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经济与管理变革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钱津[1](2020)在《论现时代企业文化管理变革及发展趋势》文中认为现时代的企业文化管理变革有共性也有特性。特性的企业文化管理变革与共性变革有密切的联系,但特性的变革是呈现多元化特征的企业文化管理变革。日本、美国、欧洲、中国的企业文化管理变革都有与自身文化传统和文化变革相联系的特性表现。现时代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企业文化管理变革的共性:一是都迈过了初始的感性管理阶段,进入了初步理性化的制度管理阶段,开始走向了成熟;二是基本上都已经将企业文化管理提升为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做到以企业文化管理统领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从现时代可以预见的视域来看,走向未来的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的企业文化管理的共同发展趋势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越来越浓厚地凝聚着现代市场经济意识,第二个方面是将由人性文化管理走向狼性文化管理,第三个方面是人工智能将介入现代企业文化管理之中。
李真[2](2020)在《能源革命中火电企业的战略管理变革研究》文中提出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能源领域通过“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革命战略,推动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变革发展。在能源革命过程中,政策与市场的多重压力迫使火电企业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发展受限且面临着生存危机。动态变化的复杂市场环境下,火电企业如何做出决策实现成功变革,对于突破自身发展桎梏,推动建成现代能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学术研究和实践中通常将火电定位为生产型企业,集中于战术层面的短期的、局部的问题进行研究,未能建立有效指导企业战略层面管理变革的系统化理论和应用体系。因此,本文就火电企业战略定位、价值选择的现实问题,从公司层、业务层、职能层以及战略实施层进行了战略变革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性研究,探索了火电企业战略定位、竞争力构建、效率提升以及风险控制的多层次、全流程的战略变革,为火电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剖析了能源革命中火电企业战略环境的变化,并基于聚类分析和SWOT模型建立了公司层战略定位研究框架。首先,通过深入剖析火电企业发展的战略环境,明确火电面临的机会与威胁,优势与劣势。考虑资源型企业的竞争属性受资源禀赋差异、生产规模效益等因素的影响,结合火电企业的装机容量、发电量、区位特征对我国918家燃煤火电企业进行了聚类分析,根据每个簇内的特征值及对应的企业类型特征,运用SWOT划分了进取型、竞争型、保守型、防御型四种战略定位,并从企业发展动力视角,明确了不同类型火电企业在公司层的战略变革方向。基于SO(优势-机遇)进取型定位的服务创新战略、基于WO(劣势-机遇)保守型定位的模式创新战略以及基于ST(优势-威胁)竞争型定位的技术创新战略。(2)通过变革企业价值创造方式,就业务层战略设计了基于价值网络的竞争力模型并进行了稳定性分析。首先,根据能源革命中火电业务范围的拓展和竞争模式的变化情况,从网络组织结构、运行方式、盈利模式三个层面建立价值网络竞争力模型,并通过数学模型抽象化分析和论证了价值网络通过主体协同,能够实现核心企业利润最大化以及网络总产出的增加。其次,基于价值网络竞争力模型,分别为不同类型的火电企业在产业链的不同业务附加值区域构建差异化、一体化和协同创新的竞争力,明确了业务层竞争力的核心诉求、优劣势及构建路径。最后,考虑到价值网络中节点企业的有限理性,基于演化博弈理论研究了收益、成本、分配系数等因素对网络竞争力稳定性的影响规律,从降低投入成本、提高预期收益、提高分配的科学性合理性、建立约束条件等方面,为业务层的战略变革提供策略支持。(3)运用管理创新手段变革企业运营管理方式,就职能层战略构建了管理创新体系和效率评价模型。首先,分析了职能层传统直线职能制在落实公司层、业务层战略变革时的局限性,围绕战略目标对管理内容进行模块化,为每个模块建立技术标准与管理标准,并基于PDCA循环,形成标准化的管理体系,结合人、财、物的精益化辅助机制和运营端、营销端的数字化提升机制共同构成职能层的管理创新体系。为科学评估管理创新体系的效率提升效果,基于改进的平衡计分卡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安全与环保五个维度建立火电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模型。最后,将动态评价机制应用于衡丰电厂的管理创新成效及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估中,评估结果表明该企业在围绕生产经营模块建立管理创新体系后,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明显提升,通过火电企业的实践应用验证了方法的实用性。(4)在公司层、业务层、职能层战略制定的基础上,构建了火电企业战略管理变革体系实施的风险传播分析模型。首先,根据战略实施网络的复杂特性,对网络节点、网络关系及网络结构所涉及的风险进行识别,并分析了风险在战略实施网络中的传播机理。在此基础上,考虑战略实施网络中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能源类、资金类、技术类等企业的重要性差别,企业业务关系的紧密度等因素的影响,构建了风险传播的分析模型,通过仿真总结了风险传播的规律,即不同类型的节点造成的网络风险损失不同,不同紧密度的边受损后造成的网络损失不同,不同复杂程度的网络在受到风险作用时带来的损失不同。最后,根据风险演化模拟的结果,从加强不同类型企业风险的预警、提高网络协同管理能力、构建网络信息共享平台三个方面提出战略实施的风险控制策略。