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人寿保险市场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张芳霞[1](2020)在《湖北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保险需求与供给研究》文中提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处理和理赔是历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事关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及青少年体育活动计划的全面落实。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学校体育保险体系是转移学校体育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何增加湖北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保险有效供给亟待思考。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美国、日本学校体育保险供给与需求进行梳理,得出相关启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湖北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保险发展的现状,分析学校、体育教师、学生家长对于学校体育保险的需求,深入探究学校体育保险存在的困境,探寻湖北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保险新的供给路径。需求研究结果表明:1)高额的投保费用和赔付比例反映出学校体育保险在湖北省义务教育阶段的巨大需求;2)巨大的风险折射出学校体育保险具有较高的投保必要性,应推出相应险种保障体育教师的权益;3)学校、体育教师和学生家长均有较高的投保意愿,其中体育教师的需求和投保意愿最为迫切;4)校方、体育教师和家长均具备一定的支付能力。供给研究结论如下:1)险种和供给方面,目前主要有医疗保险、学生平安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和校方责任险,主要供给主体为42家人身保险公司和人社局;2)供给规模覆盖了大部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险种价格较低,政府在价格方面提供了倾斜和保障,有效扩大了保险的供给;3)学校体育保险政策丰富,涉及面较广,但相应的法律基础不够完善,对学校体育保险的供给造成了一定的影响;4)险种利润低、缺乏体育保险专门人才、法制体系不够健全以及尚未建立完善的协调与监督机制是学校体育保险供给面临的困境。当前湖北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保险供给与需求的关系表现为供不应求,缺乏针对体育教师和体育特长生的保险产品。完善学校体育保险险种体系,建立学校体育保险法制体系是增加湖北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保险有效供给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学校体育保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离不开政府、保险公司、学校和家长的共同推进。
陈新立[2](2020)在《关于保险公司偿二代下风险管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成为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偿一代及偿一代下的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和保险行业监督监管体系已无法适应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要求,也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2016年,风险导向的偿二代正式实施,给我国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带来了深刻影响。本文将介绍和分析中国偿付能力发展的历程,偿二代及其下阶段的完善,偿二代与其它国际偿付能力监管方法的比较,偿二代的影响及保险公司的转型,偿二代下的资本和资本收益优化,着重研究了偿二代下的风险管理和实务,以及偿二代下的偿付能力不足管理。研究发现在偿二代下对保险公司在资产端的风险管理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重点在于管理资产配置、降低资本需求、有效管理利率和市场风险、充分与负债端联动、优化风险调整后的投资收益率;负债端的风险管理则是充分优化利润、资本和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重点着力于优化并调整产品结构,平衡投资能力和风险,提高股东的资本效率;在企业风险管理方面,则应该加强完善风险管理框架和治理结构,全面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以实现更效率的资本利用效率。在偿二代下风险管理已经完全不同于偿一代,其大大提高了在治理架构、风险偏好、风险限额、风险流程、内部控制、自有偿付能力和风险评估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另外偿二代的实施对不同规模保险公司的影响也是非常不一样的,因此需要更加差异化的保险公司经营,包括差异化的行销能力、产品开发能力、资本管理能力、投资能力等,特别是过去处于事后的风险管理,更应走向事前、事中,包括深入到保险公司的战略规划、预算等领域,更具体的是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制度和流程、流动性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等。研究同样发现偿二代的实施不是一个孤立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性的管理,本文也分析了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需要继续完善的地方,以及如何就偿付能力管理与中国的会计准则等有效结合以提高监管效率。
