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轻钢结构建筑及其在我国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晟[1](2021)在《轻钢活动板房动力特性研究及振动舒适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冷弯薄壁轻钢结构活动板房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时工棚、救灾安置房等工程领域的特殊建筑结构,具有运输、移动方便,可随意装卸等优点,但由于其质量轻、柔度大、阻尼小,会在人日常活动激励下产生明显振动,引发板房内人员的不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结合试验、有限元模拟研究了活动板房的动力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人致振动响应试验,参照国内外标准的同时对该种建筑进行了舒适度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选取了一幢冷弯薄壁轻钢结构活动板房作为试验平台,通过自由振动衰减法测试了活动板房的基本动力特性,得到了板房竖向和横向振动的一阶频率以及阻尼比。进一步结合ANSYS有限元分析了结构的基本动力特性,并基于实测结果对有限元模型进行了修正,获得了结构的有限元模型。通过试验得到了单人沿长宽两种方向,以2.0Hz的频率行走激励下冷弯薄壁轻钢结构活动板房楼盖的竖向与横向振动响应,结果表明:在人行作用下,结构会出现明显的竖向振动和横向振动,其中竖向振动更为明显;沿结构长方向行走产生的振动明显大于沿宽方向行走产生的振动。在振动响应测试的基础上,分析了结构振动舒适度。结合现有国内外结构振动舒适度标准与规范,系统阐述了目前舒适度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现状,并选用了相应的振动加速度限值标准。在此基础上,采用频率计权模拟滤波器分析计算经频率计权后的均方根加速度,对冷弯薄壁轻钢结构活动板房的楼盖进行了舒适度评价,结果表明,该活动板房横向振动量相对较小,舒适度能够满足相关标准要求;竖向振动量较大,存在严重的竖向舒适度问题,若该临时板房用于住宿或办公,须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方可继续投入使用。
李剑文[2](2020)在《轻型钢拼合截面与焊接组合截面柱受力性能分析》文中指出随着国家可持续战略的深入推进,建筑工程由重数量逐渐向高质量发展,绿色建筑的推广与应用得到了工程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轻钢结构具有污染小、可回收、自重轻、抗震性能好等优点,在我国低层建筑中得到了迅速发展。拼合截面立柱作为轻钢结构体系中主要承重构件,其受力性能的研究十分重要。本课题合作企业在轻钢住宅体系工程建设中常选用厚度为1mm左右轻型钢拼合柱,我国设计规范针对2~6mm厚度的拼合截面有相应的设计规定,对于厚度较薄构件的设计和使用没有明确规定,故本文对单肢厚度为1mm的拼合截面柱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应用PKPM对采用轻钢龙骨体系加层的实际工程进行了内力分析,结合工程常用做法确定了开口和抱合两种拼合截面形式立柱作为研究对象;对两种拼合截面立柱进行理论分析,并对比研究了同惯性矩的方钢截面;并对6组共18根试件进行了缩尺试件的轴压性能试验研究,分析了其承载力和受力性能;最后采用有限元软件对相应试验试件进行了模拟,对比了理论计算、试验研究、有限元模拟的承载力,为企业工程应用提供了参考。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试验研究发现,由于拼合截面构件产生了整体效应,构件的承载力大于单肢构件承载力的简单叠加,提高了其承载能力;(2)通过两种理论方法计算、试验研究及有限元模拟轴心受压柱的承载力可知,抱合箱型截面拼合构件采用《低层冷弯型钢房屋建筑技术规程》的单肢叠加修正理论更合理;对开口拼合截面构件采用《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的有效宽度理论更合理;(3)通过对相同惯性矩的方钢与拼合截面构件进行对比研究,在考虑截面面积折算后,对应方钢承载能力比抱合箱型拼合截面柱高,轴压性能更稳定;而开口拼合截面柱承载力高于对应的方钢截面柱;(4)通过结构设计、理论计算、试验研究、有限元模拟等,验证了轻型钢拼合截面柱承载力满足工程要求且具有一定的安全储备,为企业应用提供了参考。
程凯凯,程正杰,姚继涛,崔莹,宋梅梅[3](2020)在《荷载分项系数调整对轻钢结构构件可靠性和材料用量的影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轻钢结构对可变荷载极度敏感,设计时其荷载分项系数取值相对偏小。《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18)中调整后的荷载分项系数数值有所提高。为了明确荷载分项系数调整前后轻钢结构可靠性和材料用量的变化,通过收集不同轻钢构件的分布类型和统计参数,考虑更符合轻钢结构的荷载效应比?为0.25~12,并基于可靠度理论对轻钢结构的可靠度和材料用量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荷载分项系数调整后,轻钢结构可靠指标提高范围为8.1%~11.2%;材料用量增加了4.28%~5.41%。这些定量的分析结果可为结构工程师提供参考。
