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天山金铜矿带脆—韧性变形转换及其成矿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刘文祥,邓小华,吴艳爽,韩申,陈西,李巽,王永,陈衍景[1](2021)在《新疆东准噶尔顿巴斯套金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文中认为新疆东准噶尔地区自北向南发育额尔齐斯、阿尔曼太、卡拉麦里三条大型构造带,南北两条构造带已发现大量造山型金矿,而阿尔曼太构造带与南北构造带具有相似的成矿地质背景,却未见造山型金矿的报道。因此,笔者等选取了该构造带最重要的金矿床——顿巴斯套金矿,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矿相学研究以及构造解析。研究表明,该矿床具有区域性断裂的次级断裂控矿、脆—韧性剪切带控矿、背斜核部控矿"三位一体"的控矿特征,其中,NW—SE向脆—韧性剪切带是最重要的控矿构造,金矿化显着晚于矿区赋矿岩浆岩——石英闪长玢岩,且该矿床与相邻构造带典型的造山型金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相似。结合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富CO2的特征,综合认为顿巴斯套金矿是典型的造山型金矿。将该矿床成矿过程划分为3期:(1)以产出草莓状黄铁矿为典型特征的沉积期;(2)以黄铁矿压实、结核、重结晶为特征的成岩期;(3)以产出热液脉和金的矿化为典型特征的热液期。热液期进一步划分为两个阶段:以脆—韧性变形为主的铁白云石—石英—黄铁矿阶段和由脆—韧性变形向脆性变形转变的石英—钠长石—方解石阶段。黄铁矿可划分为6个世代、毒砂可划分为3个世代:(1) Py1为沉积成因的黄铁矿,具有草莓状、胶状等特殊结构;(2) Py2为成岩作用形成的黄铁矿,具有顺层分布、呈结核状等特征;(3)热液期毒砂Apy1,粒度50~100μm,自形、半自形,常与金共生;(4)热液期毒砂Apy2,自形,粒度300~700μm;(5)热液期黄铁矿Py3,他形—自形,粒度50~150μm,以内部包体多、孔洞多为显着特征;(6)热液期黄铁矿Py4,半自形—自形,粒度150~300μm,以包体多,孔洞少,发育压力影为特征;(7)热液期Py5,以背散射下亮度高、显着富As为特征;(8)热液期毒砂Apy3:以颗粒粗大、自形、内部包体少、发育碎裂结构和压力影为特征;(9)热液期黄铁Py6:以颗粒粗大、半自形到自形、内部包体少、发育碎裂结构和压力影为特征。随着脆—韧性变形作用进行,黄铁矿、毒砂的粒度有序递增,自形程度逐渐升高,而品位逐渐降低,金的沉淀主要发生在脆—韧性变形阶段,脆性变形阶段无金矿化。主成矿阶段标志性的铁白云石化蚀变、微细浸染状的黄铁矿化、毒砂化蚀变可以作为找矿标志。
张连昌,董志国,陈博,张新,张帮禄,朱明田,计文化,冯京[2](2021)在《东天山重要成矿区带、成矿系统与成矿规律》文中指出成矿区带一般指具有矿产资源潜力的成矿地质单元,而成矿系统主要从成矿要素、成矿作用过程角度研究成矿的总体特征,包括矿床组合、成矿系列及其联系,是划分成矿区带及总结成矿规律的重要依据。东天山造山带位于吐哈盆地与塔里木地块之间,可划分为大南湖—头苏泉铜金多金属成矿带、康古尔塔格—黄山金铜镍成矿带、阿齐山—雅满苏铁铜多金属成矿带及彩霞山—吉源铅锌银多金属成矿带。东天山构造演化与成矿具有明显的多阶段性,并形成多个成矿系统:(1)中—晚元古代古陆缘伸展环境形成铅锌银沉积矿床成矿系统;(2)奥陶纪—石炭纪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形成VMS型铜锌矿床和斑岩型铜矿床成矿系统;(3)石炭纪岛弧环境形成火山岩型铁铜矿床成矿系统;(4)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后碰撞造山及地幔柱叠加阶段,形成岩浆型铜镍矿床成矿系统和与剪切活动有关的金矿床成矿系统。
何毅[3](2020)在《新疆地区金属矿床叠加成矿过程及发展过程》文中提出金属矿是我国发展的重要资源,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各个行业的发展质量,而对于金属矿床叠加成矿过程及发展过程进行研究,能够辅助人们更加高效的进行采矿计划制定。
马全良[4](2020)在《东天山哈密地区红石梁金矿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指出东天山成矿带是我国西部重要金属成矿带,位置在准噶尔板块和塔里木板块之间,属中亚造山带南部边缘,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红石梁金矿床是东天山哈密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金矿床,其位于大南湖岛弧带南缘与康古尔—黄山碰撞带北端相邻处。红石梁金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中泥盆统头苏泉组钙碱性火山岩中。本文依托于―东天山成矿带景峡地区矿产地质调查‖项目组在东天山哈密地区三岔口幅、梧桐窝子泉幅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结合前人对同区域金矿床的专项研究,以红石梁金矿床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矿物学、锆石测年、岩石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和铅同位素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分析了头苏泉组火山岩和石炭纪侵入岩的岩石系列、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和大地构造背景,探讨了红石梁金矿床的成矿流体性质、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机制和矿床成因,确定了矿床类型总结了成矿模式。取得以下成果:红石梁金矿床是位于东天山哈密地区大南湖岛弧带南缘与康古尔—黄山碰撞带北端相邻处。矿床严格受断裂控制,赋存于康古尔塔格断裂带的NEE向次级断裂中。红石梁金矿床赋矿围岩是中泥盆统头苏泉组安山岩、英安岩以及英安质或安山质火山角砾岩等火山岩。头苏泉组火山岩属钙碱性火山岩系列,结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组合构造环境判别,头苏泉组火山岩形成于大陆边缘岛弧构造环境(大南湖岛弧)。与红石梁金矿床受同构造控制的石炭纪岩浆岩属钙碱性岩石系列且具有同源演化特征,其大地构造背景为岛弧环境。红石梁金矿床含金地质体主要为石英脉和流纹岩—霏细岩,共圈定一条金矿化带,金矿化体金平均品位0.95×10-6。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自然金、褐铁矿及少量磁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玉髓状石英、玉髓,次要为明矾石、绿泥石、蒙脱石、绢云母、钾长石等。矿石类型主要为角砾状矿石和网脉状矿石。围岩蚀变具有一定分带性,其蚀变有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黄铁绢英岩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及冰长石化。红石梁矿体中石英的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观察,分为纯液相包裹体、富液气液两相包裹体和富气气液两相包裹体。对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均一温度和盐度的测定,表明成矿流体具有低温(131~276℃)、低盐度(2.41~9.60%Na Cleqv)、低密度(0.848~0.966g/cm3)的特征,具有典型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特征。氢氧同位素及激光拉曼成分分析表明成矿流体是岩浆水与大气水混合,在流体演化过程中不断有大气水的加入而混合形成的近中性流体。铅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成矿物质来源复杂,源于壳幔混合的岩浆活动的产物。红石梁金矿床成矿流体以富液相气液两相包裹体为主,显微镜下观察到冰长石和以脉状或者围绕矿物环状出现的玉髓,并且富液相气液两相包裹体和富气相气液两相包裹体共存表明在成矿阶段成矿流体发生沸腾作用。沸腾作用是引起红石梁金矿床成矿物质卸载聚集成矿的主要成矿机制。U-Pb同位素年代学测试研究表明,赋矿围岩头苏泉组火山岩锆石测年结果为383.7±4.3Ma;矿区内闪长岩体的锆石U-Pb测年结果为332.1±2.7Ma。结合红石梁金矿床构造背景、赋矿围岩、控矿构造、围岩蚀变、矿体特征、矿石矿物特征和成矿流体特征与国内外典型的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对比,确定其为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成岩成矿地质过程经历了中—晚泥盆世到早石炭世古天山洋板块俯冲的壳幔混合作用下的火山活动而形成含矿流体,沸腾作用使Au等成矿物质聚集沉淀,最终形成了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红石梁金矿。