本文的开展,丰富了战略管理理论、网络视角下竞争力分析的相关理论及实践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对火电企业战略全方位的变革研究,明确了不同类型企业的变革方向,价值创造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的提升路径。并从服务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方面建立火电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有助于火电在能源革命中释放新的发展动能。通过完善和优化战略管理的方法和流程,有助于提升火电企业的战略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指导火电企业实现战略管理变革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王芳[3](2019)在《注册会计师能力框架重构研究 ——基于商业模式转型与管理变革背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商业模式转型、管理变革成为企业发展趋势,在其转型和变革过程中经营管理模式和方式会发生改变,最终会体现在财务结构、资源配置、组织结构等方面的改变,进而影响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审计的内容和方法,并最终影响注册会计师的胜任能力。本文通过对企业商业模式转型、管理变革对审计的影响,进而分析出对注册会计师能力的影响,并建立新的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框架和模型,探讨注册会计师新胜任能力的培养途径。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商业模式转型、管理变革的研究主要提出自己对企业商业模式转型和管理变革概念、特点的理解,总结出目前较为流行的商业模式转型和管理变革形式和管理变革的趋势,进而从研究其对审计内容和方法两个方面的影响,进而结合专家访谈等研究企业商业模式转型对注册会计师能力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其对注册会计师的影响和企业商业模式转型类似。本文基于前文的研究出和借鉴国内外对注册会计师能力的研究,得出了新的胜任能力框架和模型。能力框架主要是基于前文的研究改变原能力框架的内容和增加新的内容,并且还新增加审计创新思维、风险识别能力等新的能力框架。模型主要基于前文研究建立了以商业模式转型、管理变革知识运用能力、审计风险和职业道德风险识别能力、经营管理咨询能力为主,其他能力为动力的动态性齿轮模型。文章最后一章基于新建立的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框架和模型提出新的胜任能力培养途径,主要基于从培养的内容和方式两个方面探讨。本文最终研究得出,注册会计师在企业商业模式转型、管理变革的影响下需要具备商业模式转型、管理变革知识运用分析能力、数据分析等技术运用能力、知识更新以及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审计风险识别能力、职业道德风险识别能力、审计创新思维的能力、相关实践技能能力、提供经营管理咨询的能力,并且能力培养也需要多种培养方式结合,有针对性和综合性的进行培养。
尹剑峰,龙梅兰[4](2017)在《管理变革、人才管理与企业并购扩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研究了管理变革、人才管理与企业并购扩张间的内在关系,研究表明:(1)企业通过持续的管理变革进行管理模式优化,有利于打造一个高效的管理模式;(2)企业通过加强人才管理进行后备人才的培养与开发,有利于打造丰富的企业后备人才库;(3)在并购过程中,企业通过管理模式整合和人力资源整合,将被并购企业同化成高效子公司,从而实现快速扩张发展。
张玉霞[5](2014)在《加拿大高校科研管理变革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科学技术开始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创新成为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以及提高竞争力的主要动力。经济的知识化和全球化,使得各国纷纷开始重视创新活动的研究,尤其是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信息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政府尤其是发达国家政府开始意识到创新活动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高的重要性。随着各国政府创新政策的制定,高校也随之发生了重要的变革。作为基础研究的主要阵地,高校也充分发挥着自己的作用。由此,一个知识主导经济、教育开拓世界的时代已经到来。加拿大高校也十分重视科研工作的开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科技政策的改变,各大高校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了对高校自身科研能力的提高。科学研究是高校的三大职能之一,高校科学研究活动的创新也离不开科研管理,科研管理创新是高校管理活动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加拿大高校十分重视高校科研的管理工作,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学校科研活动的变革,其管理职能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分析加拿大高校科研管理变革的动因及具体表现,对我国高校科研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选题背景、意义及核心概念界定等;第二部分对20世纪90以前加拿大高校科研管理发展历程的介绍,包括对其二战前和二战后的发展介绍,同时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加拿大高校科研管理现状;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后加拿大高校科研管理变革的动因,包括知识经济时代对高校提出的要求,政府政策的支持,以及高校内部面临的一些问题;第四部分主要介绍20世纪90年代后加拿大高校科研管理的变革表现及特点,包括:科研资金管理的变革、科研人员管理的变革、科研项目管理的变革以及科研成果管理的变革。同时结合上述几个方面总结出科研管理变革的主要特点;第五部分介绍加拿大高校科研管理对中国高校科研管理的启示。论文对中国高校科研管理的现状做了一定的介绍,对中国高校科研管理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总结出对中国高校的启示。
