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做尽职调查

为学生做尽职调查

一、为了学生 恪尽职守(论文文献综述)

杨寒,曹照洁,胡光忠[1](2021)在《工匠精神视域下中职模具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初探》文中研究指明实训课程是帮助中职模具专业学生将工匠精神外化为行、内化于心的重要途径。专业特性决定模具专业有其独特工匠精神内涵,将其融入实训课程教学全过程有着深厚价值意蕴。只有解决好"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这三个课堂教学核心问题:即"结对帮扶"打造工匠之师;"课岗对接"制定实训内容;"榜样引领"完善教学方法;"赛训结合"优化教学过程。深化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在实训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模具专业工匠精神内涵,并学习工匠精神、践行匠人行为、锻造工匠品质、树立工匠理想。

普瑞婷[2](2021)在《西南联大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文中认为西南联大在国难中诞生,在艰难困苦中坚守,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传奇,经过80余年时间和岁月的洗礼,她的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由于她诞生的特殊时代背景以及她的巨大贡献,其所具有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教育意义,更逐渐沉淀为一种重要的精神文化--西南联大精神,研究西南联大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既能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爱国情怀,又能够彰显中华民族的精神,对于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角度,审视西南联大的历史,分析西南联大精神内涵,构建西南联大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关系。第一部分,从历史、文化两方面探究西南联大精神的来源,分析西南联大精神的主要特征,通过具体事件分析挖掘西南联大精神的内涵,通过逐一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的需要和西南联大精神的属性,得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的需要与具有文化认同、情理交融、信仰建设和环境优化属性的西南联大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功能和任务、使命方面互相契合,证明了西南联大精神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第二部分,论述西南联大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形态,而价值形态是价值关系的外化,西南联大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形态呈现出多种表现形式,个体价值形态和社会价值形态,隐性价值形态和显性价值形态,导向价值、育人价值和激励价值等,本文主要从个体价值形态和社会价值形态论述,个体价值形态表现为稳固理想信念,塑造健全人格,厚植爱国情怀,提供经验借鉴;社会价值形态表现为推动社会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助力‘中国梦’,提高教育实效。第三部分,以西南联大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为落脚点。从个体维度和社会维度推动西南联大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个体层面主要通过时代新人培育、思政教师促进、领导干部推动、青年学生身体力行来实现,社会层面主要是通过社会力量的整合,从价值实现的环境、基础、关键、保障方面共同推动。

王蕊[3](2021)在《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2021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指出“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接班人,必须立志做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中内蕴无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要求党的年轻干部必须始终践行并传承下去。青年公职人员是党的年轻干部队伍的主要后备军和人才储备力量,是年轻一代国家行政的主体,是未来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中流砥柱和中坚力量。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年轻干部的道德建设工作,在多次会议和讲话中强调年轻干部要讲政德、立政德、修政德、强政德,青年公职人员道德虽不完全等同于年轻干部政德,但其内涵价值也自然蕴蓄其中。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的道德状况不仅代表着整个职业群体的道德总水平,还对全社会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关乎整个民族的道德进步和文明发展程度,关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因此,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在新时代尤为重要,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工作尤为紧迫。新时代强调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不仅对规范青年公职人员自身行政行为以确保正确履职尽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更是新时代为加强党的各方面建设“铸魂补钙”所必须施行的关键举措。强化青年公职人员的道德有利于在国家行政人员群体中进一步筑牢理想信念之基、补足精神信仰之钙、把稳思想灵魂之舵、秉承民族精神之脉。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应以政治品德建设作为中心和统领,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作为基本准则,深度融合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基本纲要中的总体要求和四个基本着力点,同时注意结合青年公职人员的特质和优势,为促进并形成更高水平的青年公职人员道德而不懈努力探索。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工程的顺利推进以及建设目标的最终达成需要将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与扎实可行的实践探索紧密结合,以尽快在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内外布局中形成强大合力获取最优效果。为此,本文特采取理论研宄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将全文共划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详细论证与分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学界目前关于相关论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行文思路、逻辑架构、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何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等,奠定了本论题的研究基础和起点。第二部分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问题概述。分别对公职人员、青年公职人员、青年公职人员道德三个核心概念进行阐释和界定,同时对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各方要素包括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原则、主要内容等进行具体解析,以此明确本研究的主体和价值。第三部分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理论资源。本章节分别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理论、国外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做法与经验借鉴等四个层面出发,作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理论之基,为后续章节相关结论的得出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第四部分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问题及成因。这一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部分。首先,对目前我国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状加以概述,这部分内容主要突出我国在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方面已经取得的成绩,具体包括:青年公职人员的个人素养多维提升、道德认同显着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卓有成效、先进道德模范层出不穷等几个方面。紧接着,明确指出目前我国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存主要问题在于:理想信念面临挑战、教育培训效果欠佳、制度体系存在缺陷等,并针对现存问题着重从思想观念、制度机制、社会环境三个层面深入系统地分析了可能导致上述现存问题出现的原因。本部分内容的论述为下一篇章部分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优化路径明确了方向。第五部分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优化路径。这是本论文的又一重点部分。本篇章中认为,为了更好的解决和优化上一部分中指出的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存主要问题,首先要把握两个基本前提,即注重顶层设计和抓牢“关键少数”。紧接着重点从深化青年公职人员自身道德修养,以实现“以心修德”;强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培训,以实现“以教强德”;完善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制度设计,以实现“以制固德”;优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环境,以实现“以境养德”等几个具体层面着力展开相关论述。通过编织全面、系统、安全的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网络,形成科学、有效、灵活的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发展模式,加快提升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水平,有效促进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张贺[4](2021)在《教师工作投入的本土化概念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教师越投入于工作,学生的表现就越好,他们对未来的准备也越好。此外,如果教师投入于工作,他们就不太愿意辞职。工作投入的相关研究在西方已经较为丰富,国内学者对于“工作投入”这一西方舶来概念,提出要关注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差异。但目前国内教师工作投入的本土化研究还比较薄弱,已有的本土化研究也没有关注到文化传统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基于本土化的视角,构建了教师工作投入的本土化概念。考虑到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教师在实习阶段(实习师范生阶段)的工作经历对其后期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着重关注了教师的职初阶段(实习师范生阶段)。另外,本研究还关注了师范生入职后的职业发展阶段(在职教师阶段),通过两个阶段的工作投入概念及影响因素的对比,探索促进高校师范人才培养的策略。为了构建本土化的教师工作投入概念,本研究从传统文化和当下的文化环境两方面着手。借助质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传统典籍的文本分析,得到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工作投入概念。同时,通过对18名实习师范生和19名在职教师的深度访谈,探索当前文化环境下教师工作投入概念。通过将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工作投入概念与实习师范生以及在职教师理解的工作投入概念比较分析,建构出教师工作投入的本土化概念。教师工作投入概念包含工作活力、工作道德、工作负责、工作奉献、工作专注五个维度。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工作投入的本土化概念更趋近于传统文化,而与西方的工作投入概念不同。通过深度访谈,本研究探索了影响实习师范生工作投入的主要因素。访谈的结果发现,实习师范生工作投入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工作特征因素、社会因素、组织因素、重要他人因素以及文化因素。并从师范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探索了师范生入职后的职业发展阶段(在职教师阶段)工作投入的影响因素。通过对实习师范生和在职教师工作投入影响因素的分析,从高等师范人才培养的角度提出了促进师范生培养教育的相关建议。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构建了教师工作投入的本土化概念,并通过质的研究方法探索了影响实习师范生工作投入的主要因素,从师范人才培养的角度提出了促进师范人才培养教育的建议和策略,丰富了师范生培养的相关研究。