张红涛[5](2020)在《新疆哈密黑山金矿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矿床成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哈密黑山金矿产在新疆东天山一带的阿奇克库都克-沙泉子断裂南侧的中天山地块中。中天山地块受到多次构造-岩浆作用的改造,构造样式极为复杂,岩浆岩比较发育。在中天山地块中仅发现过铁矿、铅锌矿、铜镍矿、钨矿、稀有金属矿以及非金属矿,并未见到在该构造单元中发现具有开采价值的金矿的报道。而黑山金矿是近年来作者所在团队(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在中天山地块构造单元中发现的一个具有开采价值的大型金矿。前人仅仅将黑山金矿作为一个矿点简要描述了其产出状态、矿化蚀变类型、地球物理特征、地球化学特征,产出状态,矿化蚀变类型等问题。对于黑山金矿在控矿构造特征、矿化蚀变特征、成矿流体特征以及成矿物质来源等与矿床成因密切相关问题的研究很少。矿区内主要出露的地层为上太古界-下元古界变质岩地层和中元古界变质岩地层,上太古界-下元古界地层岩性以石英片岩和大理岩为主,中元古界地层以大理岩为主。矿区在晚古生代经历了大规模岩浆活动,形成了大量的基性-中酸性岩浆岩。矿区内发育的北北东向断裂是阿奇克库都克-沙泉子断裂的次级断裂。北北东向断裂以及其断裂带上发育的片理化带在黑山金矿区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黑山金矿的控矿构造,控制着黑山金矿的产出。通过参考前人的有关阿奇克库都克-沙泉子断裂及中天山地块的地质资料,分析黑山金矿区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据前人学者研究晚石炭世为该区碰撞-后碰撞的重要构造转换期,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为后碰撞的伸展、拉张阶段。伸展、拉张的构造应力环境是金矿形成的有利环境。通过1:1万黑山金矿区地质填图、钻探岩芯编录、采样测试分析等手段对黑山金矿区内有利的控矿构造、矿化蚀变类型等做了较为详细地研究,并分析了矿区内的控矿构造-蚀变-矿化的关系,黑山金矿主要受控于矿区内北北东向断裂以及其断裂带上发育的片理化带,主要发育的蚀变有硅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绢英岩化、青磐岩化等,金赋存于石英脉的石英颗粒的裂隙中以及石英脉中(磁)黄铁矿矿物中和矿物间裂隙中。通过室内流体包裹体测试实验可得知黑山金矿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63-216℃,盐度为3.05-5.09 wt%Na Cl,因此黑山金矿的成矿流体是中低温、低盐度流体。通过Pb同位素测试实验测得了矿石中黄铁矿Pb同位素组成的特征(206Pb/204Pb值为18.5365-18.7465,207Pb/204Pb值为15.6033-15.6294,208Pb/204Pb值为38.4035-38.6851),暗示着黑山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于俯冲带的岩浆作用和上地壳。通过沙泉子幅1:5万岩屑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发现矿区内壳幔混源的二长花岗岩和天湖岩群变质岩均出现与金有关的低温异常组合,并且在矿区内这两个地质单元的金元素成矿系数(F)最高,这说明黑山金矿的成矿物质很可能来源于二长花岗岩和天湖岩群变质岩。通过地质填图调查、钻探、化探、流体包裹体测试实验以及Pb同位素测试实验等手段,对黑山金矿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归纳出了黑山金矿的成矿规律,总结了矿床成因,得到的研究认识有以下几点:1.黑山金矿的矿石中主要的金属矿物为黄铁矿、磁黄铁矿,另外还有少量的黄铜矿。非金属矿物有石英,方解石,云母,透闪石等。矿石中发育的金主要发育裂隙金和包体金。2.黑山金矿的控矿构造为矿区中部的北北东向断裂以及其断裂带上发育的片理化带、糜棱岩化带。3.黑山金矿石英脉流体包裹体测温显示,黑山金矿的成矿温度在163-216℃之间,盐度为3.05-5.09 wt%Na Cl,估算的成矿深度在1.61-2.11km。H-O同位素分析显示成矿流体来源于大气水与岩浆水。发育的带状蚀变从中心到两侧依次为硅化+碳酸盐化带、绢英岩化带与碳酸盐化带、青磐岩化带,与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中高岭石-绢云母型硫化物矿床的蚀变分带一致。因此,认为哈密黑山金矿应该归属于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4.黑山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于天湖岩群变质岩和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二长花岗岩。根据黑山金矿矿石中黄铁矿Pb同位素特征研究显示,其成矿物质来源于上地壳和上地壳与地幔混合的俯冲带Pb(岩浆作用)。另外东天山成矿带景峡地区沙泉子幅1:5万土壤(岩屑)地球化学测量数据显示,矿区内天湖岩群上发现Au+As+Sb异常组合,矿区内二长花岗岩出现了Bi+Cd+Au+Ag异常组合,他们的异常组合特征与中-低温热液活动有关。并且,在矿区内二长花岗岩和天湖岩群的金元素成矿系数(F)最高。以上Pb同位素示踪和化探分析说明黑山金矿的物质来源是天湖岩群变质岩和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二长花岗岩。5.黑山金矿的形成与中天山地块的地层-岩浆-构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产于中天山地块天湖岩群变质岩、晚古生代岩浆岩、北北东向断裂发育地段。在中天山地块中寻找该类型金矿应重视天湖岩群变质岩、晚古生代岩浆岩、北北东向断裂均有发育的地段。6.黑山金矿区内强烈的硅化、方解石化、(磁)黄铁矿化是一个明显的找矿标志,矿化带外围发育的青磐岩化可作为一个间接找矿标志。
冯毅[6](2020)在《桂北宝坛锡多金属成矿区构造变形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位于扬子板块东南缘、江南造山带西南段的桂北宝坛地区,是中国着名的南岭成矿带西段九万大山锡多金属成矿集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地质构造演化背景相当复杂,区内控矿构造具有多期次、多构造类型、多运动方向等诸多特征。虽然复杂的构造演化特征为该区的锡多金属成矿提供了良好的地质背景,但为能很清楚地研究出该地区矿床成因带来诸多挑战和阻碍。区内火山岩种类众多,具有不同时期的基性、中性、酸性火山岩,不同的岩浆侵入为该区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热液。为了查清该区发育的多期次、多阶段构造变形与锡多金属矿化的关系,笔者依托导师的项目在该地区开展工作。本次工作进行了大量的野外实地勘查,采集了众多的野外岩石标本、韧性剪切带定向标本,通过对韧性剪切带的详细显微构造解析、EBSD石英c轴组构分析、矿相学分析、LA-MC-ICP-MS U-Pb锡石测年分析等对矿区的成矿地质背景、锡石的成矿时代等进行了一个较为详细的梳理。取得认识和成果:(1)初步查明在桂北宝坛锡多金属成矿区一些细粒花岗岩脉的外接触带中具较强的云英岩化和锡矿化现象,并受到韧性变形作用的改造。表明在构造变形之前本区存在有一期与岩浆作用有关的云英岩成矿阶段。(2)通过宏、微观构造解析,调查锡多金属矿体总体上受到NNE或近SN向构造带控制,这些构造带至少经历了3期构造变形。而韧性剪切带为主要赋矿构造,出露宽度为几十cm到几m宽。(3)通过有限应变测量和EBSD石英c轴组构分析,获得桂北宝坛锡多金属成矿区控矿构造带韧性变形阶段的形成温度在400~700℃之间,属于绿片岩相-角闪岩相变质条件,且温度从北西向南东方向具有明显的递增趋势,表明本地区从北西向南东方向的剪切深度具有递增的趋势;有限应变测量结果表明其属于压扁型;获得其古差异应力的变化范围在23.21~43.03MPa。(4)采用LA-MC-ICP-MS U-Pb法测年,获得受到变形作用改造锡石的谐和年龄为829.0±15.0 Ma,该年龄值与平英复式岩体中锡元素含量最高的第四期次(含)电气石中细黑云母(二长-)碱长花岗岩(Pt3ξγ4T)的锆石U-Pb谐和年龄(831.1±7.1 Ma)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表明该类锡石的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来源于平英复式岩体的第四次岩浆作用。(5)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并结合区域上的前人研究结果表明,本区锡多金属矿的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来源于平英复式岩体的第四次岩浆作用,而后期的构造活动使锡多金属元素从源岩中运移出来,并在韧性剪切带中富集成矿。
