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胸痛、神志不清、抽搐”病例讨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胸痛、神志不清、抽搐”病例讨论

一、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关于“胸痛、神志障碍、抽搐”的病案讨论(论文文献综述)

王鑫[1](2012)在《冠心病伴抑郁患者中西医认识及中医证候要素、hs-CRP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分析冠心病伴抑郁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讨论分析冠心病伴抑郁的中医证候要素及辨证分型,为提高冠心病伴抑郁的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水平提供参考。不少研究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的hs-CRP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抑郁症患者的hs-CRP值高于正常对照组,但关于冠心病伴抑郁患者hs-CRP值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对冠心病伴抑郁患者与冠心病不伴抑郁患者hs-CRP值的进行对比,讨论hs-CRP值对于冠心病伴抑郁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收录2011年8月---2012年3月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住院、门诊共220例符合入组条件的冠心病病人,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研方法,制定临床流行病学病例观察表,对病人进行一般情况及中医证候要素统计及SDS评分调查,其中98例患者伴有抑郁状态,对伴与不伴抑郁病例进行患病率、年龄、性别差异等流行病学进行统计分析;选取冠心病伴抑郁患者98例进行中医证候要素及辨证分型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抑郁程度分为三组,进行组内证候要素分布差异对比;选取做过血清hs-CRP检测的27名冠心病伴抑郁患者及41名冠心病不伴抑郁患者记录其hs-CRP水平,进行结果录入、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共入选冠心病人220例,其中伴抑郁患者98例(女54例,男44例),占冠心病总人数44.55%,不伴抑郁患者122例(女47例,男75例),占55.45%,冠心病伴抑郁患者中,女性患者伴发抑郁患者54例,平均年龄68.56±9.28岁,占53.47%,男性患者44例,68.29±9.11,占36.97%。2.冠心病伴抑郁患者hs-CRP水平6.13±2.93mg/L,冠心病不伴抑郁患者3.97±1.79mg/L。3.冠心病伴抑郁患者纳入的证候要素按出现频次从多到少排列为:①气虚(82次)②血瘀(66次)③气滞(43次)④阴虚(38次)⑤痰浊(35次)⑥寒凝(21次)⑦阳虚(18次)⑧湿热(14次)⑨水停(12次)。4.冠心病伴抑郁患者抑郁程度不同,其主要的证候要素亦不相同,轻度抑郁患者以气虚为主,血瘀、气滞次之;中度抑郁患者以血瘀为主,气虚、阴虚次之;重度抑郁患者以阴虚为主,血瘀、气虚、痰浊次之。5.冠心病伴抑郁患者中医辨证分型按照出现次数排列顺序为:①气虚血瘀证②气滞血郁证③气阴两虚证④痰阻心脉证⑤阴寒凝滞证⑤心肾阴虚证⑦心血瘀阻证⑧阳气虚衰证。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前三位为气虚血瘀证(26.53%)、气滞血瘀证(21.43%)、气阴两虚证(18.37%)。结论:1.冠心病患者中冠心病伴抑郁患病率为44.55%,冠心病伴抑郁患者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二者年龄对比无明显差异。2.冠心病伴抑郁患者证候要素以气虚为主;轻度抑郁患者以气虚为主,中度抑郁患者以血瘀为主;重度抑郁患者以阴虚为主。3.辨证分型主要为气虚血瘀证。4.冠心病伴抑郁患者hs-CRP水平高于冠心病不伴抑郁患者,提示hs-CRP是冠心病伴抑郁患者的重要危险因素。

郑永亮[2](2012)在《中风治未病理论的文献研究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探讨》文中研究说明中风病(stroke)是指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嗜食厚味及饮酒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外,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起病急、变化快,好发于中老年人,相当于西医的脑血管病或脑卒中。《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中报告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第一位致残和死亡原因,且发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现代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每年有150万到200万新发脑卒,年脑卒中死亡率为58-142/10万人口。