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进集约化养猪生产环境的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周春香[1](2019)在《不同饲养模式下三个品种猪肠道寄生虫调查及隐孢子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世界养猪大国,更是猪肉消费大国。据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监测数据,2017年我国生猪存栏量为43325万头,出栏商品猪68861万头;2017年猪肉消费量5456.55万吨,人均猪肉消费量达39.76千克,占人均肉类消费结构的60%以上。所以,养猪业是我国农业中的重要产业,对保障肉食品安全供应有重要作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同时也是农村经济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感染猪的寄生虫种类繁多,在养猪生产中猪感染寄生虫十分普遍,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有些寄生虫还可以感染人体,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产生很大威胁。中国种猪资源丰富,有很多优质地方猪种,如藏猪、豫南黑猪、民猪、太湖猪等。此外,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还引进多个外来品种,如长白猪、杜洛克猪、约克夏猪等。因地域条件因素,中国多种养猪模式并存,有原始放牧模式、养殖场散养模式、公司集约化养殖模式等。在不同饲养模式下、不同地理区域、不同品种猪的寄生虫感染与流行有何不同,为此本文在西藏林芝米林县、工布江达县和河南三门峡、开封市等4个地区,对不同饲养模式条件下3个品种猪(藏香猪、豫南黑猪、长白猪)的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对猪隐孢子虫虫种和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进行鉴定,以及人兽共患风险和种系进化关系进行分析,为该地区制定猪寄生虫病的防控策略奠定理论基础,为保障公共卫生与健康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丰富猪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资料。1河南省和西藏林芝地区猪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采集了河南省(开封长白猪229份和三门峡豫南黑猪246份)和西藏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藏香猪225份和米林县藏香猪490份)4个区域的1190份新鲜猪粪便样本,采用卢戈氏碘液法和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对粪便样品进行寄生虫检查,共检出5种寄生虫:猪蛔虫(Ascaris suis)、食道口线虫(Oesophagostomum ssp)、猪毛尾线虫(Trichuris suis)、猪等孢球虫(Isosp ora suis)和阿米巴原虫(Amoeba protozoa),感染率分别为15.71%、11.17%、1.09%、19.07%和26.72%。总的猪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为51.59%(614/1190)。西藏林芝地区的感染率为64.34%,河南地区的感染率为32.42%。自然放牧养殖模式寄生虫感染率为90.10%,分别高于散养模式(60.10%)、集约化养殖模式(37.99%)和阶段放养模式(28.86%)的猪。藏香猪、豫南黑猪和长白猪的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64.34%、27.23%和37.99%。感染的优势虫种,在自然放牧模式和集约化养殖模式均为猪等孢球虫和阿米巴原虫,在散养模式为阿米巴原虫和猪蛔虫,在阶段放养模式为猪等孢球虫和食道口线虫。自然放牧和散养猪均可发生2~4种寄生虫的混合感染,而集约化养殖和阶段放养猪未发现3种及以上寄生虫的混合感染。结论:猪肠道寄生虫的感染及感染的优势虫种与猪饲养模式、猪品种和地理区域有直接关系。2河南省和西藏林芝地区猪隐孢子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隐孢子虫体积微小,卵囊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4~6 μm。因显微镜检测方法的准确率较低,故采用分子检测方法,提取1190份新鲜猪粪便样品的DNA,PCR扩增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SSU rRNA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发现23份样品呈Cryptospoidium阳性,总感染率为1.93%(23/1190)。