叶盾轲[6](2012)在《产业结构软化与企业管理变革趋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产业结构软化和管理变革趋向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大调整、大变革的时期里,企业管理者要管好企业,首先,要用经济全球化的理念,根据国际产业结构日益软化的趋向,确实做好企业技术、知识积累,提高员工素质,预测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并利用国家不同时期的产业倾斜政策,发展壮大企业规模;其次,要用知识资本运作方式,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适时地实施与产业软化相适应的企业管理变革,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本论文正是基于此目的而编写的。本论文以科学技术进步为主线,把科学发展观与经济理论、管理理论有机结合,研究了产业结构软化与企业管理变革之间的关系;产业结构软化演变趋向及其动力机制;美国产业结构软化模式;青岛产业结构状况及其软化模式;企业管理变革动因、变革趋向和实施方案。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产业结构软化与企业管理变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向,它们之间具有必然的因果关联关系;产业结构软化演变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是内外动力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美国产业结构软化例证分析,印证了产业结构软化的演变规律,并表明发展高新技术是改造传统产业最有效方法;青岛产业结构软化的模式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型服务业,改造提升制造业;产业结构软化将使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由此引发的企业管理变革,趋向于以知识为核心的战略管理变革、组织创新变革和人力资本管理变革。
周戎[7](2012)在《企业管理变革与信息化之间的关系》文中提出科技在发展,社会在变化,企业在经济环境的大气候影响下,也有着管理变革的困惑,而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推进了企业管理的变革,因此,采取一定的策略,处理好企业管理变革与信息化之间的关系,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杜芳芳[8](2011)在《从行政控制到专业引领 ——学校教学管理变革取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知识时代的兴起和社会转型的持续推进,我们的生活正在经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而与人的存在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自然也必须完成相应的变革和转型。如今的教育正在力图从注重共性和数量的传统教育向关注个性和质量的现代教育转变,关注人的差异性和个性潜能发展是新时期教育的重要使命。教学作为教育的主要实践载体,也应该从以共性和知识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表现出对个体差异和创造能力的关注,而丰富、多样化的教学实践则是实现功能转变的前提。当然,教学实践形态的变革绝不是自发产生的,它不仅依赖于实践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更需要对相应的教学管理体制进行变革,变革的重点是从关注教学的规范、统一转向支持教学的创新和多样。学校场域中的教学管理变革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教学实践形态的转型、作为重要契机的新课程改革、学校管理权力的下放以及专业权力的凸显。这些力量的推动使得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学校教学管理的价值取向,不再执迷于控制,而是转向对教师的专业支持、服务和引领。外在控制型管理只能带来合格规范的教学,却无法创造真正高品质的教学。高品质的教学只有通过激发教师内在的工作热情和唤醒教师潜在的创新精神才能得以实现,为此,以尊重教学专业属性的注重专业引领的新型教学领导和管理体系的构建是一个亟需研究的重要议题。教学实践的基本品性是教学管理变革的内在根基。教学实践是一项人之为人的实践活动,它具有鲜明的智慧、伦理、情感和个性特征。无论是教学智慧的养成、伦理目的的达成还是教学过程中情感的互动与交流,都是建立在教师个体品质的基础之上。因此,管理者必须鼓励教学者的多元化选择,鼓励他们实践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努力减少各种形式的思想和行动的同一性和一元化。当然,对教学管理的二重性本质也是教学管理从控制型向引领型变革的内在依据。教学管理的二重性包括价值取向上“成人”与“成事”的统一、内容构成上常规与创新的统一、实践操作上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以及手段应用上技术与伦理的统一。传统教学管理的根本病症在于它的行政取向,具体表现为理性主义的管理理念、控制主义的管理目的、行政主义的管理方式和形式主义的管理手段。教学管理的行政取向导致了根深蒂固的管理主义意识和控制情结,甚至出现了行政权力干预专业权力的现象。传统教学管理是建立在科层体制的基础之上的,科层制关注的是从属而不是创新,是统一而不是个性,这是一种控制型的管理形态。如果一味地使用控制型管理的话,就会出现依附性实践、操作性实践、同质性实践和重复性实践等几种异化的教学实践形态。在教学专业性日益凸显的今天,探索从控制为主转向引领为主的教学领导和管理体制是新时期学校教学管理变革的基本走向。