因此预防中风病是我国目前面临的重大医疗卫生课题。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在中风病防治方面有,大量的临床实践,丰富的治疗方法,完善的治未病理论,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临床财富。那么如何将其整理、归纳、分析、总结,运用到今天中风病的治未病当中去,是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从《黄帝内经》开始,在中医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上,历代中医学家对中风病的防治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中医药在防治中风病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遗憾的是,临床上一直存在对中风病“重治疗而轻预防”的现象。中医虽然有很好的“治未病”理论,但针对中风病治未病的论述基本上都是只言片语,散在于各种文献当中,纷繁散乱。为此,笔者搜集整理了从《内经》到当代在中风病防治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着名医家的着作,对各位医家明确提出的预防中风发作或复发的原文,整理摘录出来,并借助现代的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以古今对照的方式,对这些中风病防治思想和治未病的思路进行探析。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当今中风病防治“跟着指南走”的时代特点,探讨了如何在指南的基础上,利用现代计算机软件技术,发挥中医文献的价值,走出一条中西医结合中风治未病之路。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发掘中医中风病防治的文献资源,探讨如何在目前医疗环境中更好地发挥中医治未病理论优势,开发中风治未病软件,为患者提供最佳的中风病综合预防方案。研究方法:本研究按照文献研究方法中“文献的收集、分析整理以及临床应用”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具体研究方法包括:1.确定中风病的文献查找范围我们参考了上海文献研究所出版的《中风病专辑》、《古今名医临证金鉴》等中风病中医文献专着,它们收集了部分先秦到民国的有关中风病的文献论述,但这两本文献专辑在唐代以后所收集的中风病文献并不全面,而且没有对所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很多内容与中风病无关,而是一些外感疾病、面神经炎或癫痫等其他内科疾病。鉴于此,本课题在参考两部专辑基础上,通过翻阅《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中藏经》,《黄帝明堂灸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明清名医全书大成》,《中医临床必读丛书》的通用着作、内科、针灸科、养生等方面的书目,《民国名医着作精华》,排除四部丛书中有关外科、妇科、儿科、眼科、骨伤科、耳鼻喉科等与中风病无关的论述,最终确定了《黄帝内经》、张仲景、《中藏经》、巢元方、孙思邈、王焘、刘完素、李东垣、朱丹溪、王执中、罗天益、薛己、张景岳、赵献可、李中梓、龚廷贤、喻嘉言、姜天叙、李用粹、沈金鳌、陈修园、叶天士、王清任、张士骧、张山雷、张锡纯26为医家为古代研究对象,现代文献部分以2009年国家首次评选的30位国医大师、当代中风病中医名家王永炎、石学敏等团队所发表的中风病相关论文、专着、近些年发表的一些国家级重大中风病预防相关课题成果为对象。确定研究对象后,对古代医家的研究,以目前出版的医学全书为文献来源,比如陈修园,以《陈修园医学全书》为本,无医学全书的医家通过网络、图书馆和自己购书,尽量全面地研究其所有着作,现代医家除了研究其中风专着外,结合中国知网等网络资源进行全面搜集整理。2.建立中风病相关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本研究按照《中医大辞典》目录及具体词目介绍,制定如下主题词:“中风”、“风痱”、“风懿”、“类中风”、“内风”、“半身不遂”、“瘫”“痪”、“厥”、“偏枯”,在上述确定的研究文献范围内,严格按照本文提出的中风病定义对文献进行初步筛选,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内容。第二步筛选是通过人工阅读,对文献中有关中风病发作之前的预防、延缓中风发作、发病之后预防病情加重、预防复发的理论和方法筛选出来,最终作为研究对象。对于预防和治疗都有涉及的文献只纳入有关预防部分,如果存在预防和治疗难以分开的文献,为了保证该研究的全面性,将其全部纳入为研究对象。排除标准:与中风病定义不符的内容,与中风病预防无关的内容,只涉及中风病治疗的内容,与前代医家论述重复的内容,以上内容予以排除。3.综合运用古汉语知识、中医脑病知识、西医神经内科知识及现代信息技术,对目标文献的使用价值进行综合分析。4.