长白猪隐孢子虫感染率为8.30%(19/229),明显高于地方品种藏香猪0.42%(3/715)和豫南黑猪0.41%(1/246);保育阶段仔猪(1~2月龄)隐孢子虫感染率为4.36%(21/482),明显高于哺乳阶段(<1月龄,0.21%,1/467)和育肥阶段(>2月龄,0.41%,1/241)的猪(P<0.01);集约化养猪模式隐孢子虫感染率为8.30%(19/229),明显高于自然放牧(0%,0/101)、散养(0.49%,3/614)和阶段放养(0.41%,1/246)等饲养模式的猪;河南省猪隐孢子虫的感染率为4.21%,高于西藏地区的猪(0.42%)(P<0.01)。在1头哺乳仔猪(<1月龄)和1 1头保育仔猪(1~2月龄)的粪便样品中检测到C.suis,在10头保育仔猪(1~2月龄)和1头育肥猪(>2月龄)检测到C.scrofarum。分离到的12个C.suis(52.17%,12/23)和11个C.scrofarum均为种类单独感染(47.83%,11/23),无混合交叉感染。结论:猪隐孢子的感染及感染的种类与猪品种、饲养模式、日龄(或饲养阶段)及所在地理区域有直接关系,C.suis主要感染2月龄以下仔猪,C.scrofarum主要感染2月龄及以上的大猪。3河南省和西藏林芝地区猪毕氏肠微孢子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毕氏肠微孢子虫同隐孢子虫一样是一类个体微小的人兽共患肠道寄生原虫,因显微镜检测方法准确率低,实验室常采用分子检测方法。提取1190份新鲜猪粪便样品的DNA,PCR扩增毕氏肠微孢子虫(Entercorytozoon bieneusi)ITS基因,并对MS1、MS3、MS4和MS7位点进行多位点序列分析。结果发现猪E.bieneusi的总感染率为54.2%(645/1190)。在西藏工布江达县猪的感染率为41.3%(93/225),西藏米林县为44.1%(216/490),河南三门峡地区75.6%(186/246),河南省开封地区65.5%(150/229)。西藏藏猪感染率为43.2%(309/715),豫南黑猪感染率75.6%(186/246),长白猪感染率65.5%(150/229)。自然放牧模式感染率为13.9%(14/101),养殖场模式感染率为57.9%(631/1089),两者之间有显着差异(P<0.01)。60日龄以上的感染率为94.6%(228/241),30~60日龄的感染率为64.3%(310/482),30日龄以下的感染率为44.3%(207/467),三者间差异显着(P<0.01)。将获得的序列校准比对后共发现10种E.bieneusi基因型,其中8个为已报道的基因型(EbpC,EbpA,CHG19,CHC5,Henan-Ⅲ,I,D和H),2个为新基因型(XZP-Ⅰ和XZP-Ⅱ)。基于对小卫星/微卫星位点MS1、MS3、MS4和MS7上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分别获得18、7、16和13个基因型。通过强连锁不平衡(LD)和重组事件分析,显示本研究检测到的猪E.bieneusi种群为克隆性群体结构。群体间成对遗传距离(FST)和基因流(Nm)均较低,表明来自不同寄主的E.bieneusi群体的基因流动有限,系统发育分析、基因结构分析和遗传网络分析结果均显示存在寄主适应性和地理隔离。结论:猪E.bieneusi的感染与猪饲养模式、日龄有直接关系,猪E.bieneusi不同基因型的分布具有广泛流行性、宿主适应性、地理区域隔离性和人兽共患潜力的存在。
林姿伸,王丽娜[2](2019)在《饲养方式影响母猪母性行为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哺乳动物的母性行为主要包括做窝行为、哺乳行为、护仔和抚育行为。在畜牧生产中,母性行为的好坏会影响母猪对仔猪的哺育和母仔之间的交流,对母猪的生理、心理健康和仔猪的生长发育都有直接影响,进而影响猪场的生产成绩和经济效益。随着现代集约化养猪的兴起,养猪业发展迅速,经济效益得到了提高。但是,现代集约化饲养对于母猪表达其母性行为,以及仔猪学习如何正常表达行为产生了诸多限制因素。综述了现代集约化饲养和开放式饲养模式对母猪母性行为的影响,以及给养猪生产带来的影响。
颜运和[3](2019)在《咸宁市规模养猪场猪寄生虫病调查及防治》文中研究指明从咸宁市选取2个不同规模的养猪场,每场各选取150头猪(包括公猪、母猪、育肥猪、仔猪),检查其寄生虫感染情况。然后进行药物驱虫,检查驱虫效果。结果表明,使用药物驱虫取得了满意效果,主要寄生虫类的感染率大幅度下降。
周杰灵[4](2019)在《美国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研究(1910-2010)》文中研究指明一百年来,美国生猪养殖粪污的治理观念、制度与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观念上,从将生猪粪污当作废弃物到将其视为资产,经历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转变;制度上,从粪肥还田到综合养分管理,经历了种养结合到种养分离,再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综合养分管理的制度转换;治理方式上,从小规模生猪牧养粪肥治理方式到大规模粪污泻湖系统,再到环境优先技术的应用,经历了经济与环境相互平行、相互冲突、以及协调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根据生猪养殖方式的不同,美国生猪养殖粪污治理阶段大致分为四个时期:1910-1958年间的小规模家庭农场养殖时期;1959-1971年间的集约化生猪养殖萌芽时期;1972-1998年间的集约化生猪养殖快速发展时期;1999-2010年间的农工商垂直一体化养殖发展时期。