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树、河流、锅耳墙——论岭南水乡的景观特征

榕树、河流、锅耳墙——论岭南水乡的景观特征

一、榕树·河涌·镬耳墙——略谈岭南水乡的景观特色(论文文献综述)

钟昊旻[1](2020)在《广州番禺大岭村审美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运用建筑史学与建筑美学的交叉综合研究方法,借鉴文化地理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成果,以建筑美学“文化地域性格”理论为线索,从“地域技术特征”、“社会时代精神”、“人文艺术品格”三个逻辑层面系统阐释广州番禺大岭村这一典型岭南水乡传统村落审美文化的内涵。首先,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实地测量等研究方法,分析大岭村的地域技术特征。大岭村的地域技术特征是其审美文化内涵的重要构成部分,体现了岭南水乡传统村落适应地理环境、自然气候、建筑材料的地域特质。大岭村在选址布局上,充分利用山环水聚的风水形势,形成“山、水、村、田”的典型岭南水乡村落格局,在村落理水中,注重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体现了岭南水乡的生态智慧。大岭村在村落布局中,呈现“鱼骨状”村落布局,采用了典型的广府梳式布局,并注重局部微气候的改善。大岭村的传统建筑体现了注重通风、遮阳隔热、防潮、防风、防虫害的特征,适应岭南气候特点,并且在地方材料运用中做到因地制宜。其次,本文运用文献整理、人物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法,探析了大岭村的社会时代精神层面。基于传统村落审美的历时性特征,从祭祀空间、文化空间、景观空间、商业空间、生活空间五个方面挖掘大岭村的村落空间特征及其与大岭村的社会时代背景的联系,探索传统村落审美文化价值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展现,探究审美特征的空间表达。崇宗敬祖、家国精神是贯穿始终的核心精神。崇文重教的耕读精神是岭南水乡传统价值取向。文化风俗体现了兼收并蓄的社会心理。农商一体、重商务实是岭南水乡传统村落的鲜明特征。注重世俗享乐的市井文化是岭南水乡传统村落生活美学的重要表现。最后,本文运用案例比较、叙事研究等方法,探究了大岭村的人文艺术品格。天人合一、崇尚自然、包容开放、务实创新是审美文化精神在人文艺术方面的集中表现。大岭村的建筑装饰艺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精巧实用的审美情趣,朴实灵活的审美趣味和世俗享乐的审美追求。大岭村的审美意境营造体现了“时空一体”、“情景交融”、“有无相生”、“天人合一”四个层层递进的维度,审美心理通过建筑空间表征互为影响,本文还借鉴美学和建筑美学的研究成果,探究传统村落审美活动的四个阶段特征。大岭村作为典型性岭南水乡传统村落,其地域技术特征的科学性、社会时代精神的丰富性、人文艺术品格的深厚性的审美文化内涵,充分体现出岭南水乡传统村落的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本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岭南水乡传统村落的研究,对丰富建筑美学理论在传统村落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理论意义,对增进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认识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具有实践意义。

余文博[2](2020)在《珠江三角洲广府传统水乡聚落的景观意象研究》文中指出珠江三角洲广府传统水乡聚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广府传统水乡社会留下的珍贵遗产。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珠江三角洲广府传统水乡聚落的原有景观风貌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和破坏,面临景观风貌趋同,景观意象难以识别的问题。与此同时,当前“千村一面”的乡村景观建设存在简单化、复制化的倾向,如何塑造具有个性的、具有“可意象性”特点的聚落空间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表征聚落景观意象的景观集称、绘画作品、历史地图、诗词歌赋为素材,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图示分析等方法展开研究。借鉴建筑审美适应性理论,从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人文适应性三个方面梳理珠江三角洲广府传统水乡聚落景观意象的类型,分析归纳聚落景观意象的要素、结构与特征。珠江三角洲广府传统水乡聚落的景观意象可划分为山水景观意象、农业景观意象和人文景观意象三种类型。聚落从选址到布局都强调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聚落八景的创构、水口园林的营造体现了对于山水景观意象的追求,其山水景观意象结构表现为“背山面水,以水为核”“山环水聚,以水为脉”“依山傍水,以水为网”三种类型。聚落农业景观意象要素包括季相时景、基塘果林、水利工程、农贸水运以及农耕活动要素。从农田、水利、农贸3个方面展开,分别对基塘农业,堤围水道,农桑墟市的景观意象结构进行研究。其农业景观意象表现出“果林遍植,花果飘香”“基塘广布,水道纵横”“农贸繁盛,农商一体”“诗意栖居,诗画桑梓”的特征。珠江三角洲广府传统水乡聚落的人文景观意象要素主要包括点景建筑、景观构筑以及建筑装饰。本文从宗族意象、信仰意象、诗书意象三个方面对其人文景观意象的结构、特征进行梳理和分析。本文研究是在借鉴建筑审美适应性理论的基础上,从风景园林美学的视野出发对传统聚落景观意象研究的尝试与拓展。本文研究有利于延续传统水乡聚落景观特色,展现传统水乡聚落景观风貌,并为当代岭南水乡景观营造提供借鉴。

谢漪[3](2020)在《岭南水乡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特色与保护策略研究 ——以佛山市杏坛镇昌教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岭南水乡传统村落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但长久以来,对岭南水乡传统村落的保护研究大都偏重于村庄物质聚落,而忽视聚落与外围自然环境区域的关系研究。在工业化与快速城镇化的影响下,岭南水乡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空间及水乡景观都面临着多种威胁和挑战。为了揭示岭南水乡传统村落的保护现状,本文聚焦于珠三角水乡地区,并以佛山市杏坛镇昌教村为实证案例展开研究,探讨了岭南水乡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特色,分析了不同类型岭南水乡传统村落的保护挑战,并针对昌教水乡的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空间演变进行详细探究,揭示其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昌教村的文化生态保护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保护思路与策略。本文的主要结论有:第一,岭南水乡传统村落是人工聚落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其村落的文化生态特色与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聚落中的人工物质空间上,也体现在核心聚落外围的自然生态空间上;第二,不同类型岭南水乡传统村落面临的保护挑战有所区别,其中城郊型水乡聚落既不像城中型聚落一般完全失去了村落外围的生态空间与农业生产空间,也不像远郊型聚落一样远离城镇建成区,受城镇化浪潮的影响小。城郊型水乡聚落面临着城镇化的首要冲击,其聚落与环境的保护发展需求尤为迫切;第三,本文通过Arc GIS与Fragstats分析,从斑块类型水平指数与景观水平指数两个层面对昌教村的空间景观格局演变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村域层面,昌教村传统的自然生态空间发展受到制约与侵蚀,村落水乡空间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加深;在传统聚落区层面,传统村居、河涌水系等空间的景观优势度不断下降,新建村居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整体聚落的破碎化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第四,目前岭南水乡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编制习惯性地将保护范围聚焦在以人工建造系统为主的传统聚落区,而忽视了对外围大面积水乡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而缺少村落层面细致的保护与实施规划,相关规划难以跟进实现,也是影响水乡文化生态保护乃至村庄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五,本文提出了聚落环境一体化保护策略、完善水乡聚落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完善水乡聚落的更新建设管理机制、完善生态环境品质治理制度、完善聚落文化生态保护的考核与监督工作等策略。通过针对性策略的提出,对昌教村文化生态保护发展提供有效的借鉴,也希望对同类城郊型岭南水乡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提供参考。