周红智[7](2019)在《青海省鄂拉山地区印支期岩浆演化及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文中研究表明青海鄂拉山地区位于东昆仑造山带的最东端,与西秦岭造山带西段相邻,北与南祁连山造山带接邻,是秦祁昆三大造山带的结合部,区内广泛出露的印支期岩浆岩严格受北北西向的大型走滑断裂(哇洪山—温泉断裂)控制。本次研究以收集资料、野外地质研究为基础,利用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矿床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研究手段剖析鄂拉山成矿带什多龙—赛什塘地区印支期构造岩浆演化过程和铜多金属矿成矿的关系,总结区域成矿规律,结合物化探信息开展潜力评价工作。鄂拉山地区岩浆岩分布具有北多南少的特征,大河坝以北地区最为发育,什多龙—鄂拉山口地区次之,铜峪沟—赛什塘地区最弱。鄂拉山口以北地区隶属东昆仑单元,岩体多呈北北西向展布,以南为苦海—赛什塘蛇绿混杂岩地区,则多为零星出露的单一岩体。岩性以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为主,闪长岩和钾长花岗岩次之;火山岩大面积出露,以中酸性鄂拉山组陆相火山岩为主。通过锆石U-Pb定年确定了一批侵入岩和火山岩年龄(246 Ma216 Ma),搜集了鄂拉山地区其他学者工作成果后统计发现该地区印支期岩浆作用时代跨度较大(252215 Ma),年龄跨度约37 Ma,其中峰期年龄集中243 Ma和224 Ma,中三叠世至晚三叠世早期(230 Ma)岩浆活动相对减弱,空间上侵入岩具有“北老南新”的特点,火山岩则为“北新南老”。什多龙花岗闪长岩(242.6±1.9 Ma)为准铝质中—高钾钙碱性花岗岩,是由中元古代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形成,同时有地幔成分的混入,显示岛弧岩浆的特征。鄂拉山口火山岩(246242 Ma)以安山质和流纹质陆相火山碎屑岩为主,属于准铝-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主要形成于火山弧-碰撞环境之中,在局部伸展构造的背景下,由下地壳镁铁质岩石发生减压熔融形成。索拉沟钾长花岗岩(233.0±1.2 Ma)为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高分异I型花岗岩,是后碰撞伸展环境中软流圈物质上涌诱发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虎达复式岩体(229224Ma)由闪长岩和含暗色包体的石英闪长岩组成,包体为压力卸载淬火后形成的同源堆晶体;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是由东昆仑造山带新生下地壳熔融形成的,后经过结晶分异形成的不同岩性。薄荷沁花岗闪长岩(219 Ma)是具有高La/Yb和Sr/Y比值的埃达克质岩。虎达、薄荷沁地区岩体与下地壳拆沉作用密切相关。鄂拉山地区在印支期经历了阿尼玛卿洋北向俯冲—碰撞转换阶段(243237 Ma)、同碰撞(237230 Ma),后碰撞伸展(230215 Ma)三个阶段,与中央造山系印支期构造演化相一致。区内印支早期(243Ma左右)岩浆岩的形成与俯冲—碰撞的转换阶段的背景有关(如什多龙岩体、鄂拉山组火山岩),而印支晚期(224Ma左右)花岗岩(虎达岩体为代表)形成于中央造山带在地壳加厚作用后岩石圈发生拆沉作用的地球动力学背景。鄂拉山地区主要矿床(点)有什多龙铅锌矿、索拉沟铜铅锌多金属矿、鄂拉山口铜多金属矿、赛什塘铜矿床、铜峪沟铜矿床、日龙沟锡多金属矿床等。矿床类型可大致划分为两类,一类为浅成的岩浆热液型铜铅锌矿如什多龙、赛什塘、鄂拉山口矿区,其深部可存在斑岩型矿化,另一类是产于砂岩、粉砂岩、变砂岩、层矽卡岩的沉积—变质改造铜多金属矿(索拉沟、铜峪沟矿区)。鄂拉山口铜多金属矿闪锌矿Rb-Sr时线年龄为246.6±2.6 Ma,黄铁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239.9±4.9 Ma,均值年龄一致240.5±3.3 Ma,两种方法取得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与含矿流纹斑岩年龄近(243.3±1.7 Ma)一致;铜峪沟矿区辉钼矿Re-Os年龄为213.5±2.7 Ma。结合相邻矿区的成矿年龄统计发现,鄂拉山地区在印支早晚两期(238 Ma、225 Ma)发生了大规模的热液多金属成矿事件可与祁漫塔格、东昆仑东段地区对比。印支期的岩浆活动为区内成矿提供重要的物源、热源和动力,与成矿直接相关主要为一批浅成岩或次火山岩如流纹斑岩、花岗斑岩、石英闪长玢岩等,形成了一系列的浅成的岩浆热液铜多金属矿床,深部存在有斑岩型矿化。在岩浆活动间歇期和后碰撞伸展阶段形成沉积—变质改造铜多金属矿。鄂拉山成矿带的成矿流体中C来源应该与岩浆作用密切相关,低温蚀变作用对于铅锌等成矿有重要贡献。H-O同位素显示成矿早期以岩浆水,后期有大气降水的加入,铜峪沟矿区有变质水的加入。硫同位素组成较为复杂,鄂拉山口以北的矿区的硫主要以岩浆硫为主,以南的铜峪沟—赛什塘矿田东部以岩浆硫来源为主,西边则以沉积硫为主,混有少量的变质硫。Pb同位素指示矿床形成与造山环境关系密切,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的上地壳和地幔混合的俯冲Pb(与岩浆作用有关)。辉钼矿Re含量显示印支期早期成矿物质为壳幔混合源,晚期则以壳源为主。综合分析十一幅1:5万物化探数据后,共推断北西向、北东向两组网格状断裂构造,共计13条;推断高磁性体24个,多数为地表或深部隐伏岩体。圈定化探综合异常35处,三条异常带NW-NNW向呈串珠状排列的。主成矿元素在北东东向具有明显分带规律,自南西向北东具有Cu多金属向Au多金属交替变化的规律。结合上述成果和野外实际工作圈定了加木格尔南等四处找矿远景区。
吾克依拉·吾铁朴[8](2019)在《吉林省夹皮沟成矿区金矿多元信息成矿预测》文中研究表明夹皮沟成矿区位于吉林省桦甸市境内,是滨太平洋成矿带内重要的金矿集区之一。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与中亚造山带东段之间的北西向拼贴带内,夹皮沟-大石砬子NW向构造带控制金矿带内金矿床、矿(化)点的分布。区内目前已发现二道沟、小北沟、八家子、三道岔、四道岔、下戏台和板庙子等一批大中小型矿床和数几十余处矿(化)点。伴随矿山开采对已探明资源储量的不断消耗,找寻接替资源任务紧迫,同时由于前人对矿床成因、成矿控制因素、主要预测要素(标志)、成矿富集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存在较大争议,制约找矿工作的顺利开展。为缓解中国黄金集团夹皮沟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的资源危机,中金集团设立了“夹皮沟金成矿区多元信息找矿预测”科研项目。作者依托该项目研究,以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和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理论为指导,在系统收集、分析和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典型矿床(二道沟金矿、小北沟金矿和八家子金矿等)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矿床成因研究为基础,系统分析了夹皮沟成矿区的成矿地质条件与控矿因素(成矿要素),总结成矿规律;根据野外观察结合对已有航磁、重力、化探数据以及本项目实施的高磁、土壤测量成果的综合信息解译,确定金矿的预测要素;最后,以基于GIS平台的区域矿产资源综合信息评价系统(MRAS)为基础,以证据权法为手段,提取夹皮沟金成矿区的地质(地层岩性、构造及岩浆岩)、矿产(矿床、矿点及矿化点)等成矿信息及重力、航磁、化探等预测信息(标志),对区域金矿找矿潜力进行评价,圈出找矿靶区,并对各找矿靶区潜在资源量进行估算,为矿山企业开展后续勘查工作提供选区及科学依据。论文研究取得如下成果:1.以典型矿床研究为手段,总结了夹皮沟成矿区金矿的地质特征及成因,建立成矿模式。研究认为夹皮沟金矿区的金矿化以含金石英脉型为主,其次是蚀变岩型,赋矿围岩均为夹皮沟群三道沟组,岩性以花岗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为特征,矿体严格受北西向夹皮沟断裂及其低序次北西向、北东向断裂构造综合控制,与中生代花岗质岩浆活动关系密切。