谢孝乐[5](2021)在《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问题研究 ——以B市W区3所小学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教育改革的不断推广,国家对基础教育日益重视,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对班主任的综合素质赋予了新的使命。班级是学校进行教学工作和学生教育的基本阵地,班主任承担着加强品德修养和引领学生成长的主要职责。班主任工作效率的提高,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积极的影响,还会为他们的成长与进步奠定良好的基础,更会大大提高学校管理效能。为此,开展班主任专业发展研究,在加强班级管理与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本研究通过对3所小学的实地调查与走访,进一步阐述了班主任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为日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与新的思考。本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这一主题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对班主任、专业发展等核心概念进行了逐一界定,并阐述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通过调研资料的统计与整理,了解3所样本学校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现状,主要阐述了学校背景、班主任基本情况以及在专业素养、自主发展意识、参加培训与科研、专业发展制度、工作困难与障碍、专业发展的需求与期望等不同研究层面的概况。第三部分基于问卷调查与访谈的调研结果,从个人层面、学校管理与制度层面、社会与家庭层面深入剖析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第四部分鉴于上述的问题及原因,分别从班主任个人、学校管理与制度、社会及家庭、国家及政策四个层面来提出促进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对策。

王艳卓[6](2020)在《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就职宣誓是现代国家重要的政治仪式,体现着国家法制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水平。纵观人类社会就职宣誓的发展历程,就职宣誓是伴随着人类的精神生活所发展起来的政治现象,是就职宣誓主体对就职宣誓对象的承诺和担当,它体现了道德信仰、法律信仰和政治信仰的深度融合。近年来,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不断发展,中国国内很多地区和部门都在陆续举行公务员就职宣誓活动,各地党政机关和基层组织逐渐涌现出的就职宣誓实践活动已逐渐被人民群众认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193个联合国会员国中,有177个国家的宪法规定相关公职人员就职时须宣誓效忠宪法。”由此可见,就职宣誓制度已然形成了国际惯例和政治共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当时由于中国共产党处于极其艰难的革命条件,尤其是在极端恶劣的白色恐怖下,很多党员迫于环境压力入党宣誓都是秘密进行的,更不可能公开的进行就职宣誓,所以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最初的就职宣誓是入党宣誓,入党宣誓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前身和基础。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发展需要以及真正实现依法治国的宏伟目标,2018年3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修正第二十七条,增加“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内容,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就职宣誓并将就职宣誓上升到宪法层面,这不仅体现了宪法的权威,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激励和教育国家公职人员忠于宪法,增加履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宪法宣誓是就职宣誓的最高表现形式。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及其中央委员会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机关,中国共产党的地方各级领导机关是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它们所产生的委员会,正如党中央所判断,中国能否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取决于“关键少数”,而“关键少数”就是指广大党员干部,加之绝大多数国家公职人员的政治面貌是中共党员,因此,国家工作人员的就职宣誓其实质就是党员干部的就职宣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面临“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的严峻挑战,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党章》为基本遵循,不断制定和修订了近百部党内法律法规,极大的完善了党内法规体系建设。所以,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的就职宣誓能够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有机结合,通过党员干部的就职宣誓能够更好的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构成的法治治理体系,真正落实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共同推进以及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及其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第一大党,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干部遍布国家党政机关、高校、企业等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因此,就职宣誓主体也涵盖从中央到基层各类群体、组织和机构。另外,在就职宣誓主体上相比较于西方就职宣誓而言具有广泛性,由于就职宣誓在中国尚属新生事物,可以说目前仍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阶段。因此,当前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的就职宣誓还存在就职宣誓主体法律意识薄弱、就职宣誓客体及对象不明确、就职宣誓程序及仪式不规范以及就职宣誓配套机制尚不健全等问题,这样就需要构建完善的就职宣誓体系及其配套机制加以保障,进而使党员干部的就职宣誓能够得到具体的贯彻落实以及具有可操作的推进路径,这将对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论文主要依托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等相关知识,通过文献研读、历史比较、多学科交叉、实证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起源发展、基础理论、发展历程、必要性、现状分析及推进路径等内容做综合分析阐释。论文主要依据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就职宣誓在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学习机制、监督机制、追责机制和保障机制,有针对性地探讨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推进路径,进而构建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长效机制。大体上论文主要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这一部分主要介绍党员干部就职宣誓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学者关于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研究现状、撰写论文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撰写论文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创新之处等,第一部分内容为全篇论文的展开奠定了重要基础。