李永梅,杨博颜,王勇刚[4](2020)在《轻钢住宅框架-支撑结构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转变现有农村住宅传统砌筑方式,发展节能绿色新型轻钢结构房屋体系,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一村镇住宅示范工程,分别建立单层轻钢框架、钢框架-支撑结构体系计算模型,对两种体系的抗侧效果进行比较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轻钢框架结构体系刚度小、侧移大,在抗震设防较高地区较难满足结构抗震变形要求;轻钢框架-支撑结构体系能较大幅度提高结构第一阶自振频率,有效提高结构侧向刚度,大大减小结构构件截面尺寸,减少材料用量和降低工程造价;轻钢框架-支撑结构体系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抗震结构体系,适宜在我国抗震设防较高地区的农村村镇住宅推广和应用。
李丹丹[5](2019)在《分析现代轻钢结构建筑及其在我国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伴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与此同时,现代轻钢结构建筑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局面。现代轻钢结构成本较低、外形美观且施工速度快,因此颇受青睐,被应用于各类工业建筑和公共设施及住宅中。现代轻钢结构建筑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此论文便主要分析现代轻钢结构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杨星[6](2019)在《现代轻钢结构建筑及其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装备制造业也随之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与此同时,现代轻钢结构建筑在我国也呈现出了新的发展态势。现如今,现代轻型钢结构建筑在各种形式的工业生产过程中以及公共设施和住宅的施工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另外,由于现代轻钢结构的外形非常美观,成本较低,因此,赢得了各个领域的青睐。基于此,文章重点分析了现代轻钢结构建筑及其应用。
周东飞[7](2018)在《装配式轻钢结构民居标准化设计研究 ——以湘中地区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农村民居建筑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新时期的农民居住需求,农村住宅建筑面临着改善生活环境改善、生活需求提升的发展机遇。本文所研究的轻钢结构是指由冷弯薄壁型钢以螺钉连接而成的框架结构形式,装配式冷弯薄壁型钢结构建筑具有抗震、抗风、自重轻、材料可回收、施工周期短、空间利用率高、保温隔热、节能环保等诸多优点。十分满足我国现阶段的农村民居建设需要,在我国农村地区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现阶段我国装配式轻钢结构建筑设计领域,标准化设计的研究严重不足,由于缺乏标准化理论研究与技术支持,轻钢结构民居设计出现模块化应用少,盲目跟风,流程复杂,成本过高,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无法发挥工业生产的优势。如果能通过标准化设计来为当地民居设计提供参考,精简流程,降低成本,解决对不同需求的适用性满足,结合轻钢结构施工的优点,轻钢结构施工将在住宅建筑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拟将较为先进的装配式轻钢结构建筑体系与地域传统民居想结合,通过对其标准化设计的研究,构建出符合地域文化、适合工业化生产、成本低廉,坚固安全的民居建筑。通过本文的基础性研究,弥补我国装配轻钢结构建筑在建筑标准化设计领域研究不足的问题,以期能为与装配式轻钢结构建筑相关的规范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加速推广装配式轻钢结构建筑。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1、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思路。在第一章中,归纳分析了新时期的民居建设需求及遇到的问题,结合国家相关政策背景及标准化设计的意义作为课题提出的背景;进而对文中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与解释,介绍了文章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等。2、国内外轻钢结构建筑研究的现状及标准化设计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在第二章中,对轻钢结构建筑及标准化设计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并归纳了轻钢结构建筑在国内发展遇到的问题。3、湘中传统民居解析。