学校教学管理变革的实施不仅需要我们对错综复杂的教学现实作出判断,还要审查行为背后的思维假定,重新定位行政权力的边界和功能,尊重专业权力并改革妨碍教师发挥专业潜能的体制和环境。管理者不仅要树立“生命人”的人性假设、基于教育立场的管理逻辑,还要不断塑造道德权威和专业权威的影响力,要在组织结构、制度规范和文化建设上探索切实可能的变革路径,同时努力寻找学校外部的专业力量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支持、帮助和引导。当然,教学管理变革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在变革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的困境和阻碍,这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能力和素质。人的问题是教学实践变革的中心问题,我们必须将结构的变革与思想、观念的变革联系起来,否则变革的最终目的将难以实现。这就需要在学校内部构建相应的教学领导力量,以此来支持、服务和引领教学实践的完善和发展。教学领导是一个多主体的行为,它更多地强调学校内全体成员为了教学实践的革新和发展而表现出来的责任感、创造精神和凝聚力。校长的教学领导、教研组长的领导和教师个体的领导力是三种基本的教学领导力量。当然,教学领导力量的生成需要各种条件的支持,涉及到如何重建学校场域中的权力关系,以及行政力量如何支持教学等,同时教学领导主体本身也需要不断地发展和提升自己。教学实践的存在本身是生产一创造性的,仅仅靠外部的规范、限制和训练并不能带来教学品质的真正提升,教学实践的改善最终依赖于教师内在的追求和探索精神。只有当教学管理从控制向引领转变时,教学才不是既定的和规范的,而是呈现出自主和创新的特征。当前最重要的是,鼓励教师建立自身的教学思想,通过思想的丰富来促进教学实践的多元化创新。
刘叶[9](2010)在《建立创业型大学:管理上转型的路径》文中提出这是一项关于华中科技大学应对变化的环境而进行路径变革的案例研究。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华中科技大学应对学术资本主义的特有策略以及解释为什么在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中是此种反应方式,进而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大学应对学术资本主义的主要反应方式。这不仅促进国际间的交流和对中国大学特有发展方式的理解,而且为同类高校走出困境提供决策参考以及引领同类大学的发展。研究通过持续的面对面访谈、实地考察以及史料的整理与收集获得丰富的资料。研究借助于大量的一手资料,包括访谈所获口述资料、校史、校报、档案资料、科技产业年鉴、会议文件、个人传记、教育统计年鉴等内部资料成功建立案例研究的理论假设和提出问题。通过进一步的校史描述与分析,研究证实了华中科技大学确为通过创业管理路径的选择建设一流大学的反应策略成功应对学术资本主义的新要求。继而通过理论归纳与构建,顺利建立源自于该案例的管理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以沃里克大学为例佐证了该理论模型,继而推广之,延伸到一系列大学的解释范畴。通过对华中科技大学的案例研究以及双案例检验,本研究获得了一些有别于已有研究的新发现。首先,欧美大学以及华中科技大学在新时期的变革经验告诉我们,变革是应对变化的唯一选择。华中科技大学的发展本来就是一部管理变革史。从管理学的视角透视华中科技大学的发展史,清楚发现,华中科技大学之所以发展迅速,是因为面对社会转型及时变革的结果。就是因为在不同的转型期,华中科技大学及时通过传统管理向创新管理的变迁、进而由创新管理向创业管理的转型,使得华中科技大学由组创起步迅速走向学术积累,继而迅速迈入跨越发展期。其次,变革路径的选择依赖于传统文化与历史传统。唯有对文化传统的守望与超越方可适应性生存与发展。传统文化将会是变革路径抉择的永久制衡力量。最后,华中科技大学在新的时期勇敢迎接挑战,视问题为机遇,通过以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团队、创业价值和创业文化这五个核心要素协同下的创业管理变革实现了创业转型。这所创业型大学的建立是一种通过管理变革的路径实现的,在其致力于转型的过程中,紧紧以抓住创业机会为核心,因为这是华中科技大学追求卓越的秘笈;以创造性整合创业资源为基础,因为这是华中科技大学把握发展机遇的前提;始终根据开发机会为导向动态性组建创业团队,因为这是华中科技大学实现卓越的组织保证;始终以创业价值为主导,因为这是华中科技大学追求卓越的内驱力;始终以形成创业文化为目的,因为这是华中科技大学保持卓越的精神共契。总体上,华中科技大学的转型折射出中国大学管理思维与行动方式由“有多少钱做多少事”的传统管理方式向“办多少事找多少钱”的创业管理思维模式的变迁。华中科技大学的变革道路说明从创业管理变革的路径来建立创业型大学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况且,双案例复制的结果也证实了高校创业管理理论模型的解释力。
杨东鑫[10](2008)在《企业管理变革研究 ——库恩范式理论在企业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各类企业生机勃勃,但很多企业的管理还处在非科学化、非规范化、非法治化的原初阶段。在国际化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要想在管理上取得竞争优势,我们的企业管理必须从基础管理做起,主动去探索并掌握变革的范式。一个企业在管理上无论有多先进,也只是阶段性的,因此,企业管理必以变革为核心竞争力,为其可持续发展之动力。一旦管理思维固步自封,放弃管理变革,就有可能逐渐被市场淘汰。企业管理变革导致管理模式或管理技术多样化,管理模式通常因人(企业)而宜,但管理变革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律、特征。我们可以用库恩的范式理论将它们表达出来。本文研究发现,无论是集团公司管理层次扁平化,还是消除界限,虽然管理手段上变换多样,但是,任何一次成功的企业管理变革都必然要符合它当前内外要素要求的范式特征。正是为了寻求这个适合我国企业管理变革的范式,笔者通过对企业管理变革失败案例的分析和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总结,将焦点放在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变革上缺乏系统的理论,没有形成较为科学的管理范式上。为此本文重点讲述了库恩的范式理论与德鲁克的管理新范式;分析了范式理论为什么适合企业管理变革的研究;并对未来的企业管理变革趋势进行了透析和展望,从而得出确实可行的结论——库恩的范式理论是我们分析企业管理变革的有效方法。
