,并指出本文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李家璇[6](2020)在《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的感染力? ——基于M中学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参与度不高似乎是思想政治课的常态。但在一次校际同课异构活动中,一位教师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令人印象深刻,相较而言,另一位教师略显平淡。为何同样的教学内容、同套教学设计,不同教师授课,学生反应千差万别,经过分析,关键在于教学语言是否有感染力。本文采用行动研究法,共开展三轮行动研究。第一轮行动研究通过对M中学思想政治课全体教师、学生代表的访谈和对教学实录的观察,诊断出思想政治课教师除声音小、语速快之外,还存在教学语言使用缺乏科学性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普通话发音、专业术语表达缺乏规范性,教学语言缺乏逻辑性,表达不流畅。以此确定行动研究目标,教师通过加强教学语言基本功训练,深入挖掘教材、扎实备课、做好教学设计等手段,实施观察,基本达成行动研究的目标,但表达不流畅的问题仍然存在。第二轮行动研究在总结反思第一轮的基础上发现教师教学技能欠佳、教学语言缺乏交流性和方向性,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深入分析学情、合理设置情感教育目标,选用贴近生活的教学素材,尊重学生话语权,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理论知识,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交流环境。经过实施观察,行动研究目标达成。第三轮行动研究初始,教学语言还存在重复拖沓的问题,同时出现新现象,教学语言缺乏启发性、缺乏节奏感。通过精心设计探究问题,撰写逐字稿,加强语言节奏训练来解决问题,最终完成预定目标。经过三轮行动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的感染力显着提高。通过对三轮行动研究的总结和反思,得出如下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的感染力的结论:开展语言技巧训练,提高教学语言基本功;备课时重视分析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内容,挖掘教材中的情感要素,加强情感教育;教学情境符合时代要求,贴近现实生活;在分析学生和教材的基础上,设置符合教学情境和语言规范的启发性问题;设计不同环节教学语言,撰写逐字稿;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话语权;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及时反馈学生回答;合理使用板书和辅助性教学语言。回顾行动研究的全过程,由于开展行动研究的时间有限、经验不足、理论水平不高、教学内容选择不全面,教师知识水平、教学语言节奏和语言风格对教学语言感染力的作用未得到充分验证,研究结论有待完善。研究型教师是社会对一线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理论修养,同时还要树立问题意识,通过撰写教学反思总结发现问题,结合教学实践开展行动研究。
李扬[7](2020)在《二人转说口的修辞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以东北方言为载体的二人转、影视剧、小品等红遍大江南北,而作为起源的二人转说口却仍未引起大家的关注。本文就以来源于东北地区的民间口头文学与民间社会生活的二人转说口为研究对象,从修辞学的角度对其幽默效果的产生作出解释。本文以修辞学理论为指导,采用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的方法,从语音修辞、词汇修辞、句式修辞、辞格、表现风格五个方面分析说口的语言特色,力求更加系统地表现说口的修辞特色与创作规律,挖掘其价值内涵,促进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与创新。第一章简论二人转说口的来源、分类、特点、作用以及运用。第二章分析说口的语音修辞,主要从押韵、叠音、拟声词、谐音四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三章分析说口中词汇修辞,主要从熟语和方言词两个方面进行探讨。第四章分析说口的句式修辞,主要从长短句、整散句、松紧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五章分析说口中修辞格的使用情况,主要从有关均衡的辞格、有关变化的辞格、有关侧重的辞格、有关联系的辞格这四个角度进行分析。第六章分析说口的风格修辞,从藻丽与平实、明快与含蓄、繁丰与简洁、通俗这四方面情况进行阐释。结语部分对文章做出简要总括,指出文章不足并改进。