第二章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理论概述。这一部分主要从宣誓的内涵及其起源出发,分别对就职宣誓的内涵及其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内涵进行界定,从马克思主义人民主权思想理论、干部队伍建设理论、政治参与思想理论、法治建设思想理论以及通过对西方主权在民、宪政思想、政治合法性思想的借鉴,深刻探究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必要性论述。这一部分主要是阐述中国实行就职宣誓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统一,通过就职宣誓这一政治活动能够重塑党员干部政治信仰和责任担当,就职宣誓能够传承健康向上的政治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同时就职宣誓能够全面提升党的各方面建设,即党的政治、纪律、作风、思想、组织和制度建设,进而将全面从严治党伟大工程向纵深发展,并最终有利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民主政治发展进程。第四章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发展历程梳理,就职宣誓呈现出从入党宣誓到宪法宣誓的发展脉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入党宣誓是就职宣誓的最初表现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就职宣誓处于曲折发展阶段,随着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就职宣誓实践活动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宪法宣誓变成了就职宣誓的最高表现形式。论文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特殊性。第五章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现状分析。结合中央国家机关、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就职宣誓、地方基层组织、高等学校以及各行各业党员干部的就职宣誓现状,发现目前党员干部存在就职宣誓主体法律意识薄弱,就职宣誓制度过于宏观、就职宣誓程序不规范、就职宣誓违誓机制缺失以及就职宣誓配套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并具体分析其原因。第六章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推进路径。这一部分通过参考和借鉴国外就职宣誓制度对中国就职宣誓主体、就职宣誓对象、就职宣誓程序等方面进行了明确和规范,并提出具体的就职宣誓推进路径。通过营造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宣传氛围、构建线上线下党员干部学习机制以及具体落实《党员干部培训工作条例》来确立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学习机制;通过国家层面的巡视监督和监察监督、基层组织的党内监督与纪检监督、社会层面的群众监督与舆论监督来完善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监督机制;通过制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考评考核条例、实施党员干部就职宣誓违誓追责办法来构建党员干部就职宣誓违誓责任机制;依托“五大体系”和“四大机制”健全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配套机制。

吴祉键[7](2020)在《框架理论视域下主流媒体“英雄”叙事与形象建构研究 ——以《人民日报》为例》文中提出典型人物报道是我国新闻事业的一大特色,本文所聚焦的“英雄人物”报道是典型人物报道四个话语内涵(即先进人物、英雄人物、杰出人物、平凡人物报道)中举足轻重的部分,深度探讨我国主流媒体对于英雄形象的媒介塑造以及现代英雄主义的宣传叙事方式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价值。本文从框架理论的视角出发,以《人民日报》相关英雄报道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其2012年—2019年发布的相关报道为研究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文本分析、案例分析为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就报道中呈现的具体新闻框架和倾向进行梳理研究,最终总结归纳了《人民日报》自十八大以来英雄报道基本叙事框架模式,从事件建构的句式选择、英雄事件建构的情节选择、新闻话语的意识形态建构等方面总结英雄叙事的基本特征。通过具体案例推断出所形成的英雄形象特点。论文指出当前英雄报道存在的问题,如叙事架构模式化、英雄脸谱化现象严重;过度煽情与拔高可能消解崇高、影响受众对英雄的印象认知等。并总结反思上述问题,提出相应优化路径。

王芳[8](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敬业观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敬业是中华民族优秀的职业道德文化传统,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敬业观上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新时代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一部分,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中坚力量。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敬业观教育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关系到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因此,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敬业观教育研究具有客观必然性和时代迫切性。社会主义敬业观的内涵随时代发展不断变化,新时代社会主义敬业观的科学内涵飞跃升华为不懈奋斗、勇于担当、开拓创新、无私奉献,更加深刻地体现出劳动至上价值理念、为人民服务价值取向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价值目标,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敬业观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敬业观教育状况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当前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敬业观教育取得积极成效,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敬业观的核心地位认同与整体认知情况较好。但同时在微观层面大学生社会主义敬业观教育存在着一系列现实问题,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对敬业价值定位认识不够深刻、对敬业价值目标理解不够深入、对敬业价值规划养成不够重视、对敬业价值日常践行不够理想等。借助于张耀灿教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四因素”理论框架,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敬业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从主体、客体、环体、介体因素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教育主体方面,高校、教师以及家长开展社会主义敬业观教育意识普遍不强;在教育客体方面,新时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敬业观教育积极性欠缺;在教育环体方面,社会不良现象、网络负面信息、家庭示范不足对社会主义敬业观教育带来消极影响;在教育介体方面,大学生社会主义敬业观教育开展方式、实践途径、依托力量还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社会主义敬业观教育不可或缺,任重道远。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敬业观教育应自觉遵循系统教育与多元渗透相统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正面引导与反面教育相结合等基本原则;构建完善融合教育、文化陶冶、网络互动等依托平台;健全优化示范引导、激励约束、教育配合等运行机制;努力抓实学风建设、实践教育、职业规划等重要环节,逐步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敬业观教育体系,以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敬业观的理性认同和实际践行。