刘畅[4](2020)在《广州河南岛传统水乡聚落空间形态研究》文中指出近现代以来珠三角地区城镇化迅速,岭南传统水乡聚落面貌经历巨大变迁,新时代下国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对水乡聚落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对岭南传统水乡聚落的研究多集中在南海、番禺、顺德一带,较少关注到广州市内的水乡聚落。广州市海珠区河南岛紧邻广州旧城,自宋代开始逐渐有人定居于此,建立了众多岭南典型的水乡聚落,具有突出的保护价值,其中黄埔、小洲村属于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但近50年来,河南岛的水乡聚落的传统空间形态在城镇化进程中不断变化,出现聚落生态环境恶化、传统特色风貌丧失等问题。2018年《广州市湿地保护规定》正式通过,对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及周边聚落的保护与发展面临新一轮的挑战。本文选取广州市海珠区河南岛上以小洲、黄埔、沥滘、龙潭等村为代表的二十余个传统水乡聚落作为研究对象,从聚落的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空间要素着手,通过学科的交叉研究方法,将聚落的空间形态问题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因素联系起来,归纳总结宋代至民国时期传统水乡聚落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空间形态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水乡聚落自然人文环境对聚落空间形态的作用机制,厘清水乡聚落的价值,结合近现代发展中积累的问题,提出传统水乡聚落的保护与发展建议。本文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主要在研究建筑学域与人文社科学域理论综述的基础上对岭南地区水乡聚落形态特征的研究方法进行归纳总结,选取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地方文献资料的广州市海珠区河南岛若干水乡聚落作为研究对象,搭建以不同尺度层级为切入点的聚落空间形态研究框架。第二部分即第二、三、四章,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聚落的空间特征总结。宏观层面主要结合区域自然环境,在聚落选址、规模、交通方式方面对聚落群的空间特征进行归纳;中观层面主要对聚落内部用地结构、景观结构、聚居地形态类型、街巷空间肌理、农业景观肌理的特征进行归纳;微观层面主要将聚落内部构筑物划分为民居建筑、祠堂建筑、庙宇建筑、书院建筑和其他公共设施,对建筑单体平面、结构构造、立面装饰特征进行归纳。第三部分即第五章,首先结合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组织、民俗文化信仰等条件对聚落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空间形态特征形成机制进行研判,总结河南岛水乡聚落在生态、经济、社会、人文方面具有的特殊价值。最后结合水乡聚落在现代化发展中的变迁,总结聚落传统空间在现阶段面临的困境、发展机遇与保护建议。

李舒丽[5](2020)在《闽西南山区传统村落水系景观地域特征研究 ——以南靖土楼世遗村落为例》文中提出闽西南山区散布着大大小小景观风貌独特的土楼传统村落,村落水系景观地域特征鲜明,代表了我国湿热丘陵地区自然水系景观的状态,又是闽南文化、客家文化交集过渡影响下水系景观的典型。近年来政府对这些传统村落的保护,侧重于世界文化遗产建筑单体的管理与修缮,忽略了村落景观与自然山水的契合关系及其与历史文化的依存关系。故而,本研究以“水”这一单一景观要素为切入点,进行闽西南山区传统村落的文化景观研究,并探讨其保护与发展策略,旨在为村落景观的保护和开发提供基础依据,促进早期消费型旅游开发向更科学的可持续保护利用转型。本研究聚焦闽西南山区传统村落水系景观地域特征及其成因问题,将位于博平岭山脉东麓的南靖土楼世遗村落水系景观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文化景观的自然及人文特征两方面入手,遵循景观影响因子叠加、景观构成要素构成2种思路,在宏观的地域层面、中观的村落层面以及微观的水系景观要素层面探讨水系景观地域特征的形成机制,并针对水系景观地域特征的保护和发展策略进行讨论。具体通过以下五个章节展开论述:第一章,阐述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确定研究思路及框架;第二章,从自然条件、人文环境两方面,进行闽西南山区传统村落水系景观特征形成的宏观地域背景研究;第三章,宏观总结闽西南特定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下“树枝状”的水系结构及“水质好、不结冰”的水情特征,同时从村落选址、总体布局、理水用水、传统活动四个方面理解南靖土楼世遗村落对闽西南水系的适应机制;第四章,先以河坑村为例,提取村落溪流形态、滨水植被、驳岸形态、滨水构筑、滨水人文活动等水系景观构成要素的地域特征,然后列出其它南靖土楼世遗村落的典型水系景观要素进行补充,并从自然、人文两方面分析其成因;第五章,基于以上对地域特征相关的分析,结合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需求,构建“宏观-中观-微观”层级式的保护发展框架,论述各层面、各尺度的基本策略,并对微观层面水系景观要素的统一建设作出详细说明。

张彩玉[6](2020)在《佛山市金沙岛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湿地的重要性,无论政府还是普通民众都将目光投向了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问题,人们意识到湿地公园的建设对湿地自身的保护和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也促进整个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佛山市金沙岛湿地公园的湿地类型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典型的河流湿地与洪泛平原湿地。河流与河涌密集分布的湿地特质使得这片区域的湿地景观呈现出不一样的景色,因此研究佛山市金沙岛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对珠江三角洲范围内的河流湿地保护、特色河流湿地景观营造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佛山市金沙岛湿地公园为研究分析对象,以提高河流湿地公园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为目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专业着作等研究各种相关理论,结合生态设计理论、园林美学、游憩学学科观点,总结了与课题设计相关的国内外案例,从中提炼出参考要点;并通过佛山市金沙岛湿地公园的案例进行理论实施,对其景观设计方案展开详细讨论。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总结归纳出金沙岛湿地公园生物、人文、地貌、水体、建筑景观等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要素特点,进而为接下来湿地公园实践项目打下坚实基础。(2)研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根据湿地公园所具备的要素特点,总结出佛山市金沙岛湿地公园景观特色营造的原则和方法。(3)以佛山市金沙岛湿地公园为实践项目,通过调查分析,根据其特点,明确公园整体设计定位、目标、景观分区、景观节点设计和专项设计等,以特色营造原则与方法,对其进行空间设计、文化融入设计、生态系统保护设计,说明金沙岛湿地公园如何构建富有特色风貌的湿地公园景观。