冷雪峰[8](2019)在《“狂欢化”视角下的俄语笑话研究》文中提出巴赫金((?),1895—1975)基于中世纪民间狂欢节文化,深入阐释拉伯雷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提出了狂欢化诗学理论。巴赫金认为,中世纪的狂欢节在数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狂欢节的形式和象征的特殊语言:一种非常丰富,能够表达人民大众复杂统一的狂欢节世界感受的语言。这种语言无法充分准确地译成文字,不过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同它相近的艺术形象,也就是说转为文学语言。狂欢式(意指一切狂欢节式的庆贺、仪礼、形式的总和)转为文学的语言,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狂欢化。狂欢化是艺术视觉的一种异常灵活的形式,是帮助人发现新鲜事物的某种启发式的原则。俄语笑话是一种民间言语体裁,是民间诙谐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于民间诙谐文化具有深刻的阐释力。应用狂欢化理论观照俄语笑话,我们发现,俄语笑话是一种高度狂欢化的体裁,狂欢化的因素渗透于作品的结构方式、形象特点、情节场景、语言等方面,对于体裁构建、形象塑造、笑点的构成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我们认为,笑话世界就是一个典型的狂欢化世界。本论题的理论价值在于:运用狂欢化理论,通过分析笑话中人物形象、情节、语言的狂欢化特点,以及主要的狂欢化手法,可以深入揭示俄语笑话的构建规律和本质特点。透过狂欢化的视角,可以探析笑话对于民间话语的表达、对于人的本性解放所具有的意义。同时,通过笑话体裁的分析,可以加深学界对狂欢化理论的理解,拓展这一理论在实践领域的应用空间。此外,狂欢化理论涉及哲学、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应用狂欢化理论来分析俄语笑话,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在拓展俄语笑话研究的同时,这种阐释也可以给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本研究的实践价值在于:狂欢化理论告诉我们,笑话并非是纯否定的讽刺性诙谐,并非是纯消遣性的、无所用心的诙谐。笑话体现了观察世界的诙谐视角,具有世界观性质。笑话本身并不“粗鄙”,其中看似粗鄙的成分从狂欢的角度来看更有其价值。因而,此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笑话所具有的价值和功能;有助于个体利用笑话这种几乎是硕果仅存的民间笑文化表现形式来调节心理状态、优化人际关系、表达内心话语;有助于深入了解俄罗斯人的性格,深刻认识俄罗斯民族的幽默特性。此外,研究中尽量选取国内成果中未见的笑话范例,可为下一步的研究与学习提供一些新的语料。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从理论运用的角度来看,国内外关于俄语笑话的论述并非少见,此前有资料局部提及笑话中的狂欢化因素,但并非此角度的专门论述,本研究是运用狂欢化理论对于俄语笑话进行系统阐释的初步尝试。其次,从内容阐析的角度来看,我们从人物形象、情节、语言三个方面论述笑话的狂欢化特点,具有系统性和深入性,对“狂欢化”与“笑话”结合的深度与广度均有所拓展。最后,从认知提升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人物的脱冕、事物的脱轨、语言的仿拟,还是民间文化与官方文化的对话、严肃与诙谐的斗争、笑的包罗万象性,这些对于笑话的论述角度都具有一定的新颖性,有助于加深对笑话体裁本质特点的认识。俄语笑话的作者是俄罗斯普罗大众,包括所有具有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和幽默感的言语主体,这些言语主体利用诙谐形象的权利与自由,表达自己的批判态度、自己对官方真理的不信任,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与向往。为了揭示世界的真理,笑话使主体以不符合其本质的方式行事;使事物和现象扭曲、变形;对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进行解构和重构,通过狂欢化的翻转、倒置,通过狂欢化“翻个儿”的逻辑创造反向的第二世界。笑话中浸透着狂欢化的世界感受,表达出狂欢化的世界观。笑话作者对于笑话人物的安排持一种笑谑的、亲昵的态度,在笑话中,所有的人物都摆脱了社会关系、社会地位的束缚,走到了一起,产生了狂欢式的接触。同时,人们对思想的对象,不管它多么崇高,多么重要,以及真理本身,也持一种亲昵的态度,思想和形象不分高低贵贱而随意结合。笑话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愚蠢”、“滑稽”、“放肆”、“另类”等特点,他们就是一群狂欢节上进行滑稽表演的“小丑”。人物形象具有某些共性特征,他们的行为都偏离常轨。同时,人物形象的狂欢化类型和塑造方法上也各有不同。