在第三章中,通过实地调研,运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从自然历史属性,地域特征,民居的现代演变,本源剖析及存在问题等方面对湘中传统民居进行了解析,挖掘梳理出其核心组成要素,对民居空间组成与具体尺寸进行了归纳分析,这是实现标准化设计的前提,结合前两部分的研究内容,为下文装配式轻钢结构民居标准化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4、湘中地区装配式轻钢结构民居标准化设计研究。在第四章中,基于以上三部分的基础性研究,通过对冷弯薄壁型轻钢结构体系的介绍,结合对湘中传统民居的研究,将轻钢结构与民居进行模数的适配,作为标准化设计的基础;确定了标准化设计的方法与途径;然后从内部空间的组成入手,区分各个功能空间的需求与设计要点;进而从民居的朝向,功能空间,立面形式,结构构件,部品部件,材料等方面进行了标准化设计;最后,探讨了基于标准化设计基础上的民居多样化应用研究。5、标准化设计的实例应用。结合上文的标准化设计研究,对实际项目湖南卢家新宅进行了标准化设计。最后对装配式轻钢结构民居标准化设计进行总结与展望,得出了适宜湘中地区轻钢结构民居标准化设计的的相应策略,以期能对湘中地区轻钢结构民居标准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能对湘中地区推广装配式轻钢民居的标准化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林正豪[8](2018)在《近零能耗导向的轻质装配式建筑之围护系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建筑的建造与运行占我国全社会能耗的比例高达16%与20%,转变建造方式与深化运行节能已成为建筑业节能的重点,发展装配式建筑与近零能耗建筑势在必行。然而,两者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整合两者的研究与实践更是尤为缺乏。对此,本文选取轻质装配式建筑与近零能耗建筑为研究对象,以围护系统为研究载体,探索近零能耗导向下轻质装配式建筑的围护系统设计策略。首先,本文系统梳理了轻质装配式建筑与近零能耗建筑的发展历程,分别提取前者的围护建构特征与后者的围护设计目标,建立两者在“建构—能量”层面的矛盾关联,并据此提出三大围护设计策略:热阻漏、热稳定与气候适应性设计。针对热阻漏设计,本文从非透光围护的热桥与气密性问题入手,采用THERM与Airpak软件,分别对围护热桥与板缝部位的构造设计展开多系列模拟分析,通过定量对比得出轻质装配式建筑三种典型体系的无热桥构造策略与两种典型板缝原型的气密性优化策略,并提出一种高气密的“偏心企口板缝原型”。针对热稳定设计,本文从非透光围护的主体材料复合与双层表皮建构角度入手,分别基于Design Builder模拟与寒冷地区对比实验平台实测,对围护主体与双层表皮的不同构造组合展开对比研究与迭代优化。基于大量模拟与实测数据,研究既得出可兼顾建构效率与热稳定性的主体“轻重复合”与“相变复合”策略;也得到双层表皮系统夏冬两季的“最优组合”与“通用原型”,后者可实现基于一套通用的双层表皮结构,兼顾应答夏冬两季差异化的热稳定需求。针对气候适应性设计,本文揭示了轻质装配式建筑适应多样气候的关键在于提升透光围护的可变性,并因循“提取—应用—迭代”原型实验路径,对双层透光围护系统展开研究:基于类型学分析提取其1.0原型,在温和与寒冷地区独立实验平台展开多季节实测并得到其适宜设计与操作策略;据此迭代得到2.0原型,在寒冷地区对比实验平台展开夏冬两季的多系列实测,得到该原型的最优设计与操作策略;综合两个原型的实验结论,归纳提取出双层透光围护系统的“气候适应原型”,其可基于一套标准化的建构体系,有效适应我国多样差异的气候条件。最后,本文揭示了热阻漏设计、热稳定设计与气候适应性设计在建构和能量层面的深度关联,并分别针对居住与办公类型的近零能耗轻质装配式建筑,对其围护设计策略进一步整合。
周波[9](2018)在《现代轻钢结构建筑及其应用分析》文中认为轻型房屋钢结构是当前国内与国外应用范围较为广泛的一种新型的结构形式,具有造价低、用钢量少、建筑造形美与施工速度快等多项优势。本文主要对现代轻钢结构建筑及其应用进行分析。
张广承[10](2018)在《现代轻钢结构建筑及其在我国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阐述了轻钢结构的结构特点,并且根据其在生活中的应用,阐述了轻钢结构在我国厂房结构的应用。轻钢结构在内燃机工厂厂房建设中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并节省大量的建设费用同时也简洁易于建设,可以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
二、现代轻钢结构建筑及其在我国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轻钢结构建筑及其在我国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轻钢活动板房动力特性研究及振动舒适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人致振动问题 |
1.2 振动舒适度研究 |
1.3 冷弯薄壁轻钢结构活动板房 |
1.4 当前存在的问题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
1.6 文章小结 |
第二章 活动板房的基本动力特性 |
2.1 概论 |
2.2 活动板房介绍 |