陈亚利[7](2018)在《珠江三角洲传统水乡聚落景观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珠江三角洲是在珠江水系孕育下形成的水网密织的内湾式冲积平原。宋元两代伊始,珠江三角洲先民们对珠江三角洲的地貌环境逐步认识,进而开始在自然条件的选择与地理资源的利用下,拉开了以水域为核心、以土地利用为中心、以宗法为规制的开发序幕,而真正使地处珠江流域腹地的广袤平原摆脱了荒蛮落后的状态,是明清两朝在农耕社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至此揭开了珠江三角洲的发展篇章。本文以景观建筑学与聚落形态学相结合的理论视角,借鉴区域史、人文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成果,结合建筑形态学及数字技术信息处理系统,将珠江三角洲传统水乡聚落景观特征作为研究对象,剖解出水乡聚落景观的空间层级结构,揭示出水乡聚落景观层级结构的逻辑关系,以“人地关系影响下的地域环境特征”为理论指导来搭建研究框架,探索出珠江三角洲传统水乡聚落景观之自然特色、农业特点、形态特征、人文特质的复合型景观特征,寄希能进一步推进珠江三角洲传统水乡聚落景观建筑学综合理论研究,促进珠江三角洲水乡聚落的保护与设计实践,以及珠江三角洲水乡传统聚落学与景观建筑美学等实践研究领域的繁荣发展。首先,针对珠江三角洲水乡地区的自然地理地貌、历史地理展开分析,揭示了珠江三角洲传统水乡聚落的水文地理结构、水陆分布格局、地域景观发育等方面的自然景观特色。珠江三角洲的地理地貌的发育与进程,决定了珠江三角洲水乡平原由水陆交织形成的肌理结构,继而逐步形成水网密织、河汊交错、岗地镶嵌的地貌景观。珠江三角洲水乡传统聚落是典型的自然式有机演进的代表,同时也受制于水陆交织的区位与多元地域文化的交融影响。自然风貌建构了水系结构与水乡聚落的地理关系,农业耕植塑造了差异性的土地利用,适应生存的择址原则引导了聚落的趋形发展,最终形成在自然地理条件影响下的水乡聚落的基础格局,展现出水系、水网、水陆交织的自然景观特色。其次,通过分析珠江三角洲水乡地区的农耕土地条件、农业生产环境,阐明了珠江三角洲传统水乡聚落的农业景观在历史时期各阶段的形成过程、农耕经济类型及农作生产的农业景观特点。珠江三角洲水乡聚落对土地开发与利用进行规模性的生产,始于宋元两代繁荣于明清两朝,地域性的农业生产方式孕育了传统农耕模式、农贾一体以及因势利导的多种农业经济类型。在水网河系交织的冲积平原,珠江三角洲传统水乡先民们耕地拓殖的需求得益于与水争地的围垦方式,而地缘性经济机制功归于对水田利用的基塘农业生态的创造,加之堤围水利工程的兴修对抵御水患的功效,形成了以水利系统为基础、以水利建设为制约、以水利共同体为集结的多族聚居的农业景观。再次,剖解珠江三角洲水乡聚落整体布局的营建思想、聚落结构体系的塑造、聚落建筑规制的协定以及聚落公共性空间的整合,以“面-轴-点”的方式解析了珠江三角洲传统水乡聚落的形态景观特征。采用建筑学中形态学以及对比研究方法展开了对珠江三角洲传统水乡聚落的自组织与规划式的聚落形态图示的剖解;梳理了与水相生的聚落空间体系的结构轴线;最后落脚于在宗法礼制与宗族规约影响下的水乡聚落建筑以及水乡居民们物质生活空间,展现出珠江三角洲传统水乡聚落受自然地理和社会人文的双重因素的共同影响,其营建规律与内在逻辑根植于以“水”为核心的水乡聚落的景观之中。最后,探讨了珠江三角洲水乡社会在风水理论的因借,对宗族权利的利用,神明崇拜的信仰方式以及景观集称文化下的诉求,揭示了珠江三角洲传统水乡聚落的人文景观特质。在珠江三角洲传统水乡农耕社会中,以“水”为“脉”的法则成就了风水术数下的环境观,在宗族力量下形成了宗法规约下的秩序观,而民俗文化的地域性则归同于信仰文化影响下的价值观,继而产生对诗意栖居下聚落文化的审美观。珠江三角洲传统水乡聚落是在自然景观特色、农业景观特点、形态景观特征以及人文景观特质层级叠加作用下,形成的多维度的景观复合现象,继而逐步成型于具有地域特征的水乡聚落。珠江三角洲传统水乡聚落在自然地理条件下的营居择址、整体布局及空间组织的营建智慧,共构于珠江三角洲平原水域环境培植下的表层结构、宗族族群水利共同体下的中层结构,以及地方神明秩序下的深层结构。然而,随着乡村聚落向城市的转化以及水域环境的转型变化,珠江三角洲传统水乡聚落的人居环境景观在快速化进程中逐渐裂化。但研究历史表明,珠江三角洲传统水乡聚落作为与良好水环境相适应的聚落类型,在围绕水资源的利用、改造以及人与水环境的博弈,与适应具有历史性价值,在今天城市化时期对于保持区域整体性仍具有借鉴意义。宏大的政治导向、社会机制和经济转型的背景使传统的农业结构走向今天的新型聚落农业结构,如何实现对传统聚落发展中的自然环境的土地利用、农业结构的生态修复、聚落景观的肌理延续、人文精神的文化认同;实践景观建筑学对人居环境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整体设计的动态系统;持续以人地关系的角度来关注传统聚落人类家园营造的内涵与变迁、存续与发展具有长足推进作用。

张莎玮[8](2018)在《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广府地区的传统村落存世数量多,分布广,历史文化价值高,是岭南中心地区乡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承载空间,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对其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从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入手,提取出具有普遍性、稳定性和传承性的空间要素,构建起多层次、综合性的传统村落空间模式要素体系。并以广府地区的传统村落为样本进行剖析,将其空间模式分为四个大类,即广府文化主导型传统村落、客家文化主导型传统村落、广客交融型传统村落、以及沙田型传统村落。针对每一类村落,从山水环境、居祠关系、村落肌理、建筑特征、环境要素五个方面进行剖析,发现每个大类在整体面貌一致性的基础上,其内部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对每个大类进行了细分,将其分为十一个亚类,并对每一个亚类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在对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进行分类的基础上,结合村落的地理空间信息,构建“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数据库”,在确保样本空间分布均匀性(每个镇至少有一个样本)的基础上,选择437个传统村落为样本开展研究,通过单因子分析和多因子叠合分析,绘制出直观的专题地图。研究表明,广府文化主导型的传统村落,数量多,分布广,基本覆盖广府地区全境,这是广府主流文化主导作用的直接体现;客家文化主导型的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广府东部和北部,其空间分布范围较广,在从化、增城和深圳东北部形成了较为明显的集聚核心,这与粤东地区客家文化核心区主流文化的西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广客交融型的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边缘交界的地带,即广府地区的东部和北部。这些村落同时受到广府与客家文化的影响,在两种文化的势能不均衡的情况下,形成了较为多样的村落空间模式;沙田型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珠江水系出海口地区,其空间分布范围窄、集聚性强,这与沙田水陆交界地带的环境特殊性密切相关。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的形成,是在当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影响下,在漫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固化的。在村庄层面,广府村落的梳式巷道,宗祠引领,民居遵从;客家村落的顺应地形,聚族防御,居祠合一;沙田村落的顺堤而建、枕水而居;以及广客交融地区村落因文化形态碰撞而呈现出的丰富多样的空间模式,均是在村庄营建过程中为适应自然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因素,而摸索形成的村庄营建智慧。在区域层面,高大深远的山体成为文化传播难以逾越的屏障,构成了文化区域的边界,也成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分异的界线;而广府地区密布的河流水道以及在丛山峻林中蜿蜒延伸的驿道,成为文化交流、碰撞与融合的主要通道,对广府传统村落的空间模式,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同化作用。而广府与客家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区,则在各自主导文化减弱的情况下,形成了边缘文化交错带,表现出广客交融的村落空间模式,这为我们认识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素材,对完善广府传统村落研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张琪祥[9](2018)在《城市化进程中珠三角社区滨水空间特色与环境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城市化进程中,传统岭南水乡的主要河涌及两岸所构成的滨水空间串联起了水岸重要的商业街道、宗祠庙宇与居住空间。工业化与商业化对水乡产业结构的改变、村落聚居区建筑的蔓延、“桑基鱼塘”模式为主的农耕模式在城镇中的逐渐消亡减弱了人与水的紧密联系。在河长制与湖长制同步推行的环境下,岭南水乡河涌环境得到修复与保护。在建筑日益拥挤的现代社区环境中,滨水空间作为最开敞的连续公共空间,不仅是联系城镇街道的交通系统,也是游客与居民休闲游憩与生产生活的场地。本文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综合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对顺德北滘镇林头社区中以林头上涌与林头下涌及其沿岸所构成的滨水空间进行研究,结合环境行为学理论及研究方法,基于人群、环境、行为三大要素对林头社区各河涌段滨水空间进行研究分析。水体是水乡文化的核心,水道环绕的土地因其土壤的肥沃性、交通的便捷性与防御性等优势最先发展为聚落。各类祠堂庙宇、桥梁埠头、植物绿化及各类构筑物体现了滨水空间的文化气息。社区内部自成体系,在外部城市化进程发展过程中保留有一定的独立性。城市化进程所带动的交通与商业发展有效提升外部空间感受。城市化能影响水岸的建筑朝向形态。远离城市街道的古村河岸居民受外部影响较小,其室内外生活统一性程度较高。交通的便利使得村镇的活动中心外移,使得传统古村社区中心瓦解,带动了“城村交接处”的商业繁荣。经过村庄环境提升工程的更新,环境舒适度有所提升。但由于传统优势产业与文化的经营断层与公众影响力的缺乏,并未达到复兴河岸这一目的。由于村镇的城市化发展,诸多居民私建房屋塑造水乡了外部空间。未经规划的房屋建造、多样化风格的房屋样式严重影响了岭南水乡的整体风貌。车辆在滨水道路拥有最大话语权。在人车混行的水岸道路上行车降低了活动人群(尤其是儿童)的安全性。研究发现社区滨水活动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且整体老龄化趋势明显。在沿岸空间个环境要素的分布与服务上,存在空间分布不均的情况。在河涌段之间的联系性与景观整体性上,存在明显的景观断层;对水体景观的利用仍缺乏参与性与实用性。场地的“现代化的”硬质程度越高,水体与人的互动性就越差。岭南水乡传统文化建筑如祠堂、庙宇在年轻人中使用率降低;传统岭南文化与民风民俗的可持续发展还需加强。