吴章峰[3](2020)在《保险保障基金参与风险处置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快速发展。在保险产业方面,不论是我国的保费收入、保险资产规模亦或是保险密度均有着不同程度的增长与提高。而如今我国保监会与银监会合并,并成立了银保监会,这也体现了我国金融行业监管体制正在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分业经营模式逐步转化为混业经营模式。在此背景下,我国保险行业不仅已进入迅速发展的时代,同时保险行业所面临的风险和压力也在不断提升与变化。因此,在保险公司风险处置过程中被称为“最后一道防线”的保险保障基金的作用就显得不容忽视。而我国于2008年所出台的新《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距今已有12年之久,渐渐无法应对保险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及金融监管模式的改变所带来的风险,且我国实务中的保险保障基金的功能并未完全体现。因此笔者认为保险保障基金的相关制度与体系需要进行调整与修改。本文主要从实践案例出发,对实务中我国保险保障基金是如何参与问题保险公司风险处置的进行研究,并分析存在哪些法律问题。目的就是厘清保险保障基金相关基础制度及定位,分析在新时代背景下保险保障基金应当如何更好地参与到保险公司的风险处置中,并提出适合我国保险行业发展的意见与建议。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主要针对我国保险保障基金的制度进行概述,同时通过对我国保险保障基金参与风险处置的实践案例进行梳理与分析,并从中总结我国实务中做法的不足之处与不合理之处。第二部分主要针对我国保险保障基金的制度现状进行分析,包括首先对保险保障基金的目的与实务中是否存在差异、差异的成因是什么进行分析,其次对我国保险保障基金的法律定位、性质定位与功能定位进行总结分析,接着对保险保障基金介入风险处置的相关问题,主要针对提前介入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是对我国保险保障基金的救助方式进行分析论证。第三部分主要针对域外相关国家(地区)制度中有关保险保障基金的部分进行研究,分为大陆法系国家(地区)与英美法系国家两大类,分别对美国、英国、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的保险保障基金制度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共同点与各自的差异,并为我国建立完善的保险保障基金法律制度提供借鉴。第四部分主要针对在前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保险保障基金的外部法律环境以及内部运行制度两个方面提出制度性法律建议,提出完善我国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机制、重塑保险保障基金的法律定位、细化偿付标准、确立保险保障基金的求偿制度、对保险保障基金公司的运作规范进行调整以及细化风险处置方式等方面提出建议。
米慧莹[4](2020)在《新华人寿保险公司盈利模式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来,我国人寿保险行业产生的变化是向上且明显的,人寿保险行业是金融行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有序、稳健的发展进步能够对国民经济产生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当前我国民众可支配收入的提升与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寿保险的产品与服务正是较多的根据人民大众的需求而设计生产,人寿保险的积极向好态势能够更加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社会稳定也能产生助力。自发性与个人营销为主的盈利模式是我国寿险行业形成最早的盈利模式,在此之后,寿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几家大型寿险企业占据了较多的寿险市场份额,加之市场监管等外部环境的改变,越来越多寿险公司已经意识到需要建立适合自身的盈利模式,去实现利润给企业带来更长久的发展。本文在对盈利模式概念、盈利模式的构成要素以及寿险公司盈利模式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以及对比分析法,以专业经营寿险且发展态势良好的上市公司新华人寿保险公司为研究对象,概述国内以及国外人寿保险行业发展以及盈利模式,介绍了新华保险的相关情况,深入分析新华保险盈利模式五个构成要素,归纳出当前选用的综合性金融服务集团发展盈利模式,选取寿险行业重要的财务指标,将新华保险与我国其他几家经营寿险的上市公司进行横向与纵向的财务分析研究,从盈利模式构成要素出法,得出新华保险目前盈利模式存在利润对象挖掘不充分、利润点和利润来源单一不均衡、利润杠杆方面存在不足、利润屏障中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问题。根据以上问题,提出了关注差异,挖掘潜在利润对象、在现有基础上拓展利润及利润来源、不断完善措施,发挥利润杠杆作用、增加以产品与服务为主的核心竞争力等优化措施,以期实现新华人寿保险公司盈利模式更加优化,给予同行业寿险公司盈利模式一定借鉴的目的。
宁远洋[5](2019)在《文化因素影响人寿保险需求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期全球人寿保险行业的发展非常不均衡,发达国家的市场继续保持着大规模和低增速,新兴市场规模小增长强劲。2017年中国寿险市场增长率超过21%,拉丁美洲的市场陷入停滞,中东地区最大的阿联酋市场增速大幅下降。主流观点认为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经济、人口以及制度因素,但是这些因素并不能充分解释问题。本文重新审视文化因素对人寿保险需求的影响,一方面希望丰富人寿保险需求的研究,另一方面希望可以通过文化的角度解释不同国家人寿保险市场发展中的差异。本文使用面板门限模型对文化与人寿保险需求的关系进行分析,实证中使用了 2007-2016年60个国家的经济、人口和文化数据,验证了文化因素对人寿保险需求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Hofstede文化维度的五个因素在对寿险需求的影响存在门限效应,其中权力距离、长期价值取向以及男性主义与存在正相关,个人主义和不确定性规避对人寿保险需求存在负相关,放纵/约束指数对人寿保险需求影响不显着。研究结果显示收入水平和政府支出两个因素对人寿保险需求的影响显着为正,私人储蓄和公立教育支出水平对人寿保险需求的影响显着为负,城市化水平、预期寿命、老年人口抚养比、商业银行密度、利率和通货膨胀率六个变量对人寿保险需求的影响不显着。本研究认为当国家文化表现为权力距离高、偏向集体主义、更加男性化、不确定性规避程度低以及价值取向偏长期时,有利于人寿保险行业的发展。保险公司在扩展海外市场时,既需要关注该国的经济因素,同时也应重视文化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还证实中国文化非常有利于人寿保险消费,寿险市场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中国经济,潜在动力可能是中国文化。
张洁[6](2019)在《中国分红保险会计研究 ——基于相互公司与股份公司的比较》文中指出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以“风险”为经营对象的保险行业之于社会各界十分重要而又极为特殊和复杂,而分红保险之于保险行业亦是十分重要而又非常特殊;近年来相互公司兴起,又为分红保险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纵观国内外,专门针对分红保险会计处理问题的会计准则凤毛麟角,而研究文献数量亦不多见,基于相互公司与股份公司的比较视角进行的研究更是如此。介于分红保险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以及考虑到我国相互公司的发展趋势,基于相互公司与股份公司的比较进行分红保险会计研究具有现实和理论上的重要意义。总体上,本文遵循从实际出发,理论结合实际的总体逻辑思路进行研究写作。首先,界定分红保险会计的基本概念,明确研究对象及范围;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分红保险运行模式及业绩分享机制的介绍,对分红保险会计理论要点进行分析。