围绕着狂欢化的人物形象,笑话中的故事情节发生了狂欢化:情节场面迥异于日常场景,充满矛盾的对立和突如其来的更替变化,构成了“翻了个儿的生活”。笑话描绘了某些“事物”的形象,包括各种时政事件、社会现象、道德伦理等,这是现实世界各种现象在笑话中的映射,表现出民间“笑”文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和看法。在笑话中一切人、一切物都可以交往、对话,一切分离开来的遥远的东西,都可以聚集到一个空间和时间“点”上,体现出狂欢化的自由和狂欢化的时空艺术观。笑话体裁的语义结构具有双重性,存在着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的相互激荡,具有思路反复的性质,这是脱离了“常轨”的语义构建方式,它不让思想停滞,在人们熟悉的模式之外拓展思维。各种粗话、黑话、俚语,各种语义的曲解等,在日常生活中被认为是不恰当、不体面、不被接受的言语现象,在笑话中广泛使用,是笑话世界的“有机”成分,常常是笑料构成的关键因素,它们渗透着狂欢节式的世界感受,具有共同的诙谐音调。总之,笑话是一个虚拟的、自由自在的、脱离常轨的世界。这里活跃着自由不拘、随意嬉笑的人群,作用着狂欢化的逻辑;这里充满亲昵交往、俯就态度、乖谬行为、嬉笑闹剧、加冕脱冕等狂欢节的形象和象征。这就是一个狂欢的广场、“翻了个儿”的世界,这里渗透着狂欢化的世界感受。在笑话世界中,民间话语发出自己的声音,它是对官方话语的回应,是对官方世界的讽拟。同时,笑话中的“笑”具有包罗万象的性质,它针对一切人和事物,其中包括取笑者本身。笑话能够指向民众的内心世界,它是自我解嘲和更新,它帮助人摆脱严肃、克服恐惧、获得自由。
张珊珊[9](2019)在《《世说新语》人物语言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世说新语》所记载的人物语言,不仅展现了中古时期的社会风貌,亦为文本增添了浓厚的文学气息,是《世说新语》之精华。当前关于《世说新语》语言的研究,多以整个文本为研究对象,而未将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剥离开来。实际上,《世说新语》的语言艺术很大程度来源于语言的创造者,而非编撰者。换言之,这种语言艺术是魏晋士人在中古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所产生的智慧结晶。《世说新语》人物语言艺术,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简约凝练,意在言外的简远美;机警有锋,妙趣横生的机趣美;音韵和谐,节奏齐整的韵律美;质朴无文,生动传神的俗白美。前三者使口头文学具有了书面文学的雅化色彩,奠基了人物语言的雅美;末者又保留了口头文学的生活气息,奠基了人物语言的俗美。雅美与俗美相互交织,成就了人物语言的艺术特征,亦成就了《世说新语》的文本语言艺术。这种语言艺术的呈现,一方面离不开语言本身的建构,另一方面又受到了时代风尚的浸染。清谈与品评在魏晋大盛,加之晋人习尚吟咏,无疑都强化了参与者对口头语言的雅化追求;此外对山水自然的欣赏也使得晋人反观于人,既追求自然之韵,又以雅美的品评语来赞赏自然以及具有“自然美”的人物。这些风尚令魏晋士人在言谈中巧用各类修辞,使语言更显庄正典雅。同时“越名教而任自然”也是此时士人的身份标志,对礼教的背弃意味着个性的解放,言谈亦不受束缚,尽显真实与率性。故而晋人并不轻诋方言、俗语、谣谚、虚词在口语中的运用,展现真实气韵。在政治动乱、佛老合流的魏晋时代,士人语言呈现出了独具时代特色的艺术特征,既成为了中古社会的“活化石”,又成就了《世说新语》这部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王倩[10](2019)在《《世说新语·言语》研究》文中提出南朝宋代刘义庆编撰《世说新语》,真实而丰富地记录了魏晋时期名士的生活状态。而《言语》一篇则最能代表魏晋时期士人的言语观和人生态度。本篇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除绪论和结语外,中间四章为论文的主要内容。第一章《言语》中的人生智慧。《言语》所记为魏晋时期语言环境中,君主、大臣、名士、慧童等人物形象的名言佳句,多简洁而深刻。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不同年龄的人物在处事及言谈过程中体现出不同的人生智慧。第二章《言语》的语言艺术。《世说新语》的语言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艺术特点,《言语》可以说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篇章之一。为了精准的体现魏晋名士不羁的风度,《言语》中的文学语言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标准。其语言艺术主要表现在刻画语言的简练性、富于修辞的文采、真实的情感表达、精妙的论辩技巧以及典故的丰富使用等几方面。第三章由《言语》看魏晋时期的“言语观”。自“孔门四科”以来,言语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学者在文学创作和自身要求方面的重要一点,各个时代文人推崇的言语方式和摒弃的言语方式都不尽相同。《世说新语·言语》展现出了魏晋时期的“言语观”:通俗的方言口语的雅致化趋向、义理深刻和辞章华美的双重标准、含蓄洗练的审美认同以及注重话语韵律和音乐感的四个主要方面。第四章《言语》的文化反思。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林立,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解放思想、重视审美、风流不羁的“魏晋风度”。重视华美的人物品藻、崇尚智者的文化心理、审美意识的自我觉醒以及魏晋清谈的时代风尚几方面几个方面反映了《言语》所代表的魏晋风度和因此引出的文化反思。
