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网络用户安全指南(上)——个人电脑防御黑客(论文文献综述)
赵英明[1](2020)在《基于等保2.0的铁路客票系统安全防护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的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和工控领域信息系统等新技术的应用也日益广泛,面对新技术,我国已有的等级保护制度略显局限。2019年5月,《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以下简称等保2.0)正式发布,标志着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的工作进入2.0时代,对我国的网络安全相关工作提出了新标准和新要求。铁路客票系统作为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客票系统的网络安全问题事关社会秩序和公众利益。随着等保2.0的发布与实施,铁路客票系统的网络安全防护技术也需与时俱进,根据自身业务需求和等保的要求进行升级。本文基于等保2.0的体系框架,对铁路客票系统的安全防护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对铁路客票系统的网络架构和安全防护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出铁路客票系统安全防护情况的薄弱点和风险点。根据分析结果,对比等保2.0要求,按照“一个中心,三重防护”的框架,对铁路客票系统的安全防护升级需求进行了研究。(2)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本文从安全通信网络、安全区域边界、安全计算环境和安全管理中心四个层面,设计了铁路客票系统安全防护升级方案。(3)为了验证铁路客票系统安全防护升级方案效果,本文综合运用了集对分析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分别对铁路客票系统升级前后的安全防护水平进行了安全评估,证明本文所设计的铁路客票系统安全升级方案能够提升铁路客票系统的网络安全防护水平。
黄晓玲[2](2020)在《论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的治理》文中指出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已经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网络技术在关键基础设施领域的大规模应用以及互联网自身的互联互通性,使得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问题愈发严峻。关键基础设施网络系统的公共属性与高风险性决定了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治理不同于一般网络系统安全问题。自2017年开始,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开始启动系统性立法。当前立法重点在于设置规范化标准,强化关键基础设施运营者的治理主体作用。本文通过梳理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的立法现状,分别针对关键基础设施网络攻击者、网络安全监管部门、关键基础设施运营者、关键基础设施产品提供者四个主体逐一进行问题分析。就问题的完善思路与完善建议,笔者创造性地提出,应立足于“以威胁为中心”的防御逻辑,深化风险治理理念,对外采取强有力的刑罚规制手段威慑网络攻击行为;对内确立以政府为主导的风险治理的思路,合理分配各方治理主体法律责任与义务,力求达到最佳的网络安全防护效果。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3](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刘奕[4](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陈颢蒙[5](2018)在《基于虚拟化的Web应用防火墙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和领域中,使得传统行业都得以快速互联网化。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入口,人们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和服务,享受互联网红利时,难免会通过信息共享的方式将个人信息、商业机密等信息泄露出去。这使得信息安全问题日益严峻。近年来,各类网站面临的安全问题大量涌现,网站系统需要应对和处置的安全隐患与漏洞越来越多,国内网站安全事故频发,已对我国社会和互联网经济造成一定影响。本论文主要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针对中小企业门户网站的常见Web应用攻击特征,进行分析并设计适用于门户网站的Web应用防火墙(WAF:Web Application Firewall),以应对网站的Web应用攻击。本论文首先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网络安全攻击事件,介绍国内外对应和防御Web应用攻击的研究现状。深入研究三种常见的Web应用攻击,包括SQL注入、XSS跨站脚本攻击和CSRF跨站请求伪造攻击,详细剖析各自的攻击原理和相对应的攻击防御措施。通过对不同类型的防火墙做横向对比和分析,总结每种防火墙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之后对WAF的主要类型和工作原理和做了细致的分析。针对中小企业门户网站的特点,设计了一套以OpenResty平台Luanginx模块为原型的Web应用安全防护系统。通过对Luanginx模块进行重新设计和改写,给出了一套适用于门户网站的WAF系统方案。最后在公有云平台中搭建的虚拟化WAF实验平台,验证WAF抵御以上三种Web应用攻击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本论文设计的WAF对中小企业门户网站有一定的保护能力,符合设计目标。