李佳娟[9](2020)在《新时代家风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我国发展历史任务的变化,构建与新时代相适应的家风成为必然趋势。新时代需要好家风,而与时俱进的好家风尚未完全形成,两者之间的矛盾是进行新时代家风构建研究的问题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表明:好家风不仅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起到推动作用,而且对国家的发展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家风构建问题的研究,以新时代家风应包括怎样的内容为研究对象,并采用文献调研、实证研究、跨学科研究和归纳演绎等方法,对新时代家风构建的依据、原则、内容和路径等进行研究。新时代背景下,构建与之合拍、同步的家风,是充分发挥良好家风作用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构建新时代家风,要在当前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新时代家风的概念、特点、功能进行符合时代背景的阐述,进而以此为基点,阐述新时代家风建设的依据、原则、内容与路径。从概念到依据到原则到内容再到构建路径,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全过程,回答的是新时代家风的概念、构建的可能性、构建的方向、构建的内容以及如何进行构建的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为源泉,以经济基础的变化为前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新时代的社会历史条件为根基,以满足广大家庭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家风建设需求为目标,构建有民族特色的、反映人民群众良好家庭面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的家风。从特征看,新时代家风具有时代性、导向性、传承性、创新性、感染性、连接性和规范性,其功能主要表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新时代良好社会风气形成的支撑、对家庭成员的教育引导和对新时代精神文化的彰显四个方面。新时代家风的构建,是一个基于历史依据、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的建设工程。从历史依据看,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源泉,要发挥传统优良家风对新时代家风构建的积极作用,红色革命家风对新时代家风构建的重要支撑作用和社会主义好人家风对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基础作用。从理论依据看,马克思主义家庭观、道德观、文化观,尤其是习近平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其进行的新发展,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理论指导。而从现实依据看,家庭的变迁、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初步探索、新时代家风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人民群众对新时代家风构建的需求,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现实动力。新时代家风构建要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得以实现,各个原则相辅相成、互为一体。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要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家风基础上进行创新,以创新的理念和方式促进传统家风更好地继承。坚持本土与世界相融合原则,要吸收借鉴国外的家风建设资源,使之为新时代家风建设服务。坚持主体与对象相契合原则,则要使新时代家风的构建契合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等主体的需要。坚持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原则,目的在于促使新时代家风实现神形兼具。新时代背景下,广大家庭要建设什么样的家风已经成为现实之问。从立身、治家、处世、致用、强国层面出发构建新时代家风,有助于促使家风与时代合拍、同步。立身之风包括知书达礼、审慎自律、尊老爱幼、择贤而友的核心内容,立身家风构建得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才能扣好。治家之风表现在健康生活、勤劳简约、互敬互爱、和顺和睦,治家家风能够为家庭治理发挥积极作用。同时,构建宽容豁达、与人为善、待人以诚、敬畏自然的处世家风,旨在让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做到宽容、友善、诚信和敬畏。而构建知行合一、开拓创新、爱岗敬业、服务社会的致用家风,是立足时代的发展要求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而进行家风建设的指向。在追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过程中,构建遵纪守法、开拓创新、爱党爱国、共建共享的强国家风,有助于以优良家风为强国目标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新时代家风的构建,要通过构建主体、构建载体、宣传方式、构建方法等具体的路径得以实现。家庭成员、广大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国家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主体,“六位一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从载体看,要借助传统节日、地方文化、家风故事、文化产品等多重载体,促使广大家庭重视家风、构建家风。从宣传方式看,既可以利用传统的宣传方式,也可以通过新兴的宣传媒介展开宣传。从构建方法看,需综合运用言传身教、说服引导、榜样示范、比较鉴别等方法,进而实现家家构建家风、形成家风的良好态势。对新时代家风的概念进行界定是研究新时代家风构建问题的基础,阐述新时代家风构建的依据是构建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前提,而明确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原则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基本方向,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内容是研究新时代家风构建的核心,新时代家风构建的路径则是构建新时代家风的关键所在。良好家风对社会风气具有支撑作用,新时代家风的构建与形成,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具有积极价值。如果全社会重视新时代家风、构建新时代家风,有助于以良好家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郭子英[10](2020)在《东周时期楚国屈氏家族研究》文中提出屈氏家族是东周时期楚国存在时间最长的家族,伴随着楚国的强盛而兴起,又随着楚国的灭亡而日渐衰微。楚武王之子莫敖瑕受封于屈地后,后代因以为氏,并世袭其莫敖一职。春秋中前期,屈瑕、屈重、屈完、屈御寇、屈巫臣等人先后辅佐楚王,随着若敖族被灭,屈氏发展到鼎盛时期。此后虽因巫臣之祸家族发展受挫,但于春秋中后期再度复兴。战国时期屈氏家族地位稳固,是楚国三大姓之一,直到战国末年,屈氏家族才因楚国被灭而逐渐淡出史册。屈氏家族始祖为楚武王之子屈瑕,屈瑕受封之地在今江陵附近,屈瑕首任并为后代所世袭的莫敖一职具有家族族长与为楚国教育王族后代的双重职责。屈氏家族兴起于春秋前期,在家族代表人物屈瑕、屈重、屈完、屈御寇、屈巫臣等人的努力下实现了家族基业从初奠以达鼎盛。发生于春秋中期的巫臣之祸使屈氏家族遭受重创、几近灭亡,直到楚康王时期小宗屈荡(屈叔沱)一支取代原有大宗屈巫臣一支,成功实现家族复兴。战国时期屈氏家族同楚国国势一起由盛转衰,此时期屈氏家族代表性人物屈原在楚国中衰的转折期即楚怀王时期,意欲力挽狂澜以振兴楚国。综合探讨发现屈氏家族在继承制度上存在直系与旁系之间波动的现象,具有封邑内部组织不发达的特征,世代相传忠君爱国的优良家风为其最重要的家族特点。屈氏家族在整个东周时期,为楚国的繁荣昌盛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当为东周时期楚国第一家族。屈原创立楚辞,更是将屈氏家族文化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他是屈氏家族的杰出代表,更是楚文化中不可逾越的高峰。