结合时代特点,探讨如何在西医指南治疗基础上利用好古今中医文献有关中风治未病的方法和思路,制定一条规范有效的中西医结合综合预防中风病之路。5.提出“中风治未病软件系统”的设想,并进行和初步的设计和开发。研究内容:1.第1篇的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我们按照上述研究方法,对确定的古今30多个研究对象的中风病防治理论、方法、临床医案等进行了全面归纳总结,将文献中明确提出中风治未病的内容进行了原文摘录,并以古今对照、前后互参的方式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前人预防中风病理论和方法的可信性、可行性。2.第2篇中风治未病方法探讨第2篇在总结整理前人中风治未病文献的同时,不断反思中风病目前防治的现状。笔者认为,在靶向治疗、操作规范、循证医学证据丰富等方面西医存在优势,而中医“治未病”理论在中风病预防中则具有“更早干预”、“动态干预”、“手段多样”、“价廉效优”、“贴近生活”五方面优势。所以,中西医学各具优势,各有特点,互补性强,在目前的预防中风病方面,中西医结合综合防治中风是主流方向。那么,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如何发挥中医药在中风病治未病中的优势,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是目前中医药防治中风病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本研究主要思考、探讨的问题。本研究在总结前人防治中风病的各种文献基础上,提出中风病的治未病应该表述为:无病养生,危险干预,辨治先兆,截断病程,防止复发5各方面。在“中篇”笔者以上述五个方面为纲领,系统探讨了这五个治未病的不同阶段的确切定义,诊断方法,并将中医对中风病因、中风先兆的理论,和现代医学对中风病因、中风风险评估的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Framingham危险评分、高血压分层分级评估、血脂异常危险分层评估、房颤评估四大模型合一,并结合其他危险因素,比如镰状细胞病、动脉炎、下肢静脉栓塞症、脑血管畸形、高凝状态等,比较全面的包含了中风的各种危险因素,形成了一种全新的风险评估方法。对评估结果,本研究沿用目前公认的低危、中危、高危、很高危四个层次分层方法,并将这种风险评估的“五阶段四层次”推广到大多数人群。我们认为预防中风病的最好方式是“恰当的风险评估和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探讨了如何利用“上篇”总结归纳出的文献进行中风病中西医结合防治,发挥中医药中风治未病的优势。其中,西医的内容是根据目前我国发布的最新的国家级指南和部分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外最新相关指南,中医部分采用的标准是:现代研究部分的证据原则上采用国家级课题的成果,古代部分采用标准是根据历代中医文献经过古今对比后广泛被后世认可的部分,部分有争议的内容采用后进行说明。我们的目标是为每位患者提供标准规范而又是目前证据最好的个体化中风治未病方案。3.第3篇“中风治未病软件系统”的设计在第3篇,考虑到中风病治未病的患者多数都是在医疗门诊或者在社区,我们为了更好的推广使用本研究提出的“恰当的风险评估和针对性的中西医综合预防方法”,我们提出了“中风治未病软件系统”的设想,希望借助现代计算机软件科技手段,研发一种可以面向社会任何人群进行风险评估并给出个体化预防方案的系统。这个系统是一个综合现代医学各种指南的证据,充分吸收中西医学各自优势,可以用于门诊和基层的中风病风险评估及治未病软件系统。它可以面向社会各个年龄阶段、不同性别和具有不同危险的人群进行中风病的危险评估,并给出个体化的预防建议,为患者提供一站式的中风病或心脑血管病的预防门诊服务。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目前门诊医生工作的现状和患者的需求,针对性的设计软件,使其具有操作简单、适用广泛、开放发展、方法全面、个体化治疗和医学教育六大特性,并进一步总结了软件辅助下,医生如何为患者提供中风风险评估和中西结合预防中风的综合性、个体化方案。研究结果:1.文献整理价值本研究是中风病中医文献研究中第一次针对预防中风病而非治疗中风病的一次文献整理,我们对所有最终确立的医家的着作进行了完整的搜集,对筛选出的文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把这些医家明确提出预防中风的理论方法以文献摘录的形式呈现出来,对其中的方剂、针灸、医案进行了整理,(方剂整理见附录:中风治未病方剂索引),这样我们对古今中医在中风病预防方面的文献就一目了然,是本研究的文献整理价值的集中体现。2.中风治未病方法本研究在对历代医家防治中风病的理论和方法总结基础上提出:中医治未病的五大优势是:更早干预、动态干预、手段多样、价廉效优、贴近生活;中风病的治未病应该表述为:无病养生,危险干预,辨治先兆,截断病程,防止复发5个阶段,并对这五个阶段进行了定义;提出了Framingham危险评分、高血压分层分级评估、血脂异常危险分层评估房颤评估四大模型合一的风险评估方法,它与五阶段理论相结合,可适合大多数人群的中风病风险评估;按照上述五个阶段和不同风险分层,以中西医结合方式探讨并制定了如何为患者提供标准规范的、综合性、个体化中风预防方案;最后,笔者探讨了中风治未病软件系统的前期规划和设计思路,为下一步开发软件奠定了基础,为更好的实现中风分阶段预防,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做好技术准备。研究结论:在国家脑卒中及其相关疾病防治指南指导下,借助于现代计算机软件技术,深入挖掘中医在中风病防治方面2000多年积累下的文献资源,发挥中医在中风病治未病方面的优势,可以更好地预防中风病的发生和复发。

