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气管哮喘120急救车院前救治128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孙毅[1](2015)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的院前急救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探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院前急救措施与疗效。方法将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急救中心接收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所有患者的病情与急救措施。结果所有患者在进行院前急救措施后,病情稳定并出现明显好转送至医院接受常规治疗的患者共有38例,占据患者总数90.5%。被送往医院接受紧急的治疗的患者有4例,占据9.5%,并无1例患者在送往医院的途中出现死亡。结论在急救措施开展的过程中,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急救疾病,这种疾病发展非常迅速。在患者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展开院前急救措施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的病情,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概率,为患者赢得进一步治疗的就会。
李冬梅,秦崇臻,何晴[2](2015)在《心理护理在院前急救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比较不同的院前急救模式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5年6月-2007年6月院前急救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8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2),对照组按常规院前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心理护理,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可提高院前急救中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缓解率。
热娜·依马木[3](2014)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院前急救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抢救价值。方法 2009年8月2012年8月经院前急救的6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进行回顾,对其临床诊断,急救措施、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60例患者经院前急救后病情明显转好55例(91.7%),急救后患者症状无缓解4例(6.7%),因发现太.晚抢救无效死亡1例(1.6%)。结论实施院前急救能明显缓解患者的病情的发展,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为患者得到更好的救治提供机会。
范萌,金宝辉[4](2013)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院前急救与护理措施,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2年8月,我中心院前救治的128例哮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院前实施及时有效的救治和护理措施,途中病情好转者48例,全部患者均安全送达医院,途中无死亡病例。结论在院前急救中,有效的护理手段,可以提高支气管哮喘患者抢救成功率及降低患者院前死亡率。
邝俊,彭发吉[5](2012)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52例的院前急救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了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进行院前急救的方法以及疗效。方法我急救中心于2009年1月到2011年5月呼吸科共接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52例,对52例的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在入院前进行急救处理,待病情明显转好后送医院进行治疗的47例,占90.38%。患者被紧急送到医院进行治疗患者有5例,占9.62%,其中1例在送往医院的过程中死亡。分析显示患者60岁以下病人病情的缓解能力(90.09%)显着高于60岁以上病人(70%)。结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是一种常见的急救病种,该疾病病情发展极快,实施院前急救能明显缓解患者的病情的发展,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为患者得到更好的救治提供机会。
吕玮[6](2010)在《晋城矿区2004-2009年急诊疾病谱变化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急诊患者的发病年龄、疾病类别、就诊时间和就诊规律,探讨晋城矿区急诊病谱的构成及特点,为急诊科的物资、设备、人员和技术的组织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晋城煤业集团总医院2004年5月~2009年5月5年间23069例急诊患者疾病谱的病历资料,按照性别、年龄、时间、系统疾病和创伤,排列出急诊疾病的构成与顺位情况。将数据输入计算机中,以EXCEL软件对结果进行计算。并列出图表,摸索出急诊疾病谱规律。结果:①急诊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龄主要集中在20~40岁组;②急诊科疾病谱的前4类疾病为创伤和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占急诊患者的78.92%;③急诊创伤中以四肢创伤为最多,占创伤的44.08%;④午夜及清晨为急诊患者来诊低谷,18~23时为高峰;⑤夏秋季节急诊患者密度略高于冬春季节,不同季节各类疾病的构成不同,各类疾病的季节构成符合疾病的发病规律:⑥各系统疾病的年龄高峰符合疾病的发病规律。结论:本研究揭示了我院急诊就诊疾病谱构成以及常见病种的时间分布特点。为急危重病的预防提供了基本资料。应根据急诊患者的疾病谱确定急诊科的技术建设重点和人才培养方向,以提高急诊患者的诊治水平。