卢坚[6](2019)在《“9·11”事件后美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研究》文中提出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网络空间成为了各国关注的重点领域,对网络空间主导权的争夺也成为了大国新一轮政治博弈的焦点。美国作为网络空间领域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其对信息网络系统的依赖性与日俱增,“9·11”事件后全球网络空间领域面临着复杂的安全问题,这给美国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是世界各国所需要共同面临的复杂形势。所以加强对美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研究并提高本国网络空间领域的安全意识刻不容缓。本文根据三届政府的官方资料以及相关的论文和报告对“9·11”事件后的美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正文第一章对美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基本内涵进行理解和分析,主要从它的概念界定、形成过程以及战略层级体系等方面入手。正文第二、三、四章则具体梳理和阐述了从小布什到特朗普三届政府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发展进程,以对美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具体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正文第五章主要就美国网络空间战略进行评估,不仅分析了它的转变过程和原因,还分析了战略的基础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语部分则预测了美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未来发展趋势并结合实际情况对中国网络空间的未来发展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纵观“9·11”事件后美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发展历程,其中的一些政策能对中国有所启示。今后,为更好地发展中国的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并深化中美两国在网络空间领域的合作关系,中国应该:第一,提升网络空间领域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第二,完善国内网络空间安全能力建设;第三,持续推进网络空间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发展;第四,进一步加强中国与各国的国际网络空间合作。
田维琳[7](2020)在《大数据伦理意识及其培育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大数据技术与人们生产和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社会公众方方面面的信息正在不断的以数据的形式被采集、归类和分析,成为体积庞大且容量仍然不断快速增长的大数据的一部分。大数据技术的产生、发展和运用必然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而大数据时代的人类社会交往也必然伴随着一种新型的伦理——大数据伦理——的产生。由于大数据技术发展发展较快,相应的伦理规范相对滞后,由此产生了种种大数据运用中的伦理失范现象。大数据伦理失范现象的产生有着技术、经济、法律等各种复杂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们对大数据伦理这种新型伦理的自觉意识不够。大数据伦理意识就是人们关于大数据技术运用全过程的规范意识。人们的日常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自觉不自觉地都会受到自身意识的影响和调控,同样,人们的大数据伦理意识也会对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直接关系到大数据技术发展的进程,而且深刻影响网络时代人们的社会交往,因此研究大数据伦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迫切的实际意义。本文从大数据伦理失范行为的现象出发,着重分析了各种成因中大数据伦理意识这一主要因素。在对一些相关基本概念探讨的基础上,对大数据伦理、大数据伦理意识等既做了理论内容上的概括,又做了结构层次上的分析。本文比较系统地阐释了伦理意识的概念,认为伦理意识具有知、情、意三个方面的层次结构,这为大数据伦理意识的探讨提供了理论逻辑脉络。据此,本文在借鉴学界对伦理、伦理意识等概念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大数据伦理意识概念的内涵,详细总结了大数据伦理意识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和七个方面的特征。从上述基本思路出发,结合大数据伦理意识的知、情、意的层次结构,本文分析了大数据技术运用中其伦理意识在这三种不同层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危害及成因。思想政治教育(学)可以说是一门应用型学科,本文立足于本学科特征,在大数据伦理意识的培育方面做了比较深入和全面的探讨,提出了大数据伦理意识培育的几项主要原则、培育的三种路径和七种具体方式。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在国内较早对大数据伦理意识及其培育进行研究,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大数据伦理意识的内容结构、层次特征和培育思路。人们的伦理意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大数据伦理和大数据伦理意识是伴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广泛社会运用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现象,许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而尚未得以充分研究。