二、知识经济与管理变革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知识经济与管理变革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论现时代企业文化管理变革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多元化特性的企业文化管理变革 |
(一)日本的企业文化管理变革 |
(二)美国的企业文化管理变革 |
(三)欧洲的企业文化管理变革 |
(四)中国的企业文化管理变革 |
二、现时代的企业文化管理共性变革 |
(一)企业文化管理已形成初步理性化的制度管理 |
(二)企业文化管理已提升为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 |
三、现时代企业文化管理的共同发展趋势 |
(一)越来越浓厚地凝聚着现代市场经济意识 |
(二)将由人性文化管理走向狼性文化管理 |
(三)人工智能将介入现代企业文化管理之中 |
四、结语 |
(2)能源革命中火电企业的战略管理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能源革命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2 火电发展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3 企业战略管理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4 研究述评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1.4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战略定位理论 |
2.1.1 定位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
2.1.2 战略定位的常用方法 |
2.2 价值网络理论 |
2.2.1 价值网络的形成 |
2.2.2 价值网络的特征 |
2.3 演化博弈理论 |
2.3.1 演化博弈理论的适用性 |
2.3.2 演化博弈的建模步骤 |
2.4 复杂网络理论 |
2.4.1 复杂网络的特征 |
2.4.2 复杂网络的度量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能源革命中火电企业的战略定位 |
3.1 火电企业外部环境 |
3.1.1 政策环境分析 |
3.1.2 市场环境分析 |
3.1.3 机会与威胁分析 |
3.2 火电企业内部环境 |
3.2.1 火电的资源分析 |
3.2.2 火电的能力分析 |
3.2.3 优势与劣势分析 |
3.3 聚类分析下的战略定位 |
3.3.1 聚类分析的适用性 |
3.3.2 火电企业战略定位 |
3.4 基于战略定位的公司层战略变革方向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业务层网络竞争力构建及稳定性分析 |
4.1 火电企业的业务变化 |
4.1.1 业务范围的拓展 |
4.1.2 竞争模式的变化 |
4.2 基于价值网络的竞争力模型 |
4.2.1 一般分析范式 |
4.2.2 模型的构建 |
4.2.3 模型的求解和讨论 |
4.3 火电企业网络竞争力的构建 |
4.3.1 网络竞争力的适用性 |
4.3.2 差异化竞争力的构建 |
4.3.3 一体化竞争力的构建 |
4.3.4 协同创新竞争力的构建 |
4.4 基于演化博弈的网络竞争力稳定性分析 |
4.4.1 演化博弈的基本假设 |
4.4.2 演化博弈的均衡分析 |
4.4.3 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职能层管理创新体系构建及效率评价 |
5.1 火电企业职能层战略特点 |
5.1.1 传统管理方式的不足 |
5.1.2 战略变革的创新思路 |
5.2 职能层管理创新体系的构建 |
5.2.1 标准化的管理体系 |
5.2.2 精益化的辅助机制 |
5.2.3 数字化的提升机制 |
5.3 基于改进平衡记分卡的效率评价 |
5.3.1 改进的平衡记分卡 |
5.3.2 评价指标库的构建 |
5.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4 评价流程及应用 |
5.4 本章小节 |
第6章 复杂网络视角下战略实施的风险管理 |
6.1 战略实施的网络构成 |
6.1.1 业务层网络运行机制 |
6.1.2 职能层网络运行机制 |
6.2 网络风险识别与传导 |
6.2.1 网络风险因素的识别 |
6.2.2 网络风险的传导流程 |
6.3 基于复杂网络的风险传播仿真分析 |
6.3.1 风险传播的模型构建 |
6.3.2 网络风险传播的仿真 |
6.3.3 风险传播的规律总结 |
6.4 战略实施的风险控制 |
6.4.1 不同节点风险分类预警 |
6.4.2 提高网络协同管理能力 |
6.4.3 构建网络信息共享平台 |
6.5 火电企业战略管理变革的建议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注册会计师能力框架重构研究 ——基于商业模式转型与管理变革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结构安排和创新点 |
一、研究思路 |
二、结构安排 |
三、本文创新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一、国外关于商业模式转型的研究 |
二、国外关于管理变革的研究 |
三、国外关于商业模式转型、管理变革对审计影响的研究 |
四、国外关于注册会计师能力框架和培养路径的研究 |
第二节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一、国内关于商业模式转型的研究 |
二、国内关于管理变革的研究 |
三、国内关于商业模式转型、管理变革对审计影响的研究 |
四、国内关于注册会计师能力框架和培养路径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述评 |
第三章 商业模式转型及其对注册会计师能力框架的影响 |
第一节 商业模式转型的概述 |
一、商业模式转型的概念、特征 |
二、主要商业模式转型形式及对审计的影响 |