20世纪初,受到资源保护及荒野保护运动的影响,美国人开始从原来那种建立在以“征服自然”为价值导向,以疯狂破坏和浪费自然资源为表现形式的人与自然关系模式中转向对自然的欣赏和对其内在价值的肯定,并试图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寻求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崭新关系模式。这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在美国生猪牧养阶段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现。生猪养殖和作物生长都依靠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作物——土地——猪粪尿之间形成密闭的养分循环,能有效防止养分流失和环境污染问题。然而,战争打破了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氛围,也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猪养殖方式和粪污治理方式随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二战之后的二十多年间,美国军工行业开始大批转向民用,农业领域产生新的分工,农业生产全面进入机械化和化学化阶段。原本在战争期间应用哈伯-博施的大批量工业合成氮素方法制造炸药的化工厂纷纷转向生产农用化肥;同时,二战期间被实验证明可以促进农业增产的杀虫剂和除草剂也开始被大规模地生产和使用。化肥的大量使用割裂了养殖业与种植业之间通过动物粪便还田形成的传统养分循环链条,猪粪被完全当做一种废弃物进行处理。农户处理生猪养殖废弃物所造成的污染问题根据《妨害法》由具有物产保护权的农户自行解决,政府很少干涉,监管上几乎是空白。随着生猪养殖规模的扩大,新的生猪清粪方式也开始出现。1951年,挪威首次发明使用了漏缝地板技术来取代人工清粪。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这种大量节省劳动力的清粪方式被介绍到美国并被广泛应用于美国的生猪养殖业。漏缝地板技术的出现对于生猪养殖粪污处理来说是一项具有革命性的技术变革,不仅大大减少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也为规模化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959-1971年间,大规模养殖粪污清粪技术的出现促进了养殖设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1000头以上的养殖场,集约化养猪开始萌芽。然而,清粪方式改变后的储粪池管理成为一个新的问题。储粪池随着猪舍建设的扩大而扩大,成为了猪舍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种替代传统储粪池的泻湖储粪系统开始得到开发和应用。随着集约化生猪养殖的发展,美国养殖污染问题开始显现,美国社会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重新审视其以往的价值观念。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从生物学的角度,用自然选择理论阐述农业过度使用化学产品而人为创造“超级昆虫”和“超级细菌”的恶果,批判了“人类中心论”的自大观点——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需求而不惜与万物竞争,甚至破坏生态系统,成为现代环保运动诞生的导火索。环保运动的推进唤醒了一些普通民众的环保意识,人们更多地提倡与万物协调共生的理念而不是通过诸如消灭不利于人类的物种等利己行为来获得短视的利益。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探索经济制度的新思路。美国经济学家科斯和鲍尔丁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环保制度建设的新观念。科斯通过运用“社会成本”这一概念,考虑了受害人和加害人的主客观因素,用控制社会总成本最小化的分析方法来确定环境污染中的责任比重,希望通过最缜密的制度设计来使得稀缺的自然资源流动到能够最有效使用这些资源的人手中。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每年从工厂、城市居民、和畜禽养殖场排出的大量污水造成河流湖泊的严重污染。1972年美国颁布《清洁水法》,首次在全国层面将养殖粪污作为监管的对象。由于当时大部分污水来自于工厂和城市居民的污水排放,美国政府便将工厂、城市居民的污水连同畜禽养殖场的粪污按照点源污染进行政策规范和治理。20世纪80年代,尽管美国废水排污点源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水体的质量并未发生重大改善,非点源污染代替了点源污染成为美国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1982-1997年间,美国大规模生猪养殖农场中只有25%左右的饲料养分转化为动物产品,另外约75%的饲料养分存在于生猪粪污中。这些粪肥被施用在养殖场内部有限的农田后,大约有51%的氮素养分和64%的磷素养分超出其农田需用量,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由于污染治理政策的偏差,环境不公现象开始显现,成为环境正义运动关注的焦点。