提示在疾病高峰到来之前做好抢救准备,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郝宇红,常锦绣,毕丽丽[7](2003)在《支气管哮喘120急救车院前救治128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提高120急救车对支气管哮喘的院前急救水平的方法。方法 对1999年1月至2002年12月我站院前急救的128例支气管哮喘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急救处理病情明显好转,拒绝去医院进一步治疗15例(11.7%);病情好转送医院作进一步治疗52例(40.6%);病情无明显改善,紧急送医院抢救61例(47.7%)。所有病人均平安送至医院。其中60岁以上老年患者病情好转率(28.6%)明显低于60岁以下患者(64.0%),且合并症率(83.3%)明显高于60岁以下者(24.4%)。结论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为院前急救中的常见病种,病情变化快,早期干预可延缓病情发展,为进一步治疗提供机会。老年患者并发症多,脏器功能减退,预后较差,需要更为细致、全面、及时的治疗。
游海燕[8](2012)在《急性高原病易感性的多指标神经网络预测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是指由平原进入高原或由高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在短期内(数小时至数日)发生的各种临床症候群,分为急性轻型高原病(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其发病率高、危害大,是影响快速进入高海拔地区官兵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也是导致作业能力降低的主要因素。基础研究表明,急性高原病有明显的易感性,但目前尚无预测筛选方法,因此,为了能够给急进高原部队卫勤保障提供可供参考的资源和科学依据,本研究跳出传统思路,突破学科界限,从多因素角度考虑建立AMS易感指标体系,并结合这些指标采用神经网络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立模型来预测AMS易感的可能性。一、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一、急进高原人群急性高原病易感预测需求研究第二、急性高原病易感危险因素初步筛选及Meta分析研究第三、高海拔暴露前易感危险因素与急性高原病关系研究第四、急性高原病易感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建立与应用研究二、研究的主要方法本课题主要综合运用如下方法进行研究:第一、调查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调研,人员基本情况调研和心理症状测评调研,获得数据资料。第二、系统分析方法: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基于循证医学原理初步确立急性高原病易感指标体系。第三、现场实验方法:通过现场实验,获得指标筛选优化、建立模型和模型验证所需的基本数据。第四、统计学方法: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实现急性高原病易感指标的优化。第五、模型方法:综合运用复杂系统神经网络方法,实现急性高原病易感者预测判断模型的建立。三、研究的主要结果(一)急进高原人群急性高原病易感预测需求研究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曲线拟合等方法分析了急性高原病疾病减员率与海拔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进入高海拔人群,在没有剧烈劳动强度情况下,急性高原病疾病减员率仍然较高,在海拔3500米--4000米范围,AMS减员率有95%概率落在2.64--8.83范围内,在4000米以上海拔区域,AMS减员率有95%概率落在9.72--25.34范围内,且随海拔高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因此,有必要开展高海拔暴露前AMS易感者预测筛选研究,一方面可以降低AMS疾病减员率,另一方面为大部队急进高原卫勤保障提供可供借鉴的科学依据。(二)急性高原病易感危险因素初步筛选及Meta分析研究AMS易感危险因素主要集中在生理指标、生化指标、心理指标以及基因指标四个方面,本研究采用文献阅读和Meta分析方法,从大批人群现场实验简易性、无创性、可操作性和安全性角度出发,在考虑主要指标和次要指标基础上,初步确立18项指标用于与AMS发病关系的研究,包括:身高、体重、身体指数、胸廓体积,动脉血氧饱和度、冷刺激后血压变化、血浆皮质醇含量、肺活量、用力肺活量、心率变异、精神因素、屏气时间、血浆ROS水平、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呼出气NO、呼出气CO、吸烟和饮酒。(三)AMS易感生理、生化、心理健康状态指标的实证研究在进入高原前1周,应用自制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某部314名拟进入高原新兵的基本情况和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和测评,通过体格检查获取了18项生理生化指标数据,采用国际通用的Lake Lousie Score急性高原病诊断标准对研究对象进行症状调查与评分。结果表明:新兵在进入高原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焦虑总分、抑郁总分、SCL-90总分与AMS症状分值存在一定相关性,且有焦虑、抑郁、SCL-90阳性症状人员出现AMS症状的比例显着高于无焦虑、抑郁、SCL-90阳性症状人员(2=10.944, p <0.05;2=20.355, p <0.05;2=3.987,<0.05)。新兵高海拔暴露前FENO、FECO值与AMS存在相关性,FENO和FECO均值在AMS组和非AMS组人群中显着不同(值分别为0.003和小于0.001),在AMS非症状组FENO均值的95%CI为[13.25,16.23],AMS症状组为[9.07,12.98];在AMS非症状组FECO均值的95%CI为[5.49,6.72],AMS症状组为[3.76,5.02]。FECO值与吸烟行为强烈正相关(r=0.831,<0.001),AMS组吸烟率显着低于非AMS组,但是,吸烟者FENO值显着低于不吸烟者(<0.001),因此,虽然FECO值与AMS评分负相关,但是并不意味着FECO值越高,AMS风险越低,我们认为吸烟具有双重作用,在一定范围内,FECO值对AMS的形成具有保护作用。肺活量(VC)与AMS负相关。心率变异、冷激发后血压变化、屏气时间、SaO2、年龄、BMI、饮酒行为与AMS无显着关系(p>0.05),研究对象高海拔暴露前血浆皮质醇含量(Cor值)虽然处于较高水平,但与AMS形成并无显着关系(>0.05)。因此,高海拔暴露前FECO和FENO值也是AMS易感的危险因素,可以作为AMS易感性预测的指标。(四)急性高原病易感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建立与应用研究本研究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神经网络理论,针对AMS易感指标的特征,采取学习向量量化(LVQ,Learning Vector Quantization)网络和误差反向后传(BackPropagation,BP)网络两种模型,采用比较研究方法、试错法等手段,并通过不断对训练结构和参数的修正,建立了AMS易感预测的LVQ模型,模型的平均正确预测精度达到72.22%,初步实现对AMS易感人群的筛选。因此,LVQ神经网络用于AMS易感预测是可行的,是一种更有前途的AMS易感者筛选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工作开展情况,提出了LVQ预测模型在急进高原人群AMS易感筛选的应用步骤以及大规模人群急进高原卫勤保障方案。