接下来,结合对我国目前分红保险会计准则制度的把握以及对2017年分红保险相关公司年报信息的了解,分别从准则制度层面和实务操作层面了解我国分红保险会计现状并分析其中的问题;最终,在梳理并参考分红保险会计国际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关于我国分红保险会计的发展建议,最后进行总结展望。本文研究发现,在准则制度层面,通用目的会计准则总体上未对分红保险基于应有的充分关注,现有的会计规章制度倾向于监管目的而难以满足通用目的会计信息需求,已有准则制度未对“相互公司”给予相应的关注。会计实务层面,会计确认问题一直是分红保险会计的主要特殊领域,未分配的可分配盈余、保单红利以及新设相互公司的“初始运营资金”等会计确认问题则是争议焦点;会计计量的问题主要在计量单元的选取、履约现金流的边界以及边际摊销因素的选取等方面,会计信息披露的数量及质量亦参差不齐。本文认为我国应当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分红保险完善已有通用目的会计准则,针对分红保险会计处理的确认、计量以及信息披露作出进一步统一规范,以此增强分红保险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严敏[7](2019)在《T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个人寿险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同时寻求更多的投资理财渠道,因此对保险的需求不断增强。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保险业的发展,出台多项支持保险业发展的政策文件,表明了保险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位置。目前福建省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保险市场潜力巨大。福建省保险市场的竞争主体数量不断增加,寿险市场竞争不断加剧,要在当中赢得一席之地,营销策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考察、人员访谈和数据分析,对当前T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的营销策略的优化开展分析研究。首先,阐述了T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的业务概况及现有的营销策略。之后,结合营销组合理论及关系营销理论,提炼出了当前营销策略中存在的四个问题,分别是:内勤队伍建设不完善、代理人队伍质量不高、机构发展不均衡、客户服务不到位,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随后,对当前宏观环境及行业竞争环境进行分析,再运用STP理论对企业进行市场细分、选择和定位。最后,结合市场需求和企业自身特点对渠道策略、人员策略、机构发展策略、客户服务策略、有形展示策略五个方面进行重点优化。本文为了保证优化的营销组合策略能顺利实施,提出了相应的组织保障、机制保障、风险管控措施。
郑皓瀚[8](2019)在《我国“互联网+人寿保险”营销模式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大数据等词汇成为当下的经济热点,“互联网+X”模式成为时代的选择,各人寿保险公司、人寿保险中介公司等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新环境的营销之路。在这种大背景下,“互联网+人寿保险”营销模式作为传统人寿保险营销模式的补充应运而生。据统计,截止2017年底,来源于“互联网+人寿保险”营销模式的人寿保险保费收入达1352.79亿元,占人寿保险保费总收入的6.31%。开展“互联网+人寿保险”营销模式的人寿保险公司数量也达到了117家。因此,在这种经济社会大环境下,研究我国“互联网+人寿保险”营销模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互联网+人寿保险”营销模式的兴起和普及对人寿保险行业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人寿保险公司可以利用互联网来优化改进传统人寿保险经营模式,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赢得更多客户。二是创造了新的人寿保险需求,传统人寿保险产品由于自身的某些特点无法满足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对人寿保险的新需求,“互联网+人寿保险”营销模式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一缺口。然而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我国“互联网+人寿保险”营销模式的发展规模还很小,发展程度相对滞后,这跟我国人寿保险行业自身特点、人寿保险行业监管规定、人寿保险公司创新能力有关。本文试图从上述大环境下,基于国内外研究文献的现有成果,在梳理和总结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互联网+人寿保险”营销模式基本概念,描述我国“互联网+人寿保险”营销模式的现状,并结合各类经济金融数据库有关数据,对“互联网+人寿保险”营销模式对我国人寿保险公司业绩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另一方面,通过借鉴“互联网+人寿保险”营销模式相对成熟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为我国“互联网+人寿保险”营销模式更好的发展提出一些对策建议。本文结合国外成功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得出的对策建议有:一是加强IT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首先通过完善互联网营销客户端的各项漏洞,营造良好的基础环境;其次加强安全防范意识的宣传,提高全员对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二是积极创新保险营销人员的管理方式,促进营销人员与“互联网+人寿保险”营销模式更好地融合。三是提高营销品种开发能力,多方位的满足客户需求,以此满足更好地为人寿保险消费者服务。四是加快征信体系建设,实现行业信息共享,实现行业更好地发展。五是加大监管力度,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在积极推进穿透式监管的同时加快修订一些已经过时不再符合现实发展需要的法律法规。