本文提出的有关大数据伦理意识培育的路径和方法,不仅对增强公众对大数据伦理的自觉意识,也将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视阈的拓展和实际工作的有效展开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赵淋[8](2019)在《习近平新时代网络安全观研究》文中指出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网络安全问题,针对新时代网络安全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看法、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网络安全观。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网络安全观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了习近平新时代网络安全观的生成逻辑、新时代网络安全的本质与特征、新时代网络安全的实现路径及习近平新时代网络安全观的时代价值,以求形成习近平新时代网络安全观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网络安全观的形成彰显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从历史逻辑上来看,是他从主政福建、浙江期间对经济社会信息化的探索到十八大以来对网络安全和总体国家安全深入认识的经验总结;从现实逻辑上来看,是为维护国家安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信息化和应对国际网络空间威胁与挑战的正确抉择;从思想渊源上来说,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届领导人的信息网络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治乱兴衰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新时代的网络安全具有对抗性本质和整体性、动态性(相对性)、开放性、共同性的特征,对国家安全牵一发而动全身。维护网络安全是系统性工程,要树立动态综合的防护理念。在实现路径上要通过党的领导与“以人民为中心”的统一、突破核心技术与促进网络发展的统一、开发人才资源与构建良好网络生态的统一、全社会参与与国际社会共同参与的统一,来提高网络安全防御能力,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的基本权益。习近平新时代网络安全观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不仅继承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维护我国网络安全提供了实践指南,还为国际社会解决网络安全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本文不仅研究了习近平新时代网络安全观生成的现实逻辑,还研究了其生成的历史逻辑和思想渊源。同时注重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出发来探究网络安全的本质、特征和实现路径,并揭示出新时代网络安全本质、特征与实现路径之间的关系,使得对习近平新时代网络安全观的研究更具系统性和逻辑性。
张瑾[9](2018)在《个人信息安全体系的内涵结构模型与复杂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棱镜门事件引起全世界对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视,本文把个人信息安全当成一个系统来看待,利用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了个人信息安全的具体表现,构建了个人信息安全体系的内涵结构模型,分析了存在威胁的复杂性成因,并从政府、企业、个人多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首先研究了个人信息的范畴、对个人信息进行分类,分析了个人信息产生威胁的因素,及能对个人信息安全起到保障的因素,探讨了个人信息安全体系的构成要素。从而运用系统科学原理构建个人信息安全体系的内涵结构模型,包含法律建设子系统、信息流通子系统、信息技术子系统、社会管理子系统、人文道德子系统、安全产业子系统等。然后,运用复杂性原理对个人信息安全体系的复杂特性、产生机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个人信息安全体系的开放性、非线性、涌现性、自组织性、适应性等复杂特性,分析了产生复杂性的原因。本文认为,个人信息安全体系复杂性的产生的原因在于体系中主体的不同,且主体之间的复杂关系;由于信息主体、基础设施、信息数据、安全技术、信息管理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构成了组分复杂;由于部门职能不同、产业方向不同、企业业务不同、人才知识不同构成了结构复杂;由于互联信息系统的分层、应用技术的分层、安全技术的分层构成了层次复杂;并从技术、经济、政策等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环境复杂的表现。从而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个人信息安全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接着,在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个人信息安全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构建个人信息安全体系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模型,给出体系中各要素重要性排序。最后提出构建个人信息安全体系的优化建议。包括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协同管理;企业形成生态链、规范管理制度;个人提升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技能等。本文旨在通过个人信息安全体系的构建,为利用系统科学理论梳理个人信息安全的构成要素、分析复杂特征,并提出相应的防患对策提供一种研究思路。