成矿作用划分为热液成矿期及次生氧化期,其中热液期包括石英(I)、石英-黄铁矿(II)、金矿化-石英-多金属硫化物(III)和晚期石英-方解石(IV)等四个矿化蚀变阶段。流体包裹体及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区内金矿的成矿流体属于中温、中低盐度共存的NaCl-H2O-CO2不混溶体系,主要来源于具有幔源流体特征的岩浆水,成矿晚阶段演化为成分相对简单的均一NaCl-H2O体系;矿石硫同位素组成显示区内金矿床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合来源的特征,以深源为主,成矿流体上升运移过程中从围岩中萃取了少量成矿物质。对成矿有关岩浆岩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显示,该区至少存在252Ma和230 Ma213 Ma两期岩浆作用。结合矿体与岩浆岩体(脉)的依存关系,提出夹皮沟成矿区金的成矿作用从晚三叠世一直延续到中侏罗世早期,从早到晚可划分为两个成矿期次,分别对应于区域上的两期构造-岩浆事件:印支晚期(240210Ma)和燕山早期金成矿作用(180160 Ma)。综上所处,确定夹皮沟金矿床为中温岩浆热液矿床。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认为成矿作用形成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与中亚造山带东缘挤压向伸展过渡的构造环境中。2.研究确定了夹皮沟成矿区金矿成矿的地质条件及控矿因素,总结了区域金矿成矿要素。夹皮沟成矿区的金矿床受夹皮沟北西向构造带控制,根据地质、地球物理解译结果,提出夹皮沟北西带西侧存在TTG岩浆穹窿,夹皮沟北西带早期为TTG穹窿与夹皮沟群地层接触带,晚古生代-中生代继承性发展为区域性北西向韧脆性断裂带,控制区内金矿床总体北西向带状分布;夹皮沟北西带的低序次北西向、北东向构造控制矿床矿体的空间分布,构成构造控矿要素;太古界夹皮沟群三道沟岩组中的斜长角闪岩、角闪斜长片麻岩在空间上为金矿矿体的主要容矿岩石,其金等成矿元素含量及变异系数、浓集系数特征表明其为金矿成矿提供物质来源,构成金矿成矿地层岩性要素;印支期、燕山早期区域花岗质岩浆活动,在时间、空间、热液来源、成矿物质来源、成矿动力学特征方面控制矿体的产出及分布,构成成矿岩浆岩条件。夹皮沟成矿区金矿的形成是上述构造、地层岩性、岩浆作用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根据地质及航磁、重力综合信息解译结果,确定了夹皮沟成矿区的成矿地质体、成矿结构面及控矿构造类型及特征,为后续找矿潜力评价奠定基础。3.根据野外观察,结合地质、航磁、重力、化探综合信息解译,确定了夹皮沟金成矿区的金矿预测要素。对已知矿床研究确定成矿有关的硅化、黄铁矿化、钾化、绢英岩化、黄铁绢英岩化和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碳酸盐化为金矿预测的地质标志;夹皮沟北西向构造及其派生的低序次北西向、北东向断裂构造以及成矿有关脉岩集中发育地段也是金矿成矿预测的地质标志。对区域化探数据解译结果表明,夹皮沟成矿区内Au、Ag、Zn、Mo、Sb、Hg、Pb、Cu等为主要成矿元素(变异系数),且Au、Ag、Pb、Zn、As、U、Mo等元素表现出一个主成矿期(阶段),Cu、Bi、W、Sb、Hg、Sn、Th等元素表现出两个或以上成矿期(阶段);成矿元素划分为Ag-Cu-Pb-Zn、Co-Ni-Ti-V、Au-Bi-W、F-Mo-Th、As-B-Sb、Mn-Sn和Hg-U等元素组合,表明区内成矿元素具有多来源、多阶段叠加富集特征,确定Au、Bi、W、Ag、Pb、Zn、Cu、Sb、Mn等元素异常及Au-Bi-W、Ag-Cu-Pb-Zn组合异常(元素组合因子得分值的异常区)为金矿找矿的地球化学标志。对区域航磁、重力数据进行化极、延拓、解析,根据不同上延高度不同方向水一阶导数轴值(极大值或极小值)反映物性变化界面,不同上延高度垂向二阶导数0等值线反映不同物性地质体边界特征,提取了航磁、重力的线性构造信息和环形构造信息,根据金矿床矿体与重磁解译线性构造、环形构造的空间依存关系,确定重磁解译北西向构造、北东向构造(物性界面)及其交汇部位,北西向构造与环形构造的交汇部位控制矿床矿体空间分布,确定其为金矿找矿的地球物理标志。4.根据夹皮沟成矿区金矿床、矿点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控矿地层岩性、构造、岩浆岩及重磁解译线性构造、环形构造关系,总结了区域金矿成矿规律。提出区内金矿床(点)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不均匀矿化与集中分布、等间距规律,这主要受夹皮沟群地层岩性、北西向或北东向构造、太古代TTG分布以及中生代花岗岩分布综合控制;夹皮沟成矿区金矿床(点)多产于北西向与北东向线构造交汇复合部位、环形构造(或成矿地质体)产状变化部位、环形构造与线构造交汇地段;金矿成矿作用集中发生于印支燕山早期。5.以基于GIS平台的区域矿产资源综合信息评价系统(MRAS)为基础,以证据权法为模型,提取夹皮沟金成矿区的地质(地层岩性、构造及岩浆岩)、矿产(矿床、矿点及矿化点)等成矿信息及重力、航磁、化探等预测信息(标志),开展1:5万金矿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研究,共圈定A级成矿预测区5处,B级成矿预测区8处,C级成矿预测区11处,并利用数量化理论Ⅰ模型对各成矿预测区进行资源量估算,获得金矿预测资源量总计348t,为研究区开展后续金矿勘查提供选区及科学依据。
张宁[9](2018)在《新疆阿齐山地区阿齐山组火成岩地球化学特征、年代学及其意义》文中认为新疆东天山觉罗塔格构造带是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位于塔里木板块与准噶尔板块的接合部位,北以康古尔断裂为界与准噶尔板块相邻,南以阿其克库都克断裂为界与中天山地块相接,长期以来该地区的构造演化背景一直存在争议,构造带内造山作用强烈,是研究东天山造山带的理想地区之一。阿齐山组是觉罗塔格带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在系统搜集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以阿齐山地区阿齐山组的火成岩为主要研究对象,划分火山喷发韵律,首次对阿齐山组内出露的古火山机构进行调研,并运用岩石学,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以及年代学对阿齐山地区阿齐山组出露的火成岩(侵入岩、火山岩、火山碎屑岩)进行系统研究,对该区大地构造格架进行了探讨。获得了以下结论:1、阿齐山组总体属于中酸性火山岩—细碎屑岩建造,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及火山喷发韵律,划分出三个岩性段。第一个岩性段可划分出3个韵律;第二岩性段可划分出9个韵律;第三岩性段可划分出3个喷发韵律。2、在阿齐山组内划分出五个古火山群,确定了16处古火山机构。3、阿齐山组火山岩总体表现低钛(平均为0.79%),高镁(平均为3.82%),富碱的特征,主要为高钾—中钾的钙碱性系列岩石。富集Rb、K、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相对亏损Nb、Ta、P等高场强元素(HFSE),整体具有俯冲带岩浆岩的特征,推测其形成背景为活动大陆边缘(陆缘弧)环境。4、阿齐山组的5件样品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花岗闪长岩(438.1±5.1Ma)和石英闪长玢岩(447.3±5.9Ma),均为晚奥陶—早志留世,该年龄可能指示古天山洋向塔里木地块俯冲的时间。安山岩(332.0±5.1Ma)和英安质岩屑晶屑凝灰岩中大量336.2Ma锆石年龄表明阿齐山组火山岩的形成时代为早石炭世(332336.2Ma),闪长玢岩(316.6±5.1Ma)年龄指示了晚石炭世该地区的岩浆活动,英安质岩屑晶屑凝灰岩中(711.8Ma、888.8Ma)及部分古老锆石年龄数据指示阿齐山—雅满苏岛弧带下可能存在元古代古老基底。5、阿齐山组火山岩形成于俯冲背景下,岩浆演化主要以结晶分异作用为主,受部分熔融作用的影响。既具有融体交代富集特征又具有较明显的流体交代富集趋势,同时在演化过程中受到了地壳物质混染。6、本文认为古天山洋盆从晚奥陶—早志留世(438.1±5.1Ma、447.3±5.9Ma)开始双向俯冲,在南部俯冲形成了阿齐山—雅满苏岛弧。阿齐山组为早石炭世(332336.2Ma)古天山洋向南俯冲到塔里木板块中天山北缘形成的陆缘弧火山岩,古天山洋双向俯冲一直持续到晚石炭世早期结束,晚石炭世(316Ma)洋盆闭合进入陆陆碰撞阶段。