二、为了学生 恪尽职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了学生 恪尽职守(论文提纲范文)

(1)工匠精神视域下中职模具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职学校模具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内涵释义
    (一)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奠模具专业工匠精神之基
    (二)精益求精,勇于创新——铸模具专业工匠精神之魂
    (三)吃苦耐劳,虚心好学——塑模具专业工匠精神之品
    (四)严守规程,安全操作——践模具专业工匠精神之行
二、工匠精神融入中职模具专业实训课程教学的价值意蕴
    (一)利于培育“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可以辐射引领提高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三)为推动模具行业“高精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工匠精神视域下中职学校模具专业实训课程改革路径
    (一)“结对帮扶”师匠合作加强工匠之师队伍建设
    (二)“课岗对接”制定实训内容培养未来模具工匠
    (三)“榜样引领”完善教学方法树立学生工匠理想
    (四)“赛训结合”优化教学过程助力学生匠技追求

(2)西南联大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西南联大精神的内涵分析
    第一节 西南联大精神的探源
        一、历史溯源
        二、文化来源
    第二节 西南联大精神的主要特征
        一、时代性
        二、特殊性
        三、传承性
        四、民族性
    第三节 西南联大精神的核心要义
        一、刚毅坚卓
        二、爱国精神
        三、合作包容
        四、艰苦奋斗
        五、担当精神
    第四节 西南联大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概念解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二、西南联大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第二章 西南联大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的需要
        一、个体发展的需要
        二、社会现实的需要
        三、国家建设的需要
        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需要
    第二节 西南联大精神的属性
        一、西南联大精神的文化认同属性
        二、西南联大精神的情理交融属性
        三、西南联大精神的信仰建设属性
        四、西南联大精神的环境优化属性
    第三节 西南联大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
        一、教育内容的契合
        二、教育功能的契合
        三、教育任务的契合
第三章 西南联大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形态
    第一节 西南联大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形态
        一、红色基因稳固理想信念
        二、民族精神培育健全人格
        三、以史育情厚植爱国情怀
        四、历史经验提供方法借鉴
    第二节 西南联大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形态
        一、精神引领助推社会发展
        二、集体记忆生成文化自信
        三、充实资源提高教育实效
        四、承继历史共筑中国之梦
第四章 西南联大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
    第一节 西南联大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个体维度
        一、关键培育时代新人
        二、领导干部带头推动
        三、思政教师促进价值彰显
        四、青年学生身体力行
    第二节 西南联大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社会维度
        一、转化价值实现的环境
        二、夯实价值实现的基础
        三、聚焦价值实现的关键
        四、完善价值实现的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相关学术成果
致谢

(3)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问题概述
    2.1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的核心概念
        2.1.1 公职人员
        2.1.2 青年公职人员
        2.1.3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
    2.2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要素解析
        2.2.1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2.2.2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指导原则
        2.2.3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3章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理论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
        3.1.1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青年思想
        3.1.2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仆思想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
        3.2.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青年相关论述
        3.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干部道德建设相关论述
    3.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3.3.1 以“内修”和“仁政”为核心的儒家官德建设思想
        3.3.2 以“大道”和“不争”为核心的道家官德建设思想
        3.3.3 以“信义”和“法治”为核心的法家官德建设思想
    3.4 国外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做法借鉴
        3.4.1 英国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主要做法
        3.4.2 美国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主要做法
        3.4.3 日本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主要做法
        3.4.4 韩国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主要做法
第4章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问题及成因
    4.1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成绩
        4.1.1 个人素养多维提升
        4.1.2 道德认同显着强化
        4.1.3 廉政建设卓有成效
        4.1.4 道德模范层出不穷
    4.2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存主要问题
        4.2.1 理想信念面临挑战
        4.2.2 教育培训效果欠佳
        4.2.3 制度体系存在缺陷
    4.3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思想观念原因
        4.3.2 制度机制原因
        4.3.3 社会环境原因
第5章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优化路径
    5.1 以心修德:深化青年公职人员自身道德修养
        5.1.1 提升道德认知,坚定道德信仰
        5.1.2 培养道德情感,构建道德良心
        5.1.3 磨砺道德意志,修炼道德品格
        5.1.4 鼓励道德实践,争当道德模范
    5.2 以教强德:强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培训
        5.2.1 创新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原则方法
        5.2.2 丰富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核心内容
        5.2.3 整合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各方资源
    5.3 以制固德:完善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制度设计
        5.3.1 加快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法制建设
        5.3.2 深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培训机制
        5.3.3 健全青年公职人员道德监管机制
        5.3.4 强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考评机制
    5.4 以境养德:优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环境
        5.4.1 培厚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5.4.2 打造绿色健康经济新常态环境
        5.4.3 培育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环境
        5.4.4 营造文明和谐舒心的社会环境
        5.4.5 构建清朗明净网络空间新秩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致谢