李宁斓[10](2018)在《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网络安全规划指南》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一篇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翻译的语料来自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发布的《网络安全规划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旨在指导美国小企业提升网络安全性能以应对网络攻击。该指南介绍了网络安全、网站安全、电子邮件及设备安全等14个部分的内容,共计18,985个英文单词,经笔者调查至今未有中文译本,此次翻译为本语料的初次翻译。笔者选取了其中的第一章至第八章进行翻译,共计10,688个英文单词。随着全球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行业等新兴产业也逐渐占据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网络安全问题也日趋严重,引起各国政府和机构的重视。由于美国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发展相当完善,近年来我国政府与企业同美国进行了多方面的合作。因此,选择该指南作为本翻译实践报告的语料,一方面可以检验笔者的翻译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我国网络安全领域的从业者,企业管理者以及政府机构的政策制定者们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在本次的实践报告中,笔者以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作为指导,并根据文本类型,灵活地运用语义翻译及交际翻译策略来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本报告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次的翻译任务,描述本语料所涉及到的背景信息、内容概况以及翻译意义。第二部分描述翻译的过程,包括翻译实践规划、译前准备工作以及译后质量检查工作等。第三部分就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进行详细介绍,逐一阐述纽马克的文本分类依据以及各类型文本所使用的翻译策略,再结合本翻译语料,根据该理论的指导来探讨与本语料的文本类型相对应的翻译策略。而本报告最为重要的第四部分则对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典型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利用纽马克文本类型学中的两种翻译策略——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或单独或结合的使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如术语和专有名词的翻译,指南中小标题动宾结构的处理,情态动词的翻译以及复杂句翻译等。本实践报告表明,在翻译实践活动时译者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有过硬的中英文基础,还需要具备翻译跨学科文本的能力,这就要求译者大量查阅资料来填补跨学科的知识漏洞,准确理解原文本的意思,使译文在贴近受众读者的同时,能过最大程度的还原原文所传达的信息。
二、个人网络用户安全指南(上)——个人电脑防御黑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个人网络用户安全指南(上)——个人电脑防御黑客(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等保2.0的铁路客票系统安全防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外等级保护研究现状 |
1.3 国内等级保护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工作 |
2 铁路客票系统和等保2.0 |
2.1 铁路客票系统 |
2.2 等级保护制度 |
2.2.1 等保2.0的核心内容 |
2.2.2 等保2.0与等保1.0的差别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等保2.0的铁路客票系统安全需求分析 |
3.1 铁路客票系统国铁集团层级的架构 |
3.2 通信网络安全需求分析 |
3.3 区域边界安全需求分析 |
3.4 计算环境安全需求分析 |
3.5 安全管理中心需求分析 |
3.6 安全评估方法需求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基于等保2.0的铁路客票系统安全防护技术 |
4.1 设计框架 |
4.1.1 设计原则 |
4.1.2 整体设计框架 |
4.2 安全通信网络 |
4.2.1 通信传输安全 |
4.2.2 可信认证 |
4.3 安全区域边界 |
4.3.1 边界防护 |
4.3.2 入侵防范 |
4.4 安全计算环境 |
4.4.1 身份鉴别 |
4.4.2 恶意代码防范 |
4.4.3 入侵防范 |
4.4.4 数据安全 |
4.5 安全管理中心 |
4.5.1 审计管理 |
4.5.2 系统管理 |
4.5.3 安全管理 |
4.5.4 集中管控 |
4.6 本章小结 |
5 铁路客票系统的安全评估 |
5.1 集对分析综合评价法 |
5.2 层次分析法 |
5.3 德尔菲法 |
5.4 铁路客票系统安全评估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论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的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基本概念界定 |
1.2.1 网络安全威胁 |
1.2.2 网络安全 |
1.2.3 关键基础设施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治理的立法现状 |
2.1 立法层次 |
2.1.1 基本法律层面 |
2.1.2 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层面 |
2.2 立法所调整的法律关系 |
3 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治理的问题检视 |
3.1 网络攻击行为刑法应对不足 |
3.1.1 罪名缺乏前瞻性和协调性 |
3.1.2 量刑缺乏对等性 |
3.2 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监管失灵 |
3.2.1 监管制度存在不足 |
3.2.2 “监督”的监管方式致使政府控制力不足 |
3.2.3 监管执行效果难以得到保障 |
3.3 发挥“运营主体作用”之现实困境 |
3.3.1 运营者治理主动意识欠缺 |