刘西强[3](2010)在《温胆汤方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文主要目的是研究温胆汤方证,以指导临床更加安全有效地运用本方。方法:广泛搜集相关资料,按照文献性质不同,研究主体分为类方文献研究、医论类文献研究、古代医案类文献研究、临床观察类文献研究、现代医案类文献研究、黄煌教授温胆汤经验研究六部分,根据研究需要及文献特点,采取有差异的研究方法,分别统计与分析温胆汤方证相关内容,如温胆汤主治疾病、温胆汤主治症状、温胆汤体质等;最后,对如上各部分研究结果进行对比与分析,归纳温胆汤方证。结果:1.探讨了“方证”和“方的体质”的内涵和定义;2.通过文献统计与分析,揭示了各部分文献所蕴含的温胆汤方证内容,最后归纳出较为完善的温胆汤方证;3.探讨了温胆汤临床使用的相关问题,如温胆汤证出现的时机与病因、温胆汤加减运用、疗程、疗效情况、剂型剂量、煎服法、临床注意事项;4.探讨了温胆汤相关的理论问题,如温胆汤来源与原始方义、温胆汤病机与功效、温胆汤与痰饮的关系、半夏药性与炮制、温胆汤作用机制等。结论:1.温胆汤功效:调胆和胃,理气化痰,健脾安神。2.温胆汤证病机:胆胃不和,气郁痰搏,脾不健运。3.温胆汤原方温凉兼进、补泻兼施,不温不燥,调和为主,原义为治疗胆虚寒证,主要涉及足少阳阳明经和三焦经。4.温胆汤方证三大类原因:(1)体虚或大病后;(2)痰湿内盛或痰热内扰;(3)可以引起精神神经损害的各种因素。5.现代药理和实验研究表明,温胆汤可以调节精神神经系统功能,如抗失眠、抗抑郁、抗精神分裂、防治老年痴呆、改善记忆力、镇痛、镇惊、抗惊厥等,调节血脂,改善血流变,防治冠心病,抗衰老,治疗炎症和组织损伤,改善肾功能。6.从主治症状、主治疾病和体质方面对温胆汤方证进行如下表述:(1)温胆汤最典型的主治症状:失眠、惊恐、烦躁、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眩晕。其他比较重要的主治症状:脉弦、疲倦、心悸怔忡、胸满闷、发热、脉数、自汗、多梦、喘息、全身浮肿、苔腻、脉滑、苔黄、舌红、口渴、苔白、腹胀满、咯痰、便秘、头昏头重、舌淡、苔厚、苔薄、腹痛等。(2)温胆汤可治疗病种非常多,最多分布于精神神经系统,其次为消化系统,再次为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耳和乳突疾病比例也不小。温胆汤最典型的主治疾病为:失眠症、梅尼埃病、精神分裂症、高血压病、抑郁症,其次为癫痫、冠心病、神经官能症、慢性浅表性胃炎、神经性呕吐、中风、焦虑症等。因病种分散,在参考主治疾病的同时,处方多需辨证论治。(3)温胆汤体质:1)从小儿到老人均可出现,中青年最多,而3-10岁也较为集中;2)患者女性稍多;3)体型中等者最多,多体格健壮,也有久病,或产后虚弱,或体素虚,患者胖瘦均有,而胖者较瘦者多;4)面部滋润或油腻,或色白,或色黄暗,或色红,或浮肿貌,常缺乏正常光泽;5)患病前思维敏捷、聪明,对外界刺激敏感,感情丰富,多思虑,做事追求完美,容易心慌,处理事情容易犹豫不决;6)主诉甚多而怪异,却无明显阳性体征;7)经常饮酒,或喜食肥甘厚味;8)患者经常出现的异常症状,多属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其次为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如失眠、惊恐、恶心呕吐、烦躁、易怒、眩晕、疲倦、心悸怔忡、焦虑、抑郁、胸满闷、自汗、多梦、喘息、嗳气、全身浮肿、腹胀满、头晕头昏头重、咯痰、便秘、腹痛、吐酸、咽喉异物感等;9)口腔经常感觉异常,如口渴、口干、口粘、口苦、口麻、口臭、淡而无味等;10)舌苔多腻,可表现为厚苔、白腻苔、黄腻苔、燥苔、滑苔,也可为正常苔;11)舌质多为正常,亦可表现为舌红、舌淡或舌黯;12)舌体多为正常,亦可表现为舌胖;13)脉象或滑,或弦,或数,亦有很大比例为正常,少数有偏细或偏小者;14)曾经患有或现患有某些疾病,如梅尼埃病、神经性呕吐、精神分裂症、高血压病、癫痫、冠心病、神经官能症、焦虑症、慢性浅表性胃炎、妊娠呕吐、睡行症、咽异感症、癔病、恐惧症、慢性胆囊炎、抑郁症、中风、嗜睡症、多汗症、偏头痛、创伤后应激障碍、儿童恐怖症、白大衣性高血压等。

黄琰[4](2006)在《脓毒症发病状况及证候特点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部分。文献综述共两篇。第一篇讨论脓毒症的发病机制,介绍国内外近15年来的研究成果。由于SIRS、脓毒症的机制纷繁复杂,这些研究是从不同环节不同水平展开的,同时彼此之间又有交叉,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的认识。所以文中将这些零碎的文献分布于几个部分进行介绍,即脓毒症的定义、诊断标准、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第二篇讨论国内中医学对脓毒症的研究成果。文中分为两个部分:1、传统中医学对脓毒症的认识,包括采用传统中医方法脓毒症进行辨证论治;2、讨论现代中医学观点治疗脓毒症,包括结合中医药现代药理学机制单方单药治疗脓毒症,从脓毒症的某一个阶段出发辨证论治和从整体出发探讨系统的辩证论治规律。