为应对养殖污染形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1999年美国农业部和环境保护局联合发布畜禽养殖粪污治理统一国家战略,并推出畜禽粪便综合养分管理计划(CNMP),要求规模化养殖场将粪污作为养分还田的管理对象,以减少养殖粪污通过农田径流和氨挥发形成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养分管理计划的推行将粪污养分管理从养殖业延伸到了种植业,将种植土地的粪肥施用养分管理也纳入了综合养分管理的范围。在美国农业部的督导下,化肥行业率先引入一种全球通用,具有科学开创意义的4R养分管理制度。这种养分管理制度将化肥养分管理又延伸到了粪肥管理领域,可以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禀赋来不断完善各层面养分管理水平,促使农户采用适合当地条件的最佳肥料管理实践措施,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21世纪初,原来在美国东南部地区被广泛应用的泻湖或露天厌氧化粪池(泻湖)系统,因产生氨气排放、臭味、病原体传播、以及水质污染等环境与健康问题而广遭诟病。2000年7月,在环境正义运动的影响下,美国最大的猪肉生产企业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与北卡罗来纳州政府以及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同意开发和使用新的生猪养殖粪污处理技术来改变原有的储粪系统,集约化养猪环境优先技术(EST)应运而生。环境优先技术是在推行综合养分管理计划过程中所形成的以环境优先为原则的技术系统。它由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养猪实验基地负责开发并被州政府指定为用来淘汰露天厌氧化粪池的生猪养殖粪污处理系统。而环境优先或环境保护优先原则主要是指“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以环境利益为优先,使主体对环境的保护行为优先于对环境的开发利用行为。”在美国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的百年变迁中,资源禀赋与经济因素、社会环境与政策导向、技术进步与金融创新、以及市场环境等因素都起到了重要的驱动作用。其中不乏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生猪养殖大国及养殖粪污最多的国家,中国应充分借鉴美国的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经验,从观念、制度和技术上探索出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满足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生猪养殖粪污治理道路。美国经验对中国的启示最主要是在观念上要树立环境优先的理念即在处理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冲突时,坚持以环境利益为先的原则;在制度上要推行综合养分管理计划,即将养殖业与种植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政策规范;在技术上要倡导环境优先技术,实现绿色养殖的目标。
周杰灵,严火其[5](2019)在《集约化养猪环境正义:美国北卡州经验及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集约化养猪环境正义属于环境伦理实践哲学的研究范畴。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环境正义运动使弱势群体在环境受害方面的不公正待遇受到美国社会的普遍关注,学术界和政府随即展开了对环境正义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作为美国集约化养猪发展最快且养猪环境问题最早显现的地区,北卡罗莱纳州在承认正义、制度正义和分配正义三个层面的集约化养猪环境正义探索经验,可为中国解决集约化养猪环境非正义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王美芬[6](2018)在《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细菌性病原的分离鉴定和多杀性巴氏杆菌毒素(PMT)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文中研究指明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给现代集约化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其中由细菌继发感染导致的发病占据相当的比例,因此对发病猪群进行呼吸道细菌性病原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对猪呼吸道疾病的诊断及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同时亦可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实验材料和研究依据。当前对我国猪群危害严重的细菌病是猪链球菌病和副猪嗜血杆菌病。猪链球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可以引起猪和人类的多种疾病。