3.3.2 现有处罚规则对运营者威慑有限 |
3.4 产品提供者义务与责任:缺位与混沌之间 |
4 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治理的完善思路及分析 |
4.1 风险分担的引入——合理分配各治理主体的责任与义务 |
4.2 突出监管部门责任与义务之分析 |
4.2.1 运营局限——加强关键基础设施运营者责任与义务之局限性 |
4.2.2 监管优势——监管部门牵头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治理具备优势 |
4.3 强化关键基础设施产品提供者的责任与义务之分析 |
4.3.1 技术驱使——关键基础设施运营网络系统的非封闭性 |
4.3.2 管理需要——为更好应对网络安全威胁之内部人为因素 |
5 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治理的完善建议 |
5.1 完善网络攻击行为刑事法律规制 |
5.1.1 网络犯罪罪名独立成章 |
5.1.2 量刑具备对等性 |
5.2 明确监管部门的治理主体地位 |
5.2.1 制定专门法 |
5.2.2 确立以“监控”为中心的监管方式 |
5.2.3 深化监管渎职责任追究机制 |
5.3 落实关键基础设施运营者“安全保护义务” |
5.3.1 制定激励措施调动运营者治理主动性 |
5.3.2 审慎设计针对运营者的处罚规则 |
5.4 增强关键基础设施产品提供者的义务与责任 |
5.4.1 增设产品安全管理义务 |
5.4.2 构建主客观归责路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4)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5)基于虚拟化的Web应用防火墙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Web应用防火墙的发展现状 |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Web攻击及防御分析 |
2.1 TCP/IP协议分析 |
2.1.1 TCP连接的建立与终止 |
2.1.2 HTTP协议分析 |
2.1.3 HTTPS协议分析 |
2.2 常见Web应用攻击分析 |
2.2.1 SQL注入 |
2.2.2 XSS跨站脚本 |
2.2.3 CSRF跨站请求伪造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Web应用防火墙技术研究 |
3.1 防火墙概述 |
3.1.1 防火墙技术概述 |
3.1.2 静态包过滤防火墙 |
3.1.3 动态包过滤防火墙 |
3.1.4 Web应用防火墙 |
3.2 Web应用防火墙工作原理 |
3.2.1 与传统防火墙的区别 |
3.2.2 Web应用防火墙检测技术 |
3.3 Web应用防火墙主要类型 |
3.3.1 基于硬件的Web应用防火墙 |
3.3.2 基于软件的Web应用防火墙 |
3.3.3 基于云的Web应用防火墙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Web应用防火墙的设计与实现 |
4.1 Lua_nginx模块结构 |
4.1.1 Lua_nginx模块介绍 |
4.1.2 Lua_nginx模块指令执行顺序 |
4.2 Web应用防火墙框架设计 |
4.3 协议解析模块 |
4.3.1 SSL/TLS加解密 |
4.3.2 HTTP请求和响应解析 |
4.4 执行处理模块 |
4.4.1 规则配置模块 |
4.4.2 检测过滤模块 |
4.4.3 动作执行模块 |
4.5 日志模块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Web应用防火墙验证与测试 |
5.1 平台环境部署 |
5.2 软件环境部署 |
5.2.1 WAF环境部署 |
5.2.2 测试网站部署 |
5.2.3 扫描软件部署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1 模拟攻击 |
5.3.2 WAF防御效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9·11”事件后美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点与难点 |
第一章 美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基本内涵 |
第一节 美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形成过程 |
一、美国互联网技术发展与网络空间的地位提升 |
二、美国对网络空间问题的“安全化”过程 |
三、美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层级体系 |
四、美国对网络空间安全本质的认知 |
第二节 美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总体目标 |
一、突出应对来自网络空间领域的三大安全威胁 |
二、确保关键网络基础设施领域的安全 |
三、确保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和技术优势 |
四、获取网络空间领域的军事优势 |
五、争夺网络空间治理领域的主导权 |
第三节 美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指导原则 |
一、广泛集中动员多主体的资源来推进网络空间安全建设 |
二、在灵活反应的原则指导下推动网络空间安全防护能力建设 |
三、以确保美国优势为目标驱动网络空间领域进攻能力建设 |
四、将网络威慑作为维护网络空间安全的重要手段 |
第二章 小布什政府的网络空间安全战略 |
第一节 小布什政府的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形成的背景 |
一、美国对网络的高度依赖性使得美国的网络脆弱性加强 |
二、恐怖主义的发酵促使小布什政府日趋重视网络恐怖主义的威胁 |
三、黑客和内部人士等网络犯罪力量带来的威胁进一步凸显 |
第二节 小布什政府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主要内容 |
一、将国家网络安全意识和培训计划纳入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之中 |
二、结合用户的具体特征从五个层面降低网络系统的脆弱性 |
三、构建一体化的安全响应系统以保护关键基础设施安全 |
四、分层次参与网络空间国际安全治理 |
第三节 小布什政府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特点 |