贾志磊[10](2016)在《甘肃南祁连—北山铌钽铷等稀有金属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的研究》文中指出祁连山和北山地区分属古特提斯和古亚洲大洋构造域,在其构造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北方及中亚地区重要的岩浆-成矿带而备受地质学家的关注。近年来,甘肃省地质调查院在祁连、北山等地区的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显示了以上地区具有形成大型、特大型稀有金属矿的地质条件,通过深入研究,有望取得找矿突破。本文以南祁连余石山铌钽矿、北山国宝山铷矿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收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研究和测试分析等工作,基于现代成矿理论、岩石学和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等,对以上两处稀有金属的成矿地质背景、年代学、物质来源、成矿规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和认识:1.通过野外地质调查,详细研究了余石山铌钽矿和国宝山铷矿的区域地质、矿化类型、岩石学、矿物学、矿石学等特征。确定了余石山铌钽矿主要赋存于变粒岩中,国宝山铷矿主要赋存于含天河石花岗岩、花岗伟晶岩中。2.对余石山变粒岩、国宝山花岗岩类开展了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研究。余石山变粒岩中锆石有岩浆成因和变质成因两类,岩浆锆石206Pb/238U年龄值在810±6Ma854±7Ma之间,谐和年龄为829.4±2.7Ma,代表了岩浆侵入的时代;变质成因锆石206Pb/238U年龄值在768±8Ma809±7Ma之间,谐和年龄为795±5.4Ma;代表了岩浆期后的热事件。国宝山地区花岗片麻岩成岩年龄为1853±16Ma;(含天河石)二长花岗岩、花岗伟晶岩成岩年龄分别为427±8Ma、406±5Ma,揭示了岩浆从花岗岩浆演化到花岗伟晶岩持续时间达21Ma。3.运用岩石地球化学方法,对余石山变粒岩进行了原岩恢复。结果显示原岩为正长岩,富硅、碱,贫钙、镁,高Rb、Th、Nb、Ta、Zr、Hf、Ga、Y,低Sr、Ba、Cr、Ni,以及明显的负Eu异常和高的Ga/Al值(311)的特征,类似于A型花岗岩,形成于伸展的构造背景,可能与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有关。国宝山花岗岩类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稀土元素显示弱的“四分组效应”,指示了岩浆高度分异演化的特征,源于富含白云母的变质泥岩类在正常地壳(约30km)深度下部分熔融。结合大地构造背景,国宝山花岗片麻岩指示了古元古代晚期国宝山地区伸展构造背景下的一次岩浆活动,岩浆经历了高度的演化;(含天河石)二长花岗岩和花岗伟晶岩形成于南天山洋盆的碰撞闭合后地壳伸展的构造环境下,揭示了南天山洋于427 Ma之前闭合。4.电子探针结果显示,余石山变粒岩中Nb和Ta主要赋存于金红石、独居石中,金红石和独居石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热液变质成因;国宝山铷矿Rb主要赋存于天河石中。5.余石山地区Nb、Ta的富集主要由金红石引起,其富集机制也受控于金红石的形成过程,变粒岩原岩(正长岩)在829.4Ma形成后,受795Ma左右发生的热事件影响,与富H2O、F-等挥发分及K的岩浆期后热液流体发生交代作用,随着交代作用的进行,磷灰石、萤石等富F矿物的形成导致金红石的生成,Nb、Ta伴随金红石的生成沉淀,聚集成矿。6.国宝山花岗岩源区中的白云母是成矿物质Rb的主要来源,富含白云母的源岩脱水部分熔融产生高F、富Rb岩浆,岩浆的高度演化促使Rb进一步富集,主要富集机制是F的络合作用,Rb与F络合迁移至岩浆演化末期,最终随温度降低络合物发生水解,F与Ca2+形成萤石,Rb进入长石形成矿化的含天河石花岗岩。7.余石山地区变粒岩及与其呈断层接触的大理岩是区域上寻找铌钽矿的主要标志;国宝山地区钠长石化花岗岩、含天河石花岗岩(伟晶岩)是寻找铷矿的主要线索。
二、东天山金铜矿带脆—韧性变形转换及其成矿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天山金铜矿带脆—韧性变形转换及其成矿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东准噶尔顿巴斯套金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 |
2 矿床地质 |
3 矿化、蚀变及成矿期次 |
3.1 沉积期 |
3.2 成岩期 |
3.3 热液期 |
3.3.1 铁白云石—石英—黄铁矿阶段 |
3.3.2 石英—钠长石—方解石阶段 |
4 讨论 |
4.1 构造与金的成矿 |
4.2 岩体与金的成矿 |
4.3 地层与金的成矿 |
4.4 矿床成因类型 |
4.5 金的成矿过程 |
5 结论 |
(2)东天山重要成矿区带、成矿系统与成矿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区域构造地质 |
2 成矿区带地质特征 |
2.1 彩霞山—吉源铅锌银多金属成矿带 |
2.2 大南湖—头苏泉铜金多金属成矿带 |
2.2.1 卡拉塔格铜金多金属成矿带 |
2.2.2 土屋—延东铜成矿带 |
2.3 阿齐山—雅满苏铁铜多金属成矿带 |
2.4 康古尔塔格—黄山金铜镍成矿带 |
2.4.1 黄山—镜儿泉铜镍成矿带 |
2.4.2 康古尔金成矿带 |
3 主要成矿系统及其结构特征 |
3.1 沉积-热液改造型铅锌矿床成矿系统 |
3.2 卡拉塔格叠加复合矿床成矿系统 |
3.3 土屋—延东叠加复合矿床成矿系统 |
3.4 海相火山岩(矽卡岩)型铁铜矿床成矿系统 |
3.5 造山带(剪切带)型金矿床成矿系统 |
3.6 岩浆型铜镍矿床成矿系统 |
4 区域成矿规律 |
4.1 矿床类型 |
4.2 矿床空间展布规律 |
4.3 成矿时代 |
4.4 区域构造与成矿演化 |
5 结 语 |
(1)东天山构造演化具有多阶段性。 |
(2)东天山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区域成矿具有明显的区带性。 |
(3)初步总结的成矿系统主要包括: |
(4)成矿时代具有多阶段性。 |
(3)新疆地区金属矿床叠加成矿过程及发展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1 成矿系统研究现状与趋势 |
(1)成矿系统。 |
(2)叠加成矿系统。 |
(3)喷流沉积成矿系统。 |
(4)岩浆-热液成矿系统。 |
2 区域地质条件 |
2.1 矿区地质概况 |
2.1.1 地层 |
(1)下石炭大哈拉军山组。 |
(2)下层炭统阿克沙克组。 |
(3)上石炭统伊什基里克组。 |
(4)碦什河组。 |
(5)第四系上更新-全系统。 |
2.1.2 岩浆岩 |
2.1.3 火山岩 |
2.2 矿区构造 |
(1)断裂构造。 |
(2)节理裂缝。 |
3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
3.1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概述 |
(1)地形地貌。 |
(2)气象水文。 |
(3)降水。 |
(4)矿坑涌水量。 |
3.2 矿区水文地质特特征 |
(1)地下水。 |
(2)构造及裂缝系充水。 |
(3)矿床充水。 |
4 结语 |
(4)东天山哈密地区红石梁金矿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自然地理概况 |
1.3 研究区及其区域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1.5 实物工作量 |
1.6 研究进展与成果认识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3 岩浆岩 |
2.3.1 侵入岩 |
2.3.2 火山岩 |
2.4 地质构造演化 |
2.5 区域矿产 |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2 矿床和矿体特征 |
3.3 矿石矿物组成和结构构造 |
3.4 围岩蚀变 |
第4章 成矿流体特征 |
4.1 样品采集和分析测试方法 |
4.1.1 选取采集样品 |
4.1.2 流体包裹体测试方法 |
4.1.3 H-O同位素测试方法 |
4.2 流体包裹体特征 |
4.2.1 岩相学特征 |
4.2.2 物理化学特征 |
4.2.3 流体包裹体物质组成 |
4.3 成矿流体H-O同位素分析 |
第5章 同位素测年和成岩成矿时限 |
5.1 样品制备和分析方法 |
5.2 成岩时代 |
5.2.1 头苏泉组火山岩类成岩时代 |
5.2.2 岩浆岩体成岩时代 |
5.3 小结 |
第6章 赋矿围岩和成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
6.1 测试方法 |
6.2 研究区头苏泉组火山岩 |
6.2.1 火山岩岩相学特征 |
6.2.2 头苏泉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
6.3 研究区石炭纪侵入岩 |
6.3.1 侵入岩岩相学特征 |
6.3.2 石炭纪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 |