2.3 自由振动衰减法试验 |
2.4 试验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NSYS有限元模拟 |
3.1 概述 |
3.2 有限元法 |
3.3 ANSYS有限元分析 |
3.4 与试验对比 |
3.5 有限元模型修正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人致振动响应试验及其滤波结果 |
4.1 概论 |
4.2 人致振动响应试验 |
4.3 滤波器及相关概念 |
4.4 试验结果的滤波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活动板房楼盖的振动舒适度评价 |
5.1 概论 |
5.2 楼盖振动舒适度评价标准 |
5.3 舒适度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以及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轻型钢拼合截面与焊接组合截面柱受力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轻钢结构体系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轻钢龙骨体系介绍 |
1.3.1 材料选用 |
1.3.2 拼合形式 |
1.4 轻型钢拼合构件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2 轻型钢轴压承载力理论分析 |
2.1 实际工程分析 |
2.1.1 工程概况 |
2.1.2 PKPM设计分析 |
2.2 轴压构件破坏形式 |
2.3 轻型钢拼合截面构件轴压性能影响因素 |
2.3.1 长细比对拼合截面构件轴压性能的影响 |
2.3.2 螺钉间距对拼合截面构件轴压性能的影响 |
2.3.3 翼缘宽厚比对拼合截面构件轴压性能的影响 |
2.4 轴压构件承载力计算方法 |
2.4.1 欧拉公式力学方法介绍 |
2.4.2 国内标准(规范)计算方法介绍 |
2.4.3 美国规范AISI计算方法介绍 |
2.5 两种拼合截面柱承载力的理论计算 |
2.5.1 《冷钢规》理论计算 |
2.5.2 《低钢规》理论计算 |
2.6 方钢承载力计算 |
2.6.1 CF型轴压构件承载力计算 |
2.6.2 ZF型轴压构件承载力计算 |
2.7 理论承载力计算结果分析 |
2.7.1 两种计算方法计算对比 |
2.7.2 方钢与拼合截面柱承载力对比 |
2.7.3 构件设计可行性分析 |
2.8 本章小结 |
3 轴心受压构件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
3.1 试验目的 |
3.2 材性试验 |
3.3 试件制作 |
3.3.1 拼合截面柱试件制作 |
3.3.2 方钢截面柱试件制作 |
3.4 试验准备 |
3.4.1 试验装置 |
3.4.2 测点位置 |
3.4.3 试验加载制度 |
3.5 试验过程及破坏模式 |
3.5.1 单肢C形试件试验现象及破坏模式 |
3.5.2 单肢U形试件试验现象及破坏模式 |
3.5.3 4C试件试验现象及破坏模式 |
3.5.4 CU试件试验现象及破坏模式 |
3.5.5 CF试件试验现象及破坏模式 |
3.5.6 ZF试件试验现象及破坏模式 |
3.6 试验结果处理及分析 |
3.6.1 荷载-轴向位移曲线 |
3.6.2 荷载-应变曲线 |
3.7 单肢截面理论计算与试验承载力对比 |
3.8 《冷钢规》拼合截面和方钢理论计算与试验值对比 |
3.9 《低钢规》拼合截面和方钢理论计算与试验值对比 |
3.10 拼合截面构件与方钢构件试验值对比 |
3.11 本章小结 |
4 轻型钢构件承载力有限元分析 |
4.1 引言 |
4.2 有限单元法的发展 |
4.3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路 |
4.4 ABAQUS简介 |
4.5 有限元分析 |
4.5.1 结构单元类型选取 |
4.5.2 创建构件 |
4.5.3 材料特性 |
4.5.4 部件装配 |
4.5.5 构件网格划分 |
4.5.6 设置分析步 |
4.5.7 相互作用、边界条件及荷载施加 |
4.5.8 初始缺陷及残余应力 |
4.5.9 创建作业 |
4.5.10 后处理 |
4.6 有限元分析与试验结果对比 |
4.6.1 破坏模式与变形特征对比 |
4.6.2 荷载-位移曲线对比分析 |
4.6.3 构件承载力试验值与有限元结果比较 |
4.6.4 拼合构件与方钢有限元承载力比较 |
4.6.5 试验与有限元模拟误差分析 |
4.7 拼合立柱试验值、有限元及理论计算对比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今后尚待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在学期间参加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
致谢 |
(5)分析现代轻钢结构建筑及其在我国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轻钢结构建筑优势概述 |
(一)结构性优越 |
(二)经济性能高 |
(三)符合“绿色、环保”概念 |
二、现代轻钢结构的应用 |
(一)门式钢架 |
(二)多层房屋钢结构 |
(三)金属拱形钢结构 |
三、国内轻型房屋钢结构体系的应用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 |
