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儿肝硬化34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高琪[1](2016)在《苏涟教授治疗肝病学术思想及诊疗特色的整理研究》文中提出1.目的:以苏涟教授治疗肝病的医案和论文着作为切入点,在传统文献整理学术思想的基础上,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提取“病—证—症—方—药”内在联系,并从中寻找诊疗特色和方药规律,探索苏涟教授治疗肝病的学术思想。2.方法:将符合要求的医案规范化,按照统一格式录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开发的“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利用软件的统计报表系统、数据分析系统进行频次统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运用中医学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在所得数据结果的基础上,结合苏涟教授论文论着、相关档案材料研究以及采访等,总结出苏涟治疗肝病诊疗特色及学术思想。3.结果:在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录入标准三重筛选下,本研究最终纳入118例医案、431首处方进行分析。其中男性患者74例,女性患者44例,年龄为1281岁,平均年龄46.16岁。肝病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乏力87次,证型最多的是肝郁脾虚证291例。共涉及药物213味,甘草出现399次频次最高,排名前15的药物依次为:甘草、黄芪、茯苓、炒白术、赤芍、葛根、焦神曲、北沙参、山药、薏苡仁、丹参、波蔻、紫花地丁、砂仁、炒黄芩。所用药物四气以温性2498次最多占36.21%;所用药物五味以甘味4153次居多占38.93%;所用药物归经以脾经4170次居多占23.30%,胃经次之。在症状组合关联规则中,设置支持度个数为13,置信度为0.5,分析出28条结果,包含22种症状,其中置信度为大于0.5的症状规则有4条。在重要处方组合关联规则和药物之间关系分析中,设置支持度个数为200,置信度为0.95,分析出药物模式46条数据,包含8味中药;关联规则35条,涉及7味中药;得到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算法的治疗肝病核心组合10个,利用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算法,得出治疗肝病新处方5个。利用的医案分析,得到肝郁脾虚证、脾胃气虚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每个证型,节点阈值分别为40、50、0、22时的关键症状24、24、24、17个,节点阈值分别为120、30、0、0时的关键药物20、17、22、33味,节点阈值分别为178、195、30、50时的药-证-症网络图,并运用方剂分析进行关键药物与验方相似评估,得到相似度分别为0.78、0.5、0.56、0.18;血瘀证、血热证、湿热证关键症状261、44、44个,关键药物204、32、32味,以及节点阈值分别为157、76、72时的药-证-症网络图。4.结论:通过整理苏涟教授治疗肝病医案发现,肝病发病人群以中年为主,男性患有肝病者大于女性,肝郁脾虚证患者最多。肝病症状多为气虚、脾虚、肝郁的外在表现,肝病患者易疲劳乏力。药物使用多为调理脾胃之品,四气以温性寒性兼用,五味以甘味居多,入脾胃经为主。苏涟认为肝微循环障碍是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基础,提出肝病治瘀论;在辨证上,以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相结合;在治疗上以健脾活血柔肝为基本大法,扶正为主,祛邪为辅,兼顾精神因素;开拓中西医结合新领域,将民族医药与中西医药结合;在治学精神上,教育与科研并进,注重医德培养。
靳华[2](2016)在《钱英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和血法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理论和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钱英教授,男,1937年出生,天津市人,首都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国家级名老中医。第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钱英教授具有50余年临床经验,以中医肝病诊疗最为擅长,兼治肾病及杂病。50余年的临床、教学和科研经历,使钱英教授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中西医理论功底,尤其在中医药治疗肝病方面造诣颇深,倡导“体用同调”、“肝病固肾”和“和血法”治疗各种肝病,疗效卓着。本论文主要由钱英教授学术思想渊源、整理挖掘钱英教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及和血法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理论和临床研究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从钱英教授特殊的学习、成长和工作经历入手,探寻其学贯中西、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师古而不泥古、勇于创新丰富的学术思想形成渊源。第二部分主要整理钱英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包括“体用同调”和“肝病固肾”学术思想总结和临床经验总结。