(4)教师工作投入的本土化概念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工作投入的概念
        1.1.1 国外工作投入的概念与测量
        1.1.2 国内工作投入的概念与测量
        1.1.3 工作投入的概念与中国文化
    1.2 教师工作投入影响因素
        1.2.1 国外教师工作投入影响因素研究
        1.2.2 国内教师工作投入影响因素研究
        1.2.3 文化对工作投入的影响
    1.3 小结
第2章 研究问题、思路及框架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思路
    2.4 研究对象
    2.5 研究方法
        2.5.1 研究程序
        2.5.2 数据分析方法
第3章 教师工作投入的本土化概念
    3.1 传统经典书籍的文本分析结果
    3.2 实习师范生的访谈数据结果
        3.2.1 实习师范生的访谈数据分析
        3.2.2 实习师范生的访谈结果分析
    3.3 师范生入职后职业发展阶段(在职教师)访谈数据结果
        3.3.1 在职教师的访谈数据分析
        3.3.2 在职教师的访谈结果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教师生涯不同阶段工作投入的影响因素
    4.1 实习师范生工作投入的影响因素
        4.1.1 数据收集与分析
        4.1.2 数据结果与讨论
        4.1.3 小结
    4.2 师范生入职后职业发展阶段工作投入的影响因素
        4.2.1 数据收集与分析
        4.2.2 数据结果与讨论
        4.2.3 小结
第5章 讨论
    5.1 讨论
        5.1.1 教师工作投入的本土化概念的讨论
        5.1.2 教师生涯不同阶段工作投入影响因素的讨论
    5.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访谈提纲(师范生)
附录B 访谈提纲(教师)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问题研究 ——以B市W区3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概念界定
    六、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对象的选取
        二、调查内容的设计
        三、调查实施
    第二节 样本小学概况
        一、X小学概况
        二、Y小学概况
        三、Z小学概况
    第三节 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的调查结果
        一、小学班主任基本情况
        二、专业素养情况
        三、自主发展意识情况
        四、参加培训和科研情况
        五、专业发展制度情况
        六、工作困难与障碍情况
        七、专业发展的需求与期望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小学班主任个人层面的问题和原因
        一、专业理论水平亟待更新
        二、自我的角色模糊
        三、个人发展目标不明确
        四、专业发展动力不足
    第二节 学校管理与制度层面的问题和原因
        一、岗位职责不明确
        二、培训研修流于形式
        三、考评奖惩有待完善
        四、缺乏专业发展团队
    第三节 社会及家庭层面的问题和原因
        一、社会舆论压力大
        二、社会组织的专业支持不到位
        三、家庭环境的影响
        四、班主任与家长沟通不畅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促进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节 班主任个人层面的对策
        一、丰富专业知识和技能
        二、明确角色定位
        三、制定专业发展规划
        四、提升科研创新意识
    第二节 学校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对策
        一、立足学校和班主任发展,优化培训
        二、构建专业团队,建立发展的组织保障
        三、明确岗位职责,提供发展的制度基础
        四、优化考评奖惩,提供发展的反馈与动力
    第三节 社会及家庭层面的对策
        一、社会舆论的正面引导
        二、社会组织的专业化支持
        三、班主任家庭的理解与支持
        四、积极开展家校共育
    第四节 国家及政策层面的对策
        一、健全职前培养体系
        二、确立班主任专业认证制度
        三、试行班主任专职化制度
        四、增设班主任荣誉制度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1.4.1 论文创新
        1.4.2 论文不足
第2章 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理论概述
    2.1 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相关概念
        2.1.1 就职宣誓的内涵及其发展
        2.1.2 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内涵
        2.1.3 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特征
    2.2 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理论基础
        2.2.1 人民主体思想理论
        2.2.2 干部队伍建设理论
        2.2.3 法治建设思想理论
        2.2.4 西方政治思想借鉴
第3章 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必要性
    3.1 就职宣誓体现全面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统一
        3.1.1 就职宣誓是依法治国和依宪治国的统一
        3.1.2 就职宣誓是依规治党和依法执政的融合
    3.2 就职宣誓可以重塑党员干部政治信仰和责任担当
        3.2.1 就职宣誓重塑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
        3.2.2 就职宣誓体现党员干部的使命担当
    3.3 就职宣誓能够传承党内政治文化并净化政治生态
        3.3.1 就职宣誓传承健康向上的党内政治文化
        3.3.2 就职宣誓营造党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3.4 就职宣誓可以促进全面从严治党伟大工程向纵深发展
        3.4.1 就职宣誓全面提升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