一、在网络空间安全领域内反对恐怖主义的色彩浓厚 |
二、美国的网络空间应急响应能力是小布什政府的建设重点 |
三、战略理念更保守,对网络空间的控制性明显增强 |
第三章 奥巴马政府的网络空间安全战略 |
第一节 奥巴马政府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形成的背景 |
一、新媒体影响下社交网络的发展与扩散 |
二、网络空间军事化进程不断加速 |
三、网络经济犯罪活动不断增加 |
四、“棱镜门”事件使美国在国际上陷入信任危机 |
第二节 奥巴马政府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主要内容 |
一、继续加强对国内关键网络基础设施的防护体系建设 |
二、在网络自由的幌子下利用新媒体等工具干涉别国内政 |
三、突出加强美国在网络空间的军事进攻能力建设 |
四、以攻击溯源能力建设为核心推行网络威慑战略 |
五、针对“棱镜门”事件的影响对有关网络政策进行策略性地调整 |
六、继续推动美国政府与私营部门和国际伙伴之间的合作 |
第三节 奥巴马政府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特点 |
一、把网络空间军事化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加剧国际安全形势紧张 |
二、特别强调运用社交媒体,网络空间成为美国干涉别国内政的新空间 |
三、突出网络空间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重视网络规则的塑造 |
第四章 特朗普政府的网络空间安全战略 |
第一节 特朗普政府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形成的背景 |
一、美国国内选举政治使网络空间安全问题进一步升温 |
二、美国国内两党斗争使网络空间安全政策成为焦点议题 |
三、特朗普政府不断渲染网络空间领域的大国竞争威胁 |
第二节 特朗普政府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主要内容 |
一、秉持“美国优先”的原则在网络空间领域“以实力求和平” |
二、调整机制体制,战略性地管理国家网络安全风险 |
三、将网络作为经济增长的“赋能器”,重振美国的综合实力 |
四、增加预算和投入建设更具杀伤力的网络联合部队 |
五、下放网络攻击权限,进一步突出主动威慑 |
六、转向双边谈判与合作以制定国际网络空间规则 |
第三节 特朗普政府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特点 |
一、大国政治思维回归,强调网络空间领域内的大国竞争 |
二、进攻性色彩浓厚,网络空间战略主动性增强 |
三、把网络空间安全问题与经济问题挂钩的政治思维较为明显 |
第五章 “9·11”事件后美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评析 |
第一节 美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演变特征 |
一、威胁认知从非国家行为体的网络犯罪向大国竞争扩展 |
二、关注重点在国内与国际间徘徊 |
三、手段选择从防御性向进攻性演变 |
第二节 美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实施成效 |
一、巩固了网络基础技术资源占据上的优势 |
二、形成了完备的网络空间安全技术体系 |
三、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 |
四、储备了卓越的网络人才资源 |
五、形成了强大的网络空间作战能力 |
第三节 美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主要缺陷 |
一、对网络节点高度依赖,应对网络犯罪的能力有待提高 |
二、网络溯源技术制约着威慑效果的发挥 |
三、公私矛盾带来国内网络合作体系的分裂 |
四、利用网络输出价值观的做法削弱美国的影响力 |
结语启示与对策 |
一、提升网络空间领域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 |
二、完善国内网络空间安全体系能力建设 |
三、持续推进网络空间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发展 |
四、进一步加强中国与各国的国际网络空间合作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7)大数据伦理意识及其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网络伦理的研究 |
1.2.2 关于大数据伦理的研究 |
1.2.3 关于大数据伦理意识及其培育的研究 |
1.2.4 关于现有研究的评述 |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
1.3.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3.2 研究方法 |
2 大数据伦理意识的内涵和特征 |
2.1 主要概念概述 |
2.1.1 伦理和大数据伦理 |
2.1.2 伦理意识与大数据伦理意识 |
2.2 大数据伦理意识的主要内容 |
2.2.1 隐私意识 |
2.2.2 所有权意识 |
2.2.3 名誉意识 |
2.2.4 监督意识 |
2.3 大数据伦理意识的特征 |
2.3.1 存在方式的内隐性 |
2.3.2 意识主体的多元性 |
2.3.3 作用方式的复杂性 |
2.3.4 培育过程的长期性 |
2.3.5 意识形成的动态性 |
2.3.6 影响因素的多样性 |
2.3.7 涉及领域的广泛性 |
3 大数据伦理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危害后果和成因分析 |
3.1 大数据伦理意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1 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 |
3.1.2 情感方面存在的问题 |
3.1.3 意志方面存在的问题 |
3.2 危害后果 |
3.2.1 社会后果 |
3.2.2 个体性后果 |
3.3 成因分析 |
3.3.1 监管法规缺失 |
3.3.2 经济利益诱惑 |
3.3.3 大数据伦理教育缺位 |
3.3.4 技术自身的缺陷 |
4 大数据伦理意识培育的原则、思路和方式 |
4.1 大数据伦理意识培育的主要原则 |
4.1.1 自主性原则 |
4.1.2 公正性原则 |
4.1.3 普惠性原则 |
4.1.4 可持续发展原则 |
4.2 国内外大数据伦理意识培育的经验借鉴 |
4.2.1 国外的培育实践 |