蔡宜君[10](2018)在《广州古城水系景观营建研究》文中指出人居环境下的聚落理景是中国传统理景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传统城市作为中国传统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城市景观格局的营建特色也是理景艺术的范畴。近年来对传统城市的研究多局限于空间形态的探讨,对城市景观风貌的营建技艺有所忽视。在快速城市化建设的背景下,城市地域文化的缺失和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传统城市整体景观特色逐渐淡化,陷入“千城一面”的困局。岭南水乡极负盛名,作为其中心的广州城,其自然地理环境得天独厚,自建城始便与城市水系紧密联系,是山水城市的代表。广州古城曾两度辟为国都,其余历史时期都是中国传统的州府城市,也是港口都会城市。因此,广州古城是自然、文化、经济因素下和谐发展的典型传统城市。对广州古城城市水系景观的研究,有助于挖掘和梳理广州古城水系景观与城市水系的构成分布和互动关系,揭示广州古城水系景观的地域性营建特色,为整体性的传统城市景观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具体岭南水乡城市的地方特色传承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水系既是广州古城生态环境的基础,历史文化的脉络,也是商贸发展的动力,更是广州古城水系景观的组成和联系。因此论文以广州古城城市水系为线索,从大量文献资料中梳理出广州古城的城市水系构成和水系景观的演变历程和分布情况,对比研究城市水环境在各个历史阶段对水系景观营建的影响;对广州古城主要的具体水系景观空间的营建作出分析研究,对其具体的水系组织关系和景观理水特色进行总结;着重分析广州古城水系景观整体意象的构成特征和营建特色,并以此提出对岭南水乡城市地方特色传承的可借鉴之处,也为广州古城及其它岭南传统水乡城市的整体景观风貌更新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具有地域性特色的依据。

二、榕树·河涌·镬耳墙——略谈岭南水乡的景观特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榕树·河涌·镬耳墙——略谈岭南水乡的景观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1)广州番禺大岭村审美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选题背景
        1.2.1 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1.2.2 对于传统村镇保护的高度关注
        1.2.3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视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传统村落文化研究总览
        1.3.2 岭南水乡传统村落研究概况
        1.3.3 传统村落审美文化研究现状
        1.3.4 广州番禺大岭村研究现状
        1.3.5 研究评析
    1.4 研究意义
        1.4.1 学理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对象与内容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目标与方法
        1.6.1 研究目标
        1.6.2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大岭村的历史与现状概况
    2.1 大岭村的自然地理环境
        2.1.1 地理环境
        2.1.2 气候环境
        2.1.3 景观环境
    2.2 大岭村的社会历史背景
        2.2.1 姓氏渊源
        2.2.2 宗族演变
        2.2.3 历史沿革
        2.2.4 红色文化
        2.2.5 经济发展
    2.3 大岭村民俗风情
        2.3.1 耕读并重
        2.3.2 宗族观念
        2.3.3 多元民间信仰
        2.3.4 水乡节庆活动
    2.4 大岭村格局特色
        2.4.1 风水形势
        2.4.2 村落布局
        2.4.3 景观格局
        2.4.4 风貌状况
    2.5 大岭村形象特色和区域发展定位
        2.5.1 “岭南水乡”
        2.5.2 “岭南书香”
        2.5.3 区域发展定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岭村的地域技术特征
    3.1 环境格局分析
        3.1.1 村落选址形势
        3.1.2 “山环水聚”格局
        3.1.3 村落理水分析
    3.2 村落布局分析
        3.2.1 村落布局形态
        3.2.2 村内街巷体系
        3.2.3 景观格局特色
        3.2.4 微气候的改善
    3.3 建筑特征分析
        3.3.1 建筑基本特征
        3.3.2 适应岭南气候的建筑特征
        3.3.3 主要建筑类型
    3.4 地方材料运用
        3.4.1 蚝壳
        3.4.2 红砂岩
        3.4.3 青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岭村的社会时代精神
    4.1 祭祀空间特征与家国情怀
        4.1.1 祠堂建筑与空间秩序
        4.1.2 祠堂建筑与社会礼制
        4.1.3 纪念建筑与团结统一精神
        4.1.4 建筑楹联题词与家国精神
    4.2 文化空间特征与文化风俗
        4.2.1 文化空间特征
        4.2.2 庙宇建筑与民间信仰
        4.2.3 水乡文化习俗
    4.3 景观空间特征与耕读精神
        4.3.1 点状景观空间特征
        4.3.2 线状景观空间特征
        4.3.3 面状景观空间特征
        4.3.4 田园山水与耕读精神
    4.4 商业空间特征与农商文化
        4.4.1 商业空间特征
        4.4.2 岭南水乡商贸特色
        4.4.3 农商一体的商贸特征
    4.5 生活空间特征与市井文化
        4.5.1 生活空间特征
        4.5.2 空间类型与空间行为
        4.5.3 市井文化与世俗精神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岭村的人文艺术品格
    5.1 天人合一,崇尚自然
        5.1.1 因地制宜,因物施巧
        5.1.2 天人合一,人杰地灵
        5.1.3 和合圆融的审美理想
    5.2 包容开放,务实创新特征
        5.2.1 包容并蓄特征
        5.2.2 独立自由精神
        5.2.3 开放创新特征
        5.2.4 重商务实精神
    5.3 大岭村建筑装饰艺术的人文精神
        5.3.1 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5.3.2 精巧实用的审美情趣
        5.3.3 朴实灵活的审美趣味
        5.3.4 世俗享乐的审美追求
    5.4 大岭村审美意境研究
        5.4.1 村落审美意境的营造
        5.4.2 审美心理与建筑空间表征
        5.4.3 村落审美活动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价值和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答辩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书