目前,根据荚膜抗原特异性,猪链球菌可以分为33个血清型,研究表明其血清型与致病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副猪嗜血杆菌病是当前我国猪群的头号细菌继发感染性疾病,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多杀性巴氏杆菌在猪群的感染也非常普遍,由产毒素性多杀性巴氏杆菌(toxigenic Pasteurella multocida,T+Pm)感染导致的猪萎缩性鼻炎(Swine atrophic rhinitis,AR)是一种世界性的猪病。由T+Pm分泌产生的多杀性巴氏杆菌毒素(Pasteurella multocida toxin,PMT)是萎缩性鼻炎的主要致病因子,单独接种PMT可以在试验猪体内复制AR的所有主要症状。该毒素是一种蛋白质,分子量约为146kDa,针对PMT蛋白及其抗体的检测是目前诊断AR的重要手段。因此,通过制备针对PMT的单克隆抗体建立检测PMT的免疫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详细研究如下:1.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细菌性病原的分离和猪链球菌血清型鉴定对江苏、浙江、山东、广西、山东等省送检的84份肺脏、脾脏等病料组织进行了细菌分离和培养,通过对菌落进行形态学、染色特性鉴定,将疑似菌株用种特异性引物进行PCR鉴定或用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PCR扩增后进行测序鉴定。一共分离到如下菌株:35株猪链球菌、13株副猪嗜血杆菌、10株多杀性巴氏杆菌、7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3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其中猪链球菌是最主要的病原,通过多重PCR技术对本实验分离到的35株猪链球菌进行分型,血清型分布如下:除了 2株不能分型外,其余分别为2型、9型、16型、8型、3型、29型、25型、31型、4型、18型,所对应的细菌数量分别为5株、3株、1株、2株、1株、1株、1株、1株、1株、1株,其中2型和9型为优势血清型。2.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细菌的耐药性分析采用Kirby-Bauer(K-B)纸片扩散法,对35株猪链球菌、13株副猪嗜血杆菌和10株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所分离到的猪链球菌对头孢噻肟和青霉素较敏感,敏感率分别为97%和94.3%,其次为阿莫西林,敏感率为86%,所分离到的猪链球菌对林可霉素、卡那霉素和四环素表现出较高的耐药率,耐药率分别为86%、77.2%和78%,对甲氧苄啶的耐药率为62.8%。多重耐药性结果显示只有1株SS对以上11种抗生素全部敏感,其中耐4种和3种抗生素的细菌最多,分别为11株和10株,耐7种、6种、5种、2种、1种抗生素的SS分别为1株、1株、6株、3株、2株。HPS对氟苯尼考和恩诺沙星的敏感性最强,敏感率均为100%,其次为阿莫西林和多西环素,敏感率均为92.3%。HPS耐5种抗生素的有3株,耐4种抗生素的有1株,耐3种抗生素的有2株。10株巴氏杆菌绝大多数对头孢噻肟、青霉素G和阿莫西林较敏感,而对林可霉素、磺胺异恶唑不敏感,同时获得一株具有磺胺药物耐药性的菌株LH4。对LH4进行质粒提取,获得一个同时携带链霉素和磺胺抗性基因strA和sulⅡ的质粒 pLH4。3.多杀性巴氏杆菌毒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初步鉴定为了建立检测产毒素型巴氏杆菌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以原核表达并纯化后的重组PMT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利用细胞融合技术,通过数次亚克隆以及间接ELISA方法的筛选过程,制备并鉴定出3株能够稳定分泌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3E3、5G6和2H4。Western blot结果证明这3株单克隆抗体均能够与重组PMT和T+Pm发生特异性反应。单抗3E3、5G6和2H4的细胞上清效价分别为1:3200、1:3200和1:6400。传代培养至20代时,检测分泌的抗体效价基本一致,说明三株杂交瘤细胞株能够连续传代并且稳定分泌抗体。单抗亚类鉴定结果表明单抗5G6和3E3属于IgG1亚类,2H4属于IgG2a亚类,3株单抗轻链均为κ型。相加实验证明3株单抗的抗原识别位点相同。
芦惟本[7](2013)在《论养猪系统控制技术》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现代养猪业已过而立之年,但在逝去的30余年间养猪业快速发展之时都摆脱不了各种剧痛的阴影,原本以为学习了西方的集约化养猪便可以快乐养猪的愿望终成为泡影。繁殖力低下、疫病复杂化、高发病率、高死亡率让人们一筹莫展,仍然在固化思维的禁锢中无以突围。笔者以为此皆不知系统控制所致,整个养猪业没有系统控制,猪场没有系统控制。
王新谋,陈清明[8](2012)在《从我国猪业面临的问题看集约化养猪工艺》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疫病、环境和食品安全已成为困扰我国养猪业的三大棘手问题,它们相互关联、制约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上述三大问题虽不能归罪于集约化,但30年来的实践显现出的这些问题,与集约化生产也不无关系。因此,在从事集约化养猪实践的同时,我们也应不断改进和完善养猪工艺和技术。