姚大锋[9](2019)在《韩国人身险产品发展演变对中国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韩两国历史文化交流频繁,有很多相近之处。韩国保险业在世界现代保险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早在1999年韩国保险业在全球已名列第七,其保险业的发达程度超越了其国民经济在全球的地位。韩国已经走出了一条符合人身险客观规律、适合新兴经济体、契合东亚民众社会文化的人身险产品发展道路。韩国人身险产品的成功经验值得中国人身险行业进行认真研究借鉴。通过分析韩国人身险产品发展演变的体系脉络、经验及教训等,可以找到在东亚国家人身险产品发展的普适性规律。本文通过分析韩国人身险行业发展的主要阶段与代表产品,理清韩国人身险产品发展升级的历程及产品特点,并寻找产品创新升级与各个历史阶段主要经济和社会特征之间的关系,最终根据韩国人身险行业发展的历程,与中国当前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定位中国人身险行业所处的阶段及产品发展趋势。本文以韩国人身险产品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21世纪初期以后出现的很多新产品,包括终身保险、CI重疾险、医疗补偿型保险、简单核保型保险产品等。在发展演变过程中,韩国人身险产品在保险责任、定价方式、保障范围、销售方式等方面不断创新升级。通过对产品演变的分析,系统性总结分析宏观经济、金融市场、监管政策、社会变迁、市场需求等因素对韩国人身险产品演变产生的影响。本文通过对韩国人身险产品过去的分析和未来的预测,总结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吸取发展中的教训,得出人身险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韩国人身险行业发展的经历,对中国人身险行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时期进行定位,对中国人身险产品创新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作出预测,对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预判,并提出对策。本文对韩国人身险行业进行了宏观分析,重点考察了韩国人身险四个发展阶段。并对韩国人身险行业和美国、日本的异同点进行了比较。本文也从产品角度出发,考察了韩国人身险四个阶段代表性产品的发展经历,总结了韩国人身险行业在保障型产品上的成功经验,分析了终身险、CI重疾险等代表性产品的创新过程及其成功的原因,深入研究了各类产品创新的突破口和创新路径。本文立足于韩国人身险行业已有成就,分析了利率波动、其它金融产品竞争、渠道变迁对行业的挑战,重点考察了韩国代理人、专属和非专属渠道的现状和改进办法,并分析终身险、年金险、医疗险和健康服务保险的发展趋势。本文认为中韩两国的人身险行业在税收政策、证券市场成熟度、市场开放程度、监管成熟度等四个方面有较大的不同。最终反映在产品上,韩国人身险产品类型之丰富远远超越中国,相形之下,中国保障产品功能单一,同质化严重。本文明确提出,中国的人身险行业和产品基本上处于韩国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时期,保障性产品弱于储蓄型产品,渠道和代理人在快速扩张,市场开放尚未大范围开展,税收优惠政策刚刚开始试点,在利差、死差方面存在一些风险隐患,资产负债错配风险很高,监管政策还在逐步完善中,行业标准和定价依据等正在建立和规范。通过这些事实考察和经验总结,本文旗帜鲜明的指出人身险行业从储蓄型产品到保障型产品的发展阶段、从固定利率产品到浮动利率产品的放开脉络,从趸交产品到期交产品的改进措施,从短期产品到长期产品的完善丰富、从单纯保险到保险+服务等的演变方向,强调了“保险姓保”,需要发挥长期稳健风险管理和保障的功能定位。本文提出中国未来人身险产品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税延养老保险产品、终身寿险产品和重疾险产品。综合韩国的经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保险保障需求。本文最后对韩国人身险产品发展演变的主要经验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对中国的六点启示,对中国人身险产品风险防范提出政策建议,即处理好两个关系,恪守三个原则。也就是在宏观层面,应把防范风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处理好防范风险和促进发展的关系;处理好扩大开放与内部制度环境营商环境衔接的关系。在行业层面恪守回归保险本源的原则;结合保障需求进行大力度创新的原则;发挥金融科技领先优势创新保险服务的原则。也对税延保险产品的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李金倩[10](2019)在《人寿保险信托的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寿保险信托是指委托人与信托公司签订以保险金或保险债权为信托财产的信托合同,信托公司根据合同管理运营信托财产,并将收益分配给信托受益人。人寿保险信托在境外一些国家与地区发展已十分成熟,国内的研究随着实务中产品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人寿保险信托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其基本的保障功能,能较好的保障未成年或身心障碍等弱势保险受益人的权益,实现保险理赔金的合理安排。此外,人寿保险信托集中了人寿保险和家族信托的优势,在我国私人理财市场上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在家族财富传承上发挥着重大价值。人寿保险信托本质上是信托,归属《信托法》调整,但因其信托财产较为特殊,涉及到人寿保险相关的法律问题。所以本文在探究其运行时存在的相关法律问题时,主要是从保险与信托两方面的法律关系来进行讨论。通过对市场上人寿保险信托产品的研究发现,我国人寿保险信托存在诸多法律问题,但人寿保险信托的成立生效是人寿保险信托发展面临的主要法律问题,这也是人寿保险信托制度研究的逻辑起点。作为结合了保险与信托的创新型金融商品,人寿保险信托必定涉及保险法律关系与信托法律关系的逻辑衔接,所以在研究时较为复杂。就保险法律关系而言,主要问题是保险合同本身的风险、保险单的现金价值以及保险受益人的指定和变更;信托的法律关系主要集中在什么是人寿保险信托的信托财产,其是否符合《信托法》关于信托财产的要求以及委托人是否有权处分信托财产等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梳理,本文认为在未来规划人寿保险信托发展之前,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概念的逻辑衔接,如确定保单所有人的权属、承认信托财产所有权的双重属性等。只有基本概念的明确,实务中处理才会统一标准。此外,通过对美国、日本和台湾地区的人寿保险信托的介绍,可以了解到人寿保险信托产品的运行模式具有一定的可复制性,但不能照搬硬套,否则会出现法律规定之间的矛盾。所以未来在发展我国人寿保险信托产品时要立足于本国的相关法律制度,才能更好地发挥人寿保险信托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而人寿保险信托作为金融商品,其未来的发展离不开我国金融政策的大环境,所以在借鉴境内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上,还建议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环境,为人寿保险信托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如在金融混业经营的大趋势下,保险公司能否开展人寿保险信托业务值得进一步探讨,而银保监会的成立为使得人寿保险信托能得以有效的监管,但是具体的监管规则以及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都要进一步的细化。
二、日本人寿保险市场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人寿保险市场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湖北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保险需求与供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四节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五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国外学校体育保险供给与需求 |