四、结语 |
(6)现代轻钢结构建筑及其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现代轻钢结构的概述 |
2 现代轻钢结构建筑存在的问题 |
3 现代轻钢结构建筑的具体应用 |
3.1 门式钢架的具体应用 |
3.2 多层房屋钢结构的具体应用 |
3.3 冷弯薄壁结构的具体应用 |
3.4 金属拱形钢结构的具体应用 |
4 结束语 |
(7)装配式轻钢结构民居标准化设计研究 ——以湘中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 |
1.1.1 社会背景 |
1.1.2 现实背景 |
1.1.3 政策背景 |
1.1.4 理论背景 |
1.2 概念说明 |
1.2.1 轻钢结构概念说明 |
1.2.2 标准化设计概念说明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1 湘中民居研究 |
1.3.2 轻钢结构民居标准化设计研究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1 改善农村居住水平 |
1.4.2 弥补相关研究空白 |
1.4.3 提供标准编制依据 |
1.4.4 加速新型建筑发展 |
1.5 研究方法 |
1.5.1 实地调研法 |
1.5.2 文献调查法 |
1.5.3 比较研究法 |
1.5.4 多学科交叉法 |
1.5.5 实践应用法 |
1.6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轻钢结构建筑研究现状 |
2.1.1 轻钢结构体系简介 |
2.1.2 国外研究现状 |
2.1.3 国内研究现状 |
2.2 标准化设计研究现状 |
2.2.1 标准化设计简介 |
2.2.2 国外研究现状 |
2.2.3 国内研究现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湘中地区传统民居解析 |
3.1 自然文化属性 |
3.1.1 自然文化条件 |
3.1.2 民居类型特征 |
3.2 地域特征 |
3.2.1 空间特征 |
3.2.2 形制形态 |
3.2.3 建构特征 |
3.2.4 艺术特征 |
3.3 湘中民居的现代演变 |
3.3.1 经济社会变革 |
3.3.2 居住形态改变 |
3.3.3 建筑技术发展 |
3.3.4 建筑空间变化 |
3.3.5 民居类型多样 |
3.3.6 民居发展方向 |
3.4 现代湘中民居问题剖析 |
3.4.1 空间闲置与功能不足 |
3.4.2 盲目跟风 |
3.4.3 传统文化丢失 |
3.4.4 节能设计欠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湘中地区轻钢结构民居标准化设计研究 |
4.1 标准化设计的基础 |
4.1.1 统一模数制 |
4.1.2 空间标准化设计方法 |
4.1.3 材料绿色化 |
4.2 标准化设计目标、原则及要点 |
4.2.1 设计目标 |
4.2.2 设计原则 |
4.2.3 设计要点 |
4.3 标准化设计内容 |
4.3.1 朝向与采光设计研究 |
4.3.2 平面标准化设计研究 |
4.3.3 立面标准化设计研究 |
4.3.4 部品标准化设计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标准化设计理论应用实践——湖南卢家新宅设计 |
5.1 项目概况 |
5.1.1 建设背景 |
5.1.2 设计要求 |
5.2 标准化设计 |
5.2.1 朝向与采光设计 |
5.2.2 平面标准化设计 |
5.2.3 立面标准化设计 |
5.2.4 部品标准化设计 |
5.2.5 其他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附录一:各省关于装配式建筑的规划目标 |
附录二:湘中地区民居现状调查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8)近零能耗导向的轻质装配式建筑之围护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可持续议题下的建造方式转变 |
1.1.2 可持续议题下的建筑节能深化 |
1.1.3 轻质装配式建筑的机遇与挑战 |
1.2 问题域界定 |
1.2.1 轻质装配式建筑 |
1.2.2 近零能耗建筑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3.1 国内相关研究 |
1.3.2 国外相关研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 |
1.6 论文研究框架 |
第2章 轻质装配式建筑与近零能耗体系的关联性 |
2.1 轻质装配式建筑的围护建构特征 |
2.1.1 轻质装配式建筑的建构发展 |
2.1.1.1 建造效率 |
2.1.1.2 空间适应 |
2.1.1.3 性能表现 |
2.1.2 轻质装配式建筑的建构体系 |
2.1.2.1 建构体系的分类 |
2.1.2.2 “全板式”建构体系 |
2.1.2.3 “框板式”建构体系 |
2.1.3 轻质装配式建筑的三大围护建构特征 |
2.1.3.1 围护板块化 |
2.1.3.2 围护轻质化 |
2.1.3.3 围护标准化 |
2.2 近零能耗建筑的围护设计目标 |
2.2.1 近零能耗导向的被动式建筑设计 |
2.2.2 近零能耗建筑的三大围护设计目标 |
2.2.3 “建构—能量”矛盾点 |
2.3 近零能耗导向的轻质装配式建筑围护设计策略体系 |