二、口语中的机智、风趣与幽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口语中的机智、风趣与幽默(论文提纲范文)
(2)中西比较视域下的丁西林剧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与选题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问题 |
四、研究理论与方法 |
五、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丁西林剧作的内容与形式之争 |
一、英语世界的高度认可 |
二、文以载道的传统标准 |
三、形式技巧的重要意义 |
第二章 丁西林的美学主张与戏剧策略 |
一、早期新剧的发展与转折 |
二、知识精英的涉足与论争 |
(一) 吸纳中西与文理的学问 |
(二) 批判“教条主义”的戏剧观 |
(三) 提倡“使人愉快”的美学 |
三、关注受众的创作与实践 |
(一) 明确潜在的观众与读者 |
(二) 探索戏剧的主题与形式 |
(三) 试验小剧场的制度与舞台 |
第三章 丁西林对编剧技巧的移植 |
一、营造戏剧的暗示性 |
(一) 强调作家—观众的双向交流 |
(二) 编织“经济节约”的人物对话 |
(三) 留有空白与距离的戏剧结尾 |
二、发挥情境的重要性 |
(一) 建立对话与情境的关系 |
(二) 激发观众与情境的共鸣 |
三、重塑喜剧的精神 |
(一) 释放游戏的天性 |
(二) 表达男性的欲望 |
第四章 丁西林对戏剧语言的革新 |
一、对文白词汇与中西语法的杂糅 |
二、对匀称结构与多维意义的雕琢 |
三、《一只马蜂》:“西林风”的开拓之作 |
结论: 独辟蹊径的戏剧创作模式 |
附录一 丁西林年表 |
附录二 Oppression as a Situational Comedy:A Note on the Stagecraft of Ting Hsi-lin |
附录三 情境喜剧《压迫》:丁西林编剧艺术札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新世纪以来“康巴作家群”小说中的藏地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意义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五、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 |
第一章 “康巴作家群”笔下的藏地景观 |
第一节 康巴特色的地域风情 |
一、格绒追美的藏地河谷 |
二、泽仁达娃的藏地雪域 |
三、达真的藏地草原 |
第二节 康巴历史文化的追忆 |
一、格绒追美对村庄历史的书写 |
二、阿琼对家族历史的呈现 |
第三节 康巴英雄的塑造 |
一、泽仁达娃笔下的传奇英雄 |
二、阿琼塑造的家族英雄 |
三、尹向东描绘的平凡英雄 |
四、嘎子笔下的叛逆英雄 |
第二章 “康巴作家群”书写藏地的方式 |
第一节 向摄影借鉴:对藏地的直观描绘 |
一、以光影的调和描绘实景 |
二、忠实记录村庄的影像 |
三、聚焦与特写式的精细刻画 |
第二节 多声部协调:藏地小说的复调书写 |
一、 《香秘》的多重时空 |
二、多位人物的独立主线 |
第三节 象征与隐喻交融:藏地寓言式建构 |
一、 《香秘》的多重寓言 |
二、理想空间隐喻精神原乡 |
三、格绒追美的寓言式哲思 |
第四节 从点到面:藏地图景的铺陈 |
一、 《青藏辞典》以词条铺缀藏地图景 |
二、理想园地建构中的藏地缩影 |
第三章 “康巴作家群”藏地书写中的语言风格 |
第一节 诗意与典丽的叙事语言 |
一、泽仁达娃语言的诗意性 |
二、格绒追美语言的典丽特质 |
第二节 诙谐幽默的语言艺术 |
一、阿琼对俗语的运用 |
二、格绒追美、尹向东语言的幽默感 |
第三节 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特色 |
一、嘎子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
二、达真人物语言的差异性 |
三、泽仁达娃人物语言的艺术性 |
第四章 “康巴作家群”藏地书写的美学追求 |
第一节 人物描摹的热烈之美 |
一、格绒追美村庄书写中人的挣扎 |
二、泽仁达娃描绘执着的痴人 |
三、阿琼笔下人物对美好的追求 |
第二节 刻画粗砥厚重的自然人文景观 |
一、厚重感在自然风物中的呈现 |
二、人物塑造中呈现粗砥厚重的美学向度 |