第一节 国外学校体育保险需求分析 |
第二节 国外学校体育保险政策与法制保障 |
第三节 国外学校体育保险险种供给 |
第三章 湖北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保险需求分析 |
第一节 学校体育保险需求指标分析 |
第二节 学校体育保险投保必要性分析 |
第三节 学校体育保险投保意愿分析 |
第四节 学校体育保险支付能力分析 |
第四章 湖北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保险供给分析 |
第一节 学校体育保险险种及供给主体 |
第二节 学校体育保险规模及市场价格 |
第三节 学校体育保险政策及法律 |
第四节 学校体育保险供给现状及困境 |
第五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建议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件一:湖北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保险访谈提纲(律师) |
附件二:湖北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保险访谈提纲(保险公司) |
附件三:湖北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保险访谈提纲(体育教师) |
附件四:湖北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保险访谈提纲(学校管理者) |
附件五:湖北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保险访谈提纲(学生家长) |
附件六:湖北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保险需求与现状的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件七:湖北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保险需求与现状的调查问卷(家长卷) |
附录八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
(2)关于保险公司偿二代下风险管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三、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一、文献综述 |
二、相关理论 |
第二章 偿二代及风险管理监管体系发展 |
第一节 偿付能力监管的历史和发展 |
第二节 偿二代的介绍 |
一、偿二代体系整体框架 |
二、偿二代下的各项主要监管指标 |
三、偿二代的最新发展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偿二代与国外监管体系的比较 |
第一节 主要市场偿付能力监管概述 |
一、资本制度的总览 |
二、技术规格比较 |
第二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偿二代对公司的影响和最新发展 |
第一节 偿一代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偿二代对行业的影响 |
一、偿二代对寿险产品的影响和预期 |
二、偿二代对渠道发展的影响和预期 |
三、偿二代对财产险和再保险的影响 |
四、偿二代对资产配置的影响和预期 |
五、偿二代下对投资方面的风险管理的影响 |
六、偿二代下对保险公司资产流动性管理 |
第三节 案例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偿二代下的资本和资本收益优化 |
第一节 资本管理框架和方法 |
一、构建全面的资本管理框架 |
二、保险资金优化方法 |
三、偿二代下偿付能力监管如何做到和保险会计准则之间的协同 |
四、偿二代下资本占用最低和收益率目标的结构调整 |
第二节 实证分析 |
一、分位数回归 |
二、实证结果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偿二代下的风险管理 |
第一节 风险管理策略和框架 |
一、风险管理策略和框架 |
二、公司风险偏好及考虑 |
第二节 案例分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偿付能力不足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 |
第一节 偿付能力不足的管理 |
一、自有风险和偿付能力评估(ORSA)最佳实践 |
二、资产负债管理的最佳实践 |
第二节 案例分析 |
第八章 论文总结及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3)保险保障基金参与风险处置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结构 |
六、论文的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保险保障基金参与风险处置概述 |
第一节 保险公司风险处置与保险保障基金法律制度概述 |
一、保险公司风险处置概述 |
二、保险保障基金参与风险处置制度概述 |
第二节 我国保险保障基金参与保险公司风险处置具体案例的法律分析 |
一、安邦集团风险处置案 |
二、新华人寿风险处置案 |
第三节 我国保险保障基金在风险处置实务中的总结 |
一、我国保险保障基金参与风险处置案例概况 |
二、我国保险保障基金参与风险处置案例的作用分析 |
三、我国保险保障基金所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保险保障基金参与风险处置法律制度与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我国保险保障基金法律制度之目的性偏差 |
一、法律规定之设立目的与实践案例存在差异 |
二、差异性的内在成因分析 |
三、保持立法目的与实践目的的一致性 |
第二节 我国保险保障基金法律定位分析 |
一、保险保障基金性质定位 |
二、保险保障基金公司性质定位 |
三、保险保障基金参与风险处置时的功能定位分析 |
第三节 我国保险保障基金介入保险公司风险处置分析 |
一、提前介入 |
二、我国保险保障基金介入条件标准分析 |
第四节 我国保险保障基金法律制度之救助方式分析 |
一、管理救助 |
二、财务救助 |
第三章 域外保险保障基金参与风险处置的考察与借鉴 |
第一节 英美法系 |
一、美国 |
二、英国 |
第二节 大陆法系 |
一、日本 |
二、我国台湾地区 |
第三节 各国与地区保险保障基金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一、各国之间的差异所带来的启示 |
二、各国之间的共性所带来的启示 |
第四章 完善我国保险保障基金参与风险处置的立法建议 |
第一节 关于基金外部制度框架优化的建议 |
一、完善我国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机制 |
二、重塑我国保险保障基金的法律定位 |
三、细化对偿付能力的监管标准 |
第二节 关于基金内部运行制度调整的建议 |
一、对保险保障基金公司相关法律规范的调整建议 |
二、细化保险保障基金参与风险处置的方式 |
三、确立我国保险保障基金的求偿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4)新华人寿保险公司盈利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成果 |