2.3.1 轻质装配式建筑的热阻漏设计策略 |
2.3.2 轻质装配式建筑的热稳定设计策略 |
2.3.3 轻质装配式建筑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热阻漏设计:轻质装配式建筑的热桥与气密性研究 |
3.1 问题的引出 |
3.2 轻质装配式建筑的围护热桥研究 |
3.2.1 轻质装配式建筑的围护热桥 |
3.2.2 围护热桥的实测与模拟 |
3.2.2.1 实测方法 |
3.2.2.2 模拟方法 |
3.2.3 全板式体系的热桥模拟优化 |
3.2.3.1 轻型骨架板块体系 |
3.2.3.2 复合夹芯板块体系 |
3.2.4 框板式体系的热桥模拟优化 |
3.2.5 模拟结论 |
3.3 轻质装配式建筑的板缝气密性研究 |
3.3.1 轻质装配式建筑的板缝气密性 |
3.3.2 模拟研究基础工作 |
3.3.2.1 模拟软件 |
3.3.2.2 模拟方法 |
3.3.3 基于板缝构造的气密性模拟 |
3.3.3.1 板缝的原型分类 |
3.3.3.2 直通板缝的气密性模拟优化 |
3.3.3.3 异形缝的气密性模拟优化 |
3.3.3.4 偏心企口板缝与常规直通板缝对比 |
3.3.4 模拟结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热稳定设计:轻质装配式建筑的复合非透光围护研究 |
4.1 问题的引出 |
4.2 基于主体材料复合的热稳定性模拟 |
4.2.1 建筑热稳定性的评价指标 |
4.2.2 模拟研究基础工作 |
4.2.2.1 模拟软件简介 |
4.2.2.2 模拟建筑与参数设置 |
4.2.3 轻质低容围护本体对热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
4.2.3.1 围护保温厚度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
4.2.3.2 窗墙比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
4.2.3.3 体形系数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
4.2.4 复合重质高容材料对热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
4.2.4.1 高容材料厚度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
4.2.4.2 高容材料构造位置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
4.2.4.3 高容材料空间位置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
4.2.4.4 通风换气次数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
4.2.5 复合轻质高容材料对热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
4.2.5.1 相变温度与相变材料厚度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
4.2.5.2 通风换气次数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
4.2.6 模拟结论与应用建议 |
4.3 基于双层表皮建构的热稳定性实测 |
4.3.1 实验目标、实验原型与实验房 |
4.3.1.1 实验目标的设定 |
4.3.1.2 实验原型的提取 |
4.3.1.3 实验平台与测试仪器 |
4.3.2 夏季双层立面性能实测 |
4.3.2.1 有无双层立面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
4.3.2.2 表皮孔隙率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
4.3.2.3 空腔通风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
4.3.2.4 表皮颜色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
4.3.2.5 空腔深度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
4.3.2.6 表皮材质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
4.3.2.7 最优双层立面与单层立面的对比 |
4.3.3 夏季双层屋面性能实测 |
4.3.3.1 有无双层屋面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
4.3.3.2 屋面孔隙率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
4.3.3.3 屋面颜色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
4.3.3.4 空腔高度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
4.3.3.5 最优双层屋面与单层屋面的对比 |
4.3.4 冬季双层立面性能实测 |
4.3.4.1 表皮孔隙率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