第二节 商业模式转型对审计内容与方法的影响 |
一、商业模式转型对审计内容的影响 |
二、商业模式转型对审计方法的影响 |
第三节 商业模式转型对注册会计师能力框架的影响 |
一、要求注册会计师具备商业模式分析运用的能力 |
二、要求注册会计师具备数据分析等技术应用能力 |
四、要求注册会计师具备更强的审计风险识别能力 |
五、要求注册会计师具备更强的职业道德风险识别能力 |
六、要求注册会计师具备审计创新思维的能力 |
七、要求注册会计师具备相关实践技能 |
八、要求注册会计师具备提供经营管理咨询的能力 |
第四章 管理变革及其对注册会计师能力框架的影响 |
第一节 管理变革的概论 |
一、管理变革的概念与特征 |
二、管理变革的主要形式和趋势 |
第二节 管理变革对审计内容与方法的影响 |
一、管理变革对审计内容的影响 |
二、管理变革对审计方法的影响 |
第三节 管理变革对注册会计师能力框架的影响 |
一、要求注册会计师具备管理变革知识分析运用的能力 |
二、要求注册会计师具备数据分析等技术应用能力 |
三、要求注册会计师具备知识更新能力以及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 |
四、要求注册会计师具备更强的审计风险识别能力 |
五、要求注册会计师具备更强的职业道德风险识别能力 |
六、要求注册会计师具备审计创新思维能力 |
七、要求注册会计师具备其他相关职业技能 |
八、要求注册会计师具备提供经营管理咨询的能力 |
第五章 基于商业模式转型、管理变革的注册会计师能力架模型构建 |
第一节 注册会计师能力框架构成要素和模型研究 |
一、原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构成要素研究 |
二、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模型研究 |
第二节 商业模式转型、管理变革视角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模型构建与内容研究 |
一、商业模式转型、管理变革视角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构成要素 |
二、商业模式转型、管理变革视角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模型建立 |
第六章 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培养案例分析 |
第一节 注册会计师能力培养研究案例介绍 |
一、案例背景介绍 |
二、信永中和会计事务所昆明分所2018 年度培训案例情况 |
第二节 案例分析 |
一、总体能力培养分析 |
二、与会计、审计相关的专业知识能力培养分析 |
三、相关专业知识能力培养学时汇总表 |
四、其他能力培养分析 |
五、案例分析结论 |
第七章 提升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
第一节 能力培养的内容研究 |
一、商业模式转型、管理变革知识运用分析能力 |
二、数据分析等技术运用能力 |
三、知识更新以及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 |
四、审计风险识别能力 |
五、职业道德风险识别能力 |
六、审计创新思维的能力 |
七、相关实践技能能力 |
八、提供经营管理咨询的能力 |
第二节 能力培养方式研究 |
一、商业模式转型、管理变革知识运用分析能力 |
二、数据分析等技术运用能力 |
三、知识更新以及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 |
四、审计风险识别能力 |
五、职业道德风险识别能力 |
六、审计创新思维的能力 |
七、相关实践技能能力 |
八、提供经营管理咨询的能力 |
第三节 注册会计师能力培养建议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管理变革、人才管理与企业并购扩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框架 |
(一) 管理变革、人才管理与企业并购 |
(二) 本文研究框架的构建 |
三、研究设计 |
(一) 研究方法 |
(二) 案例公司的选择 |
(三) 案例公司数据资料的收集情况 |
四、案例发现与理论模型 |
(一) 管理变革与管理模式优化 |
(二) 人才管理与后备人才开发 |
(三) 管理模式优化、后备人才开发与企业并购整合。 |
1. 管理模式优化与后备人才开发 |
2. 管理模式优化与企业并购整合 |
3. 后备人才开发与企业并购整合 |
(四) 并购整合与企业并购扩张 |
(五) 本文理论模型的构建 |
五、结论 |
(5)加拿大高校科研管理变革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 加拿大高校 |
(二) 高校科研管理 |
四、文献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五、研究方法 |
(一) 文献法 |
(二) 比较法 |
(三) 历史法 |
六、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一) 研究重点 |
(二) 研究难点 |
(三)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加拿大高校科研管理的发展历程 |
一、20世纪90年代前加拿大高校科研管理 |
(一) 二战前加拿大高校的科研管理 |
(二) 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高校的科研管理 |
二、20世纪90年代后加拿大高校科研管理现状 |
(一) 加拿大的科研状况及高校科研的地位 |
(二) 加拿大高校科研管理的现状 |
第三章 加拿大高校科研管理变革的动因分析 |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
(一) 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分析 |
(二) 知识经济时代对高校的要求 |
二、政府政策的支持 |
(一) 法律法规政策支持 |
(二) 资金政策的支持 |
三、高校内部科研管理问题凸显 |
(一) 高校研究经费不足 |
(二) 高校研究人员数量不足 |
(三) 高校科研设备落后 |
第四章 加拿大高校科研管理变革表现及特点 |
一、加拿大高校科研管理变革的表现 |
(一) 科研资金管理的变革 |
(二) 科研人员管理的变革 |
(三) 科研项目管理的变革 |