(2)珠江三角洲广府传统水乡聚落的景观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珠江三角洲广府传统水乡聚落的山水景观意象
    2.1 聚落山水景观意象要素
        2.1.1 山石
        2.1.2 植被
        2.1.3 水系
    2.2 聚落山水景观意象结构
        2.2.1 背山面水,以水为核
        2.2.2 山环水聚,以水为脉
        2.2.3 依山傍水,以水为网
    2.3 聚落山水景观意象特征
        2.3.1 “三台献瑞,九曲凝庥”的松塘村山水景观意象特征
        2.3.2 “长桥烟锁,水口斜阳”的烟桥村山水景观意象特征
        2.3.3 “蛎江涌头,半月古村”的大岭村山水景观意象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珠江三角洲广府传统水乡聚落的农业景观意象
    3.1 聚落农业景观意象要素
        3.1.1 季相时景
        3.1.2 基塘果林
        3.1.3 水利工程
        3.1.4 农贸水运
        3.1.5 农耕活动
    3.2 聚落农业景观意象结构
        3.2.1 基塘农业意象结构
        3.2.2 堤围水道意象结构
        3.2.3 农桑墟市意象结构
    3.3 聚落农业景观意象特征
        3.3.1 果林遍植,花果飘香
        3.3.2 基塘广布,水道纵横
        3.3.3 农贸繁盛,农商一体
        3.3.4 诗意栖居,诗画桑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珠江三角洲广府传统水乡聚落的人文景观意象
    4.1 聚落人文景观意象要素
        4.1.1 点景建筑
        4.1.2 景观构筑
        4.1.3 建筑装饰
    4.2 聚落人文景观意象结构
        4.2.1 聚落宗族意象结构
        4.2.2 聚落信仰意象结构
        4.2.3 聚落诗书意象结构
    4.3 聚落人文景观意象特征
        4.3.1 聚落宗族意象特征
        4.3.2 聚落信仰意象特征
        4.3.3 聚落诗书意象特征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岭南水乡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特色与保护策略研究 ——以佛山市杏坛镇昌教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时代我国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保护上升到国家战略
        1.1.2 快速城镇化地区传统村落文化生态要素的保护挑战
        1.1.3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为传统村落文化生态要素保护带来契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区域与实证案例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传统村落概念解析
        2.1.2 传统村落与历史文化名村、古村落等的关系
        2.1.3 村落空间形态概念解析
    2.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2.1 传统村落文化生态学研究进展
        2.2.2 快速城市化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进展
        2.2.3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相关研究
        2.2.4 基于Citespace的岭南水乡相关研究态势分析
    2.3 研究述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岭南水乡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特色与保护挑战
    3.1 岭南水乡传统村落的分布特征
        3.1.1 岭南水乡概念介绍
        3.1.2 岭南水乡传统村落的分布特征
    3.2 岭南水乡传统村落的形成与形态类型
        3.2.1 岭南水乡传统村落聚落的形成
        3.2.2 岭南水乡村落的形态类型
    3.3 岭南水乡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特色与价值
        3.3.1 自然生态系统特色与价值
        3.3.2 人工建造系统特色与价值
        3.3.3 民俗文化系统特色与价值
    3.4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岭南水乡传统村落的保护挑战
        3.4.1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岭南水乡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挑战
        3.4.2 不同类型岭南水乡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挑战分析
        3.4.3 岭南水乡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佛山市杏坛镇昌教村文化生态特色与价值
    4.1 昌教村概况与历史沿革
        4.1.1 昌教村区位地理环境
        4.1.2 昌教村社会经济概况
        4.1.3 昌教水乡聚落的形成与历史沿革
    4.2 昌教村文化生态要素与空间构成
        4.2.1 自然生态系统
        4.2.2 人工建造系统
        4.2.3 民俗文化系统
    4.3 昌教村文化生态空间特色与价值
        4.3.1 自然生态系统的空间特色与价值
        4.3.2 人工建造系统的空间特色与价值
        4.3.3 民俗文化系统的空间特色与价值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昌教村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空间演变
    5.1 昌教村土地利用与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5.1.1 昌教村土地利用现状
        5.1.2 昌教村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5.2 昌教村域空间演变与景观破碎度
        5.2.1 景观格局空间演变研究方法与指标选择
        5.2.2 用地类型变迁分析:日趋衰弱的传统水乡风貌
        5.2.3 指数演变分析:乡村景观复杂化程度与破碎化日益严重
        5.2.4 村域空间演变的动力因子分析
    5.3 昌教传统聚落区空间演变与景观破碎度
        5.3.1 用地类型变迁:逐渐凋零的传统聚落风貌
        5.3.2 建筑高度变迁:趋于密集压抑的空间感受
        5.3.3 指数演变分析:传统村居逐步失去优势景观地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昌教村文化生态保护评价与保护问题
    6.1 昌教村文化生态保护评价
        6.1.1 自然生态系统保护评价
        6.1.2 人工建造系统保护评价
        6.1.3 民俗文化系统保护评价
    6.2 昌教村文化生态保护问题
        6.2.1 自然生态系统保护问题
        6.2.2 人工建造系统保护问题
        6.2.3 民俗文化系统保护问题
    6.3 昌教村文化生态空间演变驱动因素
        6.3.1 区位因素
        6.3.2 经济因素
        6.3.3 社会因素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昌教村文化生态保护思路与策略
    7.1 相关规划检讨与反思
        7.1.1 《佛山市顺德区总体规划(2009-2020)》
        7.1.2 《顺德区杏坛镇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
        7.1.3 《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昌教村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规划(2006-2020)》
        7.1.4 岭南水乡“桑基鱼塘”恢复性保护案例:佛山市南海区“渔耕粤韵文化产业园”的规划与反思
    7.2 昌教村文化生态保护思路与重点
        7.2.1 岭南水乡传统村落可能的保护利用途径:在乡村文化生态体系重构中创造土地利用增值空间
        7.2.2 聚落空间与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保护思路
        7.2.3 重视更新建设中的水乡文化传承
        7.2.4 重视保护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品质
    7.3 昌教村文化生态保护策略
        7.3.1 打造多元产业融合的岭南水乡保护发展示范区
        7.3.2 推行聚落环境一体化的保护策略
        7.3.3 完善水乡聚落的更新建设管理机制