本部分首先总结了钱英教授两个重要的学术思想,即体用同调和肝病固肾。体与用,本来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对范畴。体,指本体,用,指功能活动。中医学用体和用来阐述生理物质基础与功能活动之间的关系。五脏均有体和用。肝体包括肝血与肝阴,肝用包括肝阳和肝气。钱英教授认为慢性肝病由轻到重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肝体受损而肝用失调的过程,即肝脏的生理结构物质基础受到损害,而功能活动作用障碍,二者不协调的过程。因此,钱英教授提出治疗肝病应体用同调。“体用同调”的“调”首先是指调节肝本脏的肝体和肝用,即调养肝体,养肝血补肝阴柔肝体,为肝用提供物质条件;同时调节肝用,疏肝气补肝阳调肝用,发挥肝脏的正常生理功能。其次“体用同调”的“调”还指调节由肝累及他脏的他脏体用失常。钱英教授根据“肝肾同源”的理论,提出“见肝之病,其源在肾,亟当固肾”的学术思想。他认为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发生过程就是正虚邪恋、正不达邪的过程。正气亏虚从根本上说首先是素体先天肾精不足;肝病日久,体用失调,势必子盗母气,累及肾脏,导致肾阴肾阳亏虚。钱英教授提出治疗肝病应及早固肾,滋补肾阴、温补肾阳以求阳中求阴、阴中求阳。或先调肝后补肾,或先补肾后调肝,或重在肝,或重在肾,或重在阴或重在阳,灵活使用肝肾同治法,方能应对复杂多变之证候。钱英教授强调亟当固肾,并不排斥当先实脾,他主张肝病的治疗先后天并重,重视调理肝脾肾。其次本部分还总结了钱英教授的临床经验,包括治疗肝病的临床经验总结和其他疾病总结。在肝病治疗方面,总结了“快速截断、逆流挽舟”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扶正、解毒、化瘀治疗肝癌,三焦气化理论治疗肝硬化腹水,祛湿、化痰、解毒、化瘀治疗黄疸,体用同调、和肝解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肾同治、阴阳双补治疗肝性脊髓病,健脾祛湿、化痰通络治疗脂肪肝,祛湿化痰、解毒化瘀治疗酒精性肝病,益气养阴、调节免疫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理气养阴、和血补肾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十个方面。在其他疾病治疗方面总结了泌尿系感染,乙肝相关性肾炎,IgA肾病,消化性溃疡,梅核气的治疗。第三部分对钱英教授和血法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理论进行总结并进行了临床研究。1、和血法治疗肝病的理论研究钱英教授受中医历代医家有关血证理论的影响,尤其受到其恩师秦伯未、关幼波、的影响,以及名老中医刘奉五的影响。秦伯未先生认为“在和血的基础上行血,在行血的基础上逐瘀,这是一个原则;再从瘀阻的原因,或加温药散其寒凝,或加气药疏其郁结,这是处方的方法”。关幼波先生治疗肝病提出“治病必治本,气血要遵循”、“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中医妇科名家刘奉五先生“若欲通之、必先充之”。钱英教授深受这些学术观点的影响,结合肝脏的生理病理特点,以及自己深刻的临床感悟,认为肝血不和是肝病发生的基础,提出和血法治疗慢性肝病的学术思想。他认为和血法是属于扶正为主、祛邪为辅的治疗大法;治疗慢性肝病不用血分药,是药不达所,犹如隔靴搔痒;“瘀血阻络”虽然是慢性肝病的核心证候之一,但治疗要以调和气血为大纲,以体用同调为要旨,立足于“和”字,和血法包括补血养血和活血化瘀,而非单纯活血化瘀。钱英教授认为“和血法”兼具“理血法”和“和法”的含义,含有理血法的各种特点,兼和法之精要。2、和血法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的临床研究肝硬化在人类主要死亡原因中居第4位或第6位,在我国,由慢性乙型肝炎导致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是肝硬化的最主要原因。如何防治乙型肝炎肝硬化,延缓肝硬化的发展进程,减少肝硬化失代偿期的发生,减少不良结局发生,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进行经济有效的医学干预,一直是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的热门。钱英教授提出和血法治疗慢性肝病,对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创制了和血调肝汤。本论文临床研究的目的:观察和血调肝汤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遵循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原则,将60例符合乙型肝炎肝硬化血瘀证诊断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口服恩替卡韦分散片0.5毫克,每日一次,并每日口服和血调肝汤;对照组给予口服恩替卡韦分散片0.5毫克,每日一次,疗程均为1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积分变化情况,治疗前后肝功能、乙肝病毒DNA、肝纤维化四项、甲胎蛋白指标;治疗前后门静脉内径(DPV)、门静脉血流速度(VPV)、脾静脉内径(DSV)、脾静脉血流速度(VSV);治疗前后肝脏硬度值LSM变化。检测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心电图、肾功能的变化来判定用药安全性。