临床研究部分,我们收集了北京东直门医院2005年1月至2005年12月份住院病人中的64例脓毒症患者,对其进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分析,以及脓毒症的中医证候特征的归纳。我们从科室、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多个角度来分析和论述脓毒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从而指导脓毒症的临床预防、诊断和治疗,降低脓毒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中医学方面,我们归纳脓毒症患者中虚证和实证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采用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和三焦辩证论治体系对脓毒症的中医证候特征进行阐述,希望中医药在脓毒症的防治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

赵凤琴[5](2001)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关于“胸痛、神志障碍、抽搐”的病案讨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关于“胸痛、神志障碍、抽搐”的病案讨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关于“胸痛、神志障碍、抽搐”的病案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冠心病伴抑郁患者中西医认识及中医证候要素、hs-CRP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西医研究
        1.1 冠心病的西医认识
        1.2 抑郁的西医认识
        1.3 冠心病伴抑郁的西医认识
        1.4 冠心病伴抑郁的西医治疗
    2. 中医研究
        2.1 冠心病的中医认识
        2.2 抑郁的中医认识
        2.3 冠心病伴抑郁的中医认识
        2.4 冠心病伴抑郁的中医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观测指标及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冠心病患者临床观察表
致谢
个人简历

(2)中风治未病理论的文献研究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1篇 中医中风病治未病的发展历史
    1.1 先秦至隋唐时期各医家的中风病防治理论观点
        1.1.1 《黄帝内经》
        1.1.2 张仲景
        1.1.3 《中藏经》
        1.1.4 巢元方
        1.1.5 孙思邈
        1.1.6 王焘
    1.2 宋、金、元时期各医家的中风病防治理论观点
        1.2.1 刘完素
        1.2.2 李东垣
        1.2.3 朱丹溪
        1.2.4 王执中
        1.2.5 罗天益
    1.3 明清时期各医家的中风病防治理论观点
        1.3.1 薛己
        1.3.2 张景岳
        1.3.3 赵献可
        1.3.4 李中梓
        1.3.5 龚廷贤
        1.3.6 喻嘉言
        1.3.7 姜天叙
        1.3.8 李用粹
        1.3.9 沈金鳌
        1.3.10 陈修园
        1.3.11 叶天士
        1.3.12 王清任
    1.4 晚清民国时期各医家的中风病防治理论观点
        1.4.1 张士骧
        1.4.2 张山雷
        1.4.3 张锡纯
    1.5 当代时期各医家的中风病防治理论观点
        1.5.1 任继学
        1.5.2 张学文
        1.5.3 当代其他医家或团队的研究
    1.6 小结
第2篇 中风病治未病方法探讨
    2.1 无病养生
        2.1.1 无病养生的概念
        2.1.2 养生方法
    2.2 风险干预
        2.2.1 风险评估
        2.2.2 危险因素分级干预
    2.3 辨治先兆
        2.3.1 中风先兆的概念
        2.3.2 中风先兆的治疗
    2.4 截断病程
    2.5 防止复发
        2.5.1 缺血性中风的预防复发
        2.5.2 出血性中风的预防复发
第3篇 中风治未病软件系统的设计开发
    3.1 中风治未病软件研发的基础和目的
    3.2. 中风治未病软件系统的设计思路
        3.2.1 软件特点
        3.2.2 模板的设计
        3.2.3 操作流程
        3.2.4 《预防中风生活养生手册》的编写和使用
    3.3 中风治未病软件系统的应用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风治未病方剂索引(第1篇文献辑录出的古今方剂)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温胆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方法