林保忠,林渝宁[9](2012)在《西部地区高温高湿环境区规模化猪场规划设计建设的福利化改进措施》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世界养猪大国,也是一个猪肉消费大国,生猪饲养量、出栏量、产肉量均居世界各国之首。我国具有悠久养猪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猪的驯化饲养。养殖方式由放牧饲养.小户圈养过度到以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为主,各类猪舍的规划设计与建设模式也在不断得到改进。但是,随着集约化、规模化养猪生产的发展,由养猪业所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动物福利问题日趋明显,养猪场物福利水平低下,已成为制约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重庆、云南、贵州、四川等西部地区高温高湿环境区由于受到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呈现出雨热同期、高温高湿、冬无严寒、夏有酷暑的气候特点。因此,西部地区的高温高湿环境区的猪场设计和建设,必须根据当地自然条件、本着"以猪为本"、注重猪本身的生理需求和行为福利,力求使猪的生存环境得到更好改善,实现工厂化生产条件下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健康养殖。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规模化猪场设计方案、搞好猪场建设,是促进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林保忠,林渝宁[10](2012)在《西部地区高温高湿环境区规模化猪场规划设计建设的福利化改进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重庆、云南、贵州、四川等西部地区由于受到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呈现出雨热同期、高温高湿、冬无严寒、夏有酷暑的气候特点。因此,西部地区的猪场设计和建设,必须根据当地自然条件、本着"以猪为本"、注重猪本身的生理需求和行为福利,力求使猪的生存环境得到更好改善,实现工厂化生产条件下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健康养殖。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规模化猪场设计方案、搞好猪场建设,促进养猪业可持续发展。
二、改进集约化养猪生产环境的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进集约化养猪生产环境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饲养模式下三个品种猪肠道寄生虫调查及隐孢子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我国猪肠道寄生虫的防治研究进展 |
第二章 隐孢子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第三章 毕氏肠微孢子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一章 河南省和西藏林芝地区猪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章 河南省和西藏林芝地区猪隐孢子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河南省和西藏地区猪毕氏肠微孢子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饲养方式影响母猪母性行为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现代集约化饲养环境对母猪母性行为的影响 |
1.1 做窝行为 |
1.2 哺乳行为 |
1.3 护仔和育仔行为 |
2 开放式饲养的利弊 |
2.1 开放式饲养的好处 |
2.2 开放式饲养的弊端 |
3 局部富集化养殖模式的展望 |
(3)咸宁市规模养猪场猪寄生虫病调查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 |
1.2 虫卵检查 |
1.2.1 饱和盐水漂浮法 |
1.2.2 水洗沉淀法 |
1.3 药物驱虫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蛔虫 |
2.2 结节虫 |
2.3 小袋纤毛虫 |
2.4 球虫 |
3 讨论 |
(4)美国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研究(1910-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三、研究内容与文章结构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与存在的问题 |
第一章 美国生猪养殖发展背景及历史分期 |