6.4 含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
第7章 矿床成因 |
7.1 成矿流体性质和成矿物质来源 |
7.1.1 成矿流体性质 |
7.1.2 成矿物质来源 |
7.2 成矿机制 |
7.3 成岩成矿的构造动力学背景 |
7.4 矿床成因分析 |
7.5 成矿模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新疆哈密黑山金矿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矿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区概况 |
1.2.1 交通位置 |
1.2.2 自然经济地理概况 |
1.3 工作区调研程度和金矿研究现状 |
1.3.1 工作区调研工作程度 |
1.3.2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研究现状 |
1.3.3 东天山地区金矿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野外调研情况及主要工作量 |
1.6 研究进展与成果认识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 |
2.2.1 阿齐山一雅满山地层小区 |
2.2.2 卡瓦布拉克地层小区 |
2.3 区域构造 |
2.3.1 断裂 |
2.3.2 褶皱 |
2.4 区域岩浆岩 |
2.4.1 侵入岩 |
2.4.2 火山岩 |
2.5 变质岩 |
2.6 区域构造演化史 |
2.6.1 早古生代及其以前阶段 |
2.6.2 古生代阶段 |
2.6.3 中生代及其以后阶段 |
2.7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区和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特征 |
3.1.1 矿区地层 |
3.1.2 矿区岩浆岩 |
3.1.3 矿区构造 |
3.2 矿床地质特征 |
3.2.1 矿化带与矿体地质特征 |
3.2.2 黑山金矿区激电测深剖面 |
3.2.3 矿石特征 |
3.2.4 围岩蚀变特征 |
第四章 矿床石英脉流体包裹体特征 |
4.1 石英脉样品采集及其流体包裹体特征 |
4.2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4.3 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 |
4.3.1 均一温度 |
4.3.2 冰点温度及盐度 |
4.4 流体包裹体的密度 |
4.5 捕获压力及深度 |
4.6 氢氧同位素特征研究 |
4.7 流体演化趋势 |
4.8 小结 |
第五章 成矿物质来源与矿床成因探讨 |
5.1 Pb同位素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 |
5.1.1 Pb同位素测试对象的采集及分析方法 |
5.1.2 Pb同位素组成特征 |
5.1.3 Pb同位素示踪及成矿物质来源 |
5.1.4 黑山金矿与马庄山金矿Pb同位素特征对比 |
5.2 黑山金矿区化探异常分析 |
5.3 黑山金矿矿床成因 |
5.3.1 成矿地质条件 |
5.3.2 成矿地质体 |
5.3.3 控矿构造特征 |
5.3.4 成矿过程与成矿模式 |
结论及问题 |
主要结论与认识 |
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桂北宝坛锡多金属成矿区构造变形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区域地质背景及大地构造研究现状 |
1.2.2 桂北宝坛地区基础地质研究现状 |
1.2.3 桂北宝坛地区锡多金属矿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 研究方案(技术路线,技术措施) |
1.5.1 技术路线 |
1.5.2 技术措施 |
1.6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地层 |
2.1.1 新元古界 |
2.1.2 上古生界 |
2.1.3 第四系 |
2.2 区域岩浆岩 |
2.3 区域构造 |
2.3.1 断裂及褶皱 |
2.3.2 韧性剪切带 |
第3章 宝坛锡多金属成矿区控矿构造带的宏观构造特征 |
3.1 一洞锡多金属矿床中控矿构造带的宏观构造特征 |
3.2 沙坪锡多金属矿床中控矿构造带的宏观构造特征 |
3.3 红岗山锡多金属矿床中控矿构造带的宏观构造特征 |
3.4 寨滚锡多金属矿床中控矿构造带的宏观构造特征 |
3.5 小结 |
第4章 宝坛锡多金属成矿区控矿构造带的显微构造特征 |
4.1 一洞锡多金属矿床中控矿构造带的显微构造特征 |
4.1.1 糜棱岩化岩石的显微构造特征 |
4.1.2 初糜棱岩的显微构造特征 |
4.1.3 糜棱岩的显微构造特征 |
4.1.4 千糜岩的显微构造特征 |
4.1.5 糜棱片岩的显微构造特征 |
4.1.6 韧-脆性变形岩石的显微构造特征 |
4.2 沙坪锡多金属矿床中控矿构造带的显微构造特征 |
4.3 红岗山锡多金属矿床中控矿构造带的显微构造特征 |
4.3.1 韧性变形阶段的显微构造特征 |
4.3.2 脆性变形阶段的显微构造特征 |
4.4 寨滚锡多金属矿床中控矿构造带的显微构造特征 |
4.5 小结 |
第5章 宝坛锡多金属成矿区控矿构造带的石英c轴EBSD组构分析 |
5.1 样品处理及分析方法 |
5.2 一洞锡多金属矿床中控矿构造带的石英c轴EBSD组构分析 |
5.3 红岗山锡多金属矿床中控矿构造带的石英c轴EBSD组构分析 |
5.3.1 红岗山锡多金属矿床外围糜棱岩的石英c轴EBSD组构分析 |
5.3.2 红岗山锡多金属矿床内部糜棱岩的石英c轴EBSD组构分析 |
5.4 沙坪锡多金属矿床中控矿构造带的石英c轴EBSD组构分析 |
5.5 鸡洞湾锡多金属矿点控矿构造带的石英c轴EBSD组构分析 |
5.6 寨滚锡多金属矿床中控矿构造带的石英c轴EBSD组构分析 |
5.6.1 强蚀变超糜棱岩带的石英c轴EBSD组构分析 |
5.6.2 蚀变糜棱岩带的石英c轴EBSD组构分析 |
5.7 新元古代花岗岩和四堡群中韧性剪切带的石英c轴EBSD组构分析 |
5.7.1 坡甲地区新元古代花岗岩中韧性剪切带的石英c轴EBSD组构分析 |
5.7.2 下白马地区新元古代花岗岩中韧性剪切带的石英c轴EBSD组构分析 |
5.7.3 上陶家地区新元古代花岗岩中韧性剪切带的石英c轴EBSD组构分析 |
5.7.4 社堡地区四堡群中韧性剪切带的石英c轴EBSD组构分析 |
5.8 小结 |
第6章 宝坛锡多金属成矿区韧性剪切带的应变、运动学、动力学分析 |
6.1 Flinn参数K特征分析 |
6.2 剪切带古差异应力值σ指示特征 |
第7章 一洞锡多金属矿床LA-MC-ICP-MS锡石U-Pb测年研究 |
7.1 锡矿石样品采集 |
7.2 测试样品制备 |
7.3 分析结果 |
7.4 小结 |
第8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个人简历 |
(7)青海省鄂拉山地区印支期岩浆演化及铜多金属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来源 |
1.1.2 选题意义 |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秦祁昆结合部印支期造山过程及岩浆活动 |
1.2.2 鄂拉山地区多金属矿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
1.2.3 成矿年代学研究进展 |
1.2.4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手段及方法 |
1.5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
2.1.1 大地构造位置 |
2.1.2 构造单元划分 |
2.2 区域地层 |
2.2.1 地层分区 |
2.2.2 元古宇 |
2.2.3 石炭—二叠系 |
2.2.4 三叠系 |
2.2.5 侏罗系 |
2.2.6 新—古近系 |
2.2.7 第四系 |
2.3 区域岩浆岩 |
2.3.1 侵入岩 |
2.3.2 火山岩 |
2.4 区域构造 |
2.4.1 断裂构造 |
2.4.2 褶皱构造 |
2.4.3 火山机构 |
2.5 区域矿产概况 |
第三章 研究区成矿地质背景 |
3.1 研究区概况及岩体地质 |
3.1.1 什多龙—索拉沟地区 |
3.1.2 鄂拉山口地区 |
3.1.3 铜峪沟—赛什塘矿田 |
3.2 样品采集与锆石分析 |
3.2.1 锆石特征 |
3.2.2 同位素年代学分析结果 |
3.3 岩浆岩时空分布规律 |
3.3.1 晚古生代—中生代岩浆时间序列 |
3.3.2 侵入浆岩时空分布 |
3.3.3 火山岩时空分布 |
3.4 小结 |
第四章 矿床类型与典型矿床 |
4.1 什多龙钼铅锌矿 |
4.1.1 矿区地质 |
4.1.2 矿床地质 |
4.1.3 成矿温压条件 |
4.1.4 矿床类型 |
4.2 索拉沟铜多金属矿床 |