第三节 自然生命追求的野性之美 |
一、书写自然野性 |
二、追溯自然野性的生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文学着作(按出版时间) |
二、理论着作(按出版时间) |
三、期刊论文(按发表时间) |
四、学位论文(按毕业时间) |
五、其他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汉越俚语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内容与价值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价值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中国俚语研究现状 |
二、越南俚语研究现状 |
三、汉语与其他语言的俚语比较研究现状 |
四、汉、越俚语比较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理论、研究方法、语料来源 |
一、研究理论 |
二、研究方法 |
三、语料来源 |
第四节 俚语的界定、研究范围及目标 |
一、俚语的界定 |
二、研究范围 |
三、研究目标 |
第五节 选题理由、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
一、选题理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俚语的概况、形成机理及其与其他词语的联系 |
第一节 俚语的性质和特点 |
一、俚语的性质 |
二、俚语的特点 |
三、俚语的特殊性 |
四、与汉语俚语对应的越南语俚语 |
第二节 俚语在词语中的功能 |
一、文化认同功能 |
二、交际改善功能 |
三、情感宣泄功能 |
四、禁忌回避功能 |
五、时尚展现功能 |
六、其他功能 |
第三节 俚语的分类及传播方式 |
一、俚语的分类 |
二、俚语传播与扩散的方式 |
第四节 汉越俚语的产生与形成机理 |
一、俚语的缘起 |
二、俚语的形成机制 |
三、汉越俚语形成机理的对比 |
第五节 俚语与俗语、行话、黑话、詈词及流行语的联系 |
一、俚语与俗语的异同 |
二、俚语与行话、黑话、詈词与流行语的不同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汉越俚语的结构对比 |
第一节 汉越俚语构成方式比较 |
一、汉越俚语的结构对比分析 |
二、汉越俚语的句法功能对比分析 |
第二节 汉越俚语的语音结构对比 |
一、单音节词 |
二、同音词比重差异 |
三、声调差异 |
四、叠词 |
五、语素重组带来的音节差异 |
第三节 汉越俚语构造形式的异同 |
一、汉语俚语构造形式 |
二、越南语俚语构造形式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汉越俚语的修辞方式对比 |
第一节 俚语中的修辞方式 |
一、汉语俚语的修辞方式 |
二、越南语俚语的修辞方式 |
三、汉越俚语修辞方式的对比 |
第二节 俚语修辞的来源分析 |
一、来源一——颜色 |
二、来源二——动物 |
三、来源三——植物 |
第三节 俚语修辞方式在口语表达中的效果 |
一、适配环境 |
二、结合对象 |
三、注重内容 |
第四节 俚语修辞方式在文学作品中的举例说明 |
一、汉语俚语在文学作品里的例句 |
二、越南俚语在文学作品里的例句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汉越俚语文化内涵对比 |
第一节 汉越俚语的思维方式 |
一、辩证思维 |
二、意象思维 |
第二节 汉越俚语展现的人民思想意识对比 |
一、汉、越俚语所反映的世界观与宗教信仰 |
二、汉、越俚语所反映的价值观 |
第三节 俚语中的生活哲理 |
一、社会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
二、经济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
三、政治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
四、文化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
第四节 汉越俚语中的民族风俗 |
一、风俗介绍 |
二、例子说明 |
第五节 汉越俚语中的农业民俗 |
一、俚语中表达相似的农业意象 |
二、俚语中含有不同的农业意象 |
第六节 汉越俚语中的数字文化 |
一、文化内涵相同的表达 |
二、文化内涵不同的表达 |
三、文化内涵相近或相近的表达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统计的汉越俚语对应的表达形式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后记 |
(5)华春莹外交话语的得体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1.研究缘起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1.“得体性”研究现状 |