        3.4.2 就职宣誓全面推进党的组织建设、纪律建设和作风建设
    3.5 就职宣誓能够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民主政治发展进程
        3.5.1 党员干部就职宣誓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3.5.2 党员干部就职宣誓促进民主政治发展进程
第4章 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发展历程
    4.1 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演变脉络
        4.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就职宣誓的最初表现阶段
        4.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1978):就职宣誓的曲折发展阶段
        4.1.3 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2012):就职宣誓的探索推广阶段
        4.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今):就职宣誓的最高表现阶段
    4.2 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重要意义
        4.2.1 党员干部就职宣誓是从严治党下的中国道路
        4.2.2 党员干部就职宣誓是政党治理下的中国方案
        4.2.3 党员干部就职宣誓是政党执政下的中国智慧
第5章 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现状分析
    5.1 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当前现状
        5.1.1 中央机关党员干部的就职宣誓
        5.1.2 地方省市党员干部的就职宣誓
        5.1.3 高等学校党员干部的就职宣誓
        5.1.4 国有企业党员干部的就职宣誓
        5.1.5 其他行业党员干部的就职宣誓
    5.2 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存在问题
        5.2.1 就职宣誓人员法律意识薄弱
        5.2.2 就职宣誓相关规定尚需规范
        5.2.3 就职宣誓监督机制尚不完善
        5.2.4 就职违誓责任机制尚未构建
        5.2.5 就职宣誓配套机制尚不健全
    5.3 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制约因素
        5.3.1 部分党员干部的公信力缺失
        5.3.2 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存在短板
        5.3.3 政府职能仍需要进一步转变
第6章 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推进路径
    6.1 提高就职宣誓党员干部法律法规意识
        6.1.1 积极营造党员干部就职宣誓法律氛围
        6.1.2 加强就职宣誓党员干部法律法规培训
        6.1.3 推进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的有效衔接
    6.2 完善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
        6.2.1 借鉴国外类似制度
        6.2.2 规范就职宣誓制度
    6.3 确立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监督机制
        6.3.1 国家层面的巡视监督与监察监督
        6.3.2 法规层面的党内监督与纪检监督
        6.3.3 社会层面的群众监督与舆论监督
    6.4 建立党员干部就职违誓制度的责任机制
        6.4.1 制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考评考核条例
        6.4.2 实施党员干部就职宣誓违誓追责办法
    6.5 健全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保障机制
        6.5.1 积极推进“五个体系”培养高素质就职宣誓党员干部队伍
        6.5.2 健全“四大机制”确保就职宣誓党员干部队伍的制度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框架理论视域下主流媒体“英雄”叙事与形象建构研究 ——以《人民日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关键概念阐释
        1.2.1 关于英雄的界定
        1.2.2 英雄叙事和英雄报道
        1.2.3 主流媒体
        1.2.4 媒介形象建构和英雄形象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典型人物报道的研究
        1.3.2 关于新闻叙事学的研究
        1.3.3 关于“英雄形象”的研究
        1.3.4 关于框架理论的研究
    1.4 选题意义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问题
        1.5.2 研究思路及框架
        1.5.3 样本选择
    1.6 研究方法
        1.6.1 内容分析法
        1.6.2 框架分析法
    1.7 研究类目建构与操作
第2章 英雄报道新闻框架分析
    2.1 英雄报道内容框架分析
        2.1.1 报道时间和数量
        2.1.2 报道版面与版次
        2.1.3 新闻配图
    2.2 英雄报道新闻图式分析
        2.2.1 主要事件
        2.2.2 主人公画像
        2.2.3 结果和影响
    2.3 文本框架分析
        2.3.1 标题常用词与价值框架
        2.3.2 报道正文常用词与价值框架
第3章 《人民日报》“英雄”叙事分析
    3.1 英雄叙事的句式选择偏好
    3.2 《人民日报》英雄形象描绘
        3.2.1 “公共领域”中的英雄形象
        3.2.2 “私人视域”中的英雄形象
    3.3 《人民日报》英雄报道叙事特征总结
第4章 《人民日报》英雄叙事构架的不足与改进建议
    4.1 英雄模范人物宣传报道面临的挑战
    4.2 《人民日报》英雄叙事构架的不足
        4.2.1 模式化的叙事构架必然塑造出脸谱化的英雄
        4.2.2 煽情与拔高可能消解崇高、影响受众对英雄的印象认知
    4.3 《人民日报》英雄叙事的改进建议
        4.3.1 基调上:加强报道思辨性,减少过度煽情
        4.3.2 形式上:改进报道方式,立体化呈现英雄
        4.3.3 视角上:对接时代特征,塑造带有“烟火气”的鲜活人格
结语
参考文献