结果:1、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两组均能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作用,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疗效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1.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肝功能指标中ALT、AST在治疗组及对照组在治疗期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治疗组下降程度更明显,但与治疗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红素(TBIL)在两组均呈现下降趋势,治疗组下降程度更明显,治疗12w时,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治疗12周,前白蛋白在治疗组呈现上升,而对照组呈现下降,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4、治疗前后肝纤维化四项比较:治疗12w,两组血清HA、 IV-C、 P-ⅢP、 LN均较基线下降,治疗组基线与12w比较,差异显着P<0.01;对照组基线与12w比较,无显着性差异。治疗12w,两组组间比较,P>0.05,无显着性差异。5、治疗前后甲胎蛋白比较:治疗期间两组甲胎蛋白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前后乙肝病毒DNA载量比较:治疗12周,两组HBV-DNA载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前后B超指标比较:治疗12w,治疗组门静脉内径(Dpv)、脾静脉内径(Dsv)较对照组门静脉内径(Dpv)、脾静脉内径(Dsv)均缩小,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Dpv和Dsv治疗前后,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Dpv和Dsv治疗前后,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12w,治疗组门脉血流速度(Vpv)、脾静脉血流速度(Vsv)较对照组门脉血流速度(Vpv)、脾静脉血流速度(Vsv)减慢,两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8、两组治疗前后肝脏硬度值LSM变化: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26例、30例完成Fibroscan,治疗12w,两组LSM均较基线降低;但治疗组基线与12w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而对照组基线与12w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12w,两组组间比较LSM, P<0.05,有显着性差异。9、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心电图、肾功能均未见异常,两组间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和血调肝汤可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和血调肝汤可以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肝功能,尤其在降低总胆红素和提高血清白蛋白方面效果较好;降低门静脉系统压力,减慢门静脉及脾静脉血流速度以及缩小门静脉及脾静脉内径方面效果明显;改善肝纤维化指标方面有显着临床意义,但在降低乙肝病毒DNA载量和甲胎蛋白方面疗效不显着。(3)和血调肝汤可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肝脏硬度值。和血调肝汤具有用药安全性。
梁柱权,郭小苗,党冬梅[3](2015)在《乙肝抗纤汤联合干扰素治疗乙肝肝纤维化临床疗效》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乙肝抗纤汤联合干扰素治疗乙肝肝纤维化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94例乙肝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干扰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乙肝抗纤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肝功能。结果两组患者HBV-DNA、HBe Ag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AST、TBIL、AL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47.2±7.2)IU·L-1比(78.3±9.9)IU·L-1,(26.8±7.8)μmol·L-1比(32.2±7.9)μmol·L-1,(58.4±9.3)IU·L-1比(97.6±10.2)IU·L-1,P<0.05〕。观察组患者HA、LN、Ⅳ-C下降水平均高于对照组〔(72.5±9.9)ng·L-1比(37.3±8.9)ng·L-1,(44.6±6.8)ng·L-1比(27.2±5.9)ng·-1,(36.8±6.1)ng·L-1比(21.4±5.8)ng·L-1,P<0.05〕。结论乙肝抗纤汤联合干扰素治疗乙肝肝纤维化可提高对肝脏保护、提高抗肝脏纤维化作用。