第一节 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背景 |
第二节 1910-2010年间美国农业发展概况 |
第三节 美国生猪养殖粪污治理阶段的大致分期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1910-1958年间的美国生猪粪污治理 |
第一节 1910-1958年间的美国生猪养殖方式 |
第二节 牧养方式下的粪污治理观念及政策导向 |
第三节 美国早期生猪养殖粪污的资源化利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1959-1971年间的美国生猪粪污治理 |
第一节 集约化生猪养殖方式的动因及初期发展 |
第二节 观念及法律制度的影响 |
第三节 粪污治理的具体措施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1972-1998年间的美国生猪粪污治理 |
第一节 集约化养猪快速发展 |
第二节 社会环境及政策驱动 |
第三节 环境正义追求下的生猪养殖粪污治理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1999-2010年代的生猪粪污治理(一) |
第一节 生猪养殖的发展状况 |
第二节 粪污治理的困境与综合养分管理概念的提出 |
第三节 综合养分管理计划与4R养分管理制度 |
第四节 综合养分管理的变革措施与管理成效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1999-2010年代的生猪粪污治理(二) |
第一节 环境优先技术的产生及基本规范 |
第二节 环境优先技术的升级换代 |
第三节 环境优先技术中的无害化处理方法 |
第四节 环境优先技术的应用推广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粪污治理百年变迁动因分析 |
第一节 资源禀赋与治理范式 |
第二节 社会环境与政策导向 |
第三节 技术进步与金融创新驱动 |
第四节 市场环境与经济动因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经验及教训 |
第一节 政策制度层面经验总结 |
第二节 资源化利用层面经验总结 |
第三节 各国/地区生猪养殖粪污治理方式比较 |
第四节 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的失败教训 |
第九章 对中国的启示 |
第一节 价值取向与道德风险的防范 |
第二节 粪污治理方式与环境正义的实现路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5)集约化养猪环境正义:美国北卡州经验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国集约化养猪的兴起及其环境非正义的产生 |
1. 美国集约化养猪的兴起 |
2. 集约化养猪环境非正义的产生 |
二、美国环境正义运动与生猪养殖环境正义的探索经验 |
1. 环境正义运动与承认正义的诉求 |
2. 环境制度正义的实践探索 |
3. 环境分配正义的实践探索 |
三、启示与建议 |
1. 承认正义的呼唤 |
2. 接近制度正义 |
3. 建立公平、有效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 |
(6)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细菌性病原的分离鉴定和多杀性巴氏杆菌毒素(PMT)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 |
1.1 猪链球菌及其分型进展 |
1.1.1 猪链球菌 |
1.1.2 猪链球菌分型技术原理及应用 |
1.1.3 猪链球菌药敏试验进展 |
1.2 副猪嗜血杆菌及耐药性研究进展 |
1.2.1 副猪嗜血杆菌 |
1.2.2 副猪嗜血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
1.3 猪多杀性巴氏杆菌 |
1.4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 |
1.5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猪萎缩性鼻炎 |
2.1 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原学 |
2.1.1 形态特征及培养特性 |
2.1.2 理化特征 |
2.1.3 血清型 |
2.1.4 病原蛋白 |
2.2 多杀性巴氏杆菌流行病学 |
2.3 PMT的检测 |
2.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细菌性病原的分离和猪链球菌血清型鉴定 |
1 材料方法 |
1.1 材料 |
1.1.1 病料 |
1.1.2 主要试剂 |
1.1.3 培养基的配制 |
1.2 方法 |
1.2.1 细菌的分离和鉴定 |
1.2.2 链球菌的血清分型 |
2 结果 |
2.1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
2.2 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
2.3 猪链球菌血清分型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细菌的耐药性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鉴定 |