        7.3.4 完善生态环境品质治理制度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的主要结论
    研究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昌教村访谈名单
附录2 :昌教村大事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广州河南岛传统水乡聚落空间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岭南水乡聚落研究深化的要求
        1.1.2 聚落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要求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综述
        1.4.1 岭南水乡聚落历史空间形态研究
        1.4.2 岭南水乡聚落传统空间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
        1.4.3 人文社科学域对岭南水乡聚落的研究
    1.5 研究创新点和关键点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研究关键点
    1.6 研究方法和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河南岛传统水乡聚落的选址与聚落群形态
    2.1 聚落的形成环境
        2.1.1 河南岛建制沿革
        2.1.2 河南岛开发建设时序
        2.1.3 河南岛产业形态
    2.2 聚落选址特点
        2.2.1 地形地貌选址特点
        2.2.2 水文选址特点
    2.3 聚落群形态与聚落规模
        2.3.1 聚落群形态
        2.3.2 聚居地规模
        2.3.3 聚居地间的连接模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南岛传统水乡聚落的内部空间形态
    3.1 用地组成和景观结构
        3.1.1 丘陵型水乡聚落
        3.1.2 平原型水乡聚落
    3.2 农业景观肌理
        3.2.1 围田肌理
        3.2.2 基塘肌理
    3.3 聚居地的形态类型
        3.3.1 块型水乡聚落
        3.3.2 网型水乡聚落
        3.3.3 线型水乡聚落
    3.4 聚居地的街巷肌理
        3.4.1 主街
        3.4.2 里街
        3.4.3 巷道
    3.5 聚居地的公共空间节点
        3.5.1 以祠堂为核心的公共空间节点
        3.5.2 以庙宇为核心的公共空间节点
        3.5.3 以码头为核心的公共空间节点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南岛传统水乡聚落的建筑与公共设施
    4.1 聚落建筑
        4.1.1 民居建筑
        4.1.2 祠堂建筑
        4.1.3 庙宇建筑
        4.1.4 书院建筑
    4.2 聚落公共设施
        4.2.1 码头
        4.2.2 水埠
        4.2.3 桥梁
        4.2.4 水井
        4.2.5 坊表门楼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传统水乡聚落空间的形成机制与保护建议
    5.1 传统水乡聚落的空间形成机制
        5.1.1 聚落选址与防灾防患、业态选择之间的关系
        5.1.2 聚居地结构与宗族组织、水神信仰之间的关系
        5.1.3 建筑形态与地域气候、民系文化之间的关系
        5.1.4 传统水乡聚落的价值
    5.2 水乡聚落的当下困境与发展机遇
        5.2.1 生态污染与恢复导致聚落群基址环境变迁
        5.2.2 工业化与城镇化迫使用地结构重整
        5.2.3 本外二元人口融合带动聚居地扩张
        5.2.4 近现代文化对传统公共建筑的冲击
    5.3 水乡聚落特色空间的保护建议
        5.3.1 重整水系及周边用地,维持生态平衡
        5.3.2 保留水街水巷,重现水乡风貌
        5.3.3 修缮传统建筑,延续传统文脉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1929年河南岛水乡聚落聚居地规模统计
    附录二 :1966年河南岛水乡聚落聚居地规模统计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闽西南山区传统村落水系景观地域特征研究 ——以南靖土楼世遗村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缘起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对象
        1.3.1 核心概念界定
        1.3.2 研究对象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地域特征相关研究
        1.4.2 传统村落水系景观相关研究
        1.4.3 闽西南山区传统村落相关研究
        1.4.4 研究综述总结
    1.5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5.3 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创新性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闽西南传统村落水系景观地域自然与人文景观背景研究
    2.1 闽西南自然条件特征
        2.1.1 区位及气候特征
        2.1.2 地形及水文特征
        2.1.3 动植物资源种类
    2.2 闽西南人文环境特征
        2.2.1 开发建制沿革
        2.2.2 经济发展历史
        2.2.3 闽客文化交融
        2.2.4 文化遗产众多
    2.3 南靖土楼世遗村落概况
        2.3.1 石桥村
        2.3.2 河坑村
        2.3.3 塔下村
        2.3.4 南欧村
        2.3.5 梅林村
        2.3.6 云水谣(璞山、官洋、坎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靖土楼传统村落对闽西南水系的适应机制研究
    3.1 闽西南水系特征
        3.1.1 水系结构特征
        3.1.2 水情特征
        3.1.3 景观感受特征
    3.2 南靖土楼传统村落对水系的适应机制分析
        3.2.1 村落选址与山水环境
        3.2.2 总体布局与溪流形态
        3.2.3 村落水系与理水用水
        3.2.4 传统活动与滨水空间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闽西南传统村落水系景观要素地域特征提取——以河坑村为例
    4.1 河坑村水系景观格局及其对村落空间构成的影响
        4.1.1 水系景观格局分析
        4.1.2 依托水系的聚落形态分析
        4.1.3 传统理水手法分析
    4.2 河坑村水系景观构成要素地域特征提取
        4.2.1 溪流形态
        4.2.2 滨水植被
        4.2.3 驳岸形态
        4.2.4 滨水构筑
        4.2.5 滨水动态人文景观
    4.3 典型水系景观节点分析
        4.3.1 水口
        4.3.2 “添丁坟”
        4.3.3 “三叠瀑”
        4.3.4 “双瀑布”
    4.4 南靖其它土楼传统村落水系景观典型构成要素特征分析
        4.4.1 石桥村临溪外向型土楼及成因分析
        4.4.2 塔下村多种尺度的滨水院落分析
        4.4.3 南欧村特色滨水建筑的空间分析
        4.4.4 云水谣溪边大榕树群独特性分析
        4.4.5 不同族源村落水口桥差异比较分析
        4.4.6 本节小结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闽西南传统村落水系景观地域特征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
    5.1 水系景观地域特征保护与发展基本思路
        5.1.1 现状问题与挑战
        5.1.2 相关案例学习及启示
        5.1.3 基本思路:保护发展地域特征共性与个性
    5.2 水系景观地域特征“宏观-中观-微观”层级式保护体系
        5.2.1 构建基本策略框架,衔接宏观-中观-微观策略
        5.2.2 宏观层面基本策略:加强保护与管理
        5.2.3 中观层面基本策略:维护村落格局,传承理水智慧
        5.2.4 微观层面基本策略:保护特色要素,鼓励村民参与
    5.3 微观尺度水系景观要素地域特征保护与发展指引
        5.3.1 保护溪流形态特征,恢复水生态
        5.3.2 保护特色滨水植被,丰富水岸植被带
        5.3.3 延续传统驳岸形式,进行生态化改造
        5.3.4 建立滨水构筑指引,统一协调景观风貌
        5.3.5 优化滨水活动空间,提升场地活力
        5.3.6 尊重村落水景核心要素,强化个性特征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 研究总结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书