陆增强[4](2015)在《小儿肝硬化临床特点及诊治》文中认为目的:探究小儿肝硬化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治。方法:对40例小儿肝硬化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和转归进行总结和分析,并与同时期的成人肝硬化进行对比。结果:病毒性小儿肝硬化25例(62.5%),其中乙型肝炎20例;其次是胆汁性肝硬化6例(15.0%),前瞻性静脉海绵样变性4例(10.0%)。小儿肝硬化患者的主要症状为乏力、浮肿,其主要体征为肝脾腹水、肿大、黄疸等。结论:实验室检查对小儿肝硬化并没有特异性的诊断价值;结合小儿的生理学特点,尽早诊断与治疗是防止和逆转该病的关键。
李晶滢[5](2015)在《钱英教授辨治原发性肝癌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文中指出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 PLC),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PLC起病隐匿,早期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发现时大多已为中晚期,晚期患者平均生存期3-6个月,多数患者伴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PLC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疾病之一。中医药治疗是PLC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整理名老中医辨证论治原发性肝癌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对于中医传承、发展,以及使更多病人最大获益,有一定意义。钱英教授是首都国医名师,从事中医肝病临床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取得较好临床效果,针对肝癌的病因病机、遣方用药有其独特见解,因此我们针对钱英教授辨治原发性肝癌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进行研究。本研究包括钱英教授辨治原发性肝癌学术思想形成的理论研究、其学术独创性内容的整理、提炼,以及钱英教授辨治原发性肝癌的方药回顾性研究、钱英教授创制的槲芪散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的前瞻性研究等。研究目的:追溯钱英教授辨治原发性肝癌的理论渊源;整理钱英教授辨治原发性肝癌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梳理钱英教授辨治原发性肝癌的独特之处;提炼钱英教授辨治原发性肝癌的学术思想;挖掘钱英教授临证肝癌的常用药物及核心处方,验证理论研究结论;进一步观察钱英教授创制的槲芪散对晚期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理论研究及经验总结方面,基于中医师承的特色,采用经典古籍和文献整理、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临床研究方面,以回顾性研究对111例钱英教授诊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处方数据挖掘、临床特点描述,自身对照的临床疗效分析;进一步通过前瞻性病例研究,对56例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槲芪散治疗组(简称治疗组)和基础治疗对照组(简称对照组),分别于基线及治疗期4周、12周检测和记录患者临床症状、生活质量、肿瘤瘤体、肝功能、甲胎蛋白等情况,进行各组患者上述指标的比较,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研究。结果:理论研究方面,钱英教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证思路可见其学术渊源,主要来源于经典古籍、继承发扬;经验总结方面,钱英教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基本学术思想是体用同调,创新性的将体用同调作为治癌主法,依据体用同调学术思想创制槲芪散,其辨证方面强调“五脏兼顾、以肝脾肾为主”,以“扶正解毒消积”作为基本治则。回顾性研究方面,纳入的PLC患者按Child-Pugh分级分组,结果显示,各组间年龄、性别等无显着性差异(p>0.05),各组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有显着性差异(p<0.05);按治疗方式分组,分为中医组、中西医结合组,各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各组患者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肝癌巴塞罗那肝癌临床分期(BCLC)有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果还提示,肝癌患者临床常见腹胀、乏力、纳差、胁痛、黄疸等症状,治疗后,上述症状获得缓解。数据挖掘研究结果显示,钱英教授治疗原发性肝癌常用槲寄生、生黄芪、丹参、郁金、水红花子等药物,此结果与钱英教授创制的槲芪散方药组成有较好的一致性。经过1个月中药治疗,患者总胆红素(TBiL)明显下降、白蛋白(ALB)明显上升,治疗前后有显着性差异(p<0.05),甲胎蛋白(AF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治疗前后无显着性差异(p>0.05)。前瞻性研究结果提示:晚期肝癌患者主要症状是乏力、腹胀、纳呆、失眠、食少、恶心、易怒、胁痛等。