(8)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敬业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文献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2 新时代社会主义敬业观的内涵升华与大学教育使命
    2.1 社会主义敬业观的生成及发展演变
    2.2 新时代社会主义敬业观的内涵升华
    2.3 大学生敬业观教育的迫切时代要求
3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敬业观教育现状调查及结果
    3.1 敬业观教育指标体系建构与问卷调查组织实施
    3.2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敬业观教育的基本成效
    3.3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敬业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4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敬业观教育问题成因的解析
    4.1 大学生敬业观教育存在问题的主体因素分析
    4.2 大学生敬业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客体因素分析
    4.3 大学生敬业观教育存在问题的环体因素分析
    4.4 大学生敬业观教育存在问题的介体因素分析
5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敬业观教育对策整体性优化
    5.1 遵循社会主义敬业观教育基本原则
    5.2 构建社会主义敬业观教育依托平台
    5.3 完善社会主义敬业观教育运行机制
    5.4 抓实社会主义敬业观教育重要环节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敬业观教育现状问卷调查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新时代家风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一) 研究思路
        (二) 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
        (一) 文献调研法
        (二) 实证研究法
        (三) 跨学科研究法
        (四) 归纳演绎法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家风构建概述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家风
        二、新时代家风
        三、新时代家风构建
    第二节 新时代家风的特点与功能
        一、新时代家风的特点
        二、新时代家风的功能
    第三节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基本遵循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以传统优秀家风为源泉
        三、以经济基础的变化为前提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五、以新时代的社会历史条件为根基
        六、以满足广大家庭的家风建设需要为目标
第二章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依据
    第一节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历史依据
        一、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源泉
        二、红色革命家风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重要支撑
        三、社会主义好人家风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基础
    第二节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理论依据
        一、以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为依据
        二、以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为依据
        三、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依据
    第三节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现实依据
        一、家庭的变迁
        二、不同主体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初步探索
        三、新时代家风构建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四、人民群众对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基本要求
第三章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原则
    第一节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
        一、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家风基础上进行创新
        二、以创新的理念和方式促进传统家风更好地继承
        三、实现继承传统优秀家风与创新当代家风相结合
    第二节 本土与世界相融合原则
        一、吸收借鉴国外的家风建设资源
        二、实现国外家风资源的洋为中用
        三、实现新时代好家风的中为洋用
    第三节 主体与对象相契合原则
        一、契合个人主体对家风的构建需求
        二、契合家庭主体对家风的构建需求
        三、契合社会主体对家风的构建需要
        四、契合国家主体对家风的构建需要
    第四节 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原则
        一、新时代家风在内容表达方面应坚持的原则
        二、新时代家风在构建形式方面应坚持的原则
        三、以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原则构建新时代家风
第四章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内容
    第一节 立身
        一、知书达礼
        二、审慎自律
        三、尊老爱幼
        四、择贤而友
    第二节 治家
        一、健康生活
        二、勤劳简约
        三、互敬互爱
        四、和顺和睦
    第三节 处世
        一、宽容豁达
        二、与人为善
        三、待人以诚
        四、敬畏自然
    第四节 致用
        一、知行合一
        二、开拓创新
        三、爱岗敬业
        四、服务社会
    第五节 强国
        一、遵纪守法
        二、志存高远
        三、爱党爱国
        四、共建共享
第五章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路径
    第一节 “六位一体”共建家风
        一、家庭成员是新时代家风的建设者
        二、广大家庭是新时代家风的营造者
        三、学校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参与者
        四、社区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协作者
        五、社会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推动者
        六、国家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引领者
    第二节 “守一望多”承载家风
        一、以传统节日为载体构建新时代家风
        二、以地方文化为载体构建新时代家风
        三、以家风故事为载体构建新时代家风
        四、以文化产品为载体构建新时代家风
    第三节 “春风化雨”宣传家风
        一、传统媒体必不可少
        二、新媒体应充分利用
        三、自媒体可适当使用
    第四节 “态势聚合”形成家风
        一、言传身教法
        二、说服引导法
        三、榜样示范法
        四、比较鉴别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东周时期楚国屈氏家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屈氏渊源探究
    第一节 屈氏始祖
        一、屈瑕说
        二、屈(?)(紃)说
    第二节 楚国诸敖
        一、释“敖”
        二、楚王称敖
    第三节 莫敖
        一、莫敖释义及起源
        二、莫敖职守
        三、莫敖地位变动原因
    第四节 屈氏封邑
第二章 春秋前中期的屈氏家族
    第一节 屈氏家族兴起背景
        一、楚武王时期楚国专制王权的加强
        二、楚国世族的崛起
    第二节 屈氏家族基业之初奠
        一、屈瑕扩土
        二、屈重守成
        三、屈完御齐
    第三节 屈氏家族臻于鼎盛
        一、屈氏连任息尹
        二、屈氏借机扩张
第三章 春秋中晚期的屈氏家族
    第一节 屈氏家族遭受重创
    第二节 屈氏家族之复兴
        一、连尹屈荡
        二、屈建首任令尹
    第三节 屈氏家族地位日益稳固
        一、屈罢、屈春
        二、莫敖大心、屈庐、屈固
第四章 战国时期的屈氏家族
    第一节 屈氏家族持续繁荣
        一、屈宜臼
        二、莫敖子华
    第二节 屈氏家族由盛转衰
        一、屈原
        二、屈匄(丐、盖)
    第三节 屈氏家族之衰弱
第五章 屈氏之家族特点及历史地位
    第一节 屈氏家族特点及屈氏家风分析
        一、家族特点
        二、优良家风
    第二节 屈氏家族历史地位分析
        一、屈氏为东周时期楚国第一家族
        二、楚文化的高峰——屈原与《楚辞》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四、为了学生 恪尽职守(论文参考文献)

  • [1]工匠精神视域下中职模具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 杨寒,曹照洁,胡光忠. 机械职业教育, 2021(06)
  • [2]西南联大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D]. 普瑞婷.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研究[D]. 王蕊. 吉林大学, 2021(01)
  • [4]教师工作投入的本土化概念及影响因素研究[D]. 张贺.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问题研究 ——以B市W区3所小学为例[D]. 谢孝乐.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6]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研究[D]. 王艳卓. 吉林大学, 2020(01)
  • [7]框架理论视域下主流媒体“英雄”叙事与形象建构研究 ——以《人民日报》为例[D]. 吴祉键. 吉林大学, 2020(01)
  • [8]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敬业观教育研究[D]. 王芳.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4)
  • [9]新时代家风构建研究[D]. 李佳娟. 苏州大学, 2020(06)
  • [10]东周时期楚国屈氏家族研究[D]. 郭子英. 苏州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为学生做尽职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