2.“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及外交话语”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语料来源与说明 |
1.语料来源 |
2.语料说明 |
一、本文重要概念界定 |
(一)得体性 |
(二)言语的得体性与副语言的得体性 |
1.言语的得体性 |
2.副语言的得体性 |
二、华春莹外交话语中的言语特点 |
(一)丰富与简约 |
1.主题的多元与同一 |
2.表达的多样与浅易 |
(二)直接与委婉 |
1.直接方式 |
2.委婉方式 |
3.直接与委婉交汇使用 |
(三)本章小结 |
三、华春莹外交话语中的副语言特点 |
(一)语音特点 |
1.语音特质 |
2.语音修饰 |
3.语音分隔 |
(二)服饰特点 |
1.服装款式与色彩协调 |
2.配饰装点与整体协调 |
3.服饰与身份、气质协调 |
(三)本章小结 |
四、华春莹外交话语的共性特征与个性特征 |
(一)共性特征 |
1.言语的共性特征 |
2.副语言的共性特征 |
(二)个性特征 |
1.言语的个性特征 |
2.副语言的个性特征 |
(三)外交话语得体性特征 |
(四)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华春莹外交话语得体性的研究语料 |
附录2:华春莹外交话语中语音分隔的语料 |
致谢 |
(6)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的感染力? ——基于M中学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教学语言 |
2.教学语言的感染力 |
(四)文献综述 |
1.教学语言的相关研究 |
2.教学语言感染力的相关研究 |
3.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五)研究方法 |
1.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 |
2.行动研究中的资料收集 |
3.行动研究中的道德伦理 |
(六)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框架 |
二、第一轮行动研究 |
(一)诊断 |
(二)计划 |
1.制定行动计划 |
2.编写教学设计 |
(三)实施 |
(四)观察 |
(五)反思 |
1.目标达成度 |
2.不足之处 |
三、第二轮行动研究 |
(一)诊断 |
(二)计划 |
1.制定行动计划 |
2.编写教学设计 |
(三)实施 |
(四)观察 |
(五)反思 |
1.目标达成度 |
2.不足之处 |
四、第三轮行动研究 |
(一)诊断 |
(二)计划 |
1.制定行动计划 |
2.编写教学设计 |
(三)实施 |
(四)观察 |
(五)反思 |
1.目标达成度 |
2.不足之处 |
五、总结和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类 |
(二)期刊类 |
(三)学位论文类 |
致谢 |
附录 |
(7)二人转说口的修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对象界定 |
0.2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0.3 研究价值与意义 |
0.4 研究方法 |
0.5 语料来源 |
1 二人转说口简论 |
1.1 二人转说口的来源 |
1.2 二人转说口的分类 |
1.3 二人转说口的特点 |
1.4 二人转说口的作用 |
1.5 二人转说口的运用 |
2 二人转说口的语音修辞 |
2.1 叠音 |
2.2 拟声词 |
2.3 押韵 |
2.4 谐音 |
2.5 小结 |
3 二人转说口的词汇修辞 |
3.1 熟语 |
3.2 方言词 |
3.3 小结 |
4 二人转说口的句子修辞 |
4.1 短句为主 |
4.2 整散结合 |
4.3 松句为主 |
4.4 小结 |
5 二人转说口的辞格运用 |
5.1 有关均衡的辞格 |
5.2 有关变化的辞格 |
5.3 有关侧重的辞格 |
5.4 有关联系的辞格 |
5.5 小结 |
6 说口的表现风格 |
6.1 藻丽与平实交融 |
6.2 明快与含蓄调和 |
6.3 繁丰与简洁共存 |
6.4 通俗 |
6.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8)“狂欢化”视角下的俄语笑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Aвтореферат |
绪论 |
一、论题的提出 |
二、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三、论题的意义及研究思路 |
第一章 笑话体裁和狂欢化理论概论 |
第一节 笑话体裁 |
一、笑话体裁的界定及辨析 |
二、笑话的体裁特点与类别划分 |
三、笑话体裁的发展与变化 |
第二节 狂欢化理论 |
一、狂欢化理论的内涵 |
二、笑话中的狂欢化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人物形象的狂欢化 |