治疗4周、12周,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症状积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腹胀、脘闷、纳呆、失眠等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在生活质量评分方面,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晚期肝癌患者肝功能呈恶化趋势,治疗第12周时,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了TBiL升高的程度,降低的程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对于ALT、AST、ALB、凝血酶原时间(PT)、AFP等指标,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无显着性差异。前瞻性病例资料的生存分析结果表明,单因素分析中,肿瘤类型、肿瘤大小、肝功能Child-Pugh分级、TBiL是影响晚期肝癌生存时间的主要因素(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中,肿瘤大小、肝功能Child-Pugh分级、TBiL是影响晚期肝癌生存时间的主要因素(p<0.05),治疗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的生存时间延长,但与对照组比较,这种延长的差异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钱英教授学术思想的形成特点是熟读医典打下坚实理论基础,师承名家博众家之所长,临床中不断传承、创新。钱英教授辨治原发性肝癌的基本学术思想是体用同调,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其辨证特点是五脏兼顾、以肝脾肾为主。钱英教授临证常用升补脾气、和血调肝、滋补肝肾、消痰散结、疏肝解郁、逐瘀通络、清热解毒等治法,这些方法也集中体现了钱英教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体用同调的学术思想;在肝癌的治疗过程中钱英教授的重视郁与瘀,强调疫毒致积,用药攻补兼施、标本兼治与病程初中末有机结合。回顾性病例研究表明钱英教授辨治肝癌最常用的是槲寄生、黄芪、丹参等药物,常用方药为其创制的槲芪散,经钱英教授治疗的肝癌患者可以改善临床症状、改善部分肝功能指标。晚期肝癌患者的主要症状包括消化道症状及失眠、情志异常等,槲芪散在改善患者腹胀、乏力、纳差、胁痛、失眠等症状方面有一定优势,可提高肝癌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晚期肝癌患者总胆红素升高程度。总胆红素的水平影响晚期肝癌的预后的因素之一,槲芪散降低晚期肝癌患者总胆红素水平可能对延长晚期肝癌患者生存期有一定意义。
李波华,郑世华,杨进[6](2011)在《儿童肝硬化15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儿童肝硬化的临床观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几年来收治儿童肝硬化病人15例(占同期收治的肝硬化病人总数的2.92%)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治疗方法。结果:15例肝硬化患者中,病毒性肝硬化9例(乙肝性8例,丙肝性1例);血吸虫性3例,肝豆状核变性1例,不明原因肝硬化2例。结论:肝硬化的预后主要取决于早期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陈磊,丁秀芳,吕志平[7](2011)在《中国发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后肝硬化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评价》文中认为目的评价中国发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后肝硬化随机对照研究的概况及质量。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BM等数据库,对1980年1月~2010年1月正式刊载的121篇入选文献进行Jadad量表评分,对其中记2分以上的39篇肝炎后肝硬化中西医结合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30年来国内肝炎后肝硬化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性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不严密,缺乏盲法的使用,缺乏统一规范的研究标准,样本含量低且无具体的估算方法,缺乏依从性、病例脱落及失访情况的分析,忽视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生活质量的研究。结论肝炎后肝硬化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具有"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临床疗效均优于单纯西医药,但因其临床科研方法的质量及水平存在偏倚,在临床应用上应注意结合医师经验。