    1.1 资料收集
        1.1.1 资料收集范围和检索策略
        1.1.2 资料收集标准
        1.1.3 资料收集项目
    1.2 资料整理
    1.3 资料分析
        1.3.1 类方文献
        1.3.2 医论类文献
        1.3.3 古代医案类文献
        1.3.4 临床观察类文献
        1.3.5 现代医案类文献
        1.3.6 黄煌教授温胆汤经验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温胆汤类方文献研究
        2.1.1 一般情况
        2.1.2 主治病症统计与分析
        2.1.3 方剂药物统计与分析
    2.2 温胆汤医论类文献研究
        2.2.1 一般情况
        2.2.2 经验分析与归纳
        2.2.3 体质
    2.3 温胆汤古代医案类文献研究
        2.3.1 一般情况
        2.3.2 主治疾病统计与分析
        2.3.3 主治症状统计与分析
        2.3.4 处方分析
        2.3.5 体质
        2.3.6 疗效评价
    2.4 温胆汤临床观察类文献研究
        2.4.1 一般情况
        2.4.2 主治疾病统计与分析
    2.5 温胆汤现代医案类文献研究
        2.5.1 现代精选医案研究
        2.5.2 现代粗选病案研究
        2.5.3 疾病与加味药物的关系
    2.6 黄煌教授温胆汤经验研究
        2.6.1 一般情况
        2.6.2 主治疾病统计与分析
        2.6.3 主治症状统计与分析
        2.6.4 处方分析
        2.6.5 原方主治疾病和症状统计与分析
        2.6.6 体质
        2.6.7 疗效评价
3 讨论
    3.1 方证理论的探讨
        3.1.1 关于"方的体质"
        3.1.2 关于"方证"
    3.2 温胆汤方证
        3.2.1 温胆汤主治症状
        3.2.2 温胆汤主治疾病
        3.2.3 温胆汤体质
    3.3 温胆汤相关内容的理解
        3.3.1 温胆汤的来源和功效
        3.3.2 温胆汤与痰饮
        3.3.3 半夏小议
        3.3.4 温胆汤药理及实验研究
        3.3.5 温胆汤证出现的时机与病因
    3.4 温胆汤临床应用的相关问题
        3.4.1 温胆汤方证的鉴别
        3.4.2 剂型剂量与煎服法
        3.4.3 临床注意事项
4 结论
5 创新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医案两则
附录2 温胆汤现代精选医案疗程统计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脓毒症发病状况及证候特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一脓毒症现代研究概况
文献综述二脓毒症中医学研究概况
前言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诊断标准
研究结果
讨论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1 患者一般情况登记表
附录 2 四诊信息表
附录 3 APACHEⅡ评分表

四、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关于“胸痛、神志障碍、抽搐”的病案讨论(论文参考文献)

  • [1]冠心病伴抑郁患者中西医认识及中医证候要素、hs-CRP观察[D]. 王鑫.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3)
  • [2]中风治未病理论的文献研究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探讨[D]. 郑永亮.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9)
  • [3]温胆汤方证研究[D]. 刘西强.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02)
  • [4]脓毒症发病状况及证候特点的临床研究[D]. 黄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12)
  • [5]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关于“胸痛、神志障碍、抽搐”的病案讨论[J]. 赵凤琴. 中国临床医生, 2001(01)

标签:;  ;  ;  ;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胸痛、神志不清、抽搐”病例讨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