4.2.2 中国当前实践 |
4.2.3 经验总结和评价 |
4.3 大数据伦理意识培育的基本思路 |
4.3.1 从“灌输”到“启发” |
4.3.2 从“隐性”到“显性” |
4.3.3 从“分散”到“系统” |
4.4 大数据伦理意识培育的主要方式 |
4.4.1 专业教育与伦理教育相结合 |
4.4.2 特定群体教育与公众信息素养教育相结合 |
4.4.3 网络道德教育与现实道德教育相结合 |
4.4.4 数据技术与人文精神培育相结合 |
4.4.5 规范与构建相结合 |
4.4.6 道德感化与机制调控相结合 |
4.4.7 技术提升与创新管理相结合 |
5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习近平新时代网络安全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论文选题背景 |
1.1.2 论文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1.3 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课题的创新性 |
第2章 习近平新时代网络安全观的生成逻辑 |
2.1 习近平新时代网络安全观生成的历史逻辑 |
2.1.1 习近平从政早期地方信息化实践探索 |
2.1.2 网络强国战略的提出 |
2.1.3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确立 |
2.2 习近平新时代网络安全观生成的现实逻辑 |
2.2.1 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安定的基本需求 |
2.2.2 构建信息化发展方向与路径的必然要求 |
2.2.3 应对国际网络空间威胁与挑战的现实需要 |
2.3 习近平新时代网络安全观生成的思想渊源 |
2.3.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届领导人的互联网思想 |
2.3.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
第3章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网络安全本质与特征的基本观点 |
3.1 新时代网络安全的本质 |
3.1.1 网络安全的本质在对抗 |
3.1.2 对抗的本质在攻防两端能力较量 |
3.1.3 大国网络安全博弈,不单是技术博弈,还是理念博弈、话语权博弈 |
3.2 新时代网络安全的特征 |
3.2.1 网络安全的整体性特征 |
3.2.2 网络安全的动态性(相对性)特征 |
3.2.3 网络安全的开放性特征 |
3.2.4 网络安全的共同性特征 |
第4章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网络安全实现路径的主要观点 |
4.1 党的领导与“以人民为中心”的统一 |
4.1.1 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
4.1.2 “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标准 |
4.2 突破核心技术与促进网络发展的统一 |
4.2.1 突破网络安全核心技术 |
4.2.2 促进网络发展 |
4.3 开发人才资源与构建良好网络生态的统一 |
4.3.1 开发网络安全人才资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
4.3.2 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 |
4.4 全社会参与与国际社会共同参与的统一 |
4.4.1 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
4.4.2 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国际网络空间 |
第5章 习近平新时代网络安全观的时代价值 |
5.1 继承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5.1.1 深化拓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5.1.2 有效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落地 |
5.2 成为新时代维护我国网络安全的行动指南 |
5.2.1 丰富和完善了新时代我国互联网治理的领导体制 |
5.2.2 推进互联网领域法治化进程 |
5.2.3 促进我国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全面展开 |
5.2.4 推进人才培养与引进行动不断开展 |
5.3 为世界各国解决网络安全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5.3.1 习近平新时代网络安全观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实事求是谋安全”的治理思路 |
5.3.2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解决国际网络安全问题的必要之举 |
5.3.3 推动国际社会维护网络安全实践的展开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9)个人信息安全体系的内涵结构模型与复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际上关于个人信息安全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关于个人信息安全的研究现状 |
1.3 主要概念和理论 |
1.3.1 系统科学理论 |
1.3.2 复杂系统理论 |
1.3.3 信息生态学理论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本文框架和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本文框架 |
1.4.3 本文的创新之处 |
2 个人信息安全现有问题及原因的系统认知 |
2.1 个人信息认识现状 |
2.1.1 个人信息范畴 |
2.1.2 个人信息的分类 |
2.2 个人信息安全存在问题及原因的系统认知 |
2.2.1 个人信息存在的安全问题 |
2.2.2 个人信息安全的体系认知 |
3 个人信息安全的系统分析 |
3.1 个人信息安全体系主要概念 |
3.1.1 系统的组分 |
3.1.2 系统的目的 |
3.1.3 系统的功能 |
3.1.4 系统的环境 |
3.1.5 系统的约束条件 |