陈磊,吕志平[8](201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30年来国内乙肝肝硬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用国内权威数据库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等作为资料源,对其1980年1月-2010年1月正式刊载的且Jadad量表评分2分以上的39篇乙肝肝硬化中西医结合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30年来国内乙肝肝硬化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存在发表性偏倚,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获益具有潜在的优势。结论:亟需高质量的临床试验研究进一步验证中西医结合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陈磊,吕志平[9](201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30年来国内乙肝肝硬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用国内权威数据库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等作为资料源,对其1980年1月-2010年1月正式刊载的且Jadad量表评分2分以上的39篇乙肝肝硬化中西医结合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30年来国内乙肝肝硬化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存在发表性偏倚,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获益具有潜在的优势。结论:亟需高质量的临床试验研究进一步验证中西医结合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张金山,李龙[10](2010)在《小儿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研究新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是由门脉系统血流受阻和(或)血流量增加,导致门脉系统内压力升高,所引发的一系列血流动力学改变和临床综合征,其是儿童中发病率较低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病率国内外尚无确切报道,国内外报道男女发病比例约为2:1。肝硬化门脉高压是一种肝内型门脉高压,国内外对其在儿童门脉高压中所占比例报道不一,国外有报道为28.3%,国内有报道为44%和52.1%。小儿肝硬
二、小儿肝硬化34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儿肝硬化34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苏涟教授治疗肝病学术思想及诊疗特色的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苏涟生平介绍及学术渊源探讨 |
一 苏涟生平与主要成就 |
1 苏涟生平研究 |
2 苏涟主要成就与贡献 |
二 苏涟学术渊源与传承脉络 |
1 学术渊源研究 |
1.1 家传 |
1.2 亲炙 |
1.3 私淑 |
2 传承脉络研究 |
第二章 苏涟治疗肝病医案数据挖掘 |
一 研究对象 |
1 病例纳入标准 |
2 病例排除标准 |
二 病例规范化 |
三 研究方法 |
1 分析软件 |
2 病例资料的筛选 |
3 病例资料的录入 |
4 数据整理 |
5 数据挖掘 |
6 分析讨论 |
四 病例信息录入界面展示 |
1 基本信息 |
2 四诊信息 |
3 诊断治疗 |
五 苏涟治疗肝病医案数据挖掘 |
1 医案频次统计 |
1.1 性别统计 |
1.2 年龄统计 |
1.3 症状统计 |
1.4 证候统计 |
1.5 药物频次统计 |
1.6 药物四气统计 |
1.7 药物五味统计 |
1.8 药物归经统计 |
2 医案数据挖掘 |
2.1 症状数据挖掘 |
2.1.1 肝病症状频次 |
2.1.2 肝病症状模式 |
2.1.3 基于关联规则的肝病症状规则分析 |
2.1.4 网络展示 |
2.2 方药数据挖掘 |
2.2.1 治疗肝病药物频次 |
2.2.2 治疗肝病用药模式 |
2.2.3 基于关联规则的肝病方药规则分析 |
2.2.4 网络展示 |
2.3 新处方挖掘 |
2.3.1 基于改进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分析 |
2.3.2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核心组合分析 |
2.3.3 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的新方组合分析 |
2.3.4 网络展示 |
3 “证—症—方—药”数据挖掘 |
3.1 肝郁脾虚证 |
3.1.1 肝郁脾虚证关键症状 |
3.1.2 肝郁脾虚证关键药物 |
3.1.3 肝郁脾虚证药-证-症网络展示 |
3.1.4 相似评估 |
3.2 脾胃气虚证 |
3.2.1 脾胃气虚证关键症状 |
3.2.2 脾胃气虚证关键药物 |
3.2.3 脾胃气虚证药-证-症网络展示 |
3.2.4 相似评估 |
3.3 瘀血阻络证 |
3.3.1 瘀血阻络证关键症状 |
3.3.2 瘀血阻络证关键药物 |
3.3.3 瘀血阻络证药-证-症网络展示 |
3.3.4 相似评估 |
3.4 肝肾阴虚证 |
3.4.1 肝肾阴虚证关键症状 |
3.4.2 肝肾阴虚证关键药物 |
3.4.3 肝肾阴虚证药-证-症网络展示 |
3.4.4 相似评估 |
3.5 相兼证药-证-症网络展示 |
3.5.1 血瘀证药-证-症网络展示 |
3.5.2 血热证药-证-症网络展示 |
3.5.3 湿热证药-证-症网络展示 |
六 讨论 |
第三章 苏涟治疗肝病学术思想及诊疗特色整理 |
1 肝病治瘀论 |
2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
3 健脾活血柔肝大法 |
3.1 急性肝病 |
3.2 慢性肝病 |
3.2.1 肝郁脾虚证 |
3.2.2 脾胃气虚证 |
3.2.3 肝肾阴虚证 |
3.2.4 脾肾阳虚证 |
3.2.5 瘀血阻络证 |
3.2.6 无症状型 |
4 扶正为主,祛邪为辅,兼顾精神因素 |
5 民族与中西医结合 |
6 教育与科研并进,注重医德培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名老中医治疗肝病学术思想及诊疗特色传承和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文章发表情况 |