(四) 科研成果管理的变革 |
二、加拿大高校科管理研变革的特点 |
(一) 科研资金管理变革的特点 |
(二) 科研人员管理变革的特点 |
(三) 科研项目管理变革的特点 |
(四) 科研成果管理变革的特点 |
第五章 对中国高校科研管理的启示 |
一、中国高校科研管理现状 |
(一) 现状分析 |
(二) 存在问题 |
二、加拿大高校科研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
(一) 培养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时代感与创新意识 |
(二) 加强政府对高校科研管理的支持 |
(三) 建立科学的高校科研管理运行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 中文类 |
(二) 外文类 |
致谢 |
(6)产业结构软化与企业管理变革趋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基本理论 |
1.1 产业结构理论与企业管理理论变革趋向 |
1.1.1 产业结构理论的演变 |
1.1.2 企业管理理论的演变 |
1.2 产业结构软化的特征与影响 |
1.2.1 产业结构软化的特征 |
1.2.2 产业结构软化的影响 |
1.3 产业结构软化与企业管理变革的关联性 |
1.3.1 产业结构软化与企业管理变革的关联关系 |
1.3.2 产业结构软化与企业管理变革关联性的本质根源 |
2 产业结构软化的演变趋向及其动力机制 |
2.1 产业结构软化的演变规律 |
2.2 国际产业结构软化趋势 |
2.3 中国“十二五”产业结构调整趋向 |
2.4 产业结构软化演变的动力机制 |
2.4.1 产业结构软化演变的内在动力机制 |
2.4.2 产业结构软化演变的外在动力机制 |
3 美国产业结构软化例证分析 |
3.1 产业结构软化的战略决策 |
3.1.1 产业结构软化过程 |
3.1.2 美国产业结构软化主要特征 |
3.2 产业结构软化的模式 |
3.2.1 产业结构软化理论验证 |
3.2.2 产业结构软化模型设计 |
3.3 产业结构软化的启示 |
4 青岛产业结构软化模式 |
4.1 产业结构基本状况 |
4.2 产业经济发展创新性特征 |
4.3 产业结构软化的比较优势 |
4.4 产业结构软化的模式 |
4.4.1 集中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
4.4.2 改造提升制造业 |
4.4.3 以旅游业为先导发展知识型服务业 |
4.4.4 创新环境和产业政策 |
5 基于产业结构软化的企业管理变革趋向与例证分析 |
5.1 企业管理变革动因及变革趋向 |
5.2 企业战略管理变革 |
5.2.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变革趋向 |
5.2.2 企业战略变革实施过程 |
5.3 企业组织创新新模式 |
5.3.1 虚拟企业的特征和现状 |
5.3.2 虚拟企业的运行模式 |
5.3.3 虚拟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
5.4 人力资本管理变革 |
5.4.1 人力资本变革的价值取向 |
5.4.2 VRINE模型与人力资本的核心价值 |
5.5 青岛 YL 集团管理变革实例分析 |
5.5.1 经营管理概况 |
5.5.2 管理变革实施方案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企业管理变革与信息化之间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企业管理变革和企业信息化战略 |
二、企业管理变革对企业信息化的作用 |
三、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管理变革的作用 |
四、企业管理变革与企业信息化关系及变革策略 |
(8)从行政控制到专业引领 ——学校教学管理变革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变革时代对学校教学管理的挑战 |
二、相关研究评论与主题词的界定 |
(一) 相关研究的梳理及评论 |
(二) 研究问题及主题词的界定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过程与方法 |
第一章 学校教学管理变革:一个亟待正视的议题 |
一、学校教学管理变革的时代背景 |
(一) 知识经济社会呼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
(二) 学校转型性变革 |
二、学校教学管理变革的动因分析 |
(一) 基本动力:教学实践形态的转型 |
(二) 重要契机:新课程改革 |
(三) 外部保障:学校管理权力的下放 |
(四) 主体力量:专业权力的凸显 |
三、学校教学管理的价值转向:从控制到引领 |
(一) 教学作为一种专业 |
(二) 引领型教学管理的意涵分析 |
(三) 立论基点:从行政取向到专业取向 |
(四) 内在构成:教学领导与管理的有机统一 |
第二章 学校教学管理变革的内在根基 |
一、教学实践的基本品性分析 |
(一) 内蕴智慧 |
(二) 关乎伦理 |
(三) 富含情感 |
(四) 彰显个性 |
二、学校教学管理的二重性分析 |
(一) 价值取向:"成事"与"成人"的统一 |
(二) 内容构成:常规与创新的统一 |
(三) 实践操作: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
(四) 手段应用:技术与伦理的统一 |
第三章 传统教学管理批判 |
一、传统教学管理的行政取向分析 |
(一) 理性主义的管理理念 |
(二) 控制主义的管理目的 |
(三) 行政主义的管理风格 |
(四) 形式主义的管理方式 |
二、传统教学管理的实践表征 |
(一) 层级式教学组织结构 |
(二) "唯制度主义"的管理模式 |
(三) 控制主义的教学管理文化 |
三、控制型管理与教学实践的异化 |
(一) 主体的隐退与依附性实践 |
(二) 思想的匮乏与操作性实践 |
(三) 个性的销蚀与同质性实践 |
(四) 创新的缺失与重复性实践 |
四、控制型管理存在的合理性依据 |
第四章 学校教学管理变革的现实建构 |
一、学校教学管理变革的思想基础 |
(一) 人性假设:从"工具人"到"生命人" |
(二) 逻辑立场的转向:从行政逻辑到教育逻辑 |
(三) 领导权威的转变:从行政权威到专业、道德权威 |
二、学校教学管理变革的路径选择 |
(一) 组织重构 |
(二) 制度更新 |
(三) 文化培育 |
三、学校教学管理变革的外部支持 |
(一) 行政松绑:政府与学校关系的重构 |