3.2 个人信息安全体系的内涵结构模型 |
3.2.1 法律建设子系统 |
3.2.2 信息流通子系统 |
3.2.3 信息技术子系统 |
3.2.4 社会管理子系统 |
3.2.5 人文道德子系统 |
3.2.6 安全产业子系统 |
4 个人信息安全体系的复杂特征分析 |
4.1 个人信息安全体系复杂性认知 |
4.1.1 涌现性 |
4.1.2 开放性 |
4.1.3 非线性 |
4.1.4 自组织性 |
4.1.5 适应性 |
4.2 个人信息安全体系复杂性构成 |
4.2.1 组分复杂 |
4.2.2 层次复杂 |
4.2.3 结构复杂 |
4.2.4 环境复杂 |
4.3 个人信息安全体系复杂性产生的机理分析 |
4.3.1 主体研究 |
4.3.2 生态系统构建 |
5 个人信息安全体系的优化建议 |
5.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个人信息安全评价 |
5.1.1 层次分析法 |
5.1.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5.1.3 评价过程与结果 |
5.2 对政府层面的建议 |
5.2.1 注重整体性,完善顶层设计,做好政策制定 |
5.2.2 注重层次性,加强协同管理,做到共同发展 |
5.2.3 注重内部模型,做好规划管理与标准制定 |
5.2.4 注重适应性,建立合适的法律保障体系 |
5.2.5 注重主体性,做好人才储备规划 |
5.3 对企业层面的建议 |
5.3.1 注重开放性,逐步形成产业生态链 |
5.3.2 注重非线性,做好基础设施安全建设 |
5.3.3 注重系统的积木,构建企业的管理制度 |
5.3.4 注重系统的流,改善信息系统开发流程 |
5.4 对个人层面的建议 |
5.4.1 注重标识,做好各自信息安全工作 |
5.4.2 注重聚集,参与信息安全各项活动 |
5.4.3 注重自组织性,提升个人信息安全管理能力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对未来的研究展望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10)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网络安全规划指南》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Introduction |
Chapter Ⅰ Task Descrip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Task |
1.2 Overview of the Task |
1.3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
Chapter Ⅱ Process Description |
2.1 Schedule Planning |
2.2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
2.3 Quality Control after Translation |
Chapter Ⅲ Theoretical Research |
3.1 Introduction to Newmark's Text Typology |
3.2 Application of Text Typology in Translation of the Guide |
Chapter Ⅳ Case Analysis |
4.1 Translation of Terminologies and Proper Names |
4.2 Translation of Verb-object Constructions |
4.2.1 Translation of Verb-object Constructions including "Develop" |
4.2.2 Translation of Verb-object Constructions including"Set" |
4.2.3 Translation of Other Verb-object Constructions |
4.3 Translation of Modal Verbs |
4.4 Translation of Complex Sentences |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Ⅰ The Source Text |
Appendix Ⅱ The Target Text |
Acknowledgements |
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四、个人网络用户安全指南(上)——个人电脑防御黑客(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等保2.0的铁路客票系统安全防护技术研究[D]. 赵英明.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10)
- [2]论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的治理[D]. 黄晓玲. 广西大学, 2020(07)
-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4]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5]基于虚拟化的Web应用防火墙技术研究[D]. 陈颢蒙.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 [6]“9·11”事件后美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研究[D]. 卢坚.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19(02)
- [7]大数据伦理意识及其培育研究[D]. 田维琳.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6)
- [8]习近平新时代网络安全观研究[D]. 赵淋.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9]个人信息安全体系的内涵结构模型与复杂性研究[D]. 张瑾.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8(01)
- [10]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网络安全规划指南》汉译实践报告[D]. 李宁斓. 福州大学,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