(2)钱英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和血法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理论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部分 钱英教授简介及学术思想渊源 |
1 钱英教授简介 |
2 钱英教授学术思想形成过程 |
3 师承教育对钱英教授的影响 |
4 学科建设是经验传承的主要载体 |
5 相关各个流派各家观点对钱英教授的影响 |
5.1 “治未病”理论对钱英教授的影响 |
5.2 张景岳对钱英教授的影响 |
5.3 唐容川对钱英教授的影响 |
5.4 王泰林对钱英教授的影响 |
5.5 秦伯未对钱英教授的影响 |
5.6 关幼波对钱英教授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钱英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 |
1 学术思想总结 |
1.1 中医治疗肝病应“体用同调”思想 |
1.2 “肝病固肾”思想 |
2 临床经验总结 |
2.1 治疗肝病的临床经验总结 |
2.1.1 “快速截断、逆流挽舟”治疗慢性重型肝炎 |
2.1.2 扶正、解毒、化瘀治疗肝癌 |
2.1.3 三焦气化理论治疗肝硬化腹水 |
2.1.4 祛湿、化痰、解毒、化瘀治疗黄疸 |
2.1.5 体用同调、和肝解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
2.1.6 肝肾同治、阴阳双补治疗肝性脊髓病 |
2.1.7 健脾祛湿、化痰通络治疗脂肪肝 |
2.1.8 祛湿化痰解毒化瘀治疗酒精性肝病 |
2.1.9 益气养阴、调节免疫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 |
2.1.10 理气养阴、和血补肾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
2.2 其他疾病临床经验总结 |
2.2.1 泌尿系感染 |
2.2.2 乙肝相关性肾炎 |
2.2.3 Ig A肾病 |
2.2.4 消化性溃疡 |
2.2.5 梅核气 |
参考文献 |
2.3 典型医案举隅 |
2.3.1 肝癌典型医案 |
2.3.2 肝硬化腹水典型医案 |
2.3.3 慢性重型肝炎典型医案 |
2.3.4 难治性黄疸典型医案 |
2.3.5 肝性脊髓病典型医案 |
2.3.6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医案 |
2.3.7 脂肪肝典型医案 |
2.3.8 消化性溃疡典型医案 |
第三部分 钱英教授和血法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理论和临床研究 |
综述一: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钱英教授和血法治疗慢性肝病的理论研究 |
1.1 中医“和血法”研究 |
1.1.1 中国古代“和”的含义 |
1.1.2 中医学“和”的含义 |
1.1.3 中医学“和法”的含义 |
1.1.4 中医学“和血法”的含义 |
1.2 钱英教授的和血法理论研究 |
1.2.1 钱英教授“和血法”理论的形成过程 |
1.2.1.1 中医经典着作的影响 |
1.2.1.2 恩师秦伯未先生的影响 |
1.2.1.3 近代名老中医刘奉五的影响 |
1.2.1.4 肝病大家关幼波先生的影响 |
1.2.2 钱英教授“和血法”理论的主要思想 |
1.2.2.1 “和血法”是以扶正为主的治疗大法 |
1.2.2.2 “和血法”的含义 |
1.2.2.3 “和血法”的内涵与外延 |
1.2.3 钱英教授“和血法”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的理论基础 |
1.2.3.1 “肝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的生理特点是和血法的生理基础 |
1.2.3.2 “因虚致积”、慢乙肝向肝硬化的发展过程是和血法应用的病理依据 |
1.2.3.3 “久病入络“理论是和血法应用的理论依据 |
1.2.3.4 和血法的临床应用符合乙肝肝硬化中医病因病机演变规律 |
2 钱英教授和血法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2.6 结语 |
2.7 创新之处 |
2.8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乙肝抗纤汤联合干扰素治疗乙肝肝纤维化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入组标准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HBV-DNA及HBe Ag转阴率比较 |
2.2 两组患者AST、TBIL、ALT、A、A/G水平比较 |
2.3 两组患者HA、LN、Ⅳ-C下降水平比较 |
3 讨论 |
(4)小儿肝硬化临床特点及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5)钱英教授辨治原发性肝癌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综述一:原发性肝癌的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中医学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及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钱英教授辨治原发性肝癌的学术思想 |
1 钱英教授学术思想的形成 |
2 钱英教授辨治原发性肝癌学术思想整理 |