1.3 药物敏感性实验 |
1.4 耐药质粒的提取及分析 |
1.5 质粒稳定性检测 |
2 结果 |
2.1 PCR检测结果 |
2.2 巴氏杆菌药敏实验 |
2.3 猪链球菌的耐药性检测结果 |
2.4 副猪嗜血杆菌的耐药性检测结果 |
2.5 质粒序列分析 |
2.6 质粒稳定检测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多杀性巴氏杆菌毒素(PMT)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初步鉴定 |
1 材料和方法 |
1.1 细胞、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免疫原的制备 |
1.4 小鼠免疫 |
1.5 间接ELISA方法测定血清抗体效价 |
1.6 细胞融合 |
1.6.1 SP2/0骨髓瘤细胞的准备 |
1.6.2 饲养细胞的准备 |
1.6.3 免疫脾细胞的制备 |
1.6.4 细胞融合 |
1.6.5 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与亚克隆 |
1.7 单克隆抗体的鉴定 |
1.7.1 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鉴定 |
1.7.2 单克隆抗体细胞株的稳定性试验 |
1.7.3 单抗Ig亚型鉴定 |
1.7.4 单抗抗原位点分析 |
2 结果 |
2.1 抗原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
2.2 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及克隆化培养结果 |
2.3 单抗的特异性鉴定 |
2.4 单抗的Ig亚型鉴定 |
2.5 杂交瘤细胞株的分泌稳定性 |
2.6 单抗的抗原位点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8)从我国猪业面临的问题看集约化养猪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一) “干清粪”工艺 |
(二) “全进全出”工艺 |
(三) 猪的福利问题 |
(四) 污染防治 |
1. 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 |
2. 粪污处理和利用。污染物 |
(10)西部地区高温高湿环境区规模化猪场规划设计建设的福利化改进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动物福利和以猪为本 |
2 西部地区高温高湿环境区规模化猪场猪的福利现状 |
2.1 种公猪养殖环境的福利现状 |
2.2 妊娠母猪养殖环境的福利现状 |
2.3 分娩哺乳母猪养殖环境的福利现状 |
2.4 哺乳仔猪养殖环境的福利现状 |
2.5 断奶仔猪养殖环境的福利现状 |
2.6 育成育肥猪养殖环境的福利现状 |
3 西部地区高温高湿环境区规模化猪场规划设计建设的福利化改进措施 |
3.1 种公猪养殖环境的福利改进措施 |
3.2 妊娠母猪养殖环境的福利改进措施 |
3.3 分娩哺乳母猪、哺乳仔猪养殖环境的福利改进措施 |
3.4 断奶仔猪养殖环境的福利改进措施 |
3.5 育成育肥猪养殖环境的福利改进措施 |
四、改进集约化养猪生产环境的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饲养模式下三个品种猪肠道寄生虫调查及隐孢子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周春香. 扬州大学, 2019(01)
- [2]饲养方式影响母猪母性行为的研究进展[J]. 林姿伸,王丽娜.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9(10)
- [3]咸宁市规模养猪场猪寄生虫病调查及防治[J]. 颜运和. 湖北畜牧兽医, 2019(05)
- [4]美国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研究(1910-2010)[D]. 周杰灵.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5]集约化养猪环境正义:美国北卡州经验及启示[J]. 周杰灵,严火其.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9(02)
- [6]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细菌性病原的分离鉴定和多杀性巴氏杆菌毒素(PMT)单克隆抗体的制备[D]. 王美芬.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7]论养猪系统控制技术[J]. 芦惟本. 养猪, 2013(03)
- [8]从我国猪业面临的问题看集约化养猪工艺[J]. 王新谋,陈清明. 农村养殖技术, 2012(19)
- [9]西部地区高温高湿环境区规模化猪场规划设计建设的福利化改进措施[A]. 林保忠,林渝宁. “生泰尔”杯全国养猪技术征文大赛——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五届三次理事会暨生猪产业科技创新发展论坛论文集, 2012
- [10]西部地区高温高湿环境区规模化猪场规划设计建设的福利化改进措施[J]. 林保忠,林渝宁. 猪业科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