二、支气管哮喘120急救车院前救治128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支气管哮喘120急救车院前救治128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的院前急救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2)心理护理在院前急救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疗效判断标准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心理护理的原理 |
3.2 应用的发展和前景 |
3.3 研究的缺点和不足 |
(3)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院前急救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治疗效果评定 |
2 结果 |
3 讨论 |
(4)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结果 |
2 院前急救与护理措施 |
2.1 接警后快速反应 |
2.2 评估病情 |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
2.4 迅速解除平滑肌痉挛 |
2.5 密切观察病情 |
2.6 心理护理 |
3 运送和交接 |
3.1 运送途中的护理 |
3.2 交接 |
4 体会 |
(5)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52例的院前急救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患者并发症 |
1.3 患者临床症状 |
1.3.1 轻度 |
1.3.2 中度 |
1.3.3 重度 |
1.3.4 危重度 |
1.4 治疗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6)晋城矿区2004-2009年急诊疾病谱变化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论文正文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作者简历 |
致谢 |
(8)急性高原病易感性的多指标神经网络预测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一览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目的意义 |
三、研究内容 |
四、思路和方法 |
第二部分 急进高原人群急性高原病易感性预测需求研究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第三部分 急性高原病易感危险因素初步分析研究 |
一、急性高原病易感危险因素初选 |
二、急性高原病易感危险因素的 Meta 分析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第四部分 高海拔暴露前心理健康状况与急性高原病关系实证研究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第五部分 高海拔暴露前生理健康状况与急性高原病关系实证研究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第六部分 急性高原病易感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建立与实证研究 |
一、LVQ 和 BP 神经网络算法理论基础 |
二、预测网络模型构建步骤 |
三、预测模型建立与实证研究 |
四、讨论 |
五、结论 |
第七部分 LVQ 预测模型在急进高原人群卫勤保障中的应用研究 |
一、急进高原部队人员筛查体检方案研究 |
二、LVQ 模型应用步骤 |
三、大部队急进高原卫勤保障 |
四、应用效果分析 |
第八部分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急性高原病易感研究现状与思考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附录一 进驻高原军人个体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心理症状调查量表 |
附录三 高原病症状评分标度 |
附录四 急性高原病诊断问卷 |
附录五 体检数据记录表 |
附录六 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算法程序 |
四、支气管哮喘120急救车院前救治128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的院前急救分析[J]. 孙毅. 中国医药指南, 2015(35)
- [2]心理护理在院前急救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应用[J]. 李冬梅,秦崇臻,何晴.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5(01)
- [3]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院前急救分析[J]. 热娜·依马木.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4(03)
- [4]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J]. 范萌,金宝辉.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3(02)
- [5]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52例的院前急救分析[J]. 邝俊,彭发吉. 临床医学工程, 2012(06)
- [6]晋城矿区2004-2009年急诊疾病谱变化特征分析[D]. 吕玮. 山西医科大学, 2010(11)
- [7]支气管哮喘120急救车院前救治128例分析[J]. 郝宇红,常锦绣,毕丽丽.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3(04)
- [8]急性高原病易感性的多指标神经网络预测及应用研究[D]. 游海燕. 第三军医大学,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