1.2.2 国内研究成果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内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论文创新点 |
2.盈利模式相关理论概述 |
2.1 盈利模式概述 |
2.1.1 盈利模式的概念 |
2.1.2 盈利模式的构成要素 |
2.2 寿险公司盈利模式相关理论 |
2.2.1 寿险公司盈利模式 |
2.2.2 寿险公司盈利模式的理论学派 |
3.寿险行业发展概况及盈利模式分析 |
3.1 境外寿险行业发展概况 |
3.2 国外寿险行业盈利模式分析 |
3.3 国内寿险行业发展概况 |
3.4 国内寿险行业盈利模式分析 |
4.新华保险盈利模式分析 |
4.1 新华保险公司概况 |
4.1.1 新华保险情况简介 |
4.1.2 新华保险涉及业务领域 |
4.2 新华保险盈利模式构成要素分析 |
4.2.1 利润对象 |
4.2.2 利润点 |
4.2.3 利润来源 |
4.2.4 利润杠杆 |
4.2.5 利润屏障 |
4.3 新华保险盈利模式确立 |
4.3.1 新华保险盈利模式框架 |
4.3.2 新华保险采用的盈利模式 |
4.4 新华保险盈利模式的财务分析 |
4.4.1 偿债能力分析 |
4.4.2 营运能力分析 |
4.4.3 盈利能力分析 |
4.4.4 成长能力分析 |
4.4.5 偿付能力分析 |
5.新华保险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
5.1 新华保险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
5.1.1 挖掘利润对象不充分 |
5.1.2 利润点和利润来源单一不均衡 |
5.1.3 .利润杠杆方面存在不足 |
5.1.4 利润屏障中缺乏核心竞争力 |
5.2 新华保险盈利模式的改进建议 |
5.2.1 关注差异,挖掘潜在利润对象 |
5.2.2 在现有基础上拓展利润及利润来源 |
5.2.3 .不断完善措施,发挥利润杠杆作用 |
5.2.4 .增加以产品与服务为主的核心竞争力 |
6.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文化因素影响人寿保险需求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 |
0.2 研究意义 |
0.3 研究内容及基本框架 |
0.4 本文的创新与局限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国内外文献研究成果 |
1.1.1 经济因素 |
1.1.2 人口因素 |
1.1.3 文化因素 |
1.2 文献综述总结 |
第二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2.1 理论分析 |
2.2 研究假设 |
第三章 面板门限模型 |
3.1 模型比较 |
3.2 面板门限模型 |
3.3 门限效应解释 |
第四章 实证研究和结果 |
4.1 数据描述性统计 |
4.2 数据平稳性讨论 |
4.3 门限数量 |
4.4 门限模型回归结果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中国分红保险会计研究 ——基于相互公司与股份公司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创新和不足 |
1.4.1 本文创新 |
1.4.2 本文不足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框架分析 |
2.1 分红保险会计的核算对象及范围 |
2.1.1 分红保险的含义及特征 |
2.1.2 分红保险的分类 |
2.1.3 分红保险的运行模式与业绩分享机制 |
2.1.4 分红保险会计的核算范围 |
2.2 分红保险会计的会计主体 |
2.2.1 相互公司的含义及发展历程 |
2.2.2 相互公司与分红保险 |
2.2.3 相互公司与股份公司的比较 |
2.3 分红保险会计理论框架分析 |
2.3.1 分红保险会计的基本目标 |
2.3.2 分红保险会计的主要信息使用者 |
2.3.3 分红保险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
2.3.4 分红保险会计要素 |
3 分红保险会计研究国际经验 |
3.1 IASB保险会计准则研究概况 |
3.2 IASB分红保险会计研究概况 |
3.2.1 分红特征 |
3.2.2 分红保险的会计确认 |
3.2.3 分红保险的会计计量 |
3.3 美国、日本分红保险会计准则制度概况 |
3.3.1 美国分红保险会计准则制度概况 |
3.3.2 日本分红保险会计准则制度概况 |
3.4 对我国分红保险会计研究的启示 |
3.4.1 关注分红保险与非分红保险的异同 |
3.4.2 关注相互公司与股份公司的异同 |
3.4.3 跨部门协作并关注国际最新研究动态 |
4 关于我国分红保险会计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
4.1 我国分红保险会计准则制度的现状 |
4.1.1 会计准则 |
4.1.2 会计规章制度 |
4.1.3 相互公司相关准则制度 |
4.2 我国分红保险会计处理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4.2.1 样本公司筛选及数据来源 |
4.2.2 我国分红保险会计确认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4.2.3 我国分红保险会计计量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4.2.4 我国分红保险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问题分析 |
4.3 关于我国分红保险会计的建议 |
4.3.1 会计准则制度层面 |
4.3.2 会计实务处理层面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T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个人寿险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案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与范畴 |
一、营销策略 |
二、人寿保险 |
三、人寿保险公司的主要营销策略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营销组合理论 |
二、STP理论 |
三、关系营销理论 |
第二章 T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营销策略现状 |
第一节 T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的业务概述 |
一、业务概况 |
二、组织架构 |
第二节 T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现有的营销策略 |
一、产品策略 |
二、价格策略 |
三、渠道策略 |
四、促销策略 |
五、人员策略 |
六、机构发展策略 |
第三章 T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T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
一、内勤队伍建设不完善 |
二、代理人队伍质量不高 |
三、机构发展不均衡 |
四、客户服务不到位 |