(6)佛山市金沙岛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国内外湿地公园研究概况
        1.5.1 国外研究概述
        1.5.2 国内研究概述
    1.6 相关概念及理论
        1.6.1 相关概念
        1.6.2 相关理论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优秀案例分析
    2.1 香港湿地公园
    2.2 伦敦湿地公园
    2.3 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
第三章 佛山市金沙岛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特色分析
    3.1 佛山市金沙岛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要素分析
        3.1.1 生物景观
        3.1.2 人文景观
        3.1.3 地貌景观
        3.1.4 水体景观
        3.1.5 建筑景观
    3.2 佛山市金沙岛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特色营造原则与方法
        3.2.1 特色营造原则
        3.2.2 特色营造方法
第四章 佛山市金沙岛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研究
    4.1 项目概况
        4.1.1 区位概况
        4.1.2 自然条件
        4.1.3 场地解读
    4.2 上位规划
    4.3 设计理念与定位
    4.4 总体设计方案
        4.4.1 方案整体构思
        4.4.2 景观结构设计
        4.4.3 景观节点设计
        4.4.4 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4.5 专项设计
        4.5.1 植物设计
        4.5.2 导视系统设计
        4.5.3 公共设施设计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珠江三角洲传统水乡聚落景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聚落景观建筑学整体性研究
        1.2.2 聚落景观特征性专题研究
    1.3 研究目标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范畴
        1.4.1 空间范畴
        1.4.2 时间界定
        1.4.3 研究对象
    1.5 关键概念解读
        1.5.1 景观特征的概念
        1.5.2 景观特征研究的相关理论
        1.5.3 传统聚落景观特征构成
        1.5.4 传统聚落景观层级结构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珠江三角洲传统水乡聚落景观之自然特色
    2.1 珠江三角洲传统水乡聚落自然环境概况
        2.1.1 气候与植被景观
        2.1.2 地形与地貌景观
        2.1.3 水系与水文景观
    2.2 珠江三角洲的传统水乡聚落的自然景观发育成因
        2.2.1 自然式演进动因
        2.2.2 水陆交织的区位
        2.2.3 地域文化的多元交融
    2.3 珠江三角洲自然地理条件影响下的水乡聚落格局
        2.3.1 自然风貌对环境的建构
        2.3.2 农耕差异对地貌的塑造
        2.3.3 适应生存对聚落的趋形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珠江三角洲传统水乡聚落景观之农业特点
    3.1 珠江三角洲传统水乡聚落农业景观的形成
        3.1.1 先秦时期的早期环境与农耕景观的开拓
        3.1.2 隋唐至宋元的治水与围垦农业景观的形成
        3.1.3 宋元两代的防洪与堤围农业景观的发展
        3.1.4 明清两朝的水利与基塘农业景观的成熟
    3.2 珠江三角洲传统水乡聚落农业景观的类型
        3.2.1 传统农耕经济景观
        3.2.2 农贾一体经济景观
        3.2.3 因势利导基塘经济景观
    3.3 珠江三角洲传统农业生产特色
        3.3.1 与水争地的围垦方式与耕地拓殖需求
        3.3.2 水田利用的基塘生态农业与地缘经济机制
        3.3.3 抵御水患的堤围水利工程的兴修
        3.3.4 水利机制下中水利共同体的共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珠江三角洲传统水乡聚落景观之形态特征
    4.1 营建:传统水乡聚落景观整体格局
        4.1.1 亲水舟居的适应抉择
        4.1.2 趋避水患的营居方略
        4.1.3 顺应水势的范式选择
    4.2 结构:传统水乡聚落街巷景观
        4.2.1 顺应水系的街巷体系结构
        4.2.2 依水而生的街巷空间形态
        4.2.3 联水接巷的街巷组织秩序
    4.3 规制:传统水乡聚落建筑景观
        4.3.1 宗法思想下的礼制建筑
        4.3.2 宗族规约下的民居建筑
        4.3.3 地适制约下的建筑装饰
    4.4 整合:传统聚落公共空间景观
        4.4.1 以水为核共聚活动空间
        4.4.2 以水为脉街河交往空间
        4.4.3 以水为网水网交通空间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珠江三角洲传统水乡聚落景观之人文特质
    5.1 风水术数下的环境观
        5.1.1 风水地脉与择址而居
        5.1.2 风水符号与环境保护
    5.2 宗法规约下的秩序观
        5.2.1 宗族权力影响下的聚落分布
        5.2.2 宗族力量制约下的聚落布局
    5.3 信仰文化影响下的价值观
        5.3.1 神灵崇拜利导下的趋吉避害
        5.3.2 民俗文化创造下的表征符号
    5.4 景观集称文化下的审美观
        5.4.1 景观营建下的聚落整体思维
        5.4.2 诗意栖居导向下的审美理想
    5.5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研究结论
    研究创新点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附件