4.2.1 矿区地质 |
4.2.2 矿床地质 |
4.2.3 成矿温压条件 |
4.2.4 矿床类型 |
4.3 鄂拉山口铜银铅锌矿床 |
4.3.1 矿区地质 |
4.3.2 矿床地质 |
4.3.3 成矿期次 |
4.3.4 成矿温压条件 |
4.3.5 矿床类型 |
4.4 铜峪沟铜矿 |
4.4.1 矿区地质 |
4.4.2 矿床地质 |
4.4.3 矿床类型 |
4.5 赛什塘铜矿 |
4.5.1 矿区地质 |
4.5.2 矿床地质 |
4.5.3 成矿温压条件 |
4.5.4 矿床类型 |
4.6 尕科合含铜银砷矿床 |
4.6.1 矿区地质 |
4.6.2 矿床地质 |
4.6.3 成矿温压条件 |
4.6.4 矿床类型 |
第五章 印支期岩浆岩成因与成岩动力学 |
5.1 什多龙—索拉沟地区花岗岩 |
5.1.1 岩相学特征 |
5.1.2 全岩主、微量元素特征 |
5.1.3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
5.1.4 岩石成因 |
5.1.5 构造环境判别 |
5.2 鄂拉山口火山岩 |
5.2.1 岩相学特征 |
5.2.2 全岩主、微量元素特征 |
5.2.3 全岩Sr-Nd-Pb同位素 |
5.2.4 锆石Hf同位素 |
5.2.5 岩石成因 |
5.2.6 构造环境判别 |
5.3 鄂拉山口地区花岗岩 |
5.3.1 岩相学特征 |
5.3.2 矿物化学 |
5.3.3 全岩主、微量元素特征 |
5.3.4 全岩Sr-Nd-Pb同位素 |
5.3.5 锆石Hf同位素 |
5.3.6 岩石类型判别 |
5.3.7 岩石成因 |
5.3.8 构造环境判别 |
5.4 构造—岩浆演化 |
第六章 构造岩浆与多金属成矿关系 |
6.1 成岩成矿年代学 |
6.1.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6.1.2 成矿年代测试结果 |
6.1.3 鄂拉山地区成矿年代学序列 |
6.2 多金属成矿流体特征 |
6.2.1 C-O同位素 |
6.2.2 H-O同位素 |
6.3 成岩成矿物质来源 |
6.3.1 S同位素 |
6.3.2 Pb同位素 |
6.3.3 Sr同位素 |
6.3.4 辉钼矿Re含量 |
6.4 构造-成岩-成矿耦合关系 |
6.5 区域成矿模式 |
6.6 小结 |
第七章 成矿规律与潜力评价 |
7.1 控矿因素分析 |
7.1.1 地层控矿因素 |
7.1.2 岩浆控矿因素 |
7.1.3 构造控矿因素 |
7.2 矿产共生及时空分布规律 |
7.2.1 在日沟—索拉沟—鄂拉山口成矿亚带 |
7.2.2 恰当—满丈岗—日干山成矿亚带 |
7.2.3 苦海—赛什塘—尕科合成矿亚带 |
7.3 潜力评价 |
7.3.1 1:5万磁异常特征 |
7.3.2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异常特征 |
7.4 远景区圈定及验证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岩石学相关分析测试方法 |
附录1.1 锆石LA-ICP-MS U-Pb定年 |
附录1.2 锆石LA-ICP-MS Hf同位素分析方法 |
附录1.3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方法 |
附录1.4 矿物化学电子探针分析方法 |
附录1.5 全岩Sr-Nd-Pb同位素分析方法 |
附录2 矿床学稳定同位素测试方法 |
附录2.1 碳酸盐C-O同位素连续流分析测试方法 |
附录2.2 石英包裹体中H-O同位素测试分析方法 |
附录2.3 硫化物S-Pb同位素测试分析方法 |
附录3 岩石学相关分析测试测试方法 |
附录3.1 闪锌矿Rb-Sr同位素定年 |
附录3.2 黄铁矿Re-Os同位素定年 |
附录3.3 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 |
附表 |
附表1 |
附表2 |
附表3-1 |
附表3-2 |
附表4 |
附表5-1 |
附表5-2 |
附表5-3 |
附表6 |
附表7-1 |
附表7-2 |
参考文献 |
(8)吉林省夹皮沟成矿区金矿多元信息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1.2.2 研究区的研究现状 |
1.2.3 存在主要问题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完成工作量 |
1.5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1.5.1 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 |
1.5.2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成矿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层 |
2.2.1 太古界 |
2.2.2 元古界 |
2.2.3 古生界 |
2.2.4 中生界 |
2.2.5 新生界 |
2.3 区域岩浆岩 |
2.3.1 太古宙花岗岩 |
2.3.2 中生代花岗岩 |
2.3.3 基性岩 |
2.3.4 脉岩 |
2.4 区域构造 |
2.4.1 区域褶皱构造 |
2.4.2 区域断裂构造 |
2.5 区域矿产 |
2.5.1 石英脉型金矿床 |
2.5.2 蚀变岩型金矿床 |
2.5.3 角砾岩型金矿床 |
第3章 典型矿床研究 |
3.1 二道沟金矿床 |
3.1.1 矿区地质 |
3.1.2 矿体特征 |
3.1.3 围岩蚀变特征 |
3.1.4 成矿阶段划分 |
3.2 小北沟金矿床 |
3.2.1 矿区地质 |
3.2.2 矿体特征 |
3.2.3 围岩蚀变特征 |
3.2.4 成矿阶段划分 |
3.3 八家子金矿床 |
3.3.1 矿区地质 |
3.3.2 矿体特征 |
3.3.3 围岩蚀变特征 |
3.3.4 成矿阶段划分 |
第4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
4.1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
4.1.1 样品和测试方法 |
4.1.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与显微测温 |
4.1.3 氢-氧同位素 |
4.1.4 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 |
4.2 成矿物质来源 |
4.2.1 样品和测试方法 |
4.2.2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2.3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4.3 成岩成矿时代 |
4.3.1 样品和测试方法 |
4.3.2 成岩时代 |
4.3.3 成矿时代 |
4.4 矿床成因 |
4.4.1 岩浆岩与成矿关系探讨 |
4.4.2 矿床成因 |
4.5 成矿动力学背景及成矿模式 |
4.5.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
4.5.2 区域构造演化 |
4.5.3 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 |
4.5.4 区域成矿模式 |
第5章 区域地球化学信息提取 |
5.1 区域地球化学背景 |
5.1.1 成矿元素低温组合叠生地球化学场特征 |
5.1.2 成矿元素中温组合叠生地球化学场特征 |
5.1.3 成矿元素高温组合叠生地球化学场特征 |
5.2 成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5.2.1 成矿元素统计参数及特征 |
5.2.2 成矿元素共生组合特征 |
5.3 成矿元素异常特征 |
5.3.1 单元素异常特征 |
5.3.2 元素组合异常特征 |
5.3.3 因子得分等值线及本区找矿方向 |
5.4 区域1:5万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5.4.1 成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5.4.2 成矿元素异常特征 |
第6章 区域地球物理解译及信息提取 |
6.1 岩矿石物性参数特征 |
6.1.1 岩(矿)石重力参数特征 |
6.1.2 岩(矿)石磁性参数特征 |
6.2 区域重、磁资料数据处理 |
6.2.1 重力资料的数据处理 |
6.2.2 航磁资料的数据处理 |
6.3 区域航磁异常特征及构造解译 |
6.3.1 航磁异常特征 |
6.3.2 航磁构造解译 |
6.3.3 航磁成果对区域构造的认识 |
6.4 区域重力异常特征及构造解译 |
6.4.1 重力异常特征 |
6.4.2 重力构造解译 |
6.4.3 重力构造对区域构造和成矿的认识 |
第7章 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规律 |
7.1 成矿地质条件 |
7.1.1 地层与岩性条件 |