4.3.4.2 表皮颜色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
4.3.4.3 空腔深度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
4.3.4.4 最优双层立面与单层立面的对比 |
4.3.5 冬季双层屋面性能实测 |
4.3.5.1 空腔高度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
4.3.5.2 最优双层屋面与单层屋面的对比 |
4.3.6 实验结论与应用建议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气候适应性设计:轻质装配式建筑的双层透光围护研究 |
5.1 问题的引出 |
5.1.1 轻质装配式建筑的气候适应难题 |
5.1.2 轻质装配式建筑的气候适应潜力 |
5.1.3 双层透光围护的气候适应性 |
5.2 原型提取:双层透光围护系统分类与原型研究 |
5.2.1 双层玻璃幕墙的当代分类 |
5.2.2 双层透光围护的原型提取 |
5.3 原型应用:温和与寒冷地区独立实验平台实测 |
5.3.1 温和与寒冷地区的独立实验平台 |
5.3.1.1 温和与寒冷气候区 |
5.3.1.2 实验平台及其双层透光围护系统 |
5.3.2 实验目标与实验方案 |
5.3.2.1 实验目标 |
5.3.2.2 实验仪器与测点位置 |
5.3.2.3 温和地区实验方案 |
5.3.2.4 寒冷地区实验方案 |
5.3.3 温和地区实验综述 |
5.3.3.1 过渡季实验 |
5.3.3.2 夏季实验 |
5.3.3.3 冬季实验 |
5.3.4 寒冷地区实验综述 |
5.3.4.1 夏季实验 |
5.3.4.2 冬季实验 |
5.3.5 实验结论与局限分析 |
5.3.5.1 实验结论 |
5.3.5.2 局限性分析 |
5.4 原型迭代:寒冷地区对比实验平台实测 |
5.4.1 对比实验平台与迭代原型 |
5.4.2 实验目标与基础工作 |
5.4.2.1 实验目标 |
5.4.2.2 实验仪器与测点布置 |
5.4.3 夏季实验 |
5.4.3.1 夏季系列1:基本操作模式 |
5.4.3.2 夏季系列2:构造优化设计 |
5.4.3.3 夏季系列3:模式切换条件 |
5.4.3.4 夏季系列4:最优能耗对比 |
5.4.4 冬季实验 |
5.4.4.1 冬季系列1:基本操作模式 |
5.4.4.2 冬季系列2:构造优化设计 |
5.4.4.3 冬季系列3:模式切换条件 |
5.4.4.4 冬季系列4:最优能耗对比 |
5.4.5 实验结论与原型归纳 |
5.4.5.1 实验结论 |
5.4.5.2 气候适应原型归纳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SDE2012与2014参赛建筑被动式设计策略汇总 |
附录 B 寒冷地区对比实验平台建造测试实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现代轻钢结构建筑及其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现代轻钢结构的简介 |
2 现代轻钢结构的特点 |
3 新型钢结构体系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
3.1 门式刚架钢结构 |
3.2 多层钢结构体系 |
4 结语 |
(10)现代轻钢结构建筑及其在我国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轻钢结构的总体论述 |
二、轻钢结构建筑的特点 |
(一) 轻钢结构的主要构成 |
(二) 轻钢结构的结构体系 |
(三) 轻钢结构的应用 |
三、国内轻型房屋钢结构体系的应用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 |
结束语 |
四、现代轻钢结构建筑及其在我国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轻钢活动板房动力特性研究及振动舒适度分析[D]. 李晟.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轻型钢拼合截面与焊接组合截面柱受力性能分析[D]. 李剑文. 长春工程学院, 2020(04)
- [3]荷载分项系数调整对轻钢结构构件可靠性和材料用量的影响分析[J]. 程凯凯,程正杰,姚继涛,崔莹,宋梅梅. 应用力学学报, 2020(05)
- [4]轻钢住宅框架-支撑结构体系研究[A]. 李永梅,杨博颜,王勇刚. 第二十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20
- [5]分析现代轻钢结构建筑及其在我国的应用[J]. 李丹丹. 现代物业(中旬刊), 2019(08)
- [6]现代轻钢结构建筑及其应用分析[J]. 杨星. 住宅与房地产, 2019(03)
- [7]装配式轻钢结构民居标准化设计研究 ——以湘中地区为例[D]. 周东飞. 青岛理工大学, 2018(05)
- [8]近零能耗导向的轻质装配式建筑之围护系统设计研究[D]. 林正豪. 清华大学, 2018
- [9]现代轻钢结构建筑及其应用分析[J]. 周波. 低碳世界, 2018(09)
- [10]现代轻钢结构建筑及其在我国的应用[J]. 张广承.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20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