(二) 同伴支持:校际互动 |
(三) 专业支持:"U-S"合作研究共同体 |
四、学校教学管理变革的困境及其超越 |
(一) 片面追求升学率与传统教学方式的盛行 |
(二) 安稳的"舒适地带"与教师的行为惯性 |
(三) 管理者面临着巨大的能力挑战 |
第五章 学校场域中教学领导力量的生成 |
一、关注教学领导:教学管理变革的新取向 |
(一) 教学领导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
(二) 内涵界定 |
(三) 基本特征分析 |
二、教学领导力量的主要表现形态 |
(一) 校长的教学领导 |
(二) 教研组长的教学领导 |
(三) 教师个体的领导力 |
三、教学领导力量生成的条件与支持 |
(一) 学校场域中权力关系的重建 |
(二) 校长教学领导潜能的开发与培养 |
(三) 教研组长专业引领力的提升 |
(四) 教师领导力开发的支持性条件 |
结语 教学管理变革与教学生活重塑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建立创业型大学:管理上转型的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编 缘起与经过:一项关于"华中科技大学"的案例研究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为什么采用案例研究法和研究华中科技大学 |
1.3 假设的提出 |
1.4 调查的过程 |
1.5 研究证据的分析策略和技术 |
1.6 研究的意义 |
1.7 研究综述 |
1.8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二编 探索与发现:一段不平凡的创业史 |
2 高校管理转型:从创新管理到创业管理 |
2.1 创新与创新管理 |
2.2 创业与创业管理 |
2.3 战略与战略管理 |
2.4 创新管理、战略管理与创业管理的关系 |
2.5 高校管理模式变革及其动因 |
2.6 高校创业管理的基本特征与实施策略 |
3 理性审视:华中科技大学的历史发展与管理变革 |
3.1 传统管理:组创起步期(1953-1977) |
3.2 创新管理:学术积累期(1978-1993) |
3.3 创业管理:跨越发展期(1993-2004) |
第三编 创业管理:华中科技大学转型的路径选择 |
4 创业机会:华中科技大学追求卓越的秘笈 |
4.1 何谓"创业机会" |
4.2 巧抓机会:华中科技大学跻身一流大学的行动前提 |
5 创业资源:华中科技大学把握发展机遇的前提 |
5.1 何谓创业资源 |
5.2 丰富资源:华中科技大学实现卓越的物质保障 |
6 创业团队:华中科技大学实现卓越的组织保证 |
6.1 何谓创业团队 |
6.2 卓越团队:华中科技大学创业成功的组织保障 |
7 创业价值:华中科技大学追求卓越的内驱力 |
7.1 何谓创业价值 |
7.2 学术价值:华中科技大学创业的根本动力 |
8 创业文化:华中科技大学保持卓越的精神共契 |
8.1 何谓创业文化 |
8.2 创业文化的形成:华中科技大学创业转型的标志 |
第四编 目标与归宿:创业型大学管理模型构建 |
9 模型构建:建立创业型大学的管理路径 |
9.1 高校创业管理理论框架的形成 |
9.2 高校创业管理理论模型的建立及诠释 |
9.3 理论解释力的拓展:来自沃里克大学的检验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研的课题 |
(10)企业管理变革研究 ——库恩范式理论在企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一章 造成企业管理混乱和非科学化的原因分析 |
一、企业内部权力界定不清晰 |
二、人治而非法制 |
三、缺乏管理人才与管理层素质低劣 |
四、缺乏正确的管理决策机制 |
五、人生观与价值观方面的缺失 |
第二章 如何变革企业管理? |
一、企业管理变革的失败案例分析 |
二、发达国家企业管理变革成功经验分析 |
三、企业管理变革的理论基础 |
1. 研究范式的意义 |
2. 范式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
3. 范式的作用 |
4. 范式的基本特征 |
5. 范式演变的动态描述 |
6. 范式理论对企业管理变革研究的适用性 |
7. 后现代主义视角看范式形成与演变机制 |
四、德鲁克的管理新范式 |
五、不同类型企业的管理范式解读 |
第三章 企业的管理变革趋势分析 |
一、企业管理变革新趋势 |
二、未来企业管理变革的范式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知识经济与管理变革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论现时代企业文化管理变革及发展趋势[J]. 钱津.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20(06)
- [2]能源革命中火电企业的战略管理变革研究[D]. 李真.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3]注册会计师能力框架重构研究 ——基于商业模式转型与管理变革背景[D]. 王芳.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4]管理变革、人才管理与企业并购扩张研究[J]. 尹剑峰,龙梅兰.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17(04)
- [5]加拿大高校科研管理变革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D]. 张玉霞. 天津师范大学, 2014(12)
- [6]产业结构软化与企业管理变革趋向研究[D]. 叶盾轲.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3)
- [7]企业管理变革与信息化之间的关系[J]. 周戎.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2(03)
- [8]从行政控制到专业引领 ——学校教学管理变革取向研究[D]. 杜芳芳.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9]建立创业型大学:管理上转型的路径[D]. 刘叶. 华中科技大学, 2010(07)
- [10]企业管理变革研究 ——库恩范式理论在企业中的应用[D]. 杨东鑫. 南京师范大学,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