第一节 “愚蠢”形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 |
一、赫鲁晓夫 |
二、勃列日涅夫 |
第二节 “多面”形象:普京 |
一、更换面具型——情报人员、施季尔利茨、沃沃奇卡 |
二、凸显权力型——集权式领导人 |
三、被攻击型——“失败的”领导人 |
第三节 “滑稽”形象:恰巴耶夫、施季尔利茨 |
一、恰巴耶夫 |
二、施季尔利茨 |
第四节 “另类”形象:俄罗斯新贵 |
一、夸张的外貌 |
二、乖张的行为 |
三、独特的语言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情节的狂欢化 |
第一节 反驳官方话语的情节 |
一、对政治弊端的揭露 |
二、对民生状况的描绘 |
第二节 打破规范禁忌的情节 |
一、对规范的偏离 |
二、对禁忌的破除 |
三、打破规范禁忌的典型 |
第三节 描绘反向世界的情节 |
一、笑话中的酒 |
二、笑话中的性 |
三、笑话中的课堂 |
四、笑话中的考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语言的狂欢化 |
第一节 双重性的语义结构 |
一、语义双重性的类型 |
二、脚本对立的类型 |
第二节 语义的戏用 |
一、语音和词形 |
二、词汇 |
三、成语 |
四、词法和句法 |
第三节 言语的混杂 |
一、用语驳杂 |
二、语篇仿拟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世说新语》人物语言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研究现状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一章 《世说新语》人物语言的艺术特征 |
1.1 人物语言的简远美:简约凝练,意在言外 |
1.2 人物语言的机趣美:机警有锋,妙趣横生 |
1.3 人物语言的韵律美:音韵和谐,节奏齐整 |
1.4 人物语言的俗白美:质朴无文,生动传神 |
第二章 《世说新语》人物语言的艺术建构 |
2.1 丰富多样的修辞 |
2.2 俗白化的整体风貌 |
第三章 《世说新语》人物语言艺术与时代风尚 |
3.1 清谈之风 |
3.2 品评之尚 |
3.3 率性之致 |
3.4 吟咏之习 |
3.5 山水之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世说新语》人物语言修辞使用情况统计 |
(10)《世说新语·言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世说新语》及《言语》研究现状 |
二、选题意义与价值 |
第一章 《言语》中的人生智慧 |
第一节 君臣之术 |
第二节 慧童之智 |
第三节 士人之风 |
第二章 《言语》的语言艺术 |
第一节 语言简练刻画精准 |
第二节 讲究修辞富于文采 |
第三节 任诞之情真挚流露 |
第四节 言辞机巧诡谲论辩 |
第五节 征引历史化用典故 |
第三章 由《言语》看魏晋时期的“言语观” |
第一节 方言和口语的雅致化趋向 |
第二节 义理丰富和言辞雅致的双重标准 |
第三节 含蓄与洗练的语言审美 |
第四节 注重话语的音韵加工 |
第四章 《言语》的文化反思 |
第一节 重视华美的人物品藻 |
第二节 崇尚智者的文化心理 |
第三节 审美意识的自我觉醒 |
第四节 魏晋清谈的时代风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口语中的机智、风趣与幽默(论文参考文献)
- [1]陈细怪故事喜剧美学研究[D]. 皮珍妮.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中西比较视域下的丁西林剧作研究[D]. 赵冬旭.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3]新世纪以来“康巴作家群”小说中的藏地书写研究[D]. 郭关琼.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汉越俚语比较研究[D]. 裴红幸.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8)
- [5]华春莹外交话语的得体性研究[D]. 刘自晖.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6]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的感染力? ——基于M中学的行动研究[D]. 李家璇.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7]二人转说口的修辞研究[D]. 李扬. 辽宁大学, 2020(01)
- [8]“狂欢化”视角下的俄语笑话研究[D]. 冷雪峰. 南京大学, 2019(01)
- [9]《世说新语》人物语言艺术研究[D]. 张珊珊.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10]《世说新语·言语》研究[D]. 王倩. 辽宁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