3 钱英教授辨治原发性肝癌独特之处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钱英教授辨治原发性肝癌的回顾性病例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槲芪散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前瞻性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总结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表 |
附表一: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医症状积分表 |
附表二:肿瘤患者生活质量量表 |
附件 |
(6)儿童肝硬化1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因分类 |
1.4 临床表现 (见表1) |
1.5 辅助检查 |
1.6 治疗与转归 |
2 讨论 |
(7)中国发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后肝硬化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 检索策略 |
1.3 文献筛选与评价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文献质量评价 |
2.3 文献发表时间与期刊级别 |
2.4 CONSORT标准评价结果 |
2.4.1 结构式摘要 |
2.4.2 前言 |
2.4.3 研究方法 |
2.4.3. 1 受试对象情况 |
2.4.3. 2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4.3. 3 试验效应 |
2.4.3. 4 统计方法 |
2.4.4 统计学结果 |
2.4.5 实施方案结局评价 |
2.5 生活质量评价 |
3 结论 |
(8)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文献来源 |
2.检索方法与策略 |
3.纳入标准 |
4.排除标准 |
5.文献筛选、信息采集与质量评价 |
6.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临床疗效评价 |
1.1 总有效率的Meta分析 (图1-图2) |
1.2 无效率的Meta分析 (图3-图4) |
1.3 肝功能指标ALT的Meta分析 (图5) |
1.4 肝功能指标AST的Meta分析 (图6) |
1.5 肝功能指标ALB的Meta分析 (图7) |
1.6 肝功能指标TBIL的Meta分析 (图8) |
2.安全性评价 (表1) |
3.敏感性分析情况 |
4.偏倚存在危险性的情况 (见图9-图10, 对封三) |
讨论 |
1.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情况 |
2.异质性检验情况 |
3.发表性偏倚情况 |
四、小儿肝硬化34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苏涟教授治疗肝病学术思想及诊疗特色的整理研究[D]. 高琪. 云南中医学院, 2016(08)
- [2]钱英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和血法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理论和临床研究[D]. 靳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3]乙肝抗纤汤联合干扰素治疗乙肝肝纤维化临床疗效[J]. 梁柱权,郭小苗,党冬梅. 海峡药学, 2015(11)
- [4]小儿肝硬化临床特点及诊治[J]. 陆增强. 中国社区医师, 2015(18)
- [5]钱英教授辨治原发性肝癌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D]. 李晶滢.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5(11)
- [6]儿童肝硬化15例临床分析[J]. 李波华,郑世华,杨进. 亚太传统医药, 2011(12)
- [7]中国发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后肝硬化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评价[J]. 陈磊,丁秀芳,吕志平.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1(06)
- [8]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 陈磊,吕志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1(05)
- [9]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A]. 陈磊,吕志平. 第十次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学术交流会暨第二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颁奖会议论文集, 2011
- [10]小儿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研究新进展[J]. 张金山,李龙.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10(09)
标签:肝硬化论文; 肝硬化失代偿期论文; 显著性差异论文; 乙肝转阴论文; 肝癌晚期治疗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