第二节 T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营销策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内勤队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
二、代理人队伍养成体系不完善 |
三、机构缺乏差异化经营 |
四、客户关系不够紧密 |
第四章 T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第一节 宏观环境分析 |
一、社会经济环境 |
二、政策法律环境 |
三、社会人文环境 |
四、技术环境 |
第二节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一、潜在竞争者 |
二、同业竞争者 |
三、替代竞争者 |
四、顾客的议价能力 |
五、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第五章 T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营销策略优化 |
第一节 T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的营销策略定位 |
一、细分寿险市场 |
二、目标市场选择 |
三、市场定位 |
第二节 T寿险福建分公司营销策略优化与实施 |
一、渠道策略 |
二、人员策略 |
三、机构发展策略 |
四、客户服务策略 |
五、有形展示策略 |
第三节 T寿险福建分公司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一、组织保障 |
二、机制保障 |
三、风险管控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我国“互联网+人寿保险”营销模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 |
1.4.2 本文的不足 |
2.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人寿保险相关概念 |
2.1.2 “互联网+人寿保险”营销模式相关概念 |
2.1.3 “互联网+人寿保险”营销模式的特点 |
2.2 相关理论 |
2.2.1 互联网金融相关理论 |
2.2.2 营销相关理论 |
3.我国“互联网+人寿保险”营销模式发展现状及问题 |
3.1 我国“互联网+人寿保险”营销模式发展现状 |
3.1.1 我国人寿保险发展现状 |
3.1.2 我国“互联网+人寿保险”营销模式发展现状 |
3.2 我国“互联网+人寿保险”营销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2.1 信息安全存在隐患 |
3.2.2 整体缺乏规划,管理存在风险 |
3.2.3 营销品种单一,全面推广有较大难度 |
3.2.4 营销面临诚信问题,消费者信任度不高 |
3.2.5 监管力度有待加强,法律法规相对滞后 |
4.我国“互联网+人寿保险”营销模式发展对人寿保险公司的影响分析 |
4.1 “互联网+人寿保险”营销模式发展对人寿保险公司影响的定性分析 |
4.1.1 提高人寿保险公司经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
4.1.2 拓展了人寿保险公司经营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
4.1.3 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促使人寿保险公司竞争力大大提高 |
4.2 “互联网+人寿保险”营销模式发展对人寿保险公司业绩的定量分析 |
4.2.1 数据来源 |
4.2.2 模型的设定 |
4.2.3 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 |
4.2.4 选择面板设定形式 |
4.2.5 实证结果分析 |
5.发达国家“互联网+人寿保险”营销模式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
5.1 发达国家“互联网+人寿保险”营销模式的成功经验 |
5.1.1 美国“互联网+人寿保险”营销模式的经验 |
5.1.2 日本“互联网+人寿保险”营销模式的经验 |
5.1.3 英国“互联网+人寿保险”营销模式的经验 |
5.2 对我国的启示 |
5.2.1 线上平台应与线下服务相结合,以协调发展 |
5.2.2 优化服务质量,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服务 |
5.2.3 进一步深化合作,积极促进人寿保险产品的开发 |
5.2.4 深化消费者信息保护机制 |
6.我国“互联网+人寿保险”营销模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
6.1 加强IT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
6.1.1 完善互联网营销客户端的漏洞 |
6.1.2 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宣传 |
6.2 积极创新保险营销人员管理方式 |
6.2.1 转变营销思路 |
6.2.2 扩展知识体系,增强营销水平 |
6.3 提高营销品种开发能力,多方位的满足客户需求 |
6.3.1 利用大数据对客户需求进行汇总分析 |
6.3.2 积极开发营销品种,全方位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
6.4 加快征信体系建设,实现行业信息共享 |
6.4.1 结合互联网大数据,完善征信系统 |
6.4.2 建设行之有效的行业信息共享体系 |
6.5 加大监管力度,完善相应法律法规 |
6.5.1 积极推进穿透式监管 |
6.5.2 加快修订相关法律法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韩国人身险产品发展演变对中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有现实研究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理论意义 |
三、现实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三节 基础理论 |
一、生命周期理论 |
二、人力资本理论 |
三、保险经济学理论 |
第四节 研究主题围绕发展规律 |
一、提出影响行业发展指标和因素 |
二、分阶段研究行业发展与产品创新 |
三、论文结构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五节 探索人身险研究方法和体系 |
第二章 韩国人身险行业的发展演变 |
第一节 韩国人身险行业整体发展稳健 |
一、规模稳定增长 |
二、产品结构日趋丰富 |
三、渠道结构逐步合理 |
四、开放助力公司发展 |
五、资金运用中证券占比高 |
第二节 行业监管高效严密 |
一、监管政策日趋精细化 |
二、辅助机构助推行业发展 |
第三节 行业发展的四个阶段 |
一、第一阶段:1960 年以前初期阶段 |
二、第二阶段:1960 年-1984 年构建行业基础和近代化时期 |
三、第三阶段:1985 年-2000 年市场开放时期 |
四、第四阶段:2000 年以后创新发展时期 |
五、韩国人身险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
第四节 韩国人身险行业与美国和日本的比较 |
一、韩国与美国人身险的差异性 |
二、韩国与日本人身险相比并不逊色 |
第三章 韩国人身险产品的发展演变 |
第一节 产品专业性较强 |
一、韩国人身险产品具备多项功能 |