(8)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传统村落遗产价值凸显
        1.1.2 传统村落迅速消失
        1.1.3 大数据拓展与深化传统村落研究
    1.2 研究范围
    1.3 文献综述
        1.3.1 我国传统村落相关研究概况
        1.3.2 广东及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相关研究
        1.3.3 国外传统村落相关研究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意义
    1.5 研究目标
    1.6 关键问题与研究框架
        1.6.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分类及其数据库构建
    2.1 空间模式视角的传统村落研究
        2.1.1 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的要素体系
        2.1.2 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的逻辑构成
    2.2 基于空间模式体系的广府地区传统村落分类
        2.2.1 民系与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的关系
        2.2.2 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的分类
    2.3 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数据库构建
        2.3.1 传统村落研究中的数据思维
        2.3.2 广府地区传统村落数据库的构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府文化主导型传统村落的空间模式
    3.1 空间模式一:广府文化主导型传统村落
        3.1.1 山水环境:背山面水,水塘环绕
        3.1.2 村落肌理:巷深坪阔,曲直井然
        3.1.3 居祠结构:宗祠引领,民居遵从
        3.1.4 建筑特征:三间两廊,独立私密
        3.1.5 环境要素:阡陌纵横,鱼塘广布
    3.2 亚型
        3.2.1 亚型A:梳式
        3.2.2 亚型B:水网切割式
        3.2.3 亚型C:台地环绕式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客家文化主导型传统村落
    4.1 空间模式二:客家文化主导型传统村落
        4.1.1 山水环境:山重水复,谷地营生
        4.1.2 村落肌理:筑围防御,顺山延伸
        4.1.3 居祠结构:居祠一体,聚族而居
        4.1.4 建筑特征:家族合居,体量庞大
        4.1.5 环境要素:谷地耕作,梯田层叠
    4.2 亚型
        4.2.1 亚型A:方正包围式
        4.2.2 亚型B:围垅包围式
        4.2.3 亚型C:堂横屋式
        4.2.4 亚型D:排列包围式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客交融型传统村落
    5.1 空间模式三:广客交融型传统村落
        5.1.1 山水环境:山间盆地,丘陵边缘
        5.1.2 村落肌理:外围封闭,内部井然
        5.1.3 居祠结构:祠宅离合,各不相同
        5.1.4 建筑特征:兼容广客,防御围合
        5.1.5 环境要素:盆地稻作,山田掩映
    5.2 亚型
        5.2.1 亚型A:有围梳式
        5.2.2 亚型B:有围排列式
        5.2.3 亚型C:中心明显混合式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沙田型传统村落
    6.1 空间模式四:沙田型传统村落
        6.1.1 山水环境:海陆交接,水道纵横
        6.1.2 村落肌理:顺水而居,堤坝建房
        6.1.3 居祠结构:无宗祠,人口组成复杂
        6.1.4 建筑特征:疍艇流徙,茅寮栖身
        6.1.5 环境要素:农田广袤,稻作发达
    6.2 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总类
        6.2.1 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类型总表
        6.2.2 基于空间模式体系的广府地区传统村落图式分类总表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分布特征及规律
    7.1 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类型的分布特征
        7.1.1 模式一:广府文化主导型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
        7.1.2 模式二:客家文化主导型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
        7.1.3 模式三:广客交融型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
        7.1.4 模式四:沙田型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
    7.2 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的分布规律
        7.2.1 大类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的分布规律
        7.2.2 亚类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的分布规律
        7.2.3 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文化区划图
    7.3 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与建筑类型的重合关系
        7.3.1 传统村落建筑类型的分布特征
        7.3.2 传统村落建筑类型的分布规律
        7.3.3 传统村落空间模式与各类建筑的空间重合程度
        7.3.4 传统村落空间模式中的“同构异形”现象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的生成机制
    8.1 自然环境与村落空间模式的生成
        8.1.1 气候特征与村落空间模式
        8.1.2 地理特征与村落空间模式
        8.1.3 土地资源与村落空间模式
    8.2 社会环境与村落空间模式的生成
        8.2.1 聚族而居的村落空间模式
        8.2.2 经济基础与村落组构模式
        8.2.3 社会动荡与村落的防御
        8.2.4 社会政策与村落空间模式的演变
    8.3 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的文化演进
        8.3.1 广府传统村落文化的演化、变化与异化
        8.3.2 文化传播与村落空间模式的固化和同化
    8.4 广客交融:广府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的特殊样本
        8.4.1 广客交融的区域及其形成过程
        8.4.2 广客交融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类型
        8.4.3 广客交融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演化过程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和展望
    9.1 结论
        9.1.1 广府传统村落的空间模式剖析及其内在规律的揭示
        9.1.2 广府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类型的地理分布
        9.1.3 广府传统村落空间模式形成的影响因素
    9.2 创新点
        9.2.1 研究方法的创新
        9.2.2 构建了广府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的要素体系
        9.2.3 研究了文化交界地带传统村落的空间模式特征
    9.3 本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9)城市化进程中珠三角社区滨水空间特色与环境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论文思路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文章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论文中的基本概念界定
    2.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2.2.1 关于“城市化进程”的研究综述
        2.2.2 关于“滨水空间”的研究综述
        2.2.3 关于“岭南水乡”的研究综述
        2.2.4 关于“环境行为学”的研究综述
    2.3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进展小结
3 北滘镇林头社区滨水空间特色浅析
    3.1 林头社区概况
        3.1.1 自然环境概况
        3.1.2 社会经济概况
        3.1.3 历史沿革
    3.2 林头社区滨水空间特色
        3.2.1 祠堂
        3.2.2 民居
        3.2.3 灵庙灵碑
        3.2.4 桥梁水岸
        3.2.5 牌坊
        3.2.6 巷门
        3.2.7 植物环境
    3.3 林头社区滨水空间研究
        3.3.1 林头社区城镇空间发展
        3.3.2 规划中的社区土地利用规划
        3.3.3 自成体系的社区空间功能划分
        3.3.4 社区滨水空间分类与 D/H 分析
        3.3.5 社区建筑朝向与河流的形态关系
        3.3.6 滨水空间分类
    3.4 本章小结
4 林头社区滨水空间环境与行为研究
    4.1 林头社区滨水空间调研概况
        4.1.1 调查时间与地点
        4.1.2 调查对象
        4.1.3 调查内容
    4.2 滨水活动人群行为调研
        4.2.1 林桂段调研
        4.2.2 桂潭段调研
        4.2.3 拓大段调研
        4.2.4 大潭段调研
        4.2.5 滨水活动人群调研小结
    4.3 滨水环境调研
        4.3.1 滨水环境调研概况
        4.3.2 道路环境调研
        4.3.3 桥梁环境调研
        4.3.4 滨水绿化调研
        4.3.5 河道水质调研
        4.3.6 夜晚灯光调研
        4.3.7 休憩座椅调研
        4.3.8 文化氛围调研
        4.3.9 治安环境调研
        4.3.10 滨水环境调研小结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
    5.1 社区滨水空间与环境行为研究的阶段性结论
        5.1.1 环绕型河道的“握裹力”曾促进了水乡文化与经济的繁荣
        5.1.2 城市化对社区内滨水空间产生了显着的影响
        5.1.3 传统工艺未能与现代技术是村镇经济衰落的原因
        5.1.4 多样化的自建房屋与同质化的公共空间影响了水乡社区的整体风貌
        5.1.5 河道两岸的大规模硬质化降低了人与水的接触
    5.2 相关建议
        5.2.1 控制水岸道路车行交通,强化人的主体地位,恢复水岸活力
        5.2.2 提升自身经济与文化自信,重振传统产业带动村庄复兴
        5.2.3 以绿化改善各类建筑外立面,推广多样绿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5.2.4 发挥外来人员与当地文化的交融作用,提升附属设施功能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广州古城水系景观营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地域文化的缺失
        1.1.2 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
        1.1.3 传统城市整体性保护的缺位
        1.1.4 广州城市景观现状及发展动向
    1.2 研究对象
        1.2.1 相关概念的释义
        1.2.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城市景观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3.2 广州古城的相关研究
        1.3.3 广州城市水系景观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内容和创新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和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广州古城水系环境基础
    2.1 广州的自然环境溯源
        2.1.1 珠江三角洲的水系环境
        2.1.2 广州古城的自然地理组成
    2.2 广州古城的水系变迁
        2.2.1 汉魏时期:自然水系的压制
        2.2.2 唐宋时期:人工水系的开发
        2.2.3 明清时期:城市水网的完善
        2.2.4 广州古城水系变迁规律
    2.3 广州古城的水系构成
        2.3.1 珠江海湾
        2.3.2 河道溪流
        2.3.3 城壕涌渠
        2.3.4 湖泊湿地
        2.3.5 沙洲基塘
    2.4 广州古城水系总体特征
        2.4.1 古城渠系特征
        2.4.2 市郊水网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古城水系景观分布与演变
    3.1 广州的水文化溯源
    3.2 汉魏时期:广州城水系景观的起源
        3.2.1 番禺城整体水城景观
        3.2.2 主要水系景观
        3.2.3 城市水环境与景观:制约
    3.3 唐宋时期:广州城水系景观的发展
        3.3.1 宋三城整体水城景观
        3.3.2 主要水系景观
        3.3.3 城市水环境与景观:共融
    3.4 明清时期:广州城水系景观的稳定
        3.4.1 明清古城整体水城景观
        3.4.2 主要水系景观
        3.4.3 城市水环境与景观:呼应
    3.5 广州古城水系景观的分布特征
        3.5.1 历史河道的水系景观分布
        3.5.2 珠江沿岸的水系景观分布
        3.5.3 市郊湿地的水系景观分布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古城主要水系景观空间类型
    4.1 傍水成街——商贸水街
        4.1.1 水街源流
        4.1.2 水街走向
        4.1.3 主要水景空间
        4.1.4 水街景观特色
    4.2 逐水成坊——街市水坊
        4.2.1 水坊源流
        4.2.2 水坊肌理
        4.2.3 主要水景空间
        4.2.4 水坊景观特色
    4.3 因水成园——宅邸水园
        4.3.1 水园源流
        4.3.2 水园分布
        4.3.3 主要水景空间
        4.3.4 水园景观特色
    4.4 广州古城水系景观空间的理水特色
        4.4.1 水脉相通
        4.4.2 涉水而筑
        4.4.3 动静相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州古城水系景观整体意象
    5.1 广州古城水系景观整体意象特征
        5.1.1 以水为界
        5.1.2 逐水扩张
        5.1.3 水街肌理
        5.1.4 景观廊道
        5.1.5 水城地标
    5.2 广州古城水系景观营建特色
        5.2.1 自然环境的融合性
        5.2.2 景观元素的多样性
        5.2.3 圈层发展的层次性
    5.3 广州古城水系景观特色传承启示与实践
        5.3.1 广州古城水系景观特色的传承启示
        5.3.2 广州旧城河涌整治工程评价
    5.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榕树·河涌·镬耳墙——略谈岭南水乡的景观特色(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番禺大岭村审美文化研究[D]. 钟昊旻.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珠江三角洲广府传统水乡聚落的景观意象研究[D]. 余文博.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岭南水乡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特色与保护策略研究 ——以佛山市杏坛镇昌教村为例[D]. 谢漪.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广州河南岛传统水乡聚落空间形态研究[D]. 刘畅.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5]闽西南山区传统村落水系景观地域特征研究 ——以南靖土楼世遗村落为例[D]. 李舒丽.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佛山市金沙岛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 张彩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7]珠江三角洲传统水乡聚落景观特征研究[D]. 陈亚利.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8]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研究[D]. 张莎玮.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9]城市化进程中珠三角社区滨水空间特色与环境行为研究[D]. 张琪祥.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10]广州古城水系景观营建研究[D]. 蔡宜君.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榕树、河流、锅耳墙——论岭南水乡的景观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