7.1.2 岩浆岩条件 |
7.1.3 构造条件 |
7.2 找矿标志 |
7.2.1 地质标志 |
7.2.2 地球化学标志 |
7.2.3 地球物理标志 |
7.3 成矿规律 |
7.3.1 成矿时间规律 |
7.3.2 成矿空间规律 |
第8章 基于GIS的多元信息成矿预测 |
8.1 基础数据 |
8.2 多元地学数据库的建立 |
8.3 建模与信息提取 |
8.3.1 典型矿床预测模型建模 |
8.3.2 成矿信息特征与提取 |
8.4 资源评价的空间定位预测 |
8.4.1 地质统计单元划分 |
8.4.2 地质变量提取与赋值 |
8.4.3 空间定位预测方法简介 |
8.4.4 空间定位预测 |
8.4.5 成矿预测区优选及评价 |
8.5 预测资源量估算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新疆阿齐山地区阿齐山组火成岩地球化学特征、年代学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概况 |
1.2 选题依据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完成工作量 |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2.2 阿齐山地区地质概况 |
第三章 阿齐山组火山岩地层及火山机构特征 |
3.1 阿齐山组火山岩特征 |
3.2 阿齐山组火山机构 |
第四章 岩相学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1 采样位置 |
4.2 岩相学特征 |
4.3 样品分类 |
4.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五章 年代学 |
5.1 样品选择及分析条件 |
5.2 测试结果 |
第六章 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 |
6.1 岩石成因 |
6.2 阿齐山组火山岩构造背景 |
6.3 研究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1、参与科研项目 |
2、学术活动 |
3、发表论文 |
致谢 |
(10)甘肃南祁连—北山铌钽铷等稀有金属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元素特征、矿物种类及国内外Nb-Ta、Rb矿床研究现状 |
1.2.1 Nb-Ta元素特征、矿物种类及矿床研究现状 |
1.2.2 Rb元素特征及矿床研究现状 |
1.3 研究区地质研究进展 |
1.3.1 祁连-柴北缘-阿尔金地区研究进展 |
1.3.2 北山地区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拟解决的问题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本次研究需解决的问题 |
1.4.4 研究难点 |
1.4.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余石山地区区域地质 |
2.1.1 区域地质 |
2.1.2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
2.1.3 区域矿产特征 |
2.2 国宝山地区区域地质 |
2.2.1 区域地质 |
2.2.2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
2.2.3 区域矿产特征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余石山地区地质特征 |
3.1.1 地质背景 |
3.1.2 余石山铌钽矿体特征 |
3.1.3 余石山地区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 |
3.2 国宝山地区地质特征 |
3.2.1 地质背景 |
3.2.2 国宝山铷矿化体特征 |
3.2.3 国宝山地区岩石学和岩相学特征 |
第四章 分析方法及结果 |
4.1 主量元素分析方法及结果 |
4.2 微量元素分析方法及结果 |
4.3 锆石U-Pb年龄分析方法及结果 |
第五章 锆石U-Pb年代学 |
5.1 余石山变粒岩中锆石U-Pb年代学 |
5.1.1 锆石特征 |
5.1.2 余石山变粒岩中锆石成因 |
5.1.3 锆石U-Pb年龄 |
5.2 国宝山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 |
5.2.1 花岗片麻岩 |
5.2.2 二长花岗岩—花岗伟晶岩 |
第六章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6.1 余石山变粒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6.1.1 主量元素 |
6.1.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6.1.3 金红石地球化学特征 |
6.1.4 独居石地球化学特征 |
6.1.5 金红石、独居石成因 |
6.2 余石山变粒岩命名及原岩恢复 |
6.2.1 余石山变粒岩命名 |
6.2.2 余石山变粒岩原岩恢复 |
6.3 国宝山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6.3.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6.3.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6.3.3 花岗岩类型 |
6.3.4 花岗岩中天河石的特征 |
第七章 大地构造背景 |
7.1 余石山铌钽矿形成的构造背景 |
7.1.1 变粒岩原岩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 |
7.1.2 祁连地区基底归属 |
7.1.3 变粒岩锆石U-Pb年龄与祁连地区新元古代构造演化 |
7.2 国宝山花岗岩源区及形成构造环境 |
7.2.1 岩浆源区 |
7.2.2 岩石形成的构造环境 |
第八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规律 |
8.1 余石山铌钽矿成因与成矿规律 |
8.1.1 余石山铌钽矿成因 |
8.1.2 余石山铌钽矿成矿规律 |
8.2 国宝山花岗岩-伟晶岩与Rb成矿规律 |
8.2.1 国宝山Rb富集机制 |
8.2.2 国宝山铷矿成矿规律及区域对比 |
第九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 |
9.1 结论 |
9.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9.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东天山金铜矿带脆—韧性变形转换及其成矿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东准噶尔顿巴斯套金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J]. 刘文祥,邓小华,吴艳爽,韩申,陈西,李巽,王永,陈衍景. 地质论评, 2021(03)
- [2]东天山重要成矿区带、成矿系统与成矿规律[J]. 张连昌,董志国,陈博,张新,张帮禄,朱明田,计文化,冯京.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21(01)
- [3]新疆地区金属矿床叠加成矿过程及发展过程[J]. 何毅. 世界有色金属, 2020(15)
- [4]东天山哈密地区红石梁金矿成矿作用研究[D]. 马全良. 长安大学, 2020(06)
- [5]新疆哈密黑山金矿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矿床成因[D]. 张红涛. 长安大学, 2020(06)
- [6]桂北宝坛锡多金属成矿区构造变形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研究[D]. 冯毅.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1)
- [7]青海省鄂拉山地区印支期岩浆演化及铜多金属成矿作用[D]. 周红智.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8]吉林省夹皮沟成矿区金矿多元信息成矿预测[D]. 吾克依拉·吾铁朴. 吉林大学, 2019(10)
- [9]新疆阿齐山地区阿齐山组火成岩地球化学特征、年代学及其意义[D]. 张宁. 长安大学, 2018(01)
- [10]甘肃南祁连—北山铌钽铷等稀有金属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的研究[D]. 贾志磊. 兰州大学, 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