二、产品设计和精算方法多次变革 |
三、产品审批制走向备案制 |
四、产品研发享有多项支持 |
第二节 第一阶段(1960 年以前):教育保险为代表 |
一、“牛保险”的失败 |
二、团体保险与利率风险 |
三、教育保险与教育热潮 |
第三节 第二阶段(1960 年-1984 年):短期储蓄保险兴起 |
一、收入增加与短期储蓄产品 |
二、从团体保险到个人保险 |
三、癌症险兴起 |
四、利率下调与退出型保险 |
第四节 第三阶段(1985 年-2000 年):退休年金 |
一、税收优惠与退休年金 |
二、高利率产品与流动性风险 |
第五节 第四阶段(2000 年以后):终身保险和CI重疾险 |
一、保险环境发生变化 |
二、财险的蚕食 |
三、终身险快速发展 |
四、CI重疾险的创新 |
五、医疗补偿型保险与标准化 |
六、老龄化与简单核保型保险 |
第四章 韩国人身险产品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
第一节 产品发展面临众多挑战 |
一、利率波动带来的影响 |
二、来自其他金融产品的竞争 |
三、养老、健康、身故保障的不足 |
四、传统销售渠道受到冲击和销售人员的老化 |
第二节 产品发展方向是服务民众需求 |
一、终身保险及改革 |
二、年金保险与创新 |
三、打造医疗健康生态圈 |
四、健康服务 |
第五章 中国人身险产品发展与韩国的异同 |
第一节 中国人身险经历四大阶段 |
一、第一阶段(1982-1992 年):简单保险产品 |
二、第二阶段(1992-1999 年):高利率产品 |
三、第三阶段(1999-2013 年):理财产品 |
四、第四阶段(2013-2018 年):中短存续期产品 |
五、中国保险行业发展相对滞后 |
第二节 中韩人身险产品发展的异同点 |
一、中韩人身险行业发展因素存在三大共同点 |
二、中韩人身险产品发展有相似经历 |
三、四大因素造成发展差异 |
四、中国人身险产品发展滞后 |
第六章 中国人身险产品发展的方向 |
第一节 从韩国经历看中国人身险产品发展阶段与趋势 |
一、认清人身险产品的发展阶段规律 |
二、定位中国人身险发展阶段和产品重心 |
三、引导未来中国人身险产品发展方向 |
第二节 从韩国经历看中国人身险产品的问题与缺失 |
一、产品结构不合理 |
二、销售渠道发展不平衡 |
三、服务能力存在很大提升空间 |
四、吸取韩国教训,守住风险底线 |
第三节 借鉴韩国经验大力发展税延保险产品 |
一、老龄化社会对税延保险的需求 |
二、税延保险的顶层设计和相关制度 |
三、税延保险试点工作和相关产品 |
四、税延保险对人身险行业的意义 |
第七章 结论 |
第一节 韩国人身险产品发展演变的主要经验 |
一、韩国人身险产品的发展与韩国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
二、韩国人身险产品的发展与韩国民众的保险意识和市场意识相适应 |
三、韩国人身险产品的发展与韩国社会的进步相适应 |
四、韩国人身险产品的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内在要求相适应 |
五、韩国人身险产品的发展与公司内含价值的提升相适应 |
六、韩国人身险产品审核与消费者保护和公司财务稳健相适应 |
第二节 韩国人身险产品发展演变对中国的启示 |
一、学习韩国监管方法与重大政策经验 |
二、吸取韩国金融监管教训 |
三、促进中国人身险产品创新 |
四、提升资金运用能力 |
五、关注消费者保护问题 |
六、坚持对外开放与制度环境建设 |
第三节 关于中国人身险产品风险防范的政策建议 |
一、在宏观中应处理好两个关系 |
二、在行业发展中应恪守三个原则 |
第四节 关于税延保险产品发展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一、英文部分 |
二、韩文部分 |
三、中文部分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10)人寿保险信托的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五、研究范围与论文结构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我国人寿保险信托概述 |
第一节 人寿保险信托的概念辨析 |
第二节 我国人寿保险信托的发展现状 |
一、以终生寿险与信托相结合 |
二、信托受托人只能是信托公司 |
三、产品搭配不够灵活 |
第三节 我国人寿保险信托的运营模式 |
一、1.0模式——“先保险,后信托” |
二、2.0模式——“先信托,后保险” |
第二章 发展人寿保险信托面临的法律问题 |
第一节 人寿保险信托的保险法律问题 |
一、保单现金价值面临分割或强执 |
二、保险合同本身的风险性 |
三、保险受益人的指定与变更 |
第二节 人寿保险信托的信托法律问题 |
一、信托财产确定性之保险受益权 |
二、信托财产确定性之保险金给付请求权 |
三、信托财产确定性之保险理赔金 |
四、信托委托人是否具有处分信托财产的权利 |
五、信托财产的所有权 |
第三章 境内外人寿保险信托比较与启示 |
第一节 美国人寿保险信托 |
一、发展概述 |
二、“信托+保险”模式 |
第二节 台湾地区人寿保险信托 |
一、发展概述 |
二、“保险+信托”模式 |
第三节 日本人寿保险信托 |
一、发展概述 |
二、简化型“保险+信托”模式 |
第四节 评价与启示 |
一、境内外人寿保险信托的评价 |
二、启示——建立不可撤销他益信托模式 |
第四章 完善我国人寿保险信托制度 |
第一节 促进我国金融环境完善 |
一、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可能性 |
二、完善人寿保险信托的监管 |
第二节 完善我国相关法律制度 |
一、确定保单所有人的权属范围 |
二、承认信托财产所有权的“二元结构” |
三、设立不可撤销信托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四、日本人寿保险市场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北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保险需求与供给研究[D]. 张芳霞. 三峡大学, 2020(06)
- [2]关于保险公司偿二代下风险管理的研究[D]. 陈新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0)
- [3]保险保障基金参与风险处置法律问题研究[D]. 吴章峰.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4]新华人寿保险公司盈利模式研究[D]. 米慧莹. 中原工学院, 2020(01)
- [5]文化因素影响人寿保险需求的实证研究[D]. 宁远洋. 厦门大学, 2019(08)
- [6]中国分红保险会计研究 ——基于相互公司与股份公司的比较[D]. 张洁.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9(02)
- [7]T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个人寿险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严敏.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8]我国“互联网+人寿保险”营销模式发展研究[D]. 郑皓瀚. 新疆财经大学, 2019(01)
- [9]韩国人身险产品发展演变对中国的启示[D]. 姚大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9(09)
- [10]人寿保险信托的法律问题研究[D]. 李金倩.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